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

发布时间: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

祝贺你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

27年,

1、《论语》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者爱人。克已复礼。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属国别体杂史,是散文集。是汉代刘向整理编订。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赵 后问齐使》选自《战国策•齐策》。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 3、《孟子》   孟子:名轲,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文。 4、《庄子》  庄子:名周,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秋水》选自《庄子•秋水》。这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 5、《史记》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代表作,载于《史记•李斯列传》中,是一篇议论文。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又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其文章长于说理,散见于《史记》及《古文苑》中《泰山刻石文》《琅玡台刻石文》。  《李将军列传》选自《史记》。是一篇人物传记。 6、《昌黎先生集》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张辞必己出,强调惟陈言之务去。文章特点: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成就斐然,著有《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后叙,即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议论与叙事并重。  《答李翊书》是一篇书信体的议论文。 7、《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人。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散文有说理畅达,抒情委婉的风格,作品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与宋祁合撰)  《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 8、《王临川集》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独特地成就,他的散文以见识高超,议论犀利,逻辑严谨,笔力雄健著称,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  《答司马谏议书》选自《王临川集》。本文属于书信体驳论文。 9、《柳河东集》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作品《柳河东集》《始得西山宴游记》,属山水游记。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寓言性传记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题画记,也可看做文艺随笔,兼具悼念性记人散文。 10、《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被列为唐宋八大家,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江城子》属小令,是悼忘之作。  苏轼是唐宋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清新豪健,自成一家,词开豪放一派,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前赤壁赋》是一篇文赋,即散文化的赋,文赋的主要形式特征:主客对答,抑客伸主,散句与骈句交错使用,押韵。 1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著。《左传》着重记叙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善于叙事。描写战争尤为精彩。  《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隐公元年》。是一篇记叙文,属历史散文。

古文观止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顾颉 其中也有其他谣言

封建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拥兵自重,地方割据。究其原因乃是王权衰落。也正因此才形成了我之前常提到的西方历史两权分立,即王权和神权的对峙。然而实际上,神王两权的对峙,所依凭的实际上是大地主,因为土地带来财富,从而组建军队。(所以封建教会从来都是大地主,而宗教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没收教会地产。) 也正因为如此,王权神权之间常常要和众多领主(大地主)之间达成妥协,这种妥协的模式和仪式就逐渐演变成为后来的议会(英国)或者共和(法国)(关于这个演变,实际上是新兴的阶级在经济上占有了优势地位,代替了原有的地主阶级,还记得我说的穿袍和佩剑两种贵族么?王权视其力量强弱进行不同程度的妥协,一般认为,英国的封建制度比较不牢固,所以妥协较大,成为君主立宪的议会制国家,法国的封建制度中王权强大,所以妥协较小,最终招致革命,建立共和)。反观中国,秦始皇的过早统一使得中国的王权变得空前强大,实际上是从一开始就否定了或者说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我们的历史向西方一样演进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王权的空前强大,使得王权可以依靠其政治权利直接获取财富,组建军队(现在的中国也是如此……),这样的结果是妨碍了本来应当作为割据势力经济来源的商业贸易的正常发展,所以你注意看中国的城市功能也同外国不同,在西方历史上,城市最重要的功能都是商业中心,其出现是由于商人聚居,商业逐渐繁荣形成的,他们在两权分立的斗争中,是王权坚定的支持者。(这中间又涉及到割据势力限制商业发展,所以商业城市往往在割据之间出现,这也是你看许多史诗类故事中提到的“自由都市联盟”一类的名词,就表示这些城市不受到领主管辖,而通过其经济优势,自行组织武装力量,同时有可能效忠王权。这种情况在西方史中是很普遍的,这个扯远了。)在中国,城市的功能首先是驻兵,是军事中心。军队的维持相当程度依靠中央财政,这就不能有力促进城市商业的发展,同时军队作为城中的特权阶层,往往破坏公平交易这个商业赖以生存的基本原则,所以商业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这也应当是中国资本主义迟迟不能发展的原因之一。(关于城市功能,日本和中国类似,如果玩太阁立志传,就可以发现在战国时期,日本的城是用来驻兵,而贸易则需要到一个被称为“町”或者“界”的地方。) 由此看来,中国的封建制度确实不同于西方所说,故而钱穆用四民社会来尝试解说。 另外关于中国封建制度的起源,我查到另外一篇文章《论“礼坏乐崩”与制度变迁》,观点可供参考。 引述一段:一般说来,将“封建”一词视为中国社会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又是一个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制度转型期的代名词,大概不会有太多的歧义。然而,对于“封建”一词的内涵或概念的理解,古人与今人显然有“文字障”;彼此涵义迥然有别,不可相提并论。因此,有人指出:“在中国,‘封建’的概念可以意指三个不同的对象:第一是指中国古代的封建,如西周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第二是指中国从古代社会延续到近代的‘封建社会’,久讼不已的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为何长期延续等问题即由此而来;第三是指欧洲中世纪的一种社会制度,它常被看作是各种封建社会的参照原型”。(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P29,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据王国维、顾颉刚二位前辈的考证,“封建”一词的首次使用是在《诗经·商颂》的“殷武”篇中,其意当指周初的“分封建国”,目的在于“以蕃屏周”,“为周室辅”,被分封者主要是周室姬姓及其亲戚,另有功臣、故旧、先圣之后等。“史载周族灭商后,共灭国99,服国652。周族统治者在其统治势力所及的范围内,通过分封同姓和异姓亲属为诸侯,共建立起71国”。(巫宝三主编:《先秦经济思想史》,P3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建”乃由“封”而来,“建”字虽亦早见于金文,如“获建鼎”,但其本义与今义差异不大,即指“建国立法”;而“封”一词却有其特定涵义。“封”之本义起始于“丰”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其字形状如“植树于土堆”,而植树在此是为了划界,“封”即表示“起土界”、“疆界”或者说“田界”之意。(参见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在此,“封”字似乎已有了“界定产权”的朦胧之意;不尽如此,“制度”之意亦由此而来,“制度”几乎成了“封”字的引伸义。依许慎《说文解字·土部》所训:“封,从之,从土,从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汉]许慎撰:《说文解字》,P287,中华书局影印,1963年版)顾颉刚先生认为,在商的后期,封建制度已很完备。(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二册,P329-330,中华书局,1988年版)对此,史学界颇有争议,如许倬云、董书业等均以为,“封建”一事乃周初建国之事,并非后世仍继续推广进行之常制。(参见许倬云:《西周史》,P139-14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董书业:《春秋左传研究》,P121,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而王国维在其《殷周制度论》中称,封建制度的产生便是“嫡庶制—宗法制—封建制”这样一种递进的关系;此乃周革殷命后新创之制,周初建立这种新制度的旨意就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团体”。(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二册,P451-480,中华书局,1984年版)在此存而不论。如果依此思路来理解“封建”一词的涵义,那么,可以说真正的封建国家的政治制度起始于周代亦未尝不可;这是一种经过层层分封形成的层层隶属而又相对独立的“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至于Marjia提到的manorialism,我想是否是西方一度出现的拉蒂分丁的经济模式(奴隶制大庄园,应该是西方奴隶制后期的一种过渡经济模式)?我会再加印证。

