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山东理工大学自然科学版学报投稿经验总结

发布时间:

山东理工大学自然科学版学报投稿经验总结

截至2016年4月,学校有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2个省级科学技术研究院 、1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1个中国工程院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6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1个省级检测研发公共服务基地、5个省级高校科研创新平台。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名称 依托学院 共建单位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省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工程陶瓷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耐火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淄博市鲁中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名称理事单位山东省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理工大学(牵头)、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15家 山东省海洋生物质纤维材料及纺织品协同创新中心青岛大学(牵头)、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11家山东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山东理工大学(牵头) 省级科学技术研究院 名称 依托机构 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化公司研究院、中国铝业山东分公司研究院、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 山东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 山东理工大学(牵头) 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名称 依托学院 山东省产业经济研究基地 商学院 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 齐文化研究院 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高校慈善文化研究基地 齐文化研究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展研究基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基地 齐文化研究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名称 依托学院 山东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械工程学院 山东省现代金属材料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械工程学院 山东省光纤通讯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械工程学院山东省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山东省道路智能控制与安全运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山东省生物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命科学学院 山东省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山东省马铃薯生产装备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山东省高压电网暂态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山东省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省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省运动训练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械工程学院,体育学院 山东省纺织化学品与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化学工程学院,鲁泰纺织服装学院 山东省矿山尾矿资源化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山东省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工程院实验室 名称 依托学院 共建单位中国工程院精细化工、催化材料实验室 化学工程学院 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省级重点实验室 名称 依托学院 山东省精密模具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十二五”高校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程学院 山东省精密制造与特种加工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程学院 山东省精密工程测量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程学院 山东省结构分析与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十一五”高校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 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山东省旱作农业机械及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山东省先进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省神经退行性疾病新药创制重点实验室(筹) 生命科学学院 省级检测研发公共服务基地 名称 依托机构 山东省无机材料结构与成分检测研发公共服务基地 山东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校地共建研究院(中心) 名称 共建单位 创建年度山东低碳经济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会、山东省淄博市人民政府2010山东理工大学招远工业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招远市人民政府2010山东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淄博市人民政府2011山东理工大学乐陵工业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乐陵市人民政府2014山东粮食干燥工程研究中心 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山东德农农业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2015 山东理工大学武城产业创新及机器人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武城县人民政府2015 山东理工大学潍坊节能减排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政府2015山东理工大学日照农业装备技术转移中心 山东省日照市科技局、农机局2015鲁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淄博市人民政府2016对外合作 截至2015年6月,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联合设立了山东省数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山东省汽车研究设计院汽车研究所、淄博市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山东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程机械研究所、山东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车辆测试中心、中国五征产品设计发展中心等100余个科技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 学校与淄博、济南、青岛、潍坊、中山、镇江、南通、常州、扬州等城市开展全方位合作,联合成立了60多个科研机构 ;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北汽福田、时风集团、五征集团、中国重汽、江铃汽车、长城汽车、福田雷沃、齐鲁石化、胜利油田、山东铝业、新华制药、鲁泰纺织、科勒 等大型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全面融入地方科技创新体系。 