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现代制造技术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现代制造技术参考文献

书 名: 现代制造技术层次:高职高专作 者:李伟光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0-07-15ISBN: 7-111-08529-9开本: 16开定价: 00元 ?序前言第一章 概论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第三节 现代制造技术群与技术分类一、现代制造技术群二、现代制造技术的分类第四节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点第五节 现代制造技术体系结构习题第二章 现代制造工程设计技术第一节 现代制造工程设计技术特点第二节 设计方法学一、工程设计的内容二、功能分析法第三节 产品创新设计一、常规设计与创新设计二、创新设计的特征与一般过程三、创新思维四、创新技法第四节 智能设计一、智能设计的概念二、智能设计的发展阶段三、人机智能化设计系统的特点第五节 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一、CAPP系统的功能二、CAPP系统的分类第六节 计算机辅助装配工艺设计一、计算机辅助装配工艺设计的内容二、零部件装配顺序的确定第七节 计算机辅助夹具设计一、夹具CAD系统的组成二、面向对象的夹具CAD系统第八节 网络化异地设计一、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化异地设计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三、异地设计网络系统四、异地设计网络系统的作用和特点第九节 反求工程技术一、反求工程技术的研究内容二、反求工程的设计程序三、实物反求设计法第十节 虚拟设计一、虚拟设计的概念二、虚拟设计系统的分类三、虚拟设计在机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第十一节 绿色设计一、绿色设计的概念及特点二、绿色设计体系结构第十二节 微机电系统设计基础一、微机电系统设计的意义二、微机电系统的定义二、微机电系统的产品设计习题第三章 现代制造工程加工技术第一节 计算机辅助制造第二节 数控加工技术一、数控机床二、加工中心三、数控激光雕刻技术第三节 快速成形技术第四节 超高速加工技术一、超高速加工的概念及其特点二、超高速加工技术的国内外现状三、超高速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五节 超精密与纳米加工技术一、超精密加工技术二、微细加工技术三、纳米加工技术第六节 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一、工业机器人的概念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第七节 柔性制造系统FMS第八节 制造过程中的测试技术一、基本概念二、检测系统的组成三、检测系统主要元件的性能与选用四、三坐标测量机及其应用五、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第九节 再制造工程一、再制造工程技术对制造业的影响二、再制造工程技术的应用习题第四章 现代制造系统的生产模式与工程管理技术第一节 制造模式的演变与工程管理技术特点一、制造模式的演变二、现代制造系统生产模式中的管理技术特点第二节 全面质量管理与管理信息系统一、产品质量的形成二、全面质量管理三、ISO9000系列标准简介四、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特征五、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层次六、MIS的开发步骤七、MIS应用实例八、MIS对企业的影响第三节 成组技术一、成组技术的概念二、零件的分组方法三、成组生产系统的管理第四节 制造资源计划(MRPⅡ)模式一、概述二、MRPⅡ的结构及功能三、MRPⅡ管理模式的特点四、企业资源计划ERP第五节 准时生产模式一、准时生产的概念二、JIT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三、看板管理四、JIT与MRPⅡ的异同点第六节 并行工程一、并行工程的提出二、并行工程的定义及特权三、并行工程的关键技术四、并行工程在先进制造技术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七节 精益生产模式一、丰田生产系统二、精益生产方式第八节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一、CIM概念的发展二、CIMS的结构体系三、CIMS的特点四、现代集成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九节 敏捷制造模式一、敏捷制造的提出二、实施敏捷制造的动力来源三、敏捷制造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四、实施敏捷制造的技术五、实施敏捷制造的主要步骤第十节 虚拟制造模式一、虚拟制造的基本思想及定义二、虚拟制造的特点及技术分类三、虚拟制造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四、虚拟制造体系中的虚拟企业第十一节 智能制造模式一、智能制造系统的产生二、智能制造的含义与特点三、智能制造系统的研究层次与内容四、基于代理(Agent)的智能制造系统第十二节 绿色制造模式一、绿色制造的内涵二、绿色制造现状及国内外发展趋势三、绿色制造的主要研究内容四、绿色制造工艺习题第五章 现代制造技术展望第一节 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二节 基于知识、产品创新的现代制造技术的基础研究第三节 当前制造科学要解决的问题第四节 现代机械工程的前沿科学参考文献

(1)机械制造科学是由机械、计算机、信息、材料、自动化等学科有机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跨学科的综合科学,它随不同对象和时间而改变功能结构及信息系统。 (2)柔性、集成、并行工作。现代机械制造系统具有多功能性和信息密集性,能够制造生产成本与批量无关的产品,能按订单制造,满足产品的个性要求。 (3)制造智能化。能够代替熟练工人的技艺,具有学习工程技术人员多年实践经验和知识的能力,并用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智能制造系统能发挥人的创造能力和具有人的智能和技能,强调以人为系统的主导者这一总的概念。在智能制造系统中,智能和集成并列,集成是智能的重要支撑,反过来智能又促进集成水平的提高。 (4)设计与工艺一体化,传统的制造工程设计和工艺分步实施,造成了工艺从属于设计、工艺与设计脱离等现象,影响了制造技术的发展。产品设计往往受到工艺条件的制约,受到制造可靠性、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尺寸等限制。因此,设计与工艺必须密切结合,要以工艺为突破口,形成设计与工艺的一体化。 (5)精密加工技术是关键,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是衡量先进制造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纳米加工技术代表了制造技术的最高精度水平。 (6)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现代制造技术是一个从产品概念开始,到产品形成、使用,一直到处理报废的集成活动和系统。在产品的设计中,不仅要进行结构设计、零件设计、装配设计,而且特别强调拆卸设计。使产品报废处理时,能够进行材料的再循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7)人、组织、技术三结合,现代制造技术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作用的永恒性;提出了由技术支撑转变为人、组织、技术的集成;强调了经营管理、战略决策的作用。在制造工业战略决策中,提出了市场驱动、需求牵引的概念,强调用户是核心,用户的需求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并且强调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重要性。

浅谈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新发展 编辑条目26 关键字: 前言 目前,随着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市场需求个性化与多样化,世界各国都把机械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作为国家的关键技术进行优先发展,将其他学科的高技术成果引入机械制造业中。 因此机械制造业的内涵与水平已今非昔比,它是基于先进制造技术的现代制造产业。纵观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新发展,其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绿色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柔性制造、虚拟制造、智能制造、并行工程、敏捷制造和网络制造等方面。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特征 (1)机械制造科学是由机械、计算机、信息、材料、自动化等学科有机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跨学科的综合科学,它随不同对象和时间而改变功能结构及信息系统。 (2)柔性、集成、并行工作。现代机械制造系统具有多功能性和信息密集性,能够制造生产成本与批量无关的产品,能按订单制造,满足产品的个性要求。 (3)制造智能化。能够代替熟练工人的技艺,具有学习工程技术人员多年实践经验和知识的能力,并用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智能制造系统能发挥人的创造能力和具有人的智能和技能,强调以人为系统的主导者这一总的概念。在智能制造系统中,智能和集成并列,集成是智能的重要支撑,反过来智能又促进集成水平的提高。 (4)设计与工艺一体化。传统的制造工程设计和工艺分步实施,造成了工艺从属于设计、工艺与设计脱离等现象,影响了制造技术的发展。产品设计往往受到工艺条件的制约,受到制造可靠性、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尺寸等限制。因此,设计与工艺必须密切结合,要以工艺为突破口,形成设计与工艺的一体化。 (5)精密加工技术是关键。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是衡量先进制造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纳米加工技术代表了制造技术的最高精度水平。 (6)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现代制造技术是一个从产品概念开始,到产品形成、使用,一直到处理报废的集成活动和系统。在产品的设计中,不仅要进行结构设计、零件设计、装配设计,而且特别强调拆卸设计。使产品报废处理时,能够进行材料的再循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7)人、组织、技术三结合。现代制造技术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作用的永恒性,提出了由技术支撑转变为人、组织、技术的集成;强调了经营管理、战略决策的作用。在制造工业战略决策中,提出了市场驱动、需求牵引的概念,强调用户是核心,用户的需求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并且强调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重要性。 2.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内容和发展方向 1 绿色制造(GM) 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绿色制造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制造业中的重要体现。其目标是使产品在设计、制造、装配、运输、销售及使用的整个过程中努力做到资源的优化利用、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最少化及综合利用。要力求实现切削加工工艺的绿色化。目前这一绿色加工工艺主要集中在不使用切削液上,这主要是因为切削液既污染环境和危害工人健康,又增加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而干切削和干磨削一般是大气氛围中(氮气中、冷风中或采用干式静电冷却技术)不使用切削液进行的切削。不过对某些加工方式和工件组合,完全不使用切削液的干切削和干磨削在实际中很难实现,故又出现了使用极微量润滑(MQL)的准干切削。目前,在欧洲的大批量机械加工中,已有10%~15%的加工使用了干切削和准干切削。 2 计算机集成制造(CIM) CIM就是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集成,实现现代化的生产制造,求得企业的总体效益,使企业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已成为规模生产的主要科技,企业从市场预测、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经营管理直至售后服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统筹考虑,集成制造主要指: (1)人员集成,管理者、设计者、制造者、保障者(负责质量、销售、采购、服务等的人员)以及用户应集成为一个协调整体。 (2)信息集成,产品生命周期中各类信息的获取、表示、处理和操作工具集成为一体,组成统一的管理控制系统。特别是产品信息模型(PIM:Product Information Model)和产品数据管理(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在系统中应得到一体化的处理。 (3)功能集成,产品生命周期中企业各部门功能集成以及产品开发与外部协作企业间功能的集成。

