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热带地貌期刊投稿经验

发布时间:

热带地貌期刊投稿经验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历史悠久,其前身为1933年创建的勷勤大学博地系,1946年成立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地理系,1952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时,南昌大学地理系、湖南大学经济地理专业相继并入,组建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2年改为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2004年12月成立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曾昭璇、吴壮达、钟功甫、刘南威、吴正、吴郁文、韩渊丰、卓正大、黄少敏、陈敬堂等老一辈地理学家,在丹霞地貌、珠江三角洲发育、历史地理学、华南沿海风沙地貌、古天文航海、农业区划、区域经济开发、城镇规划与布局、中国区域地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辉煌成果。地理科学学院的发展倾注了以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老一辈学者的心血,他们在诸如“丹霞地貌”概念的提出、珠江三角洲发育的历史过程、华南沿海风沙地貌的发育、珠三角海岸地貌、广东农业区划、中国区域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辉煌的成果。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地理科学学院教师在环境及其演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海岸地貌的发育与管理、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植被生态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发表了大量教学和科研论文与著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国50多年以来,地理科学学院为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地区,培养了大量地理教育与科学研究人才,目前已累积毕业各种层次学生5000余人,他们当中大多数目前都在各自战线上成为业务骨干。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职教工5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副研究员2人,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馆员1人。教师中获博士学位27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博士生导师5人,省“千百十”重点培养教师2人。1995年以来,学院教师曾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等16项;1人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人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人获省、部级先进教师称号,2人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20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研究专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霍英东”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30余项,各级横向课题50余项。出版专著及教材40余部,其中《自然地理学》、《中国区域地理》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发表论文800余篇,多篇发表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Palaeo-geography,Climatology,Ecology》、《The Holocene》、《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理学报》、《地质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被SCI、EI等世界检索系统收录。在某些领域,如李保生教授、周尚哲教授在华南热带、亚热带风尘堆积环境意义、季风亚洲第四纪古冰川与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院一直贯彻、实行多层次形式办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已经培养了大量各种层次的地理学人才。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现拥有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点和自然地理专业、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点以及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3个本科专业和房地产经营与土地管理专科专业,同时在继续教育如教育硕士、函授本科、夜大专科等方面,近年来也有较大发展。学院有两门省级重点课程,“自然地理学”长期为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其中,地理科学本科专业2003年获得“广东省名牌专业”称号;2003年“自然地理学”获批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自然地理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区域环境分析与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获得“土地规划机构甲级资质”。2008年,《自然地理学》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地理教育人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培养能在资源、环境、规划、旅游、交通等相关部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信息技术企业与软件公司进行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工程、技术开发和决策与土地管理的综合人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主要培养能在资源、环境、国土、经济、旅游、交通、房地产等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从事规划管理、决策咨询、相关政策法规研究工作的综合型人才;房地产经营与土地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适应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学院现有各类在册学生近千名;拥有激光粒度仪、原子吸收元素分析仪、阴离子分析仪及全站仪、彩喷绘图仪、扫描仪、数字经纬仪等一批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各类中英文藏书12万册,期刊220种。