2006年至2015年7月,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数量达到8项 ;2009年至2014年9月,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2项,其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连续两次荣获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2006年和2007年,学校连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一项;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5年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一项。 2003年、2005年和2012年,三次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0年和2013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 2013年3月,获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2年度)。2006年至2015年12月,学校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40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级项目29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60项。 截至2010年9月,学校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7536篇,学术论文被SCI、EI、ISTP、SSCI检索收录达936篇 。学校学者曾在国际著名的《科学》期刊(Science,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官方刊物) ,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简称NEJM,美国马萨诸塞州医学会(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主办) ,世界权威物理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简称PRL,美国物理学会(APS)主办) ,国际顶尖化学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简称JACS,美国化学学会(ACS)主办)发表相关论文 ;入选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TOP1%论文一篇;在世界权威机械工程领域刊物——《Procedia CIRP》2013年发表的论文入选2009年至2014年该刊引用率国际前10名(Elsevier出版社)。 2015年3月,进入ESI热点论文(Hot Papers)一篇,有包括该论文的6篇论文进入ESI高被引论文;根据2014年11月ESI数据统计,学校进入ESI高被引论文的被引次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90位。 2015年11月,学校研制成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该发泡剂综合性能优良、绿色环保,可替代所有含氯氟烃的物理发泡剂,产品的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国和欧盟各国的相关标准要求。这标志着中国在此研究方面已超越欧美等发达国家,将对世界聚氨酯工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山东理工大学等整理研究的《齐鲁古典戏曲全集》,201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该书的出版填补了山东古典戏曲文献整理研究上的空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可资利用的资料,在齐鲁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地方古代戏曲的研究上,完成了一件颇具意义和价值的学术工程。 2014年1月,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知识产权局下发了《关于2013年度全省专利情况的通报》,学校2013年度发明专利授权150件,列全省高校第2位;发明专利申请395件,列全省高校第3位;有效发明专利数量294件,列全省高校第3位。自2011年以来,学校发明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和有效专利数量持续增加,均位列山东高校前5位。 2012-2014年山东省高等院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表排名序号学校名称2014年有效发明量2013年有效发明量 2012年有效发明量1山东大学 1777 1488 12592中国海洋大学 415 378 3323济南大学3902752044山东理工大学 378294 1865山东科技大学3781961316中国石油大学(华东)3461901137青岛科技大学2261681158齐鲁工业大学 213166 1109山东农业大学 200157 9710青岛大学 193 148 124 2012-2014年山东省高等院校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表排名序号学校名称 2014年发明授权量2013年发明授权量 2012年发明授权量1山东大学 516422 434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9093 593济南大学174103854山东理工大学153150865中国海洋大学 11193 1136山东科技大学 10781 617青岛科技大学8772508青岛大学8148539齐鲁工业大学 8170 4710青岛农业大学7643 3411山东农业大学 58 68 47 学术期刊 学校编辑出版《山东理工大学学报》(分为“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管子学刊》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均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1.《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创刊于1985年,原名《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学报》,1991年更名为《山东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改为现名;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电子科技文摘等多家科技期刊数据库刊源。 2.《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创刊于1985年 ,是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来源期刊;该学报的10多项主要指标均列全国高校学报前100位,被评为“全国优秀学报”、“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 3.《管子学刊》(Guan Zi Journal)创刊于1987年,为齐文化研究院院刊,是综合研究齐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性刊物;1992年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9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4年入选“山东省优秀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2004年、2005年入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12月,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有馆舍面积51891平方米,阅览座位4686个。馆藏图书总量634万册(种),其中纸质图书312万册,电子图书322万种(含中外文学位论文);各种类型数据库165个;中文期刊8000余种(纸质现刊2266种),外文期刊16000余种(纸质现刊39种)。

