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2021年第4期

发布时间: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2021年第4期

一、科研成果目录(一)著作1、《北洋政府时期企业制度结构史论》(独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57万字。2、《晚清公司制度建设研究》(独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5万字。3、《长沙的近代化启动》(独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0万字。4、《企业先驱——范旭东传》(独著),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1998年版。5、《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122万字。6、《中国审计史》第二卷(合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7、《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合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8、《第二次世界大战通鉴》(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二)主要论文1、《惯性与变迁:北洋政府时期的公司股息制度》,《安徽史学》2009年第1期2、《从“深闭固拒”到“依法力争”———晚清山东矿权交涉的两个片段》,《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3、《北洋时期公司制度建设的外在制约因素》,《民国档案》2008年第3期。4、《北洋政府时期股份有限公司监察人制度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5、《北洋政府时期公司注册制度研究》,载张忠民等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环境与企业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3月版。6、《中国国民党早期财政状况管窥:以孙中山为中心的考察》,载台北国父纪念馆编《中山思想、多元文化与公民社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国父纪念馆2008年12月版。7、《1912—1913年轮船招商局改组风潮的结构分析》,载虞和平等主编《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8、《北洋时期募股旧事》,《国企》2007年第11期。9、《晚清公司制度建设检讨》,《国企》2007年第9期。10、《昭信股票:一次失败的公债发行》,《国企》2007年第8期。11、《民初国民党上层拉人入党现象考论》,《安徽史学》2007年第5期。12、《甲午战争前官方对待民办实业态度的再认识》,《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13、《北洋政府时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制度研究》,《江海学刊》2007年第2期。14、《孙中山创建中华革命党心路历程探析》,载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孙中山生平与思想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5、《甲午战争前官方对待民办实业态度的再认识》,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等编《晚清国家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16、《中国国民党早期的政治输入与政治理念表达(上)》,《民国研究》第12辑,2007年12月出版。17、《北洋政府时期股份公司的股票制度综论》,《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18、《北洋政府时期官商合办公司制度探析》,《民国研究》2006年第9辑。19、《晚清昭信股票发行过程论略》,《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20、《北洋政府时期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制度述论》,《民国档案》2006年第3期。21、《中国近代合伙股份产权变更方式管窥》,载刘兰兮主编《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企业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22、《武昌起义后同盟会的组织发展》,《民国研究》第8辑,2005年8月版。23、《北洋政府时期企业制度建设总论》,《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24、《范旭东与“永久黄”集团的企业文化》,《盐文化论丛》2005年第1辑。25、《中国近代企业史研究概述》,《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4年第8期全文转载。26、《同盟会内部的政治与权势争夺》,《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4期。27、《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心路历程考析》,《民国档案》2004年第3期。28、《从同盟会到中国国民党改组的政治学检讨》,《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29、《民国初年国民党的基层组织管窥》,《中州学刊》2004年第1期。30、《中国近代股票的债券性——再论“官利”制度》,《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31、《晚清中外合办矿务的“四川模式”》,《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32、《论晚清矿章关于办矿洋商的规定及其效果》,《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4 期。33、《中国同盟会研究综述》,《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34、《袁世凯与晚清直隶矿权交涉》,《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35、《洋务民用企业“仿西国公司之例”缘起简论》,《安徽史学》2001年第1期。36、《〈中外旧约章汇编〉求疵一则》,《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37、《开埠与长沙区域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城市史研究》第19~20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12月版。38、《洋务民用企业的公司性刍论》,《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0年第11期全文转载。