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新民晚报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新民晚报编辑部主任

“空嫂”首创者  1994年11月6日,时任新民晚报编辑部主任的张攻非,拿到了一篇政法部记者宋铮写的探讨性报道,让他陷入了沉思。报道提出了一个打破陈规的做法:能否将“空姐”的招收年龄,从25岁提高到35-40岁?  “空姐”就意味着年轻、漂亮,换成眼角有皱纹的中年女性,这还叫窗口服务吗?在当时观念仍然保守的中国,即使是什么事都得风气之先的上海,改变传统的事也显得有点扎眼。  但是,“我看稿子瞬间的感觉,是宋铮提出了一个社会大问题。”张攻非回忆。问题提出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张攻非一时没有想清楚,在晚报早间编报最为繁忙的时间,他将稿件暂时放在一边,将其它稿件发到各版后,再回过头仔细看、凝神想。  当时,上海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中,为上海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上海纺织业,要砸掉三分之二的纱锭,55万纺织工人中的绝大多数面临下岗。与此同时,轻工、冶金等行业的100万产业工人也要应对剧变的人生。新民晚报在11月6日前后的报纸头版上,就有《万名纺织职工进入劳务市场》《全市29万职工分流上岗》这样的报道。可是,习惯了在一个单位从一而终的人们,解不开“再就业”这个结;而约定俗成“招人就招年轻人”的企事业单位,也过不去这个坎。  “民航如果招聘纺织女工,就打开了再就业的禁区,对各行各业都有启示作用。它的社会意义太重大了。”张攻非一想到这一点,立即兴奋了,“推荐头版头条!”  这样重要的稿件,就该有个响亮的标题,“乘务员”三个字显然太过平淡了,抓不住读者们的眼球,也抓不住用人单位的心。原文中引用了国外的名词叫“空太”,可这不符合国内的称呼习惯。应该称呼什么呢?张攻非习惯性地点起一支烟,在办公室门外的走廊上踱来踱去。  他是湖南人,但从小在北京长大,北方喜欢管这个年龄的人叫“嫂子”“大嫂”——对,他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就叫“空嫂”!于是,《民航能不能招空嫂?》的标题,出现在当天的报纸上。

管继平、自幼爱好读书,尤其对传统中国文化颇为倾心。八十年代虽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工业会计专业,但九十年代初便改行从事文字工作,曾先后担任《上海纺织》编辑部主任、《上海家庭报》编辑记者、副主编,现就职于新民晚报社区版,九三学社上海市文化委副主委。

新民晚报编辑部主任龚建星

新民晚报副刊编辑邮箱姓名 邮箱 负责栏目 刘芳 夜光杯 贺小钢 夜光杯 龚建星 夜光杯 曹正文 夜光杯-七夕会、灯花 全岳春 夜光杯-世象杂谈、十日谈 祝鸣华 夜光杯 观浪 夜光杯 殷健灵 家庭周刊 刘伟馨 连载 黄伟明 时尚 赵美 时尚-搜乐寻趣 王燮林 时尚-俊男靓女·美容派对 金晖 时尚-秀场故事·极速抢鲜 杨晓晖 家庭-两代人、家庭·两代人时尚-超级现场姚冬梅 阅读 潘家新 康健园 潘嘉毅 康健园-保健·康复

在晚报上有投稿地址,和方式你可以按照新民晚报上的提示去投稿

新民晚报编辑部

你买一份看啊

《新民晚报》200041上海威海路755号 朱全弟 贺小钢52921234-631059 52921813(传真) 天 津

新民晚报副刊编辑邮箱姓名 邮箱 负责栏目 刘芳 夜光杯 贺小钢 夜光杯 龚建星 夜光杯 曹正文 夜光杯-七夕会、灯花 全岳春 夜光杯-世象杂谈、十日谈 祝鸣华 夜光杯 观浪 夜光杯 殷健灵 家庭周刊 刘伟馨 连载 黄伟明 时尚 赵美 时尚-搜乐寻趣 王燮林 时尚-俊男靓女·美容派对 金晖 时尚-秀场故事·极速抢鲜 杨晓晖 家庭-两代人、家庭·两代人时尚-超级现场姚冬梅 阅读 潘家新 康健园 潘嘉毅 康健园-保健·康复

