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达芬奇鉴赏论文2000字

发布时间:

达芬奇鉴赏论文2000字

要不你看下(世界文学研究)或者也看下(设计)这样有可能有这类论文的期刊参考下吧~

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双重影响下绘画艺术蓬勃发展,同时也促使了绘画理论的形成。文艺复兴时期,不仅复兴了科学,艺术也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绘画艺术,本文就是对达芬奇的绘画艺术进行美学思想的分析,包括对其著名绘画的描述分析,对《绘画论》中的美学思想进行提炼,以及阐述了达芬奇的美学贡献达·芬奇画论,尤其是他的诗画比较,作为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 自觉和全面的艺术比较、文学比较,在突显了绘画等造型艺术的各方面的审美艺术的同时,也把诗歌(文学)方方面面的特征显现在我们面前他的文艺理论的价 值,甚至远大于当时的许多"诗学"著作达·芬奇的诗画比较开了西方近代诗画比较、文学与其他艺术比较的先河,并成为17、18世纪莱辛更为系统深入的诗画比较的先声

写作思路:主要写出达芬奇绘画风格特征及其影响,包括他在绘画上的理解以及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正文:达芬奇对于任何事物都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他的作品线条有些是十分刚硬的,有些是十分柔软的,这种刚柔并济的画法得益于他详细的观察。善于用明暗的方法创造出更好的立体感,让作品产生连续的明暗过渡,使作品看不出任何的截然不同的变化。具有科学性,他的作品存在和谐的的比例和良好的平衡感,并且他善于利用一些数学、物理学等科学原理来增强作品表现力。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像镜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还以思考指导创作,从自然界中观察和选择美的部分加以表现。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蒙娜丽莎》的原型是威尼斯公爵夫人,当时威尼斯公爵请达·芬奇为其夫人画一幅肖像,而当这幅画作完成之后,达·芬奇因为太喜欢这幅画,不舍得交工,就连夜打包,和仆人一起逃跑了。蒙娜丽莎的右手更被称为“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最后的晚餐》绘制在米兰格雷契修道院饭厅的墙壁上。达·芬奇一改前人绘制“最后晚餐”围桌而座的布局,让所有人物坐成一排面向观众,而耶稣基督坐在最中间。

