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刑法学杂志投稿经验

发布时间:

中国刑法学杂志投稿经验

“刑法修改的规模定位与制度设计”, 《法学》 1997⑴,P16~20; “刑法司法解释的限度”,与陈兴良合著,《法学》1997⑶,P22~30;“关于新刑法附则”,《公安研究》1997⑶,P19~22;“单位经济犯罪的刑法调控”,《中国经济时报》1997-7-22⑷。 “公众认同、诱导观念与确立忠诚——法治国家刑法基础观念的批判性重塑”,《法学研究》1998⑶,P30~48;“超越报应与功利主义:‘忠诚理论——对刑法正当根据的追问'”,与陈兴良合著,《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P98~114;“困惑中的超越与超越中的困惑:从价值观角度与立法技术层面评价新刑法”,与陈兴良合著,《刑事法评论》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1~103;“新刑法单位犯罪立法评说”,《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⑵,P33~39;“法定刑配置的合理性探讨:刑罚攀比及其抗制”,《法律科学》1998⑷,P43~48;“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三议”,《中国经济时报》1998-4-14⑷。 量刑基准研究”,《中国法学》1999⑸,P127~138;“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江海学刊》1999⑹,P61~66;“过失犯罪法定刑配置研究”,《四川大学学报》1999⑹,P90~97;“量刑情节冲突及其解决的争议问题研究”,《中外法学》1999⑷,P120~126;“法定刑配置模式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⑷,P17~26。 “行为评价机制与犯罪成立——对犯罪构成理论的扩展性思考”,《法学研究》2000⑶,P46~72;“罪刑法定原则的观念障碍与立法缺陷”,《学习与探索》2000⑵,P89~95;“制度选择、规范信赖与秩序形成”,《刑事法评论》第5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147~158;“法定刑幅度研究”,《刑法论丛》(高铭暄主编)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版,P616~675;“刑事法解释”,《刑事法总论》,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P463~503;“足够、合理而非确实充分:论提起公诉的证据标准”,《刑事法判解》(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P235~252;“中国司法改革的三个悖论”,与左卫民合著,《人民法院报》2000-11-25⑶。 “抽象性问题及其意义:对刑法领域法治立场的初步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1⑵,P103~114;“危险个人的确立与劳动教养立法”,《法学》2001⑸,P28~29;“犯罪加重构成基本问题研究”,与卢宇蓉合著,《法律科学》2001⑸,P66~76;“刑法学知识传统中的‘人'”,《金陵法律评论》(南京师大学报特刊)2001年第1卷,P91~105;“公正性:刑事司法的灵魂”,《人民法院报》2001-3-5⑶。2002年“侵占罪疑难问题研究”,《法学研究》2002⑶,P124~141;“刑法主观主义中的知识客观性”,《中外法学》2002⑴,P45~63;“正确对待口供”,与陈兴良合著,《刑事法判解》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P419~428;“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法治:理念与制度》(高鸿钧等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650~725。 “刑法的公众认同”,《中国法学》2003⑴,P116~121;“中国刑法における单位犯罪に关する立法评価”,《名城法学》(日本名城大学法学会编),2003年3月(第52卷第4号),P231~254;“刑法理论应在对抗、论争中求发展”,《法商研究》2003⑶,P14~16;“行为无价值论的提倡”,《比较法研究》2003⑸,P27~38;“犯罪构成理论:关系混淆及其克服”,《政法论坛》2003⑹,P46~53;“犯罪构成与价值评价的关系”,《环球法律评论》2003(秋季号),P296~302;“刑法上的财产占有概念”,与李志强合著,《法律科学》2003⑵,P39~47;“刑法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融合”,《江苏社会科学》2003⑵,P149~155;“特殊防卫权研究”,《刑事法评论》第13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581~604;“公权任意进入私权领域,不是执行公务”,《人民之友》2003⑴,P29~30;“侵犯商业秘密疑难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