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华妇产科杂志主编

发布时间:

中华妇产科杂志主编

林巧稚   林巧稚,厦门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厦门鼓浪屿基督教徒家庭。父林良英是新加坡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他思想开明,认为女子也应把她培养成才。林巧稚5岁丧母,由大哥大嫂抚养。大哥大嫂为了她能读书,而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中途辍学。林巧稚就读于鼓浪屿女子师范学校时,有次上手工编织课,老师夸奖她说:“手很灵啊,当个大夫挺合适。”这句话对林巧稚震动很大,她下决心当个外科医生。1921年夏,林巧稚到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考试时,一个女友突然晕倒了,林巧稚毅然放下未完成的试卷去照顾病人。主考官被她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卷面的才华所感动,录取她入学。1929年,林巧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博士学位,被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当妇产科医生。她是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  在协和医院里,林巧稚勤奋工作,无论白天黑夜、严寒酷暑,她都为治病救人而忙碌。不管是什么身份的患者,只要有人向她求诊,她都有求必应。1932年,林巧稚获得了到英国伦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的机会。1933年,又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回国以后,林巧稚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妇产科事业。她解除妇女的痛苦,分享母子的欢乐,忙得连自己的婚姻与家庭都未顾及。1939年,她再次远渡重洋,到美国芝加哥医学院当研究生。1940年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北京协和医院关门。林巧稚在北京弄堂小胡同10号租几间房子,开办私人诊所。她有一个特殊的出诊包,包里总带着现钱,对贫病交困的病人,不收分文药费,还予以资助。许多患者都感动得流下热泪。同时,她还应聘到中和医院为患者看病,到北京大学任教,整日忙个不停。抗日战争胜利后,协和医院恢复,林巧稚重回医院任职。北平解放前夕,林巧稚拒绝接受离开祖国的机系。她认定:“我是中国人,我要和我的事业共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巧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感到欢欣鼓舞。她在短文《打开协和窗户着祖国》中写道:“协和的窗户打开了,竖起了五星红旗……我们为祖国伟大的进步感到光荣骄傲。”   林巧稚在新中国充分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她经常带领医务人员深入农村、城镇考察妇女和儿童的疾病。为了降低我国婴儿死亡率,防治妇女宫颈癌,她撰写了妇幼卫生科普通俗读物《家庭卫生顾问》等书,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为了治疗新生儿溶血症,林巧稚邀集有关专家座谈,终于创造出用脐静脉换血的医疗方法,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她忘我地工作,实践着自己的誓言:“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她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病房就是她的家。她用一双灵巧的手,迎接5万多个小生命来到人间。许多父母感念她从死亡线上抢救出自己的婴儿,就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等。  林巧稚高明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得到政府和人民的尊重。1959年,她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当时是唯一的女学部委员。她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北京妇产医院院长、中国医学会妇产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她是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起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还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  为了发展祖国的医疗事业,林巧稚倾注全力为首都医院和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妇产科专门人才。她和学生们对染色体的遗传学作了初步探讨,开拓该学科的研究,为后来她的学生攻下绒癌难关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巧稚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65年,她主持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妇产科学术会议。1974年,赴日内瓦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医学顾问委员会会议。1978年12月,她和楚图南率领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西欧四国访问,在英国时患脑血栓,回国后便长卧病榻,一病不起。  林巧稚不顾病魔缠身,仍抱病和学生们通力合作,经过4年努力,于1980年8月完成1部50万字的巨著《妇科肿瘤》。她虽身患重病不能行动,仍在病床上日夜筹划着成立妇产科研究所,时时刻刻惦记着她的临床医疗工作。她在临终前还一再嘱咐把她的遗体献给国家作医学研究。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病逝,终年82岁。她逝世后,人们为了永远纪念她,在她的家乡厦门鼓浪屿为她建立了纪念馆。  美国医师约翰·斯·鲍尔士在他的著作《西方医学在中国宫殿——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写道:“林巧稚在国民党时期的中国开始了优异的医学事业,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达到了顶峰。现在在中国,她被看做是一个医生女英雄……”-168514/

