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淄博学院学报官网订阅

发布时间:

淄博学院学报官网订阅

张淑芹 樊彦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东营,257061)摘要:通过对资料查找,探讨土地利用调查监测的目的和意义、信息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监测中的应用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与影响。关键词:信息技术;土地利用调查;监测;GIS;RS;GPS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它正推动着全球经济朝着以计算机及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样也应用于土地利用调查监测中。1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它集遥感监测、通信、计算机和控制技术于一体,其内容包括信息接受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及信息控制技术等四大技术。信息技术的四大内容中,信息传递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而信息接受技术、信息控制技术是核心与外部世界的接口,四者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并与人的信息器官及其功能系统相对应。其内容互相综合,已形成多项应用开发技术,如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自动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它们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信息技术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1]。在土地管理中用到的信息技术主要有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三大信息技术,又称为空间信息技术或“3S”技术。空间信息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解决与地球空间信息有关的数据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分析与应用等问题的信息系统。它包括RS、GIS、GPS等一切与地理空间定位有关或具有空间特性的信息系统,在宏观战略决策,自然资源的调查、开发与利用,区域与城市规划和管理,自然灾害预测和灾情监控,工程设计、建设与管理、环境监测与治理等诸多方面,空间信息技术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2]。2 土地利用调查监测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土地利用是人类在土地资源基础上进行的与土地直接相关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它直接反映了人类对各种土地资源利用活动的结果,包括正面的和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是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间通过物质流和能量流交互作用的综合表现[3]。土地利用调查亦称土地资源数量调查,即通过勘测调查等技术手段,查清一个国家、地区各种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点,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了解土地利用存在问题,总结开发利用经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见,为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和研究,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土地政策,开展国土整治、土地规划、科学管理土地等工作服务。土地利用监测是利用遥感监测等技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动态变化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视和测定,主要为国家和地区有关部门提供准确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便于及时进行土地利用数据更新与对比分析,以及编制土地利用变化图件等,这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管理在于决策,正确政策的制定依靠准确的信息,也就是对情况及时、准确的了解,同时信息又是执行政策的反馈,土地调查和监测就是获取土地信息和反馈土地政策、检验土地管理措施执行结果的主渠道[4]。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准确掌握土地利用状况,为政府决策、为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制定管理政策和落实各项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土地利用调查监测的任务是根据我国土地管理的需要来决定的。我国的土地管理具有三个显著特点: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国家,国家实行对全国土地、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由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和省、地、县、乡的土地管理机构组成土地管理系统,行使管理全国土地的职责。②国家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方面要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土地利用计划等项措施,从宏观上控制各类用地规模,调整比例结构和空间布局,以期土地利用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建设用地全程管理等手段对单位和个人的土地供给和使用进行具体管理与监督,通过用途管制将土地利用规划落实到乡、村以至每一地块,从微观上保证资源合理配置目标的落实。③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土地管理的中心任务[4]。由此可见,开展土地利用调查监测工作对我国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护耕地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 信息技术对土地利用调查监测影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计算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等信息技术还没有兴起或尚不成熟的时候,土地管理部门在进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工作中,一般根据用地部门上报的用地数据,采取人工野外现场测量修改原图,再清绘重新印刷成图。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缺点:①不能主动监测变化;②测量方法落后且人为干扰大;③变更数据获取速度慢,多次清绘误差累积;④一旦发现变化,原来的图件即失去现势性;⑤与城市图斑不同,农村土地利用图斑多为不规则多边形,运用平板仪等测量工具只能测量拐点,不能连续测量整个边界,而且难于精确标绘到原详查底图上[5]。近年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土地管理部门提供了土地利用监测新的思路与方法。我国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获取在技术和方法上有着明显的阶段性提高。第一阶段的技术流程是:遥感图像 →人工判读、手工编绘及面积量算 →汇总统计成册。从判读到面积量算,每一步都需要人力的大量投入,所需时间很长。第二阶段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法,技术流程为:遥感图像 →人工判读 →手工编绘并数字化 →计算机量测汇总 →数据库。这一时期在面积量算上进步较大,实现了全数字化量算,大大地减少了面积量算的工作量和误差,但这一阶段虽然利用了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但他们仅仅是一种初步结合,尚谈不上一体化或集成利用。第三阶段采用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一体化信息提取技术,技术流程为:遥感数字影像 →人机交互判读 →计算机量测汇总 →数据库。该阶段初步实现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及与 GPS 的初步结合[3]。信息技术尤其是“3S”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给土地利用调查监测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与传统方法相比,目前具有以下优点:①运用遥感可以主动发现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提取变化地块的大致区域;而传统方法只能被动地由用地单位或个人申报,存在少报和漏报的情况,增加了监测的客观性。②GPS 测量数据和遥感数据都是以数字方式存储,可以直接输入 GIS 系统成图,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多次转绘、清绘带来的误差。③以 GPS作为测量工具不仅快速而且精度高,可全天候作业,测量操作简便。