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农村妇女就业问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农村妇女就业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就业难,是现代世界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何况我们这个超级人口大国正经受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猛烈冲击,就业更难。我国就业的总量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区域性矛盾、就业弱势群体、农村就业等问题十分突出。解决就业问题一是要正确分析和认识问题,二是要拓展就业渠道,三是发挥市场机制,四是合理的给予政策扶持与引导。 〔关键词〕 就业 引导 扶持 一、就业压力与任务 人们常说:“安居乐业”。但是,假如一个社会面临大量无业者、失业者、下岗者的时候,不惟无业者难乐,恐怕有业者也难以安乐了。目前我国就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古人云: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是说,没有稳定的职业就不会有稳定的家产;没有稳定的家产者其心不专,其志不一。其中的部分人可能会衍变为社会的动乱因素。就业是人的最基本权力,它不仅是人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人融入社会大家庭的基本方式。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发展观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就业是民生之本”。那么,我国实际的就业压力究竟有多大呢? 1、就业压力激增,总量性矛盾十分突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13亿总人口中,年龄在15--64岁的劳动人口 2002年底约9亿。2010年将达到7亿,2020年将达到 97亿。预计今后几年,全国新生劳动力供给将达到 4650万,城镇现有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1400万,农村积累剩余劳动力5亿以上。(杨凌隆:《深化分配体制改革,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劳动力总供给都远远大于总需求。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无论它是否参与社会生产过程、是否创造价值,它都要消耗大量的其他资源。人力资源又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如石油、煤等能够储存、保管,现在不用,将来开发出来仍然可以用;人力资源是一种不能储存的活劳动,过了盛年期后将只能退出。因此,人力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2、在总量性矛盾没有缓解的情况下,结构性矛盾和区域性问题又突现出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基本保持着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依靠经济扩张带动就业。但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 32下降到90年代的平均1左右,保持现在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每年新增就业岗位高估也只有 700万个左右。因此,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结构布局中的就业岗位极为有限。更为严峻的是,美国“911”事件以后,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期,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将构成巨大影响,将引致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降,新增就业规模将大幅度缩小。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又进入就业结构调整时期,多种调整因素交汇,急剧增加了就业压力。过去几年国有企业减员下来的上千万下岗失业人员正寻求再就业,近两年还有 5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再就业服务中心;人世以后,对农业的冲击严重,仅考虑 3%的粮食进口,也将减少农业就业机会上千万个,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在目前每年 1000多万人基础上还将继续增加,每年至少 200万人;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深化改革,企业将持续减员。为应对人世后激烈的竞争,优势企业的减员将有所扩大和加剧,劣势企业也将加快退出,关、破、兼并增加。今后每年还将有 250万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人群。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对全国17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初步摸底统计,仅需要退出市场的资源枯竭的矿山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包括国有控股企业)的在职职工近 400万人。估计国有企业最终减员达到30%,总量 1500万人;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更大范围的企业进入结构调整时期,用人需求减少,排放劳动力增加;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应用,对就业的短期消极影响,产生对普通劳动力的排斥;基层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也将向劳动力市场释放劳动力。仅仅考虑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的劳动力( 100万人)、农村新增转移劳动力(1200万人)、国有企业新增减员( 300万人)三大因素,在 5年内也将在新成长劳动力之外,至少每年增加劳动力供给1600万人,大大超过新成长劳动力数量。根据统计,目前我国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总量已经达到1460万人,约相当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 7%。在上述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即使每年只增加失业人员 200万人,也将使我国城镇失业和不充分就业人口达到经济活动人口的 8%以上。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国将进人高失业和就业结构大调整时期。 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原因,以及政策因素和重大的工程影响,一些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就业矛盾将特别突出。下岗职工绝大多数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更多的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以及资源枯竭的矿山分布在中西部,甚至在加强生态建设中实施的综合治理工程,也主要对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的就业产生影响,更不用说三峡库区企业搬迁中以关破为主的结构调整政策,对重庆和湖北两地的就业影响。这些不利因素的集中,已经使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多年处于高失业率状态,出现就业危机局面。 3、在总量性矛盾与结构性矛盾的交互作用下,就业人群中弱势群体不断增加。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中,出现企业减员增加和用人需求萎缩并行的趋势,劳动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在每年的新增就业中,大中专和技校生所占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20%增加到现在的30%左右;农村劳动力以其低成本和低就业期望值的优势,多年保持比较高的转移速度,平均每年增加 1200万人左右;市场用人需求,以低年龄段劳动者为主,35岁以下的需求一直在70%以上。因此,低素质、高年龄以及高就业期望值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上越来越没有竞争能力,呈现出就业弱势群体数量急剧增加的趋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类别:一是35岁以上的人员。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01年对 10城市抽样调查结果,35岁以上下岗职工超过 72%。而对这个年龄段的单位用人需求仅占总用人需求的三成;二是长期下岗、失业者。据武汉、沈阳的调查,下岗职工下岗的延续时间平均接近 5年,其中,三分之一职工下岗 6年以上;下岗转为失业的,平均失业周期 18个月。由于再就业率低的影响,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长期处于无工作状态的将急剧增加;三是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10城市的抽样调查,下岗职工中初中文化和初级技工以下的分别占 40%。由于下岗失业人员本身的就业技能偏低,再就业是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的趋势,加上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影响,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将成为一个就业困难的大群体;四是女性下岗职工群体。根据世界银行委托劳动科学研究所在武汉、沈阳的调查,女性下岗职工再就业率比男性下岗职工低近20个百分点。 严酷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表现出越来越难的局面。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7%下降到2000年的35%,2001年第三季度,再就业率只有8%。失业人员的失业周期已经持续延长,这种局面还可能呈恶性循环趋势。再就业率越低,积累的就业弱势群体越大,再就业率更低,更多下岗失业人员对再就业失去信心,失去参加培训、求职的积极性,出现弱势群体就业更加困难的局面。 就业弱势群体的持续扩大,不仅造成失业率持续上升,更导致就业不充分问题突出和极高的劳动力市场退出率。武汉和沈阳的调查表明, 1998年以来下岗以后一直没有工作的高达 38%,而有过工作的人 70%以上是处于断断续续状态;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 20%的人退出了劳动力市场。他们多属就业弱势群体,包括对找工作失去信心不想工作的人;有病的人;太年轻或太老;无技能而参加培训的人;女性下岗职工退而从事家务等。这些因素致使下岗失业人员的收入处于极低的水平线上,已经引致城镇贫困阶层扩大,构成我国消费市场内需不足的深层原因。消极的生活保障已经不能阻止这种趋势。 4、农业就业空间不断缩小,农村劳动力供求矛盾加剧。在我国农村,一方面是人口的超常增长,另一方面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水土流水、沙漠化等的共同作用,加剧了农业空间的萎缩。曾经在20世纪80~90年代吸收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乡镇企业,近几年也处于调整中,就业增长缓慢。最高峰时的1996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达到 35亿人,1997年急剧减少,虽然这几年有所回升,但增长缓慢,2000年为 28亿人。中西部部分地区的乡镇企业由于不能适应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被淘汰。在近几年的城镇化过程中,一方面大批良田被征用,变成了城市的道路、住宅、市场,不断挤压着农业空间;另一方面,由于政策的限制,城镇又不能迅速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既影响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造成许多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安问题。尤为严重的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承诺的逐步兑现,国内城镇主要消费的粮、棉、油等农副产品将被国外进口的部分产品所取代,既减少了农业就业岗位,也影响了农副产品质量的提高。 5、资本与技术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对劳动力实施挤压效应,加剧了就业困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国外大批引进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对传统产业进行了革新改造,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但是其副作用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有机构成对劳动力的挤压效应,原来需要成千上万的劳动力耗费大量时日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要三、五个人,一、两台机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任务!随着产业设备的一次次更新换代,大批的产业工人被释放了出来。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困难。这种发展趋势对我们这个超级人口大国是极不情愿看到的,但规律使然,谁也奈何不得。二、思路与对策毋庸讳言,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严峻的,矛盾是十分尖锐的,解决起来也是十分棘手的,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物力、财力和时日才能减轻和缓解就业压力。当然,我们有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与教训、增强了的国力、基本建立起来的市场体制,以及劳动者自主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途径。1、改变观念,理清思路,实施正确的就业政策。就业政策思路的基本点在十六大报告中已经点到,就是:将扩大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在当前具有特别的地位,它在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社会稳定上占据突出的位置,因此,需要把扩大就业摆到优先位置,保持经济增长,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尽最大可能扩大就业规模,控制失业率。化解当前的就业矛盾,特别是要解决好已经非常突出的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区域性问题、弱势群体难点。解决或缓解这些矛盾,要下决心增加就业投入;根据就业格局的新变化,健全扶持政策;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建立就业援助制度。通过多种手段并用,各种政策组合,以求阻止整个就业局势的恶化,保证我国社会的整体安全。2、确保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增长带动就业。确保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发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作用。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和国有企业的改革的攻坚阶段,转型过程中的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是我们的重要参照。这些国家在转型过程中的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表现出了非常一致的规律性。就业增长都低于经济增长,有的经济增长高达6%,但就业增长却只有2%左右;大部分经济增长的国家都保持了就业增长,少部分经济增长国家虽然就业下降,但下降幅度相对小;所有经济负增长的国家,就业也都是负增长。因此,对于转型国家,基本结论是,经济增长虽然不能解决转型中的就业问题,但可以保持就业增长,或阻止就业下降。对解决处于转轨关键时期的我国就业问题,经济增长是绝对必要的。通过经济增长,带动一批就业,主要保持优势群体的、稳定就业的增长,并为灵活就业的增长增加空间。3、优化经济结构,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在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扩大就业规模,还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一方面,要打造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的“航空母舰型”企业,发展高精尖的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以增强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发展各类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经济组织,特别是第三产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扶持,以及加强各方面的服务,促进中小企业、非正规劳动组织、微型企业和劳务派遣组织的发展,提高就业增长弹性,扩大就业规模。4、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就业积极性,发挥市场机制增加就业。在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劳动者的就业观念逐步转变和初步树立起自主就业意识的情况下,在灵活就业成为重要渠道的发展趋势中,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就业积极性成为推动就业的重要力量,也是完善市场就业机制的关键环节。在当前阶段,可以说有部分劳动者还有依赖性,还没有进入市场;有一部分劳动者进入市场,还缺乏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意识和能力,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激发劳动者自主就业的积极性,有赖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投入以及投入的市场化运作,通过扶持政策的鼓励,通过市场压力的锻炼,通过就业服务的促进,将可以逐步培养劳动者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培育劳动者的自主就业意识,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就业积极性,将开拓出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的广阔渠道。5、健全扶持政策,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在城镇,下岗与失业即将并轨的大趋势下,要求政策重点从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向既要保障生活,更要促进再就业的方向转变。增加就业投入的强度应与并轨步伐相适应,并促进并轨工作。建议大幅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就业投入,使之成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首先,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用于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资金,应逐步随下岗职工并轨转入失业的状况,重点转向用于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并在公共财政支出框架中,将促进就业支出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加大对中西部以及老工业基地等就业困难地区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其次,增加地方财政的就业投入,建立促进就业基金。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并轨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状况,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每年财政收入增长相当比例投入促进就业工作,并通过筹集社会资金,建立促进就业基金。其三,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要改革失业保险制度,调整失业保险的支出结构,充分发挥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其四,实现就业投入的多渠道,保证实效。在就业体制转变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就业政策和投入都不能解决我国越来越复杂的就业问题,要求政策多样化,投入多渠道,以保证取得实效。根据当前就业资金投入严重缺乏的情况,再就业培训、公共就业服务、创业支持、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农村开发就业以及基础工作都是投入的重点。此外,建立和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做好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面对就业弱势群体持续扩大的趋势,实施就业援助是当前的紧迫需要。就业困难群体多数情况下不能被经济增长所带动的就业所吸收,也难以通过一般的扶持政策和就业服务实现就业,需要实施特殊的就业援助。由于任何时候的劳动力市场都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应该发展成为常规的制度。

