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官网入口

中国历史悠久,珍贵古籍灿若星河,但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近百年,由于战争、自然灾害以及外国的劫掠等原因,古籍遭受巨大损失。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多种措施积极进行保护,为以后古籍的保护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古籍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认识水平、管理漏洞以及有些不法分子的破坏行为等诸多原因,使许多珍贵的古籍被破坏、散佚甚至卖到国外,这是国家与民族的重大损失,针对当时的情况党和政府在1949-1957年间曾采取了多种积极保护措施。1、党和国家对古籍保护的政策指导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部、军政委员会、地方人民委员会等部门都曾发布政令、通告、指示,制定条例、办法等为古籍保护提供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导。1、保护古籍图书,避免古籍散佚、毁坏的政策1、规定古籍的范围,并要求对古籍进行认真保护、保管1951年5月5日,川南人民行政公署下达保护文物的补充指示,其中第五点:“图书:古版及各种珍贵版本、孤本、绝本、抄本、金石拓本与不常见书籍、碑版、图书版片、简牍、档案、志书、年检、佛经、名人书法、墨迹等应负责征集,妥为保护与保管[1]。”1951年8月西南区制定《西南区土地改革期间保护民族文物暂行条例》,将报刊、杂志、图书档案均列入必须严密加以保护的范围[1]。1950年5月,政务院公布《关于古籍、珍贵文物、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方法》[1]。1951年9月10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向各地发出《关于健全各级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加强保护历史文物图书手迹的通知》[1]。1951年11月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发布通告,指出:“历史文物包括古代金石、碑帖、书籍、字画……应很好地收集保管。”1951年,川西人民行政公署第17次行政会议通过《川西区保护历代古籍文物暂行办法》第四条指出:“各种珍贵版、孤本、绝本、抄本与不常见之书籍……近代具有价值之中外图书、仪器、报章、杂志、图表,均应妥为保管,不得毁损[1]。”1956年,四川省文化局指示各地“注意保护古旧图书资料”(以文社〈56〉第210号文件发出)。2、禁止将古旧书籍作为造纸原料1951年3月28日,中南军政委员会通令中指出“造纸纸浆工厂、作坊今后不得再行收购古书故纸为造纸原料,否则以破坏民族文物论处”[1]。1951年12月,为了加强古旧图书的搜集与保护工作,中央文化部和轻工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禁止用旧版书做纸浆材料的指示》[1]。3、避免珍贵古籍散佚1950年12月2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通知西南各省人民政府在减租退押时期应注意部分地主借口完成这一任务,将其所藏古书、字画贱价出售,分散破坏的行为[1]。1951年1月2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通令各级人民政府密切注意查禁将有历史价值之文物、图书、碑板任意破坏,零散出售,以及各寺庙僧道退押,售卖庙中各种宝贵经典[1]。1955年湖北人民委员会为保护图书文物,防治散佚损坏,向各市县发出通知,指出“土改中没收地主之书籍文物,均为国家财产……为各机关团体收藏者需进行一次清理登记,防止散佚损坏”[1]。4、禁止珍贵古籍流向国外1950年5月,政务院公布《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1]。1951年6月,文化部颁布关于“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对一些图书要经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才能运往国外展览、交换、赠予,发给准许执照者准许出口

建国初期国家古籍文献保护研究建国后,各地纷纷搜集古籍文献,避免其散落、遗失。如:1956年7月内蒙古人民委员会颁发了蒙文社梁字第160号《关于征

1999年以来,在市委党校厅局班、中青班、正处班、全日制硕士生和市内外有关党政机关、培训机构开设专题讲座或课程数十次;曾多次获得校教学优秀奖、校青年教师教学创优奖(各两次)。现主持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和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课题各1项,并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完成国家重大战略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和省部级课题4项。在《学术月刊》、《政治学研究》和《浙江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合著著作6部,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嵌入、整合与政党权威的重塑——对中国执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行政监督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新世纪中国特大城市公共行政发展》,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政治文明:历史的纬度与发展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中加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研究——以上海和温哥华为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实现法制现代化的障碍,《探索与争鸣》,1998年第2期;上海《文摘报》摘要;韩国文化与现代政治转型,《东北亚研究》,1998年第3期;合著1:村民自治: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治回应,《探索与争鸣》,1998年第7期;观美国的政治游戏:总统绯闻案,《探索与争鸣》,1998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1998年第11期全文转载;分离议事层与工作层,建构走向自治的居委会,《五里桥:一个发展中的新型城市社区》,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合著2:社区参与:社会进步和政治发展的新驱动力和生长点,《浙江学刊》,1999年第2期;合著2:政府机构改革的法治化取向,《政治与法律》,1999年第4期;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10期全文转载;译文:公共行政现代化与高级行政管理者,《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8期全文转载;合著2:《问题与对策:国际环境治理的制度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0期;基层民主从乡村走向城市,《探索与争鸣》,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第8期全文转载;马克思主义与诺思的国家理论之比较,《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3期;治理: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3期;转型期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文化的构建,《