地理科学学院建立有完整的教学和科研组织,确保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现设有三个系:地理科学系、地理信息科学系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另设有热带地貌研究室、旅游研究所、区域和城镇规划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室、港澳研究室和热带地理研究室等科研机构,以及自然地理、区域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地图遥感函授教学法、地质地貌等5个教研室和导游培训中心。本院主编、出版的专业学术期刊《热带地貌》面向全国发行。地理科学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全部达到了合格课程标准。其中中国经济地理、中国自然地理被评为省级重点课程。在科研方面,突出地貌与环境变迁、自然灾害防治对策、GIS研究、城市与区域经济开发、城市生态与生态旅游等方向的研究。在教学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和师德教育,大力改善教学环境,增建新的多媒体教室,全系教学水平有新的提高。在应用地理方面,地理科学学院教师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为社会服务,先后在旅游规划、经济发展战略、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获得了较多的横向科研项目。此外,在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区域城市经济开发等方面都有了开创性的研究,已积累了一批研究成果,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已在茁壮成长。具有悠久历史的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正焕发着青春,朝着建设国内一流、研究型地理学科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迈进。在未来岁月中,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会更加努力地将地理学教育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地理学人才。我们的目标是:立足广东,面向华南;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发挥地理科学学院优势,突出地理科学学院特色,把地理科学学院办成国家在华南地区地理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成为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地理教育与科研单位。

热带地貌杂志投稿经验

曾昭璇,出生于1921年12月,1943年获中山大学地理学学士,1946年获中山大学人类学硕士。曾担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教授、代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中山大学客座教授。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民俗学会、太平洋历史学会、古都学会、自然科学史学会理事,海岸河口学会荣誉理事,地貌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地质学学会永久会员,中国科学院第四纪研究会名誉委员。主编《热带地貌》学术刊物20多年。出版中文专著20多部,英文专著4部,发表论文200多篇。为享有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热带地貌》曾昭璇教授十分重视物质在地貌发育的作用,是我国岩石地貌学研究领域的先驱和代表。20世纪40年代开始从地质学和岩石学的角度研究粤北红层及其地貌表现,发表大量关于中国东南部红层与丹霞地貌的文章。1960年出版《岩石地形学》专著,1981年与黄少敏合作撰写了《中国自然地理——地貌》大型丛书的“红层地貌、花岗岩地貌”部分,系统论述了中国红层及其丹霞地貌的岩石特点、构造变动和外力作用,将在红色砂岩上发育的丹霞地貌总结出5种基本类型,论述了岩石构造和外力作用在丹霞地貌发育中的关系,在国内开辟了丹霞地貌作为一种地貌类型的研究方向,是我国丹霞地貌研究的主要奠基人。

热带地貌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曾昭璇,出生于1921年12月,1943年获中山大学地理学学士,1946年获中山大学人类学硕士。曾担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教授、代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中山大学客座教授。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民俗学会、太平洋历史学会、古都学会、自然科学史学会理事,海岸河口学会荣誉理事,地貌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地质学学会永久会员,中国科学院第四纪研究会名誉委员。主编《热带地貌》学术刊物20多年。出版中文专著20多部,英文专著4部,发表论文200多篇。为享有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热带地貌》曾昭璇教授十分重视物质在地貌发育的作用,是我国岩石地貌学研究领域的先驱和代表。20世纪40年代开始从地质学和岩石学的角度研究粤北红层及其地貌表现,发表大量关于中国东南部红层与丹霞地貌的文章。1960年出版《岩石地形学》专著,1981年与黄少敏合作撰写了《中国自然地理——地貌》大型丛书的“红层地貌、花岗岩地貌”部分,系统论述了中国红层及其丹霞地貌的岩石特点、构造变动和外力作用,将在红色砂岩上发育的丹霞地貌总结出5种基本类型,论述了岩石构造和外力作用在丹霞地貌发育中的关系,在国内开辟了丹霞地貌作为一种地貌类型的研究方向,是我国丹霞地貌研究的主要奠基人。

热带地貌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土壤成因 成土因素∶母质(parent materials)、气候(climate)、生物(living organisms)、地形(relief)和时间(time)。 母质因素 土壤可以从岩石原地风化(in-situ weathering)或任何堆积物(deposits)演变而成。 岩石或堆积物的性质、构造、颜色和成分,对土壤的有直接的影响。 母质的差异,影响土壤形成的速度和土层的厚薄。 随著土壤逐渐成熟,这因素的影响力便逐步下降,其影响最终会被其他因素完全遮蔽。 地形因素 地形对气候产生影响,使土壤的水分和温度状况发生变化。高度上升、温度下降、水分数量下降。 地形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影响土壤中的物质转移。 地形影响土壤侵蚀作用。坡度大,冲刷作用严重,水分和养分流失,上层辐薄。 山坡座向影响热量和湿度。背阳坡,温度低,湿度高,日照数量大。 土链(soil catena)∶在不同地形上,泥土剖面的变化。在陡坡上,土层厚度减少。在平坦土地上,土层厚。在沼泽地区,形成泥炭层。 山势的起伏影响排水情况(drainage)。在山坡上,排水迅速,土壤含水量较低。在平坦地面上,如果泥土或岩石下属排水不良,出现地下水位上升至地面情况,令有机物质累积。 在和缓起伏的地形,排水状况理想,令土壤剖面保持稳定。在陡峭山坡,水分流失过多,土壤剖面发育迟缓。 时间因素 土壤的特性需要时间来发展。 年幼的土壤,各土层层次的特徵并不明显。 土壤在稳定的气候环境下,经过长时的发育,造成成熟的土壤剖面。 时间影响其他成土因素的重要性。在土壤形成初期,母质因素日最重要。但土壤形成后,其他因素的重要性日渐提高。 注:上述三个因素缓慢地、内在地影响土壤本质变化,称为消极因素。下列两组因素(气候、生物)会较急剧地,外在地影响土壤形成,称为积极因素。 气候因素 无论土壤的母质如何,在同一气候状况下,经过相当的时间,土壤的特性将会十分相似。 降水/水分状况 水分影响土壤中的化学作用和生物活动。 潮湿多雨地区,盐分淋失,泥土呈酸性。土壤养分下移,肥力下降。 乾燥地区,蒸发大於降水,土壤中水分上升,令盐分在地表积聚,形成硬磐 (hard pan)。 