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甘肃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啊

发布时间:

甘肃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啊

吴宗宪,1男,1963年2月生,甘肃省永登县人。1979年起先后在西北政法学院法律系、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刑法专业和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学习,获法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6-1992年1月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任教,担任犯罪心理学教研室讲师;1992年2月-2006年3月在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科研处副处长、监狱学研究室主任和研究员。2006年4月起任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犯罪与矫正研究所所长、社区矫正研究中心主任。曾在英国、德国学习和访问研究,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参加国际会议和考察。兼任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狱工作协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司法部社区矫正工作特邀专家;司法部燕城监狱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公安部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曾任《心理学报》编辑部审稿专家。曾获国家司法部“杰出青年”及“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5月成为国家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七部委组织评定的“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中国法学会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朱子清(1900—1989)朱子清,有机化学家、教育家。在有机化学,尤其在天然产物有机化学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其中贝母植物碱的研究曾居国际领先地位。他热心教育事业,为祖国培育了大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朱子清,别名镜心,1900年10月17日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一书香世家,父亲在农村半耕半读。1907年他在乡村私塾就读,酷爱古典诗词、经史著作和书画。1917—1921年他先后在安庆六邑中学和安徽省立第五中学学习。其间他曾作为学生会代表,多次参加反对帝国主义的游行、请愿、演讲等爱国活动,为此,他曾被警察打伤,乃至被校方开除。1921年他考入东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学习。大学时期,在恽代英等进步人士的影响下,朱子清的爱国热情更加高涨。1925年,他积极参加“五卅”运动,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斗。1926年他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留校任教。不久,在东南大学的“易校长学潮”中,他与国民党反动派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结果被辞退。1927年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事变,面对反动政府腐败堕落,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现实,朱子清抱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良好愿望,毅然于1929年远涉重洋,前往美国伊利诺大学研究院求学。1931年,国内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他作为伊利诺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会长,在当年的“双十节”庆祝会上慷慨陈词,痛斥中国反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对祖国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惨遭践踏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显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1933年他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由伊利诺大学研究院化学系主任亚当斯(R·Adams)推荐,赴德国明兴大学从名师维兰德(H·Wieland)继续进行有机化学研究。1934年转赴奥地利格拉兹大学,跟随微量化学的首创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雷格尔(F·Pregl)学习微量分析。1935年朱子清学成回国后,立即投入研究和教学工作。历任南京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代理所长,暨南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在此期间,朱子清除了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外,在马钱子碱、钩吻素、贝母素的研究方面也做了突出的贡献,主要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朱子清深深感到中国有了希望,于是一心致力于科学和教育事业。他先后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并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为了改变我国西北地区的落后面貌,他携带全家老小及主要助手,由条件优越的上海来到“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的兰州。在兰州大学,他克服了各种困难,带领助手们因陋就简,土法上马,于1956年在祖国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建立了第一间有机微量分析实验室。同时,他还率先在兰州大学建立了生物碱实验室,把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无私地奉献给科学和教育事业。朱子清曾先后担任甘肃省药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化学学报》编委、甘肃省科协名誉主席等职。此外,他还是甘肃省政协第四、第五、第六届常务委员会委员、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并当选为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积极参政议政。朱子清在有机化学,尤其在天然产物有机化学方面造诣精深。他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有机化学领域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在《美国化学会志》、德国《来比锡化学年报》、《中国科学》、《化学学报》、《科学通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国内外近20种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在国内外有机化学界享有盛誉。特别是关于贝母植物碱的研究,曾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丰富了植物碱化学的内容朱子清毕生从事天然产物的研究。众所周知,植物碱有着很强的生理活性。1888年德国弗拉格纳(K.Fragner)最早开始贝母植物碱的研究,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日本、中国、苏联等国家也陆续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但这些研究大都滞留在实验式或功能团的测定上,其化学结构一直是个谜。从50年代初起,朱子清领导其研究小组,对贝母植物碱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克服了测试手段落后、设备条件差等重重困难,基于前人在单独使用锌粉蒸馏或硒脱氢未能将贝母素分子充分打开的失败经验,开创了把锌粉蒸馏和硒脱氢两种方法联合并用的新途径,终于在1955年首先确定了该类植物碱的基本骨架为变型甾体。该项研究成果在《化学学报》上发表后,引起了化学界的重视。1956年朱子清应邀参加德国科学院主办的“国际生物碱会议”,报告了贝母植物碱的研究工作,博得了国际同行的赞誉。随后又应邀赴匈牙利和苏联讲学。同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并被聘为国际有机化学杂志《四面体》(Tetrahedron)的荣誉编辑。1977年加拿大化学家人工合成贝母素甲成功,进一步证明朱子清等当年确定的基本骨架正确无误。继贝母植物碱之后,1961年,朱子清等研究了国产钩吻中的植物碱,确定了新植物碱“钩吻素子”的结构。70年代以后,朱子清等又陆续从百部、藜芦、乌头、麻黄、南蛇藤等植物中分离到20余种植物碱,发现了10余种新的植物碱,并阐明了它们的化学结构。丰富了植物碱化学的内容。获取了雪莲的化学成分在朱子清之前,雪莲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未见文献报道。80年代初,朱子清在国内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填补了雪莲化学成分研究的空白。荣获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朱子清等对新疆雪莲和甘肃水母雪莲中的14种单体进行分离、提纯、结晶,最后通过紫外、红外、核磁共振、质谱、晶体结构分析等手段,做了深入的分子结构测定工作,揭示了5种倍半萜类化合物和8种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他发现了3种新的陪半萜类化合物,其中1种新的倍半萜葡萄糖苷经水解、酰化、氧化等化学转化后,得到的苷元为一种新的倍半萜,并命名为大苞雪莲内酯。另外,还从雪莲中鉴定出26种挥发油成分,并全面分析了其微量元素的组成,氨基酸的含量等。与此同时,朱子清等对雪莲中所含2种黄酮成分进行体外抗癌细胞筛选,发现其中1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为进一步扩大动物试验奠定了基础。该黄酮可望作为抗腹水肝癌的新药。系统研究了皂苷类化合物皂苷是苷类中结构比较复杂的化合物。它们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种类繁多,组成复杂。国际上对皂苷的研究十分活跃,80年代已进入一个新的高潮。不仅一些结构复杂的皂苷的结构得到证实,而且纠正了以往结构鉴定中的某些错误,他们系统研究了不少重要中草药中的皂苷。80年代初,朱子清及其合作者对中药竹节香附中的皂苷成分进行研究。他们从竹节香附中分离鉴定了8个皂苷,其中6个为新化合物。药理试验表明:其中1个化合物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另1个化合物不仅没有抗癌活性,反而能促进癌细胞的生长。