论达芬奇笔下的圣母之美 摘要:16世纪,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比常人更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新时代的气息——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而作为艺术家、思想家、数学家、建筑师,达芬奇更以绘画成就称誉。在大师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圣母”是一个重要的题材,在他笔下,一系列富有人性之美的圣母形象折射出文艺复兴的真精神。本文试从题材、结构、技法、以及画家幼年起形成的心理机制等方面,按时间顺序对几幅画作出分析,以探讨达芬奇笔下的圣母之美。并比照大师之前及同时代画家的圣母像画作,揭示文艺复兴之“人”的精神。 关键词:文艺复兴;达芬奇;圣母;人性之美 西方艺术史上的文艺复兴盛期,指15世纪末叶到16世纪中叶,这时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美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 “文艺复兴三杰”中的达芬奇则是其突出的代表人物。他是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作家、数学家、医学家、制图师、工程师和科学家。在他的艺术和科学研究生涯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对知识探究的深切的爱。他是无愧于“Homo Universalis”(“全能的人”)之称号的。他在绘画上的创新手法影响了他过世后一百多年的意大利及欧洲各国的艺术。他创造的“晕染法”(sfumato)使物体轮廓线、画面调子更加柔和且富于立体效果;而“明暗法”(chiaroscuro)则使得描绘对象仿佛具有真切的错觉效果[1]。这在他笔下的圣母肖像中得到深刻的体现。达芬奇是一个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 列奥纳多�6�1达�6�1芬奇(Leonardo da Vinci)于1452年生于佛罗伦萨与比萨之间的芬奇小镇。其父是一位精力充沛、相当有名的律师塞尔�6�1皮埃罗�6�1达�6�1芬奇(Ser Piero da Vinci),他与一贫穷的酒家侍女卡特琳娜(Catarina)生下了这个孩子,却没有娶可怜的姑娘为妻。根据文件记载,一般认为五岁之前的列奥纳多由其生母抚养,五岁后回到父亲身边,由继母和祖父抚养。虽然衣食无忧且不乏亲友的疼爱,但作为一个五岁的男孩即离开生身母亲,这种影响将是贯穿其一生的,而且后来也反映到达芬奇的作品中,他笔下的女性无一不慈爱、美丽、祥和,神情中既有母性的光辉,又有圣母般的圣洁。在达芬奇一生的创作中,“圣母”似乎是他比较偏爱的题材。 少年时的列奥纳多便已展示出其多才多艺的特点:他不仅相貌出众,且天生有一幅美妙的歌喉,会演奏琵琶,能引吭高歌;他凭借艺术天赋,利用光线效果,画出一条像龙一样的逼真的怪物。于是他父亲将他送到佛罗伦萨的韦罗基奥(Verrocchio)的画坊。佛罗伦萨是艺术家的摇篮,这里学术自由,艺术流派纷呈,各种新思潮十分活跃。韦罗基奥是文艺复兴早期最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他提倡认真研究数学、透视学及解剖学方面的知识。还倡导用精细的描绘方法表现对象,并灌输学徒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在这里达芬奇不仅受到了人文主义的熏陶,而且打下了良好的从艺基础。他专心研究各种表现技巧和造型艺术,认为大自然缔造的美,是绘画的对象,而人是大自然最完美的创造。达芬奇在韦罗基奥的《基督受洗》中画了左下角的半跪天使,这甚至比画面主体更为柔和自然,其神态、表情以及柔和的色调显示出其绘画天才,沃尔夫林称之“有如从另一世界传来的声音”[2],说明这已经不是十五世纪艺术界里的东西,而是一种新因素,预示着一个从未有过的艺术时代即将来临。年轻的达芬奇在作品中显示出了从素描所激发的新思想,使之从画室里那些优秀的同伴中脱颖而出,进而超越了他的老师,一举凌驾于佛罗伦萨的众多才俊之上。 在1473——1475年间,还在韦罗基奥画坊时,达芬奇完成了《受胎告知》,这是最初体现达芬奇风格的作品之一。它采用15世纪绘画中常见的横披式构图。这幅画取材自《圣经�6�1新约》,是传统的宗教题材,画面描述的是耶稣之母玛丽亚得知自己未婚先孕后十分惊慌、不安的情景。画家在表现这一传统题材时,一反前人的陈规陋习。他把玛丽亚的闺房置于美丽的自然风景中。前来告诉玛丽亚神谕的天使加百列,跪在繁花似锦的草地上。背景有挺拔的柏树,重叠的山岸和潺潺的流水。天使加百列左手持一朵素净的百合花,面部表情十分柔和,毛茸茸的双翼富有质感。玛丽亚右手持书,左手意外地伸展开,年轻的面庞在端庄、美丽中透出惊讶的神色。玛丽亚的手势和表情表达出她对这一事实的惊讶。而惊讶之余,似乎还显露出一丝丝羞涩的表情。在这幅画中,达芬奇的素描和透视学已经纯熟,开始注重动作、手势、姿态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但在光与影的处理上,尚未达到日后炉火纯青的程度)。画面的布局条理井然,宁静开朗。柔和的色彩洋溢着清新的自然和青春的气息,而没有宗教的神秘感。人物之间的戏剧性场面凝结在这一瞬间的画面,展示了抒情诗般的意境,栩栩如生地表达了“受胎告知”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整个画面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当时意大利的艺术界。 《蒙娜�6�1丽莎》(Mona Lisa,1503—1506)似乎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绘画,曾经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激起后人无数的诗歌、绘画、雕塑和小说的创作。虽然,她也是一幅没有完成的作品,但画家确实为这幅画付出了特别的努力。据说,在画的过程中,为了唤起画中人发自内心的情感,画家请了乐师演奏为她演奏,丑角为她表演,但这位贵妇人并没有使达芬奇得到他想要捕捉的东西。直到有一天,她看到画家所画的飞行器设计草图时,感到很大震动,并由衷地发出了微笑,这一难得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立即被达芬奇捕捉到了,并把它成功地塑造了出来。“她那迥非寻常的目光仿佛追随着观众,表明了她的毅力、魅力与智慧。她温柔、优雅、脉脉含情,使整个画面的意境充满无限深广而又极度丰满的色彩;而她含蓄、神秘的微笑,透出一种美丽的人间女子对于世俗生活的怡情、惬意,是人文主义者追求的世俗精神的生动写照。[3]”其实,达芬奇笔下的这一使人难忘的微笑已不是具体的一位贵妇人的表情了,而带有了一种普遍意义,是“蒙娜丽莎”所有的,是达芬奇所有的,也是我们大家所共同拥有的人性特质的某种精微的东西。也许,这就是《蒙娜�6�1丽莎》的魅力所在。非常明显,这幅画继承了希腊古典主义庄重、典雅、和富有理想化特质,但它又进一步突破了希腊古典艺术在人本特质上的局限,更进一步走向现实和内在。 在画中,她如此平静的看着我们,温柔的眼神占据了我们的视线,她的表情难以名状,使人神往而又难以捉摸。一股浓郁的美弥漫着整个画面。难怪瓦萨利在《名艺术家传》一书中如此忘情地写到: “任何想要看一看艺术究竟可以在多大的程度上模仿自然的人,只需看一看这一头像就可以了,她的所有微妙细节都得到了忠实的再现。她的双眸明亮而又温润……睫毛和眉毛再现得一丝不苟,而梳向两边的头发仿佛是从皮肤里长出来的……红润可爱的嘴唇与活生生的脸颊连成一体,好像不是画出来的,而是有血有肉。急切地看着她的喉咙下的凹陷处的人一定会想象自己看到了脉搏的跳动。这是艺术的奇迹。[4]” 画中的背景好像神话中的场景。就像在《岩间圣母》一画中的一样,画家对岩石和流水流露出了无限浓厚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片风景里,画家引入了大气透视原理的描绘,并进一步创造出“晕染法”画法,用模糊性处理明暗之间的过渡,仿佛能让人看到画中的空气,加强了画面空间的深度感。相对比早期的作品《岩间圣母》,更能让人明显得感觉到这一点。 对于五岁便离开生母的达芬奇来说,即使幼年得到了继母不差丝毫的疼爱和照顾,但对生母的深深眷恋是一生也挥之不去的。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才画出了有如此神态的圣母。画过圣母的画家有很多,大抵都是慈祥、端正的样子,但达芬奇的圣母却能一下打动人心,那是因为画中人物所具有的神态。在他晚年的作品《圣母、圣婴和圣安娜》中,圣母和圣安娜同时出现在画面里,这种神态尤为突出。相信每一个看过达芬奇的圣母画作的人,都会被画中人物的神态所深深打动。 《圣母、圣婴和圣安娜》(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1508——1510)是一幅宗教题材的画。画中圣母坐在母亲圣安娜的腿上,而圣婴则在地 上要去抱一只小羊羔。这种画面在当时是不多见的。所以,精神分析学者弗洛伊德曾经就此大作文章,人文三角形的构图中内涵着画家童年时的创伤经历,即作为私生子渴望同时得到生母和继母的爱的痛苦欲望。但是,艺术史学者却发现,这样的构图其实早在中世纪时就已经出现了,并以此表达生命的代代流传。画中的三个人物具有鲜明的时间含义:圣安娜代表过去,圣母意味着现在,二圣婴则指向了未来。甚至小羊羔和背景中的树还暗示着圣婴以后所要遭遇的受难。 不过,人们眼前的所见又何尝不是一种迷人的现在呢?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与三个人物的亲情融融交流本身不就是艺术家所要肯定和赞美的现实生活吗? 金黄色的画面上,圣婴正在和小羊嬉戏,旁边的玛丽娅微笑着,伸开双臂,对那个孩子做出拥抱的姿势,似乎让他别调皮了——“到我这儿来吧!”,旁边的圣安娜,笑着看这一切,画面和谐,平静,像一个夏日悠闲的午后。母女二人脸上都带着淡淡的笑意,嘴角安详地翘着,表情又像在梦境中一样。事实上,这幅画面的背景也不是现实中的背景,高大的山脉,朦胧的天际,而画面中的人物却是一幅在室内的姿态,但是这种与现实相冲突的背景和人物的结合却没让人感到有什么不妥,相反却让人感到和谐。在现实中找不到的环境也许只有在圣母哪儿可以见到。 《伯灵顿宫草图》(Buriling House Cartoon,1499)是一张早期的未完成的草图,但和《圣母、圣婴和圣安娜》极为相似,画中玛丽亚居左,圣安娜靠后,居右。两人似乎在谈论着什么,玛丽亚低垂着眼帘,侧着头边听边若有所思。而右边的圣安娜,脸孔是在暗影中的,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她的五官比较明亮,因为她的眼睛是睁着的,她面朝玛丽亚,抬起左手,在向她说什么。玛丽亚面容妩媚,而圣安娜的眉宇间充满了智慧,显得更为吸引人。她在构图中的位置比较靠后,身体被天使遮住了半个,面前的光线也被玛丽亚挡住了,在她脸上投下一些阴影,但她的脸孔却在暗处熠熠生辉,深深的眼窝像两潭深泉,画家没有在这里留下一点空白,全部打上了阴影。如果把其他部分遮住,只看这里,让人看不出这画的是什么,但放到整体中,这就变成了一双眼睛,而且还让人感觉到她在注视着侧前方,再看一会,又发现她的眼睛还带着笑意。画中“明暗法”的运用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疏密不同的线条展现着光与影的微妙变化。这里抛开达芬奇的画技精湛不说,画中圣母、圣安娜的神态的安详,确实是深深打动人心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从来没见到过这种神态,第一次看到达芬奇的圣母之前,我也从未想象出会有这种神态,但它无疑是吸引人的,画中的圣母静静地注视着你,似乎无论你做错了什么事,她都会原谅你,告诉你永远都有机会。即使她闭着眼睛,脸上仍显露出这样的神情。当我想念这种神情的时候,我只有打开达芬奇的画册,它给人以平静、安慰的力量,我想,这就是一个母亲本来的样子。 现实中我们的母亲却不是这样的,但我毫不否认母亲对我们的爱。她们不一定全都非常漂亮,她们的脸上有了皱纹,她们的头发有几根已开始变白,她们把眉毛皱起来——那是她们在为孩子的衣食而操劳。假如抛开这一切不论,那我们的母亲也会有这样的神情的,这种神情是隐藏在平日的表情背后,被生活所覆盖,但她确实是存在的。我想,一位产妇,在她第一眼看到自己的孩子的瞬间,一定曾露出过这种神情,这是神圣、纯洁的一瞬间,达芬奇就是把这潜在的神圣挖掘出来,用纸笔表现给我们看,这是理想化和神化了的母亲,她美丽、平静、宽容、慈爱,没有一丝烦恼,不食人间烟火般的圣洁,只剩下对我们的爱,这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但却是在现实生活中得来的。 如果一幅画,给人的感觉仅仅是赏心悦目,那它算不上是美的,如果它能安慰人的精神,直达人心灵深处,那它就是一幅完美的艺术品。艺术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的眼睛,而是为了满足人的心灵。这就是达芬奇笔下的圣母之美。 中世纪以来,西方艺术中大多都是宗教画,“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也是宗教画,还是画的圣母、耶稣等等,但是中世纪那时的画,画面上的人一个个神情呆滞、凄苦:圣母玛利亚是一脸愁容,耶稣总是在那受苦、受难的样子。中世纪的教堂里往往有很多基督教人物的壁画、镶嵌画,像埃及西奈山圣凯瑟琳修道院中的《有圣提奥多和圣乔治在侧的宝座上的圣母》,在当时已是十分精彩,但它的整个画风与文艺复兴时代有着天壤之别。慢慢地接近14世纪的“文艺复兴”了,以乔托为代表的佛罗伦萨画派,他们的作品宛如清新的空气,重新有了浓厚的现世意味,使人文主义的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而到了达芬奇,那画风突然一变,圣母玛利亚便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妇人,非常美丽、温柔,抱着耶稣,非常好玩的一个小孩。即使是同时代的米开朗基罗,其作品结实浑厚,但人物神态上,远远不如达芬奇更来得柔和、温婉。达芬奇的圣母像是独一无二的。在达芬奇笔下,文艺复兴中的意大利迎来了它的艺术巅峰。 从文字意义上说,“文艺复兴 ”源自法文“Renaissance”,我们把它翻译成“文艺复兴”,但是它所放射出的光芒不仅仅是文艺,它带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它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这个时代的精神同以往大大不同。如果说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时代文学方面的先驱,那么达芬奇则是艺术领域的开路先锋。人文主义当然可以从古希腊中找到源头,但在基督教文明的统治下,把“理性”逐步经过几个世纪回归给人性,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功劳。从文艺复兴开始,欧洲文明开始进入现代,“近代西方文化中越来越明确的个人主义意识逐渐确立。这是一种蕴藏着足以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的思想观念,无疑激发起人极强的进取心和创造性。某种意义上,正是它造就了那个英雄辈出的‘巨人时代’[5]。”恩格斯说这个时代需要巨人,也确实产生了巨人。从时代上分析,基督教文明神本主义已经到了一个阶段,非要由人来取代不可,这就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过去是把人当作神的附属物来认识,而文艺复兴是需要把人当作人来认识的时代。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不知产生了多少这样的巨人。如果要在其中找出一位代表文艺复兴真精神的人物,我们一定会指出列奥纳多�6�1达芬奇这位巨人。 达芬奇是伟大的艺术巨匠和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可是他却只有常人的有限力量。他什么都想去做,而且要做得完美无瑕。他设想过千百个计划,只完成了少数几个。因为他一旦发现他做得与他想象的不符,马上撒手不干。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辛酸的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6]”但他关于人的崇高概念,对现实世界的盎然兴致,对大自然美的无限向往,对人类理性精神的真情领悟,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单看他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圣母像,虽然还有许多是未完之作,但其中反射出的光芒足以使他成为文艺复兴时代最卓越的人文主义者。

