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902班

发布时间: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902班

在中国知网输入"医保""统计"两个关键词,查找所有有关这两个主题的文章,结果有72个,除去硕士论文,应该有许多杂志都是适合发表文章的,比如"中国医院管理","中国药房","中国药业"等1三所医院医保住院患者医疗质量评价研究李风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04-01硕士11981982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公共政策研究顾亚明浙江大学2007-04-01硕士04545743医保与非医保住院患者使用药品分析及相关政策研究李晓康第四军医大学2004-05-01硕士01451274医保与非医保患者住院费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樊世斌第四军医大学2001-05-01博士22772165手术科室医保与自费患者住院费用差异性分析孟志新山东大学2007-11-08硕士0106医保患者住院医疗费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禹强;王永堂;包杰;胡建东中国医院管理2008-03-05期刊025387北京市医疗保险住院患者灯盏细辛、灯盏花素注射剂用药情况调查与分析高晨;赵志刚;徐春敏;王汝龙;李大魁;薛立宁;贾方红;严静敏;高淑艳;梅娜;辛艳如;杨京艳;陈放;赵京春;牛金苹;张彦文;张锐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7-03-30期刊048388中国铁路系统职工医疗保险调查研究高歌;艾自胜;陈永强;郑益川;崔岩;梁渤洲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9-05-30期刊014149我院“医保”药品临床应用趋势与经济学价值吴英梅;邓海洋中国药房2008-06-20期刊00010医疗保险与非医疗保险脑梗死患者住院医疗费用比较张茹;孙希美社区医学杂志2006-12-10期刊03932112003—2005年我院门诊医保患者抗生素使用分析苟静玲;马丽娟中国药业2006-08-20期刊1151912北京市医疗保险住院患者康莱特注射液用药情况的调研与分析白波;常明;李宏;王景红;张昕;沈素;张卫东;王汝龙;李大魁;薛立宁;贾方红;严静敏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6-11-30期刊1172413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住院费用与医保支付费用的比较刘皈阳;郭代红;尹红;郭绍来;付效群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04-18期刊0272514深圳市劳务工门诊常见病及用药情况分析邹蔼珍;张灼赞;赖荫光中国药房2007-07-20期刊0342215医疗保险与非医疗保险住院病例医疗费用的比较分析张音;廖晓斌;刘辉;上官静;谢文新中国医院统计2003-03-25期刊18788316我院2003年医保类中成药使用状况分析李向荣;马晓鹂;陈朝明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10-25期刊0181817申请企业医保补助人员慢性病患病情况分析乔晶;高晓虹;李晓枫;王晨;邹飒枫中国公共卫生2007-12-15期刊010121867例肝脏疾病基本医疗保险病人住院费用分析姜浩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02-18期刊2323419劳动保障统计工作改革的思考与探索韩丽萍内蒙古统计2007-03-06期刊0992072例享受大额医疗保险住院患者医疗费用的分析田海;吕云鲜医药导报2005-10-25期刊0565821新医疗价格对3个病种医保住院费用的影响佟黎莉;任苒中国医院管理2005-05-01期刊2494222住院医疗保险患者的医疗费用分析陈琳;杨宝林;刘玉秀;聂梅梅;易学明医学研究生学报2003-10-20期刊23778123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前后门诊精神药品使用情况分析范毅天津药学2003-08-28期刊04824医保对定点医院的宏观监督中统计分析的应用王芳;张亚林;程茂金;袁鹰;吴楠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10-28期刊0131325医保对定点医院的宏观监督中统计分析的应用王芳;张亚林;程茂金;袁鹰;吴楠卫生软科学2002-08-30期刊4202526中青创业有限公司医疗保险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国社会保障1997-09-08期刊05027陕西省人口老龄化下的医保基金平衡测试及对策分析宇文佳子;温小霓医学与社会2008-03-15期刊0305128我院部分国产药与进口(合资)药使用情况简析葛悦;朱珠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11-18期刊02222292750张医保中成药处方分析周忻中国药业2007-10-20期刊0343230“医保”改革加重医院负担现象不容忽视陈晓华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2-11-20期刊00031医保病人住院综合信息查询统计系统林济南;陈立新;尚建松医疗卫生装备2006-12-15期刊2253632北京天坛医院200例灯盏细辛注射液临床合理用药调查高晨;贾颖;徐春敏;李恬;程晓爽;王莉文;赵志刚首都医药2008-01-15期刊0584633浅议质量保证金系数的计算王京意;李烽;李英中国卫生经济2004-12-05期刊0111334Excel在少儿单病种统计中的应用吴敏芳;康宏庄临床儿科杂志1999-06-15期刊19735城区居民主要慢性疾病谱及患者就医取向的研究董芬浙江大学2006-05-01硕士0818036申请企业医保补助人员三种慢性病体检结果的分析辛颖大连医科大学2007-05-01硕士0211537社会医疗保险统筹计算机管理系统南京伊康计算机工程公司2002-01-01科技成果00038出口蜂王浆的药物残留现状及其对策周萍;章征天;钱志明;孙建芳;胡福良蜜蜂杂志2007-04-05期刊1262739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分析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苟静玲;张明华;宦定才;李秀勤中国药房2007-03-10期刊1393640二级医疗机构医保转诊病人的择医分析陈俊;李向中国医院2007-09-01期刊045412002年~2006年福州医保头孢类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分析陈纯;林瑾文海峡药学2007-11-15期刊0192442医疗保险病人管理系统及应用郭正杰;匡平华中国医疗设备2008-05-15期刊071043太原市医保定点医院药品及检查项目情况的调查分析郭巍伟;高艳琴;武忠诚;陈显久实用预防医学2005-10-25期刊011114410万元以上医疗保险住院病例医疗费用分析罗仁夏中国卫生资源2005-11-20期刊0515045医疗保险体制下医疗费用上升分析及对策吴娟福建劳动和社会保障2002-11-15期刊00046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从数字看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李欣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5-10-15期刊410310347国产与合资药门诊处方用药分析杨樟卫;胡晋红;郭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5-12-25期刊1385448从相关费用分析看我国的医疗保障状况胡小璞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12-28期刊517518249公务员,走在健康的边缘张劲妮就业与保障2005-01-15期刊05650广西电力有限公司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及应用前景傅光虹广西电业2003-03-21期刊012145167例大额住院病例费用分析陈储;高海燕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7-10-28期刊0202652数字中国药店2008-02-15期刊00353灯盏细辛注射液临床应用调查问卷分析及医保患者临床用药建议高晨;贾颖;赵志刚;王汝龙;李大魁;薛立宁;贾方红;严静敏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8-01-15期刊0282854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全面完成各项经办工作任务天津社会保险2007-03-20期刊00155欢迎参加天然药物、保健食品国际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培训团访问日本、韩国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02-28期刊0231056医保改革中处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郭月巧;李清;张永波;唐勇社区医学杂志2003-02-28期刊0101157欢迎参加天然药物、保健食品国际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培训团访问日本、韩国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12-15期刊02058认识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国际木业2004-07-25期刊00059从医院医保药品使用分析“看病贵”李昊昱;李安明;王强;王瑞中国医院统计2008-03-25期刊0403060我院门诊特保处方中抗高血压药使用分析苏彩秀海峡药学2006-02-28期刊02225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一、宏观视角的总体史式审视 将近代中国铁路作为一个整体,从某一个侧面来加以研究、审视,这种总体式的史学研究成果不少,其中有论述铁路的作用、影响的,有关于铁路发展方面的,有涉及外债问题的,此乃学界着意的大要所在。铁路的影响:学界在谈及此问题时,强调了三个方面,即城市化、农业、民俗。探讨铁路的城市化作用的文章有两篇:李占才所著《铁路与近代中国城镇变迁》(《铁道师院学报》1996年第5期)、姜益和徐精鹏合著《铁路对近代中国城市化的作用探析》(《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两文指出,铁路促进了客货运输,人口流动,市场扩大,经济发展及城市的变迁:一些新兴城镇崛起,一些古城镇的功能发生变化,一些不通铁路的古城镇衰落。关于铁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李占才著有两文:《铁路对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同济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铁路与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区域化趋向》(《铁道师院学报》1997年第5期)。两文阐述的主体意思是:铁路运输促进了商品流通的扩大,从而也就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区域化倾向的发展,加速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从民俗角度看铁路的影响,这是较为新颖的探索。这方面李占才之文《铁路与近代中国民俗的嬗变》(《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及《铁路与中国近代的民俗嬗变》(《史学月刊》1996年第1期)认为:铁路引发了民俗心理的更新,导致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的变迁,促使相见礼、婚礼、丧礼等礼仪风尚演变,推动了国人娱乐、纪年、剪辫放足等习俗的进化,尽管民俗嬗变中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现象,但总体而论,是朝着进步、健康的方向发展。 另外,王旭章还著文《走向市场的中国铁路向历史借鉴什么》(《铁道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指出铁路当之无愧是市场经济的主动脉,其表现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沿线资源的规模经营,加快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产业的转移,促使统一的全国市场逐步形成和国内外市场的接轨,经济区域化趋势发展。