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西南民族大学文献中心主任

发布时间:

西南民族大学文献中心主任

在呢 我现在就在上田耕宇老师的课,非常精彩

只能说节哀

鲍鹏山:现为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从事医学工作20年陈振裕: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毅明:现任厦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程遂营: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系教授、副院长淳子:上海东方电台谈话节目主持人、女作家丁牧: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丁万明:河北省委党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戴锦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董平: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段怀清: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方北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方尔加: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方志远: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小凡: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宗教学研究所教授冯光生: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范德伟:河北博物院副研究员高日晖:大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高有鹏: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高长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葛剑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韩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韩田鹿: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韩秀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黄凤春: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总领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胡阿祥: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胡金兆: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北京市文联退休编审纪连海: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历史教师贾英华:中国传记学会副会长、作家、晚清史研究学者江英: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正师职,大校军衔姜安: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姜鹏: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教授,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康尔: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昌集: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李敬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公室副主任李清泉:国家行政学院培训中心博士李任飞: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炜光: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蓉: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晓: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李寅: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中国清宫史学会理事林岩: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厉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后刘强: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心武:当代作家,中国著名作家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博士生导师刘扬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金田: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吕立新:书画鉴定专家吕玉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罗大中:中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博士马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法学博士、二战专家马瑞芳: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者,作家马茂军: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梅毅:中国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梅铮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员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莫砺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彭玉平: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钱斌: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博士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乔良:军旅作家,现任空军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空军少将,中国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邱紫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商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苏升乾: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隋丽娟: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孙丹林:锦州市楹联学会会长,渤海大学特聘教授孙国亮:龙岩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孙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邵维正: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教授,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名誉理事唐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馆博士田凯:河南博物院院长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翔: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启涛: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士祥: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树增:国家一级作家、大校警衔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会长王卫平: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王晓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王新陆: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魏新:山东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作家、诗人。翁思再: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文汇新民报业高级记者吴桐祯: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特级教师吴建民: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原外交学院院长徐放鸣: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徐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杨雨: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瑾: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姚淦铭: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叶广芩: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易中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涛: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主任、博士于钟华:浙江大学哲学博士、书法学硕士喻大华: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袁腾飞: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研员、北京市高级教师曾国平:重庆大学贸易及法律学院院长曾仕强: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张一清: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大千:脑科医学专家,中西医结合内科教授张宏杰: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作家张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员张望朝:现为中共黑龙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少泉: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中国地震局研究物理所研究员张志君: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员、研究室主任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林: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哲学博士赵世民:中央音乐学院教师赵晓岚: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英健:河北遵化市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副主任赵玉平: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博士、国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岭:87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剧、红学家周汝昌: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思源: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周文顺:郑州大学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朱翔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北京四中校长助理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

西南民族大学文献中心

建议去咨询师哥师姐,或图书馆老师。在校学生可以享受这些资源的。

经常出些脑残族。

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包括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医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坐落于天府之国,芙蓉之都的锦绣成都,与闻名中外的武侯祠毗邻。学校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是在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学校占地面积3000余亩,分为老校区、新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和阿坝州红原县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发基地,校舍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 学校有56个民族的在校学生5万余人,有教职员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540余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300余人。有46人先后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有20人为国家民委或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38人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聘请国内外客座教授200余人,其中院士6人。学校下设23个教学单位;有本科专业65个,硕士点42个,专业学位10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现有1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培育)学科,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含1个国家民委与教育部共建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学校馆藏图书资料330余万册,教学科研实验设备总值6亿余元;建立了较完善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学基础设施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均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A级标准。学校始终遵循“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提高能力、办出特色”的原则,坚持不懈地推进以学分制改革为龙头的各项教学改革,切实加强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近年来,学校在教学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及远程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已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及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运行机制。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拥有西南民族研究院、西部大开发研究所等近60家校级研究机构,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中心和彝学文献中心。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近百项,省(部)级项目近450项,发表学术论文85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近600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50余项次。特别是在新材料研制、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古典文学、民族文化研究(藏、彝、羌、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彝、藏、傣)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公开发行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民族学刊》和内刊《民族学信息》等。 学校建立60年来,培养出各类人才13万余人。在他们中间,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现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藏族将军,涌现出不少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大批各级领导干部,更多的毕业生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为民族地区的解放、政权建设、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迄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或参观访问。学校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等23所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学校是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缩影。各民族师生员工平等团结,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各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9月,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2003年6月新校区南区建成,并获得建设部“2004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5年,成为国家民委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的共建院校;2007年,新校区北区建成。西南民族大学的办学实践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学校将继续坚持“二为”办学宗旨,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民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铸造品牌,坚持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推进“一体两翼”建设,促进学校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现代化的一流民族大学。采纳~~~~嘻嘻

