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北欧植物学杂志简介

发布时间:

北欧植物学杂志简介

这个太多了,有上百种!以下是根据影响因子结合引文量及“二八律”选出的18种核心期刊,其IF均高于0,所占比率约20%。可供读者投稿和检索参考。(1)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ANNU REV PLANT BIOL)《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年评》创刊于1950年,全年1期,原版刊号588B0002;国际刊号:1040-2519;综论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影响因子为615。(2)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TRENDS PLANT SCI)《植物科学趋势》创刊于1996年,全年12期。原版刊号:588C0008;国际刊号:1360-1385;为从分子生物学到生态学的基础植物科学研究提供跨学科论坛。影响因子为405。(3) Plant Cell (Plant Cell)《植物细胞》创刊于1989年,全年12期。原版式刊号:588B0005*;国际刊号:1040-465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Plant Physiology, PO Box 15501 Rockville, MD 20855-2768, USAED: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Physiologists。 侧重于植物发育的基因表达的调节以及分子和遗传基础方面的研究。影响因子为679。(4)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CURR OPIN PAANT BIOL)《植物生物学新见》全年6期,原版刊号:588C0084;国际刊号:1369-5266;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urrent Biology L, 84 The Obalds Rd, London WC1X 8RR, England。影响因子为945。(5)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ANNU REV PHYTOPAYHOL)《植物病理学年评》创刊于1963年,全年1期。原版刊号:588B0009;国际刊号:0066-4286;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nnual Reviews Inc,评论植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影响因子为257。(6) Plant Journal (PLANT J)《植物杂志》创刊于1991年,全年24期。原版刊号:588C0082;国际刊号:0960-741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Blackwell Science L, Journal Subscriptions,刊载植物分子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914。(7) Plant Physiology (PLANT PHYSIOL)《植物生理学》由美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办,创刊于1926年,全年12期。原版刊号:588B0005;国际刊号:0032-0889;发行出版机构地址:Plant Physiology, PO Box 15501 Rockville, MD 20855-2768, USA ED: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Physiologists。刊载本学科以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研究成果。影响因子为634。(8)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PLANT MOL BIOL)《植物分子生物学》创刊于1984年,全年18期,16开,每期80页。原版刊号:582LB071;国际刊号:0167-441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Journals Department, Distribution Centre刊载植物分子生物学与植物分子遗传学基础理论和遗传工程方面的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影响因子为795。(9) Critical Reviews in Plant Sciences (CRIT REV PLANT SCI)《植物科学评论》创刊于1983年,全年6期。原版刊号:588B0010;国际刊号:0735-2689;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RC Press I,评论植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影响因子为641。(10)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PLANT CELL ENVIRON)《植物、细胞与环境》创刊于1978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84页。原版刊号:588C0072;国际刊号:0140-779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Blackwell Science L刊载绿色植物生理学,包括植物细胞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环境生理学、农作物生理学和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613。(11)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MOL PLANT MICROBE IN)《分子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创刊于1988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56页。原版刊号:582B0109;国际刊号:0897-028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刊载研究论文和评论,包括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遗传学、微生物和植物的共生作用及其对栽培植物、野生植物和植物产品的影响。影响因子为580。(12)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J EXP BOT)《实验植物学杂志》创刊于1950年,全年12期,18开,每期124页。原版刊号:588C0002;国际刊号:0022-0957;发行出版机构地址: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刊载植物生理、生化、生物物理、实验农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读者对象为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土壤学家、环境与海洋生物学家。影响因子为180。(13) 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 (PLANT CELL PHYSIOL)《植物和细胞生理学》创刊于1959年,全年12期,16开,每期250页。原版刊号588D0057;国际刊号:0032-078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日本植物病理学会,T170-8484日本东京都丰岛区驹ごめ1-43-11;发表高等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与生化以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159。(14) New Phytologist (NEW PHYTOL)《新植物学家》创刊于1902年,全年12期,18开,每期156页。原版刊号588C0055;国际刊号:0028-646X;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刊载植物学各领域的研究论文、评论与书评,涉及生物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化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等学科。影响因子为118。(15) Planta (PLANTA)《植物学》创刊于1925年,全年15期,12开,每期96页。原版刊号:588E0003;国际刊号:0032-0935;发行出版机构地址:Springer-Verlag,Heidelberger Platz3, D-14197 Berlin, Germany;刊载植物生物学原始论文,侧重分子细胞生物学、超微结构、生物化学、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形态发生、生态环境生理学、作物技术、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影响因子为053。(16)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J PLANT GROWTH REGUL)《植物生长调节杂志》创刊于1982年,全年4期,18开,每期66页。原版刊号588E0008;国际刊号:0721-7595;发行出版机构地址:Springer-Verlag,Heidelberger 报道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生化学、林学、园艺学和农学中有助于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最新发现,侧重除莠剂在内的天然和全盛物质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影响因子为778。(17) Phytopathology (PHYTOPATHOLOGY)《植物病理学》创刊于1911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126页。原版刊号:588B0006;国际刊号:0031-949X;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刊载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研究论文,图像精密。影响因子为450。(18) Austral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AUST J PLANT PHYSIOL)《澳大利亚植物生理学杂志》创刊于1974年,全年8期,18开,每期100页。国际刊号:588UA002;国际刊号:0310-784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SIRO Publications, 刊载植物生理学领域的研究论文、评论、简报。涉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等。影响因子为398。