39、《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股市风潮对洋务民用企业的影响》,《江海学刊》2000年第3期。40、《1882年的上海股票市场》,《历史档案》2000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2000年第5期全文转载。41、《湖南时务学堂学生人数考》,《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42、《湖南变法维新思潮新论》,《船山学刊》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0年第7期全文转载。43、《“尽一分努力,保一分利权”——河南官员与晚清福公司办矿交涉》,《中州学刊》2000年第1期。44、《从巴县档案看传统合伙制的特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45、《晚清官方对洋股的认识与利用》,《学术月刊》2000年第1期。46、《清末新政时期长沙发展经济热潮的几个特征》,《城市史研究》第17~18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1月版。47、《民国初年公司法规对公司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5期全文转载。48、《湖南矿务总公司与晚清中外交涉》,《求索》1999年第5期。49、《甲午战争前长沙绅民心态特征研究》(第二作者),《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年第3 期。50、《近代之前长沙与湘潭的商务差距及其形成原因》,《天府新论》1998年第4期。51、《晚清印花税创办源流考》,《湖湘论坛》1998年第1期。52、《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史:史学领域的一块处女地》,《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8年第1期论点摘要。53、《论晚清的中外合资公司》,《天府新论》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1997年第4期全文转载。54、《论甲午战后国人公司意识的觉醒》,《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2期。55、《近代中国的两合公司与股份两合公司》,《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1997年第2期全文转载。56、《论中国近代的官利制度》,《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3期。57、《胡适并非“文学革命”的首倡者》,《安徽史学》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1996年第10期全文转载。58、《论晚清的“官督商办”公司机制》,《长白论丛》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1996年第5期全文转载。59、《晚清国人公司意识的演进》,《四川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60、《制约清末公司制度的非经济因素》,《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1995年第6期全文转载。61、《张謇与中国近代公司制度》(第二作者),《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3期。62、《论清末的公司法》,《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5年第7期论点摘要。63、《曾国藩与中国近代科技人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64、《试析民族资本家人才思想的共性》,《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1994年第7期全文转载。

1 陈志斌,陆瑶, 2008, 内控规范制定机制研究, 会计研究 第四期2 陈志斌, 2007, 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研究, 会计研究 第1期3 朱家安,陈志斌 , 2007, 我国财务困境预测实证研究文献综述和分析, 会计之友 第4期4 陈志斌,何忠莲, 2007, 美国内部控制执行机制研究, 中国会计研究与教育 第二卷第一辑5 陈志红,陈志斌, 2007, 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初探, 南京社会科学 第10期6 陈志斌,何忠莲, 2007, 内部控制执行机制分析框架构建, 会计研究 第10期7 陈志斌, 2006年, 基于自由现金流管理视角的创值动因解析模型研究, 会计研究 第4期8陈志斌, 2006,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定位与市场经济体系发展, 浙江财税与会计 第1 期9 陈志斌, 2006, 现代企业战略现金流管理的三维均衡, 管理世界 第3期10 陈志斌, 2006, 循环经济、和谐管理、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战略目标, 南京社会科学 第5期11 陈志斌, 2006,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现金流管理研究, 生产力研究 第5 期12 陈志斌,谭瑞娟, 2006, 财务预警的行业差异模型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5期13Zhibin Chen, 2005, Approach to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in the West Cultivati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 第五期14陈志斌,周志颖 , 2005, 现金断流葬送企业扩张――中国普马现金流断裂案例剖析, 第9期15 陈志斌, 2005, 构建与自然资本的和谐机制, 江海学刊 第1期16 陈志斌,施建军, 2005, 现代企业现金流管理目标的理论及统计分析, 统计研究 第10期17陈志斌, 2005, 内控规范的嵌入与超越, 会计研究 第11期18 钱裕盛,陈志斌, 2004,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研究――国有企业组织结构下的内部控制研究, 江苏省财会理论与实践19 徐宁,陈志斌, 2004, 建立“问责制”――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 江苏省财会理论与实践20 陈志斌,陈建东,陶卫忠, 2004,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江苏省财会理论与实践21 陈志斌, 2004, 问责机制与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会计研究 第7期22 Zhibin Chen & Zhihong Chen, 2004, Accountability” and Validity of Renovation Structure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anagement