⑸,P62~68;“用学派论争促刑法发展”,《检察日报》2003-3-28⑶;“危险犯的认定”,《人民法院报》2003-3-21⑶;“罪刑法定与案件处理”,《人民法院报》2003-2-14⑶;“因果关系的判断”,《人民法院报》2003-2-21⑶;“期待可能性理论及其运用”,《人民法院报》2003-2-28⑶;“财产占有与盗窃罪、侵占罪的区分”,《人民法院报》2003-3-7⑶;“依职权论也不能任意扩大渎职罪主体范围”,《检察日报》2003-9-8⑶;“厘清职务权限是认定职务犯罪的前提”,《检察日报》2003-9-15⑶;“‘本犯'对认定渎职犯罪有何作用”,《检察日报》2003-9-23⑶;“受贿后徇私舞弊原则上应当数罪并罚”,《检察日报》2003-10-8⑶;“危害结果仍是区分渎职罪未遂与既遂标志”,《检察日报》2003-10-21⑶。 OntheGeneralPublic'sRecognitionoftheCriminalLaw,ChinaLegalScience(2004),PP89~“规范违反说的新展开”,《北大法律评论》第5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P410~423;“刑罚进化论:从刑事政策角度的批判”,《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⑶,P41~48;“‘普法'的方式”,载《清华法治论衡》(第四辑),高鸿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490~494;“量刑规范化:可行性与难题”,《法律适用》2004⑷,P60~63;“当代刑法理论发展的两个基本向度”,《江海学刊》2004⑶,P119~124;“侵占罪认定中的关键问题”,《刑事司法指南》(总第18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P37~55;“偷窃‘天价'科研试验品行为的定性”,《法学》2004⑼,P43~47;“规范违反说视野中的刑罚理论”,《刑事法评论》(总第15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352~368;“使用强力夺回被抢财物致歹徒受伤是否构罪”,《检察日报》2004-1-21⑶。 “结果假定发生与过失犯”,《法学研究》2005⑵,P57~65;“论实质的作为义务”,《中外法学》2005⑵,P216~225;“死刑的司法限制”,《北大法律评论》第6卷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400~410;“论刑法学中的规范违反说”,《环球法律评论》2005⑵,P166~174;“刑法学中‘人'的观念的演变”,《法律科学》2005⑴,P37~44;“必须坚持刑法客观主义”,《东吴法学》2005(春季卷),P54~80;“无声的中国刑法学”,《清华法治论衡》(第5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P145~165;“指使交通肇事者逃逸应以窝藏罪定性”,《人民检察》2005年7月(下半月刊),P19~22;“刑法学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江海学刊》2005⑶,P119~124;“主张债权与财产犯罪的界限”,《中国案例指导》(第1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罪研究”,《刑事法判解》(第9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P1~16;“论放任”,《政法论坛》2005⑸,P76~83;“从无占有意思者手中夺取财物的定性”,《法学》2005⑼,P108~112。2006年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的认识要素,《中国法学》2006⑴刑法学的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政法论坛》2006⑵论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6⑸2007年论社会整合与刑事政策,《法学杂志》2007⑴论主要罪过,《现代法学》2007⑵违法性判断的独立性,《中外法学》2007⑹2008年违法性判断的基准与行为无价值论——兼论当代中国刑法学的立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8⑷2009年明知与刑事推定,《现代法学》2009⑵犯罪构成四要件说的缺陷:实务考察,《现代法学》2009⑹死者的占有与犯罪界限,《法学杂志》2009⑷2010年法条竞合的特别关系研究,《中国法学》2010⑶量刑程序改革的实体法支撑,《法学家》2010⑵2011年论常识主义刑法观,《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⑴ 包括《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研究》(黄京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刑法新问题探究》(与张明楷、黎宏共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10余部。

