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

发布时间: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

徐飞,男,汉族,1964年3月出生,1982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四川第十三届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2001年和2003年7月分别被张江高科技园区党委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出版《战略管理》《成蹊集》《大象无形》等著作和译著。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获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博士后流动站系统工程方向出站后,曾任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经理,上海展望集团总裁。从2002年6月起至2013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工作,先后任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常务副院长、院党委书记,校党办主任、校长助理,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创业学院院长,校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等职务。[1]2008年9月,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2012年11月,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2013年9月12日起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2]2017年5月起,任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创新创业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创新创业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管理学会组织与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大体联副主席,上海市青联副主席,上海市行为科学学会会长,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2005年9月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06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访问学者。[1]《管理学家》特邀主编、《战略管理》副主编、《系统管理学报》编委、《创新与创业教育》编委会副主任,《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学术顾问,《北大商业评论》学术指导,“管理前沿”、《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专栏撰稿人。1998年3月起,先后受聘为上海豫园集团、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展望集团、正泰集团等多家公司的战略顾问和咨询专家,出任3家公司的独立董事,曾为多家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提供战略管理咨询服务。2001年4月17日,作为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优秀青年企业家和创业者代表,受到了朱鎔基总理的亲切接见。[1]2019年1月,任四川省第十三届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2019年2月26日上午,第三届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成都举行,徐飞当选第三届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科学技术组副组长。[4]2019年7月9日,徐飞不再担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5]2019年7月11日,徐飞任中共上海财经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6]

大家好我名字叫徐飞来自武汉 长相武断抱头鼠窜 下体腐烂切成五瓣 做成午饭我叫徐飞 继承王位罚单昂贵 叫声狼狈拖欠电费 搬弄是非胡作非为 暴跳如雷吃相虚伪 承诺作废面目全非 再给室友计价收费徐飞,南京市中华中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统编高中教材政治、语文两科编写组成员。中国逻辑学会理事、逻辑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南京市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著有国内首部中学生批判性思维教程《给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书》,致力于探索建构融贯学科教学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体系。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融合——以高中语文为例作者 徐飞编辑 傅莎【摘要】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应在具体学科规定性的统领下和固有教学内容密结合:要抓住批判性思维中最本质并且对学科教学最有价值的要素,聚焦 “会质疑”“重实证”“讲逻辑”三个要点,从论证或推理切入,自然渗透到学习活动之中,并通过 “质疑—共解”教法使其与课堂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学科融合;高中语文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自觉通过质疑、查证和推理考察论证的合理性从而决定信什么和做什么的思维[1]。一个完整的批判性思维过程包括理解主题论点、分析论证结构、澄清观念意义、审查理由质量、评价推理关系、挖掘隐含假设、考察替代论证、综合组织论证八个步骤[2]。批判性思维至少包括情意特征和认知能力两个维度[3],前者可以看作批判精神,后者可以看作批判技能。批判性思维和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认知性或认知高相关性素养——如尊重差异、崇尚真知、理性思维、勇于探究、勤于反思、批判质疑、问题解决 [4]——直接相关。运用批判性思维必定调动和统合相关素养,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同时也是在进行相关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从国外学校教育实践来看,批判性思维培养任务应该贯穿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方法也可以有多种,一般方法是开设专门课程,注入法是在学科教学中明确批判性思维教学目标,浸没法则在学科教学中不明确该目标,混合法则是以上三种之结合[5]。目前,我国批判性思维教育取得的成就在学段上集中于高等学校,在方法上侧重独立课程。这当然是由最初引入批判性思维的学术 路径所决定的,但显然不足以体现批判性思维的日常性和渗透性,也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的价值。青少年阶段是思维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基础教育理应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主阵地[6]。然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又不能照搬批判性思维的专业理论和高校教程,否则不仅会妨碍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令批判性思维培养无法落地生根。基础教育阶段的性质、任务和学生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必须走学科融合之路,以隐性目标为主,使培养意图“浸没”于具体学科之中。

徐飞的介绍?徐飞,男,汉族,1964年3月出生,1982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96年获西南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博士后流动站系统工程方向博士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1]。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开阔,兴趣广泛,对战略管理、博弈论、融资租赁和组织行为学及领导力开发等兴趣浓厚且有较深入的研究,在专业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著有战略管理、运筹学原理与方法、二象对偶空间与管理学二象论和盈利胜经等著作。18岁大学毕业,先后获数学学士,运筹学硕士,管理工程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系统工程方向博士后。[2]现为中国数学学会、中国运筹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中国软科学学会会员。从大学起至博士后,在整个读书期间,因“学业优异、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屡获各种高级别奖项,享有“获奖专业户”的美誉。2001年和2003年7月分别被张江高科技园区党委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著有战略管理、运筹学原理与方法、二象对偶空间与管理学二象论盈利胜经。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3DGQ1B163)“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机理和政策激励”和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提升上海民营高科技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研究”。

