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美学与艺术评论杂志投稿

发布时间:

美学与艺术评论杂志投稿

如果说最为相关的就是人大复印资料的美学期刊,收录的全是美学相关内容。其次还有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美与时代。这些都是很学术的期刊。与具体艺术相关的,你还可以看像电影世界、摄影等杂志。如果你想了解美学的话,建议还是看书,理论的话可以看美学史,具体艺术可以看艺术史,更具体的门类可以看电影美学、摄影美学等书籍。

第一章 美学,从何而谈(一)美学与美感的概述什么是美学? 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日常的美化活动。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思想家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上的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可以看作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1]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Asthetik)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纪一些资产阶级美学家在实证主义精神的支配下,力图使美学摆脱哲学而成为所谓“经验的科学”。当然,以所谓“经验的科学”自命的实证美学,并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哲学的支配,但美学在这一时期是更加广泛地和独立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了美学研究的面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性的美学观点,然而他们没有来得及使之系统化。因此,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仍是一个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务。应该说,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美学,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而美感人对客观事物的外在美或内在美的特征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在客观存在事物的美的特征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1、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点、如线条、颜色、音韵、谐调、鲜艳、匀称等的感知,是产生美感的基础。2、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力量。美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审美就是对美与丑进行鉴赏,只有通过认识、评价、鉴赏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由于每个人的审美需要、观点、标准、能力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对同一对象的美感体验也不相同,不仅对美与丑的评价鉴赏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对善恶的评估也会影响人的审美感受与体验。(二)美与美感什么是美?尼采的理解,除“外观的幻觉”[2]说和“生命力的丰盈在对象上的投射”说之外,还有以下几点什得注意的提法:第一、美是强烈欲求之所系。尼采认为,自康德以来,一切美学理论都被“无利害关系”这个概念败坏了。他厌恶所谓“无欲的静观”,而主张:“美在哪里?在我须以全意志意欲的地方;在我愿意爱和死,使 意象不只保持为意象的地方。爱和死:永远一致。求爱的意志:这也就是甘愿赴死。”第二、美是强力的形象显现。“当强力变得仁慈并下降为可见之时,我称这样的下降为美。”尼采对美感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析:第一,联想说。美的判断“赋予那个少许发它的对象以一种魔力,这种魔力是以各个美的判断之间的联想为条件的,却与那个对象的本质完全无关。”把一个对象感受为美的,是因为这个对象激活了主体无意识中对以往种种美好体验的回忆,所有这些体验相互少激励,集结在这个对象周围了。所以,美感是以无意识联想为基础的一种错觉。第二,动物性快感混合说。我们身上存在着性部动、醉、残酷等动物性快感状态,当一个对象少许起这些快感状态所寓区域的兴奋之时,“动物性的快感和欲望的这些极其精妙的细微差别的混合就是审美状态。”