这些现象对于研究皂苷的抗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荣获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朱子清等还对棘豆中的皂苷成分进行了研究。棘豆广泛分布于我国的西北高原,有毒,对家畜危害极大。为.了研究其毒性机理,国内外学者很重视棘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其中黄酮、植物碱、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研究均有过报道,但都未得出中毒问题的答案。该属植物中的皂苷研究尚属空白。80年代后期,朱子清等分别从黄花棘豆和小花棘豆中分离鉴定了10个皂苷成分,其中6个为首次发现;同时研究了2种三萜皂苷元的化学转变。不仅充实了皂苷化学的内容,而且对于综合利用植物资源、化害为利,寻找棘豆的有毒成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朱子清一生从事天然产物的有机化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除上所述外,他还先后对西北药用植物、沙生植物的多个科属的数十个品种的化学成分开展研究,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得到了许多重要成果。为开发和利用我国西北地区的天然资源,发展有机化学理论,促进有机化学、药物化学、植物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诲人不倦的教育家襟怀坦荡,刚直不阿的学者朱子清不仅是一位成果卓著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几十年如一日,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并为之倾注了自己的毕生心血。他教学态度认真,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强调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主讲过有机化学、有机分析、生物碱化学等课程。他反对照本宣科,讲课从不拿讲稿;他一再宣称给学生讲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启发学生的思维,传导学术思想。他极善于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路。他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中、高级专业人才,他们中的不少优秀者,如今已是国内外知名的教授、研究员,成为一些重要的科学研究机构或高等院校的中坚力量。朱子清学识渊博,思路敏捷,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担任《化学学报》编委期间,对于每一件来稿,他总是仔细审阅,正谬补缺,使文稿更加翔实准确;书写论文,讲究精益求精。他常说:“长文好写,短文难工。”由他撰写的论文,言之有物,叙之成理,内容充实,精炼好读。他十分注意文献信息,对国外几种权威性的化学刊物,他几乎每期必读,及时掌握国际科学的发展动态。并经常告诫学生,要读原著,读第一手资源,从中领会作者的思路,把握结论的来龙去脉。他一贯认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科学,要想在化学事业上有所建树,除了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理论之外,还应当具备娴熟的实验技术和勇于吃苦的精神。朱子清一生崇尚民主,积极追求科学真理。他为人正直,襟怀坦荡,不畏权势,刚直不阿。1957年,他由于对工作提出意见,蒙受了不白之冤;“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又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到迫害,可是他心中始终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年近八旬的朱子清异常兴奋,他并不计较多年来的个人恩怨,只是为国内落后的科学面貌而担忧。1978年,他出任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兼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研究室主任。1985年9月,兰州大学为纪念朱子清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60年举行了隆重的学术报告会。开幕式上,朱子清满怀激情地说:“我国的教育和研究工作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将是一支相当关键的队伍。”“我们国家目前急需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科学工作者。”此时,朱子清已是病魔缠身,但他依然承担着多项研究课题,坚持指导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为提高我国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的研究水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者:(贾中建 黄飞跃))简历1900年10月17日生于安徽省桐城县。1926年7月毕业于东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获理学士学位。1926年8月—1929年7月任东南大学理学院助教。1929年9月—1933年6月赴美国伊利诺大学研究院深造,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8月—1934年赴德国明兴大学深造。1934年—1935年6月赴奥地利格拉兹大学深造。1935年8月1937年7月任南京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37年8月—1946年6月任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代理所长。1946年8月—1949年7月任暨南大学教授兼化学系主任。1947年7月—1950年6月兼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48—1199年兼任同济大学教授。1949年10月—1952年8月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52年10月—1955年8月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9月1989年3月任兰州大学教授,甘肃省药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化学学报》编委。1956年受聘为《四面体》(Tetrahedron)荣誉编辑;1978年—1982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20届理事会理事。1978—1988年任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兼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研究室主任。1989年3月11日在兰州病逝。主要论著1 Chu T.T.(朱子清).Abbauversuche in der Brucin—Reihe.Justus Liebigs Annalen der Chemie,1935(517):290—294.2 Chu T.T.(朱子清),Chou T.Q.(赵承嘏).Study of GI.J.AChem.Soc.,1940(62):1955—1957.3 Chou T.Q.(赵承嘏),Chu T.T.(朱子清).Study of GⅡ.J.Amer.Chem.Soc.,1941(63):827—828.4 Chou T.Q.(赵承嘏),Chu T.T.(朱子清).The Preparation andProperties of Peimine and Peiminine.J.Amer.Chem.Soc.,1941(63):2936—2938.5 Chu T.T.(朱子清),Chou T.Q.(赵承嘏).Conversion of Peimine into Peiminine and Vice Versa.J.Amer.Chem.Soc.,1947(69):1257.6 朱子清,陆仁荣.贝母植物碱研究Ⅱ.化学学报,1955,21(3):227—231.7 朱子清,黄文魁,陆仁荣.贝母植物碱研究Ⅲ.化学学报,1955,21(3):232240.8 朱子清,陆仁荣.贝母植物碱研究Ⅳ.化学学报,1955,21(3):9 朱子清,陆仁荣,黄文魁.贝母植物碱研究V.化学学报,1955,21(4):407—411.10 朱子清,陆仁荣,黄文魁.贝母植物碱研究Ⅵ.化学学报,1956,22(3):205—209.11 朱子清,陆仁荣.贝母植物碱研究Ⅶ.化学学报,1956,22(3):210—12 朱子清,陆仁荣.贝母植物碱研究Ⅷ.中国科学,1956,5:469—473.13 朱子清,陆仁荣,黄文魁.贝母植物碱研究Ⅸ.中国科学,1957,6:255258.14 朱子清,黄文魁,陆仁荣.贝母植物碱研究Ⅺ.科学通报,1957,(7):207—15 黄文魁,陆仁荣,朱子清等.贝母植物碱研究ⅩⅣ.科学通报,1957,(13):404.16 朱子清,黄文魁.贝母植物碱研究X.化学学报,1958,24(4):345347.17 朱子清,陆仁荣,黄文魁等.贝母植物研究XⅡ.化学学报,1958,24(5):377—381.18 刘铸晋,陆仁荣,朱子清等.贝母植物碱研究ⅩⅢ.化学学报,1961,27(2):97—104.19 朱子清.贝母植物碱化学结构的研究.化学通报,1979,(4):302—305.20 潘鑫复,朱子清.砂贝母中的植物碱.科学通报,1980,(4):186.21 刘铸晋,陆仁荣,朱子清等.钩吻植物碱I.化学学报,1961,27(1):4758.22 郭伽,朱子清.百部植物碱的研究I.化学学报,1978,36(4):291—23 程东亮,王东民,朱子清等.麻黄中的一种微量生物碱.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5,6(7):609—612.24 刘吉开,贾忠建,朱子清等.南蛇藤植物中四个新生物碱的化学结构.科学通报,1988,33(20):1586—1588.25 贾忠建,李瑜,朱子清等.新疆雪莲化学成分的研究I.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3,4(5):581—26 李瑜,贾忠建,朱子清等.新疆雪莲化学成分的研究Ⅱ.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5,6(5):417—42027 贾忠建,费厚满,朱子清等.水母雪莲化学成分研究(I).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6,7(9):789—792.28 贾忠建,何康伟,朱子清等.新疆雪莲化学成分的研究Ⅳ.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8,9(2):198200.29 李瑜,贾忠建,朱子清.新疆雪莲化学成分的研究V.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9,10(9):909—912.30 张宗平,贾忠建,朱子清等.银洲柴胡化学成份的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8,9(11):1187—1189.31 刘吉开,吴大纲,朱子清等.卫矛科植物抗肿瘤活性物质蛇藤酯甲的结构测定(Ⅱ),科学通报,1989,34(2):142—144.32 丁毅力,贾忠建,朱子清.准葛尔大戟化学成分研究(I).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9,10(11):1129—1130.33 刘自民,贾忠建,朱子清.长毛风毛菊化学成分的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9,10(11):1090—109434 张宗平,贾忠建,朱子清等。红豆杉化学成分研究.科学通报,1989,(21):1631.

