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期刊改革调整

发布时间:

期刊改革调整

作者:赵大良 总署给并了,编辑部体制改革还改不改了?这是近来朋友常问我的一个问题,包括京城里的人。不是我离心近而是我常常“凭感觉”发表一些言论,这些言论尽管不一定是大家喜欢的,但想想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出路,所以纵向让我继续预测。我近来博客更新的少了,好久更没有什么原创的东西,更没有谈及大家关心的热点。今天我就谈两点感觉——感觉就是判断,也许是预测,不管是否正确,只是给你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 感觉一: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未变,这个早总署的今年重点工作中明确提出来了,明确第一第二批改革的,要加快推进。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变化的一点是,对学术或者说原来中央办法里列出的另行制定办法的科研院所期刊的提法上,我感觉有微妙的变化——强调更多的是“扶持学术”。这也许是对“学术市场化”担心的回应,也许是产业司主导改革的回归或者是微调。在各方面对“编辑部体制改革办法”的质疑之后,如何理解改革特别是学术期刊的体制改革,应该会有一个理性的过程。但是,我还是认为:学术与出版分离,还将是方向。学术不能市场,同样,期刊可以经营!只是如何破现有的“局”。 感觉二:扶优汰劣,这是政府标榜的,这部眼下就在推选百强期刊、正在委托第三方进行期刊出版质量审读!这些做法并没有什么意外的——既是一项工作内容,也是一种姿态。但这两方面的工作我认为:在体制上没理顺的情况下,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只是一种花钱、瓜分资源的一个“项目”。但是,着一些列的活动中,我隐隐感觉,未来的期刊出版单位的地位将会发生变化!也许是被出版单位代位一部分,被主管单位收回一部分,或者是主办单位转身为主管单位,这都有可能。这种感觉,一是从上边的文字中感觉到的,一部分是基于体制改革破局的思考。不理请这个计划经济下的主办单位的性质,就很难确立出版单位的地位,更难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整合——资产控制在一个事业单位手里,不可能通过市场手段来调配。原来的主办单位将可能转身为出版单位的主管单位!政府是主管部门。呵呵,是一种感觉或者叫猜测。以此推理,可以写文章。 就写这么两点感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对严重违规的《中国包装科技博览》、《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现代企业文化》、《今日科苑》、《黑龙江科技信息》、《现代经济信息》6种期刊予以停业整顿、警告行政处罚,对《管理观察》、《硅谷》两种期刊予以通报批评,责令立即纠正违规行为。