植物简介茜草科属双子叶植物纲,约有450~500属,6000~700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少数分布于温带。我国约有70属,450种以上,茜草科有不少经济植物,有药用的如金鸡纳树、茜草、钩藤等,饮料用的如咖啡,观赏用的如六月雪、栀子等。   朱华发现的50多个新种,大多数都在SCI源刊发表,例如,发现泰国粗叶大属植物新种主要发表在《北欧植物学杂志》(NordicJournalofBotany),发现的越南和马来西亚该属植物新种主要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与生物地理学核心刊物Blumea上,并以专著性论文《中国茜草粗叶木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核心刊物《系统学与植物地理学》上,而使他成为国际上认可的该属植物分类专家,并由荷兰国家科学基金资助,应邀完成了国际研究项目《马来西亚植物志茜草科粗叶木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他发现的50多个新种,大多数都在有关期刊上进行了发表。有关专家认为,朱华的这些发现丰富了对茜草科植物的科学认识,为以后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条件。   茜草科植物为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根据最新资料统计,其种类数目仅低于菊科(21000种)、兰科(17500种)和豆科(16400种),为被子植物中的第四大科(11000种)。在国际上,对茜草科的系统学及相关应用科学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1993年和1995年在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和比利时国家植物园分别召开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茜草科大会,这些会议的召开,推动了国际上对茜草科的研究。然而,中国还没有对本科植物进行深入研究,对其分类及系统演化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落后的地位。 地理分布茜草科分布于福建南部永春、南靖,广东永定、五华、河源、博罗、增城、从化、英德、中山、新会、肇庆、云浮、怀集、封开、德庆、信宜、化州,海南定安、儋县、白沙、琼中、保亭、陵水、崖县,广西东南部梧州、玉林及南部南宁、上思、饮州、东兴等地。生于海拔300米以下山坡灌丛或疏林边。越南 部也有分布。   零星分布于江苏南部宜兴,安徽东南部宣城,泾县、贵池、青阳、太平、黄山,休宁、祁门、歙县、西南部岳西、霍山、金寨、六安、浙江天目山、淳安、建德、开化、天台山、遂昌、松阳、龙泉、庆元、万载,安福、永丰、永新、全面、安远、寻乌,井冈山、泰和、遂川、大余、龙南、全南、安远、寻乌、石城、广昌、黎川、宜黄、资溪、铅山、玉山、德兴、湖南东部衡山、酃县、南部宜章、道县、西南部武冈、新宁、城步、绥宁和西北部石门、龙山、桑植、大庸、永顺、桃源。   源北西南部五峰、宣恩、恩施、利川、巴东、宜昌、兴山、神龙架和东部麻城、恩施、利川道真、松桃、梵净山、凤冈、绥阳、息峰、关岭、安龙、从江、黎平、都匀、广西东北部至西北部资源、龙胜、兴安、永福、平乐、钟山、环江、南丹、东兰、巴马、凌云、田林、乐业、天峨,云南东部西畴、中部安宁、东北部镇雄、威信和西北部德钦、贡山、福贡、滕冲、龙陵,四川东部巫山、万县、东南部南川、宜宾、筠连、中部至西南部宝兴、天全、洪雅、荥经、峨眉山、乐山、石棉、马边、米易。   甘肃东南部文县,陕西南部略阳、勉县、城固、紫阳、平利、河南南部商城、新县、桐柏、内乡等地。通常多生于深山沟谷或山坡谷地的阔叶林中,海拔700-1300米,在江西、安徽境内可下降至400米,而在云南则可上达1600米。 形态特征茜 香果树-----茜草科草科攀援灌木;小枝灰褐色,初有贴伏疏柔毛,皮孔明显。叶对生,薄纸质,椭圆形至椭圆状卵形,长13-17厘米,宽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散生短柔毛,侧脉8-10对,叶柄长2-5厘米,稍具短柔毛,托叶早落。顶生三歧聚伞花序长约6厘米,被近贴伏的短柔千周,苞片早落,小苞片披针形,长达1厘米,凋落,花梗长2-3毫米,萼筒长约5毫米,裂片5,扩大成花瓣状,白色,长2-4厘米,直径的毫米,上部扩大。   树皮粗糙,有横裂粗纹,较老部分略为光滑;节间短,向上渐缩柄,上面几无毛,下面密被糠状小鳞片,中脉及叶柄均被小柔毛,脉在面下陷,下面凸起,侧脉每边20-30条,上向,弯拱,近边缘处接合;托叶长5-6毫米,基部扩大与叶柄合生,先端2裂。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总花梗粗而挺进,被毛,长10-12厘米;花黄色,具生梗;萼管陀螺形,长5-2毫米,裂5,微小,短尖、宿存,其中1枚扩大成叶状,白色,有柄,长3,5-4厘米,宽5-2厘米,镊合状排列,雄蕊着生在花冠上部。蒴果瓣顶端2裂;种子细小,多数,有圆-膜质的翅。   外面密被伏贴短柔毛,内面上部被硫黄色短柔千周或粉末状小点,花冠通常5裂,裂片长约3毫米,雄蕊4或5,长辈毫米,子房东2室,花柱长约6毫米,柱头2,长4毫米。浆果长6-10毫米,直径4-8毫米,柱头2,长4毫米,浆果长6-10毫米,直径4-8毫米。   落叶大乔木,高可达30米;树皮呈小片状剥落;小枝有皮孔和托叶环。叶对生,厚纸质,宽椭圆形至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中脉、侧脉和脉腋内有淡黄色或近无毛,或有时全有毛;叶柄长,初时约色;托叶大,三角状卵形,早落。   聚伞花序排成顶生、花萼近陀螺形,萼檐5裂,裂片顶端截平,花后脱落,但有些花的萼裂片中有1片扩大成叶状,色白而宿存于果实上;花冠漏斗状,长约2厘米,被柔毛;子房下位,2室。蒴果近纺锤形,长3-5厘米,具纵棱,成熟时红色,室间开裂为2果瓣;种子多数,小而有阔翅。

生态特性茜草科仅见于广西大瑶山,原采集点约位于北纬22℃22,东经106℃45,海拔约1200米。主要生长在山谷土壤湿润、但阳光比较充足的地方,樊援在中下层乔木树干之上,密茂的森林内或灌丛中都比较少见。所在地年平均温17℃,1月平83℃,1月平均温3℃,7月平均温24℃,年雨量度1800毫米左右,土壤为黄壤,pH值5-5。   茜草科分布区年平均气温20-22℃,全年几乎无霜,仅冬季偶遇特大寒潮南侵时有轻霜,年降雨量1500-1739毫米。适生于阳光充足和湿润肥沃的酸性土上,根系比较发达,一般散生在低山的缓坡上或杂木林林缘,与铁冬青Ilex rotunda T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毛果算盘子Glochidion eriocarpum C银柴 Aporosa chinensis (Ch-amp) M岗松 Baeckea frutescans L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 (Ait )Hassk 显脉山蚂蝗Desmodium reticulatum Champ 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 (L)M九节 Psychotria rubra (L) Poir 刺子莞Rhynchspora rubra (Lour ) Makino 芒葚Dicranopteris linearis (B) Underw等组成旱中生性亚热带稀树群落。4-5月开花,花期很短。   茜草科喜温和或凉爽的气候和湿润肥沃的土壤。分布区内年平均温18-22℃,在庐山能耐极端最低温15℃,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一般集中于5-8月,相对湿度为70-85%。土壤为山地黄壤或沙质黄棕壤,pH值5-6。通常散生在以壳斗科Fagaceae 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中,或生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香果树为偏阳性树种,但幼苗和10龄以内的幼树能耐荫蔽,10龄以上多不耐阴,一般在30-龄以上壮龄树才能开花结实。7-9月开花,果实10-11月成熟;种子有翅,但风力传播。