甘肃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海州。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 1925年到北京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1948年6月,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1948年8月20日,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记雅俗共赏》等。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 1926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名噪一时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葡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8月在北平逝世。对此,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朱自清先生一生中,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 朱自清当衣买书朱自清先生虽然以散文名世,但他后来长时间在大学任教,讲授“诗选”(以《古诗源》为教本)、“歌谣”、“陶渊明诗”、“新文学研究”等课程;出版有《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经典常谈》等文艺批评。其学术研究著作,有着很深的学术造诣。这种厚实的为文积淀,似乎是那一代学人所共有。这种积淀的得来,自然与他们读书、爱书有大关联。 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引发他对哲学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 后来到北京大学读书,专业就是哲学,朱自清就更喜欢佛学书了。当时佛经一类书多在西城卧佛寺鹫峰寺一带,他曾到寺里面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书。当时是一个阴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时还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在江浙一带中学教书,后来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朱自清没有力量缝制棉袍,便到街上去买了一件马夫用的毡披风。这种披风有两种,一种式样较好且细毛柔软,但价贵,朱自清买不起,便买了一种粗糙但便宜点的。 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以致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但它却为朱自清进城上课拦挡了风寒,晚间又铺下当褥子,虽然说起来颇叫人心酸。此时,再想想那件当出而不能赎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读书人痴迷于书的程度。 朱自清的读书方法朱自清关于读书的理论和方法的论述颇丰。他不仅重视读书的数量和质量,更注重读书方法,在读书方法上极力主张通读的方法,强调“读”的功夫。在《论朗读》一文中,他推崇清人姚鼐“放声疾读,久之自悟”和曾国藩“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大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的观点。读古文如此,读白话文也是。他认为,读书当然是为了理解,“读”字本作抽出意义解,“包含着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怎样学习国文》)。因此,必须注重读,“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他指出:“熟读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 朱自清把诵读作为理解与欣赏原著的重要方法,主张不仅阅读诗词等文学作品需要吟诵,而且对经典著作也需要反复熟读。他在《论百读不厌》一文中指出:“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