Sciences and Global Strategies in the 21st Century 第五期23 Chen zhibin, 2003, Establishing a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Against Managerial Risks in the New Economy, Multi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in the New Economy 第12期24 俞玉林,陈志斌, 2003, 内控制度设计应顺应企业信息化环境, 财务与会计 第12期25 俞玉林,陈志斌, 2003, 从职能为导向到流程为导向——企业内控建设新思想 , 江苏财会 第九期26 陈志斌,施建军, 2003, 南京发展的潜在优势:发现、利用和提升, 南京社会科学 第1期27 陈志斌,施建军, 2003, 公司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与所有权实位化,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第1期28 陈志斌,施建军, 2003, 区域R&D活动统计分析、评价与促进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统计研究 第2期29 陈志斌,施建军,孙辛勤, 2003, 江苏R&D活动:比较、评价与促进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江苏社会科学 第3期30 陈志斌, 2003, 公共受托责任:政治效应、经济效率与有效的政府会计, 会计研究 第6期31 陈志斌, 2002, WTO架构下的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 江苏财会 第2 期32陈志斌, 2002, 企业全面预算逻辑起点的思考, 江苏财会 第6期33 陈志斌, 2002, 基于隐性知识层面的企业理论之问题研究, 生产力研究 第6期34 陈志斌, 2002, 激发企业员工教育投资激情,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第11期35 陈志斌, 2002, 新经济时代知识企业人才价值定位, 中国工业经济 第12期36 陈志斌, 2002, 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管理, 会计研究 第12期37 陈志斌, 2002, 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路径, 管理世界 第12期

江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1、《闲话真假三国》,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2、《魏晋玄学与文学思想》,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3、《古代文学与思想文化论稿》,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4、《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2月,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5、《空海与文镜秘府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6、《正说三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7、《原来三国是这样》,台湾知本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年。8、《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全四册,121万字),中华书局2006年,教育部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9、《魏晋玄学中国文学》(上下) ,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5月。10、《三国原来这么回事儿》,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个人作品介绍 个 人 作 品 介 绍   卢盛江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概述》参编 1991年 作品介绍   卢盛江 《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  作品介绍   卢盛江 《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 2002年 作品介绍   卢盛江 《古代文学与思想文化论稿》 1998年 作品介绍   卢盛江 《魏晋玄学与文学思想》  作品介绍   卢盛江 《闲话真假三国》 1993年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读本》(第2版)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罗宗强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9年6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读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校评注》,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增订注释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5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唐诗宋词元曲经典》,大连出版社1994年《诸子百家作品经典》,大连出版社1994年《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 《百年文学史研究反思》,《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皎然《诗议》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古代文论研究方法及现代转换的几点思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中国文学思想史学科体系的规划者—罗宗强先生的学术思想》,《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4期。《新时期30年古典文学基础研究-学术研究方法的思考》,《山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空海的思想意识与文镜秘府论》,《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空海入唐-佛学之旅与文学之旅》,《文史知识》2009年第1期,《文镜秘府论卷次考》,《文史》2008年第3辑,中华书局2008年8月《王昌龄诗格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文镜秘府论“草本”考》(5万字),《国学研究》第二十卷,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007年12月《初唐两篇未被人注意的文论——古今诗人秀句序和疑芳林要览序》,《创作评谭》2006年10-12月号。