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地理研究编辑部电话号

发布时间:

地理研究编辑部电话号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于1978年创刊,是全国省级第一个测绘期刊,历经《黑龙江测绘》、《东北测绘》更名至今,现已成为印刷精美、内容丰富、读者面广、印刷量大、装帧精美、页码厚重、超越地域限定的全国优秀测绘期刊、中国测绘行业大刊。2010年11月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2年起跻身于全国大型科技月刊行列。编辑部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测绘路32号, 邮 编:150081投稿信箱:, 投稿电话:0451-86894341, 传真:0451-86665376订 阅:全国各地邮局(所) 邮发代号:14-5直接登录黑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的网站就可以了。如果只是评职称用,其它的省级、国家级刊物也是可以的,这种刊物要排队的。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西安市师范大学杂志社710062 029-85308484 (上半月)(下半月) 地理

-/aspx?menuid=1479&tab=tab_kyxw&tabid=5758

地理研究编辑部电话号码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于1978年创刊,是全国省级第一个测绘期刊,历经《黑龙江测绘》、《东北测绘》更名至今,现已成为印刷精美、内容丰富、读者面广、印刷量大、装帧精美、页码厚重、超越地域限定的全国优秀测绘期刊、中国测绘行业大刊。2010年11月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2年起跻身于全国大型科技月刊行列。编辑部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测绘路32号, 邮 编:150081投稿信箱:, 投稿电话:0451-86894341, 传真:0451-86665376订 阅:全国各地邮局(所) 邮发代号:14-5直接登录黑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的网站就可以了。如果只是评职称用,其它的省级、国家级刊物也是可以的,这种刊物要排队的。

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000-0585复合影响因子: 891综合影响因子: 074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地理研究创刊时间:1982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2年计划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地理研究》创刊于1982年1月,2001年扩为双月刊,2010年扩为月刊,至2010年初共发表各类论文、综述、工作报告、书评、学位论文摘要等约2400篇。这些成果,为推动我国地理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我国地理科学界对中国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领域出现的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学术平台;为中央与地方政府为制定相关决策,发展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与理论依据。

投稿邮箱:投稿QQ: 750956839投稿咨询:010-8593 6546

地理研究编辑部电话

(中文版编委会)主 编:刘昌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副主编:郑 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刘纪远(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蔡运龙(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宝元(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姚鲁烽(《地理学报》编辑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编 委:王 涛(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 铮(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王 颖(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王劲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邓 伟(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长、研究员)史培军(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许世远(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学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李小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李小建(河南财经学院院长、教授)李吉均(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张信宝(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宁(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周一星(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查良松(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胡和平(清华大学副校长、教授)姚檀栋(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秦伯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顾朝林(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陶 澍(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梁 怡(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康尔泗(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童庆禧(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樊 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国外编委:Godfrey J R Linge: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Laurence J C Ma: University of Akron, Ohio, USAManfred MFischer: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ustriaMasatoshi Yoshino: Aichi University, Toyohashi, JapanWalker H J: Louisana State University, Louisana 70803, USAWolfgang Taubmann: University of Bremen, Bremen, Germany编辑部成员:姚鲁烽:负责自然地理、环境科学、RS与GIS 在自然地理应用的稿件,编辑单月期刊。何书金:负责经济地理、土地利用、RS与GIS 在经济地理应用的稿件,编辑双月期刊。赵歆:负责英文版、中文版英文摘要。高岷:负责编务。网络、排版、收发版面费稿费和期刊。

地 址: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73号邮 编:210008地点:华东/江苏联系电话:025—86882031传 真:网 址:邮箱:

