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湖北大学学报增刊要求多少

发布时间:

湖北大学学报增刊要求多少

《唐代老学:重玄思辩中的理身理国之道》,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编的《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唐代老子诠释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隋唐韬略》,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主编《中国传统文献学概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副主编《中国历史文选》(郑铁钜主编)中央民院出版社1993年版。主编《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主编《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第一辑),湖北辞书出版社2002年6月版。主编《中小学生标点符号手册》,湖北崇文书局2005年版。 《张居正集校注》(张舜徽主编),荆楚书社1987年第一版。《中华掌故类编》(朱祖延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三国志辞典》(张舜徽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后汉书辞典》(张舜徽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资治通鉴全译》(张舜徽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尔雅诂林》(朱祖延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版。《二十四史全译·魏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 (一) 古籍整理与历史文献学方面论传统文献学内涵、范围、体系诸问题 《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窳寙辩正 中华书局《文史》2001年第1期;《旧五代史》考证 中华书局《文史》2002年第1期;文献之我见——兼与单柳溪同志商榷 《文献》1986年第4期尔雅郭注版本考 《文献》2000年第1期;求真去故 心裁别识――章学诚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 《光明日报》2004年1月13日历史编纂学论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史记·天官书》与星象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增刊博观约取 推陈出新--评张舜徽先生《清儒学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增刊一代宗师 风范永存--纪念张舜徽先生逝世五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传统文献学几个理论问题再探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简论古籍整理的方式与方向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6期《旧五代史》校读札记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6期论王念孙父子的治学特点与影响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3期唐玄宗《老子注疏》特点简析 《历史文献研究》2001年第20辑简述汪中的经学成就 《历史文献研究》2007年第26辑张舜徽与清代扬州学派研究 《张舜徽学术研究》第一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简论王念孙《史记杂志》-兼与《史记志疑》、《史记考异》比较 载《逐鹿中原――史记论丛》第三集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尔雅》研究述评 《湖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尔雅》及其研究 《图书馆与读者》1986年第2期采众家之长 绘一方丽色——全国民族院校专用教材《中国历史文选》编后琐语 《西北第二民院学报》1994年第2期(二)道家道教经典研究方面论唐代老学的理论特色 《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葛洪道论辨析:诸家道论比较 《哲学研究》 2006年第5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8期《道藏》四卷本《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辨误 《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1期论郭象与成玄英独化思想的异同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试论重玄学的内涵与源流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2年第10期;成玄英的道论 《历史文化研究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唐代《老子》诠释文献述论 《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湖北辞书出版社2002年5月版;简论唐代《老子》诠释文献的文化价值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4期;论成玄英的庄学思想 《历史文献学论集》崇文书局2003年版论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诠释宗旨 《历史文献研究》第22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唐玄宗《老子注疏》特点简析 《历史文献研究》2001年第20辑(三)史学理论、古代史及其他试论历史正统观的起源与内涵 《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5年第8期秦始皇与隋文帝比较研究 《江汉论坛》2002年第5期;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98-5;《新华文摘》98-12摘转五代中央财政体制考 《湖北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五代枢密院考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二)1988年五代政治体制考略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89年第6期转载《五代史话》评介 《山东济宁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近代国计外侮录 《湖北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华工出国与近代国情 《湖北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归有光水利思想初探 《嘉定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初探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6期《学术研究动态》1991年第1期转载档案学概论二题 《档案学通讯》1992年第3期马士英简论 《贵州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简论井冈山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联系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人民日报》2005年6月24日第15版“学术动态”摘转简论以德治国的内涵与途径 《山东烟台师院学报》2002年第3期;以战求和:唐代边塞诗的主旋律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并收入《中国文学与地域风情》,学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黄石天主堂随访 《中国宗教》2006年第2期制度之良与运作之失――历代科举制演变检讨《“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

闵亮, 谭亮魁, 王文凯湖北省烟粉虱的发生动态及防治研究进展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5(3), 9-袁海山,王文凯,谢广林,闵亮我国天牛的进出口检疫现状及处理对策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 140-孟祥钦,闵亮,万方浩,周忠实,王文凯,张桂芬 西花蓟马的SCAR分子检测技术 昆虫学报 52(3): 323-谢广林,王文凯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直翅目昆虫初步研究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6,3(1):110-王文凯瘦天牛科天牛科见李子忠、金道超主编《梵净山景观昆虫》,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4:291-王香萍,王福莲,王文凯 不同防治措施对甘蓝田昆虫天敌动态变化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6,(06)王文凯,劳水兵鞘翅目,天牛科见杨茂发主编《贵州大沙河昆虫》,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 237-Nobuo Ohbayashi,Tatsuya Niisato & Wang Wen- Studies on the Cerambycidae(Coleoptera)of Hubei Province,China, PartⅠElytra,Tokyo,2004,32(2)451-王文凯,谢广林湖北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初步名录见湖北省昆虫学会编《华中昆虫研究》第二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王文凯(副主编)《昆虫分类学》见雷朝亮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昆虫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王文凯(参编)《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见荣秀兰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王文凯,郑乐怡海南皱鞘天牛属一新种(鞘翅目:天牛科) 昆虫学报,2002,45(3):377-王文凯,蒋书楠,郑乐怡中国脊筒天牛属分类研究(鞘翅目:天牛科)动物分类学报, 2002, 27(1):123-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污天牛属二新种记述(鞘翅目:天牛科)动物分类学报,2000,25(2):183-王文凯,蒋书楠 沟胫天牛族三新种记述 动物分类学报,2000,25(1):76-王文凯,蒋书楠中国天牛科二新记录属二新种记述昆虫学报, 2002,45(增):50-王文凯,蒋书楠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PSACOTHEA GAHAN(COLEOPTERA:CERAMBYCIDAE)FROM CHINA昆虫分类学报,2002,24(3):177-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泥色天牛属Uraecha Thomson分类研究(鞘翅目: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昆虫分类学报,2000,22(1):45-王文凯,郑乐怡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Cyanagapanthia Breuning (Coleoptera: Cerambycidae) from C Entomologia S2002,9(3):79-王文凯,蒋书楠,郑乐怡中国楔天牛族二新种记述动物学研究,2002,22(2):145- 王文凯 云斑天牛的学名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昆虫知识,2000,22(3):191- 王文凯 天牛总科见吴鸿等主编《天目山昆虫》 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350- 王文凯中国星天牛属12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探讨见李典谟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0月38- 王文凯 沟胫天牛亚科雌性生殖器的比较解剖研究 见张雅林主编《昆虫分类区系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9:152-王文凯,尹新民,沟胫天牛亚科族级系统发育关系初探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36(1):11-王文凯,蒋书楠,郑乐怡TWO NEW SPECIES