《古史辨》、《当今中国史学》等等。顾颉刚(8-25),汉族,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铭坚等。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1920年,顾颉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

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是江苏人,他的著作太多了;古史辨、中华民族是一个、汉代学术史略等等

中国考古学论文集

《最后的秦军》作者金铁木

《厦大校址考》《中国考古和艺术导论课程纲要》《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民族与文化》《中国明器图录》(厦门大学文学院1935年11月专刊)《水经注引得》《四川古代文化史》《中国考古学大系》《中华民族文化史论》《中国历史地理论文集》《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中国陶瓷论文集》《中国之敦煌研究》《史前史纲要》《中国文化人类学》 台北,华世出版社,1980年《四川陶器入门》(英文版,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1945年油印本)《美术大辞典》(郑德坤等编译,[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88年版)《郑德坤古史论集选》(商务印书馆2007年11月出版,该论文集的编辑工作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负责,所选的内容包括:水经注研究、历史地理与民族、史前考古、文物艺术研究。)论文:《山海经》及其神话 1932年层化的河水流域地名及其解释 《燕京学报》第11期,1932年6月水经注版本考 《燕京学报》第15期,1934年6月水经注赵载公案之判决 《燕京学报》第19期,1936年6月僰人考 《说文月刊》,1944年合订本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中国考古学 夏商卷》《中国考古学 两周卷》《殷墟的发现与研究》《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中原青铜文化系统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下)《周代棺椁多重制度研究》《国学研究》《汉代考古学概说》《秦汉考古》 《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文物》《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考古学是什麼:俞伟超考古学理论文选》《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源流》《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通史 远古时代》《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仰韶文化研究》《史前考古论集》《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墓地研究》《考古学研究》事实

