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当代小说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当代小说编辑部主任

姜孟之的简介:1、姜孟之出生于1938年,男,汉族,笔名马齿苋,山东乳山人。代表作:长篇小说《马齿苋苦斗记》、小说集《黄牌警告》、中篇小说集《飞龙飞飞》、散文报告文学集《绿色的摇篮》等。2、主要经历: 1981年毕业于黑龙江函授广播大学中文系。1963年参加工作,历任乌马河小学教师,文教科科员、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中学校长,宣传部干事,伊春市文联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副主席、党组书记、主席,《绿地》编辑部主编,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伊春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市作家协会第一届主席,中国林业文协第一届副秘书长。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评论《散文的前途》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黑龙江分会首届二等奖,《文学投入经济怀抱以后》获1993年菊花奖,小说《老跟浆汁馆》获1982年《小说林》优秀作品奖,报告文学《放下大斧也能生存》获1989年全军绿化委员会、林业部绿叶二等奖。被评为伊春市劳模、市自学成才标兵、市十大文化名人。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团体的最高负责人,如××出版社社长。

《网络文学词典》词条:马季(1964—),男,回族,江苏镇江人。中国作家网副主编,《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助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情报告》编委,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委,“网络文学十年盘点”主持人。出版专著有《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21世纪网络文学排行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等,其中《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一书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11届优秀成果奖。代表论文包括《网络文学的早期历程》(《红豆》2006年第3期),《网络文学的三次冲击波》(《红豆》2006年第5期),《文学网站和博客现象》(《红豆》2006年第7 期),《网络时代的民族文学生态》(《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网络文学的此在和未来》(《创作评谭》2009年第5期),《网络上的文学新景观》(《文艺报》2009年8月27日),《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纵横论》(《广州文艺》2009年第12期),《网络文学:与传统逐渐融合,生产消费机制成型——2009年中国网络文学述略》(《文艺争鸣》2010年第1期),《网络文学:直逼文学价值认同断裂的现实》(《南方文坛》2010年第4期),《话语方式转变中的网络写作——兼评网络小说十年十部佳作》(《文艺争鸣》2010年第10期),《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光明日报》2011年1月25日,《网络写作:意义超越任何一次文学革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25日),《网络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第二次起航》(《人民日报》2011年4月19 日),《穿越文学热潮背后的思考》(《人民日报》2011年8月9日),《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价值与意义》(《南方文坛》2011年第5期),《类型文学的旨归及其重要形态简析》(《创作评谭》2011年第5期)等。《回族文学史》词条:马季,男,1964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创作一级。中南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委。国家数字出版专家组成员。曾任江苏省镇江市文联《金山》杂志副主编、主编,吉林省作协任《作家》杂志编辑。1980年代主要从事诗歌创作,2000年以后在长春期间主要写作短篇小说,并涉猎文学理论研究。2005年调任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编辑部主任,后任主编助理。2009年调中国作家网任副主编。出版的文学作品主要有:《马季诗选》《月光奏鸣曲》(小说集)、《夏娃的花环》(散文随笔集)、《冷锋》(长篇纪实),以及历史文化专著《消失的王城》《消失的宝藏》《消失的文化遗产》等。2001年,马季开始研究网络文学,成为国内较早从事新媒体文学研究的理论专家。2005年起至今,马季陆续在国内核心报刊《中国社会科学》《民族文学研究》《当代作家评论》《扬子江评论》《南方文坛》《作品与争鸣》《文艺争鸣》《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国文化报》《新华文摘》等报刊发表文学理论评文章300余篇,多篇文章被转载,并被译介到国外。作品入选《文艺报》2002-2007年、2009年优秀作品集,以及《建国60周年少数民族优秀作品选?理论卷》。同时,马季还十分关注少数民族网络创作,撰写了《网络时代的民族文学生态》《民族作家队伍中的网络星辰》《在虚实之间穿越与流浪――回族网络作家夜有轻寒、兰喜喜创作简论》等多篇论文。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文学也如雨后春笋般日益涌现。尽管目前网络文学已经进入大众的视野,但是它和传统文学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学术界关于网络文学的成熟的理论表述也是相当少的。在国内网络文学研究者当中,马季是成绩比较突出的一位专家。