OF OBEREA (COLEOPTERA: CERAMBYCIDAE:LAMIINAE) FROM CHINA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23(3):74-王文凯,蒋书楠 沟胫天牛亚科后翅脉序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20(2):120-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楔天牛类15属支序系统学的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增刊),2000,31:1-王文凯中国天牛科四新记录种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21(2):117-王文凯,孙桂华,杨春旺中国虎天牛族新记录天津自然博物馆论文集(18),2002:19-王文凯脊虎天牛属雌雄生殖器的分类研究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22(3):202-王文凯天牛科系统分类研究进展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22(2):187-王文凯 南开大学馆藏天牛科分类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 9(2):1-王文凯,绿虎天牛属雌雄生殖器的比较研究中国森林病虫,2002,21(5):3-7,王文凯 鞘翅目:天牛科 见李子忠主编《贵州茂兰昆虫》,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2:320-王文凯天牛总科高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华中昆虫研究(Ⅰ),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王文凯 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对策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20(1):90-王文凯 发挥高校科技优势,服务农业经济发展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6:562-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纳天牛属二新种记述(英文稿)昆虫分类学报,1999,21(3):213-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沟胫天牛亚科一新属一新种昆虫分类学报,1999,21(2):119-王文凯,蒋书楠 云南天牛科三新种记述 动物学研究,1998,19(6):458-王文凯,蒋书楠 西藏锐顶天牛一新种记述 华东昆虫学报,1999,8(1):12-王文凯,蒋书楠 四川星天牛属一新种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4):334-王文凯 天牛总科雌性生殖器解剖结构及标本制作方法 森林病虫通讯,1999,18(5):2-王文凯 天牛总科雌性生殖器高级阶元分类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1(5):22-王文凯 污天牛属雌性生殖器分类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3):249-王文凯,蒋书楠 尖天牛和坡天牛雌雄生殖器的比较研究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9,19(1):17-王文凯 中国天牛总科综合分类研究进展昆虫知识,1999,36(1):53-王文凯 湖北锈色粒肩天牛一新亚种记述湖北农学院学报,1999,19(2):王文凯,蒋书楠木天牛属Xylariopsis Bates一新种记述 湖北农学院学报, 1998,18 (3):232-王文凯 普通昆虫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8,18(增刊):65-王文凯 中国天牛科新记录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6) :597-王文凯 湖北省天牛总科昆虫初步名录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8,18(4):305-王文凯(参编)湖北省昆虫名录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文凯 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中国新记录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9(5):438-王文凯 食用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 资源开发与市场,1997,13(4):161-王文凯 湖北农学院馆藏天牛科分类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7,17(2):97-王文凯 花天牛的形态分类学研究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5,15(2):91-王文凯 中国花天牛亚科昆虫名录(续)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5,15(1):20-王文凯,蒋书楠中国花天牛亚科新种及新记录 昆虫分类学报,1994,16(3):192-王文凯 中国花天牛亚科昆虫名录(续)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4,14(4):23-王文凯 中国花天牛亚科昆虫名录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4,14(2):31-王文凯 中国金绿花天牛属新记录 湖北植保,1993,增刊(2):1-蒋书楠,陈力,王文凯中国长颊花天牛属及新种记述 昆虫分类学报,1993,15(1):53-王文凯 中国花天牛花天牛亚科分类研究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2,12(2):43-龚信文,孟国铃,李传仁,王文凯等 湖北烟仓害虫调查中国烟草,1990,(3):26-龚信文,孟国铃,李传仁,王文凯 微波防治烟草仓储害虫实验初报 商品养护技术,1987(1):8-王文凯 浅谈植物保护学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高教研究,1997,(1):42-青 春 璀 璨张晓明 康群王文凯,1985年7月毕业于原湖北农学院植保专业,1991年7月西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97年获博士学位。为中国昆虫学会会员、湖北省农学会理事、湖北省植保学会理事、湖北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青年科协理事。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2002年1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首届十佳“优秀博士后”。现任长江大学农学院院长。昆虫,随处可见,研究昆虫,人谓雕虫小技!可他,却一直醉心于与昆虫为伴,近20年来,他孜孜不倦的从事着中国天牛科昆虫的分类区系和系统发育研究,成为该领域知名的中青年学者。他就是我校农学院院长王文凯博士。王文凯1964年4月出生于湖北荆州。1982年9月,怀揣远大抱负,他迈进了原湖北农学院的大门,开始了他三年的大学生涯。作为植保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里,王文凯第一次从书本上了解了昆虫,并开始接触昆虫,进而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5年7月,王文凯大学毕业,品学兼优的他成了湖北农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初为人师,除了激动和欣喜,他更多的却是冷静的思考。从学生到老师,不只是简单的角色转换,而是一个新的人生起点。想到这些,王文凯心里充满了信心和力量。从此,无数个不眠之夜,他孜孜以求的在各种文献中查找、采摘;多少个薄雾飘漾的清晨,他从堆积如山的资料中抬起头来。不懈的追求,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使王文凯的知识积累厚实了许多,很快,他脱颖而出,成了深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他主讲的《普通昆虫学》等课程也获得了首届讲课比赛三等奖。他被列为学院首批中青年教师重点培养对象。日子如水般流逝,慢慢地,在视野渐宽的同时,王文凯却感到授课有些力不从心,特别是对他喜爱的昆虫研究,他更是有了一筹莫展的感觉。“不行,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丰富和完善。”于是,1988年,他走进西南农大,如愿以偿地做了著名的昆虫分类学家蒋书楠教授的学生。有了名师的指导,王文凯更奋力地遨游于昆虫学的海洋。被人熟视无睹的各种天牛于他看来却有着特别诱人的斑斓色彩,他凝神静气,真正进入了昆虫的领域。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他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项目——天牛科分类方法和起源理论研究。1991年7月,王文凯满载而归,再度成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这次他有了游刃有余的感觉,厚实的知识积淀撑起了他的自信。他再一次参加国家自然科学项目研究,他所带领的昆虫教研室1995年被评为省级先进教研室,他在麻城科技扶贫期间,被省科委、扶贫办评为“科技扶贫开发先进个人”……然而,满载青春收获的他并没有满足。为了更深层的探究昆虫王国的奥秘,1995年,王文凯以优异的成绩再次拜在蒋书楠教授门下,成了一名博士研究生。两年后,他被西南农大评为“优秀博士研究生”。王文凯在虫国的探索极为勤勉。1985年至今,他先后参加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2项省科技厅攻关项目,主持国家外国专家局项目1项、省自然基金2项、省教育厅攻关2项及省教育厅教研项目2项。自1988年起,他主要从事中国天牛总科的分类区系及系统发育研究,已建立天牛科2新属,发现28个新种,7个中国新纪录属,35个中国新记录种。在《昆虫学报》、《动物分类学报》、《昆虫分类学报》、《动物学研究》、《Entomologia Sinica》、《昆虫知识》及《中国森林病虫》等期刊上发表天牛科论文50余篇。先后参与编著了《湖北省昆虫名录》(1992)、《昆虫分类区系研究》(2000)、《天目山昆虫》、《贵州茂兰昆虫》等;作为副主编参加“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昆虫学》和《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的编著(2003)。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国天牛科系统分类研究”获湖北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8年6月,王文凯又以其实绩叩开了南开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大门,成为一名专职科研人员。如今,不负青春的他是中国昆虫学会会员、湖北省农学会理事、湖北省植保学会理事、湖北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青年科协理事。2003年12月被选为荆州区人大代表。除了教学与科研,王文凯还是一个杰出的管理者,在他担任原农学系系主任三年多时间里,他创新思维,大胆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主持完成了“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省级重点学科的申报获得批准并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专家组的中期检查;完成了“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两个学科的硕士点立项及“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博士点立项建设申报并获得批准;组织了“生物工程”新专业的申报并获得批准;创建农药生物测定中心,获得西校区首个国家级资格认证——农业部农药田间登记试验资格……如今,作为长江大学农学院的院长,王文凯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没有丝毫的松懈,他和班子成员一起,为农学院的发展谋划好了未来: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搞好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1个博士点立项、2个硕士点立项学科建设;把科研作为学院发展的重中之重,树立科研强院思想;加强湿地农业研究中心的领导与管理,把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研究中心真正建成长江大学的特色学科和优势领域,以湿地农业研究中心为平台,加强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他坚定的表示,乘坐长江大学之旗舰,依托湿地农业之特色,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全院教职员工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一定能够把长江大学的农科建设得更强、更特、更优。