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当前,我国面临最大的就业压力并非来自城镇,而在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我国农村妇女占整个妇女人口的70%以上,农村妇女向城镇转移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重视农村妇女的全面发展,克服传统性别偏见和影响农村妇女发展的障碍,提高农村妇女各方面素质,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解决好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分析我国现阶段农村妇女就业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其存在问题及深层制约因素,并结合相关就业理论,吸取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农村妇女就业的成功经验及教训,提出提高农村妇女就业水平的对策与建议,为政府部门切实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提供参考。关键词: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对策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rural women in ChinaAbstractEmployment is Minshengzhiben, it relates to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At present, China faces the biggest pressure of employment does not come from towns, but rather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to urban Rural women account for 70% of the entire female population over the transfer of rural women to urban areas the number is rising, rural women's employ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Therefore, adherence to and implementation of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philosophy,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rural women to overcome gender bias and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wome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ll aspects of rural women, is to uphold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rural women and to promot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women's employment on the basis of their problems and described the deep constraints, combined with relevant employment theory,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women's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and lessons learned, proposed to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women the level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rural women to provide Key words: rural women; employm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目 录摘 要 IAbstract II第1章 绪论 1第一节 研究背景 1第二节 研究目的 2第2章 相关理论介绍 2第一节 基本概念范畴 2第二节 相关理论介绍 3第三章 农村妇女就业的制约因素 5第一节 传统陈旧观念的制约 5第二节 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 5第三节 地方保护政策的制约 6第四节 妇女自身素质的制约 6第四章 农村妇女就业的对策建议 6第一节 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 7第二节 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村妇女的思想素质 7第三节 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的技术水平 8第四节 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网络,为农村妇女就业搭建平台 8结 论 9参考文献 10