既然是简述,那就一个字:差!

p>(一)论文1、《论违反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 载《当代法学》(法学类核心期刊CSSCI)baidu,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年版、《实用经济法教程》 杜波 张荣芳 主编/zhidao/pic/item/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

中国刑事法杂志投稿经验

(1)《中国法文化散论》,150千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2)《中西近代法文化冲突》,是我国系统全面研究中外法律文化冲突的第一部专著,计180千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出版,国家图书室收藏。(3)《中国检察制度考论》,是我国系统全面研究检察制度演进发展及其规律的第一部,计281千字,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国家图书馆收藏。(4)《法与司法的演进及改革考论》,计260千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1)《新中国检察审判制度演进研究》一书(`96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一等奖),系与雷铣合著,本人单独完成第一章至第九章的全部,计377千字,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国家图书馆收藏。(2)《中国狱政法律问题研究》一书(国家“八五”社科项目暨中华社科基金项目),系与郭成伟等合著,本人单独完成第一章第一至第三节、第六章及第七章,计50千字,1995年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3)《司法教育的考察与比较》(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副主编,80%作者,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1、“峨眉鞠氏宗祠碑”,《峨眉文史》第五辑,第168---169页。2、“我国古代用法律保护文物的史实考述”,《四川文物》1987年第四期,第55---57转54页。3、“四川的东汉崖墓”,《上海文化艺术报》1988年5月20日,第四版。4、“论元杂剧与元代法制”,《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第79---88页。5、“建国以来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12期,第1---8页。6、“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价值”,《人民日报(海外版)》1991年12月3日第2版。7、“我国古代对宝器的珍藏和保护”,《中国文物报》1991年9月15日第3版。8、“招标投标法律文件的编制及审查”,《法制日报》1993年4月25日第3版。9“银行贷款担保的法律意义及种类”,《法制日报》1993年5月2日第3版。10、“涉外贸易合同的承诺生效时间及其风险”,《法制日报》1992年1月27日第3版。11、“我国古代治吏惩贪得失谈”,《中国检察报》1991年12月5日第3版。12、“邱氏鼠药案”,《中国检察报》1993年2月24日第4版。13、“先秦的债考论”,《中原文物》1991年第4期。14、“中国近代新刑法体系建构及刑事立法冲突”,《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第41---48页。15、“新发现的清末京师城市管理法规研究”(上下),《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4年第2(第78---83页)、第3期(第76---80页)。16、“中国清末诉讼审判机制转变及其曲折”(上下),《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第4期。17、“澳大利亚司法考察”,《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第61---69页。18、“中国司法传统评析”,《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6年增刊,第69---73页。19、“晚清社会法文化观念的冲突演变”的学术论文(`96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计19千字,1995年第1期发表于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小组主办、张岱年先生主编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国家一级杂志。20、 “法文化继承与现代化的几点思考”,《研究生法学》,1990年第2期,第55---59页。21、“官当制度考论”,《研究生法学》,1989年第2期,第75---78转第19页。22、“论中国封建法文化的结构、渊源体系及其运行规律”,《研究生法学》,1992年第1期,第69---74页。23、“中国法文化近代化变革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研究生法学》,1992年第2期,第72---75页。24、“司法审判民主化选择的理论与实践(一)(二)”,《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57---65页)、第2期(第34---44页)。25、“检察制度本源刍探”,《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5期,第106---120页。26、“检察制度在中国的形成”,《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3期,第113---120页。27、“民国检察制度的演变”,《澳门检察》2001年6月第2期,第34---53页。28、“中国不能再乱说不”,《(日)联合新报》,1998年4月23日,第7版。29、“宋菊如、于恩英案件的法律问题”,《(日)联合新报》,1998年6月18日,第22版。30、“一党专制、党在国上与中国的现代化”,《(日)联合新报》,1998年7月2日,第7版。31、“日本的反腐败与中国的反腐败”,《(日)联合新报》,1998年7月16日,第6版。32、“中国民主制度选择的几个问题(一)(二)”,《(日)联合新报》,1998年8月6日,第6、第7版;8月13日第6、第7版。33、“中国司法考试制度建构的思考”,《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130---136页。34、“中国司法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法律人才与司法改革——中日法学家的对话》,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第139---151页。35、“中国宪政必由之路——乡村基层民主宪政建设刍议”,《宪法论坛(第一卷)》,中国民航出版社,2003年,第299---306页。36、“日本对清末刑事制度改革的影响”的学术论文,已译成日文,计25千字,收于《日中文化交流丛书—法律制度》一书,1997年1月由日本大修馆书店出版。37、“The Report on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in China”,22千字,1998年5月在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犯罪防止研究所第109期学术论会上发表交流。38、“司法审判民主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二),3万余字;学院学报2000年第1、第2期。39、“检察在中国百年的命运”,《检察实践》2000年第3期。40、“中国の检察制度”,日文,日本早稻田大学《比较法学》第32卷第1号(通卷第62号),1998年。41、The Corruption of Chinese prison staff and its effects on Criminal Re—education,发表于国际矫正学术交流年会1995,澳大利亚,霍巴特。42、“中国现行宪政问题及修宪改革的方向”,(日)《联合新报》,1998年7月9日第7版。43、“中国检察制度的创建与日本法律家”,(日)《日中法律家交流协会报》,1998年3月15日,第19号第32---36页。44、“中国的检察制度”,(日)早稻田大学比较法研究所机关志《比较法学》,1998年7月,第32卷第1号(通卷第62号),第315—327页。45、 “中国检察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检察理论研究集粹》,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第二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优秀论文奖(本届未设一、二、三等奖)。46.“清末预备立宪的史实考论”,与陈金全教授合作,《湘潭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47.“新中国审判制度曲折发展的史实考析”,《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48.“先秦债及其法律调整的源流探索”,与陈金全教授合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49.“先秦时期债流转的史实探析”,与陈金全教授合作,《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50.“先秦儒家信的思想初探”,与车才洪合作,《政法论丛》,2005年第6期。51.“陪审制和参审制的考察与比较”,《西南民族大学(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2期。

