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景观生态学文献

发布时间:

景观生态学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对景观生态学科中的由来和发展历程进行比较分析,并且阐述尺度在景观生态学中相关的问题。在对景观生态学和尺度概念与内涵分析的同时。认真思考了尺度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分类、等级和演绎,并通过对尺度问题的研究,发现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相关的重要意义。【关键词】景观;景观生态学;尺度目前,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很热的学科。不仅地理学研究者和生态学研究者要学习它,对于园林设计的工作者来说,这也同样是一门新起的而且不得不研究的新学科。因为景观生态学的内容十分庞大,这里先探讨一下关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其中有关尺度的相关内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景观生态学的学科概念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中相互交叉的一门科学 。它集中了地理学的整体论(研究土地格局) 和生态学的系统论(研究生态系统) 的研究。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在地理学的景观格局上研究生态过程的一门学科。是对景观某一地域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的主要的、综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相互关系可以从明确的分布组合和各种大小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表现出来。2景观在不同学科中的概念比较因为景观多学科渊源,不同地区和背景的学者对景观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景观是一个色彩纷呈的名称,人们对景观的认识也是随着学者的不同背景而变化着。下面将对景观做一个简单的概念比较。景观这个词的中文理解的是汉字景+观两字的合成。它所指的是有景可观的意思。这也是风景园林学科体系对景观的理解。具体可表述为:一切可以引起视觉感官的空间内容都是景观。如大地景观、小区景观、景观节点、景观设计里所说的景观都是这个含义。然而景观生态学中可不简单指有景可观的意思。它是一个外来词landscape的中文翻译。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要清楚的认识在不同领域中景观这个词所表述的不同含义。3景观生态学与麦克哈格麦克哈格(Ian L McHarg)(1920-2001)是著名的景观生态学专家,1969 年出版《设计结合自然》,他是景观生态学的先驱,他将多个环境学科的科学家(包括气象学家、地质学家、土壤学家、植物生态学家、野生动物学家)召集到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多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团队,再加上社会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使他们为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进行研究。在方法上用“千层饼”模式将这些知识和成果进行综合及筛选来实现问题的解决,而这整个过程正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核心方法。同时,如今的计算机模拟技术,资源调查技术已经取得了极大的突破。这使得我们在工作中更轻松,收集资料更全面,但现今的规划思想和原理也还是沿用麦克哈格的生态因子地图叠加法,只是在不同的方面对其方法进行深化。这是他被称为景观生态学的开创者的原因。4景观概念的限定在通过对几个领域的分析和研究后发现景观在不同领域中所表述的概念意义相差极大。因此要对下文中所讲的景观给一个基本的概念限定,下文所用的景观一词是景观生态学当中的概念,也就是地理空间中的格局也包括格局上承载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问题尺度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目前各行各业都普遍认为尺度是一个参照系和衡量研究对象的标准,它几乎涉及了当今的任何一个学科。因为如果没有了参照很多东西就没法研究。没有了尺度概念就失去了研究界定的范围,从而原本在这个尺度内研究能成立的原理,扩大或缩小它的尺度后便失去了它的正确性。这也正说明尺度对于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各专业的学者们研究尺度的意义。1景观生态学中尺度的含义尺度(scale):通常是指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是时间上以及组织上的量度。在景观生态学中, 包含范围( extent)和分辨率(resolution)有时也用粒度( grain) 来表达。2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分类景观的尺度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它们分别是景观的空间尺度、景观的时间尺度和景观的组织尺度。1空间尺度落实到景观生态过程中的各类生态单元。一般是指研究对象的空间规模和空间分辨率,研究对象变化涉及的总体空间范围和该变化能被有效分辨率识别的最小空间范围,一般用面积表述。2时间尺度落实到某一景观生态过程所持续的时间。一般是指研究某一过程和事件的持续时间长短和考虑其过程和变化的时间间隔,及生态过程和现象持续多长时间或在多大的时间间隔上表现出来。3组织尺度落实到景观生态中各类组织层次的单元。是人们将景观生态学中运用生态学组织层次的研究范围和空间分辨率称为组织尺度。通常对与景观生态学中具体问题都是在三个尺度下进行的,而且这三个尺度形成三个纬度它们互相交融密不可分。如果失去其中一个纬度,其研究的结果就很可能出现极大的偏差。3景观尺度的对应性、相对性和稳定性尺度的对应性:通常是指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尺度上或时间尺度上以及组织尺度上的相互对应关系。但是在生态学研究中尺度同时也是连续的和动态变化的,上述的三种尺度关系并不是都一一对应的,然而从大多数情况来看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是明显的。也就是说处于较高组织层次上的研究一般具有较大的空间尺度,其时间尺度也较长。例如:红树林的生态演化时间大约是上百年。了解了景观尺度的对应性、相对性和稳定性后,对于今后的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有了依据,了解了它的基本原理并且学会运用和掌握它,才能做出一个合乎生态标准的景观规划设计。4景观生态学中尺度推绎尺度推绎:尺度推绎是指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他尺度上的特征,也叫尺度外推。包含3个层次的内容:1 尺度的放大或缩小;2 系统要素和结构随尺度变化的重新组合或显现;3 根据某一尺度上的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律或方法,推断其他尺度上的问题。尺度推绎方法通常可分为相邻尺度推绎和跨尺度推绎。相邻尺度推绎是指在相邻尺度上的信息转换。利用生态学模型进行尺度上推的方法主要有简单聚合法、直接外推法、期望值外推法、显式积分法等四种基本方法。尺度推绎原理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领域有重大的意义,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一般多表现为宏观和长期的景观变化规律,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研究依然是在小范围和短时间内完成的,而且缺乏可重复性。较小时空尺度上的研究结果很难说明较大尺度上的格局和过程。由于大多数环境和资源管理问题发生在大、中尺度上,而且需要在相应的尺度上解决,所以必须把小尺度上的格局和过程与大尺度上的格局和过程联系起来,以便通过小尺度上的研究,探讨解决大尺度问题的途径,尺度推绎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有积极的意义。小结综上所述,景观生态学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都十分广泛,而且是边缘性极强的学科。它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十分的宽广。又因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性,使得景观这个多义词不免和其它学科领域有所干扰,而在景观生态学的知识体系中,景观尺度的问题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参照和标准。景观尺度概念的引入,我们的研究就不会发生偏颇。在这里我们也相信不远的未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一定能够更加深入地指导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从而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化式生活家园!【参考文献】[1]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10):[2]王云才景观生态学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6):[3]李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1):[4]邱扬异质景观中水土流失的空间变异与尺度变异[J]生态学报2004,(02):330-[5]况荣平进化生态学的若干重要问题[J]大自然探索1994,(03):33-