第三,同感说。在远古时代,人受恐惧的训练,在一切陌生者身上看到危险,于是学会了在心中迅速领司和模仿对主感情的本领,即学会了同感 。人甚至把这种看法从人、动物推广到了自然事物,以为一切运动和线条都蕴含着意图。由恐惧而练习同感 ,由同感而产生了各种类型的美感,包括对自然的美感。此说相当于移情说,不过尼采指出了移情起源于原始人的恐惧。第四,距离说。美感有赖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距离。(三)由美感而产生的美学构想由费希纳开始的“自下而上”[3]的美学所提供的所有启发就在于此。 我们既然已经有了人类真实的审美体验作为美学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作为讨论一切美学问题的最本原的基础,那么关于美的客观存在的假说,立即就成为一种奢侈,而且绝对是一种碍手碍脚的奢侈。从美感出发的美学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也不复是美的所谓本质,不复是关于美是否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而是美感的本质,美感过程的本质,是人类主体审美地感知和把握对象的过程本身。这就意味着美学已经从一门关于“美”的科学转化成了一门关于“美感”和“审美”的科学,美学的立足点也就从本体论层面上迅速地转移到了认识论层面,从对本体的形而上的研究转化为对认识的形而下研究。 有位哲人说过,当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某个对象很“美”时,他们说的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每个人的心理感受都有其独特的个人特征,而且同一个人的心理感受,也总是处于不间断的变化过程之中。更何况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用以判断对象的价值标准不同,面对同一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个问题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将它放到整个审美发展史中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不同个体的审美体验的差异,甚至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所持的价值标准的不同。我们在观照一片清淡平和的风景时产生的怡然自如的愉悦固然总是被美学家们称之为“美感”,然而我们在剧院里观赏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时心灵有可能经受到的巨大震撼也可以称之为“美感”吗?还有,我们在阅读南美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经历的怪诞无比的复杂心情,应该不应该也称之为“美感”呢?这样的问题,我们从历代美学家们汗牛充栋的文献中,根本就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人们总在喋喋不休地谈论美感,却似乎很少来谈论那些被称之为“美感”的人类的具体感受本身。 第二章 由美学而发的审美感受(一)审美感受审美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是一种给活动主体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并且还是一种通过这些主体的心理感受而获得其意义的活动。因而研究审美,首当其冲应该研究的,就是人类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人们将这种感受称之为“美感”。研究“美感”,我们却很难直捷地用一两句话给出“美感”的定义。这不仅是因为在漫长的美学发展史上,就此曾经有过许多的争论与异议,而且还因为美感的定义其实也与美的定义一样,涉及到美学领域里几乎所有重要方面的重要问题。对“美感”的理论界定,与此前美学家们致力于对美的界定一样,实际上正是美学中有限的几个最核心的问题中的一个。美学中所有不同理论、不同观点的争辨,只要是具有理论意义的争辨,大致只能出于两种最基本的分歧。其一是缘于各人欣赏趣味的不同,其二,则是缘于理论出发点的差异甚至对立。不同风格与流派的代表人物经常互相攻讦。古典主义者看不起罗可可风格,现实主义诋毁流漫主义,托尔斯泰极不喜欢莎士比亚,其间的是是非非,更不能一言而尽。纵然我们能够找出许许多多理论上的根据,来证明某一种艺术风格比起另一种风格来更有生命力,或者说某种风格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显得更加适合时宜,我们亲身的审美感受却好象并不受这些理性的证明的左右,它似乎超越于理性的思考之外,而直接在心灵中与对象产生碰撞。