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呀

发布时间: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呀

1974年6月—1978年3月 南京市第八高级中学毕业。下乡插队,生产队知青组长、团小组长、记工员、代课教师等职1978年3月—1982年1月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任班级学习委员、团支部书记等职1982年1月—1988年3月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8年3月—1995年2月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期间在1990年9月— 1991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进修,获研究生学历)1995年2月—1997年6月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1997年6月—2002年5月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江苏省中学教师培训中心主任2002年5月— 2005年6月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委员(期间在2000年9月—2003年7月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6月—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常务副院长(分管全院教学、招生、培训以及外事等工作)、党委委员,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主任

学报编辑部是学校的直属部门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学院学报》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一、坚持办刊方向,遵守国家出版法规,为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建设、增进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影响等服务。 二、 在编委会的指导下,负责提出、确定本刊的指导原则和编辑方针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制定学报编辑部工作规程及有关条例并督促实施。 四、负责提交年度学报出版计划,研究、决定本刊的栏目和内容。 五、负责做好组稿、选稿、审稿、定稿、校对、出版、发行的各项组织安排工作。 六、负责安排来稿的登记、编号,及时向作者反馈处理意见,并做好保密工作。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 七、负责来稿的初审,做好来稿的专家复审,常务副主编、主编终审,特别稿件编委会复核等组织工作。 八、组织编辑人员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和业务进修,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不断提高全体编辑人员的人文素养和学术水平。 九、负责本部门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提供、报批、实施上网等工作;负责本部门年度档案收集、整理和建档归档工作。 十、完成学校领导或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编辑部工作岗位职责编辑部主任 (1)负责编辑部的行政事务及编辑出版业务的领导工作,包括工作计划制定、工作安排、召开编前、编后会及编辑部的条件建设、制度建设、印刷质量问题的把关等。 (2)协助主编组织召开编委会,组织评刊活动,收集编委、作者、读者对学报的办刊质量、栏目设置及编辑工作的意见,提出改进工作的措施。 (3)制定每期的编辑出版计划及终审、终校工作。 (4)负责分管栏目稿件的初审、送审及编校以及分管栏目的组稿工作及组织相关的专题讨论。 (5)定期召开编辑部工作会议,组织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6)负责对外联系及交流工作,组织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和学会、研究会的有关活动。 编辑 (1)负责分管栏目的初审、送审及编校工作,以及分管栏目的组稿工作及组织相关的专题研讨。 (2)承担编辑部的通联工作。包括与出版局、质检中心、各数据库中心、学会、研究会的外联工作。 (3)承担编辑部的编务工作,包括来稿登记、稿费发放、财务报销及文书档案管理工作。 (4)负责维护学报(社科版)的网站运行以及数据库更新工作。 (5)负责学报的发行及交流。 (6)做好编辑部主任交办的其它工作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如果你需要发核心的学报,可以来我空间看看。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不是08北大核心,还有一个自然科学班的已经停刊

1974年6月—1978年3月 南京市第八高级中学毕业。下乡插队,生产队知青组长、团小组长、记工员、代课教师等职1978年3月—1982年1月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任班级学习委员、团支部书记等职1982年1月—1988年3月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8年3月—1995年2月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期间在1990年9月— 1991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进修,获研究生学历)1995年2月—1997年6月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1997年6月—2002年5月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江苏省中学教师培训中心主任2002年5月— 2005年6月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委员(期间在2000年9月—2003年7月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6月—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常务副院长(分管全院教学、招生、培训以及外事等工作)、党委委员,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主任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主编

