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学术期刊中心主任

发布时间:

中国传媒大学学术期刊中心主任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5月28日,2011年更名为经济与管理学院。现任院长为李怀亮教授。学院现设有三个系:经济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公共管理系,三个研究所(中心):传媒经济研究所、文化贸易研究所和中国系统经济学研究中心,并设有国家级研究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学院拥有一个博士点、五个硕士点、十个本科专业。学院教学设备先进,拥有专业教学实验室2个,与学校共享实验室3个;学院现有教师85人,专任教师75人,在专任教师中,教授有12人,副教授24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人,拥有硕士学历的教师31人。此外,我院还聘请了政府领导、业界精英和国内外知名学者、权威专家20余人作为我院兼职教授、兼职导师、客座教授,补充了学院的师资力量,丰富了学院的师资层次。 教授李怀亮,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怀亮于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元氏县人。教育背景: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1982年)、复旦大学文学硕士(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2003年)。曾任《河北学刊》杂志社副主编,中国传媒大学文化贸易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文化贸易理论研究基地(北京)负责人。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求是》、《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当代电影》等国内重要报刊发表有关国际文化贸易及文化产业方面的学术论文50篇。著作有《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文化贸易概论》和《西方媒介产业概观》。主编七卷本《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从书》和《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学术会议2002年出席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主题演讲,并获得中国电影论坛优秀论文奖;2003年出席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演讲嘉宾;2005年出席“首届国际创意产业论坛”;2006年出席第二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主题论坛”,演讲嘉宾及论坛主持;2006年出席“文化创意空间国际论坛”并致词;2006年出席“第七届国际传媒经济论坛”,演讲嘉宾周鸿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先后在国家对外联络委员会、北京日报社工作,1982年调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任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网络经济研究所所长;兼任“第7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学术指导、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现代传播》等刊物编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先后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社会科学先进工作者、“中央三台”奖教金、北京市教育系统“教育创新工程标兵”等荣誉称号。周鸿铎教授是我国研究传媒经济最早的学者之一,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他创建了《广播电视经济学》以及《传媒经济》等学科,同时组建了传媒经济研究所和广播电视经济研究室。主要著作有《广播电视经济学》、《中国广播电视经济管理概论》、《市场营销策略》、《中国实用广告知识手册》、《电视节目经营策略》、《广告策划》、《传媒产业经营实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网络经济》、《网络传播与知识经济》、《传媒经济丛书》(1~8卷)、《媒介产业制度论——周鸿铎自选集》、《媒介经营与管理丛书》(共12卷)、《应以传播学丛书》(共6卷)、《媒介产业案例分析》、《洞析媒介:回应媒介变革》和《传媒经济“三论说”》等著作及其他相关著作数十部,论文百余篇。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传媒经济理论应用性研究、媒介经营与管理案例研究以及传媒营销管理研究。曾承担完成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教委课题——信息资源、信息市场开发与利用;国家教育部课题——电视传播管理实务;广电总局课题——影视资本及其运营机制研究等多项大型研究课题。昝廷全,男,1962年出生,安徽界首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学术委员。在American Mathematical Review, Kybernete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管理世界》,《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经济学动态》,《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了《Systems Economics: Making a New Science》, 《Industrial Systems Analysis》和《系统经济学探索》等学术专著10部。主持完成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改进研究”和“库存与拖欠的三种原因与典型案例研究”)和10余项省部级项目。初步形成了“系统时代·系统经济·系统管理”三位一体的学术思想体系。提出了传媒价值定律和“传媒是经济系统的构造性元素”的学术论断,主编《中国传媒经济》3部。为国家培养了11名博士和62名硕士。

