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新疆工作文献选编pdf

发布时间:

新疆工作文献选编pdf

回答 您好,我这边正在为您查询,请稍等片刻,我这边马上回复您~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1、大力发展经济。稳定,团结,合作。 2、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努力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各民族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3、坚持民族平等原则,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尊重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在各民族人民之间形成了平等、互助、团结、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的良好关系。 [中国加油][鲜花]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对我的回答满意的话,麻烦给个赞哦~ 更多4条 

新疆工作文献选编目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人员专业参考目录序号专业类别涵 盖 专 业中文、中国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对外汉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应用中文、中国民间文学、现代汉语、文学、新闻、新闻学、汉语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文秘、涉外文秘、文秘与档案、公共关系学与文秘、现代秘书与公共关系、现代秘书与微机应用、商务秘书、现代文秘、现代文秘与文化传播、涉外商务秘书、新闻与文秘、法律文秘、文秘与办公自动化、历史学、哲学、马列主义理论、汉语言翻译、语文教育、广播电视新闻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广告学、新闻采编与制作、会计与文秘、档案学、现代文员、伦理学等相关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波斯语、朝鲜语、乌尔都语、葡萄牙语、土尔其语、意大利语、英语教育、商务英语、旅游日语以及其他外国语言、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哈萨克语言、蒙古语言、中国语言文化(维语方向)等相关专业新闻、新闻学、新闻与文秘、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新闻采编与制作、广播电视编导、图形图像制作、电视节目制作、戏剧影视文学等相关专业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学前教育、教育技术、网络教育、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小学教育、维吾尔语言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物理学、初等教育、现代教育与实验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教育、体育教育、数学、特殊教育、历史学、地理科学、化学、生物科学、音乐学、美术学等相关专业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绘画、雕塑、美术学、录音、艺术 、电视节目、摄影、广播电视编导、电脑艺术设计、艺术设计、电视节目制作、文艺、戏剧影视文学、舞蹈学、数字媒体艺术等相关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体育表演方向)等相关专业社会学、社会调查、社会工作与管理、城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与保险、人口学、劳动保障、劳动保护、劳动监察与仲裁、劳动与社会保障、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保险、医疗保险实务等相关专业经济管理、涉外经济管理、国民经济计划学、经济信息与科技情报、经济学、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国民经济管理学、科技经济与决策管理、世界经济学、企业管理、数量经济学、投资经济管理、经济信息管理、经贸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市场管理、工业企业营销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国际经济、国防经济、城市经济管理、经营管理与外贸、经营管理、环境经济、国际投资管理、国际企业管理、资产评估与管理、物业管理 、农村区域发展、金融学、金融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管理与贸易、农业经济管理、1中文、文秘类2 语言文学类3新闻传播学类4教育学类5艺术类6 体育学类7社会工作类8经济管理类

“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大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新时代新疆工作的纲领性文献,要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确保新疆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扩展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宇说,作为一名研究人员,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润疆的要求,深入挖掘、梳理、研究新疆地区具有中华文化鲜明标志的文化遗产、文物遗迹和各类文化形态。同时,把新疆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成就与介绍制度优势等结合起来,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新疆故事。保持新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要高举社会主义法治旗帜,弘扬法治精神,把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落实到新疆工作各个领域。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激励干部群众团结奋进

新疆工作文献选编(1949-2010年)

一、1949年至1956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为中国真正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确定了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953年开始的这会主义改造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1956年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真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改造过于激进,粗糙留下了许多问题,但是总体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回复和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主要取得的成就是,成立了新中国,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并且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顺利的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过度。

共同纲领1949年定制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29日通过。2011年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十六册。《共同纲领》包括:序言;总纲;政协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共八章六十条。介绍《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的奠基性文件,发挥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奠定了国家建构的基础,指明了中国人民行动的方向。数易其稿的过程融合了全党和党外民主人士智慧,是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也是发扬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精神的生动写照。

