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先秦时期的文献

发布时间:

先秦时期的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图书文献的方式(以汉字文献为主,兼有多民族语言文献)流传下来。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刘向、刘歆等人对国家文献进行大规模整理、分类,首创“七略分类法”。自晋代荀勖《中经新簿》以来,历代学者大都将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部典籍的内容浩如烟海,仅仅《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三套大型丛书,就收录古代典籍一万五千多种。而现存古籍的数量远远不止这些。这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极为厚重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经部典籍居于四部之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经部专门收录儒家经典以及小学(语言文字学)类著作,以中国最古老的文献“十三经”以及研究“十三经”的著作为主。经部文献内容丰富,既有包含着重要哲学思想和社会伦理观念的著作《周易》,又有最早的历史著作《尚书》《春秋》、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最早的伦理学著作《孝经》、最早的官制文献《周礼》、最早的礼仪类著作《仪礼》《礼记》、儒家思想的早期经典《论语》《孟子》、作为“诗书之襟带”“五经之户牖”的《尔雅》、中国最早的通过分析字形来说解字义的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等等。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如仁爱思想、礼仪观念、天人合一观念、法天敬祖思想、中庸思想、和谐观念等等,都已经流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不可忽略的文化基因。史部典籍以历代史书为主,兼及地理学、目录学著作,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史书最主要的体裁有三种:一是纪传体,即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记载历史事件的史书,汉代司马迁《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来这一体裁被确定为正史体裁,渐次形成“十七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等权威性史料文献;二是编年体,是一类严格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编纂的史书,以《春秋》最早,以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最为著名;三是纪事本末体,是一类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专题撰写的史书,开创者是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地理类文献如郦道元《水经注》、玄奘《大唐西域记》等,目录学、金石学文献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赵明诚《金石录》等也隶属于史部。子部文献以先秦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多为思想史论著)为蓝本,不断扩容,形成了一个体制宏大、品类众多、内容庞杂、无所不包的大型门类。四库馆臣曾将其划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推步、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除了经典的哲学著作外,还有大量的科技著作,涉及农学(如《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医学(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数学(如《九章算术》《几何原本》)、植物学(如《洛阳牡丹记》)、动物学(如《禽经》)等诸多领域,此外还有法律(如《折狱龟鉴》)、军事(如《孙子兵法》)、教育(如《颜氏家训》)等等,是研究古代百科知识和科技文化的宝库。集部文献专门收录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评论著作,一般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小说类等。其中别集、总集是集部文献的主体部分。所谓别集,是指专门收录单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集子,如《曹子建集》《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等。所谓总集,是指收录多位作家(至少两个人)文学作品的集子,可以是一种体裁,如《全唐诗》《全唐文》,也可以是多种体裁,如《文选》《文苑英华》;可以是一个朝代,如《元曲选》《明文海》,也可以是多个朝代,如《历代赋汇》《唐宋八大家文钞》,还可以是选集,如《唐诗三百首》等。古人不重视通俗文学,所以《四库全书》不收杂剧和章回体小说。《续修四库全书》则收录了《窦娥冤》《梧桐雨》《三国演义》《石头记》等通俗文学名著,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历代诗文评著甚多,如刘勰《文心雕龙》、欧阳修《六一诗话》等,是古代文学理论发达的重要标志。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四部典籍体例严密,特色鲜明,内容丰富而精湛,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一文化宝库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是中华民族贡献于世界文明之发展的重要证据