朱从兵著文《铁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4期)相对要冷静一些,该文认为:铁路与沿线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需要的互动关系,铁路对沿线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是以工业为中介的,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铁路建成后还需有正确的政策导向,完善配套的规章制度以及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密切配合。 铁路发展:包括商办铁路、修筑及管理特色、政府政策、不发展的原因等方面的内容。 商办铁路的研究是学界的弱项,对此问题宓汝成著文(《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上民间创业活动》,《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通过对民间投资铁路史的梳理,得出如下结论:民间资本有投资铁路的意愿,其压抑力量主要来自列强资本,其次才是封建势力;资金匮乏、技术落后不是商办资本铁路不发达的主要原因,二者的因果关系恰恰应该颠倒;商办铁路资本在清政府国有化政策影响下零碎化是历史的倒退。 关于铁路管理问题,芮坤改之文《晚清对官办铁路的管理述论》(《保定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厘清了晚清朝廷逐渐将最初由地方大臣管理的“官办”铁路收归朝廷统一管理的过程。对于我国近代铁路的修筑及管理特色,胡正民、李占才著文(《强人筑路以线设局——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特色》,《铁道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将之归纳为:强人筑路,以线设局,铁路的修筑及管理权掌握在实力派官僚的手中,因而非常混乱和纷繁。 论及清政府的铁路政策,骆向韶著文(《清政府的铁路政策》,《湘潭师院学报》2002年第6期)将之划分为三个阶段:1863—1889年、1889—1900年、1900—1911年。孙自俭之文《晚清铁路政策的官办与商办之争》(《安庆师院学报》2002年第6期)则主要讨论了官办还是商办的问题。该文指出:经过多年实践,清政府对铁路的认识逐步深化,最终在1911年确立了官办铁路政策,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可行性。 关于铁路干线国有问题,马陵合著文(《论清末铁路干线国有政策的两个促动因素》,《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1期)认为,该政策出台的原因有二:一是盛宣怀建立官僚垄断资本集团的野心,二是立宪派社会舆论宣传的推动。 论述铁路权为外资侵夺的文章有谢撼澜之文《近代列强对中国铁路利权的疯狂掠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6期)。探讨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的文章较多,其中归咎于内因的有三篇:祝曙光所著文《近代中日两国铁路发展比较研究》(《贵州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尹铁所著《近代中国铁路建设延误原因探析》(《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李文耀、王成林之文《近代中国农民对铁路态度的变化》(《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归咎于外因的有宓汝成所著文《中国产业近代化为什么徘徊不前——以中国铁路的建设和运营(1895—1927年)为中心作一试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铁路外债: 丁永刚在《论近代清政府建设中的外债问题》(《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一文中,将清政府借用外债修铁路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甲午战前、甲午到《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到辛亥革命前。借债筑路符合历史趋向,功不可没,不应片面地认定是“卖国主义”行经。张九洲也著有《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的铁路借款》(《史学月刊》1998年第5期)一文,类之。孔永松、蔡佳伍之文《晚清铁路外债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将清政府借外债修路划分为四个阶段:1881年唐胥铁路的修成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到1903年颁布《铁路简明章程》,1903年到1911年5月10日颁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1911年5月10日到10月10日武昌起义;外债的类别有筑路、赎路、路政借款三种;借款抵押有一个从以路为抵向以地方厘金税捐抵押的转变。基于解读近代国人外债观的努力,马陵合著文《经济民族主义的悖论——关于近代中国对铁路外债认识历程的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以经济民族主义为概念支撑,道出了外债观中的超经济性质,及其所具有的政治上的功利。否定经济民族主义,有利于理性阐释铁路外债问题。马陵合另著文《略论清季东北铁路外债的超经济特质——以均势外交为中心》(《历史教学》2003年第10期)、《晚清铁路外债观初探——以芦汉铁路为中心》(《史学月刊》2001年第6期),类此。 从外债角度重新审视芦汉铁路的收回,马陵合之文《论芦汉铁路的外债问题》(《历史教学》1996年第5期)认为其意义要打折扣。马陵合之另文《文明排外与赎路情结》(《安徽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也指出:文明排外是20世纪初中国收回铁路利权的基本口号,它较集中地体现了近代国人的赎路情结,文明排外不能解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维持国权与引进外资的两难抉择。至于《潜流:清季对铁路外债的重新估价》(《江汉论坛》2003年第11期)一文,马陵合的主体意思是:晚清最后几年,收回利权运动趋于式微。而从经济学理角度就债论债,肯定借款筑路的积极作用,逐渐为人注意。只是它的声音是微弱的,难以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同。清季对铁路外债的部分认同,应是近代中国在维护主权与利用外资之间难以取舍的真实体现。在借款模式方面的研究中,马陵合著文《“浦口条件”:近代中国铁路借款模式的变与不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以1908年中国与英、德签定的、以地方税捐为担保而非以路作抵的《津浦铁路借款合同》为研究对象,集中论述了学界忽视的有关条约的运用情况及其如何被弃用等问题。从政策角度研究外债,王致中之文《论晚清铁路外债国家政策的确立》(《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认为:晚清铁路外债国家政策的确立,时在甲午战败之后。决策背景为筹筑卢汉铁路,铁路发展定为国家“实政图强”要务,但国库“点金乏术”,商资筹招落空,铁路资金来源仅有外债外资一途。政策要点乃“洋债”由国家铁路总公司统筹,路借路还,以路作抵,拒招洋股,“路权仍属于我”。 二、铁路与地方的区域史式探析 铁路与地方的关系研究,属于个案式、区域式的史学研究。京汉铁路作为晚清时期修筑的第一大动脉,此前学界已予以较多注目,对此,田伯伏从直隶采煤业人手,著文《京汉铁路与直隶沿线近代采煤业的起步》(《河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分析了京汉铁路修建对直隶煤矿业如井陉、临城、磁州等的影响,指出铁路作用体现在运输速度的提高和运费的降低扩大了煤的销售市场,此外,铁路本身就是煤的固定消费者。我国近代的铁路网是以北京为中心的,苏生文著文《晚清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网的形成》(《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1年第1期),针对这一问题做了专题研究,该文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路风气已经大开,清政府在北方地区修筑了京奉铁路、京汉铁路、京张铁路和津浦铁路四条主干线和一些支线,构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网。 西北铁路发展在近代属于落后地区,有关研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赵志龙著文《近代西北铁路规划述论》(《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认为,从晚清到民国,西北铁路规划经历了一个内容由简到繁,地位由次要到主要的发展过程,西北铁路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任军利著文《铁路与近代陕西的商品经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主要分析了铁路所导致的陕西经济变化。 正太铁路是山西近代第一条铁路,自如雪之文《正太铁路建筑始末》(《广西师大学报》1997年增刊),阐述了该路建设过程中的艰难历程,并指出其对山西经济的影响如下:运输量很大且逐年递增,收益可观屡有盈余,促进了工厂的建立。 滇越铁路对封闭的云南来说,高势能的影响之大可以相象。顾继国、杨金江合著《滇越铁路与云南近代进出口贸易》(《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指出:滇越铁路开通后,云南形成了与世界资本主义相联系的、相对独立于国内市场的云南地方市场。王文成也著文《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对外贸易——兼谈云南与东南亚间的通道建设和经济技术合作》(《经济问题探索》1994年第1期)做了相似的分析。而张轶群之文《滇越铁路的历史记忆——滇越铁路沿线的近代铁路社区建筑初探》(《小城镇建设》2003年第4期),则以建筑为视点。 广西铁路的发展,绅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此,陈志波著文《绅商与近代广西经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指出其具体表现有二:首先,从领导力量上看,政府虽然是名义上的领导者,但直接操作各项具体事务的却是绅商;其次,从路款的认集的比例来看,绅商认集的路款占绝大部分。专论龙州铁路的有朱从兵之文《广西龙州铁路筹建始末》(《广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 南浔路是近代江西第一条商办铁路,杨会清之文《略论南浔铁路兴衰的历史命运》(《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分析了筑路过程中在筹款、技术、时局等诸多方面的困难,运营中有关会计制度、股东大会制度等内部管理改革,及对汀西经济产业结构变化的促进作用。 沪宁铁路乃清末最为重要的铁路之一,对此,高志斌、王国平合著《晚清政府借外债修筑沪宁铁路述论》(《江海学刊》2000年第3期)阐释了借外债的原因、经过及民众抵制情形。除了上引文之外,还有其它一些文章,其中有粗涉上海铁路发展的(刘华明:《近代上海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工具的变迁(1840—1949)》,《史学月刊》1999年第3期),有谈论铁路与晋商兴衰关系的(谢元鲁:《明清北方边境对外贸易与晋商的兴衰》,《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有探讨铁路对移民的助力的(周春英:《浅析近代华北移民大规模迁居东北的社会背景》,《荷泽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有研究铁路促进城市发展的(王杉:《简析近代东北城市的兴起》,《辽宁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段光达:《哈尔滨早期城市特点刍议》,《北方文物》1994年第2期;纪凤辉、张翠华:《哈尔滨近代城市的特点与作用》,《黑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有介绍铁路股票的(夏详烈:《清代川汉铁路股票》,《中国钱币》1998年第3期)。 三、关键人物与铁路发展 与铁路发展有关的近代人物主要有李鸿章、张之洞、孙中山、詹天佑、刘铭传、盛宣怀、容闳等。在研究李鸿章与近代铁路的文章中,余明侠所著《李鸿章在中国近代铁路史上的地位》(《徐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论述的较为全面。该文认为,李鸿章在修建铁路问题上的认识,从1863—1867年的短短四年间,经历了严词拒绝、朦胧认识、正确了解和坚决实践等四个阶段。