现代制造技术参考文献有哪些

众所周知,制造技术是工程技术中最复杂、最重要的技术,它在与自动化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由于计算机的大量应用,作为工业自动化重点的机械制造业,正向计算机集成综合自动化过渡。它已成为当前制造业和未来工厂发展的模式。目前,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作为发展制造技术的主要方向,在微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强大手段,成为制造业现代化的标志。 模具与机械比较靠近,主要是学习机械方面的知识,象学校模具专业的好象天天都在画机械图,图很重要。模具专业可进模具厂,模具厂也比较多,这专业现在是比较热门的。 综上所述,建议学模具设计制造!!

1705年,纽可门首次发明了不依靠人和动物来作功而是靠机械来作功的实用化蒸汽机。这种蒸汽机用于驱动机械,便产生了划时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蒸汽驱动的机械即汽车的诞生,人类社会便车海钮互)眸拉开了永无休止的汽车发展的序幕。1769年,法国人NJ古诺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驱动的三轮汽车。到了1804年,托威迪克设计并制造出一辆蒸汽汽车,这辆汽车还拉着10吨重的货物行驶了7公里。1831年,美国的哥德史沃奇·勒将一辆蒸汽汽车投人运营,相距巧公里的格斯特夏和切罗腾哈姆之间便出现了有规律的运输服务,这辆运输车走完全程约需45分钟。此后的三年内,伦敦街头出现了蒸汽公共汽车当这个笨重的怪物在英国城镇奔跑时,曾引起了很大的骚动说起来,这种车比现在筑路用的压道机还重,速度又低,常常损坏未经铺修的路,引起各种事故。当时市民们曾呼吁取缔这种汽车,为此英国制订了所谓的“红旗法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于这条法规的实施,使得英国后来在汽车制造方面大大落后于其它工业国家。由于蒸汽汽车本身又笨又重,乘坐蒸汽汽车又热又脏,为改进蒸汽发动机,艾提力·雷诺在1800古诺发明制造的蒸汽汽车年制造了一种与燃料在外部燃烧的蒸汽机(即外燃机)所不同的发动机,让燃料在发动机内部燃烧,人们后来称这类发动机为内燃机。1876年,康特·尼古扎·奥托又发明了具有进气、压缩、作功、排气四个冲程的发动机。为了纪念奥托的发明,人们把这种循环称为奥托循环。1879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首次试验成功一台二冲程试验性发动机。1883年10月,本茨创立了奔驰公司和莱茵煤气发动机厂,1885年又在曼海姆制成了第一辆奔驰专利机动车,该车为三轮汽车,采用一台两冲程单缸66千瓦的汽油机,此车具备了现代汽车的一些基本特点,如火花塞点火、水冷循环、钢管车架、钢板弹簧悬架、后轮驱动、前轮转向和制动手把等。1886年,德国人戴姆勒在与威廉·迈巴赫合作制成第一台高速汽油试验性发动机的基础上,又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无马之车”。该车装用功率为8千瓦、转速为每分钟650转的发动机,以每小时18公里的速度从斯图加特驶向康斯塔特,于是世界上第一辆由汽油发动机驱动的四轮汽车诞生了。也是在这一年,卡尔·本茨第一次把三轮汽车卖给了一个法国人,由于这种三轮汽车设计合理,选材和制造精良,因此受到好评,销路日广。由于上述原因,人们一般都把1886年作为汽车元年,也有些学者把卡尔·本茨制成第一辆三轮汽车的1885年视为汽车诞生年。本茨和戴姆勒则被尊为汽车工业的鼻祖。这是汽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阶段。需要说明的是,那时的汽车驾驶员必须是勇敢、机智的机械修理工,在许多场合下他不得不从汽车内爬出或爬到汽车下或者到乡下铁匠那儿去修车,所以一般人是望车莫及的。尽管如此,坐在极为嘈杂和震动非常厉害的汽车上,不仅要饱受路人的嘲笑和日晒雨淋,而且全然没有今日驾驶员的舒适和气派,况且马车手还认为汽车抢了他们的生意,当汽车与马车并行时,他们常常扬起皮鞭抽打汽车驾驶员。进入流水线大批最生产时期进入20世纪以后,汽车不再仅是欧洲人的专利了,特别是当亨利·福特于1908年10月开始制造和销售著名的T型车以后,这种车产量增长惊人。1913年,福特公司首次采用流水装配线方式大规模生产汽车,使汽车成本大跌,汽车不再是贵族和有钱人的奢侈品而开始逐渐成为大众化的商品。从此,美国汽车迅速成为世界宠儿,福特公司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王国。所以,人们说,汽车发明于欧洲,但获得巨大发展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福特采用流水作业方式生产汽车,在汽车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里程碑。短短几年时间,汽车已经从一种实验性的发明转变为关联产业最广、涉及工业技术最丰富的综合性工业。因此,汽车工业的发展不仅依赖汽车行业本身的技术进步,而且也取决于汽车工业应用这些技术的能力和世界汽车市场的容量,两者相互影响并受到整个经济形势发展、人们对环境要求和能源及原材料供应、意外变化及国家政策等的影响。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培训了不少驾驶军用卡车<汽车运用》·月刊的驾驶员,他们中的很多人还学习到了一些汽车机械技术,于是战后汽车买卖兴隆,在美国,汽车制造商和附件供应商全负荷生产仍不能满足要求的迅速增长,汽车价格也几倍于战前。但时隔不久,由于经济萧条,汽车高需求即宣告结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英国,汽车的需要量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更高,几乎生产多少就可售出多少。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发了横财,战后的美国工业越发兴旺,汽车生产在世界上始终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汽车业、钢铁业、建筑业曾被誉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而汽车工业更是美国工业的骄傲和象征,长期以来,他们一直以研究开发豪华汽车为主。但当1973年首次发生石油危机时,美国汽车工业便受到很大的冲击,而日本似乎对此早有察觉,他们大量研制生产小型节油汽车,终于在1980年把美国赶下了“汽车王国”宝座,取而代之。日本真可谓“后起之秀”,当历史进人20世纪后,日本才出现第一辆汽车,几年后日本才开始研制汽车。但谁又能料到,1925年才第一次出口汽车(向我国上海)的日本,60年后竟然出口汽车达6400万辆,登上了汽车王国的宝座。这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汽车发展史上一个特大新闻。当然美国也决不会就此罢休,到底鹿死谁手,还很难预料。未来的汽车市场仍是世界市福特T型车场中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有人以美国汽车之王通用汽车公司为例,它平均每巧分钟用于汽车生产的投资就高达180万美元,这真是令人惊讶的数字。因此,人们预料,将来只有资金雄厚的汽车公司才能有这样的投资能力,不过由于有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支持,未来汽车舞台也不是大公司唱独角戏,中小型汽车公司也会有很大的发展。为了占领未来汽车市场,如今已有许多公司把各种先进技术和装备,如微型电子计算机、无线电通讯、卫星导航等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新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中,汽车正在走向自动化和电子化。有了卫星导航系统,汽车可接收交通卫星的通信资料,确定汽车所在位置,从而自动提供最佳行车路线,并且显示出交通图;汽车雷达系统可以把障碍物的距离和大小告诉给驾驶员,这样停车就更容易;而语言感知系统可以用图、表和声音告诉驾驶员汽车的各个部位情况,此外还可按“音”行事,执行有关驾驶指令等等。另外,汽车的能耗、废气排放、噪声和污染等公害也将减少,安全性、使用方便性将日益提高,在可以预见到的未来,汽车仍将是世界上的主要交通工具。