美术鉴赏论文1500字达芬奇

这是一幅大家都非常熟的名画,作者是达芬奇。这幅画画的是佛罗伦萨一皮货商的妻子,画家画她的时候,她才二十四岁,这位妇女刚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常常悲哀抑郁。画家在画她的肖像时,为了让她面露微笑,想出种种办法:请乐师给她奏乐唱歌,或说笑话,让欢快的气氛帮助她展现笑容。画上的蒙娜丽莎呈现的笑容虽是微弱的,但可以从她的眉宇间看出只心的愉悦,一丝微笑似乎刚从她的脸上掠过。稍翘起的嘴角和舒展的笑肌,可以让人微微感觉到这位妇人在被画的时刻的心情。但她那安详的仪态,表明她的微笑是平静的,不到引起情绪上的波动,这是一种古代妇女的矜持的美的表现。由于于蒙娜丽莎的微笑显得富有魅力,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在受基督教禁欲主义控制的年代里,妇女的举止是要受到许多的约束的,她们不能放肆地表现自己的欢乐与痛苦,不然,就是对上帝的“亵渎”,在一般上层妇女中,也不允许肆意地哭与笑。所以中世纪的肖像画,一般都被画得呆板、僵硬,面部毫无表情。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开始为表现人的感情而费尽心机,为了画出蒙娜丽莎的真实形象,他还从解剖和生理学上理进行研究,探索隐藏在皮肤下的脸部肌肉的微笑状态,研究人在轻松愉快时的心理变化与反应过程。为了这,他废寝忘食,有时,微风吹起了湖上的涟漪这一现象,也会引起他的注意,启发他去修改自己的画面。其次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肖像画多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这样“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和稳重。 还有的就是“蒙娜丽莎”的一双手,这双柔嫩的手被画得那么精确、丰满,完全符合解剖构,它展示了她的性格,她的温柔,更展示了她的身份和阶级地位。从这双手可以看出,画家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性。“蒙娜丽莎”没有华丽的服饰,一条深褐色的头纱上,也不带任何装饰品;衣纹的自然褶襞被子画得很仔细。他用一调胶的颜色来表现软缎的质感。袒露的胸部显不了这位妇女的健康、华贵和青春的美。在背景的处理上,达芬奇运用的是“空气透视法”,反后面的出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都有推向遥远的深处,仿佛这一切都被笼罩在薄雾里,以此来加强“蒙娜丽莎”形象地位。这样一幅不大的肖像画竟用去他四年的时间,这说明达芬奇不是仅仅为了画好一个贵夫人的肖像,而是在艺术上有所追求的。 对《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不能仅仅从肖像被子画得生动逼真上面去考虑,更重要的是,达芬奇在这幅画上体现了他先进的艺术思想,即以科学的精神去观察自然的态度。达芬奇主张在艺术上要做自然的和子。可是在神学思想里,人是被看成罪恶的化身的。达芬奇的《蒙胧娜丽莎》与宗教世界观完全相反,它是一首赞美自然的颂歌。他的肖像画确凿地肯定了人生和它的美的意义。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五)引言(Introduction)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双重影响下绘画艺术蓬勃发展,同时也促使了绘画理论的形成。文艺复兴时期,不仅复兴了科学,艺术也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绘画艺术,本文就是对达芬奇的绘画艺术进行美学思想的分析,包括对其著名绘画的描述分析,对《绘画论》中的美学思想进行提炼,以及阐述了达芬奇的美学贡献达·芬奇画论,尤其是他的诗画比较,作为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 自觉和全面的艺术比较、文学比较,在突显了绘画等造型艺术的各方面的审美艺术的同时,也把诗歌(文学)方方面面的特征显现在我们面前他的文艺理论的价 值,甚至远大于当时的许多"诗学"著作达·芬奇的诗画比较开了西方近代诗画比较、文学与其他艺术比较的先河,并成为17、18世纪莱辛更为系统深入的诗画比较的先声

它上面有我爱我的小魔鬼,艾沙尔,她那幅画有一个十孔桥,还有她的眼睛里面可以看到

艺术鉴赏论文1500字达芬奇

要不你看下(世界文学研究)或者也看下(设计)这样有可能有这类论文的期刊参考下吧~

添加到搜藏待解决 求鉴赏达芬奇的画蒙娜丽莎的论文!!!! 悬赏分:4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7 天 17 小时 要求:1 造型和色彩理论概述, 300字左右 2 该作品的历史背景,200字左右; 3 作者及其艺术风格介绍,200字左右 4 对该作品的评价及地位,200字左右; 5 运用造型和色彩理论对该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字数不少于600字。 1)内容与典故 2) 构图分析 3)色彩分析 4)技法与创新 这些不用步步遵守,只要稍微点到就行了,当然对于网上直接能找到的那些就不用贴出来了,毕竟我也能找到。虽然比较麻烦 其实很多小弟都能找资料,但是对于“色彩和造型”这些空洞的知识却不甚明了,也找不到相关的,所以需要大家帮忙!!! 问题补充:其实不一定要蒙娜丽莎 只要是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风格或学院派的一件艺术作品(包括绘画或雕塑) 可以的话可以发到 谢谢了