他除了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外,还出版《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2008年1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2010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两本理论专著。《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对网络文学的发生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它不但从时间上追溯了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演化的历程,而且紧扣住它的特征、生产与传播方式,从作者、网站、作品等方面给读者生动地描述了它的种种形态。不仅全面介绍、评述了中国大陆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还对欧美、韩日、台湾地区的网络文学发展进行了综述。该书出版后产生重要反响,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贺绍俊、白烨、汪政和网络评论家元辰、桫椤分别在《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文汇读书周报》《出版商务周报》撰写评论文章,认为《读屏时代》一书是填补网络文学学术研究空白的重要著作,该书当年获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十一届优秀成果奖。2010年出版的《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是一本论文集,立足于网络创作现实,对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及其与时代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对少数民族网络写作、网络类型小说的文本价值,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和差异等也有细致、独到的论述。他还主编了《21世纪网络文学排行榜》(2010年9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及三卷本网络短篇小说集《我的聊斋故事》等。2006年以来,马季受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蓝皮书”编委,连续六年撰写《中国网络文学年度报告》。多次为社会科学院国情咨询项目做“网络文学发展状况”专题演讲;受邀担任“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与研讨峰会”主讲嘉宾,做题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纵横论》的演讲;受邀担任第18届全国图书博览会主讲嘉宾,做题为《在网络中成长,与网络共生》的演讲;受邀担任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对话会主讲嘉宾,做题为《网络文学与文学期刊的关系》的演讲。2007年10月以来担任《中国新闻出版报》《商务出版周报》和《大家》杂志评论专家。2008年11月主持由中国作协组织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产生巨大社会影响。他个人申报的学术选题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两次获得中国作协重点项目扶持。2009年调入中国作家网,担任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联系会议联络人,主要承担全国网络文学的组织和创作研究工作。并应聘担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新媒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同年,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开办网络作家班,马季担任授课老师和教学辅导员工作,与来自全国的网络作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一方面为他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为他扶持培养新的网络文学理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相信在马季的带动下,不久的以后一定会有网络文学学与网络批评家的诞生,网络文学的研究领域前景光明。除了个人研究之外,马季还承担了集体组织研究工作,先后参与了中国作协的一系列调研活动,如“关于新文艺思潮的调研”( 2009年);“关于网络文学维权状况的调研”(2010年),报告被中宣部内刊全文转载;“关于网络文学编辑职称的调研”(2012年)等。马季先后接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艺报》《新京报》《中华读书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提出“网络文学十年三代”、“网络文学或将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拐点”、“网络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第二次起航”、“网络文学对中国未来新的文学格局起到决定性作用”、“网络文学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供契机”等学术观点,被专业和大众媒体广泛采用。在2005年至2009年任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编辑部主任、主编助理期间,马季在传统文学评论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发表多篇小说评论和理论文章。并在《大家》杂志开辟“大家雅座?马季设座”专栏;在《文艺报》主持“书香茶座”文艺理论栏目;在《作家》《出版人》等刊物开辟文学评论与对话专栏,与新生代作家东西、李洱、范稳、红柯、艾伟、北北、邱华栋、石舒清、姚鄂梅、徐坤、魏微、戴来、朱文颖、徐则臣、温亚军、盛可以、李浩、葛亮等一批作家进行文学对话,文章发表后在文学界产生反响,被认为是对新生代作家研究的重要成果。