中国文学期刊现状报告中国文学期刊现状报告本报记者 术术 12月5日,《人民文学》、《当代》、《十月》、《钟山》、《天涯》、《萌芽》等全国近60家文学期刊负责人在河南省郑州市参加的“文学期刊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结束。本次会议中激烈的辩争集中于“如何推进文学期刊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文化产业化进程”、“文学报刊如何更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走向市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定位和管理体制”等焦点议题。同时,会议话题涉关文学期刊如何突出自身特色、增强品牌意识及经营机制、经营理念、网罗人才和编辑思路等。 据悉,目前我国期刊有9000多家,其中文学报刊、文学期刊占了10%左右,即800至900家。但目前生存状态比较好的不到100家。这些令人痛心的数字表明文学期刊生存状况的举步维艰。 文学期刊面临的问题本次研讨会上,许多负责人对于文学期刊的运行机制提出了尖锐批评。《散文百家》主编贾兴安指出,目前文学刊物的用人机制存在问题,如主编都是主管部门或领导任命,大多是论资排辈,这样会出现许多“官员式的主编”,由不懂文学规律的人来办刊。此外一些作家有了一定知名度之后任主编,综合能力差,偏执一己之好,容易形成“小圈子”。此外许多主编挂名,署名不出力,法人代表与实际负责人不符、责任权利不明等。 《通俗小说报》主编王爱英提出,长期以来,原创文学期刊的权益遭到漠视和侵害,各式各样的选刊无节制地出现。选刊站在原创期刊的肩膀上,事半功倍地摘到树上的桃子。他认为选刊应该“计划生育”,原创刊物是花圃,选刊是花店,原创作品与选刊的关系应该是“产品与精品”的关系。 另外,会议上还指出了制约文学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其他问题,比如一些文学刊物的定位左右摇摆,最终老读者和新读者一起失去。比如,文学期刊是面向大众与市场的,体制仍是计划经济的体制,必然会形成矛盾。有文学期刊的主编指出:目前国家对文学期刊的政策渐次明朗,但文学期刊的性质定位尚不明确。同时由于经费不足,许多文学期刊的编辑多年不能外出约稿,或很难约到一流的稿子。编辑不得不花力气拉广告和赞助等等。 文学期刊发展之路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张胜友介绍说,目前老牌文学刊物有北京的《十月》、《当代》、《小说选刊》等,天津的《小说月报》有30多万份的发行量,上海的《收获》发行量维持在10万份以上。它们是中国文学界举足轻重的文学期刊,发表过非常多的优秀作品,影响过一个时代。它们还继续重要的先导与经典作用。同时,在中国现行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有一些新兴文学期刊浮出水面,形成了新的品牌,如河南的《小小说选刊》发行量55万份,比如上海的《萌芽》发行量达到40多万份,《佛山文艺》月发行量接近100万。这些刊物市场的成功是由于适应市场运作的规律,进行了市场细化。 发行量高居55万份的《小小说选刊》目前有“中国的小小说中心”之称。主编杨晓敏认为,在办文学刊物的人眼里,作品只是原材料,刊物只是加工厂——刊物的操作流程是文学产品的加工、分拣、重组、打磨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符合市场的游戏规则。他指出,文学期刊与读者之间有一个“半拍理论”。即,文学期刊引导读者应当“品味适宜,适度超前”。文化品味既不能低于读者的审美情趣,也不能过于曲高和寡。这样文学刊物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同时,形成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针对文学刊物的生存危机,许多文学期刊负责人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议。《天涯》杂志副主编王雁翎说,《天涯》从1996年开始探索市场改革。他们始终提倡恢复中国传统的“杂文学”、“泛文学”,将《天涯》真正办成一本“杂”志。如他们设置“民间语文”栏目,将人们收藏于箱底的日记、书信、检讨书、揭发信、总结稿等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还有多家期刊的发言人指出,品牌是期刊的代言人,纯文学期刊必须注重品牌效应。也有人提出文学刊物可实行“集体参股制”或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经营制”等。 文学期刊改革之路最近,江苏省决定取消《钟山》、《雨花》等所有刊物的财政补贴,是在国内文学期刊界开始的第一刀。中国期刊协会的会长张伯海说:“我觉得目前撤资不是时候,文化产业化改革刚刚开始,哪些刊物是要作为产品打到市场上去的,哪些刊物是要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扶持的,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而有出版界改革家之称的张胜友说:“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另外一种情况是因循守旧,像有些国企一样,没有贷款就没法生存,所以只能是消亡,看你怎么面对这个挑战。” 张伯海认为让文学期刊走向市场是对的,但要做具体分析,有优势的名刊、大刊,跟群众比较贴近的刊物走向市场的可能性很大。有可能到了市场反而会如虎添翼。有的刊物的主要使命是扶持一个地区的青年作家人才和文学传统的传承,发行不可能大。走进市场的机会少,国家就应该从生存上给予扶持和支持。两种情况很不一样,从整体上考虑,严肃的文学期刊,要激励它探讨市场,但财政上都要保护,这样比较符合实际。 目前,中国文学期刊如果停止财政拨款,要想生存下去一般来说有三条道路可以走,找到新的投资方;改变刊物定位迎合市场需要;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入报业集团或者出版集团。张胜友说:“停止补贴是一种大趋势,最后文学期刊怎么进行规范,有待下一步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结果,现在各种办法都不妨可以探索。但我觉得不管你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还是开始市场化运作,内部的三项体制改革以及向读者靠拢都应该是不变的。”稿件来源:新京报