降水多的地区(降雨量>600毫米),形成淋余土或铁铝土。(pedalfer soil) 雨量少的地区(降雨量<500毫米),形成钙层土。(pedacal soil) 脱硅作用(desilication):硅随水分下移被冲至泥土下层,多在热带雨林发生。 温度 直接影响风化作用速度,决定土层厚薄。 影响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生物化学作用。 温度每上升10 C,化学作用增加一倍。 寒带地区,温度低,风化作用、生物化学作用微弱,土壤发育缓慢,处於原始阶段。土壤多受物理崩解形成碎屑物质,颗粒粗大。 热带地区,高温多雨,矿物除石英外多被分解,颗粒较小。植物生长迅速,有机物质积聚快,但分解亦快,形成O层薄,腐殖质少。 温度影响土壤中水分移动方向。在温度高,蒸发率高地区,水分在泥土中向上移动,令盐分积聚。 风速 增加蒸发作用,加速土壤中水分流失。 在乾燥地区,强风会将表面土壤带走,令养分流失。 生物因素 植物 土壤与植物间的物质交换。 植物腐烂分解供给有机物质给土壤。 植物根部巩固土壤。 植物产生截流作用,令土壤侵蚀减少。 森林减低风速,遮蔽阳光,减少水分蒸发,使分解作用不停进行。 植物吸收盐基养分,养分被吸收后,经分解作用再释放回土壤中。 植物根部有助风化,令空气及水分流通。 微生物 细菌、真菌及分解者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令土壤保持养分流动。 土壤动物 钻土动物影响土壤结构和性质,令土壤的物理及化学作用活跃。 人类活动 耕作、施肥、伐林、灌溉、保护植被等,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位置和成分。 中国土壤地理 pedogeography of China 中国土壤资源丰富、类型繁多,世界罕见。中国主要土壤发生类型可概括为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12系列。 红壤系列 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土壤资源,自南而北有砖红壤、燥红土(稀树草原土)、赤红壤(砖红壤化红壤)、红壤和黄壤等类型。 砖红壤 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下强富铝化酸性土壤,在中国分布面积较小。海南岛砖红壤的分析资料表明:风化度很高,粘粒的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以下同)低于5,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三水铝矿、高岭石和赤铁矿,阳离子交换量很少,盐基高度不饱和。 燥红土 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下形成的土壤,分布于海南岛的西南部和云南南部红水河河谷等地,土壤富铝化程度较低,土体或具石灰性反应。 赤红壤 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具有红壤和砖红壤某些性质的过渡性土壤。 红壤和黄壤 均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生成的富铝化酸性土壤,前者分布在干湿季变化明显的地区,淀积层呈红棕色或桔红色,剖面下部有网纹和铁锰结核,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为9~2,粘土矿物含有高岭石、水云母和三水铝矿;后者分布在多云雾,水湿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川、黔两省为主,以土层潮湿、剖面中部形成黄色或蜡黄色淀积层为其特征,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针铁矿和褐铁矿。 红壤系列的土壤适于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作物一年可二熟、乃至三熟、四熟,土壤生产潜力很大。目前尚有较大面积荒山、荒丘有待因地制宜加以改造利用。 棕壤系列 亦为中国东部湿润地区发育在森林下的土壤,由南至北包括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漂灰土等土类。 黄棕壤 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杂生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弱富铝化、粘化、酸性土壤,分布于长江下游,界于黄、红壤和棕壤地带之间,土壤性质兼有黄、红壤和棕壤的某些特征。 棕壤 主要分布于暖温带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夏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中性至微酸性的土壤,特点是在腐殖质层以下具棕色的淀积粘化层,土壤矿物风化度不高,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0左右,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并有少量高岭石和蒙脱石,盐基接近饱和。 暗棕壤 又称暗棕色森林土,是发育在温带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下的土壤,分布在东北地区的东部山地和丘陵,介于棕壤和漂灰土地带之间,与棕壤的区别在于腐殖质累积作用较明显,淋溶淀积过程更强烈,粘化层呈暗棕色,结构面上常见有暗色的腐殖质斑点和二氧化硅粉末。 漂灰土 过去称为棕色泰加林土和灰化土,分布在大兴安岭中北部,是北温带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亚表层具弱灰化或离铁脱色的特征,常出现漂白层,强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属于生草灰化土和暗棕壤之间的过渡性土类,可认为是在地方性气候和植被影响下的特殊土被。 棕壤系列土壤均为很重要的森林土壤资源。目前,不仅分布有较大面积的天然林可供采伐利用,为中国主要森林业生产基地;且大部分土壤,尤其是分布在丘陵平原上的黄棕壤和棕壤有很高的农用价值,多数已垦为农地和果园。 褐土系列 包括褐土、�土、黑垆土和灰褐土,这类土壤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进行腐殖质的累积,石灰的淋溶和淀积作用较明显,残积一淀积粘化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褐土 又称褐色森林土,分布于中国暖温带东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形成于中生夏绿林下,其特点为腐殖质层以下具褐色粘化层、风化度低,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0~5,含有较多水云母和蛭石等粘土矿物,石灰聚积以假菌丝形状出现在粘化层之下。 � 土 褐土经长期施用土类堆积覆盖和耕作影响,在剖面上部形成厚达30~50厘米以上的熟化层,即变成�土。主要分布于陕西的关中地区。 黑垆土 以深厚的淡黑色垆土层而得名。首先形成于半干旱草原植被下,后又经长期耕种熟化的土壤,主要分布在陕北、晋西和陇东一带的黄土地区。 灰褐土 又称灰褐色森林土,是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山地森林下的土壤,具暗棕色或浅褐色的粘化层,因石灰淋溶程度的不同又分灰褐土和淋溶灰褐土两个亚类。 在利用上,褐土系列除灰褐土是重要的林用地外,其他土壤为中国北方的旱作地,搞好水土保持,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 黑土系列 中国温带森林草原和草原区的地带性土壤,包括灰黑土(灰色森林土)、黑土、白浆土和黑钙土。以强烈的腐殖质累积过程为特点。 灰黑土 又称灰色森林土。处在湿润的地区,以大兴安岭的西坡最为集中,植被为森林类型,林下草灌植物繁茂,生草过程较强,有机质累积量大,土壤具较明显的淋溶作用和粘粒移动淀积现象。 黑土 土壤水分状况较充沛,相对湿润,植被为草原化草甸,当地称“五花草塘”,土壤有机质的累积量较高,具有黑色而深厚的土层,腐殖质层厚达30~70厘米以上,底土常出现轻度潜育特征。 