机械制造技术参考文献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摘要】分析了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及发展现状的同时,进一步阐述了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应用(下转第119页)0引言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1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1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而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群,它是具有明确范畴的新技术领域,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2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到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特别注意产生最好的实际效果,其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目的是要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是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4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的全球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出现的。因此,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它的主体应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5是市场竞争三要素的统一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因此,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2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不断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1)管理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JIT)、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1]。2)设计方面。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我国采用CAD/CAM技术的比例较低。3)制造工艺方面。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地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我国普及率不高,尚在开发、掌握之中。4)自动化技术方面。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上接第116页)企业使用[3]。3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1)全球化。一方面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例如在机械制造业中,国内外已有不少企业,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这种无情的竞争中纷纷落败,有的倒闭,有的被兼并。不少暂时还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份额的企业,不得不扩展新的市场;另一方面,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进一步激化了国际间市场的竞争。这两个原因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全球化制造的第一个技术基础是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使制造的全球化得以实现。2)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产品设计、物料选择、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都可以异地或跨越国界进行。此外,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技术信息的交流、加强产品开发的合作和经营管理的学习,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3)虚拟化。制造过程中的虚拟技术是指面向产品生产过程的模拟和检验。检验产品的可加工性、加工方法和工艺的合理性,以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周期和最低成本为目标,进行生产过程计划、组织管理、车间调度、供应链及物流设计的建模和仿真。虚拟化的核心是计算机仿真,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真实系统,以保证产品设计和产品工艺的合理性,保证产品制造的成功和生产周期,发现设计、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错误。4)自动化。自动化是一个动态概念,目前它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和系统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制造单元技术、制造过程的计划和调度、柔性制造技术和适应现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制造全球化、制造敏捷化、制造网络化、制造虚拟化、制造智能化和制造绿色化。5)绿色化。绿色制造则通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出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后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绿色制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制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使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4结束语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之,在我国研究和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势在必行。参考文献[1]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23-[2]王世敬,温筠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石油机械,2002(11):36-