有知情的请帮我提供一下啊。

改革期刊

这个杂志是省级经济刊物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8-7-20 16:30:36 阅读:445次 【字体:大 中 小】 01 中国工业经济 02 销售与市场 03 改革 04 经济学动态 05 管理世界 06 经济研究 07 当代财经 08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09 商业时代 10 经济管理 11 财会通讯 12 人力资源 13 中国经济时报 14 会计之友 15 中国软科学 16 中外管理 17 经济评论 18 商场现代化 19 统计与决策 20 世界经济研究 2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2 上海证券报 23 企业管理 24 商业研究 25 国际贸易问题 26 上海经济研究 27 中国农村经济 28 财务与会计 29 经理人 30 新营

都是省级期刊,差不多的,学理论是教育类的学术期刊,主要栏目: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政治理论、思想研究、社会学、民族学、档案·图书管理学和法学、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等等改革与开放要分为: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四大板块,下设如下栏目:经济改革企业发展教育创新科技资讯热点话题党政思想理论实践社会经济政法研究三农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百家论坛

没错,是省级的!

2021年期刊整改

知网存在最大的问题是知识垄断,共享知识却不能共享收益,收益基本上都被知网获取,侵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有必要,《写真地理》杂志是由吉林省新闻广电局主管、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办的国家新兴地理综合类专业学术理论期刊,还有整顿的必要。

有必要。因为该杂志在行业享受一定知名度,整顿可以帮助企业回归正轨。

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整顿。这个论文完全是不科学的,我们要相信科学,尊重科学。