(截至2011年6月)一、专著、教材(独著、合著、主编、参编) 刑法学(法大简明教材,第四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刑法学(法大精品教材,第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罪犯风险评估与管理——加拿大刑事司法的视角,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1月版。 犯罪学教科书(本校教材,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 中加社区矫正概览,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版。 犯罪学(统编教材,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7月版。 刑事执行法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 Handbook of Restorative Justice, Willan Publishing 中国监狱学会20年(1985-2005),法律出版社2006年2月版。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版。 限制对人身自由的限制——中国行政性限制人身自由法律处分的法治建设,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版。 刑法概论(教材),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年5月版。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批准与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4月版。 外国监狱制度概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中英量刑问题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 中国刑事司法制度与改革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5月版。 监狱法学(北大教材,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中国监狱改革及其现代化,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7月版。 中国预防犯罪通鉴,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5月版。 监狱学总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六害”治理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8月版。 监狱法学(本校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版。 市场经济条件下犯罪与对策,群众出版社1995年4月版。 中国犯罪原因研究综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贪污贿赂罪的原因与对策,群众出版社1992年5月版。二、论文(包括合著) 刑事法治:精妙与局限之间如何坚守,《人民检察》2011年第11期。 恢复性司法理论与实践,《刑事司法指南》2010年第3集,法律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被剥夺自由人的人格尊严与待遇——《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0条评析,载《刑事诉讼法学前沿问题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 监狱行刑需要妥善处理的几个关系,《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社区矫正概念的反思与重构,《犯罪与改造研究》2010年第2期。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罪犯教育感化的影响及其现代启示,《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10期。 社区矫正:用语的改变与意义的翻新,载《犯罪、刑罚与人格——张文教授七十华诞贺岁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 中国法治30年——监狱法篇,载《中国法治30年:回顾与展望》,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 监狱工作社会化的作用与中国实践,《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罪犯探亲:对罪犯权利的人性化回应,《人民公安报》2008年7月9日第4版。 当前中国监狱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韩文),《矫正研究》(韩国)2008年(总第39号)。 恢复性司法视角下之少年司法构建,载《恢复性少年司法理论与实践》,群众出版社2007年7月版。 减刑制度的价值分析及其改革思路,《中国司法》2007年第1期。 恢复性司法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的发展,《犯罪与改造研究》2006年第12期。 监狱学教学:寂寞与辉煌的变奏,《犯罪与改造研究》2006年第4期。 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多元视角:监狱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与探讨,《犯罪与改造研究》2006年第2期。 开放式处遇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中国监狱学刊》2006年第1期。 中国法制建设与人权保障,载《新世纪中国人权》,团结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我国假释制度之改革与完善,载《纪念监狱法施行十周年文集——回眸十年读华章》,法律出版社2005年8月版。 我看累犯不得假释,《法制日报》2005年5月29日第3版。 严打的刑事政策分析,载《刑事一体化与刑事政策》,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版。 论放逐刑,《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恢复性司法的积极意义,《法制日报》2004年10月28日第7版。 建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区文化机制,载《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司法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青少年犯罪研究会2004年8月正式出版。 惩罚和教育改造罪犯是监狱的双重使命,《检察日报》2004年3月31日第8版。 以罪犯为本体,《犯罪与改造研究》2004年第3期。 我国缓刑制度之改革与完善,《犯罪与改造研究》2004年第2期。 理性认识恢复性司法的预防思想,《检察日报》2004年1月20日第6版。 监狱学研究的方法论,《中国监狱学刊》2004年第1期。 罪犯权利观的现实指导意义,《法制日报》2003年12月26日第3版。 中国监狱改革之基本构想,载《刑事一体化的本体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社区矫正是有益尝试,《人民日报》2003年9月5日第5版。 为什么要保护罪犯的权利,《法制日报》2002年10月22日第12版。 中国的劳动教养制度及其改革,《日本札幌学院法学》第19卷第1号(2002年9月)。 学者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监狱制度,《犯罪与改造研究》2002年第9期。 劳教司法化是大势所趋,《法制日报》2002年5月29日第3版。 刑事执行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综述,《犯罪与改造研究》2002年第5期。 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原因及对策,载《法大刑法学研究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禁止奴役和强迫劳动,《犯罪与改造研究》2002年第4期。 禁止酷刑,《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2期。 刑罚轻重的根据,《政法论坛》2002年第2期。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借鉴价值,《安徽职业警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监狱工作与监狱立法,《犯罪与改造研究》2000年第5期。 把犯罪预防的措施落实到基层,载《走向21世纪的“枫桥经验”——预防犯罪实证研究》,群众出版社2000年3月版。 中国监狱现代化的方法论选择,《政法论坛》1999年第5期。 新世纪中国监狱定位问题初探,《犯罪与改造研究》1999年第5期。 监狱工作与监狱理论研究20年改革述评,《犯罪与改造研究》1999年第第1-2期。 理性化及其局限——监狱行刑观念的价值定位,载《刑事法学要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8月版。 现代化、监狱现代化与现代化文明监狱,《犯罪与改造研究》1998年第7期。 我国现行监狱工作方针的价值基础,《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年第2期。 监狱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启示,《法律科学》1997年第5期。 监狱效能与宏观环境,《政法论坛》1997年第4期。 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与刑事立法一体化,《中国监狱学刊》1997年其4期。 世纪之交的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贪污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载《反贪污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红旗出版社1996年9月版。 论行刑社会化,载《监狱学概论参考资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版。 “行刑社会化”概念探析,《江西法学》1992年第3期。三、主编文集 恢复性司法论坛(2007年卷,总第三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恢复性司法论坛(2006年卷,总第二卷),群众出版社2006年1月版。 恢复性司法论坛(2005年卷,总第一卷),群众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中国刑法学杂志投稿经验分享