白浆土 表层腐殖质层下具灰白色的白浆层而得名。分布在东北地区东部山间盆地和谷地,气候湿润,植被类型为喜湿性的浅根植物,土壤有机质累积量不及黑土,因有机质分解程度差,而常具泥炭化特征,白浆土表层有机质的含量达8~10%,白浆层下质地多属重壤土和粘土;白浆层质地相对较轻,铁的淋失十分明显,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并有少量高岭石和无定物质。 黑钙土 分布在半干旱地区,植被以草原类型为主,也有草甸草原植物,有机质的累积量小,分解强度较黑土大,腐殖质层一般厚约30~40厘米;石灰在土壤中淋溶淀积,常在60~90厘米处形成粉末状或假菌状的钙积层,是黑钙土区别于其他黑土的重要特征。 黑土系列的土壤以东北地区分布的面积最广,适于发展农、牧业和林业,特别是黑土、黑钙土和白浆土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对象,除已垦者外,尚有较大面积的荒地可供开垦,农业生产潜力巨大。 栗钙土系列 包括栗钙土、棕钙土和灰钙土,是中国北方分布范围极广的一些草原土壤。这类土壤均具有较明显的腐殖质累积和石灰的淋溶一淀积过程,并多存在弱度的石膏化和盐化过程。 栗钙土 湿带半干旱地区干草原下形成的土壤,表层为栗色或暗栗色的腐殖质量,厚度为25~45厘米,有机质含量多在5~0%;腐殖质层以下为含有多量灰白色斑状或粉状石灰的钙积层,石灰含量达10~30%。中国栗钙土土壤性质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内蒙古高原的栗钙土具少腐殖质、少盐化、少碱化和无石膏或深位石膏及弱粘化特点,而西部新疆地区在底土有数量不等的石膏和盐分聚积,腐殖质的含量也相对较高,但土壤无碱化和粘化现象。 棕钙土 与栗钙土相比较,其腐殖质累积过程更弱,而石灰的聚积过程则大为增强,钙积层的位置在剖面中普遍升高,形成于温带荒漠草原环境,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和准噶尔盆地的北部,是草原向荒漠过渡的地带性土壤。 灰钙土 其形成常与黄土母质相联系,分布面积以黄土高原的西北部、河西走廊的东段和新疆的伊犁河谷最为集中,土壤剖面分化弱,发生层次不及栗钙土、棕钙土清晰,腐殖质层的基本色调为浅黄棕带灰色,钙积层不明显,表层有机质含量5~0%,且下延较深,一般可达50~70厘米。 栗钙土系列土壤是中国主要的牧业基地,也是重要的旱作农业区,需因地制宜实行农牧结合,改良草场和建立人工饲草料基地。 漠土系列 中国西北荒漠地区的重要土壤资源,包括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和龟裂土等,共同特征是:具有多孔状的荒漠结皮层,腐殖质含量低,石灰含量高,且表聚性强,石膏和易溶性盐分在剖面不大的深度内聚积,存在较明显的残积粘化和铁质染红现象以及整个剖面的厚度较薄和石砾含量多(龟裂土和灰漠土除外)等。在成土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钙化作用(石灰聚积)、石膏化与盐化作用、弱的铁质化作用,同时风成作用相当明显。 灰漠土 发育在温带荒漠边缘细土物质上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部冲积平原和北部剥蚀高原、河西走廊的中、西段及阿拉善高原的东部。新疆灰漠土表层有机质含量在0%左右,腐殖质层极不明显,石灰的最大含量可达10~30%,聚层出现在20或30厘米以下,易溶性盐含盐最大的层次在40厘米以下,往往与石膏层相联系,土壤矿物风化处于脱钾阶段,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0左右;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 灰棕漠土 温带荒漠条件下和粗骨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在西北占有很大的面积,同灰漠土比较,腐殖质的累积作用更弱,几无腐殖质层,表层有机质含量很少超过5%,且随深度增加含量亦无多大变化,C/N比值很窄,多在4~7,但石灰的含量以表层或亚表层最高,且石膏的聚积较普遍,在10~40厘米处常形成小粒状或纤维状结晶的石膏层,石膏的最大含量可达30%以上。 棕漠土 暖温带半灌木-灌木荒漠下发育的土壤,广布于新疆的南部和东部。这类土壤基本上是与石质漠境或戈壁相适应,与北非的石漠(或称石膏荒漠和石膏壳)近似,但其干旱程度更强,以致在土壤中出现氯化物的盐层,成为世界荒漠土壤中罕见的现象。 龟裂土 发育较年轻的荒漠土壤,分布在温带和暖温带荒漠区的细土平原上,常受暂短地表水流的影响。但不具水成土的性质,地表平坦、坚硬,呈灰白色,被网状裂纹切成不规则的多角形裂片,形似镶嵌在地上的龟裂图案,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漠土系列在利用上主要受制于细土物质含量的多少和灌溉水源的有无。目前,大部分用作牧地,仅有小部分垦为农田。 潮土、灌淤土系列 中国重要的农耕土壤资源,包括潮土、灌淤土、绿洲土。这类土壤是在长期耕作、施肥和灌溉的影响下所形成。在成土过程中,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属性,使土壤有机质累积、土壤质地及层次排列、盐分剖面分布,都起了很大变化。 潮土(包括砂姜黑土) 曾称浅色草甸土,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平原,辽河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汾、渭谷地,以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和棉花为主。土壤剖面中沉积层次明显,粘砂相间,地下水位较浅,土壤中、低层氧化还原交互进行,有明显的锈纹斑及碳酸盐分异与聚积。有些地区出现沼泽化和盐渍化。 黄河淤积平原潮土的机械组成,老河床和天然堤上多为砂土,老河床两侧缓斜平地多为轻壤土,浅平洼地则为粘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仅6~1%。碳酸钙含量在6~8%,含钾量可达 2%左右,含磷量多在1~2%。其含盐量一般不超过 1%;在洼地边缘可达5~1%。土壤呈碱性反应,pH值5~5。 潮土土层深厚,矿质养分丰富,有利于深根作物生长,但有机质、氮素和磷含量偏低,且易旱涝,局部地区有盐渍化问题,亟待改良。 灌淤土 主要分布于银川、内蒙古后套及辽西平原。灌淤层可厚达 1米以上,一般也可达30~70厘米。土壤剖面上下较均质,底部常见文化遗物。灌淤层下可见被埋藏的古老耕作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因地区不同而异。西辽河平原的灌淤土,质地较粘重,有机质含量约2~4%,盐分含量,一般小于3%,不含石膏;河套地区的灌淤土,质地较砂松,有机质含量约1%,含盐量较高。 灌淤土是中国半干旱地区平原中的主要土壤,一年一熟,以春播作物为主,生长小麦、玉米、糜谷等。地下水位较浅,水源充沛;因排水条件较差,有次生盐化现象,应注意灌排结合。 绿洲土 又称灌漠土,主要分布于新疆及河西走廊的漠境地区的绿洲中,是干旱地区的主要耕作土壤。灌溉淤积层甚至可厚达0~5米;在引用坎儿井灌溉地区,灌淤层不超过1米。这些厚层灌溉淤积层土壤层次分化不明显,上部土层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2%,下部可达5~7%。磷钾含量均较丰。碳酸钙含量一般在10-20%,且分布均匀。但易发生板结,有次生盐化问题。采取灌溉与排水相结合,营造防风林带与林网,合理轮作倒茬,多种绿肥、牧草,是提高肥力的主要途径。 草甸、沼泽土系列 即湿土。为水成、半水成土壤类型。 草甸土 直接受地下水浸润,在草甸植被覆盖下发育而成。广布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在内蒙古、新疆等地河流两岸的泛滥平原、湖滨阶地上,也有分布。 草甸土腐殖质含量一般较丰富,分布在东北地区的草甸土,暗色有机质层厚达1米以上,土壤底部常见二氧化硅粉末,土体中见锈色斑纹及铁锰结核;在新疆地区的草甸土有机质层仅25厘米,常见大量石灰结核,并有盐分累积。表层有机质含量约3~6%,甚或可高达10%。在1米深的土层中,其含量尚可达1%。在西北干旱区有机质含量表层低于4%。在新疆、内蒙古的草甸土中,碳酸钙含量可达10%。 草甸土开垦后,表层土壤垒结性减低,较前疏松,有机质含量亦随之下降。