高职高专国家示范性院校机电类专业课改教材金属材料及机械制造工艺 主 编 任长春副主编 单以才 谢 波 陆桂来 主 审 李一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内 容 简 介本书以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为主线,把机械零件制造过程分解成改变材料性能的方法、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毛坯成型方式的选择、普通机械加工工艺及加工设备的选择、特种加工方法及加工设备的选择、机械零件加工工艺基础、典型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规程的编制、先进制造技术介绍等九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成多个学习任务进行知识讲解。每个项目前有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要求,后有一定数量的复习思考题可供学生练习。本书实用性强,配有大量来自生产实际的实例,书中涉及的专业名词术语、图纸等资料均采用最新国家标准。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参考书及培训教材。★ 本书配有电子教案,需要者可登录出版社网站,免费下载。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金属材料及机械制造工艺/任长春主编—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高职高专国家示范性院校机电类专业课改教材ISBN 978–7–5606–2740–3Ⅰ ① 金… Ⅱ ① 任… Ⅲ ① 金属材料—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② 机械制造工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Ⅳ ① TG14 ② 16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006053号策 划 陈 婷 责任编辑 雷鸿俊 陈 婷出版发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电 话 (029)88242885 88201467 邮 编: 710071网  址 电子邮箱: 经 销 新华书店印刷单位 陕西文化彩印厂版 次 2012年3月第1版 2012年3月第1次印刷开 本 787毫米×1092毫米 1/16 印 张 375字 数 551千字印 数 1~3000册定 价 00元ISBN 978–7–5606–2740–3/TG•0033XDUP 3032001 – 1* * * 如有印装问题可调换 * * *前 言本书是为了适应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发展的需要,配合“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体现高职高专办学特色,促进示范性(骨干)建设院校的专业核心建设,本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宗旨,在反复论证、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写的。本书的编写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力求实用性和适度性,教材内容以项目教学为主体,体现了以工作或学习任务为中心的编写思路。本书把机械零件制造工艺过程分解成若干项目,项目内容又分解成多个学习任务,以技术理论知识为背景,以技术实践知识为焦点,以拓展知识为延伸,形成了本书的实用性、系统性和知识的综合应用性的统一。本书以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为主线,重点介绍了机械零件制造所需要的材料学、热处理、毛坯成型(热加工)、普通切削加工、加工工艺规程编制、装配等知识,并根据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增加了特种加工的相关内容,且对最新的先进制造技术进行了介绍。本书的特点是:(1)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以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为顺序,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地掌握机械零件的制造方法。(2) 本书不仅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增加了大量的典型零件的实例,体现了对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 本书着重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在注重知识的典型性的基础上,扩展了相关的知识范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对机械零件的制造过程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4)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引用参照了目前最新的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本书的教学参考课时为90~120课时,书中内容可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进行选学。协助本书编写的企业有宝钢集团梅山冶金公司、南京线路器材厂等,编者在编写过程中从这些企业获得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最新的工艺、设备资料,并从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及基本技能出发,调整、增删了教材的相关内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任长春任本书主编,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单以才、南京线路器材厂谢波和陆桂来任副主编,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李一民任主审。参加本书编写的还有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丁友生、张颖利和马云鹏,宝钢集团梅山冶金公司裴新华,以及南京线路器材厂房小明。全书由任长春统稿。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南京工程学院章婷、南京电力金具设计研究院陈作新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感谢。由于本书摘录了最新的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及相关技术参数,因此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参考书及培训教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同类书籍并引用了部分资料,在此向有关作者和单位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目 录 绪论 1 机械零件概述 2 机械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3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学习方法 项目一 改变材料性能的方法 任务1 金属材料的性能 5 1 力学性能 5 1 刚度及强度 6 2 塑性 8 3 硬度 9 4 冲击韧度 13 5 疲劳强度 14 6 磨损 15 2 物理与化学性能 15 3 工艺性能 16任务2 金属材料的结构 17 1 金属的晶体结构 17 1 晶体结构的基础知识 17 2 典型金属晶格 18 3 金属实际的晶体结构及缺陷 19 2 金属的结晶 20 1 金属结晶的概念 20 2 纯金属的结晶过程 21 3 金属结晶与晶粒大小 22 3 合金的晶体结构 22 1 合金的基本概念 22 2 合金的组织结构 23 4 合金的结晶及相图 24 1 二元合金相图的建立 24 2 二元合金相图的分析 25 5 铁碳合金相图 28 1 铁碳合金基本组织 28 2 铁碳合金相图 29 6 铁碳合金相图的应用 34 1 含碳量对铁碳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34 2 铁碳相图的应用 35任务3 钢的热处理 36 1 钢的热处理的基本概念 36 1 钢的热处理定义 36 2 钢的热处理工艺曲线 37 3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37 4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40 2 钢的普通热处理 45 1 钢的退火 45 2 钢的正火 47 3 钢的淬火 48 4 钢的回火 51 5 钢的调质处理 52 3 钢的表面热处理 53 1 钢的表面淬火 53 2 钢的表面化学热处理 54 4 热处理新技术 56 1 真空热处理 56 2 可控气氛热处理 57 3 形变热处理 57 4 化学气相沉积 57 5 激光热处理 58 6 电子束表面淬火 58任务4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强化 58 1 金属的塑性变形 58 1 单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 58 2 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 59 3 晶粒大小对金属力学性能的影响 59 4 合金的塑性变形 59 2 加工硬化 60 3 回复与再结晶 60 1 回复 61 2 再结晶 61 3 结晶后的晶粒长大 62复习思考题 项目二 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 任务1 工业用钢 63 1 钢内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63 1 钢内杂质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63 2 合金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64 2 钢的分类和编号 65 1 钢的分类 65 2 钢的编号 65 3 结构钢 67 1 一般工程结构钢 67 2 优质结构钢 69 4 工具钢 76 1 刃具钢 77 2 模具钢 80 3 量具钢 88 5 特殊性能钢 88 1 不锈钢 89 2 耐热钢 90 3 耐磨钢 90任务2 铸铁 91 1 铸铁的石墨化 91 1 石墨化过程 91 2 影响石墨化的因素 92 3 铸铁的性能特点 92 2 常用铸铁 92 1 铸铁牌号表示方法 93 2 灰铸铁 94 3 可锻铸铁 95 4 球墨铸铁 96 5 蠕墨铸铁 97 6 特殊性能铸铁 98任务3 有色金属及粉末冶金材料 99 1 铝及铝合金 99 1 工业纯铝 99 2 铝合金 100 2 铜及铜合金 101 1 纯铜 101 2 铜合金 102 3 钛及钛合金 103 1  纯钛 104 2 钛合金 104 4 镁及镁合金 105 1 纯镁 105 2 镁合金 105 5 滑动轴承合金 106 1 滑动轴承合金的特点 106 2 滑动轴承合金的分类 106 6 粉末冶金材料 108 1 粉末冶金及其特点 108 2 常用粉末冶金材料 109任务4 非金属材料 111 1 高分子材料 111 1 工程塑料 111 2 橡胶 112 2 陶瓷材料 113 1 陶瓷的性能 113 2 常用陶瓷材料及其应用 113 3 复合材料 114 1 复合材料的组成和分类 114 2 常用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应用 114任务5 机械零件的失效与材料选用的一般原则 115 1 机械零件的失效 115 1 失效的基本概念 116 2 零件失效的主要形式 116 3 零件失效的原因 116 2 机械零件材料选用的一般原则 117 1 使用性能 117 2 工艺性能 118 3 经济性 119复习思考题 项目三 毛坯成型方式的选择 任务1 毛坯成型方式概述 120 1 机械零件常用毛坯的种类 120 2 毛坯成型方式选择的依据 122 3 毛坯形状及尺寸设计 123 4 毛坯的质量检验 123任务2 毛坯成型方式—铸造 125 1 概述 125 2 砂型铸造 126 1 砂型铸造的特点 126 2 砂型铸造生产过程 126 3 特种铸造 130 1 金属型铸造 131 2 压力铸造 132 3 熔模铸造 134 4 离心铸造 135 5 低压铸造 135 4 铸件的常见缺陷 136任务3 毛坯成型方式—锻压 137 1 概述 137 2 锻造 139 1 自由锻 140 2 模锻 141 3 冲压 142 1 冲压的基本工序 143 2 冲模 144 4 其他锻压成型方法 145 1 轧锻 145 2 挤压 146 3 拉拔 147 5 锻压件的常见缺陷 147 1 锻造件的常见缺陷 147 2 冲压件的常见缺陷 148任务4 毛坯成型方式—焊接 148 1 概述 148 2 常用焊接方法 149 1 手工电弧焊 149 2 CO2保护焊 151 3 氩气保护焊 152 4 埋弧焊 153 5 电渣焊 154 6 压力电阻焊 155 7 钎焊 156 8 气焊 157 9 激光焊接 157 3 焊接的常见缺陷 157复习思考题 项目四 普通机械加工工艺及加工设备的选择 任务1 金属切削机床及切削加工概述 159 1 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 159 2 金属切削机床的型号编制方法 160 3 切削刀具 162 1 刀具材料应具备的性能 162 2 常用刀具材料 162 4 切削液 164 1 切削液的作用 164 2 常用切削液的种类 164 3 切削液的选用 165任务2 车床及车削加工 165 1 车床 165 2 车削加工 167 3 车刀 169 4 车床附件及零件安装 169任务3 铣床及铣削加工 173 1 铣床 173 2 铣削加工 175 1 铣削的特点 175 2 铣削方式 176 3 铣刀 177 4 铣床附件及零件装夹 179任务4 钻床及钻削加工 180 1 钻床 180 2 钻削加工 182 1 钻孔 182 2 扩孔 183 3 铰孔 183 4 攻螺纹 184 5 锪孔 184 3 钻头及铰刀 184 1 钻头 184 2 铰刀 186 4 钻床附件及零件装夹 187任务5 磨床及磨削加工 187 1 磨床 187 2 磨削工艺 191 1 磨削原理 191 2 外圆磨削 192 3 内圆磨削 193 4 平面磨削 193 5 无心磨削 194 3 精密磨削及光整加工 195 1 高精度磨削 195 2 超精加工 195 3 研磨 196 4 珩磨 197 5 抛光 197任务6 镗床及镗削加工 198 1 镗床 198 2 镗削加工 199 1 镗削的特点 199 2 镗孔 200 3 镗刀 201任务7 刨床、插床、拉床及刨削、插削、拉削加工 203 1 刨床及刨削 203 1 刨床 203 2 刨削加工 204 2 插床及插削 206 1 插床 206 2 插削加工 207 3 拉床及拉削 207 1 拉床 207 2 拉削加工 208任务8 齿轮和螺纹加工 209 1 齿轮加工 209 1 齿形加工方法 209 2 齿轮加工机床及加工特点 211 2 螺纹加工 214 1 螺纹加工方法选择 214 2 螺纹加工方法 215任务9 数控机床及数控加工 217 1 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 217 2 数控机床的分类 218 3 数控加工机床的编程 219 4 数控加工的工艺特点及应用 220复习思考题 项目五 特种加工设备及加工方法的选择 任务1 特种加工概述 222 1 特种加工的产生及发展 222 2 特种加工的特点 223 3 特种加工的分类 223任务2 电火花加工 224 1 电火花加工概述 224 1 电火花加工的基本原理 224 3 电火花加工的分类 225 2 电火花成型加工 225 1 电火花成型加工的工作原理 225 2 电火花成型加工的特点 225 3 电火花成型加工机床 226 4 电火花成型加工方法 227 3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228 1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工作原理 228 2 电火花线切割的加工特点 229 3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机床 229 4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编程 230 4 电火花高速穿孔加工 230 1 电火花高速穿孔加工的工作原理 230 2 电火花高速穿孔加工的特点及应用 231任务3 电化学加工 231 1 电解加工 232 1 电解加工的基本原理 232 2 电解加工的特点 232 3 电解加工的应用 233 2 电解磨削 233 1 电解磨削的基本原理 233 2 电解磨削的特点 234 3 电解磨削的应用 234 3 电铸加工 234 1 电铸加工的基本原理 234 2 电铸加工的特点 235 3 电铸加工的应用 235 4 涂镀加工 236 1 涂镀加工的基本原理 236 2 涂镀加工的特点 236 3 涂镀加工的应用 236任务4 超声波加工 237 1 超声波加工的基本原理 237 2 超声波加工的特点 238 3 超声波加工的应用 238任务5 高能束加工 238 1 激光加工 238 1 激光加工的基本原理 238 2 激光加工的特点 239 3 激光加工的应用 239 2 电子束加工 239 1 电子束加工的基本原理 239 2 电子束加工的特点 240 3 电子束加工的应用 240 3 离子束加工 240 1 离子束加工的基本原理 240 2 离子束加工的特点 241 3 离子束加工的应用 241复习思考题 项目六 机械零件加工工艺基础 任务1 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243 1 基本概念 243 1 机械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 243 2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 244 3 生产纲领、生产类型及生产组织形式 246 2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248 1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作用 248 2 工艺规程制订的原则 248 3 制订工艺规程的原始资料 249 4 制订工艺规程的步骤 249 5 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格式 249 3 零件的工艺分析 250 1 分析研究产品的零件图和装配图 250 2 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 250 3 技术要求分析 255 4 定位及定位基准的选择 256 1 基准的概念及其分类 256 2 工件定位的概念 257 3 工件定位方法 258 4 定位的基本原理 258 5 定位基准选择 260 5 工艺路线的拟订 263 1 加工方法的选择 263 2 加工顺序的确定 267 6 加工余量的确定 270 1 加工余量的概念 270 2 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 272 3 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 273 7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273 1 工艺基准和设计基准重合时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273 2 工艺尺寸链 275 3 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279 8 机床、工艺装备等的选择 286 1 机床的选择 286 2 工艺装备的选择 286 3 切削用量与时间定额的确定 287任务2 机械加工精度 287 1 概述 287 1 机械加工精度的概念 287 2 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 288 2 影响加工精度的原始误差 289任务3 机械加工的表面质量 290 1 概述 290 2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影响 291任务4 机械加工中的振动 292 1 机械加工中的强迫振动及其控制 293 1 强迫振动的主要特点 293 2 减小强迫振动的措施和途径 293 2 机械加工中的自激振动及其控制 294 1 自激振动的主要特点 294 2 控制自激振动的措施和途径 294复习思考题 项目七 典型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 任务1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 298 1 概述 298 1 轴类零件的功用与结构特点 298 2 轴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299 3 轴类零件的材料和毛坯 299 4 轴类零件的预加工 300 5 轴类零件的热处理 300 2 轴类零件的一般加工方法 301 1 轴类零件外圆表面的车削加工 301 2 轴类零件外圆表面的磨削加工 302 3 轴类零件的单键槽、花键及螺纹加工 302 3 轴类零件的装夹 303 4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 举例 304任务2 套筒类零件加工工艺 309 1 概述 309 1 套筒类零件的功用与结构 309 2 套筒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310 3 套筒类零件的材料与毛坯 310 4 套筒类零件的热处理 310 2 套筒类零件的一般加工方法 311 1 套筒类零件加工方法的选择 311 2 深孔加工 311 3 套筒类零件的装夹 311 1 套筒类零件的装夹方法 311 2 保证套筒类零件表面位置精度的方法 312 3 防止加工中套筒变形的措施 313 4 套筒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举例 314任务3 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 318 1 概述 318 1 箱体类零件的功用和结构特点 318 2 箱体类零件的主要技术要求 318 3 箱体类零件的材料及毛坯 319 2 箱体类零件的一般加工方法 319 1 箱体类零件的平面加工方法 319 2 箱体类零件的孔系加工 320 3 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过程遵循的原则 324 3 箱体类零件的装夹 325 1 箱体类零件的装夹方法 325 2 箱体类零件加工的定位基准选择 327 4 箱体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举例 328任务4 板类零件加工工艺 330 1 概述 330 1 板类零件的功用与结构 330 2 板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330 3 板类零件的材料与毛坯 331 4 板类零件的热处理 331 2 板类零件的一般加工方法 331 1 板类零件加工方法的选择 331 2 板类零件的装夹与定位 332 3 板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举例 333复习思考题 项目八 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规程的编制 任务1 机械产品装配工艺基础 342 1 概述 342 1 装配的概念 342 2 装配工作的基本内容 342 3 装配的组织形式 343 2 机械产品的装配精度 344 1 装配精度的概念 2 装配尺寸链 3 装配方法及其选择 344任务2 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订 346 1 制订装配工艺规程的原则 346 2 制订装配工艺规程所需的原始资料 346 3 制订装配工艺规程的方法及步骤 347复习思考题 项目九 先进制造技术介绍 任务1 高速切削技术 350 1 高速切削的概念 350 2 高速切削的特点 350 3 高速切削机床简介 351 4 高速切切削的应用 351任务2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 351 1 快速原型制造的概念 351 2 快速原型制造的方法 352 3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应用 354任务3 逆向工程技术 354 1 逆向工程技术的概念 354 2 逆向工程技术的应用范围 355任务4 成组技术 356 1 成组技术的概念 356 2 成组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356任务5 柔性制造技术 357 1 柔性制造技术的概念 357 2 柔性制造单元 357 3 柔性制造系统 358 4 柔性自动生产线 359 5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359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361