1949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西南局。1949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任命邓小平为西南局第一书记,刘伯承为第二书记,贺龙为第三书记;同时任命刘伯承为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贺龙为西南军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分别统筹进军西南和管理建设西南的党政军工作。1949年11月8日,二野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二野前指,由长沙乘汽车到达常德市。常德驻军和地、县、市机关干部及广大市民,从下南门码头到西门白云中学(当时的军分区司令部,今市老年病医院),冒雨列队夹道欢迎。欢迎的群众手执红、绿三角小旗,上面写有“欢迎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等标语口号。为感谢常德人民的盛情,刘、邓临时决定下车步行,他们打着雨伞,神采奕奕,频频向群众招手致意,一直走到白云中学。以刘、邓为首的二野指挥机关和第三兵团广大指战员在常德、临澧、石门、桃源等地驻了1个月左右(二野第五兵团驻邵阳等地)。这期间,二野首长日夜操劳。1949年11月9日,邓小平在军队干部会上传达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精神和毛主席、党中央的有关指示,作战局形势报告,要求全体干部战士,发扬二野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防止骄傲自满和贪图享受的情绪,掌握政策,为西南人民多作贡献。1949年11月21日,刘、邓首长向四川、贵州、云南、西康4省国民党军政人员提出忠告,要他们停止抵抗,听候改编。 1949年11月23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西南局在常德成立,邓小平为第一书记,刘伯承为第二书记,贺龙为第三书记。 1949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中共中央西南局组成人员的通知,任命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宋任穷、张际春、李井泉、陈赓、王维舟等21人为委员,邓小平、刘伯承等6人为常委。 西南局成立后,配备了西南各省市的干部,组建西南公安部和重庆市军管会公安部的领导和接管班子,制定《接管重庆市治安肃特工作计划》(草案)和入城后的工作、方针、任务、步骤。1949年11月26日,刘、邓首长在常德向二野第三兵团和四野第四十七军一部,发出“关于速歼长江南岸之敌,相机占领重庆”的指示。这一指示发出前后,二野部队在常德人民的热情欢送中离开常德,向西南挺进。第十军于1949年10月31日从桃源出发,沿川黔公路,经沅陵、凤凰,1949年11月11日解放贵州铜仁。第十二军于1949年11月1日从石门出发,经慈利、大庸、花垣,9日解放四川秀山,10日攻占酉阳。第十一军于1949年11月2日从临澧出发,经慈利、桑植西进,配合友军歼灭龙山、来凤之宋希濂第一一八、第五十军。11月下旬,二野主力向川东南、黔西北迅猛推进。为及时指挥部队作战,1949年11月28日,刘、邓率二野前指离开常德,沿川黔公路向重庆方向转移。留守常德的二野干部战士亦于12月份离开常德。至此,常德人民圆满完成了迎送二野集结整休、挺进西南的光荣任务。邓小平在常德日理万机期间,还非常关心和及时指导常德的工作,注意了解新区开创工作情况。他到常德不久,就听取常德地委书记乔晓光关于常德解放后开展新区工作的情况汇报。11月11日,邓小平在民众戏院(现人民电影院),给常德地、市、县与驻军领导共1000多人参加的干部大会,作了长达3小时的形势报告。他首先分析全国的政治形势和军事形势,精辟地评述了新时期的任务和方针政策。他在讲话中还肯定常德地区的新区工作经验。他说“常德地委书记乔晓光同志到新区几个月的时间,抓了三项主要工作:一接管城乡政权;二筹粮支前;三剿匪反霸。这三项工作抓对了,有成绩,特别是支前工作抓得及时,保证了部队的供给和交通运输。在这些开创工作中,南下干部同地下党同志一起通力合作,初步打开了新区的局面。这些具体经验,对西南新区工作是值得参考的。”在讲到干部问题时,他指出:听说常德地区南下干部很多,地、县、区三级领导班子齐全,连县的部长、局长、干事、科员和区里的书记、区长、助理员等都基本上成套配备。干部多、班子齐,这有好的一面,可是,西南地区别说区委的班子,连县的班子还没有配齐,这也有好的一面,可能被迫走个正确道路,这就是积极培养,大胆起用地方干部。邓小平用这种巧妙的方法,给常德地区要大胆培养起用地方干部作了明确的指示。 重庆解放后,中共中央西南局进驻重庆办公,先后设立的内部组织主要有: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财经委员会(后改为财经工作部)、纪律检查委员会、职工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农村工作委员会(后改为农村工作部)、外事委员会、保密委员会、党校、西南日报委员会、西南工作杂志委员会、文教工作组、人民武装委员会、国际指导委员会、民族工作委员会、直属机关委员会等。邓小平、刘伯承调中央工作后,1952年9月,中共中央又决定宋任穷、张际春、李井泉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第二、第三副书记。此时,正是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历史变革的重要时期,中共西南局在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各项方针政策的同时,还结合西南地区的实际,创造性地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符合西南地区实际情形的方针路线、法规法令、政策措施,全面领导了西南地区的各项重大运动及和平解放西藏的斗争,对西南全境的解放、人民政权的建立、社会经济秩序的恢复和发展、各民族间的团结与进步,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1954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以适应国家的计划经济建设,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作出撤销大区一级党政机构的重大决定。 1960年10月,恢复中共中央西南局,李井泉担任第一书记。书记处书记李大章、廖志高、阎红彦、张经武、周林、于江震、阎秀峰1963年8月--1965年11月,陈刚、程子华、张国华、贾启允、刘植岩、任白戈、曾希圣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1966年,中共中央西南局取消。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0月2日:苏联政府决定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0月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毛泽东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席。10月13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召开常委扩大会议,通过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的决议。10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宣告成立。政务院设政治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和30个部、会、院、署、行。10月25日:海关总署宣告成立。中国海关从此完全掌握在中国人民手中。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郭沫若任院长。11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朱德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成立,刘亚楼任司令员,萧华任政治委员。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四次会议,决定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通过省、市、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会后,地方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先后由各地人民政府召开,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成为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的一种过渡形式。2、1950年1月6日: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颁发布告,宣布收回在京的外国兵营地产,征用兵营及其他建筑。2月24日:政务院发布《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4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关成立,萧劲光任司令员。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施行。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公布施行。6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施行。10月上旬: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0月8日,毛泽东发布命令,将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全国掀起大规模的抗美援朝运动。3、1951年2月23日: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自本年3月1日起施行。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12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4、1952年6月20日:荆江分洪工程完工,分洪区蓄水量达60亿立方米。7月1日:成渝铁路(成都至重庆)建成通车,全长505公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8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公布施行。《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自治机关的组成、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利等重大问题作出明确规定。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增设中央人民政府机构的决议》,决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等机构。5、1953年1月1日: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公布施行。随后,开展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选。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规定苏联援助中国新建和改建91个工业项目。6、1954年4月26日-7月21日: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6月28日、29日: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7月:南昌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初教5教练机。此后,我国相继试制成功歼5型、运5型、直5型、轰5型飞机。12月25日:康藏公路(四川、西康两省交界的金鸡关至拉萨)与青藏公路(西宁至拉萨)同时全线通车,分别:2271公里和1937公里。7、1955年1月18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一江山岛。2月13日至26日,大陈岛及外围列岛解放。至此,浙江沿海岛屿全部解放。7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公布。从1956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志愿兵役制改为义务兵役制。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度。27日,授予元帅军衔及勋章典礼隆重举行。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同日,国务院举行授予将官军衔和勋章典礼。首次授衔,共授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800名。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告成立,首府设于乌鲁木齐市。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09年9月(上)

