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建筑史论文集第14版怎么写

发布时间:

建筑史论文集第14版怎么写

1.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国外建筑文摘》12.西湖与太湖风景区的植物配置《南工学报》13.水城威尼斯《世界知识》104.高层建筑若干问题(合作)《南工学报》35.国外的高层与大跨建筑《铜陵科技报》16.建筑的传统与现代化《南工学报》增刊37.国外大跨度建筑发展的趋势《建筑师》第1辑19798.国外对建筑史的研究与古建筑保护《建筑历史研究》39.国外高层建筑发展的回顾《科技史文集》第7辑198110.佛罗伦萨建筑谈《南京日报》211.高塔巡礼《建筑工人》712.当代国外建筑技术的进展《世界建筑》810313.西方建筑正在向何处去?《建筑师》第7辑198114.关于后期现代主义《建筑师》第8辑198215.阿尔瓦·阿尔托《建筑师》第8辑198216.雅马萨奇的建筑艺术《建筑师》第19辑198417.伊罗·沙里宁的建筑创作《建筑师》第20辑198418.国外的旅游事业与古城古建保护《建筑师》第17辑198419.国外历史名城的保护与建设《百科知识》840320.美国城市广场与园林绿化《世界建筑》850221.建筑创作与建筑理论《合肥建设》850322.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地佛罗伦萨《工人日报》323.提高创作水平的途径《建筑学报》850424.西方建筑前景宏观《世界建筑》850525.后现代建筑的价值观《时代建筑》860226.图式思维的概念与作用《建筑学报》861127.美国的航空港《世界建筑》870128.1986年中国近代建筑研讨会发言《新建筑》870229.西方建筑创作理论的发展《建筑史论文集》第九辑清华出版社198830.南京板桥新村剖析《华中建筑》880331.威尼斯——亚得里亚海上的珍珠《世界建筑》8806 国外对建筑历史学科研究的进展《全国高等学校外国教材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西方建筑思潮对中国建筑的挑战香港《建筑与城市》8903 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时代使命《时代建筑》8903 欧美城市的更新运动与环境美的创造《城市环境美的创造》,中国社科出版社1989 瑞士的城市与建筑《世界建筑》8906 中西兼融,寻找建筑的民族形式——记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南京的建筑思潮与风格台湾《雅砌》建筑杂志9105 南京近代建筑文化的演变《东方文化》第1集5 39.南京近代建筑文化形态的特征 《东方文化》第2集640.建筑美学的辩证思考《华中建筑》9301及《建筑与文化论文集》,湖北美术出版社199341.建筑理论的文化意义《建筑师》53辑专家访谈录1993 《金陵胜迹大全》(编写部分章节)南京出版社,9 43.洋务派与民间仿洋式建筑《建筑学报》931244.《建筑师学术·职业·信息手册》(编写3项)河南科技出版社199445.过渡时期的建筑见证——1891~1937年间的南京近代建筑形态,台湾《建筑师》月刊546.建筑文化的深层课题——生态建筑学探讨《华中建筑》950147.现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生态建筑学新课题《建筑学报》9502;《中国当代建筑论坛》,山东大学出版社48.建筑艺术语言的特征《艺术学研究》第2集江苏美术出版社449.建筑技术在南京近代建筑发展中的作用《建筑学报》961150.仿生建筑文化的新趋向《世界建筑》9604;《建筑与文化》论文集,第四卷天津科技出版社51.八十年代后国外高层建筑动向《中外建筑》970252.国外大跨度建筑的新动向《中外建筑》970253.当代世界重要建筑组织与著名建筑师简介《华中建筑》970254.中国近代新建筑发展简史《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55.什么是晚期现代主义建筑《南方建筑》970256.解构建筑探源《建筑学报》971057.《中外名建筑鉴赏》(编写23条)同济大学出版社358.如何看待建筑的价值观《建筑百家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959.当代世界建筑文化之走向《华中建筑》980460.论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共生与交融《世界建筑》99016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刘先觉撰写第十一卷第四章建筑部分(近代前编),第十二卷第二章建筑部分(近代后编)上海人民出版社,362.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西式建筑概述《华中建筑》990463.《建筑师简明手册》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64.中国城市规划近代及其百年演变(李百浩 刘先觉)《建筑师》第90辑 1065.生态原点—气候建筑(朱馥艺 刘先觉),《新建筑》3