《社会公共性研究》(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 《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哲学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主编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主编之一,人民出版社1990) 《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 “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与王维国合作),《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 “论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宋洪云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社会运行中机制的特点及优化途径”(与曹延莉合作),《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 “从社会利益机制看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7期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方向引导机制”(与王锦刚合作),《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6期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动力机制”(与王洪波合作),《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公共利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与谭清华合作),《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 “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中国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3期转载 “论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与谭清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 “实践、历史、方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维度”,《理论视野》2008年第2期 “文化的相对性与文化相对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期转载 “解决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几点思考”(与宋洪云合作),《理论视野》2007年第4期 “实践的权利和实践批判的权利”(与万林艳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哲学研究》2006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21期转载 “构建和谐的社会有机体”(与王文兵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与王文兵合作),《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转载 “从社会有机体看和谐社会之构建”(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2005年第4期 “反思‘热点’现象”(与韩娜娜合作),《学术界》2005年第4期 “哲学视域中的公共性及其当代诠释”(与曹鹏飞合作),《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 “公共性论纲”(与王维国合作),《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人才的培养、使用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才》2004年第3期 “主体性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 2004年第2期 “《大学》的经济哲学与当代大学使命——《礼记·大学》探微”(与刘克苏合作),《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学报之路与大学之道”(与武京闽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与王维国合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理论前沿》2002年第12期 “哲学社会科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周笑冰合作),《新视野》2002年第5期 “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与田建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无法消解的主体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CUPA)》2002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4期转载 “论人类主体及其主体性”,《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定位”,《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9期 “论社会群体及其主体性”,《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6期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主体”,《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反思物质需求:无限还是有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认识的基础、对象及与实践的关系”,《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 “公共领域的哲学:新的生长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世纪之交哲学的走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人的认识的主体性”,《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2期 “确定实践标准的实际意义与哲学内涵”,《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 “尊重感觉: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世纪论评》1998年第5-6期 “大文化观念:一种理解和行为的依据”,《世纪论评》1998年第1期 “只要人类在思考,就会遇到哲学”(与吴汉民合作),《新视野》1997年第6期 “认识的进步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认识的效率意义与有效率的认识”,《哲学研究》1997年第4期 “哲学与社会文化理想”,《长白论丛》1996年第5期 “转向大文化观”,《新视野》1996年第3期 “哲学的本性与前途”,《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 “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与品格”,《新视野》1995年第1期 “社会组织与道德建设”,《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12期转载 “名牌的生成:一种特殊文化的创造”,《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4期 “从涡流到势流:走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 “论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3年第12期转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从社会价值取向看21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与曹明德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思维操作及其偏差的校正”,《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人的活动效率规律寻踪”,《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 “社会意识的功能”,《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5期 “人的活动方式与效率”,《现代哲学》1990年第2期 “人的活动与效率”,《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 “论活动的展开和有效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制约活动效率的因素”,《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理论战线》1989年第3期 “有关人活动效率之诸关系”,《社联通讯》1989年第3期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解放 探索 实践”,《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12期转载 “哲学的分化与综合”,《江海学刊》1988年第3期 “哲学研究中的假说方法”,《现代哲学》1988年第2期 “社会系统中的被动效应和主动效应”,《天府新论》1988年第1期 “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理性”,《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2期转载 “略论哲学基本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7年第8期转载 “人的主体性的进程”,《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英文版1987年第4期 “略论从物质和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的和逻辑的演进”(与李秀林合作),《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哲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启迪——读艾思奇同志抗战前期一组文章随笔”(与肖前合作),《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3期 “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再认识”(与肖前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12期转载 “现代化潮流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6期 “论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哲学研究》1983年第7期 “论人心所向”(与李秀林合作),《光明日报》1983年3月21日,《新华文摘》1983年第5期转载 “论唯物辩证法的‘斗争’范畴”(与肖前、李德顺合作),《哲学研究》1981年第11期,《新华文摘》1982年第1期转载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6期 “试谈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美洲华侨日报》1980年3月31日 “假左真右的一大‘发明’——评所谓‘知识公有化革命’”,《吉林日报》1978年3月28日 “也说知识的功罪——驳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与刘云平合作),《吉林日报》1977年11月15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第一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 李秀林等主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哲学素质培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汪永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原理纲要》(试用本)(参编,企业管理出版社1993) 肖前等主编《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91)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肖前等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83) 杨焕章主编《简明哲学原理》(参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008年,教育部理论研究委托课题:改革、发展、稳定、和谐互动机制研究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重大攻关项:马克思的实践和实践批判理论 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的活动的公共性及其限度研究 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华夏复兴论:一种历史哲学和文化 “化为素质和能力的唯物辩证法——谈李瑞环《辩证法随谈》”,《改革内参(决策版)》,2009年第10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评介”(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6期“道不远人 在学与用——写在李瑞环《学哲学 用哲学》出版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诚信的结果是双赢”,《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2年第3期“文化的追求与反思”(与杨悦合作),《学习时报》2001年11月12日 “与其虚拟‘上帝’ 不如诚信为人”,《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0年第3期“科学精神是增强科学素质的深度要求”,《前线》1999年第11期“改革开放:创造力的激发和引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治国与治国方略——来自《中华治国方略文库》的启示”(与刘敬东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8年第5期“面向特区现实的理论思维──读周文彰《特区导论》”(与刘克苏合作),《哲学动态》1997年第3期“人生难得是恬淡”,《现代交际》1997年第3期“如水之交”,《现代交际》1994年第11期 “关于个人问题的哲学沉思——《马克思主义个人观引论》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4年第2期“创造: 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广义认识论原理》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哲学动态》1992年第10期“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小体系的年代——关于哲学发展的一点想法”,《光明日报》1986年4月28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1.主编:《主体、秩序、法律》,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主编:《公司法通论》,(个人撰写16万字),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3.主编:《经济法导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主译:《美国破产法》(中美两国元首法治项目)(135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主编:《破产法学》(司法部规划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6.主编:《商法教程》(“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项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7.副主编:《中国司法制度导论》,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8.副主编:《台湾法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9.副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2版。10.参编:吴祖谋、李双元主编《新编法学概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第3版。 先后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比较法研究》、《法商研究》、《法律科学》、《现代法学》、《法学评论》、《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10余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系列)》转摘复印。主要包括(按先后顺序排列):1.《公司法律特征及其变易探析》,《河南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1992年第5期。2.《浅论破产法上的否认权制度》,《法学研究》1993年第3期。3.《股份的转让及其法律限制》,《经济与法》1993年第4期。4.《督促程序若干问题研究》,《法学评论》1993年第6期。5.《略论我国经济合同法的修改》,《河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6.《英国商事代理制度研究》,《比较法研究》1994年第2期。7.《论建立我国统一的破产立法模式》,《现代法学》1994年第3期。8.《当今世界律师业务发展的六大趋势》,《中国律师》1994年第11期。9.《论破产案件受理的法律效力》,《法商研究》1994年第6期。10.《破产法上的财团费用和财团债务制度》,《法学研究》1995年增1期。11.《论破产清算组的法律地位》,《法学评论》1995年第3期。12.《我国仲裁法若干基本内容评价》,《河南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13.《我国破产立法若干问题研究》,《法律科学》1996年第2期。14.《公司立法的突破及其评价》,《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15.《论破产程序中保证债权的地位》,《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1997年第3期。16.《破产宣告对未履行合同的效力初探》,《法商研究》1997年第3期。17.《破产原因立法比较研究 》, 《现代法学》1998年第3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 《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8年第6期。18.《公司设立若干法律问题评价》,《河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19.《律师职业道德之比较》(章武生、韩长印),《法学评论》1998年第4期。20.《论公司业务执行权的主体归属》,《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21.《有限公司若干法律实务研究》,《河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1999年第9期。22.《建立我国的破产财团制度刍议》,《法学》1999年第5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1999年第8期。23.《参与分配制度与破产立法》,《当代法学》2000年第1期。24.《破产管理人制度的若干问题》,《河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0年第8期。25.《债权人会议制度的若干问题》,《法律科学》2000年第4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0年第10期。--转载于张文显主编《中国商法学精粹》,2001年卷26.《个别强制执行与破产的双重立法选择》,《河南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0年第6期27.《破产法上的自动冻结制度》,《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28.《破产优先权的公共政策基础》,《中国法学》,2002年第3期。--转摘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5期。29.《破产程序的财产分配规则和价值增值规则》,《法商研究》,2002年第3期。30.《破产理念的立法演变和破产程序的启动机制》,《法律科学》,2002年第4期。31.《破产债权的调查和确认制度》,载《诉讼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诉讼法研究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2.《郑百文重组的破产法分析》,《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33.《美国破产法上的个人债务调整程序》,《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卷34.《董事个人对企业破产的法律责任》,《法学评论》,2003年第1期。--转载于张文显主编《中国商法学精粹》,2004年卷。35.《我国企业破产预防制度的多样化构建》,《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36.《美国破产立法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商法研究报告》,2004年卷。37.《破产别除权制度研究》,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春季号。--转载于张文显主编《中国商法学精粹》,2005年卷。38.《中国破产法的发展状况及法学论题》,《法学杂志》,2004年第5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5年第1期。39.《关于企业破产立法目标的争论及其评价》,《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40.《美国破产立法的历史变革及现实走向——写在《美国破产法》译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转摘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1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2005年第3期。41.《安全视角下的产品质量监督》,《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42.《建立我国的公司法定清算人制度》,《法学》,2005年第8期。43.《我国破产分配顺位的重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44.《破产实体要件的审理程序研究》,《现代法学》,2006年第1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6年第6期。45.《破产界限之于破产程序的法律意义》,《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46.《破产撤销权疑难问题研究》,《月旦民商法杂志》,2006年第4期,总第14期。47.《民事诉讼程序之于破产案件的适用》,《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48.《合伙企业破产三题》,《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7年第10期。转载韩国全南大学《法学论丛》第28集第1号)49.《上海轨道交通站点自行车存车规则刍议——兼论公用企业垄断经营权的治理》,《东方法学》,2007年第3期。50.《不足额保险比例赔付的逻辑误区及其校正》,《法学》,2008年第11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9年第3期。51.《共同法律行为理论的初步构建——以公司设立为分析对象》,《中国法学》,2009年第3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9年第9期。52.《我国企业破产立法的演变及启示》,《公民与法》,2009年第7期。53.《台湾与大陆保险合同法比较与评析》,《保险研究》,2009年第7期。

徐飞,男,汉族,1964年3月出生,1982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96年获西南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博士后流动站系统工程方向博士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1]。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开阔,兴趣广泛,对战略管理、博弈论、融资租赁和组织行为学及领导力开发等兴趣浓厚且有较深入的研究,在专业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著有战略管理、运筹学原理与方法、二象对偶空间与管理学二象论和盈利胜经等著作。18岁大学毕业,先后获数学学士,运筹学硕士,管理工程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系统工程方向博士后。[2]现为中国数学学会、中国运筹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中国软科学学会会员。从大学起至博士后,在整个读书期间,因“学业优异、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屡获各种高级别奖项,享有“获奖专业户”的美誉。2001年和2003年7月分别被张江高科技园区党委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著有战略管理、运筹学原理与方法、二象对偶空间与管理学二象论盈利胜经。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3DGQ1B163)“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机理和政策激励”和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提升上海民营高科技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研究”