边疆史地文献初编PDF

《西域通史》(余太山(主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kg18    书名:西域通史作者:余太山(主编)豆瓣评分:1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份:1996-6页数:513内容简介:“西域”是中国史籍使用的一个地理概念,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尽管各史所记“西域”范围大小不一,其核心部分均为包括我国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我们今天使用“西域”这一名称,一般有广狭两义。广义指古代中亚,狭义指历史上的新疆。《西域通史》所谓“西域”,取其狭义,然在叙事过程中,往往越出新疆的范围,视各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而定。一部合乎要求的通史,应该吸收、消化已有的研究成果,使更从的人能利用这些成果。因此,作才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即在充分利用现有文献和考古资料,尽量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明白易懂的文字将“西域”历史的大致轮廓勾勒出来。作者简介:余太山,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此后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至今,1991年起任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1993年起任研究员。主治古代中亚史、中外关系史。主要著作有《嚈哒史研究》(齐鲁书社,1986)、《塞种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古族新考》(中华书局,2000)、《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研究》(中华书局,2003)、《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中华书局,2005)、《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嘉靖革新研究》(田澍)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uHOFQ9Z_b6RA 提取码:j5hl书名:嘉靖革新研究作者:田澍豆瓣评分:8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2-10页数:272内容简介:《嘉靖革新研究》内容简介:嘉靖前期是明代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皇位的异常更迭和“大礼”之争,使嘉靖初年出现了世宗与大礼新贵张璁等人所组合的全新的人事格局。这一政坛巨变本身就是一大革新气象。为了拔乱反正,重建嘉靖政治新秩序和巩固世宗的统治地位,必须推行全面革新。嘉靖革新是明代历史上真正的变革活动,其以更新观念、整顿吏治、替换人事为主线,最大限度地扫除了百余年来的明代积弊,激发了明朝统治阶层的活力,遏制并扭转了国势日衰的趋势。嘉靖革新影响深远,其余波历隆庆而至万历前期。张居正在担任内阁首辅之时,对其予以尽可能的效法。如果不了解嘉靖革新,就不可能客观地认识张居正政治行为的特点。作者简介:田澍,男,1964年生,甘肃通渭人。1989年获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分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明史学会副秘书长、甘肃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甘肃省明清史研究会会长。在《文史》《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宦官》《朱元璋传》等专著三部。曾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奖和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并被评为甘肃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甘肃省先进工作者。主要研究方向:明清史、西北史。