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第9期全文转载;合著1:当代中国行政决策的多重要素,《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11期;挑战与回应: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共行政改革,《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03年第6期;政治发展视野中现代政治文明间的“对话”,《学术月刊》,2004年第11期;全球化、民主与现代政治文明间的“对话”,《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志愿组织与社区公共治理的形成,《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5期;社区志愿活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期;生成与转换:社会转型期的政党权威,《浙学学刊》,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执政党合法性资源的开发与社会整合,《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4期;和谐社会与社会自组织力的提升,《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2期;和谐社会视野下执政党的社会整合,《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8期;社区公共治理与和谐社会的组织化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8期;反思与借鉴:治理视野中的中国政党研究,《浙江学刊》,2009年第3期;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执政党的组织嵌入,《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执政党的嵌入,《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8期;志愿组织发展中的政府责任:合法性视角的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23期论点摘编;政权系统中党的组织建设:历程、特征及其有效性分析,《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09年第12期全文转载;政党在国家构建中的人事嵌入:从革命到执政的纵向考察,《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政治发展中的政府诚信,《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政党权威中的“内整合”与“选择性激励”:集体行动的分析视角,《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2期;转型期社会领域的党建工作:价值、重点与构架,《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论党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三重要素及其科学整合,《探索》,201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10年第8期全文转载;合著1:欧盟一体化发展对长三角协同发展的启示与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进一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转变,《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微博打拐中的公共治理,《学习时报》,2011年第3月7日;渐进过程中的政府职能转变:价值、动因与阻力,《学术月刊》,2011年第5期;《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011年第15期;浦东综改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力、路径与启示——一种类过程--事件分析,《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1年第10期;走出政府职能转变的五个认识误区,《学习时报》,2012年1月9日;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的生动局面,《解放日报》,2012年12月3日;增强法治意识提高公共政策制定水平,《上海人大月刊》,2013年第7期;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整合与公共政策制定,《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9期;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学习时报》,2013年10月14日;“退出”是培育社会组织的重要策略,《文汇报》,2013年12月23日。 《转型期政党权威的重塑与挑战——访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罗峰教授》,《现代领导》(上海),2012年第11期。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

1999年以来,在市委党校厅局班、中青班、正处班、全日制硕士生和市内外有关党政机关、培训机构开设专题讲座或课程数十次;曾多次获得校教学优秀奖、校青年教师教学创优奖(各两次)。现主持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和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课题各1项,并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完成国家重大战略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和省部级课题4项。在《学术月刊》、《政治学研究》和《浙江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合著著作6部,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嵌入、整合与政党权威的重塑——对中国执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行政监督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新世纪中国特大城市公共行政发展》,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政治文明:历史的纬度与发展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中加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研究——以上海和温哥华为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实现法制现代化的障碍,《探索与争鸣》,1998年第2期;上海《文摘报》摘要;韩国文化与现代政治转型,《东北亚研究》,1998年第3期;合著1:村民自治: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治回应,《探索与争鸣》,1998年第7期;观美国的政治游戏:总统绯闻案,《探索与争鸣》,1998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1998年第11期全文转载;分离议事层与工作层,建构走向自治的居委会,《五里桥:一个发展中的新型城市社区》,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合著2:社区参与:社会进步和政治发展的新驱动力和生长点,《浙江学刊》,1999年第2期;合著2:政府机构改革的法治化取向,《政治与法律》,1999年第4期;