④与传统成图方式相比,GIS 的优势是公认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数字地图可以十分方便、快捷地进行空间分析、综合、提取和修改,而且成图周期短、成本低。⑤运用“3S”集成技术可以较好地完成各级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工作,为土地变更调查和登记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与传统方法相比较,不仅提高了数据获取的精度,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5]。4 信息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监测中的应用1 RS 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监测中的应用土地是存在于地球表面的自然产物,土地位置的固定性、面积的有限性、地域的差异性、利用状况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决定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一项庞大复杂的技术工程。由于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具有覆盖面广、宏观性强、快速、准确、准时、周期短、多时相、丰富的综合信息等优点,人们对于卫星遥感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从卫星遥感发展初期就寄予厚望,较普遍地应用于土地调查制图与监测中,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还为泰国、墨西哥、肯尼亚等第三世界国家制作中小比例尺的土地利用图[4]。随着传感器技术、航空和航天平台技术、数据通讯技术的发展,现代遥感技术已经进入一个能够动态、快速、准确、多手段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数据的新阶段。新型传感器不断出现,已由过去的单一传感器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并能在不同的航天、航空遥感平台上获得不同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遥感影像。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已达到米级;光谱分辨率已达到纳米级,波段数已增加到数十个甚至数百个;回归周期可达几天甚至十几小时[6]。遥感技术的发展,给土地利用调查监测带来了极大的帮助。遥感是土地利用调查监测的主要信息源,遥感监测主要分为内业和外业两部分。内业通过一系列的图像处理,获取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经过外业调查核实,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现状[7]。最常用的土地利用调查监测方法可分为两种:逐个像元对比法和分类后对比法。逐个像元对比法是首先对同一区域不同年份同一时相影像的光谱特征差异进行比较,确定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分类的方法来确定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这种方法一般能较为灵敏地探测出已经发生变化的像元,但它不能同时获得具体的土地利用的变化类型信息;分类后对比法是首先对整个监督区域的不同时相的影像进行各自分类,然后比较在各影像同一位置分类结果,进而确定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位置和所属类型,这种方法能获得详细的土地利用转变矩阵,但这一方法明显受到单独分类所带来的误差影响,会不可避免地夸大变化的程度。鉴于以上两种方法均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些研究者又提出了多时相遥感图像叠合后的主成分分析法。这种方法是将叠合后的图像进行分类,而不是对各时相的图像进行单独分类,从而大大减少变化程度的夸大。目前采用的技术方法是选取两个时相的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对其进行几何纠正、几何配准和数据融合,通过计算机自动提取和人机交互解译的方式直接发现变化特征信息,完成动态变化制图[6]。2 GIS 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监测中的应用物质世界中的任何地物都被牢牢地打上了时空的烙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80% 以上的信息和地理空间位置有关。地理信息系统萌芽于 20 世纪 60年代的加拿大和美国,从技术和应用的角度,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是解决空间问题的工具、方法和技术,它作为获取、处理、管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工具、技术和学科,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猛发展;从功能上,GIS 具有强大的对空间信息获取、存储、编辑、处理、分析、输出和应用的功能[8]。地理信息系统最早应用在资源环境管理中,并且多于遥感结合应用,其一是利用遥感信息,在 GIS 基础数据库的支持下辅助土地利用类型的解译,提高分类的精度;其二是利用遥感数据获取的土地利用现状最新信息补充和更新 GIS 数据库,保持 GIS 的现势性;其三即利用 GIS 空间叠加分析等功能进行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状况的叠加分析,监测土地利用变化,并辅助土地的决策[9]。土地信息主要分为地理位置信息和属性信息,GIS 在土地利用调查监测中的应用关键是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除要达到常规制图的需要外,必须能进行动态更新管理,具有大数据量处理能力,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工程运作的覆盖面广、数据量大、精度要求高、系统性强。土地利用调查监测中运用 GIS 技术大体有以下技术流程:制定出资料处理、分幅数据扫描处理、遥感图像数据采集处理、属性数据录入处理、图形拼接处理、数据库分析处理,然后通过套合检查、接边检查、数据统计成果检查等方式进行三级检查,确保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正确性和准确性[10]。3 GPS 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GPS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定位方法,具有布点灵活、全天候观测及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已经逐渐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取代了常规仪器,给测绘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GPS 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观测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建立高精度的控制网及航片像控点的布设。高精度控制网的建立可为空间数据设施的建立提供一个基础体系。GPS也被广泛的用于航测像控点的布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②进行变更图斑的数据采集及新增地物的补测。对于航片上没有变化的图斑及新增地物,可在实地采用GPS动态定位方式,沿每个变更图斑外围界线进行采集,对采集的数据利用随机专用程序进行处理[10]。计算机、RS、GIS、GPS 等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其创造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日益突出,“3S”技术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密切结合今后将会日臻完善。在土地利用调查监测中的应用不再以单独的系统出现,而是逐渐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利用遥感(RS)手段可以主动快速地发现变化区域,运用差分 GPS 技术可以精确获取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和性质,GIS 则是管理土地利用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如土地利用类型、权属、图斑号等)成为土地利用变化与监测的有效工具。参考文献[1]李虹论信息技术与我国农业的发展[J]农业经济,2006,2:65~66[2]张世全,曹广阔,张立朝空间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国土资源,2006,(1)42~43[3]王宏志,朱俊林我国利用遥感数据提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技术进展[J]国土资源遥感,2000,(3):1~6[4]黄福奎,论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土地科学,1998,12 (3):21~25[5]张显峰,崔伟宏运用 RS、GPS 和 GIS 技术进行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实验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6,18 (2):137~146[6]王素敏,翟辉琴遥感技术在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04,2 (2):31~32[7]庞蕾,张大富,刘建玲动态遥感监测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淄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2,4 (4):56~58[8]周媛,冀书叶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国土资源,2005,(4):38~39[9]赵庚星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及其在土地利用调查与监测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7,28 (4):506~510[10]耿玉广“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20):58