伟大的妇产科医生 林巧稚(1901—1983) 林巧稚,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高超的本领和独到的见解。她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确认了癌瘤为戕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跟踪追查、积累了丰厚的供后人借鉴的资料。她的精湛医术,不断探索科学领域新课题、不治愈病人绝不懈怠的坚韧的作风,不耻下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深受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林巧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人民的科学家,医务界的楷模,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当代妇女的杰出代表。 林巧稚,又名丽咪。1901年12月23日出生在福建思明州(现厦门市)鼓浪屿一个教员家庭里。自幼跟随从事教学和英文翻译的父亲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5岁时母亲因患子宫颈癌病故,父亲因过度思念母亲,又无力承受繁杂的家务,也病倒了。靠父亲一人薪水收入的家庭生活,断绝了经济来源。好在长兄明白事理,为了生计和能让妹妹上学,自己离开还有一年多即将毕业的大学,回鼓浪屿求谋生之路。林巧稚是在父亲哺育,兄长的疼爱下成长的。家境困难使她比同龄孩子晚上两年小学,她又比同龄孩子成熟得早,更懂得生活的艰难,养成了艰苦顽强、倔强善良的性格。自己知道用功学习,放学帮助家里干活。她1908年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上女学”(即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3年后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学业品行优良,成为该校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被学校留校任教。厦门是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门户之地。她在校期间,受教会学校“平等、自由、幸福”的思想教育,于1914年随全班同学集体加入基督教。虔诚的信仰促使她强烈寻求一个排除私欲、纯洁无瑕的世界。1921年夏秋,林巧稚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林巧稚被留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3年就获得了学校派往英国学习的机会。1939年又受派去美国进修,1940年美国聘请她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从美国回国不久,珍珠港事件爆发,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1942年她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了林巧稚诊疗所。把诊疗所门诊的挂号费由5角降至3角,为此一度遭到同行的非议,他们纷纷把各种疑难病症推到林巧稚诊疗所来。而她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反而动员一般普通常见病患者到就近诊疗所去治疗。当时的北平,没有一个像样的妇产科系,社会上层人物的妻儿少女、外国驻华机构的夫人小姐,有病都求治于林巧稚。林氏诊疗所开业不久,钟惠澜受聘于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现在为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任医务长,林巧稚在他的动员下,担任了该院妇产科主任。同时又招来了她的学生田雪萍、葛秦生、王文彬、刘炽明等,由田雪萍协助林巧稚为该院设计了妇产科病房楼。1946年又受聘兼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一个医学院,一个医院,一个诊所,她轮番出诊。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使林巧稚“活菩萨”的声誉由东城传到西城,传遍北京,家喻户晓。林巧稚诊疗所,开业不足6个年头,就存有病案8887份。 为了发展医学教育事业,她和钟惠澜等人把在北大医学院兼职的收入捐献出来作来教学基金,以培育更多的医学生。林巧稚还支持钟惠澜在中和医院创办了当时北平没有的血液病科、泌尿科。泌尿科专家吴阶平、外科专家曾宪九、放射科专家胡懋华等都从那里得到了培养和锻炼。1946年热带病专家、医学教育家李宗恩受命恢复协和医院,成立了由李宗恩、李克鸿、胡正详、聂毓禅等四人代表中国一方参加的董事会,他请回了钟惠澜、谢少文、谢志光、张孝骞等一批医学专家,胡正详两次亲自出面邀林巧稚重返协和,她再三考虑,辞去了两院主任职位,停止了诊所开业,于1948年返回协和医院,同时又把她的学生一起调回了协和医院妇产科。1951年1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和军队接管协和医学院,林巧稚继续在协和医院工作直至去世。 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追悼会遗像两旁垂下4.5米高的幛联,上面写着:“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谋母儿健康,救死、扶伤、党业、民生,笑染千万白发,蜡炬泪成灰,光熠熠照人间”。60个字反映了她60余年的工作和她的业绩。30年代初,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器疾病进行研究;40年代末,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的研究;50年代她提出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普治,对新生儿溶血症诊治成功;60年代对切除56斤7两巨瘤成功,80年代潜心编纂《妇科肿瘤》。 为了纪念她,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于1990年颁发了林巧稚纪念邮票和首日封。厦门市人民政府和鼓浪屿区政府于1984年在鼓浪屿黄金地段建造了取名“毓圜”的林巧稚纪念馆。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在1985年、1989年、1992年分别出版了共达60余万字纪实文学《林巧稚传》。 1959年她由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首届当选的唯一女学部委员;又曾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学组成员、中央技术管理局发明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妇产学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妇产科杂志社总编辑,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考试委员会委员、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等。她1953年出席在奥地利召开的世界32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医学会议,会后访问了苏联。1972年任副团长,率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1973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1977年。1974年任中国友好参观团团长,率团出访伊朗;同年出席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顾问委员会会议,会后,考察瑞士、法国。1978年任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副团长出访西欧四国,在英国患病返回。1980年12月2日林巧稚被送进医院,1983年4月逝世于北京。