先秦至宋代,是戏曲理论的发轫期。现存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中,多是一些片断、零碎的关于人们进行戏曲活动的记载,散见于各种史书、文章、诗词和笔记之中。主要的有,先秦诸子典籍中关于原始乐舞和古优的记载和议论;《史记·滑稽列传》中关于古优活动情况的记载;东汉张衡《西京赋》中关于汉代角抵百戏特别是百戏《总会仙倡》和角抵戏《东海黄公》的情况记载;隋唐时期崔令钦的《教坊记》,记述了管理歌舞教习和演出的教坊的管理体制、乐舞内容、歌曲名目及艺人的生活佚事,保存了许多古代戏剧音乐舞蹈的史料。段安节的《乐府杂录》,记述了唐代乐部的管理制度、宫廷和民间各种乐曲舞蹈和乐器的源流和内容,如有关《大面》、《兰陵王》、《踏摇娘》的内容情节,还有一些佚人的生平活动等。宋代孟元老之《东京梦华录》中的《京瓦伎艺》、《元宵》、《中元节》等节,记述了汴梁的瓦舍勾栏中各色伎艺和杂剧的演出盛况。周密的《武林旧事》中的《官本杂剧段数》,不仅是现存难得的宋杂剧的剧目表,而且还记载了南宋时期武林(杭州)的杂剧演出情况。周密的《癸辛杂识》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苏轼在其有关八蜡的论述(见《东坡志林》卷二)中关于古人的祭祀活动与戏曲活动之关系的见解是很独到的,他明确地认为八蜡就是一种戏剧性活动。此外,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马令《南唐书·谈谐传》等。都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杂剧的社会作用及其艺术特点。

⒈儒家:  孔子(春秋中期)《论语》(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编纂的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曾子(春秋后期)《大学》(四书之一);  子思(战国前期)《中庸》(四书之一);  孟子(战国中期)《孟子》(四书之一);  荀子(战国后期)《荀子》。  ⒉道家:  老子(春秋前期或春秋中期)《道德经(老子)》;  庄子(战国中期)《庄子(南华经)》。  ⒊法家:  申不害(战国中期)《申子》(大多散佚);  商鞅(战国中晚期)《商君书》  韩非(战国晚期)《韩非子》。  ⒋墨家:  墨子(春秋中后期—战国前期)《墨子》  先秦时期其他一些经典作品:  《国语》:传为左丘明所著。  《春秋左氏传》:左丘明所著。孔子所著的《春秋》为经,此书则为传,并与《国语》的内容互相参证。  《易经》(周易):传为周文王所著。(五经之一)  《礼记》:传为孔子整理。(五经之一)  《孙子兵法》:“兵圣”孙子所编。  《吕氏春秋》:由吕不韦召集门客所编。  《诗经》:孔子整理。(五经之一)。  《离骚》《九歌》: 屈原。

子部”包括哪些典籍四库全书将中国历史上创立一种学说或建立一个学派的人物文集列入“子部”,包括哲学、宗教、科技、医、农、兵、法以及类书、杂著等诸多方面。实际上,凡经、史、集无法容纳的皆入子部,十分庞杂。《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历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十四类,总收典籍930部,17566卷。其中“杂家”类也收录现在图书分类中归于文学类的诗文评的一些笔记,如俞文豹《吹剑录》、周密《齐东野语》、王士祯《池北偶谈》等。  “子”类书籍坊间出版过《十子全书》、《二十二子》,其中以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最为完备,其中收录老子、庄子等二十六子,多用清儒校本。二十六子典籍为:《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墨子》、《晏子》、《尹文子》、《管子》、《商君书》、《慎子》、《韩非子》、《孙子》、《吴子》、陆贾《新语》、刘安《淮南子》、桓宽《盐铁论》、扬雄《法言》、王充《论衡》、荀悦《申鉴》、王符《潜夫论》、葛洪《抱朴子》、刘义庆《世说新语》、颜之推《颜氏家训》。  《四库全书》中子部的儒家类有:王肃《孔子家语》、《荀子》、陆贾《新语》、桓宽《盐铁论》、贾谊《新书》、刘向《新序》、扬雄《法言》、荀悦《申鉴》、王符《潜夫论》、徐干《中论》、傅玄《傅子》、王通《中说》、唐太宗《帝范》、林慎思《续孟子》、《伸蒙子》、司马光《家范》、张载《张子全书》、朱熹编次《二程遗书》、吕本中《童蒙训》、朱熹《延平答问》、《近思录》、《杂学辨》、《小学集注》、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真德秀《大学衍义》、《读书记》、《心经》、《政经》等。查看全文2018-01-240更多回答(1)相关搜索国学子部明清小说三国演义国学国学有哪些内容国学经典有哪些书国学典故国学典籍网国学起名网唯一官网法老再发文“