景观生态学专业主要就业去向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国际环保机构等,主要从事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特色是针对景观生态和环境保护问题,重点开展生态规划、生态评价、景观生态监测、景观模拟、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为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景观生态学专业具体要求是: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理论基础,较好地掌握景观生态学以及保护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动态;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从事景观生态学研究,胜任本领域科研、教学和相关管理工作。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与生态学相互作用,以及景观单元的构成、空间布局等的综合性学科,它既包含“水平关系”,又包含“垂直关系”,也就是空间各单元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包括:景观的功能、结构、层次和变化,景观的规划、建设、监管和预警等。(一)景观结构、功能和景观变化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指景观组成单元的种类、多样性、数量构成、空间与层次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包括斑块、廊道、基质,以及要素的类型、数量构成、空间配置形式,多样性、破碎化、连通性、优势度等特征。景观功能(Landscape Function)指景观通过其生态学过程对自身内部及其他相关生命系统生存和发展所能提供的支撑作用。景观变化(Landscape Change)也称景观动态(Landscape Dynamic),是研究随时间推移,景观在不同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征与规律,包括景观变化标准、稳定性及其测度、变化的驱动力以及空间模式。(二)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规划是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别和评价,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其目标是使景观生态特征及内部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达到景观的合理利用,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生产,合理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开发速度、规模、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等的辩证关系。灾毁土地复垦后虽然改善了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但不能忽视土地景观生态的规划。自然灾害损毁的区域景观往往破碎化严重,土地景观生态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原理,结合灾毁地区的景观生态系统,从而规划更为贴近当地自然环境的景观结构。在土地利用的景观生态规划中,有一些比较典型的规划模式:(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模式。它是美国景观生态学家Forman(1986)根据生态空间理论提出的景观生态规划格局,是进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的主要理论依据,被认为是生态学上最好的景观格局。这种模式强调集中利用土地,使大型自然植被斑块保持完整性,让它的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自然斑块的设计和引导过程中,其进入人类活动控制的农业耕作或建筑地带是以小型斑块或廊道的形式分散渗入;同时在人类活动的范围,将一些人为的小型斑块沿着廊道和自然植被斑块周围设计,如居民区、工业和农业小斑块等。(2)生态网络模式。主要源于Mac Arthur 和Wilson(1967)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及其在陆地上的使用。自然灾害的发生,加剧了自然生境的破碎化,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程度各异的自然生境斑块,随着自然生境斑块相互间的隔离程度与破碎化程度的不断加大,致使某些动植物种群的绝迹。生态网络模式就是将各种彼此分离的生态系统通过生态网络联系起来,以解决自然生境的破碎化和隔离问题。生态网络模式由自然开发区、连通区和核心区三部分构成,自然开发区是为保护自然景观和自然资源服务的,连通区是维护和促使各核心区之间及核心区内部的物种迁徙,而核心区则是处于被保护的高生态价值区。(3)“千层饼”模式。它是Mc Harg IL(1967)根据适宜性分析提出的,“千层饼”规划模式的主要路线,是在研究影响因子和确定其主要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踏勘、查阅和分析文献资料,根据影响因子(如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状况、居住情况、交通状况等)的自身特征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质量评价指标和权重值,然后将单因子依次制图并叠加,利用地学信息系统对比分析,最后制定与当地农业景观相适应的规划方案。其基本规划框架如图2-2。图2-2“千层饼”模式规划框架图(据俞孔坚等,2005)(4)区域生态系统模式。英国著名生态学家AGTansley在1935年较完整地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根据这个理论,Odum(1969)提出了区域生态系统规划模式。生态系统以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为主要表现形式,包含了:①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数量、种类及其空间分布情况;②光照、温度、湿度、土壤等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③水、空气和矿物质等非生命物质的含量及分布;④物质、能量等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和流动的方式;⑤环境对生物的调节。土壤营养物质调节、区域物种改良与优化配置以及生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是区域生态系统模式规划的重点。在不破坏当地文化特色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适当改变区域内种植方式和种植习惯来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使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景观生态学不仅要研究景观生态系统发生、发展和演替的规律特征,而且要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探求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的途径与措施。通过科学实验与数学模型的建立,研究景观生态系统最优的组合、管理措施和约束条件,采用多级利用生态工程,有效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大程度地利用初级异养生物,使不同营养级生物产品利用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建立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保护区,保护和管理资源与环境,保护生态过程与生命支撑系统,保护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保护现有生物物种,同时不断增强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四)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是在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的基础上,对人类活动干预和影响下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以及对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主要是对自然、生物圈和人工生态系统等组成部分的状况进行连续的监测,确定这些组成部分的改变情况,并查清人类活动对这些改变所起的作用。景观生态监测工作是在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景观生态系统中建立监测站,收集资料和数据,建立和完善生态数据库,动态的监测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变化趋势,为决策部门制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

