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世界文学期刊的风格是什么

发布时间:

世界文学期刊的风格是什么

1953年7月,由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前身)创办。为了纪念鲁迅先生,继承他30年代创办老译文杂志的传统,刊物当时定名《译文》(月刊),并由鲁迅创办《译文》时的战友茅盾担任首任主编。1959年,刊物改名为《世界文学》,以一定的篇幅发表中国学者撰写的评论。1964年改由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文革”前,它是我国唯一一家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与理论的刊物。“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77年恢复出版,内部发行一年,1978年正式复刊。 创刊以来,《世界文学》坚持为发展我国文化事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面向我国广大读者,尤其是创作界、理论界、大专院校文科师生及外国文学爱好者,介绍过大量具有一定审美和借鉴价值的各种体裁的外国文学名篇。许多外国著名作家,都是最先由《世界文学》加以介绍的。据统计,《世界文学》已译介过一百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

世界名著

一般

世界文学期刊的风格

好!是比较正统的介绍外国文学的杂志。其简介如下:《世界文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办的杂志《世界文学》(双月刊)是我国专门译介外国文学的重要杂志。1953年7月由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前身)创办。为了纪念鲁迅先生,继承他30年代创办老译文杂志的传统,刊物当时定名《译文》(月刊),并由鲁迅创办《译文》时的战友茅盾担任首任主编。 1959年,刊物改名为《世界文学》,以一定的篇幅发表中国学者撰写的评论。1964年改由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文革”前,它是我国唯一一家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与理论的刊物。“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77年恢复出版,内部发行一年,1978年正式复刊。它的历任主编都是我国文化界享有盛名的人物,继茅盾之后,分别为曹靖华、冯至、陈冰夷、叶水夫、高莽、李文俊、金志平、黄宝生,现任主编是余中先。它的编辑委员会由我国熟悉外国文学的专家、作家和翻译家组成,担任过编委的有茅盾、周扬、郑振铎、洪深、姜椿芳、董秋斯、曹靖华、萧乾、丽尼、萧三、冯至、庄寿慈、朱海观、邹荻帆、楼适夷、包文棣、孙绳武、李芒、杨周翰、王佐良、林一安、罗大冈、戈宝权、卞之琳、叶水夫、张羽、冯秀娟、苏杭、唐月梅、吕同六、张黎等,至今仍在担任编委的有余中先、李文俊、李政文、陈冰夷、严永兴、季羡林、金志平、高莽、黄宝生。创刊以来,《世界文学》坚持为发展我国文化事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面向我国广大读者,尤其是创作界、理论界、大专院校文科师生及外国文学爱好者,介绍过大量具有一定审美和借鉴价值的各种体裁的外国文学名篇。许多外国著名作家,都是最先由《世界文学》加以介绍的。据统计,《世界文学》已译介过一百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世界文学》除刊载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外,还辟有文化交流、国外通讯、评论、文摘、书评、译坛纵横、外国文学翻译出版漫笔、作家谈创作、编译者序跋、外国文学资料、世界文艺知识、文学史话、作家逸事、中外作家答本刊问、中国作家谈外国文学、中国诗人谈外国诗、世界文坛热点、中国文学在国外、世界文艺动态等多种栏目,并发表外国文学名著插图选登、美术作品和作家肖像。世界文学杂志社还出版介绍世界各国文学现状的杂志《外国文学动态》,编辑过《世界文学丛刊》十五种、《世界文学小丛书》十种、《〈世界文学〉30年优秀作品选》(小说、散文类)、《外国优秀散文选》、《世界文学精粹40年佳作》和其他选集。为纪念《世界文学》创刊五十周年,编辑部将编选四卷《纪念〈世界文学〉五十周年精品集》,即将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世界文学》内容丰富、译文忠实、品位高雅、文图并茂,长期以来深受国内广大读者喜爱,特别是在文学创作界和文学爱好者中间有着很好的声誉。《世界文学》对繁荣我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提高中华民族整体文化水平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世界文学》在海外也享有盛誉。它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及地区的文学界、学术机构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协作。除港、澳、台以外,它还在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拥有订户。《世界文学》经常得到国外友人、著名作家甚至国家元首的赞赏。 《世界文学》每逢单月25日出版。大32开,10印张。全国各地邮局订阅零售,北京市邮政局国内发行。国外代号BM25,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对外发行。《世界文学》双月刊主 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主 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编辑出版:世界文学杂志社编 辑 部:85195605 85195606地 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政编码:100732定 价:60元/册 编辑部人员名单:余中先 严永兴 李政文 高兴锁 邹海仑 许金龙 庄嘉宁 杜新华 布跃华 苏玲 匡咏梅 孔霞蔚

