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历史文献资料有哪些

发布时间:

历史文献资料有哪些

《史记》,《全球通史》《资治通鉴》

。。。。。。

资治通鉴、全球通史和世界通史、中国通史

历史文献资料有哪些书

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看完这些书,你就是历史大师了

《史记》《尚书》《左传》《国语》丁山先生的《古代神话与民族》和《商周史料考证》《商周墓葬比较研究》

1、正史、史料类:《春秋》《尚书》《史记》《汉书》《三国志》2、通史类:范文澜《中国通史》、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白寿彝《中国通史》3、通俗史类:个人很喜欢《明朝那些事儿》系列,好看且基本都是有趣的正史

“《史记》和三家注《帝王世纪》《今本竹书纪年》《古本竹书纪年》《太平御览》《尚书》《尚书正义》《逸周书》《左传》《国语》《白虎通》《三礼》《吕氏春秋》《诗经》《路史》《世本》《说苑》《山海经》《淮南子》《水经注》《说文解字》等等 著作的话,社科院的商代史十一本,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和两周卷,《神与兽的纹样学》,丁山先生的《古代神话与民族》和《商周史料考证》,《宗子维城》,《商周墓葬比较研究》,《殷墟卜辞综述》,杨宽的《西周史》《战国史》《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中国上古史导论》《古史导论》《古史导论》等等一堆书”

历史法律文献资料有哪些

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生效的宪法性文件——1911年《十九信条》; (3)中国历史上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和民主性的宪法性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宪法——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又称《曹锟宪法》或《贿选宪法》; (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人民政权制定的宪法性文件——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6)1949年9月在北京的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有中华民国时期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中国刚建国的时候制定的由《共同纲领》。以及后来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美国: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了《法典》。

法律史是一门法学和史学的交叉学科。文献不但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更是学术进步的源泉。著名历史学家杨志玖曾用“入宝山不空归”来形容接触原始材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法史研究自然也不例外。 自古以来,书目提要就被视为读书的门径。近代以来,先后出版了多部法制史料的书目提要。1934年,孙绍祖撰成《中国历代法家著述考》,收集历来法学著作572种。1957年,国务院法制局法制史研究室李祖荫、杨清源、汪国堂等依据该局图书室收藏的图书(这部分图书绝大部分为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继承),编成《中国法制史参考书目简介》,收集历来法学著作932部(法律出版社1957年)。1976年,台湾张伟仁先生主持编辑出版了《中国法制史书目》,收集历来法学著作2473部。1978年之后,大陆先后出现了高潮、刘斌《中国法制古籍目录学》(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张伯元《法律文献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等著作。 此外,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编《中国法律图书总目》、中国法学会编《中国法学图书馆目录》、北京图书馆《民国时期总书目》法学卷等也收录了一些主要的法制史书目。其中,中国法学会编《中国法学图书馆目录》一书每条书目后都附有详细的馆藏情况,极便于读者查找。 1990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国家图书馆等法律古籍的主要收藏单位都纷纷将古籍数据上网。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图书馆也将本馆收藏的珍本法律古籍目录放在了网上。古籍的数字化进程还在继续。相信以后读者可以更多的通过网络查到资料。

抗战历史文献资料有哪些

抗日资料1931年侵略中国的日本军队,在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后,完全占领了东北地区,并且成立了伪满洲国,从此以后,相机在华北和上海等地区的故意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当时国民为了避免扩大冲突,采用了妥协的政策,1937年的7月7日,日军在华北地区附近卢沟桥挑起了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了,1941年的12月7日,在日军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的两天之后,中国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军宣战,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以及中国无条件投降,中日战争才正式结束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予以拒绝。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七七事变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开始全面侵华

中国抗日战争,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是指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 日本向中国投降 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之前与期间,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这场战争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中华民国政府及多数华人称其为八年抗战、中日战争等等,简称抗战,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日语:日中戦争)或支那事变(支那事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观点认 抗日战争纪念馆 为,全面的抗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争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这是政府私下主导的局部抗战的开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或十五年抗战之说。也有观点认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天,中华民国政府才公开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战,如果这样算,抗日战争历时不到4年。在这段时间里,战争扩大到整个太平洋地区,