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提到中国古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或者是苏州的园林、安徽的民居;提到中国现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深圳、上海这几年拔地而起的豪华宾馆、高级写字楼。可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许多人可能对“近代建筑”这个名词感到陌生——“中国还有什么……近代建筑?”当我告诉你:上海外滩的建筑,就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种典型的代表时,你会恍然大悟——“不就是那些‘洋楼’吗!” 一般人所说的“洋楼”,泛指解放前外国人居住的“小洋楼”、使用的“大洋楼”,多见于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但如果从专业研究的角度来看,“洋楼”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中国近代建筑也不是上海外滩的那种“洋楼”就能代表得了的。 中国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 从样式研究的角度来看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有三大类型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封建社会里,虽然政治上有二十余朝皇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对外交流,但是,中国文化基本上是连续的一元文化。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时代的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则又出现了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另一股潮流。这两股潮流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时隐时现,此起彼伏。加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的冲击,使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呈现出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多种体系并存、碰撞与交融的错综复杂状态。中国近代建筑正是这种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洋式建筑: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由于中国国土幅员广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中国沿海地区、长江沿岸地区的一些城市,由于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外国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较早作为商埠开放,因此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城市出现的某些洋式建筑。而大部分内陆地区的城市由于交通不便,仍处于与外部世界较为隔绝的状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表现为强;只有个别城市或临近边界、或因铁路建设的发展等原因,也有洋式建筑兴建。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Bund of Shanghai,又称“黄浦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的建筑为代表。 长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内陆地区沿边城市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主要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受俄罗斯传统建筑和十九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样式影响,在中东铁路系统的建筑和东正教堂中表现为多。滇越铁路(1903——191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越南人在参与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开发过程中,间接地把其所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到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昆明。 北京的洋式建筑则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以资政院、大理院为代表。 洋式建筑的设计者基本为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统式建筑: 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本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中国建筑的历史中反映出了世界上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建筑师面对列强的入侵而激发的民族意识,这两种因素有剧烈的碰撞、交叉和融和。 传统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1893?929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1925-929年)。中山陵陵园总体平面呈钟形,引人发“木铎警世”之想,寓意深远;墓在祭堂后合乎中国观念,式样采古制,建筑朴实坚固,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 吕彦直生年仅36岁,但他以设计并主持建造南京中山陵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1926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跨度最大的会堂建筑。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政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意为发扬光大本国传统的文化。这在二十年代是一种开创性的设想。 在北京,传统式建筑以二十年代所建北京协和医学院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简称 PUMC)新校舍建筑群体、燕京大学校园建筑、辅仁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为典型。 令人深思的是,较早出现的传统式建筑的设计者主要是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反映出外国建筑师处在中国近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追求。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式建筑: 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冲击下的中国近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其标志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兴办,并日益完备;中国建筑事务所陆续开业,中国人建筑师成长起来;中国建筑团体先后成立,学术活动得以开展。 杨廷宝(1901-1983)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他的设计作品运用中西建筑处理手法,不墨守陈规,刻意创新,在三十年代初期就已弛誉南北。他所在的基泰工程司(Kwan,Chu and Yang)是中国近代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建筑事务所,中国有相当影响,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许多重要工程均出自基泰之手。 此外,“华盖建筑事务所”(The Allied Architects Shangai)、“庄俊建筑事务所”、“范文照建筑事务所”、“董大酉建筑事务所”、“兴业建筑事务所”等都是中国近代极为重要的建筑设计力量,在上海、天津、北平、南京、重庆、成都、无锡、桂林、贵阳、昆明等地主持设计了许多建筑项目。 梁思成(1901—1972年)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工作的创始人。建筑设计创作不是他一生建筑活动中的主要部分,但他对建筑设计创作问题多有著述,为数不多的作品表现了世界现代建筑潮流的影响,这以他1932年所作北京仁立公司铺面改造设计为代表。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中国建筑师设计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是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成为当地城市的重要景观,给中华大地增添风采。 中国近代建筑是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但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样板早在本世纪之初,两位中国人建筑师就分别在北京和南京作过不同的尝试:供职于陆军部军需司营造科的沈琪,于1906年为陆军部衙署设计了一栋以西洋样式为主、但颇多中国装饰的主楼;受命于两江总督的通州师范学校工科毕业生孙支厦(1882-1975),在1909年主持设计了一栋基本为西洋样式的江苏省谘议局建筑。此后近九十年间,中国近代和现代建筑师有无数设计作品问世,样式繁杂。但是,虽然经过了几代人的艰难摸索,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问题,仍然是困扰着每一个中国建筑师的难题。 虽然今天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不再是伴随着侵略而来,但中国建筑师仍始终跳不出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几千年历史文明所造成的耀眼光环。虽然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建筑师设计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成为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但他们的作品似乎也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样板。我想,这当是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认识的一个方面。 对作为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的中国近代建筑应予以积极的保护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认识的另一个方面是:中国近代建筑作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巍然屹立的历史建筑,作为先辈辛苦耕耘的历史见证,是我辈的光荣,也是对后代所应尽的责任。只要我们努力,前景也不一定完全灰暗;问题是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个课题,仔细想想我们是否能付出失去所有宝贵历史文物的代价。”《活的历史枣保护香港的历史建筑》(1982年)一书中的这一段话,写得是何等地好啊! 关于近代建筑的保护,有两方面的工作: 1、对具体建筑物调查、实测,进行建筑历史研究。 这项工作主要由民间学术团体开展。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一时期,有部分初步成果问世。但在六、七十年代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和干扰,除偶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外,大陆上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实际上是处于停顿状态。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历史学界,随着对涌进国门的五彩纷呈的众多国外建筑流派的介绍、评论,进而变为对其发生、发展之渊源的关心,并引发了如何认识建筑传统与现代风格关系的讨论。这样一来,中国建筑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环节和中西交叉的汇合状态的近代一段再次引起了注意。1985年8月,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汪坦发起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揭开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第二时期的序幕。 第二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建设部城乡建设科学技术基金会的联合资助,从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间,举行了五次全国性会议,提出论文 179篇,出版四本论文集(收入论文92篇)。同时,通过中日合作,至1995年底共进行了哈尔滨、青岛、烟台、南京、武汉、广州、北京、厦门、重庆、昆明以及庐山16个城市(地区)的近代建筑调查,填制调查表2612份,出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十六个分册。上述工作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第二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正处在深入发展的阶段。定于1996年9月在江西庐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将是一次承上启下的盛会。 2、对有价值的近代建筑保护、再利用。这项工作主要由政府机构推进。 1988年11月10日,建设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重点调查、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体现了在新的形势下,国家主管部门对近代建筑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并开始重视其保存与再利用问题。《通知》发出后,在各地主管部门的主持下,同中日合作进行的中国近代建筑调查互相配合,经过多年努力,提出了一批推荐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近代优秀建筑名单和资料。 1995年9月,北京市政府批准公布了“北京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共56项。其中27项为近代建筑。 同时,各地对有价值的近代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具体工作也逐步进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近年来亦做了部分工作:1993年7月,在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和北京市规划局支持下,受北京铁路分局文化宫委托对1906年建成的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建筑进行复原改建设计,以保护北京的历史风貌;1993年10月,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对三峡工程淹没区四川境内的近代建筑进行考察,对有重要价值的进行论证,提出保护与再利用方案,以保护长江沿岸景观;1994年6月,受西城区文化局文物管理所委托对西城区北京水准原点、陆徵祥家族墓庐等近代建筑进行实测,以建档定级保护;1995年6月,受宣武区建设委员会委托对宣武区大栅栏、天桥、白纸坊地区14栋近代建筑进行实测,以提出保护与再利用方案。 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近代建筑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逐步付诸实践。作为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的中国近代建筑,对其进行保护的现实意义正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其历史文化价值也正在逐渐体现出来。

建筑史论文集第14版第一章怎么写

从哲学上讲是由内容决定的,即由建筑的体量、结构、材料决定的,这些东西变了是不能恢复的。从形式上寻求契合点显然是行不通的,那么要怎样才能创造既具有时代感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新风格呢?可以看一看浦东的金贸大厦(如图一)。金贸大厦是一座超高层建筑,无论从外形,结构,功能都是现代的,然而它却是极具中国传统风格的。它的整个形体是来自中国塔式建筑形式的提炼,却丝毫看不出造作。这就是将时代与传统完美结合的典型。再来看合肥市新图书馆(如图二),我认为它也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用现代的功能要求、现代的观念手法、现代的技术材料来很好地展现或隐含了传统文脉的"形"与"意"。因为在本市,所以我对他做了详细的调查。合肥市新图书馆基地位于合肥市中心区北部,占地约8000平方米,地形呈不规则样梯形,基地西为琥珀山庄,南临黑池坝,北靠南淝河,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根据任务书要求,新馆拟藏书100万册,阅览席500座,总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建筑层数局部六层。建筑塔体为59m。在"现代"方面的表现,除了功能方面外,在建筑形式上:高耸的钟塔、圆顶的门棚、凸出的窗体、敞亮的中厅等都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常用手法和表现形式,而粉墙黛瓦、马头墙退台及牌坊阵列又都透出传统徽派建筑的精神。当然,对徽派要素的运用绝非为原形的照抄照搬,而是在原形基础上进行精炼、变形,形成一种新的形象而用之。设计者考虑到1。合肥为安徽省会城市,在这座文化底蕴常深厚的城市中,设计文化性建筑,自然使人联想到如何再现书"徽派"建筑风格的文脉延承问题2.基地西侧为知名的琉珀山庄居住小区,此小区以展现地方建筑风格而闻名,在这样的小区周边营建文化性建筑,当然也应探求地方性风格作为环境上的协调统一。3. 基地周边地段视野开敞空旷,前湖后河,直接的建筑参照物较少,因此在该基地上发挥"传统"与"现代"的建筑结合,其余地较大。从以上两个建筑中就不难总结出“时代”与“传统”的契合点应该在建筑的精神上。只有从根本上考虑“时代”与“传统”的契合,才能创造出“美”的建筑,"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一切成自然的流露,巧妙的结合,创造真实自然的建筑之美。将"传统"与"现代"生般硬套的撮合则应是力避的。在这个方面我认为日本建筑师的探索很值得研究,近年来人们对日本建筑刮目相看,这主要是他们推出了一批国际一流的建筑师如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矶琦新、安藤忠雄……等。他们的作品很有特色,既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又不失日本韵味,堪称为现代建筑的日本表现。此外,他们还很重视理论探索,提出一些既富有哲理又饱含日本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我们和日本同属东方型文化传统,我们有着无与伦比的五千年文化,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建筑师们一定会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而且只要是中国建筑师真正创新的作品,想让它不具有中国特色都是不可能的。