湖北大学学报增刊要求多少页

湖北省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会第二届年会(1994年11月·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会第四届年会(1998年10月·湖北鄂州鄂钢宾馆); 湖北省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会第五届年会(2000年5月·湖北黄陂木兰湖宾馆);湖北省心理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2000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代表大会(1997年10月·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2001年1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2002年10月·武汉东湖碧波宾馆); 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2003年9月·武汉东湖宾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2003年9月·浙江杭州);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代表大会(2004年5月·深圳商报社); 中国高校“职业指导”教育教学研讨会(2005年5月14-15日,武汉梦天湖宾馆); 湖北省心理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2005年9月23-25日,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心理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2005年10月23-26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就业高峰论坛(2005年10月26-28日,深圳迎宾馆),作为特邀嘉宾代表大陆高校发言;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代表大会(2007年1月·哈尔滨);中国首届职业生涯发展高峰论坛(2007年4月·北京大学); 湖北省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2007年12月·湖北咸宁); 湖北省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2007年12月·湖北大学); “心理学与中国社会发展”论坛(2008年5月,武汉大学心理学系);职业规划师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2008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湖北省心理学会2008学术年会(2008年11月,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心理学教学工作研讨会(2009年2月10日,武汉君悦大酒店); 全国人本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术大会(2009年3月28-29日,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心理学会2009年全国学术大会(2009年11月7-9日,山东师范大学); 湖北省心理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2010年9月13-14日,湖北大学)。 1.三性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参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ISBN7-5629-1107-X/G·1702.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参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ISBN7-5629-1395-1/G·2013.大学生心理与辅导(参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ISBN7-306-01636-9/B·80 4.心理110(参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ISBN7-5351-2875-0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参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ISBN7-307-03568-5/B·103 6.法律基础教程(参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ISBN7-5629-1837-6/D·1347.当代大学生心理解读(副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ISBN7-5698-1677/B·1248.大学生心理发展(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ISBN7-04-13859-X 9.思想道德修养(副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ISBN7-5629-2147-410.绝不迷茫——青年职业心理测评与生涯规划(编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ISBN7-900675-50-7 1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册(参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ISBN7-5629-2168-712.新编法律基础教程(参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ISBN7-5629-2045-413.快乐成长,幸福人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漫谈(参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ISBN7-5629-2311-6 1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参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ISBN7-5629-2334-515.军休干部的身心保健(副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ISBN7-5629-2369-8 16.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ISBN7-307-3568-917.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合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ISBN7-5609-3844-218.心灵氧吧(参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ISBN7-5629-3848 19.大学生就业指导(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ISBN7-300-12265-620.大学生健康心理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ISBN7-300-12255-5 1.雷五明:城市文化消费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社科信息》,1993年第8期,CN32-1021/C2.雷五明:90年代城市文化消费的特点与趋势。《消费经济》(核心期刊),1993年第3期,CN43-10223.雷五明:作好心理准备,迎接大学挑战。《心理世界》,1994年第13期(增刊),CN41-1203/B4.雷五明:心理辅导应当成为大学辅导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南开教育论丛》,1995年第1期 5.申来金,雷五明:高校心理咨询良性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ISBN7-5430-1702-4 6.雷五明:有情教育,无情管理。《大学新生思想研究与教育》(论文集),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年10月,ISBN7-5044-3978-9/G·3257.雷五明:对大学生进行有情教育规范管理。《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4期,CN42-1189/G4。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索引。 8.李静蓉,雷五明:更新教育目标,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2期,CN42-1316/G4 9.李静蓉,雷五明:教育法地位争论之综述。《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CN42-1577/G4 10.李静蓉,雷五明:论学校情境中的行政法律关系。《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CN42-1573/F11.雷五明:咨询手记:对一例看录像成瘾大学生的心理干预。《心理辅导》,2001年第3期,CN42-1571/B 12.雷五明:对一例过度者的有效心理干预。《心理110——高校心理咨询典型案例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ISBN7-5351-2875-0/G·2342 13.雷五明:试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ISBN7-81077-130-2/G·004 14.雷五明:试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资质与素养。《走进阳光地带——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ISBN7-04-011409-7 15.雷五明:论素质教育中健全人格的塑造。《交通高教研究》,2002年增刊,CN42-1312/G416.雷五明:论犯罪人格及其形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增刊,CN42-1660/C17.雷五明:《思想道德修养》中活动课程的设计。《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增刊,CN42-1573/F18.李静蓉,雷五明:论学校与学生的行政法律关系。《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CN42-1020/C 19.雷五明:试谈学校伤害事故处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CN45-107620.雷五明:心理咨询中如何处理来访者提供的虚假信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ISBN7-81077-485-921.雷五明,李静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中外教育科学》,2004年第15期,ISSN1726-8281 22.雷五明,杨梅菊:农村地区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集),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ISBN7-5629-2241-1 23.雷五明: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与意义,《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第3期24.雷五明:职业咨询的主要过程与技术,《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第16期,CN11-4028/D25.雷五明:高校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解读,《法制与经济》,2006年第8期,CN45-1188/D26.雷五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半是生涯发展中的障碍,《河南教育》(高教版),2006年第11期,CN41-1033/G4 27.雷五明:心理咨询案例:他为什么不敢与同学并排而坐,《河南教育》(高教版),2006年第9期,CN41-1033/G4 28.徐志远,雷五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4期,CN42-1422/D 29.雷五明,陶慧芬: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CN42-1743/D30.雷五明:论学校心理咨询与职业咨询的异同,《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CN42-1578/G431.雷五明:论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3期,CN11-4699/G432.雷五明:论心理咨询员的素质结构,《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年第3期,CN42-1731/G433.雷五明,王威孚:军休干部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2006年第2期,CN45-1076 34.雷五明,田官贵:军休干部身心保健与服务管理的调查分析,《华南国防医学》,2006年第1期,CN42-1602/R 35.雷五明,赵北平: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三个“有利于”,《中国培训》,2006年第11期,CN11-2905/G436.雷五明,赵北平: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青年探索》,2006年第4期,CN44-1022/D 37.雷五明:帮助职业发展困惑者寻找自己,《中国培训》,2006年第8期,CN11-2905/G438.雷五明:职业发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2期,CN11-1004/G439.雷五明,赵北平:人职匹配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CN23-1076/G4 40.雷五明,赵北平: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与实施,《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9期,CN11-2579/D41.雷五明,赵北平: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与保障,《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19期,CN22-1019/G4 42.雷五明:大学生基层与西部就业的心理学思考,《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第10期,CN42-1665/T43.雷五明:职业咨询案例报告: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第9期,CN11-4028/D44.雷五明:职业指导的发展与研究现状,《机械职业教育》,2006年第11期,CN32-1099/G445.雷五明: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在高校人事工作中的作用,《教书育人》(学术版),2007年第3期,CN23-1439/Z4 46.雷五明:论临床与学校心理咨询的异同,《校园心理》(学术版),2007年第1期,CN14-1326/R47.徐志远,雷五明:心理咨询:现代思想教育的重要范畴,《攀登》,2007年第6期,CN63-1015