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10期全文转载;译文:公共行政现代化与高级行政管理者,《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8期全文转载;合著2:《问题与对策:国际环境治理的制度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0期;基层民主从乡村走向城市,《探索与争鸣》,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第8期全文转载;马克思主义与诺思的国家理论之比较,《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3期;治理: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3期;转型期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文化的构建,《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第9期全文转载;合著1:当代中国行政决策的多重要素,《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11期;挑战与回应: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共行政改革,《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03年第6期;政治发展视野中现代政治文明间的“对话”,《学术月刊》,2004年第11期;全球化、民主与现代政治文明间的“对话”,《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志愿组织与社区公共治理的形成,《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5期;社区志愿活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期;生成与转换:社会转型期的政党权威,《浙学学刊》,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执政党合法性资源的开发与社会整合,《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4期;和谐社会与社会自组织力的提升,《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2期;和谐社会视野下执政党的社会整合,《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8期;社区公共治理与和谐社会的组织化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8期;反思与借鉴:治理视野中的中国政党研究,《浙江学刊》,2009年第3期;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执政党的组织嵌入,《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执政党的嵌入,《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8期;志愿组织发展中的政府责任:合法性视角的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23期论点摘编;政权系统中党的组织建设:历程、特征及其有效性分析,《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09年第12期全文转载;政党在国家构建中的人事嵌入:从革命到执政的纵向考察,《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政治发展中的政府诚信,《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政党权威中的“内整合”与“选择性激励”:集体行动的分析视角,《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2期;转型期社会领域的党建工作:价值、重点与构架,《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论党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三重要素及其科学整合,《探索》,201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10年第8期全文转载;合著1:欧盟一体化发展对长三角协同发展的启示与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进一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转变,《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微博打拐中的公共治理,《学习时报》,2011年第3月7日;渐进过程中的政府职能转变:价值、动因与阻力,《学术月刊》,2011年第5期;《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011年第15期;浦东综改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力、路径与启示——一种类过程--事件分析,《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1年第10期;走出政府职能转变的五个认识误区,《学习时报》,2012年1月9日;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的生动局面,《解放日报》,2012年12月3日;增强法治意识提高公共政策制定水平,《上海人大月刊》,2013年第7期;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整合与公共政策制定,《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9期;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学习时报》,2013年10月14日;“退出”是培育社会组织的重要策略,《文汇报》,2013年12月23日。 《转型期政党权威的重塑与挑战——访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罗峰教授》,《现代领导》(上海),2012年第11期。

《银贵钱贱对1843-1856年中国外贸的影响》,《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1840-1849年的清朝财政》,《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2年第2、3期连载。《铜钱小史》,《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甲午战后清朝财政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中国会党史研究的历史回顾》,《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萍浏醴起义与洪江会》,《史林》1988年第1期。《塞防海防与清朝财政》,《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19世纪60-90年代清朝财政结构的变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清末内债的举借及其后果》,《学术月刊》1997年第3期。《“朱九涛考”补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青莲教的源流及其与天地会的关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早期青帮的起源和性质》,《安徽史学》1992年第2期。《从陈宝琛论清流党》,《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从官制改革到丁未政潮》,《江海学刊》1988年第4期。《康有为寓所金顶庙考》,《京华史迹揽胜》,文物出版社2008年出版。