代表植物乌檀 分布于越南、柬埔寨至中国广东和广西。为乔木,叶纸质,椭圆形或侧卵形,有早落而宽大的托叶。花白色,萼管彼此融合成一圆头状的头状花序。果球形,肉质,成熟时黄褐色,木材橙黄色,为良好的建筑及家具用材;树皮有苦味,含黄酮苷生物碱,供药用。   风箱树 分布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有3枚轮生和对生的叶,托叶三角形,有黑腺点。花白色,微具香气,组成圆球状的头状花序。干果细小,稍扁;种子具翅。生于荫蔽的灌木丛中,全株入药,有清热消毒之效。   钩藤 有Uncaria rhynchophylla和U.sinensis二种。前者日本广布,中国南部和东南部也产,后者仅见于中国。生于林谷或溪旁湿润乔灌丛中。木质藤本,前者叶片下面粉白色,干后褐红色;托叶深2裂,后者托叶近圆形,全缘,通常外反。花微具香气,组成圆球状头状花序,直径2~5厘米。蒴果棒状或倒圆锥形;种子两端具翅。带钩的枝可入药,含钩藤碱和异钩藤碱等成分,有镇静作用。   白花蛇舌草 东南亚热带至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各省区都有分布。见于湿润草坡、溪畔、水田埂上。一年生矮小草本,叶线状披针形,无柄,仅具1脉;托叶基部合生,顶端芒尖。花白色,细小,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蒴果扁球形。全株含三十一烷、豆甾醇等成分,有抗肿瘤、消炎、止痛之效。   蛇根草 日本至中国长江以南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生于林下湿润的溪旁。多年生草本;茎下部匍匐,节上生根。叶膜质,干后淡紫红色。花组成顶生二歧分枝的聚伞花序。蒴果菱形或僧帽形。全株含有哈尔满(harmen)、无霸萜(eriedelin)等成分。全草入药。   栀子 又称山栀子、黄栀子,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极普遍,各地均有栽培。常绿灌木。叶对生或3枚轮生;托叶鞘状,膜质。花白色,直径5~7厘米,单生于小枝顶部,极香。果卵形至长圆形,黄红色,具翅状纵棱5~9条,有宿存的萼檐。木材坚实,不易破裂,专供雕刻和农具用。果实含有栀子素,将果捣烂,泡水可提取黄色染料。全株入药,有消肿、散毒之效。可栽培供观赏,花大而重瓣者称白蝉(Gardenia 六月雪茜草科jasminoides var.foruniana)。   巴戟 中国广东、广西均有分布,并有栽培。多年生藤本;根茎肉质,肥厚,多少收缩成念珠状。叶薄纸质,下面沿中脉上被短粗毛和脉腋内有短束毛。花细小,组成头状花序,此花序单生或3至多个排成伞状花序式。聚合果红色,根茎入药,有驱风、强壮之效。   吐根 又名西吐根,原产巴西热带雨林,中国的台湾、云南和广东有少量栽培。亚灌木状多年生草本;茎四棱形,下部匍匐。叶纸质,近倒卵形或椭圆形。花白色,组成密集的头状花序,有总苞片。浆果紫色。根含多种生物碱,有祛痰、催吐之效。   龙船花 亚洲热带至中国南部地区分布,常绿灌木。叶薄革质,近无柄。花红色或黄红色,排成顶生、稠密三歧、多花的伞房花序,具总花柄和红色分枝。浆果近球形,红黑色。花鲜红,艳丽,花期长,常栽培供观赏。药用有止痛、行气、活血之效。   鸡屎藤 柔弱、纤细藤本,揉之发臭,故名。叶对生或3枚轮生,膜质。花紫白色,排成顶生、扩展的蝎尾状聚伞花序。浆果扁圆形,光滑,草黄色,常缠绕于灌木或疏林上。全株入药,含有鸡屎藤苷(paederoside)和车叶草苷(asperulosede)等成分。茎皮是造纸和人造棉的原料。   茜草 又名红丝线,中国长江和黄河流域均有分布。多年生草本;茎四棱形,沿棱上有倒生钩毛。叶4枚轮生,其中1对较大而具长柄,纸质。花白色或黄色,排成顶生或腋生的聚伞花序。果肉质,细小,成熟时紫黑色。生于山野草丛中。根鲜红色,细长如丝,故有红丝线之名。含有“茜素”,是一种高级红色染料,也是一种名贵的绘画颜料。中国河南省产量多,品质最佳。   蓬子菜 广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的温带地区。中国东北、西北和长江流域均有分布。生于旷地、路旁、草丛中。多年生近直立草本;茎4棱形,被毛。叶6~10枚轮生,无柄,条形,干后常变黑色。花黄色而小,组成顶生或腋生带叶的圆锥花序。果小近球形,全草含喇叭茶苷(palustrocide)、芸香苷等多种生物碱,全草入药。 解剖构造本科的共同解剖构造有:   ①气孔常分布于叶片的下面,为2至多个辅助细胞所伴随,这些细胞平均列于孔口的边旁,   ②叶片无腺毛,   ③茎的维管束为单一并生型。本科约有500属 6 000余种,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草本延伸至寒带。中国约有70属近600种。主要产于东南部和西南部。许多植物含有多种有经济价值的生物碱和黄酮类,如奎宁(quinine)、辛可宁(cinchonine)、辛可尼丁(cinchoniodine)、奎尼丁(quinidine)、钩藤碱(rhyncho-phylline)、异钧藤碱、柯诺辛因碱(corynoxeine)、异柯诺因碱、柯楠因碱(corynantheine)、二氢柯楠因碱(hirsuti-ne)、硬毛帽木因碱(hirsuteine)、栀子素(gardenin)、栀子苷(gardenoside)、去羟栀子苷(geniposide)、山栀子苷(shanzhiside)、紫茜素(purpurin)、茜素(alizarin)、伪紫茜素(pseudo-purpurin)、茜草色素(munjistin)等主要化学成分。