《礼与先秦两汉文学观念》,《天津师大学报》2007年第4期《〈文镜秘府论〉的几个传本》,《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三辑,中华书局2007年。《当代意识与古代文学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 第2期《大气弥海内,润物细无声——我所知道的傅璇琮先生》,《中国文化研究》(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2007年春之卷(总第55期)。《文学专书的整理与研究》,《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关于文镜秘府论的研究》,《山西大学学报》2007第1期《玄学与竹林七贤的性格》,《寻根》,2007年第1期,大象出版社。《唐诗调声术简论》,《学术研究》2006年第12期。《殷璠“神来、气来、情来》论——唐代文术论的一个问题》,《东方论坛》2006年第5期。《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出版感言》,《书品》2006年第5辑。《“雅体、野体、鄙体、俗体”新释——唐代文术论札记》,《江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上博楚简“诗论”献疑》,《南开学报》2006年第3期。《殷璠声律说释疑--唐代文术论札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文镜秘府论〉的传本、作年和整理》,《复旦史学专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嵇康〈声无哀乐论〉若干问题探讨》,《文学与文化》第6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皎然“格高”说刍议》,《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社会科学版,第7卷第2期)《〈文镜秘府论〉作年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文镜秘府论〉编辑意识的形成》,《学术研究》2004年第9期。《空海入唐与〈文镜秘府论〉的编撰》,《江西师大学报》2004年第3期。《玄学与文学闲逸雅淡之美的追求》,《文学与文化》第4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文笔式〉年代考》,《文史》2003年第1期。《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唐研究》第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从《文镜秘府论》看日本诗学的继承和创新》,《学术研究》2002年第3期。《〈文笔式〉考》,《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魏晋玄学对中国文学影响的几点理论思考》,《南开学报》2002年第1期。《〈文镜秘府论〉对属论札记》,《新国学》第3卷,2001年12月《〈文镜秘府论〉“证本”考》(3万字),《国学研究》第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玄学与古代散文创作》,《文史论集》第2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古文论专书研究断想》,《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9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7月。《〈文镜秘府论〉与日本歌学风体论》,《日本研究论集》第5辑,南开大学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中日文学风体论比较研究》,《文学与文化》,总第3期,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关于〈文镜秘府论〉的传本系统》,日本《立命馆文学》第563号,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人文学会,2000年2月。《关于〈文镜秘府论〉 “九意”的作者》(2万字),《中国诗学》第6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隋唐志传〉又一明刊本》,《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4期《评〈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唐代文学年鉴》1995,1996年合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7年。《以敏锐之思探玄妙之境》,《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宏观的理论思辨与细腻的审美体验》,《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文镜秘府论〉日本传本随记》,《南开学报》1998年第1期。《平实中求深刻》,《上海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日本人编撰的中国诗文论著作-〈文镜秘府论〉》,《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6期。《文镜秘府论对属论与日本汉诗学》,《江西师大学报》1997年第4期。《玄言诗二题》,《北方论丛》1994年第4期。《陶渊明的五次出仕》,《古典文学知识》1993年第5期。《风骨异议》,《江西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玄学与正始时期诗歌思想的变化》,《南开学报》1990年第3期。《正始时期玄学影响文学思想的三个主要途径》,《南开学报》1989年第3期。《汉魏学风的演变与玄学的产生》,《南开文学研究》1987年,南开大学出版社。

社会科学辑刊。于景祥,1959年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诗歌、骈文等文体学研究。社会科学辑刊是由辽宁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大型学术双月刊,为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辽宁省一级期刊。

江西社会科学杂志2021年第11期

你问的也太泛了吧 去知网自己找吧

自1991年以来,《江西社会科学》 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详摘的论文每年1~8篇不等,约计5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论文每年达40~60篇左右,约计上千篇。此外,有5篇文章先后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有16篇文章先后获国家“五个一工程”推荐奖和江西省“五个一工程”奖,还有200余篇论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江西社会科学》杂志是CSSCI南大核心。2008年北大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科双效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三次获得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获得江西省优秀期刊奖 。