1“纳特女士介绍的一些教材编写原则和外语教学法”, 《语言教学与研究》增刊1, 1977 年 6 月。42-62页。2“论英语关系结构”, 《语言教学与研究》增刊 2, 1978 年 10 月。79-93页。3“澳大利亚语言学教学情况介绍”, 《语言学动态》, 1979 年第 5 期。37-38页。4“`语用学”, 《国外语言学》, 1980 年第3 期。1-10页。5“国外汉英对比研究杂谈”,《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 年 1/2 期。117-128页。6“Some linguistic differences in the Written English of Chinese and Australian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V 1, N1, 39-7“系统语法, 生成语法和从属语法的大融合--赫德逊的子项从属语法简介”,《1983年哈尔滨生成语法讨论会论文集》。黑龙江大学。1993年。219-225页。8“韩礼德”,《国外语言学》, 1983年第2期。60-62页。9“浅谈我国外语教学中的阅读课”,《教学研究》,1984年第1期。1-6页。10“韩礼德的语言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1期。23-29页。11“威廉哈斯”,《国外语言学》,1984年第4期。56-59页。12“Differences in Mode”, JOURNAL OF PRAGMATICS, N8, 595-13“谈康拉德的《黑暗的内心深处》中的库尔茨”《国外文学》,1984年第4期。18-26页。14“‘ 光明使者’与‘白人奴隶’--谈谈《黑暗的内心深处》中的库尔茨”,《福建外语》1985年第1期。42-45页。15“语言模式的全应效果--试析狄伦·托玛斯一诗的语音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2期。14-18页。16“英语应用文介绍”,《大学生》,1985年总第3期。148-163页。17“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现代英语研究》,1986年第1期。50-58页。18“语言学在英语系扎根”,《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2期。2-3页。19“《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简介和说明”,《外语界》,1988年第3期。40-44页。20“Working for an English Syllabus for English Majors in China's Tertiary Institutions”, APPLIED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N OCCASIONAL PAPERS N 16-21“韩礼德”(合著),《中国大百库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年2月。127-128页。22“语用学”(合著), 《中国大百库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年2月。496-497页。23“语言功能与汉语的语序和词序”,《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53-60页。24“第16届国际系统语法大会介绍”,《国外语言学》,1989年第4期。46页。25“韩礼德语言学的六个核心思想”,《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1期。2-8页。26“语篇语用学札记”,《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英语语言文学专刊》。51-58页。27“现代汉语言语类型及其修辞功能”,《修辞的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0年2月。173-183页。28“Speech at the Concluding Panel Discussion”, 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ON INTENSIVE ENGLISH TRAINING IN CHINA (1987),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285-29“系统语言学在中国的进展》”(合著),语言系统与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1-11页。30“语气与汉语的疑问语气系统”(合著),《语言系统与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88-107页。31“小句与复句”,《语言系统与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130-141页。32“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讽刺诗四首”,罗绍书编:《外国百家讽刺诗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121-123,218-219,282页。33“澳大利亚文学”, 《文学百科大辞典》, 华龄出版社, 1991 年。803-807页。34“新西兰文学”, 《文学百科大辞典》, 华龄出版社, 1991 年。807-808页。35“王力与韩礼德”, 《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1 年1期。4957页,收入 张谷,王辑国编:《龙虫并雕,一代宗师——中外学者论王力》,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16页。36“功能主义纵横谈”, 《外国语》, 1991 年 3 期。3-10页。37“有关日语主位的若干问题”,《外国语》1992 年1期 1-7 页。38“位与非位评介”, 《国外语言学》 1992 年 1 期 7-10 页。39“韩礼德——哈桑的接应模式和汉语话语接应问题”, 北京市语言学会编: 《语言研究与应用》。商务印书馆 1992 年。199-215页。40“九十年代的语篇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2年1期)。1-7页。41“大学外语教育”, 《学者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139-148页。42“Wallace Chafe” 《国外语言学》,1992年3期44-49页。43“Aspects of Present-day Australian English”, The First Conference on Australian Studies in China, March 8-12, in Hu, Wenzhong COLLECTED PAPERS ON AUSTRALIAN STUDIES IN CHINA Xiamen University P 249-44“评Pike的位学理论”,《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2年第2期),46-49页。45“语言规划”,《语言文字应用》, 1993年第1期,11-20页。46“认知与语篇产生”,《国外语言学》1993年第2期,2-6页。47“语音系统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和连贯”,《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2期,1-5页。48“美国的语言问题和语言政策”,《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3年,13-22页。49“第20届国际系统功能语法会议”,《国外语言学》,1993年,42-43页。50“A semantic-functional approach to word order in Chinese,” Hao Keqi et al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xts and Language Research, 29- March, 1989, Xi’a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 29-51“入其门而得其道”,《英语函讯报》1994年2月15日。第1版。52“语言的可证性”,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9-15页。53“英汉疑问语气系统的多层次和多元功能解释”,《外国语》,1994年第1期1-7页。54“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49-57页。55“美国的双语教育”,《外语与翻译》1994年第1期41-45页。56“可证性,新闻报导和论遍语体”,《外语研究》,1994年第2期22-28页。57“大学英语中的习得”, (与封宗信、罗郁合作), 《外语教学与研究》1944年第4期, 44- 49页。转载高远等编: 《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95年2月。58“Acquisition in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with Zongxin Feng, Yu Luo),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REVIEW, N1, 1994, 15-59“Social and cultural ramifications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ssoci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994 ELLAK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60“An evidentalistic analysis of reported argumentatio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 A 102-61“英语专业精读教材评审工作的回顾”,《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5 年,115-121页。62“肯定成绩, 总结经验, 提高教材评估工作的科学方法”(合著),《外语界》1995年第1期,11-16页。63“汉语的可证性和语篇分析”,《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13-23页。64“Lyle Bachman谈语言测试的设计与开发”,《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年,10-16页。65“有关语篇衔接理论与多层次模式”,《外国语》1996年第1期,1-8页。66 “我国文体学研究现状”,许嘉璐等编: 《中国语言学现状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355-365页。67“语法隐喻”,《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 1-7页。68“美国功能语言学家Givon的研究现状”,《国外语言学》1996年第4期,1-10页。69“英汉对比研究的动向”,《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1月,55-62页。70“乔姆斯基语篇劝说力剖析”,《外语与翻译》1997年1月,1-6页。71“东亚人学英语(上)”,《福建外语》1997年2期,1-4 页。72“东亚人学英语(下)”,《福建外语》1997年3期7-11页。73“传统·创新·团结”,《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5-7页。74“高吉亚斯修辞学与柏拉图真修辞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4期,6-9页。75“语言·认知·隐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1997年第4期,49-57页。76“开发电子邮件的研究功能”,《现代外语》1997年增刊:《外语教师上网手册》,97-102页。77“有关语言教学的看法和信息”,《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增刊,65-68页。78“ELT Reform in China -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the 21st Century”in Lin Maosung & Leung Yaonam () The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lish Teaching, Taipei: Lihe Publishing C 79“有关隐喻语用观的若干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1期,7-11页。80“系统功能语言学近况”,《外国语》1998年第1期,1-5页。81“一部用法与搭配相结合的新型词典”,《外语界》,1998年第2期,53-54页。82“语篇分析任重道远”,《外语研究》,1998年第2期,1-4页。83“英语改革势在必行”,王景和编《英语教学名家谈》,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52-53页。84“Between 用法众人谈”,《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7月, 20-21页。85“十年含辛,执著创新—评汪榕培卢晓燕编著的《英语词汇学教程》”,《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10月,28-30页。86“英语的最近变化”,《山东外语教学》,1998年第4期,1-7页。87“当代符号学研究的若干问题”,《福建外语》,1999年第1期,1-9页。(收录于陈治安,刘家荣主编:《语言与符号学在中国的进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9月,i-)88 “反思与前瞻 - 纪念《马氏文通》发表一百周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1-5页。89 “系统功能语法与汉语语法研究”,载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252-302页。90“《结构功能语言学——布拉格学派》评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4 期,116-117页。91“四位中国学者关于《系统功能语法概论》的讨论:胡壮麟先生的答复”,《福建外语》1999年第3期,第6-8页。92“英语学习与电脑”,载李赋宁等主编:《英语学习指南》,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年7月,482-490页。93“科学理论新发现和语言学新思维”,《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1-6页;朱用生编:《世纪之交论功能》,上海外语教育研究社,2002年。94“隐喻与文体”,姜治文等主编:《外国语言文学研究》1999年9月,22-36页。95“关系”,载赵世开主编,《汉英对比语法论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9 月,254-291页。96“论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32卷2期,95-102页;黄国文主编、杨炳均副主编:《语篇·语言功能·语言教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5 月,95-102页。97“‘辨证施治’与‘唯物辩证法’”,《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8期。98“博导访谈:访胡壮麟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456-460页。99 “功能语法导论”导读”,《功能语法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8 月,F13-100“中小学英语教材的新突破”,《中国教育报》,2000年12月19日。101“语篇分析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2001年1期3-9页。3-9页。102 “Discourse Analysis and Pragmatics”, in Ren Shaozeng et al (eds) Grammar and D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course A The University of Macao P 23-103 “语言和计算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1年1月,1-6页。104 “走近巴赫金的符号王国”,《外语研究》2001年2月;王铭玉、李经纬主编《符号学研究》,军事谊文出版社,2001年12月,10-15页。105 “为中学生量身定做”,《北京书讯》2001年5月。106 “关于英语语法教育的再认识”,《外语论坛》2001年1期。6-14页。107 “导读”,《英语语言学百科词典:语言教学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10月,F25-31。108 “漫话英语学习”,《专家学者谈如何学习英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112-122页。109 “语篇语言学”,杨自俭主编《语言多学科研究与应用》,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281-314页。110 “里查兹的互动理论”,《三峡大学学报》,2002年24卷1期,50-54页。111 “语境研究的多元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34卷3期,161-166页;转载于《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8期,104-109页。112 “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外语研究》,2002年第3期,2-5页。113 “计算符号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9期,1-5页。114 “雷迪的传导隐喻”,《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1-6页。115 “‘如何操作’型语篇文体特征的变异”,《英语研究》2002年1卷1期,2-9页。116 “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低效’问题“,《国外外语教学》2002年第4期,3-7页。117 “在教育技术变革下的外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一书评介”,《外语电化教学》2002年第6期,60-64页。118 “中国环境下说英语”,《大学英语》2003年第2期,2-4页。119 “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现代外语》2003年26卷第1期,85-92页。 论中国的双语教育,《中国外语》,2004年第2期。 Individualization, Collaboration, Modularization, and Hypertextualiz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中国外语》,2004年第1期。 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关于《认知隐喻学》的对话(王宗炎; 胡壮麟),《中国外语》2005年第4期。 China's English Education Reform: Trends and Issues,《中国外语》,2005年第6期。 习得与学得,《中国外语》,2007年第2期。 谈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倾向,《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 解读韩礼德的Appliable Linguistics,《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PowerPoint——工具,语篇,语类,文体,《外语教学》,2007年第4期。 让巴赫金给巴赫金定位——谈巴赫金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闲话“整合”,《中国外语》,2008年第5期。 对语言象似性和任意性之争的反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中国外语教育六十年有感,《中国外语》,2009年第5期。 语篇的评价研究,《外语教学》,2009年第1期。 Interviewing Professor MAK Halliday (韩礼德; 胡壮麟; 朱永生),《中国外语》,2010年第6期。 认知符号学,《外语学刊》,2010年第5期。 谈语法研究中的本位观,《外国语》,2011年第1期。 谈中国外语教育30年,《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谈多模态小品中的主体模态,《外语教学》,2011年第4期。