中国地质调查局期刊论文改革文件

截至2014年底,全所共有职工461人,其中在职职工249人、离休人员14人、退休人员198人。在职职工中,管理人员30人,专业技术人员215人,工勤人员4人。专业技术人员中,两院院士5人,研究员及教授级高工70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52人,中级职称及以下88人。在职职工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58人、硕士学位的31人,本科37人,大专及以下23人。内设5个职能处室、11个专业研究室;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全国地质编图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岩石矿物学杂志》和7个学术机构挂靠在地质所。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73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194篇(其中国际SCI论文121篇),核心期刊论文79篇。出版大型图册/图件1套,专著5部,取得专利7项。国内引用率列全国科研机构第14位。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第2),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2项。领导班子由4人组成,所长、党委副书记侯增谦,党委书记、副所长何长虹,副所长高锦曦、卢民杰。所长、党委副书记侯增谦(右二),党委书记、副所长何长虹(左二),副所长高锦曦(右一),副所长卢民杰(左一)年度重要科研成果编制完成一系列重要图件。编制完成1∶250万月球地质图、1∶300万《中国及邻区地质图》、1∶500万中国变质地质图、中国西部蛇绿岩构造图、1∶500万中国大地构造与含油气盆地分布图及中国油气大区与主要含油气盆地图等,其中部分图件已经出版;承担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的编制,完成了11个省(区)地质志;参与“全球地质一张图·中国”(One Geology China)开发与建设,获得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前寒武及变质作用研究进展突出。首次在华北克拉通划分出三个6Ga前的古陆块;厘定胶北地体陆壳生长、重大地质事件与重大岩浆事件序列;提出华北克拉通双向俯冲折返模式;古元古代Columina聚合事件、中元古代裂解事件的研究,对全球Columbia超级大陆边缘古—中元古代向外增生—裂解历史的对比研究及Columbia超大陆重建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重要造山带及构造研究取得系列成果。提出新的定义和分类方案,对中国大陆显生宙大型变形构造和变形系统进行了划分,并据此对中国大陆显生宙不同地质时期的地球动力学环境进行了重建;首次提出高喜马拉雅热碰撞造山带的新的3D挤出模式;发现北东帕米尔的古特提斯弧根构造:提出了印度/亚洲俯冲碰撞的两种可能的模式“空间差异性俯冲碰撞模式”和“时间差异性俯冲碰撞模式”;确定了新元古代时期华南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位置,推测在华夏南缘存在一条“隐没了的”Grenville期造山带;构建了华北北缘古生代构造演化模型;确定阿拉善地块在早古生代是一个位于东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地块,与华北地块最终拼合时代为晚泥盆世。新版1∶300万《中国及邻区地质图》参与的“全球地质一张图·中国”(One Geology China)开发与建设获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地层古生物研究有多项发现。提出“全球中元古界底界年龄值1700百万年”的方案建议;建立了目前全球最为完整的单剖面埃迪卡系碳同位素变化曲线及疑源类生物地层,初步提出埃迪卡拉纪年代地层划分方案;贵州铜仁首次发现圆盘状完整的似Kulingia碳膜化石;通过牙形石研究在革吉县文布当桑发现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汝阳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填补了我国同期恐龙动物群的空白;河南南阳淅川县发现恐龙蛋化石群,对研究恐龙的生殖行为,生活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江西赣州发现霸王龙类新属种——中国虔州龙;热河生物群发现今鸟类新种——甄氏甘肃鸟;发现最古老的史前爬行动物产后亲代抚育行为化石记录。中国虔州龙的头骨和下颌地球物理及深部探测获得重要进展。揭示出青藏高原边缘山脉与外围克拉通岩石圈(地壳与地幔)构造转换深部过程,获得华北克拉通向青藏高原东北缘楔入的岩石圈地幔行为的地震学证据;获得青藏高原腹地巨厚地壳莫霍面,对羌塘地体的地壳结构给出新的约束;龙门山剖面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东缘大型走滑断裂限制了地壳逆冲作用;揭示了古亚洲洋沿索伦缝合带关闭、陆陆碰撞和碰撞后地壳增生深部过程;发现华南大陆东南缘存在薄岩石圈(60~70千米)的地震学证据。同位素技术应用及标准物质研究有新进展。(U-Th)/He低温热年代学技术在含油气盆地应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制了玄武岩钛同位素标准物质、多种钕同位素标准物质,通过了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评审;首次运用新兴的铁、镁同位素技术对矿化元素本身和赋矿层的主量元素进行了直接示踪。沉积盆地与资源能源研究服务找矿取得突破。国内首次开展水合物三维地震探测,钻探结果与预测结果一致;开展了地质、测井、地球物理三位一体的系统研究,为云南勐野井地区固相钾盐矿床及青海柴达木盆地液态卤水地球物理预测奠定扎实基础;建立松辽盆地嫩一段的有机质保存模式和嫩二段的生物生产力模式;提出利用统计类比法评价大型坳陷盆地油页岩潜在资源;开展了冀西北晚中生代陆相盆地的地质调查填图。岩石矿物学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影响巨大。原位金刚石发表,获得好评并被国际上写入野外手册;在全球6个蛇绿岩带中发现金刚石、碳硅石、柯石英等深部矿物,认为是蛇绿岩大洋地幔橄榄岩的一个普遍现象,需重新审视大洋地幔的物质成分和地幔的运动等经典概念;金刚石中发现新类型超高压矿物,实验岩石学表明,这些超高压矿物来自下地幔深度。这些发现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新问题和挑战,需重新审视蛇绿岩和铬铁矿的浅部成因理论。