当代小学生编辑部主任

陈伯吹个人资料

2005年1月在济南市第二届“未来之星”少儿才艺比赛中,获表演比赛(幼儿组)二等奖。——发奖单位:济南市文化局2007年2月在济南市首届“百名故事大王”比赛中,获三等奖。——发奖单位:济南市文化局、济南电视台2007年10月在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获二胡四级证书。——发奖单位: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2007年12月在济南市第九届少儿七项技能大赛中,获作文三年级组二等奖。——发奖单位:共青团济南市委、济南市教育局、济南市少工委2008年6月在山东省教育社举办的迎奥运、爱中华“润洁杯”小学生作文、书画比赛中,获作文组一等奖。——发奖单位:山东教育社、《当代小学生》编辑部2008年12月在济南市第十届少儿七项技能大赛中,获作文四年级组一等奖,英语口语小学甲组一等奖,二胡儿童乙组三等奖。——发奖单位:济南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青团济南市委、济南市少工委2009年3月成为《小主人报》济南站的首批小记者。2009年3月《I like learning English》发表在《当代小学生》三月刊上。 2009年4月《一次难忘的教训》发表在《小学生作文辅导》四月刊上。2009年4月参加济南市艺术节,舞蹈《舞动无界》获特等奖。2009年5月《小公主游蔬菜王国》中扮演:小公主2009年8月获“澳美英语”S11级实验班结业证。——发奖单位:“澳美英语”2009年9月《朴实的乡下生活》发表在《济南小主人》九月刊上。2009年10月被评为2009年济南市优秀少先队员“中队之星”。——发奖单位:中国少年先锋队济南工作委员会2010年1月获《小主人报》“09小主人勇气星”和“手抄报三等奖”。——发奖单位:小主人报社、小主人新闻学校2010年1月获“澳美英语”S12级实验班结业证。——发奖单位:“澳美英语”2010年1月在济南市第十一届少儿七项技能大赛中,获作文五年级组三等奖,声乐儿童乙组一等奖,二胡少年三等奖。——发奖单位:济南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青团济南市委、济南市教育局、济南市少工委2010年4月被评为“四好少年”。2010年5月被评为市级“优秀学生干部”。——发奖单位:山东省教育厅、济南市教育局2010年5月成为济南电视台“齐鲁小记者”。2010年6月录制济南市少儿频道的六一晚会,演唱:《中国小记者之歌》2010年6月为济南电视台拍摄宣传片2010年6月获“澳美英语”S13级实验班结业证。——发奖单位:“澳美英语”2010年8月作为山东省小学生代表,在大明湖超然楼上朗诵《山东省公民基本道德行为40则》2010年9月在“莱茵阳光杯”运动宝贝少儿轮滑电视大奖赛中,获“运动小明星”称号。——发奖单位:济南市体育局、济南电视台少儿频道2010年10月《规范加特色》发表在《小主人报》十月刊上。2010年11月在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获二胡八级、乐理知识一级证书。——发奖单位: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2011年1月获《小主人报》“10小主人采访小明星”。——发奖单位:小主人报社、小主人新闻学校2011年1月获“澳美英语”S14级实验班结业证。——发奖单位:“澳美英语”2011年1月获第十四届全国汉语作文考级暨现场作文大赛六级证书。——发奖单位: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学术委员会、作文考级中心2011年1月获第十四届全国汉语作文考级暨现场作文大赛第六级别二等奖。——发奖单位: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学术委员会、作文考级中心2011年3月小文章被刊登在《中国少年儿童》三月刊“头脑风暴”栏目上。2011年4月继3月之后,小文章又被刊登在《中国少年儿童》三月刊“头脑风暴”栏目上。2011年6月毕业于山东省实验小学2011年7月获“澳美英语“S15”级实验班结业证——发奖单位:“澳美英语”2011年7月录制济南少儿频道《漫话天下》节目 ……

笔名夏雷。上海宝山人。中共党员、民盟成员。毕业于大夏大学教育学院。1930年后历任北新书局编辑,儿童书局编辑部主任,中华书局编审,大夏大学师范专修科主任,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副社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上海市科普协会顾问。1927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誓言》、《礼花》,散文集《三门峡工地上两少年》,童话集《幻想张着彩色的翅膀》,小说集《中国铁木儿》,论文集《儿童文学简论》,译著童话《出卖心的人》、《唐吉诃德的冒险故事》、《绿野仙踪》、《小夏蒂》、《兽医历险记》等。

国内刊号: CN 37-1319 国际刊号: ISSN 1008-763X 邮发代号: 定价: 7元/期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教育社 编辑单位: 《当代小学生》编辑部 社长: 鞠庆友 主编: 周长秋 主任: 中国杂志大全版板所有!

当代小说编辑部

《中华文学选刊》是创刊于1993年的国家级文学期刊, 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刊物自创办以来得到文学大师巴金、冰心、夏衍等人鼓励。致力于文学佳作的传播,关注文学发展道路上的种种论争和探索,关注文坛新现象的出现和新人的成长。是国内外著名图书馆必选的馆藏文学期刊,在文学界有较高位置。被国外汉学家誉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当代文坛的窗口。《中华文学选刊》在2009年全新改版,版面增至200多页。除选取中短篇小说外,每期还将全文选发一部长篇小说精品,是同类文学选刊中,惟一覆盖长中短三类小说的刊物。 1978年创刊的《新文学史料》,以发表“五四”以来我国作家的回忆录、传记为主,同时刊登文学论争、文艺思潮、文艺团体、文学流派、文学刊物、作家作品等专题资料,刊登有关的调查、访问、研究、考证文章及不易见到的材料和文物图片等。《新文学史料》在历史转折期创刊,为中国文学走出幽闭、褊狭、僵硬之困局,走向丰饶、开放、鲜活的新境界,做出贡献。这份刊物已成为在国内外文学研究领域备受重视、有良好声誉的名牌刊物。《新文学史料》的刊名,由茅盾题写;原打算叫“新文学资料”,萧乾认为“史料”更郑重,于是定名。这份刊物是在拨乱反正的大环境下创刊的,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导们敏锐地感到,在“文革”割断历史、造成文学史空白的情况下,中国文坛需要恢复历史记忆,承续“五四”新文学传统,而大批曾被打倒的老作家重返文坛,也需要有一个园地让他们说话。于是就办了这个刊物。后来这些回忆又出版了单行本,作为“新文学史料丛书”,在文坛很有影响。 《帅作文》的前身是发行了30年的《文学故事报》。《文学故事报》创办于1985年,由当时的社长兼总编韦君宜亲自策划并主持编发,由于适应了社会需求,发行量很快即达到四五十万份。该报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一大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及文学作品,为文学的普及与提高,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因为在文学急剧下滑的情势下,《文学故事报》难以维持正常运行,无法很好地实现社会效益。改为《帅作文》后,它将变成一份教辅类报纸,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帅作文》于2011年元月正式创刊。 《学语文之友》创办于1985年。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国家级语文期刊。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量身打造,是一本专业的语文学习期刊。