《论典籍注释对语言传意研究的拓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编辑本质研究及其反思》.《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4期摘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3年第3期转载.2004年12月获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新闻出版局优秀编辑学论著一等奖.《视角·观点·方法——编辑本质的研究》.《中国出版》,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4年第2期转载.《受众对编辑传播的影响》.《编辑学报》,2003年第1期. 《编辑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中国编辑》2003年第2期摘要. 《论编辑劳动的历史转型》.《淄博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2002年5月获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陕西省教育厅优秀编辑学论文一等奖.《编辑学基本理论研究轨迹》.《中国出版》,2002年第8期.辑入邵益文主编《中国编辑学论文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学报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出版》,1999年第4期. 《受众选择的一般特征与报刊传播》.《报刊之友》,1999年第3期. 《从媒介文化的讨论反观印刷媒体的未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期刊编辑对文字符号的阶段性控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媒介社会呼唤媒介教育》.《陕西日报》,1999年7月16日. 《汉字识读与汉字编排》.《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6期.《陕西报刊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长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赵岐、朱熹〈孟子〉注释传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淄博师专学报官网订阅

1、《我演唱聊斋俚曲“旷野逢仙”的体会》 蒲松龄研究1996 第22期。2、《对师专音乐专业合唱教学的探索》淄博师专学报 1995 第3期。3、《对结束拍指挥造型的研究》淄博师专学报 1997第3期。4、《试析合唱指挥的案头工作》理论与实践论文集 1997年。5、《师专合唱与指挥课教改初探》淄博师专学报 1995增刊。6《从“蓝色多瑙河”看指挥中的对比因素》淄博师专学报 1996年第3期7、《试析浪漫乐派的标题音乐》淄博师专学报 1996第4期。8、《就乐谱本身谈指挥艺术》淄博师专学报 1997增刊9、《中学课外活动与美感教育》当代艺术教育研究论文集。10、《师专合唱训练》齐鲁教苑“96”论文集。11、《漫谈指挥与排练》中国成人教育2003年6期。12、《寻找“房四娘”》蒲松龄研究 2001年第3期。13、《俚曲流源探微》人民音乐2002年第4期。14、《关于乐理概念的准确性问题》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15、《关于合唱音准的研究》淄博学报学报 第4期。16、《从“蝴蝶夫人”看普契尼的戏剧才能》淄博学报学报 2000年增刊。17、《合唱的谐和》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增刊。18、《合唱作品中点与线的声乐处理》中国新教育2003年第5期。19、《旋律中调式调性的辨析》枣庄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20、《从变文到俚曲》艺术教育2004年第5期。

论文:《论哲学思维的特点》,《淄博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哲学思维方式及其特点讨论综述》,载于《武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哲学的界限》,载于《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4《正义问题界说》,载于《淄博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正义观概说》,载于《淄博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当代人学的发展及其面临的困境》,载于《淄博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转载于《外国哲学》1997年第8期、《社科信息集萃》1998年第1期。《正义观的特点与功能》,载于《淄博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论正义问题》,载于《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转载于《哲学原理》1998年第3期。《正义本质论》,载于《淄博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正义问题起源》,载于《淄博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原始社会的正义观》,载于《淄博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论门罗新自然主义美学》,载于《湖北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0年第3期。《论正义标准》,载于《文史哲》2000年第1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0年第6期。《自由及其与正义的关系》,载于《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正义问题及其源流》,载于《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平等及其与正义的关系》,载于《东岳论丛》2000年第3期。《对中国加入WTO的几点认识》,载于《中国入世:淄博人的思考》,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二排二

淄博学院学报官网订购

农村成教为民服务的具体层面分析成人教育,1995年04期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淄博学院学报,2000年04期如何使家庭成为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摇篮 淄博学院学报,2001年12期教育观念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5期大学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5期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基础教育与职业,2004年09期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境界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22期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与对策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6期山东省部分地区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教师教育对策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22期职业教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与职业,2005年12期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初探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年05期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创新教育,2006年01期教师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分析教育与职业,2006年07期中小学校长的权变观外国中小学教育,1990年04期济南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调查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20期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现状调查分析,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论文:《论哲学思维的特点》,《淄博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哲学思维方式及其特点讨论综述》,载于《武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哲学的界限》,载于《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4《正义问题界说》,载于《淄博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正义观概说》,载于《淄博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当代人学的发展及其面临的困境》,载于《淄博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转载于《外国哲学》1997年第8期、《社科信息集萃》1998年第1期。