贵州民族文献中心主任

百度一下

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56年11月起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学术秘书。华中理工学院中国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79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语言研究室主任,创建《民族语文》杂志,任副主编。同年5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成立,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80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同年,中国语言学会成立,被选为理事、学术委员,《中国语言学报》编委,后被选为常务理事。为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员,198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博士生导师。同年11月应邀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1984—1990年先后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字改革》《语文建设》主编,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语言学科规划小组成员,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二分会主任委员,后又担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第46委员会(ISO/TC46)历届在各国召开的各种文字罗马字母转写(或译写)国际标准的工作组专业研讨会和大会讨论,1990年以后任国家语委委员、科研领导小组组长、顾问。还曾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副会长、会长,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顾问,中文信息学会理事和中国地名委员会、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北京市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顾问、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等多种学会和《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等多种语言学术书刊的顾问,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及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金评委会评议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06年8月2日22点5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壮侗语族诸语言)和普通语音学、音系学、应用语言学、语言规划的研究。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分科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获中国社科院1979-1991年优秀成果奖)副主编,《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澳两国科学院合作,先后获社科院及国家图书一等奖)中方主编之一,《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主编(“当代中国丛书”之一,本丛书获国家图书荣誉奖),文标会的工作获国家科委全国科技成果一等奖(1992)。90年代,曾主编《罗常培文集》(10卷,山东教育出版社)和《语文现代化论丛》(1-3辑)、《南通地区方言志》(江苏教育出版社),担任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大课题《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编委。有著作论文多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0年写的《参加中央西北访问团调查新疆兄弟民族语言的工作报告》(《科学通报》第2卷第3期)是他开始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标志。在普通语音学研究方面,他和罗常培合著的《普通语音学纲要》先以田恭的《语音学常识》的名义在《中国语文》上从1954年1 月到1955年5月连载了14期,后汇集成书,先后于1957年和1980年由科学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结合中国语言实际来讲解语音学和音系学的一般原理和应用,在普及现代语音学和音系学知识及丰富普通语言学的内容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语音学研究与教学的一本重要的参考书,被列入《商务印书馆文库》。另有《语音的社会基础》(合作,《中国语文》1956年第6期)、《语音的区别特征和生成音系学》(1980年)等论文。在对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和研究方面,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足迹所至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做了大量的调研与指导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领导并参与调查、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语方言,为壮族设计、制订拼音文字方案;指导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黎语的调查与研究及黎语文字方案的设计工作;指导贵州省侗语的调查与研究工作,集体编写《侗语方言调查报告》,著有《侗族的语言情况和文字问题》;调查、研究仫佬语、毛难语,填补了壮侗语族这两种语言的空白;担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壮侗语族8册简志的编委会副主任,并著有《仫佬语简志》(合作)。此外,他还著有《壮语及壮汉人民怎样互学语言》(合作,民族出版社,1979年)、《壮语概况》(署名壮语小组,《中国语文》1959年第10、11期)、《壮语中的汉语借词》(署名壮语小组,《中国语文》1962年第6期)等论文。