湖北大学学报增刊费用多少

闵亮, 谭亮魁, 王文凯湖北省烟粉虱的发生动态及防治研究进展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5(3), 9-袁海山,王文凯,谢广林,闵亮我国天牛的进出口检疫现状及处理对策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 140-孟祥钦,闵亮,万方浩,周忠实,王文凯,张桂芬 西花蓟马的SCAR分子检测技术 昆虫学报 52(3): 323-谢广林,王文凯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直翅目昆虫初步研究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6,3(1):110-王文凯瘦天牛科天牛科见李子忠、金道超主编《梵净山景观昆虫》,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4:291-王香萍,王福莲,王文凯 不同防治措施对甘蓝田昆虫天敌动态变化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6,(06)王文凯,劳水兵鞘翅目,天牛科见杨茂发主编《贵州大沙河昆虫》,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 237-Nobuo Ohbayashi,Tatsuya Niisato & Wang Wen- Studies on the Cerambycidae(Coleoptera)of Hubei Province,China, PartⅠElytra,Tokyo,2004,32(2)451-王文凯,谢广林湖北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初步名录见湖北省昆虫学会编《华中昆虫研究》第二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王文凯(副主编)《昆虫分类学》见雷朝亮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昆虫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王文凯(参编)《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见荣秀兰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王文凯,郑乐怡海南皱鞘天牛属一新种(鞘翅目:天牛科) 昆虫学报,2002,45(3):377-王文凯,蒋书楠,郑乐怡中国脊筒天牛属分类研究(鞘翅目:天牛科)动物分类学报, 2002, 27(1):123-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污天牛属二新种记述(鞘翅目:天牛科)动物分类学报,2000,25(2):183-王文凯,蒋书楠 沟胫天牛族三新种记述 动物分类学报,2000,25(1):76-王文凯,蒋书楠中国天牛科二新记录属二新种记述昆虫学报, 2002,45(增):50-王文凯,蒋书楠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PSACOTHEA GAHAN(COLEOPTERA:CERAMBYCIDAE)FROM CHINA昆虫分类学报,2002,24(3):177-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泥色天牛属Uraecha Thomson分类研究(鞘翅目: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昆虫分类学报,2000,22(1):45-王文凯,郑乐怡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Cyanagapanthia Breuning (Coleoptera: Cerambycidae) from C Entomologia S2002,9(3):79-王文凯,蒋书楠,郑乐怡中国楔天牛族二新种记述动物学研究,2002,22(2):145- 王文凯 云斑天牛的学名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昆虫知识,2000,22(3):191- 王文凯 天牛总科见吴鸿等主编《天目山昆虫》 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350- 王文凯中国星天牛属12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探讨见李典谟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0月38- 王文凯 沟胫天牛亚科雌性生殖器的比较解剖研究 见张雅林主编《昆虫分类区系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9:152-王文凯,尹新民,沟胫天牛亚科族级系统发育关系初探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36(1):11-王文凯,蒋书楠,郑乐怡TWO NEW SPECIES OF OBEREA (COLEOPTERA: CERAMBYCIDAE:LAMIINAE) FROM CHINA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23(3):74-王文凯,蒋书楠 沟胫天牛亚科后翅脉序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20(2):120-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楔天牛类15属支序系统学的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增刊),2000,31:1-王文凯中国天牛科四新记录种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21(2):117-王文凯,孙桂华,杨春旺中国虎天牛族新记录天津自然博物馆论文集(18),2002:19-王文凯脊虎天牛属雌雄生殖器的分类研究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22(3):202-王文凯天牛科系统分类研究进展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22(2):187-王文凯 南开大学馆藏天牛科分类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 9(2):1-王文凯,绿虎天牛属雌雄生殖器的比较研究中国森林病虫,2002,21(5):3-7,王文凯 鞘翅目:天牛科 见李子忠主编《贵州茂兰昆虫》,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2:320-王文凯天牛总科高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华中昆虫研究(Ⅰ),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王文凯 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对策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20(1):90-王文凯 发挥高校科技优势,服务农业经济发展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6:562-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纳天牛属二新种记述(英文稿)昆虫分类学报,1999,21(3):213-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沟胫天牛亚科一新属一新种昆虫分类学报,1999,21(2):119-王文凯,蒋书楠 云南天牛科三新种记述 动物学研究,1998,19(6):458-王文凯,蒋书楠 西藏锐顶天牛一新种记述 华东昆虫学报,1999,8(1):12-王文凯,蒋书楠 四川星天牛属一新种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4):334-王文凯 天牛总科雌性生殖器解剖结构及标本制作方法 森林病虫通讯,1999,18(5):2-王文凯 天牛总科雌性生殖器高级阶元分类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1(5):22-王文凯 污天牛属雌性生殖器分类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3):249-王文凯,蒋书楠 尖天牛和坡天牛雌雄生殖器的比较研究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9,19(1):17-王文凯 中国天牛总科综合分类研究进展昆虫知识,1999,36(1):53-王文凯 湖北锈色粒肩天牛一新亚种记述湖北农学院学报,1999,19(2):王文凯,蒋书楠木天牛属Xylariopsis Bates一新种记述 湖北农学院学报, 1998,18 (3):232-王文凯 普通昆虫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8,18(增刊):65-王文凯 中国天牛科新记录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6) :597-王文凯 湖北省天牛总科昆虫初步名录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8,18(4):305-王文凯(参编)湖北省昆虫名录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文凯 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中国新记录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9(5):438-王文凯 食用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 资源开发与市场,1997,13(4):161-王文凯 湖北农学院馆藏天牛科分类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7,17(2):97-王文凯 花天牛的形态分类学研究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5,15(2):91-王文凯 中国花天牛亚科昆虫名录(续)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5,15(1):20-王文凯,蒋书楠中国花天牛亚科新种及新记录 昆虫分类学报,1994,16(3):192-王文凯 中国花天牛亚科昆虫名录(续)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4,14(4):23-王文凯 中国花天牛亚科昆虫名录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4,14(2):31-王文凯 中国金绿花天牛属新记录 湖北植保,1993,增刊(2):1-蒋书楠,陈力,王文凯中国长颊花天牛属及新种记述 昆虫分类学报,1993,15(1):53-王文凯 中国花天牛花天牛亚科分类研究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2,12(2):43-龚信文,孟国铃,李传仁,王文凯等 湖北烟仓害虫调查中国烟草,1990,(3):26-龚信文,孟国铃,李传仁,王文凯 微波防治烟草仓储害虫实验初报 商品养护技术,1987(1):8-王文凯 浅谈植物保护学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高教研究,1997,(1):42-青 春 璀 璨张晓明 康群王文凯,1985年7月毕业于原湖北农学院植保专业,1991年7月西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97年获博士学位。为中国昆虫学会会员、湖北省农学会理事、湖北省植保学会理事、湖北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青年科协理事。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2002年1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首届十佳“优秀博士后”。现任长江大学农学院院长。昆虫,随处可见,研究昆虫,人谓雕虫小技!可他,却一直醉心于与昆虫为伴,近20年来,他孜孜不倦的从事着中国天牛科昆虫的分类区系和系统发育研究,成为该领域知名的中青年学者。他就是我校农学院院长王文凯博士。王文凯1964年4月出生于湖北荆州。1982年9月,怀揣远大抱负,他迈进了原湖北农学院的大门,开始了他三年的大学生涯。作为植保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里,王文凯第一次从书本上了解了昆虫,并开始接触昆虫,进而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5年7月,王文凯大学毕业,品学兼优的他成了湖北农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初为人师,除了激动和欣喜,他更多的却是冷静的思考。从学生到老师,不只是简单的角色转换,而是一个新的人生起点。想到这些,王文凯心里充满了信心和力量。从此,无数个不眠之夜,他孜孜以求的在各种文献中查找、采摘;多少个薄雾飘漾的清晨,他从堆积如山的资料中抬起头来。不懈的追求,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使王文凯的知识积累厚实了许多,很快,他脱颖而出,成了深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他主讲的《普通昆虫学》等课程也获得了首届讲课比赛三等奖。他被列为学院首批中青年教师重点培养对象。日子如水般流逝,慢慢地,在视野渐宽的同时,王文凯却感到授课有些力不从心,特别是对他喜爱的昆虫研究,他更是有了一筹莫展的感觉。“不行,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丰富和完善。”于是,1988年,他走进西南农大,如愿以偿地做了著名的昆虫分类学家蒋书楠教授的学生。有了名师的指导,王文凯更奋力地遨游于昆虫学的海洋。被人熟视无睹的各种天牛于他看来却有着特别诱人的斑斓色彩,他凝神静气,真正进入了昆虫的领域。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他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项目——天牛科分类方法和起源理论研究。1991年7月,王文凯满载而归,再度成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这次他有了游刃有余的感觉,厚实的知识积淀撑起了他的自信。他再一次参加国家自然科学项目研究,他所带领的昆虫教研室1995年被评为省级先进教研室,他在麻城科技扶贫期间,被省科委、扶贫办评为“科技扶贫开发先进个人”……然而,满载青春收获的他并没有满足。为了更深层的探究昆虫王国的奥秘,1995年,王文凯以优异的成绩再次拜在蒋书楠教授门下,成了一名博士研究生。两年后,他被西南农大评为“优秀博士研究生”。王文凯在虫国的探索极为勤勉。1985年至今,他先后参加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2项省科技厅攻关项目,主持国家外国专家局项目1项、省自然基金2项、省教育厅攻关2项及省教育厅教研项目2项。自1988年起,他主要从事中国天牛总科的分类区系及系统发育研究,已建立天牛科2新属,发现28个新种,7个中国新纪录属,35个中国新记录种。在《昆虫学报》、《动物分类学报》、《昆虫分类学报》、《动物学研究》、《Entomologia Sinica》、《昆虫知识》及《中国森林病虫》等期刊上发表天牛科论文50余篇。先后参与编著了《湖北省昆虫名录》(1992)、《昆虫分类区系研究》(2000)、《天目山昆虫》、《贵州茂兰昆虫》等;作为副主编参加“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昆虫学》和《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的编著(2003)。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国天牛科系统分类研究”获湖北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8年6月,王文凯又以其实绩叩开了南开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大门,成为一名专职科研人员。如今,不负青春的他是中国昆虫学会会员、湖北省农学会理事、湖北省植保学会理事、湖北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青年科协理事。2003年12月被选为荆州区人大代表。除了教学与科研,王文凯还是一个杰出的管理者,在他担任原农学系系主任三年多时间里,他创新思维,大胆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主持完成了“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省级重点学科的申报获得批准并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专家组的中期检查;完成了“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两个学科的硕士点立项及“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博士点立项建设申报并获得批准;组织了“生物工程”新专业的申报并获得批准;创建农药生物测定中心,获得西校区首个国家级资格认证——农业部农药田间登记试验资格……如今,作为长江大学农学院的院长,王文凯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没有丝毫的松懈,他和班子成员一起,为农学院的发展谋划好了未来: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搞好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1个博士点立项、2个硕士点立项学科建设;把科研作为学院发展的重中之重,树立科研强院思想;加强湿地农业研究中心的领导与管理,把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研究中心真正建成长江大学的特色学科和优势领域,以湿地农业研究中心为平台,加强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他坚定的表示,乘坐长江大学之旗舰,依托湿地农业之特色,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全院教职员工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一定能够把长江大学的农科建设得更强、更特、更优。