刑法学是法学的主干课,别看它有一个完整的条文作依托,但那些认为它好学的人是大错特错了它的最大难点就在于认定犯罪要考察行为人的主观方面,而主观方面又是捉摸不定的由主观方面出发,又要涉及社会的道德、伦理、哲学、宗教等内容。刑法分则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民法、行政法调整的范围要广泛,它实际上是对民法、行政法的衔接,这就需要具备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并具有严谨的思辩能力。刑法的特点是,越学越感到疑惑,越感到疑惑说明已经学到了一定深度。这是我投身法学24年,涉足刑法领域20年的一点体会,或者是感悟。

学习《刑法》心得体会 -------------------------------------------------------------------------------- 在这个月的读书学习过程中,我主要对司法考试教材中的刑法学进行了有计划的学习,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一法律解释对我启发很大,现在我就把这一解释向大家介绍一下。 根据刑法第一款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审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犯罪嫌疑人因病、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者先以信电投案的;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的;经查实确已准备投案的,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 犯有数罪的犯罪嫌疑人仅如实供述所犯罪部分犯罪的,只对如实供述部分犯罪行为,认定为自首。 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实供述犯罪行为,还应该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才能认定为自首。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不同的罪行的,以自首论。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具体确定从轻、减轻还是免除处罚,应当根据犯罪轻重,并考虑自首的具体情节。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或者判决确定罪行属同种罪行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如实供述的同种罪行较轻的,一般应当从轻处罚。 根据刑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犯罪分子到案后有检举、揭发他人犯罪的,包括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罪行的,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阻止他人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应当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共同犯罪案件的犯罪分子到案后,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事实的,可以酌情予以从轻处罚。 根据刑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犯罪分子有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的,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重大案件的线索,经查证属实,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重大嫌疑人,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等表现的,应当认定为有重大立功表现。