不会跑题啊 论文的论点是就业状况。抓住论点就没跑题

妇女问题研究杂志

《玲珑》杂志中的新女性形象你怎么看待?《玲珑》1931年创刊于上海,1937年因抗战爆发而停刊,共出版298期。原名《玲珑图画杂志》,后更名为《玲珑妇女杂志》,简称《玲珑》。版式编排小巧别致而时尚典雅;内容侧重爱情、性与婚姻、时装美容、室内装饰等。以“增进妇女优美生活,提倡社会高尚娱乐”为目标塑造了一系列迥异于传统女性的新女性形象,引领时代风尚。一、“新女性”界定“新妇女”与“新女性”是20世纪20、30年代社会对女性最时髦的称谓,也是颇具时代特点的女性代名词。“新妇女”最早由胡适在1918年提出,“在美国‘新妇女’是一个新名词,所指的是一种新派妇女,言论非常激烈,行为往往趋于极端。不信宗教,不依礼法,却又思想极高,道德极高”。“新女性”则最早出现于1923年上海《时报》上《我所理想的新女性》一文。1926年中国妇女问题研究会在北京创办《新女性》杂志。此后“新女性”作为对女性群体的新界定逐渐流行开来。“新女性特指具有新的社会风貌的女性人群,特点是:有思想、有追求,具有谋生的一技之长,而且在生活的各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很具时尚,与传统家庭主妇有着明显的角色差异。”。但当时人们对“新女性”的衡量标准和具体内涵理解不一,“新女性”衍化出很多类型,包括一些都市摩登女郎,受过一定文化教育的知识女性以及走出家门在外工作的职业女性,甚至一些走出家庭在社会逍遥浪漫的女子也自诩为“新女性”。“新女性”是自戊戌变法以来在妇女解放和思想启蒙等推动社会进步背景之下的产物。1928年后,部分有利于女性权利发展的法律条文和制度规定相继出台,使男女教育平等、女子职业和参政等有了一定进展。一批受惠于这些变化的知识女性,特别是职业女性以崭新面貌走上社会,活跃于工业、手工业、商业、娱乐、服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政治等新兴行业。她们是社会进步中女性逐渐获得部分权利的受益者,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自尊和自立的精神。二、《玲珑》中的新女性形象1摩登女性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远东第一大都市,以至初来乍到的西方冒险家或观光客要发出这样的惊叹:“最新款式的劳斯莱斯驶过南京路,停在堪与牛津大道、第五大街、巴黎大道上的百货公司媲美的商店门前!游客一上埠,就会发现他们家乡的所有商品在上海百货大楼里都有广告有销售。猎装和BVD内衣陈列在一起,“HOUBIGANT"香水下面,“FLORSHEIM”鞋又紧紧她吸引着顾客的视线??”。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摩登女性”产生了。摩登女性是指“受过一定的教育、紧贴都市生活脉搏的都市现代女性,包括受过中等以上教育,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的女学生、女职员以及家庭主妇等等。她们有足够学识、能力吸收最摩登的潮流与事物。同时也是都市流行的制造者和现代生活的享受者。”处于社会思想启蒙的特殊历史环境中,30年代的中国都市摩登女性不仅指那些一味追求时尚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者,更代表一种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生活方式的积极健康的新女性形象。《玲珑》作为当时流行的女性时尚杂志,积极参与对都市摩登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如第100期《真正摩登女子》指出“女子打扮时髦、会讲洋话、会跳交际舞并不算得真正摩登。一个女子要真正可以配称摩登。至少须有下列的条件:有相当学问(不一定要进过大学,但至少有中学程度,对于各种学科有相当的了解);在交际场中能酬对,态度大方,而不讨人厌;稍懂一点舞蹈;能管理家政:会怎样管仆人、自己会烹饪,能缝纫(简单的。工作,不须假手他人)”。摩登女性也要具备健康美的要索。如第110期《摩登妇女的装饰》提到摩登女性“真正的美观,还是在康健的身体和丰满的肌肉”。第76期《新女性的两大训练》指出“无论我国的女子,怎样学时髦,穿高跟鞋,但总有弱不禁风的缺点。病态美是一向给我们独占有的称号。林黛玉式的女子是我们的耻辱。现代人如果没有刚强的体格,便不会有远大的目光和伟大的希望。”此外,摩登女性还要有高雅的格调。摩登女性要美,但却不要妖媚和低俗。《摩登妇女的装饰》指出“穿了奇装艳服,抹了脂粉,装腔作势,只是人工的装饰。而不是自然的美丽。越装饰得利害的,越显出她的丑态来。《现代妇女应有正确的审美观念》更是提出要“以平均发展的健康美代替畸形的容貌美”,注重自己“人格的伟大、精神的高尚、思想的进步,女子不是花瓶,玩物,有对于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玲珑》成功把握住摩登女性的特点,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对其作了淋漓尽致的演绎。内容涉及都市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电影、服饰、体育、艺术、各地风情等,使她们乐于接受新的信息,也乐于尝试都市现代化所带来的全新生活方式。杂志也经常报道好莱坞及上海电影明星的最新潮流和时尚装扮,提倡、引导和示范女性怎样进行休闲和娱乐,不断接受生活与消费的新观念和新思想。如24期《现代妇女何以比从前妇女好看?》、12期《摩登的脚》、139期《怎样使手美观》等。2职业女性《玲珑》面对的发行对象是以有中产阶级背景的女学生及知识女性为主要读者的女性群体,反映了上海中上层女性面貌。张爱玲曾提及“一九三零年间女学生们几乎人手一册《玲珑》”。杂志完全站在独立生活的女性角度来看待和思考问题,大力传播“提倡女性自食其力、坚强自信、不畏挫折”的时代新理念。新女性们透过杂志渐渐学会强调自己,在改变自己外表的同时,学习先进文明,不断追求美貌与智慧并存的蜕变。她们认识到家庭以外的工作和社会交往对充分实现人的潜力的必要,逐渐走向社会,想通过职业来改变单一传统角色,摆脱家庭束缚。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女性一直以相夫教子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新女性形象逐渐深入人心,时髦而前卫的女性先行者们纷纷走出家庭,通过自身努力,摆脱经济不独立、个人无自主权的被动局面。20年代中期“一些进步的女性突破了传统父权制统治设置的婚姻家庭壁垒的禁钢,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社会上出现了第一批以自己的能力服务于社会和为稻粱谋的职业女性。”“30年代开放的上海在融聚新事物的同时,也为女性走出家门步入社会提供了可能。在男女平等的口号下,大批受过教育的女性走上了银行职员、教师、护士、店员、接线员、理发师等岗位。在这股新潮流的涌进中,《玲珑》为中国传统女性走出家庭、谋求独立自主摇旗呐喊,并大力宣传女性通过自我奋斗改变社会地位、实现自我发展。杂志经常介绍一些职业女性形象,如医生、律师、飞行员、运动员等等,几乎涵盖了女性能涉足的各个领域。她们既是功成名就的佼佼者,也是女性自身解放的实践者,很大程度上为女性树立了“偶像”,确立了奋斗目标,也为“成功女性”的标准定下基调。不过女性在社会上谋生,要承受冷眼和嘲讽,遭遇挑战和挫折。当时职业女性被戏称为“花瓶”,只是点缀场面罢了。也有不少商家为迎合顾客心理,雇请女职员时不重技能,只重姿色,更有甚者在店堂门外高挂起“女招待”的牌子,将女职员当作了活招牌。《玲珑》上,不少职业女性如女店员、女教师、银行女职员都撰文评说自己的职业生涯,批驳社会上对她们的不实之词,发出“对于职业的选择,必须谨慎,我们不要做花瓶给男子玩弄”的告诫语。3新“贤妻良母”《玲珑》着力塑造迥异于传统女性的新女性形象的同时,也以“摩登”与“新”的名义向传统道德妥协,主张摩登女性在建立家庭以后要发扬自己的女性传统美德,戒除不良习性,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贤妻良母”。如第124期《摩登主妇的四德》提倡摩登主妇要节俭、早起、柔和及有同情心;第28期《新家庭主妇之职务》也指出主妇要照顾家庭卫生、教育、道德、管理及财政,此外更要懂得应酬宾客、家庭陈设、园艺布置。第259期《新家庭与新妇女:我们至少要做到的有三点》指出“女性不应依赖男子,此外,女性亦要随时随地鼓励丈夫,推动丈夫向前奋斗,帮助丈夫发展事业,共同合作,增添家庭快乐,并且不要有嗜赌及终日装扮的坏习惯”。文章提出妇女经济独立的美好愿望,如女子走H{家庭就业,在法律上争取财产继承权的平等的观点。虽然鼓励女性不要依赖丈夫,但却没有道出经济独立的方法,只是提出主妇应该帮助丈夫,为家庭服务。一方面要求女性从为家庭而生存,变为为社会承担一定义务,为国家做贡献;另一方面要求女性具有相夫教子的能力,既对家庭有责任感,又对社会有义务感。此外,中国女性传统婚姻观念也是一个重要因索:家庭在她们眼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即便事业成功、经济独立、地位很高,家庭仍然是最终归依。在无序且纷乱的叛逆性举动之后,回归家庭仍然是女性的最好抉择。综观《玲珑》杂志,初期关注妇女独立与解放,注重培养新女性;后期更加侧重摩登与时尚。杂志塑造的新女性形象是内外兼修的,既要具备与时代风尚相符的外表和装饰,又要有相当的学识,并且能够发挥出她们内在的特质与修养,成为新的“贤妻良母”。三、结语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革的时代,也是女性在社会生活的外在形象发生鲜明而巨大变化的时代。《玲珑》发行期间,正值中国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1936年重建新女性的标准:“有能力、有思想、能够劳动”,“拥有强健的体魄、新颖的思想、不作‘性’的依赖、劳动的生活、注意集体生活、结婚不要妨碍前程”(第259期《这时代需要哪一种女性》)。总之,在特殊历史时期,《玲珑》对于现实生活中新女性真实生态形象的塑造在女性读者群中起到了积极宣传作用。