景观生态学文献翻译

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书是我的同事,米歇尔•福Godron理查德名为景观生态学。20世纪80年代的十年是一段当科学家和地球科学家开始工作,密切与规划设计专业。作为一种通用性,地球科学家了解景观,并实现了风景很可能需要进行重大的改变,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提出的变化,以改善环境。今天,景观生态学的影响有助于理解改变的空间结构的景观生态条件(图79)。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在景观规划。我们的学生和两个工头写了一本书在园林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它帮助我们了解的一般原则,从环境科学,应该改变我们的景观规划活动(图80)。 1986年,第一次,美国政府推动指南来评价农村历史景观。政府认为农村文化景观应记载和保护。现在有一个大的运动在美国鉴别和保护这些景观,基于区域性——而不是在美国的民族性格,但是在本地区域特征。

Make use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view ecology to carry on a research to the city view space structure and form, is the valid means that announces to public the city ecosystem condition and the spac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 to the change city ecosystem environment,support the ecosystem balance, carry out the strategic target that the city co-exist with nature, constuct the ecosystem city to have important This text with the 徐 state downtown 1987 and 20002 period TM/ETM+image for main data source, adopt the ERDAS IMAGINE 6,ArcGIS 0 analyze the software FRAGSTATS with the view structure 3, carry on the contrast analysis to the view structure and form of the xv state downtown 1987 and Main research result is as follows: From 1987-2000 years, farmland view,constuct to use more obvious variety of the view main factor structure and form existences such as a ground of view and the woodland view s, appear this situation that eliminates that to grow, the performance uses a ground of view to extend further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more the rule become a slice, the construction of 2000's using a ground of view area is 200% of 1987 many;But the farmland view,the woodland view and other land views are let up in the view with broken up, the farmland area of 2000 compared the farmland area of 1987 to reduce a 7595 hms 2, but the woodland area of 2000 then compare 1987 reduce a 675 hms

