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历史文献有哪些

发布时间:

历史文献有哪些

历史文献类别,像碑刻,文物上的字迹,野史,等等。

。。。。。。

历史著作嘛,二十四史肯定有,左传,春秋,资治通鉴等等

资治通鉴、全球通史和世界通史、中国通史

历史文献史料有哪些

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三、其他史料分类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 “有意的史料”;(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史料分为四大类,被认为是较为全面合理的传统史料分类法。第一类为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第二类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第三类为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第四类为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文献史料的重要性1、思想或学术著作:反映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学术的发展。如由孟子中可看到战国时代人的想观念,借由黄帝内经可了解中国古代人的医学以及对人的身体的认识。皇朝经世文篇反映了清代人的政治社会思想以及政治社会上的问题等等。2、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内容虽有虚构之处,但常可反映当时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观念等,对于文化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如从世说新语看六朝人的思想及生活,由元杂剧看元代人的观念及生活,从金瓶梅观察晚明文化及生活。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史料

历史文献有哪些史料

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三、其他史料分类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 “有意的史料”;(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资治通鉴、全球通史和世界通史、中国通史

藏文历史文献有哪些

从前有一个人,他母亲生下他时,他都肚济上的血滴在了地上 过了三年后 他以前出生时,那滴血滴在的地方 长出了一颗白色的檀香树 台江树上有1万片叶子 后来那个人去 完成学业 过了很多年母亲想念儿子,所以就把他头上的一缕白头发 送给了儿子儿子收到信后看到上面有一缕白 看到上面有一缕白头发知道么看到上面有一缕白头发,知道母亲已经年事已高 他希望儿子过来看看他,但是儿子并没有过来,因为他要完成学业 并在信上说母亲,我要完成学业再回去 而且在信上 画了自己的身躯 并嘱咐母亲说,如果你真的很想我的话,就在我出生时 雪滴过的那个地方站着白色的檀香树的地方做一个塔子 当你摸塔子的时候,就会感觉 触摸到我一样 过了很多年 母亲去世了 儿子叶完成了,血液他回来很后悔 便将母亲做的塔子渐渐扩大 最后变成了一个寺庙 寺庙有很多个地方 后来人们叫他塔尔斯

公哥朵儿只(1309~1365)著。书名以蒙语题为《忽兰·迭卜帖儿》,或以藏语习称该书为《迭卜帖儿·麻儿卜》。二者都是“红色书册”的意思。《红册》始撰于丙戌年(1346,至正六年),成书于癸卯年(1363,至正二十三年)。《红册》的内容,民族出版社本将它分为二十六章,日译本则分为八章。该书受吐蕃佛教史籍传统的影响,从首创佛教的印度开始,记述了古老的传说、佛法的承递、印度的王统。其次是记述汉地周昭王(因释迦牟尼诞生于这时)开始的王统、唐代诸帝和吐蕃的历史、五代至元灭南宋的帝系。第三为弥雅(西夏)的历史。第四为蒙古的王统,记述至元亡为止,元末部分当是后人所增补。以下是藏族本身的历史:前一部分是吐蕃的王统,佛教的传播,纳里的佛教和政权等;后一部分是萨斯迦、噶当、噶举、噶玛、伯木古鲁、必力公、搽里八等教派的源流、世系和有关历史。《红册》的这种修史体裁一直为后来的藏文史籍所沿用。

