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西北大学期刊认定

发布时间:

西北大学期刊认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农林类核心期刊

肯定不是,增刊一般不会列入网上可以查询的范围,如果不是急需发表文章,尽量不要发增刊,没有价值。

如果是正刊的就是核心,增刊只能算重要~正刊就是两个月一期的那种,一般211学校的学报都是核心的,不过你要是为了研究生毕业发论文的话建议你还是问下院系的研究生秘书,因为各个专业还有另一个认定的核心标准~

西北政法大学期刊认定

法学   法律是正义与社会秩序的象征,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法学就是研究法律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法学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 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在立法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从事法律实际工作和初步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法学专业是我校传统优势专业,有近50年办学历史,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教学科研水平高,是陕西省评选的首批省级名牌专业。  法学专业坚持宽口径、厚基础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保证专业基本培养规格的前提下,根据社会需求下设民商法学、刑事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国际法学等五个柔性专业方向供同学们自主选择。该专业已经为国家培养了三万余名毕业生。  本专业核心课程有:法学导论、法理学、中国法律史、宪法学、民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证据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 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  该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我校具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目前在法学理论、法律史、民商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军事法学十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有利于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进一步深造。  哲学  哲学是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她所做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大文章,教给人们的是修身齐家的大智慧。其自然价值目标在于为天地立心,追求天人一体的和谐发展。其人文价值目标在于为生民立命,始终把对于人的关怀视作高尚情志。她以神圣的历史责任感为往圣继绝学,彰显和充弘历史文化遗产。用美好的理性分析为万世开太平,智慧地前瞻人类文明的美好蓝图。她包容博大而精深的思想,睿智而精湛的智慧。  本专业培养德才兼备,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和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够胜任党政机关、科研院校、新闻宣传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的高级综合性人才。特别是顺应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新的综合化趋势对于高层次哲学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自1958年开办哲学系以来形成的学科优势特点的实际,重点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在为硕士、博士教育储备人才上,力争使学生在应届毕业时一次性考研率达到半数以上。  我校哲学专业经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积淀,经过几代学人的辛勤努力,现已形成一个国内有影响、西部领先、专业特色明显的优势学科群。特别是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教学科研成果丰富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确保了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几十年以来,我校哲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党政管理、教学科研、新闻媒体以及各个领域,均作出了羡人的业绩,受到社会的高度赞誉。  本专业核心课程有: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科学技术哲学、现当代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原著导读、中国哲学原著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价值哲学原理、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心理学、美学、现代思维方式、外语、现代信息技术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哲学学士学位。  我院招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两个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及法学第二学士学位学生,有利于该专业本科毕业生进一步深造和发展。 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及其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我校现设的经济学专业融合了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大学科的内容,以“法商结合”为特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突出经济基础理论及金融、贸易等方面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的教学和训练。  本专业培养具备比较厚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一门外语,具有法律、管理等相关知识以及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可以在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保险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调查和预测、金融保险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置: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市场经济概论、财政学、经济学说史、世界经济概论、产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当代中国经济、专业英语、经济数学、计算机基础以及民法学、经济法、国际经济法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研究和探讨国际经济以及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商品、劳务、技术交换活动规律和操作过程的应用型经济学专业,它兼有国际企业管理和对外经济贸易两重特性。 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理论和业务技能,掌握我国对外贸易方面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熟练利用外语(有较强听、说、写、译能力)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适应涉外贸易和外向型企业、政府管理部门的业务工作以及理论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置: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世界经济概论、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国际市场行情分析、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务谈判、国际技术贸易、国际商事仲裁、外贸地理、经贸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以及民法学、世界贸易组织法、涉外保险法、海商法、合同法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重外语、重应用、强调“法商结合”,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0%以上。