【摘 要】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对景观生态学科中的由来和发展历程进行比较分析,并且阐述尺度在景观生态学中相关的问题。在对景观生态学和尺度概念与内涵分析的同时。认真思考了尺度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分类、等级和演绎,并通过对尺度问题的研究,发现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相关的重要意义。【关键词】景观;景观生态学;尺度目前,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很热的学科。不仅地理学研究者和生态学研究者要学习它,对于园林设计的工作者来说,这也同样是一门新起的而且不得不研究的新学科。因为景观生态学的内容十分庞大,这里先探讨一下关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其中有关尺度的相关内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景观生态学的学科概念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中相互交叉的一门科学 。它集中了地理学的整体论(研究土地格局) 和生态学的系统论(研究生态系统) 的研究。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在地理学的景观格局上研究生态过程的一门学科。是对景观某一地域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的主要的、综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相互关系可以从明确的分布组合和各种大小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表现出来。2景观在不同学科中的概念比较因为景观多学科渊源,不同地区和背景的学者对景观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景观是一个色彩纷呈的名称,人们对景观的认识也是随着学者的不同背景而变化着。下面将对景观做一个简单的概念比较。景观这个词的中文理解的是汉字景+观两字的合成。它所指的是有景可观的意思。这也是风景园林学科体系对景观的理解。具体可表述为:一切可以引起视觉感官的空间内容都是景观。如大地景观、小区景观、景观节点、景观设计里所说的景观都是这个含义。然而景观生态学中可不简单指有景可观的意思。它是一个外来词landscape的中文翻译。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要清楚的认识在不同领域中景观这个词所表述的不同含义。3景观生态学与麦克哈格麦克哈格(Ian L McHarg)(1920-2001)是著名的景观生态学专家,1969 年出版《设计结合自然》,他是景观生态学的先驱,他将多个环境学科的科学家(包括气象学家、地质学家、土壤学家、植物生态学家、野生动物学家)召集到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多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团队,再加上社会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使他们为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进行研究。在方法上用“千层饼”模式将这些知识和成果进行综合及筛选来实现问题的解决,而这整个过程正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核心方法。同时,如今的计算机模拟技术,资源调查技术已经取得了极大的突破。这使得我们在工作中更轻松,收集资料更全面,但现今的规划思想和原理也还是沿用麦克哈格的生态因子地图叠加法,只是在不同的方面对其方法进行深化。这是他被称为景观生态学的开创者的原因。4景观概念的限定在通过对几个领域的分析和研究后发现景观在不同领域中所表述的概念意义相差极大。因此要对下文中所讲的景观给一个基本的概念限定,下文所用的景观一词是景观生态学当中的概念,也就是地理空间中的格局也包括格局上承载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问题尺度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目前各行各业都普遍认为尺度是一个参照系和衡量研究对象的标准,它几乎涉及了当今的任何一个学科。因为如果没有了参照很多东西就没法研究。没有了尺度概念就失去了研究界定的范围,从而原本在这个尺度内研究能成立的原理,扩大或缩小它的尺度后便失去了它的正确性。这也正说明尺度对于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各专业的学者们研究尺度的意义。1景观生态学中尺度的含义尺度(scale):通常是指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是时间上以及组织上的量度。在景观生态学中, 包含范围( extent)和分辨率(resolution)有时也用粒度( grain) 来表达。2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分类景观的尺度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它们分别是景观的空间尺度、景观的时间尺度和景观的组织尺度。1空间尺度落实到景观生态过程中的各类生态单元。一般是指研究对象的空间规模和空间分辨率,研究对象变化涉及的总体空间范围和该变化能被有效分辨率识别的最小空间范围,一般用面积表述。2时间尺度落实到某一景观生态过程所持续的时间。一般是指研究某一过程和事件的持续时间长短和考虑其过程和变化的时间间隔,及生态过程和现象持续多长时间或在多大的时间间隔上表现出来。3组织尺度落实到景观生态中各类组织层次的单元。是人们将景观生态学中运用生态学组织层次的研究范围和空间分辨率称为组织尺度。通常对与景观生态学中具体问题都是在三个尺度下进行的,而且这三个尺度形成三个纬度它们互相交融密不可分。如果失去其中一个纬度,其研究的结果就很可能出现极大的偏差。3景观尺度的对应性、相对性和稳定性尺度的对应性:通常是指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尺度上或时间尺度上以及组织尺度上的相互对应关系。但是在生态学研究中尺度同时也是连续的和动态变化的,上述的三种尺度关系并不是都一一对应的,然而从大多数情况来看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是明显的。也就是说处于较高组织层次上的研究一般具有较大的空间尺度,其时间尺度也较长。例如:红树林的生态演化时间大约是上百年。了解了景观尺度的对应性、相对性和稳定性后,对于今后的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有了依据,了解了它的基本原理并且学会运用和掌握它,才能做出一个合乎生态标准的景观规划设计。4景观生态学中尺度推绎尺度推绎:尺度推绎是指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他尺度上的特征,也叫尺度外推。包含3个层次的内容:1 尺度的放大或缩小;2 系统要素和结构随尺度变化的重新组合或显现;3 根据某一尺度上的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律或方法,推断其他尺度上的问题。尺度推绎方法通常可分为相邻尺度推绎和跨尺度推绎。相邻尺度推绎是指在相邻尺度上的信息转换。利用生态学模型进行尺度上推的方法主要有简单聚合法、直接外推法、期望值外推法、显式积分法等四种基本方法。尺度推绎原理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领域有重大的意义,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一般多表现为宏观和长期的景观变化规律,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研究依然是在小范围和短时间内完成的,而且缺乏可重复性。较小时空尺度上的研究结果很难说明较大尺度上的格局和过程。由于大多数环境和资源管理问题发生在大、中尺度上,而且需要在相应的尺度上解决,所以必须把小尺度上的格局和过程与大尺度上的格局和过程联系起来,以便通过小尺度上的研究,探讨解决大尺度问题的途径,尺度推绎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有积极的意义。小结综上所述,景观生态学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都十分广泛,而且是边缘性极强的学科。它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十分的宽广。又因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性,使得景观这个多义词不免和其它学科领域有所干扰,而在景观生态学的知识体系中,景观尺度的问题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参照和标准。景观尺度概念的引入,我们的研究就不会发生偏颇。在这里我们也相信不远的未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一定能够更加深入地指导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从而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化式生活家园!【参考文献】[1]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10):[2]王云才景观生态学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6):[3]李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1):[4]邱扬异质景观中水土流失的空间变异与尺度变异[J]生态学报2004,(02):330-[5]况荣平进化生态学的若干重要问题[J]大自然探索1994,(03):33-