面对这样一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审美感受,如果我们不想变成为感性领域里的暴君就只能这样说,因趣味不同而产生和出现的感受的不同之间,恐怕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要是真实的而非虚伪的审美体验,就是正确的。在真正的审美感受领域里,没有错误可言。正因为此,休谟才说“趣味无争辨”,因为在审美的领域里真正值得争辨的不是感受的真伪,而是某种感受是否属于审美的范畴,应该将哪些心理感受归之于审美的范畴之内,而又应该将一些怎样的心理感受剔除出审美的领域。然而这样的讨论,早就已经超出了趣味的差异。这样的分歧与趣味不同而产生的美学分歧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用一个也许不那么恰当的比喻,出于趣味不同而产生的美学争辨,就象是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欧洲人为了打破回教徒对东西方贸易的封锁,四处寻找通向东方的海路,沿着不同的道路前行的他们始终都未能真正到达传说中那个神秘而诱人的黄金之都,然而在这个探险过程中,从每个方向前进的人们却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财富;而因为理论基点的不同出现的争论,则象是那个古老的盲人摸象的传说所描述的那样,那位摸到腿的盲人说大象是柱子形的,那位摸到耳朵的盲人说大象就象一把蒲扇,那位摸到大象腹部的人说它就象是一块平板……不同的摸索者都会根据他们各自的立场出发推导出他们不同的理论,于是难免会从中产生出关于大象形状的“柱子学说”、“蒲扇学说”,甚至可能更振振有辞的“平板主义”。然而就像要解决摸象的盲人们的争论,我们有可能做到的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出他们各自的理论出发点之后,比较这样几种不同的出发点对于完整的大象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就象某个三段论如果最终推导出了荒唐的结论,而它的推理过程本身又正确无误的话,我们就应该到它的前提中去发现与寻找错误的根源。一个自完备的理论体系如果最终得出了错误的结论,那么很有可能其错就在它的理论出发点。(一)审美价值与评价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三、)对美学的分析上世纪90年代后,曾占中国美学主流的实践美学话语开始衰落,美学界或是拒斥形而上学而转向审美文化的实证研究,或是仍在传统模式内以生命本体置换实践根基从而倡导生命美学或后实践美学。然而,美学基本理论要获得真正的发展,最终还在于思想范式的转换。曹俊峰的《元美学导论》就是这一转换的初步成果,它无疑是90年代以来最有创造性的美学原理著作之一。在批判传统和当代美学的缺陷的基础上,作者发现它们共同的病因在于语义含混、概念不清,对于美学陈述的性质认识不够准确,在讨论美学问题时缺乏自觉的逻辑意识。由此,他提出以语言分析作为对美学痼疾的“较好的诊疗术”,其所谓的“元美学”(metaaesthetics)实质上就是语言分析美学,“它以一般的美学陈述为对象,以更高层次的语言对美学陈述作语义和逻辑分析”。根据他提出的诊治方案,首先要从审美和美的分析转变为用语的分析,从而把美学陈述或语句作为解析对象,进而还要考察美学陈述的内在逻辑问题。显然,这一方法论来自于欧美的从弗雷格、罗素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哲学,它体现出将这一思维范式具体落实到美学领域的本土化的努力。在具体操作中,作者先是从美学概念的分层(对象描述层、心理描述层、艺术技巧的评价层、审美评价层和美学原理层)入手,考察了这种鉴赏性概念的语义上的模糊性多义性、不可定义性,以及随审美心理而不断创新的开放性。接着,又着手对不同的审美命题分别进行语义分析,从而推导出一系列的结论:所有审美对象描述句都带有主观情感性,都非客观准确描述,越是不可证实就越有审美特性;审美心理描述句不能把个人的内省经验的描述普遍化。如此等等。毋庸质疑,《元美学导论》深受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体的“语言学转向”的影响,它突破了以往美学原理研究(深受黑格尔主义浸渍)仅囿于人文主义一脉相承的传统,力图在语言分析哲学的基础上构建出元美学的理论轮廓,为中国美学的多元发展指出了一条全新的思路。结论:千百年来人们很少真正从具体的人的真实的感受出发来研究美学,从人性的角度来研究美学。离开了人的感受,离开了人性及其人性的发展变化过程,美就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这样的研究,永远不可能看到随着人本身的变化,随着人类所赖以生活其中的自然与社会背景的变化,随着人的精神需求的变化,艺术与人的审美感受本身都在发生着不停顿的变化。所以我只能说,我们既然生在这个人们思想境界还不高的年代,我们就只能通过相当的定义来结实我们所谓的美学,可是,我多么希望,我们所说的美学,不仅仅是艺术家眼中的美丽,它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走入平常百姓啊!审美活动则是象征地面对世界、超越世界