朱子清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安徽省桐城县黄家冲人。别名镜心。1900年10月17日出生,1989年3月11日卒于甘肃兰州。1926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化学系。1929年赴美国留学,1933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经化学系系主任罗杰·亚当斯(RAdams)推荐,赴德国慕尼黑大学跟维兰德(HWieland,1877—1957)教授一起,继续从事有机化学研究。1934年经维兰德介绍又到奥地利格拉兹大学跟微量化学分析的创始人普雷格尔(FPregl)教授学习微量分析。朱子清回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代理所长,国立暨南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兰州大学化学系教授、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天然有机化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半个多世纪以来,朱子清为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贝母植物碱是一类具有很强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其结构的测定是一件相当艰巨的工作。1888年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停留在对贝母碱的实验式或官能团测定的水平上,而它的结构一直是个谜。朱子清及其研究小组克服了测试手段落后、设备条件差的困难,于1955年首先确定了贝母类植物碱的基本骨架为变形甾体,并以“贝母植物碱研究Ⅲ:贝母素甲的脱氢、碳架和氮环的决定”为题在《化学学报》上发表,为我国化学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该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被聘为国际有机化学杂志《四面体》的荣誉编辑。在十年动乱的艰难条件下,朱子清依然领导其课题组先后对钩吻、百部、藜芦、麻黄等植物中的生物碱进行研究,分离得到10多个生物碱,发现了3个新的生物碱。1978年后,朱子清不顾年老体弱,开展了雪莲、黄花棘豆、藜芦、蕨菜、竹节香附、竹节人参、乌头、麻黄素、醉马草、九节菖蒲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从雪莲、棘豆中分离得1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从雪莲中分离得5种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其中有结构较新颖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从竹节香附、竹节人参中分得20多个皂苷,其中有8个为新皂苷,进行药理筛选后,发现某些化合物有抗癌活性。朱子清学识渊博,思路敏捷,治学严谨而且正直敢言,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堪称一代楷模。