小说《大生活》的结局:丁爷、金东明、刁德三都死了。而洪雨和一个老板跑了,做了个手脚让高明苦心立下的遗嘱失效,酒店和房子都归在了自己的名下。作者简介:乔瑜(1954-2005),1954年6月出生于重庆,生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中共党员,1969年应征入伍,历任测绘员,成都柴油机厂工人,《成都科技报》记者、编辑,成都市文联干部;鲜为人知的是,乔瑜的前妻是著名作家、《中国式离婚》的编剧王海鸰。2005年11月30日,正值创作黄金期的乔瑜因肝病突发抢救无效,于晚23时左右在成都逝世,享年51岁。乔瑜自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环》,都市小说《大生活》,小说集《孽障仙的歌》等。其中篇小说《孽障们的歌》、《少将》、《给你看本难念的经》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文坛引起很大震动,曾获郭沫若文学奖、《当代》文学奖、全国文学新人奖及《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1991年乔瑜应邀与王朔和王海鸰合作电视剧《爱你没商量》的剧本,独立完成了最后10集,而大家熟悉的《海马歌舞厅》《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等电视剧,乔瑜都参与了编剧。

小说月刊编辑部主任

小说月刊不知道 我知道有本杂志叫做《小小说月刊》 稿费大概是50元/千字并且不收长篇 只收短篇

当代杂志编辑部主任

是的,编辑部主任是通常的叫法,行业法规里也是用编辑部主任。

《网络文学词典》词条:马季(1964—),男,回族,江苏镇江人。中国作家网副主编,《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助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情报告》编委,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委,“网络文学十年盘点”主持人。出版专著有《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21世纪网络文学排行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等,其中《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一书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11届优秀成果奖。代表论文包括《网络文学的早期历程》(《红豆》2006年第3期),《网络文学的三次冲击波》(《红豆》2006年第5期),《文学网站和博客现象》(《红豆》2006年第7 期),《网络时代的民族文学生态》(《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网络文学的此在和未来》(《创作评谭》2009年第5期),《网络上的文学新景观》(《文艺报》2009年8月27日),《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纵横论》(《广州文艺》2009年第12期),《网络文学:与传统逐渐融合,生产消费机制成型——2009年中国网络文学述略》(《文艺争鸣》2010年第1期),《网络文学:直逼文学价值认同断裂的现实》(《南方文坛》2010年第4期),《话语方式转变中的网络写作——兼评网络小说十年十部佳作》(《文艺争鸣》2010年第10期),《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光明日报》2011年1月25日,《网络写作:意义超越任何一次文学革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25日),《网络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第二次起航》(《人民日报》2011年4月19 日),《穿越文学热潮背后的思考》(《人民日报》2011年8月9日),《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价值与意义》(《南方文坛》2011年第5期),《类型文学的旨归及其重要形态简析》(《创作评谭》2011年第5期)等。《回族文学史》词条:马季,男,1964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创作一级。中南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委。国家数字出版专家组成员。曾任江苏省镇江市文联《金山》杂志副主编、主编,吉林省作协任《作家》杂志编辑。1980年代主要从事诗歌创作,2000年以后在长春期间主要写作短篇小说,并涉猎文学理论研究。2005年调任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编辑部主任,后任主编助理。2009年调中国作家网任副主编。出版的文学作品主要有:《马季诗选》《月光奏鸣曲》(小说集)、《夏娃的花环》(散文随笔集)、《冷锋》(长篇纪实),以及历史文化专著《消失的王城》《消失的宝藏》《消失的文化遗产》等。2001年,马季开始研究网络文学,成为国内较早从事新媒体文学研究的理论专家。2005年起至今,马季陆续在国内核心报刊《中国社会科学》《民族文学研究》《当代作家评论》《扬子江评论》《南方文坛》《作品与争鸣》《文艺争鸣》《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国文化报》《新华文摘》等报刊发表文学理论评文章300余篇,多篇文章被转载,并被译介到国外。作品入选《文艺报》2002-2007年、2009年优秀作品集,以及《建国60周年少数民族优秀作品选?理论卷》。同时,马季还十分关注少数民族网络创作,撰写了《网络时代的民族文学生态》《民族作家队伍中的网络星辰》《在虚实之间穿越与流浪――回族网络作家夜有轻寒、兰喜喜创作简论》等多篇论文。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文学也如雨后春笋般日益涌现。尽管目前网络文学已经进入大众的视野,但是它和传统文学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学术界关于网络文学的成熟的理论表述也是相当少的。在国内网络文学研究者当中,马季是成绩比较突出的一位专家。