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刚投稿就邀请审稿

发布时间:

刚投稿就邀请审稿

审稿人一个对于作者来说痛并快乐的存在,审稿人对文章接收与否的建议,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做审稿人并不能赚钱,审稿人是义务的是不计报酬的,因此审稿人这一角色是崇高的,值得尊敬的。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做审稿人也有以下的好处:1、 得到编辑的尊敬以及相关研究领域的肯定;2、 有机会被邀请加入学会或编委会;3、 能够最早看到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4、 提高自己稿件的撰写能力。当有一天打开邮箱,发现某杂志社编辑邀请你做某篇文章的审稿人,你可以内心是拒绝的,不过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并且研究工作在自己的专业技能之内,还有时间审稿,那不妨接受这一邀请,填补曾经被别人审的缺憾,玩笑归玩笑,想做一名优秀的审稿人以下的素质你达到了吗?首先要具备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许你审的文章对于科技进步有着相当重量,不要因为过多的主观因素把好文章审烂了,当然也不要轻易放过垃圾文章,也要对这类文章敢于说不。其次是要具备科学技能。审稿人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需要两项科学技能,一是对文献有全面掌握,即熟悉进展,又熟悉经典;二是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能够将科学理论和发现应用到新的研究中。如果遇到自己熟悉的知识要及时请教他人或谢绝审稿。第三要有耐心和公正客观的精神。一份严谨细致的评审意见,不仅能够提高稿件的科学性和易读性,也能够增加作者的知识,提高作者从事和报道科学研究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无论作者的文章被接受或拒绝都让作者心服口服。最后,要能拿出充足时间。这也是接受审稿的前提,也是对编辑和作者负责,一篇文章通常来说,需要读三遍,一遍浏览,二遍深入文章;三遍就是确确实实的考虑此文章应该如何修改。审稿没有那么容易,每一稿都有它的脾气,想做一名合格的审稿人,还需先做到以上几点哦。 参考: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小贴士-Services/2016-09-05-08-07-html

会EI期刊的选择,EI期刊不算少,国内也有部分优秀的工程技术期刊被EI检索收录,有的作者倾向选择国内EI期刊。其实国内外期刊都是没有问题的,主要看期刊的专业和研究方向是否与论文相符,即便选择国内EI期刊,同样也是需要英文写作的,不要以为国内EI期刊就可以中文写作。ei中文期刊不好投。确切的说应该是ei中文期刊不好中,而不是不好投,对期刊投稿都是一样的,使用投稿系统,注册一个账号然后投稿,但是投稿录用就比较难。中文的ei期刊不是很多,并且大多数都是行内的优秀期刊或者很好的高校期刊,投稿量巨大,一般都会优中选优。

刚投稿就撤稿

一稿多投及时撤稿也可能会被认定为一稿多投。只要作者的文章同时到达两个或以上杂志社的投稿邮箱或投稿系统,即便编辑还没有打开文章,也算是一稿多投。或者说作者在还没有确定文章被拒稿的情况下就改投其他刊物,也是一稿多投的行为,又或者说作者及时撤回了文章,也是一稿多投,只要文章达到过系统或者邮箱就会被认定为一稿多投,所以一稿多投的界定是非常严格的。简介:“一稿多投”是指作者把自己的作品同时或者先后发给不同的出版社或其他媒体发表(同时或者先后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三条有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投稿后撤稿需要联系期刊编辑部,一般投稿前要谨慎,毕竟撤稿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既然投稿了,就淡定些~~~ 如果真的差很多的话,编辑那里就过不去,很快就有意见 反之,还能得到评审专家的意见。这种历练也是应该有的:D

一般不需要的,但是如果有些网站规定的话,你也是可以不给的投稿,是作者将自己享有著作权的某一未发表作品投寄给报刊杂志社、广播电视台或出版社并希望被采用的行为。

投稿后被邀请为审稿人

当期刊向审稿人征求建议时,他们需要一份能够提供建设性批评和客观分析的相关专家名单。审稿人对稿件提出公正的意见是很非常重要的。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编辑没有为您的稿件找到合适的审稿人,推荐的审稿人名单就成了一种宝贵的资源。编辑没有义务选择推荐的审稿人,但这份名单可以作为搜索具有类似专业知识专家的来源。您是否曾经向同一期刊投稿不是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要确保推荐的审稿人具备该领域的经验和良好的专业知识。选择推荐的审稿人时,一种策略是选择那些在您的参考文献列表中的作者,或其论文构成您研究重要依据的作者。另一种策略是仔细探索您的研究领域,找出愿意审查您的研究的学者。建议来自世界各地的审稿人可能会让他们对您的研究工作有一个全面的看法。如果您还需要推荐同一组审稿人,您可以在投稿信的末尾提供这样做的理由。