早在1980年,一本出自于 Richard Forman 和Michel Godron的很有影响力的名叫生态景观的书。

景观生态学文献阅读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与生态学相互作用,以及景观单元的构成、空间布局等的综合性学科,它既包含“水平关系”,又包含“垂直关系”,也就是空间各单元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包括:景观的功能、结构、层次和变化,景观的规划、建设、监管和预警等。(一)景观结构、功能和景观变化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指景观组成单元的种类、多样性、数量构成、空间与层次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包括斑块、廊道、基质,以及要素的类型、数量构成、空间配置形式,多样性、破碎化、连通性、优势度等特征。景观功能(Landscape Function)指景观通过其生态学过程对自身内部及其他相关生命系统生存和发展所能提供的支撑作用。景观变化(Landscape Change)也称景观动态(Landscape Dynamic),是研究随时间推移,景观在不同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征与规律,包括景观变化标准、稳定性及其测度、变化的驱动力以及空间模式。(二)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规划是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别和评价,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其目标是使景观生态特征及内部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达到景观的合理利用,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生产,合理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开发速度、规模、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等的辩证关系。灾毁土地复垦后虽然改善了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但不能忽视土地景观生态的规划。自然灾害损毁的区域景观往往破碎化严重,土地景观生态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原理,结合灾毁地区的景观生态系统,从而规划更为贴近当地自然环境的景观结构。在土地利用的景观生态规划中,有一些比较典型的规划模式:(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模式。它是美国景观生态学家Forman(1986)根据生态空间理论提出的景观生态规划格局,是进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的主要理论依据,被认为是生态学上最好的景观格局。这种模式强调集中利用土地,使大型自然植被斑块保持完整性,让它的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自然斑块的设计和引导过程中,其进入人类活动控制的农业耕作或建筑地带是以小型斑块或廊道的形式分散渗入;同时在人类活动的范围,将一些人为的小型斑块沿着廊道和自然植被斑块周围设计,如居民区、工业和农业小斑块等。(2)生态网络模式。主要源于Mac Arthur 和Wilson(1967)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及其在陆地上的使用。自然灾害的发生,加剧了自然生境的破碎化,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程度各异的自然生境斑块,随着自然生境斑块相互间的隔离程度与破碎化程度的不断加大,致使某些动植物种群的绝迹。生态网络模式就是将各种彼此分离的生态系统通过生态网络联系起来,以解决自然生境的破碎化和隔离问题。生态网络模式由自然开发区、连通区和核心区三部分构成,自然开发区是为保护自然景观和自然资源服务的,连通区是维护和促使各核心区之间及核心区内部的物种迁徙,而核心区则是处于被保护的高生态价值区。(3)“千层饼”模式。它是Mc Harg IL(1967)根据适宜性分析提出的,“千层饼”规划模式的主要路线,是在研究影响因子和确定其主要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踏勘、查阅和分析文献资料,根据影响因子(如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状况、居住情况、交通状况等)的自身特征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质量评价指标和权重值,然后将单因子依次制图并叠加,利用地学信息系统对比分析,最后制定与当地农业景观相适应的规划方案。其基本规划框架如图2-2。图2-2“千层饼”模式规划框架图(据俞孔坚等,2005)(4)区域生态系统模式。英国著名生态学家AGTansley在1935年较完整地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根据这个理论,Odum(1969)提出了区域生态系统规划模式。生态系统以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为主要表现形式,包含了:①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数量、种类及其空间分布情况;②光照、温度、湿度、土壤等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③水、空气和矿物质等非生命物质的含量及分布;④物质、能量等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和流动的方式;⑤环境对生物的调节。土壤营养物质调节、区域物种改良与优化配置以及生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是区域生态系统模式规划的重点。在不破坏当地文化特色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适当改变区域内种植方式和种植习惯来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使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景观生态学不仅要研究景观生态系统发生、发展和演替的规律特征,而且要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探求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的途径与措施。通过科学实验与数学模型的建立,研究景观生态系统最优的组合、管理措施和约束条件,采用多级利用生态工程,有效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大程度地利用初级异养生物,使不同营养级生物产品利用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建立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保护区,保护和管理资源与环境,保护生态过程与生命支撑系统,保护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保护现有生物物种,同时不断增强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四)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是在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的基础上,对人类活动干预和影响下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以及对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主要是对自然、生物圈和人工生态系统等组成部分的状况进行连续的监测,确定这些组成部分的改变情况,并查清人类活动对这些改变所起的作用。景观生态监测工作是在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景观生态系统中建立监测站,收集资料和数据,建立和完善生态数据库,动态的监测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变化趋势,为决策部门制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

《景观生态学》(邬建国)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密码:rx03    书名:景观生态学作者:邬建国豆瓣评分:5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年份:2007-4-1页数:260内容简介: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第二版),ISBN:9787040208795,作者:邬建国