先秦时期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图书文献的方式(以汉字文献为主,兼有多民族语言文献)流传下来。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刘向、刘歆等人对国家文献进行大规模整理、分类,首创“七略分类法”。自晋代荀勖《中经新簿》以来,历代学者大都将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部典籍的内容浩如烟海,仅仅《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三套大型丛书,就收录古代典籍一万五千多种。而现存古籍的数量远远不止这些。这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极为厚重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经部典籍居于四部之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经部专门收录儒家经典以及小学(语言文字学)类著作,以中国最古老的文献“十三经”以及研究“十三经”的著作为主。经部文献内容丰富,既有包含着重要哲学思想和社会伦理观念的著作《周易》,又有最早的历史著作《尚书》《春秋》、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最早的伦理学著作《孝经》、最早的官制文献《周礼》、最早的礼仪类著作《仪礼》《礼记》、儒家思想的早期经典《论语》《孟子》、作为“诗书之襟带”“五经之户牖”的《尔雅》、中国最早的通过分析字形来说解字义的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等等。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如仁爱思想、礼仪观念、天人合一观念、法天敬祖思想、中庸思想、和谐观念等等,都已经流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不可忽略的文化基因。史部典籍以历代史书为主,兼及地理学、目录学著作,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史书最主要的体裁有三种:一是纪传体,即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记载历史事件的史书,汉代司马迁《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来这一体裁被确定为正史体裁,渐次形成“十七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等权威性史料文献;二是编年体,是一类严格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编纂的史书,以《春秋》最早,以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最为著名;三是纪事本末体,是一类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专题撰写的史书,开创者是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地理类文献如郦道元《水经注》、玄奘《大唐西域记》等,目录学、金石学文献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赵明诚《金石录》等也隶属于史部。子部文献以先秦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多为思想史论著)为蓝本,不断扩容,形成了一个体制宏大、品类众多、内容庞杂、无所不包的大型门类。四库馆臣曾将其划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推步、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除了经典的哲学著作外,还有大量的科技著作,涉及农学(如《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医学(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数学(如《九章算术》《几何原本》)、植物学(如《洛阳牡丹记》)、动物学(如《禽经》)等诸多领域,此外还有法律(如《折狱龟鉴》)、军事(如《孙子兵法》)、教育(如《颜氏家训》)等等,是研究古代百科知识和科技文化的宝库。集部文献专门收录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评论著作,一般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小说类等。其中别集、总集是集部文献的主体部分。所谓别集,是指专门收录单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集子,如《曹子建集》《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等。所谓总集,是指收录多位作家(至少两个人)文学作品的集子,可以是一种体裁,如《全唐诗》《全唐文》,也可以是多种体裁,如《文选》《文苑英华》;可以是一个朝代,如《元曲选》《明文海》,也可以是多个朝代,如《历代赋汇》《唐宋八大家文钞》,还可以是选集,如《唐诗三百首》等。古人不重视通俗文学,所以《四库全书》不收杂剧和章回体小说。《续修四库全书》则收录了《窦娥冤》《梧桐雨》《三国演义》《石头记》等通俗文学名著,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历代诗文评著甚多,如刘勰《文心雕龙》、欧阳修《六一诗话》等,是古代文学理论发达的重要标志。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四部典籍体例严密,特色鲜明,内容丰富而精湛,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一文化宝库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是中华民族贡献于世界文明之发展的重要证据

中国思想史先秦时期的史料,可以划分为文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两大类。先秦文物史料是指传世的和近代以来考古发掘出土的先秦实物。包括商代和西周的甲骨,商代和西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还包括其他文物。其中,刻有卜辞的甲骨和铸有铭文的青铜器更为重要。先秦文献史料是指有关先秦思想的历史文献,大致包括这样几类:第一类是所谓“五经”,即《易》、《书》、《诗》、《礼》、《春秋》。它们是几部性质不同的书。《易》是占筮用的书,《书》是政治文件,《诗》是诗歌,《礼》是礼仪制度,《春秋》是史书。第二类是春秋战国诸子学派的著述。第三类是先秦史书,包括记载春秋历史的《左传》、《国语》、记载战国历史的《战国策》和《史记》中有关先秦部分的历史。