石一复,男,1937年12月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曾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14年。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学研究所所长,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妇产科学会常委和中华妇女保健学会常委等,为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等。担任《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现代实用医学》等国内23家杂志副主编、常委编委、编委。

郎景和,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导,1986—1993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1993年至今任妇产科主任。第五、第六届中国妇产科肿瘤学组执行主席,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第一副主任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科普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妇科内镜学组组长,美国纽约科学院会员。《中华妇产科杂志》总编辑、《健康世界》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内妇产科首屈一指的专家。 196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即到北京协和医院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1985年曾到挪威研修妇科肿瘤。1986年到加拿大研修妇科肿癌。主要研究课题是妇科癌瘤诊治及显微外科从事妇产科医疗、教学、科研近五十年,临床经验丰富,技术全面。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提出“在位内膜决定论”和“源头治疗说”;关于卵巢癌淋巴转移的研究及对妇科内镜手术、子宫颈癌防治、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诊治及基础研究均有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卫生部、教育部、中华科技进步奖及北京科技奖等8项,并荣获2004年度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5年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称号等。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主编(译)著作30部,个人专著10部。70年代初,开始协助林巧稚大夫从事科普活动,后发表个人署名文章,并热心为多种报刊开辟科普园地尽力,组织发展科普作者。1980年任中华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常委。1985年被选为副主任委员。1990年起任第三、四届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小品集《妇女健康漫谈》1987年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青年向导》(主要作者之一)1986年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从1982年起,他和吴葆桢教授一起在国内最早施行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把手术的各关键步骤、手术彻底性评价以及再次减灭术、分期手术等概念和操作推向全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郎景和担当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他提出抗黏附、抗侵袭、抗血管形成以及卵巢抑制或孕激素对抗等的内异症治疗的理论。