劳春燕丈夫新民晚报副总编裘义 裘义现任新民晚报副总编辑海市报业协副 复旦新闻博士高级编辑曾赴美东西研究进修;曾任复旦新闻院副院、新民晚报新闻编辑部副主任、新民周刊副主编 版、发表术论著逾百万字先获海市哲社科优秀三等奖、家教委文社科优秀二等奖、海市新闻(新闻论文奖)等奖、四川省优秀图书奖及海市优秀青教师、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等荣誉版、发表术及非术类论著逾百万 读于杭州二一9吧二高考浙江省文科状

新民晚报历任总编辑

赵超构新闻奖是中国晚报界最高奖项,每年评定一次。其前身为中国晚报新闻奖,后改为以著名老报人赵超构先生名字命名,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组织评选。

历史悠久! 《新民晚报》于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原名《新民报》。 1946年5月1日,《新民报》上海社成立,发行晚刊,经理邓季惺,总主笔赵超构,总编辑程大千。 1958年4月1日《新民报》晚刊改名《新民晚报》。 1966年8月22日,《新民晚报》被迫停刊,1966年8月22日最后一天的报纸编号为7256号。 1980年5月12日,《新民晚报》复刊,一直出版至今!

新民晚报副总编辑任

1932年,冯英子进入《昆山民报》、《新昆山报》做记者,后任苏州《早报》记者兼编《大光明报》,苏州《明报》战地记者兼上海《大晚报》记者,后入上海《大公报》为战地记者。1938年,冯英子参加组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抗战期间,分别在国际新闻社、《力报》、《正中日报》、《前方日报》、《中国晨报》等报社任职,任多家报纸的总编辑。1945年,他任南京《中国日报》总编辑,《新中华日报》总经理,苏州《大江日报》社长。1949年任香港《周末报》副社长兼总编辑,香港《文汇报》总编辑。1953年,任上海《新闻日报》编委兼编辑部主任。1960年调任《新民晚报》编委,1981年任《新民晚报》副总编辑。还曾经担任过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大地文化社社长,《当代中国上海卷》副主编。是一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名记者、老报人,著名杂文家、时评家,新民晚报原副总编辑、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冯英子一生从事新闻工作,曾先后在10多家报社担任记者、编辑、总编、社长等职,1987年,冯英子被评为第一批高级记者,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8月5日,冯英子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5岁。