《殊方未远》(葛兆光 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is7a      书名:殊方未远作者:葛兆光 等豆瓣评分:8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份:2016-8页数:426内容简介:何为“中国”?元朝、清朝不是中国的王朝吗?清帝国通过怎样的统治政策获得了奠定今日中国版图的疆域?“新清史”、内亚史研究为什么在国际学术界这么火?……近年来,在新的理论视角与新的理论框架的冲击下,中国史研究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葛兆光、徐文堪、汪荣祖、姚大力、张帆、罗新、沈卫荣、钟焓、狄宇宙、欧立德、杉山正明等二十位中外知名学者,在本书中展开了精彩的论述与对话,对上述种种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也具有鲜明的学术史意义。本书可以使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当前中国史研究的前沿论题,启发我们对传统的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国史研究范式进行检讨与反思,进而丰富对中国历史的宏观思考。封面图片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清人明福绘《西域图册》。作者简介:葛兆光,1950年生,复旦大学教授,曾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著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中国禅思想史》、《中国思想史》、《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等。徐文堪,1943年生,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审。长期从事汉语语文辞典编写,参与《汉语大词典》编纂、订补达三十余年。同时致力于古代中亚和内亚文明(尤重吐火罗学研究)、古代中外关系、欧亚大陆史前史、语言学、辞书学、人类学和域外东方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出版著译多种。汪荣祖,1940年生,著名历史学家,曾在美国执教三十一年。现任台湾“中央大学”人文中心讲座教授、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暨总咨询委员、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荣誉教授等职。著有《史家陈寅恪传》、《康章合论》、《史传通说》、《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史学九章》、《追寻失落的圆明园》等。姚大力,1949年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特聘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元史、中国边疆史地,著有《北方民族史十论》、《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读史的智慧》等。

西藏工作文献选编新版

长期从事毛泽东著作编辑、生平思想研究以及宣传工作。参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典藏本《毛泽东手书自作诗词典藏》、《毛泽东手书历代诗词曲赋典藏》、《毛泽东文集》第8卷、《西藏工作文献选编(1949—2005年)》等文献集的编辑工作。担任《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副主编。