这类土壤肥力较高,养分也较丰,水分供应良好,是主要垦殖对象;亦为重要牧场基地,合理安排农、牧关系十分重要。 沼泽土 在长期积水或过湿情况下形成。广布于中国东北三江平原及川西松潘草地。均有深厚的腐殖质层或泥炭层。 因土壤长期处于还原状态,产生了明显的潜育过程,形成充分分解的蓝灰色潜育层。土壤结持力甚低。在表层有机质层或泥炭层与底层蓝灰色潜育层间,尚可见大量锈斑或灰斑的土层,亦可见铁锰结核。沼泽土中有机质含量常在5~25%,泥炭层可高达40%以上,有机质分解不充分,C/N比值宽。大都尚未充分利用。 水 稻土系列 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其中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最为集中。 水稻土是耕种活动的产物。是由各种地带性土壤、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经水耕熟化培育而成,其形成过程是在季节性淹水灌溉、耕作、施肥等措施影响下,进行氧化还原交替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复盐基作用与盐基的淋溶,及粘粒的分解、聚积与迁移、淋失,使原来的土壤特征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剖面发生分异,而形成特有的土壤形态、理化和生物特性。 水稻土的剖面结构包括下列层次:耕作层(A)、犁底层(P)、渗育层(W)、 淀积层(B)、淀积潜育层(Bg)及潜育层(G)。耕作层淹水时水分饱和,呈半流泥糊状或泥浆状。排水落干后,呈包含有屑粒、碎块的大块状结构,结构面见锈斑杂有植物残体;犁底层较紧实,暗棕色的垂直结构发达,有锈纹和小铁锰结核;渗育层由于水分渗透,铁质淋洗强烈,颜色较淡;淀积层多呈棱块状结构,多锈纹、锈斑和铁锰结核;淀积潜育层处在地下水变动范围内,呈灰蓝色,有较多的锈斑和锈纹结构不明显;潜育层处于还原状态,呈蓝灰色结构。 水稻土大致可分为淹育、潴育及潜育等三种类型。淹育型发育层段浅薄,属初期发育的水稻土,底土仍见母土特性,如红壤仍有红色底层;潴育型发育完整,具有完整的剖面结构;潜育型属由潜育土或沼泽土发育而成。 水稻土是中国很重要的农业土壤资源,应根据土壤特性因地制宜加以改良,充分利用。 盐碱土系列 又可分为盐土和碱土。 盐土 中国土壤中含可溶盐较高的盐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尤以内蒙古、宁夏、甘肃、清海和新疆为多。华北平原和汾、渭谷地也有零星分布。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地势低洼、含盐地下水接近地表是盐土形成的主要条件。盐分累积的形态通常是地表出现白色盐霜,作斑块状分布。含盐量高的盐土可出现盐结皮厚度(小于3厘米)或盐结壳(大于3厘米),在结皮或结壳以下为疏松的盐与土的混合层,可由几厘米到30~50厘米;甚或可见盐结盘层。盐分累积的特点是表聚性很强,逐渐向下盐分递减。沿海地带盐分累积特点是整层土体均含较高盐分。 中国盐土的盐分组成甚为复杂。滨海地区的盐土主要为氯化物盐土;硫酸盐盐土则分布于新疆北部、甘肃河西走廊、宁夏银川平原和内蒙古后套地区,但面积不大。而氯化物与硫酸盐混合类型的盐土,在中国盐土中到处可见,以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新疆等省区最为集中。此外,东北松嫩平原、山西大同盆地等,在其盐分组成中含有碳酸根,称苏打盐土,碱性特强,腐蚀植物根系,大部植物难以生长。 盐土的改良应采取灌排、生物及耕作等综合措施;种稻洗盐也是改良盐土的有效措施。 碱土 在中国分布面积较小,大都零星分布于盐土地区,特点是表层含盐量一般不超过5%,但土壤溶液中普遍含有苏打。在吸收复合体中(尤其是碱化层)代换性钠占代换总量20%以上;pH值可达 0或更高。土壤有机与无机部分高度分散,胶粒和腐殖质淋溶下移,使表土质地变轻,而胶粒聚积的碱化层则相对粘重,有时形成柱状结构,湿时膨胀泥泞,干时收缩板结,通透性与耕性均极差。过高的碱度可以毒害植物根系,过多的交换性钠可引起一系列不良的理化性质,对植物生长危害极大。 碱土的形成与发育因地区而异,如松辽平原的碱土是由于苏打盐土在脱盐过程中,钠离子进入土壤吸收复合体而形成的。华北平原的碱土(当地称瓦碱)是由盐化潮土或盐土在脱盐过程中,突出了土壤的碱化特性,表层出现碱壳。前者代换性钠含量较高(7~10毫克当量/100克土),碱化度大都在20~40%;后者在质地较轻的土壤中仅1~2毫克当量/100克土,在粘重土壤中也仅5~7毫克当量/100克土,可能属于初期形成的碱土。碱土的改良除上述水利及农业措施外,尚需采取施用石膏和磷石膏等化学改良措施。 岩性土系列 包括紫色土、石灰土、磷质石灰土、黄绵土(黄土性土)和风沙土。这类土壤性状仍保持母岩或成土母质特征。 紫色土 紫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土壤。以四川盆地分布最广,在南方诸省盆地中零星分布。紫色土有机质含量 0%左右,其发育程度较同地区的红、黄壤为迟缓,尚不具脱硅富铝化特征,属化学风化微弱的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H值为5~5,石灰含量随母质而异,盐基饱和度达80~90%。紫色土矿质养分丰富,在四川盆地的丘陵地区中为较肥沃土壤,其农业利用价值很高。利用中需防止水土流失和注意蓄水灌溉、增施有机肥料、合理轮作等。 石灰(岩)土 发育在石灰岩上的岩成土。在中国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地区,凡有石灰岩出露之地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和云南境内。在石灰岩体出露的喀斯特地区多形成较为年幼的石灰(岩)土。石灰(岩)土的植被多为喜钙植物如蕨类、五节芒、白茅等。这类植物的有机质成为石灰土腐殖化作用的物质基础。石灰(岩)土可分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①黑色石灰土,有机质含量丰富,呈良好团粒结构,土色暗黑,中性至碱性反应(pH5~0),土层厚薄不一。②棕色石灰土,常见于山麓坡地,色棕粘重,不均质石灰反应。③ 红色石灰土,土色鲜红,剖面上部多无石灰反应,表土pH5,心土0~5。 磷质石灰土 分布于中国南海的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由于岛屿地处热带,大都由珊瑚礁构成。磷质石灰土即于珊瑚礁磐基础上发育而成,成土母质为珊瑚灰岩或珊瑚、贝壳机械粉碎的细砂。在海岛上的细砂表面聚积了大量富含磷质和有机质的海鸟粪,形成富含磷质的石灰性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可高达12%以上,全磷量26~32%。成为富含有机质的天然磷肥资源。 黄绵土 又称黄土性土壤,广布于黄河中游丘陵地区。土壤色泽与母质层极相近,质地均匀,疏松多孔,耕性良好,有机质含量低,仅5%,矿质养分丰富。 风沙土 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的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风沙土的特征是成土作用经常受到风蚀和沙压,很不稳定,致使成土过程十分微弱,土壤性状与风沙堆积物无多大改变。随沙地的自然固定和土壤形成阶段的发展,由流动风沙土到半固定、固定风沙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说明只要增加肥分与水分,使植被逐步稳定生长,也能成为农林牧用地。 高山土系列 高山土壤是指青藏高原和与之类似海拔,高山垂直带最上部,在森林郁闭线以上或无林高山带的土壤。由于高山带上冻结与溶化交替进行,土壤有机质腐殖化程度低,矿物质分解也很微弱,土层浅薄,粗骨性强,层次分异不明显。因而将高山土壤作为独特的系列划分开来;有黑毡土(亚高山草甸土)、草毡土(高山草甸土)、巴嘎土(亚高山草原土)、莎嘎土(高山草原土)、高山漠土和高山寒漠土之分。 黑毡土 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腐殖质累积明显,腐殖化程度相对较高,盐基不饱和或饱和度低,pH5~8,为高原优良牧场,也是小麦等作物的高产土壤。 草毡土 分布于原面平缓山坡,土体一般较湿润,密生高山矮草草甸。表层有厚3~5厘米至10厘米不等的草皮,根系交织似毛毡状,轻韧而有弹性,地表常因冻融交互作用呈鳞片状滑脱。腐殖质层厚9~20厘米,含量6~14%,作浅灰棕或暗灰色,剖面厚度30~40厘米。大都用作夏季牧场。 巴嘎土 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侧的高原宽谷湖盆,植被属于干草原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时可达3~10%,剖面下部砾石背面常有薄膜状碳酸钙累积。大部为牧地,植被稀疏,载畜量低。 莎嘎土 分布于羌塘高原东南部,西喜马拉雅山的山前地带。土体较干燥,腐殖质累积过程减弱,且出现积钙过程,土体富含砾石,表层草根较少,不形成连续草皮层,有机质含量约5~3%,碳酸钙聚积明显,最大可达10%以上。土壤均较沙质,有风沙危害,均为牧地。 高山漠土 又称冷漠土。主要分布于西藏羌塘高原,山原平坦,植被低矮而稀疏,盖度5~10%。土壤中有机质累积微弱,4~6%,盐分5~6%,碳酸钙累积明显。地表见白色盐霜及结皮,多孔,含砾石较多,亦见石膏新生体,其下为砾质母