专业的网站!

女性阅读:中国的一个美好倾向 西马 ●女性可能更多地依靠传统的纸质媒介获取阅读的快感,她们可能更多通过读书获取内心的肯定和稳定。从这方面讲,女性是中国出版业的一个救星。●女性有一种隐隐的自豪希望通过阅读实现,女性的不足和自卑通过阅读得到消解,而“战胜男性”的愿望在潜意识中得到满足。●女性不喜欢格调低下的作品。她们对于格调和立意低下的题材表现出很反感,更趋向于选择积极、向上的题材……这对当前的低俗出版是一个响亮的耳光。女性阅读是我们过去一向忽视的问题。在人类的阅读中,存在着一类非常重要,甚至第一重要的因素——女性阅读。据中国和世界的各类调查中,女性阅读杂志和书籍的比例已经超过男性(从容易统计的在线购买行为上看,女性表现出更强的行动力。台湾联经出版公司的统计表明,从网上书店购书,女性和男性的比例是55:45,博客来网络书店的比例更高达60:40,“女性阅读”时代的来临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研究表明,女性可能更多地依靠传统的纸质媒介获取阅读的快感,女性可能更多通过读书获取内心的肯定和稳定。从这方面讲,女性实际又是中国出版业的一个救星。“女性阅读事实上一直存在着,忽视这一因素是我们出版界的疏忽。”华侨大学艺术理论教授张志伟说:唐宋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女性阅读现象。那时候女性阅读的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佛道经典、女教典籍、家训、史书、诗词文、音乐、诸子小说、医药数术等,是书籍中的柔性那部分,具有多元性、家园性、自主选择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同样的书籍,仅仅选择的不同,就已经造成了女性阅读的特征,何况还有专门为女性写作的书。而事实在现代,我们没有更多地走一步,可能对女性阅读的关怀还不如那时候。”女性阅读的心理深具妙味,可能有比男性复杂得多的心绪和愿望。专门写女性命运题材的作家安顿说,“我相信有很多女性在对书籍的选择上和我差不多。做女孩子的时候,读的是《灰姑娘》、《小红帽》;青春期了,有《人鱼公主》来做最初的爱情启蒙;成了别人的妻子,看着书学烧菜、学家政;做了母亲,要学育儿……这些归结起来是为什么呢?不过是为了更女人吧!”研究表明,女性有一种隐隐的自豪希望通过阅读实现,女性的不足和自卑通过阅读得到消解,而“战胜男性”的愿望在潜意识中得到满足。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乔以钢通过对“博客”上的女性写作与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找出女性阅读的兴趣点。浓郁的个性色彩:博客写作中的女性形象与类型化无缘,相反,个性独特而鲜明几乎成为此类写作能够吸引受众的必备要素。这些女性形象绝无“千人一面”之弊,相反,她们是极鲜活的生命个体。情感取向的日常生活化:她们的喜怒哀乐是现世的。不管是为国事、天下事而忧,还是为私人事、家庭事而虑,她们的情感思绪始终起伏在真实的世界里。尽管这生活远非完满如意,这情感也未必通往博大崇高,但她们倾注了一腔热情。立体、丰富的精神世界:女性形象不再追求千百年传统文化孕育的“标准化”的女性特征,不再是仅仅以男人为中心,生活在男性的投影中。她们自我记录、自我抒发,在文字表现上更加随意,率性而为的色彩颇浓。由此带来的是女性精神世界书写的立体和丰富。女人阅读有一种私密化的倾向,或者与自身的某种气质联系更紧,一般作家或者出版人都认为,阅读,能让女人气质美丽,爱读书的女人,敦厚纯真、温婉雅致、娴静端庄,散发出女性特有的质朴与含蓄。实际上,十几年女性出版物已繁衍成规模,总体上在私密性和内在温馨性的基础上,也向其他领域拓展。在前些时候举行的北京市阅读调查以及海峡两岸妇女交流研讨会上,女性出版现象得到总结和披露:女性阅读和女性图书庞杂而多维。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女性理论著作、女性情感图书、女性生活图书、女性人物传记。女性理论著作主要集中在妇女运动、妇女问题的研究机构及学术团体,侧重对妇女运动实践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对性别问题等妇女理论的研究、探索。在中国内地,前者的主要出版物主要集中在全国妇联直属的中国妇女出版社。此外,性别问题、女性问题的学术和文化研究,则散见在各社科类出版社。“女性情感图书主要是以女性普遍存在的情感诉求作为对象,以虚构或现实的方式描写情感故事或真实经历。”风靡西方世界的“禾林”小说和我国的“布老虎”丛书属于此类,“港台地区的亦舒、琼瑶等作家赖以成功的就是这种路数。给予女性情感指导的睿智散文也是此中翘楚,早期的罗兰、现在的张小娴便是其中的代表”;女性生活图书涵盖的范围很广,礼仪、家居、服装、职场、励志、修养、家教、育儿、心理等等,都可归入此类。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意识越来越强,此类书的受众面也越来越大。女性阅读除了心灵安抚作用,还有一种实用趋向,一般说来难以脱离流行时尚、美容塑身、健康保健、心灵哲学、休闲旅游、家庭亲子、美食养生、励志进修等范畴,其他如古典文学、翻译小说、科幻侦探、漫画卡通、理财消费、语言学习、DIY玩艺、创意生活、装潢设计、计算机应用、童书绘本、诗词小品等也都是女性阅读的范畴。与男性阅读不同的是,女人读书的主流自古以来都显示出较强的性别特征,那就是女人读书是为了做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女人读书是为了更女人。女性阅读表面上具有很强的个人化和情趣化,但深处还是社会问题和中国的普遍问题。出版人董秀玉通过多年女性题材书籍的编辑实践,指出某种深层问题:“除了那些时尚类的女性书籍,还有另一类女性图书应得到重视,就是女性研究学者和女性主义方面的书。还有女性口述史和女性主义小说。这类书受众面不如时尚类多,但更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我更多从社会性方面关注女性,比如我曾编辑过打工妹的书,我知道这表面是女性问题,但从根本上说是社会问题。”女性阅读可能是解决出版危机的一个契机。在这方面,出版人隋丽君很有体会:“女性比男性的阅读还深刻。女性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常说,文学阅读是有钱加有闲。踏下心来稳稳当当读书,躺在那读书,是最幸福的事。这样的阅读,很多女性在做。这是女性的优势。”隋丽君曾精心做了一本《妈妈的心有多高》,作者是一残疾女性,原来预计就5000册,后来卖了15万册。“当我看到妈妈们排队买书,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我带这位作者应邀到一些内地城市做报告,妈妈们排队拥挤,需要警察维持秩序。一些挤不上前的女读者就往我们身上扔钱。”隋丽君最近的成功经验是出版张洁的《无字》。该书发行1万套,共24万册。这在当前出版业困难的情况下绝对是让人眼红的胜利。据调查,该书读者绝大部分是女性。编者分析她们为什么读张洁?因为她们更关注女人的命运包括她们的婚恋。她们爱张洁,爱她的品位和格调。从这个角度讲,这是张洁的胜利,纯文学的胜利,女性写作的胜利。这引出了一个话题,女性阅读是品位的阅读。据全国阅读报告显示:女性不喜欢格调低下的作品。大多数女性在阅读的时候,对于格调和立意低下的题材表现出很反感,她们更趋向于选择积极向上的题材……这对当前涌动的低俗出版人是一个响亮的耳光,但愿他们能明白,精神低下,不管是在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上,都是要输定的。中华读书报 2007年3月8日