一、教材类如果想全面了解考古学这一学科,最简易的方法就是看通论性质的教材。以下排名分先后:1、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据原书第3版(Thames & Hudson,2000)译出(现在已出到第5版,是英美最流行的考古学教材)。厚达640页,“168元吉利的价格显然也不是中国的穷学生能够享受的”。书评见陈洪波2005、陈胜前20072、罗伯特•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著,余西云等译:《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据原书第3版(McGraw-Hill,2003)译出。共565页,也是大部头,但定价88元,相对伦福儒那本还是更加便宜和吉利。此书还有一个相对简洁的版本即AW,SharerRJ:Discoveing Our Past:A Brief Introduction to Archaeology,中译本是温迪·安西莫、罗伯特·夏尔著,沈梦蝶译:《发现我们的过去:简明考古学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因为译者可能没有考古学背景,译文有点怪异,不建议看。这两本书视野开阔、图文并茂、便于深入,兼容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对基本概念、方法与原理的介绍细致入微(有点百科全书的味道),研究实例也都经过精挑细选。从门外汉、初学者到研究者,都能从书中汲取营养。要通读这两本皇皇巨著即使连考古专业的学生恐怕也有些困难,但是就目前来看,国内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种书(包括译著)能取代其地位,90年代及以前的教材就更加难以相提并论。另外很多人都存在一种误解,以为中国历史和文明悠久、文物丰富,所以考古学必然发达;要认清中国考古学在世界上的地位,明白考古学的“正统”在西方,国外的书非看不可。3、陈淳:《当代考古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陈淳:《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这两本书从编写的体例和思想看,与其他国内教材偏重介绍考古发现的特点迥异,具体的教育效果有待实践和时间检验。但至少对爱好者来说,只要有系统性且不枯燥就足够了。两本内容有些重复,择一即可。4、戈登·柴尔德著,安志敏、安家瑗译,陈淳审校:《考古学导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考古学系列》(陈淳主编)中还包括柴尔德的《历史发生了什么》、《欧洲文明的曙光》、《人类创造了自身》,可参看。从《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开始比较好,但也仅仅是基础。最好去听课,找到笔记、试卷或老师推荐的教材,掌握他们教学体系的重点,再去看主要授课老师的重要论文或著作、各段考古的基本材料

中国化学史论文集

%E5%8C%96%E5%AD%A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40字这篇文章叶永烈写于1981年,当时是为安徽新创办的《科苑》杂志写的,最先发表在杂志的创刊号上。

“?”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1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形象地说明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再利用这个选题比较好把握中国化学史 很大的题目不好把握

考古学论文集

为研究性著作,收书达三十余种,现掌握资源不过二十余种。已经和即将出版的有:【甲种第一号】《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撰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 北京 中国科学院 1952年【甲种第一号】《积微居金文说》2版(增订本)杨树达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年【甲种第二号】《殷虚卜辞综述》陈梦家著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6年【甲种第三号】《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著 上海 上海书店 1999年【甲种第四号】《考古学论文集》夏鼐著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1年【甲种第五号】《梁思永考古论文集》梁思永著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年【甲种第六号】《新中国的考古收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61年【甲种第七号】《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郭沫若著 新1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1年【甲种第八号】《金文丛考》郭沫若撰 影印本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4年【甲种第九号】《卜辞通纂》郭沫若撰 石印暨影印本 东京文求堂 日本昭和8年(民国22年 1933年)【甲种第十号】《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考古论著之一)郭沫若著 新1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2年【甲种第十一号】《石鼓文研究 诅楚文考释》郭沫若著 影印本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2年【甲种第十二号】《殷契粹编》郭沫若著 新1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5年【甲种第十三号】《考古论集》郭沫若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年【甲种第十四号】《考古学和科技史》夏鼐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年【甲种第十五号】《汉简缀述》陈梦家著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年【甲种第十六号】《汉代考古学概说》王仲殊著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年【甲种第十七号】《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4年【甲种第十八号】《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安志敏著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2年【甲种第十九号】《安阳殷墟头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年【甲种第二十号】《科技考古论丛》王振铎著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9年【甲种第二十一号】《中国古代天文文物论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9年12月【甲种第二十二号】《中国考古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年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年5月【甲种第二十三号】《殷墟的发现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 科学 1994年【甲种第二十四号】《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年【甲种第二十五号】《考古求知集》(考古研究所中青年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4月【甲种第二十六号】《夏鼐文集》夏鼐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甲种第二十七号】《西周铜器断代》陈梦家著 中华书局出版 2004年5月【甲种第二十八号】《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50周年大会暨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甲种第二十九号】《中国考古学 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甲种第三十号】《中国考古学 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 《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 《中国考古学 夏商卷》 《中国考古学 两周卷》 《殷墟的发现与研究》 《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 《中原青铜文化系统的几个问题》 《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下) 《周代棺椁多重制度研究》 《国学研究》 《汉代考古学概说》 《秦汉考古》 《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 《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 《文物》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考古学是什麼:俞伟超考古学理论文选》 《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 《旧石器时代考古》 《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源流》 《新石器时代考古》 《中国通史 远古时代》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仰韶文化研究》 《史前考古论集》 《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墓地研究》 《考古学研究》事实

到你报考的学校网站,查看招生简章,一般都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