1974年6月—1978年3月 南京市第八高级中学毕业。下乡插队,生产队知青组长、团小组长、记工员、代课教师等职1978年3月—1982年1月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任班级学习委员、团支部书记等职1982年1月—1988年3月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8年3月—1995年2月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期间在1990年9月— 1991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进修,获研究生学历)1995年2月—1997年6月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1997年6月—2002年5月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江苏省中学教师培训中心主任2002年5月— 2005年6月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委员(期间在2000年9月—2003年7月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6月—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常务副院长(分管全院教学、招生、培训以及外事等工作)、党委委员,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主任

额~历史系?你是说的东湖校区人文学院的里面有。理工有两个学院:一个是老校区(元和校区),一个是东湖校区。网址里有联系电话、系部介绍什么的,你可以去看看至于主任是谁,我找了半天没找到,很遗憾%>_<%我能帮你的只有这些了,希望能对你有用,O(∩_∩)O~ 学院教授简介 许 霆:1951年生,男,江苏太仓市人。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8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8年8月上海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课程班结业。1998年晋升为教授。任编委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为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列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博士点重点项目《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撰稿;主持过“十四行体在中国”等6项省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研究》、《文学评论》、《文学理论研究》、《新文学史料》、《上海社会科学》》、《江海学刊》、香港《诗双月刊》和《诗网络》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理论专著《新格律诗研究》(与鲁德俊合作),《十四行体在中国》(与鲁德俊合作)、《新诗理论发展史(1917—1927)》、《中国新诗的现代品格》、《中国现代诗学史论》、《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等,多次获得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刘华民:1952生,男,山东牟平人,中共党员。2001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主要著作有《文天祥诗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版)、《宋词导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论语》导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参撰《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宋词艺术技巧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实用文写作》(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20世纪古诗研究新思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并在多家学报和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还撰写出版散文集《逝水钩沉》(雅园出版公司,2008年版)。曾获江苏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系统百名勤政廉政好干部等荣誉称号。科研成果曾获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丁晓原:1958年生,江苏常熟人,文学博士,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我国从事报告文学研究的主要学者和从事散文研究的重要学者。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2001年6月博士毕业于苏州大学文学院。2000年晋升教授。江苏省省级优秀学科梯队、常熟理工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报告文学和散文。主持7项省(含省教育厅)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社科规划项目。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2篇为《新华文摘》转载,20篇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中心复印,30篇为CSSCI收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首次发布的(2000年)作者年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排序列全国文学学科第一。出版专著5部,主编著作(作品)5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纪实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教育厅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获全国曾宪梓优秀教师奖,中国文联优秀文艺评论奖,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苏州市首届“东吴中青年学者”。 李铁匠:1944年1月生,男,江西新建人。北京大学伊朗研究所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长期从事世界古代史、中古史等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工作。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有:《中国大百科-外国历史》伊朗部分条目(1990年版);国家社科基金65规划重点课题《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分册(1986年版);国家社科基金75规划重点课题《外国帝王传》伊朗和以色列部分;国家社科基金95规划重点课题《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伊朗部分(1999年版);95规划重点课程《中国外交大辞典》伊朗部分。近年来,撰写出版的史学著作有《长河落日--巴比伦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古波斯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承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中国军事通信百科全书》古代伊朗部分条目。200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张浩逊:1949年生,男,江苏省无锡市人。2000年被评聘为教授。主要从事唐诗研究。