是塞尔维亚的一本关于农、林、渔业及生物工艺学的一本杂志,为半年刊,全名就是HELIA,没查到它的影响因子,不过它的Cites per Doc(类似IF,和IF计算方法是一样的)是17,我的代理今天不能用,否则给您去WEB OF SCIENCE查一下,不过如您需要可Hi我或者晚些时候我再修改答案。 去web of knowledge帮你检索了,SCI或是SCI-E都没发现收录这一杂志,建议投稿时考虑一下,如果要求投SCI或是SCI-E杂志建议暂时不要投。

北欧植物学杂志

朱华发现的50多个新种,大多数都在SCI源刊发表,例如,发现泰国粗叶大属植物新种主要发表在《北欧植物学杂志》(NordicJournalofBotany),发现的越南和马来西亚该属植物新种主要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与生物地理学核心刊物Blumea上,并以专著性论文《中国茜草粗叶木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核心刊物《系统学与植物地理学》上,而使他成为国际上认可的该属植物分类专家,并由荷兰国家科学基金资助,应邀完成了国际研究项目《马来西亚植物志茜草科粗叶木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他发现的50多个新种,大多数都在有关期刊上进行了发表。有关专家认为,朱华的这些发现丰富了对茜草科植物的科学认识,为以后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条件。茜草科植物为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根据最新资料统计,其种类数目仅低于菊科(21000种)、兰科(17500种)和豆科(16400种),为被子植物中的第四大科(11000种)。在国际上,对茜草科的系统学及相关应用科学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1993年和1995年在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和比利时国家植物园分别召开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茜草科大会,这些会议的召开,推动了国际上对茜草科的研究。然而,中国还没有对本科植物进行深入研究,对其分类及系统演化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落后的地位。

植物简介茜草科属双子叶植物纲,约有450~500属,6000~700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少数分布于温带。我国约有70属,450种以上,茜草科有不少经济植物,有药用的如金鸡纳树、茜草、钩藤等,饮料用的如咖啡,观赏用的如六月雪、栀子等。   朱华发现的50多个新种,大多数都在SCI源刊发表,例如,发现泰国粗叶大属植物新种主要发表在《北欧植物学杂志》(NordicJournalofBotany),发现的越南和马来西亚该属植物新种主要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与生物地理学核心刊物Blumea上,并以专著性论文《中国茜草粗叶木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核心刊物《系统学与植物地理学》上,而使他成为国际上认可的该属植物分类专家,并由荷兰国家科学基金资助,应邀完成了国际研究项目《马来西亚植物志茜草科粗叶木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他发现的50多个新种,大多数都在有关期刊上进行了发表。有关专家认为,朱华的这些发现丰富了对茜草科植物的科学认识,为以后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条件。   茜草科植物为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根据最新资料统计,其种类数目仅低于菊科(21000种)、兰科(17500种)和豆科(16400种),为被子植物中的第四大科(11000种)。在国际上,对茜草科的系统学及相关应用科学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1993年和1995年在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和比利时国家植物园分别召开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茜草科大会,这些会议的召开,推动了国际上对茜草科的研究。然而,中国还没有对本科植物进行深入研究,对其分类及系统演化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落后的地位。 地理分布茜草科分布于福建南部永春、南靖,广东永定、五华、河源、博罗、增城、从化、英德、中山、新会、肇庆、云浮、怀集、封开、德庆、信宜、化州,海南定安、儋县、白沙、琼中、保亭、陵水、崖县,广西东南部梧州、玉林及南部南宁、上思、饮州、东兴等地。生于海拔300米以下山坡灌丛或疏林边。越南 部也有分布。   零星分布于江苏南部宜兴,安徽东南部宣城,泾县、贵池、青阳、太平、黄山,休宁、祁门、歙县、西南部岳西、霍山、金寨、六安、浙江天目山、淳安、建德、开化、天台山、遂昌、松阳、龙泉、庆元、万载,安福、永丰、永新、全面、安远、寻乌,井冈山、泰和、遂川、大余、龙南、全南、安远、寻乌、石城、广昌、黎川、宜黄、资溪、铅山、玉山、德兴、湖南东部衡山、酃县、南部宜章、道县、西南部武冈、新宁、城步、绥宁和西北部石门、龙山、桑植、大庸、永顺、桃源。   源北西南部五峰、宣恩、恩施、利川、巴东、宜昌、兴山、神龙架和东部麻城、恩施、利川道真、松桃、梵净山、凤冈、绥阳、息峰、关岭、安龙、从江、黎平、都匀、广西东北部至西北部资源、龙胜、兴安、永福、平乐、钟山、环江、南丹、东兰、巴马、凌云、田林、乐业、天峨,云南东部西畴、中部安宁、东北部镇雄、威信和西北部德钦、贡山、福贡、滕冲、龙陵,四川东部巫山、万县、东南部南川、宜宾、筠连、中部至西南部宝兴、天全、洪雅、荥经、峨眉山、乐山、石棉、马边、米易。   甘肃东南部文县,陕西南部略阳、勉县、城固、紫阳、平利、河南南部商城、新县、桐柏、内乡等地。通常多生于深山沟谷或山坡谷地的阔叶林中,海拔700-1300米,在江西、安徽境内可下降至400米,而在云南则可上达1600米。 形态特征茜 香果树-----茜草科草科攀援灌木;小枝灰褐色,初有贴伏疏柔毛,皮孔明显。叶对生,薄纸质,椭圆形至椭圆状卵形,长13-17厘米,宽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散生短柔毛,侧脉8-10对,叶柄长2-5厘米,稍具短柔毛,托叶早落。顶生三歧聚伞花序长约6厘米,被近贴伏的短柔千周,苞片早落,小苞片披针形,长达1厘米,凋落,花梗长2-3毫米,萼筒长约5毫米,裂片5,扩大成花瓣状,白色,长2-4厘米,直径的毫米,上部扩大。   树皮粗糙,有横裂粗纹,较老部分略为光滑;节间短,向上渐缩柄,上面几无毛,下面密被糠状小鳞片,中脉及叶柄均被小柔毛,脉在面下陷,下面凸起,侧脉每边20-30条,上向,弯拱,近边缘处接合;托叶长5-6毫米,基部扩大与叶柄合生,先端2裂。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总花梗粗而挺进,被毛,长10-12厘米;花黄色,具生梗;萼管陀螺形,长5-2毫米,裂5,微小,短尖、宿存,其中1枚扩大成叶状,白色,有柄,长3,5-4厘米,宽5-2厘米,镊合状排列,雄蕊着生在花冠上部。蒴果瓣顶端2裂;种子细小,多数,有圆-膜质的翅。   外面密被伏贴短柔毛,内面上部被硫黄色短柔千周或粉末状小点,花冠通常5裂,裂片长约3毫米,雄蕊4或5,长辈毫米,子房东2室,花柱长约6毫米,柱头2,长4毫米。浆果长6-10毫米,直径4-8毫米,柱头2,长4毫米,浆果长6-10毫米,直径4-8毫米。   落叶大乔木,高可达30米;树皮呈小片状剥落;小枝有皮孔和托叶环。叶对生,厚纸质,宽椭圆形至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中脉、侧脉和脉腋内有淡黄色或近无毛,或有时全有毛;叶柄长,初时约色;托叶大,三角状卵形,早落。   聚伞花序排成顶生、花萼近陀螺形,萼檐5裂,裂片顶端截平,花后脱落,但有些花的萼裂片中有1片扩大成叶状,色白而宿存于果实上;花冠漏斗状,长约2厘米,被柔毛;子房下位,2室。蒴果近纺锤形,长3-5厘米,具纵棱,成熟时红色,室间开裂为2果瓣;种子多数,小而有阔翅。