《世界文学评论》 (学术集刊)是由《外国文学研究》(中国大陆第一份AHCI期刊)编辑部与长江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大型文学批评与学术研究杂志。每年两期,分别在5月31日与10月31日出版。在《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南海学术》与《东林诗刊》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邹建军教授的提议下,《世界文学评论》自2006年5月开始创刊,至2012年第2辑(总第14辑)出版,已经有了7年的辉煌历史。《世界文学评论》以每辑50万字的容量,以每辑10个以上的专题栏目,在发表著名学者与批评家科研成果的同时,也注重发表国内外中青年学者的科研成果,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富于创见,受到广大作者与读者的高度肯定与广泛好评,在学术界、批评界与教育界均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自2013年第1辑(总第15辑)开始,《世界文学评论》改由中国出版集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主办与出版。改刊后的《世界文学评论》组成新的编委会与理事会,分别由国内外著名学者与国内外著名高校文学与外语学院担任。计划每年出版4—6辑,每辑256面,以专题研究为主,主要发表著名学者的最新学术成果,同时也注重发表中青年学者具有创造性的成果,容纳面更广,涉及问题更多,但仍以文学研究为中心,关注文学本体,与政治、军事、宗教、社会问题等无关。与《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中国比较文学》等国内名刊不同,《世界文学评论》侧重于关注世界文学的东方与西方,同等重视西方文学与东方文学;着重于世界各民族、各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研究;着力于反映世界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世界文学评论》所发表的论文,以世界各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分析为主,但并不忽略经典作家作品的研究;同时,强调理论观照、审美鉴赏与批评分析的有机结合,强调要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同时也要有理论深度与学术意识,从而提出新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者对旧的问题进行新的探讨,提出新的学术见解。改刊后的《世界文学评论》将以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主要栏目是“中外作家与学者访谈”、“学术争鸣”、“学术讲座”、“学术热点”、“英国作家作品研究”、“美国作家作品研究”、“德语文学研究”、“西语文学研究”、“文学地理学研究”、“文学伦理学研究”、“生态文学研究”、“当代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当代中国作家作品研究”、“东方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文学理论热点问题研究”、“区域文学研究”、“东林诗派研究”、“南海学派研究”、“博士论文提要”、“最新图书评论”等,并且可以根据来稿情况设置新的栏目,以形成新的学术增长点与学术问题区。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改刊后的《世界文学评论》主要关注外国文学发展与外国文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关注世界主要国家获得文学大奖的作家与作品研究,关注英美之外的世界其他国家的作家与作品研究,关注东方文学与第三世界国家作家与作品的研究,同时也关注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大格局里的重要一支,值得我们以比较文学的眼光与方法进行重新审视,以期得出与中国文学研究者并不完全一样的结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与中国文学研究的国际化,是引起关注的重大问题,《世界文学评论》理应加以关注,并在适当的时候开辟专栏进行讨论。《世界文学评论》欢迎投稿,欢迎订阅,欢迎宣传,欢迎合作!