你给个邮箱,可以给你下载,然后发给你。

景观生态学文献综述

baidu搜索也可

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日益发展推广,网络文学也越来越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许多网站(如网易的文化频道)还曾就网络文学问题专门开展过讨论。对于什么是网络文学,人们的看法各异。在我看来,首先在网上发表并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文学作品,就属于网络文学。那么,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会有什么影响呢?笔者认为,网络文学能够对传统文学的话语权力形成很大冲击,从而对未来文学的发展方向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可持续发展词语释义 [M] 北京: 学苑出版社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 中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摆万奇 深圳市土地利用动态趋势分析 [J] 自然资源学报,15 (2): 112 ~116摆万奇,赵士洞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模型综述 [J] 自然资源学报,12 (2): 169 ~175毕晓丽,洪伟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7 (5): 122 ~125卞建民,林年丰,汤洁 土地盐碱荒漠化预警理论及实证研究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2 (2): 207 ~209蔡运龙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寻求新的综合途径 [J] 地理研究,20 (6): 645 ~652常庆瑞,蒋平安,周勇等 遥感技术导论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畅军庆,张荣南 南水北调湖北库区水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J] 环境科学与技术,(2): 1 ~4陈百明 试论中国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及其人类驱动力研究 [J] 自然资源,(2): 31 ~36陈国阶 对环境预警的探讨 [J] 重庆环境科学,18 (5): 1 ~4陈国阶 论生态安全 [J] 重庆环境科学,24 (3): 1 ~4陈国阶,何锦峰 生态环境预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 [J] 重庆环境科学,21 (4): 8 ~11陈美兰,吴延熊,周国模等 预测、监测和预警关系的初步探讨 [J] 浙江林学院学报,16 (1): 10 ~13陈佑启,PeterHV中国土地利用-覆被的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J] 地理科学,20 (3): 197 ~65陈治谏,陈国阶 环境影响评价的预警系统研究 [J] 环境科学,13 (4): 20 ~26丁一汇,王守荣主编 中国西北地区气候与生态环境概论 [M] 北京: 气象出版社窦明,左其亭,胡彩虹 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J] 郑州大学学报 (工学版),26 (2): 63~ 66方创琳,张小雷 干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J] 生态学报,21 (7): 1163 ~1170傅伯杰 区域生态环境预警的原理与方法 [J] 资源开发与保护,7 (3): 138 ~141傅伯杰,陈利顶 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 [J] 地理学报,51 (5): 454 ~461傅伯杰,陈利顶,刘国华 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任务及特点 [J] 生态学报,19 (5): 591 ~595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高更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南阳市汉水流域研究 [J] 水土保持通报,(3): 65 ~68高志强,刘纪远,庄大方 基于遥感和 GIS 的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研究 [J] 遥感学报,3 (2): 134~ 139顾朝林 北京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机制研究 [J] 自然资源学报,14 (4): 307 ~312关文彬,谢春华,李春平等 荒漠化危害预警原理与评价方法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5 (3): 79 ~83关文彬,谢春华,孙保平等 荒漠化危害预警预景指标体系研究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3 (1): 44 ~47郭中伟 建设国家生态安全预警系统与维护体系———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对策 [J] 科技导报,(1): 54 ~56胡安焱,郭生练,刘燕等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7 (2):69 ~ 73黄秉维 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 [J] 地理学,51 (4): 289 ~294惠映河,蒋晓辉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水土保持通报,21 (1): 30 ~34蒋国富,白耕勤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问题探析 [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3(9): 72 ~ 76金岚主编 环境生态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靳英华,赵东升,杨青山等 吉林省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研究 [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36 (2): 68 ~74康慕谊,江源,石瑞香 NECT 样带 1984 ~1996 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J] 地理科学,20 (2): 115 ~120李红鹰 层次分析法在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监测与环境,(7): 30 ~31李峻,董立克,慕金波等 区域环境质量预警研究 [J] 山东环境,(3): 19 ~20李平,李秀彬,刘学军 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 [J] 地理研究,20 (2): 129 ~138李如忠 巢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初步研究 [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4 (5): 987 ~990李崧,邱微,赵庆良等 层次分析法应用于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J] 环境科学,27 (5): 454 ~461李晓兵 国际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 [J] 地球科学进展,14 (4): 395 ~399李晓秀 北京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初探 [J] 自然资源,(5): 31 ~35李秀彬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 [J] 地理学报,51 (6): 553 ~556李祚泳,邓兴民 综合环境质量的 B-P 网络二级评价 [J] 环境科学研究,8 (3): 32 ~35李祚泳,彭荔红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农业病虫害预测模型及其效果检验 [J] 生态学报,19 (5): 759 ~762林年丰,汤洁 GIS 与环境模拟在环境地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J] 土壤与环境,9 (4): 259 ~262刘昌明 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J] 海河水利,(1): 1 ~5刘昌明,沈大军 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 [J] 大自然探索,16 (2): 1 ~6刘彦随 山地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与优化利用 [J] 地理学报,56 (4): 426 ~436陆登櫆 遥感技术在农业工程中应用 [M] 北京: 科技出版社罗先香,邓伟 松嫩平原西部土壤盐渍化动态敏感性分析与预测 [J] 水土保持学报,14 (3): 36 ~40马乃喜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J]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8 (4): 330 ~334毛汉英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J] 地理研究,15 (4): 16 ~23梅宝玲,陈舜华 内蒙古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6 (3): 384 ~393苗鸿,王效科,欧阳志云 中国生态环境胁迫过程区划研究 [J] 生态学报,21 (1): 7 ~13牛文元 持续发展导论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3 ~16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 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区域差异规律初步研究 [J] 生态学报,20 (1): 9 ~12冉圣宏,金建君,薛纪渝 生态脆弱区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J] 自然资源学报,17 (1): 117 ~122任志远,张艳芳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邵东国,李元红,王忠静等 基于神经网络的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预警方法研究 [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6): 10 ~ 12盛连喜,冯江,王娓 环境生态学导论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史德明,梁音 我国脆弱生态环境的评估与保护 [J] 水土保持学报,16 (1): 6 ~10史培军,陈晋,潘耀忠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J] 地理学报,55 (2): 151 ~160史培军,宫鹏,李小兵等著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方法与实践 [M] 