李鸿章不顾谤议丛集,独开风气之先,主张利用西方技术但必须权自我操,初步规划了铁路干路蓝图,执着不渝兴修铁路,于此可知,李鸿章在中国近代铁路史上的贡献是不容抹杀的。此外,余明侠另著有《李鸿章和甲午战争前后的铁路建设——兼论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的新发展》(《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一文,类之。从铁路外债角度研究李鸿章的文章有马陵合之文《论甲午前借债筑路的开启及其困境——兼评李鸿章的铁路外债观》(《安徽史学》2002年第1期)。相形亦肯亦否李鸿章的文章也有一些,如周辉湘之文《李鸿章与中国铁路业的开创》(《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在肯定了李于凇沪铁路谈判中维护国家利益、首倡自建铁路的同时,指出:李鸿章在19世纪80年代中法谈判中及之后的思想开始向出让路权转变,其借债修路思想损害了国家利益。此外,筑路也有发展个人实力的意图。类似的文章有赵东喜之文《论李鸿章与近代中国铁路的兴办》(《河南职业技术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朱从兵之文《李鸿章与中东铁路》(《徐州师大学报》1998年第1期)、《试论李鸿章在中国铁路史上的地位》(《玉林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从总体上研究张之洞的文章有吴剑杰之文《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该文认为,真正能从开发利源以振兴经济的高度认识铁路的近代化价值的,张之洞是第一人,铁路成为他一生最后20年的生命主题。此外,陈晓东也著文《张之洞与晚清铁路》(《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对张之洞发展铁路的贡献作了介绍。具体研究张之洞的文章有朱从兵之文《粤汉路权赎回后张之洞的自建主张与实践》(《广西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吴剑杰之文《论张之洞湖广任内的外才引进》(《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将李鸿章与张之洞联系起来予以研究是有益的探索,这方面的文章有周辉湘所著《李鸿章和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建设论略》(《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研究孙中山与铁路的文章有数篇,之一是朱从兵所著《孙中山对近代世界铁路的认知述论》(《学术论坛》2003年第5期),该文认为:由于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时期美国的铁路建设速度最快,孙中山对近代世界铁路的认知以美国为主。他对近代世界铁路的发展大势、基本成就、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建设与管理体制或经验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认识,其认知水平超出了他以前的中国近代的其他先进人物。之二是冯君之文《论孙中山铁路建设的战略构想》(《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此外,朱从兵另有文《铁路建设与民生主义——民元孙中山铁路建设思想新探》(《学术论坛》2002年第5期)以铁路与民生的关系为视点,来探悉民元孙中山的铁路思想。詹天佑在近代中国铁路史上,如同秋瑾在近代妇女史上一样,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也很值得研究。以往人们多注目于京张铁路的独立筑造,而经盛鸿等则着意于其他方面的内容,其著文《詹天佑与清末民办川汉铁路》(《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詹天佑与辛亥革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指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在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中,不仅开创了中国独立造路的奇迹,建成了震惊世界的京张铁路,而且率先支持在20世纪初兴起的民办铁路事业,并亲自主持艰险异常的民办川汉铁路。当清廷在1911年5月颁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后,他勇敢地支持保路运动,进而支持辛亥革命。这是他对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又—伟大贡献。关于刘铭传在台湾修筑铁路问题,陈九如著文《刘铭传与台湾铁路近代化》(《安徽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指出:刘铭传从御侮图强的目的出发,力主修筑台湾铁路,妥善解决资金短缺和技术力量不足的难题。台湾铁路的兴筑,便利了台湾的交通,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传播了近代化观念。刘铭传在台湾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盛宣怀是近代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吕锡生著文《盛宣怀传略》(《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涉及到了这一问题。关于容闳的影响,陈汉才之文《容闳的留学教育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华南师大学报》1998年第6期)主要强调了他对铁路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902班怎么样

二本

2000年以前上海铁道大学最差的专业的投档线也不低于当年的重点大学分数线。

1995年河北省投档线544分(当年重点提档线)。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902

一、宏观视角的总体史式审视 将近代中国铁路作为一个整体,从某一个侧面来加以研究、审视,这种总体式的史学研究成果不少,其中有论述铁路的作用、影响的,有关于铁路发展方面的,有涉及外债问题的,此乃学界着意的大要所在。铁路的影响:学界在谈及此问题时,强调了三个方面,即城市化、农业、民俗。探讨铁路的城市化作用的文章有两篇:李占才所著《铁路与近代中国城镇变迁》(《铁道师院学报》1996年第5期)、姜益和徐精鹏合著《铁路对近代中国城市化的作用探析》(《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两文指出,铁路促进了客货运输,人口流动,市场扩大,经济发展及城市的变迁:一些新兴城镇崛起,一些古城镇的功能发生变化,一些不通铁路的古城镇衰落。关于铁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李占才著有两文:《铁路对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同济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铁路与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区域化趋向》(《铁道师院学报》1997年第5期)。两文阐述的主体意思是:铁路运输促进了商品流通的扩大,从而也就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区域化倾向的发展,加速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从民俗角度看铁路的影响,这是较为新颖的探索。这方面李占才之文《铁路与近代中国民俗的嬗变》(《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及《铁路与中国近代的民俗嬗变》(《史学月刊》1996年第1期)认为:铁路引发了民俗心理的更新,导致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的变迁,促使相见礼、婚礼、丧礼等礼仪风尚演变,推动了国人娱乐、纪年、剪辫放足等习俗的进化,尽管民俗嬗变中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现象,但总体而论,是朝着进步、健康的方向发展。 另外,王旭章还著文《走向市场的中国铁路向历史借鉴什么》(《铁道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指出铁路当之无愧是市场经济的主动脉,其表现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沿线资源的规模经营,加快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产业的转移,促使统一的全国市场逐步形成和国内外市场的接轨,经济区域化趋势发展。朱从兵著文《铁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4期)相对要冷静一些,该文认为:铁路与沿线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需要的互动关系,铁路对沿线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是以工业为中介的,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铁路建成后还需有正确的政策导向,完善配套的规章制度以及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密切配合。 铁路发展:包括商办铁路、修筑及管理特色、政府政策、不发展的原因等方面的内容。 商办铁路的研究是学界的弱项,对此问题宓汝成著文(《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上民间创业活动》,《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通过对民间投资铁路史的梳理,得出如下结论:民间资本有投资铁路的意愿,其压抑力量主要来自列强资本,其次才是封建势力;资金匮乏、技术落后不是商办资本铁路不发达的主要原因,二者的因果关系恰恰应该颠倒;商办铁路资本在清政府国有化政策影响下零碎化是历史的倒退。 关于铁路管理问题,芮坤改之文《晚清对官办铁路的管理述论》(《保定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厘清了晚清朝廷逐渐将最初由地方大臣管理的“官办”铁路收归朝廷统一管理的过程。对于我国近代铁路的修筑及管理特色,胡正民、李占才著文(《强人筑路以线设局——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特色》,《铁道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将之归纳为:强人筑路,以线设局,铁路的修筑及管理权掌握在实力派官僚的手中,因而非常混乱和纷繁。 论及清政府的铁路政策,骆向韶著文(《清政府的铁路政策》,《湘潭师院学报》2002年第6期)将之划分为三个阶段:1863—1889年、1889—1900年、1900—1911年。孙自俭之文《晚清铁路政策的官办与商办之争》(《安庆师院学报》2002年第6期)则主要讨论了官办还是商办的问题。该文指出:经过多年实践,清政府对铁路的认识逐步深化,最终在1911年确立了官办铁路政策,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可行性。 关于铁路干线国有问题,马陵合著文(《论清末铁路干线国有政策的两个促动因素》,《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1期)认为,该政策出台的原因有二:一是盛宣怀建立官僚垄断资本集团的野心,二是立宪派社会舆论宣传的推动。 论述铁路权为外资侵夺的文章有谢撼澜之文《近代列强对中国铁路利权的疯狂掠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6期)。探讨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的文章较多,其中归咎于内因的有三篇:祝曙光所著文《近代中日两国铁路发展比较研究》(《贵州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尹铁所著《近代中国铁路建设延误原因探析》(《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李文耀、王成林之文《近代中国农民对铁路态度的变化》(《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归咎于外因的有宓汝成所著文《中国产业近代化为什么徘徊不前——以中国铁路的建设和运营(1895—1927年)为中心作一试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铁路外债: 丁永刚在《论近代清政府建设中的外债问题》(《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一文中,将清政府借用外债修铁路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甲午战前、甲午到《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到辛亥革命前。