一般

《世界文学》更好 将全世界的文学作品放在一起 可以吸取更多精华和养分 陶冶情操

世界文学期刊的风格特点

好!是比较正统的介绍外国文学的杂志。其简介如下:《世界文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办的杂志《世界文学》(双月刊)是我国专门译介外国文学的重要杂志。1953年7月由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前身)创办。为了纪念鲁迅先生,继承他30年代创办老译文杂志的传统,刊物当时定名《译文》(月刊),并由鲁迅创办《译文》时的战友茅盾担任首任主编。 1959年,刊物改名为《世界文学》,以一定的篇幅发表中国学者撰写的评论。1964年改由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文革”前,它是我国唯一一家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与理论的刊物。“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77年恢复出版,内部发行一年,1978年正式复刊。它的历任主编都是我国文化界享有盛名的人物,继茅盾之后,分别为曹靖华、冯至、陈冰夷、叶水夫、高莽、李文俊、金志平、黄宝生,现任主编是余中先。它的编辑委员会由我国熟悉外国文学的专家、作家和翻译家组成,担任过编委的有茅盾、周扬、郑振铎、洪深、姜椿芳、董秋斯、曹靖华、萧乾、丽尼、萧三、冯至、庄寿慈、朱海观、邹荻帆、楼适夷、包文棣、孙绳武、李芒、杨周翰、王佐良、林一安、罗大冈、戈宝权、卞之琳、叶水夫、张羽、冯秀娟、苏杭、唐月梅、吕同六、张黎等,至今仍在担任编委的有余中先、李文俊、李政文、陈冰夷、严永兴、季羡林、金志平、高莽、黄宝生。创刊以来,《世界文学》坚持为发展我国文化事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面向我国广大读者,尤其是创作界、理论界、大专院校文科师生及外国文学爱好者,介绍过大量具有一定审美和借鉴价值的各种体裁的外国文学名篇。许多外国著名作家,都是最先由《世界文学》加以介绍的。据统计,《世界文学》已译介过一百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世界文学》除刊载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外,还辟有文化交流、国外通讯、评论、文摘、书评、译坛纵横、外国文学翻译出版漫笔、作家谈创作、编译者序跋、外国文学资料、世界文艺知识、文学史话、作家逸事、中外作家答本刊问、中国作家谈外国文学、中国诗人谈外国诗、世界文坛热点、中国文学在国外、世界文艺动态等多种栏目,并发表外国文学名著插图选登、美术作品和作家肖像。世界文学杂志社还出版介绍世界各国文学现状的杂志《外国文学动态》,编辑过《世界文学丛刊》十五种、《世界文学小丛书》十种、《〈世界文学〉30年优秀作品选》(小说、散文类)、《外国优秀散文选》、《世界文学精粹40年佳作》和其他选集。为纪念《世界文学》创刊五十周年,编辑部将编选四卷《纪念〈世界文学〉五十周年精品集》,即将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世界文学》内容丰富、译文忠实、品位高雅、文图并茂,长期以来深受国内广大读者喜爱,特别是在文学创作界和文学爱好者中间有着很好的声誉。《世界文学》对繁荣我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提高中华民族整体文化水平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世界文学》在海外也享有盛誉。它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及地区的文学界、学术机构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协作。除港、澳、台以外,它还在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拥有订户。《世界文学》经常得到国外友人、著名作家甚至国家元首的赞赏。 《世界文学》每逢单月25日出版。大32开,10印张。全国各地邮局订阅零售,北京市邮政局国内发行。国外代号BM25,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对外发行。《世界文学》双月刊主 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主 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编辑出版:世界文学杂志社编 辑 部:85195605 85195606地 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政编码:100732定 价:60元/册 编辑部人员名单:余中先 严永兴 李政文 高兴锁 邹海仑 许金龙 庄嘉宁 杜新华 布跃华 苏玲 匡咏梅 孔霞蔚