王黔驹1 刘固望2 茹湘兰1 袁慧香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100083)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图书档案馆藏机构基本情况和服务现状,结合我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服务力量,增设服务部门;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方法,提升地质资料服务效率;加强地质资料服务宣传力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等三方面建议。关键词 图书 档案 地质资料 服务1 前言当前,面对社会各界对地质资料需求日益增长,全国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不断增加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手段,但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仍面临着如何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问题。考虑到图书档案与地质资料在管理和服务上存在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为了借鉴图书馆和档案馆在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好的经验,本文重点分析总结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地质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清华大学档案馆等不同类型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情况。2 图书档案馆藏机构基本情况1 馆藏概况图书档案馆藏机构因其职能定位及覆盖范围不同,馆藏内容和数量存在差别。如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容量2500多万册,现馆藏珍品特藏260多万册,古籍善本5万册,中、外期刊125多万册,博士论文近12万种,音频资源4万多张,视频资源10万余张;中国地质图书馆主要馆藏与地学有关的文献、古籍等,目前近现代地质学启蒙时期以来近200年的国内外地学文献已达60万卷(册),世界各国地质图件1万余套;北京市档案馆现有馆藏190万卷(册),排架长度一万多米,有纸质、录音、录像、影片、照片等各种载体,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经济、军事、文化、农业、工业、外交、科技、教育、宗教等诸多方面。从调研可知,国家图书馆等综合型图书馆馆藏资料品种齐全、涉及广泛,而中国地质图书馆等专业型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料比较专一,具有专业特色。全国各级档案馆藏机构根据档案所属辖区进行分级统一管理,各级档案馆馆藏档案数量大,综合性档案馆种类较丰富。2 机构设置图书档案馆藏机构的内部机构设置完备,一般根据需求设置部门,能满足管理和服务等工作需要。面对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综合图书馆、档案馆,部门设置上较全,涉及方方面面,部门也比较多,设立了特色部门,对一些服务部门进行细分。例如,首都图书馆共有20个部门,除管理部门以外还有宣传策划部、合作协调中心、会议展览中心等特色部门,日常借阅服务也细分为典藏借阅中心和少儿综合借阅中心等不同服务部门。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仅是学校内的一个部门,主要针对高校和科研单位服务,机构设置上也相对比较简单,如清华大学档案馆就仅有5个部门。3 信息化建设当前,无论是图书界还是档案界都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国家图书馆信息化不仅在读者借还图书和目录查询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同时国家图书馆新增加了网络在线浏览、手机阅读、网络图书资源目录查询、数据库服务等多元化服务手段,充分利用了现代高科技手段来提高图书服务质量和效率。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门户网站的建立,逐步加强档案数字化、专题数据库建设等工作。3 图书档案馆藏机构服务情况1 服务制度目前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各项服务制度健全、规定明确,包括入馆须知、阅览室介绍、办理借阅证、借阅须知、复印收费标准等方面。有些大学的图书馆有一些特殊性的规定,如存包柜使用须知、图书馆自习区使用管理办法等制度。2 服务对象及方式图书档案馆藏机构受其馆藏图书、档案的数量和特点的影响,服务群体也有所不同。综合型图书馆、档案馆服务面广,重点为社会大众,科研机构及政府;专业型图书馆、档案馆则重点为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公司及政府服务;高等院校的图书馆、档案馆主要是服务在校学生与教职工。现阶段,图书馆和档案馆服务方式主要包括查阅、咨询、外借和网络服务。考虑图书保密性较弱,档案保密性较强的特性,图书馆大量提供外借和网络服务,包括在馆外借、阅览,在线浏览、下载、查询等方式;档案馆主要提供在馆的咨询、查阅、缩微胶片阅览,对不涉密的档案提供在线电子阅览、档案出版物阅览等方式服务,一般不提供外借服务。3 特色服务图书馆服务内容除了图书借阅、在线浏览等基本服务以外,很多图书馆还有自己独有的服务。如国家图书馆与首都图书馆提供了讲座、咨询、展览等服务,国家图书馆除提供掌上国图、网上读书、手机阅读等特色服务外,还有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国家数字图书馆基层资源服务、数字电视服务等17种服务;中国地质图书馆提供了科技查新、为专家服务及定题服务;各大学图书馆有SCI咨询中心、报刊服务电子学位论文提交等。档案馆除了公共的咨询、查询和复印外,通过档案展览和出版物为社会公众提供特色服务。图书档案馆藏机构十分重视对外宣传服务,或是举办学术系列讲座、学术会议,如“文津讲坛”、“中国典籍与文化”、“教育家讲坛”等众多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或是组织培训和展览,扩大图书及档案公众影响,挖掘潜在用户,提高服务水平。4 几点建议1 加强服务力量,增设服务部门从内部机构设置中可以看出,图书档案馆藏机构十分重视服务工作,设立了如宣传策划部、少儿综合借阅中心等特色宣传服务部门。目前,全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人员严重不足,在全国33个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中,有22个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专职从事地质资料的正式职工人数在5人以下,因此很多单位没有单独设立服务部门,单独设立的也至多一个,如全国地质资料馆设立了资料服务室。为了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议馆藏机构加强服务力量(人员),增设服务部门,如馆藏机构可根据用户需求及服务工作环节现状,设立资料借阅服务部门、资料数据加工服务部门、咨询编研部门、资料宣传策划部门。2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方法,提升地质资料服务效率国家图书馆通过掌上国图、网上读书、手机阅读等方式拓宽了图书受众面,达到了常规服务不可想象的效果。目前,我国新形成的地质资料都有电子文档,正在对馆藏纸介质资料加快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和相关数据库建设。因此,只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集聚、挖掘与共享服务新技术、新方法,很快就能实现掌上资料馆和手机阅读、浏览地质资料的电子文档,扩大地质资料服务群体,提升地质资料服务效率。3 加强地质资料服务宣传力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图书馆和档案馆在宣传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举办公益性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对外提供社会教育、培训和大型展览等。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需打破常规,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宣传和服务,制作系列宣传产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进行宣传,提升地质资料馆社会知名度,影响地质资料潜在用户群体,同时建立客户服务体系并利用座谈、上门调研等多种渠道来收集用户需求信息,积极主动为用户提供服务。