论如何提高机械加工精度[论文关键词]机械加工 精度 误差   [论文摘要]分析机械加工存在误差的主要原因,然后提出提高机械加工精度的措施。   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位置)与理想几何参数的符合程度。在机械加工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误差必须在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误差分析,掌握其变化的基本规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加工误差,提高加工精度。      一、机械加工产生误差主要原因   (一)主轴回转误差。主轴回转误差是指主轴各瞬间的实际回转轴线相对其平均回转轴线的变动量。产生主轴径向回转误差的主要原因有:主轴几段轴颈的同轴度误差、轴承本身的各种误差、轴承之间的同轴度误差、主轴绕度等。适当提高主轴及箱体的制造精度,选用高精度的轴承,提高主轴部件的装配精度,对高速主轴部件进行平衡,对滚动轴承进行预紧等,均可提高机床主轴的回转精度。   (二)导轨误差。导轨是机床上确定各机床部件相对位置关系的基准,也是机床运动的基准。车床导轨的精度要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在垂直面内的直线度;前后导轨的平行度(扭曲)。除了导轨本身的制造误差外,导轨的不均匀磨损和安装质量,也是造成导轨误差的重要因素。   (三)传动链误差。传动链的传动误差是指内联系的传动链中首末两端传动元件之间相对运动的误差。传动误差是由传动链中各组成环节的制造和装配误差,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磨损所引起。   (四)刀具的几何误差。任何刀具在切削过程中,都不可避免要产生磨损,并由此引起工件尺寸和形状地改变。正确地选用刀具材料和选用新型耐磨的刀具材料,合理地选用刀具几何参数和切削用量 ,正确地采用冷却液等,均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刀具的尺寸磨损。必要时还可采用补偿装置对刀具尺寸磨损进行自动补偿。   (五)定位误差。一是基准不重合误差。在零件图上用来确定某一表面尺寸、位置所依据的基准称为设计基准。在工序图上用来确定本工序被加工表面加工后的尺寸、位置所依据的基准称为工序基准。在机床上对工件进行加工时,须选择工件上若干几何要素作为加工时的定位基准,如果所选用的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就会产生基准不重合误差。二是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夹具上的定位元件不可能按基本尺寸制造得绝对准确,它们的实际尺寸(或位置)都允许在分别规定的公差范围内变动。工件定位面与夹具定位元件共同构成定位副,由于定位副制造得不准确和定位副间的配合间隙引起的工件最大位置变动量,称为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   (六)工艺系统受力变形产生的误差。一是工件刚度。工艺系统中如果工件刚度相对于机床、刀具、夹具来说比较低,在切削力的作用下,工件由于刚度不足而引起的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就比较大。   二是刀具刚度。外圆车刀在加工表面法线(y)方向上的刚度很大,其变形可以忽略不计。镗直径较小的内孔,刀杆刚度很差,刀杆受力变形对孔加工精度就有很大影响。   三是机床部件刚度。机床部件由许多零件组成,机床部件刚度迄今尚无合适的简易计算方法,目前主要还是用实验方法来测定机床部件刚度。变形与载荷不成线性关系,加载曲线和卸载曲线不重合,卸载曲线滞后于加载曲线。两曲线线间所包容的面积就是载加载和卸载循环中所损耗的能量,它消耗于摩擦力所做的功和接触变形功;第一次卸载后,变形恢复不到第一次加载的起点,这说明有残余变形存在,经多次加载卸载后,加载曲线起点才和卸载曲线终点重合,残余变形才逐渐减小到零。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 (七)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误差。工艺系统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在精密加工和大件加工中,由热变形所引起的加工误差有时可占工件总误差的50%。机床、刀具和工件受到各种热源的作用,温度会逐渐升高,同时它们也通过各种传热方式向周围的物质和空间散发热量。   (八)调整误差。在机械加工的每一工序中,总要对工艺系统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调整工作。由于调整不可能绝对地准确,因而产生调整误差。在工艺系统中,工件、刀具在机床上的互相位置精度,是通过调整机床、刀具、夹具或工件等来保证的。当机床、刀具、夹具和工件毛坯等的原始精度都达到工艺要求而又不考虑动态因素时,调整误差的影响,对加工精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九)测量误差。零件在加工时或加工后进行测量时,由于测量方法、量具精度以及工件和主客观因素都直接影响测量精度。      二、提高机械加工精度的措施   (一)减少原始误差。提高零件加工所使用机床的几何精度,提高夹具、量具及工具本身精度,控制工艺系统受力、受热变形、刀具磨损、内应力引起的变形、测量误差等均属于直接减少原始误差。为了提高机械加工精度,需对产生加工误差的各项原始误差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情况对造成加工误差的主要原始误差采取不同的措施解决。对于精密零件的加工应尽可能提高所使用精密机床的几何精度、刚度和控制加工热变形;对具有成形表面的零件加工,则主要是如何减少成形刀具形状误差和刀具的安装误差。   (二)误差补偿法。对工艺系统的一些原始误差 ,可采取误差补偿的方法以控制其对零件加工误差的影响。   ①误差补偿法:此法是人为地造出一种新的原始误差,从而补偿或抵消原来工艺系统中固有的原始误差,达到减少加工误差,提高加工精度的目的。   ② 误差抵消法:利用原有的一种原始误差去部分或全部地抵消原有原始误差或另一种原始误差。   (三)分化或均化原始误差。为了提高一批零件的加工精度,可采取分化某些原始误差的方法。对加工精度要求高的零件表面,还可以采取在不断试切加工过程中,逐步均化原始误差的方法。   ①分化原始误差(分组)法:根据误差反映规律,将毛坯或上道工序的工件尺寸经测量按大小分为n组,每组工件的尺寸范围就缩减为原来的1/n。然后按各组的误差范围分别调整刀具相对工件的准确位置,使各组工件的尺寸分散范围中心基本一致,以使整批工件的尺寸分散范围大大缩小。   ②均化原始误差:此法过程为通过加工使被加工表面原有误差不断缩小和平均化的过程。均化的原理就是通过有密切联系的工件或工具表面的相互比较和检查,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然后再进行相互修正加工或基准加工。   (四)转移原始误差。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将原始误差从误差敏感方向转移到误差非敏感方向上去。转移原始误差至非敏感方向。各种原始误差反映到零件加工误差上的程度与其是否在误差敏感方向上有直接关系。若在加工过程中设法使其转移到加工误差的非敏感方向,则可大大提高加工精度。转移原始误差至其他对加工精度无影响的方面。      三、结束语   在机械加工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加工误差,提高机械加工精度。      参考文献:   [1]李玉平,机械加工误差的分析 [J]新余高专学报,2005(4).   [2]朱正欣,机械制造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汪尧,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分析[J].科技信息,2004(4)