《世界文学评论》 (学术集刊)是由《外国文学研究》(中国大陆第一份AHCI期刊)编辑部与长江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大型文学批评与学术研究杂志。每年两期,分别在5月31日与10月31日出版。在《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南海学术》与《东林诗刊》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邹建军教授的提议下,《世界文学评论》自2006年5月开始创刊,至2012年第2辑(总第14辑)出版,已经有了7年的辉煌历史。《世界文学评论》以每辑50万字的容量,以每辑10个以上的专题栏目,在发表著名学者与批评家科研成果的同时,也注重发表国内外中青年学者的科研成果,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富于创见,受到广大作者与读者的高度肯定与广泛好评,在学术界、批评界与教育界均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自2013年第1辑(总第15辑)开始,《世界文学评论》改由中国出版集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主办与出版。改刊后的《世界文学评论》组成新的编委会与理事会,分别由国内外著名学者与国内外著名高校文学与外语学院担任。计划每年出版4—6辑,每辑256面,以专题研究为主,主要发表著名学者的最新学术成果,同时也注重发表中青年学者具有创造性的成果,容纳面更广,涉及问题更多,但仍以文学研究为中心,关注文学本体,与政治、军事、宗教、社会问题等无关。与《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中国比较文学》等国内名刊不同,《世界文学评论》侧重于关注世界文学的东方与西方,同等重视西方文学与东方文学;着重于世界各民族、各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研究;着力于反映世界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世界文学评论》所发表的论文,以世界各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分析为主,但并不忽略经典作家作品的研究;同时,强调理论观照、审美鉴赏与批评分析的有机结合,强调要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同时也要有理论深度与学术意识,从而提出新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者对旧的问题进行新的探讨,提出新的学术见解。改刊后的《世界文学评论》将以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主要栏目是“中外作家与学者访谈”、“学术争鸣”、“学术讲座”、“学术热点”、“英国作家作品研究”、“美国作家作品研究”、“德语文学研究”、“西语文学研究”、“文学地理学研究”、“文学伦理学研究”、“生态文学研究”、“当代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当代中国作家作品研究”、“东方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文学理论热点问题研究”、“区域文学研究”、“东林诗派研究”、“南海学派研究”、“博士论文提要”、“最新图书评论”等,并且可以根据来稿情况设置新的栏目,以形成新的学术增长点与学术问题区。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改刊后的《世界文学评论》主要关注外国文学发展与外国文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关注世界主要国家获得文学大奖的作家与作品研究,关注英美之外的世界其他国家的作家与作品研究,关注东方文学与第三世界国家作家与作品的研究,同时也关注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大格局里的重要一支,值得我们以比较文学的眼光与方法进行重新审视,以期得出与中国文学研究者并不完全一样的结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与中国文学研究的国际化,是引起关注的重大问题,《世界文学评论》理应加以关注,并在适当的时候开辟专栏进行讨论。《世界文学评论》欢迎投稿,欢迎订阅,欢迎宣传,欢迎合作!