1982—1989年(17篇)1、《浅论共同美的生理心理基础》,《复旦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2年第5期2、《试论“实践-精神的”把握方式》,《马列文论研究》第1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3、《虚幻而神奇的审美王国》,《美育》1984年第5期,湖南人民出版社4、《艺术形式美的本质在表现的自由》,《美学与艺术评论》第1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5、《再论共同美的生理心理基础》,《学术月刊》1985年第3期。江西文联编《文艺新方法论》一书收录,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1985年第5期,《美学》1985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5期全文摘录6、《评黑格尔关于自然美的论述》,《荆州师专学报》198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85年第12期7、《试论心理学方法在美学和文艺学中的运用》,《文艺研究》198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1986年第2期,《美学文摘》第6辑,钱谷融、鲁枢元《文艺心理学教程》视该文为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倾向的代表,见该书第28页8、[东德]贝格瑙《论德国古典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文汇读书周报》1989年3月25日摘要介绍9、《从心理学看文艺问题》,《当代文艺思潮》1982年第3期10、《试论审美心理动力结构》,《学术月刊》198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1986年第3期,《光明日报》1997年11月11日童庆炳《世纪之交: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发展的重新审视》认为该文“比较有见解和学术质量”11、《试论审美过程中的意志活动》,《文艺研究》1986年4期,《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6期摘要,引起争论:《文艺研究》1987年第2期王长安《审美与意志之思考》提出商榷,《文艺研究》1987年第7期周本成《林黛玉听戏及其他》和1988年第5期曾永成《对传统美学观的一次冲击》表示赞同12、《论蔡元培和席勒美育思想之关系》,《中西美学艺术比较》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13、《席勒的崇高论》,《美学与艺术评论》第3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杨成寅主编《美学范畴概论》第13章崇高引述,浙江美院出版社,1991年14、《艺术本体与艺术形式》,《江汉论坛》1987年第4期15、《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新成果》,《文艺研究》198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87年第10期16、《由两本文学心理学教材引发的思索》,《文艺研究》1989年第3期17、《秀美与尊严——人类自我生成的中介》,《外国美学》第7辑,商务印书馆,1989年1990-1999年(24篇)18、《美与自由》,《华中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中国文学年鉴1991-1992》美学研究综述摘要介绍该文观点19、《中国当代美学》第6章“审美经验的描述和探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该书获“光明杯”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1991)20、《对文学中“向内转”的反思》,《人民日报》1991年1月3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1年第1期21、《审美意志的功能剖析》,《文艺研究》1991年第5期,《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1期“文论信息”摘要22、《“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透视》,《文艺报》1992年2月1日,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2年第3期23、《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当代美学》,《华中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2年第5期,《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2年第4期。《哲学年鉴1993年卷》评述摘要24、《悲剧性探本》,《外国美学》第8辑,商务印书馆,1992年25、《创造美学的建构与发展》,《当代中国美学新学派——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26、《当代文学与传统审美心理》,《文学评论》1992年第6期,《文学世界》1993年第1期摘转27、《周易美学》,《文艺研究》1993年第5期28、《中国特色与文艺学建构》,《华中师大学报》1993年第6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第2期。29、《审美王国探秘——席勒美学思想论稿》,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文艺研究》1995年第2期,黄念然《审美王国探秘》评介,《书城杂志》1995年第2期朱立元《读〈审美王国探秘〉》评介,《武汉晚报》1994年1月25日“新书架”:“我国第一部席勒专论出版”,《中国文化报》1994年2月2日“文化短波”:“我国论席勒专著出版”。《湖北日报》1994年2月13日,立正《填补空白,打开宝库——评张玉能的〈审美王国探秘〉》。《长江日报》1994年3月17日“新书架”:《审美王国探秘》出版。《人民日报》1994年7月1日“大地书讯”。《文艺报》1994年11月19日蒋孔阳《读<审美王国探秘>》。