土壤主要分为黑土、红壤土、黄土、紫色土壤四大类。我国的东北地区多为黑色土壤分布。红壤主要分布在南方,湖南、贵州两省分布较广。黄土多分布在北方或西北地区,平原地带也有。紫色土壤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成都平原。

一、实习目的:1、 掌握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提高野外调查的基本能力,本通过野外实习加深、加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 了解实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地域文化景观的构成和基本特征,深入认识其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宏观的、整体的思维方式。3、 通过对实习区域自然、人文等要素、现象及综合景观的观察、感知。综合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去发现、认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对地理学各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以后的学习和参加社会经济建设和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4、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撰写论文、汇报成果的综合能力。二、 实习时间:2011年6月3日至4日三、 考察路线:北碚观音峡背斜——合川云门地区的方山丘陵(紫土)——涞滩古镇——北碚缙云山——西南大学地质实验室和天文馆。四、 具体实习内容:1、 北碚观音峡地质地貌考察:观音峡背斜北起合川老寨子,西南倾伏于长江以南的侏罗系底层中,长约一百二十公里。背斜曾三度起伏,成三个棱角构造,由北而南依次为龙家湾背斜,观音峡背斜,中梁山背斜。观音峡位于毛背沱和施家梁之间,全长7Km,下、中三叠系(飞仙关组、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石灰岩和上三叠系(须家河组)厚层长石石英砂岩。考察时我们在观音峡的一采石场下车进行观察,采石场属于下统,嘉陵江组。以浅灰、灰、黄灰等色石灰岩、白云岩为主、夹石膏及岩墙。以岩性组合,可分为四段:一段、三段以石灰岩为主,二段、四段以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及岩溶角粒状灰岩为主。在实习区内我们观察到灰色浅灰色灰岩为主,可以看到其明显的层理构造,其一个岩层单位内水平和近水平相互平行的细微的成层物质成为水平层理。从这一构造可以看出这一地貌形成于广阔的浅海、湖底等沉积环境比较稳定的条件下。后因挤压形成背斜。紧接着使用罗盘测量其岩层的产状,记录下数据。这里熟悉了罗盘的结构及使用方法,并对岩层的产状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学会了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和记录数据。 步行向前,到达嘉陵江组与飞仙关组的交界处,此处可以看到灰岩与紫色泥岩明显的交界,说明此处发生过大的地块运动。向前就是飞仙关组,主要是紫色钙质泥岩,岩质疏松。用手便可轻松掰下岩石,观察岩石可见到岩石表面平整,呈紫色,且手感细腻。2、紫色土剖面观察:前往合川涞滩古镇的途中看到了方山丘陵,经过云门时,我们下车观察了一处典型的紫色土剖面。紫色土是一种受紫色岩石影响的土壤,凡含有石灰性物质的紫色岩石初露之处,都可以看到。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四川盆地分布最广。紫色土的形成有以下几个特点:形成紫色土的母岩石为石灰性紫红色砂岩、页岩,岩性疏松,吸热性强,易热胀冷缩而崩解,尤其是在高温季节更为强烈,加之地形起伏,植被稀少,土层侵蚀和堆积作用平凡,故成土时间短暂,长期处于幼年阶段。其次,母岩中含有较多的碳酸钙等岩类,风化物在降水后碳酸盐类虽有淋失,但土层不断被侵蚀和堆积,仍然保留着相当数量游离的碳酸钙,阻滞着盐基淋溶作用,延缓其成土过程,致使长期达不到富铝化阶段。许多性状继承了母质的原有特点。第三,由于上述两点,矿物质化学风化作用十分微弱,在其粉砂粒部分中除石英外,还有大量长石、云母等易风化的原生矿物颗粒;粘粒部分的矿物组成也以水云母或蒙脱类为主,并且在同一剖面中,土层间差异不大,仍然继承着母质的特征。紫色土在南方丘陵地区属于比较肥沃的一类土壤。磷、钾素相当丰富,氮素较贫乏。 3、涞滩古镇考察:涞滩古镇位于合川区东北28公里,建镇于宋代,占地25平方公里,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古镇,中国十大古镇之一、首批“中国最美村镇”之一。古镇傍着渠江,有舟楫之便,涞滩曾是著名的水码头,古镇三面悬崖峭壁,街市兴旺,十分繁华。古镇山环水绕的自然环境,体现了巴渝传统场镇选址的风水理念。古镇的地理环境为古镇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涞滩东临渠江,滔滔江水从鹫灵峰脚蜿蜒而去,为涞滩提供了天然屏障和水运之利。鹫灵峰如一天外来客峻立于渠江西岸,东和南两面悬崖高耸,地势险峻;北部为崩塌造成的滚石深壑,似刀劈斧吹,陡峭难行。唯有西面一侧地势平坦,有水陌相错,溪流相交,为寨内百姓提供“草泽流泉”。 目前涞滩古镇内还有400余间明清时期的小青瓦房,其建筑材料、建筑布局与建筑外形与内部特点上,均能反映出其与环境的关系。在其材料上以土烧的瓦为顶,加上木结构。在其建筑外形上,房屋顶部坡度大,房体较高,这些与其地理环境夏季高温多雨有密切关系。4、乡村聚落访谈:6月3日下午,我们离开涞滩古镇前往缙云山,途中在天星老街对当地居民做了一次访谈。了解了村子的一些基本情况。在建筑方面,一条长街贯穿村子,村中的房屋依街而建,房屋以瓦为顶且屋顶坡度大,以竹糊上泥作为墙体,是老式房屋用料的典型。但是目前房屋损坏严重,多数房屋出现墙体坍塌,屋顶瓦块缺失,有些房屋已经空置,公共设施几乎没有或已被破坏,居住条件差。在人口方面,村中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村中多剩下老弱病残及小孩。在生产及生活方面,被访者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奶奶,她的生活依靠每月两老口250元得养老金及老伴开理发店一月两百元左右的收入再加上女儿们得赡养度日。而村中的老人基本靠微薄的养老金以及子女们给的钱带着孙子孙女度日,生活都比较清苦。而青壮年则外出打工。从这些基本情况可以看出,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大量青年进入城市务工,空心村得现象已经在该村存在。形成空心村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都涌入城市工作和生活,留在乡村的人口大都为老弱病残。其二农民新建住房的过程中,由于目前我国村庄规划严重滞后,农村居民点用地往往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人们搬出原住地,到村庄外围,而村内却有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导致乡村聚落“用地空心化”。 从天星老街的空心村,我们不难看出“空心村”的影响。 