生态特性茜草科仅见于广西大瑶山,原采集点约位于北纬22℃22,东经106℃45,海拔约1200米。主要生长在山谷土壤湿润、但阳光比较充足的地方,樊援在中下层乔木树干之上,密茂的森林内或灌丛中都比较少见。所在地年平均温17℃,1月平83℃,1月平均温3℃,7月平均温24℃,年雨量度1800毫米左右,土壤为黄壤,pH值5-5。   茜草科分布区年平均气温20-22℃,全年几乎无霜,仅冬季偶遇特大寒潮南侵时有轻霜,年降雨量1500-1739毫米。适生于阳光充足和湿润肥沃的酸性土上,根系比较发达,一般散生在低山的缓坡上或杂木林林缘,与铁冬青Ilex rotunda T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毛果算盘子Glochidion eriocarpum C银柴 Aporosa chinensis (Ch-amp) M岗松 Baeckea frutescans L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 (Ait )Hassk 显脉山蚂蝗Desmodium reticulatum Champ 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 (L)M九节 Psychotria rubra (L) Poir 刺子莞Rhynchspora rubra (Lour ) Makino 芒葚Dicranopteris linearis (B) Underw等组成旱中生性亚热带稀树群落。4-5月开花,花期很短。   茜草科喜温和或凉爽的气候和湿润肥沃的土壤。分布区内年平均温18-22℃,在庐山能耐极端最低温15℃,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一般集中于5-8月,相对湿度为70-85%。土壤为山地黄壤或沙质黄棕壤,pH值5-6。通常散生在以壳斗科Fagaceae 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中,或生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香果树为偏阳性树种,但幼苗和10龄以内的幼树能耐荫蔽,10龄以上多不耐阴,一般在30-龄以上壮龄树才能开花结实。7-9月开花,果实10-11月成熟;种子有翅,但风力传播。