地质调查与研究编辑部电话号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一、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基本情况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暨上海市环境地质站)现有从业人员1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8人(高级职称者31人,中级职称者80人,初级职称者17人),其他人员22人(见表)。从左至右: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侯小毛、总工程师严学新、党委副书记战伟胜、院长魏子新、副院长陆衍、副院长周甬涛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监测机构及队伍现状表自1990年上海市地质矿产局成立后,上海市环境地质站为其下设的团级单位,长期承担上海地区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至今;1999年7月,成立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暨上海市环境地质站),承担上海地区地质环境监测、地质调查和研究等工作,隶属上海市地质矿产局,2000年8月~2008年10月隶属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2008年10月至今隶属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主要职责是:承担上海市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管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以及国家和市公益性、基础性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调查和综合研究。为市政府制订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环境信息等公益性服务。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业务指导,负责全市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二、监测网点建设情况目前,上海市在地下水环境、地面沉降两大主要方面开展监测工作。(一)地下水监测网建设上海市地下水监测工作开始于1961年,至2007年,地下水位监测网络覆盖面积为5km2。地下水位监测点由国家级和市级监测点组成,共有地下水位监测孔352个(国家级64个,市级288个),均处于正常监测状态;地下水质监测孔129个(国家级15个,市级114个),其中轻度淤堵3个,严重淤堵2个。地下水位采用人工监测和自动化监测方法,地下水水温为人工监测。监测工具为万用表、测钟、测绳、自动化监测仪器、普通温度计。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孔、地下水水位、潜水水温采用人工监测每月逢10、20、30日进行;市级地下水监测孔采取人工和自动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人工监测频率为每月3次,自动化监测孔为实时监测。(二)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现有地面沉降监测网控制全市。分别形成由基岩标、分层标、水准点构成和由GPS监测点构成的地面沉降监测网,其中基岩标和分层标、GPS监测网控制全市,覆盖面积为5km2,基岩标和分层标、GPS监测点监测频率为每年1次,GPS监测站实施实时监测;人工监测的水准网主要分布在城市重点地区——中心城区,控制面积约700km2,监测频率为每年1次。现有各类地面沉降监测点1517个,其中地面沉降监测站21座,基岩标43座、分层标50组、GPS监测点143个,配标地下水位监测孔85个,水准点(Ⅰ)470个,水准点(Ⅱ)705个。三、监测装(设)备配备现状上海市地质环境监测装(设)备主要包括:地下水自动监测仪48套,其中麦克MPM426型投入式液位变送器46套,美国In-Situ Level Troll500自动水位记录仪2套。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设备共295套,其中步进电机式静力水准仪117套,CCD静力水准仪152套,美国GeoKon4675型液体静力水准仪26套。其他地质灾害监测设备32台,其中GPS接收机16台,水准仪9台,全站仪4台,测距仪3台;各类数据传输处理设备5台;实验室1个。目前,地质环境监测设备质量比较稳定可靠,运行基本正常,数据传输准确及时,数据处理精确先进,实验室测试结果科学可靠。四、信息化建设情况(一)地质环境信息网建设上海规划和国土资源网。具备对外公布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矿产资源规划、最新城市地质研究成果等功能,地质环境信息的发布,使得公众能及时了解上海地区地质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安全等信息。地下水位自动化监测现场装置地下水位自动化监测装置同时,通过网站,在宣传地质环境政策法规,树立政府形象,加大公众对地质行业的了解和热爱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上海城市地质信息网。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已经建立面向公众的上海城市地质信息网(),使所有Internet用户能够访问上海市城市地质信息资源和服务功能。并通过用户授权方式实现不同用户共享数据和差异性服务:普通用户可浏览系统提供的公开性资料;经注册授权的用户可根据权限不同检索、查看甚至下载不同地质数据和资料,使用不同的地质专业服务功能。(二)地质环境数据库建设和数据管理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已建各类地质勘查数据库、地下水动态监测与管理数据库、地面沉降监测与管理数据库,三维地质模型数据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各类地质调查成果数据库,具有数据存储、统计、制图等功能;同时建立了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基础数据、图层模式、成果模式的三级管理模式。目前,上海城市地质信息化工作新模式已经形成,基本实现了城市地质数据→城市地质信息→城市地质知识→城市发展价值转换的信息化、网络化、可视化的大型集成三维数字化地质工作环境。上海规划和国土资源网上海城市地质信息网()五、主要监测成果和服务1999~2002年,开展了国土资源大调查——长江三角洲上海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基本掌握了地质环境结构、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与地面沉降特征,为进一步完善、优化地质环境监测网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控制地面沉降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2003~2005年间,与江苏、浙江共同开展“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与监测工作,通过建设长三角地区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监测统一技术要求,为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监测联动奠定了基础,同时为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地质灾害预防信息,地面沉降防治效果显著。2004~2008年,国土资源部与上海市合作的“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项目,依托长期的地质环境监测资料和勘查成果,对上海地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基础和第四纪地质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与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并在城市规划与建设、土地合理利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地质成果与城市规划紧密联系的重大突破。同时,针对城市生命线安全需求,明确了加强城市生命线地面沉降监测的重要性。2006~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与风险管理研究工作的开展,可为政府实施区域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减灾防灾提供技术支撑。2007年,“上海地质环境条件及其对地下空间开发影响研究”,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地质环境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在地下空间开发领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六、法制建设2006年颁布《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62号),并2006年10月1日实施。199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第53号令,修正并重新发布《上海市深井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到国家建委相关网站上看一下,应该有的吧。