我靠,哥哥,你如果觉得色彩和造型是些空洞的知识,你是画画的么,实话给你说吧,画画这行,没有纯搞理论的,你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以达芬奇绘画风格特征及其影响作为主题,可以主要写出达芬奇绘画风格特征及其影响。正文:达芬奇对于任何事物都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他的作品线条有些是十分刚硬的,有些是十分柔软的,这种刚柔并济的画法得益于他详细的观察。善于用明暗的方法创造出更好的立体感,让作品产生连续的明暗过渡,使作品看不出任何的截然不同的变化。具有科学性,他的作品存在和谐的的比例和良好的平衡感,并且他善于利用一些数学、物理学等科学原理来增强作品表现力。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像镜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还以思考指导创作,从自然界中观察和选择美的部分加以表现。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蒙娜丽莎》的原型是威尼斯公爵夫人,当时威尼斯公爵请达·芬奇为其夫人画一幅肖像,而当这幅画作完成之后,达·芬奇因为太喜欢这幅画,不舍得交工,就连夜打包,和仆人一起逃跑了。蒙娜丽莎的右手更被称为“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最后的晚餐》绘制在米兰格雷契修道院饭厅的墙壁上。达·芬奇一改前人绘制“最后晚餐”围桌而座的布局,让所有人物坐成一排面向观众,而耶稣基督坐在最中间。他的人物肖像画画的和真人最为接近。他说,“绘画是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万物)的唯一模仿者,绘画包罗自然的一切形态在内,它能够将自然界中转瞬即逝的美生动地保存下来,绘画能比语言文字更真实更准确地将自然万象表现给我们的知觉。多奇妙的科学啊!你生动地保存了人们昙花一现的美,使它比那些随时光而变易,并且终于老朽的自然创造物还要经久,这样的科学和神圣的自然的关系,犹如它的作品与自然作品的关系,因此受人钟爱。天生丽质的美,将随年月的消逝而迅即磨灭,除非有画家把它画下,方可保存永久。绘画容易保存,使它经得起岁月的磨蚀。绘画保存了美,否则它将被自然和时间磨灭。我们靠绘画保存了名人的相貌。铜匠作品比绘画作品还要耐久,他们的作品比之你们或我们的作品更经得起岁月的磨蚀。但是他们缺乏想象”。在照相机和电视发明之前,绘画无疑是自然的唯一模仿者。知识是建立在真实之上的,绘画是传播知识的最好桥梁(这是指在没有照相机和电视机之前)。画家应以现实世界(即自然)为对象来作画,这样画出的画才是真正有用的画。也就是说画家画的东西应该是真实(即现实世界真正存在的事物)的。绘画作品有两个作用:第一是传播知识;第二是让人能欣赏到美。达·芬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识到绘画的这两项作用的人。而且达芬奇的绘画作品,完全起到了这两个作用。