毕业生可报考政治经济学或管理学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研究生等。 金融学 金融是市场经济的命脉。金融学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对金融资产进行跨时期配置的学科,其核心是研究资本市场的运作以及资本资产的供应和定价。 金融学专业培养具备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熟悉国际金融市场与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实际管理和科学研究能力,熟练应用外语和计算机,能够胜任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部门和公司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金融专业人才是国际性短缺人才。我校该专业突出“法商结合”的办学特色。  主要课程设置: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管理、金融市场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保险学、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财政学、投资银行实务、信托与租赁、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专业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以及民法学、经济法、金融法、担保法、票据法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社会学  本专业培养目标是适应变迁中的现代中国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具备扎实的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现代分析技术与方法;能熟练掌握社会学研究和实际调查操作技能。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本专业毕业生不但适合在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公共职能部门从事社会研究与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等工作,而且可以在大中型企业从事劳动管理及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和各类相关的社会工作。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实证研究”和“应用发展”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在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上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即以社会学为主干,使学生掌握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理论,熟悉中外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能运用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反思、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 主要学习课程有:社会学原理、社会心理学、西方社会学理论、文化人类学、社会统计学、社会统计软件应用、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社会工作、社会保障学、经济社会学、社会现代化理论、社区概论、市场调查与预测、合同法、社会保障法、劳动法、诉讼法等。  本专业学制为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政治学与行政学   本专业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系统掌握政治学与行政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相关法律法规,适应现代化政治与公共管理要求,从事各级国家机关、党政部门、政治团体及社区的公共管理和政策研究工作的高级政治人才。  本专业主要开设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国际政治学、比较政治学、中外政治思想史、中外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当代中国政治思潮、当代西方政治学说 、政府经济学、中国社会政治分析、公共政策学、电子政府与政务、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等政治学、法学的核心课程。 本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思想政治教育(非师范类)  本专业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各级党政机关、非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青年工作、学生管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观教育、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原著选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才学、领导科学、党团工作实务、党建理论与实践、大学生心理咨询、公共政策与分析、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行政法学、公务员法等。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就业市场。一切社会工作本质上是对人的工作,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一切社会工作的灵魂所在。随着我国“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实施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入开展,党政机关、非政府公共机构、高等院校以及整个社会,都需要大量的经过专业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  西北政法学院具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荣传统,自抗战初期建校至今近70年的时间里,学院一直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系统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学院一切工作的首位,形成了“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优良校风,同时也形成了素质高、底子厚、作风正的政法类人才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秉承学院的优良传统,具有政治学、法学、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兼容、适应性强、面向党政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个性特征。  本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治安学 治安学是研究社会治安现象、治安活动规律,集治安理论与治安管理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治安学专业属于法学门类中公安学科的本科专业。  治安学专业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理论素养,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了解社会治安状况,运用治安管理方法和安全防范技术,查处治安案件,处理治安事件、治安灾害事故,管理道路交通以及处理各种治安问题的知识和初步能力;能在公安、国家安全、行政执法机关以及军队、武警边防消防和其他安全保卫部门,从事治安管理、交通管理、边防消防管理和安全保卫等实际工作,以及从事治安学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开设有法学基础课程,主要专业课有:公安学基础理论、警察法学、治安学总论、治安秩序管理、危险物品管理、公安交通管理、消防安全管理、计算机安全管理、安全技术防范、治安案件与治安处罚、保卫学、警卫学、户政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刑事侦查学、侦查措施、侦查讯问、刑事照相、法医学、涉外警务、文件检验学、痕迹检验学、查缉战术、擒敌技术、驾驶技术等。 我校治安学专业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属于公安类专业,列入提前批次招生,文理兼收,体检标准按教育部[2003]16号文件执行,女生录取比例不超过15%。 