《正义观的特点与功能》,载于《淄博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论正义问题》,载于《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转载于《哲学原理》1998年第3期。《正义本质论》,载于《淄博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正义问题起源》,载于《淄博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原始社会的正义观》,载于《淄博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论门罗新自然主义美学》,载于《湖北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0年第3期。《论正义标准》,载于《文史哲》2000年第1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0年第6期。《自由及其与正义的关系》,载于《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正义问题及其源流》,载于《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平等及其与正义的关系》,载于《东岳论丛》2000年第3期。《对中国加入WTO的几点认识》,载于《中国入世:淄博人的思考》,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二排二

淄博学院学报期刊订阅

张淑芹 樊彦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东营,257061)摘要:通过对资料查找,探讨土地利用调查监测的目的和意义、信息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监测中的应用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与影响。关键词:信息技术;土地利用调查;监测;GIS;RS;GPS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它正推动着全球经济朝着以计算机及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样也应用于土地利用调查监测中。1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它集遥感监测、通信、计算机和控制技术于一体,其内容包括信息接受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及信息控制技术等四大技术。信息技术的四大内容中,信息传递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而信息接受技术、信息控制技术是核心与外部世界的接口,四者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并与人的信息器官及其功能系统相对应。其内容互相综合,已形成多项应用开发技术,如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自动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它们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信息技术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1]。在土地管理中用到的信息技术主要有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三大信息技术,又称为空间信息技术或“3S”技术。空间信息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解决与地球空间信息有关的数据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分析与应用等问题的信息系统。它包括RS、GIS、GPS等一切与地理空间定位有关或具有空间特性的信息系统,在宏观战略决策,自然资源的调查、开发与利用,区域与城市规划和管理,自然灾害预测和灾情监控,工程设计、建设与管理、环境监测与治理等诸多方面,空间信息技术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2]。2 土地利用调查监测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土地利用是人类在土地资源基础上进行的与土地直接相关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它直接反映了人类对各种土地资源利用活动的结果,包括正面的和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是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间通过物质流和能量流交互作用的综合表现[3]。土地利用调查亦称土地资源数量调查,即通过勘测调查等技术手段,查清一个国家、地区各种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点,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了解土地利用存在问题,总结开发利用经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见,为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和研究,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土地政策,开展国土整治、土地规划、科学管理土地等工作服务。土地利用监测是利用遥感监测等技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动态变化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视和测定,主要为国家和地区有关部门提供准确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便于及时进行土地利用数据更新与对比分析,以及编制土地利用变化图件等,这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管理在于决策,正确政策的制定依靠准确的信息,也就是对情况及时、准确的了解,同时信息又是执行政策的反馈,土地调查和监测就是获取土地信息和反馈土地政策、检验土地管理措施执行结果的主渠道[4]。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准确掌握土地利用状况,为政府决策、为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制定管理政策和落实各项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土地利用调查监测的任务是根据我国土地管理的需要来决定的。我国的土地管理具有三个显著特点: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国家,国家实行对全国土地、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由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和省、地、县、乡的土地管理机构组成土地管理系统,行使管理全国土地的职责。②国家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方面要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土地利用计划等项措施,从宏观上控制各类用地规模,调整比例结构和空间布局,以期土地利用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建设用地全程管理等手段对单位和个人的土地供给和使用进行具体管理与监督,通过用途管制将土地利用规划落实到乡、村以至每一地块,从微观上保证资源合理配置目标的落实。③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土地管理的中心任务[4]。由此可见,开展土地利用调查监测工作对我国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护耕地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 信息技术对土地利用调查监测影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计算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等信息技术还没有兴起或尚不成熟的时候,土地管理部门在进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工作中,一般根据用地部门上报的用地数据,采取人工野外现场测量修改原图,再清绘重新印刷成图。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缺点:①不能主动监测变化;②测量方法落后且人为干扰大;③变更数据获取速度慢,多次清绘误差累积;④一旦发现变化,原来的图件即失去现势性;⑤与城市图斑不同,农村土地利用图斑多为不规则多边形,运用平板仪等测量工具只能测量拐点,不能连续测量整个边界,而且难于精确标绘到原详查底图上[5]。近年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土地管理部门提供了土地利用监测新的思路与方法。我国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获取在技术和方法上有着明显的阶段性提高。