达芬奇美术论文

达·芬奇诞生在意大利芬奇镇附近的安基亚诺村,芬奇镇靠近佛罗伦萨。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公证人,家庭富有。达·芬奇是非婚生子,他的童年是在祖父的田庄里度过的孩提时代的达·芬奇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兴趣广泛。他歌唱得很好,很早就学会弹琵琶,他的即兴演唱,不论歌词还是曲调,都让人惊叹。他尤其喜爱绘画,常为邻里们作画,有“绘画神童”的美称。  当时,皮埃罗受一位农民的委托,要画一幅盾面画。他听说儿子会画画,想试试儿子的画艺,便将这任务交给了小芬奇。小芬奇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画成了一个骇人的妖怪。这妖怪长着火球般的眼睛,张着血盆大口,鼻孔中喷出火焰和毒气,样子十分的恐怖。作品完成后,小芬奇请父亲来到他的房间。他把窗遮去一半,将画架竖在光线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皮埃罗刚走进房间时,一眼就看到了这个面目狰狞的怪物,吓得大叫起来。小芬奇则笑着对父亲说:“请您拿去吧,这就是它该产生的效果。”皮埃罗从此确信儿子有绘画天赋,便将小芬奇送往佛罗伦萨,师从著名的艺术家委罗基奥,开始系统地学习造型艺术。此时的达·芬奇只有14岁。  委罗基奥的画舫是当时佛罗伦萨著名的艺术中心,经常有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在这里聚会,讨论学术问题。达·芬奇在这里结实了一大批知名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科学家,开始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 达·芬奇在20岁时已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用画笔和雕刻刀去表现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真、善、美,热情歌颂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  达·芬奇并不满足他的这些才干,他要掌握人类思想的各个领域。他眼光独到,做事干练,具有艺术的灵魂。有一次,他在山里迷了路,走到了一个漆黑的山洞前。他在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我突然产生了两种情绪——害怕和渴望:对漆黑的洞穴感到害怕,又想看看其中是否会有什么怪异的东西。”他一生都被这两种情绪所羁束——对生活之不可知或无力探知的神秘感到害怕,而又想把这个神秘之不可知性加以揭露,加以研究,解释其含义,描绘其壮观。他很早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研究者、一个教师、尤其是一个艺术家。  科学巨匠  在文艺复兴早期,人们盲目地接受传统观念,崇拜古代权威和古典著作。人们学习科学知识也只是学习象《圣经》一样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只相信文字记载。达·芬奇反对经院哲学家们把过去的教义和言论作为知识基础,他鼓励人们向大自然学习,到自然界中寻求知识和真理。他认为知识起源于实践,只有从实践出发,通过实践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他说“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实践应以好的理论为基础”。达·芬奇提出并掌握了这种先进的科学方法,采用这种科学方法去进行科学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这一方法,后来得到了伽利略的发展,并由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最基本方法。 达·芬奇坚信科学,他对宗教感到厌恶,抨击天主教为“一个贩卖欺的店铺”。他说:“真理只有一个,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达·芬奇的实验工作方法为后来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发明创造开辟了道路。  ● 天文。达·芬奇对传统的“地球中心说”持否定的观点。他认为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太阳本身是不运动的。达·芬奇还认为月亮自身并不发光,他只是反射太阳的光辉。他的这些观点的提出早于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甚至在当时,达·芬奇就幻想利用太阳能了。  ● 物理。达·芬奇重新发现了液体压力的概念,提出了连通器原理。他指出:在连通器内,同一液体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液面高度不同,液体的高度与密度成反比。他发现了惯性原理,后来为伽利略的实验所证明。他认为一个抛射体最初是沿倾斜的直线上升,在引力和冲力的混合作用下作曲线位移,最后冲力耗尽,在引力的作用下作垂直下落运动。他的这一发现使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学说产生了动摇。他发展了杠杆原理,除推导出作用力与臂长关系外,还算出了速度与臂长的关系。他指出了“永动机”作为能源的不可能性。达·芬奇还预示了物质的原子原理,形象生动的描述了原子能的威力:“那东西将从地底下爆起,……使人在无声的气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彻底毁坏,看起来在空中似乎有破坏力。”  ● 医学。达·芬奇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认为是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他掌握了人体解剖知识,从解剖学入手,研究了生理学和医学。他最先采用蜡来表现人脑的内部结构,也是设想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脏和眼睛的第一人。他发现了血液的功能,认为血液对人体起着新陈代谢的作用。他说血液不断的改造全身,把养料带到身体需要的各个部分,再把体内废物带走。达·芬奇研究过心脏,他发现心脏有四个腔,并画出了心脏瓣膜。他认为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动脉硬化,而产生动脉硬化的原因是缺乏运动。后来,英国的威廉.哈维证实和发展了达·芬奇的这些生理学成果。  ● 建筑。在建筑方面,达·芬奇表现出卓越的才华。他设计过桥梁、教堂、圆屋顶建筑和城市下水道。在城市街道设计中,他将车马道和人行道分开;设计城市建筑时,具体规定了房屋的高度和街道的宽度。米兰的护城河就是他设计和建造的。  ● 水利工程。达·芬奇对水利学的研究比意大利的学者克斯铁列早一个世纪。为了排除泥沙,他作了疏通亚诺河的施工计划。他设计并亲自主持修建了米兰至帕维亚的运河灌溉工程。由他经手建造的一些水库、水闸、拦水坝便利了农田灌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些水利设施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 军事和机械。达·芬奇的研究和发明还涉及到军事和机械方面,他发明了飞行机械、直升飞机、降落伞、机关枪、手榴弹、坦克车、潜水艇、双层船壳战舰、起重机等等。  ● 地质学。达·芬奇根据高山上有海中动物化石的事实推断出地壳有过变动,指出地球上洪水的痕迹是海陆变迁的证明,这个思想与300年后赫顿在地质学方面的发现颇为近似。并且在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前,他就计算出地球的直径为7000余英里。  他还在数学领域和水利工程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可以说,达·芬奇的研究涉及到自然科学的每一部门,他的思想和才能深入到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全面发展的学者。但是,达·芬奇的大多数著作和手稿都没有发表,直到他逝世后多年才被世人所发现。科学史家丹皮尔这样评论达·芬奇,“如果他当初发表他的著作的话,科学本来一定会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  ● 他是直升机之祖  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早在莱特兄弟之前就有可能开创人类飞行的历史。  “如果他当初发表了他的著作的话,科学一定会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猜测这种情况对人类的学术与社会的进步,当然是毫无用处的,但是我们可以万无一失地说,如果真有这种情况发生的话,人类的学术和社会的演变一定都会大不相同,”科学史家丹皮尔津津乐道的这位科学巨人正是达·芬奇。  事实上,达·芬奇时代的人们也与前人一样,有着飞行的梦想。在佛罗伦萨呆了一段时间后,达·芬奇又来到米兰。1483至1486年期间,达·芬奇绘制了一幅飞行器草图。  在达·芬奇的设想中,这是一种依靠飞行员自身提供动力来驱动的飞行器。这位天才称自己的设计为“扑翼飞机”,达·芬奇让自己的飞机同时具备了推动力和提升力。  让我们姑且根据达·芬奇画的草图来还原出这架飞机。飞机的外形由木头、帆布等当时的材料制成,在飞行器两侧是一双膜状的翅膀,结构和形状酷似蝙蝠或翼龙,这双翅膀展翼可以达到11米。