国内的汉斯出版社就不错,开源期刊的,你可以去试试。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出版著作有:《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中国的历史都市——景观保存与街区再生之路》(合著、日本出版),《东方的塞纳河左岸》(合著)。参编《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城美的创造》,《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用书),《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论文有:“近代上海城市特征分析”,“城市特色维持与历史保护”,“国外文物登录制度的特征与意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问题研究”,“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美国历史性场所国家登录制度初探”, “城市风景保护与城市风景规划”等。附主要著书和参编书籍:《名城美的创造》(共著),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用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参编)《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中国的历史城市——迈向景观保护和社区再生》,(日本)鹿岛出版会,2001,(共著)《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参编)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国家文物局编,《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参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毕业设计作品选2003?城市规划系》(参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东方的塞纳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第二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城市风景规划——欧美景观控制方法与实务》(译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99年以前发表论文1、实验小区的模式语言初探,《南方建筑》,1991,N1(1991年全国建筑论文竞赛二等奖)2、理性的桎枯――城市规划中“红线”概念的反思,《新建筑》,1992,N2,ISSN1000-39593、城市历史保护的生态观,《城市规划汇刊》,1992,N4,ISSN1000-33634、城市特色维持与历史保护,《城市规划汇刊》,1992,N5,ISSN1000-33635、中国城市规划基础理论问题之我见,《城市规划》,1992,N5,ISSN1002-13296、我国十年改革时期的城市规划,《华中建筑》,1993,N2,ISSN1003-739X7、近代上海城市特征分析,汪坦、张复合主编《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ISBN7-112-020758、《名城美的创造》(共著),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ISBN7-5629-06279、近代上海都市构造とその特性に関する分析,《日本建筑学会研究报告集》,1996,ISSN1340-421010、上海外滩歴史地区の景観保全计划に関する研究,《日本建筑学会论文集》,1997,N496 ISSN1340-42101999年度发表论文1、国外文物登录制度的特征与意义,《新建筑》,1999,N1,ISSN1000-3959,B09762、英美日三国文物登录制度之比较,《城市与设计》(台湾)N9/10,1999/9,ISSN1028-12073、历史性城镇保护的目的与方法初探,《城市规划》,1999/7,ISSN1002-13294、历史环境保护与都市景观创造,《城市规划汇刊》,1999/6,ISSN1000-33635、日本历史环境保护法制的形成过程与特征,《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V27S,1999年12月,ISSN0253-374X6、日本文化财登录制度与近现代建筑保护,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ISBN7-302-03652-7/TU?1497、城市设计思潮备忘录,《新建筑》,1999,N6,ISSN1000-3959(译文)8、城市是时间的艺术,《文汇报》,1999/07/27,CN31-0039、公园绿地与阪神?淡路大地震,《城市规划》,1999/10(译文)ISSN1002-13292000年度发表论文1、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问题研究,《建筑师》N94,2000/6,ISBN7-112-04327-12、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发展,《建筑师》N94,2000/6,ISBN7-112-04327-1,张松、吴承照、阮仪三3、《城市规划法》修改的理论问题初探,《城市规划》,2000/3,ISSN1002-13294、作为图式描述的城市——《城市设计的系谱》一书评介,《城市规划汇刊》,2000/4,ISSN1000-33635、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9,V40S1,ISSN1000-00546、《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用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参编),ISBN7-113-04272-0/TU?36707、日本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时代建筑》,2000/3,9,ISSN1005-1359TU8、亚洲历史环境保护的动向——以日本为例,《时代建筑》,2000/3,9,ISSN1005-1359TU(译文)9、产业遗产:都市新话题——工业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文汇报》,2000/5/8第9版,CN31-0032001年度发表论文1、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挹略,《华中建筑》,2001,N1,ISSN1003-739X,张松、阮仪三、顿明明2、《中国的历史城市——迈向景观保护和社区再生》,(日本)鹿岛出版会,2001/7,(共著),ISBN4-306-07231-2C30523、《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ISBN7-5323-6228-04、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法律、政策与公众参与,《华中建筑