国内主要学术论文(仅列权威刊物、核心刊物、第一或唯一作者) 中日在机械技术史和机械设计方面的国际会议综述,《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年第1期。 穷波讨源 酌古御今 ——《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简介,《华中建筑》,2006年第10期。 中国建筑图学的科学成就及其文化内涵,《华中建筑》,2005年第6期。 第四届中日机械技术及机械设计国际会议评介,《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年第2期。 王祯《农书》的图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古今农业》2005年第2期。 郑和铜钟及明代铸造技术的科学成就,《船海工程》2004年12月。 张衡的图学实践及其思想,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2004年第4期B2,全文转载。8.真修混沌还是假修混沌,《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9.《营造法式》中的图学成就及其贡献¬¬¬——纪念《营造法式》发表900周年,《华中建筑》,2004年第3期。10.张衡的图学实践及其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11.中国古代有色铸造技术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初探,《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4年第2期。12.宗炳的透视理论及其图学思想,《自然》,2004年第1期。13.从《器象显真》看西方工程图学的引进,《工程图学学报》, 2004年第1期。14.《墨子》中的机械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4期。15.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o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hina,《CADDM》 Computer Aided Drafting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2003 Volume 13 Number1-2。16.《西清古鉴》的图学成就,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8月。17.中国古代工程图学及其现代意义,《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卷第2期。18.《老子》技术思想初探,《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技术哲学与技术史,2002年第4卷第2期。19.“第九届数学教育国际会议(ICME9)简况,《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20.“《老子》中有关机械的论述及其思想”,《中国机械工程》2001年,第12卷,第4期。21.“《老子》中的机械记载及技术思想”,《洛阳工学院学报》,2001年3月,第22卷,第1期。22.“中国机械制造中的数理设计方法及其应用”,《机械研究与应用》,第12卷,2001年第1期。23. Scientific Successes of Machine Design Ideas in Ancient China,《CADDM》 Computer Aided Drafting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1999 Volume9 Number2。24.关于“制器尚象”的英译,《中国科技翻译》V12, N2,1999年5月。25.中国古代机械设计思想的科学成就,《中国机械工程》V10 N2,1999年第2期。26.中国古代机械设计中的创新意识,《武汉水力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27.中国古代图学对现代工程图学的贡献.《工程图学学报》,中国工程图学学会,1999年第3期。28.中国古代工程几何作图的科学成就,《中国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1999年第3期。29.“亮丽”“靓丽”何其多,《汉字文化》N1,1999年2月。30.关于制器尚象,《华中建筑》V16 N2,1998年6月。31.画法几何学的历史及其现代意义—纪念蒙日画法几何学公开发表200周年,《数学的实践与认识》V28 N3,1998年7月。32.中国古代工程制图的数学基础,《大自然探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4月。33.工程图学教育的楷模—纪念蒙日《画法几何学》公开发表200周年,《海军工程学院学报》1997年N3(增刊),1997年12月。35.《周礼》中的图学记载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续),《地图-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N2,1997年6月。36.《周礼》中的图学记载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地图-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N1,1997年2月。37.《周礼》与古代图学,《文献》N1,1997年2月。38.先秦机械工程设计方法初探,《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2,1996年2月。39.略论《周礼》中的图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中国文化研究》夏之卷 N2,1996年5月。40.中西机械制图之比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11 N2,1996年6月。41.《周礼》在科学史上的价值,《自然辩证法通讯》V18 N2,1996年4月。42.蒙日图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纪念蒙日画法几何学发表200周年,《自然辩证法研究》V12 N3,1996年3月。43.《周礼》中的图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4,1994年。44.中国古代的图学,《光明日报》,1994年7月。45.明窗数编在 长与物华新——李约瑟评传,《自然辩证法通讯》V15,N6,1993年12月。46.中国近代图学思想述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8 N2,1993年8月。47.中国近代工程图学的引进及其教育,《近代史研究》N5,1992年9月。48.郑樵图学思想探述,《自然辩证法研究》V8,N8,1992年8月。49.中国古代方志中的图学成就,《中国地方志》N2,1992年4月。50.中国工程图学的发展及其启示,《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3,1992年。51.宋代工程图学的成就,《文献》N4,1991年10月。52.中国古代绘画对宋代工程图学发展的促进作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N6,1990年12月。53.宋代的图学教育及其社会效应,《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3,1990年5月。54.机械工程社会化初探,《中国机械工程》N1,1990年2月。55.考镜古今,联缀前后——评《中国图学史》,《中国机械工程》N2,1989年4月。56.宋代金石学著作中的图学成就——读《考古图》和《宣和博古图》等,《江汉考古》N3,1989年9月。57.《新仪象法要》图学成就探源,《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N2,1989年2月。国际主要学术论文1. 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i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 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ISBN4—9900598-6-7,pp51-56。2. The Achievement of Art and Mathematics in “Ying Zao Fa Shi ”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 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ISBN4—9900598-6-7,pp161-164。3. Mathematical Issues in Chinese Ancient Engineering Drawing,Journal of Mathematics & design Volume 1,Number Summer 2001,ISSN 1515-7881。Pp47-58。4. A Brief Survey of Engineering Drawing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Proceedings of Mathematics & Design 2001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Building The School of Computing & Mathematics Deakin University Geelong, Australia。ISBN 0 7300 2526 8,pp215-224。5. A Study of Geometric Constructions in Ancient China,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S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ISBN 89-521-0016-6,pp415-425。6.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Mechanical Design Methodology in Ancient China,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2001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ISBN 9971-69-259-7,pp469-495。国际重要学术会议论文1. From Focus Perspective to Cavalier Perspective---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hinese Engineering Drawing,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Design, October 30- November 1,2006 Beijing, China。2.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Chinese Engineering Drawing History,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Design, October 30- November 1,2006 Beijing, China。3. The Categorization of Concepts of Chinese Engineering Drawing and Its Scientific S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Design, October 30- November 1,2006 Beijing, China。4. The Categorization of Concepts of Chinese Engineering Drawing and Its Scientific 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amantics,16-18 December, wuhan, China。5. 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i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hina。 Paper for the 22nd International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Word Year of Physics in China。24-30 July 2005,Beijing,China。6. Study of Refined Process in Ancient China and its Technology, The Fourth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achinery-Design November 1-4,2004 Beijing, China。7.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Refined Process in Ancient China,The Fourth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achinery-Design November 1-4,2004 Beijing, China。8. Record of Drawing and Its Value in “Shi Ben”,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August 4-8,2004,Harbin,China。9. The Mechanical Ideas and Design Methods in “Mo Zi”,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August 4-8,2004,Harbin,China。10. The Achievement of Engineering Drawing in “Ying Zao Fa Sh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emorating of 900-year Anniversary of Song “Ying Zao Fa Shi ”& 990-year Anniversary of the Main Hall of Baoguo Temple in Ningbo。11. The Achievement of Art and Mathematics in “Ying Zao Fa Shi ”,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 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12. 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i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hina, The Third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13. A Brief Survey of Engineering Drawing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Mathematics & Design 2001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July 3-5,200I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Building The School of Computing & Mathematics Deakin University Geelong, Australia。14. .A Study of Technical Ideas and Theories in Lao Zi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ing Kowloon, Hong Kong, October 9-12, 2001。15. Mathematical Issues in Chinese Ancient Painting and Drawing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THESIS July 31 (Mon)-August 6 (Sun), 2000 Tokyo Makuhari, Japan。16. A Study of Zhuang Zi’Mechanical and Technological Idea in Ancient China, The Secand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CJICHM`2000 Nanjing, China。17. Scientific Successes of Machine Design Ideas in Ancient China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and the West THESIS August 23-28, 1998 Technische Universitat Berlin。18. The Mathematical Basic of Engineering Drawing in Ancient China,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Mathematical Thought A Comparative Approach, October 4-8 1998 Wuhan, China。19. The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the Machine Design Idea in Ancient China, The First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CJICHM`98 Beijing, China October 12-24, 1998。20. A Study of Geometric Constructions in Ancient China,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August 1996,Seoul University, Korea。21. A Brief Survey of Engineering Drawing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Graphic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 Japan, August 1995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22. On Graphics Thought from Song Dynasty,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ought Culture from Song to Ming Dynasties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Shanghai, October 1993。23. Engineering Drawing in China and the West –A Comparative Study,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in East Asia, Kyoto,2-7 August 1993。24. A History of Chinese Technical Drawing,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in East Asia, Kyoto,2-7 August 1993。25.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gineering Cartography and Its Revelation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 China, August 1992,Hangzhou。26. The Achievements of Engineering Graphics During the 11th and 12th Centuries,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 China, Beijing September 1990。国内重要学术会议论文1.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图学遗产——从焦点透视到散点透视,,第一届中国图学大会暨第十届华东六省一市工程图学学术年会,山东,烟台,2007年8月。2. 中国建筑图学的科学成就及其现代贡献,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建筑遗产》, 2007年6月,上海,同济大学。3. 《列子》中对于投影的认识及其图学价值,第九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2007年8月,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1.从宗炳到阿尔贝蒂,全国第一届青年科学技术史学术会议,安徽,2005年10月24-26日。2.郑和铜钟及明代铸造技术的科学成就,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学术会议,2004年12月11日-12日。湖北,武汉。3.秦代工程图学的科学成就,秦俑学第六届学术讨论会,2004年7月26日-29日,西安。4.真修混沌还是假修混沌,第八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4月,北京,清华大学。5.《西清古鉴》的图学成就,第六届华东六省一市工程图学学术交流会,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3年8月。6.从“制器尚象”到《器象显真》,中国工程图学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3年3月2日-3月4日。7.庄子技术思想研究,第七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2年8月。8.楚国科技史的历史价值,第六届两湖屈原与楚文化学术研讨会,湖南省岳阳,2002年10月16日-10月20日。9.从“道艺合一”到“道同为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北京,2000年8月21日-8月24日。10.《周易》图学思想披拣录,第八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武汉,华中理工大学,1997年11月20日-23日。11.蒙日图学教育思想探述,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武汉,华中理工大学,1997年8月。12.蒙日图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第七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太原,山西大学,1995年4月29日-5月2日。13.随州曾侯乙墓在科学史上的价值,炎黄文化与名城随州的建设学术研讨会,湖北省随州市,1994年6月。14.宋代图学思想概述,宋明思想文化和华夏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1993年10月。15.中国机械制图的历史,第三届全国机械史学术会议,南京,南京航空学院。1992年11月。16.中国地方志中的图学思想,中国科学技术史学术研讨会,山西省太原,1991年8月。17.郑樵图学思想探述,第二届全国机械史学术会议,湖南省大庸,1991年11月。18.中国近代工程图学的引进及其教育,第六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武汉,华中理工大学,1991年6月。19.宋代工程图学的成就,第一届全国机械史学术会议,北京,北京理工大学,1990年 1月。20.宋代金石学著作中的图学成就,第五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湖北省葛洲坝,1989年4月23日-4月30日。21.宋代机械图学的杰出代表——纪念苏颂创建水运仪象台900周年,纪念苏颂创制水运仪象台900周年学术讨论会,福建省同安,1988 年11月19日-24日。22.《新仪象法要》中的图学成就,纪念苏颂创制水运仪象台900周年学术讨论会,福建省同安,1988 年11月19日-24日。23,中国古代工程图学的成就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第四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新疆乌鲁木齐,1986年10月17日-10月25日。主要学术著作及其参编著作1. 屈学天文学研究,《屈原学集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作者之一。2.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图学遗产——从焦点透视到散点透视,《中国图学新进展2007》,第一届中国图学大会暨第十届华东六省一市工程图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济南,黄河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作者之一。3. 《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4. 秦代工程图学的科学成就,《秦文化论丛》第12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论丛》编委会,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1版。5. 《中国技术思想研究》,巴蜀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6. 《中国工程图学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03年12月第1版。7.《第二届中日机械史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古代庄子技术思想管窥”,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0年10月第1版,作者之一。8.《李约瑟研究(第1辑)》,中国古代工程几何作图的科学成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上海,2000年9月第1版,作者之一。9.《中国近现代技术史》,“工程制图”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10.《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机械制图”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编委,作者之一。11.《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农业机械”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编委,作者之一。12.《第一届中日机械史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古代机械设计思想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0年10月第1版,作者之一。13.《塑造中华文明的200本书》,李诫《营造法式》,武汉出版社,武汉,1997年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14.《民族的智慧——中华科技篇》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1995年5月第1 版,参编作者之一。15.《孔子文化大典》(思想卷),中国书店,北京,1994年8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16.《炎黄文化与名城随州》,“随州曾侯乙墓在科学技术史上的价值”,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1994年9月第1版,作者之一。17.《苏颂研究文集—纪念苏颂首创水运仪象台九百周年》,“宋代机械制图的杰出代表”,1993年2月第1版,作者之一。18.《中国文化精华文库(上)》,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19.《中国文化精华文库(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20.《中国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十一、十二世纪中国的工程图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1992年8月第1版,作者之一。21.《大学生必读名著导读》,海洋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主要科学研究1. 中国古代机械史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5967087,资助金额:12000元,起止年月:1997年1月-1999年12月,着重研究中国古代机械工程思想与方法。2. 赴新加坡参加“第九届国际东亚科学史学术会议”,(99)国科金外资助字;59910211781号,项目执行日期:1999年8月23日-1999年8月27日,资助金额:5000元。.7. 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科研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史》 “机械史卷”编委,负责“农业机械”部分和“机械制图”部分的编写工作。3.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近代技术史》,参加“工程图学”部分的编写工作。8. 《中国工程图学史》,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00年序号:24,资助金额:20000元。9. 《中国技术思想史研究》,《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项目之一,四川巴蜀书社,2004年序号:8,2003年-2004年。10.《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国家十五重点出版工程《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项目之一,湖北教育出版社,项目国家总投入:500万。2004年元月-2006年7月。11.中国微细加工技术研究,清华大学微米/纳米技术研究中心,起止年月:2003年-2005年,项目金额:10000元。12.《中国图学思想史》,《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项目之一,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2007年8月,在研项目。2007年元月30日并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大项目立项,资助资金:5万。