借债筑路符合历史趋向,功不可没,不应片面地认定是“卖国主义”行经。张九洲也著有《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的铁路借款》(《史学月刊》1998年第5期)一文,类之。孔永松、蔡佳伍之文《晚清铁路外债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将清政府借外债修路划分为四个阶段:1881年唐胥铁路的修成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到1903年颁布《铁路简明章程》,1903年到1911年5月10日颁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1911年5月10日到10月10日武昌起义;外债的类别有筑路、赎路、路政借款三种;借款抵押有一个从以路为抵向以地方厘金税捐抵押的转变。基于解读近代国人外债观的努力,马陵合著文《经济民族主义的悖论——关于近代中国对铁路外债认识历程的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以经济民族主义为概念支撑,道出了外债观中的超经济性质,及其所具有的政治上的功利。否定经济民族主义,有利于理性阐释铁路外债问题。马陵合另著文《略论清季东北铁路外债的超经济特质——以均势外交为中心》(《历史教学》2003年第10期)、《晚清铁路外债观初探——以芦汉铁路为中心》(《史学月刊》2001年第6期),类此。 从外债角度重新审视芦汉铁路的收回,马陵合之文《论芦汉铁路的外债问题》(《历史教学》1996年第5期)认为其意义要打折扣。马陵合之另文《文明排外与赎路情结》(《安徽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也指出:文明排外是20世纪初中国收回铁路利权的基本口号,它较集中地体现了近代国人的赎路情结,文明排外不能解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维持国权与引进外资的两难抉择。至于《潜流:清季对铁路外债的重新估价》(《江汉论坛》2003年第11期)一文,马陵合的主体意思是:晚清最后几年,收回利权运动趋于式微。而从经济学理角度就债论债,肯定借款筑路的积极作用,逐渐为人注意。只是它的声音是微弱的,难以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同。清季对铁路外债的部分认同,应是近代中国在维护主权与利用外资之间难以取舍的真实体现。在借款模式方面的研究中,马陵合著文《“浦口条件”:近代中国铁路借款模式的变与不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以1908年中国与英、德签定的、以地方税捐为担保而非以路作抵的《津浦铁路借款合同》为研究对象,集中论述了学界忽视的有关条约的运用情况及其如何被弃用等问题。从政策角度研究外债,王致中之文《论晚清铁路外债国家政策的确立》(《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认为:晚清铁路外债国家政策的确立,时在甲午战败之后。决策背景为筹筑卢汉铁路,铁路发展定为国家“实政图强”要务,但国库“点金乏术”,商资筹招落空,铁路资金来源仅有外债外资一途。政策要点乃“洋债”由国家铁路总公司统筹,路借路还,以路作抵,拒招洋股,“路权仍属于我”。 二、铁路与地方的区域史式探析 铁路与地方的关系研究,属于个案式、区域式的史学研究。京汉铁路作为晚清时期修筑的第一大动脉,此前学界已予以较多注目,对此,田伯伏从直隶采煤业人手,著文《京汉铁路与直隶沿线近代采煤业的起步》(《河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分析了京汉铁路修建对直隶煤矿业如井陉、临城、磁州等的影响,指出铁路作用体现在运输速度的提高和运费的降低扩大了煤的销售市场,此外,铁路本身就是煤的固定消费者。我国近代的铁路网是以北京为中心的,苏生文著文《晚清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网的形成》(《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1年第1期),针对这一问题做了专题研究,该文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路风气已经大开,清政府在北方地区修筑了京奉铁路、京汉铁路、京张铁路和津浦铁路四条主干线和一些支线,构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网。 西北铁路发展在近代属于落后地区,有关研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赵志龙著文《近代西北铁路规划述论》(《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认为,从晚清到民国,西北铁路规划经历了一个内容由简到繁,地位由次要到主要的发展过程,西北铁路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任军利著文《铁路与近代陕西的商品经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主要分析了铁路所导致的陕西经济变化。 正太铁路是山西近代第一条铁路,自如雪之文《正太铁路建筑始末》(《广西师大学报》1997年增刊),阐述了该路建设过程中的艰难历程,并指出其对山西经济的影响如下:运输量很大且逐年递增,收益可观屡有盈余,促进了工厂的建立。 滇越铁路对封闭的云南来说,高势能的影响之大可以相象。顾继国、杨金江合著《滇越铁路与云南近代进出口贸易》(《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指出:滇越铁路开通后,云南形成了与世界资本主义相联系的、相对独立于国内市场的云南地方市场。王文成也著文《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对外贸易——兼谈云南与东南亚间的通道建设和经济技术合作》(《经济问题探索》1994年第1期)做了相似的分析。而张轶群之文《滇越铁路的历史记忆——滇越铁路沿线的近代铁路社区建筑初探》(《小城镇建设》2003年第4期),则以建筑为视点。 广西铁路的发展,绅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此,陈志波著文《绅商与近代广西经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指出其具体表现有二:首先,从领导力量上看,政府虽然是名义上的领导者,但直接操作各项具体事务的却是绅商;其次,从路款的认集的比例来看,绅商认集的路款占绝大部分。专论龙州铁路的有朱从兵之文《广西龙州铁路筹建始末》(《广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 南浔路是近代江西第一条商办铁路,杨会清之文《略论南浔铁路兴衰的历史命运》(《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分析了筑路过程中在筹款、技术、时局等诸多方面的困难,运营中有关会计制度、股东大会制度等内部管理改革,及对汀西经济产业结构变化的促进作用。 沪宁铁路乃清末最为重要的铁路之一,对此,高志斌、王国平合著《晚清政府借外债修筑沪宁铁路述论》(《江海学刊》2000年第3期)阐释了借外债的原因、经过及民众抵制情形。除了上引文之外,还有其它一些文章,其中有粗涉上海铁路发展的(刘华明:《近代上海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工具的变迁(1840—1949)》,《史学月刊》1999年第3期),有谈论铁路与晋商兴衰关系的(谢元鲁:《明清北方边境对外贸易与晋商的兴衰》,《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有探讨铁路对移民的助力的(周春英:《浅析近代华北移民大规模迁居东北的社会背景》,《荷泽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有研究铁路促进城市发展的(王杉:《简析近代东北城市的兴起》,《辽宁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段光达:《哈尔滨早期城市特点刍议》,《北方文物》1994年第2期;纪凤辉、张翠华:《哈尔滨近代城市的特点与作用》,《黑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有介绍铁路股票的(夏详烈:《清代川汉铁路股票》,《中国钱币》1998年第3期)。 三、关键人物与铁路发展 与铁路发展有关的近代人物主要有李鸿章、张之洞、孙中山、詹天佑、刘铭传、盛宣怀、容闳等。在研究李鸿章与近代铁路的文章中,余明侠所著《李鸿章在中国近代铁路史上的地位》(《徐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论述的较为全面。该文认为,李鸿章在修建铁路问题上的认识,从1863—1867年的短短四年间,经历了严词拒绝、朦胧认识、正确了解和坚决实践等四个阶段。李鸿章不顾谤议丛集,独开风气之先,主张利用西方技术但必须权自我操,初步规划了铁路干路蓝图,执着不渝兴修铁路,于此可知,李鸿章在中国近代铁路史上的贡献是不容抹杀的。此外,余明侠另著有《李鸿章和甲午战争前后的铁路建设——兼论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的新发展》(《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一文,类之。从铁路外债角度研究李鸿章的文章有马陵合之文《论甲午前借债筑路的开启及其困境——兼评李鸿章的铁路外债观》(《安徽史学》2002年第1期)。相形亦肯亦否李鸿章的文章也有一些,如周辉湘之文《李鸿章与中国铁路业的开创》(《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在肯定了李于凇沪铁路谈判中维护国家利益、首倡自建铁路的同时,指出:李鸿章在19世纪80年代中法谈判中及之后的思想开始向出让路权转变,其借债修路思想损害了国家利益。此外,筑路也有发展个人实力的意图。类似的文章有赵东喜之文《论李鸿章与近代中国铁路的兴办》(《河南职业技术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朱从兵之文《李鸿章与中东铁路》(《徐州师大学报》1998年第1期)、《试论李鸿章在中国铁路史上的地位》(《玉林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从总体上研究张之洞的文章有吴剑杰之文《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该文认为,真正能从开发利源以振兴经济的高度认识铁路的近代化价值的,张之洞是第一人,铁路成为他一生最后20年的生命主题。此外,陈晓东也著文《张之洞与晚清铁路》(《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对张之洞发展铁路的贡献作了介绍。具体研究张之洞的文章有朱从兵之文《粤汉路权赎回后张之洞的自建主张与实践》(《广西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吴剑杰之文《论张之洞湖广任内的外才引进》(《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将李鸿章与张之洞联系起来予以研究是有益的探索,这方面的文章有周辉湘所著《李鸿章和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建设论略》(《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研究孙中山与铁路的文章有数篇,之一是朱从兵所著《孙中山对近代世界铁路的认知述论》(《学术论坛》2003年第5期),该文认为:由于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时期美国的铁路建设速度最快,孙中山对近代世界铁路的认知以美国为主。他对近代世界铁路的发展大势、基本成就、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建设与管理体制或经验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认识,其认知水平超出了他以前的中国近代的其他先进人物。之二是冯君之文《论孙中山铁路建设的战略构想》(《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此外,朱从兵另有文《铁路建设与民生主义——民元孙中山铁路建设思想新探》(《学术论坛》2002年第5期)以铁路与民生的关系为视点,来探悉民元孙中山的铁路思想。詹天佑在近代中国铁路史上,如同秋瑾在近代妇女史上一样,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也很值得研究。以往人们多注目于京张铁路的独立筑造,而经盛鸿等则着意于其他方面的内容,其著文《詹天佑与清末民办川汉铁路》(《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詹天佑与辛亥革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指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在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中,不仅开创了中国独立造路的奇迹,建成了震惊世界的京张铁路,而且率先支持在20世纪初兴起的民办铁路事业,并亲自主持艰险异常的民办川汉铁路。当清廷在1911年5月颁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后,他勇敢地支持保路运动,进而支持辛亥革命。这是他对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又—伟大贡献。关于刘铭传在台湾修筑铁路问题,陈九如著文《刘铭传与台湾铁路近代化》(《安徽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指出:刘铭传从御侮图强的目的出发,力主修筑台湾铁路,妥善解决资金短缺和技术力量不足的难题。台湾铁路的兴筑,便利了台湾的交通,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传播了近代化观念。刘铭传在台湾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盛宣怀是近代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吕锡生著文《盛宣怀传略》(《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涉及到了这一问题。关于容闳的影响,陈汉才之文《容闳的留学教育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华南师大学报》1998年第6期)主要强调了他对铁路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902级