已出版《唐诗分类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唐诗导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著作5种。参撰《唐诗艺术技巧词典》、《唐代文学百科词典》等7种中型工具书。在《中国韵文学刊》、《中国典籍与文化》、《文学遗产》、《红楼梦学刊》、《社会科学评论》、《古典文学知识》、《杜甫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唐诗研究论文50多篇,其中10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唐代文学研究年鉴》、《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全文复印、介绍、摘登。目前正在进行专著《唐诗接受研究》的写作,国内尚未见同类著作出版。 张道理:1947年出生,男,安徽定远县人。1969年7月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1996年晋升为教授。曾任安徽科技学院思政室主任、社科部书记、党委宣传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等职。1998年调入常熟高等专科学校。现任常熟理工学院教授。社会兼职有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张道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在常熟理工学院期间主要担任“伦理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教程”、“思想政治教育学”、“教师职业道德”、“领导科学”、“人生哲学新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专著《人生哲学新论》、《法律基础教程》;主编《思想道德修养》等;参编《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形势政策学》等多部教材。先后在《高校理论战线》、《中国高等教育》、《江淮论坛》、《黑龙江高教》、《高等农业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等70余篇,在《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发表论文、述评多篇。完成了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全国职大学生思想观念调查研究”课题,其成果获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战线科技成果一等奖。多篇论文被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参编的《大学生思想修养》获安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曹培根:1957年10月生,男,江苏吴县人,现任常熟理工学院宣传部部长。中国索引学会会员、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员、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员。2006年聘为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以来从事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与研究工作。参撰《江苏艺文志•苏州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古籍提要》丛书卷(中华书局)等,独立承担教育部师范教育科研课题"高师学生的科研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师司〔1997〕40号)、常熟文献史研究"(苏教财「1996」27号)、"文献检索与用户教育史研究"(苏教财[1997]98号)等。有论文集《文献史料论丛》,编纂《黄人集》(原国家教委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标校《重修常昭合志•艺文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完成教育部、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吴中历史藏书概述》、《汉语史料学》等多项。主要著作有《文献检索知识概要》、《书乡漫录》等6种。主持标校《重修常昭合志》,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札记百余篇,其中多篇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 何东亮:1952年出生,男,江苏常熟人。主要从事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开设过心理学、教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主持的“苏南发达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综合实验研究”课题获“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江苏省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二等奖。发表专业研究论文“学习因素诊断测验在苏南地区的试用报告”(心理科学)、“人格理论的两个核心范畴”(南师大学报)、“弗洛伊德分析心理学中的辨证思想”(苏州大学学报)等二十多篇;出版编著、教材有:师范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管理心理学。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厅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心理学会理理事,江苏省教师教育研究会理事。 杨景龙:1962年生,男,河南省安阳市人。是安阳市“名师工程”首批名师、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社科专家、市管优秀专家。长期从事中国诗歌教学研究工作,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诗探索》、《词学》、《古籍研究》、《文史知识》、《名作欣赏》等刊发表古代诗词曲和现当代新诗研究文章70余篇,出版独著、合著多部,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蒋捷竹山词校注》、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另参与国家社科项目、省社科项目多个。论著获1997年度、2004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市1997年度、2004年度、2006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独著的《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一书,在上海“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文学遗产》论坛”上受到好评,被誉为“中国诗学研究领域贯通古今的具有学科创新性质的专著”,获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张幼良:1963年生,男,江苏省无锡市人。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馆长。