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亚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首都传媒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党报党刊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基本情况:丁俊杰博士,男,汉族,山东潍坊诸城人,1964年生于吉林通化。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 划,主讲的《广告学概论》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学习经 历:1987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87年7月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先后任广告学教研室副主任、新闻系副主任、广告系副主任、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党总支书记、院长,北京广播学 院院长助理。2005年1月至今任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分管财务、资产管理、审计、学科建设、后勤保障、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等方面工作。校内兼职:亚洲传媒 研究中心主任、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党报党刊研究中心主任、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兼职: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国商务广告协会副会长、中国广告协会第三、四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广告博物馆筹委会主任,《中国广播电视 年鉴》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广告作品年鉴》主编、《中国终端营销展示年鉴》编委会副主任、《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主编、《国际广告》杂志社主 编。教学情况: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过《新闻通讯写作》、《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研究》、《受众调查的理论与方法》、《广告策划》、《广告概论》、《广告战略研究》等六门课程,多次赴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交流或讲学。科研情况:主要研究领域为广告学、媒介产业经营、新闻学、新闻传播教育。代表性著有《现代广告活动理论与操作》(1996年中国三峡出版社)、《现代广告通 论》(1997年中国物价出版社)、《现代广告通论》(第二版,2007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等,其中《现代广告通论》(第一版)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 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媒介产业化透视》获国家广电总局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目前担任的主要科研项目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重大项目“我国广播电视资源状况和配置使用效率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传媒产业对北京经济影响力和推动力研究”、国家广电总局人文社科 研究项目“体育传播与奥运推广的模式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广告传播研究的现状及趋势”等。

中国传媒大学学术期刊中心副主任

中央电视台著名栏目《艺术人生》创立者之一;执行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硕士;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资深导演,囊括《艺术人生》创立以来的所有导演单项国家级大奖。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受邀给全国电视系统及中央电视台著名栏目、频道讲课,受邀为多所著名大学的电视传媒专业精品讲座。在国家级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

在传媒里,像文学院或理学院这类的学院并不是学校的主流专业,也就是说并不是他的王牌专业,和其他专门主攻这类学科的学校来比肯定差一些。另外,所谓的不是主流的专业客观上讲也不会太受学校领导的重视的,也就是说如果拨款肯定是播音这类的专业优先。至于师资情况不太了解,因为不是这个学院的,但是在传媒4年,都不知道文学院具体位置在哪……当然也不是说这个学院这个专业不好,只能说在这个学校里,他并不是主打的专业,也不是强项。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文学教研组和语言教研组,后发展为北京广播学院语言文学部,其职能即为全校文科类、艺术类以及理工科类专业提供语言、文学、写作等文科公共基础课教学;后来合并了中国矿业大学文科班,有了自己的汉语言专业,2000年开始有了文科硕士点。2002年,语言文学部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文学院,2003年正式开始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2004年,随着学校更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始称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并随着学校的强劲发展而不断壮大。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有着悠久的学术传承。从成立之初,直至今天,文学院学术名家辈出,例如,田本相(后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所所长)、黄侯兴(后为郭沫若纪念馆馆长)、时煜华(后为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吴为章、唐永德、吴军、林薇教授等等都是出身文学院的著名学者;现今中国传媒大学其他学院的一些名家如赵凤翔、曾庆瑞教授等都是从语言文学部走出去的;目前,在文学院还活跃着蒲震元、张晶、李佐丰、苗棣、姚小鸥、刘丽文、张民权、钟涛等众多著名专家学者;近年来文学院又引进了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学者,从而使文学院成为中国传媒大学师资力量最强的学院之一。[编辑本段]二、基本职能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现在承担着为全校所有学院提供文科基础公共课教学和本学院各专业提供专业课教学这两大职能,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的学者型师资为繁重的教学任务提供了质量保证,而制度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则为复杂的教学任务提供了后勤保障。 现在,文学院在规模上是传媒大学最小的学院之一,但在科研和教学上堪称传媒大学最大的学院之一。[编辑本段]三、基本结构 文学院的学科建设近年来发展迅猛,包括两系一所: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专业)、中国语言文化系(对外汉语专业)、审美文化研究所(其中包含创作室和剧评室);拥有3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1个中国语言一级学科,具备了自己的学科发展空间。 文学院的学生以学风严谨、成绩优秀、能力出众而在传媒大学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中国传媒大学学术期刊中心主任级别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1,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著名动画及新媒体教育专家。中国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创始人,主持创建了我国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及硕士、博士培养点。兼任教育部“动画、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2;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分会理事长3;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4;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兼教育委员会秘书长5;国家扶持动漫产业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委员6;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7;中国传媒大学网络与未来社会研究中心主任8。曾任中国广播电视“星光奖”评委9、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评委10、中国动画“美猴奖”评委11、第1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动画国际评委会主席12。