侦查学 侦查学是法学门类公安学科中从属于刑事法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以刑事侦查活动及其规律、侦查制度和侦查理论、犯罪活动规律及其特点为研究对象,集理论性、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职业道德,系统掌握侦查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侦查方法、侦查手段和侦查技术,能在公安、国家安全、检察机关以及行政执法部门,从事刑事侦查、刑事讯问、预防和控制犯罪等实际工作,以及从事侦查学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开设有多门法学基础课程,  主要专业课程有:公安基础理论、警察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学、侦查学总论、刑事案件侦查、侦查讯问、犯罪现场勘查、刑事照相、侦查措施、法医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文件检验学、痕迹检验学、治安管理学、安全技术防范、治安案件与治安处罚、侦查情报学、经济犯罪侦查、微量物证与毒品检验学、查缉战术、擒敌技术、驾驶技术等课程。本专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实验教学。 我校侦查学专业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属公安类专业,列入提前批次招生,文理兼收,体检标准按教育部、司法部[2003]16号文件执行,女生录取比例不超过15%。 刑事科学技术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是集刑事图像、痕迹检验、文件检验、微量物证分析为一体的工学门类中公安技术类本科专业。刑事科学技术在刑事司法、犯罪案件侦查以及司法鉴定活动中,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发现、识别、鉴定、确认证据,侦破犯罪案件和进行司法技术认定,发挥着揭露、预防和遏制犯罪,解决纠纷,保障稳定的重要作用。 本专业培养政治立场坚定,职业道德优良,系统掌握刑事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技能,具备痕迹检验、笔迹检验、文书鉴定、图像处理、微量物证分析鉴定等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公安、国家安全、检察、审判等国家机关,从事刑事勘验、物证技术和司法鉴定工作,以及进行刑事侦查、刑事执法、预防遏制和揭露犯罪等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和科技强警的进一步深化,刑事科学技术的作用愈加重要,运用愈加广泛,实际部门对于刑事科学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显现出本专业良好的发展前景。 本专业除了开设公共基础课、法学基础课外,主要专业课程有:数学、物理、化学、逻辑学、刑事科学技术概论、治安学总论、侦查学总论、犯罪心理学、刑事证据学、犯罪现场勘查、法医学、刑事照相、图像处理技术、痕迹检验学、文件检验学、笔迹学、指纹学、足迹学、光学仪器检验与分析、微量物证与毒品检验学、声像技术、查缉战术、擒敌技术、驾驶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等。该专业注重实践教学,专业实验课程占有较大的比重。 我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属公安类专业,列入提前批次招生,招收理工类考生,体检标准按教育部、司法部[2003]16号文件执行,女生录取比例不超过15%。  英语(法律英语)  对外开放是我国基本国策,培养大量外向型复合型人才是我院设置本专业的初衷。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能在政府机关、外事、公检法司部门、海关、边检、民航、旅游、外企、涉外律师事务所、高等院校等从事翻译、研究、 教学、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坚持“英语专业教学本位,体现英语法律结合特色”,实施“英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核心课有:语音、口语、视听、阅读、口译、基础听力、外台听力、基础英语、高级英语、报刊选读、法律英语、语言学概论、英语国家概况、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此外,还重视学生法律基本知识的学习,开设了法理学、民法学概论、 刑法学概论、民事诉讼法学概论、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经贸英语、英美司法文书等课程。  自95级学生毕业以来,一次性就业率均在86%以上。每年均有许多同学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等录取为研究生或双学位学生。  本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新闻学(法制新闻)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规律和信息传播的理论、方法、技术的科学。法制新闻学则是新闻学在融合渗透法学理论及密切关注司法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边沿性应用学科。 本专业始建于1960年,是我国西部地区最早设立的新闻专业,现主要面向报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新闻媒体及司法、宣传、出版、教育、文化管理等部门,培养能系统掌握新闻学专业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具有较强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和节目主持等方面的业务能力,能够从事编辑、记者、节目主持、媒介经营管理、法制宣传及其他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以新闻学为平台,新闻学与法学紧密结合,理论素养、专业技能、人文修养全面提升,实现学生整体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全面优化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由于本专业学生素质比较全面,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  主要课程设置:新闻学概论、大众传播学、法制新闻专题、中外新闻事业史、广播电视学、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评论学、新闻编辑学、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理论与实务、新闻摄影、电视摄像、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广告学、公共关系学、新闻法规、新闻事业管理、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美学、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商法、行政法、诉讼法(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诉讼)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学生可直接考取我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亦可考取法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及其他专业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和培养。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是研究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新闻信息传播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新闻学应用学科。 本专业主要面向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及宣传、教育、司法、文化管理等部门培养能系统掌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法学理论素养和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背景,具有较强的广电新闻采访、写作、编导、策划、摄录、制作、播音和主持节目等多种业务能力,能够从事编辑、记者、节目主持、媒介经营管理、法制宣传和教育以及其他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以新闻学为平台,以广播电视新闻学为主攻方向,新闻学与法学紧密结合,理论素养、专业技能、人文修养全面提升,实现学生整体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全面优化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由于本专业学生素质比较全面,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会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主要课程设置: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大众传播学、法制新闻概论、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制作、广播编辑与节目制作、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电视摄像、广播电视史、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外国广播电视事业、电视作品分析、新闻事业管理、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广告学、公共关系学、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美学、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商法、行政法、诉讼法(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诉讼)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多,就业面广。