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2020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公示名单

发布时间:

2020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公示名单

(1) “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信息化集成框架和参考模型标准化研究”,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2,2010年1月19日(2) “国防科技工业信息技术标准化推荐标准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6, 2008年12月(3) “国防科技工业信息技术标准化推荐标准研究(20081340)”,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6,2008年7月3日(4) “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首届全国信息化研究成果奖(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提名奖,排名1,2007年4月(5) “基于中国国情的阶梯形CIMS体系结构与方法论”,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2,2003年12月(6) “中国航空行业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框架结构与支撑技术”,北京市科学进步二等奖,排名2,2002年9月(7) “地形跟随/地形回避飞行控制技术研究”, 航空工业总公司部级科学进步奖二等奖, 排名4, 1998年10月14日(8) “地形跟随/地形回避飞行控制技术研究”, 江苏省科学进步奖三等奖, 1998年12月23日(9) “低空飞行与突防技术研究”,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001年9月

很多大学生说成功就要出国门,在国外有许多的资源,待遇够他们过完这辈子的好,许多人会选择离开了国家谋生。

没有人说成功就必须出国,我们接受国内的教育,一样可以获得成功。只需要我们坚持和努力。

201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2年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清华大学共5人获奖)2013年获得IBM Faculty Award2013年获得《自动化学报》杰出奉献编委奖指导的博士生陈芳林获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11年获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1)2011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类)二等奖(排名第1)2009年 获得中国航海学会颁发的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5年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5年 获得清华大学颁发的 研究生“良师益友”(公共课教师部分,全校10名)2004年 获得清华大学颁发的 清华大学研究生良师益友2004年 获得清华大学颁发的 清华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 获得清华大学颁发的 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全校12名)1998年 获得教育部颁发的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应用类)一等奖1995年 获得华中理工大学颁发的 华中理工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2020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公示

全国优秀博 士学位论文 评选标准评选标准是根据学位条例对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在充分强调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的基础上所确定评价标准。

1、《NEPCON第14届上海国际SMT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 2、《2004北京国际SMT技术交流会论文集》3、《芯片尺寸封装CSP设计、材料、工艺、可靠性及应用》 《工程技术部主管-跟我学》5、《品管部主管-跟我学》 6、《可制造性设计DFM专刊》7、《SPC运作实务》 8、《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设计》9、《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元件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10、《表面贴装技术》2003年合订本11、《无铅焊接技术》 12、《无铅技术应用标准参考》13、《实用表面组装技术基础》 14、《2003-2004SMT设备材料及片式元器件用户选购手册》15、《现代印制电路先进技术》 16、《电子工艺基础》(第2版)17、《NEPCON第13届上海国际SMT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 18、《微电子封装技术》19、《无铅焊接技术手册》 20、《阻容元件及其片式化技术》21、《电路板设计完全手册》 22、《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及应用》23、《电子工艺及电子工程设计》 24、《六西格玛实战》25、《电磁兼容和印刷电路板理论、设计与布线》 26、《电子机械可靠性与维修性》27、《薛竞成SMT应用管理文集》 28、《SMT高级管理研修班讲义》29、《2003北京国际SMT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30、《表面组装(SMT)通用工艺》31、《2003第七届表面贴装技术研讨会/电子互联封装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32、《中国电子学会机械工程分会EME2003学术会议论文集》33、《SMT工艺与可制造性设计》 34、《电子工艺基础》最新推出图书资料 (点击资料名,可进一步查得该资料简要介绍) 1、《现代实用电子SMT设计制造技术》 2、《世界片式元器件用户选购手册》3、《2002-2003上海电子厂商名录》 4、5、《表面贴装技术》2002年合订本 6、《表面组装技术基础》7、《表面组装工艺技术》 8、《实用表面组装技术》9、《焊锡膏印刷品质与控制》 10、《现代电子工艺技术指南》11、《印刷电路(PCB)设计与制作》 12、《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工程》 13、《中国电子学会第12届元件年会论文集》 14、《静电防护技术手册》 15、《最新SMT论坛/BGACSP组装技术》 16、《李宁成博士/SMT工程师培训研讨会文集》17、《SMT工程师使用手册》(江苏版) 18、《高密度高性能低成本Flip-Chip组装技术》19、《全国第6届SMT/SMD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无铅焊料与免洗焊剂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1、《电子行业工艺标准汇编》 22、《SMTAI2000国际表面贴装技术学术论文集》23、《印制电路板波峰焊接系统工程技术》 24、《中国西部第二届SMT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5、《SMT工程师技能测定精编》 26、《中国电子学会生产技术PCB6届年会文集》27、《IPC-A-610C电子组装件的验收条件》 28、《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元件11届年会论文集》29、《IPC-A-600F印制板的验收条件》 30、《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4届年会论文集》 31、《免清洗焊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32、《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范例》33、《SMT微焊接工艺设计》 34、《北京第二届SMT学术年会论文集》35、《无铅焊料应用技术专辑》 36、《北京第三届SMT学术年会论文集》 37、《现代微电子封装技术》 38、《第5届全国SMT/SMD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9、《第4届全国SMT/SMD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40、《第3届全国SMT/SMD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41、《表面贴装技术》2001年合订本 42、《四川第二届SMT/SMD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0年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公示