先进制造技术参考文献

高职高专国家示范性院校机电类专业课改教材金属材料及机械制造工艺 主 编 任长春副主编 单以才 谢 波 陆桂来 主 审 李一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内 容 简 介本书以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为主线,把机械零件制造过程分解成改变材料性能的方法、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毛坯成型方式的选择、普通机械加工工艺及加工设备的选择、特种加工方法及加工设备的选择、机械零件加工工艺基础、典型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规程的编制、先进制造技术介绍等九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成多个学习任务进行知识讲解。每个项目前有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要求,后有一定数量的复习思考题可供学生练习。本书实用性强,配有大量来自生产实际的实例,书中涉及的专业名词术语、图纸等资料均采用最新国家标准。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参考书及培训教材。★ 本书配有电子教案,需要者可登录出版社网站,免费下载。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金属材料及机械制造工艺/任长春主编—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高职高专国家示范性院校机电类专业课改教材ISBN 978–7–5606–2740–3Ⅰ ① 金… Ⅱ ① 任… Ⅲ ① 金属材料—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② 机械制造工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Ⅳ ① TG14 ② 16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006053号策 划 陈 婷 责任编辑 雷鸿俊 陈 婷出版发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电 话 (029)88242885 88201467 邮 编: 710071网  址 电子邮箱: 经 销 新华书店印刷单位 陕西文化彩印厂版 次 2012年3月第1版 2012年3月第1次印刷开 本 787毫米×1092毫米 1/16 印 张 375字 数 551千字印 数 1~3000册定 价 00元ISBN 978–7–5606–2740–3/TG•0033XDUP 3032001 – 1* * * 如有印装问题可调换 * * *前 言本书是为了适应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发展的需要,配合“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体现高职高专办学特色,促进示范性(骨干)建设院校的专业核心建设,本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宗旨,在反复论证、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写的。本书的编写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力求实用性和适度性,教材内容以项目教学为主体,体现了以工作或学习任务为中心的编写思路。本书把机械零件制造工艺过程分解成若干项目,项目内容又分解成多个学习任务,以技术理论知识为背景,以技术实践知识为焦点,以拓展知识为延伸,形成了本书的实用性、系统性和知识的综合应用性的统一。本书以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为主线,重点介绍了机械零件制造所需要的材料学、热处理、毛坯成型(热加工)、普通切削加工、加工工艺规程编制、装配等知识,并根据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增加了特种加工的相关内容,且对最新的先进制造技术进行了介绍。本书的特点是:(1)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以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为顺序,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地掌握机械零件的制造方法。(2) 本书不仅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增加了大量的典型零件的实例,体现了对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 本书着重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在注重知识的典型性的基础上,扩展了相关的知识范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对机械零件的制造过程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4)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引用参照了目前最新的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本书的教学参考课时为90~120课时,书中内容可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进行选学。协助本书编写的企业有宝钢集团梅山冶金公司、南京线路器材厂等,编者在编写过程中从这些企业获得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最新的工艺、设备资料,并从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及基本技能出发,调整、增删了教材的相关内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任长春任本书主编,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单以才、南京线路器材厂谢波和陆桂来任副主编,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李一民任主审。参加本书编写的还有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丁友生、张颖利和马云鹏,宝钢集团梅山冶金公司裴新华,以及南京线路器材厂房小明。全书由任长春统稿。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南京工程学院章婷、南京电力金具设计研究院陈作新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感谢。由于本书摘录了最新的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及相关技术参数,因此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参考书及培训教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同类书籍并引用了部分资料,在此向有关作者和单位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目 录 绪论 1 机械零件概述 2 机械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3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学习方法 项目一 改变材料性能的方法 任务1 金属材料的性能 5 1 力学性能 5 1 刚度及强度 6 2 塑性 8 3 硬度 9 4 冲击韧度 13 5 疲劳强度 14 6 磨损 15 2 物理与化学性能 15 3 工艺性能 16任务2 金属材料的结构 17 1 金属的晶体结构 17 1 晶体结构的基础知识 17 2 典型金属晶格 18 3 金属实际的晶体结构及缺陷 19 2 金属的结晶 20 1 金属结晶的概念 20 2 纯金属的结晶过程 21 3 金属结晶与晶粒大小 22 3 合金的晶体结构 22 1 合金的基本概念 22 2 合金的组织结构 23 4 合金的结晶及相图 24 1 二元合金相图的建立 24 2 二元合金相图的分析 25 5 铁碳合金相图 28 1 铁碳合金基本组织 28 2 铁碳合金相图 29 6 铁碳合金相图的应用 34 1 含碳量对铁碳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34 2 铁碳相图的应用 35任务3 钢的热处理 36 1 钢的热处理的基本概念 36 1 钢的热处理定义 36 2 钢的热处理工艺曲线 37 3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37 4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40 2 钢的普通热处理 45 1 钢的退火 45 2 钢的正火 47 3 钢的淬火 48 4 钢的回火 51 5 钢的调质处理 52 3 钢的表面热处理 53 1 钢的表面淬火 53 2 钢的表面化学热处理 54 4 热处理新技术 56 1 真空热处理 56 2 可控气氛热处理 57 3 形变热处理 57 4 化学气相沉积 57 5 激光热处理 58 6 电子束表面淬火 58任务4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强化 58 1 金属的塑性变形 58 1 单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 58 2 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 59 3 晶粒大小对金属力学性能的影响 59 4 合金的塑性变形 59 2 加工硬化 60 3 回复与再结晶 60 1 回复 61 2 再结晶 61 3 结晶后的晶粒长大 62复习思考题 项目二 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 任务1 工业用钢 63 1 钢内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63 1 钢内杂质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63 2 合金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64 2 钢的分类和编号 65 1 钢的分类 65 2 钢的编号 65 3 结构钢 67 1 一般工程结构钢 67 2 优质结构钢 69 4 工具钢 76 1 刃具钢 77 2 模具钢 80 3 量具钢 88 5 特殊性能钢 88 1 不锈钢 89 2 耐热钢 90 3 耐磨钢 90任务2 铸铁 91 1 铸铁的石墨化 91 1 石墨化过程 91 2 影响石墨化的因素 92 3 铸铁的性能特点 92 2 常用铸铁 92 1 铸铁牌号表示方法 93 2 灰铸铁 94 3 可锻铸铁 95 4 球墨铸铁 96 5 蠕墨铸铁 97 6 特殊性能铸铁 98任务3 有色金属及粉末冶金材料 99 1 铝及铝合金 99 1 工业纯铝 99 2 铝合金 100 2 铜及铜合金 101 1 纯铜 101 2 铜合金 102 3 钛及钛合金 103 1  纯钛 104 2 钛合金 104 4 镁及镁合金 105 1 纯镁 105 2 镁合金 105 5 滑动轴承合金 106 1 滑动轴承合金的特点 106 2 滑动轴承合金的分类 106 6 粉末冶金材料 108 1 粉末冶金及其特点 108 2 常用粉末冶金材料 109任务4 非金属材料 111 1 高分子材料 111 1 工程塑料 111 2 橡胶 112 2 陶瓷材料 113 1 陶瓷的性能 113 2 常用陶瓷材料及其应用 113 3 复合材料 114 1 复合材料的组成和分类 114 2 常用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应用 114任务5 机械零件的失效与材料选用的一般原则 115 1 机械零件的失效 115 1 失效的基本概念 116 2 零件失效的主要形式 116 3 零件失效的原因 116 2 机械零件材料选用的一般原则 117 1 使用性能 117 2 工艺性能 118 3 经济性 119复习思考题 项目三 毛坯成型方式的选择 任务1 毛坯成型方式概述 120 1 机械零件常用毛坯的种类 120 2 毛坯成型方式选择的依据 122 3 毛坯形状及尺寸设计 123 4 毛坯的质量检验 123任务2 毛坯成型方式—铸造 125 1 概述 125 2 砂型铸造 126 1 砂型铸造的特点 126 2 砂型铸造生产过程 126 3 特种铸造 130 1 金属型铸造 131 2 压力铸造 132 3 熔模铸造 