1936~1947年间,陈翰伯先后在西安《西京民报》、《西北文化日报》、成都《新民报》、全民通讯社、重庆《时事新报》、《文汇周报》、重庆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担任过编辑、总编辑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进入重庆《新民报》,任副总编辑,主持晚刊。1946年赴上海,任《联合晚报》总编辑。 他的公开身份是记者、编辑,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他需要做的是尽最大可能在报纸上登载政府不愿意登载的消息,撰写社论、时评,婉转地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他不可能不暴露左派的面目,因而时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 1936年,陈翰伯到西安,在张学良出资创办的《西京民报》担任总编辑,该报的宗旨是宣传东北军复土返乡、团结抗日思想。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该报快速、真实地记录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位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向人民大众通告了事件真相。右图是一份珍藏在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珍贵文物,这份《西京民报》的出版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即1936年12月13日)。其头版头条刊登的是“张杨对蒋实行兵谏”一文,比较完整地记录了张杨抗日的主张。头版还配有署名为“文伯”的文章“伟大的‘双十二’”,文章高度评价了张杨兵谏的历史意义。 1939年夏天,陈翰伯进入成都全民通讯社工作。这个通讯社是抗战开始不久,周恩来和民主人士沈钧儒和李济深商量,由李公朴出面办的通讯社,方针是不仅报道正面战场的消息,也能把敌后的战斗报道出去。敌后寄来的通讯,也就是从八路军新四军那里寄来的,改写一下,印发给各报登载。1941年,在成都发生了“抢米事件”。因为大后方通货膨胀,米价高涨,发生了少数身处绝境的老百姓抢米的事。不料国民党特务机关异想天开,他们雇了几十个流氓,让这些人在四个城门口的米市上同时划口袋抢米,动用宣传工具造谣说“共产党暴动了”,然后大肆逮捕,把地下党两位领导人罗世文和车耀先都抓了进去,把新闻界的一位编辑朱亚帆也抓去枪杀了。在这种白色恐怖气氛下,陈翰伯四处奔走,把事件真相告诉了许多在成都的外国朋友,还把事件经过写了详细的报道,由通讯社负责人译成英文,托人带去昆明,打算交给合众社的记者发到国外去。不料这篇稿子在飞机场被特务检查出来,送信人和全民通讯社负责人都被抓了,一直关到日本投降之后。他们没有供出陈翰伯,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陈翰伯1942年任重庆《时事新报》编辑部主任;1945年任重庆《新民晚报》副总编辑。他在孔祥熙主办的《时事新报》当主任期间,有记者写了篇延安归来的反共新闻稿,他只把写风土人情的那些文字给发表了,“精华”部分则全部删掉。当国共双方签下“双十协定”、重庆谈判即将圆满结束之时,山城发生一起意外事件:八路军办事处秘书李少石乘坐的黑色轿车,在撞伤路边的国军士兵后,继续往前开,带队的班长一怒之下,端起步枪,就扣动了扳机。李少石的突然遇难,中共方面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政治暗杀。当晚,周恩来赶到医院,十分悲切地说:“二十年前廖仲恺先生遭反革命暗害,其情景犹历历在目,不料二十年后,他的爱婿又遭凶杀。”在宣传基调上,《新民报》与中共方面保持了高度一致。副总编辑陈翰伯接到记者发回的新闻稿,在并未核实的情况下,大笔一挥,就写下这样一行谴责性的标题:“墨迹未干,特务行凶”,比《新华日报》的标题《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秘书李少石同志突遭暗杀》更有力。由于陈翰伯在一系列的新闻报道中与国民党唱反调,《新民报》老板陈铭德生怕他再惹祸,连累到报馆生存,就好不容易买到一张重庆至上海的飞机票,将他礼送出境了。 1946年3月陈翰伯到了上海,由党的上级负责人潘梓年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办一份以非党面目出现的、群众性的报纸,要尽可能灰色,争取长期出版下去。这份报纸就叫《联合晚报》。周恩来指示说:“在上海这个地方,由我党直接经办的报纸仅此一家,一定要注意斗争策略,要千万坚持下去,能多办一天就是一天。”陈翰伯绞尽脑汁,采用各种保护色来掩盖这张报纸的真面目,比如设法搞来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题字发表在头版,又办了五花八门的副刊,选登官方通讯社的一些稿子,自己发的新闻、通讯以至标题都一再推敲,尽量保持民间色彩。而实际上报道了大量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消息。当时,上海米价一日数涨,《联合晚报》在头版头条以《米价突破百万大关》为题作了突出报道(每石法币100万元)。第二天,上海市长吴国桢就把各报负责人叫去开记者招待会,气得大骂,说米价才95万,没有到100万。还说:“《联合晚报》是唯恐天下不乱!你们要是不愿意在上海呆着,可以回延安嘛。你们没有旅费,我吴国桢给你们掏!”其实,当吴国桢回到办公室时,米价就已经突破120万了。《联合晚报》还登过“本报四平专电”“本报徐州专电”等战况,官方正在宣传孟良崮战役辉煌战绩的时候,唯独《联合晚报》以伊索寓言的方式报道了国民党王牌军、张灵甫的74师全军覆灭的消息,气得敌人暴跳如雷。1947年春天,国共和谈破裂,中共代表团撤离京沪,延安撤退。特务经常到报社敲碎玻璃,恐吓记者。陈翰伯(总编辑)和王纪华(社长)收到署名“国魂特务驻沪办公室”的恐吓信,内容是:“查贵报近来态度大变,论调强硬,完全受了中共和少数民盟分子利用,对国民党一切施政大权肆意攻击,极尽诋毁之能事,目无法纪,谋乱造反。本团职责所在,奉命扫荡叛逆,不容坐视。为此先函警告,如执迷不悟,不变更论调,本团当以最严历之手段对付,或将对李(公朴)闻(一多)同样处置也未可知。尚有贵报一切机器生财设备,亦当玉石俱焚全部消灭,无论戒备森严,本团亦可按序实施,勿谓言之不预也!”5月24日警察终于闯进报社把报纸封掉了。6月底,地下党派姚臻和陈翰伯联系,说党中央对你们表示嘉奖,对你们受国民党压迫表示慰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