刑法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对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国家利益乃至促进社会发展均至关重要。 目前,改革和开放在继续进展与深化,法律调整需要加大力度,法治建设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和现代化,法学研究面临挑战与发展机遇并存之局面。 未来中国刑法学的发展,应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刑法理论和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经验,促进中国刑事法治的民主化、科学化、国际化进程 (一)在形事政策上,对传统型犯罪的惩治与防范问题 惩治与防范犯罪乃刑法的宗旨所在,也是刑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与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使命。从今后十年的发展趋势看,下列传统型犯罪的惩治和防范仍应作为刑法研究的重点:破坏经济秩序的犯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渎职犯罪;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等。对这些犯罪的有效惩治和防范,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有利于廉政建设,亦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 (二)在经济方面,注重对新型犯罪的开拓研究 当前国外出现的一些新的犯罪类型,如计算机犯罪、环境犯罪、与生物工程有关的犯罪、恐怖主义犯罪等,在我国尚不十分严重,但是刑法学对它们的研究不能因此而放松,而应当进行超前性的探讨。当然,这种研究应结合我国的科技、经济发展水平,不可盲目追随国外。 在新型犯罪中,法人犯罪问题应受到重视。就世界范围来讲,英美法系较为普遍地承认法人犯罪,大陆法系国家近年来亦有承认法人犯罪的某些迹象(如法国1994年3月1日生效的新刑法典就用大量篇幅规定了法人犯罪)。但是,从实务上考察,如何真正使法人承担刑事责任并达到刑罚之目的,在两大法系中仍是问题。我国近年刑事立法中规定了诸多惩治单位犯罪的条款,但实际效果颇值得怀疑。刑法理论上关于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的争论尚未见分晓,仍有待于深化。 (三)法治文化视角上,不断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研究刑法问题 自从五十年代不分良莠地全面移植原苏联刑法理论之后,中国刑法学便向其他国家的刑法理论关闭了大门,而只是致力于将原苏联的刑法理论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对其他国家刑法学研究的资料之占有相当有限。近些年虽然情况有所好转,但所据资料亦以二手货为多,而且很不系统。既然对其知之不多,便很难予以研究和借鉴。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中国刑法理论落后于国外刑法理论的现象亦愈加明显。对国外先进的刑法理论借鉴不多,对国际刑法学术交流活动参与不够,是中国刑法学的一个重大缺陷,这使得我国刑法理论患营养不良和视野狭窄的弊病。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中国的对外开放得以全方位地展开,刑法学也被推到对外开放的前沿。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国际刑法学、比较刑法学、外国刑法学应当成为今后刑法学研究的重要领域。1997年和1999年中国将分别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一国两制”将变成现实,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交流与和平统一的步伐也正在不可逆转地迈进,因而关于港澳台地区刑法与全国性刑法的效力范围及其冲突与解决等问题,亦将成为刑法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与此同时,还应加强与国外境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研究合作,真正解决人治与法治的问题

刑法没有此规定 但此做法合理

中国刑法学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介绍你专业的课程,研究方向,意义,就业的方向,以及与社会生活的相关性 中国刑法学是一门以中国刑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研究的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在理论上值得深入研究,而且对于其立法与司法也同样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本研究方向的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刑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司法实务的研究两个方面。在刑法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主要以刑法学的基本范畴、刑罚学和经济刑法的研究为主攻目标;在司法实务研究方面主要以职务犯罪、毒品犯罪和经济犯罪等为突破对象。 本学科涉及组织刑法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等监狱、劳教场、少管所,以及派出所、法院、检察院 街道办事处 银行 证券 基金 等就业方向

刑法学是法学的主干课,别看它有一个完整的条文作依托,但那些认为它好学的人是大错特错了它的最大难点就在于认定犯罪要考察行为人的主观方面,而主观方面又是捉摸不定的由主观方面出发,又要涉及社会的道德、伦理、哲学、宗教等内容。刑法分则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民法、行政法调整的范围要广泛,它实际上是对民法、行政法的衔接,这就需要具备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并具有严谨的思辩能力。刑法的特点是,越学越感到疑惑,越感到疑惑说明已经学到了一定深度。这是我投身法学24年,涉足刑法领域20年的一点体会,或者是感悟。

刑操生死,法执衡平!