中华妇产科杂志主编是谁

宋鸿钊,1915年8月13日出生于江苏苏州。祖上曾任清代康熙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其父中榜后曾任知县,后致仕,以儒医济世,50余岁病故,时宋鸿钊才方4岁,家道中落。宋鸿钊由母亲抚养成人,宋氏家教极严,兄弟8人,姐妹两人,多有成名者,宋鸿钊排行第七。其弟宋鸿锵是中国著名的药物化学家。1985年国家科委举行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兄弟二人在不同领域中分别受特等奖和一等奖,这也成为中国科技史上的一段佳话。苏州宋氏祖居有花园一所,系元代著名画家倪云林在堆砌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时利用剩余花石砌成。宋氏兄弟将此捐给国家,惜未整体保留下来。其中一幢精雕细刻的楠木花篮楼,现移筑苏州寒山寺,作招待外宾之用。部分假山石舫等作为扩充拙政园之用,均保留尚好。祖传康熙南巡图粉本(著名画家王翚所画)在“文化大革命”被抄走后,又被人盗走,经追回,现捐存南京博物院收藏。尚有古今《图书集成》一部抄走后散失,兄弟决定追回后亦将向国家捐献。青年时代的宋鸿钊因耻于“东亚病夫”之讥,立志学医。1934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附中后即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7年医预科毕业后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适值芦沟桥事变,因交通受阻,未克成行,便在东吴大学生物系续读,1938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同年方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校被迫停办,1942年转国立上海医学院红十字会医院完成临床实习,次年取得上海医学院毕业文凭,此后在上海、苏州等地工作。1948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校,宋鸿钊即回院,由该校董事会补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军委接管了协和医学院,宋鸿钊一直在该校妇产科工作,先后担任过总住院医师、助教、讲师、副教授等职,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同时是广州暨南大学、华西医科大学、西安医科大学三校名誉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常州市妇产科医院、广州市妇女保健院及计划生育和围产研究所以及济南市妇女保健院顾问,中华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主编。1985年和1994年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

, 男,1969年2月25日出生,教授、主任医师漆洪波,医学博士,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重庆市青年联合会委员,1991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1994年获硕士学位,2002年获博士学位,2008年4月—11月公派到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研修。现为《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专家、《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编委、《实用妇产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妊娠高血压学组委员、重庆医学会妇产科专委会及围产医学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重庆市科技计划评审专家。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重庆市人事局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获得者。

中华妇产科杂志编辑部主任

石一复,男,1937年12月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曾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14年。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学研究所所长,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妇产科学会常委和中华妇女保健学会常委等,为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等。担任《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现代实用医学》等国内23家杂志副主编、常委编委、编委。

郎景和,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导,1986—1993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1993年至今任妇产科主任。第五、第六届中国妇产科肿瘤学组执行主席,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第一副主任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科普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妇科内镜学组组长,美国纽约科学院会员。《中华妇产科杂志》总编辑、《健康世界》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内妇产科首屈一指的专家。 196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即到北京协和医院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1985年曾到挪威研修妇科肿瘤。1986年到加拿大研修妇科肿癌。主要研究课题是妇科癌瘤诊治及显微外科从事妇产科医疗、教学、科研近五十年,临床经验丰富,技术全面。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提出“在位内膜决定论”和“源头治疗说”;关于卵巢癌淋巴转移的研究及对妇科内镜手术、子宫颈癌防治、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诊治及基础研究均有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卫生部、教育部、中华科技进步奖及北京科技奖等8项,并荣获2004年度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5年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称号等。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主编(译)著作30部,个人专著10部。70年代初,开始协助林巧稚大夫从事科普活动,后发表个人署名文章,并热心为多种报刊开辟科普园地尽力,组织发展科普作者。1980年任中华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常委。1985年被选为副主任委员。1990年起任第三、四届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小品集《妇女健康漫谈》1987年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青年向导》(主要作者之一)1986年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从1982年起,他和吴葆桢教授一起在国内最早施行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把手术的各关键步骤、手术彻底性评价以及再次减灭术、分期手术等概念和操作推向全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郎景和担当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他提出抗黏附、抗侵袭、抗血管形成以及卵巢抑制或孕激素对抗等的内异症治疗的理论。