第一阶段的技术流程是:遥感图像 →人工判读、手工编绘及面积量算 →汇总统计成册。从判读到面积量算,每一步都需要人力的大量投入,所需时间很长。第二阶段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法,技术流程为:遥感图像 →人工判读 →手工编绘并数字化 →计算机量测汇总 →数据库。这一时期在面积量算上进步较大,实现了全数字化量算,大大地减少了面积量算的工作量和误差,但这一阶段虽然利用了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但他们仅仅是一种初步结合,尚谈不上一体化或集成利用。第三阶段采用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一体化信息提取技术,技术流程为:遥感数字影像 →人机交互判读 →计算机量测汇总 →数据库。该阶段初步实现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及与 GPS 的初步结合[3]。信息技术尤其是“3S”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给土地利用调查监测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与传统方法相比,目前具有以下优点:①运用遥感可以主动发现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提取变化地块的大致区域;而传统方法只能被动地由用地单位或个人申报,存在少报和漏报的情况,增加了监测的客观性。②GPS 测量数据和遥感数据都是以数字方式存储,可以直接输入 GIS 系统成图,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多次转绘、清绘带来的误差。③以 GPS作为测量工具不仅快速而且精度高,可全天候作业,测量操作简便。④与传统成图方式相比,GIS 的优势是公认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数字地图可以十分方便、快捷地进行空间分析、综合、提取和修改,而且成图周期短、成本低。⑤运用“3S”集成技术可以较好地完成各级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工作,为土地变更调查和登记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与传统方法相比较,不仅提高了数据获取的精度,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5]。4 信息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监测中的应用1 RS 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监测中的应用土地是存在于地球表面的自然产物,土地位置的固定性、面积的有限性、地域的差异性、利用状况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决定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一项庞大复杂的技术工程。由于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具有覆盖面广、宏观性强、快速、准确、准时、周期短、多时相、丰富的综合信息等优点,人们对于卫星遥感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从卫星遥感发展初期就寄予厚望,较普遍地应用于土地调查制图与监测中,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还为泰国、墨西哥、肯尼亚等第三世界国家制作中小比例尺的土地利用图[4]。随着传感器技术、航空和航天平台技术、数据通讯技术的发展,现代遥感技术已经进入一个能够动态、快速、准确、多手段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数据的新阶段。新型传感器不断出现,已由过去的单一传感器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并能在不同的航天、航空遥感平台上获得不同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遥感影像。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已达到米级;光谱分辨率已达到纳米级,波段数已增加到数十个甚至数百个;回归周期可达几天甚至十几小时[6]。遥感技术的发展,给土地利用调查监测带来了极大的帮助。遥感是土地利用调查监测的主要信息源,遥感监测主要分为内业和外业两部分。内业通过一系列的图像处理,获取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经过外业调查核实,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现状[7]。最常用的土地利用调查监测方法可分为两种:逐个像元对比法和分类后对比法。逐个像元对比法是首先对同一区域不同年份同一时相影像的光谱特征差异进行比较,确定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分类的方法来确定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这种方法一般能较为灵敏地探测出已经发生变化的像元,但它不能同时获得具体的土地利用的变化类型信息;分类后对比法是首先对整个监督区域的不同时相的影像进行各自分类,然后比较在各影像同一位置分类结果,进而确定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位置和所属类型,这种方法能获得详细的土地利用转变矩阵,但这一方法明显受到单独分类所带来的误差影响,会不可避免地夸大变化的程度。鉴于以上两种方法均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些研究者又提出了多时相遥感图像叠合后的主成分分析法。这种方法是将叠合后的图像进行分类,而不是对各时相的图像进行单独分类,从而大大减少变化程度的夸大。目前采用的技术方法是选取两个时相的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对其进行几何纠正、几何配准和数据融合,通过计算机自动提取和人机交互解译的方式直接发现变化特征信息,完成动态变化制图[6]。2 GIS 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监测中的应用物质世界中的任何地物都被牢牢地打上了时空的烙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80% 以上的信息和地理空间位置有关。地理信息系统萌芽于 20 世纪 60年代的加拿大和美国,从技术和应用的角度,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是解决空间问题的工具、方法和技术,它作为获取、处理、管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工具、技术和学科,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猛发展;从功能上,GIS 具有强大的对空间信息获取、存储、编辑、处理、分析、输出和应用的功能[8]。地理信息系统最早应用在资源环境管理中,并且多于遥感结合应用,其一是利用遥感信息,在 GIS 基础数据库的支持下辅助土地利用类型的解译,提高分类的精度;其二是利用遥感数据获取的土地利用现状最新信息补充和更新 GIS 数据库,保持 GIS 的现势性;其三即利用 GIS 空间叠加分析等功能进行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状况的叠加分析,监测土地利用变化,并辅助土地的决策[9]。土地信息主要分为地理位置信息和属性信息,GIS 在土地利用调查监测中的应用关键是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除要达到常规制图的需要外,必须能进行动态更新管理,具有大数据量处理能力,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工程运作的覆盖面广、数据量大、精度要求高、系统性强。土地利用调查监测中运用 GIS 技术大体有以下技术流程:制定出资料处理、分幅数据扫描处理、遥感图像数据采集处理、属性数据录入处理、图形拼接处理、数据库分析处理,然后通过套合检查、接边检查、数据统计成果检查等方式进行三级检查,确保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正确性和准确性[10]。3 GPS 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GPS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定位方法,具有布点灵活、全天候观测及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已经逐渐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取代了常规仪器,给测绘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GPS 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观测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建立高精度的控制网及航片像控点的布设。高精度控制网的建立可为空间数据设施的建立提供一个基础体系。GPS也被广泛的用于航测像控点的布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②进行变更图斑的数据采集及新增地物的补测。对于航片上没有变化的图斑及新增地物,可在实地采用GPS动态定位方式,沿每个变更图斑外围界线进行采集,对采集的数据利用随机专用程序进行处理[10]。计算机、RS、GIS、GPS 等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其创造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日益突出,“3S”技术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密切结合今后将会日臻完善。