语言表达,情景描写,人物塑照,情节设计

一般

世界文学期刊的风格有哪些

你这个问题真不好答,因为好琐碎的。 从世界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其实各国各个时期的文学特色大体方向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有些成就突出,有些没有那么多代表作家和代表作而已。一般的发展脉络是: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公元5世纪—13世纪)——文艺复兴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启蒙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由于很多国家阶段是相同的,我就简略了,一般突出的我都写上了,有些写的较简单的你可以参照法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对于专业一点的术语也在小括号里面给你解释了。下面是对19世纪和20世纪各个流派夹杂发展的一些说明,就不用区分具体的国家的,都是欧美那一块的,互相影响。这部分说明完了之后就是分开的介绍了,中国在最后~~呼,幸亏这个能容纳的字够多,整理的好辛苦啊~~全部是我自己手打的,参考资料是北大出版的那本李明滨的《世界文学简史》,可靠度不用怀疑,没有从网上复制粘贴任何东西。希望你能采纳~`  19世纪后期的欧洲,浪漫主义已失去锋芒,现实主义仍是主  流,自然主义(在达尔文进化论、孔德实证主义影响下产生的,强调像科学家那样准确真实的描写生活)、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强调对美的追求,否定功利主义和艺术商品化)和象征主义(强调表现内心世界,与现实隔离的诗情)相继出场。四大主要文学流派汇合形成19世纪后期欧洲文学多元化的态势。20世纪世界各国继续流行现实主义文学,战争文学和反法西斯文学成为其中的重要题材(主要是由于一战和二战),并且由于哲学思想的复杂,和传统现实主义有些不同。  后期象征主义是20世纪20~40年代西方盛极一时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后来形成了现代主义诗歌大潮。主张超越个人情感,注重对传统的改造和利用。像英国的叶芝和法国的瓦雷里。  表现主义是20世纪20~30年代兴盛于德语国家和美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常运用扭曲、变形、夸张、荒诞的手法追求强烈的效果,代表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鬼魂奏鸣曲》和德国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  此外意识流小说也是1915~1940流行于欧美,后来对文学艺术产生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这一派常常现实与幻觉夹杂,现在、过去、未来倒置。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代表作。  古希腊: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为其后产生并记载下来的希腊神话和史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  “荷马时代”(公元前11世纪——前9世纪):因为“荷马史诗”而闻名。主要是神话和史诗。  “古风时代”(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文学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抒情诗系分为笛歌和琴歌两大类。《伊索寓言》产生于此时。  “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中期):最  突出的是古典悲剧和喜剧以及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文艺理论。  “希腊化时代”(公元前4世纪晚期——前2世纪中期):只有米南德的新喜剧和特奥克里托斯的田园诗。  古罗马:早期罗马共和时代,戏剧是主要成就。原有阿特拉笑剧和拟剧两种民间戏剧,后受希腊新戏剧影响,发展起了自己的戏剧。代表作家是普劳图斯和泰伦提乌斯。  中期共和时代末期主要是诗歌和散文。重要作家是西塞罗和卢克莱修、卡图卢斯。  晚期由于国内危机文学发展缓慢,主要是塞内加的悲剧、马尔提阿利斯的讽刺诗,阿普列尤斯的小说《变形记》。  就欧洲中世纪文学的发展而言,主要是宗教文学和世俗文学,基督教文学也是欧洲中世纪的主流文学。此时的基督教文学基本上是以《圣经》为主要题材的文学。  中世纪法国基督教文学盛行,如9世纪的《少女欧拉丽赞歌》,10世纪的《圣徒列瑞行传》,11世纪的《受难曲》。当时的特色是罗马式艺术的鼎盛,哥特式艺术的萌芽,通俗诗的普及和拉丁古籍的再现。  法国中世纪史诗成就最大,如《罗兰之歌》。中世纪骑士制度出现之后,法国产生了骑士抒情诗,主要是短歌、感兴诗、牧歌、小夜曲、破晓歌。市民文学以长篇叙事诗为最高,主要作品有法国的《列那狐传奇》和《玫瑰传奇》。  17世纪下半旗,古典主义成为法国文学的主流。主要特征是为王权服务、崇尚理性、模仿古代经典,注重艺术形式的规范化。代表是莫里哀的《伪君子》  18世纪的法国文学分为三个流派:贵族阶级文学、资产阶级的现实主义暴露文学,资产阶级的启蒙文学。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  19世纪浪漫主义的第三次浪潮发生在法国,以雨果为首。  1830年司汤达的《红与黑》标志批判现实主义的诞生,而后确立了其在19世纪的主流文学地位。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是顶峰。还有梅里美的《卡门》。后期是福楼拜、法郎士。  自然主义是19世纪60~90年代法国文坛的重要文学流派。后期还流行象征主义。如波德莱尔《恶之花》。  巴黎公社文学是19世纪后期欧洲无产阶级文学成就的集中体现,如《国际歌》。  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的代表是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意大利中世纪最突出的成就是但丁的《神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盛,最早在意大利发端。主要有彼特拉克《歌集》,薄伽丘《十日谈》、拉伯雷《巨人传》都是从个人情感和情欲的角度来反抗神学体系的不合理。对人文主义具有开创之功的意大利文学在16世纪也显示出了描写巨人情感和巨人风采的特点。  18世纪中叶意大利流行独特的即兴喜剧。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具有人文主义创作倾向,代表是杰弗利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这一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是著名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他的早期创作也描绘世俗生活和情欲世界,后来继承和发展了展示巨人风采的时代主题。  17世纪的英国文学受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受到人文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内容虚幻、形式浮夸)和古典主义文学的共同影响,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贡献是现实主义小说,受唯物主义思想影响,继承和发展了流浪汉小说传统。如笛福《鲁宾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18世纪后期英国产生了感伤主义文学流派,并波及整个欧洲。  19世纪浪漫主义在英国和德国发端。彭斯和布莱克是先驱。后来产生了华兹华斯和柯勒律等湖畔派诗人。此外还有抒情诗人济慈、拜伦和历史小说家司各特。  