妇女问题研究杂志投稿

《玲珑》杂志中的新女性形象你怎么看待?《玲珑》1931年创刊于上海,1937年因抗战爆发而停刊,共出版298期。原名《玲珑图画杂志》,后更名为《玲珑妇女杂志》,简称《玲珑》。版式编排小巧别致而时尚典雅;内容侧重爱情、性与婚姻、时装美容、室内装饰等。以“增进妇女优美生活,提倡社会高尚娱乐”为目标塑造了一系列迥异于传统女性的新女性形象,引领时代风尚。一、“新女性”界定“新妇女”与“新女性”是20世纪20、30年代社会对女性最时髦的称谓,也是颇具时代特点的女性代名词。“新妇女”最早由胡适在1918年提出,“在美国‘新妇女’是一个新名词,所指的是一种新派妇女,言论非常激烈,行为往往趋于极端。不信宗教,不依礼法,却又思想极高,道德极高”。“新女性”则最早出现于1923年上海《时报》上《我所理想的新女性》一文。1926年中国妇女问题研究会在北京创办《新女性》杂志。此后“新女性”作为对女性群体的新界定逐渐流行开来。“新女性特指具有新的社会风貌的女性人群,特点是:有思想、有追求,具有谋生的一技之长,而且在生活的各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很具时尚,与传统家庭主妇有着明显的角色差异。”。但当时人们对“新女性”的衡量标准和具体内涵理解不一,“新女性”衍化出很多类型,包括一些都市摩登女郎,受过一定文化教育的知识女性以及走出家门在外工作的职业女性,甚至一些走出家庭在社会逍遥浪漫的女子也自诩为“新女性”。“新女性”是自戊戌变法以来在妇女解放和思想启蒙等推动社会进步背景之下的产物。1928年后,部分有利于女性权利发展的法律条文和制度规定相继出台,使男女教育平等、女子职业和参政等有了一定进展。一批受惠于这些变化的知识女性,特别是职业女性以崭新面貌走上社会,活跃于工业、手工业、商业、娱乐、服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政治等新兴行业。她们是社会进步中女性逐渐获得部分权利的受益者,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自尊和自立的精神。二、《玲珑》中的新女性形象1摩登女性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远东第一大都市,以至初来乍到的西方冒险家或观光客要发出这样的惊叹:“最新款式的劳斯莱斯驶过南京路,停在堪与牛津大道、第五大街、巴黎大道上的百货公司媲美的商店门前!游客一上埠,就会发现他们家乡的所有商品在上海百货大楼里都有广告有销售。猎装和BVD内衣陈列在一起,“HOUBIGANT"香水下面,“FLORSHEIM”鞋又紧紧她吸引着顾客的视线??”。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摩登女性”产生了。摩登女性是指“受过一定的教育、紧贴都市生活脉搏的都市现代女性,包括受过中等以上教育,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的女学生、女职员以及家庭主妇等等。她们有足够学识、能力吸收最摩登的潮流与事物。同时也是都市流行的制造者和现代生活的享受者。”处于社会思想启蒙的特殊历史环境中,30年代的中国都市摩登女性不仅指那些一味追求时尚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者,更代表一种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生活方式的积极健康的新女性形象。《玲珑》作为当时流行的女性时尚杂志,积极参与对都市摩登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如第100期《真正摩登女子》指出“女子打扮时髦、会讲洋话、会跳交际舞并不算得真正摩登。一个女子要真正可以配称摩登。至少须有下列的条件:有相当学问(不一定要进过大学,但至少有中学程度,对于各种学科有相当的了解);在交际场中能酬对,态度大方,而不讨人厌;稍懂一点舞蹈;能管理家政:会怎样管仆人、自己会烹饪,能缝纫(简单的。工作,不须假手他人)”。摩登女性也要具备健康美的要索。如第110期《摩登妇女的装饰》提到摩登女性“真正的美观,还是在康健的身体和丰满的肌肉”。第76期《新女性的两大训练》指出“无论我国的女子,怎样学时髦,穿高跟鞋,但总有弱不禁风的缺点。病态美是一向给我们独占有的称号。林黛玉式的女子是我们的耻辱。现代人如果没有刚强的体格,便不会有远大的目光和伟大的希望。”此外,摩登女性还要有高雅的格调。摩登女性要美,但却不要妖媚和低俗。《摩登妇女的装饰》指出“穿了奇装艳服,抹了脂粉,装腔作势,只是人工的装饰。而不是自然的美丽。越装饰得利害的,越显出她的丑态来。《现代妇女应有正确的审美观念》更是提出要“以平均发展的健康美代替畸形的容貌美”,注重自己“人格的伟大、精神的高尚、思想的进步,女子不是花瓶,玩物,有对于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玲珑》成功把握住摩登女性的特点,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对其作了淋漓尽致的演绎。内容涉及都市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电影、服饰、体育、艺术、各地风情等,使她们乐于接受新的信息,也乐于尝试都市现代化所带来的全新生活方式。杂志也经常报道好莱坞及上海电影明星的最新潮流和时尚装扮,提倡、引导和示范女性怎样进行休闲和娱乐,不断接受生活与消费的新观念和新思想。如24期《现代妇女何以比从前妇女好看?》、12期《摩登的脚》、139期《怎样使手美观》等。2职业女性《玲珑》面对的发行对象是以有中产阶级背景的女学生及知识女性为主要读者的女性群体,反映了上海中上层女性面貌。张爱玲曾提及“一九三零年间女学生们几乎人手一册《玲珑》”。杂志完全站在独立生活的女性角度来看待和思考问题,大力传播“提倡女性自食其力、坚强自信、不畏挫折”的时代新理念。新女性们透过杂志渐渐学会强调自己,在改变自己外表的同时,学习先进文明,不断追求美貌与智慧并存的蜕变。她们认识到家庭以外的工作和社会交往对充分实现人的潜力的必要,逐渐走向社会,想通过职业来改变单一传统角色,摆脱家庭束缚。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女性一直以相夫教子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新女性形象逐渐深入人心,时髦而前卫的女性先行者们纷纷走出家庭,通过自身努力,摆脱经济不独立、个人无自主权的被动局面。20年代中期“一些进步的女性突破了传统父权制统治设置的婚姻家庭壁垒的禁钢,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社会上出现了第一批以自己的能力服务于社会和为稻粱谋的职业女性。”“30年代开放的上海在融聚新事物的同时,也为女性走出家门步入社会提供了可能。在男女平等的口号下,大批受过教育的女性走上了银行职员、教师、护士、店员、接线员、理发师等岗位。在这股新潮流的涌进中,《玲珑》为中国传统女性走出家庭、谋求独立自主摇旗呐喊,并大力宣传女性通过自我奋斗改变社会地位、实现自我发展。杂志经常介绍一些职业女性形象,如医生、律师、飞行员、运动员等等,几乎涵盖了女性能涉足的各个领域。她们既是功成名就的佼佼者,也是女性自身解放的实践者,很大程度上为女性树立了“偶像”,确立了奋斗目标,也为“成功女性”的标准定下基调。不过女性在社会上谋生,要承受冷眼和嘲讽,遭遇挑战和挫折。当时职业女性被戏称为“花瓶”,只是点缀场面罢了。也有不少商家为迎合顾客心理,雇请女职员时不重技能,只重姿色,更有甚者在店堂门外高挂起“女招待”的牌子,将女职员当作了活招牌。《玲珑》上,不少职业女性如女店员、女教师、银行女职员都撰文评说自己的职业生涯,批驳社会上对她们的不实之词,发出“对于职业的选择,必须谨慎,我们不要做花瓶给男子玩弄”的告诫语。3新“贤妻良母”《玲珑》着力塑造迥异于传统女性的新女性形象的同时,也以“摩登”与“新”的名义向传统道德妥协,主张摩登女性在建立家庭以后要发扬自己的女性传统美德,戒除不良习性,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贤妻良母”。如第124期《摩登主妇的四德》提倡摩登主妇要节俭、早起、柔和及有同情心;第28期《新家庭主妇之职务》也指出主妇要照顾家庭卫生、教育、道德、管理及财政,此外更要懂得应酬宾客、家庭陈设、园艺布置。第259期《新家庭与新妇女:我们至少要做到的有三点》指出“女性不应依赖男子,此外,女性亦要随时随地鼓励丈夫,推动丈夫向前奋斗,帮助丈夫发展事业,共同合作,增添家庭快乐,并且不要有嗜赌及终日装扮的坏习惯”。文章提出妇女经济独立的美好愿望,如女子走H{家庭就业,在法律上争取财产继承权的平等的观点。虽然鼓励女性不要依赖丈夫,但却没有道出经济独立的方法,只是提出主妇应该帮助丈夫,为家庭服务。一方面要求女性从为家庭而生存,变为为社会承担一定义务,为国家做贡献;另一方面要求女性具有相夫教子的能力,既对家庭有责任感,又对社会有义务感。此外,中国女性传统婚姻观念也是一个重要因索:家庭在她们眼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即便事业成功、经济独立、地位很高,家庭仍然是最终归依。在无序且纷乱的叛逆性举动之后,回归家庭仍然是女性的最好抉择。综观《玲珑》杂志,初期关注妇女独立与解放,注重培养新女性;后期更加侧重摩登与时尚。杂志塑造的新女性形象是内外兼修的,既要具备与时代风尚相符的外表和装饰,又要有相当的学识,并且能够发挥出她们内在的特质与修养,成为新的“贤妻良母”。三、结语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革的时代,也是女性在社会生活的外在形象发生鲜明而巨大变化的时代。《玲珑》发行期间,正值中国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1936年重建新女性的标准:“有能力、有思想、能够劳动”,“拥有强健的体魄、新颖的思想、不作‘性’的依赖、劳动的生活、注意集体生活、结婚不要妨碍前程”(第259期《这时代需要哪一种女性》)。总之,在特殊历史时期,《玲珑》对于现实生活中新女性真实生态形象的塑造在女性读者群中起到了积极宣传作用。