中国刑法学杂志投稿经验怎么样

大陆与台湾诬告陷害罪之立法的比较研究,载《法学家》 (cssci 期刊 )2001 年第 3 期,独著; 单位普通累犯理性研究,载《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期刊 )2001 年第 6 期,该文后来被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学》复印资料 2002 年第 2 期,独著; 新刑法第 403 条第 2 款罪疑点探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 (cssci 期刊 )2005 年第 3 期,独著; 泄露国家秘密犯罪的司法抉择,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期刊 )2005 年第 3 期,独著; 析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定义与构成要件,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年第 1 期,该文后来分别被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学》复印资料 2001 年第 7 期和被编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文摘卡》 2001 年第 2 期,独著; 论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法律适用,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4 年第 5 期,该文后来分别被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复印资料 1995 年第 3 期,合著; 论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无罪推定原则,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年第 5 期,独著; 单位毒品累犯认定的刑法根据与适用,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 年第 4 期,独著; 二元罪过选择型犯罪之罪名探究,载《人民检察》(法律核心期刊) 2002 年第 7 期,独著; 论我国区际刑事管辖冲突解决的原则, 2000 年中国刑法研究会年会暨新千年刑法研讨会提交论文,载《新千年刑法研讨会论文集》,法律出版社 2001 年 8 月版,独著; 新刑法中单位累犯之认定,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1 年第 3 期,独著;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与刑法协调中的立法抉择,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2 年第 4 期,独著; 论渎职罪的刑事立法完善,载《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1 期,独著;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刑事立法必须完善,载《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报学报》 2001 年第 3 期,独著; 论新刑法中的单位累犯,载《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年第 3 期,独著; 尼日利亚联邦防治法人犯罪的新举措,载《经济与法》 2001 年第 3 期,独著; 新刑法第 30 条之价值分析与立法完善,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4 期,独著; 论国际刑法的概念、性质、功能,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年第 5 期,独著; 二元罪过形式选择型犯罪之罪刑适用, 2001 年中国刑法研究会上会提交论文,独著; 单位危害国家安全罪累犯刍议, 2002 年中国刑法研究会年会提交论文,该文后来发表于《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2003 年第 2 期,独著; 南非刑法的渊源与罪刑法定原则,载《河南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年第 4 期,独著; 论刑法规范协调原则的两个派生原则,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3 年第 6 期,独著; 刑法规范结构分析的基点初论,载《河南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年第 4 期,独著; 当代中国区际刑事管辖冲突解决原则检讨,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 年第 2 期,独著; 刑法规范的结构模式新探,载《当代法学》 2004 年第 3 期,独著; 刑事义务基本问题初论,载《湘江法律评论》,检察出版社 2004 年版,独著; 当代中国内地死刑案件再审的根据与完善,“死刑的正当程序”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载《死刑的正当程序论文集》,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 年 1 月版,独著; 当代中国内地死缓的根据、适用与完善探究——以一体化的刑事法为视野, 2004 年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北京年会提交论文,独著; 论科学的单位犯罪刑事司法理念——以当代中国为中心,法人犯罪理论与实践问题国际研讨会提交论文; 刑事责任定义再认识,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 年第 5 期, 0 千字,独著; 刑法规范的配置解构,载《马克昌教授八十华诞祝贺文集》, 8 千字,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年版,独著。论文 刑事义务基本问题初论,载《湘江法律评论》,检察出版社 2004 年版,独著; 刑法规范定义之检讨 ,载《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5 年02 期 ,独著; 渎职罪立法缺陷与完善 ,载《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 2005 年03 期 ,独著;引文索引(杨凯的论著被以下论文引用仅限本网不完全收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商品房买卖中的适用问题 /刘京柱,,矛盾与和谐:司法公正与媒体监督 /唐时华,,

既然是简述,那就一个字:差!

还行吧,不过好不好写取决于你的知识积累程度,我建议写之前多看看法学这本期刊,看看这个领域的研究你有没有兴趣,擅不擅长写,如果都没问题,那这个对你来说就比较好写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