在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方面,他关注较多的是民族语文工作中的一些重要的宏观的问题,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及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和民族杂居区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等问题也多有涉及。著有《关于划分黎语方言和创制黎文的意见》(合作,1957年,海南黎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大会报告)、《关于侗语方言的划分和创立侗文问题》(1957年,侗族语文问题科学讨论会预备会议报告)、《少数民族人员应该按照什么地方的语音来学习汉语》(《民族团结》1958年第8期)、《侗族的语言情况和文字问题》(1959年)、《壮文创制和修订中的若干问题》(1982年)、《壮文工作漫话》(《中国民族语言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壮文创制30年的回顾》(《民族文化研究》第2辑,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等一系列论文,对语言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如语言与民族的关系、语言与方言的区分、汉语与民族语的历史比较研究问题及中国语言的系属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方面,他结合民族语文的研究对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汉语的规范化等给以关注,并著有《语言中的并存并用和规范化问题》(《中国语文》1962年第2期)、《少数民族文字中借词的标音标准和标调问题》(合作,《中国语文》1959年第5期)、《汉语拼音方案和少数民族语文工作》(《光明日报》1963年12月25日,《文字改革》1964年第1期)、《民族语文研究工作中的几个迫切问题》(《民族语文》1979年第3期)、《语言的发展和语言的规范化》(《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民族文字工作中的若干问题》(《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情况》(收入《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商务印书馆,1980年)、《汉语拼音方案与少数民族文字》(《文字改革》1983年第3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5期)、《民族语言政策是我国民族政策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语文》1983年第3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9期)、《谈谈学习和研究语言的问题》(《青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3期)、《推广普通话和贯彻落实民族语文政策》(《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新时期的语文工作和少数民族语文政策》(《贵州民族研究》《云南民族语文》1987年第2期)、《我国语言的功能分类和语言政策》(《语文研究》1988年第2期)、《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问题》(《汉语学习》1990年第5期)等论文。在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方面,著有《对汉字改革问题的几点体会》(《中国语文》1954年第5期)、《音系学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语言调查研究讲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文字改革与新技术革命》(《文字改革》1984年第5期)、《新时期与推广普通话》(《文字改革》1985年第2期)、《推广普通话的战略要求和测试标准》(湖北《普通话》1986年第4期)、《新时期的语文工作与推广普通话》(上海《汉语拼音小报》,1986年6月20日)、《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合作,《语文建设》1986年第1期)、《汉语拼音的扩大使用范围和完善化》(《语文建设》1987年第5期)、《语文现代化与双语双文制》(《美国汉语教师联合会会刊》[英文]第31卷第3期,1996年;《语文现代化论丛》第3辑,1997年)、《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合作,《语文建设》1995年第9期)等。他还给多种语言学著作写过序文或评介,如《介绍〈广东人学习汉语法〉》(《中国语文》1952年第2期)、佟乐泉、张一清《“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研究》序(语文出版社,1992年)、陈保亚《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序(语文出版社,1996年)、《罗常培文集》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黄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研究》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许嘉璐、陈章太主编《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丛书》简介(《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4期)、《张清常文集》序(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等。此外,他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和各地汉族基础教育中语文素质的提高的问题,为此,他不顾年届古稀,先后到广西、广东、福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河南、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辽宁、黑龙江等地,亲赴实验基地进行调查测试,召开座谈,具体指导,并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验教学等撰写了多篇论文。