主编过妇女周报的人有:陈望道、沈雁冰、邵力子、向警予。《妇女周报》 1923年8月22日创刊,1925年8月出至100期后停刊,1925年11月复刊后又出6期,1926年1月停刊。由中国妇女问题研究会与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妇女部合办,主编邵力子。向警予也曾担任这个副刊的主编。主要撰稿人有杨之华、恽代英等。 《妇女周报》 是当时唯一能反映全国妇女运动全貌的刊物,它密切配合政治斗争和工人运动,指导妇女工作的开展,并着重报道以上海为主的全国妇女运动的大事、最新消息、动态,以及各妇女团体的宣言、通电等。扩展资料:办刊成果《民国日报》创刊于1916年1月22日,为国民党党报(其时国民党名为中国革命党)。该报发行有多个副刊,其中以《觉悟》最为著名,为“四大副刊”之一。而《妇女周刊》亦即是该刊所发行的一份副刊。《妇女周刊》致力于宣传妇女运动,促进妇女觉醒,追求性别平等。该刊内容主要分为论文、文艺作品和消息。该刊中刊载了大量讨论各类妇女问题的文章,亦有不少有关当时国内外妇女情况的报道,对于研究当时的妇女运动和相关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为研究妇女史的重要史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妇女周报

来稿要求述评:对本领域的前沿及动向作高水平、战略性、前瞻性的评论。综述:本学科国际研究文献的系统报道。选题新颖、准确,科学性和实用性强。内容有分析、有综合、深入浅出地反映所选命题的国际水平和发展趋势。文稿需有审校者。论著:国内外原创一次文献。专题研究:介绍同行关注的国际热点问题,促进不同观点百家争鸣。信息窗:本领域国际最新动态与信息。讲座:普及本专业知识。标准与指南:介绍本领域国际最新标准和指南。文摘:国际前沿文献和国际会议文献。 写作要求 1.文题:各类稿件文题要求鲜明、简洁、确切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以20字内为宜,尽量不用缩略语,各类体裁稿件均应附英文的文题及作者姓名(汉语拼音)作者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2.摘要和关键词:述评、综述、论著、专题研究、讲座应附200~400字的中英文摘要,应不加评论和解释、简捷明确地概括全文主要内容。论著的摘要由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4部分组成。摘要均采用第三人称。各类文稿应有5~8个中英文关键词,关键词应按MeSH词表(医学主题词表)标引,必要时可用自由词补充。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字母大写。中文或英文关键词间用分号分隔。3.医学名词和缩略语:医学名词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可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未通过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首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通用名称。文内首次出现英文缩略语时应注明英文全称并在前注出中文名称。4.图表:文中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图表均随文排。本刊采用三线表(顶线、栏目线、底线)。5.计量单位:按GB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规定及其书写规则,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2001年出版)。6.统计学方法和符号:详细描述有关统计研究设计、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等。统计学符号按GB3358-19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有关规定书写,常用① 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中位数仍用M)。② 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③ 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 。④ 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 方差分析用英文大写F。⑥ 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⑦ 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⑧ 自由度用希文小写ν。⑨ 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2值、q值等)。以上符号均用斜体。7.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著录执行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综述参考文献要求为作者亲自阅读的近3年内公开发表的国外文献,以20~30篇为宜,以期刊文献为主。期刊文献的著录格式:[序号] 作者姓名(3人以上只列前3位,后加et al)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刊名缩写,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书籍著录格式:[序号] 作者(只列前3位作者,后加et al) 章节名[文献类型标志]//专著主要责任者书名版次(第1版时可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 文献类型标志:期刊[J],普通图书[M],会议录[C],汇编[G]。外文期刊名称缩写以《Index Medicus》为准。 医学伦理问题及知情同意:论文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时,应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实验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订的伦理学标准,并提供该委员会的批准文件及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 三、其他要求 1.来稿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省、部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在文题页左下方以脚注注明:“基金项目:xxxx(基金编号xxxx)”,并在首次投稿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著作权相关事项1.作者对来稿的真实性及科学性负责。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进行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征求作者同意。修改稿逾期2个月内不修回者,视作自动撤稿。2.文稿一经发表按规定酌致稿酬(本刊所支付稿酬已含纸版、光盘版、网络版杂志稿酬),并赠前3位作者当期杂志各1册,文稿审校者稿酬均寄第1作者分发,不另逐位奉汇。

妇女问题研究杂志官网