内部审稿通道为1-7天。昨晚刚投了一篇论文到山东理工大学学报,今天已经通知通过了编辑部初审,将送给审阅专家审阅。感觉审稿速度也忒快了,不太了解此学报质量和流程,希望知道的朋友给点建议。

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经验总结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收录情况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美国《数学评论(MR)》、美国《化学文摘》(CA); 德国《数学文摘(zbl MATH)》; 波兰《哥白尼索引》(IC);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系列数据库、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等数据库收录。报道内容《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为月刊,主要刊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科学、管理、计算机理论、电子工程、力学等为主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的理学类研究论文。 刊名: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主办:山东大学周期:月刊出版地:山东省济南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671-9352CN:37-1389/N邮发代号:24-22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曾用刊名: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51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 1 编辑部收到稿件后,凡符合规定的即编号登记并送相关专家评审。来稿是否刊用,编辑部一般在收到稿件3个月内通知作者,若未收到通知,请与该刊联系,作者可另投他刊。2 编辑部对来稿有删改权,来稿退回修改时,作者应针对审稿意见逐条修改或作相应说明,修回稿及其修改说明在规定日期内全部发回编辑部。超过规定日期未修回者作自动退稿处理。稿件排印的初校样由作者校对时,除发现内容有不当之处需修改外不得任意增删,并请在指定日期内寄(送)回编辑部。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编辑部对决定刊用的稿件,将收取一定发表费,文稿刊出后赠送样刊2本,并酌致稿酬。3 论文一经该刊出版,即标志该论文的所有作者将版权及其使用权无条件地转移该刊,该刊有权对其进行多种方式的复制或出版,作者如有异议,请在来稿时说明。4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73号 山东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编辑部理学编辑室,邮编:250061。

《山东大学学报》创刊于1951年8月,是新中国最早的高校学报之一。当时的山东大学是一座设有5院18系的文、理、工、农、医多学科综合大学,华岗校长在创办《文史哲》之际,为了及时发表理、工、医、农和文史哲以外的学术论文,根据童第周、陆侃如两位教授倡议,决定创办综合性的学术期刊《山东大学学报》。 目前山东大学学报由: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4本期刊组成。