2011年林万龙、曹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中的城乡与区域分割问题探讨,农业经济问题(待出版)2011年专著(孙翠清、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需求问题研究-基于农户的视角,经济科学出版社林万龙(主编),投资项目财务分析实务(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农业项目投资评估》(第四版)配套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韦欣捷,陈雯雯,林万龙,伍建平.发达国家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做法政策及启示.农业经济问题,第7期曹玫、林万龙,劳动力流动背景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能力研究,农村经济,第7期。林万龙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有效运行管理研究,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温铁军、张林秀主编,科学出版社,2011年林万龙,贫困政策体系遭遇农村流动人口挑战,人民论坛(中文核心),第9期2010年王鹏、林万龙,农户对奶牛保险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内蒙古为例,调研世界,第2期课题组(张红宇、林万龙等),扩大内需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农村经济文稿,第1期瞿振元、林万龙,人大预算审查职能限制因素及改进建议探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第5期韦欣捷,林万龙.动物疫病防控政策的福利经济学分析:理论框架和适用性.中国动物检疫,第4期2009年参著,《农业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管理流程活动和操作标准指南》,中国农业出版社孙翠清、林万龙,从农户需求收入弹性看拉动内需政策,当代经济,第3期孙翠清、林万龙,公共产品需求揭示方法及其在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研究中的应用,农村经济,第2期林万龙,不同级层财政主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曹玫、林万龙,乡镇卫生院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的角色定位问题研究-RJ市CC区案例,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林万龙,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模式与政策影响因素:基于实证调研的总结,载《转型中的农村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战略(第四届中国农业现代化比较国际研讨会暨第八届欧洲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大会论文集)》,张晓山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马永良、林万龙、李娴,发达国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中国农业综合开发,第12期2008年吴忠、曹洪民、林万龙等,《扶贫互助资金仪陇模式与新时期农村反贫困》,中国农业出版社杨秋林主编,孟令杰、林万龙副主编,农业项目投资评估,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课程配套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Lin Wanlong,An Analysis of Public Service Structural Imbalances in Rural China, China Economist, N13, March, 2008林万龙,促进扶贫互助资金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专访,4第十五版林万龙,政策干预与农村村级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8,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保障制度”2008年第12期林万龙、钟玲、陆汉文,合作型反贫困理论与仪陇的实践,农业经济问题,11,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农业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林万龙(专访),农村金融:商业性与公益性的对决,中华合作时报,8孙翠清、林万龙,农户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意愿分析-基于一项全国范围农户调研的实证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苏保忠、张正河、林万龙,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其对农村养老的启示,当代经济,112007年专著,《农村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参著,《结构调整,创新体制,发展现代农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撰写第十四章“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农业企业财税补贴政策研究”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及成因”,管理世界,第9期林万龙、孙翠清,“农业机械私人投资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层面数据的探讨”,中国农村经济,第9期林万龙,“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探讨”,农业经济问题,第8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1期林万龙,“农户投资机电井的财务效益与障碍因素分析-以世行贷款内蒙古巴林右旗机电井子项目为例”,技术经济,第11期林万龙,“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模式与政策影响因素:基于实证调研的总结”,中国农业经济评论,第3期曹洪民、林万龙(通讯作者)、邓娴,“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农村经济(四川),第9期曹洪民、林万龙,“基于存量资源整合的制度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点”,农村经济,第6期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及成因”,中国中青年经济学年会宣读论文,2007年10月,浙江杭州2006年林万龙、刘仙娟,“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基于交易成本角度的探讨”,农业经济问题,第4期《动物卫生经济学》,参著,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农村财政理论与实践》,朱钢等著,山西经济出版社,参著2005年林万龙,“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下的城乡公共产品统筹供给:理论分析及其现实含义”,中国农村观察,2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问题:一个研究综述”,载《农业经济管理论文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黄祖辉等编,科学出版社,2005年林万龙、张莉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财税补贴政策的效率分析-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载《中国’三农’问题:理论、实证与对策》,黄祖辉等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林万龙、刘仙娟,“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基于交易成本角度的探讨”,2005年全国中青年农经学者年会宣读论文,上海,载《和谐社会与农村发展》(2005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林万龙,“部门发展与中国未来的扶贫:挑战与对策”,亚洲开发银行技援项目“中国扶贫政策研究:趋势、挑战与未来方向”课题研究报告,载《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王国良主编,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何广文、冯兴元、林万龙等,《农户信贷、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与农村金融市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尤庆国、林万龙,“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分析与政策影响评价”,农业经济问题,9林万龙,“农业保险怎样为民”,中国财经报2005年11月29日的采访牛建高、李义超、林万龙,“中国农村贫困的金融成因:基于产权视角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林万龙,“农业保险怎样为民”,中国财经报2005年11月29日的采访2004年林万龙、张莉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财税补贴政策的效率分析: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0林万龙,“政府为什么要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中国社会科学文摘,1林万龙、张莉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国内支持政策:现状评价、未来的基本目标和支持方式”,载《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9月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问题:一个研究综述”,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2004年2月涂凯彪、林万龙,“小型农村灌溉工程的民间供给: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载《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2004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8月江文涛、林万龙,“政府的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政策:历史回顾及对其民间供给的影响评估”,载《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2004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8月2003年林万龙著,《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北京,2003年1月林万龙,“政府为什么要推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一个关于政府行为的理论模型及其初步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5期林万龙,2003, “Induced Innovation in China’s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System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Discussion On its Significance to Re-build China’s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System”,poster paper for International Annu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IAAE 2003), Durban, South African, 8杨秋林主编,褚保金、林万龙副主编,《农业项目投资评估》(第三版),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十五”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3年张莉琴、林万龙、辛毅,“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现状及调整对策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4期张莉琴、林万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补贴绩效研究”,第三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宣读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3年12月辛毅、林万龙、张莉琴,“财政支持农业的绩效评价”,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林万龙、张莉琴、辛毅,“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国内支持政策”,世界农业,2003年第5期2002年林万龙,2002,“乡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历史、现状及改革”,中国农村经济,第7期秦富主编,林万龙、张莉琴副主编,《项目评估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02年林万龙,2002,“家庭承包制的实施与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一个关于宪法秩序如何影响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载《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张莉琴、林万龙、辛毅,2002,“我国农业国内支持现状及近期调整对策研究”,载《WTO与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2002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1999-2001年林万龙,2001,“家庭承包制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诱致性变迁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第4期杨秋林主编、林万龙副主编,《投资项目财务分析实务》,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0年林万龙(参编),《农业项目投资评估》(第二版,杨秋林主编),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1999年林万龙(执笔人),《京郊农村住户经营行为研究》,全国农业普查课题成果,载《北京市农业普查课题项目研究成果专辑》,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社会公共性研究》(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 《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哲学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主编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主编之一,人民出版社1990) 《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 “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与王维国合作),《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 “论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宋洪云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社会运行中机制的特点及优化途径”(与曹延莉合作),《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 “从社会利益机制看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7期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方向引导机制”(与王锦刚合作),《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6期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动力机制”(与王洪波合作),《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公共利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与谭清华合作),《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 “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中国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3期转载 “论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与谭清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 “实践、历史、方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维度”,《理论视野》2008年第2期 “文化的相对性与文化相对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期转载 “解决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几点思考”(与宋洪云合作),《理论视野》2007年第4期 “实践的权利和实践批判的权利”(与万林艳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哲学研究》2006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21期转载 “构建和谐的社会有机体”(与王文兵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与王文兵合作),《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转载 “从社会有机体看和谐社会之构建”(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2005年第4期 “反思‘热点’现象”(与韩娜娜合作),《学术界》2005年第4期 “哲学视域中的公共性及其当代诠释”(与曹鹏飞合作),《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 “公共性论纲”(与王维国合作),《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人才的培养、使用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才》2004年第3期 “主体性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 2004年第2期 “《大学》的经济哲学与当代大学使命——《礼记·大学》探微”(与刘克苏合作),《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学报之路与大学之道”(与武京闽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与王维国合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理论前沿》2002年第12期 “哲学社会科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周笑冰合作),《新视野》2002年第5期 “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与田建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无法消解的主体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CUPA)》2002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4期转载 “论人类主体及其主体性”,《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定位”,《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9期 “论社会群体及其主体性”,《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6期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主体”,《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反思物质需求:无限还是有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认识的基础、对象及与实践的关系”,《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 “公共领域的哲学:新的生长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世纪之交哲学的走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人的认识的主体性”,《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2期 “确定实践标准的实际意义与哲学内涵”,《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 “尊重感觉: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世纪论评》1998年第5-6期 “大文化观念:一种理解和行为的依据”,《世纪论评》1998年第1期 “只要人类在思考,就会遇到哲学”(与吴汉民合作),《新视野》1997年第6期 “认识的进步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认识的效率意义与有效率的认识”,《哲学研究》1997年第4期 “哲学与社会文化理想”,《长白论丛》1996年第5期 “转向大文化观”,《新视野》1996年第3期 “哲学的本性与前途”,《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 “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与品格”,《新视野》1995年第1期 “社会组织与道德建设”,《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12期转载 “名牌的生成:一种特殊文化的创造”,《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4期 “从涡流到势流:走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 “论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3年第12期转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从社会价值取向看21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与曹明德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思维操作及其偏差的校正”,《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人的活动效率规律寻踪”,《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 “社会意识的功能”,《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5期 “人的活动方式与效率”,《现代哲学》1990年第2期 “人的活动与效率”,《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 “论活动的展开和有效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制约活动效率的因素”,《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理论战线》1989年第3期 “有关人活动效率之诸关系”,《社联通讯》1989年第3期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解放 探索 实践”,《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12期转载 “哲学的分化与综合”,《江海学刊》1988年第3期 “哲学研究中的假说方法”,《现代哲学》1988年第2期 “社会系统中的被动效应和主动效应”,《天府新论》1988年第1期 “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理性”,《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2期转载 “略论哲学基本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7年第8期转载 “人的主体性的进程”,《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英文版1987年第4期 “略论从物质和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的和逻辑的演进”(与李秀林合作),《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哲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启迪——读艾思奇同志抗战前期一组文章随笔”(与肖前合作),《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3期 “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再认识”(与肖前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12期转载 “现代化潮流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6期 “论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哲学研究》1983年第7期 “论人心所向”(与李秀林合作),《光明日报》1983年3月21日,《新华文摘》1983年第5期转载 “论唯物辩证法的‘斗争’范畴”(与肖前、李德顺合作),《哲学研究》1981年第11期,《新华文摘》1982年第1期转载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6期 “试谈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美洲华侨日报》1980年3月31日 “假左真右的一大‘发明’——评所谓‘知识公有化革命’”,《吉林日报》1978年3月28日 “也说知识的功罪——驳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与刘云平合作),《吉林日报》1977年11月15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第一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 李秀林等主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哲学素质培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汪永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原理纲要》(试用本)(参编,企业管理出版社1993) 肖前等主编《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91)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肖前等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83) 杨焕章主编《简明哲学原理》(参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008年,教育部理论研究委托课题:改革、发展、稳定、和谐互动机制研究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重大攻关项:马克思的实践和实践批判理论 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的活动的公共性及其限度研究 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华夏复兴论:一种历史哲学和文化 “化为素质和能力的唯物辩证法——谈李瑞环《辩证法随谈》”,《改革内参(决策版)》,2009年第10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评介”(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6期“道不远人 在学与用——写在李瑞环《学哲学 用哲学》出版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诚信的结果是双赢”,《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2年第3期“文化的追求与反思”(与杨悦合作),《学习时报》2001年11月12日 “与其虚拟‘上帝’ 不如诚信为人”,《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0年第3期“科学精神是增强科学素质的深度要求”,《前线》1999年第11期“改革开放:创造力的激发和引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治国与治国方略——来自《中华治国方略文库》的启示”(与刘敬东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8年第5期“面向特区现实的理论思维──读周文彰《特区导论》”(与刘克苏合作),《哲学动态》1997年第3期“人生难得是恬淡”,《现代交际》1997年第3期“如水之交”,《现代交际》1994年第11期 “关于个人问题的哲学沉思——《马克思主义个人观引论》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4年第2期“创造: 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广义认识论原理》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哲学动态》1992年第10期“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小体系的年代——关于哲学发展的一点想法”,《光明日报》1986年4月28日