《东周列国志》、《战国策》

子部”包括哪些典籍四库全书将中国历史上创立一种学说或建立一个学派的人物文集列入“子部”,包括哲学、宗教、科技、医、农、兵、法以及类书、杂著等诸多方面。实际上,凡经、史、集无法容纳的皆入子部,十分庞杂。《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历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十四类,总收典籍930部,17566卷。其中“杂家”类也收录现在图书分类中归于文学类的诗文评的一些笔记,如俞文豹《吹剑录》、周密《齐东野语》、王士祯《池北偶谈》等。  “子”类书籍坊间出版过《十子全书》、《二十二子》,其中以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最为完备,其中收录老子、庄子等二十六子,多用清儒校本。二十六子典籍为:《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墨子》、《晏子》、《尹文子》、《管子》、《商君书》、《慎子》、《韩非子》、《孙子》、《吴子》、陆贾《新语》、刘安《淮南子》、桓宽《盐铁论》、扬雄《法言》、王充《论衡》、荀悦《申鉴》、王符《潜夫论》、葛洪《抱朴子》、刘义庆《世说新语》、颜之推《颜氏家训》。  《四库全书》中子部的儒家类有:王肃《孔子家语》、《荀子》、陆贾《新语》、桓宽《盐铁论》、贾谊《新书》、刘向《新序》、扬雄《法言》、荀悦《申鉴》、王符《潜夫论》、徐干《中论》、傅玄《傅子》、王通《中说》、唐太宗《帝范》、林慎思《续孟子》、《伸蒙子》、司马光《家范》、张载《张子全书》、朱熹编次《二程遗书》、吕本中《童蒙训》、朱熹《延平答问》、《近思录》、《杂学辨》、《小学集注》、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真德秀《大学衍义》、《读书记》、《心经》、《政经》等。查看全文2018-01-240更多回答(1)相关搜索国学子部明清小说三国演义国学国学有哪些内容国学经典有哪些书国学典故国学典籍网国学起名网唯一官网法老再发文“

先秦时期文献种类

有《史记》,《东周列国志》,还有《吕氏春秋》《战国策》《左传》《春秋》等等

《东周列国志》、《战国策》

《孝经》《论语》《诗经》《尚书》《尔雅》《仪礼》《周易》《周礼》《荀子》《孟子》《道德经》《春秋》等,应该还有《乐经》,但是后来佚失了。

先秦时期文献资料

先秦至宋代,是戏曲理论的发轫期。现存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中,多是一些片断、零碎的关于人们进行戏曲活动的记载,散见于各种史书、文章、诗词和笔记之中。主要的有,先秦诸子典籍中关于原始乐舞和古优的记载和议论;《史记·滑稽列传》中关于古优活动情况的记载;东汉张衡《西京赋》中关于汉代角抵百戏特别是百戏《总会仙倡》和角抵戏《东海黄公》的情况记载;隋唐时期崔令钦的《教坊记》,记述了管理歌舞教习和演出的教坊的管理体制、乐舞内容、歌曲名目及艺人的生活佚事,保存了许多古代戏剧音乐舞蹈的史料。段安节的《乐府杂录》,记述了唐代乐部的管理制度、宫廷和民间各种乐曲舞蹈和乐器的源流和内容,如有关《大面》、《兰陵王》、《踏摇娘》的内容情节,还有一些佚人的生平活动等。宋代孟元老之《东京梦华录》中的《京瓦伎艺》、《元宵》、《中元节》等节,记述了汴梁的瓦舍勾栏中各色伎艺和杂剧的演出盛况。周密的《武林旧事》中的《官本杂剧段数》,不仅是现存难得的宋杂剧的剧目表,而且还记载了南宋时期武林(杭州)的杂剧演出情况。周密的《癸辛杂识》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苏轼在其有关八蜡的论述(见《东坡志林》卷二)中关于古人的祭祀活动与戏曲活动之关系的见解是很独到的,他明确地认为八蜡就是一种戏剧性活动。此外,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马令《南唐书·谈谐传》等。都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杂剧的社会作用及其艺术特点。