毕业生除就业外,可直接考取我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亦可考取法律硕士及其他专业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和培养。  编辑出版学  编辑出版学是研究图书、报纸、期刊及音像电子出版物等大众传播媒介的编辑、出版、发行及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大众传播学应用学科。  本专业的社会适应面较广。主要面向书刊出版、新闻宣传、文化教育、互联网站等多种行业,培养能系统掌握编辑出版学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法学理论素养和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背景,通晓各类出版物的编辑与出版方针、政策、法规、具备较强的市场分析、选题策划、文字加工、宣传促销等方面的业务能力,能够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以及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编辑出版学高级复合型人才。  以新闻学为平台,以编辑出版学为主攻方向,新闻学与法学紧密结合,理论素养、专业技能、人文修养全面提升,实现学生整体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全面优化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由于本专业学生素质比较全面,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会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主要课程设置:编辑学概论、大众传播学、法制新闻专题、图书学、出版发行学、报刊编辑学、书籍编辑学、音像电子出版概论、网络传播与网络编辑、出版现代技术、出版美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版权与图书外贸、出版社管理、新闻学概论、广告学、公共关系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商法、行政法、诉讼法(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诉讼)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多,就业面广。毕业生除就业外,可直接考取我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亦可考取法律硕士及其他专业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和培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能源、材料并称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现代社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空前增高。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系统思想,接受系统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拥有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知识,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较强的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在各类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评价等工作。  主要课程设置:数据库管理、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信息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系统与编译方法、计算机图像处理、计算方法与数学建模、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生产运作与管理、组织行为学、网络营销、 ERP与电子商务、高等数学、运筹学、专业英语、法学原理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是一门以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的应用性管理学科,它主要研究市场划分与选择、产品开发、定价、分销、促销的策略和技巧等。  本专业培养懂经济、懂法律、懂外语,掌握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与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开拓能力、公关能力、谈判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在国家机关和各类企业从事经济管理、理论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置:市场营销、营销策划、商品学概论、管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国际市场营销、期货市场、证券学、价格学、广告策划、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国 际 法 学 院 院 长: 李万强李万强,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教授(三级岗位)。1971年生,山西芮城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1993),法学硕士(1996);厦门大学法学博士(1999)。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8-9)。曾任厦门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陕西省国际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欧洲法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主持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项、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项,两次负责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专业竞赛均获大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主持(包括已完成)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司法部课题1项。在Asia Pacific Law Review,《政法论坛》、《法律科学》、《法学评论》、《国际经济法学刊》等法学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ICSID仲裁机制研究》(独著)、《国际投资争端仲裁》(副主编)等。截止2011年共获厅局级以上教学科研奖或荣誉奖19项,包括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图书奖”1项以及陕西省“优秀法学研究工作者”(优秀中青年法学家)表彰。(详细情况请点击“博导硕导”栏目)国 际 法 学 院总支书记: 李 燕李燕,女,汉族,中共党员,1964年10月出生,陕西咸阳人,副教授职称。1987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1987年起先后在西北政法大学团委,党委组织部和国际法学院工作,现任国际法学院党委书记,兼任思想教育教研室教师。  李燕同志长期从事党务管理和学生工作,在任期间组织了多项有影响的学生活动,比较突出的有2001年参加陕西省高校建党80周年合唱比赛获二等奖,参加“同为杯”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比赛获三等奖并获国家六部委表彰;2002年组织的“走进WTO”大型法治宣传活动,被中央电视台采播,被陕西电视台公共与政法频道和青春都市频道报道;2003年参加西安模拟联合国大会活动获“最佳组织奖”和“最佳提案奖”;2004年组织参加第二届“理律杯”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取得了团体亚军的好成绩。  在任期间,国际法学院及其前身法学四系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良好的成绩。2002年被评为陕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2005年被评为西北政法大学先进党总支。