西藏环境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摘要:围绕西藏环境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阐述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城市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论述了西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评价标准,并从政策制度、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模式以及发掘民族文化四个层面,提出了实现西藏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关键词:西藏生态保护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一、西藏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概况区内地理环境现状与生态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青藏高原,地域辽阔(面积达84万km2,约占我国土地面积的1/8,仅次于新疆,位居全国第二)。人口7万,以藏族为主(占95%以上)。全区辖7个地(市)73个县(市、区)。[3]西藏高原风光旖旎,那里有湛蓝的天,清澈的水,清新的空气,悠久灿烂的藏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神秘的藏传佛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独具特色。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草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太阳能资源。西藏主要城镇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含量都很低,主要江河的水质都能达标,至今未出现过酸雨和放射性污染,这些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为西藏实施西部大开发,全面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和条件,西藏已成为人们向往的圣地。然而,正是由于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区内1%的土地位于海拔4000m以上,受高寒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其成为关系能否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西藏解放后,由于起初人口较少,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低下以及国家的种种保护措施使得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持了较好的状况。但是近几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而言质量不高,且有退化的趋势。经过我们的研究分析西藏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有限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退化,投资严重短缺及环境意识淡薄产生的全部与局部,眼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监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与西藏实际监管能力严重滞后的矛盾日益明显。所以只有切实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才能保证西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得以顺利实施。西藏城市发展现状及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城市是社会产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西藏的城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拉萨、日喀则、昌都、江孜等城镇均属历史古城,也曾显赫一时。但是,长期以来西藏封建农奴制度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去的城镇可以说没有基本的城市设施,加之生产力低下,人口少,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在西藏,现代意义的城镇是在和平解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先后四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和有力措施,西藏的各项事业进入了一个发展较快的时期。80年代,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投资几亿元,大部分用于城市住房改造,城市扩建,市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建设。1984年,中央决定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四川、福建、广东等9省市为西藏援建43项工程,工程总投资8亿元,总建筑面积6万m2,一座座饭店、宾馆以及文化、教育、卫生、通讯、交通、生活等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使高原城镇的容貌焕然一新。1994年,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由中央和有关省市为西藏援建62项工程,总投资达8亿元。[1]目前,该项目已大部分建成并也投入使用。2003年又召开的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未来经济的发展绘制了一张壮丽的蓝图,西藏城镇的发展也必将进入一种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随着西藏经济的发展,城镇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高。2007年,青藏铁路将要建成通车,西藏总人口将达到250万到280万(含外来流动人口在内),尽管西藏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西藏高原自然条恶劣,人类的生存空间有限,可利用的耕地仅占全区总面积的2%-3%,而且面临着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态势,人口的增加,必将引起人为地对西藏脆弱生态环境的掠夺与破坏。比如: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作为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原先不足20万人口,目前已增加到45万人,城市人口已达39万人(占19%),已达到了一定的城市化水平。[2]由于拉萨目前还没有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处理场及污水处理中心,人口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白色”污染物的增加,污水的横流。人类为了生存,非法地破坏自然资源的现象便会产生,诸如不合理的森林砍伐,非法盗猎野生动物,乱采乱挖自然矿藏等。如何在有限的生存空间中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严峻课题。二、西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必要性“可持续发展”自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现已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先进的城市发展观,它强调城市在增长的同时更注重城市质量的提高,包括城市的生态结构质量、环境质量、建筑美学质量以及精神文化氛围质量等方面,最终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均衡发展。西藏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应站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立足于当前城市发展的现状,着眼于城市发展的未来,而不应以今天的经济发展建立在明天的环境质量降低和子孙生活水平降低的基础上为代价。现代城市和城镇都是一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西藏正面临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社会经济,缩小与内地差距,迎接新一轮西部开发的历史任务,因此尤其要重视中心城市和城镇的发展,使其具备应有的经济文化辐射中心的地位,从而切实带动全区的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城市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必须要实现西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实现西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内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建设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其最终目标是要使自然、城市经济、人类社会和谐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会促进城市社会的持续健康的运行。再次,实现西藏城市可持续发展是西藏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严格的讲,西藏的经济是比较典型的单一结构,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多元产业和专业化、集约化的社会经济运作。因而制约着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而区域内城市的发展会产生复杂的分工和交换关系,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工业和社会服务的发展与发达,需要城市的拉动。根据现实情况西藏要走发展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的道路必须重视中心城镇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后,实现西藏城市可持续发展是西藏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西藏早期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西藏要发展必须在客观上打破地域的界限,使各种生产要素在资源配置中自由合理的流动,积极的接受周边区域的有益经济辐射。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西藏只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才能促进自身区内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而西藏城市只有处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促进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资料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城市的企业才能够建立复杂多样的分工协作关系。随着西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发展的进一步完善,西藏城市的开放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我国发达地区城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城市生态经济效益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社会经济协调规律的要求,是人口、资源、环境同步进行,均衡发展的结果。