134 4 离心铸造 135 5 低压铸造 135 4 铸件的常见缺陷 136任务3 毛坯成型方式—锻压 137 1 概述 137 2 锻造 139 1 自由锻 140 2 模锻 141 3 冲压 142 1 冲压的基本工序 143 2 冲模 144 4 其他锻压成型方法 145 1 轧锻 145 2 挤压 146 3 拉拔 147 5 锻压件的常见缺陷 147 1 锻造件的常见缺陷 147 2 冲压件的常见缺陷 148任务4 毛坯成型方式—焊接 148 1 概述 148 2 常用焊接方法 149 1 手工电弧焊 149 2 CO2保护焊 151 3 氩气保护焊 152 4 埋弧焊 153 5 电渣焊 154 6 压力电阻焊 155 7 钎焊 156 8 气焊 157 9 激光焊接 157 3 焊接的常见缺陷 157复习思考题 项目四 普通机械加工工艺及加工设备的选择 任务1 金属切削机床及切削加工概述 159 1 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 159 2 金属切削机床的型号编制方法 160 3 切削刀具 162 1 刀具材料应具备的性能 162 2 常用刀具材料 162 4 切削液 164 1 切削液的作用 164 2 常用切削液的种类 164 3 切削液的选用 165任务2 车床及车削加工 165 1 车床 165 2 车削加工 167 3 车刀 169 4 车床附件及零件安装 169任务3 铣床及铣削加工 173 1 铣床 173 2 铣削加工 175 1 铣削的特点 175 2 铣削方式 176 3 铣刀 177 4 铣床附件及零件装夹 179任务4 钻床及钻削加工 180 1 钻床 180 2 钻削加工 182 1 钻孔 182 2 扩孔 183 3 铰孔 183 4 攻螺纹 184 5 锪孔 184 3 钻头及铰刀 184 1 钻头 184 2 铰刀 186 4 钻床附件及零件装夹 187任务5 磨床及磨削加工 187 1 磨床 187 2 磨削工艺 191 1 磨削原理 191 2 外圆磨削 192 3 内圆磨削 193 4 平面磨削 193 5 无心磨削 194 3 精密磨削及光整加工 195 1 高精度磨削 195 2 超精加工 195 3 研磨 196 4 珩磨 197 5 抛光 197任务6 镗床及镗削加工 198 1 镗床 198 2 镗削加工 199 1 镗削的特点 199 2 镗孔 200 3 镗刀 201任务7 刨床、插床、拉床及刨削、插削、拉削加工 203 1 刨床及刨削 203 1 刨床 203 2 刨削加工 204 2 插床及插削 206 1 插床 206 2 插削加工 207 3 拉床及拉削 207 1 拉床 207 2 拉削加工 208任务8 齿轮和螺纹加工 209 1 齿轮加工 209 1 齿形加工方法 209 2 齿轮加工机床及加工特点 211 2 螺纹加工 214 1 螺纹加工方法选择 214 2 螺纹加工方法 215任务9 数控机床及数控加工 217 1 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 217 2 数控机床的分类 218 3 数控加工机床的编程 219 4 数控加工的工艺特点及应用 220复习思考题 项目五 特种加工设备及加工方法的选择 任务1 特种加工概述 222 1 特种加工的产生及发展 222 2 特种加工的特点 223 3 特种加工的分类 223任务2 电火花加工 224 1 电火花加工概述 224 1 电火花加工的基本原理 224 3 电火花加工的分类 225 2 电火花成型加工 225 1 电火花成型加工的工作原理 225 2 电火花成型加工的特点 225 3 电火花成型加工机床 226 4 电火花成型加工方法 227 3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228 1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工作原理 228 2 电火花线切割的加工特点 229 3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机床 229 4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编程 230 4 电火花高速穿孔加工 230 1 电火花高速穿孔加工的工作原理 230 2 电火花高速穿孔加工的特点及应用 231任务3 电化学加工 231 1 电解加工 232 1 电解加工的基本原理 232 2 电解加工的特点 232 3 电解加工的应用 233 2 电解磨削 233 1 电解磨削的基本原理 233 2 电解磨削的特点 234 3 电解磨削的应用 234 3 电铸加工 234 1 电铸加工的基本原理 234 2 电铸加工的特点 235 3 电铸加工的应用 235 4 涂镀加工 236 1 涂镀加工的基本原理 236 2 涂镀加工的特点 236 3 涂镀加工的应用 236任务4 超声波加工 237 1 超声波加工的基本原理 237 2 超声波加工的特点 238 3 超声波加工的应用 238任务5 高能束加工 238 1 激光加工 238 1 激光加工的基本原理 238 2 激光加工的特点 239 3 激光加工的应用 239 2 电子束加工 239 1 电子束加工的基本原理 239 2 电子束加工的特点 240 3 电子束加工的应用 240 3 离子束加工 240 1 离子束加工的基本原理 240 2 离子束加工的特点 241 3 离子束加工的应用 241复习思考题 项目六 机械零件加工工艺基础 任务1 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243 1 基本概念 243 1 机械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 243 2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 244 3 生产纲领、生产类型及生产组织形式 246 2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248 1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作用 248 2 工艺规程制订的原则 248 3 制订工艺规程的原始资料 249 4 制订工艺规程的步骤 249 5 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格式 249 3 零件的工艺分析 250 1 分析研究产品的零件图和装配图 250 2 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 250 3 技术要求分析 255 4 定位及定位基准的选择 256 1 基准的概念及其分类 256 2 工件定位的概念 257 3 工件定位方法 258 4 定位的基本原理 258 5 定位基准选择 260 5 工艺路线的拟订 263 1 加工方法的选择 263 2 加工顺序的确定 267 6 加工余量的确定 270 1 加工余量的概念 270 2 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 272 3 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 273 7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273 1 工艺基准和设计基准重合时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273 2 工艺尺寸链 275 3 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279 8 机床、工艺装备等的选择 286 1 机床的选择 286 2 工艺装备的选择 286 3 切削用量与时间定额的确定 287任务2 机械加工精度 287 1 概述 287 1 机械加工精度的概念 287 2 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 288 2 影响加工精度的原始误差 289任务3 机械加工的表面质量 290 1 概述 290 2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影响 291任务4 机械加工中的振动 292 1 机械加工中的强迫振动及其控制 293 1 强迫振动的主要特点 293 2 减小强迫振动的措施和途径 293 2 机械加工中的自激振动及其控制 294 1 自激振动的主要特点 294 2 控制自激振动的措施和途径 294复习思考题 项目七 典型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 任务1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 298 1 概述 298 1 轴类零件的功用与结构特点 298 2 轴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299 3 轴类零件的材料和毛坯 299 4 轴类零件的预加工 300 5 轴类零件的热处理 300 2 轴类零件的一般加工方法 301 1 轴类零件外圆表面的车削加工 301 2 轴类零件外圆表面的磨削加工 302 3 轴类零件的单键槽、花键及螺纹加工 302 3 轴类零件的装夹 303 4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 举例 304任务2 套筒类零件加工工艺 309 1 概述 309 1 套筒类零件的功用与结构 309 2 套筒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310 3 套筒类零件的材料与毛坯 310 4 套筒类零件的热处理 310 2 套筒类零件的一般加工方法 311 1 套筒类零件加工方法的选择 311 2 深孔加工 311 3 套筒类零件的装夹 311 1 套筒类零件的装夹方法 311 2 保证套筒类零件表面位置精度的方法 312 3 防止加工中套筒变形的措施 313 4 套筒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举例 314任务3 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 318 1 概述 318 1 箱体类零件的功用和结构特点 318 2 箱体类零件的主要技术要求 318 3 箱体类零件的材料及毛坯 319 2 箱体类零件的一般加工方法 319 1 箱体类零件的平面加工方法 319 2 箱体类零件的孔系加工 320 3 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过程遵循的原则 324 3 箱体类零件的装夹 325 1 箱体类零件的装夹方法 325 2 箱体类零件加工的定位基准选择 327 4 箱体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举例 328任务4 板类零件加工工艺 330 1 概述 330 1 板类零件的功用与结构 330 2 板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330 3 板类零件的材料与毛坯 331 4 板类零件的热处理 331 2 板类零件的一般加工方法 331 1 板类零件加工方法的选择 331 2 板类零件的装夹与定位 332 3 板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举例 333复习思考题 项目八 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规程的编制 任务1 机械产品装配工艺基础 342 1 概述 342 1 装配的概念 342 2 装配工作的基本内容 342 3 装配的组织形式 343 2 机械产品的装配精度 344 1 装配精度的概念 2 装配尺寸链 3 装配方法及其选择 344任务2 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订 346 1 制订装配工艺规程的原则 346 2 制订装配工艺规程所需的原始资料 346 3 制订装配工艺规程的方法及步骤 347复习思考题 项目九 先进制造技术介绍 任务1 高速切削技术 350 1 高速切削的概念 350 2 高速切削的特点 350 3 高速切削机床简介 351 4 高速切切削的应用 351任务2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 351 1 快速原型制造的概念 351 2 快速原型制造的方法 352 3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应用 354任务3 逆向工程技术 354 1 逆向工程技术的概念 354 2 逆向工程技术的应用范围 355任务4 成组技术 356 1 成组技术的概念 356 2 成组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356任务5 柔性制造技术 357 1 柔性制造技术的概念 357 2 柔性制造单元 357 3 柔性制造系统 358 4 柔性自动生产线 359 5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359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361