李燕同志个人曾在1995年、1997年被评为西北政法大学优秀党员,1999年被评为西北政法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2007年被评为西北政法大学优秀党务干部,2003年、2004年被评为西北政法大学优秀教师。国 际 法 学 院总支副书记、副院长: 刘光勇刘光勇,男,中共党员,1969年10月出生,陕西省汉中人,汉族。1989年9月考入西北政法学院,获法学学士,2003年获西北政法学院法律硕士学位。毕业留校后在我院团委工作,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现任国际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职称。  在工作中,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刊物等宣传媒介,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在团委期间,院团委多次获得表彰,如“1991-2000年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先进集体”、“五四红旗团委”、连续三年我院被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单位评为“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在陕西高校中较早策划和成立了我院学生社团联合会,规范了社团管理。学生社团每年举办各类讲座、演讲比赛、戏剧小品、模拟审判、文化沙龙、义务咨询等活动,策划的学生社团杯辩论赛,参与人数多,活动规模大,成为我院校园文化活动中一个重要品牌。多次负责组织我院学生参加陕西省高校辩论赛,均获得优异的成绩。2003年组织学院学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一套《 LG·金苹果》节目,获得了各方一致好评,其中赵昆同学获得周冠军,不久又获得全国冠军,为我院争得了荣誉。  在兼任西北政法学院法律服务中心主任的十年间,法律服务中心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质的飞跃,成长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运做最规范、社会影响大的学生法律服务组织,也是原司法部所属五所政法院校中最早开展法律服务的学生组织。曾多次被评为“陕西省青年志愿者服务杰出集体”;2000年5月被中共陕西省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陕西省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团省委、省教委、省司法厅等联合授予“首届陕西省保护未成年工作先进集体”;2000年11月,在《中国青年报》、《大学生》杂志社、中国教育热线等组织的“全国高校特色社团”评选中被评为“优秀社团”;2000年被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光荣称号;2003年被陕西省精神文明办公室、共青团陕西省省委评为“陕西省学雷峰杰出集体”荣誉称号。法律服务中心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华商报以及法律专业媒体所报道和转载。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先后撰写文章十几篇,其中,《我国环境教育的几个特征》发表在2004年核心期刊《理论导刊》第九期上;《对大学生环境教育的几点思考》发表在《理论导刊》第十二期上;《论“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发表在核心期刊《理论界》2005年第三期上;《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要求》发表在核心期刊《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一期上,《论加强大中学生性教育的一般理论》发表在核心期刊《理论月刊》2005年第六期上。  在工作中多次得到了上级的表彰。1996年9月被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青年志愿者、大运会青年志愿者服务部评为“第五届大运会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称号;1999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城市运动组委会评为“第四届城市运动会杰出青年志愿者”;称号;2000年4月被共青团陕西省委授予“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2000年5月被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陕西省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教育委员会、陕西省司法厅等部门联合授予“首届保护未成年人优秀公民”称号;2000年12月组织学生参加旅游黄金周服务活动,被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2003年元月被共青团陕西省委授予“陕西省优秀团干部”光荣称号。国 际 法 学 院 副 院长: 刘亚军刘亚军,男,1970年12月出生,汉族,陕西黄陵人。1988-1992年就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语系,获得文学士学位(1992);1996-1999年就读西北政法学院研究生部,获法学硕士学位(1999),2004年至今在西安交通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现为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际私法学会理事、国际法学院副院长。主要科研成果:《论WTO反倾销制度的缺陷和改革构想》、《进口国反倾销诉讼的动因探析》、《浅议反倾销对进口国经济的不利影响》、《进口国反倾销措施的成本分析》、《国际技术转让中的限制性商业惯例及其法律管制》、《论中国海外投资保险的制度模式选择》等。承担中国法学会部级科研项目《反倾销诉讼中的利益制衡研究》等数项科研项目。国 际 法 学 院 办 公 室国 际 法 学 院 教 务 办 公 室国 际 法 学 院 辅 导 员 办 公 室国 际 法 学 院 下 设 三 个 教 研 室:国 际 教 研 室国 际 私 法 教 研 室国 际 经 济 法 教 研 室国 际 法 学 院 下 设 三 个 中 心:国 际 经 济 法 研 究 中 心世 界 贸 易 织 法 研 究 中 心比 较 司 法 与 国 际 私 法 研 究 中 心国 际 法 学 院 资 料 信 息 中 心 学院下设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三个研究所,设有国际经济法、世界贸易法组织、比较私法与国际私法三个研究中心。国际法资料信息中心有中文国际法专业藏书2万余册,外文国际法专业藏书近1000余种,法律专业期刊40种。拥有价值20多万元的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等教学仪器设备。学院现有本科生1100余人,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111人。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是西北政法学院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主要发表法学学术理论文章,注重学术性、专业性、知识性。本刊连续被列入“中文核心期刊”、“法律类核心期刊”、“中文社科常用期刊”、“法学类最重要的核心期刊”。2002年荣获全国百强人文社科学报,列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类核心期刊。2002年在全国人文社科类学报转载率排名中排全国人文社科学报第5名。西北政法大学学报《法律科学》创刊于1983年10月,距今已有23年了。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法律科学》高品位的学术性与现实性密切结合,凝重厚实、质朴实无华的风格特色。凝重厚实强调理论观点根基深厚,论证深入,资料翔实;质朴无华,则要求踏踏实实研究问题,老老实实做学问,力戒浮躁虚夸。《法律科学》这一特色已经得到法学界的认可。徐国栋教授在给《法律科学》编辑部的来信中指出:“该刊在栏目设计、选题策划、内容选择上相当精心,辟有学术论坛、立法研究、司法实践、国外法学评介、法律制度比较研究等栏目。既有各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化研究,又有根据法学研究动态开设的前沿性专题,努力做到将基本理论研究与热点研究相结合,让期刊与法学发展与时俱进。每期都有知名法学学者的鼎力之作,又有中青年专家的精彩论述;既有对国外先进学说和制度的介绍评述,又有对国内问题的深入探究。同时尽力在学术理论和司法实践、法制建设之间建立起经常的联系,促进三方的互动沟通,弥合纯理论与纯实践两个极端之间的鸿沟,使法学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服务实践,同时使立法与司法实践双方促进法学的发展。《法律科学》的特点是内容丰富,选编精致,兼收并蓄,紧扣时代。”陈兴良教授指出:“《法律科学》作为法学杂志中的重镇,以其法理性自立于法学杂志之林,对于我国法理学以及部门法理学的发展功不可没。”郝铁川教授评价《法律科学》杂志时指出:“20年来,她清纯的学术特色、不变的法律理想追求、严格的学术规范,在法学界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周国均教授指出:“据十年的阅读和考察,我认为,《法律科学》是一份与时俱进、不断攀高、质高饰美的高校法学学术期刊。”