刘纲纪《德国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专段评介30、《坚持实践观点,发展中国美学》,《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4年第11期31、《反映论、创造论与文艺学建构》,《学术月刊》1994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第11期32、《美学的中国特色在哪里》,《华中师大学报》199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5年第6期33、《评所谓的“后实践美学”》,《云梦学刊》1995年第1期,《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4期34、《论席勒的喜剧理论》,《文艺研究》199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戏剧研究》1995年第9期35、《席勒诗歌的美学价值 》, 《武汉教院学报 》 4(高校文科学报文摘 1)36、《当代中国美学应该高扬人文精神 》,《华中师大学报》 1(人大复印资料《美学》5)37、《曼海姆的古代艺术珍品陈列室(译文)》,《文艺研究》 338、《自然美与自由》,《云梦学刊》 1(人大复印资料《美学》5)39、《再论中国画论的人文精神》 ,《华中师大学报》, 5(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研究》1)40、《展望21世纪中国美学》,《武汉教院学报》, 1(人大复印资料《美学》4)41、《皮萨列夫的现实主义与“美学的毁灭”》,《华中师大学报》, 3 (《高校文科学报文摘》5 人大复印资料《美学》7)2000年(2篇)42、《实践美学:超越传统美学的开放体系》,《云梦学刊》, 2(人大复印资料《美学》6)43、《蒋孔阳美学体系的动态立体构成》,《武汉教院学报》, 5(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2001年(5篇)44、《实践的结构与美的特征》,《华中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1年第5期45、《重树实践美学话语的威信》,《民族艺术》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1年第7期46、《形式美的基本特点》,《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8期47、《审美人类学与人生论美学的统一》,《东方丛刊》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1年第10期48、《实践的类型与审美活动》,《吉首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2年第2期2002年(4篇)49、《后现代主义与实践美学的回答》,《华中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2年第5期50、《新实践美学与实践观点》,《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51、《后现代主义与实践美学的同步》,《江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52、《美学分析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年第10期2003年(6篇)53、《实践的自由与美的范畴》,《华中师大学报》2003年第1期54、《席勒论艺术的人类学根源》。《三峡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6期55、《西方美学关于艺术本质的三部曲——艺术本质论:从自然本体论美学到认识论美学》(上)(下),《吉首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3期56、《时代需要这样的国学读本——评王先霈<国学举要·文卷>》,《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57、《席勒论美的批判功能》,《江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3年第10期58、《奥地利造型艺术一瞥》,《当代美学评论200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2004年(12篇)59、《席勒论审美形式的人类学功能》,《云梦学刊》200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4年第7期全文转载60、《世纪之交审美文化的反思》,《粤海风》2004年第3期61、《实践美学与生态美学》,《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62、《主体间性是后实践美学的陷阱——与杨春时教授商榷》,《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5期“学术卡片”摘录63、《实践的自由是审美的根本——与杨春时同志商榷》,《学术月刊》2004年第7期64、《汉语话语实践的意象性与信息时代的文学性》,《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65、《论艺术起源的游戏和模仿中介》,《江汉论坛》2004年第9期66、《中华民族永远需要崇高——“非典”引发的美学反思》,《走出困扰——“非典”引发的人文思考》(石挺,何金晖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67、《实践美学是不该这样去理解的——与章辉博士商榷》,《河北学刊》2004年第6期68、《康德的美学范畴体系》,《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69、《早期浪漫主义的美学原则》,《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2期70、专著《西方美学思潮》,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2005年71、《实践的超越性与审美》,《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72、《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主编73、《蒋孔阳晚年美学思想的发展》,《文艺研究》2005年第2期74、 《席勒的美学范畴体系(上)》,《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年75、 《席勒的美学范畴体系(下)》,《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76、《理性化的英国经验主义美学》,《郧阳师专学报》2005年第1期77、《黑格尔的美学范畴体系(上)》,《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78、《评“主体间性”美学——兼答杨春时先生》。《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79、《实践美学与现代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4期