cscd医学期刊2021调整

第一档: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第二档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当代医学杂志-旬刊,医学信息杂志-旬刊,医学与社会杂志-双月刊,中国实用医药杂志-旬刊,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旬刊,中国医药指南杂志-旬刊。评职不认可的医学类期刊分为几类:一、增刊:增刊是正常期刊以外增加发行的一期刊物,意思就是拓展版,如果文章质量达不到C刊的要求,但是只发普刊不太妥当,就会使用增刊的。在增刊上发表的论文不管是评职,还是业绩考核等几乎都是不会得到认可的。二、非法期刊:只要不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期刊,或是没有cn刊号和issn刊号的,而且无法在中国记者网上查询到的,皆都可以说是非法期刊。非法期刊在国内外都是不受认可的,所以其发表的各种论文也是不被认可的。三、论文集: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把各种主题类似的论文做一个集合。比如法律论文集里的论文都是与法律相关的。论文集就可以作为一本书来正式出版,这样可以用以区别学术期刊。四、行业内存在负责的期刊比如:《当代医学》、《基层医学论坛》、《山西医药杂志》、《实用医技杂志》等。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经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定量遴选、专家定性评估, 2015-2016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来源期刊1200种,其中中国出版的英文期刊194种,中文期刊1006种。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两部分,其中核心库872种(以备注栏中C为标记);扩展库328种(以备注栏中E为标记)。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每两年遴选一次。每次遴选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定性评价则通过聘请国内专家定性评估对期刊进行评审。定量与定性综合评估结果构成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医学cscd核心期刊有:《中国中药》、《中国公共卫生》、《中华医院感染学》、《临床检验》、《药学学报》、《法医学》、《中草药》、《临床放射学》等,《实用放射学杂志》为cscd核心期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