飞行员背负着这个巨大的飞行器,通过不停地踩动一个动力滑轮来驱动,而这个推动力又通过手摇曲轴得到放大,同时向提升装置提供动力。  设计出这款飞机时,达·芬奇心中一直有个理念:只要力量足够就可以飞行。看来,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早在莱特兄弟之前就有可能开创人类飞行的历史。事实上,这个最早的飞行器的机械设计十分完美,但是,由于人自身所提供的动力和飞行器本身的自重相比不成比例,是无法实际应用的。事实上,达·芬奇称自己的发明也是提供一个直升动力,而不是真正能工作的飞机。直到今天,人们还将达·芬奇的设计视为直升机的先祖。  ● 他设计出初级机器人  更为奇妙的是,达·芬奇还设计了一套方法以做心脏修复手术。  达·芬奇曾自称自己没有受过书本教育,大自然才是他真正的老师。而认识自然,认识自己。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不遗余力地履行着。为了认识人类自身,达·芬奇亲自解剖了几十具尸体,对人体骨骼、肌肉、关节以及内脏器官进行了精确了解和绘制。  在多次解剖后,达·芬奇发现了血液对人体所起到的新陈代谢作用,血液把营养带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又把废物从各部分带走。在具体的解剖观察中,达·芬奇发现了心脏由4个腔组成并画出了心脏瓣膜图。  事实上,当年达·芬奇连人体循环系统工作机理的一点概念都没有。更为神奇的是,2005年,一名英国外科医生还利用达·芬奇设计的方法做心脏修复手术。不过,解剖学的研究在当时并没有给达·芬奇带来声誉,而是遭到了无数的诽谤。  不过,就是对人体的这种深入了解,达·芬奇在手稿中甚至绘制了西方文明世界的第一款人形机器人。  达·芬奇赋予了这个机器人以木头、皮革和金属的外壳。而如何让机器人动起来,才是让达·芬奇大伤脑筋的。在达·芬奇的构想中,他想到了用下部的齿轮作为驱动装置。由此通过两个机械杆的齿轮再与胸部的一个圆盘齿轮咬合,机器人的胳膊就可以挥舞,坐或者站立。更绝的是,再通过一个传动杆与头部相连,头部就可以转动甚至可以开合下颌。而一旦配备了自动鼓装置后,这个机器人甚至还可以发出声音。  原来,5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机器人的雏形。  ● 点燃现代汽车发明灵感之火的正是这辆“达·芬奇汽车”。  达·芬奇长达7000多页的手稿(现存约5000多页)至今仍在影响科学研究,他就是一位现代世界的预言家,而他的手稿页被称为一部15世纪科学技术的真正百科全书。  很早,达·芬奇就对当时的四轮马车不满。在他的科学世界中,早就有了汽车的影子。事实上,点燃现代汽车发明灵感之火的正是这辆“达·芬奇汽车”。  既然是汽车就要考虑动力问题,达·芬奇在汽车中部安装了两根弹簧以解决这个问题。人力转动车的后轮使得各个齿轮相互咬合,弹簧绷紧就产生了力,再通过杠杆作用将力传递到轮子上。  那么怎么控制车速呢?达·芬奇也想到了。他在车身上安装了一个圆盘装置,圆盘表面设置了很多方形的木块,和每个轮子连接的铁杆另一端与圆盘相接,这就是用于控制车速的装置。圆盘扇放置的木块数量越多,与铁杆之间的摩擦就会越大,阻力也越大,轮子的运转速度越慢,行驶的距离越长。  当然,达·芬奇也想到了刹车装置。位于齿轮之间有一个木块,拉动绳索将木块卡在齿轮之间,车就可以停止。不过,这辆汽车不能载人,因为仅靠弹簧的动力根本无法行驶很长的距离。  同时,达·芬奇还将弹簧巧妙地运用在了钟表设计上。后来大型钟表采用的原理,就是出自达·芬奇的设想。只是在这个设想中,弹簧的弹力被物体的重力所代替,物体向下的重力通过众多齿轮咬合作用被均匀传递,钟表便得以保持匀速运动。  此外,挖河机、潜水机、起重机、照相机、加热机、温度计……达·芬奇曾有过无数的发明设计。而这些发明足足可以让我们的世界科学文明进程提前100年。  ● 对机械世界痴迷不已  水下呼吸装置、拉动装置,发条传动装置、滚珠装置、反向螺旋、差动螺旋、纺织物扩张器……达·芬奇将他无数的奇思妙想呈现在世人面前。故事的开头不得不说起达·芬奇初到佛罗伦萨学画的经历。事实上,这段经历开启了艺术家达·芬奇的大门,也开启了科学家达·芬奇的大门。  1460年,达·芬奇随父亲来到佛罗伦萨,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同时开始学画。学画的达·芬奇参与安装佛罗伦萨圣母玛丽亚大教堂穹顶灯塔上巨型铜球,由此接触并感受到了各式各样机械系统的神奇。  佛罗伦萨圣母玛丽亚大教堂是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达·芬奇在安装穹顶灯塔上巨型铜球时,亲眼目睹了三速提升机等机械装置的效率,深感其中的神奇。由此,布鲁内莱斯基的机械系统设计理念对达·芬奇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一批“锡耶纳工程师”对达·芬奇的科学世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锡耶纳的工程师们设计的一种外形像船的河道淤泥挖掘机,用来清除浅水狂口的沙砾和淤泥,还有一种能够提高装载量又加快行驶速度的桨叶船,这些锡耶纳工程师的发明,让达·芬奇对机械的魔力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从此,达·芬奇对机械世界痴迷不已。  艺术大师  说到艺术创作,在文艺复兴时期当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成就最高。他们的艺术成就达到了西方造型艺术继古希腊之后的第二次高峰,仅绘画而言,则达到了欧洲的第一次高峰。其中尤以达·芬奇最为突出,恩格斯称他是巨人中的巨人。在艺术创作方面,达·芬奇解决了造型艺术三个领域——建筑、雕刻、绘画中的重大课题:  1、解决了纪念性中央圆屋顶建筑物设计和理想城市的规划问题;  2、完成了15世纪以来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骑马纪念碑雕像的课题;  3、解决了当时绘画中两个重要领域——纪念性壁画和祭坛画的问题。  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不仅象镜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还以思考指导创作,从自然界中观察和选择美的部分加以表现。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传说,在他年轻时,有一次帮老师在一副名为《约翰为基督洗礼》的画中画了一个小天使,结果其水平超过了老师画的所有其他人物。这位在当年已有些名气的老师羞愧难当,从此不再涉猎绘画,只搞雕塑了。  达芬奇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就是他绝高的绘画艺术,其最著名的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圣安娜与圣母子》等。  《蒙娜丽莎》的绘制前后历时四年。据说模特是佛罗伦萨人,刚刚丧婴,为解除她的痛苦并露出自然的微笑,莱奥纳多便请人来为她奏乐。她的微笑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时似乎是很严肃有时又象很温柔;有时略含忧伤有时又显讥讽。蒙娜丽莎的右手更被称为“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  《最后的晚餐》绘制在格拉齐教堂圣餐厅的墙壁上。达芬奇一改前人绘制“最后晚餐”围桌而座的布局,让所有人物座成一排面向外,而耶稣基督座在最中间。  文艺复兴精神的代表  达·芬奇比之文艺复兴时期中的任何一人,有更多的、领域更广的幻想。他思想深邃、博学多才。他怀着永无休止的探索精神去研究自然和人生的一切奥秘,他把艺术和科学、理智和情感、形体和精神熔于一炉,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把艺术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达·芬奇是当之无愧的“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写作思路:主要写出达芬奇绘画风格特征及其影响,包括他在绘画上的理解以及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正文:达芬奇对于任何事物都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他的作品线条有些是十分刚硬的,有些是十分柔软的,这种刚柔并济的画法得益于他详细的观察。善于用明暗的方法创造出更好的立体感,让作品产生连续的明暗过渡,使作品看不出任何的截然不同的变化。具有科学性,他的作品存在和谐的的比例和良好的平衡感,并且他善于利用一些数学、物理学等科学原理来增强作品表现力。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像镜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还以思考指导创作,从自然界中观察和选择美的部分加以表现。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蒙娜丽莎》的原型是威尼斯公爵夫人,当时威尼斯公爵请达·芬奇为其夫人画一幅肖像,而当这幅画作完成之后,达·芬奇因为太喜欢这幅画,不舍得交工,就连夜打包,和仆人一起逃跑了。蒙娜丽莎的右手更被称为“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最后的晚餐》绘制在米兰格雷契修道院饭厅的墙壁上。达·芬奇一改前人绘制“最后晚餐”围桌而座的布局,让所有人物坐成一排面向观众,而耶稣基督坐在最中间。