副部级

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亚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首都传媒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党报党刊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基本情况:丁俊杰博士,男,汉族,山东潍坊诸城人,1964年生于吉林通化。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 划,主讲的《广告学概论》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学习经 历:1987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87年7月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先后任广告学教研室副主任、新闻系副主任、广告系副主任、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党总支书记、院长,北京广播学 院院长助理。2005年1月至今任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分管财务、资产管理、审计、学科建设、后勤保障、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等方面工作。校内兼职:亚洲传媒 研究中心主任、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党报党刊研究中心主任、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兼职: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国商务广告协会副会长、中国广告协会第三、四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广告博物馆筹委会主任,《中国广播电视 年鉴》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广告作品年鉴》主编、《中国终端营销展示年鉴》编委会副主任、《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主编、《国际广告》杂志社主 编。教学情况: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过《新闻通讯写作》、《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研究》、《受众调查的理论与方法》、《广告策划》、《广告概论》、《广告战略研究》等六门课程,多次赴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交流或讲学。科研情况:主要研究领域为广告学、媒介产业经营、新闻学、新闻传播教育。代表性著有《现代广告活动理论与操作》(1996年中国三峡出版社)、《现代广告通 论》(1997年中国物价出版社)、《现代广告通论》(第二版,2007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等,其中《现代广告通论》(第一版)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 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媒介产业化透视》获国家广电总局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目前担任的主要科研项目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重大项目“我国广播电视资源状况和配置使用效率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传媒产业对北京经济影响力和推动力研究”、国家广电总局人文社科 研究项目“体育传播与奥运推广的模式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广告传播研究的现状及趋势”等。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是副部级。重点大学的正校长一般可以达到副部级,副校长就不一定了,可能有副部级的,可能是正厅(正局)级的。 如果是地方性院校,正校长一般是正厅级的,专科院校的一般为副厅级。

中国传媒大学学术期刊中心主任是谁

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亚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首都传媒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党报党刊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基本情况:丁俊杰博士,男,汉族,山东潍坊诸城人,1964年生于吉林通化。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 划,主讲的《广告学概论》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学习经 历:1987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87年7月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先后任广告学教研室副主任、新闻系副主任、广告系副主任、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党总支书记、院长,北京广播学 院院长助理。2005年1月至今任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分管财务、资产管理、审计、学科建设、后勤保障、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等方面工作。校内兼职:亚洲传媒 研究中心主任、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党报党刊研究中心主任、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兼职: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国商务广告协会副会长、中国广告协会第三、四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广告博物馆筹委会主任,《中国广播电视 年鉴》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广告作品年鉴》主编、《中国终端营销展示年鉴》编委会副主任、《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主编、《国际广告》杂志社主 编。教学情况: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过《新闻通讯写作》、《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研究》、《受众调查的理论与方法》、《广告策划》、《广告概论》、《广告战略研究》等六门课程,多次赴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交流或讲学。科研情况:主要研究领域为广告学、媒介产业经营、新闻学、新闻传播教育。代表性著有《现代广告活动理论与操作》(1996年中国三峡出版社)、《现代广告通 论》(1997年中国物价出版社)、《现代广告通论》(第二版,2007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等,其中《现代广告通论》(第一版)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 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媒介产业化透视》获国家广电总局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目前担任的主要科研项目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重大项目“我国广播电视资源状况和配置使用效率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传媒产业对北京经济影响力和推动力研究”、国家广电总局人文社科 研究项目“体育传播与奥运推广的模式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广告传播研究的现状及趋势”等。