《法华古寺话风云》,《京华史迹揽胜》,文物出版社2008年出版。《一贯道前期历史初探》,《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3期,收入《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1992年7月版。《辛亥革命与游民社会》,《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收入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中华书局1994年3月版。《开埠初期上海游民社会研究》,《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5期。《关于清代厘金创始的考订》,《清史研究》2006年第3期。《清末〈各省厘金创办年月及人名表〉的订正与评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关于上海历史教科书问题——对北京几位历史学家批评的回应》,《开放时代》2009年第1期。《国民性认识与孙中山的民权道路》,《中山思想、多元文化与公民社会》,台北国父纪念馆丛书,2008年12月版。《论孙中山民主理论的发展》,《孙中山与现代文明》,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辛亥革命时期的“江苏统一”——兼论辛亥革命时期的苏沪行政关系》,《史林》2002年增刊,并收入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中华书局2002年版。《己亥建储与义和团运动》,《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收入《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义和团兴起初嘉祥县的民教冲突形态研究》,《历史档案》1997年第2期,收入义和团运动与华北社会暨直隶总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义和团运动·华北社会·直隶总督》,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晚清财政与经济变迁》,《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风雨八十载——魏建猷传》,姜义华主编《史魂——上海十大历史学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389页。《纵观金融历史风云,把握市场经济脉动——“20世纪的上海金融”读后》,《近代中国》第十五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民国时期一个文坛巨子乩笔下的灵界》,《民间宗教》第1期,台湾民间宗教研究室编,1995年,第37~56页。《清代天地会的钱币与鉴别》,《中国钱币》1999年第3期。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入口

“以类相动——《乐记》初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美’字探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精英主义倾向”,纽约《知识分子》1994年第9卷第1期。 “书写性审美原则及其对绘画的改造”,《学人》1994年,第5期。 “中国绘画像什么?”《读书》1996年第11期。 “艺术与人的动作痕迹”,《学术思想评论》1998年第4期。 “‘汉学’杂谈”,《国际汉学》第五期。《他乡有夫子——汉学研究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转载。 “关于‘本体论’的本体性说明”,《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艺术研究呼唤比较的视野”,《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 “朱光潜与当代西方”心理距离”说探析”,文洁华主编《朱光潜与当代中国美学》,香港中华书局1998年。 “新时期文艺学二十年学术讨论会综述”,《文艺研究》1998年第5期。 “文化生产的地方特色与全球化”,1999年”亚欧文化产业和文化发展国际会议”发言,收入文化部所编的该会论文集。 “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9年7月,《文艺报》2000年3月。 “仿造的根源”,《读书》1999年11期。 “对话与文艺学的发展”,《文艺争鸣》2000年第1期 “美学之死与美学的复活”,《东方文化》2000年第1期。 “市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产业”,刘玉珠、金一伟编《WTO与中国文化产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帕尔梅墓前的沉思”,《读书》1999年第5期。 “谈谈网上文艺学沙龙”,《中外文化与文论》第6辑。 “鲁迅:从网上评选说开去”,《收获》2000年第1期。 “诺贝尔奖不是文学法庭”,《文化月刊》2000年第4期。 “看鲁纳石碑”,《读书》2001年第2期。 “‘心理距离’研究纲要”,《学人》第15辑,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艺学”,《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0世纪西方美学主潮”,《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论文学艺术评价的文化性与国际性”,《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主义与学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双年论文选2005—2006》选载。 “寻找美学的线条”,《哲学门》,北京大学哲学系编2002年。 “‘书画同源’之源”,《中国学术》商务印书馆2002年。 “什么样的印迹?”《读书》2002年第11期。 “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建构中国美学”,中文笔谈,《哲学研究》2003年第2期。 “实用与桥梁­——访理查德·舒斯特曼”,学术访谈,《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 “文学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中文论文,《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 “全球化与中国美学”,《民族文艺研究》2004年1月。《高校文科文摘》摘要,《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4年第4期转载。 “现代文艺学几个关键词的翻译与接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9期转载。(1万8千字)。《人文新视野》第二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转载。 “科学与人文关系辨析”,《扬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万1千字),清华美院《科学与艺术》丛刊转载。 “从一根线的美谈起”,《2003中国最佳讲座》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2003年中国美学学院讲座稿。 “西方思想对20世纪中国美学与文学理论的影响”,载《全球化与中国文论》一书,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4年。 《从棋理看画理》,《审美文化丛刊》2004年第3期。 “经验与实践:兼论杜威美学和美学中的实践观”,《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3期转载。 “席勒与‘自由的游戏’”,〈(中华美学学会通讯》2005年第1期。 “文学与图像的共生”,《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3期转载。 “非空间的赛伯空间与文化多样性”,《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6年第7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9期摘要转载。 “文学理论的边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4月27日。 “全球化与中华文明的选择”,《民族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医学美学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06年)转载。 “西方美学”、“接受美学”、“艺术”,《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辞条,刊载于中国传媒大学编《美学前沿》征求意见。 “‘描写之辨’与从‘描’到‘写’”,《美学》2006年第1辑,南京出版社2006年。收入《北大—耶鲁比较文学学术论坛: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孙康宜孟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从自然王国走向艺术王国——读杜威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5期。《高校社科文摘》摘要转载。 “建构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学术访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9日。 “席勒的审美乌托邦及其现代批判”,《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30日。2006年12月2日《人民网》转载,《人民政协报》2007年3月12日摘要转载。 “多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人民政协报》2007年1月29日。 《从文明的美容院到文明本身——杜威美学述评》,《意象》2007年第一辑,叶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哲学年鉴》2007年摘要转载。 《文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上海《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8期转载、《新华文摘》2007年第9期摘要转载。 《中外交流中的美学寻求》(学术访谈)《文学教育》2007年第2期。 《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0期全文转载。 《美学在文化间架起桥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8月21日。 《从国际美学大会到中国当代艺术》,《美术焦点》2007年9月,《文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2期。 《没有理论,现代艺术就没有生命力》,《中国文化报》2007年9月9日。 《中国美学三十年:从1977到200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 《论文学艺术历史书写中的双向互动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1月29日“学术专刊·专论”,刊登摘要。 《从获得性语汇的差别看中西绘画不同的根源》,《东方丛刊》2008年第1期。 《从国际美学大会到中国当代艺术》,《文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2期; 《美育与社会改造》,《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美学”的起源》,《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 第10期。 《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美学的命运》,《北方论丛》2009年第3期。

《银贵钱贱对1843-1856年中国外贸的影响》,《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1840-1849年的清朝财政》,《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2年第2、3期连载。《铜钱小史》,《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甲午战后清朝财政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中国会党史研究的历史回顾》,《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萍浏醴起义与洪江会》,《史林》1988年第1期。《塞防海防与清朝财政》,《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19世纪60-90年代清朝财政结构的变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清末内债的举借及其后果》,《学术月刊》1997年第3期。《“朱九涛考”补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青莲教的源流及其与天地会的关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早期青帮的起源和性质》,《安徽史学》1992年第2期。《从陈宝琛论清流党》,《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从官制改革到丁未政潮》,《江海学刊》1988年第4期。《康有为寓所金顶庙考》,《京华史迹揽胜》,文物出版社2008年出版。《法华古寺话风云》,《京华史迹揽胜》,文物出版社2008年出版。《一贯道前期历史初探》,《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3期,收入《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1992年7月版。《辛亥革命与游民社会》,《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收入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中华书局1994年3月版。《开埠初期上海游民社会研究》,《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5期。《关于清代厘金创始的考订》,《清史研究》2006年第3期。《清末〈各省厘金创办年月及人名表〉的订正与评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关于上海历史教科书问题——对北京几位历史学家批评的回应》,《开放时代》2009年第1期。《国民性认识与孙中山的民权道路》,《中山思想、多元文化与公民社会》,台北国父纪念馆丛书,2008年12月版。《论孙中山民主理论的发展》,《孙中山与现代文明》,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辛亥革命时期的“江苏统一”——兼论辛亥革命时期的苏沪行政关系》,《史林》2002年增刊,并收入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中华书局2002年版。《己亥建储与义和团运动》,《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收入《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义和团兴起初嘉祥县的民教冲突形态研究》,《历史档案》1997年第2期,收入义和团运动与华北社会暨直隶总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义和团运动·华北社会·直隶总督》,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晚清财政与经济变迁》,《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风雨八十载——魏建猷传》,姜义华主编《史魂——上海十大历史学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389页。《纵观金融历史风云,把握市场经济脉动——“20世纪的上海金融”读后》,《近代中国》第十五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民国时期一个文坛巨子乩笔下的灵界》,《民间宗教》第1期,台湾民间宗教研究室编,1995年,第37~56页。《清代天地会的钱币与鉴别》,《中国钱币》1999年第3期。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入口查询