》,2001/4, ISSN1003-739X5、话说上海“万国城镇”的建设,《时代建筑》,2001/1,3,ISSN1005-1359TU6、《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5,ISBN7-5608-2272-X/TU?400(参编)7、发掘工业厂房新价值、维系都市文化多样性——近代上海产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上海画报》,2001/7,ISSN1004-22028、源于个性城市的特色设计,《规划师》,2001/5,朱晓明、张松,ISSN1006-00229、越南河内还剑湖历史地区的保护与再开发,《时代建筑》,2001/3,9,ISSN1005-1359TU(译文)周瑾10、破墙透绿看洋房,《文汇报》,2001年11月2日第14版,CN31-00311、关注上海的花园洋房,《文汇报》,2001年11月2日第14版,CN31-0032002年度发表论文1、21世纪日本国土规划的动向及启示,《城市规划》,2002/12,ISSN1002-13292、城市之变——北京、上海、广州三城阅读杂记,《时代建筑》,2002/3,ISSN1005-1359TU3、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景观解读,《时代建筑》,2002/4,ISSN1005-1359TU4、我这二十年,《规划师》,2002/4,ISSN1006-00225、中国西部名城“拆”“留”之间的积极保护,董鉴泓、张松,《城市规划汇刊》,2002/4, ISSN1000-33636、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熊侠仙、张松、周俭,《城市规划汇刊》,2002/6, ISSN1000-33637、美国历史性场所国家登录制度初探,张松、周旋旋,李百浩主编,《第二届中德现代建筑技术研讨会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6,ISBN7-5629-1807-48、东京湾:“蓝”“绿”重于“金”,《解放日报》,2002/1/18,CN31-0019、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国家文物局编,《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2(参编),ISBN7-5006-3399-8/K?40110、上海的“空间”遗产,葛红兵主编,《城市批评——上海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1月,ISBN7-5039-2131-5/G?3092003年度发表论文1、营造从何开始,《时代建筑》,2003/1,ISSN1005-1359TU2、保护中求发展、发展中守特色,《城市规划汇刊》,周俭、张松、王骏,2003/2,ISSN1000-33633、日本的历史城镇和传统街区保护实践,《小城镇建设》,2003/4,ISSN1002-84394、21世纪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ISSN 1009-30365、“世界”遗产——超越文化民族主义(西村幸夫著),《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译文),ISSN 1009-30366、南浔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何依主编,《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ISBN7-112-05475-3/TU?47947、一个城市规划专家对上海的忧虑(访谈),《上海文化》,2003/1,ISSN1005-989X8、城市风景保护与城市风景规划,张松、蔡敦达,《城市规划》,2003/10,ISSN1002-13299、“天朝上国”眼中的殖民建筑,《社会科学报》,2003年9月11日第4版,CN31-003410、依法保护城市遗产、全面提升都市品质,《上海盟讯》,2003年9月,CN31-00682004年度发表论文1、《东方的塞纳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第二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0万字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毕业设计作品选2003?城市规划系》(参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5万字3、产业遗产保护推动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4/4,(第二作者)4、城市:生活的艺术与艺术地生活,《艺术当代》,2004/45、上海の近代建筑保存の现况,日本与中国:历史城市的保护再生国际研讨会(京都),2004年8月6、丽江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7、整治历史环境、重现遗产价值,《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8、历史景观保护与城市风景营造,《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9、从历史保护教育看当前的热点话题——青年学子的认识与观点,《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汇编)10、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得与失,《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秋季号2004年9月11、长安广场,《理想空间》(世博会特辑),张松、王骏,2004/1012、论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制度建设,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国际研讨会,2004年10月13、上海城市遗产的基本状况和保护对策初探,亚洲近代建筑网络第四次国际会议,2004年10月2005年度发表论文1、《城市风景规划——欧美景观控制方法与实务》,张松、蔡敦达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ISBN7-5323-7737-72、《上海的水城——青浦的文化记忆》(编著),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2,3、留下时代的印记 守护城市的灵魂——论城市遗产保护再生的前沿问题,《城市规划汇刊》,2005/34、论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张松、周瑾,《建筑学报》,2005/75、传统城市消失的N种理由,《城市中国》,2005/36、从“建筑实验”到“建设实践”,《时代建筑》,2005/5