找到两篇中西方古典建筑文化差异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已经发送到你的邮箱,我的邮箱是

建筑史论文集第14章怎么写

你可以写中国古代宫殿 庙堂的规划建筑和皇家权利的关系啊。开头带一点古代城市城防规划,然后写皇宫的位置和城防的关系。然后写宫殿,先写布局,比如:1中轴对称是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中心的等级概念。然后写中轴线上的建筑对比,然后写2左庙右社,3前朝后寝。然后写宫殿的外陈设1华表2石狮子3日晷4嘉量5吉祥缸6鼎式香炉7铜龟铜鹤。。。。加几个例子,就差不多能有2000字了

找到两篇中西方古典建筑文化差异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已经发送到你的邮箱,我的邮箱是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建筑论文论文一般由内容提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插图和参考文献几个部分组成这是学术界约定俗成的结构,缺一不可各个部分各司其职,各有各的要求  内容提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术论文汗牛充栋,一个人终其一生往往无法阅读一个学科所有的论文了读者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筛选了,在筛选论文时他们首先看内容提要,以便了解以下信息:1)作者要解决什么问题;2)为什么选这个题目;3)用什么方法(或用什么资料);4)得到了什么结论;5)如果有争议,作者怎么看读者在得到这些信息后,决定要不要看全文所以研究者在撰写内容提要时,需要体现以上几项内容篇幅不能太短,短了不能写足上述要素;当然也不能太长,长了就啰嗦   关键词: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国读者一般使用知网和JSTOR这样的电子数据库搜索论文时,往往输入关键词所以,研究者在写关键词时需要斟酌,以便让读者找到自己的论文可惜的是,很多人选择关键词往往很随意,选择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词我们需要以己度人,了解读者喜欢用什么关键词检索一般来说,关键词要能体现选题的重要方面就本人所在的考古学科而言,关键词一般包括对象(如器物、遗址、遗迹)、时代(如青铜时代、商周时期、南北朝)、地域范围(长江下游、河西走廊、太行山)、领域(原始瓷、城市、盐业考古)、理论(世界体系、景观考古、经济人类学)和技术(锶同位素、DNA分析、岩相分析)   前言:  此部分为正文的前奏,其目的就是回顾研究文献,提出新问题和研究方案这一部分的主要任务是介绍一个选题的研究史,点评前人的论著,既指出他们的成果,又剖析他们的不足实际上,这就是把文献阅读部分的工作成果收入其中在前人的遗留问题之中,挑选一个重要的,又可行的问题作为自己的选题锁定了研究对象还不够,在此部分还要提出一个研究方案来  写前言时研究者需要注意若干事项首先,研究者要意识到,前言的最终目的是提出新问题,而前面的文献回顾起铺垫作用所以,虽然新问题在前言中最后出现,但是在写作时,是最先要搞清楚的因此研究者不需要把读过的所有文献都纳入前言,只需要反映研究进展的论文就行其次,研究者需要抱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评论前人的工作现在有些研究者为了避免得罪人,故意不提前人的研究工作;而有些研究者出于个人或派系恩怨,刻意抬高或贬低一些学者这些都不是研究者应有的态度;一个研究者应该客观地肯定前人取得的成就,同时找到前人的不足这样才能准确地锁定问题,推动一个选题向前迈进  正文:  此部分要展现论证过程选题不同论证过程也不同,需要分别对待文史方面的选题可以分解成若干子问题,然后提供证据,形成子观点;最后由子观点构成大观点科技考古方面的选题,则需要利用研究方法或技术手段,讨论辨析由此获得的数据,然后得到结论  在此部分,研究者需要注意两件事情一是确保观点与证据链吻合,这就要求观点要有证据支撑,而证据要为观点服务现在很多研究生不懂论证,喜欢堆砌证据,然后抛出一个或几个毫无关联的观点,其结果就是证据和观点两层皮二是,公平对待不同意见有些问题前人研究过,提出了一些观点现在很多研究者要么无视,要么轻率地否定他们的观点公正的做法是,分析这些观点,检验其逻辑、论证,看看是否有问题;如果有问题,就指出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就要检验自己的论证,看看是否有问题如果不能推翻前人的观点,就承认分歧  结语:  结语的要害在于简要重复论文的主要部分,也就是新问题、研究方法、证据和结论结语不能太短,短了不能充分呈现论证过程;不宜太长,长了就有啰嗦之嫌在这个部分不能出现新资料和新观点;任何新资料和新观点(想法)只能出现在正文中,结语只是归纳复述正文的重要内容  插图:  插图样式多样,可以是照片、线图和表格,现在还可以是视频它是重要的支撑资料,一方面可以说明研究对象,一方面可以提供物证它们既可以展示比较抽象的理论、概念和研究对象,帮助读者理解它们,也可以展示物证和数据,支撑论文它们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关键是能够说明论文中关键概念、对象,或者呈现数据在此部分,插图要与正文结合;也就是说正文的重要理论、概念和器物需要插图来说明,观点需要物证和数据来支撑;同时插图不能茫无目的,要为论文服务,否则就不要使用插图需要添加文字,说明插图名称、图例、比例当然,如果插图涉及知识产权,还要注明来源  注释:  研究者在写作论文时,少不了引用以往的研究成果,或者观点,或者数据(资料),或者方法为了尊重以往成果,研究者需要做注释,以避免剽窃之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以往成果,既有他人的,也有作者自己的我国不少学者往往在意他人成果,而忽略了自己的成果做注释还有另外用途,就是方便读者查阅出处,检验论文是否严谨扎实因为如果研究者在做注时,没有看过所引论文,或者一知半解,容易出错实际上,注释是一个研究者的信誉晴雨表,如果在注释上不认真,读者会认为研究者是个马虎的人,靠不住的人至于注释的格式,现在各个大学发布的学位论文规范都有说明发表时,各个出版社和期刊也有自己的规定,这里就不赘述了  文献目录:  现在学位论文一般要求在论文末尾放文献目录但是文献目录一定要与脚注相一致,脚注里面出现的目录有,同时目录有的脚注也得有  论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写作一篇论文需要遵循可阅读、可检验、可追溯和可检索四条原则作者需要明白论文的结构,清楚各个要素即内容提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插图和参考文献的功能,写好每个要素此外,论文还要注意术语的延续性、体悟读者的需要、避免抄袭、使用平实语言和发掘论文价值