200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教育厅项目两项,科研成果获市厅级以上奖两项。近五年来在《江海学刊》、《江汉论坛》、《江苏社会科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1篇,CSSCI期刊收录10篇,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1篇,为各类文章和学术机构选录4篇,出版专著1部,合作出版专著3部。张 永:1967年生,男,江苏句容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民俗学研究、沈从文诗学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等。1993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6月入伍,先后在解放军炮兵学院基础部、政治部工作,中校军衔;199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2001年到2003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朱晓进教授进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4年到2007年,在扬州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文艺学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沈从文小说的民俗世界”(200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民俗学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2005)。在权威期刊《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发表论文三篇,其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其中《论沈从文情爱小说的民间意象》一文获2003年度《文学评论》学术提名。论著《民俗学与20世纪20、30年代乡土小说》(25万字)即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周 宏:1962年生,男,江苏省吴江市人,哲学博士。人文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部主任,《常熟理工学院学报》主编、编辑部主任;江苏省333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校学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校重点扶持学科带头人,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分配到校担任哲学教师至今。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高校理论战线》、《南京大学学报》、《道德与文明》和《江海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编,发表《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现代西方哲学论略》、《哲学:智慧的地平线》、《唯物史观的返本开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知识经济》、《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新发展》等著作10余部;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和省厅级科研项目,6次获国家和省厅级奖励;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获得江苏省精品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员,江苏省哲学学会理事,江苏省伦理学会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理事。 张锡庚:1957年生,男,江苏省江阴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常熟市文化局副局长、常熟市书画院院长、常熟市文联副主席、常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书法作品入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五、六、七、八、九届书法展;第一、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展、全国三、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并在四、五、八届获奖。2006年获全国首届行书展一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二等奖,入选国际和全国的名家邀请展、编入国家重点图书《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并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杰出艺术奖、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银奖”、第十三届群星奖“金奖”、获苏州市“五个一”工程奖、苏州市“十佳”书法家称号。被《书法》杂志评为“中国书法2006十大年度人物”。 论文发表于《文物》、《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世界》等专业刊物。出版著作有《张锡庚书法作品集》、《书法与文化》、《行书经典十讲》、《书法教与学》、《大学生书法》、《怎样学书法》、《古代名帖临摹》、《难得糊涂——郑板桥和他的书法艺术》等十余种。《中国书法》、《书法》等专业杂志为其作品作过专题介绍,被《书法》杂志选为特邀点评嘉宾。《书法之友》为其举行创作研讨会。三度应邀赴美参加“国际书法教育研讨会”、举办个人书法展并讲学,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应邀赴日进行书法交流。学院领导及行政人员 周 宏:人文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部主任 丁晓良: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 黄 斐:教学工作副院长 徐志坚:学生工作副院长 党总支副书记 张锡庚:副院长顾国梅:学院办公室主任 王莉莉:教务秘书 蒋 超:学院分团委书记、06级辅导员 陈清森:07级辅导员 负责学生军训 宿舍管理 体育锻炼 范 莉:08级辅导员 负责日常管理 学生奖惩 档案管理 王 梓:05级、09级辅导员 负责学生就业 勤工助学 学生考勤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啊

很高兴为您解答,《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刚刚没有在最新版的北大核心目录中检索到哦 ,您是需要安排这方面的文章么,我们这边可以操作的