山东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投稿经验总结

如何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探讨王纳新(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50014,济南; 32岁,女,讲师)摘要 “健康第一”是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通过对国内外体育课程目标及内容的比较,针对我国高校目前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切实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了较详细的探讨高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问题,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对提高全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仅指身体强健,没有疾患,而且具有完善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适应社会的能力健康的特征是体质良好,体能全面,心理健康,道德高尚1 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健康是学生将学到的文化知识和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社会的唯一保证,失去健康将失去一切追求高质量的健康生活,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高校体育教育,应使学生深刻领悟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并鼓励学生树立追求健康状态的理念,了解并掌握达到健康的途径,把健康教育理论应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从意识上、行为上对健康概念重新加以塑造和认识目前,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我国学者密切关注的问题,在第五届中日学校体育研讨会上,我国学者认为应该确立“学生身心健康为本”的思想身心健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近乎于抽象的概念,不象考试成绩那么直观,当身心及精神的疾患积累到一定量时,就会产生质的变化,给人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据最近调查资料反映,北京中关村地区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2岁降到34岁,比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的北京市平均寿命73岁低79岁另据调查,影响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的主要因素,除了工作和家庭负担重、经济拮据、生活条件差之外,更重要的是缺乏对体育的正确认识,缺乏长期的独立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至今,全国1000多所高校已有30%的大学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江苏省27所高校联合成立了“大学生心理专业委员会”协调负责省内各高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尽管如此,有些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比例仍然较高,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功要素中,智商约占20%,其他因素占80%,其中情商约占60%“情商”(EQ),是一种洞察及控制个人与他人的感受和情绪的能力,是克服心理矛盾冲突、协调和平衡情绪的技巧,是驾驭人生在顺境与逆境都能自如通行的智慧情商较低的人,则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体育教学和锻炼是重塑心理素质和弥补心理障碍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归纳为健康的体魄,高超的智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1]而一味的埋头苦学,从而导致的身体虚弱,高度近视,神经衰弱等疾病,以及较差的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心理状态,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2 中国与日本、前苏联、美国体育课程目标的对比1)中国:①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②加强体育和卫生保健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健身习惯与兴趣;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2)日本:①通过各种合理的运动实践,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使学生能体验运动乐趣,培养明朗、健全的生活态度;②通过进行各种适当的运动,在培养强健体魄的同时,培养坚强的意志;通过运动中竞争及合作的体验,培养公正的态度和自觉遵守规则相互合作的态度;③培养注意健康和安全地参加运动的态度3)前苏联:①提高运动训练的水平,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和达到一定水平的能力;②培养基本的运动素质,教给学生重要的活动技能和技巧,并在各种复杂条件下运用它们的有效手段;③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力求达到身心完美4)美国:①使学生都喜爱体育,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享受;②使学生懂得合作和竞争的意义,促进个性的形成,同时,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③使学生掌握有关身体的知识,以便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更好地适应所处的各种环境5)德国:①让学生学会进行与自己能力相吻合的创造性活动并提高这种能力;②通过身体活动掌握运动和游戏进行的方法;③将体育课中学习的东西应用到校外,使学生喜爱体育运动由此可见,国外的体育课程目标有以下特点:①运动实践的合理性;②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双重性;③体育课的内容与生活实践的统一性;④强调运动过程中愉快的体验以美国的体育课程特点为例,通过对美国不同洲的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发现,内容多,项目杂,有较大的选择性;重视舞蹈、韵律体操和娱乐活动———可能与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有关,注重学生身心的个体差异,以此来选择教学内容,竞技体育项目所占比重相对较少,约30%左右3 我国体育课的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1 体育课现状 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参与,学生对学期末考试存在恐惧心理体育课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而运动技术又较单一,传授的项目不能与今后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缺乏体育理论的系统讲座,学生在大学期间两年体育的收获,捉襟见肘,身体素质略有提高,而心理素质或某种心理障碍没有得到重塑或校正,运动技能似懂非懂,不懂得自我保健及锻炼,体育竞赛的观赏水平也无法得到提高,更不利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理念2 体育课现状的原因 由于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重视“三基”,忽视学生的参与,尽管学生参与了,也多数是被动的接受,尽管我们也在呼吁双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而客观的教学过程,我们必须服从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按教学进度进行,否则学生将无法应付学期末的考试,而考试分数又直接影响学生的奖学金及就业分配由于单一的评分体制的存在,所以除技术及身体素质之外的其它传授,就显得多余而苍白无力了,因为对于学生来讲,考什么就练什么,天经地义3 