在土地利用调查监测中的应用不再以单独的系统出现,而是逐渐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利用遥感(RS)手段可以主动快速地发现变化区域,运用差分 GPS 技术可以精确获取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和性质,GIS 则是管理土地利用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如土地利用类型、权属、图斑号等)成为土地利用变化与监测的有效工具。参考文献[1]李虹论信息技术与我国农业的发展[J]农业经济,2006,2:65~66[2]张世全,曹广阔,张立朝空间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国土资源,2006,(1)42~43[3]王宏志,朱俊林我国利用遥感数据提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技术进展[J]国土资源遥感,2000,(3):1~6[4]黄福奎,论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土地科学,1998,12 (3):21~25[5]张显峰,崔伟宏运用 RS、GPS 和 GIS 技术进行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实验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6,18 (2):137~146[6]王素敏,翟辉琴遥感技术在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04,2 (2):31~32[7]庞蕾,张大富,刘建玲动态遥感监测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淄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2,4 (4):56~58[8]周媛,冀书叶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国土资源,2005,(4):38~39[9]赵庚星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及其在土地利用调查与监测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7,28 (4):506~510[10]耿玉广“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20):58

《论典籍注释对语言传意研究的拓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编辑本质研究及其反思》.《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4期摘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3年第3期转载.2004年12月获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新闻出版局优秀编辑学论著一等奖.《视角·观点·方法——编辑本质的研究》.《中国出版》,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4年第2期转载.《受众对编辑传播的影响》.《编辑学报》,2003年第1期. 《编辑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中国编辑》2003年第2期摘要. 《论编辑劳动的历史转型》.《淄博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2002年5月获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陕西省教育厅优秀编辑学论文一等奖.《编辑学基本理论研究轨迹》.《中国出版》,2002年第8期.辑入邵益文主编《中国编辑学论文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学报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出版》,1999年第4期. 《受众选择的一般特征与报刊传播》.《报刊之友》,1999年第3期. 《从媒介文化的讨论反观印刷媒体的未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期刊编辑对文字符号的阶段性控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媒介社会呼唤媒介教育》.《陕西日报》,1999年7月16日. 《汉字识读与汉字编排》.《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6期.《陕西报刊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长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赵岐、朱熹〈孟子〉注释传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淄博师专学报官网订阅号

[1]李英安 东西方导演眼中的哈姆雷特[D]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 [2]袁仑 《哈姆雷特》中的延宕[D]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3]阿胜 编译 “哈姆雷特”上演新版复仇记[N] 医药经济报,2004-07-16(A06) [4]邱食存 不朽的哈姆雷特——从雷奥提斯与哈姆雷特之异论起[J]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邵雪萍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与后现代的相遇——《哈姆雷特谋杀案》为解读莎剧开辟新思路[J] 戏剧文学,2011,(3) [6]黄金京 《哈姆雷特》与圣经原型——《哈姆雷特》在艺术形式上对圣经原型的借鉴[J] 怀化学院学报,2011,(3) [7]孙艳娜 “人人都是哈姆雷特”——论林兆华对《哈姆雷特》的主题再创[J] 四川戏剧,2010,(1) [8]高睿 《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推动——谈《哈姆雷特》中的故事情节设计[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3) [9]夏倩 永远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性格之我见[J] 时代文学(上),2010,(3) [10]周佳彬 《哈姆雷特》之独白赏析——哈姆雷特复仇之路上的痛苦与挣扎[J] 中国科技信息,2010,(17) [11]陈玉虹,刘洪泉 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2]郭晨子 360°的哈姆雷特 评以色列卡梅尔剧团《哈姆雷特》[J] 上海戏剧,2009,(5) [13]杨淑敏 一个无鸾和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夜宴》和《哈姆雷特》看电影与戏剧文学的形象塑造[J] 电影评介,2006,(23) [14]郭晨子 陌生了的哈姆雷特 多声部的《哈姆雷特1990》[J] 上海戏剧,2008,(12) [15]黄立丰 给《哈姆雷特》批评史加上一个女性主义的补遗——女性表演、批评与再创作《哈姆雷特》的历史[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5) [16]罗文敏 综观哈姆雷特性格延宕批评之得失——兼论哈姆雷特延宕之因[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2) [17]顾胜 行动与迟疑:一个哈姆雷特式的悖论——《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独白段细读[J] 常熟高专学报,2004,(5) [18]张全辉 走向十字架的哈姆雷特——分析第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形象[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5) [19]庞凤琴 哈姆雷特新论——从哈姆雷特的独白说起[J] 文科教学,1995,(2) [20]荣国 再谈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悲剧原因的分析[J] 淄博师专学报,1995,(3) [21]续枫林 “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从悲剧《哈姆雷特》变喜剧想到的[J] 新疆社科论坛,1995,(3) [22]WJ罗尔弗 ,王维昌 关于哈姆雷特和《哈姆雷特》一剧的问题[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23]刘戈 《哈姆雷特》一部完整的欧洲史——谈《哈姆雷特》的人物象征[J] 怀化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24]李小蓓 对真理的求索——试析哈姆雷特与哈姆雷特世界的悲剧冲突[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25]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志明 与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看法商榷[N] 社会科学报,2005-02-24(004) [26]王文渊 哈姆雷特,被“80后”解构 话剧《哈姆雷人》[J] 上海戏剧,2010,(4) [27]何湘君 从《哈姆雷特》看《少年维特之烦恼》——试解析维特之死[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28]马庆霞 哈姆雷特与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比较之初探[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9]刘红英,于治领 《哈姆雷特》中素体诗的语言功能[J] 