藏族历史《藏族历史》是2003年1月1日由巴蜀书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主要介绍了吐蕃王时期、分裂割据时期、元朝治下、明朝治下、清朝治下、中华民国等各个时期的藏族民族历史。书名藏族历史ISBN7806594787页数227页出版社 巴蜀书社出版时间第1版 (2003年1月1日)西藏的介绍藏族唐卡藏族服饰图片藏族服装藏族服饰西藏服饰羌族服饰藏族饰品藏族历史简介藏族起源图书信息尺寸: 2 x 8 x 2 cm重量: 662 g内容简介《藏族历史》介绍了吐蕃王时期、分裂割据时期、元朝治下、明朝治下、清朝治下、中华民国等各个时期的藏族民族历史。媒体评论序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是各兄弟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缔造的。藏族是中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之一。据1990年7月统计,全国共有藏族人口459333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区。藏族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虽不是最多的,但分布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少数民族中居住面积最大的民族。数千年来,藏族人民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上,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在社会发展的演变中,藏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独特而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一直为世界所注目,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公元7世纪中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开始,藏族就有了自己的文字,从而也就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经过一千多年的积累,用藏文撰写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文物古迹、历史文献、宗教典籍、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建筑艺术、雕刻绘画、民间节日、民族体育等方面的文献,浩如烟海,卷帙繁多。在中国除了汉文的书籍文献外,在55个少数民族文库中,藏文书籍文献居于首位。目前藏族地区各大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寺院保存的书籍文献,其品种和数量之多,令世人瞩目。如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现保存有四百多万件藏文文献;拉卜楞印书院藏有二十二万余部文献典籍;德格印书院共保存有三十余万块印版,文字量达5亿之巨。这些典籍内容丰富,雕工精细,样式考究,印刷精巧,包装华丽,有的用金银粉汁书写而成;有的用青缎、丝绸等刺绣而成;有的还用珊瑚、玛瑙、珍珠、宝石等镶嵌而成。这些典籍不仅具有极高的保存价值,而且也是研究藏族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正因为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加之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宗教的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近、现代以来,对藏族和藏区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甚至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藏学,为世界学术界所关注。目前,世界上不少学术团体和专家在研究藏族的历史和文化,有几十个国家还设立了藏学研究机构,专门研究藏学。藏学不仅巳成为国际性的一门显学,而且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今天加强藏学研究,不仅是一个发展藏学学术的问题,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和继承。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藏学研究工作。1951年,为了刚刚和平解放的西藏工作的需要,在中央民族学院建立了藏语文专业,并招收了第一届藏语班的学生;1981年,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藏学研究所;1993年,原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藏语文教研室与藏学研究所合并,成立了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2000年,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扩建为藏学研究院。近几年来,全国不少民族院校都建立了藏学系、所。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两个办公厅发出《关于建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通知》,在北京成立了藏学研究中心,认真地进行藏族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此后,全国各地一大批藏学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更把国内藏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藏学的故乡在中国,中国具有较国外优越许多的人文地理条件以及汗牛充栋的藏文典籍。经过数十年的耕耘努力,一支门类齐全,集藏语言、文学、历史、宗教等学科为一体的藏学科研队伍已形成规模,且不断发展壮大。许多藏学科研工作者多次深入藏区进行社会调查和古籍整理工作,现已整理、翻译出版了五百多种,上百万册的藏学典籍、名著、资料和历史文献;开展了藏文《大藏经》以及对梵文贝叶经的研究整理工作;一些藏学机构还举行过多次高水平的国际藏学讨论会和有影响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创办了《中国藏学》、《西藏研究》、《中国西藏》、《安多研究》、《雪域文化》、《西藏佛教》、《西藏社会发展研究》、《西藏艺术研究》等近30种藏、汉、英文藏学研究刊物;还培养和涌现出一批以藏族学者为主的藏学研究人才。

历史故事:公元7世纪以前,西藏有许多氏族部落,各部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战事不断,当时部落当中,吐蕃部落正处在崛起和发展时期,它拥有雅鲁藏布江流域丰饶的农田和牧场。吐蕃的国都最早是在今山南乃东县的雍布拉康。吐蕃的第三十二代王子囊日松赞继承王位后,巩固了吐蕃的江山。后来,为了避开部落内部的反对势力,囊日松赞把国都从山南乃东迁到今墨竹工卡县境内的甲玛地方,修建了甲玛王宫。公元7世纪初,囊日松赞的儿子松赞干布继承了王位,松赞干布完成父业,在西藏高原实现了统一,建立西藏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吐蕃王朝。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松赞干布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如公元633年将吐蕃政权迁都拉萨,在拉萨红山之巅建造宫堡布达拉宫,并在宫堡周围修道路,盖房屋,渐渐使拉萨成为吐蕃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为巩固政权,松赞干布学习唐朝的做法,确定文武官制。任命各级官吏,派遣武官统领各地驻军,划定行政区域等,他将吐蕃行政区划分为18个大地区,设立五个茹钦(茹为西藏当时区域的藏语音),每个茹钦又分上下茹,每个分茹有五千户。平时为家牧,战时为军,同时加强吐蕃历史上沿用已久的议事会盟制,以强化藏王的权力。松赞干布还减轻赋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他派人去天竺向西域诸国学习文字,创造了藏文和历法,为发展吐蕃的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传说:纳木错:守护着她骄傲的不可一世的念青唐古拉。“纳木措”藏语的意思是“天湖”,蒙古语和满语为“腾格里诺尔”,位于拉萨以北当雄县和班戈县之间,距离拉萨240公里,湖面海拔4718米,湖面东西长 70公里,南北宽30 公里,湖面面积1940平方公里,是西藏第一大咸水湖也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湖。在历史文献上记载,此湖像蓝天降到地面,称纳木措(天湖),而湖滨牧民说因湖面海拔很高如同位于空中,故称天湖。纳木措的南面有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北侧和西侧有高原丘陵,广阔的湖滨,草原绕湖四周,水草丰美。纳木措是第三纪喜玛拉雅运动凹陷而成,为断陷构造湖。湖水在不断退缩,至今湖周围留有数道古湖岸线,最高一道距湖约有80米。相传纳木措是帝释天之女,念青唐拉之妻。此女神身青色,一面两手,三眼,右手持宝瓶,左手持宝镜,束高髻,余发披于身后,美丽迷人,坐骑青龙。扩展资料:西藏自治区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地处北纬26度50分-36度53分,东经78度25分-99度06分之间的青藏高原上,平均海拔超过4800米,境内海拔超过7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有11座。加之气候寒冷、气压低、空气稀薄,所以素有“世界屋脊”和“世界第三极”之称。西藏东面、北面分别与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等省接壤,南面同印度、锡金、不丹、缅甸等国毗邻,西面与克什米尔地区相接,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200多万人口的自治区。西藏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宇内。她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西藏有着壮丽的河山,奇特的民族风情、星罗棋布的寺庙和仙境般的自然景观。踏上那陌生而神奇的土地,沿着朝拜者的足迹走入那古老而遥远的神山的传说,感受圣湖广阔静谧的美,游览金碧辉煌的名刹古寺。拉萨,在藏语中是“圣地”的意思,她坐落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海拔近3700米,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因平均年日照时间长达3000多小时,所以拉萨又被称为日光城。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活动的中心。市内和郊区名胜古迹众多。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驰名中外。日喀则,海拔3800米,是一座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历代班禅额尔德尼驻锡地,后藏的政治和宗教活动中心。举世瞩目的珠穆朗玛峰即坐落于日喀则之南。扎什伦布寺内巨大的铜强巴佛,吸引了众多旅游者。日喀则周围还有萨迦寺、白居寺、夏鲁寺等著名的古寺。山南,藏民族的发祥地,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海拔3600米,气候温和。雅砻河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桑耶寺、雍布拉康、藏王墓和昌珠寺等著名的古寺、文化遗迹散布其间。林芝,地处藏东南雅鲁藏布江下游,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气候湿润,景色宜人。该地区是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风情殊异。南迦巴瓦峰、举世闻名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巴松错,以及察隅、波密等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藏