1 徐进, 赵军, 杨奎, 邵毅明, 彭其渊 适于复杂赛道的驾驶员“期望轨迹-期望速度”协同决策模型[J] 中国科学E·技术科学, 2014, 44(6): 619- 国内工程技术科学类最顶级期刊EI 收录的期刊论文 2 徐进, 邵毅明, 杨奎, 罗庆 基于人-车-路协同仿真的山区复杂道路大型车辆行驶适应性分析[J] 中国公路学报, 已录用3 马骉, 毛雪松, 刘保健, 张洪亮, 杨宏志, 陈仁朋, 陈昌富, 季节, 俞建霖, 郝培文, 徐进, 谈至明, 崔新壮, 曹文贵, 章定文, 黄卫东, 傅鹤林, 程建川, 蒋应军, 韩森 中国道路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3[J] 中国公路学报, 2013, 26(3): 1- (徐进参与综述第4部部分:道路几何设计的撰写和统稿)4 徐进, 罗庆, 彭其渊, 邵毅明 轨迹-速度协同控制的山区公路平面线形设计方法[J] 中国公路学报, 2013, 26(4): 43-5 徐进, 罗庆, 毛嘉川, 赵军, 吴国雄 考虑弯道几何要素和交通量影响的汽车行驶速度预测模型[J] 中国公路学报, 2012, 25(5): 47-6 徐进, 罗庆, 彭其渊, 邵毅明, 陈泳汐 回旋线设置对弯道行驶速度的影响分析[J] 中国公路学报, 2011, 24(1): 25-7 徐进, 彭其渊, 邵毅明 直线路段积水路面车辆事故产生机理分析[J] 中国公路学报, 2009, 22(1): 97-8 徐进, 彭其渊, 邵毅明 路线及路面条件设计阶段的安全性评价仿真系统[J] 中国公路学报, 2007, 20(6): 36-9 徐进, 赵军, 邵毅明, 陈泳汐 基于“人-车-路”协同的复杂公路/赛道行驶轨迹决策模型[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4, 34(5): 1311-10 徐进, 杨奎, 彭其渊, 罗庆 公路客车横向加速度实验研究[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4, 49(3): 536- EI收录11 徐进, 彭其渊, 罗庆, 邵毅明 单曲线弯道几何参数对小客车转向行为的影响[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3, 48(4): 678-12 徐进, 彭其渊, 邵毅明 运行车速预测新方法及其应用[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0, 45(2): 238-13 徐进, 邵毅明, 彭其渊 避让行为导致车辆在平曲线驶出路面的机理[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8, 43(02): 177-14 彭其渊, 徐进, 罗庆, 邵毅明 公路平曲线参数对车辆轨迹和速度的影响规律[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40(1): 45-15 徐进, 彭其渊, 邵毅明, 李时华 山岭区低等级低指标公路路线的使用质量分析[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8(2): 245-16 徐进, 邵毅明, 彭其渊, 蒋朝哲 公路线形的操纵负荷分析及设计控制[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1(4): 867-17 徐进, 邵毅明 风压中心位置对汽车侧风稳定性影响的虚拟试验分析[J] 中国机械工程, 2007, 18(15): 1877-18 彭其渊, 徐进, 郑升宝, 邵毅明, 邓天铭 隧道洞口路面两种材料交替对行车的影响及交替位置优化[J]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9, 39(6): 1497-19 鲁工圆, 闫海峰, 徐进 基于TCPN的铁路客运站作业组合仿真模型[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3, 48(4): 694-20 邵毅明, 毛嘉川, 刘胜川, 徐进 山区公路上驾驶人的车速控制行为分析[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11, 11(1):79-21 赵军, 彭其渊, 文超, 徐进 技术站广义动态配流问题的遗传算法 [J] 铁道学报, 2010, 32(3): 9-22 赵军, 彭其渊, 文超, 徐进 技术站广义动态配流问题的局部邻域搜索算法[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0, 45(3): 486-23 邵毅明, 胡燕, 于志刚, 徐进 道路事故多发路段动力学仿真识别系统[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8, 43(2): 30-会议论文 24 Shao Yiming, Xu Jin*, Li Benwang, et Modeling the Speed Choice Behaviors of Drivers on Mountainous Roads with Complicated Shapes[C]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TRB 93rd Annual Meeting, Washington DC, (*通讯作者)25 Xu Jin, Peng Qiyau, Shao Y Effect of changing cross-section dimension of speed bumps on impact applied to pavement and vehicles[C]//ASCE proceding of ICTE’ 26 PENG Qiyuan, XU Jin, Kelvin CP Wang, and LI B Analysis on usage comfort of highway alignment quality based on ay and ay’s change rate[C]//ASCE proceding of ICTE’ ChengD27 YANG Cheng-lian, XU Jin, PENG Qi-yuan, CHEN Yong-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capacity considering the advanced technique of automobiles[C]//ASCE proceding of ICTE’ 2007, ChengD28 Wang Yuhui, XU Jin, Peng Q Coordinated optimal of transportation - inventory with considering the capacity of a single vehicle[C]//ICLEM’2010, ChengD29 Shao Yiming, Xu Jin, Peng Q Improvcmcnt of algorithm for application radial basis functions on 3D reconstruction of complex roadways[C]// ICIC 2010, WUX中文核心期刊和CSCD期刊论文 30 李成兵, 徐进, 邹祥莉 减速垄几何参数对车及路冲击性的影响[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4, 24(1):119-31 李成兵, 徐进, 陈卫东, 田俊丽 基于行驶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山区公路改建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3, 23(4): 133-32 徐进, 宋大成, 邵毅明, 彭其渊 用速度的连续与均衡性来评价道路安全以及判定危险位置[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17(2): 155-33 徐进 用于道路几何线形质量评价的仿真模型和动力学指标[J] 公路交通科技, 2007, 24(11): 114-34 徐进, 邵毅明, 彭其渊, 陈泳汐 考虑轮胎侧弯变形迟滞特性的S形平曲线设计控制[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7, 40(4): 89-35 徐进, 邵毅明 驾驶员驾驶行为对制动安全性影响的定量分析[J] 人类工效学, 2007, 13(4): 29-36 徐进 生成三维连续路表曲面的算法及其关键技术[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7, 43(17): 209- 37 邵毅明, 徐进 弹簧刚度和车速对某微型车制动性能的影响分析[J]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09(2): 217-38 周均, 甘守武, 徐进 道路通行能力模型及其受车辆性能影响分析[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2010, 29(2): 272-39 周均, 张卓, 徐进 ADAMS在汽车制动性能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06(6): 55-40 刘唐志,周静,唐伯明,徐进 仁赤高速公路安全性分析以及限速方案研究[J]中外公路, 2014, 34(3): 326-科技核心以及其它期刊论文 41 徐进, 邵毅明, 彭其渊, 陈泳汐 大客车和小客车在各种类型公路上的连续行驶速度工况分析[J] 交通科学与工程, 28(4): 45-42 刘胜川, 毛嘉川, 何晓文, 徐进 道路危险品运输车辆的车型、轴载以及运载容器形式调查[J] 公路与汽运, 2012, (4): 108-43 邵毅明, 谭丹萍, 束海波, 徐进 公路平曲线超高/反超高对车辆操纵的影响[J] 交通科学与工程, 2010, 26(1): 79-44 彭其渊, 徐进, 陈泳汐 径向基函数用于复杂路形3维重构时的算法改进[J]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8, 3(10): 756-45 张海涛, 谢展, 徐进 侧向力干扰情况下轮胎刚度变化对制动性能的影响[J]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10(3): 17-46 张敏, 徐进, 邵毅明 载荷因素对汽车制动安全性影响的虚拟试验研究 [J]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07(2): 62-47 潘益威, 徐进, 邵毅明 某型号微型车转向回正性能的虚拟试验研究[J]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06, 35(5): 101-48 徐进, 周均, 丁养燕 车轮附加转角成因的虚拟试验研究[J] 现代交通技术, 2006(1): 73-49 徐进, 邵毅明, 胡燕 基于多体理论的车辆制动性能的虚拟实验的实现及评价[J] 汽车科技, 2006(1): 24-50 徐进, 李鸿炜 项目施工法中施工机械管理的现状分析[J] 建筑机械化, 2005(3): 54-51 徐进, 万垂红, 邵毅明, 胡燕 载荷转移对前轮定位及附加转角影响的虚拟实验研究[J] 上海汽车, 2005(8): 31-52 徐进, 万垂红, 邵毅明, 周均 悬架转向系统结构参数变化对前轮定位及附加转角影响的仿真分析[J] 北京汽车, 2005(6) 20-25, 53 徐进, 邵毅明, 胡燕 基于多体理论的汽车悬架及转向系统的控制研究[C]// 中国交通研究与探索,下册, 54 徐进, 邵毅明 基于多体理论的道路安全评价及预测的研究[J] 