科学出版社史培军,江源,王静爱等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安全响应机制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苏维词,李久林 乌江流域生态环境预警评价初探 [J] 贵州科学,15 (3): 207 ~214孙希华 山东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发展策略 [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4 (2): 161 ~165汤洁,林年丰,卞建民 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以吉林省乾安县为例 [J] 世界地质,18 (2):89 ~ 94汤丽妮,张礼清,王卓 人工神经网络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四川环境,22 (3): 69 ~72唐剑武,叶文虎 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及其定量化初步研究 [J] 中国环境科学,18 (3): 227 ~230陶骏昌主编 农业预警概论 [M]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 ~10王根绪,钱鞠,程国栋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 (REA)的方法与应用 [J]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37(2): 131 ~ 140王立群 关于建立我国森林资源预警系统的初步研究 [J] 林业经济,(5): 16 ~19王良健,刘伟,包浩生 梧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J] 经济地理,19 (4): 74 ~79王龙 山西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预警初探 (J)生态经济,(5):王桥,杨一鹏,黄家柱等 环境遥感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王让会,樊自立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J] 干旱环境监测,12 (4): 218 ~323王思敬,戴福初 环境工程地质评价、预测与对策分析 [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8 (1): 27 ~34王秀兰 基于遥感的呼伦贝尔盟农牧业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地区农业持续发展影响 [J] 地理科学进展,18(4): 322 ~ 330文传甲 三峡库区大农业的自然环境现状与预警分析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6 (4): 340 ~345文传甲 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预警分析 [J] 山地研究,16 (1): 13 ~20伍黎芝 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 [J] 中国土地科学,14 (2): 13 ~16武永峰,任志远 陕西省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研究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6 (2): 10 ~14夏军 区域水环境及生态质量评价 [M] 武汉: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谢志仁,刘庄 江苏省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1 (3): 85 ~88徐福留 城市环境质量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4 (2): 13 ~15徐正春 森林资源预警系统初步研究 [J] 林业经济,(1): 58 ~62许学工 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评估和预警研究: (J)生态学报,16 (5): 461 ~468阎积惠,康慧,陈怀亮 TM 图像地质应用原理与方法 [M]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颜卫忠 环境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J]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17 (3): 87 ~90杨桂山 长江三角洲近 50 年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 [J] 自然资源学报,16 (2): 121 ~127杨天柱 丹江口库区生态林现状与建设对策 [J] 河南林业科学,25 (2): 38 ~40杨伟光,付怡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J] 监测与评价,(2): 42 ~43杨志峰,徐俏等 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 [J] 中国环境科学,22 (4): 360 ~364姚建 AHP 法在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重庆环境科学,20 (2): 11 ~14姚建,王燕,雷蕾等 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的模糊评价 [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3 (2): 90 ~92叶文虎,栾胜基 环境质量评价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叶亚平,刘鲁君 中国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环境科学研究,13 (3): 33 ~36喻良,伊武军 层次分析法在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四川环境,21 (4): 38 ~40张大任 洞庭湖生态环境预警 [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7 (2): 42 ~44张合平,刘云国 环境生态学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张明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及其驱动因子的统计分析 [J] 自然资源学报,14 (4): 381 ~384张天义,张兴辽,张克伟等 遥感 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张峥,张建文,李寅年等 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J] 农业环境保护,18 (6): 283 ~285赵跃龙 中国脆弱生态环境类型分布及其综合治理 [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赵跃龙,刘燕华 中国脆弱生态环境类型划分及其范围确定 [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6 (2): 34 ~44赵跃龙,刘燕华 中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及其与贫困的关系 [J] 地球科学进展,11 (3): 245 ~251赵跃龙,张玲娟 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J] 地理科学,18 (1): 73 ~79郑新奇,王爱萍 基于 RS 与 GIS 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J] 环境科学学报,20(4): 489 ~ 493朱东红,上官铁梁,苏志珠等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 64 ~67朱发 层次分析法在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J]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1): 66 ~68朱晓华,杨秀春 层次分析法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18 (5): 43 ~46庄锁法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 [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3 (4): 582 ~590左伟,王桥,王文杰等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 [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8 (1): 67 ~71A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the LUCC Science Plan in Europe [M] LUCC new sletter,(1): 7 ~ 10Barnthouse LWTlne role of models in ecological risk Environ Toxicol Chem,(11): 1751 ~ 1760Blaszczynski J SLandform Characterization wit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63 (2): 183 ~ 191Boughton DA,Smith ER and O'Neill RVRegional vulnerability: A conceptual Ecoyst Health,(5): 312 ~322Edwards G, LK EModeling Uncertainty in Photointerpreted BPhotogrammetricEngineering and Remote S62 (4): 377 ~ 3Farina A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 Landscape Ecology [M] London: Chapman & Hall,1 ~ 130Lambin E F,Baulies X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A] IGBP Report N48 & IHDP Report N10 [C] Stochkholm: IGBP,11 ~ 16TurnerⅡBL,Skole D,Sanderson S et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science / research plan [M] IGBP Report N35 and HDP Report NStochkholm: IGBPTurner I BL,David Skole, Steven, S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CC ): Science / Research Plan[R] IGBP Reports,N35Turner II BLTwo type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definitional and spatial scale issues in their human dimension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Humanand Policy Dimension,1 (1): 14 ~ 22