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近50篇,2000年以来发表的论文包括:(1~8见参考资料)于涛方中国城市功能格局与转型中日城市化专题研讨会2006年5月,大会宣读论文 于涛方,吴志强“Global Regions”结构与重构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6⑵于涛方从功能溢出到制度平衡:长三角区域整合辨析城市规划2006⑴:55- 于涛方,吴志强基于竞争的动态城市战略管理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⑵于涛方,吴志强 “战略转折点”与中小城市的发展战略研究——以济南章丘战略研究为实证城市规划2005⑸:22- 于涛方,吴志强昆山城市竞争战略与经营策略的演变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4⑶:23- 于涛方,顾朝林论城市竞争与竞争力的基本理论城市规划汇刊2004⑹:16- 于涛方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国外城市规划2004⑴:28- 于涛方城市特色、竞争优势与竞争战略规划师2004⑺:14- 于涛方等基于竞争的动态城市战略管理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⑵待刊 于涛方,顾朝林新时期的城市与城市竞争力城市规划汇刊2001⑷ 于涛方,顾朝林基于资源、能力、环境的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规划师2005⑹:66- 于涛方京津冀全球城市区域边界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第5期 于涛方1980年代以来世界500强在环渤海湾地区投资研究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年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05年 于涛方,吴志强基于行业门类人口的环渤海地区区域结构研究人口与经济2005⑶:1-于涛方,吴志强中国Global Regions结构与重构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5⑶ 于涛方基于行业门类人口的中国三大全球城市地区区域结构研究2005年全球华人地理学年会2005年8月 于涛方,吴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边界界定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⑷:1- 于涛方,吴志强19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世界500强投资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第3期 于涛方长江三角洲“global Region”结构与重构研究中国城市化研究海内外研究组专题讨论会会议论文集2005年12月 于涛方,刘娜中国城市全球化与地方化程度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⑶:65- 于涛方,李娜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整合研究规划师2005⑷:17- 于涛方,吴志强基于行业门类人口的长三角地区区域结构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4⑸:48- 于涛方,吴志强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崛起的条件和机制研究(以沪宁杭为例)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⑶: 于涛方都市连绵区边界界定研究2004年中国地理学会论文集2004, 于涛方,彭震,方澜城市地理学角度论国外城市更新 人文地理2001年03期 于涛方结构主义地理学——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人文地理 于涛方,顾朝林人文主义地理学——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2期 于涛方,陈震晶城市更新类型分析──以盱眙旧城区改造为例 规划师2000年04期 于涛方,王珂,涂英时西方城市规划中的技术乌托邦主义 现代城市研究 于涛方,顾朝林,徐逸伦,王洪,段学军吉林省旅游资源评价与分析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02期 朱传耿,王振波,于涛方省级边缘区的就业空间结构模式及其动力机制 中日城市化专题研讨会2006年5月 顾朝林,于涛方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南京社会科学 5、6合刊 顾朝林,于涛方等大都市伸展区:全球化时代中国大都市地区发展新特征 规划师 2002年02期; 顾朝林,于涛方,陈金永大都市伸展区:全球化时代中国大都市地区发展新特征 规划师 2002年02期; 顾朝林,于涛方等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探讨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 黄瑛,于涛方海岸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研究 城市问题2002年增刊 李娜,于涛方论城市竞争力及评价方法和程序人文地理2005⑶:44- 李娜,于涛方城市竞争优势的驱动阶段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⑶:42- 李娜,于涛方江苏研究城市适宜度评价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⑴:99- 何深静,于涛方,方澜城市更新中社会网络的保存和发展 人文地理2001年06期 方澜,于涛方,钱欣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城市问题2002年01期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南通大学是一本高校。南通大始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学校设有20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杏林学院)、1家直属大型综合三级甲等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拥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博士后流动站,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特种医学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学校有4个校区,占地面积3700余亩,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图书馆为江苏省古籍保护单位,馆藏纸本文献总量约296万册,电子数据库60个。办有学术期刊5种,其中《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以上内容参考 南通大学——学校简介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和逻辑性,有理论性和指导实践意义。 文稿要求论点鲜明、数据可靠、资料翔实、分析方法正确,语言精练、书写工整。 研究类文稿和综述、讲座稿件全文在5000字左右,临床经验交流稿件全文在3000字左右。文章格式请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分前言、对象与方法、结果、讨论),研究类文稿应另附150~200字中、英文摘要,3~5个关键词。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作者单位、作者姓名、邮政编码。