1“纳特女士介绍的一些教材编写原则和外语教学法”, 《语言教学与研究》增刊1, 1977 年 6 月。42-62页。2“论英语关系结构”, 《语言教学与研究》增刊 2, 1978 年 10 月。79-93页。3“澳大利亚语言学教学情况介绍”, 《语言学动态》, 1979 年第 5 期。37-38页。4“`语用学”, 《国外语言学》, 1980 年第3 期。1-10页。5“国外汉英对比研究杂谈”,《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 年 1/2 期。117-128页。6“Some linguistic differences in the Written English of Chinese and Australian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V 1, N1, 39-7“系统语法, 生成语法和从属语法的大融合--赫德逊的子项从属语法简介”,《1983年哈尔滨生成语法讨论会论文集》。黑龙江大学。1993年。219-225页。8“韩礼德”,《国外语言学》, 1983年第2期。60-62页。9“浅谈我国外语教学中的阅读课”,《教学研究》,1984年第1期。1-6页。10“韩礼德的语言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1期。23-29页。11“威廉哈斯”,《国外语言学》,1984年第4期。56-59页。12“Differences in Mode”, JOURNAL OF PRAGMATICS, N8, 595-13“谈康拉德的《黑暗的内心深处》中的库尔茨”《国外文学》,1984年第4期。18-26页。14“‘ 光明使者’与‘白人奴隶’--谈谈《黑暗的内心深处》中的库尔茨”,《福建外语》1985年第1期。42-45页。15“语言模式的全应效果--试析狄伦·托玛斯一诗的语音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2期。14-18页。16“英语应用文介绍”,《大学生》,1985年总第3期。148-163页。17“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现代英语研究》,1986年第1期。50-58页。18“语言学在英语系扎根”,《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2期。2-3页。19“《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简介和说明”,《外语界》,1988年第3期。40-44页。20“Working for an English Syllabus for English Majors in China's Tertiary Institutions”, APPLIED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N OCCASIONAL PAPERS N 16-21“韩礼德”(合著),《中国大百库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年2月。127-128页。22“语用学”(合著), 《中国大百库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年2月。496-497页。23“语言功能与汉语的语序和词序”,《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53-60页。24“第16届国际系统语法大会介绍”,《国外语言学》,1989年第4期。46页。25“韩礼德语言学的六个核心思想”,《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1期。2-8页。26“语篇语用学札记”,《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英语语言文学专刊》。51-58页。27“现代汉语言语类型及其修辞功能”,《修辞的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0年2月。173-183页。28“Speech at the Concluding Panel Discussion”, 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ON INTENSIVE ENGLISH TRAINING IN CHINA (1987),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285-29“系统语言学在中国的进展》”(合著),语言系统与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1-11页。30“语气与汉语的疑问语气系统”(合著),《语言系统与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88-107页。31“小句与复句”,《语言系统与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130-141页。32“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讽刺诗四首”,罗绍书编:《外国百家讽刺诗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121-123,218-219,282页。33“澳大利亚文学”, 《文学百科大辞典》, 华龄出版社, 1991 年。803-807页。34“新西兰文学”, 《文学百科大辞典》, 华龄出版社, 1991 年。807-808页。35“王力与韩礼德”, 《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1 年1期。4957页,收入 张谷,王辑国编:《龙虫并雕,一代宗师——中外学者论王力》,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16页。36“功能主义纵横谈”, 《外国语》, 1991 年 3 期。3-10页。37“有关日语主位的若干问题”,《外国语》1992 年1期 1-7 页。38“位与非位评介”, 《国外语言学》 1992 年 1 期 7-10 页。39“韩礼德——哈桑的接应模式和汉语话语接应问题”, 北京市语言学会编: 《语言研究与应用》。商务印书馆 1992 年。199-215页。40“九十年代的语篇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2年1期)。1-7页。41“大学外语教育”, 《学者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139-148页。42“Wallace Chafe” 《国外语言学》,1992年3期44-49页。43“Aspects of Present-day Australian English”, The First Conference on Australian Studies in China, March 8-12, in Hu, Wenzhong COLLECTED PAPERS ON AUSTRALIAN STUDIES IN CHINA Xiamen University P 249-44“评Pike的位学理论”,《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2年第2期),46-49页。45“语言规划”,《语言文字应用》, 1993年第1期,11-20页。46“认知与语篇产生”,《国外语言学》1993年第2期,2-6页。47“语音系统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和连贯”,《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2期,1-5页。48“美国的语言问题和语言政策”,《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3年,13-22页。49“第20届国际系统功能语法会议”,《国外语言学》,1993年,42-43页。50“A semantic-functional approach to word order in Chinese,” Hao Keqi et al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xts and Language Research, 29- March, 1989, Xi’a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 29-51“入其门而得其道”,《英语函讯报》1994年2月15日。第1版。52“语言的可证性”,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9-15页。53“英汉疑问语气系统的多层次和多元功能解释”,《外国语》,1994年第1期1-7页。54“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49-57页。55“美国的双语教育”,《外语与翻译》1994年第1期41-45页。56“可证性,新闻报导和论遍语体”,《外语研究》,1994年第2期22-28页。57“大学英语中的习得”, (与封宗信、罗郁合作), 《外语教学与研究》1944年第4期, 44- 49页。转载高远等编: 《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95年2月。58“Acquisition in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with Zongxin Feng, Yu Luo),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REVIEW, N1, 1994, 15-59“Social and cultural ramifications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ssoci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994 ELLAK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60“An evidentalistic analysis of reported argumentatio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 A 102-61“英语专业精读教材评审工作的回顾”,《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5 年,115-121页。62“肯定成绩, 总结经验, 提高教材评估工作的科学方法”(合著),《外语界》1995年第1期,11-16页。63“汉语的可证性和语篇分析”,《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13-23页。64“Lyle Bachman谈语言测试的设计与开发”,《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年,10-16页。65“有关语篇衔接理论与多层次模式”,《外国语》1996年第1期,1-8页。66 “我国文体学研究现状”,许嘉璐等编: 《中国语言学现状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355-365页。67“语法隐喻”,《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 1-7页。68“美国功能语言学家Givon的研究现状”,《国外语言学》1996年第4期,1-10页。69“英汉对比研究的动向”,《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1月,55-62页。70“乔姆斯基语篇劝说力剖析”,《外语与翻译》1997年1月,1-6页。71“东亚人学英语(上)”,《福建外语》1997年2期,1-4 页。72“东亚人学英语(下)”,《福建外语》1997年3期7-11页。73“传统·创新·团结”,《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5-7页。74“高吉亚斯修辞学与柏拉图真修辞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4期,6-9页。75“语言·认知·隐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1997年第4期,49-57页。76“开发电子邮件的研究功能”,《现代外语》1997年增刊:《外语教师上网手册》,97-102页。77“有关语言教学的看法和信息”,《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增刊,65-68页。78“ELT Reform in China -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the 21st Century”in Lin Maosung & Leung Yaonam () The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lish Teaching, Taipei: Lihe Publishing C 79“有关隐喻语用观的若干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1期,7-11页。80“系统功能语言学近况”,《外国语》1998年第1期,1-5页。81“一部用法与搭配相结合的新型词典”,《外语界》,1998年第2期,53-54页。82“语篇分析任重道远”,《外语研究》,1998年第2期,1-4页。83“英语改革势在必行”,王景和编《英语教学名家谈》,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52-53页。84“Between 用法众人谈”,《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7月, 20-21页。85“十年含辛,执著创新—评汪榕培卢晓燕编著的《英语词汇学教程》”,《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10月,28-30页。86“英语的最近变化”,《山东外语教学》,1998年第4期,1-7页。87“当代符号学研究的若干问题”,《福建外语》,1999年第1期,1-9页。(收录于陈治安,刘家荣主编:《语言与符号学在中国的进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9月,i-)88 “反思与前瞻 - 纪念《马氏文通》发表一百周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1-5页。89 “系统功能语法与汉语语法研究”,载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252-302页。90“《结构功能语言学——布拉格学派》评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4 期,116-117页。91“四位中国学者关于《系统功能语法概论》的讨论:胡壮麟先生的答复”,《福建外语》1999年第3期,第6-8页。92“英语学习与电脑”,载李赋宁等主编:《英语学习指南》,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年7月,482-490页。93“科学理论新发现和语言学新思维”,《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1-6页;朱用生编:《世纪之交论功能》,上海外语教育研究社,2002年。94“隐喻与文体”,姜治文等主编:《外国语言文学研究》1999年9月,22-36页。95“关系”,载赵世开主编,《汉英对比语法论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9 月,254-291页。96“论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32卷2期,95-102页;黄国文主编、杨炳均副主编:《语篇·语言功能·语言教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5 月,95-102页。97“‘辨证施治’与‘唯物辩证法’”,《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8期。98“博导访谈:访胡壮麟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456-460页。99 “功能语法导论”导读”,《功能语法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8 月,F13-100“中小学英语教材的新突破”,《中国教育报》,2000年12月19日。101“语篇分析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2001年1期3-9页。3-9页。102 “Discourse Analysis and Pragmatics”, in Ren Shaozeng et al (eds) Grammar and D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course A The University of Macao P 23-103 “语言和计算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1年1月,1-6页。104 “走近巴赫金的符号王国”,《外语研究》2001年2月;王铭玉、李经纬主编《符号学研究》,军事谊文出版社,2001年12月,10-15页。105 “为中学生量身定做”,《北京书讯》2001年5月。106 “关于英语语法教育的再认识”,《外语论坛》2001年1期。6-14页。107 “导读”,《英语语言学百科词典:语言教学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10月,F25-31。108 “漫话英语学习”,《专家学者谈如何学习英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112-122页。109 “语篇语言学”,杨自俭主编《语言多学科研究与应用》,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281-314页。110 “里查兹的互动理论”,《三峡大学学报》,2002年24卷1期,50-54页。111 “语境研究的多元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34卷3期,161-166页;转载于《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8期,104-109页。112 “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外语研究》,2002年第3期,2-5页。113 “计算符号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9期,1-5页。114 “雷迪的传导隐喻”,《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1-6页。115 “‘如何操作’型语篇文体特征的变异”,《英语研究》2002年1卷1期,2-9页。116 “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低效’问题“,《国外外语教学》2002年第4期,3-7页。117 “在教育技术变革下的外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一书评介”,《外语电化教学》2002年第6期,60-64页。118 “中国环境下说英语”,《大学英语》2003年第2期,2-4页。119 “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现代外语》2003年26卷第1期,85-92页。 论中国的双语教育,《中国外语》,2004年第2期。 Individualization, Collaboration, Modularization, and Hypertextualiz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中国外语》,2004年第1期。 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关于《认知隐喻学》的对话(王宗炎; 胡壮麟),《中国外语》2005年第4期。 China's English Education Reform: Trends and Issues,《中国外语》,2005年第6期。 习得与学得,《中国外语》,2007年第2期。 谈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倾向,《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 解读韩礼德的Appliable Linguistics,《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PowerPoint——工具,语篇,语类,文体,《外语教学》,2007年第4期。 让巴赫金给巴赫金定位——谈巴赫金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闲话“整合”,《中国外语》,2008年第5期。 对语言象似性和任意性之争的反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中国外语教育六十年有感,《中国外语》,2009年第5期。 语篇的评价研究,《外语教学》,2009年第1期。 Interviewing Professor MAK Halliday (韩礼德; 胡壮麟; 朱永生),《中国外语》,2010年第6期。 认知符号学,《外语学刊》,2010年第5期。 谈语法研究中的本位观,《外国语》,2011年第1期。 谈中国外语教育30年,《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谈多模态小品中的主体模态,《外语教学》,2011年第4期。