那么难找你也给点赏金啊。 刺绣字画工艺装饰品 发明人:曹燕飞,申请人:曹燕飞,, 实用新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2006年西藏民族工艺品发展探索 作者:李超民, 期刊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YILI PREFECTURE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 2008年 第01期 快速原型技术在考古工艺品修复与仿制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rapid prototyping technology in archaeological craftworks' rehab and copy 作者:辜勇,刁燕,李伟, 期刊-核心期刊 机械MACHINERY 2005年 第04期 - TC4钛合金旋压成形工艺 作者:李启军, 吕宏军, 王琪, 会议 2007年航空装备及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学术会议2007年航空装备及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7年 - 磷氯铅矿保存至PMMA中的工艺研究 Research of the Pyromorphite Reservation with PMMA 作者:崔大安,马红艳,王秀娥, 期刊-核心期刊 包装工程PACKAGING ENGINEERING 2005年 第01期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摘要】分析了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及发展现状的同时,进一步阐述了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应用(下转第119页)0引言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1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1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而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群,它是具有明确范畴的新技术领域,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2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到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特别注意产生最好的实际效果,其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目的是要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是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4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的全球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出现的。因此,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它的主体应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5是市场竞争三要素的统一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因此,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2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不断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1)管理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JIT)、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1]。2)设计方面。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我国采用CAD/CAM技术的比例较低。3)制造工艺方面。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地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我国普及率不高,尚在开发、掌握之中。4)自动化技术方面。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上接第116页)企业使用[3]。3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1)全球化。一方面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例如在机械制造业中,国内外已有不少企业,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这种无情的竞争中纷纷落败,有的倒闭,有的被兼并。不少暂时还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份额的企业,不得不扩展新的市场;另一方面,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进一步激化了国际间市场的竞争。这两个原因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全球化制造的第一个技术基础是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使制造的全球化得以实现。2)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产品设计、物料选择、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都可以异地或跨越国界进行。此外,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技术信息的交流、加强产品开发的合作和经营管理的学习,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3)虚拟化。制造过程中的虚拟技术是指面向产品生产过程的模拟和检验。检验产品的可加工性、加工方法和工艺的合理性,以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周期和最低成本为目标,进行生产过程计划、组织管理、车间调度、供应链及物流设计的建模和仿真。虚拟化的核心是计算机仿真,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真实系统,以保证产品设计和产品工艺的合理性,保证产品制造的成功和生产周期,发现设计、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错误。4)自动化。自动化是一个动态概念,目前它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和系统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制造单元技术、制造过程的计划和调度、柔性制造技术和适应现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制造全球化、制造敏捷化、制造网络化、制造虚拟化、制造智能化和制造绿色化。5)绿色化。绿色制造则通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出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后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绿色制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制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使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4结束语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之,在我国研究和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势在必行。参考文献[1]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23-[2]王世敬,温筠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石油机械,2002(11):36-

智能制造技术参考文献

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及推动下,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得以迅猛发展。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智能制造聚集区。但是,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国家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数据孤岛严重,软件系统集成度低缺乏顶层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序言前言第1章绪论1人工智能的概念2人工智能的学派与研究途径3人工智能研究的内容与应用领域4人工智能的发展第2章人工智能基础知识1符号智能与计算智能2模糊理论3人工神经网络4进化计算5模拟退火算法6知识表示7搜索原理8基本的推理方法9机器学习第3章专家系统1专家系统概述2不确定性推理3专家系统的开发工具与建造步骤4专家系统实例第4章智能控制1简述2专家控制3模糊控制4神经网络控制5基于信息论的智能控制第5章计算智能及其应用1计算智能2计算智能应用实例第6章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1数据挖掘2分布式人工智能3智能决策与群体决策第7章智能制造1智能制造的含义2智能制造系统的特点3智能制造研究的主要内容4智能制造的支撑技术5基于Agent的分布式网络化智能制造系统6基于自治及合作的整子制造系统第8章智能机器人1机器人的原理2智能机器人的传感与信息融合3机器人的规划与控制第9章综合集成智能系统第10章智能系统及装备实例参考文献

先给你点资料看看,写论文还是要自己动脑筋的!激光加工技术是利用激光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性对材料(包括金属与非金属)进行切割、焊接、表面处理、打孔、微加工以及做为光源,识别物体等的一门技术,传统应用最大的领域为激光加工技术。激光技术是涉及到光、机、电、材料及检测等多门学科的一门综合技术,传统上看,它的研究范围一般可分为:  激光加工系统。包括激光器、导光系统、加工机床、控制系统及检测系统。  激光加工工艺。包括切割、焊接、表面处理、打孔、打标、划线、微调等各种加工工艺。  激光焊接:汽车车身厚薄板、汽车零件、锂电池、心脏起搏器、密封继电器等密封器件以及各种不允许焊接污染和变形的器件。目前使用的激光器有YAG激光器,CO2激光器和半导体泵浦激光器。  激光切割:汽车行业、计算机、电气机壳、木刀模业、各种金属零件和特殊材料的切割、圆形锯片、压克力、弹簧垫片、2mm以下的电子机件用铜板、一些金属网板、钢管、镀锡铁板、镀亚铅钢板、磷青铜、电木板、薄铝合金、石英玻璃、硅橡胶、1mm以下氧化铝陶瓷片、航天工业使用的钛合金等等。使用激光器有YAG激光器和CO2激光器。   激光打标:在各种材料和几乎所有行业均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使用的激光器有YAG激光器、CO2激光器和半导体泵浦激光器。  激光打孔:激光打孔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仪表、化工等行业。激光打孔的迅速发展,主要体现在打孔用YAG激光器的平均输出功率已由5年前的400w提高到了800w至1000w。国内目前比较成熟的激光打孔的应用是在人造金刚石和天然金刚石拉丝模的生产及钟表和仪表的宝石轴承、飞机叶片、多层印刷线路板等行业的生产中。目前使用的激光器多以YAG激光器、CO2激光器为主,也有一些准分子激光器、同位素激光器和半导体泵浦激光器。  激光热处理:在汽车工业中应用广泛,如缸套、曲轴、活塞环、换向器、齿轮等零部件的热处理,同时在航空航天、机床行业和其它机械行业也应用广泛。我国的激光热处理应用远比国外广泛得多。目前使用的激光器多以YAG激光器,CO2激光器为主。  激光快速成型:将激光加工技术和计算机数控技术及柔性制造技术相结合而形成。多用于模具和模型行业。目前使用的激光器多以YAG激光器、CO2激光器为主。  激光涂敷:在航空航天、模具及机电行业应用广泛。目前使用的激光器多以大功率YAG激光器、CO2激光器为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