关于体育课教学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对策 改革教学大纲内容,建立起一整套系统的、全面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体育教学大纲应当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种体育项目及技能的基础性教学,并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注重这些体育项目及技能在学生今后社会生活中使用价值的可持续性,例如:太极拳、散打、健美操、篮球、花样跳绳、羽毛球、踢毽子、沙包游戏、游泳等体育项目教学方式也应当采用多种授课形式,除校内外堂课示范性教学外,还应当组织学生观赏各种比赛,教师在期间介绍比赛规则,使学生领会竞技精神,掌握技能的技巧,同时亦喻教于乐另外,应开展内堂课教学,充分利用多煤体教学系统,举办理论课讲座,传授体育文史,体育卫生保健,如何制定运动处方等知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热爱体育组织野外授课,给学生设置些困难,鼓舞和引导学生勇敢地去克服,锻炼其意志品质,使其智力与体质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挑战的能力和应变的能力采用多种组织形式,例如分组教学,将技能娴熟的学生和技能生疏的学生分在一组,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互助,锻炼其协作能力,最终实现学生整体技能的全面提高,使其充分体会到互助的价值,增强其自信心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实现体育教学的良性循环通过这一系列的多形式,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全方位立体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高层次的学习与锻炼的心理体验,达到身心健康的统一4 课外活动的现状、原因及其分析1 高校传统教育理念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忽视 高等教育在传统理念上比较重视专业术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又形成了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新理念,因而更加重视应用性人才的塑造近些年来,高校教育虽然比较重视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德育教育,但是存在着弱化基础理论学科教育的倾向,更加轻视体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目前,大多数高校下午一般安排2~4节常规课,甚至有些学校晚上也安排了加课、选修课以及公共课,或者其他讲座课,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不足这样不利于学生广泛性、多样性和规律性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形成和发展,更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塑造2 社会转型时期就业环境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冲击 我们国家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社会及价值的多元化,深刻影响着高校学生的行为,人力资源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模式对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学生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等级考试、就业考试、硕士、博士研究生考试另外,就业尝试、勤工俭学、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深深影响着常规的大学生活这种社会活动的不合理配置也会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种种短期行为并不能真正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培养,更不能替代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美育教育3 大学生体育知识的匮乏及对体育的偏见 学生尽管从小学直到大学,一直在接受体育教育,然而却对体育知识了解得少而甚少,更没有养成科学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正确的健康体育的理念长期以来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重文轻体”的影响,视体育为蹦蹦跳跳的游戏,专业术科知识以外的学习是可有可无的东西4 缺乏必要的科学指导以及运动场地和器材的充分保障 大多数高校没有体育部门对课外活动进行统一的组织及监督这样就对那些本身对体育活动存在着惰性的学生失去了外部的督促制约;而另一部分学生有参加课外活动的欲望却无法进行原因是没有足够的活动场地,借不到必要的运动器材,也缺乏高水平专业教师的指导与训练5 通过强化课外活动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及对策1 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根本出发点 全民健康“一二一”启动工程实施方案中强调,“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2]”根据素质教育全体性的特征,全民健身要面向所有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近几年来,快乐体育正成为我国体育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全面提高体育课教学整体水平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通过教师有组织的科学指导,使其个人兴趣与体能差异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增强了学生体质,而且愉悦了其精神,提高了其情商指数,实现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塑造2 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体育活动的渠道 大学体育教学部门在体能和技能达标教学的基础上,除保留以往教学模式中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等传统项目外,还应增开体育选修课:通过内堂课教学讲授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以及运动生物力学、医务监督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户外课教学传授一些娱乐性较强、提高和增加学生运动兴趣和体育技能,便于学生毕业后保持终身体育锻炼,受益终生的专项体育运动项目例如体育游戏、游泳、跳水、健美及健美操、体育舞蹈、台球、羽毛球、攀岩、越野、武术等另外,学校在改革传统体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前提下,还要大力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械的建设,为学生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充分的物质保证,完成大学教育环节中所应具备的培养学生愉悦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基本任务,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育应当适应现代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符合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要求,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宗旨,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为手段,在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了解体育、热爱体育学会自我锻炼与保健,并在锻炼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直至终身受益6 参考文献[1] 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1~12[2] 郁 俊高校面向未来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4):45