他除了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外,还出版《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2008年1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2010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两本理论专著。《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对网络文学的发生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它不但从时间上追溯了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演化的历程,而且紧扣住它的特征、生产与传播方式,从作者、网站、作品等方面给读者生动地描述了它的种种形态。不仅全面介绍、评述了中国大陆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还对欧美、韩日、台湾地区的网络文学发展进行了综述。该书出版后产生重要反响,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贺绍俊、白烨、汪政和网络评论家元辰、桫椤分别在《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文汇读书周报》《出版商务周报》撰写评论文章,认为《读屏时代》一书是填补网络文学学术研究空白的重要著作,该书当年获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十一届优秀成果奖。2010年出版的《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是一本论文集,立足于网络创作现实,对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及其与时代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对少数民族网络写作、网络类型小说的文本价值,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和差异等也有细致、独到的论述。他还主编了《21世纪网络文学排行榜》(2010年9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及三卷本网络短篇小说集《我的聊斋故事》等。2006年以来,马季受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蓝皮书”编委,连续六年撰写《中国网络文学年度报告》。多次为社会科学院国情咨询项目做“网络文学发展状况”专题演讲;受邀担任“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与研讨峰会”主讲嘉宾,做题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纵横论》的演讲;受邀担任第18届全国图书博览会主讲嘉宾,做题为《在网络中成长,与网络共生》的演讲;受邀担任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对话会主讲嘉宾,做题为《网络文学与文学期刊的关系》的演讲。2007年10月以来担任《中国新闻出版报》《商务出版周报》和《大家》杂志评论专家。2008年11月主持由中国作协组织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产生巨大社会影响。他个人申报的学术选题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两次获得中国作协重点项目扶持。2009年调入中国作家网,担任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联系会议联络人,主要承担全国网络文学的组织和创作研究工作。并应聘担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新媒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同年,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开办网络作家班,马季担任授课老师和教学辅导员工作,与来自全国的网络作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一方面为他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为他扶持培养新的网络文学理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相信在马季的带动下,不久的以后一定会有网络文学学与网络批评家的诞生,网络文学的研究领域前景光明。除了个人研究之外,马季还承担了集体组织研究工作,先后参与了中国作协的一系列调研活动,如“关于新文艺思潮的调研”( 2009年);“关于网络文学维权状况的调研”(2010年),报告被中宣部内刊全文转载;“关于网络文学编辑职称的调研”(2012年)等。马季先后接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艺报》《新京报》《中华读书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提出“网络文学十年三代”、“网络文学或将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拐点”、“网络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第二次起航”、“网络文学对中国未来新的文学格局起到决定性作用”、“网络文学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供契机”等学术观点,被专业和大众媒体广泛采用。在2005年至2009年任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编辑部主任、主编助理期间,马季在传统文学评论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发表多篇小说评论和理论文章。并在《大家》杂志开辟“大家雅座?马季设座”专栏;在《文艺报》主持“书香茶座”文艺理论栏目;在《作家》《出版人》等刊物开辟文学评论与对话专栏,与新生代作家东西、李洱、范稳、红柯、艾伟、北北、邱华栋、石舒清、姚鄂梅、徐坤、魏微、戴来、朱文颖、徐则臣、温亚军、盛可以、李浩、葛亮等一批作家进行文学对话,文章发表后在文学界产生反响,被认为是对新生代作家研究的重要成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