景观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内容摘要 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从工业化以来,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从工业化以来,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  国内外城市的发展表明,城市化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能集约地利用土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能促进教育、就业、健康和社会服务的进行。  另一方面,城市化在为人们带来许多益处的同时,又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民健康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特别是淡水、化石燃料、耕地的过度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其中住房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问题。特别是从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后,人居环境问题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代城市的发展正在摆脱过去传统的以建筑和视觉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新的城市历年对生态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态学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了新的发展,以至于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城市生态学。  众所周知,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长期以来,生态学是以自然界的有机体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上人口的增长和资源与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益激化,生态学家在投身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其初期的狭隘的纯自然的倾向和学科局限,把人类活动包括在其研究的范围之内,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作为宏观领域的发展方向,在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以崭新的面目跻身于现代科学之林。  城市生态学是生态科学和城市科学的交叉学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古代的中国人居环境、欧洲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都体现了城市生态学的思想理念。  20世纪70年代一批生物学家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城市。他们的研究重点在于城市环境影响下动植物区系的变化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第一篇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其对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前景所做的估计,进一步激起了人们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问题的兴趣。197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一项国际性的研究计划———人和生物圈(MAB)计划,其目的在于研究日益增长的人类活动对整个生物圈的影响以及世界各地可能发生的环境过程和环境压力,找出人类合理管理生物圈的途径和方法。此外,国际生态学会(INTECOL)于1974年在海牙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生态学大会成立了“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并组织出版了季刊《城市生态学》杂志。世界气象组织(WMO)、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城市环境研究所(IIUE)、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IALE)、欧洲联盟(E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都开展了相关研究。  我国城市生态学的起步稍晚,但发展很快。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生态学传入我国,引起了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以及城市规划和城市科学家的广泛兴趣。1984年12月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和方法。1986年6月在天津召开了全国第二届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其重点在于城市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以及城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实际应用问题。1987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生态与发展学术讨论会,为促进我国城市生态学研究与国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条件。1997年12月,全国第三届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专题讨论会在深圳和香港的相继召开,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1990年中国生态学会在珠海和澳门展开了生态城市研讨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02年8月在中国深圳召开了国际生态城市大会,并讨论通过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这些都对我国的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和工程学的方法,和多学科的综合与融会,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与“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概念虽有联系,但又具有一定的差别。  生态城市目前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生态城市的特征主要有:整体性、和谐性、高效性、多样性和全球性。  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建设生态城市包括以下5个层面:即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明。  生态城市要求具有良好的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各类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被率和乔、灌、草合理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态建筑得到广泛的应用。  生态城市要求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是以产业生态学为基础的生产体系,他包括生态农业的实施;实现清洁生产,以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代替末端污染处理;能源结构更为合理,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此外,生态交通、生态建筑、生态旅游等也是生态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体系,包括消费模式的生态化,即可持续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保持健康,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效率高;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强;人口结构优化;交通方便。  目前对生态城市的评价应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城市代谢方法(urbanmetabolismmethod)、生态足迹法(Footprintmethod)、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cycleassessment)、模糊数学方法(fuzzymethod)、单指标评价(individualindicatorassessment)和综合指标评价模型(integratedassessmentmodels)等。  目前在我国应用的比较多的是单项和综合指标评价的方法。当前我国正在研究评价指标的规范化问题。评价指标的选择至关重要,其选取应遵循以下3方面的原则:  第一,代表性。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所选指标要能反映该城市的本质特征、复杂性和质量水平。第二,全面性。指标体系应具有综合性,全面反映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应使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相结合。第三,规范性。指标的选择应遵循使用国内外公认、常见的指标的原则,使指标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  此外,香港在研究城市生态时成功地运用了城市代谢法。在广州和青岛等城市生态的研究中则引入了生态足迹的方法。  展望  根据城市化发展要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生态学研究和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应当着重于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城市生态学理论的探索,特别是不同规模城市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第二,扩大城市科学研究的范围,即从由单一的城市为对象的研究,转变为对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包括半城市化地区的研究和乡村工业化与城市群的研究;第三,发展生态城市建设适用技术体系,促进现有技术的生态化;第四,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生态景观规划和生态文化的方法论上的指导;第五,建立相应的政策、法令和奖惩制度,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第六,加强教育、培训和生态城市的能力建设,增强生态意识;第七,加强国际间、城市间和社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