几乎就可以录用,否则退修都耽误时间,好好修改吧,99%会发的。

投稿方式简便,发稿直接通过自己的编辑部,不是代发,没有中间环节,不错的一个投稿网站。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经验总结

不是 只是科技核心为农业综合性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登载农学、园艺、植保、动物科技、林学、资源与环境、食品科学、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水利及土木工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属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被国内外30多家文摘类期刊及数据库收录,并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中文N/T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国的《SCI》、《CS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多家检索机构及文摘数据库列为来源期刊及统计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列为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家之一,“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化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国内外公开发行,农业综合性学术刊物。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经验总结

如何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探讨王纳新(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50014,济南; 32岁,女,讲师)摘要 “健康第一”是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通过对国内外体育课程目标及内容的比较,针对我国高校目前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切实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了较详细的探讨高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问题,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对提高全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仅指身体强健,没有疾患,而且具有完善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适应社会的能力健康的特征是体质良好,体能全面,心理健康,道德高尚1 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健康是学生将学到的文化知识和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社会的唯一保证,失去健康将失去一切追求高质量的健康生活,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高校体育教育,应使学生深刻领悟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并鼓励学生树立追求健康状态的理念,了解并掌握达到健康的途径,把健康教育理论应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从意识上、行为上对健康概念重新加以塑造和认识目前,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我国学者密切关注的问题,在第五届中日学校体育研讨会上,我国学者认为应该确立“学生身心健康为本”的思想身心健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近乎于抽象的概念,不象考试成绩那么直观,当身心及精神的疾患积累到一定量时,就会产生质的变化,给人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据最近调查资料反映,北京中关村地区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2岁降到34岁,比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的北京市平均寿命73岁低79岁另据调查,影响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的主要因素,除了工作和家庭负担重、经济拮据、生活条件差之外,更重要的是缺乏对体育的正确认识,缺乏长期的独立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至今,全国1000多所高校已有30%的大学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江苏省27所高校联合成立了“大学生心理专业委员会”协调负责省内各高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尽管如此,有些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比例仍然较高,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功要素中,智商约占20%,其他因素占80%,其中情商约占60%“情商”(EQ),是一种洞察及控制个人与他人的感受和情绪的能力,是克服心理矛盾冲突、协调和平衡情绪的技巧,是驾驭人生在顺境与逆境都能自如通行的智慧情商较低的人,则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体育教学和锻炼是重塑心理素质和弥补心理障碍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归纳为健康的体魄,高超的智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1]而一味的埋头苦学,从而导致的身体虚弱,高度近视,神经衰弱等疾病,以及较差的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心理状态,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2 中国与日本、前苏联、美国体育课程目标的对比1)中国:①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②加强体育和卫生保健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健身习惯与兴趣;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2)日本:①通过各种合理的运动实践,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使学生能体验运动乐趣,培养明朗、健全的生活态度;②通过进行各种适当的运动,在培养强健体魄的同时,培养坚强的意志;通过运动中竞争及合作的体验,培养公正的态度和自觉遵守规则相互合作的态度;③培养注意健康和安全地参加运动的态度3)前苏联:①提高运动训练的水平,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和达到一定水平的能力;②培养基本的运动素质,教给学生重要的活动技能和技巧,并在各种复杂条件下运用它们的有效手段;③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力求达到身心完美4)美国:①使学生都喜爱体育,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享受;②使学生懂得合作和竞争的意义,促进个性的形成,同时,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③使学生掌握有关身体的知识,以便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更好地适应所处的各种环境5)德国:①让学生学会进行与自己能力相吻合的创造性活动并提高这种能力;②通过身体活动掌握运动和游戏进行的方法;③将体育课中学习的东西应用到校外,使学生喜爱体育运动由此可见,国外的体育课程目标有以下特点:①运动实践的合理性;②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双重性;③体育课的内容与生活实践的统一性;④强调运动过程中愉快的体验以美国的体育课程特点为例,通过对美国不同洲的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发现,内容多,项目杂,有较大的选择性;重视舞蹈、韵律体操和娱乐活动———可能与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有关,注重学生身心的个体差异,以此来选择教学内容,竞技体育项目所占比重相对较少,约30%左右3 我国体育课的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1 体育课现状 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参与,学生对学期末考试存在恐惧心理体育课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而运动技术又较单一,传授的项目不能与今后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缺乏体育理论的系统讲座,学生在大学期间两年体育的收获,捉襟见肘,身体素质略有提高,而心理素质或某种心理障碍没有得到重塑或校正,运动技能似懂非懂,不懂得自我保健及锻炼,体育竞赛的观赏水平也无法得到提高,更不利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理念2 体育课现状的原因 由于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重视“三基”,忽视学生的参与,尽管学生参与了,也多数是被动的接受,尽管我们也在呼吁双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而客观的教学过程,我们必须服从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按教学进度进行,否则学生将无法应付学期末的考试,而考试分数又直接影响学生的奖学金及就业分配由于单一的评分体制的存在,所以除技术及身体素质之外的其它传授,就显得多余而苍白无力了,因为对于学生来讲,考什么就练什么,天经地义3 