省人民发展研究中心是省政府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主任是正厅级,副主任是副厅级。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出版著作:《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心理现实主义剧作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独著。《外国戏剧作品鉴赏辞典》(19世纪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副主编。《外国戏剧经典作品赏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撰写。《一个美国人的〈易经〉之旅》,知识出版社,2004年。主审。《高级英语》第二册,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主编。《一对一营销网络》,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主译。发表论文:《从〈建筑师〉看易卜生剧作中的“妖性”》,载《外国语文》2009年第4期。《论易卜生后期剧作中的男性形象》,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8期。《《野鸭》背后的悲剧》,载《作家》2008年第5期。《狄奥尼索斯精神在尤金·奥尼尔剧作中的体现》,载《戏剧文学》2008年第1期。《萧伯纳剧作中的易卜生主义》,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易卜生的最后一部社会问题剧:<人民公敌>》,载《中华读书报》2008年3月5日。《萧伯纳·薇薇·新女性》,载《中华读书报》2008年3月19日。《萧伯纳的《鳏夫的房产》》,载《中华读书报》2008年1月23日。《<社会支柱>:易卜生剧作的转折点》,载《中华读书报》2008年1月2日。《<群鬼>,回到罗马》,载《中华读书报》2007年12月26日。《<玩偶之家>新解》,载《中华读书报》2007年12月5日。《易卜生剧作<海上夫人>新解》,载《中华读书报》2007年11月21日。《易卜生和他的<野鸭>》,载《中华读书报》2007年11月14日。《易卜生和他的<建筑师>》,载《中华读书报》2007年10月10日。《易卜生和他的<培尔·金特>》,载《中华读书报》2007年8月22日。《易卜生和他的女人们》,载《中华读书报》2006年10月25日。《与神灵相通的族类——再论希腊悲剧中的歌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8 期。《此曲只应天上有——试论希腊悲剧中的歌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奥尼尔的困惑》,载《尤金 奥尼尔戏剧研究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世纪之交再看奥尼尔》,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奥尼尔与弗洛伊德》,载《尤金 奥尼尔戏剧研究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主要科研项目(主持或负责):2005-2008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A级)“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 (05& zd029)子课题之八“劳动者利益保护与改革利益公平分享法律机制研究”;2006-2007 加拿大联邦政府国际发展署资助中加合作公共政策选择项目(POP)《重庆市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项目》(加方资助20万加元);2004-2005 重庆市人大委托立法项目《重庆市土地承包法实施办法条例》;2004—2006 重庆市建委软科学项目《重庆市房地产市场存在问题与法律对策研究》;2006—2007 重庆市人大委托立法项目《重庆市民办教育促进条例》;2005—2006 重庆市软科学规划项目《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研究》。2007-2009 加拿大联邦政府国际发展署资助中加合作项目《中国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项目》(加方资助500万加元)。 近三年主要学术论文:《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改革必须走国有化道路》,光明日报《情况反映》(内参清样)2006年第22期,独撰,4万字;《流质约款的再生》,《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独撰,6万字;《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探讨》,《土地所有权权利结构重构》,《现代法学》2007年第2期,独撰,6万字;《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独撰,6万字;《论事实劳动关系》,《中国劳动》2007年第 4期,独撰,7万字;《划拨土地使用权法律问题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独撰,6万字;《房地产合作开发几个基本法律问题探讨》,《学术论坛》2007年第2期,独撰,3万字;《土地所有权权利结构重构》,《现代法学》2006年第3期,独撰,6万字(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转载);《转轨时期我国信用演进模式分析》,《西南金融》2006年第6期,独撰,6万字;《企业改制逃避银行债务的法律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9期,合撰,第一作者,0万字;《2004年中国法学研究热点——服务于和谐社会》,《社会科学报》2005年1月6日,独撰,4万字。 《劳动法学(2007年修订本)》(法学专业全国统编教材),合著,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中国土地法理论研究》,专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国土地所有权制度重构》(博士学位论文);《房地产法论》,合著,法律出版社2002年出版;《劳动法学》,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出版;《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疾病保险部分),合著,法律出版社2000年出版(获重庆市第四次社科研成果三等奖);《劳动法学》(法学专业全国统编教材),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1999年修订);《法学通论》,合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出版;《中国法律咨询全书》(劳动法、土地法、自然资源法部分),中华书局1995年版;《土地科学导论》,合著,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讲解》,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中国法律百科全书》(劳动法、自然资源法部分),长春出版社1992年出版;《中国经济法律百科全书》(劳动法、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法部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西南民族大学文献中心招聘