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双重影响下绘画艺术蓬勃发展,同时也促使了绘画理论的形成。文艺复兴时期,不仅复兴了科学,艺术也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绘画艺术,本文就是对达芬奇的绘画艺术进行美学思想的分析,包括对其著名绘画的描述分析,对《绘画论》中的美学思想进行提炼,以及阐述了达芬奇的美学贡献达·芬奇画论,尤其是他的诗画比较,作为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 自觉和全面的艺术比较、文学比较,在突显了绘画等造型艺术的各方面的审美艺术的同时,也把诗歌(文学)方方面面的特征显现在我们面前他的文艺理论的价 值,甚至远大于当时的许多"诗学"著作达·芬奇的诗画比较开了西方近代诗画比较、文学与其他艺术比较的先河,并成为17、18世纪莱辛更为系统深入的诗画比较的先声

关于达芬奇的论文1500字

达·芬奇这一名字,我很熟悉,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画家,曾经创作了《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许多不朽的名作。可是,只有当我读了《画蛋》一文后,才了解到这位艺术大师的绘画生涯是从画蛋开始的。 粗一看,画蛋和创作《最后的晚餐》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谁都可以提起笔来画上一个圆不溜秋的蛋,形状和真蛋似乎也差不离。但芬奇的老师,名画家佛罗基奥却别具眼光,他对达·芬奇的第一次训练,就是画蛋。佛罗基奥曾告诫芬奇说:不要以为画蛋是容易的事,要真正在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下一番苦功不可。他还说:反复练习画蛋,就是训练自己做到手眼一致,以后不论画什么就都得心应手了。 佛罗基奥的教诲和达·芬奇以后在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功,给我们这样一个启迪:万丈高楼平地起。 不是吗?如果芬奇没有名师这一番严格的训练,那就很难想象他以后会成为一代艺术巨匠;著名的意大利小提琴家巴格尼尼如果没有孩提时代的严格基本训练,又怎会成为闻名全球的小提琴之王;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如果没有扎实深厚的武功和唱功底子,又怎能成为文武兼备的演员,在表演艺术上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 一句话,他们都曾经“画过蛋”,即他们都经过严格的基本训练,有着扎实的基本功,都为万丈高楼的建造打了深厚的地基,才使他们达到了一般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读了《画蛋》后,我也不禁想起了我的琵琶老师。当初,我刚开始跟着老师学琴的时候,曾对那无休止的基本练习十分头痛,当我抱着琴,依次伸出右手的五根手指练习轮指的时候,被那单调的“咚咚咚”的声音搞得昏昏欲睡;而一弹曲子,我的劲头就上来了,三下两下,就把曲子学会了。可是当我完整地演奏一首曲子时,由于基本功不过关,噪杂的声音很大,不说别人不爱听,有时连自己听了都会怒从心头起。老师针对我不认真练基本功的情况,经常有意识给我讲练基本功的重要性,我从自己的切身实践和老师的教诲中领悟了基本功的重要性,以后一直很重视,终于在技艺方面有了一些长进。 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不仅适用在艺术实践上,也适应在其他一切方面。如果我们要在工作、学习中取得成绩,就必须从“画蛋”开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上帝只给了他一个鸡蛋的色彩,他却绘出了世界上所有的色彩;上帝只给了他一个鸡蛋的影姿,他却成为了世界瞩目的艺术家。  ——题记  他,拥有一双神奇的手,在8岁时,就能描绘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他曾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他亲爱的母亲赋予了他艺术的灵感;然而他的家庭发生了变故。爸爸离开了他们,之后母亲又病了,他只有靠卖画维持生计,但他的画却遭人践踏。母亲病逝后,他把自己扮成一个乞丐,沦落街头,靠乞讨活下去。而他的人生,在16岁时,有了转机。  上帝给了他一个鸡蛋,那个鸡蛋在橱窗中散发出无尽的艺术光彩,他眼中透出饥渴的光芒。别的乞丐都纷纷去抢可口的饭菜,他却毅然拿起那个鸡蛋,重新拾起他的画笔。面对那个鸡蛋,他绘出了鸡蛋的泽芒,绘出了艺术的美丽,绘出他人生最大的转折。别的乞丐都嘲弄他,笑他傻,他却依然执起画笔,调色,描绘那个鸡蛋。那只是一个鸡蛋,却被达芬奇描绘得栩栩如生。画笔在他手中轻轻旋转,勾勒出一个平凡鸡蛋的身影,可那个鸡蛋,命中注定是不平凡的。  鸡蛋在达芬奇的手中,交织成一个梦想,在他心中旋转、跳跃、短短十几天时间,它便呈现在那张画布上,那是他的灵魂。那个鸡蛋轻轻悄悄地把他托上生命的高潮。那个鸡蛋,那个拥有圆润色泽的鸡蛋,它看似平凡、而又那么的不平凡,它孕育了一个伟大的灵魂,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灵魂。  那个跃然于纸上的鸡蛋,如同一个真实的鸡蛋,如此的立体,摇曳着一个鸡蛋的身姿。虽说西洋画像照相,但达芬奇却画出了那种神韵。那个鸡蛋就如同一个歪歪的小孩的脸,笑着,有着鼓鼓的,充满光泽的脸蛋。那色彩的变幻和连贯,就如同一张色似于鸡蛋的纸,妥帖地包裹着一个浑圆的球体,但还有谁,能描绘出如此复杂而生动的色彩呢?中国画能画出一个墨色的鸡蛋,却画不出鸡蛋原有的光泽。在光影的变化和色彩的层次与丰富上,中国画是稍逊一筹的。  当然,达芬奇最出名的画并不是鸡蛋,而是那副充满神秘色彩的《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但他所画的鸡蛋,已经能够体现出他艺术的灵魂。他用那个鸡蛋,描绘出了他精彩华丽的一生。