关于体育课教学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对策 改革教学大纲内容,建立起一整套系统的、全面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体育教学大纲应当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种体育项目及技能的基础性教学,并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注重这些体育项目及技能在学生今后社会生活中使用价值的可持续性,例如:太极拳、散打、健美操、篮球、花样跳绳、羽毛球、踢毽子、沙包游戏、游泳等体育项目教学方式也应当采用多种授课形式,除校内外堂课示范性教学外,还应当组织学生观赏各种比赛,教师在期间介绍比赛规则,使学生领会竞技精神,掌握技能的技巧,同时亦喻教于乐另外,应开展内堂课教学,充分利用多煤体教学系统,举办理论课讲座,传授体育文史,体育卫生保健,如何制定运动处方等知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热爱体育组织野外授课,给学生设置些困难,鼓舞和引导学生勇敢地去克服,锻炼其意志品质,使其智力与体质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挑战的能力和应变的能力采用多种组织形式,例如分组教学,将技能娴熟的学生和技能生疏的学生分在一组,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互助,锻炼其协作能力,最终实现学生整体技能的全面提高,使其充分体会到互助的价值,增强其自信心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实现体育教学的良性循环通过这一系列的多形式,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全方位立体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高层次的学习与锻炼的心理体验,达到身心健康的统一4 课外活动的现状、原因及其分析1 高校传统教育理念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忽视 高等教育在传统理念上比较重视专业术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又形成了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新理念,因而更加重视应用性人才的塑造近些年来,高校教育虽然比较重视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德育教育,但是存在着弱化基础理论学科教育的倾向,更加轻视体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目前,大多数高校下午一般安排2~4节常规课,甚至有些学校晚上也安排了加课、选修课以及公共课,或者其他讲座课,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不足这样不利于学生广泛性、多样性和规律性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形成和发展,更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塑造2 社会转型时期就业环境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冲击 我们国家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社会及价值的多元化,深刻影响着高校学生的行为,人力资源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模式对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学生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等级考试、就业考试、硕士、博士研究生考试另外,就业尝试、勤工俭学、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深深影响着常规的大学生活这种社会活动的不合理配置也会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种种短期行为并不能真正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培养,更不能替代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美育教育3 大学生体育知识的匮乏及对体育的偏见 学生尽管从小学直到大学,一直在接受体育教育,然而却对体育知识了解得少而甚少,更没有养成科学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正确的健康体育的理念长期以来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重文轻体”的影响,视体育为蹦蹦跳跳的游戏,专业术科知识以外的学习是可有可无的东西4 缺乏必要的科学指导以及运动场地和器材的充分保障 大多数高校没有体育部门对课外活动进行统一的组织及监督这样就对那些本身对体育活动存在着惰性的学生失去了外部的督促制约;而另一部分学生有参加课外活动的欲望却无法进行原因是没有足够的活动场地,借不到必要的运动器材,也缺乏高水平专业教师的指导与训练5 通过强化课外活动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及对策1 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根本出发点 全民健康“一二一”启动工程实施方案中强调,“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2]”根据素质教育全体性的特征,全民健身要面向所有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近几年来,快乐体育正成为我国体育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全面提高体育课教学整体水平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通过教师有组织的科学指导,使其个人兴趣与体能差异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增强了学生体质,而且愉悦了其精神,提高了其情商指数,实现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塑造2 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体育活动的渠道 大学体育教学部门在体能和技能达标教学的基础上,除保留以往教学模式中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等传统项目外,还应增开体育选修课:通过内堂课教学讲授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以及运动生物力学、医务监督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户外课教学传授一些娱乐性较强、提高和增加学生运动兴趣和体育技能,便于学生毕业后保持终身体育锻炼,受益终生的专项体育运动项目例如体育游戏、游泳、跳水、健美及健美操、体育舞蹈、台球、羽毛球、攀岩、越野、武术等另外,学校在改革传统体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前提下,还要大力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械的建设,为学生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充分的物质保证,完成大学教育环节中所应具备的培养学生愉悦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基本任务,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育应当适应现代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符合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要求,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宗旨,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为手段,在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了解体育、热爱体育学会自我锻炼与保健,并在锻炼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直至终身受益6 参考文献[1] 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1~12[2] 郁 俊高校面向未来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4):45

现用刊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56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6年,原名为《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根据鲁选发1985(63)号文件,学报改名为《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本刊为季刊,每期120页码,国内外公开发行。《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多次获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新闻出版局评选的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5年获全国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1997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5年被《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收录为中国核心期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