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投稿

如果说最为相关的就是人大复印资料的美学期刊,收录的全是美学相关内容。其次还有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美与时代。这些都是很学术的期刊。与具体艺术相关的,你还可以看像电影世界、摄影等杂志。如果你想了解美学的话,建议还是看书,理论的话可以看美学史,具体艺术可以看艺术史,更具体的门类可以看电影美学、摄影美学等书籍。

漫画杂志投稿图片有:原创精品、创意新颖、主题适合、画面清楚、文件适中、图文匹配等要求,文件最好能在3m左右

艺术与设计,作为传媒品牌始创于1997年创刊的《艺术与设计》杂志。经过十余年发展和历练,如今已形成了包括《艺术与设计》、艺术与设计网络传媒、《Surface》(中文版)、《BEIJING NOW》、《住》、《现代艺术》、《CG World》、《1626》和《产品设计》等强势媒体群在内的艺术与设计出版联盟。而创刊百余期的《艺术与设计》杂志是整个出版联盟的奠基刊物与核心刊物。她见证了中国现当代艺术和设计发展最为迅速、变迁最为巨大的十年。如今,《艺术与设计》杂志和艺术与设计出版联盟旗下的杂志群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独到的视角密切关注着整个社会,以及艺术、创新领域的新动向与新发展。艺术与设计这个主要发的是设计专业的作品之类的,如果要发文章的话发的是艺术与设计理论,这个是专门发学术论文的,用于各大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本科毕业等等都是有效的,文章对质量有一定的要求,必须是原创的比较好。凡平面设计、广告学、环境艺术、建筑、产品设计、数字艺术、传统工艺美术、纯美术与美学理论等方面的优秀论文均可被收录可以通过官方邮箱投稿投稿格式:中文题目如:浅谈居住空间装饰设计与平面构成元素的应用英文翻译:********【作者】*** 【Author】 *****【机构】 ********; 【摘要】 通过对居住空间构成形态的分析,阐述了居住空间装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点,研究如何将三维空间的组成元素抽象概括为点、线、面的设计方法,探索平面构成的基本设计手法在居住空间装饰设计中的应用规律,对于提高装饰设计的艺术表现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更多还原【关键词】 ***;****; *****;【参考文献】[1] 陶晶晶 居住空间软装饰设计[J] 大众文艺(理论) 2009(04) [2] 韦自力 居住空间概念设计[J] 美术大观 2006(08) [3] 陈昊武,喻磊 试析简洁陶瓷装饰设计的魅力[J] 陶瓷研究 2008(04) [4] 彭荣新 谈谈陶瓷贴花纸装饰设计的工艺性[J] 景德镇陶瓷 1985(01) [5] 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环境艺术装饰工程部装饰设计作品选[J] 装饰 1993(02) [6] 武珊 传统艺术与装饰设计的意义[J] 西北美术 2000(02) [7] 辛景林 论动物装饰设计的创意[J] 北方美术 2002(04) [8] 陈瑰丽 空间装饰设计的色彩选择[J] 艺术界 2006(02) [9] 武桂荣 浅谈产品装饰设计的个性化[J] 美术大观 2006(10) [10] 马辉 行为诉求对居住空间个性化教育的影响[J] 华章(教学探索) 2006(03) [11] 龙厚强,任庆薪Q1824991456线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审美感知[J] 美术大观 2008(07) [12] 徐丹 室内空间设计与现代家居艺术[J] 艺术评论 2010(10) [13] 黑白情缘新奢华时尚空间[J] 流行色 2010(07) [14] 关未 岭南地区别墅设计的要素[J] 美术大观 2011(03) [15] 建筑·生活 还归自然——上海[长堤花园·湿地坡景别墅]记[J] 上海艺术家 2002(Z1) [16] 粟武,王早 因人而异的住宅空间设计[J] 装饰 2008(03) [17] 赵秀敏 校园规划应考虑的两个影响因素——以杭州市大学校园为例[J] 装饰 2006(07) [18] 竺健行,任务 创新的形态设计在当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 大家 2010(02) [19] 陆虹,李斯 谈酒吧的设计理念[J] 艺术教育 2007(11) [20] 狄巨宽,周云哲,王巨,于红艳,孙泓洁,王鸽,苏璇,代戋戋,苗卫钟,缪济临,解彦军 新生代别墅群:诗情的延续[J] 河北画报 2011(06)

回答 艺术欣赏带有更多的感性活动的特点,充满感性和理性,充满情感和想象,充满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充满审美通感和个人审美偏爱与差异。艺术批评是以理性活动为特征的科学分析、论断活动,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成分,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联系: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都属于广义的艺术接受,二者彼此联系,相互促进。艺术鉴赏构成艺术批评的基础,艺术批评是对艺术鉴赏审美感受的条理化和提炼、升华。艺术鉴赏活动的反复进行,不仅使艺术批评家的审美经验、艺术素养和艺术结构图示得以补充和丰富,使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和培养;而且直接为艺术批评家提供了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评价的可靠而准确的感性材料。任何脱离了艺术鉴赏的艺术批评必然都是苍白空洞、缺乏说服力的。 提问 我对答案不太满意 回答 艺术欣赏是艺术批评的实践基础,艺术批评则是艺术欣赏的理论升华。 (1)艺术欣赏始终是一种感性活动过程,而艺术批评则是经过感性活动而达到的理性认识,其结果是一种理论形态。 (2)欣赏活动带有显著的个性特点和主观随意性。艺术批评虽然也带有个性,但它应是客观的,具有普遍性的,是一种美与丑的普遍的社会标准。 这个怎么样? 提问 嗯嗯 回答 请问还有什么问题吗? 提问 简述新写实文学在叙述态度与叙述方式上发生的新变化 好难呀 谢谢 回答 “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创作方法虽仍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创作方法虽仍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毛茸茸的原生状态的感觉;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 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等。 更多12条 