城市生态经济效益就是指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城市生态效益的统一。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既会产生有益的经济成果,同时也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带来某种负面影响,产生生态效应。这两种效益是在劳动过程中同时产生的,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在同一认识高度,重新优化组合各种资源,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才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是城市生态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适度增长,合理利用资源,积极保护环境,这三者任何一项处理不好或者是三者不能协调发展,都不能使城市持续协调的发展。三、实现西藏生态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提高全区可持续发展意识西藏是我国西部的一片“净土”,由于特殊的高原气候环境,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生态保护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各级政府要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明确有关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制定有效环保优惠政策。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水平所致,西藏大多地区乡村干部群众文化水平较低,加上文化交流少,信息较闭塞,对科学技术和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差,加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宣传不够,使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产生误解,甚至把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对立起来。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唤起更多的干部和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让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美好的家园,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效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动员社会一切有利条件,有能力的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共同参与生态保护事业,为维护西藏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积极的贡献。提高城市规划决策质量,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在中央关心西藏,全国各地支援西藏的大好形势下,西藏城市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一座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城拔地而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城镇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局部的城市“高原反应”现象,产生了一系列城市问题。东部城市的发展模式是否适合西藏地区?如何解决这些前所未有的城市问题?我国东部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和发展方面的挑战,高速的经济发展再带来累累硕果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的恶化,生态破坏和资源的匮乏,许多大中城市和乡镇面临空气、水、垃圾、噪声污染等问题,以及土地质量下降,自然资源退化等现实。随着2007年青藏铁路通车,必将掀起西藏的新一轮的城市经济发展。面对现实,我们必须提高西藏城市规划质量,尽早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因此为了解决西藏城市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必须从“决策”源头控制污染和减少环境破坏,关键在于城市发展有关的制度安排和决策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由于决策失误引起重大环境污染的生态破坏的教训很多,比如“三江平原农业开发”导致的大规模湿地破坏;片面执行“以粮为纲”的方针,导致滥伐森林及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和洪水泛滥;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支持乡镇企业政策。包括“十五小”企业对部分地区的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6]从东部城市发展的教训中表明,政策、规划和计划所产生的影响具有宏观性,累积性、长期潜在性等特点。如果在决策初期不注意决策的科学和质量,造成的后果往往难以弥补,只有在政策或计划层次上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才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原则应作为政策的核心和主体。因地制宜,走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现代化的城市不仅需要有完善的城市功能,还需要有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间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随着我国东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形成了城市发展中无限膨胀的城市人口与城市有限土地,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恶化之间日渐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外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一种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规划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性规划,其实质是从生态学思想出发,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地进行规划,使城市向更加有序、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4]西藏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条件,该区域内城市的发展正处于起步或加速阶段,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城镇污染少,管理运行成本低和环境可塑性强的有利因素,按照“绿色城镇”理念促进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我们应该充分吸取国内外城市发展的教训,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的城市发展模式,避免部分发达地区出现的“大城市病”和“反城市化现象”,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因地制宜,首先建立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体系,城市的规划过程应合理协调自然、社会、经济等诸方面要求,实现城市调控和管理的高效运作。其次,把西藏城市,西部区域以及国家不同层次的规划相结合,使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第三,力求使城市空间体系和生态体系相结合,空间规划、生态规划及经济规划相结合,寻求最佳规划方案,以适应西藏城市的长远发展要求。充分发掘民族文化,为西藏城市的发展提供保障西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人民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统一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以他们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发了雪域高原,并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使其在人类历史和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5]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民族文化建设成果喜人,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在今天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博大精深的藏民族文化将会为西藏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保障,将直接影响西藏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城市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化,还包括城市成员的生活方式、基本权利、价值系统、传统以及信仰。城市文化对于其所有成员的行为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影响城市的各个方面。在西藏城市发展中,应该进一步重视藏民族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导向、凝聚、激励以及约束、辐射作用,使其成为西藏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基础,成为建设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城市的典范。四、结语西藏城市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精心规划,以科学的发展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高全民族素质,以谋求人类、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让西藏永远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片“净土”。参考文献普布次仁城市化与西藏城镇发展刍论中国藏学,1995(3),140~洛桑江村拉萨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着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中国民族,2002(10),44~罗绒战堆刘洪平环保大潮中的西藏发展—小议西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西藏研究,1996(3),28~唐立国城市化建设新思路——生态城市生态经济,2002(4),26~西珠郎杰高原文化展新姿西藏艺术研究,1995(3),4~西宝李一军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战略环境评价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1),104~10

这个不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