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海州。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 1925年到北京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1948年6月,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1948年8月20日,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记雅俗共赏》等。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 1926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名噪一时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葡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8月在北平逝世。对此,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朱自清先生一生中,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 朱自清当衣买书朱自清先生虽然以散文名世,但他后来长时间在大学任教,讲授“诗选”(以《古诗源》为教本)、“歌谣”、“陶渊明诗”、“新文学研究”等课程;出版有《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经典常谈》等文艺批评。其学术研究著作,有着很深的学术造诣。这种厚实的为文积淀,似乎是那一代学人所共有。这种积淀的得来,自然与他们读书、爱书有大关联。 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引发他对哲学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 后来到北京大学读书,专业就是哲学,朱自清就更喜欢佛学书了。当时佛经一类书多在西城卧佛寺鹫峰寺一带,他曾到寺里面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书。当时是一个阴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时还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在江浙一带中学教书,后来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朱自清没有力量缝制棉袍,便到街上去买了一件马夫用的毡披风。这种披风有两种,一种式样较好且细毛柔软,但价贵,朱自清买不起,便买了一种粗糙但便宜点的。 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以致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但它却为朱自清进城上课拦挡了风寒,晚间又铺下当褥子,虽然说起来颇叫人心酸。此时,再想想那件当出而不能赎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读书人痴迷于书的程度。 朱自清的读书方法朱自清关于读书的理论和方法的论述颇丰。他不仅重视读书的数量和质量,更注重读书方法,在读书方法上极力主张通读的方法,强调“读”的功夫。在《论朗读》一文中,他推崇清人姚鼐“放声疾读,久之自悟”和曾国藩“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大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的观点。读古文如此,读白话文也是。他认为,读书当然是为了理解,“读”字本作抽出意义解,“包含着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怎样学习国文》)。因此,必须注重读,“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他指出:“熟读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 朱自清把诵读作为理解与欣赏原著的重要方法,主张不仅阅读诗词等文学作品需要吟诵,而且对经典著作也需要反复熟读。他在《论百读不厌》一文中指出:“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回答完毕!谢谢!!!!!