1.主编:《主体、秩序、法律》,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主编:《公司法通论》,(个人撰写16万字),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3.主编:《经济法导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主译:《美国破产法》(中美两国元首法治项目)(135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主编:《破产法学》(司法部规划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6.主编:《商法教程》(“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项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7.副主编:《中国司法制度导论》,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8.副主编:《台湾法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9.副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2版。10.参编:吴祖谋、李双元主编《新编法学概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第3版。 先后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比较法研究》、《法商研究》、《法律科学》、《现代法学》、《法学评论》、《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10余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系列)》转摘复印。主要包括(按先后顺序排列):1.《公司法律特征及其变易探析》,《河南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1992年第5期。2.《浅论破产法上的否认权制度》,《法学研究》1993年第3期。3.《股份的转让及其法律限制》,《经济与法》1993年第4期。4.《督促程序若干问题研究》,《法学评论》1993年第6期。5.《略论我国经济合同法的修改》,《河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6.《英国商事代理制度研究》,《比较法研究》1994年第2期。7.《论建立我国统一的破产立法模式》,《现代法学》1994年第3期。8.《当今世界律师业务发展的六大趋势》,《中国律师》1994年第11期。9.《论破产案件受理的法律效力》,《法商研究》1994年第6期。10.《破产法上的财团费用和财团债务制度》,《法学研究》1995年增1期。11.《论破产清算组的法律地位》,《法学评论》1995年第3期。12.《我国仲裁法若干基本内容评价》,《河南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13.《我国破产立法若干问题研究》,《法律科学》1996年第2期。14.《公司立法的突破及其评价》,《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15.《论破产程序中保证债权的地位》,《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1997年第3期。16.《破产宣告对未履行合同的效力初探》,《法商研究》1997年第3期。17.《破产原因立法比较研究 》, 《现代法学》1998年第3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 《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8年第6期。18.《公司设立若干法律问题评价》,《河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19.《律师职业道德之比较》(章武生、韩长印),《法学评论》1998年第4期。20.《论公司业务执行权的主体归属》,《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21.《有限公司若干法律实务研究》,《河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1999年第9期。22.《建立我国的破产财团制度刍议》,《法学》1999年第5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1999年第8期。23.《参与分配制度与破产立法》,《当代法学》2000年第1期。24.《破产管理人制度的若干问题》,《河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0年第8期。25.《债权人会议制度的若干问题》,《法律科学》2000年第4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0年第10期。--转载于张文显主编《中国商法学精粹》,2001年卷26.《个别强制执行与破产的双重立法选择》,《河南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0年第6期27.《破产法上的自动冻结制度》,《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28.《破产优先权的公共政策基础》,《中国法学》,2002年第3期。--转摘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5期。29.《破产程序的财产分配规则和价值增值规则》,《法商研究》,2002年第3期。30.《破产理念的立法演变和破产程序的启动机制》,《法律科学》,2002年第4期。31.《破产债权的调查和确认制度》,载《诉讼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诉讼法研究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2.《郑百文重组的破产法分析》,《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33.《美国破产法上的个人债务调整程序》,《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卷34.《董事个人对企业破产的法律责任》,《法学评论》,2003年第1期。--转载于张文显主编《中国商法学精粹》,2004年卷。35.《我国企业破产预防制度的多样化构建》,《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36.《美国破产立法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商法研究报告》,2004年卷。37.《破产别除权制度研究》,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春季号。--转载于张文显主编《中国商法学精粹》,2005年卷。38.《中国破产法的发展状况及法学论题》,《法学杂志》,2004年第5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5年第1期。39.《关于企业破产立法目标的争论及其评价》,《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40.《美国破产立法的历史变革及现实走向——写在《美国破产法》译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转摘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1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2005年第3期。41.《安全视角下的产品质量监督》,《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42.《建立我国的公司法定清算人制度》,《法学》,2005年第8期。43.《我国破产分配顺位的重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44.《破产实体要件的审理程序研究》,《现代法学》,2006年第1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6年第6期。45.《破产界限之于破产程序的法律意义》,《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46.《破产撤销权疑难问题研究》,《月旦民商法杂志》,2006年第4期,总第14期。47.《民事诉讼程序之于破产案件的适用》,《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48.《合伙企业破产三题》,《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7年第10期。转载韩国全南大学《法学论丛》第28集第1号)49.《上海轨道交通站点自行车存车规则刍议——兼论公用企业垄断经营权的治理》,《东方法学》,2007年第3期。50.《不足额保险比例赔付的逻辑误区及其校正》,《法学》,2008年第11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9年第3期。51.《共同法律行为理论的初步构建——以公司设立为分析对象》,《中国法学》,2009年第3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9年第9期。52.《我国企业破产立法的演变及启示》,《公民与法》,2009年第7期。53.《台湾与大陆保险合同法比较与评析》,《保险研究》,2009年第7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英文