现代交通技术, 2005(6): 63-55 李鸿伟, 肖盛燮, 徐进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在汽车乘坐舒适性评价中的应用[J] 华东公路, 2005(2): 70-56 胡燕, 邵毅明, 徐进, 束海波 道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仿真识别研究[J]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5(3): 66-57 周均, 杜子学, 徐进, 张林 虚拟样机技术在整车操纵稳定性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交通技术, 2005(6): 71-出版专著 58 徐进, 罗庆 山区公路平面线形设计新理论与实现技术[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4年1月发明专利 59 鲁工圆, 徐进,彭其渊 基于图像识别的铁路车站站场网络拓扑模型建模方法 专利号960 徐进,鲁工圆,杨奎 一种基于影响因子修正的曲线路段汽车运行速度预测方法 专利授权号161 徐进,邵毅明,杨奎,罗庆,毛嘉川 基于前视断面选点的复杂道路汽车行驶轨迹预测方法 专利号:4;62 徐进,邵毅明,杨奎,罗庆,路军富 一种基于前视轨迹曲率的山区复杂道路汽车行驶速度预测方法 专利号: 3软件著作权 63 徐进 复杂公路(道路)空间路面三维模型解析计算软件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中国, 登记号: 2014SR016015, 2014年2月;64 徐进 山区复杂道路空间三维线形汽车运行速度计算软件,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中国, 登记号: 2014SR015074, 2014年2月65 鲁工圆,闫海峰,杨奎,徐进,邓念 铁路车站站场布置图建模软件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中国, 登记号2014SR062373,2014年5月

姚士谋、王德等(1989): 厦门经济特区的功能辐射和发展趋势,地理学报44(2):140-   王德,日本城市空间演变过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城市规划汇刊, 1999年第4期   王德,日中城市人口特征分析,世界与人口,1999,N311(日文)   王德,上海市交通调查的概要与问题,统计,2000年第4期(日文)   王德,现代城市规划中的空间意识,规划师,2000年第3期   王德,中日城市人口结构与变动的比较研究,城市规划,2000第8期   王德、赵锦华,城镇势力圈划分计算机系统HAP的开发研究与应用-兼论势力圈的空间结构特征,城市规划,2000年第12期   王德,日本的城市建设财政制度,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第2期   王德、耿慧志、胡晓华、林旋,时距概念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城市规划,2001第7期   王德、张晋庆,上海市消费者出行特征与商业空间结构分析,城市规划,2001第11期   王德,日本的城市规划咨询业,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第5期   王德、刘锴、耿慧志,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日交流圈的划分与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第5期   王德:深圳市罗湖区“城中村”居民的居住意识分析,规划师,2001年第11期   王德,评介富田和晓的《大都市圈的结构演变》一书,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2期   王德、赵锦华,城镇体系分析系统USAP的升级开发与研究,城市规划,2002年第8期   王德、周宇,上海市消费者对大型超市选择的行为特征分析,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4期   19) 齐藤参郎、石桥健一郎、王德,上海市消费者的购物特性-对消费者的日周期行为调查实证分析 ,地域学研究,2002年第3期(日文)   王德,标准人口迁移率型制约重力模型的推导与应用,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9期   王德,郭洁,乡镇合并与行政区划调整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6期   朱玮,王德,从“最佳规模”到“有效规模”,城市规划,2003年第3期   王德,叶晖,朱玮,齐藤参郎,南京东路消费者行为基本分析,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2期   王德,中心城镇的势力圈划分计算机程序的开发与应用,农村空间研究,石原润编,大明堂,2003(日文)   朱玮,王德,大尺度城市模型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2003年第5期   王德、刘锴,上海市一日交流圈的空间特征与动态变化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3期   王德,郭洁,沪宁杭地区城市影响腹地的划分及其动态变化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6期   王德,展示20世纪中心地理论研究成果的力作,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5期   王德,城市规划新技术发展动态,国外城市规划,2003年第5期   王德,朱玮,叶晖,1985~2000年我国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均衡作用研究,人口与经济,2003年第6期   王德,叶晖,1990年以后的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综述,人口学刊,2004年第1期   王德,朱玮,黄万枢,南京东路消费者行为空间特征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第1期   王德、刘锴、郭洁:沪宁杭三市一日交流圈的划分及其动态研究,城市规划汇刊,3   王德:中国人口迁移与地区经济差异,统计(日文),5   王德、黄万枢、刘锴:南京市一日交流圈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现代城市研究,9   王德、彭雪辉:走出高城市化的误区—日本城市化过程的启示,城市规划,11   王德、黄万枢:Hedonic住宅价格法及其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城市规划,3   朱玮、王德、齐藤参郎:南京东路消费者的入口行为分析,城市规划,5   朱玮、王德、齐藤参郎:南京东路消费者的回游行为分析,城市规划,2, 9-   王德、齐藤参郎、朱玮等:上海市中心商业区南京路消费者行为研究,地域学研究(日文),V35, N4, 763-784,   王德、程国辉:上海市人口分布的现状与问题,都市地理学(日文),2006创刊号69-   钱欣、王德:从信息经济学视角看城市规划管理,规划师,2,9-   王德、程国辉:我国省会城市势力圈划分及其与行政范围的叠合分析,现代城市研究,6,4-   王德、马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内人流研究,城市规划学刊,3   王德、叶晖:我国地域经济差异与人口迁移研究,城市规划,9   王德、项昺:中心城市影响腹地的动态变化研究,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34, N9, 2006, 1175-1179   王德、朱玮、农耘之、张照:王府井商业街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商业时代,总376期,2007年第9期,16-19   朱玮、王德:王府井大街消费者行为的时空特征研究—“步行网格”方法的应用,城市规划,V31, N2, 2007, 62-   张照,王德:我国规划院校硕士论文选题特征分析,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3期,总169期   王德,黄万枢:外部环境对住宅价格影响的Hedonic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城市规划,9,34-   朱玮,王德:南京东路消费者的空间选择行为与回游轨迹,城市规划,3,33-   罗仁朝,王德:基于聚集指数测度的上海市流动人口分布特征分析,城市规划学刊,4,总第176期,81-   张正芬,王德:上海郊区自然村落渐进归并的案例研究,经济咨询,4,16-   王德,程国辉,刘律,钱欣: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疏散机制研究,人口与经济,5,1-   王德,郭玖玖:北京市一日交流圈的空间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研究,现代城市研究,5,68-   蔡嘉璐,王德:城市步行商业街中观层面的研究进展,理想空间,8(总第二十八辑),008-   罗仁朝,王德:上海市流动人口不同聚居形态及其社会融合差异研究,城市规划学刊,6(总第178期),92-   刘云,王德:基于产业园区的创意城市空间构建——西方国家城市的相关经验与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第1期总107期,72-   罗仁朝,王德:上海流动人口集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城市规划,2,31-   刘律,王德:国际都市 上海陆家嘴CBD的景观变迁,都市景观地理,中国编,23-30。   蔡嘉璐,王德:东海海边的光辉临港新城,都市景观地理,中国编,31-35。   钱欣,王德等:交叉影响分析在战略规划决策中的应用——以TM 软件在南京战略规划研究应用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69-   张照,王德: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运作模式研究,城市规划,3,09-   王德,张照,蔡嘉璐,朱玮北京王府井大街消费行为的空间特征分析人文地理,2009(3):27-   王德,朱玮等:基于人流分析的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评价与调整,城市规划,8,26-32。   王德,宋煜等:同城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进展回顾,城市规划学刊,4,总第182期,74-78。   朱玮,王德,Harry TIMMERMANS:多代理人系统在商业街消费者行为模拟中的应用——以上海南京东路为例,地理学报,2009年第4期第64卷,445-455。   王德、马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观者时空分布模拟分析,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第5期总第183期,64-70。   张正芬、王德:宅基地置换在上海农民居住集中中的运用-以松江区江秋中心村为例,上海城市规划,2008年02期,39-42。   张正芬、王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拆并和整理模式实践与评价——上海的经验, 规划师,2009年第4期25卷,14-18。   王德、张昀、崔昆仑:基于SD法的城市感知研究——以浙江台州地区为例,地理研究,2009年第6期第28卷,1528-1536。   王德、唐相龙:日本城市郊区农村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及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10(2)   王德、顾晶:上海市外来人口公共设施使用特征研究-以虹许社区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10(3)   朱玮, 王德 基于多代理人的零售业空间结构模拟[J] 地理学报, 2011, 66(06): 796-   王德, 农耘之, 朱玮 王府井大街的消费者行为与商业空间结构研究[J] 城市规划, 2011(07): 43-   王德, 张昀 基于语义差别法的伤害街道空间感知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9(07): 1000-   王德, 许尊, 朱玮 上海市郊区居民商业设施使用特征及规划应对——以莘庄地区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 2011(05): 80-   王德, 郭洁 高速公路建设对长三角城市势力圈的影响分析——城镇势力圈(网络)分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J] 城市规划学刊, 2011(06): 54-   蔡嘉璐,王德,朱玮 南京东路商业步行街消费者行为变化研究——2001年与2007年的比较 [J] 人文地理 2011(06): 89-   王德 干迪等 上海市郊区轨道交通规划与空间规划协调性研究 城市规划学刊[J],2012(1),199:17-   许尊、王德商业空间消费者行为与规划——以上海新天地为例规划师[J],2012,28(1),23-   马力、王德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观人流模拟的后评估城市规划学刊[J],2012(2),200:9-   卢银桃、王德:美国步行性测度研究进展极其启示,国际城市规划[J],2012(1),10-   陆希刚、王德:商业吸引力,城市规划[J],2012(2),31-