论达芬奇笔下的圣母之美 摘要:16世纪,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比常人更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新时代的气息——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而作为艺术家、思想家、数学家、建筑师,达芬奇更以绘画成就称誉。在大师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圣母”是一个重要的题材,在他笔下,一系列富有人性之美的圣母形象折射出文艺复兴的真精神。本文试从题材、结构、技法、以及画家幼年起形成的心理机制等方面,按时间顺序对几幅画作出分析,以探讨达芬奇笔下的圣母之美。并比照大师之前及同时代画家的圣母像画作,揭示文艺复兴之“人”的精神。 关键词:文艺复兴;达芬奇;圣母;人性之美 西方艺术史上的文艺复兴盛期,指15世纪末叶到16世纪中叶,这时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美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 “文艺复兴三杰”中的达芬奇则是其突出的代表人物。他是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作家、数学家、医学家、制图师、工程师和科学家。在他的艺术和科学研究生涯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对知识探究的深切的爱。他是无愧于“Homo Universalis”(“全能的人”)之称号的。他在绘画上的创新手法影响了他过世后一百多年的意大利及欧洲各国的艺术。他创造的“晕染法”(sfumato)使物体轮廓线、画面调子更加柔和且富于立体效果;而“明暗法”(chiaroscuro)则使得描绘对象仿佛具有真切的错觉效果[1]。这在他笔下的圣母肖像中得到深刻的体现。达芬奇是一个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 列奥纳多�6�1达�6�1芬奇(Leonardo da Vinci)于1452年生于佛罗伦萨与比萨之间的芬奇小镇。其父是一位精力充沛、相当有名的律师塞尔�6�1皮埃罗�6�1达�6�1芬奇(Ser Piero da Vinci),他与一贫穷的酒家侍女卡特琳娜(Catarina)生下了这个孩子,却没有娶可怜的姑娘为妻。根据文件记载,一般认为五岁之前的列奥纳多由其生母抚养,五岁后回到父亲身边,由继母和祖父抚养。虽然衣食无忧且不乏亲友的疼爱,但作为一个五岁的男孩即离开生身母亲,这种影响将是贯穿其一生的,而且后来也反映到达芬奇的作品中,他笔下的女性无一不慈爱、美丽、祥和,神情中既有母性的光辉,又有圣母般的圣洁。在达芬奇一生的创作中,“圣母”似乎是他比较偏爱的题材。 少年时的列奥纳多便已展示出其多才多艺的特点:他不仅相貌出众,且天生有一幅美妙的歌喉,会演奏琵琶,能引吭高歌;他凭借艺术天赋,利用光线效果,画出一条像龙一样的逼真的怪物。于是他父亲将他送到佛罗伦萨的韦罗基奥(Verrocchio)的画坊。佛罗伦萨是艺术家的摇篮,这里学术自由,艺术流派纷呈,各种新思潮十分活跃。韦罗基奥是文艺复兴早期最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他提倡认真研究数学、透视学及解剖学方面的知识。还倡导用精细的描绘方法表现对象,并灌输学徒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在这里达芬奇不仅受到了人文主义的熏陶,而且打下了良好的从艺基础。他专心研究各种表现技巧和造型艺术,认为大自然缔造的美,是绘画的对象,而人是大自然最完美的创造。达芬奇在韦罗基奥的《基督受洗》中画了左下角的半跪天使,这甚至比画面主体更为柔和自然,其神态、表情以及柔和的色调显示出其绘画天才,沃尔夫林称之“有如从另一世界传来的声音”[2],说明这已经不是十五世纪艺术界里的东西,而是一种新因素,预示着一个从未有过的艺术时代即将来临。年轻的达芬奇在作品中显示出了从素描所激发的新思想,使之从画室里那些优秀的同伴中脱颖而出,进而超越了他的老师,一举凌驾于佛罗伦萨的众多才俊之上。 在1473——1475年间,还在韦罗基奥画坊时,达芬奇完成了《受胎告知》,这是最初体现达芬奇风格的作品之一。它采用15世纪绘画中常见的横披式构图。这幅画取材自《圣经�6�1新约》,是传统的宗教题材,画面描述的是耶稣之母玛丽亚得知自己未婚先孕后十分惊慌、不安的情景。画家在表现这一传统题材时,一反前人的陈规陋习。他把玛丽亚的闺房置于美丽的自然风景中。前来告诉玛丽亚神谕的天使加百列,跪在繁花似锦的草地上。背景有挺拔的柏树,重叠的山岸和潺潺的流水。天使加百列左手持一朵素净的百合花,面部表情十分柔和,毛茸茸的双翼富有质感。玛丽亚右手持书,左手意外地伸展开,年轻的面庞在端庄、美丽中透出惊讶的神色。玛丽亚的手势和表情表达出她对这一事实的惊讶。而惊讶之余,似乎还显露出一丝丝羞涩的表情。在这幅画中,达芬奇的素描和透视学已经纯熟,开始注重动作、手势、姿态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但在光与影的处理上,尚未达到日后炉火纯青的程度)。画面的布局条理井然,宁静开朗。柔和的色彩洋溢着清新的自然和青春的气息,而没有宗教的神秘感。人物之间的戏剧性场面凝结在这一瞬间的画面,展示了抒情诗般的意境,栩栩如生地表达了“受胎告知”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整个画面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当时意大利的艺术界。 《蒙娜�6�1丽莎》(Mona Lisa,1503—1506)似乎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绘画,曾经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激起后人无数的诗歌、绘画、雕塑和小说的创作。虽然,她也是一幅没有完成的作品,但画家确实为这幅画付出了特别的努力。据说,在画的过程中,为了唤起画中人发自内心的情感,画家请了乐师演奏为她演奏,丑角为她表演,但这位贵妇人并没有使达芬奇得到他想要捕捉的东西。直到有一天,她看到画家所画的飞行器设计草图时,感到很大震动,并由衷地发出了微笑,这一难得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立即被达芬奇捕捉到了,并把它成功地塑造了出来。“她那迥非寻常的目光仿佛追随着观众,表明了她的毅力、魅力与智慧。她温柔、优雅、脉脉含情,使整个画面的意境充满无限深广而又极度丰满的色彩;而她含蓄、神秘的微笑,透出一种美丽的人间女子对于世俗生活的怡情、惬意,是人文主义者追求的世俗精神的生动写照。[3]”其实,达芬奇笔下的这一使人难忘的微笑已不是具体的一位贵妇人的表情了,而带有了一种普遍意义,是“蒙娜丽莎”所有的,是达芬奇所有的,也是我们大家所共同拥有的人性特质的某种精微的东西。也许,这就是《蒙娜�6�1丽莎》的魅力所在。非常明显,这幅画继承了希腊古典主义庄重、典雅、和富有理想化特质,但它又进一步突破了希腊古典艺术在人本特质上的局限,更进一步走向现实和内在。 在画中,她如此平静的看着我们,温柔的眼神占据了我们的视线,她的表情难以名状,使人神往而又难以捉摸。一股浓郁的美弥漫着整个画面。难怪瓦萨利在《名艺术家传》一书中如此忘情地写到: “任何想要看一看艺术究竟可以在多大的程度上模仿自然的人,只需看一看这一头像就可以了,她的所有微妙细节都得到了忠实的再现。她的双眸明亮而又温润……睫毛和眉毛再现得一丝不苟,而梳向两边的头发仿佛是从皮肤里长出来的……红润可爱的嘴唇与活生生的脸颊连成一体,好像不是画出来的,而是有血有肉。急切地看着她的喉咙下的凹陷处的人一定会想象自己看到了脉搏的跳动。这是艺术的奇迹。[4]” 画中的背景好像神话中的场景。就像在《岩间圣母》一画中的一样,画家对岩石和流水流露出了无限浓厚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片风景里,画家引入了大气透视原理的描绘,并进一步创造出“晕染法”画法,用模糊性处理明暗之间的过渡,仿佛能让人看到画中的空气,加强了画面空间的深度感。相对比早期的作品《岩间圣母》,更能让人明显得感觉到这一点。 对于五岁便离开生母的达芬奇来说,即使幼年得到了继母不差丝毫的疼爱和照顾,但对生母的深深眷恋是一生也挥之不去的。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才画出了有如此神态的圣母。画过圣母的画家有很多,大抵都是慈祥、端正的样子,但达芬奇的圣母却能一下打动人心,那是因为画中人物所具有的神态。在他晚年的作品《圣母、圣婴和圣安娜》中,圣母和圣安娜同时出现在画面里,这种神态尤为突出。相信每一个看过达芬奇的圣母画作的人,都会被画中人物的神态所深深打动。 《圣母、圣婴和圣安娜》(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1508——1510)是一幅宗教题材的画。画中圣母坐在母亲圣安娜的腿上,而圣婴则在地 上要去抱一只小羊羔。这种画面在当时是不多见的。所以,精神分析学者弗洛伊德曾经就此大作文章,人文三角形的构图中内涵着画家童年时的创伤经历,即作为私生子渴望同时得到生母和继母的爱的痛苦欲望。但是,艺术史学者却发现,这样的构图其实早在中世纪时就已经出现了,并以此表达生命的代代流传。画中的三个人物具有鲜明的时间含义:圣安娜代表过去,圣母意味着现在,二圣婴则指向了未来。甚至小羊羔和背景中的树还暗示着圣婴以后所要遭遇的受难。 不过,人们眼前的所见又何尝不是一种迷人的现在呢?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与三个人物的亲情融融交流本身不就是艺术家所要肯定和赞美的现实生活吗? 金黄色的画面上,圣婴正在和小羊嬉戏,旁边的玛丽娅微笑着,伸开双臂,对那个孩子做出拥抱的姿势,似乎让他别调皮了——“到我这儿来吧!”,旁边的圣安娜,笑着看这一切,画面和谐,平静,像一个夏日悠闲的午后。母女二人脸上都带着淡淡的笑意,嘴角安详地翘着,表情又像在梦境中一样。事实上,这幅画面的背景也不是现实中的背景,高大的山脉,朦胧的天际,而画面中的人物却是一幅在室内的姿态,但是这种与现实相冲突的背景和人物的结合却没让人感到有什么不妥,相反却让人感到和谐。在现实中找不到的环境也许只有在圣母哪儿可以见到。 《伯灵顿宫草图》(Buriling House Cartoon,1499)是一张早期的未完成的草图,但和《圣母、圣婴和圣安娜》极为相似,画中玛丽亚居左,圣安娜靠后,居右。两人似乎在谈论着什么,玛丽亚低垂着眼帘,侧着头边听边若有所思。而右边的圣安娜,脸孔是在暗影中的,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她的五官比较明亮,因为她的眼睛是睁着的,她面朝玛丽亚,抬起左手,在向她说什么。玛丽亚面容妩媚,而圣安娜的眉宇间充满了智慧,显得更为吸引人。她在构图中的位置比较靠后,身体被天使遮住了半个,面前的光线也被玛丽亚挡住了,在她脸上投下一些阴影,但她的脸孔却在暗处熠熠生辉,深深的眼窝像两潭深泉,画家没有在这里留下一点空白,全部打上了阴影。如果把其他部分遮住,只看这里,让人看不出这画的是什么,但放到整体中,这就变成了一双眼睛,而且还让人感觉到她在注视着侧前方,再看一会,又发现她的眼睛还带着笑意。画中“明暗法”的运用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疏密不同的线条展现着光与影的微妙变化。这里抛开达芬奇的画技精湛不说,画中圣母、圣安娜的神态的安详,确实是深深打动人心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从来没见到过这种神态,第一次看到达芬奇的圣母之前,我也从未想象出会有这种神态,但它无疑是吸引人的,画中的圣母静静地注视着你,似乎无论你做错了什么事,她都会原谅你,告诉你永远都有机会。即使她闭着眼睛,脸上仍显露出这样的神情。当我想念这种神情的时候,我只有打开达芬奇的画册,它给人以平静、安慰的力量,我想,这就是一个母亲本来的样子。 现实中我们的母亲却不是这样的,但我毫不否认母亲对我们的爱。她们不一定全都非常漂亮,她们的脸上有了皱纹,她们的头发有几根已开始变白,她们把眉毛皱起来——那是她们在为孩子的衣食而操劳。假如抛开这一切不论,那我们的母亲也会有这样的神情的,这种神情是隐藏在平日的表情背后,被生活所覆盖,但她确实是存在的。我想,一位产妇,在她第一眼看到自己的孩子的瞬间,一定曾露出过这种神情,这是神圣、纯洁的一瞬间,达芬奇就是把这潜在的神圣挖掘出来,用纸笔表现给我们看,这是理想化和神化了的母亲,她美丽、平静、宽容、慈爱,没有一丝烦恼,不食人间烟火般的圣洁,只剩下对我们的爱,这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但却是在现实生活中得来的。 如果一幅画,给人的感觉仅仅是赏心悦目,那它算不上是美的,如果它能安慰人的精神,直达人心灵深处,那它就是一幅完美的艺术品。艺术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的眼睛,而是为了满足人的心灵。这就是达芬奇笔下的圣母之美。 中世纪以来,西方艺术中大多都是宗教画,“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也是宗教画,还是画的圣母、耶稣等等,但是中世纪那时的画,画面上的人一个个神情呆滞、凄苦:圣母玛利亚是一脸愁容,耶稣总是在那受苦、受难的样子。中世纪的教堂里往往有很多基督教人物的壁画、镶嵌画,像埃及西奈山圣凯瑟琳修道院中的《有圣提奥多和圣乔治在侧的宝座上的圣母》,在当时已是十分精彩,但它的整个画风与文艺复兴时代有着天壤之别。慢慢地接近14世纪的“文艺复兴”了,以乔托为代表的佛罗伦萨画派,他们的作品宛如清新的空气,重新有了浓厚的现世意味,使人文主义的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而到了达芬奇,那画风突然一变,圣母玛利亚便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妇人,非常美丽、温柔,抱着耶稣,非常好玩的一个小孩。即使是同时代的米开朗基罗,其作品结实浑厚,但人物神态上,远远不如达芬奇更来得柔和、温婉。达芬奇的圣母像是独一无二的。在达芬奇笔下,文艺复兴中的意大利迎来了它的艺术巅峰。 从文字意义上说,“文艺复兴 ”源自法文“Renaissance”,我们把它翻译成“文艺复兴”,但是它所放射出的光芒不仅仅是文艺,它带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它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这个时代的精神同以往大大不同。如果说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时代文学方面的先驱,那么达芬奇则是艺术领域的开路先锋。人文主义当然可以从古希腊中找到源头,但在基督教文明的统治下,把“理性”逐步经过几个世纪回归给人性,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功劳。从文艺复兴开始,欧洲文明开始进入现代,“近代西方文化中越来越明确的个人主义意识逐渐确立。这是一种蕴藏着足以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的思想观念,无疑激发起人极强的进取心和创造性。某种意义上,正是它造就了那个英雄辈出的‘巨人时代’[5]。”恩格斯说这个时代需要巨人,也确实产生了巨人。从时代上分析,基督教文明神本主义已经到了一个阶段,非要由人来取代不可,这就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过去是把人当作神的附属物来认识,而文艺复兴是需要把人当作人来认识的时代。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不知产生了多少这样的巨人。如果要在其中找出一位代表文艺复兴真精神的人物,我们一定会指出列奥纳多�6�1达芬奇这位巨人。 达芬奇是伟大的艺术巨匠和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可是他却只有常人的有限力量。他什么都想去做,而且要做得完美无瑕。他设想过千百个计划,只完成了少数几个。因为他一旦发现他做得与他想象的不符,马上撒手不干。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辛酸的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6]”但他关于人的崇高概念,对现实世界的盎然兴致,对大自然美的无限向往,对人类理性精神的真情领悟,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单看他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圣母像,虽然还有许多是未完之作,但其中反射出的光芒足以使他成为文艺复兴时代最卓越的人文主义者。

要不你看下(世界文学研究)或者也看下(设计)这样有可能有这类论文的期刊参考下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