湖北大学学报增刊数量多少

如下:《黑河学院学报》、《北京印刷学院学报》、《德州学院学报》、《绥化学院学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新余学院学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长春工程学院学报》、《哈尔滨学院学报》、《大庆师范学院学报》、《长春大学学报》、《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注意学报的级别与学校的级别有关,大学本科的学报一般是本科学报,专科学校则是专科学报,被评为核心期刊的学报是核心学报。本科院校的学报一般达到省级标准,具体的情况取决于学校的实力。例如武汉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文科部分是核心期刊,理工部分是普通期刊,即国家期刊。

湖北开放大学学霸确实是三刊,他不属于国家的正式书刊,只是说大学校刊。

看是什么了,有的是省级 但是也有国级 甚至核级的也有。

985和211学报均为核心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增刊要求高吗

《〈孟子〉定中结构三平面研究》(独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古汉语易混问题辨析》(独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汉语研究管见录》(独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古汉语知识辞典》(与罗邦柱先生合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新文化古代汉语》(主要撰稿人之一),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中国语言与中国文化论集》(副主编),香港亚太教育书局1993。《现代汉语》(参编,编委),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词汇学理论与应用》第3辑(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言语与言语学研究》(合编),崇文书局2005。《普通话培训测试教程》(副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中国文学宝库·唐宋散文精华》(参编,编委),朝华出版社1992。《汉语色彩知识趣典》(参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一)词汇·训诂《“和你”即“伙里/伙的”》,《中国语文》2004年第1期。2.《从语言与言语的区别看词的多形态和词义分析的多样化》,《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丛刊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4。《基于语言与言语区别的词义分析问题试探》,《语言文字学论坛》丛刊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授与动词“给”产生与发展简论》,《语言研究》2003年第4期。《也谈辞书的释义问题》,《辞书研究》2002年第2期《试论汉语语义对立》,《湖北师院学报》1998年第5期。《汉语对其他语言词语的吸收及其规范问题》,《湛江师院学报》1998年第2期。《评〈诗经疑难词语辨析〉-兼议专书词语研究问题》,《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古汉语同形双音节词语的辨识》,《中文自学指导》1993年第11期。《当代商业店名的构成类析及文化透视》,《云梦学刊》1999年第1期。《雅学与文化论纲》,《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1期。《黄季刚先生的雅学研究述略》,载《中国海峡两岸黄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雅学史初探》(上、下),《襄阳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和1991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2年第1期全文转载。《历代雅书述略上》,《辞书研究》1991年第3期。《历代雅书述略下》,《辞书研究》1991年第4期。《要略》,《语言文化学刊》1991年第12辑。《提要》,《襄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从看雅学的飞跃性发展》,国际会议交流论文,载《黄侃学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提要》,《襄阳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浅论》,《襄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汉语词义的微观结构及其切分与描写》,Proceeding of CLSW-5 ,published by COLIPS Publication S June 《关于汉语词汇系统宏观问题的初步思考》,《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丛刊第3辑,商务印书馆2006。(二)语法·修辞《关于定中结构的指称问题》,《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汉语定语与中心语的语义关系试探》,载《语苑集锦-许威汉先生执教五十周年纪念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定语的语义指向试探》,《襄樊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和甲骨金文中人称代词的“格”问题》,《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1期。[日本神奈川大学大西克也《殷周时代の一人称代名词の用法をめぐって》一文把本文的观点作为重要一说介绍,并把本文列为参考文献。见日本《中国语学》第239期(1992年);又,中山大学陈伟武《出土文献之于古汉语研究十年回眸》介绍本文观点,见《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4期。]《从看语境对定中结构的制约》,《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00年第2期。《关于古汉语“定语后置”问题的新思考》,《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关于汉语省略句的判定标准问题》,《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计算机工程》2004年第17期,李旺、李绍滋《基于DRT理论的汉语省略恢复研究》列为参考文献)《关于定中结构研究的若干问题》,《襄樊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汉语句法分析问题漫谈》,《江汉论坛》1998年第10期。又收入《走向新世纪的语言学》,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1998年版。《从“之”字的用法看组合式谓补结构的形成》,《湖北大学学报》1998年增刊。《古汉语助词“之”概说》,《襄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以…为…”和“以为”的结构类型及其辨析方法浅说》,《襄阳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浅论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襄阳师专学报》1987年第2期。 《空位-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修辞学习》2003年第6期。 《古汉语暗喻的表达形式及其特点浅说》,《修辞学习》1998年第6期。《介词“给”考源》,《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二辑(国际会议论文集),巴蜀书社 《洪堡特的汉语观与汉语语法特点的再认识》,世界汉语教学史国际研讨会(日本大阪2007)论文,载《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7年第2期。(三)文字、语用及其他《从信息社会对语言文字的要求,看汉语汉字的优长》,载《全国汉语汉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试论“篝”字及相关问题》,《襄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说”与“悦”关系辩》,《襄阳师专学报》1981年第1期。《双语双方言运用的心态透视》,国际会议交流论文,载《双语双方言》(三),香港汉学出版社1994年版。《古文化遗址价值论》(与郑远汉师合作),载《蒲圻三国赤壁文化论文集》,三国文化研究会1997。《从语言运用实际看建立言语学之必要》(独撰),《长江学术》第八辑(2005)。收入《言语与言语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崇文书局2005。《汉语第一人称表达的特点与先民自我意识的失落》,古汉语国际研讨会(法国巴黎2006) 论文,载该会议论文集。《〈汉语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专栏弁言》,《长江学术》2007年第2期。《对外汉语教学词汇主导法刍议》(独撰),《长江学术》2007年第3期,人大《语言文字学》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试论“以德治国”方略的中国文化基础》,载《反腐倡廉研究》2001年第8期。北京市纪委、北京大学医学院纪委等多家网站转载。另外发表汉字学和评述性文章、著作序言十多篇,从略。

1.《乐记》情感论辨析,《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增刊号。2.论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及其形成原因,《湖北大学学报》1992年增刊号。3.春秋雅俗乐之争与当代文艺学发展方向的思考,《通俗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4.“士”与战国时期的传播艺术,《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5.先秦时期的“说”诗方式,(台北)《孔孟月刊》42卷第6期(2004年3月)。6.先秦时期诗歌的传播,《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6期。7.古典意境的符号学诠释,《东方丛刊》1993年第4期(广西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8.隐逸·山水·士人审美心态,《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9.审美感应与山水文化,《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10.汉语与山水诗的造境,(台北)《国文天地》第210期(2002年11月)。11.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小道”,(香港)《学术前沿》2004年第9期。12.张问陶诗歌思想的发展,《张问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6月)。13.杜濬与清初遗民诗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20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14.王渔洋的神韵说与王维的山水诗画,《王维研究》第四辑(辽海出版社2003年版)。15.叶燮论杜诗,《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第4期。16.论晚明小品的世俗性,《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17.论晚明山阴祁氏女性文学群体,《2006明代文学论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8.合理有序地利用文化遗产,《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5年10月13日。19.网络文学的审美品位,《光明日报》(网络周刊)2000年5月10日。 1.清人对清真词的解读,《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2.清初词坛的“尊柳”与“抑柳”,《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词学》第十五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论丛》中华书局2006年版。3.唐五代词与清代的词学论争,《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柳永词在清代的传播与清代词学观念的转变,《柳永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8月版。5.杜甫与“词中少陵”,《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第3期。6.稼轩风在清初的“回归”,《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7.唐宋词籍在明末清初传播述略,《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8.云间派接受唐宋词之“进路”——以陈子龙、蒋平阶、宋征舆为例,《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论丛二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 1.崇祯末年至康熙初年的词学思潮,《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2.评康熙时期的选词标准,《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6期。3.论康熙年间词学的南北宋之争,《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2期。4.文学传统与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渤海学刊》1998年第1期。5.临桂派词学思想的发展,《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6.浙派词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东方丛刊》1999年第4期。7.清代词学尊体与古代文学价值观,《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8.嘉庆年间词学思想的新变,《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9.康熙年间词学的辨体与尊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10.张惠言的词学与易学,《周易研究》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6期。11.论康熙年间河南词人群的词学思想,《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 期。12.论同光之际江浙词坛的词学思想,《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13.清代词学的诗学化,《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5期。14.论道光时期的浙派词学,《孝感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15.浙西词派与宋词在清代的传播,《文学评论》2000年青年学者专号。16.道光年间词学思想的发展,(台湾)《中山人文学报》第11期(2000年10月)。17.清代词学与杜甫的诗歌思想,《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0期。18.谢章铤与浙派,《人文论丛》2001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19.陈廷焯“沉郁”说与古代的诗学传统,《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第2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第六辑(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12月版)。20.清代的“词史”意识,《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21.道光年间词学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春之卷)。22.常州派与近代词学中的解释学思想,《求是学刊》2002年第5期。23.《云韶集》与陈廷焯初期的词学思想,《湖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24.20世纪清代词学文献整理述略,《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5期。25.清初词学的话语建设,《齐鲁学刊》2003年第3期。26.陈廷焯的师友交往与词学立场的转变,《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27.嘉、道以来“声律词派”的发展及其词学成就,《中华文史论丛》第7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三届国际暨第八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2004年7月版)。28.清代的词籍出版与词学中兴,(台中)《中国文化月刊》第278期(2004年2月)/《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论丛》中华书局2006年版。29.清代词学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04年4月7日。30.乾嘉学派与清代词学,《文艺研究》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9期。31.纳兰性德文学接受述论,《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32.咸、同时期淮海词人群体综论,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刘永济与传统词学的现代化,《长江学术》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11月版)。2.叶恭绰论词及其对现代词学的贡献,《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3.刘永济《词论》与《文心雕龙》之相关性考辨,《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1期。4.胡适与20世纪的中国词学,《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5.从传统到现代的词学传型——俞平伯家族的词学史,《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2期。6.论晚清常州词派尚“涩”,《东方丛刊》2005年第4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7.南社论词之两派及其词学史意义,《文与哲》(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第七期(2005年12月)。赵尊岳《明词汇刊》的学术价值,《明代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9.刘永济与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遗产》2003第第6期。 1.《白雨斋词话》在20世纪的回响,《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2.二十世纪大陆地区清代词学文献整理述略,《书目季刊》36卷第2期(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9月版)。3.1900~1919年的清词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1期。4.1919—1929年的清词研究,《清代学术研究通讯》(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主办)第7辑(2004年3月)。5.1930-1949年清词的总体研究,(台北)《汉学研究通讯》2003年第3期。6.近五十年来港台地区纳兰性德词研究述评,《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7.近二十年来大陆地区清词研究述评,《人文论丛》2004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8.最近二十年来港台地区清词研究述评,(台北)《书目季刊》2004年第3期。9.近二十五年来纳兰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原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10.20世纪清词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4期要目辑览。11.二十世纪的清代女性词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1期。12.二十世纪的明词研究,《中州学刊》2003年第6期。 明词研究二十年,《明代研究通讯》第六辑(台北乐学书局2003年12月版)14.蒋春霖研究史述略,《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5.顾春研究的世纪回顾,《满族研究》2005年第2期。16.近现代词学史上的纳兰词研究,《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学术综述:1.二十世纪大陆地区清代词学文献整理述略,《书目季刊》36卷第2期(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9月版)。2.1919—1929年的清词研究,《清代学术研究通讯》(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主办)第7辑(2004/03)。3.刘永济与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遗产》2003第第6期。4.1930-1949年清词的总体研究,(台北)《汉学研究通讯》2003年第3期。5.近五十年来港台地区纳兰性德词研究述评,《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6.近二十年来大陆地区清词研究述评,《人文论丛》2004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0)。7.最近二十年来港台地区清词研究述评,(台北)《书目季刊》2004年第3期。8.近二十五年来纳兰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原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9.二十世纪的清代女性词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1期。10.二十世纪的明词研究,《中州学刊》2003年第6期。 明词研究二十年,《明代研究通讯》第六辑(台北乐学书局2003/12)12.蒋春霖研究史述略,《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3.顾春研究的世纪回顾,《满族研究》2005年第2期。14.近现代词学史上的纳兰词研究,《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5.北美地区中国词学研究述评,《汉学研究通讯》2014年第4期(2014/11)16.北美地区中国文学性别研究述评,《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年度报告2012》17.近五十年来港台地区八股文研究之述评,台湾研究所集刊2015(待刊)

《咸宁学院学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长江大学学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湖北函授大学学报》等等,找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