徐飞的介绍?徐飞,男,汉族,1964年3月出生,1982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96年获西南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博士后流动站系统工程方向博士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1]。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开阔,兴趣广泛,对战略管理、博弈论、融资租赁和组织行为学及领导力开发等兴趣浓厚且有较深入的研究,在专业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著有战略管理、运筹学原理与方法、二象对偶空间与管理学二象论和盈利胜经等著作。18岁大学毕业,先后获数学学士,运筹学硕士,管理工程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系统工程方向博士后。[2]现为中国数学学会、中国运筹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中国软科学学会会员。从大学起至博士后,在整个读书期间,因“学业优异、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屡获各种高级别奖项,享有“获奖专业户”的美誉。2001年和2003年7月分别被张江高科技园区党委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著有战略管理、运筹学原理与方法、二象对偶空间与管理学二象论盈利胜经。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3DGQ1B163)“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机理和政策激励”和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提升上海民营高科技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研究”。

《社会公共性研究》(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 《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哲学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主编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主编之一,人民出版社1990) 《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 “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与王维国合作),《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 “论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宋洪云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社会运行中机制的特点及优化途径”(与曹延莉合作),《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 “从社会利益机制看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7期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方向引导机制”(与王锦刚合作),《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6期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动力机制”(与王洪波合作),《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公共利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与谭清华合作),《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 “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中国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3期转载 “论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与谭清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 “实践、历史、方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维度”,《理论视野》2008年第2期 “文化的相对性与文化相对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期转载 “解决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几点思考”(与宋洪云合作),《理论视野》2007年第4期 “实践的权利和实践批判的权利”(与万林艳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哲学研究》2006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21期转载 “构建和谐的社会有机体”(与王文兵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与王文兵合作),《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转载 “从社会有机体看和谐社会之构建”(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2005年第4期 “反思‘热点’现象”(与韩娜娜合作),《学术界》2005年第4期 “哲学视域中的公共性及其当代诠释”(与曹鹏飞合作),《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 “公共性论纲”(与王维国合作),《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人才的培养、使用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才》2004年第3期 “主体性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 2004年第2期 “《大学》的经济哲学与当代大学使命——《礼记·大学》探微”(与刘克苏合作),《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学报之路与大学之道”(与武京闽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与王维国合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理论前沿》2002年第12期 “哲学社会科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周笑冰合作),《新视野》2002年第5期 “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与田建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无法消解的主体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CUPA)》2002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4期转载 “论人类主体及其主体性”,《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定位”,《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9期 “论社会群体及其主体性”,《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6期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主体”,《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反思物质需求:无限还是有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认识的基础、对象及与实践的关系”,《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 “公共领域的哲学:新的生长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世纪之交哲学的走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人的认识的主体性”,《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2期 “确定实践标准的实际意义与哲学内涵”,《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 “尊重感觉: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世纪论评》1998年第5-6期 “大文化观念:一种理解和行为的依据”,《世纪论评》1998年第1期 “只要人类在思考,就会遇到哲学”(与吴汉民合作),《新视野》1997年第6期 “认识的进步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认识的效率意义与有效率的认识”,《哲学研究》1997年第4期 “哲学与社会文化理想”,《长白论丛》1996年第5期 “转向大文化观”,《新视野》1996年第3期 “哲学的本性与前途”,《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 “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与品格”,《新视野》1995年第1期 “社会组织与道德建设”,《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12期转载 “名牌的生成:一种特殊文化的创造”,《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4期 “从涡流到势流:走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 “论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3年第12期转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从社会价值取向看21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与曹明德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思维操作及其偏差的校正”,《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人的活动效率规律寻踪”,《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 “社会意识的功能”,《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5期 “人的活动方式与效率”,《现代哲学》1990年第2期 “人的活动与效率”,《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 “论活动的展开和有效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制约活动效率的因素”,《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理论战线》1989年第3期 “有关人活动效率之诸关系”,《社联通讯》1989年第3期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解放 探索 实践”,《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12期转载 “哲学的分化与综合”,《江海学刊》1988年第3期 “哲学研究中的假说方法”,《现代哲学》1988年第2期 “社会系统中的被动效应和主动效应”,《天府新论》1988年第1期 “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理性”,《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2期转载 “略论哲学基本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7年第8期转载 “人的主体性的进程”,《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英文版1987年第4期 “略论从物质和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的和逻辑的演进”(与李秀林合作),《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哲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启迪——读艾思奇同志抗战前期一组文章随笔”(与肖前合作),《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3期 “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再认识”(与肖前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12期转载 “现代化潮流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6期 “论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哲学研究》1983年第7期 “论人心所向”(与李秀林合作),《光明日报》1983年3月21日,《新华文摘》1983年第5期转载 “论唯物辩证法的‘斗争’范畴”(与肖前、李德顺合作),《哲学研究》1981年第11期,《新华文摘》1982年第1期转载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6期 “试谈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美洲华侨日报》1980年3月31日 “假左真右的一大‘发明’——评所谓‘知识公有化革命’”,《吉林日报》1978年3月28日 “也说知识的功罪——驳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与刘云平合作),《吉林日报》1977年11月15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第一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 李秀林等主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哲学素质培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汪永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原理纲要》(试用本)(参编,企业管理出版社1993) 肖前等主编《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91)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肖前等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83) 杨焕章主编《简明哲学原理》(参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008年,教育部理论研究委托课题:改革、发展、稳定、和谐互动机制研究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重大攻关项:马克思的实践和实践批判理论 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的活动的公共性及其限度研究 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华夏复兴论:一种历史哲学和文化 “化为素质和能力的唯物辩证法——谈李瑞环《辩证法随谈》”,《改革内参(决策版)》,2009年第10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评介”(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6期“道不远人 在学与用——写在李瑞环《学哲学 用哲学》出版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诚信的结果是双赢”,《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2年第3期“文化的追求与反思”(与杨悦合作),《学习时报》2001年11月12日 “与其虚拟‘上帝’ 不如诚信为人”,《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0年第3期“科学精神是增强科学素质的深度要求”,《前线》1999年第11期“改革开放:创造力的激发和引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治国与治国方略——来自《中华治国方略文库》的启示”(与刘敬东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8年第5期“面向特区现实的理论思维──读周文彰《特区导论》”(与刘克苏合作),《哲学动态》1997年第3期“人生难得是恬淡”,《现代交际》1997年第3期“如水之交”,《现代交际》1994年第11期 “关于个人问题的哲学沉思——《马克思主义个人观引论》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4年第2期“创造: 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广义认识论原理》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哲学动态》1992年第10期“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小体系的年代——关于哲学发展的一点想法”,《光明日报》1986年4月28日

刊名:MedicalBulletinofShanghaiJiaotongnUniversity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英文版)主办: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周期:半年出版地:上海市语种:英文;开本:16开ISSN:1674-8123CN:31-2046/R历史沿革:现用刊名:MedicalBulletinofShanghaiJiaotongnUniversity曾用刊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英文版);JournalofShanghaiSecondMedicalUniversity(ForeignLanguageEdition);JournalofShanghaiSecondMedicalUniversity创刊时间:1987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化学文摘(美)(2009)