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

男,195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病理学博士,医学遗传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 1982年本科毕业后一直从事妇产科和医学遗传学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曾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分子遗传学”博士后证书。任陕西省医学管理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遗传学会常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生物技术组),陕西省医院管理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编委。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中国儿童保健杂志编委。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编委、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学术及科研成果:率先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研究不同目的基因在强度不同的启动子调节下在受体细胞中的稳定性,发现随机整合外源基因的表达与其在染色体上的整合位点、选择压力、启动子和细胞类型有关,为逆转录病毒载体在转基因研究及基因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发表在《Virology》的“ Factors affecting Long-term stability of Moloney Munine Leukemia Virus-based Vectors”文章他引112次。担任《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主编,《中华妇产科学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国际遗传学杂志》编委。担任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常委,陕西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全科医学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遗传学会顾问、国家新药审评委员会(生物技术组)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专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全国百名优秀医院院长奖。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卫生部、陕西省和西安市科研基金项目多项,获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3篇,副主编、参编专著8部。已指导博士研究生24人,硕士研究生21人。

女,主任医师,教授,产科主任,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科副主任,1961出生。博士,博士生导师。 1983年南京医学院本科毕业,分配致南京妇幼保健院任妇产科医师,1987年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1990年毕业后在仁济医院妇产科工作至今,1994年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1997年毕业,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主任,上海市产科心脏病监护中心副主任,“九三”学社上海市医委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委员,仁济支社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实用妇产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妊娠高血压疾病学组第一届学组委员兼秘书,上海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委员兼秘书。2001作为访问学者曾去美国Hartford Hospital 短期学习。  1983年以来一直从事妇产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临床上以产科为主,擅长高危孕产妇的处理,熟练诊治各类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如妊娠合并心脏病、肾脏病、血液病、免疫性疾病、妊娠高血压疾病等,其中尤其擅长妊娠心脏病的处理。同时妇科方面擅长内分泌疾病的治疗,如月经不调、异常出血、闭经、卵巢早衰、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研究课题均以生殖免疫和围产医学为主,先后参加并完成各级研究课题共8项,其中第一承担人完成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和上海市卫生局课题等课题3项,发表各种论著、专题讲座和综述80多篇,参与专著编写8本。分管负责仁济医院妇产科教学管理和教学安排,包括本科生、7年制研究生、进修医师和年轻住院医师的学习安排,并参与大量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中英文教学工作,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共12名。同时作为二医大教学督导组成员和仁济医院教学专家组成员,督导教学工作。   曾获20

中华妇产科杂志编辑部主任级别

, 男,1969年2月25日出生,教授、主任医师漆洪波,医学博士,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重庆市青年联合会委员,1991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1994年获硕士学位,2002年获博士学位,2008年4月—11月公派到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研修。现为《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专家、《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编委、《实用妇产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妊娠高血压学组委员、重庆医学会妇产科专委会及围产医学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重庆市科技计划评审专家。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重庆市人事局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获得者。

女,主任医师,教授,产科主任,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科副主任,1961出生。博士,博士生导师。 1983年南京医学院本科毕业,分配致南京妇幼保健院任妇产科医师,1987年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1990年毕业后在仁济医院妇产科工作至今,1994年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1997年毕业,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主任,上海市产科心脏病监护中心副主任,“九三”学社上海市医委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委员,仁济支社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实用妇产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妊娠高血压疾病学组第一届学组委员兼秘书,上海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委员兼秘书。2001作为访问学者曾去美国Hartford Hospital 短期学习。  1983年以来一直从事妇产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临床上以产科为主,擅长高危孕产妇的处理,熟练诊治各类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如妊娠合并心脏病、肾脏病、血液病、免疫性疾病、妊娠高血压疾病等,其中尤其擅长妊娠心脏病的处理。同时妇科方面擅长内分泌疾病的治疗,如月经不调、异常出血、闭经、卵巢早衰、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研究课题均以生殖免疫和围产医学为主,先后参加并完成各级研究课题共8项,其中第一承担人完成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和上海市卫生局课题等课题3项,发表各种论著、专题讲座和综述80多篇,参与专著编写8本。分管负责仁济医院妇产科教学管理和教学安排,包括本科生、7年制研究生、进修医师和年轻住院医师的学习安排,并参与大量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中英文教学工作,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共12名。同时作为二医大教学督导组成员和仁济医院教学专家组成员,督导教学工作。   曾获2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