代表植物乌檀 分布于越南、柬埔寨至中国广东和广西。为乔木,叶纸质,椭圆形或侧卵形,有早落而宽大的托叶。花白色,萼管彼此融合成一圆头状的头状花序。果球形,肉质,成熟时黄褐色,木材橙黄色,为良好的建筑及家具用材;树皮有苦味,含黄酮苷生物碱,供药用。   风箱树 分布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有3枚轮生和对生的叶,托叶三角形,有黑腺点。花白色,微具香气,组成圆球状的头状花序。干果细小,稍扁;种子具翅。生于荫蔽的灌木丛中,全株入药,有清热消毒之效。   钩藤 有Uncaria rhynchophylla和U.sinensis二种。前者日本广布,中国南部和东南部也产,后者仅见于中国。生于林谷或溪旁湿润乔灌丛中。木质藤本,前者叶片下面粉白色,干后褐红色;托叶深2裂,后者托叶近圆形,全缘,通常外反。花微具香气,组成圆球状头状花序,直径2~5厘米。蒴果棒状或倒圆锥形;种子两端具翅。带钩的枝可入药,含钩藤碱和异钩藤碱等成分,有镇静作用。   白花蛇舌草 东南亚热带至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各省区都有分布。见于湿润草坡、溪畔、水田埂上。一年生矮小草本,叶线状披针形,无柄,仅具1脉;托叶基部合生,顶端芒尖。花白色,细小,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蒴果扁球形。全株含三十一烷、豆甾醇等成分,有抗肿瘤、消炎、止痛之效。   蛇根草 日本至中国长江以南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生于林下湿润的溪旁。多年生草本;茎下部匍匐,节上生根。叶膜质,干后淡紫红色。花组成顶生二歧分枝的聚伞花序。蒴果菱形或僧帽形。全株含有哈尔满(harmen)、无霸萜(eriedelin)等成分。全草入药。   栀子 又称山栀子、黄栀子,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极普遍,各地均有栽培。常绿灌木。叶对生或3枚轮生;托叶鞘状,膜质。花白色,直径5~7厘米,单生于小枝顶部,极香。果卵形至长圆形,黄红色,具翅状纵棱5~9条,有宿存的萼檐。木材坚实,不易破裂,专供雕刻和农具用。果实含有栀子素,将果捣烂,泡水可提取黄色染料。全株入药,有消肿、散毒之效。可栽培供观赏,花大而重瓣者称白蝉(Gardenia 六月雪茜草科jasminoides var.foruniana)。   巴戟 中国广东、广西均有分布,并有栽培。多年生藤本;根茎肉质,肥厚,多少收缩成念珠状。叶薄纸质,下面沿中脉上被短粗毛和脉腋内有短束毛。花细小,组成头状花序,此花序单生或3至多个排成伞状花序式。聚合果红色,根茎入药,有驱风、强壮之效。   吐根 又名西吐根,原产巴西热带雨林,中国的台湾、云南和广东有少量栽培。亚灌木状多年生草本;茎四棱形,下部匍匐。叶纸质,近倒卵形或椭圆形。花白色,组成密集的头状花序,有总苞片。浆果紫色。根含多种生物碱,有祛痰、催吐之效。   龙船花 亚洲热带至中国南部地区分布,常绿灌木。叶薄革质,近无柄。花红色或黄红色,排成顶生、稠密三歧、多花的伞房花序,具总花柄和红色分枝。浆果近球形,红黑色。花鲜红,艳丽,花期长,常栽培供观赏。药用有止痛、行气、活血之效。   鸡屎藤 柔弱、纤细藤本,揉之发臭,故名。叶对生或3枚轮生,膜质。花紫白色,排成顶生、扩展的蝎尾状聚伞花序。浆果扁圆形,光滑,草黄色,常缠绕于灌木或疏林上。全株入药,含有鸡屎藤苷(paederoside)和车叶草苷(asperulosede)等成分。茎皮是造纸和人造棉的原料。   茜草 又名红丝线,中国长江和黄河流域均有分布。多年生草本;茎四棱形,沿棱上有倒生钩毛。叶4枚轮生,其中1对较大而具长柄,纸质。花白色或黄色,排成顶生或腋生的聚伞花序。果肉质,细小,成熟时紫黑色。生于山野草丛中。根鲜红色,细长如丝,故有红丝线之名。含有“茜素”,是一种高级红色染料,也是一种名贵的绘画颜料。中国河南省产量多,品质最佳。   蓬子菜 广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的温带地区。中国东北、西北和长江流域均有分布。生于旷地、路旁、草丛中。多年生近直立草本;茎4棱形,被毛。叶6~10枚轮生,无柄,条形,干后常变黑色。花黄色而小,组成顶生或腋生带叶的圆锥花序。果小近球形,全草含喇叭茶苷(palustrocide)、芸香苷等多种生物碱,全草入药。 解剖构造本科的共同解剖构造有:   ①气孔常分布于叶片的下面,为2至多个辅助细胞所伴随,这些细胞平均列于孔口的边旁,   ②叶片无腺毛,   ③茎的维管束为单一并生型。本科约有500属 6 000余种,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草本延伸至寒带。中国约有70属近600种。主要产于东南部和西南部。许多植物含有多种有经济价值的生物碱和黄酮类,如奎宁(quinine)、辛可宁(cinchonine)、辛可尼丁(cinchoniodine)、奎尼丁(quinidine)、钩藤碱(rhyncho-phylline)、异钧藤碱、柯诺辛因碱(corynoxeine)、异柯诺因碱、柯楠因碱(corynantheine)、二氢柯楠因碱(hirsuti-ne)、硬毛帽木因碱(hirsuteine)、栀子素(gardenin)、栀子苷(gardenoside)、去羟栀子苷(geniposide)、山栀子苷(shanzhiside)、紫茜素(purpurin)、茜素(alizarin)、伪紫茜素(pseudo-purpurin)、茜草色素(munjistin)等主要化学成分。