求实,2011,(S1) [30]王小琳,郝春静 解读哈姆雷特的悲剧人生[J] 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6) [31]丁伟 哈姆雷特延宕的性格因素分析[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2]崔化 跨越时空的精神对接——哈姆雷特与昆丁的个体悲剧结构比较[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3]欧阳文明 《哈姆雷特》中奥菲莉娅的悲剧分析[J] 成功(教育),2011,(7) [34]程瑜瑜 阳光下的哈姆雷特——后现代主义观照下的《狮子王》[J] 文艺评论,2011,(7) [35]于珊 从哈姆雷特与伍子胥的复仇看中西伦理的不同[J] 大众文艺,2011,(12) [36]常宇星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2) [37]刘翼斌 《哈姆雷特》主题之辨[J] 贵州社会科学,2011,(7) [38]曹艳云 哈姆雷特的“延宕”与其王权意识[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39]曹艳春 越轨的王子——社会学“越轨”视角下的哈姆雷特[J] 戏剧文学,2010,(12) [40]王荣 透过马克思看《哈姆雷特》——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J] 中国科技信息,2010,(23) [41]白塔娜 析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原因(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10) [42]张世锋 浅谈common在《哈姆雷特》中的反讽效果[J] 现代交际,2010,(11) [43]宣晓晏 毒入灵魂——哈姆雷特延宕性格解析[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6) [44]李梦馨 作为“经典中心”的中心——论《哈姆雷特》[J] 南方文坛,2011,(1) [45]孙建光 本我回归——哈姆雷特向死而生的心路历程[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6]张卫东 从精神分析学看哈姆雷特的延宕[J] 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12) [47]苗琳娜 《哈姆雷特》双关语的汉译对比[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6) [48]齐佩 从拉康理论看《哈姆雷特》悲剧[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 [49]王建华 哈姆雷特形象的现代阐释[J] 时代文学(上),2010,(6) [50]谢晓科 背离与统一——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比较[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

摘要:幼儿的告状行为指的是把同伴某种与教师规定不一致的行为向老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在学前期,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普遍的,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在学前期的幼儿,经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向老师告状,在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我们只有正确的了解幼儿的需要探寻幼儿的心理动机,才能够真正了解幼儿的需要,从而提供对幼儿有利的教育,使幼儿更加快乐的成长。5、6、7岁的幼儿告状的行为虽然都是小事,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处理,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采用了文献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主要阐述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幼儿告状行为的特征,影响因素以及面对孩子的告状行为,幼儿教师应当采取的措施。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研究引言学前期的大多数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时都会向老师告状,而这种告状行为发生的次数又非常的频繁,教师应对幼儿告状策略的有效性,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幼儿独立思考和判断,学习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教师针对不同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和特点,在应对策略中不断地提醒幼儿,减少或避免同一告状形象的再次发生。本文是研究者在与幼儿的相处和互动中,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幼儿告状的起因、经过、类型和特点,分析进行分析这种现象,探究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丰富了教学和管理方面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园社会性内容的发展。一、幼儿告状行为的概述5、6、7岁的幼儿正处于幼儿园的大班,而且他们的道德认知已经开始发展,知道受表扬是好事,受批评了坏事,这个阶段的幼儿告状常常不是因为自己,而是看到同伴违反了规则,如哪个小朋友没有好好排队,哪个小朋友没有坐坐好,哪个小朋友不好好吃饭。他们想在老师心中建立一个好的形象,做一个好孩子。大班的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行为规范,也形成了自控能力的雏形,对一些事情有了一些自己的判断和是非标准,他们的告状主要变现为思想的分歧。例如:谁表现得好就应该得到老师的表扬或者发大红花,谁今天值日,没有把卫生打扫干净,谁今天做错事情了,老师没有批评他。这是因为幼儿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二、幼儿告状行为典型案例及分析由于5、6、7岁的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得发展都是有差异的,还不能向成人一样进行独立思考,他们的想法非常单纯,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都会表露在外面,和同伴之间有一点点事情的时候都会对彼此很不满,所以他们会经常需要教师的帮助,幼儿的告状行为就越来越多,这就使告状的种类也变得多了,本文通过对不同年龄的幼儿进行观察分析告状发展的全过程,从中总结出几种典型的告状类型。具体有一下几种:(一)“求助”型告状求助型告状主要是由于幼儿在受到同伴的伤害向教师寻求帮助所做出的互动行为,这种告状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自身不受伤害。5、6、7岁的幼儿已经有了个性的萌芽,经常会由于各种小事而发生打架行为,一些受到其他同伴攻击的幼儿经常会因此找到老师告状,他们告状并不是为了惩罚别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这种告状经常出现在,幼儿争夺玩具的时候,或者集体活动中,例如,“老师,他抢了我的板凳”,“老师,他自己不好好吃点心,要来抢我的”等等这些,都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老师的帮助。典型案例:在游戏活动时,明明和丽丽都在区角玩过家家的游戏,在旁边的淘淘看见了,也想过去玩,可是明明和丽丽似乎不愿意皮皮的加入,淘淘刚挤到她们中间就被推了出来,可是淘淘似乎还不愿意放弃,又往她们中间挤去,还想抢她们手中的玩具,这时明明就敲了一下淘淘,淘淘开始大哭了起来,紧接着就跑到我这里来告状了,“老师,他们不和我玩,还打我”,他见老师没有反应又开始哭了起来,老师还是没有理会皮皮,他哭了一会后就自己离开了。案例分析:淘淘向老师告状是希望老师可以帮助他,他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他渴望得到友谊,渴望和小朋友们一起。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有些事情对幼儿来说看似很难解决,但是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就能让他们安心,可见老师的行为对幼儿的影响还是挺大的,所以幼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喜欢向老师求助和告状。(二)“检举”型告状检举型告状是幼儿为了维护教师宣布的规矩,或者是看到其他同伴的行为不符合规范而采取的与教师的互动,他们告状是为了老师能够对这种行为进行惩罚,而对遵守规范的幼儿进行表扬。因此他们看到对方做了自己认为不符合规范的事情就会和老师说,虽然对方做的事情并没有对他造成影响或伤害。比如,在放松的时候,教师会让幼儿自由探索玩具,平平会突然跑过来跟老师说:“齐齐不好好玩玩具,他把玩具扔在了地上!”这是幼儿萌发了道德责任感,想通过老师让他人改正这种不好的行为。典型案例:当班里要准备盥洗活动时,老师让小朋友们都排好队一起开小火车进厕所时,开开就一直抱着欣欣,还时不时地从队伍中走出去,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一到厕所门口,就往里面冲,还没有小便就开始在冲水,这时候欣欣就开始和我说:“老师,开开不好好小便,一直在冲水。”我试图去制止他,和他说这样是不对的,我们不可以浪费水,但是开开好像对冲水的那个很感兴趣,还是不肯放手,欣欣又开始和我说:“老师,你和他说了,他还不听话,一点都不乖”。案例分析:开开还没上厕所就开始冲水,在欣欣看来这是不符合常规的,是开开违反了规则,老师试图制止开开之后,他还是没有停下来,欣欣看到这种情况又开始向老师告状了,她觉得开开这样是违背了老师说的话,是不对的,暖暖检举了开开的行为是希望老师可以去批评对方的这种做法来满足自己的心理。