陈卫星,男,四川成都人。曾在中国甘肃省插队。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后就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研究生。1988年被国家教委公派赴法国留学,师从法国当代传播学奠基人贝尔纳·米涅教授,在法国斯汤达大学(格勒诺布尔第三大学)获得信息传播学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主要有传播学理论、媒体文化、摄影研究和国际传播。1994年-1996年曾任法国巴黎《欧中经贸》杂志主编;1997年回国任教,并长期进行视觉传播学的研究。回国后任教于广州暨南大学新闻系。2000年调任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并担任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2005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赴欧洲担任国际传播客座教授。2009-2010年欧盟高校联合体伊拉斯莫斯世界项目访问教授。2014年应法国洛林大学邀请作为国际评审专家赴法参加学术评审工作,并担任访问学者。现为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院长、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传媒大学学术期刊中心副主任级别

好多一级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5月28日,2011年更名为经济与管理学院。现任院长为李怀亮教授。学院现设有三个系:经济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公共管理系,三个研究所(中心):传媒经济研究所、文化贸易研究所和中国系统经济学研究中心,并设有国家级研究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学院拥有一个博士点、五个硕士点、十个本科专业。学院教学设备先进,拥有专业教学实验室2个,与学校共享实验室3个;学院现有教师85人,专任教师75人,在专任教师中,教授有12人,副教授24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人,拥有硕士学历的教师31人。此外,我院还聘请了政府领导、业界精英和国内外知名学者、权威专家20余人作为我院兼职教授、兼职导师、客座教授,补充了学院的师资力量,丰富了学院的师资层次。 教授李怀亮,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怀亮于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元氏县人。教育背景: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1982年)、复旦大学文学硕士(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2003年)。曾任《河北学刊》杂志社副主编,中国传媒大学文化贸易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文化贸易理论研究基地(北京)负责人。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求是》、《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当代电影》等国内重要报刊发表有关国际文化贸易及文化产业方面的学术论文50篇。著作有《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文化贸易概论》和《西方媒介产业概观》。主编七卷本《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从书》和《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学术会议2002年出席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主题演讲,并获得中国电影论坛优秀论文奖;2003年出席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演讲嘉宾;2005年出席“首届国际创意产业论坛”;2006年出席第二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主题论坛”,演讲嘉宾及论坛主持;2006年出席“文化创意空间国际论坛”并致词;2006年出席“第七届国际传媒经济论坛”,演讲嘉宾周鸿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先后在国家对外联络委员会、北京日报社工作,1982年调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任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网络经济研究所所长;兼任“第7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学术指导、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现代传播》等刊物编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先后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社会科学先进工作者、“中央三台”奖教金、北京市教育系统“教育创新工程标兵”等荣誉称号。周鸿铎教授是我国研究传媒经济最早的学者之一,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他创建了《广播电视经济学》以及《传媒经济》等学科,同时组建了传媒经济研究所和广播电视经济研究室。主要著作有《广播电视经济学》、《中国广播电视经济管理概论》、《市场营销策略》、《中国实用广告知识手册》、《电视节目经营策略》、《广告策划》、《传媒产业经营实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网络经济》、《网络传播与知识经济》、《传媒经济丛书》(1~8卷)、《媒介产业制度论——周鸿铎自选集》、《媒介经营与管理丛书》(共12卷)、《应以传播学丛书》(共6卷)、《媒介产业案例分析》、《洞析媒介:回应媒介变革》和《传媒经济“三论说”》等著作及其他相关著作数十部,论文百余篇。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传媒经济理论应用性研究、媒介经营与管理案例研究以及传媒营销管理研究。曾承担完成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教委课题——信息资源、信息市场开发与利用;国家教育部课题——电视传播管理实务;广电总局课题——影视资本及其运营机制研究等多项大型研究课题。昝廷全,男,1962年出生,安徽界首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学术委员。在American Mathematical Review, Kybernete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管理世界》,《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经济学动态》,《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了《Systems Economics: Making a New Science》, 《Industrial Systems Analysis》和《系统经济学探索》等学术专著10部。主持完成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改进研究”和“库存与拖欠的三种原因与典型案例研究”)和10余项省部级项目。初步形成了“系统时代·系统经济·系统管理”三位一体的学术思想体系。提出了传媒价值定律和“传媒是经济系统的构造性元素”的学术论断,主编《中国传媒经济》3部。为国家培养了11名博士和62名硕士。

副部

这么多小号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