北欧植物学杂志投稿

这个太多了,有上百种!以下是根据影响因子结合引文量及“二八律”选出的18种核心期刊,其IF均高于0,所占比率约20%。可供读者投稿和检索参考。(1)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ANNU REV PLANT BIOL)《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年评》创刊于1950年,全年1期,原版刊号588B0002;国际刊号:1040-2519;综论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影响因子为615。(2)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TRENDS PLANT SCI)《植物科学趋势》创刊于1996年,全年12期。原版刊号:588C0008;国际刊号:1360-1385;为从分子生物学到生态学的基础植物科学研究提供跨学科论坛。影响因子为405。(3) Plant Cell (Plant Cell)《植物细胞》创刊于1989年,全年12期。原版式刊号:588B0005*;国际刊号:1040-465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Plant Physiology, PO Box 15501 Rockville, MD 20855-2768, USAED: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Physiologists。 侧重于植物发育的基因表达的调节以及分子和遗传基础方面的研究。影响因子为679。(4)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CURR OPIN PAANT BIOL)《植物生物学新见》全年6期,原版刊号:588C0084;国际刊号:1369-5266;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urrent Biology L, 84 The Obalds Rd, London WC1X 8RR, England。影响因子为945。(5)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ANNU REV PHYTOPAYHOL)《植物病理学年评》创刊于1963年,全年1期。原版刊号:588B0009;国际刊号:0066-4286;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nnual Reviews Inc,评论植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影响因子为257。(6) Plant Journal (PLANT J)《植物杂志》创刊于1991年,全年24期。原版刊号:588C0082;国际刊号:0960-741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Blackwell Science L, Journal Subscriptions,刊载植物分子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914。(7) Plant Physiology (PLANT PHYSIOL)《植物生理学》由美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办,创刊于1926年,全年12期。原版刊号:588B0005;国际刊号:0032-0889;发行出版机构地址:Plant Physiology, PO Box 15501 Rockville, MD 20855-2768, USA ED: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Physiologists。刊载本学科以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研究成果。影响因子为634。(8)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PLANT MOL BIOL)《植物分子生物学》创刊于1984年,全年18期,16开,每期80页。原版刊号:582LB071;国际刊号:0167-441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Journals Department, Distribution Centre刊载植物分子生物学与植物分子遗传学基础理论和遗传工程方面的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影响因子为795。(9) Critical Reviews in Plant Sciences (CRIT REV PLANT SCI)《植物科学评论》创刊于1983年,全年6期。原版刊号:588B0010;国际刊号:0735-2689;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RC Press I,评论植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影响因子为641。(10)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PLANT CELL ENVIRON)《植物、细胞与环境》创刊于1978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84页。原版刊号:588C0072;国际刊号:0140-779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Blackwell Science L刊载绿色植物生理学,包括植物细胞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环境生理学、农作物生理学和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613。(11)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MOL PLANT MICROBE IN)《分子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创刊于1988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56页。原版刊号:582B0109;国际刊号:0897-028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刊载研究论文和评论,包括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遗传学、微生物和植物的共生作用及其对栽培植物、野生植物和植物产品的影响。影响因子为580。(12)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J EXP BOT)《实验植物学杂志》创刊于1950年,全年12期,18开,每期124页。原版刊号:588C0002;国际刊号:0022-0957;发行出版机构地址: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刊载植物生理、生化、生物物理、实验农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读者对象为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土壤学家、环境与海洋生物学家。影响因子为180。(13) 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 (PLANT CELL PHYSIOL)《植物和细胞生理学》创刊于1959年,全年12期,16开,每期250页。原版刊号588D0057;国际刊号:0032-078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日本植物病理学会,T170-8484日本东京都丰岛区驹ごめ1-43-11;发表高等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与生化以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159。(14) New Phytologist (NEW PHYTOL)《新植物学家》创刊于1902年,全年12期,18开,每期156页。原版刊号588C0055;国际刊号:0028-646X;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刊载植物学各领域的研究论文、评论与书评,涉及生物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化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等学科。影响因子为118。(15) Planta (PLANTA)《植物学》创刊于1925年,全年15期,12开,每期96页。原版刊号:588E0003;国际刊号:0032-0935;发行出版机构地址:Springer-Verlag,Heidelberger Platz3, D-14197 Berlin, Germany;刊载植物生物学原始论文,侧重分子细胞生物学、超微结构、生物化学、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形态发生、生态环境生理学、作物技术、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影响因子为053。(16)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J PLANT GROWTH REGUL)《植物生长调节杂志》创刊于1982年,全年4期,18开,每期66页。原版刊号588E0008;国际刊号:0721-7595;发行出版机构地址:Springer-Verlag,Heidelberger 报道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生化学、林学、园艺学和农学中有助于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最新发现,侧重除莠剂在内的天然和全盛物质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影响因子为778。(17) Phytopathology (PHYTOPATHOLOGY)《植物病理学》创刊于1911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126页。原版刊号:588B0006;国际刊号:0031-949X;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刊载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研究论文,图像精密。影响因子为450。(18) Austral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AUST J PLANT PHYSIOL)《澳大利亚植物生理学杂志》创刊于1974年,全年8期,18开,每期100页。国际刊号:588UA002;国际刊号:0310-784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SIRO Publications, 刊载植物生理学领域的研究论文、评论、简报。涉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等。影响因子为398。

是塞尔维亚的一本关于农、林、渔业及生物工艺学的一本杂志,为半年刊,全名就是HELIA,没查到它的影响因子,不过它的Cites per Doc(类似IF,和IF计算方法是一样的)是17,我的代理今天不能用,否则给您去WEB OF SCIENCE查一下,不过如您需要可Hi我或者晚些时候我再修改答案。 去web of knowledge帮你检索了,SCI或是SCI-E都没发现收录这一杂志,建议投稿时考虑一下,如果要求投SCI或是SCI-E杂志建议暂时不要投。

这个太多了,有上百种!以下是根据影响因子结合引文量及“二八律”选出的18种核心期刊,其IF均高于0,所占比率约20%。可供读者投稿和检索参考。 (1)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ANNU REV PLANT BIOL) 《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年评》创刊于1950年,全年1期,原版刊号588B0002;国际刊号:1040-2519;综论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影响因子为615。 (2)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TRENDS PLANT SCI) 《植物科学趋势》创刊于1996年,全年12期。国际刊号:1360-1385;为从分子生物学到生态学的基础植物科学研究提供跨学科论坛。影响因子为405。 (3) Plant Cell (Plant Cell) 《植物细胞》创刊于89年,全年12期。国际刊号:1040-465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Plant Physiology, PO Box 15501 Rockville, MD 20855-2768, USAED: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Physiologists。 侧重于植物发育的基因表达的调节以及分子和遗传基础方面的研究。影响因子为679。 (4)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CURR OPIN PAANT BIOL) 《植物生物学新见》全年6期;国际刊号:1369-5266;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urrent Biology L, 84 T

北欧植物学杂志排名

the plant journal是中科院植物学1区。The Plant Journal是由WILEY出版,研究领域为Plant Science,目前在同领域中排名位11,JCR Q1,中科院1区,影响因子726。The Plant Journal是一本不错的期刊,领域top期刊,影响因子稳定,今年突破6分,发文量稳中上升,审稿速度快。the plant journal期刊简介:收稿范围:植物学报,生物化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遗传,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等。plant journal杂志2015-2018年的SCI影响因子分别为468、90、775、726,这几年影响因子都是5分多,比较稳定,然而6分对它来说始终是一个坎。期刊的发文量近几年慢慢增加,2018年359篇,2019年433篇,整起来说发文比较稳定。从2019年的统计结果来看,国人在PJ期刊的发文比例为28%,和美国差不多。其中,发表论文篇数较多的国内高校单位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农大、华中农大等。