从哲学上讲是由内容决定的,即由建筑的体量、结构、材料决定的,这些东西变了是不能恢复的。从形式上寻求契合点显然是行不通的,那么要怎样才能创造既具有时代感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新风格呢?可以看一看浦东的金贸大厦(如图一)。金贸大厦是一座超高层建筑,无论从外形,结构,功能都是现代的,然而它却是极具中国传统风格的。它的整个形体是来自中国塔式建筑形式的提炼,却丝毫看不出造作。这就是将时代与传统完美结合的典型。再来看合肥市新图书馆(如图二),我认为它也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用现代的功能要求、现代的观念手法、现代的技术材料来很好地展现或隐含了传统文脉的"形"与"意"。因为在本市,所以我对他做了详细的调查。合肥市新图书馆基地位于合肥市中心区北部,占地约8000平方米,地形呈不规则样梯形,基地西为琥珀山庄,南临黑池坝,北靠南淝河,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根据任务书要求,新馆拟藏书100万册,阅览席500座,总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建筑层数局部六层。建筑塔体为59m。在"现代"方面的表现,除了功能方面外,在建筑形式上:高耸的钟塔、圆顶的门棚、凸出的窗体、敞亮的中厅等都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常用手法和表现形式,而粉墙黛瓦、马头墙退台及牌坊阵列又都透出传统徽派建筑的精神。当然,对徽派要素的运用绝非为原形的照抄照搬,而是在原形基础上进行精炼、变形,形成一种新的形象而用之。设计者考虑到1。合肥为安徽省会城市,在这座文化底蕴常深厚的城市中,设计文化性建筑,自然使人联想到如何再现书"徽派"建筑风格的文脉延承问题2.基地西侧为知名的琉珀山庄居住小区,此小区以展现地方建筑风格而闻名,在这样的小区周边营建文化性建筑,当然也应探求地方性风格作为环境上的协调统一。3. 基地周边地段视野开敞空旷,前湖后河,直接的建筑参照物较少,因此在该基地上发挥"传统"与"现代"的建筑结合,其余地较大。从以上两个建筑中就不难总结出“时代”与“传统”的契合点应该在建筑的精神上。只有从根本上考虑“时代”与“传统”的契合,才能创造出“美”的建筑,"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一切成自然的流露,巧妙的结合,创造真实自然的建筑之美。将"传统"与"现代"生般硬套的撮合则应是力避的。在这个方面我认为日本建筑师的探索很值得研究,近年来人们对日本建筑刮目相看,这主要是他们推出了一批国际一流的建筑师如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矶琦新、安藤忠雄……等。他们的作品很有特色,既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又不失日本韵味,堪称为现代建筑的日本表现。此外,他们还很重视理论探索,提出一些既富有哲理又饱含日本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我们和日本同属东方型文化传统,我们有着无与伦比的五千年文化,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建筑师们一定会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而且只要是中国建筑师真正创新的作品,想让它不具有中国特色都是不可能的。