2011年林万龙、曹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中的城乡与区域分割问题探讨,农业经济问题(待出版)2011年专著(孙翠清、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需求问题研究-基于农户的视角,经济科学出版社林万龙(主编),投资项目财务分析实务(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农业项目投资评估》(第四版)配套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韦欣捷,陈雯雯,林万龙,伍建平.发达国家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做法政策及启示.农业经济问题,第7期曹玫、林万龙,劳动力流动背景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能力研究,农村经济,第7期。林万龙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有效运行管理研究,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温铁军、张林秀主编,科学出版社,2011年林万龙,贫困政策体系遭遇农村流动人口挑战,人民论坛(中文核心),第9期2010年王鹏、林万龙,农户对奶牛保险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内蒙古为例,调研世界,第2期课题组(张红宇、林万龙等),扩大内需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农村经济文稿,第1期瞿振元、林万龙,人大预算审查职能限制因素及改进建议探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第5期韦欣捷,林万龙.动物疫病防控政策的福利经济学分析:理论框架和适用性.中国动物检疫,第4期2009年参著,《农业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管理流程活动和操作标准指南》,中国农业出版社孙翠清、林万龙,从农户需求收入弹性看拉动内需政策,当代经济,第3期孙翠清、林万龙,公共产品需求揭示方法及其在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研究中的应用,农村经济,第2期林万龙,不同级层财政主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曹玫、林万龙,乡镇卫生院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的角色定位问题研究-RJ市CC区案例,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林万龙,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模式与政策影响因素:基于实证调研的总结,载《转型中的农村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战略(第四届中国农业现代化比较国际研讨会暨第八届欧洲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大会论文集)》,张晓山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马永良、林万龙、李娴,发达国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中国农业综合开发,第12期2008年吴忠、曹洪民、林万龙等,《扶贫互助资金仪陇模式与新时期农村反贫困》,中国农业出版社杨秋林主编,孟令杰、林万龙副主编,农业项目投资评估,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课程配套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Lin Wanlong,An Analysis of Public Service Structural Imbalances in Rural China, China Economist, N13, March, 2008林万龙,促进扶贫互助资金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专访,4第十五版林万龙,政策干预与农村村级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8,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保障制度”2008年第12期林万龙、钟玲、陆汉文,合作型反贫困理论与仪陇的实践,农业经济问题,11,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农业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林万龙(专访),农村金融:商业性与公益性的对决,中华合作时报,8孙翠清、林万龙,农户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意愿分析-基于一项全国范围农户调研的实证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苏保忠、张正河、林万龙,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其对农村养老的启示,当代经济,112007年专著,《农村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参著,《结构调整,创新体制,发展现代农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撰写第十四章“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农业企业财税补贴政策研究”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及成因”,管理世界,第9期林万龙、孙翠清,“农业机械私人投资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层面数据的探讨”,中国农村经济,第9期林万龙,“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探讨”,农业经济问题,第8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1期林万龙,“农户投资机电井的财务效益与障碍因素分析-以世行贷款内蒙古巴林右旗机电井子项目为例”,技术经济,第11期林万龙,“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模式与政策影响因素:基于实证调研的总结”,中国农业经济评论,第3期曹洪民、林万龙(通讯作者)、邓娴,“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农村经济(四川),第9期曹洪民、林万龙,“基于存量资源整合的制度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点”,农村经济,第6期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及成因”,中国中青年经济学年会宣读论文,2007年10月,浙江杭州2006年林万龙、刘仙娟,“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基于交易成本角度的探讨”,农业经济问题,第4期《动物卫生经济学》,参著,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农村财政理论与实践》,朱钢等著,山西经济出版社,参著2005年林万龙,“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下的城乡公共产品统筹供给:理论分析及其现实含义”,中国农村观察,2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问题:一个研究综述”,载《农业经济管理论文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黄祖辉等编,科学出版社,2005年林万龙、张莉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财税补贴政策的效率分析-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载《中国’三农’问题:理论、实证与对策》,黄祖辉等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林万龙、刘仙娟,“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基于交易成本角度的探讨”,2005年全国中青年农经学者年会宣读论文,上海,载《和谐社会与农村发展》(2005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林万龙,“部门发展与中国未来的扶贫:挑战与对策”,亚洲开发银行技援项目“中国扶贫政策研究:趋势、挑战与未来方向”课题研究报告,载《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王国良主编,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何广文、冯兴元、林万龙等,《农户信贷、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与农村金融市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尤庆国、林万龙,“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分析与政策影响评价”,农业经济问题,9林万龙,“农业保险怎样为民”,中国财经报2005年11月29日的采访牛建高、李义超、林万龙,“中国农村贫困的金融成因:基于产权视角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林万龙,“农业保险怎样为民”,中国财经报2005年11月29日的采访2004年林万龙、张莉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财税补贴政策的效率分析: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0林万龙,“政府为什么要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中国社会科学文摘,1林万龙、张莉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国内支持政策:现状评价、未来的基本目标和支持方式”,载《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9月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问题:一个研究综述”,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2004年2月涂凯彪、林万龙,“小型农村灌溉工程的民间供给: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载《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2004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8月江文涛、林万龙,“政府的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政策:历史回顾及对其民间供给的影响评估”,载《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2004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8月2003年林万龙著,《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北京,2003年1月林万龙,“政府为什么要推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一个关于政府行为的理论模型及其初步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5期林万龙,2003, “Induced Innovation in China’s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System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Discussion On its Significance to Re-build China’s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System”,poster paper for International Annu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IAAE 2003), Durban, South African, 8杨秋林主编,褚保金、林万龙副主编,《农业项目投资评估》(第三版),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十五”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3年张莉琴、林万龙、辛毅,“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现状及调整对策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4期张莉琴、林万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补贴绩效研究”,第三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宣读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3年12月辛毅、林万龙、张莉琴,“财政支持农业的绩效评价”,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林万龙、张莉琴、辛毅,“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国内支持政策”,世界农业,2003年第5期2002年林万龙,2002,“乡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历史、现状及改革”,中国农村经济,第7期秦富主编,林万龙、张莉琴副主编,《项目评估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02年林万龙,2002,“家庭承包制的实施与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一个关于宪法秩序如何影响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载《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张莉琴、林万龙、辛毅,2002,“我国农业国内支持现状及近期调整对策研究”,载《WTO与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2002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1999-2001年林万龙,2001,“家庭承包制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诱致性变迁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第4期杨秋林主编、林万龙副主编,《投资项目财务分析实务》,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0年林万龙(参编),《农业项目投资评估》(第二版,杨秋林主编),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1999年林万龙(执笔人),《京郊农村住户经营行为研究》,全国农业普查课题成果,载《北京市农业普查课题项目研究成果专辑》,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