甘肃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呀

陈文源(山原)中国数学家。1931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54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数学系,同年到兰州大学数学系任教,1978年被评为教授,1983年被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兰州大学数学系名誉系主任、兰州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甘肃省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甘肃省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评委、《数学年刊》、《数学研究与评论》和《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等刊编委。曾任兰州大学数学系系主任、甘肃省数学学会理事长、兰州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国家教委学科组评委、甘肃省普通高校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数学进展》及《东北数学》编委。陈文源先生长期从事高等学校的教学与非线性分析方向的科研工作,并做过工业生产及社会经济中有关应用的研究。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现已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24人。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其代表性专著有《非线性泛函分析》、《隐函数定理》和《甘肃省战略规划可行性定量分析》;主编的论文集有《Nonlinear Analysis》和《第九届全国非线性泛函分析会议论文集》;发表有关分歧理论、非线性积分方程、近似方法、拓扑度理论等方面的论文40余篇。曾获1978年和1984年甘肃省科技成果奖、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1988年全国第一届优秀教育图书奖、1989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92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甘肃省高校第二届优秀教材一等奖和优秀图书一等奖等多项奖励。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陈建兰 供稿)

1987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同年进入兰州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今政治与行政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93年9月被聘为讲师,2000年1月被聘副教授,同年,任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教研室主任。2004年9月起任政治与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2001~2004年在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学专业跨国民族方向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3月至2006年1月做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在中央党校访学一年。2005年9月至2007年6月在中央党校政法部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4月被聘为教授。工作以来,先后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世界经济与政治》、《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与世界》、《当代国际关系》、《新中国外交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先后在《兰州大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石油大学学报》、《国际政治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教材4部,出版著作2部,主编“当代中国与世界年报丛书”(1999年—2002年版)共4部,参编著作3部。主持省部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项;校级教材招标项目2项;横向课题1项;参加中央委托重大项目1项。兼任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理事,甘肃省政治学学会常务理事,2002年被聘为甘肃省委理论宣讲团成员。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啊