美学与艺术评论杂志

叶燮和原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唐宋文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郭绍虞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与顾易生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与顾易生、刘明今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周易要义(与李笑野合著),收入经典要义丛书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周易演说,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世说新语研究,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世说新语的读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1版1印。(前书再版)三管诗话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韩愈散文精选(与雷恩海合著),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唐宋八大家书系·王安石卷,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主编中国古代散文十大流派五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主编十大名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主编中国古代文论教程,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版。校点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韩愈柳宗元与唐代古文运动的再评价(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一辑,1979年);韩愈与王叔文集团的“永贞改革”(复旦学报1980年第1期);从我国上古乐曲及有关记载探索艺术的起源(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今本顺宗实录作者考辩(文学评论丛刊第16期,1983年);“思无邪”与“郑声淫”考辩(古典文学论丛第三辑,齐鲁书社,1982年版);文心雕龙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文心雕龙学刊第一辑,1983年);叶燮论创作思维(江淮论坛,1984年第4期);韩愈原道篇新证(学术月刊,1985年第8期);严羽论杜甫(复旦学报,1987年第4期);论礼记·乐记(美学与艺术评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李商隐诗歌的艺术贡献与心理分析(文学评论,1988年第2期);文学批评史中之殷璠及其河岳英灵集(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十二辑,1988年);中国古文论体系探索(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4期);中国古代研究与现代意识(人文杂志1991年第1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悲壮颂歌——史记文化精神述评(遁世与逍遥——中国文化名著新评,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周易对古典美学和文论批评的影响(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现代思考,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林则徐与梁章钜诗文交游小考(广州日报副刊艺苑,1992年5月14日);周易与中医之道(复旦学报1992年第3期);诗话缘起、性质及其理论贡献(学术月刊1992年第7期);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考辩——兼论唐代驿递制度(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易卦、算命与预测学(文汇报1993年12月18日);为刘柳白诗辩诬一则(文学遗产1994年第2期);古典诗词与黄河风光文化巡礼三篇黄河之水天上来、浪劈秦晋穿峡谷、“悬河”走海浮郡邑(1994年上海电台连续广播,文载贵州政协报1994年4月14 日、1994年5月12日、1994年5 月26 日);通工商之利与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大潮文丛第2期,1994年);论韩愈、柳宗元的思想论争及其实质(韩愈研究第一辑,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周易精义绪论(上海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世说新语研究二篇(日本国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平成8年3 月、9 月二期)。

大都市, contributormagazine,ID ,flanellemagazine,sickymag,teethmag,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杂志。

分别是Madame Figaro,Wonderlands,NYLON,magazine,WSJ,DAZED这六个

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

没有专门的美学栏啊,给你社会科学类的吧:中国社会科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学术月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文史哲学术研究 江海学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江苏社会科学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学刊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浙江学刊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求是学刊人文杂志江西社会科学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学习与探索江汉论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求索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州学刊南京社会科学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甘肃社会科学思想战线山东社会科学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辑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东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术交流东岳论丛东南学术学海学术论坛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探索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齐鲁学刊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北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广西社会科学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河南社会科学湖南社会科学 学术探索探索与争鸣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改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高校理论战线 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方论丛云南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家102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江淮论坛北京社会科学前沿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宁夏社会科学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内蒙古社会科学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关系密切;艺术欣赏是艺术品评的基础,而艺术批评是艺术欣赏的发展和升华艺术欣赏活动与艺术批评相辅相成,促进艺术史、艺术学深化发展,从而使人类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美学与艺术评论杂志官网

如果说最为相关的就是人大复印资料的美学期刊,收录的全是美学相关内容。其次还有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美与时代。这些都是很学术的期刊。与具体艺术相关的,你还可以看像电影世界、摄影等杂志。如果你想了解美学的话,建议还是看书,理论的话可以看美学史,具体艺术可以看艺术史,更具体的门类可以看电影美学、摄影美学等书籍。

齐一,男,1919年2月生,山东济南人。研究员。华北联合大学社会发展史研究生。现为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理事、中国老教授协会理事。长期从事社科教育研究工作。著有《鲁迅思想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美·美学·美学研究——关于美学的对象与方法的探讨》(载于《美学与艺术评论》第三集)、《审美教育的普及与提高》(载于《美·艺术·时代》第二辑)、《中国审美思想传统刍议》(载于《跨世纪国际名人名作·中国科技卷》,美国世界名人书局1998年出版)。

contributormagazine,大都市Numero,ID,sickymag,teethmag,flanellemagazine这6本杂志是必备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