学报编辑部是学校的直属部门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学院学报》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一、坚持办刊方向,遵守国家出版法规,为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建设、增进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影响等服务。 二、 在编委会的指导下,负责提出、确定本刊的指导原则和编辑方针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制定学报编辑部工作规程及有关条例并督促实施。 四、负责提交年度学报出版计划,研究、决定本刊的栏目和内容。 五、负责做好组稿、选稿、审稿、定稿、校对、出版、发行的各项组织安排工作。 六、负责安排来稿的登记、编号,及时向作者反馈处理意见,并做好保密工作。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 七、负责来稿的初审,做好来稿的专家复审,常务副主编、主编终审,特别稿件编委会复核等组织工作。 八、组织编辑人员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和业务进修,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不断提高全体编辑人员的人文素养和学术水平。 九、负责本部门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提供、报批、实施上网等工作;负责本部门年度档案收集、整理和建档归档工作。 十、完成学校领导或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编辑部工作岗位职责编辑部主任 (1)负责编辑部的行政事务及编辑出版业务的领导工作,包括工作计划制定、工作安排、召开编前、编后会及编辑部的条件建设、制度建设、印刷质量问题的把关等。 (2)协助主编组织召开编委会,组织评刊活动,收集编委、作者、读者对学报的办刊质量、栏目设置及编辑工作的意见,提出改进工作的措施。 (3)制定每期的编辑出版计划及终审、终校工作。 (4)负责分管栏目稿件的初审、送审及编校以及分管栏目的组稿工作及组织相关的专题讨论。 (5)定期召开编辑部工作会议,组织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6)负责对外联系及交流工作,组织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和学会、研究会的有关活动。 编辑 (1)负责分管栏目的初审、送审及编校工作,以及分管栏目的组稿工作及组织相关的专题研讨。 (2)承担编辑部的通联工作。包括与出版局、质检中心、各数据库中心、学会、研究会的外联工作。 (3)承担编辑部的编务工作,包括来稿登记、稿费发放、财务报销及文书档案管理工作。 (4)负责维护学报(社科版)的网站运行以及数据库更新工作。 (5)负责学报的发行及交流。 (6)做好编辑部主任交办的其它工作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主编是谁呀

如果你需要发核心的学报,可以来我空间看看。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不是08北大核心,还有一个自然科学班的已经停刊

李庆明,1959年生,男,江苏南通人,特级教师。民盟成员,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央教科所高级访问学者,师从著名教育理论家朱小蔓教授。1980年毕业于南通师范专科学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教师 ”、“ 南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获得者。1999年创办海永实验小学。2003年9月起担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深圳)附属学校校长。在《教育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李吉林与情境教育》等著作,计100余万字。曾任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小学实验基地专家指导组成员、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人大常委等。 2010年度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他倡导并实施“都市田园教育”,其文化立校、草根管理、新公民教育、活力课堂、文化阅读、精英启蒙、田野式教研等大胆改革创新反响强烈。他被称为 “能为深圳教育带来希望的人”。李庆明在南通师范学校从事心理学、教育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期间,首创“导生制单元循环自学研修”教学结构模式,效果显著,《师范教育》报道了这一实验研究成果,在全国中师界产生较为强烈的反响。担任学校教育学科负责人期间,致力于教育学科建设,在国内率先改变了教育课程的“公共课程”地位,使之成为师范主干课程,并对其结构进行了重大改革,创建并开设由教学技艺、班队管理与教育、教育哲学、教育研究等组成的新教育课程体系,多次应邀参加教育部有关中师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大纲的研制和教材编写。1997年,这一课程与教材改革实验被国家教委正式确认为重点资助的科研项目,其课程的主要构架被省教委所制定的《五年制师范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所采纳,成为全省五年制小教大专教育类专业课程体系,并参与了新的课程教材建设,是新教材编委员成员。作为核心成员,积极投身于师范学校从“智能并重”、“文化育人”到“人格化师范教育”再到“实践本位师范教育”的一系列改革,参与其中的每一项改革的决策研究和实验指导,为探索中国的师范教育贡献了智慧,所取得的成果分别在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江苏省师范教育研究会、省教育学会优秀科研论文等评比中获奖。具体负责学校承担的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工作期间,制订了适切的培训目标和规格要求,设计了“以需要为本位”、“以问题为中心”、“以发展为目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统整性培训课程体系,并积极探索“情境培训”模式,通过“情境再现”、“情境考察”、“情境建构”、“情境反思”、“情境对话”和“情境评价”等策略,富有成效地促进了教师理论素养和实践智慧、学识水平和技术能力、人文精神和科学判断的共同发展,深受广大学员的好评。教育部评估组的官员和专家对这一课程体系和培训模式给予了最高的评价,认为是全国37个培训点中“最好的”、“最有效的”,“值得向全国推广”。90年代初,李庆明开始研究李吉林情境教学思想,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并协助李吉林开展她所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八五”、“九五”、“十五”重点课题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和情境课程实验,指导各个子课题的设计、实施,引导广大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成绩突出,被聘为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出版《李吉林与情境教育》的专著。1999年,经学校支持,在崇明岛境内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贫困、教育落后的贫困乡海门市海永乡创办教改实验小学,兼任副校长,开展艰巨的“田野式”改革试验,提出以“开发潜能,沟通生活,走进自然,面向未来”为办学宗旨和以“适应生存,充实生活,自由生长,健全生命”为发展目标的“健全农村儿童生命人格教育”以及“建设田园式乡村小学”的主张,使该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被誉为“李行知”、“教育研究的李庆明之路”和乡村素质教育的“海永模式”。