中、英文摘要应采用结构式著录:含目的(Objective )、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 文稿(可用复印件)要求打印在16开白纸上,字迹清楚,简化字以国务院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数字请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个单位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书写。计量单位请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外文需打字或用印刷体书写,并注明文种、大小写和正斜体。图请用白纸单面墨绘,尺寸应较计划刊出者大一倍。照片请用光面纸印出,要求清晰、层次分明。图和照片不得折叠和出现划痕,背面请注明图号、作者、文题和上下向。 文稿中摘编或引用他人作品,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指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其来源,在参考文献表中列出。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参考文献,必要时可在文中加注,说明作者、文题和来源。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引用处依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排序,并用方括号标注。 来稿请自留底稿,无论刊登与否恕不退稿。收到本刊收稿回执后3个月后未接到本刊采用通知时,作者可自行处理。 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以对来稿作文字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征得作者许可。如作者不允许对内容修改,务请在来稿中注明。 来稿请第一作者所在单位领导审核并附单位介绍信。来稿请勿一稿两投或多投,如该稿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或用其他文种发表过,请在投稿时加以说明。 来稿首页作者单位后请注明单位所在城市名称及邮编。此三项请列于首页正文下方,并用横线隔开。项目资助课题请注明资助单位及编号。为方便联系,请留电话号码或E-mail地址。

有四个有:钟秀校区 文峰校区 启秀校区 新校区

对于新闻叙事学的理论框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齐爱军在《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中给出的定义是:新闻叙事学是以新闻文本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新闻的叙事行为和叙事策略进行的科学研究。他说在此定义中,包含了新闻叙事学的三个基本理论界面:新闻文本及话语结构特征研究;新闻叙事行为研究;新闻叙事策略研究。这三个理论界面构成了新闻叙事学的主要理论框架。⑧蔡之国认为有必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点,从叙事原理和叙事方式入手, 建立新闻叙事的理论体系,构建起“新闻叙事学”框架,以促进新闻学的深入发展。根据叙事学一般可以分为故事、话语、叙述三个层次,他从这三个层次出发,以新闻事实为基点, 对新闻叙事学“ 故事”“话语”和“叙述”进行了研究。新闻叙事学里的“故事”,是被叙述的内容,它由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事件组合而成;新闻叙事学里“话语”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字词和句子应用的分析,并以此来解构貌似客观公正的新闻话语背后隐匿的意识形态;新闻叙事学中的“叙述”是产生话语的行为或者过程,是隐藏在叙述者话语中的独特叙事角度的创造性动作。新闻叙事故事、新闻叙事话语和新闻叙事策略构成了新闻叙事学的理论框架。⑨新闻叙事学的建构是一个正在探讨中的命题。实际上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 基本上可以说出现了两种比较大的建构思路。一种以话语分析的路径为路径, 使得新闻叙述学成为一种关注话语表层背后的意识形态建构的语言技术分析性很强的学问; 一种把新闻叙事学理解为对新闻作品中的文学性成分的分析, 高度靠拢文学叙事学。新闻叙事学是新闻学和叙事学紧密结合的边缘性学科,对于新闻叙事学学科框架的建立一定要参考新闻学和叙事学的诸多理论甚至是学科建构,但毕竟新闻叙事学不等于新闻学或叙事学,因此新闻叙事学的理论框架一定要有自己核心的理论作为支撑,以自己的学科特点作为建构的标准。叙事理论将叙事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故事”即“什么人碰到了什么事”;一个是“话语”即“这个故事是怎样被人讲出来的。”新闻叙事(报道)也面临着这两个问题,即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因此可以将新闻叙事分为新闻叙事事实(何纯称为新闻叙事语法)和新闻叙事话语。新闻叙事学不同于叙述学。这个区别不在于研究范围的宽狭,而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新闻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文本和方法。新闻叙事是真实的客观报道,但在客观报道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倾向性。新闻有一定的立场,新闻的报道过程是一个阐释意义的过程,也是一个意识形态建构的过程。因此新闻叙事人的研究也应该是新闻叙事学要研究的重要方面。如果从动态看新闻报道的传播过程,新闻报道过程还存在着一个报道接受的终端环节,报道接受者和接受行为也应该在新闻叙事学的研究范畴之内。因此,新闻叙事学的理论框架应该包括为四部分:新闻叙事人;新闻叙事事实;新闻叙事话语;新闻叙事接受。此部分包括了新闻叙事的主要方面,从动态来看也是信息传播的流动过程,因此构成了新闻叙事学的理论框架。注释①黄挺 学好新闻叙事学 军事记者 2003年第1期②黄挺 学好新闻叙事学 军事记者 2003年第1期③何纯 关于新闻叙事学研究的构想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4期④齐爱军 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 现代传播 2006年第4期⑤张寅德 叙述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⑥赵毅衡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⑦罗兰·巴特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张寅德叙事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⑧齐爱军 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 现代传播 2006年第4期⑨蔡之国 新闻叙事学框架的构想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7月出版 第4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