《玲珑》杂志中的新女性形象你怎么看待?《玲珑》1931年创刊于上海,1937年因抗战爆发而停刊,共出版298期。原名《玲珑图画杂志》,后更名为《玲珑妇女杂志》,简称《玲珑》。版式编排小巧别致而时尚典雅;内容侧重爱情、性与婚姻、时装美容、室内装饰等。以“增进妇女优美生活,提倡社会高尚娱乐”为目标塑造了一系列迥异于传统女性的新女性形象,引领时代风尚。一、“新女性”界定“新妇女”与“新女性”是20世纪20、30年代社会对女性最时髦的称谓,也是颇具时代特点的女性代名词。“新妇女”最早由胡适在1918年提出,“在美国‘新妇女’是一个新名词,所指的是一种新派妇女,言论非常激烈,行为往往趋于极端。不信宗教,不依礼法,却又思想极高,道德极高”。“新女性”则最早出现于1923年上海《时报》上《我所理想的新女性》一文。1926年中国妇女问题研究会在北京创办《新女性》杂志。此后“新女性”作为对女性群体的新界定逐渐流行开来。“新女性特指具有新的社会风貌的女性人群,特点是:有思想、有追求,具有谋生的一技之长,而且在生活的各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很具时尚,与传统家庭主妇有着明显的角色差异。”。但当时人们对“新女性”的衡量标准和具体内涵理解不一,“新女性”衍化出很多类型,包括一些都市摩登女郎,受过一定文化教育的知识女性以及走出家门在外工作的职业女性,甚至一些走出家庭在社会逍遥浪漫的女子也自诩为“新女性”。“新女性”是自戊戌变法以来在妇女解放和思想启蒙等推动社会进步背景之下的产物。1928年后,部分有利于女性权利发展的法律条文和制度规定相继出台,使男女教育平等、女子职业和参政等有了一定进展。一批受惠于这些变化的知识女性,特别是职业女性以崭新面貌走上社会,活跃于工业、手工业、商业、娱乐、服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政治等新兴行业。她们是社会进步中女性逐渐获得部分权利的受益者,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自尊和自立的精神。二、《玲珑》中的新女性形象1摩登女性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远东第一大都市,以至初来乍到的西方冒险家或观光客要发出这样的惊叹:“最新款式的劳斯莱斯驶过南京路,停在堪与牛津大道、第五大街、巴黎大道上的百货公司媲美的商店门前!游客一上埠,就会发现他们家乡的所有商品在上海百货大楼里都有广告有销售。猎装和BVD内衣陈列在一起,“HOUBIGANT"香水下面,“FLORSHEIM”鞋又紧紧她吸引着顾客的视线??”。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摩登女性”产生了。摩登女性是指“受过一定的教育、紧贴都市生活脉搏的都市现代女性,包括受过中等以上教育,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的女学生、女职员以及家庭主妇等等。她们有足够学识、能力吸收最摩登的潮流与事物。同时也是都市流行的制造者和现代生活的享受者。”处于社会思想启蒙的特殊历史环境中,30年代的中国都市摩登女性不仅指那些一味追求时尚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者,更代表一种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生活方式的积极健康的新女性形象。《玲珑》作为当时流行的女性时尚杂志,积极参与对都市摩登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如第100期《真正摩登女子》指出“女子打扮时髦、会讲洋话、会跳交际舞并不算得真正摩登。一个女子要真正可以配称摩登。至少须有下列的条件:有相当学问(不一定要进过大学,但至少有中学程度,对于各种学科有相当的了解);在交际场中能酬对,态度大方,而不讨人厌;稍懂一点舞蹈;能管理家政:会怎样管仆人、自己会烹饪,能缝纫(简单的。工作,不须假手他人)”。摩登女性也要具备健康美的要索。如第110期《摩登妇女的装饰》提到摩登女性“真正的美观,还是在康健的身体和丰满的肌肉”。第76期《新女性的两大训练》指出“无论我国的女子,怎样学时髦,穿高跟鞋,但总有弱不禁风的缺点。病态美是一向给我们独占有的称号。林黛玉式的女子是我们的耻辱。现代人如果没有刚强的体格,便不会有远大的目光和伟大的希望。”此外,摩登女性还要有高雅的格调。摩登女性要美,但却不要妖媚和低俗。《摩登妇女的装饰》指出“穿了奇装艳服,抹了脂粉,装腔作势,只是人工的装饰。而不是自然的美丽。越装饰得利害的,越显出她的丑态来。《现代妇女应有正确的审美观念》更是提出要“以平均发展的健康美代替畸形的容貌美”,注重自己“人格的伟大、精神的高尚、思想的进步,女子不是花瓶,玩物,有对于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玲珑》成功把握住摩登女性的特点,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对其作了淋漓尽致的演绎。内容涉及都市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电影、服饰、体育、艺术、各地风情等,使她们乐于接受新的信息,也乐于尝试都市现代化所带来的全新生活方式。杂志也经常报道好莱坞及上海电影明星的最新潮流和时尚装扮,提倡、引导和示范女性怎样进行休闲和娱乐,不断接受生活与消费的新观念和新思想。如24期《现代妇女何以比从前妇女好看?》、12期《摩登的脚》、139期《怎样使手美观》等。2职业女性《玲珑》面对的发行对象是以有中产阶级背景的女学生及知识女性为主要读者的女性群体,反映了上海中上层女性面貌。张爱玲曾提及“一九三零年间女学生们几乎人手一册《玲珑》”。杂志完全站在独立生活的女性角度来看待和思考问题,大力传播“提倡女性自食其力、坚强自信、不畏挫折”的时代新理念。新女性们透过杂志渐渐学会强调自己,在改变自己外表的同时,学习先进文明,不断追求美貌与智慧并存的蜕变。她们认识到家庭以外的工作和社会交往对充分实现人的潜力的必要,逐渐走向社会,想通过职业来改变单一传统角色,摆脱家庭束缚。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女性一直以相夫教子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新女性形象逐渐深入人心,时髦而前卫的女性先行者们纷纷走出家庭,通过自身努力,摆脱经济不独立、个人无自主权的被动局面。20年代中期“一些进步的女性突破了传统父权制统治设置的婚姻家庭壁垒的禁钢,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社会上出现了第一批以自己的能力服务于社会和为稻粱谋的职业女性。”“30年代开放的上海在融聚新事物的同时,也为女性走出家门步入社会提供了可能。在男女平等的口号下,大批受过教育的女性走上了银行职员、教师、护士、店员、接线员、理发师等岗位。在这股新潮流的涌进中,《玲珑》为中国传统女性走出家庭、谋求独立自主摇旗呐喊,并大力宣传女性通过自我奋斗改变社会地位、实现自我发展。杂志经常介绍一些职业女性形象,如医生、律师、飞行员、运动员等等,几乎涵盖了女性能涉足的各个领域。她们既是功成名就的佼佼者,也是女性自身解放的实践者,很大程度上为女性树立了“偶像”,确立了奋斗目标,也为“成功女性”的标准定下基调。不过女性在社会上谋生,要承受冷眼和嘲讽,遭遇挑战和挫折。当时职业女性被戏称为“花瓶”,只是点缀场面罢了。也有不少商家为迎合顾客心理,雇请女职员时不重技能,只重姿色,更有甚者在店堂门外高挂起“女招待”的牌子,将女职员当作了活招牌。《玲珑》上,不少职业女性如女店员、女教师、银行女职员都撰文评说自己的职业生涯,批驳社会上对她们的不实之词,发出“对于职业的选择,必须谨慎,我们不要做花瓶给男子玩弄”的告诫语。3新“贤妻良母”《玲珑》着力塑造迥异于传统女性的新女性形象的同时,也以“摩登”与“新”的名义向传统道德妥协,主张摩登女性在建立家庭以后要发扬自己的女性传统美德,戒除不良习性,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贤妻良母”。如第124期《摩登主妇的四德》提倡摩登主妇要节俭、早起、柔和及有同情心;第28期《新家庭主妇之职务》也指出主妇要照顾家庭卫生、教育、道德、管理及财政,此外更要懂得应酬宾客、家庭陈设、园艺布置。第259期《新家庭与新妇女:我们至少要做到的有三点》指出“女性不应依赖男子,此外,女性亦要随时随地鼓励丈夫,推动丈夫向前奋斗,帮助丈夫发展事业,共同合作,增添家庭快乐,并且不要有嗜赌及终日装扮的坏习惯”。文章提出妇女经济独立的美好愿望,如女子走H{家庭就业,在法律上争取财产继承权的平等的观点。虽然鼓励女性不要依赖丈夫,但却没有道出经济独立的方法,只是提出主妇应该帮助丈夫,为家庭服务。一方面要求女性从为家庭而生存,变为为社会承担一定义务,为国家做贡献;另一方面要求女性具有相夫教子的能力,既对家庭有责任感,又对社会有义务感。此外,中国女性传统婚姻观念也是一个重要因索:家庭在她们眼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即便事业成功、经济独立、地位很高,家庭仍然是最终归依。在无序且纷乱的叛逆性举动之后,回归家庭仍然是女性的最好抉择。综观《玲珑》杂志,初期关注妇女独立与解放,注重培养新女性;后期更加侧重摩登与时尚。杂志塑造的新女性形象是内外兼修的,既要具备与时代风尚相符的外表和装饰,又要有相当的学识,并且能够发挥出她们内在的特质与修养,成为新的“贤妻良母”。三、结语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革的时代,也是女性在社会生活的外在形象发生鲜明而巨大变化的时代。《玲珑》发行期间,正值中国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1936年重建新女性的标准:“有能力、有思想、能够劳动”,“拥有强健的体魄、新颖的思想、不作‘性’的依赖、劳动的生活、注意集体生活、结婚不要妨碍前程”(第259期《这时代需要哪一种女性》)。总之,在特殊历史时期,《玲珑》对于现实生活中新女性真实生态形象的塑造在女性读者群中起到了积极宣传作用。