2011年林万龙、曹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中的城乡与区域分割问题探讨,农业经济问题(待出版)2011年专著(孙翠清、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需求问题研究-基于农户的视角,经济科学出版社林万龙(主编),投资项目财务分析实务(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农业项目投资评估》(第四版)配套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韦欣捷,陈雯雯,林万龙,伍建平.发达国家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做法政策及启示.农业经济问题,第7期曹玫、林万龙,劳动力流动背景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能力研究,农村经济,第7期。林万龙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有效运行管理研究,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温铁军、张林秀主编,科学出版社,2011年林万龙,贫困政策体系遭遇农村流动人口挑战,人民论坛(中文核心),第9期2010年王鹏、林万龙,农户对奶牛保险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内蒙古为例,调研世界,第2期课题组(张红宇、林万龙等),扩大内需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农村经济文稿,第1期瞿振元、林万龙,人大预算审查职能限制因素及改进建议探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第5期韦欣捷,林万龙.动物疫病防控政策的福利经济学分析:理论框架和适用性.中国动物检疫,第4期2009年参著,《农业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管理流程活动和操作标准指南》,中国农业出版社孙翠清、林万龙,从农户需求收入弹性看拉动内需政策,当代经济,第3期孙翠清、林万龙,公共产品需求揭示方法及其在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研究中的应用,农村经济,第2期林万龙,不同级层财政主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曹玫、林万龙,乡镇卫生院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的角色定位问题研究-RJ市CC区案例,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林万龙,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模式与政策影响因素:基于实证调研的总结,载《转型中的农村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战略(第四届中国农业现代化比较国际研讨会暨第八届欧洲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大会论文集)》,张晓山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马永良、林万龙、李娴,发达国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中国农业综合开发,第12期2008年吴忠、曹洪民、林万龙等,《扶贫互助资金仪陇模式与新时期农村反贫困》,中国农业出版社杨秋林主编,孟令杰、林万龙副主编,农业项目投资评估,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课程配套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Lin Wanlong,An Analysis of Public Service Structural Imbalances in Rural China, China Economist, N13, March, 2008林万龙,促进扶贫互助资金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专访,4第十五版林万龙,政策干预与农村村级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8,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保障制度”2008年第12期林万龙、钟玲、陆汉文,合作型反贫困理论与仪陇的实践,农业经济问题,11,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农业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林万龙(专访),农村金融:商业性与公益性的对决,中华合作时报,8孙翠清、林万龙,农户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意愿分析-基于一项全国范围农户调研的实证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苏保忠、张正河、林万龙,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其对农村养老的启示,当代经济,112007年专著,《农村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参著,《结构调整,创新体制,发展现代农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撰写第十四章“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农业企业财税补贴政策研究”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及成因”,管理世界,第9期林万龙、孙翠清,“农业机械私人投资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层面数据的探讨”,中国农村经济,第9期林万龙,“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探讨”,农业经济问题,第8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1期林万龙,“农户投资机电井的财务效益与障碍因素分析-以世行贷款内蒙古巴林右旗机电井子项目为例”,技术经济,第11期林万龙,“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模式与政策影响因素:基于实证调研的总结”,中国农业经济评论,第3期曹洪民、林万龙(通讯作者)、邓娴,“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农村经济(四川),第9期曹洪民、林万龙,“基于存量资源整合的制度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点”,农村经济,第6期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及成因”,中国中青年经济学年会宣读论文,2007年10月,浙江杭州2006年林万龙、刘仙娟,“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基于交易成本角度的探讨”,农业经济问题,第4期《动物卫生经济学》,参著,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农村财政理论与实践》,朱钢等著,山西经济出版社,参著2005年林万龙,“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下的城乡公共产品统筹供给:理论分析及其现实含义”,中国农村观察,2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问题:一个研究综述”,载《农业经济管理论文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黄祖辉等编,科学出版社,2005年林万龙、张莉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财税补贴政策的效率分析-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载《中国’三农’问题:理论、实证与对策》,黄祖辉等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林万龙、刘仙娟,“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基于交易成本角度的探讨”,2005年全国中青年农经学者年会宣读论文,上海,载《和谐社会与农村发展》(2005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林万龙,“部门发展与中国未来的扶贫:挑战与对策”,亚洲开发银行技援项目“中国扶贫政策研究:趋势、挑战与未来方向”课题研究报告,载《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王国良主编,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何广文、冯兴元、林万龙等,《农户信贷、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与农村金融市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尤庆国、林万龙,“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分析与政策影响评价”,农业经济问题,9林万龙,“农业保险怎样为民”,中国财经报2005年11月29日的采访牛建高、李义超、林万龙,“中国农村贫困的金融成因:基于产权视角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林万龙,“农业保险怎样为民”,中国财经报2005年11月29日的采访2004年林万龙、张莉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财税补贴政策的效率分析: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0林万龙,“政府为什么要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中国社会科学文摘,1林万龙、张莉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国内支持政策:现状评价、未来的基本目标和支持方式”,载《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9月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问题:一个研究综述”,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2004年2月涂凯彪、林万龙,“小型农村灌溉工程的民间供给: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载《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2004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8月江文涛、林万龙,“政府的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政策:历史回顾及对其民间供给的影响评估”,载《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2004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8月2003年林万龙著,《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北京,2003年1月林万龙,“政府为什么要推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一个关于政府行为的理论模型及其初步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5期林万龙,2003, “Induced Innovation in China’s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System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Discussion On its Significance to Re-build China’s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System”,poster paper for International Annu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IAAE 2003), Durban, South African, 8杨秋林主编,褚保金、林万龙副主编,《农业项目投资评估》(第三版),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十五”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3年张莉琴、林万龙、辛毅,“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现状及调整对策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4期张莉琴、林万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补贴绩效研究”,第三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宣读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3年12月辛毅、林万龙、张莉琴,“财政支持农业的绩效评价”,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林万龙、张莉琴、辛毅,“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国内支持政策”,世界农业,2003年第5期2002年林万龙,2002,“乡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历史、现状及改革”,中国农村经济,第7期秦富主编,林万龙、张莉琴副主编,《项目评估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02年林万龙,2002,“家庭承包制的实施与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一个关于宪法秩序如何影响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载《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张莉琴、林万龙、辛毅,2002,“我国农业国内支持现状及近期调整对策研究”,载《WTO与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2002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1999-2001年林万龙,2001,“家庭承包制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诱致性变迁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第4期杨秋林主编、林万龙副主编,《投资项目财务分析实务》,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0年林万龙(参编),《农业项目投资评估》(第二版,杨秋林主编),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1999年林万龙(执笔人),《京郊农村住户经营行为研究》,全国农业普查课题成果,载《北京市农业普查课题项目研究成果专辑》,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

1.主编:《主体、秩序、法律》,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主编:《公司法通论》,(个人撰写16万字),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3.主编:《经济法导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主译:《美国破产法》(中美两国元首法治项目)(135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主编:《破产法学》(司法部规划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6.主编:《商法教程》(“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项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7.副主编:《中国司法制度导论》,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8.副主编:《台湾法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9.副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2版。10.参编:吴祖谋、李双元主编《新编法学概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第3版。 先后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比较法研究》、《法商研究》、《法律科学》、《现代法学》、《法学评论》、《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10余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系列)》转摘复印。主要包括(按先后顺序排列):1.《公司法律特征及其变易探析》,《河南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1992年第5期。2.《浅论破产法上的否认权制度》,《法学研究》1993年第3期。3.《股份的转让及其法律限制》,《经济与法》1993年第4期。4.《督促程序若干问题研究》,《法学评论》1993年第6期。5.《略论我国经济合同法的修改》,《河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6.《英国商事代理制度研究》,《比较法研究》1994年第2期。7.《论建立我国统一的破产立法模式》,《现代法学》1994年第3期。8.《当今世界律师业务发展的六大趋势》,《中国律师》1994年第11期。9.《论破产案件受理的法律效力》,《法商研究》1994年第6期。10.《破产法上的财团费用和财团债务制度》,《法学研究》1995年增1期。11.《论破产清算组的法律地位》,《法学评论》1995年第3期。12.《我国仲裁法若干基本内容评价》,《河南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13.《我国破产立法若干问题研究》,《法律科学》1996年第2期。14.《公司立法的突破及其评价》,《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15.《论破产程序中保证债权的地位》,《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1997年第3期。16.《破产宣告对未履行合同的效力初探》,《法商研究》1997年第3期。17.《破产原因立法比较研究 》, 《现代法学》1998年第3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 《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8年第6期。18.《公司设立若干法律问题评价》,《河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19.《律师职业道德之比较》(章武生、韩长印),《法学评论》1998年第4期。20.《论公司业务执行权的主体归属》,《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21.《有限公司若干法律实务研究》,《河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1999年第9期。22.《建立我国的破产财团制度刍议》,《法学》1999年第5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1999年第8期。23.《参与分配制度与破产立法》,《当代法学》2000年第1期。24.《破产管理人制度的若干问题》,《河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0年第8期。25.《债权人会议制度的若干问题》,《法律科学》2000年第4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0年第10期。--转载于张文显主编《中国商法学精粹》,2001年卷26.《个别强制执行与破产的双重立法选择》,《河南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0年第6期27.《破产法上的自动冻结制度》,《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28.《破产优先权的公共政策基础》,《中国法学》,2002年第3期。--转摘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5期。29.《破产程序的财产分配规则和价值增值规则》,《法商研究》,2002年第3期。30.《破产理念的立法演变和破产程序的启动机制》,《法律科学》,2002年第4期。31.《破产债权的调查和确认制度》,载《诉讼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诉讼法研究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2.《郑百文重组的破产法分析》,《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33.《美国破产法上的个人债务调整程序》,《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卷34.《董事个人对企业破产的法律责任》,《法学评论》,2003年第1期。--转载于张文显主编《中国商法学精粹》,2004年卷。35.《我国企业破产预防制度的多样化构建》,《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36.《美国破产立法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商法研究报告》,2004年卷。37.《破产别除权制度研究》,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春季号。--转载于张文显主编《中国商法学精粹》,2005年卷。38.《中国破产法的发展状况及法学论题》,《法学杂志》,2004年第5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5年第1期。39.《关于企业破产立法目标的争论及其评价》,《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40.《美国破产立法的历史变革及现实走向——写在《美国破产法》译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转摘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1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2005年第3期。41.《安全视角下的产品质量监督》,《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42.《建立我国的公司法定清算人制度》,《法学》,2005年第8期。43.《我国破产分配顺位的重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44.《破产实体要件的审理程序研究》,《现代法学》,2006年第1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6年第6期。45.《破产界限之于破产程序的法律意义》,《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46.《破产撤销权疑难问题研究》,《月旦民商法杂志》,2006年第4期,总第14期。47.《民事诉讼程序之于破产案件的适用》,《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48.《合伙企业破产三题》,《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7年第10期。转载韩国全南大学《法学论丛》第28集第1号)49.《上海轨道交通站点自行车存车规则刍议——兼论公用企业垄断经营权的治理》,《东方法学》,2007年第3期。50.《不足额保险比例赔付的逻辑误区及其校正》,《法学》,2008年第11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9年第3期。51.《共同法律行为理论的初步构建——以公司设立为分析对象》,《中国法学》,2009年第3期。—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9年第9期。52.《我国企业破产立法的演变及启示》,《公民与法》,2009年第7期。53.《台湾与大陆保险合同法比较与评析》,《保险研究》,2009年第7期。