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699 政治学研究理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础理论;国际政治经济热点问题;国际政治;政治学研究方法概论。823 国际关系史维斯特伐利亚体系(产生的背景、过程与影响);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家的发展历史与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维也纳体系;大陆联盟体系与俾

《金天翮与〈女界钟〉》,《史林》,2003年3月  《一个大写的人—纪念冯玉祥》,《近代中国》,2003年6月  《南京路神韵》,《文汇报》,2003年5月  《重访戴维斯》,《文汇报》,2003年3月  《抗击非典与城市精神》,《新民晚报》,2003年5月  《上海摩登的另一种解释》,《新民晚报》2003年9月  《丽江行》文章,《文汇报》,2003年10月  《海外上海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冯桂芬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鸦片战争以前中文出版物对英国的介绍》,安徽史学,2004年1月  《略论冯桂芬在中国近代史思想上的地位》,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1月  《万川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5月  《江南文人与科举考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5月  《小刀会起义与上海社会》,东南民众运动与上海小刀会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6月  《待客之道:从外事活动看近代上海华界与租界关系》,学术月刊第7期,2004年7月  《海外上海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1日  《冯桂芬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1日  《上海学平议》,史林第5期,2004年10月1日  《上海历史文脉与城市雕塑》,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10月1日  《上海集中营真相》,《社会科学报》,2005年6月  《论李平书》,《史林》第3期,2005年6月  《华洋共处之一——耶稣会士在上海(上)》,《社会观察》2005年第3期  《华洋共处之一——耶稣会士在上海(下)》,《社会观察》2005年第4期  《英商初次来沪(上)》,《社会观察》2005年第5期  《英商初次来沪(下)》,《社会观察》2005年第6期  《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观》(工具书)(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和谐社会》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海外上海学研究透视》,《海外中国学评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  《上海城市文明特点》,《上海档案史料研究》,2006年3月  《乡村里的都市与都市里的乡村》,《史林》,2006年4月  《清江中学散记》,《淮安日报》,2006年6月  《除了读经,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做什么》,《解放日报》,2006年8月  《上海香山人与香山文化》,《社会科学》,2006年9月  《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圣约翰大学史》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晚清中国对美国总统制的解读》,《史林》,2007年2月  《东方的哈佛-圣约翰大学简论》,《社会科学》,2007年5月  《贯通近代百年历史的鸿篇巨制》,《近代史研究》,2007年9月  《下大力气挖掘上海城市文化底蕴》,2007年9月  《外争权益与内省公德-上海外滩公园歧视华人社会反应的历史解读》,《学术月刊》,2007年10月  《荣辱观的价值与向度研究》及撰写传统荣辱观的教化系统一章主编,2008年1月  《中国城市史研究综述(1986-2006)》,《史林》,2008年5月  《清史西学志纂修的一点心得——晚清逻辑学译介的问题》,《清史研究》,2008年5月  《从跑马厅到人民公园人民广场:历史变迁与象征意义》,《社会科学》,2008年7月  《晚清中国关于西方礼俗的论辩》,《学术月刊》,2008年8月  《由银杏树而想起的》,《往事掇英》,2008年8月  《陈旭麓先生的一生》,《浮想录》,2008年12月  《上海文化发展与变迁:实践与经验》绪论{上海文化30年(1978—2008)}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12月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郭实腊《贸易通志》简论,《史林》,2009年6月  《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史研究》,《辉煌六十年:历史变迁与历史学》 ,2009年9月  《中国传统城市特质的变异与延续》,《学术月刊》,2009年10月  《城市嬗变及展望》(上卷),专著(集体项目),2010年1月  《淮安与上海——兼谈运河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关联》,《淮阴工学院学报》,2010年4月  《晚清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价值取向》,《社会科学》,2010年4月  《博识通透的历史学家-读<方诗铭文集>》,《史林》,2010年6月  《西风东渐》,编著(集体项目),2010年6月  《论近代通人郑观应》,《郑观应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2010年7月  《吴地文化的务实精神》,《吴文化与区域发展》,2010年9月  《上海的美国文化地图》,编著(集体项目),2010年9月  《西物东渐与历史研究话域的拓展》,《学术月刊》,2010年11月  《中国城市史:枝繁叶茂的新兴学科》,《人民日报》,2010年11月  《上海的英国文化地图》,编著(集体项目),2010年12月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入口在哪