19世纪30到70年代史称英国的“维多利亚文学时期”,出现了狄更斯、萨克雷、夏洛提勃朗特为代表的一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后期有萧伯纳和哈代等剧作家。  19世纪后期英国唯美主义流行,奥斯卡王尔德是主要代表。  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流行,代表是劳伦斯《虹》《查特来夫人的情人》;毛姆《月亮与六便士》。意象派诗歌是英国后期象征主义的主力,代表是艾略特(《荒原》)和乔伊斯(《尤利西斯》)。  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缺乏典型性。中世纪一直到16世纪都盛行骑士小说。后来还出现了“流浪汉小说”。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第一步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德国曾一度流行迎合宫廷趣味的洛可可文学,但主要成就是启蒙文学。启蒙主义后期,德国民族文学走向辉煌,奠基人是莱辛。莱辛推崇伊索寓言,毕生从事戏剧事业。  18世纪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把德国的古典文学推向高峰。歌德奠定了德国资产阶级古典文学的基础。  19世纪浪漫主义在德国和英国发端。海涅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30年代以后具有强烈反封建倾向的民主派文学取代了浪漫主义。而后也出现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德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亨利希曼《帝国三部曲》。  20世纪前半期德国表现主义戏剧盛行。  俄国:俄国因为长期受外族侵略,地理上又与西欧隔离,文化闭塞。18世纪俄国文学还处于古代文学的过渡期,直到20~50年代法国古典主义深入俄国。18世纪后半期俄国也产生了感伤主义文学。  19世纪上半叶俄国和东欧流行浪漫主义。普希金是其文学史上第一位民族诗人、伟大作家。  19世纪30年代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取得重大成就。如果戈里《钦差大臣》、《死魂灵》。屠格涅夫《父与子》、《猎人笔记》。70~90年代出现了托尔斯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虚幻的现实主义”和契诃夫“日常生活的现实主义”。  19世纪90年代,俄国象征主义、“阿克梅派”、未来主义以及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作家先后出现,被称为俄国的“白银时代”。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初传到了美国,造就了惠特曼、麦尔维尔、霍桑等一批作家。爱伦坡的《草叶集》是美国自由体诗的代表作。  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美国文学的主流。欧亨利《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19世纪末美国开始出现对现代主义的追求。主要是狄更生和斯泰因。20世纪30年代有福克纳《喧嚣与骚动》。  20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德莱塞(《美国的悲剧》)和海明威(《老人与海》)。一战后美国还曾出现过迷惘一代的作家。  19世纪70~8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在东北欧国家取得重大进展,如丹麦的安徒生和挪威的易卜生。因为安徒生、易卜生和斯特林堡等享誉世界的大作家,19世纪的北欧文学在西方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成就最大的是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他写了9部社会问题剧,即揭示现实社会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现实主义戏剧。  俄罗斯文学:以1917年十月革命为界,20世纪俄罗斯文学分为“国内俄罗斯文学”和“国外俄罗斯文学”。国内的流派作家都比较杂,主要是左翼思想抬头。50年代初爱伦堡的《解冻》标志俄罗斯“解冻文学”思潮开始流行,“战壕真实派”的崛起标志其深刻变化。80年代中后期是“回归文学”,指20~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被禁止发表的作品又回到了国内读者手中。80年代还出现了“另一种文学”(主要是描写生活琐事,小人物的心理状况,主要是借鉴西方意识流的手法。)。  现实主义是全部20世纪俄罗斯苏联文学中最主要、最有成就和影响的文学流派。高尔基、肖洛霍夫是其代表作家。  印度:印度最早的文献是四大吠陀本集,《梨俱吠陀》是最早的。这一时期是吠陀文学时期。吠陀文学之后是史诗文学。《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并称印度两大史诗。吠陀文学代表的是宗教文学,史诗则代表了世俗说唱文学。  从公元1世纪左右至19世纪,印度经历了古典梵语文学和虔诚文学(因为伊斯兰教的传入)两个阶段。之后是地方语言文学。印度古代文学的代表是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  印度近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泰戈尔。  日本:日本文学的形成是从古代开始的。它包括大和、飞鸟、奈良和平安时代,时间从公元4世纪到12世纪末。  日本最早的书面文学出现于奈良时期,代表作是《古事记》、《日本书记》(被认为模仿中国《汉书》和《后汉书》)、《万叶集》等。  平安时期汉文文学继续发展,散文成就最高,如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这时还出现了“物语文学”,一是以《伊势物语》为代表的围绕和歌为中心的“歌物语”,另一个是以《竹取物语》为代表的“传奇物语”。  日本中古文学是日本文学的成熟期。包括镰仓、室町、江户三个时代。因为这一时期局势的动荡,产生了“军纪物语”,戏剧方面,产生了能乐,日本原来没有戏剧的,是受中国散乐的影响。戏剧方面,净琉璃和歌舞伎是江户时代的重要剧种。净琉璃就是木偶戏。俳谐是江户时期诗歌的代表,被称为“戏作文学”。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女性文学的代表。  大正时期,日本产生了反自然主义的潮流,后期主要是受欧美现代主义影响产生了新感觉派、唯理主义派。新感觉派影响很大,代表人物是川端康成和横光利一。  中国:中国文学史的划分主要是“三古七段”。  上古期:先秦、秦汉  先秦:文学的创作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文学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秦汉:汉乐府兴起,酝酿出五七言体。  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中叶  一、诗、词、曲三种文学体裁的鼎盛期,分别在唐宋元达到高峰  二、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初具规模,唐朝成熟,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繁荣,元末明初出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  三、魏晋至唐中叶,五言古体诗兴盛,五言近体诗兴起。出现了骈文和骈赋。  四、唐中叶词兴盛,小说由唐传奇到宋“说话”。  五、元代到明中叶,叙事文学占主导地位,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  近古期:明嘉靖以后到五四之前  白话小说兴起,吴承恩《西游记》、吴敬梓《儒林外史》等等。叙事文学获得空前的发展。