徐飞的介绍?徐飞,男,汉族,1964年3月出生,1982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96年获西南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博士后流动站系统工程方向博士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1]。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开阔,兴趣广泛,对战略管理、博弈论、融资租赁和组织行为学及领导力开发等兴趣浓厚且有较深入的研究,在专业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著有战略管理、运筹学原理与方法、二象对偶空间与管理学二象论和盈利胜经等著作。18岁大学毕业,先后获数学学士,运筹学硕士,管理工程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系统工程方向博士后。[2]现为中国数学学会、中国运筹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中国软科学学会会员。从大学起至博士后,在整个读书期间,因“学业优异、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屡获各种高级别奖项,享有“获奖专业户”的美誉。2001年和2003年7月分别被张江高科技园区党委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著有战略管理、运筹学原理与方法、二象对偶空间与管理学二象论盈利胜经。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3DGQ1B163)“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机理和政策激励”和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提升上海民营高科技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研究”。

《社会公共性研究》(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 《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哲学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主编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主编之一,人民出版社1990) 《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 “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与王维国合作),《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 “论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宋洪云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社会运行中机制的特点及优化途径”(与曹延莉合作),《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 “从社会利益机制看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7期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方向引导机制”(与王锦刚合作),《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6期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动力机制”(与王洪波合作),《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公共利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与谭清华合作),《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 “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中国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3期转载 “论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与谭清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 “实践、历史、方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维度”,《理论视野》2008年第2期 “文化的相对性与文化相对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期转载 “解决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几点思考”(与宋洪云合作),《理论视野》2007年第4期 “实践的权利和实践批判的权利”(与万林艳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哲学研究》2006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21期转载 “构建和谐的社会有机体”(与王文兵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与王文兵合作),《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转载 “从社会有机体看和谐社会之构建”(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2005年第4期 “反思‘热点’现象”(与韩娜娜合作),《学术界》2005年第4期 “哲学视域中的公共性及其当代诠释”(与曹鹏飞合作),《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 “公共性论纲”(与王维国合作),《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人才的培养、使用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才》2004年第3期 “主体性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 2004年第2期 “《大学》的经济哲学与当代大学使命——《礼记·大学》探微”(与刘克苏合作),《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学报之路与大学之道”(与武京闽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与王维国合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理论前沿》2002年第12期 “哲学社会科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周笑冰合作),《新视野》2002年第5期 “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与田建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无法消解的主体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CUPA)》2002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4期转载 “论人类主体及其主体性”,《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定位”,《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9期 “论社会群体及其主体性”,《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6期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主体”,《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反思物质需求:无限还是有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认识的基础、对象及与实践的关系”,《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 “公共领域的哲学:新的生长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世纪之交哲学的走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人的认识的主体性”,《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2期 “确定实践标准的实际意义与哲学内涵”,《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 “尊重感觉: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世纪论评》1998年第5-6期 “大文化观念:一种理解和行为的依据”,《世纪论评》1998年第1期 “只要人类在思考,就会遇到哲学”(与吴汉民合作),《新视野》1997年第6期 “认识的进步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认识的效率意义与有效率的认识”,《哲学研究》1997年第4期 “哲学与社会文化理想”,《长白论丛》1996年第5期 “转向大文化观”,《新视野》1996年第3期 “哲学的本性与前途”,《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 “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与品格”,《新视野》1995年第1期 “社会组织与道德建设”,《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12期转载 “名牌的生成:一种特殊文化的创造”,《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4期 “从涡流到势流:走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 “论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3年第12期转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从社会价值取向看21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与曹明德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思维操作及其偏差的校正”,《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人的活动效率规律寻踪”,《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 “社会意识的功能”,《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5期 “人的活动方式与效率”,《现代哲学》1990年第2期 “人的活动与效率”,《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 “论活动的展开和有效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制约活动效率的因素”,《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理论战线》1989年第3期 “有关人活动效率之诸关系”,《社联通讯》1989年第3期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解放 探索 实践”,《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12期转载 “哲学的分化与综合”,《江海学刊》1988年第3期 “哲学研究中的假说方法”,《现代哲学》1988年第2期 “社会系统中的被动效应和主动效应”,《天府新论》1988年第1期 “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理性”,《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2期转载 “略论哲学基本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7年第8期转载 “人的主体性的进程”,《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英文版1987年第4期 “略论从物质和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的和逻辑的演进”(与李秀林合作),《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哲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启迪——读艾思奇同志抗战前期一组文章随笔”(与肖前合作),《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3期 “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再认识”(与肖前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12期转载 “现代化潮流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6期 “论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哲学研究》1983年第7期 “论人心所向”(与李秀林合作),《光明日报》1983年3月21日,《新华文摘》1983年第5期转载 “论唯物辩证法的‘斗争’范畴”(与肖前、李德顺合作),《哲学研究》1981年第11期,《新华文摘》1982年第1期转载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6期 “试谈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美洲华侨日报》1980年3月31日 “假左真右的一大‘发明’——评所谓‘知识公有化革命’”,《吉林日报》1978年3月28日 “也说知识的功罪——驳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与刘云平合作),《吉林日报》1977年11月15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第一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 李秀林等主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哲学素质培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汪永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原理纲要》(试用本)(参编,企业管理出版社1993) 肖前等主编《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91)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肖前等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83) 杨焕章主编《简明哲学原理》(参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008年,教育部理论研究委托课题:改革、发展、稳定、和谐互动机制研究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重大攻关项:马克思的实践和实践批判理论 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的活动的公共性及其限度研究 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华夏复兴论:一种历史哲学和文化 “化为素质和能力的唯物辩证法——谈李瑞环《辩证法随谈》”,《改革内参(决策版)》,2009年第10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评介”(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6期“道不远人 在学与用——写在李瑞环《学哲学 用哲学》出版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诚信的结果是双赢”,《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2年第3期“文化的追求与反思”(与杨悦合作),《学习时报》2001年11月12日 “与其虚拟‘上帝’ 不如诚信为人”,《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0年第3期“科学精神是增强科学素质的深度要求”,《前线》1999年第11期“改革开放:创造力的激发和引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治国与治国方略——来自《中华治国方略文库》的启示”(与刘敬东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8年第5期“面向特区现实的理论思维──读周文彰《特区导论》”(与刘克苏合作),《哲学动态》1997年第3期“人生难得是恬淡”,《现代交际》1997年第3期“如水之交”,《现代交际》1994年第11期 “关于个人问题的哲学沉思——《马克思主义个人观引论》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4年第2期“创造: 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广义认识论原理》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哲学动态》1992年第10期“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小体系的年代——关于哲学发展的一点想法”,《光明日报》1986年4月28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