西北工业大学期刊认定

陕西的SCI有两刊,还是不错了,并列中国第9,分别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国际眼科杂志英文版)、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EI期刊有7刊,和长沙一起排国内第8,分别是固体火箭技术、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中国公路学报。以上这些出版地都是在西安。

我这里直接发表,多为你这样的学位论文。详见主页资料

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另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也是比较权威的社科类数据库。在国外较权威和著名的数据检索系统包括SCI、EI等,为了引导我校科技人员的论文投向, 使他们的论文能被权威检索系统收录,让更多的同行了解,以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提高我校科学研究的显示度,现将常用数据库来源期刊的简要情况介绍如下,以供科技人员及管理人员检索、订阅、职称评定等参考。  另外,本指南还列出了核心期刊按影响因子的排序表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排序表谨供参考。  1、《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0版  简称《引证报告》(核心期刊投稿首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版一次,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排名包括SCI、Ei、ISTP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发表论文量等项指标。最后一项指的是各单位在《引证报告》收编的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数。《引证报告》以1300多种中、外文科技类期刊作为统计源,报告的内容是对这些期刊进行多项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 (见下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0版  2、《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军事  第二编 经 济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第四编 自然科学  第五编 医药、卫生  第六编 农业科学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军事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社会科学战线 学术月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天津社会科学 学术研究 江海学刊 江汉论坛 江苏社会科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史哲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浙江学刊 浙江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研究 求是学刊 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社会科学辑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州学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人文杂志 求索 思想战线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国外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齐鲁学刊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学海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江西社会科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学刊 学术界 东岳论丛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东南学术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京社会科学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学术论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东社会科学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东社会科学 探索 学术交流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方论丛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宁夏社会科学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社会科学 长白学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江淮论坛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南社会科学 内蒙古社会科学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甘肃社会科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晋阳学刊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贵州社会科学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B(除B9) 哲学 哲学研究 心理科学 心理学报 哲学动态 自然辨证法研究 孔子研究 自然辩证法通讯 心理学动态(改名为:心理科学进展) 中国哲学史 道德与文明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现代哲学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探新 周易研究  B9 宗教 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法音 4、敦煌研究 中国宗教 佛教文化 中国穆斯林 世界宗教文化  C8 统计学 中国统计 统计研究 统计与决策 数理统计与管理  C9l 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 社会 妇女研究论丛 4、中国社会保障  C92 人口学 人口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 人口与经济 人口学刊 5、人口与计划生育  C93 管理学 中国行政管理 管理世界 领导科学 中外管理 管理科学学报  C96 人才学 中国人才  C95 民族学 民族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3、贵州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研究 5、黑龙江民族从刊 6、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回族研究 世界民族 中国民族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社会科学 青海民族研究 西北民族研究 满族研究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社会科学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D1,3,5国际政治 世界经济与政治 现代国际关系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欧洲(改名为:欧洲研究) 国际问题研究 当代亚太 国外理论动态 美国研究 当代世界 西亚非洲 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国际展望 国际论坛 国际观察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和平与发展 拉丁美洲研究 日本学刊 东南亚研究 国外社会科学  D2,4,6 中国政治 政治学研究 求是 中国行政管理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了望 社会主义研究 教学与研究(北京) 毛泽东思想研究 党的文献 马克思主义研究 青年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探索 党建研究(北京) 中共党史研究 学习与探索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社会科学研究 理论前沿 理论探讨 新视野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求是 理论与改革 科学社会主义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工会理论与实践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理论学刊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妇女研究论丛 党政论坛 理论导刊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理论探索 半月谈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中国青年 公安大学学报(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D9 法律 中国法学 法学研究 法学 法学评论 中外法学 现代法学 法商研究 法律科学 法学家 政法论坛 人民检察 河北法学 法制与社会发展 政治与法律 环境法律评论 比较法研究 法学杂志 当代法学 人民司法 法律适用 法学论坛  E 军事 中国军事科学 军事经济研究 国防大学学报 政工导刊 军事史林 军事历史研究 世界军事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第二编 经 济  F 综合性经济科学 经济研究 管理世界 经济学动态 改革 经济学家 世界经济 财贸经济 财经研究 经济科学 宏观经济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 经济评论 当代财经 当代经济科学 经济管理 当代经济研究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南开经济研究 经济问题 经济问题探索 现代财经 上海经济研究 财经科学 国际经济评论 外国经济与管理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经济纵横 中国经济问题 经济与管理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 经济经纬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生产力研究  F11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世界经济研究 国际经济评论 