《金天翮与〈女界钟〉》,《史林》,2003年3月  《一个大写的人—纪念冯玉祥》,《近代中国》,2003年6月  《南京路神韵》,《文汇报》,2003年5月  《重访戴维斯》,《文汇报》,2003年3月  《抗击非典与城市精神》,《新民晚报》,2003年5月  《上海摩登的另一种解释》,《新民晚报》2003年9月  《丽江行》文章,《文汇报》,2003年10月  《海外上海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冯桂芬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鸦片战争以前中文出版物对英国的介绍》,安徽史学,2004年1月  《略论冯桂芬在中国近代史思想上的地位》,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1月  《万川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5月  《江南文人与科举考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5月  《小刀会起义与上海社会》,东南民众运动与上海小刀会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6月  《待客之道:从外事活动看近代上海华界与租界关系》,学术月刊第7期,2004年7月  《海外上海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1日  《冯桂芬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1日  《上海学平议》,史林第5期,2004年10月1日  《上海历史文脉与城市雕塑》,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10月1日  《上海集中营真相》,《社会科学报》,2005年6月  《论李平书》,《史林》第3期,2005年6月  《华洋共处之一——耶稣会士在上海(上)》,《社会观察》2005年第3期  《华洋共处之一——耶稣会士在上海(下)》,《社会观察》2005年第4期  《英商初次来沪(上)》,《社会观察》2005年第5期  《英商初次来沪(下)》,《社会观察》2005年第6期  《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观》(工具书)(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和谐社会》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海外上海学研究透视》,《海外中国学评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  《上海城市文明特点》,《上海档案史料研究》,2006年3月  《乡村里的都市与都市里的乡村》,《史林》,2006年4月  《清江中学散记》,《淮安日报》,2006年6月  《除了读经,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做什么》,《解放日报》,2006年8月  《上海香山人与香山文化》,《社会科学》,2006年9月  《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圣约翰大学史》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晚清中国对美国总统制的解读》,《史林》,2007年2月  《东方的哈佛-圣约翰大学简论》,《社会科学》,2007年5月  《贯通近代百年历史的鸿篇巨制》,《近代史研究》,2007年9月  《下大力气挖掘上海城市文化底蕴》,2007年9月  《外争权益与内省公德-上海外滩公园歧视华人社会反应的历史解读》,《学术月刊》,2007年10月  《荣辱观的价值与向度研究》及撰写传统荣辱观的教化系统一章主编,2008年1月  《中国城市史研究综述(1986-2006)》,《史林》,2008年5月  《清史西学志纂修的一点心得——晚清逻辑学译介的问题》,《清史研究》,2008年5月  《从跑马厅到人民公园人民广场:历史变迁与象征意义》,《社会科学》,2008年7月  《晚清中国关于西方礼俗的论辩》,《学术月刊》,2008年8月  《由银杏树而想起的》,《往事掇英》,2008年8月  《陈旭麓先生的一生》,《浮想录》,2008年12月  《上海文化发展与变迁:实践与经验》绪论{上海文化30年(1978—2008)}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12月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郭实腊《贸易通志》简论,《史林》,2009年6月  《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史研究》,《辉煌六十年:历史变迁与历史学》 ,2009年9月  《中国传统城市特质的变异与延续》,《学术月刊》,2009年10月  《城市嬗变及展望》(上卷),专著(集体项目),2010年1月  《淮安与上海——兼谈运河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关联》,《淮阴工学院学报》,2010年4月  《晚清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价值取向》,《社会科学》,2010年4月  《博识通透的历史学家-读<方诗铭文集>》,《史林》,2010年6月  《西风东渐》,编著(集体项目),2010年6月  《论近代通人郑观应》,《郑观应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2010年7月  《吴地文化的务实精神》,《吴文化与区域发展》,2010年9月  《上海的美国文化地图》,编著(集体项目),2010年9月  《西物东渐与历史研究话域的拓展》,《学术月刊》,2010年11月  《中国城市史:枝繁叶茂的新兴学科》,《人民日报》,2010年11月  《上海的英国文化地图》,编著(集体项目),2010年12月

您好 这些都是 1、教学与研究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马克思主义研究 、公共管理学报 、半月谈 、社会主义研究 、科学社会主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共党史研究 、理论与改革3、新视野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理论探讨 、开放时代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探索 、党的文献 、行政论坛4、求实 、瞭望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毛泽东思想研究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5、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经济学动态 、经济科学 、经济学家 、经济评论 、当代财经 、财经科学 、经济管理 、南开经济研究6、当代经济科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当代经济研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经济纵横 、现代财经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7、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东商学院学报 、经济学 、经济经纬 、经济问题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8、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财贸经济 、商业经济与管理 、国际经贸探索 、国际商务 、商业研究 9、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国际经济合作 、价格理论与实践 、国际商务研究 、财贸研究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10、对外经贸实务 、价格月刊 、商业时代大学图书馆学报 、情报学报 、图书情报工作 、图书馆论坛 、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11、图书馆杂志 、图书情报知识 、情报理论与实践 、情报科学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情报杂志 、情报资料工作12、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教育科学 、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师教育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13、教育学报 、中国教育学刊 、外国教育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当代教育科学 、电化教育研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