主编过妇女周报的人有:陈望道、沈雁冰、邵力子、向警予。《妇女周报》 1923年8月22日创刊,1925年8月出至100期后停刊,1925年11月复刊后又出6期,1926年1月停刊。由中国妇女问题研究会与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妇女部合办,主编邵力子。向警予也曾担任这个副刊的主编。主要撰稿人有杨之华、恽代英等。 《妇女周报》 是当时唯一能反映全国妇女运动全貌的刊物,它密切配合政治斗争和工人运动,指导妇女工作的开展,并着重报道以上海为主的全国妇女运动的大事、最新消息、动态,以及各妇女团体的宣言、通电等。扩展资料:办刊成果《民国日报》创刊于1916年1月22日,为国民党党报(其时国民党名为中国革命党)。该报发行有多个副刊,其中以《觉悟》最为著名,为“四大副刊”之一。而《妇女周刊》亦即是该刊所发行的一份副刊。《妇女周刊》致力于宣传妇女运动,促进妇女觉醒,追求性别平等。该刊内容主要分为论文、文艺作品和消息。该刊中刊载了大量讨论各类妇女问题的文章,亦有不少有关当时国内外妇女情况的报道,对于研究当时的妇女运动和相关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为研究妇女史的重要史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妇女周报

专业的网站!

农村妇女现状论文

女村女性社会地位的论文提纲你这噶是需要写多少字格式都是怎样

其实在农村,结婚以后仿佛证明着女人就要放下所有的一切,去做一个家庭主妇,在家里做饭,洗衣服,做家务,生孩子,照顾好老人等,这些就是农村的妇女的现状,在她们眼里这就是她们的宿命,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她们受过的教育比较少一些,仿佛在农村女孩子生下来就是为了结婚,为了传宗接代。农村的收入跟不上,很多农村的青壮年在结婚以后很多都选择了背井离乡去外地工作,以谋求发展,想赚的更多一些,慢慢的家里就剩下老婆孩子和老人。1、那是因为家中没有了劳力,没有主心骨;家里的男人们都出去赚钱了,家里就剩下妇女,孩子和老人,还要种地,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去解决,这让一个妇女就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留守妇女”年龄分布中年居多。2、“留守妇女”文化教育程度偏低。3、“留守妇女”从事家务和农业身心俱疲。4、“留守妇女”担心感情出现危机。5、“留守妇女”文化生活枯燥单一。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由于平时忙于农活和家务活等,没有时间参加娱乐活动,加上生活范围较小等因素,造成了农村“留守妇女”精神压力大,不能从参加文体活动中让自己减压。其实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很简单,但是也很难,就是:1、制定政策措施,重视“留守妇女”的现实需求。2、强化科技培训,提高“留守妇女”的致富能力。3、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留守妇女”的实际困难。4、维护家庭稳定,加大“留守妇女”保护力度。5、丰富文化生活,体现“留守妇女”人文关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