文章刚投就收到审稿邀请并不意味着没戏了。人家需要大量引用,但是直接放在审稿意见里面怕编辑觉得不爽,给你私下说一下,这样你俩都好,他增加了引用,估计是申请绿卡用,你文章基本不会被拒,大家心照不宣,何乐而不为呢?而且给你开辟了一跳路子,以后投这个杂志就找他当审稿人,继续引他文章,还是容易中。

相关如下:学术生涯以来被数十个期刊邀请审过数百余篇/次的文章,publons统计验证的数据。有jacs、nature子刊,也有四区末流。拿过几个期刊的年度最佳审稿人奖。最大的感触是,伊朗印度巴基斯坦造假的、灌水的、一稿多投的,真tmd多。欧洲的关系稿真tmd多。相对而言,好期刊下审到的中美单位的稿子质量普遍最高。中国学者的文章不少创新性极高,但爱偷懒,经常会漏那么几个昂贵但重要的表征或control。美国单位学者普遍把有用的没用的数据都会补得很全,si洋洋洒洒几十甚至几百页,但不少是卖惨流,创新性一般。同一个期刊不同编辑对文章质量的把控尺度真是千差万别。以及审稿主观性其实很强,一篇文章不同审稿人能给出完全对立的评价,相当常见。而编辑一般都是以宁杀一千不放一百的心态,哪怕别的审稿人夸得有多高,只要有一个强烈的负面意见就会拒绝。高质量的文章里,投中一个好期刊在我看来只是概率问题。我个人审稿风格比较nice,看不明白的或者感觉逻辑不通的,都会提问并建议给修改机会,毕竟个中细节只有作者最清楚。当然除了那种一看就是错误的、谷歌之后发现抄袭的、一稿多投的、创新性极低的之外,我基本全部都建议编辑给修改机会。但我有个同事比较变态,只要他不懂的地方他都会偏执地认为是作者做错了,拒稿率高达95%以上(当然我极其瞧不起这位同事)。以及点名批评RSC旗下的Chem Common和Nanoscale,那里的个别编辑经常给审稿人发邮件说这是约稿不能拒。但文章明显有问题还不能提负面意见了?后来也就拒绝为这俩期刊审稿。私底下认识几个编辑,听过他们一些吐槽,大多认为来自欧洲的审稿人普遍审得很慢、倾向抬杠以及给负面意见。这和我每次开学术会议时的感觉是一致的:欧洲科学家比较喜欢在一些无关重要的细节上钻牛角尖,经常会表现出很明显的瞧不起别的同行的研究。所以后来我投稿时,也会在“opposed reviewer(规避的审稿人)”里尽可能写多几个方向相近的欧洲同行,能躲几个算几个。

被邀请做审稿人

相关如下:学术生涯以来被数十个期刊邀请审过数百余篇/次的文章,publons统计验证的数据。有jacs、nature子刊,也有四区末流。拿过几个期刊的年度最佳审稿人奖。最大的感触是,伊朗印度巴基斯坦造假的、灌水的、一稿多投的,真tmd多。欧洲的关系稿真tmd多。相对而言,好期刊下审到的中美单位的稿子质量普遍最高。中国学者的文章不少创新性极高,但爱偷懒,经常会漏那么几个昂贵但重要的表征或control。美国单位学者普遍把有用的没用的数据都会补得很全,si洋洋洒洒几十甚至几百页,但不少是卖惨流,创新性一般。同一个期刊不同编辑对文章质量的把控尺度真是千差万别。以及审稿主观性其实很强,一篇文章不同审稿人能给出完全对立的评价,相当常见。而编辑一般都是以宁杀一千不放一百的心态,哪怕别的审稿人夸得有多高,只要有一个强烈的负面意见就会拒绝。高质量的文章里,投中一个好期刊在我看来只是概率问题。我个人审稿风格比较nice,看不明白的或者感觉逻辑不通的,都会提问并建议给修改机会,毕竟个中细节只有作者最清楚。当然除了那种一看就是错误的、谷歌之后发现抄袭的、一稿多投的、创新性极低的之外,我基本全部都建议编辑给修改机会。但我有个同事比较变态,只要他不懂的地方他都会偏执地认为是作者做错了,拒稿率高达95%以上(当然我极其瞧不起这位同事)。以及点名批评RSC旗下的Chem Common和Nanoscale,那里的个别编辑经常给审稿人发邮件说这是约稿不能拒。但文章明显有问题还不能提负面意见了?后来也就拒绝为这俩期刊审稿。私底下认识几个编辑,听过他们一些吐槽,大多认为来自欧洲的审稿人普遍审得很慢、倾向抬杠以及给负面意见。这和我每次开学术会议时的感觉是一致的:欧洲科学家比较喜欢在一些无关重要的细节上钻牛角尖,经常会表现出很明显的瞧不起别的同行的研究。所以后来我投稿时,也会在“opposed reviewer(规避的审稿人)”里尽可能写多几个方向相近的欧洲同行,能躲几个算几个。