1、吴建平,杨联,DAVID KEMP,花立民,张利平,雷赵民等,“牧区家庭畜牧生产资源优化及家畜个体精准管理模式研究与示范”,2010年6月3日通过项目鉴定,鉴定委员会给予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评价 。2、吴建平,张利平,雷赵民,杨联,汪晓娟,王欣荣等,“应用分子育种技术选育肉毛兼用绵羊新类群的研究”,2010年6月3日通过项目鉴定,鉴定委员会给予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评价。3、吴建平、张利平、刘哲、张玉斌、彭韵硕、雷赵民、杨联、万红玲、张盛贵、马琦、王强、王欣荣、李维红,主持完成的“西部地区主要牛羊肉、乳营养品质特性及品质育肥技术体系研究”项目获2009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号:2009-J1-011-R1;4、主持完成的“富含共轭亚油酸(CLA)功能性牛奶生产技术研究”,获2009年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编号:2009-1-6-1;5、“动物遗传学课程建设、改革与实践”获甘肃省教育厅级教学成果奖,证书号:20090303。6、主持完成的“影响反刍动物体脂脂肪酸组成的生态因素及其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研究”,获2008年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负责人,证书编号:1-09/7;7、主持完成的“苜蓿芽(Alfal-Nutrients)营养性功能因子的研究与开发”,获2006年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证书编号:2-25/1。8、主持完成的“利用生态因素及饲养管理模式驱除羊肉膻味的技术研究”项目,2003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9、参加完成的“现代养猪业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的研究”,2003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0、主持完成的“安哥拉改良羊皮肤及毛囊变化规律的研究”,1996年获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1、参加完成的“利用免疫电泳及荧光法进行性别控制”,1995年12月鉴定;12、参加完成的“甘肃高寒阴湿区八县十七乡科技扶贫农林牧整乡承包”,1995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3、参加完成的“奶牛血液遗传标记及其与经济性状相关性的研究”,1995年获甘肃省畜牧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参编《Towards Sustainable Use of Rangelands in North-West China》, Springer, 2010 副主编《动物遗传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主编《简明基因工程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5副主编《现代中国养羊》,金盾出版社,2005参编《Chinese Yak》,Asia Livestock,FAO ,1994 共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10余篇,代表性论文有:张艳萍,苏军虎,龚雪芬,娄忠玉,吴建平 (通讯作者),魏彦明甘肃金鳟遗传资源评价及其与日本金鳟和道氏虹鳟遗传分化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10,2:262-杨具田,徐红伟,臧荣鑫,蔡勇,吴建平(通讯作者)五个地方绵羊品种FAS基因3‘-UTR区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10,43(13):2784-朱静,吴建平 (通讯作者),马彦男,李耀东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下的奶牛经济效益分析 湖南农业科学 13:刘晓敏,张利平,杨联,吴建平,哈志俊,俞理辉,李文文,吴孝杰欧拉型藏羊Callipyge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相关性研究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0,45(4):1-哈志俊,张利平,杨联,吴建平,刘晓敏,俞理辉,李文文欧拉型藏羊GH基因5’端侧翼序列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0,45(4):5-王建华,杨联,张利平,吴建平(通讯作者),万红玲,吴孝杰,刘晓敏,王磊牦牛CAST基因部分序列的SNPs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0,45(5):1-吴孝杰,杨联,张利平,吴建平(通讯作者),万红玲,王建华,刘晓敏,王磊牦牛CAPN1基因部分序列的SNPs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0,45(4):28-王志刚,吴建平(通讯作者),刘丑生,邱小田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中国山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8(5):836-王志刚,吴建平(通讯作者),刘丑生,邱小田 应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中国地方山羊瓶颈效应 畜牧兽医学报 2010,41(6):664-670刘婷,吴建平(通讯作者),张盛贵,张玉斌玛曲牦牛与康乐黄牛肠系膜脂肪和肾周脂肪中脂肪酸含量的比较分析食品工业科技31(4):111-赵海军,杨联,杨思维,花立民,冯明廷,马志愤,宫旭胤,吴建平(通讯作者) 甘肃高山细毛羊枯草季放牧与暖棚舍饲饲养对比试验 草业科学 27(5):117-121马彦男,刘哲,吴建平(通讯作者),张利平,杨联,朱静荷斯坦奶牛改良黄牛的效果分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0, 45(1):16-王磊,杨联,张利平,吴建平(通讯作者),雷赵民,徐建峰 山羊MT-III分子特性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0, 45(1):6-方翟,吴建平(通讯作者),徐建峰,罗艳茹,张利平,王磊,杨联,雷赵民 绵羊BMPR-IB基因在分子标记育种中的应用效果 新疆农业科学 2010,47(1):189-194王磊,吴建平,杨联(通讯作者),张利平,徐建峰,方翟 牦牛生长激素基因分子特性分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9, 44(6):1-吴孝杰,杨 联,张利平 吴建平(通讯作者),万红玲,牦牛钙激活蛋白酶(CAPN1)基因部分序列PCR-SSCP 研究 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86王建华,吴建平,费春红,杨 联,张利平 牦牛钙激活蛋白酶抑制蛋白CAST 基因克隆及其测序分析 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87杨联, 王磊, 张利平, 吴建平(通讯作者) 牦牛生长激素 (GH) 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357杨联,方翟,张利平,吴建平(通讯作者),徐建峰 绵羊IGF-Ⅱ基因第五外显子SNPs 与体重相关性的研究 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358