文学分类是个很难的问题,许多学分类的人也难以将其很好的分类,我并不擅长,所以给你一些建议首先选择一个分类的准则,比如按地区来分,或者按时间段来分,有种分类是按作品类型分的,这种分法最不好,因为很多作品你很难将其区分为散文或者记叙文之类的给你些帮助吧,你可以参考下后修改自己的分类

1953年7月,由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前身)创办。为了纪念鲁迅先生,继承他30年代创办老译文杂志的传统,刊物当时定名《译文》(月刊),并由鲁迅创办《译文》时的战友茅盾担任首任主编。1959年,刊物改名为《世界文学》,以一定的篇幅发表中国学者撰写的评论。1964年改由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文革”前,它是我国唯一一家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与理论的刊物。“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77年恢复出版,内部发行一年,1978年正式复刊。 创刊以来,《世界文学》坚持为发展我国文化事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面向我国广大读者,尤其是创作界、理论界、大专院校文科师生及外国文学爱好者,介绍过大量具有一定审美和借鉴价值的各种体裁的外国文学名篇。许多外国著名作家,都是最先由《世界文学》加以介绍的。据统计,《世界文学》已译介过一百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

世界胃肠病杂志英文风格是什么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 拼音 双语对照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网络 世界肠胃病学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 已被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化学文摘、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

是SCI。Endoscopy International Open (EIO) 为胃肠道内窥镜检查领域的开放获取期刊。它涵盖了内窥镜诊断、治疗方法和技术发展的各个方面。本刊探讨了不同的治疗方案,对用于诊断和治疗的新设备和技术发展进行对比。它特别关注结果和临床研究,重点关注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或地区方面和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不符合该领域其它国际期刊的总体国际利益或标准。EIO 为您发布科研成果提供了一个新选择:它具有快速和独立的高质量流程,并基于开放获取模式,为大众提供免费、广泛和便捷的访问途径。Endoscopy International Open 出版原创研究文章、评论和病例报告或病例系列;以及(为发布最新研究成果而缩短处理时间的)初步研究、讨论、致编辑和编辑部的信。在 EIO 上投稿的所有文章都经过严格的同行(盲审)评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