一、项目信息收集地质调查与研究必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必须有效地收集和利用信息,开辟各种信息来源,采取适当有效的方法来收集信息。信息收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到信息产生的现场去收集;第二种是收集、整理已有的信息情报资料,间接获取信息。现场调查研究(1)询问法。主要方式为当面询问、会议调查和电话调查。(2)观察法。主要观察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公众和审查专家对地质调查成果的态度和意见,对野外验收现场提出的看法。对项目合作单位的资质和人员状况现场观察,以便编制项目合作单位名录。(3)试验法。在地质成果新的表达形式正式提交之前,先进行小规模的试验活动,听取有关专家和政府部门的反映、接受程度和满意程度。收集现有的管理信息(1)收集公开发行的杂志、书籍和报纸中的信息。从这些渠道可以了解和推测国家有关经济政策、法规的变化和调整,可以了解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跟踪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动态。(2)收集本专业出版发行的报刊和科技书籍中的信息。这些信息资料专业性、技术性都比较强,从中可以了解本专业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动态。(3)内部信息的收集和积累。即收集单位和项目组内部的原始记录和质量记录等,并对这些记录进行汇总、加工和分析,指导下一步工作。二、项目信息传递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地传递到信息需求者手中是项目信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建立信息传递制度,并使其标准化。(1)专人负责信息传递。项目实施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和项目组内部都有许多信息资料传递,同时项目组内部有许多资料需要保管,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资料员,最好由专人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对于需要下发的标准、规范和文件,信息人员要按规定的份数,及时传递给相关人员。(2)通过通信方式传递信息。即通过信函、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方式传递。(3)会议方式进行信息传递。会议方式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包括设计审查会、野外验收会、报告评审会、成果与原始资料展评会和项目组内部的讨论会等。三、项目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信息的加工处理是指将组织收集到的原始信息,根据管理的不同需要及要求,运用一定的设备、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处理,以获得可供利用的或可存储的真实可靠信息资料。主要包括判断、分类整理、分析和计算、编辑归档等几方面工作。(1)判断。由于原始信息当中通常存在一些虚假信息或水分,因此,信息管理工作者在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对其真伪进行判定,以剔除那些明显不真实、不可靠的信息。(2)分类整理。地质调查单位从各方面收集到的信息通常是分散的,因而要对其进行分类整理。这主要是把初始信息,按一定的标准,如时间、地点、使用目的或业务性质等将其分门别类,排列成序。(3)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指利用一定的方法,主要是数理统计等方法将数据信息进行加工,从中得到符合需要的数据。(4)编辑和归档保存。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必须储存起来,以供随时调用。因此,对处理加工后的信息结果,应编辑成文件的,就编辑成文件;应装订成册的就装订成册,并以一定的形式归档保存。目前,归档保存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文档的形式;另一种是计算机形式。采用计算机来归档保存信息资料,优点是简单、方便、存储量大,费用省,日益被地质调查单位采用。

地理研究编辑部电话是多少

国内刊号 11-1856/P国际刊号 ISSN 0375-5444邮发代号 2-109直接去邮局填单子

010-57220638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于1978年创刊,是全国省级第一个测绘期刊,历经《黑龙江测绘》、《东北测绘》更名至今,现已成为印刷精美、内容丰富、读者面广、印刷量大、装帧精美、页码厚重、超越地域限定的全国优秀测绘期刊、中国测绘行业大刊。2010年11月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2年起跻身于全国大型科技月刊行列。编辑部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测绘路32号, 邮 编:150081投稿信箱:, 投稿电话:0451-86894341, 传真:0451-86665376订 阅:全国各地邮局(所) 邮发代号:14-5直接登录黑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的网站就可以了。如果只是评职称用,其它的省级、国家级刊物也是可以的,这种刊物要排队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