教育家李吉林说:“海永是中国广大农村教育的缩影,了解海永,研究海永,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研究中国真正的教育。”《江苏教育》、《成才导报》(原《江苏教育报》)、《生活教育》、《新教育》、《南通日报》、江苏教育电视台、南通电视台等传媒纷纷报道了海永教改的感人事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三个代表在基层”专栏曾作为重点候选拍摄节目。这一实验得到包括朱小蔓、李吉林等在内的许多全国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受聘担任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南通市实验小学、海门市东洲小学、通师二附幼儿园、南通市实验幼儿园、南通市南灵幼儿园等近20 所中小学、幼儿园的科研顾问,指导开展了30多项省部、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的设计或实验,独立或为主指导中小学教师在省市级以上基本功、课堂教学、说课或论文评比中获奖者达100余人次,先后应邀在国内20多个省市作儿童教育的专题报告或讲座,被当时的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聘为省素质教育实验基地专家指导组成员。 2000年,应邀参加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决策研究项目“地方关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的研制。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与了该项目的大量调查、资料的搜集、研究和“指南”的起草、修改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理论与实践》、《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学教程》、《中学德育概论》、《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师新百科(小学儿童、小学教育科研部分)》等多部,计100余万字,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全国、省、市级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或论文)评比一、二等奖。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于2001年9月与中央教科所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之后双方联合举办了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2003年8月28日,李庆明来到央校。2012年7月6日,深圳“教育狂人”李庆明即将离任中央教育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简称“央校”)校长的消息,在这座城市引起震动。2012年8月,李庆明上任宁波滨海教育集团,任校长一职。1、获市以上奖励及荣誉称号情况1、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南通市教委、南通市教育工会(1996年) 2、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南通市政府(1998年) 3、全国优秀教师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会(1998年) 4、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江苏省政府 (2001年) 5、江苏省特级教师 江苏省政府(2002年) 6、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全国总工会(2003年) 7、南通市“名师” 南通市政府(2004年)2、教育科研、教学工作获奖情况1、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独立,1988年)2、南通市教育学会,南通市1987年度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独立,1988年)3、国家教委师范司,首届全国中师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独立,1989年)4、南通市教育学会,南通市1989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独立,1989年)5、江苏省教委,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主要骨干,1990年)6、江苏省中师教育学心理学中心组,江苏省中等师范教育学科第二次青年教师论文评比一等奖。(独立,1990年)7、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北京教育学术交流中心、全国教育情报交流网中心站,“全国教育情报十年优秀成果”评选优秀奖。(独立,1992年)8、江苏省教育学会,1992年度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一等奖。(主要骨干,1993年)9、江苏省教育学会,1994年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一等奖。(主要骨干,1995年)10、南通市教育学会,1995年度优秀教育论文一等奖。(骨干,1996年)11、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比三等奖。(主要骨干,1997年)12、南通市教委,南通市第四次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独立,1997年)13、南通市教育学会,南通市1997年优秀教育论文一等奖。(独立,1998年)14、江苏省教委师范教育优秀科研成果“树勋奖”一等奖。(主要骨干,1999年)3、参与的教育科研课题主持的课题——1、中师教育学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部级重点)2、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的研究(省师范教育重点)3、田园式乡村小学建设的个案研究(省级重点)作为重要骨干或核心成员参与的课题——1、中师培养规格的研究(“八五”省级重点)2、中师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八五”省级重点)3、专科程度小学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研究(“八五”部级重点)4、情境教育实验与研究(“八五”、“九五”、“十五”部级重点)5、中师教育改革与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第四子课题)(“八五”国家级重点)6、五年一贯制大专程度小学教师培养研究(“八五”省级重点)7、关于各类师范院校师范生素质规格的理论及其实践模式的研究(“九五”部级重点)8、人格化师范教育研究(“九五”省级重点)9、国家基础教育改革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方的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管理指南研制”(国家级重大课题)10、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十五”市级重点)11、