这个太多了,有上百种!以下是根据影响因子结合引文量及“二八律”选出的18种核心期刊,其IF均高于0,所占比率约20%。可供读者投稿和检索参考。(1)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ANNU REV PLANT BIOL)《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年评》创刊于1950年,全年1期,原版刊号588B0002;国际刊号:1040-2519;综论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影响因子为615。(2)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TRENDS PLANT SCI)《植物科学趋势》创刊于1996年,全年12期。原版刊号:588C0008;国际刊号:1360-1385;为从分子生物学到生态学的基础植物科学研究提供跨学科论坛。影响因子为405。(3) Plant Cell (Plant Cell)《植物细胞》创刊于1989年,全年12期。原版式刊号:588B0005*;国际刊号:1040-465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Plant Physiology, PO Box 15501 Rockville, MD 20855-2768, USAED: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Physiologists。 侧重于植物发育的基因表达的调节以及分子和遗传基础方面的研究。影响因子为679。(4)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CURR OPIN PAANT BIOL)《植物生物学新见》全年6期,原版刊号:588C0084;国际刊号:1369-5266;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urrent Biology L, 84 The Obalds Rd, London WC1X 8RR, England。影响因子为945。(5)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ANNU REV PHYTOPAYHOL)《植物病理学年评》创刊于1963年,全年1期。原版刊号:588B0009;国际刊号:0066-4286;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nnual Reviews Inc,评论植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影响因子为257。(6) Plant Journal (PLANT J)《植物杂志》创刊于1991年,全年24期。原版刊号:588C0082;国际刊号:0960-741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Blackwell Science L, Journal Subscriptions,刊载植物分子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914。(7) Plant Physiology (PLANT PHYSIOL)《植物生理学》由美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办,创刊于1926年,全年12期。原版刊号:588B0005;国际刊号:0032-0889;发行出版机构地址:Plant Physiology, PO Box 15501 Rockville, MD 20855-2768, USA ED: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Physiologists。刊载本学科以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研究成果。影响因子为634。(8)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PLANT MOL BIOL)《植物分子生物学》创刊于1984年,全年18期,16开,每期80页。原版刊号:582LB071;国际刊号:0167-441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Journals Department, Distribution Centre刊载植物分子生物学与植物分子遗传学基础理论和遗传工程方面的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影响因子为795。(9) Critical Reviews in Plant Sciences (CRIT REV PLANT SCI)《植物科学评论》创刊于1983年,全年6期。原版刊号:588B0010;国际刊号:0735-2689;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RC Press I,评论植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影响因子为641。(10)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PLANT CELL ENVIRON)《植物、细胞与环境》创刊于1978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84页。原版刊号:588C0072;国际刊号:0140-779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Blackwell Science L刊载绿色植物生理学,包括植物细胞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环境生理学、农作物生理学和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613。(11)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MOL PLANT MICROBE IN)《分子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创刊于1988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56页。原版刊号:582B0109;国际刊号:0897-028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刊载研究论文和评论,包括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遗传学、微生物和植物的共生作用及其对栽培植物、野生植物和植物产品的影响。影响因子为580。(12)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J EXP BOT)《实验植物学杂志》创刊于1950年,全年12期,18开,每期124页。原版刊号:588C0002;国际刊号:0022-0957;发行出版机构地址: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刊载植物生理、生化、生物物理、实验农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读者对象为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土壤学家、环境与海洋生物学家。影响因子为180。(13) 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 (PLANT CELL PHYSIOL)《植物和细胞生理学》创刊于1959年,全年12期,16开,每期250页。原版刊号588D0057;国际刊号:0032-078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日本植物病理学会,T170-8484日本东京都丰岛区驹ごめ1-43-11;发表高等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与生化以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159。(14) New Phytologist (NEW PHYTOL)《新植物学家》创刊于1902年,全年12期,18开,每期156页。原版刊号588C0055;国际刊号:0028-646X;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刊载植物学各领域的研究论文、评论与书评,涉及生物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化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等学科。影响因子为118。(15) Planta (PLANTA)《植物学》创刊于1925年,全年15期,12开,每期96页。原版刊号:588E0003;国际刊号:0032-0935;发行出版机构地址:Springer-Verlag,Heidelberger Platz3, D-14197 Berlin, Germany;刊载植物生物学原始论文,侧重分子细胞生物学、超微结构、生物化学、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形态发生、生态环境生理学、作物技术、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影响因子为053。(16)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J PLANT GROWTH REGUL)《植物生长调节杂志》创刊于1982年,全年4期,18开,每期66页。原版刊号588E0008;国际刊号:0721-7595;发行出版机构地址:Springer-Verlag,Heidelberger 报道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生化学、林学、园艺学和农学中有助于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最新发现,侧重除莠剂在内的天然和全盛物质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影响因子为778。(17) Phytopathology (PHYTOPATHOLOGY)《植物病理学》创刊于1911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126页。原版刊号:588B0006;国际刊号:0031-949X;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刊载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研究论文,图像精密。影响因子为450。(18) Austral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AUST J PLANT PHYSIOL)《澳大利亚植物生理学杂志》创刊于1974年,全年8期,18开,每期100页。国际刊号:588UA002;国际刊号:0310-784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SIRO Publications, 刊载植物生理学领域的研究论文、评论、简报。涉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等。影响因子为398。

plant J 和plant phy之类的也只列在了2区,不过难度太大了。如果内容偏应用,还是可以试一下molecular breeding和plant biotechnolohy journal;如果偏理论,大概就只有试一下plos one或者BMC genomics了。

北欧植物学杂志有哪些

plant J 和plant phy之类的也只列在了2区,不过难度太大了。如果内容偏应用,还是可以试一下molecular breeding和plant biotechnolohy journal;如果偏理论,大概就只有试一下plos one或者BMC genomics了。

请见下面两个链接:第一个影响因子367,第二个影响因子653,都是植物生理方面的国际顶级杂志。

朱华发现的50多个新种,大多数都在SCI源刊发表,例如,发现泰国粗叶大属植物新种主要发表在《北欧植物学杂志》(NordicJournalofBotany),发现的越南和马来西亚该属植物新种主要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与生物地理学核心刊物Blumea上,并以专著性论文《中国茜草粗叶木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核心刊物《系统学与植物地理学》上,而使他成为国际上认可的该属植物分类专家,并由荷兰国家科学基金资助,应邀完成了国际研究项目《马来西亚植物志茜草科粗叶木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他发现的50多个新种,大多数都在有关期刊上进行了发表。有关专家认为,朱华的这些发现丰富了对茜草科植物的科学认识,为以后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条件。茜草科植物为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根据最新资料统计,其种类数目仅低于菊科(21000种)、兰科(17500种)和豆科(16400种),为被子植物中的第四大科(11000种)。在国际上,对茜草科的系统学及相关应用科学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1993年和1995年在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和比利时国家植物园分别召开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茜草科大会,这些会议的召开,推动了国际上对茜草科的研究。然而,中国还没有对本科植物进行深入研究,对其分类及系统演化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落后的地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