文章刚投就收到审稿邀请并不意味着没戏了。人家需要大量引用,但是直接放在审稿意见里面怕编辑觉得不爽,给你私下说一下,这样你俩都好,他增加了引用,估计是申请绿卡用,你文章基本不会被拒,大家心照不宣,何乐而不为呢?而且给你开辟了一跳路子,以后投这个杂志就找他当审稿人,继续引他文章,还是容易中。

投稿后被邀请为审稿人吗

有用啊!看看别人在做什么,行文思路如何,可以提高自身水平。有可能的话,还可以接触相关领域的学术圈子,退一步讲,到时候跟别人介绍自己时,可以说自己某某期刊的审稿人。这里也需要提醒大家,国内的增刊特刊并非绝对不受认可,比如个别单位也会认可增刊的文章,有些做降级处理,例如核心期刊增刊的论文就只能被认定为国家级期刊论文,而不能算作核心级论文,因此,SCI增刊特刊是否适用于自己,需要作者详细了解具体情况。如果有其他相关问题也可以咨询广东文华氏,广东文华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之初就致力于医学领域的高端学术服务,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一站式学术服务解决方案。

视情况而定: Submitted to Journal 当提交完毕后,显示状态是Submitted to Journal,这个状态是自然形成的无需处理。这个状态表明作者已经完成了提交的步骤,并且文章已经提交给杂志社,此时杂志社会检查你的论文格式和排版规范。 Manu received by Editorial Office:此时你的文章已经到编辑部了,表明文章投稿成功。 With editor 如果在投稿的时候没有要求选择编辑,就会先到主编那里,然后主编会分派给别的编辑。 这时候就会有另外两个状态:1)Editor assigned 编辑指派 Editor Declined Invitation 该编辑拒绝邀请,这就会让主编不得不将投稿文章重新分派给其它编辑。2)Editor Declined Invitation:此状态表明之前找的那个编辑太忙,正在联系其他编辑。如果编辑接手了就会开始邀请审稿人了。 With editor:后送审可能出现的两种状态(Decision Letter Being Prepared或Reviewers invited):提示一: Decision Letter Being Prepared就是编辑没找审稿人就自己决定了,一般情况下比较悲剧。一来可能是英文太差,需要语言润色。二来可能是内容太差。提示二: Reviewer(s) invited代表找到审稿人了,即将开始审稿。有时候这个状态可能维持一段时间后又变回“with editor”,这有可能是审稿人拒绝审稿,编辑正在寻找其他审稿人。Under review:审稿中,此过程的等待较为漫长。这个过程可能是整个发表过程中最花时间的一步,一般需要1-2个月的时间。 Required Reviews Complete:这个状态表明审稿意见已经返回给编辑。这个状态持续时间一般为几小时到几天,不会太久。Evaluating Recommendation:审稿过程已经完全结束,编辑正在评估审稿人的意见。随后你将收到编辑给你的decision。Decision in Process:等待审稿处理意见。编辑正在根据审稿意见做最后决定,由于编辑比较忙碌,这个过程可能需要等待一周左右时间。 Min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 小修或大修。到这状态问题一般不会太大,在修改时一定要注意语气,一定要谦虚谨慎,记得充分尊重审稿人和编辑的意见。(1)小修后接受(Minor revision):这个决定也称作有条件接受,表示论文需要进行一些细微的修改后就能被期刊接受,不过,作者还是要记得“小修后发表”不保证一定会接受,还是要让编辑对你的修改满意才行。(2)大修后接受(Major revision):当编辑认为论文需要大幅度的修改就会做出这个决定,作者在返还修改稿的时候需要附上给审稿意见的逐点回复,修稿后的论文也可能再送外审,通常会交给第一轮的审稿人,但编辑也有权选择不同的审稿人,第二轮的审稿,有些期刊称作“再审稿”,结果如何是根据作者针对评审和编辑意见进行的修改还有回复来决定的,如果作者没有完整回复所有的意见,那就有可能再有修改,甚至有可能会被拒稿。 Revision Submitted to Journal:作者修改稿已经提交,又开始了一个循环。这里的修改后重新投递不只是让我们重新开始投稿,还需要我们经过准确的修改。 Accepted:接受。恭喜你,你的论文被期刊接受了!/Reject:拒稿。对于所有的科研工作者来说,这个结果肯定是倍受打击的,但是不要灰心,一定要重振旗鼓,不要害怕重新开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