外国经济与管理 国际贸易问题 国际贸易 当代亚太 亚太经济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现代国际关系 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世界经济文汇  F12,F2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改革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上海经济研究 峰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经济管理 特区经济 开放导报 南方经济 宏观经济调控 中国改革 中国劳动 城市发展研究 城市问题 国际经济合作 改革与战略 中国流通经济 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  F23 会计 会计研究 审计研究 财会月刊 财务与会计 财会通讯 审计与经济研究 中国审计 中国农业会计 广西会计 中国会计电算化 财会研究(兰州) 事业财会 财经理论与实践 会计之友  F3 农业经济 中国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问题 中国农村观察 农业现代化研究 农业技术经济 林业经济 中国土地科学 林业经济问题 生态经济 农业经济 调研世界 乡镇企业研究 中国农垦经济 农村经济 乡镇经济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营管理) 世界农业 农村经济导刊  F4/6工业经济  (含F27) 中国工业经济 管理世界 经济管理 经济研究 改革 外国经济与管理 经济问题探索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企业管理 企业经济(南昌) 汽车与配件 中国建材 煤炭经济研究 中国电业 建筑经济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企业活力 上海企业 集团经济研究 管理现代化 经营与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 企业家(改名为:财智文摘) 工业技术经济 电力需求侧管理 铁道经济研究 交通企业管理 旅游学刊 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通信企业管理)  F7 贸易经济 国际贸易问题 商业研究 国际贸易 商业经济与管理 财贸经济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消费经济 国际经贸探索 商业时代 国际经济合作 国际商务研究 价格理论与实践 中国商贸 商场现代化 江苏商论 销售与市场 商业经济文荟 中国物价 中国市场 财贸研究 价格月刊  F81 财政国家财政 税务研究 财政研究 税务与经济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财贸经济 中国财政 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财经问题研究 涉外税务 财经论丛 财经研究 中国税务 当代财经 财经科学 江西财税与会计 财会研究(兰州)  F82/83/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金融研究 国际金融研究 证券市场导报 投资研究 金融论坛 保险研究 金融理论与实践 上海金融 财经理论与实践 金融与经济 浙江金融 武汉金融 中国金融 西南金融 南方金融 现代金融 农村金融研究 国际金融 银行家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G20 信息与传播 现代传播 当代传播  G21新闻学、新闻事业 国际新闻界 新闻记者 新闻通讯(改名为:传媒观察) 新闻与传播研究 中国记者 新闻战线 新闻与写作 新闻界 新闻爱好者 新闻大学 新闻知识 新闻实践  G22广播、电视事业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电视研究  G23出版事业 编辑学报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中国出版 编辑之友 出版发行研究 编辑学刊 出版广角 读书 中国图书评论 科技与出版  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中国图书馆学报 图书情报工作 大学图书馆学报 情报学报 图书馆杂志 情报科学 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 情报杂志 图书馆论坛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情报资料工作 情报理论与实践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图书情报知识 现代情报  G27 档案学 档案学通讯 中国档案 档案学研究 档案与建设 浙江档案 档案管理 兰台世界 山西档案 档案 北京档案 上海档案 四川档案 湖南档案(改:档案时空)  G3 科学,科学研究 自然辩证法研究 科研管理 科学学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中国科技论坛 中国软科学 自然辩证法通讯 科学管理研究 研究与发展管理 科技进步与对策 科学新闻 科技管理研究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G4 综合性教育 教育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 比较教育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 教育评论 中国教育学刊 外国教育研究 人民教育 教学与管理 教育探索 教育与经济 教育科学 江西教育科研 辽宁教育研究 教育导刊 上海教育科研 山东教育科研(改:当代教育科学) 教育研究与实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G61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研究 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 早期教育  G62/63 初等/中等教育 课程、教材、教法 中小学管理 语文教学通讯(分初中刊和高中刊) 学科教育 外国中小学教育 历史教学 上海教育 中小学教师培训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教学研究 思想政治课教学 天津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英语辅导(与疯狂英语合并为:英语辅导、疯狂英语) 中小学外语教学 数学通报 中学物理高中版 生物学教学  G64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教育发展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中国高教研究 江苏高教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改名为:教师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 现代大学教育 高校理论战线 高教探索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G71/79 各类教育 中国成人教育 教育与职业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 中国远程教育 电化教育研究 成人教育 中国特殊教育 北京成人教育(改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父母必读 继续教育  G8 体育 体育科学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体育与科学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体育学刊 中国体育科技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体育文化导刊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中国语文 语言教学与研究 民族语文 语言文字应用 汉语学习 语言研究 中国翻译 世界汉语教学 古汉语研究 方言 当代语言学 语文研究 语文建设 修辞学习 语言与翻译 上海科技翻译 中国科技翻译  H3/9 外国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 外语与外语教学 外语界 现代外语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外语学刊 外语教学 外语研究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中国俄语教学  第四编 自然科学  N/Q,T/X 综合性科学技术 科学通报 中国科学A辑,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分成:中国科学A辑,数学和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天文学)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改:天津大学学报)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自然科学进展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高技术通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应用科学学报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改: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改: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桂林工学院学报  N 自然科学总论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系统工程学报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自然辩证法研究 科学 管理科学学报 自然科学史研究 自然杂志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中国科学基金 中国科技史料  第五编 医药、卫生  R 综合性医药卫生 中华医学杂志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解放军医学杂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复旦学报医学版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苏州医学院学报(改名为: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广东医学 上海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江苏医药 新医学 天津医药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陕西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3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山东医药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京医学 医学与哲学