第一是土地浪费严重。“空心村”占用的土地,耕不能耕,用不能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一方面是农民建新不拆旧,造成土地大量闲置;另一方面,许多村庄出现无处建房的现象,土地管理部门被迫在有限的耕地指标中切除一部分来解决缺房户的建房问题。 第二是不利于安全。“空心村”存在的房子,大都破旧不堪,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第三是影响环境卫生。“空心村”的废弃房屋由于无人居住,所以也无人修缮,有些已经倒塌。不少村民将老房子用于圈养牲畜。由于没有人清理。致使村内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杂草丛生、老鼠遍地、蝇蚊乱飞、粪便成堆。环境卫生的“脏、乱、差”,严重影响这些居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 第四是潜伏矛盾纠纷。由于“空心村”的废弃宅基地多年未曾有人使用,到了第三、第四代以后,邻居之间的土地界限必然有些模糊。随着农村土地的日益紧张,宅基地日后必将升值,到时候这些废弃宅基地可能会引发家族内或家族间及宗族间的矛盾纠纷。 第五是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空心村”的存在,使农民居住地分散散乱,农村的村落分布面积过大,村庄外延拉得过长,增加了农村进行水、电、路、通信、公用设施等基础设施统一建设的难度,延缓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空心村”的解决,必须着眼于城乡一体化规划,以合理利用土地、节约耕地为原则,结合新农村建设,达到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指导农民建造节地、节能和功能配置合理的住宅,确保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施。第一:增强耕地保护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土地资源国情和县情宣传教育,让干部群众认识到,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二:全面开展农村宅基地清理。摸清农村宅基地底数,对清理出来的闲置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复垦、统一置换,整合资源,可有效缓解建设用地短缺的局面。同时,恢复征收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费,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农民建“大房”圈“大院”,乱占乱圈土地的行为,征收的有偿使用费可“专款专用”,作为治理空心村专项资金,专账管理。 第三“加大整治力度。对“空心村”的整治,必须从源头抓起,把“空心村”治理与宅基审批挂钩,对村庄内有空闲地的,不再审批新的耕地作为宅基地,杜绝一户多宅现象。同时,强化拆旧力度,在审批新房用地手续时,可收取一定数额的旧房拆除押金,待旧房拆除后退还。旧房在规定期限内没有自行拆除的,用拆房押金雇人拆除或强行拆除。旧宅基收归后,可结合地形、区位等情况进行复耕,有效减少土地的闲置和废弃。5、缙云山植被群落与土壤认知实习:缙云山位于重庆北碚区境内,属盆地低地,在垂直高度上都是常绿阔叶林的分布范围,故无垂直带谱表现。影响现状植被类型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受人为作用程度的大小。其次是局部地貌因素构成的生境条件,使之随水分、热量、光、土壤等产生分异,导致此生植被在演替序列上的差异。从而发育多种多样的植被类型。其主要植被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亚热带马尾松林、灌草丛。 缙云山植被群落的演替为顺行演替,下层为农田及灌草丛,向上为亚热带马尾松林,毛尾松喜阳,及酸性土壤。当马尾松林中长出乔木后,马尾松因不喜阴而逐渐在马尾松与常绿阔叶林的混交林中减少,最终只有常绿阔叶林。地带性常绿阔叶林马尾松、常绿阔叶混交 马尾松林、竹林混交林马尾松林农田及灌草丛缙云山的土壤主要为山地酸性黄壤,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土壤,亚热带季风区夏季的气候条件与热带地区类似,高温而且多雨,植被生长和有机质的分解都比较迅速。土壤的形成过程表现为砖红壤化作用。但由于冬季凉爽干燥,砖红壤作用不能像热带一样全年持续的进行,因而属于弱铁铝化土壤。在潮湿的条件下,由于氧化铁的水化程度提高而显黄色。表层有一定的物质淋溶,但由于有机质混合而颜色偏暗。黄壤由于土壤湿润,微生物活性减弱,表层的有机质积累比红壤明显。红壤为酸性土壤,养分含量虽不如棕壤,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良好的气候条件,也是农业利用较多的一种土壤类型。6、参观地质博物馆与天文馆:6月4日下午,最后一站我们参观了西南大学地质博物馆和天文馆。在天文馆我们了解了个大星系,对于宇宙的发现历程及人类对天体、宇宙的探索史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地质博物馆,近距离的观察力各种各样的岩石矿物,加深了对岩石和矿物相关性质的认识、理解。五、 实习中的收获与不足: 1、实习中的收获:这次的综合野外实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使我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有了更加直接、明白、深刻的认识。这次最主要的收获有三点,其一是掌握了野地考察的基本方法,主要通过“看”,看实习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乡村聚落的建筑、人口、生产及生活状况等);“测量”,测量岩石的产状,土壤剖面上每一层的厚度,并掌握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摸”,摸岩石的层面构造,岩石的细腻程度;“问”,对村落居民的访问,可以了解村落历史,变迁,了解乡村聚落的演变。其二是丰富和拓展了知识领域,培养了初步的地理科研能力,锻炼了动手、动脑实际操作的能力,并且锻炼了身体。其三是学会了收集资料以及整理资料。对实习区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了一个整体意识,了解了自然对人文景观的影响。认识到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2、实习中的不足:这次实习的不足主要在于我在实习之前除了看实习指导书以外并没有查阅相关资料,导致我在实习过程中对所见所闻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知识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在实习之前,我应该多了解野地实习的意义了解实习时应该做什么,没有做充分准备导致实习时有些摸不着方向,是这次实习最大的不足。 附件1乡村空心村调查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性别¬¬¬¬¬ 女 年龄 65 家庭人员结构:两老有五个女儿,女婿和外孙及外孙女共十八口人居住房屋及环境:两位老人单独住在100多年的老房子里,房屋年老失修家庭生产及经济:女儿女婿外出打工,老爷爷靠理发挣点钱再加上每月250元的养老金以及女儿们给的钱节俭度日访谈主要内容:村落历史变迁:民国时期的天星老街很繁华,随时间推移,村中的人外出打工及搬离原村子,老街逐渐衰落。目前村落情况: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村中的青壮年外出打工,村中多剩下老人及孩子,许多房屋已经无人居住,形成了空心村。对当前生活评价:老人认为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了很多,能吃得好穿的好,老有所终,有安详的晚年对未来生活展望:被访者认为老街很有文化价值,在将来应得到修葺得到保护,期望那时生活更加富足,不用依靠女儿为女儿减轻负担。随意性交流内容:土地利用情况,是否务农?丘陵地带,土地很少,前几年修公路占有了土地,再加上年事已高,子女外出打工了,就没有务农,村中基本都是这种情况。 附件2 乔木调查记录表调查者: 曹幸运 调查日期:6月4日 样地号:1号 样地面积:25平方米 群落类型:植物名称 层次 高度/m 胸径/cm 树皮 树冠 生活型 板状跟支柱根呼吸根 附生藤本寄生 备注 厚度 颜色 光滑 形状 覆盖面积 乔木1 8 5 墨绿 光滑 扇形 叶子呈椭圆形乔木2 12 5 青黑 一般 伞形 乔木3 10 5 棕黑 凸起 伞形 叶脉羽毛形乔木4 9 27 棕色 光滑 伞形 叶子锯齿状