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研究(“十五”市级重点)13、培养未来教师研究性教育实践素质的探索(“十五”省重点)14、开发情境课程的实验与研究(“十五”部级重点)15、优化德育情境有效提高儿童品德素养的研究(全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指导设计与实验的课题——1、幼儿活动区教育研究(省幼教学会“九五”重点)2、幼儿审美教育研究(“九五”市级重点)3、幼儿温情教育研究(“九五”市级)4、小学主体性活动设计与研究(“九五”省级)5、小学学科教学的人文渗透研究(“九五”市级)6、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化研究(“九五”省级)7、幼儿孝敬教育的研究(“九五”市级)8、幼儿自控应变能力的发展与培养的实验(“九五”市级重点)9、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九五”市级)10、学科情境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十五”省级)11、律导式教师管理的研究(“十五”省级)12、幼儿活动情境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十五”市级重点)13、创生型学科活动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十五”省级)14、优化社区环境与儿童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十五”省级)4、媒体报道1、《播种希望——南通师范学校海永教改实验基地纪实》,《南通教育报》2000年6月15日4版。2、《在水一方》,《成才导报》(原《江苏教育报》)2000年6月20日A8版。3、《跨越大江的牵手——南通师范乡村教改实验基地纪实之一》、《爱心铸就的希望——南通师范乡村教改实验基地纪实之二》、《农村教改的典范——南通师范乡村教改实验基地纪实之三》,《南通日报》2001年2月16日、2月23日、2月28日B1版。4、《小岛上的小老师》,《南通电视台·江风海韵》,2002年5月。5、《通师海永教改基地迈入科研轨道》,《江苏教育电视台·江苏教育纵横第68期》2002年7月26日。6、《海永:梦想的力量》,《南通日报》2003年2月23日B1版。7、《李庆明的田园教育梦》,《新教育》2003年4月19日4版。8、《李庆明与他的田园教育梦》,《南通电视台·江风海韵》,2003年3月。9、《是教师,也是诗人》,《江苏教育》2003年9B“特别报道”。10、《“诗意栖居”童心世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庆明的支教人生》,《南通日报》2004年5月4日A1版。11、《打造都市里的田园学校——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央教科所南山学校校长李庆明》,《深圳商报》2004年5月14日A8版。12、《探索新的学校制度》,《光明日报》2004年6月3日B3版。13、《在都市中漫步孤寂的“诗意之旅”——访田园教育倡导者李庆明》,《深圳特区报》2004年6月6日B1版。14、《李庆明的传奇故事》,《当代教育》,2004年6月第18期。5、李庆明同志主要学术论文、论著目录一、著作或教材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材,主撰,统稿)。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2、《小学教育学教程》(教材,参编)。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3、《中学德育概论》(参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4、《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教材,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5、《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教材,参编,统稿)。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6、《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专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修订版)。7、《简明中国教师百科全书(小学分册)·“小学儿童”、“小学教育研究”部分》(主编,独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8、《今日生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用书,学术策划)。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9、《走进语林》(小学语文综合活动用书,学术策划)。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二、主要论文1、《教育过程的自发性及其机制调节》,《教育理论与实践》1986年第5期。2、《教育理论的科学化与现代化》,《江苏教育研究》1987年第10期。3、《教育学理论联系实验的几个问题》,《课程·教材·教法》1989年第2—3期。4、《适应与超越:德育对现代化社会的应答》,《教育研究》1989年第8期。5、《试论课堂教学的三个层面》,《江苏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6、《“美善相乐”:一个值得借鉴的我国古代德育文化策略》,《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7、《主体性教育:一种新的诠释》,《江苏教育研究》1996年第1期。8、《“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综述》,《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9、《教育“生产”性新解》,《江苏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10、《探寻儿童成长的秘密:“以情感为纽带”》,《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6期。11、《哲学:文明的活的灵魂》,《南通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12、《试论德育的伦理学和美学基础》。《苏东学刊》2000年第4期。13、《“科学性、应用性、艺术性”:尝试更完备的教育研究范式》,《苏东学刊》2001年第1期。14、《走向分权的课程决策》。《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15、《情境课程:铺筑儿童自我成长之路》,《苏东学刊》2003年第1期。16、《田园教育对话》,《教师教育·新课改导刊》,2003年第2期。17、《引领儿童走进绚丽的母语殿堂》,《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12期。18、《母语阅读与人的成长》,《江苏教育研究》2004年第11期。19、《新学校制度视野下的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3期。20、《促进儿童道德文化建设宣言》,《南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21、《基于文化情境的儿童道德教育探索》,《中国德育》2006年第1期。22、《永远的童话》,《中国儿童阅读论坛》2006年第3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