1984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并留校任教;1995年获农学博士学位。1997-1999年,获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在英国Rowett研究所从事反刍家畜和饲料营养博士后研究;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百人计划”学者;2002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2005年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草业科学一级杰出人才;2001-2006年任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院长。2005年受聘于兰州大学萃英特聘教授。主持国内外重大项目6项,完成7项,获国际和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主编出版专著2部,副主编英文专著《THE YAK》1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任国际原子能机构草地畜牧专家,世界银行/国际环球基金新疆甘肃草地项目专家;FAO西藏拉萨河谷饲料项目草地专家。应国际组织邀请和资助先后赴30多个国家学习、培训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担任《The Rangeland Journal》副主编、《Livestock Science》编委(2006-2007)、《草业学报》、《草地学报》、《甘肃农业大学学报》、《草原与草坪》杂志编委。

甘肃社会科学编辑部主任是谁

王维平,1男,汉族,1957年11月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74年高中毕业,先后赴农村插队,进工厂当工人。1978年春季考入兰州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1982年3月毕业后留校。1988年评为助理研究员,1995年1月评为副教授,1999年4月破格评为教授。1993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5年被评为硕士生导师,2006年被评为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同时在政治与行政学院招收博士生,现在为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经济系学科带头人。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经济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委理论宣讲团成员、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研究中心研究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委员会成员。

杨晓峰,男,1965年出生,1982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十多年从事教师职业,其后是近十年的宣传报道生涯。2003年兰州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留学。现为兰州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商务传媒学院院长。 主要科研成果:出版专著《文化传播中的中国音乐电视》并获甘肃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出版专著《消费主义与媒介文化》并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三等奖;近五年来在《电视研究》、《编辑之友》、《当代传播》、《甘肃社会科学》、《西部电视》等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国家权威期刊及CSSCI期刊论文7篇。 13YD052 甘肃省多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选择研究 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 11-11 5 杨晓峰 2006——2012年发表的高级别论文: 和谐人际关系中的非语言符号使用 杨晓峰 当代传播 06 CSSCI 构建和谐社会与国产电视剧的培养理论分析 杨晓峰 电视研究 12 CSSCI 当代编辑出版思想中的传统人学传承 杨晓峰 编辑之友 01 CSSCI 灾难事件中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 杨晓峰 甘肃社会科学 02 CSSCI 网络媒体低俗化成因及社会责任的重建 杨晓峰 当代传播 01 CSSCI 论“五四”时期四大副刊“编辑权”的效力 杨晓峰 编辑之友 11 CSSCI 欲盖弥彰:论地产广告美化的丑陋诉求 杨晓峰 甘肃社会科学 05 CSSCI 2006——2012年出版的专著: 专著(专利)名称 作者(发明人) 出版(授权)时间 国际标准书号ISBN(专利号) 《消费主义与媒介文化》 杨晓峰 ISBN978-7-5490-0003-6 2006——2012年获得的科研奖励: 获奖成果名称 项目完成单位或人 获奖时间 获奖类别名称和等级 文化传播中的中国音乐电视 杨晓峰 1 甘肃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第七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杨晓峰 4 优秀指导教师 消费主义与媒介文化 杨晓峰 8 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三等奖

百科名片叶涛,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山东大学教授,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85年参与创办《民俗研究》杂志,历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主编。2008年4月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等。另有中共扶风县委常委、县人武部部长叶涛,以及北宋著名诗人叶涛(1050-1110)。中文名: 叶涛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山东费县 出生日期: 1963年10月 职业: 教授,民俗学家 毕业院校: 山东大学 代表作品: 《民俗学导论》、《中国民俗》、《中国京剧习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