西北工业大学认定期刊

比人还没有见过学校的学报啊 有吗?

截至2014年2月,学校拥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1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31个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在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器制造工程人机与环境工程航空发动机学  机械电子工程固体力学电路与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水声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  兵器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力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机械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博点序号门类(9个) 一级学科01 02经济学 0201 理论经济学 0202 应用经济学★ 02 03法学 0301 法学★ 0302 政治学 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 03 04教育学 0401 教育学 0403 体育学 04 05文学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05 07理学 0701 数学▲ 0702 物理学▲ 0703 化学▲ 0710 生物学★ 0711 系统科学 06 08工学 0801 力学▲ 0802 机械工程▲ 0803 光学工程▲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8 电气工程▲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06 08工学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3 建筑学★ 0814土木工程★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0824 船舶与海洋工程▲ 0825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0826 兵器科学与技术▲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0835软件工程▲ 07 10医学 1007 药学 08 12管理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2 工商管理★ 1204 公共管理★ 09 13艺术学 1301艺术学理论 1305设计学★ (注:▲ 表示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表示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表示为自主设置二级学科 。 ) 截止2014年2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中心2个,国防科技工业研究应用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3个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另设有1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 西北工业大学科研机构一览级别 名称 依托单位 国家级实验室 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材料学院 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航空学院动力与能源学院 水下信息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航海学院 燃烧、热结构与内流场重点实验室 航天学院 无人机特种技术重点实验室 365所 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 材料学院 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航天学院 省部级实验室 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机电学院 空间应用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理学院 空天信息感知与光电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子信息学院 空天微纳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机电学院 新概念喷气推进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动力与能源学院 飞行器结构力学与强度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航空学院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 空间生物实验模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生命科学院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电子信息学院 陕西省语音与图像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学院 陕西省空间材料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理学院 陕西省摩擦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 材料学院 陕西省信息获取与处理重点实验室 电子信息学院 陕西省凝聚态结构与性质重点实验室 理学院 陕西省光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理学院 陕西省嵌入式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学院 陕西省微/纳米系统重点实验室 机电学院 陕西省高分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理学院 陕西省飞行控制与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 自动化学院 陕西省微特电机及驱动技术重点实验室 自动化学院 陕西省微小卫星工程实验室 航天学院 陕西省物联网工程实验室 电子信息学院 陕西省机电传动与控制工程实验室 机电学院 陕西省交通安全监控网络工程实验室 自动化学院 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电子信息学院 航空微电子中心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学院 航空气动力数值模拟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航空学院 无人机先进气动布局与控制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365所 空间材料科学与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理学院 声学工程与检测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 航海学院 动力学与强度国家专业实验室 航空学院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 热工程信息处理国家专业实验室 动力与能源学院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国家专业实验室 机电学院 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无人机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工业大学陶瓷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工业难变形材料锻造技术研究应用中心材料学院先进金属材料精确热成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材料学院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 嵌入式系统集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航空航天电机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风机泵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碳/碳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摩擦焊接工程技术中心陕西省稀土永磁电机及控制工程技术中心陕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陕西省先进材料及凝固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数字化特种制造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陕西省电动伺服系统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高可靠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工程中心陕西省传感网与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云计算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 空间攻防对抗技术研究中心信息对抗飞行器技术研究中心微/纳米系统研究中心航空宇航动力技术研究中心对地观测研究中心战略预警信息融合技术与仿真研究中心交通运输工程研究中心西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研究中心未来飞行器协同创新中心   科研情况 2006年至2013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0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武器装备型号项目、国防基础科研计划、预研计划、863计划、973计划、自然基金、以及各类行业基金在内的国家各类纵向计划。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学校在大飞机、核高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0个重大专项不同程度的参与了前期论证及科研攻关。 研究经费 学校科研经费连年递增,从2006年的15亿元到2012年的76亿元,居全国高校前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行业基金大幅增长,学校2012年国家自然基金获批150项(含1项创新群体、3项优青),获批经费9018万元。其中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率为4%(全国平均24%),青年项目的资助率达到1%(全国平均45%)。 科研成果 2006年至2013年,学校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5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国防科技奖149项,陕西省科技奖83项,授权发明专利1236件。2011年度学校国内论文发表总数3676篇,居全国高校第9位;SCI论文818篇,居全国高校第32名;EI1624篇,居全国高校第15位;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 (CPCI-S)论文510篇,居全国高校第9名;SCI收录中国材料科学领域科技论文数量,西北工业大学在机构排名中位居第5位。 2012年,学校ESI论文5073篇。 2007年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授予的“重大贡献奖,是全国唯一受此嘉奖的高校。2009年10月1日,在60年国庆大阅兵中,首次亮相的无人机方队全部3个型号均由学校研制生产;两项科研成果分别入选2004、2006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学校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8月底,图书馆累计馆藏量达320余万册,特藏有姜长英航空史料约5000册,历届学位论文2万余册。 共有各类数据库89种,子库246个,其中外文数据库60种、中文数据库29种。包括中外文电子图书127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期刊8万种,国内外学位论文389万余篇,国内外会议论文13万种,科技报告100万篇、技术标准11万篇。 学术期刊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CA 化学文摘、EI 工程索引、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机械科学与技术》:中文核心期刊、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2013)、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国际设备工程与管理》:本刊系国家科委批准的学术性英文期刊(ISSN1007-4546),由西北工业大学主办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航空工程进展》:本刊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系统、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高等数学研究》:本刊是国家科技部批准,由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数学会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数学期刊;1997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0年获陕西省优秀期刊一等奖。 2011、2012两年间,学校成功举办了50场国际学术会议,51场全国性学术会议、年会。2012年举办的信号处理应用国际会议、第12届软件质量国际会议、第4届喷气推进与动力工程国际会议及第11届中国项目管理大会、第4届中国无人机大会、2012中国浮空气大会等,促进了学科建设与发展,推进了学术研究领域的国际国内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学校的教授主题沙龙、太白教授沙龙,围绕学术领域,广泛的沙龙主题覆盖了航空航天航海等重大战略发展的科技问题,涉及了管理、经济、文化及环境发展等方面关乎学校、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学术问题。沙龙使教授们在科学信息、思想、观点上得到沟通和交流。2013年,学校学术交流立足发展前沿、围绕战略问题,协同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团体,搭建并规范了高水平学术交流发展平台。2013年,主办并承办的IEEE TENCON大会、第32届中国控制大会、2013首届国际航空维修技术与管理学术论坛等在7至11月间举办。西北工业大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将落脚在新学术思想和学术创新上,为各学科领域的学者教授指出激励和启迪。

你好!回答如下1,学校对硕士毕业生发表的刊物有各自的标准,一般至少要是省级期刊,具体的还要问西北工业大学。2,如果学校特别要求毕业生在毕业前发表核心期刊,那么你就需要下载最新2011北大核心要目总览,查询一下你这个学科的相关核心期刊。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

西北师范大学期刊认定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简写)期刊是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制定的一个目录,列入这个目录的期刊是CSSCI期刊,属于比较权威的期刊。《丝绸之路》是西北师范大学主办的D级刊物,省级刊物。至“一级刊物”、“二级刊物”或A\B\C类刊物的分类方法,因各地学校制定的标准不一样,故无法采用此种划分。

是的1995年,《西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所载文章在其它学术刊物转载率居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排名第22位,被列为全国社科类中文核心期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