日本要实现其大国梦想,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就是其中一步,我国的问题是分裂内战等原因造成的大而弱状态,组织起来就可以打败日本,学习历代抗击异族先烈,他们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去做,分析解决问题,建立政权,发展生产,形成军事体系,发展工业,满足战争需要,如中国晋察冀军区发明了缸塔法工业生产硫酸技术,之后这一技术传到了各大军区,中国人民军队自此掌握了火炸药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不断发展,产量是非常大的,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机动灵活战术打败敌人进攻,不断向敌人进攻,压缩敌人生产空间,发展自己,在大规模运动战决战中最终将敌人打败,之后可以进行战略追击,解放中国东北人民,解放朝鲜,造大船造飞机,渡过对马海峡,攻占日本。

岭南历史文献资料有哪些

广东在历史上曾有两次整理文献的高潮,分别是清代中叶阮元的学海堂时期和清末张之洞的广雅书局时期。在广雅书局之后的百余年,广州没有出现更大规模的文献编撰与书籍刊印。《广州大典》收录的文献来自海内外近百家图书馆和文献收藏单位,系统地收录了1911年以前有关广州的著作、广州人的著作和广州版丛书3500余种,著者近2000位,分经、史、子、集、丛五部,共编成540余册。入选文献范围之广泛,内容之丰富,数量之浩大,远远超过学海堂和广雅书局刻书总量,许多文献长期藏在深闺难得一见,而大典的整理编纂,使得一大批长期被束之高阁的文献展露真容。已出版的广州大典版《广雅丛书》,增加了附录《广雅翰墨》,收录了王贵忱先生珍藏的张之洞手稿,这些手稿首次对社会公布,弥足珍贵。史部杂史类收载《夷氛纪略》《鸦片事略》《烟海庚辛录》《英吉利广东入城始末》《红巾军新会围城记》《粤氛纪事》等一批稿钞本,为研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广州政治军事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大量广东咨议局的档案报告,是晚清立宪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子部农家类收录的番禺赵古农撰《龙眼谱》《槟榔谱》《烟经》是古代岭南关于这些作物的唯一专谱。这些文献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文献价值大,对地方学术文化研究裨益甚多。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广州文献典籍,是广州寻找自身历史渊源、厘清自身发展脉络,更好地走向未来的“根”和“魂”。《广州大典》编纂完成后,相当于把广东历史上的文献典籍整理了70%。

大部分都是文言文和古诗。一般都是范仲淹比较多的。所以平时可以多关注一下范仲淹的作品。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汉初,它是南越国、闽越国的辖地。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福建(含武夷山)、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长期以来,是天然屏障,南岭山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自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庾岭开凿了梅关古道以后,岭南地区才得到逐步地开发。  《晋书·地理志下》将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称为“岭南三郡”,明确了岭南的区域范围。岭南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范围包括了今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宋以后,越南北部才分离出去。五岭不单是指五个岭名,也包括穿越南岭的五条通道。  岭南又称岭外、领表,这时站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来看岭南:从中原地区看,称为岭外;从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称为领表。  岭南是中国一个特定的环境区域,这些地区不仅地理环境相近,而且,人民生活习惯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南岭(岭南)温润的神山秀水蕴育出岭南人能屈能伸、张驰有度、敢为天下先等性格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几乎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如洪秀全、孙中山、何子渊、容闳等正是其中的一份子。

秦末汉初—唐朝:封闭堵塞,与中原联系弱;唐朝—宋朝:岭南地区得到逐步开发,岭南文化得到发展;两宋时期:大批移民涌入岭南,岭南得到进一步开发,文化得到发扬;两宋—新中国成立:岭南的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津梁;新中国成立至今:起飞的经济与岭南风格的粤语文化,粤式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岭南文化现在阶段。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