岭南历史文献有哪些

杨孚的《南裔异物志》,是中国最早一部关于地区性物产资源的专著葛洪的炼丹术陈元等人对儒家经典的注疏王范的《交广春秋》,是岭南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专著陈白沙发展了岭南理学的明儒“心学”海瑞的政治思想丘硙《大学衍义补》的经济思想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以及佛教的惠能禅学著述。

广东在历史上曾有两次整理文献的高潮,分别是清代中叶阮元的学海堂时期和清末张之洞的广雅书局时期。在广雅书局之后的百余年,广州没有出现更大规模的文献编撰与书籍刊印。《广州大典》收录的文献来自海内外近百家图书馆和文献收藏单位,系统地收录了1911年以前有关广州的著作、广州人的著作和广州版丛书3500余种,著者近2000位,分经、史、子、集、丛五部,共编成540余册。入选文献范围之广泛,内容之丰富,数量之浩大,远远超过学海堂和广雅书局刻书总量,许多文献长期藏在深闺难得一见,而大典的整理编纂,使得一大批长期被束之高阁的文献展露真容。已出版的广州大典版《广雅丛书》,增加了附录《广雅翰墨》,收录了王贵忱先生珍藏的张之洞手稿,这些手稿首次对社会公布,弥足珍贵。史部杂史类收载《夷氛纪略》《鸦片事略》《烟海庚辛录》《英吉利广东入城始末》《红巾军新会围城记》《粤氛纪事》等一批稿钞本,为研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广州政治军事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大量广东咨议局的档案报告,是晚清立宪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子部农家类收录的番禺赵古农撰《龙眼谱》《槟榔谱》《烟经》是古代岭南关于这些作物的唯一专谱。这些文献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文献价值大,对地方学术文化研究裨益甚多。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广州文献典籍,是广州寻找自身历史渊源、厘清自身发展脉络,更好地走向未来的“根”和“魂”。《广州大典》编纂完成后,相当于把广东历史上的文献典籍整理了70%。

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历史上,岭南也包括曾属中国皇朝统治的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越南脱离中国独立后,“岭南”之概念逐渐将越南排除在外。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现在提及到“岭南”一词时,特指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江西和湖南部分位于五岭以南的县市并不包括在内。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汉初,它是南越国、闽越国的辖地。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福建(含武夷山)、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长期以来,是天然屏障,南岭山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自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庾岭开凿了梅关古道以后,岭南地区才得到逐步地开发。 《晋书·地理志下》将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称为“岭南三郡”,明确了岭南的区域范围。岭南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范围包括了今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宋以后,越南北部才分离出去。五岭不单是指五个岭名,也包括穿越南岭的五条通道。

陈献章高俨陈享伍廷芳冯平山梁启超冯钢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