《上海新市区建设预测性研究》 《城市经济研究》87 9-10期 主要参加者《浦东商业发展之我见》 92。2期《上海商业》 收入《中国经济文库》《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97,10 作者之一《改善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对策研究》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 98。8《跨世纪人才论中国交通》 重庆大学出版社 95年12月第1版文章《高速铁路的噪声分析及其治理措施》97山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研讨会论文集 科技出版社 97,12第1版文章《论我国新建直辖市重庆新一轮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方针》《上海城市生态系统评价和预断》 上海环境科学 86。10《加强上海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建议》 上海建设科技 95。5《上海浦东新区生态环境质量规划目标值的研究》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 94。3《中国儿童百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99。8第一版。《中国直销前景展望》 第九届国际直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04。12《市场营销学》参与部分章节编写 清华大学出版社3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902级稿子

《上海新市区建设预测性研究》 《城市经济研究》87 9-10期 主要参加者《浦东商业发展之我见》 92。2期《上海商业》 收入《中国经济文库》《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97,10 作者之一《改善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对策研究》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 98。8《跨世纪人才论中国交通》 重庆大学出版社 95年12月第1版文章《高速铁路的噪声分析及其治理措施》97山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研讨会论文集 科技出版社 97,12第1版文章《论我国新建直辖市重庆新一轮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方针》《上海城市生态系统评价和预断》 上海环境科学 86。10《加强上海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建议》 上海建设科技 95。5《上海浦东新区生态环境质量规划目标值的研究》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 94。3《中国儿童百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99。8第一版。《中国直销前景展望》 第九届国际直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04。12《市场营销学》参与部分章节编写 清华大学出版社3

一、宏观视角的总体史式审视 将近代中国铁路作为一个整体,从某一个侧面来加以研究、审视,这种总体式的史学研究成果不少,其中有论述铁路的作用、影响的,有关于铁路发展方面的,有涉及外债问题的,此乃学界着意的大要所在。铁路的影响:学界在谈及此问题时,强调了三个方面,即城市化、农业、民俗。探讨铁路的城市化作用的文章有两篇:李占才所著《铁路与近代中国城镇变迁》(《铁道师院学报》1996年第5期)、姜益和徐精鹏合著《铁路对近代中国城市化的作用探析》(《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两文指出,铁路促进了客货运输,人口流动,市场扩大,经济发展及城市的变迁:一些新兴城镇崛起,一些古城镇的功能发生变化,一些不通铁路的古城镇衰落。关于铁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李占才著有两文:《铁路对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同济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铁路与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区域化趋向》(《铁道师院学报》1997年第5期)。两文阐述的主体意思是:铁路运输促进了商品流通的扩大,从而也就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区域化倾向的发展,加速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从民俗角度看铁路的影响,这是较为新颖的探索。这方面李占才之文《铁路与近代中国民俗的嬗变》(《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及《铁路与中国近代的民俗嬗变》(《史学月刊》1996年第1期)认为:铁路引发了民俗心理的更新,导致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的变迁,促使相见礼、婚礼、丧礼等礼仪风尚演变,推动了国人娱乐、纪年、剪辫放足等习俗的进化,尽管民俗嬗变中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现象,但总体而论,是朝着进步、健康的方向发展。 另外,王旭章还著文《走向市场的中国铁路向历史借鉴什么》(《铁道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指出铁路当之无愧是市场经济的主动脉,其表现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沿线资源的规模经营,加快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产业的转移,促使统一的全国市场逐步形成和国内外市场的接轨,经济区域化趋势发展。朱从兵著文《铁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4期)相对要冷静一些,该文认为:铁路与沿线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需要的互动关系,铁路对沿线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是以工业为中介的,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铁路建成后还需有正确的政策导向,完善配套的规章制度以及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密切配合。 铁路发展:包括商办铁路、修筑及管理特色、政府政策、不发展的原因等方面的内容。 商办铁路的研究是学界的弱项,对此问题宓汝成著文(《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上民间创业活动》,《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通过对民间投资铁路史的梳理,得出如下结论:民间资本有投资铁路的意愿,其压抑力量主要来自列强资本,其次才是封建势力;资金匮乏、技术落后不是商办资本铁路不发达的主要原因,二者的因果关系恰恰应该颠倒;商办铁路资本在清政府国有化政策影响下零碎化是历史的倒退。 关于铁路管理问题,芮坤改之文《晚清对官办铁路的管理述论》(《保定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厘清了晚清朝廷逐渐将最初由地方大臣管理的“官办”铁路收归朝廷统一管理的过程。对于我国近代铁路的修筑及管理特色,胡正民、李占才著文(《强人筑路以线设局——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特色》,《铁道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将之归纳为:强人筑路,以线设局,铁路的修筑及管理权掌握在实力派官僚的手中,因而非常混乱和纷繁。 论及清政府的铁路政策,骆向韶著文(《清政府的铁路政策》,《湘潭师院学报》2002年第6期)将之划分为三个阶段:1863—1889年、1889—1900年、1900—1911年。孙自俭之文《晚清铁路政策的官办与商办之争》(《安庆师院学报》2002年第6期)则主要讨论了官办还是商办的问题。该文指出:经过多年实践,清政府对铁路的认识逐步深化,最终在1911年确立了官办铁路政策,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可行性。 关于铁路干线国有问题,马陵合著文(《论清末铁路干线国有政策的两个促动因素》,《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1期)认为,该政策出台的原因有二:一是盛宣怀建立官僚垄断资本集团的野心,二是立宪派社会舆论宣传的推动。 论述铁路权为外资侵夺的文章有谢撼澜之文《近代列强对中国铁路利权的疯狂掠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6期)。探讨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的文章较多,其中归咎于内因的有三篇:祝曙光所著文《近代中日两国铁路发展比较研究》(《贵州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尹铁所著《近代中国铁路建设延误原因探析》(《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李文耀、王成林之文《近代中国农民对铁路态度的变化》(《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归咎于外因的有宓汝成所著文《中国产业近代化为什么徘徊不前——以中国铁路的建设和运营(1895—1927年)为中心作一试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铁路外债: 丁永刚在《论近代清政府建设中的外债问题》(《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一文中,将清政府借用外债修铁路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甲午战前、甲午到《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到辛亥革命前。借债筑路符合历史趋向,功不可没,不应片面地认定是“卖国主义”行经。张九洲也著有《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的铁路借款》(《史学月刊》1998年第5期)一文,类之。孔永松、蔡佳伍之文《晚清铁路外债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将清政府借外债修路划分为四个阶段:1881年唐胥铁路的修成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到1903年颁布《铁路简明章程》,1903年到1911年5月10日颁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1911年5月10日到10月10日武昌起义;外债的类别有筑路、赎路、路政借款三种;借款抵押有一个从以路为抵向以地方厘金税捐抵押的转变。基于解读近代国人外债观的努力,马陵合著文《经济民族主义的悖论——关于近代中国对铁路外债认识历程的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以经济民族主义为概念支撑,道出了外债观中的超经济性质,及其所具有的政治上的功利。否定经济民族主义,有利于理性阐释铁路外债问题。马陵合另著文《略论清季东北铁路外债的超经济特质——以均势外交为中心》(《历史教学》2003年第10期)、《晚清铁路外债观初探——以芦汉铁路为中心》(《史学月刊》2001年第6期),类此。 从外债角度重新审视芦汉铁路的收回,马陵合之文《论芦汉铁路的外债问题》(《历史教学》1996年第5期)认为其意义要打折扣。