建筑史论文集第14版

注:以下为部分代表性论文。除署名外,吴庆洲为唯一作者。一、建筑历史研究 浅谈真武阁的建筑艺术 南方建筑,1986, 德庆悦城龙母祖庙 古建园林技术,1987,1:31~35,1987,2:58~62,1987,3:61~ 广济桥历代的建设 岭南文史,11-12:82~ 圣索菲亚大教堂 世界建筑,1989,6:117~ 肇庆梅庵 建筑史论文集(八):21~ 清华大学出版社, 粤西古建筑瑰宝——德庆学宫大成殿 古建园林技术,1992,1(总34):42~51,1992,2(总 35):49~ 圣保罗大教堂 世界建筑 1994,1:69~ 我国佛教塔刹型制研究 古建园林技术,1994,4(总45):21~28,1995,1(总46)13~ 南汉遗迹药洲园建筑设计 华中建筑,1995,2:57~60,1995,3:70~ 建筑文化的承传、融合与演变 中外建筑,1996,1:4~ 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 华中建筑,1997,2:28~36,1997,3:16~21,1997,4:6~ 春秋至六朝麒麟演变研究 古建园林技术,1997,3(总56):58~ 环境生态与传统民居 第八届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论文 香港, 客家民居意象研究 建筑学报,1998,4: 德庆三元塔修复研究 古建园林技术,1999,1(总62):36~ 中国建筑如何才能走向世界 长江建设,1999,2:12~ 佛塔的源流及中国塔刹形制研究 华中建筑,1999, 曼荼罗与佛教建筑 古建园林技术,2000,1(总66):32~34;2000,2(总67):30~ 龙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 华中建筑,2000,4:23~ 防洪防匪的大宅——光仪大屋 小城镇建设,2001,6:72~ 中国最大的哥特式石构教堂——石室 建筑学报,2001,8:62~ 瑰玮独绝,另树一帜——佛山祖庙建筑研究 佛山市博物馆编 佛山祖庙 文物出版社, 宫阙、城阙及五凤楼的产生和发展演变 古建园林技术,2006,4(总93):43~50,2007,1(总 94):50- 台湾道教建筑脊饰艺术 世界建筑导报,2006,7:12~ 杨大禹、吴庆洲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及其文化精神建筑师,2007,5(总129):83- 佛教文化与中国名胜园林景观中国园林,2007,10:73- 仿生象物——传统中国营造意匠探微城市与设计学报,2007,9,28:155- The Small Dujiang Weir ,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of Baojiatun in Anshun of Guizhou Province 2012年东亚建筑国际学术会论文,2012,香港 The Heritage Conservation Practical Case : Baojiatun W吴庆洲徐好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2年最佳遗产保护实践会议论文2012,27~克罗地亚 吴庆洲、徐好好贵州鲍家屯水碾房保护和修复研究回顾南方建筑2013,1:92~95二、城市规划和城市史研究古台州城规划建设初探 城市规划,1986,2:54~中国古城选址的实践和科学思想 新建筑,1987,3:66~北方雅典爱丁堡 城市规划,1989,4:57~古惠州城与西湖 岭南文史,14:103~吴庆洲,叶荣贵 Modernized City, Cultural Tradition,Local F 转变中的亚洲城市和建筑国际学术 会议论文,1989, 北京中国古代的城市水系 华中建筑,1991,2:55~历史文化名城牛津 国外城市规划,1991,4:40~中国城市建设史的活教材—历史文化名城赣州 古建园林技术,1995,2(总47):53~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城规划 建筑学报,1995,8:45~象天法地意匠与中国古都规划 华中建筑,1996,2:31~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中外建筑,1996,4:32~中国古城规划与宇宙模式 纪念刘敦桢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 南京,中国古城选址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城市规划,2000,9~10,9:31~36,10:34~郑力鹏、吴庆洲 佛山福贤路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城市规划,2001,10:37~Study on Citywall and Moat Military Defence System of Nanjing City in Ming D 东亚建筑文化国际 研讨会论文 南京,2004,斗城与水城——古温州城选址规划探微 城市规划,2005,2:66~明南京城池的军事防御体系研究 建筑师,2005,4(总114):86~周霞,冯江,吴庆洲 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 例 城市规划2005,8:93~The Urban Canal System in Ancient C 东亚建筑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 日本,京都,2006,10、华 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0:61~迎接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之春天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书系总序 建筑师,2011,1:91~Study on Urban Construc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Tortoise City of Ganzhou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Vol N4,龟城赣州营建的历史与文化研究建筑师,2012,1(总155):64~丽江历史文化述论中国名城,2014,11:47~亚德里亚海的明珠—杜布罗夫尼克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29(04):52~57三、建筑和城市防灾研究两广建筑避水灾之调查研究 华南工学院学报,1984,2:127~试论我国古城抗洪防涝的经验和成就 城市规划,1984,3:28~34 中国古代城市防洪初探 城市规划汇刊,1985,3:12~我国城市防洪综合体系及减灾对策 城市规划汇刊,1985,3:47~试论我国古城抗洪防涝的经验 清华大学 建筑史论文集,1987,8:1~20,清华大学出版社历史上梧州城的水灾及防洪措施 珠江志通讯,1988,1:32~伦敦城特大火灾及其重建 新建筑,1988,4:唐宋明清京都排水排洪系统的研究 城市规划,1988,6:35~兼有防敌和防洪作用的台州古城 古建园林技术,1989,2(总23):55~The Protection of China’s Ancient Cities from Flood D DISATERS 1989,volume13,NO惠州西湖与城市水利 人民珠江,1989,4:7~Housing Measures against Flood Impact Along Pearl R 国际住宅学术讨论会论文,4,英国, 谢菲尔德唐长安在城市防洪上的失误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3:290~广州古代的城市水利 人民珠江,1990,3:36~中国古城的选址与防御洪灾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2:195~我国防御洪涝灾害的综合体系及减灾对策 灾害学,1992,4:23~现代城市防洪的方略与措施 长江建设,1995,1:15~现代城市水害的剧化及防御对策 城市规划,1995,3:41~汕头市防御洪潮灾害的方略与措施及减灾对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 城市与工程减灾基础 研究论文集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我国21世纪城市水灾风险及减灾对策 灾害学,1998,2:89~The Urban Flood Hazard And Flood Control strategies in China in The 21st C 1999年国际建筑 师协会第20届大会论文 中国可持续发展,2001,4:23~中国城市灾害及城市安全战略 规划师,2002,1:12~对20世纪中国洪灾的回顾 灾害学,2002,2:62~中国古城防洪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城市规划,2004,4~Urban Flood: Experience & Hazard and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 城市洪水经验与可持续 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 越南,胡志明市,2006,3,历史上四川地震堰塞湖水灾特点及减灾对策 