以后的基本上所有的专业都是在新校区,老校区现在时预科的以及交流生老外还有一些现在的大三大四的,我是电信学院最后一届大三要搬回老校区的,据说以后的不用搬了,新校区建设的很棒现在,以后还要修地铁到附近,南北两个小区中间是一条现在已经不用的以前的机场道路。重本的不是很了解估计肯定是那些民族的一些专业,还有动物医学之类的专业我们学校的很棒,管理业不错,这些可能是二本,总体而言我们学校的文科比较强在四川,理工科只能说是一般但是像动医这些专业是很不错的。建议你去我们学校的bbs上面看看问问那些比较熟悉这些的老生。

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包括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医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坐落于天府之国,芙蓉之都的锦绣成都,与闻名中外的武侯祠毗邻。学校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是在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学校占地面积3000余亩,分为老校区、新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和阿坝州红原县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发基地,校舍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 学校有56个民族的在校学生5万余人,有教职员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540余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300余人。有46人先后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有20人为国家民委或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38人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聘请国内外客座教授200余人,其中院士6人。学校下设23个教学单位;有本科专业65个,硕士点42个,专业学位10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现有1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培育)学科,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含1个国家民委与教育部共建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学校馆藏图书资料330余万册,教学科研实验设备总值6亿余元;建立了较完善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学基础设施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均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A级标准。学校始终遵循“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提高能力、办出特色”的原则,坚持不懈地推进以学分制改革为龙头的各项教学改革,切实加强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近年来,学校在教学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及远程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已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及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运行机制。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拥有西南民族研究院、西部大开发研究所等近60家校级研究机构,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中心和彝学文献中心。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近百项,省(部)级项目近450项,发表学术论文85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近600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50余项次。特别是在新材料研制、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古典文学、民族文化研究(藏、彝、羌、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彝、藏、傣)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公开发行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民族学刊》和内刊《民族学信息》等。 学校建立60年来,培养出各类人才13万余人。在他们中间,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现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藏族将军,涌现出不少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大批各级领导干部,更多的毕业生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为民族地区的解放、政权建设、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迄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或参观访问。学校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等23所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学校是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缩影。各民族师生员工平等团结,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各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9月,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2003年6月新校区南区建成,并获得建设部“2004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5年,成为国家民委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的共建院校;2007年,新校区北区建成。西南民族大学的办学实践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学校将继续坚持“二为”办学宗旨,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民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铸造品牌,坚持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推进“一体两翼”建设,促进学校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现代化的一流民族大学。采纳~~~~嘻嘻

西南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不错,平均就业率达82%左右。2021年4月20日,艺术学院在武侯校区召开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和管理工作会,会议旨在进一步推进艺术学院就业工作,争取按时完成就业工作任务。艺术学院就业工作相关负责人、就业工作经办员、全体毕业生辅导员老师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艺术学院分党委书记付彬首先通报了学院整体就业率情况和各专业就业率情况,分析就业工作现状。之后,各毕业班主任就各自的就业工作情况作了汇报,介绍了各自就业工作中的难点和具体工作办法,学院就业经办员就进一步推进就业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学院就业工作分管领导作了具体工作安排,要求理清就业工作难点,及时规范录入就业材料,就业工作要同毕业生管理工作相结合,切实提高就业质量等。历史沿革:学校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综合性民族高校,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2005年,实现国家民委、成都市共建;2015年,实现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201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学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上内容参考: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中心-【就业攻坚战】艺术学院召开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和管理工作会

你好,我是西南民族大学招生处的,重本和二本老校区和新校区都有,老校区基本上都是研究生和博士点,新校区包含大部分的本科专业,学校下设19个学院、1系1部;有本科专业65个,硕士点4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4个,博士点2个;现有1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培育)学科,7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共建实验室,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下面为你介绍下我们学校。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包括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医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坐落于天府之国,芙蓉之都的锦绣成都,与闻名中外的武侯祠毗邻。学校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是在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学校占地面积2800余亩,分为老校区、新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和阿坝州红原县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发基地,校舍建筑面积85万余平方米。 学校有56个民族的在校学生2万余人,有教职员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500余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近200人。有43人先后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有18人为国家民委或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32人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聘请国内外客座教授百余人。 学校下设19个学院、1系1部;有本科专业65个,硕士点4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4个,博士点2个;现有1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培育)学科,7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共建实验室,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目前,学校馆藏图书资料近300万册,教学科研实验设备总值2亿元;建立了较完善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学基础设施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均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A级标准。学校始终遵循“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提高能力、办出特色”的原则,坚持不懈地推进以学分制改革为龙头的各项教学改革,切实加强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近年来,学校在教学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及远程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已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及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运行机制。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拥有西南民族研究院、西部大开发研究所等40多家研究机构,拥有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藏学文献中心和国内最大规模的彝学文献中心。“十五”以来,完成科研项目13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8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430余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0余项次。特别是在新材料研制、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古典文学、民族文化研究(藏、彝、羌、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彝、藏、傣)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向国内外发行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和内刊《彝学研究》、《藏学研究》等。 学校建立50多年来,培养出各类人才12万余人。在他们中间,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现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藏族将军,涌现出不少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大批各级领导干部,更多的毕业生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为民族地区的解放、政权建设、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迄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或参观访问。学校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等20多家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 学校是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缩影。各民族师生员工平等团结,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各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 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9月,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2003年6月新校区建成,并获得建设部“2004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5年,成为国家民委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的共建院校。西南民族大学的办学实践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 “十一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坚持“二为”办学宗旨,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民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铸造品牌,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之路,推进“一体两翼”格局建设,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推动学校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到2010年及以后一段时间,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方向明确、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环境优美、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民族大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