马陵合之另文《文明排外与赎路情结》(《安徽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也指出:文明排外是20世纪初中国收回铁路利权的基本口号,它较集中地体现了近代国人的赎路情结,文明排外不能解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维持国权与引进外资的两难抉择。至于《潜流:清季对铁路外债的重新估价》(《江汉论坛》2003年第11期)一文,马陵合的主体意思是:晚清最后几年,收回利权运动趋于式微。而从经济学理角度就债论债,肯定借款筑路的积极作用,逐渐为人注意。只是它的声音是微弱的,难以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同。清季对铁路外债的部分认同,应是近代中国在维护主权与利用外资之间难以取舍的真实体现。在借款模式方面的研究中,马陵合著文《“浦口条件”:近代中国铁路借款模式的变与不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以1908年中国与英、德签定的、以地方税捐为担保而非以路作抵的《津浦铁路借款合同》为研究对象,集中论述了学界忽视的有关条约的运用情况及其如何被弃用等问题。从政策角度研究外债,王致中之文《论晚清铁路外债国家政策的确立》(《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认为:晚清铁路外债国家政策的确立,时在甲午战败之后。决策背景为筹筑卢汉铁路,铁路发展定为国家“实政图强”要务,但国库“点金乏术”,商资筹招落空,铁路资金来源仅有外债外资一途。政策要点乃“洋债”由国家铁路总公司统筹,路借路还,以路作抵,拒招洋股,“路权仍属于我”。 二、铁路与地方的区域史式探析 铁路与地方的关系研究,属于个案式、区域式的史学研究。京汉铁路作为晚清时期修筑的第一大动脉,此前学界已予以较多注目,对此,田伯伏从直隶采煤业人手,著文《京汉铁路与直隶沿线近代采煤业的起步》(《河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分析了京汉铁路修建对直隶煤矿业如井陉、临城、磁州等的影响,指出铁路作用体现在运输速度的提高和运费的降低扩大了煤的销售市场,此外,铁路本身就是煤的固定消费者。我国近代的铁路网是以北京为中心的,苏生文著文《晚清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网的形成》(《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1年第1期),针对这一问题做了专题研究,该文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路风气已经大开,清政府在北方地区修筑了京奉铁路、京汉铁路、京张铁路和津浦铁路四条主干线和一些支线,构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网。 西北铁路发展在近代属于落后地区,有关研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赵志龙著文《近代西北铁路规划述论》(《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认为,从晚清到民国,西北铁路规划经历了一个内容由简到繁,地位由次要到主要的发展过程,西北铁路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任军利著文《铁路与近代陕西的商品经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主要分析了铁路所导致的陕西经济变化。 正太铁路是山西近代第一条铁路,自如雪之文《正太铁路建筑始末》(《广西师大学报》1997年增刊),阐述了该路建设过程中的艰难历程,并指出其对山西经济的影响如下:运输量很大且逐年递增,收益可观屡有盈余,促进了工厂的建立。 滇越铁路对封闭的云南来说,高势能的影响之大可以相象。顾继国、杨金江合著《滇越铁路与云南近代进出口贸易》(《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指出:滇越铁路开通后,云南形成了与世界资本主义相联系的、相对独立于国内市场的云南地方市场。王文成也著文《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对外贸易——兼谈云南与东南亚间的通道建设和经济技术合作》(《经济问题探索》1994年第1期)做了相似的分析。而张轶群之文《滇越铁路的历史记忆——滇越铁路沿线的近代铁路社区建筑初探》(《小城镇建设》2003年第4期),则以建筑为视点。 广西铁路的发展,绅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此,陈志波著文《绅商与近代广西经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指出其具体表现有二:首先,从领导力量上看,政府虽然是名义上的领导者,但直接操作各项具体事务的却是绅商;其次,从路款的认集的比例来看,绅商认集的路款占绝大部分。专论龙州铁路的有朱从兵之文《广西龙州铁路筹建始末》(《广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 南浔路是近代江西第一条商办铁路,杨会清之文《略论南浔铁路兴衰的历史命运》(《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分析了筑路过程中在筹款、技术、时局等诸多方面的困难,运营中有关会计制度、股东大会制度等内部管理改革,及对汀西经济产业结构变化的促进作用。 沪宁铁路乃清末最为重要的铁路之一,对此,高志斌、王国平合著《晚清政府借外债修筑沪宁铁路述论》(《江海学刊》2000年第3期)阐释了借外债的原因、经过及民众抵制情形。除了上引文之外,还有其它一些文章,其中有粗涉上海铁路发展的(刘华明:《近代上海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工具的变迁(1840—1949)》,《史学月刊》1999年第3期),有谈论铁路与晋商兴衰关系的(谢元鲁:《明清北方边境对外贸易与晋商的兴衰》,《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有探讨铁路对移民的助力的(周春英:《浅析近代华北移民大规模迁居东北的社会背景》,《荷泽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有研究铁路促进城市发展的(王杉:《简析近代东北城市的兴起》,《辽宁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段光达:《哈尔滨早期城市特点刍议》,《北方文物》1994年第2期;纪凤辉、张翠华:《哈尔滨近代城市的特点与作用》,《黑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有介绍铁路股票的(夏详烈:《清代川汉铁路股票》,《中国钱币》1998年第3期)。 三、关键人物与铁路发展 与铁路发展有关的近代人物主要有李鸿章、张之洞、孙中山、詹天佑、刘铭传、盛宣怀、容闳等。在研究李鸿章与近代铁路的文章中,余明侠所著《李鸿章在中国近代铁路史上的地位》(《徐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论述的较为全面。该文认为,李鸿章在修建铁路问题上的认识,从1863—1867年的短短四年间,经历了严词拒绝、朦胧认识、正确了解和坚决实践等四个阶段。李鸿章不顾谤议丛集,独开风气之先,主张利用西方技术但必须权自我操,初步规划了铁路干路蓝图,执着不渝兴修铁路,于此可知,李鸿章在中国近代铁路史上的贡献是不容抹杀的。此外,余明侠另著有《李鸿章和甲午战争前后的铁路建设——兼论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的新发展》(《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一文,类之。从铁路外债角度研究李鸿章的文章有马陵合之文《论甲午前借债筑路的开启及其困境——兼评李鸿章的铁路外债观》(《安徽史学》2002年第1期)。相形亦肯亦否李鸿章的文章也有一些,如周辉湘之文《李鸿章与中国铁路业的开创》(《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在肯定了李于凇沪铁路谈判中维护国家利益、首倡自建铁路的同时,指出:李鸿章在19世纪80年代中法谈判中及之后的思想开始向出让路权转变,其借债修路思想损害了国家利益。此外,筑路也有发展个人实力的意图。类似的文章有赵东喜之文《论李鸿章与近代中国铁路的兴办》(《河南职业技术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朱从兵之文《李鸿章与中东铁路》(《徐州师大学报》1998年第1期)、《试论李鸿章在中国铁路史上的地位》(《玉林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从总体上研究张之洞的文章有吴剑杰之文《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该文认为,真正能从开发利源以振兴经济的高度认识铁路的近代化价值的,张之洞是第一人,铁路成为他一生最后20年的生命主题。此外,陈晓东也著文《张之洞与晚清铁路》(《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对张之洞发展铁路的贡献作了介绍。具体研究张之洞的文章有朱从兵之文《粤汉路权赎回后张之洞的自建主张与实践》(《广西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吴剑杰之文《论张之洞湖广任内的外才引进》(《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将李鸿章与张之洞联系起来予以研究是有益的探索,这方面的文章有周辉湘所著《李鸿章和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建设论略》(《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研究孙中山与铁路的文章有数篇,之一是朱从兵所著《孙中山对近代世界铁路的认知述论》(《学术论坛》2003年第5期),该文认为:由于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时期美国的铁路建设速度最快,孙中山对近代世界铁路的认知以美国为主。他对近代世界铁路的发展大势、基本成就、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建设与管理体制或经验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认识,其认知水平超出了他以前的中国近代的其他先进人物。之二是冯君之文《论孙中山铁路建设的战略构想》(《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此外,朱从兵另有文《铁路建设与民生主义——民元孙中山铁路建设思想新探》(《学术论坛》2002年第5期)以铁路与民生的关系为视点,来探悉民元孙中山的铁路思想。詹天佑在近代中国铁路史上,如同秋瑾在近代妇女史上一样,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也很值得研究。以往人们多注目于京张铁路的独立筑造,而经盛鸿等则着意于其他方面的内容,其著文《詹天佑与清末民办川汉铁路》(《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詹天佑与辛亥革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指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在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中,不仅开创了中国独立造路的奇迹,建成了震惊世界的京张铁路,而且率先支持在20世纪初兴起的民办铁路事业,并亲自主持艰险异常的民办川汉铁路。当清廷在1911年5月颁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后,他勇敢地支持保路运动,进而支持辛亥革命。这是他对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又—伟大贡献。关于刘铭传在台湾修筑铁路问题,陈九如著文《刘铭传与台湾铁路近代化》(《安徽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指出:刘铭传从御侮图强的目的出发,力主修筑台湾铁路,妥善解决资金短缺和技术力量不足的难题。台湾铁路的兴筑,便利了台湾的交通,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传播了近代化观念。刘铭传在台湾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盛宣怀是近代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吕锡生著文《盛宣怀传略》(《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涉及到了这一问题。关于容闳的影响,陈汉才之文《容闳的留学教育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华南师大学报》1998年第6期)主要强调了他对铁路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你说的EI是代表什么意思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