新建筑,2008,4:112-荆州古城防洪体系和措施研究中国名城,2009,3:34~寿州古城防洪减灾的措施中国名城,2010,1:37~借鉴古代经验,防暴雨城市涝灾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规划创新—2010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重庆出版社, 汉魏洛阳城市防洪的历史经验及措施中国名城,2012,1:67~ 论北京暴雨洪涝与城市防涝中国名城,2012,10:4~ 古代经验对城市防涝的启示灾害学,2012,3:111~ 襄阳古城历代防洪体系的建设及减灾措施中国名城,2013,4:47~ 吴庆洲、李炎、吴运江、刘小刚城水相依显特色,排蓄并举防雨涝—古城水系防洪排涝的历史经验的借 鉴与当代城市防涝的对策城市规划,2014,8:71~77四、建筑教育与研究继承先师事业,培育精英人才——谈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 新建筑,2004,4:62~中国建筑史学近20年的发展及今后展望 华中建筑,2005,3:126~建筑安全与保护生态环境—建筑教育的世纪重任全国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重庆大学主编中国建筑 教育2009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龙庆忠建筑教育思想与建筑史博士点30年回顾南方建筑,2012,2:48~纳精英,育人材,带队伍,求发展——当系主任八年往事回顾,南方建筑,2012,5:11~12五、报刊文章Cities built to avoid flood CHINADAILY November 5,1996:Roof Décor Stems from M CHINADAILY December 31,1996:探秘:福寿沟造就不涝古城光明日报2011,8,12:15

“统计能量分析应用于墙隔声研究”,声学学报,1982“加权余量法建立声场有限元公式”,声学学报,1982“室内声场动态问题有限元法”,第一届全国声学会议论文,1985“室内声场计算机声线法模拟的一些问题”,第一届全国声学会议论文,1985“Calculating Sound Insulation of Walls by SEA Method”, Inter-Noise’87,1987“微机在建筑声学中的一些应用”,第五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1987“几何声学——虚像空间”,第五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1987“室内声场衰减过程的统计分析”,声学学报,1987“Computer Simulation for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und Field in Rooms”, 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coustics(ICA),1992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Kichhoff Integral Formula to Acoustic Scattering from Arbitrary Shaped Body”, 14 ICA,1992;“航空发动机试车台排气消声工程”, 《环境噪声控制论文集》,1992“建筑与数学”,《建筑师学术职业信息手册》,1993“人类工程学”,《建筑师学术职业信息手册》,1993;“低噪声消声通风器”,国家专利,922248982,1993贺加添(研究生)、秦佑国,“开敞办公室声环境及语言私密性”,全国声学会议论文,1994傅立新(研究生)、秦佑国,“噪声方向结构的主观评价研究“, 环境科学, 1995“沿街住宅防噪研究”, 第六届全国建筑物理会议, 1995“城市住宅声环境的要求、问题与改善”, 小康住宅通讯和住宅与房地产,1996“北京王府饭店发电机房噪声治理”,噪声与振动控制,1997“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培养目标” 清华大学教学讨论会,1997“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居住区噪声环境预测和评价”, 全国声学学术会议,1998“对重建圆明园的意见”,建筑学报和瞭望周刊刊载,纽约时报、CNN、加拿大国家电视台采访,1999“我们的建筑教育思想”,全国建筑教育讨论会,1999“梁思成、林徽音与国徽设计”,建筑史论文集第11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上海浦西城市中心区开发建设失控”,时代建筑,2000罗德胤(研究生)、秦佑国,“颐和园德和园大戏台声学特性测量与分析”, 建筑史论文集13集,2000“北京地区民用机场系统发展研究”,北京规划建设,2001年4月;“建筑信息中介系统与设计范式的演变”,建筑学报,2001年第六期;“改善城市住宅声环境的措施与建议”,住宅产业,2001年6月;罗德胤(研究生)、秦佑国,“中国古戏台台基之变迁”, 建筑史论文集14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罗德胤(研究生)、秦佑国,“两个戏台的混响特性及分析”,华中建筑,2001年第二期;“From “Hi-skill” to “Hi-tech”, 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年6月;“中国城市住宅声环境”,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国际研讨会,2001年6月。“从Hi-Skill 到Hi-Tech”,世界建筑,2002年第1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专业学位制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年1月;罗德胤(研究生)、秦佑国,“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发展关系的五个阶段”,建筑史论文集 16辑,2002年6月;白静(研究生)、秦佑国,“建筑图形媒介的发展与比较”,新建筑,2002年第2期;“建筑技术概论”,建筑学报,2002年第7期;“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清华建筑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建筑学’学术报告会(庆祝吴良镛先生80寿辰),2002年4月;薛长健(研究生)、秦佑国,“十九世纪的建筑声学”,全国声学学术会议,2002年李保峰(研究生),秦佑国,“‘生态’不是漂亮话”,建筑与文化2002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10月;新建筑,2003年2月;“中国生态住宅评估”,《永续绿建筑》(论文集),台湾建筑报道,2002年10月;“隔声材料与结构”,新世纪绿色房屋建材技术与市场发展论坛,2002年11月;“中国建筑呼唤精致性设计”,建筑学报,2003年第1期;龙长才(研究生)、秦佑国,“反映时序特征的听神经自发发放模型”,声学学报,2003年5月;“建筑和住区中疫病传播途径的控制”,2003年5月,SARS期间提交给建设部部长和中国建筑学会;“SARS后关于居住密度的思考”,经济观察报,2003年6月23日;全国低密度住宅学术研讨会,2003年12月;“‘现代主义’这堂课要补”,中关村,2003年7月;“计算机集成建筑系统(CIBS)的构想”,建筑学报,2003年第8期;“中国大陆的建筑教育”,建筑师(台湾),2003年9月;“绿色建筑评估”,绿色建筑、绿色奥运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2003年9月7日“From Upenn to Tsinghua” ,国际学术会议,美国 费城,2003年10月;“Ecological Housing Rating System in China” 国际学术会议“大城市环境”,香港,2003年11月;龙长才(研究生)、秦佑国,“Stochastic Resonance Driven by Time-Modulated Neurotransmitter Random Point Trains”, Physics Review Letters 91, 208103(2003), 2003年11月;“Architecture Education in Tsinghua”,国际建筑教育研讨会,南京,2003年12月;龙长才(研究生)、秦佑国,“Noise-enhanced hearing sensitivity”,Physics LettersA,v323, n5~6 , 434, 2004;龙长才(研究生)、秦佑国,“Lower Hearing Threshold by Noise”,ChinesePhysics Letters,v21, n4 , 757, 2004;“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建筑学报,2004年第6期;“绿色建筑的中国特点”,百年建筑,2004年8月“Difficulties of Preservation and Renewal of Courtyard Houses”,国际学术会议,意大利 罗马,2004年9月;“不仅讲‘素质’‘能力’,还要讲‘气质’‘修养’”,新清华,2004年10月;“声景(Soundscape)学的范畴”,第五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年10月,建筑学报2005年第1期;“墨西哥城的教训与拉美化的防止”,了望周刊,2005年6月;