地质野外实习的心得体会模板:刺激而艰辛的地质实习结束了。这七天的野外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劳累而充实,艰险而浪漫,是人生一段难忘的经历。每天的野外实习,每一个点,我都认真观察,记录,测产状,画地层素描图,认真听老师讲解,力争当场能够理解。每天走过的路线也能大致描绘在地形图上,地质界线也能比较准确的画出来。比较实在的是,这七天里,我学会了罗盘的使用,地层界面能够判断,能够使用罗盘顺利地测出产状,野外岩性的识别基本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大致掌握,具体岩性,各个地层的岩石也能在野外及室内顺利而准确地识别。可以说,不枉此行。这次野外实习绝对是一次精神与意志的较量。如果意志不坚定,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次实习是很难从头到尾彻彻底底坚持下来的。也可以说,能够顺利完成这次实习的人都是一个精神顽强,意志坚定者。从这次实习中我们不仅体验到了野外实习的艰辛与乐趣,也从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信心,对今后各方面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帮助。1、实习心得的格式结构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实习目的;(2)、实习要求;(3)、实习日程安排;(4)、署名和日期。2、实习心得写作方法:(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中心。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性质的,怎样产生的,都应讲清楚。(3)、经验和教训。做过一件事,总会有经验和教训。为便于今后的工作,须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4)今后的打算。根据今后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吸取前一时期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提出改进措施等

热带地貌期刊投稿经验怎么写

中国,横亘在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洲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间。强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就了全世界最突出、最明显的季风气候。虽然它给我们带来良好的水热条件,为我们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它也为我们带来了频繁的自然灾害。其中,台风灾害更是沿海地区挥之不去的梦魇。每年夏季的台风都对我国沿海带来严重的影响。 N Zwi3 pp >F)A0v 祸也? Y"m}=\4{ 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俗称台风(typhoon),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天气系统。热带海洋的高温海水不断为热带气旋带来充足的水汽和热量,使得热带气旋不断壮大、增强。而拥有世界暖池之称的西北太平洋更是热带气旋的绝佳摇篮。根据统计,每年有32股热带气旋在这里诞生,其中一半都会加强成为中心附近风力超过12级(>6m/s)的台风,更有3~4股会加强为中心附近风力超过16级(>9m/s)的超强台风。因此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发生热带气旋最多、最强的海域。紧邻太平洋的我国平均每年都要遭受7个热带气旋的登陆。可见我国的台风灾害之多。 KHeeB`V>J )c m^;(#pV 众所周知,台风的三大武器就是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下面我就列举一些例子: ,V;HM F ~P*{%=a 狂风:2006年8月10日傍晚,0608号超强台风桑美以60m/s的风速登陆浙江苍南,当地测得极大风速81米/秒,相当于2秒内跑完100m赛跑!台风中心经过的地方树木大都是被拦腰整齐地切断,很多房子被削去了一两层。桑美给温州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亿元。 xp]9Z]J1l aZo>3z; 暴雨:2006年7月中旬,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后的残余云系和西南季风共同影响,湘南、粤北相继发生大洪水,过程降雨量超过500毫米,相当于几天时间下了一半的年雨量。洪水不仅冲毁了当地的城市、交通设施,而且还带走了上20亿的直接经济损失和成千上万难以统计的伤亡。 gaE8\JSr W/%9=g$m 风暴潮:1994年8月中旬登陆浙江温州的9417号超强台风Fred,给温州带来了有记录以来最强的风暴潮,瑞安和温州港的潮位分别超过历史实测最高潮位21米和65米。温州市百余公里的海岸线纵深1公里内尽成泽国,江水混杂着潮水淹没了其以北纵深7公里的土地,最深处超过3米。 i=V2 /W} 6O*lZNN 由此可见,我国台风灾害之重。 (/!zHq 5wv7]F< 但是,热带气旋给我们带来的都是灾害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m RC 6E_YUk?KW 福也! 0sF|Y%N 由于地球各个纬度受热都是不均匀的,纬度小于35度地区始终是处于热量盈余的状态,那么多出来的热量就储存在海洋中,而大于地区35度的地区则相反。所以自然界就要通过某些方式来维持地球热量收支平衡。这项工作主要由洋流和大气运动来完成。大气运动中,除了高纬度冷空气和低纬度暖湿气流外,热带气旋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的流程是这样的: d$n<^ ~Z G"Hj$ U/h@Q\~U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水汽液化 气流与地面的摩擦 NT9|``^Z 太阳能——低纬度海水的内能——大气的内能——台风中气流旋转的动能———高纬度地区空气陆地的内能 ao@CPB6N 以上就是台风存在的意义。总的来说,台风是地球维持热量收支平衡的一种手段。 lA4TWU (] nt%p@e!, 台风也是沿海地区重要的降水来源。在热带地区,每年有四分之一的降水来自热带气旋。而我国,特别是华南沿海,夏季的降水有近三分之一的降水来自台风。假如某年的台风偏少,那会怎样呢?的确,风灾、洪灾、潮灾是会减少,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旱灾。例如2004年,仅有3个热带气旋影响广东省,其中只有8月底的台风艾利带来的降水比较可观。正当人们对台风灾害减少津津乐道时,旱灾肆虐了。从2004年8月开始,一直到2005年6月,广东西南部、海南秋冬春连旱,04年底05年初珠江流域咸潮肆虐。给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x_wWe>0 ,}wFQ9*|W 转祸为福! ]3 QW\k~ 综上所述,有台风可能是祸,但是没有台风就一定是祸。既然我们每年都无法避免受到台风的吹袭,也不应该抗拒台风的吹袭,那么我们更应该做好一切防御,让台风转祸为福。下面是我的几点看法: 0: B%,n UM 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台风造成的重大灾害只能留存在史册之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