(三)“求赏”型告状这种告状是幼儿向老师告状后,希望老师能够关注自己和表扬自己的行为。如班里的小鱼,经常向老师告状:“老师,淘淘每次吃完东西都不扔垃圾,我每次吃完都会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去”,说着就会把淘淘桌上的垃圾拿去扔掉;“老师,他每次去厕所都不排队,我都是排队的”,这种告状是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赏。典型案例:中班下午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说:“我会把蜡笔发给坐坐好的,小嘴巴不讲话的小朋友”。佳佳表现得非常好,当她看到丽丽在说话时,就对老师说:“她还在说话,我都没有说话了”,案例分析:他们知道老师所要求的和所喜欢的,他们和老师说没有像违反规定的小朋友一样,其目的都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并不是真正的要检举谁或让老师知道同伴违反了规则。他们只是和违反规定的小朋友来对比自己的表现,以此来得到老师的赞赏。老师对他们的微笑点头就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5、6、7岁的幼儿之所以会告状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遇到问题时他们不知道怎么去解决,想通过教师和家长寻求帮助,其次,很多幼儿告状是想吸引教师的关注,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会可能乏安全感,每个幼儿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正是这样才得以产生幼儿告状行为的不同。(一)幼儿自我保护的本能和被认可的心理需求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防御的本能,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寻找各种方法摆脱困境,幼儿也是一样的。5、6、7岁的幼儿虽然身体和心理发育没有大人成熟,但是他们也有被保护的愿望,因此,他们从家庭走向学校,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园他们不能再寻求父母的帮助了,所以他们会向自己值得信任的人也就是老师来寻求帮助,幼儿告状就是想通过老师来保护自己,不受侵犯。另一方面,每一个幼儿都想做大人心中的“好孩子”,他们想要在教师和家长面前表现自己,得到赞赏和肯定。幼儿们在园里得到大红花,就是一件非常开心和值得炫耀的事情。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他们一些好的表现,给他们进行表扬,他们就会出于渴望被老师认可的心理,向老师举报比自己做的差的同伴,希望老师能够认可他对他肯定和表扬,想办法证明自己是个“好孩子”。(二)对教师权威的服从幼儿园里,在幼儿的眼中老师就是最大的,老师说的话都是对的。5、6、7岁的幼儿会把老师说的话当成一种命令或者是标准,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会很少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会经常表扬那些表现得特别好的幼儿,批评不听话的幼儿,表现好的幼儿为了突出自己,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向老师告状。教师往往只是对幼儿的告状做出回应,却没有对幼儿告状这一行为进行很好的指导,所以幼儿认为自己告状都是一种对的行为,会越来越频繁。在幼儿的眼里,老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会很多专业知识,会做很多事情,也是一个维护秩序的人,是一个集“制度权威”和“个人权威”于一身的人。老师会每天告诉自己该做什么事情,并且是要根据老师的指示来完成的,如果没有按照老师说的来做,老师就会进行适当的阻止和引导,幼儿觉得老师说的话都是对的,对老师的话都非常服从,所以有些幼儿看到同伴没有按照老师的话去做,就觉得他违反了集体规则,违背了老师的要求,这是基于对教师权威的服从。(三)家庭教育的影响5、6、7岁的幼儿主要是家里成长,幼儿园只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个驿站。因此,对幼儿成长影响最大的不是幼儿园的影响,而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大部分在家里都是娇生惯养,想要什么都会被满足,而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幼儿,许多事情都亲力亲为,给孩子包办了。忽视了幼儿合作,关心他人,互助友爱的良好品质的培养。这就会使幼儿有依赖性,不能自己去解决问题,不会思考,也不懂怎么和同伴进行沟通,经常会以自我为中心。一方面,这会使幼儿在幼儿园中也以家中的这一套来做,产生争抢玩具、大人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会使幼儿对集体生活更加难以融入。而对这样不融入集体,与其他幼儿同伴不能建立友谊的幼儿来说,就会被其他幼儿排斥,这就促使了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四教师应对策略的建议(一)教师要对幼儿有足够的保护和关爱幼儿在得到老师关注和认可的同时也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更多的爱,幼儿在和教师长期的相处过程中,也会对教师形成一种依恋。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不能对每一个幼儿都非常细致的照看,不能集中精力去关注某一个幼儿,但是教师一定要理解幼儿告状的背后原因。有些幼儿是出于寻求保护来向老师告状,这些幼儿是感觉受到了欺负寻求保护,那么教师一定要做出保护幼儿的实际行动,这样才能够使幼儿信任教师,不仅增进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感情,而且对幼儿的明确是非观念,知道欺负别人是不对的,这对今后成长十分有利。在幼儿园里,有些幼儿遇到一些小事都会向老师告状,他们只是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而如果幼儿是由于渴望得到老师的爱的,因为老师的爱会让他们形成一种安全感,让他们能够保持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心态,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二)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采取直观的教学方式,生动形象有利于幼儿更好的接受,比如,讲读一些有趣的童话故事,或者播放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来引出幼儿的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意识到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最后,教师可以多种形式地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帮助其进行换位思考,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幼儿的“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和他人分享,所以就会经常发生和他人争夺零食和玩具的事件。(三)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方式和观念的不改变,仅仅只是依靠学校和老师并不能完全改变幼儿的行为方式。所以这就要求家长一定要加强思想教育,不能什么事都宠着孩子,应给予他们最少的帮助。一方面,家长要用言语、故事、动画片、漫画人物的方式,用积极正面的形象培养孩子诚实、勇敢、敢作敢当等可贵的品质。教会孩子如何与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偶遇争执时,他们会本能的知道如何去处理问题。当孩子正确处理问题之后,家长得知有感到安慰并要鼓励表扬孩子的做法。另一方面,幼儿的告状并没有什么恶意,目的只是想看看大人对那些不符合规则的人事如何处理,所以大人最好不要随意表态,要搞清楚孩子告状的目的、原因区别对待,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示范,以身作则。五结论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一种很常见的行为,虽然看似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在幼儿的教育中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需要正确的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及时地进行处理,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幼儿更好的帮助和引导,让幼儿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好的发展。参考文献[1]张博南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15(02):53-54[2]郭云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华中:华中师范大学,20[3]顾燕萍谈幼儿的“告状”行为与疏导[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4)138-140[4]王蕾、吕晓捷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及应对措施[N]经验荟萃,2016:31[5]刘莹琦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1):168-169[6]李静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J]淄博师专学报,2010(03):22-2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