建筑史论文集第14章怎么写的

昆明湖历史沿革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 元朝定都北京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通慧河,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注入湖中,成为元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酷似江南风景,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环湖十里,一郡之盛观”。明朝时,每年桃红柳绿时,京城百姓扶老携幼,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 至清朝,乾隆皇帝决定在瓮山一带兴建清漪园,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养老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该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昆明湖风景 颐和园的昆明湖,是北京近郊最吸引人的水域。颐和园中昆明湖的水面占公园的四分之三,昆明湖根据水域的分割状况,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大湖、西湖和后湖。其中西湖又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昆明湖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后湖也可分为后湖和谐趣园湖两部分,但主要水面集中在大湖。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水域广阔,景色秀丽,每年夏秋季节,大量游人纷纷而至。人们在昆明湖泛舟消暑,微风拂面,微波涟漪。西望玉峰宝塔,立于青山之上,北看佛香高阁,处于翠柏之间。远山近水,诗情画意,使人暑意顿消。当人们在风和日丽的夏秋之际,立于岸边,放眼观看,湖面上汽艇、画舫,载着游客环湖游览,条条小船,乘着游客划桨而航,桥、岛、殿、阁,倒映水中,湖面上生气勃勃。呈现出一幅壮丽的画面。 昆明湖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颐和园昆明湖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颐和园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用十七孔桥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颐和园昆明湖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 元朝定都北京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通慧河,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注入湖中,成为元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酷似江南风景,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环湖十里,一郡之盛观”。明朝时,每年桃红柳绿时,京城百姓扶老携幼,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 至清朝,乾隆皇帝决定在瓮山一带兴建清漪园,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养老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该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编辑本段昆明湖风景 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 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一郡之盛观"。乾隆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昆明湖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颐和园昆明湖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颐和园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用十七孔桥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颐和园昆明湖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 颐和园的昆明湖,是北京近郊最吸引人的水域。颐和园中昆明湖的水面占公园的四分之三,昆明湖根据水域的分割状况,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大湖、西湖和后湖。其中西湖又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昆明湖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后湖也可分为后湖和谐趣园湖两部分,但主要水面集中在大湖。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水域广阔,景色秀丽,每年夏秋季节,大量游人纷纷而至。人们在昆明湖泛舟消暑,微风拂面,微波涟漪。西望玉峰宝塔,立于青山之上,北看佛香高阁,处于翠柏之间。远山近水,诗情画意,使人暑意顿消。当人们在风和日丽的夏秋之际,立于岸边,放眼观看,湖面上汽艇、画舫,载着游客环湖游览,条条小船,乘着游客划桨而航,桥、岛、殿、阁,倒映水中,湖面上生气勃勃。呈现出一幅壮丽的画面。编辑本段《昆明湖上好山园》 侯瑞华 入冬以来,颐和园内昆明湖因蓄水闸截流,干涸见底,吸引无数好奇游人下湖探秘。日前,有人还在知春亭西北湖底从一建筑遗址的三合土地基底部洞穴内掏出一只冻死的大乌龟。 说起此处遗址,确实鲜为人知。此地基之上建筑,大约被毁300余年了。因为乾隆开挖瓮山泊,“展拓湖光千顷碧”,是始于1750年。从那时起昆明湖蓄西山诸泉之水,直到1991年市政府拨款对昆明湖进行240年以来的第一次清淤。这之前,该遗址一直淹没于水下。1991年冬的机械化清淤,本人有幸经历全过程,夜间目睹挖掘机与坚硬的地基石碰触打出的火花。几天后,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将遗址清理勘查,结果记载于《颐和园志》:瓮山在明末文人的诗集中曾被称为好山,这名称一直沿用到了清漪园创建时期,并反复吟唱在乾隆皇帝描写湖山景色的诗中。昆明湖清淤时,在距乐寿堂南面约100米,距耶律楚材墓西面约200米处的湖底发现一处建筑遗址,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现场勘查有两处较完整的建筑基础(上面第一层是分口青砖,第二层是大块长方青砖,第三层是用三合土铺成的三层墁,最底层是三合土与碎石块、柏木钉混合做成的基础),也有许多柏木钉纵横排列深埋于湖泥之中。在发掘遗址的过程中,清理出许多明朝到清初的青花瓷片及少量的铜钱等小件文物。根据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记载推测,此处建筑遗址是很有争议的“好山园”。好山园见诸记载很少,仅在乾隆十五年御制诗《题耶律楚材墓·诗序》中有:“墓在瓮山好山园之东,昔年营园时以其逼近园门……”句。(此诗镌刻于耶律楚材墓前的龟驮石碑之上)证实在建清漪园之初,于瓮山东麓、耶律楚材墓之西确有好山园,但建造年代及规模不详。许多人对该园是否存在有异议。1979年,清华大学建工系编写的《建筑史论文集》第二集“北京西北部的园林”中有如下叙述:“元世祖忽必烈采纳郭守敬建议,于至元二十九年在昌平白浮村筑堰,把神山诸泉之水先西行后转南,流经青龙桥,再绕过瓮山而汇聚于南面瓮山泊……水位得到控制。附近陆续有园林建成。好山园就是其中的一座……明正德年间,以好山园为行宫,一座改瓮山为金山,故好山园也叫金山行宫。”此文还录有文人诗咏,有清人沈德潜《西湖堤散步诗》:“左带平田右带湖,晴虹一路绕菇蒲。波间柳影疏间密,云际山容有忽无。遗臭丰碑旧阉竖,煎茶古寺老浮屠。闲游宛似苏堤上,欲向桥边问酒胪。”文中说的“遗臭丰碑旧阉竖”指好山园曾一度是宦官魏忠贤的私园。 1985年,清华大学建筑系编写《颐和园……中国园林建筑的传世绝响》中载:“关于瓮山东麓的小园林好山园的情况,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为明代私家园林,曾一度归魏忠贤所有;一说建于乾隆初年,位置紧邻耶律楚材墓之西北,可能是清漪园玉澜堂前身。