先秦时期文献特点

先秦史籍的特点,多为资料汇编,或修订、解释历史文献。—般成于众手,作者多为士大夫成书,非—时一人,因此没有严格的体例。正由于此,它成为后世多种史体的源头,唐以前史体流派有六家,先秦史籍占四家。六家为《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比较有严格义例的是《春秋》家和《左传》家代表的编年体。中国古代史籍纪传、编年、记事本末三大体,最早产生的就是编年体。先秦史籍内容庞杂,文字疏简,记事粗略,史实中杂有神话和传说,又多有后人的增饰,真伪并存。因此、使用先秦史籍,要参阅《考信录》、《古今伪书考》等辨伪。两汉魏音南北朝史籍是史学和史籍成熟、独立和发展时期,它不仅从经部的附庸地位走出,而且成为一个大部类,列于四部中的第二位。首先,恢宏结构的纪传体达一创新,体大思精,使得新的史学典籍容量大,并在更高的层次上,多角度、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进程。人们对史学有了新的认识。最重要的史学著作是《史记》和《汉书》。司马迁著《史记》就有明确的目的,即“究天人之际,通占今之变,成一家之盲”。《汉书》用纪传体载西汉首尾一朝史事,成为一代大典。《史记》、《汉书》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史学的成熟,历史家已经能够在相当广度与深度上描绘历史.揭示历史发展内在的动力,从而奠定了文学与史籍的独立地位。其次汉魏六朝还有多种文体产生,以及史注的繁荣。从体裁来看,除纪传体正史外,有别史几十种,有人物传记219种。人物传冉分类,有《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高借传》等。还有以地域为中心的《会稽先贤传》、《益都杏旧传》、《襄阳营旧传》等。魏晋时期门阀制度最筷,因而形成了专门的“哲学”,引申某一氏族的来源、世代世系、户口辽徒等。这一时期的方志学也十分发达。三国时魏,产生了第一部类书《皇览》。从史注看,注家蜂起,有裴松之《三国志注》和郧道元《水经注》等名著。其=,史籍数量大发展。《隋书·经籍志》史部署录,类日有十三,数量总计874部,16.558卷。《汉书·艺文志)在六艺赂和请子略中附庸的先案史籍.仅34部,1384篇。其四,史籍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这表现在四个力而。一是内容宏阔:如《史记》就是一部百科全书的通史,天文、地理、人事、物事,无所不包。二是体例创新,史例、史法纯熟。三是语言锤炼,如前四史,是公认的文史名著。四是史观进步,尤以《史记》最为经典。