1.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国外建筑文摘》12.西湖与太湖风景区的植物配置《南工学报》13.水城威尼斯《世界知识》104.高层建筑若干问题(合作)《南工学报》35.国外的高层与大跨建筑《铜陵科技报》16.建筑的传统与现代化《南工学报》增刊37.国外大跨度建筑发展的趋势《建筑师》第1辑19798.国外对建筑史的研究与古建筑保护《建筑历史研究》39.国外高层建筑发展的回顾《科技史文集》第7辑198110.佛罗伦萨建筑谈《南京日报》211.高塔巡礼《建筑工人》712.当代国外建筑技术的进展《世界建筑》810313.西方建筑正在向何处去?《建筑师》第7辑198114.关于后期现代主义《建筑师》第8辑198215.阿尔瓦·阿尔托《建筑师》第8辑198216.雅马萨奇的建筑艺术《建筑师》第19辑198417.伊罗·沙里宁的建筑创作《建筑师》第20辑198418.国外的旅游事业与古城古建保护《建筑师》第17辑198419.国外历史名城的保护与建设《百科知识》840320.美国城市广场与园林绿化《世界建筑》850221.建筑创作与建筑理论《合肥建设》850322.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地佛罗伦萨《工人日报》323.提高创作水平的途径《建筑学报》850424.西方建筑前景宏观《世界建筑》850525.后现代建筑的价值观《时代建筑》860226.图式思维的概念与作用《建筑学报》861127.美国的航空港《世界建筑》870128.1986年中国近代建筑研讨会发言《新建筑》870229.西方建筑创作理论的发展《建筑史论文集》第九辑清华出版社198830.南京板桥新村剖析《华中建筑》880331.威尼斯——亚得里亚海上的珍珠《世界建筑》8806 国外对建筑历史学科研究的进展《全国高等学校外国教材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西方建筑思潮对中国建筑的挑战香港《建筑与城市》8903 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时代使命《时代建筑》8903 欧美城市的更新运动与环境美的创造《城市环境美的创造》,中国社科出版社1989 瑞士的城市与建筑《世界建筑》8906 中西兼融,寻找建筑的民族形式——记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南京的建筑思潮与风格台湾《雅砌》建筑杂志9105 南京近代建筑文化的演变《东方文化》第1集5 39.南京近代建筑文化形态的特征 《东方文化》第2集640.建筑美学的辩证思考《华中建筑》9301及《建筑与文化论文集》,湖北美术出版社199341.建筑理论的文化意义《建筑师》53辑专家访谈录1993 《金陵胜迹大全》(编写部分章节)南京出版社,9 43.洋务派与民间仿洋式建筑《建筑学报》931244.《建筑师学术·职业·信息手册》(编写3项)河南科技出版社199445.过渡时期的建筑见证——1891~1937年间的南京近代建筑形态,台湾《建筑师》月刊546.建筑文化的深层课题——生态建筑学探讨《华中建筑》950147.现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生态建筑学新课题《建筑学报》9502;《中国当代建筑论坛》,山东大学出版社48.建筑艺术语言的特征《艺术学研究》第2集江苏美术出版社449.建筑技术在南京近代建筑发展中的作用《建筑学报》961150.仿生建筑文化的新趋向《世界建筑》9604;《建筑与文化》论文集,第四卷天津科技出版社51.八十年代后国外高层建筑动向《中外建筑》970252.国外大跨度建筑的新动向《中外建筑》970253.当代世界重要建筑组织与著名建筑师简介《华中建筑》970254.中国近代新建筑发展简史《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55.什么是晚期现代主义建筑《南方建筑》970256.解构建筑探源《建筑学报》971057.《中外名建筑鉴赏》(编写23条)同济大学出版社358.如何看待建筑的价值观《建筑百家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959.当代世界建筑文化之走向《华中建筑》980460.论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共生与交融《世界建筑》99016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刘先觉撰写第十一卷第四章建筑部分(近代前编),第十二卷第二章建筑部分(近代后编)上海人民出版社,362.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西式建筑概述《华中建筑》990463.《建筑师简明手册》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64.中国城市规划近代及其百年演变(李百浩 刘先觉)《建筑师》第90辑 1065.生态原点—气候建筑(朱馥艺 刘先觉),《新建筑》3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它的面积约为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清乾隆建清漪园时,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每年夏天在湖上练武演操。 昆明湖是一个半天然、半人工湖。原先这里是西山山麓拱积扇前缘由泉水汇集成的一块沼泽低地。公元1153年,金定都燕京(改称中都)后,金主完颜亮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就在此建造金山行宫。到金章宗时,更从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注金山脚下,使它成为一处贮水地,称金水河。这就是今日昆明湖的前身。到元代,为增大金水河水量以供应京都漕运之需,水利学家郭守敬导引昌平县白浮村的泉水和玉泉山的泉水入泊。当时金山改称瓮山,湖泊就改名瓮山泊,水面比原先扩大。明代,白浮村泉水渠道(白浮堰)失修,水源枯竭,瓮山泊面积缩小。清代乾隆时凿深了瓮山泊并加以扩充,成为面积比明代时扩大两倍的巨浸,始名昆明湖。这一命名,是乾隆帝采用的汉武帝在长安都城凿昆明池操练水师的典故。 昆明湖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后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又称瓮山泊。昆明湖是一个半天然、半人工湖。原先这里是西山山麓拱积扇前缘由泉水汇集成的一块沼泽低地。 公元1153年,金定都燕京(改称中都)后,金主完颜亮看中这块凤水宝地,就在此建造金山行宫。到金章宗时,更从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注金山脚下,使它成为一处贮水地,称金水河。这就是今日昆明湖的前身。到元代,为增大金水河水量以供应京都漕运之需,水利学家郭守敬导引昌平县白浮村的泉水和玉泉山的泉水入泊。当时金山改称瓮山,湖泊就改名瓮山泊,水面比原先扩大。明代,白浮村泉水渠道(白浮堰)失修,水源枯竭,瓮山泊面积缩小。清代乾隆时凿深了瓮山泊并加以扩充,成为面积比明代时扩大两倍的巨浸,始名昆明湖。这一命名,是乾隆帝采用的汉武帝在长安都城凿昆明池操练水师的典故。此名沿用至今。元代定都北京后,为兴漕运,经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发上游水源,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成为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酷似江南风景,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誉。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清乾隆建清漪园时,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每年夏天在湖上练武演操。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 朝定都北京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通慧河,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注入湖中,成为元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酷似江南风景,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环湖十里,一郡之盛观”。明朝时,每年桃红柳绿时,京城百姓扶老携幼,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 至清朝,乾隆皇帝决定在瓮山一带兴建清漪园,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养老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该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 昆明湖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颐和园昆明湖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 [1] 颐和园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用十七孔桥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颐和园昆明湖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 沿堤建有六座石桥,造型优美,形态各异。其中一座用汉白玉雕砌的玉带桥,桥拱高耸,远望如一条玉带。湖区三个部分都有一岛,象征蓬莱三岛。其中,南湖岛风景最优美,它的面积达16余亩,岛上有涵虚堂和龙玉庙等古建筑,据说涵虚堂的造型颇像武昌的黄鹤楼,原有三层阁楼,当年清代帝后曾在楼上观看湖年水师操练。从岛上高处向外眺望,湖光山色尽收眼下。 昆明湖昆明湖背山面城,北宽南窄,向南延长,形状像人的心脏。湖周长约15公里,面积纣为2平方公里。在北京郊区密云水库等建成之前,昆明湖是北京城内外的最大湖泊。它湖面广阔,水色清碧,平均深度5米,最深处约3米。湖面部有一座长堤,是仿杭州西湖而建。纵贯南北的西堤和另一小堤把湖面分为三部分:西堤以东是南沏,水面最广,偎山带景,是现在的游览中心区;西堤以西,北部称西湖,南部为调节水流的养水湖。 沿堤建有六座石桥,造型优美,形态各异。其中一座用汉白玉雕砌的玉带桥,桥拱高耸,远望如一条玉带。湖区三个部分都有一岛,象征蓬莱三岛。其中,南湖岛风景最优美,它的面积达16余亩,岛上有涵虚堂和龙玉庙等古建筑,据说涵虚堂的造型颇像武昌的黄鹤楼,原有三层阁楼,当年清代帝后曾在楼上观看湖年水师操练。从岛上高处向外眺望,湖光山色尽收眼下。 昆明湖著名的十七孔桥横跨在南湖岛和东岸之间。桥长150米,像一条长虹架在粼粼碧波之上。它系仿著名的卢沟桥之作,桥上每个石拦住顶部都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显得精致、雄伟和美观。 十七孔桥东头湖岸上矗立着一座全国最大的八角亭,附近蹲卧着一座如真牛一样大小的铸造精美的铜牛,昂首竖耳,若有所闻而回首惊顾的神态,非常优美生动,原取神牛镇水之意,现为珍贵文物。 由铜牛处循岸往北,湖东岸有知春亭。每年湖冰融解后,此处得春气之先,亭畔桃红柳绿,最早向人们报知春的消息,亭因此得名。从知春亭向北望万寿山景色,最为鲜明。 在湖北岸与万寿山之伺的著名的彩色长廊是我国南北园林中最长又最富於艺术性的游廊。东起乐寿堂的邀月门,穿过排云门,直达万寿山西端的石丈亭,全长728米,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长廊的每根仿梁上都有彩画,有山水人物,有花卉翎毛,800余幅画面溢彩流金,令人赞叹不已。长廊蜿蜒曲折,穿花拂柳,联殿通阁,犹如一条彩带。在长廊中漫步观湖,步移景换,变化万千。 昆明湖西堤西部水域内的北部湖中,有团城岛,南部湖中有藻鉴堂。岛上原有的建筑,都於1860年烧毁。藻鉴堂西北的畅观堂,地势较高,可东眺颐和园全园景色。昆明湖由北向南逐渐收拢,东堤和西堤在南端汇合於绣漪桥。昆明湖水便从这座桥下注入通往北京城的长河之中。 在昆明湖的西北,万寿山西麓岸边,有一只白石雕造的石妨,叫清晏舫。舫体用巨大的石块雕造而成,上建两层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十分美观。 昆明湖由清晏舫向北,穿过蒋桥、万字河、半壁桥,便折入后山后湖。后山后湖俗称苏州河,别有一番江南景色。这里,碧水潆回,古松参天,饶有幽趣。后山的建筑在1860年和1900年两次遭侵略着破坏后,多半只剩下荒台废基,只有五彩琉璃的多宝塔,仍然屹立在绿树丛中。 从昆明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向北,经过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通往万寿山腰的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这条前山中轴线上的建筑金碧辉煌,气势宏伟。万寿山上的景福阁、千峰彩翠、意迟云在、重翠亭、福荫轩、写秋轩、邵窝殿、画中游、湖山真意等楼台亭阁,各具妙趣。登临这些楼台亭阁,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后山中轴线上的香岩宗印之阁和分布在它四周的塔台,原是一座宏大的西藏式寺庙,它的前方,是一座横跨后湖的三孔长桥,桥北便是颐和园的北宫门。桥两侧的后湖沿岸便是当年买卖街的遗址。这条街又名苏州街,如今已经重新整修恢复,再现江南民俗风情与水乡风光。 昆明湖后湖的东端有眺远斋、谐趣园。眺远斋地势较高,面对墙外的街道,据说慈禧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在此观看百姓到妙峰山去赶会,所以也叫“看会楼”。园中之园的谐趣园,是乾隆时仿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的,原名惠山园。园内一池碧水,亭亭莲叶,环岸有用百间游廊连接起来的十三座楼台亭阁,凌架於湖心的饮绿水榭,传说为慈禧钓鱼取乐的地方。谐趣园内,竹影拂栏,泉流缓缓,具有江南园林特色。 昆明湖和万寿山组合成绚丽多姿的颐和园。在这一片激光山色之间,点缀着许多殿、堂、楼、阁、廊、榭、亭、桥等精美的建筑。从亭台楼阁的设计到花木的配置,从山间的曲径到形式多样的桥梁,从地形的运用到假山的堆造,布局得宜,浑然一体。昆明湖西堤的垂柳恰巧把颐和园西部围墙遮挡起来,从而取消了园子西部的界线。如果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的话,西堤、玉泉山就是中景,西山群峰便是远景。显得山外有山,景外有景,水阔天空,层次分明,融汇成一片壮丽的景色。如果登上万寿山顶俯瞰昆明湖,视界广阔,烟波浩渺,远处西山淡雅,东面高楼排空,宛如置身於画卷之中,令人目酣神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