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文史哲不分。  总体上说,先秦文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  2、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文学的一大景观。  3、先秦文学的发展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  下面具体阐述一下。  一、先秦文学创作的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先秦根据可考的文献记载和历代名家评析,大致可以看出,先秦文学创作主体的演变轨迹:  1、群体创作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出现在文字产生以前的时期,其特点是群讴唱和。其主要作品,应当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其基本审美趋向是实用。  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3、商、周之际到春秋时期,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为新兴文化的代表,当时重要的作品主要是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  4、西周春秋时期,贵族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者,他们所献诗、所采诗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  5、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末期,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的文学作品。  总之,先秦文学作者由群体而至个体,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劳动者、到巫觋、到史官、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相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异彩纷呈。  二、先秦的文学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文史哲不分的,主要包括《尚书》中所列作品、《春秋左氏传》《国语》《战国策》中的记人事、记人言的史家散文,春秋战国各哲学派别的诸子散文如《庄子》、《孟子》等,其创作目的是明确务实的,虽然或质朴或文采,但不少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有的达到了散文创作的一大高峰,有的成为后世多种文体的发端。  早期诗歌的作品,都是有情景、有背景、极具表演性的,《诗大序》(毛诗的总序)中说“言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不足,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便是道出了先秦诗体文学的特性,即诗、歌、舞等艺术形式的结合。诗歌只歌诵而不舞的情况,应该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和长篇乐府民歌(配乐朗诵、歌唱),而只诵而不歌的时代,则应最早出现于朗诵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  三、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特别是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并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夏商及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1、夏商时代文化背景相同,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学从内容上看,大多是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时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礼重德,因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如,历史散文借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等。  3、战国时代的文学,从内容上看,虽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但都表现出立足现实、着眼现实的特点,很少提及春秋时流行的“天命”等思想。从艺术上看,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产生了不同于前代,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回答 亲,创始性,综合性,实用性,随意性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文学的起源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那时候的文学以口头文学形式为主。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其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 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大部分也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的先秦文学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提问 是各体文学的特征 回答 1、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特殊性+一般性) (1)这是说文学的双重性质,即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它是一种 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活动 (2)文学双重性的复杂性 审美性质总是直接的和突出的; 而意识形态性则是间接的和隐蔽的; 文学正是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显现间接的意识形态性质。 但从具体作品看,常表现为或偏于审美性,或偏于意识形态性——从具体作品看,表现为两种偏向: 一种,以审美性为主,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暗含意识形态性;如“为艺术而艺术”,山水诗,婉约词,“休闲文学”等。 一种,以意识形态性为主,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冲淡了艺术的审美性。如“为人生而艺术”,“为政治而艺术”等。 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的特点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它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这种复杂组合具体表 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第二,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第三,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提问 是各体文学的特征啊 回答 亲,各体文学是总的概念,不能够描述的 更多19条 

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这时所确立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先秦文学作为先秦文化的一部分,以其独有的魅力,昭示着中国文学强大的生命力。先秦文学尚未从当时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先秦文学的特征与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先秦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春秋时期楚国的观射父所说巫、祝、宗等职务,其职责范围还难以分清,巫和祝都兼有史的职事,显示了巫史不分的状况。据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颛顼曾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官名)黎掌管地,即掌管天文、祭祀之事。从唐虞到夏商,重、黎的后代都承袭这一职守。而当周宣王之时,重、黎的后人失去了他们世袭的职守,成了司马氏,司马氏世世代代仍掌管着周史。从这里可以看出史学与巫术的分化过程。根据《尚书·洪范》,我们可以知道商代已形成了“五行”思想体系,编定于周初的《易》卦爻辞,已经具备了“阴阳”的观念。殷周之际,中国文化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萌芽于商代的“德”的观念,在周代得以发展,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于是,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和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了。这些史学和哲学散文具备相当强的文学性。《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多彩,写作中动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基本具有了叙事文学的特征,奠定了我们叙事文学的传统。大多数说理散文也不是抽象地进行哲学思辨或枯燥地讨论政治、人生问题,而是在文章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带着浓郁的情感,具有丰富的形象,文学价值很高。 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宗教颂赞祷祝诗如甲骨卜辞中的韵文、《易》卦爻辞、钟鼎铭文中的韵语等;政治叙事诗如大雅的大部分、小雅的小部分以及颂等;;言志抒情诗如小雅的大部分和国风的全部。这些诗歌或追念先祖,或美刺时政,或吟咏性情,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 和中原地区不同,南方楚国的青铜器出现较晚,而铁器的出现却先于中原。铁器是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要素之一,它间接地促进了战国楚文化的发展。从现在所能见到的漆器上的线条,丝织品上刺绣的花纹以及帛画看来,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造型,都达到了相当高超的水平。正是这种文化孕育了“楚辞”。屈原说:“惜诵以致愍矣,发愤以抒情。”(《楚辞·九章·惜诵》)“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楚辞·九章·抽思》)在楚地民风、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王逸《离骚经序》),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琦玮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