经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中国电子学会自2003年设立科学技术奖,主要奖励在电子信息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实现产业化方面取得卓著成绩或者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l 奖项背景:为了奖励在电子信息领域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和组织,调动广大电子信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国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经国家奖励办批准(国科奖社准字[2002]03-0053号),中国电子学会2003年设立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从2006年起,在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年会上颁发。l 奖项概况:十四年中,共评出一等奖94项、二等奖180项、三等奖354项。获奖项目中的优秀项目经学会选送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荐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截止2016年,共76个获奖项目参加国家奖评选,有32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率42%。l 奖励范围 :学会科技奖面向全国电子信息行业,主要奖励在电子信息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实现产业化方面取得卓著成绩或者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奖励范围包括:(一)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二)重大技术发明与创新(三)重大技术开发项目及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四)重大工程组织实施(五)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与制定(六)重要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优秀科技专著l 组织管理:中国电子学会设立“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励专家评审委员会”和“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中国电子学会建立学会科技奖评审专家库。入库专家经学会分支机构、省区市电子学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组织推荐,或由院士专家个人推荐,由热衷于学会工作、经审核符合条件的业内知名专家构成。入库专家原则上要求为具有副高级以上(含副高级)电子信息及有关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工作者,或具有丰富行业管理经验的政府领导。专家库每两年更新一次。奖项评审坚持“三审”制度,即:对申报项目的形式审查、初步评审(网评和会评)和最终评审。最终投票审定获奖项目和奖励等级,经公示后报学会理事长审批。l 奖项设置:学会科技奖分为自然科学类、技术发明类和科技进步类 3个类别(同一项目的技术内容不得在同一年度重复参加不同类别的评审)。三类奖项分别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奖励等级。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取得重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项目,可视情况评为特等奖。奖励数量根据每年申报情况确定,原则上每年度自然科学类一等奖不超过 2 个,技术发明类一等奖不超过 6 个,科技进步类一等奖不超过 8个。二等奖数量不超过一等奖 2倍。三等奖数量不超过二等奖 2 倍。质量第一,宁缺勿滥。共设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3个奖种,3个奖励等级。l 评定方法:学会科技奖按以下条件进行综合评定:(一)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难度;(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和意义;(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l 申报条件 :(一)申报项目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国内首创或本行业先进的技术研究成果,并且经过鉴定、验收、检测等相应评价及实际应用,包括新产品、新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新方法等;采用先进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大应用成果、重大工程,并经过验收、评价,证明其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研究成果理论上有一定创新和发展,学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为同行所公认,并被相关部门采用,对科研开发、产业发展有重大支撑和指导作用。(二)不存在成果权属、主要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及其排序方面的争议。(三)为适应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申报学会科技奖的项目应当是近三年之内完成的项目。申报科技进步奖的成果,要求规模应用两年以上。(四)学会科技奖不接受涉密项目申报。

这个一般是参评一次,不过如果你没评上,如果学校还给你上报的话,那还可以参评的。详细你可以看看下面的评选办法。祝你成功!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做好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评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旨在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工作,鼓励创新精神,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质量。 第三条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在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领导下,由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进行。其主要职责为:1、部署评选工作; 2、组织通讯评议和专家审定工作; 3、接受和处理有关异议事项; 4、研究处理评选工作中的其他问题。第四条 评选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每次评选出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不超过100篇。 第五条 评选工作遵循“科学公正、注重创新、严格筛选、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 第六条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标准为: 选题为本学科前沿,有重要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 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取得突破性成果,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 3、材料翔实,推理严密,文字表达准确。 第七条 参加评选的学位论文,一般为在评选年份的上一学年度,在国内学位授予单位获得博士学位者的学位论文。在评选年度以前两个学年度内获得博士学位者的学位论文,如确属优秀的,也可以参评。参加评选的学位论文应以中文撰写。第八条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名单经过推荐、初选和复评后产生。 第九条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参评论文由学位授予单位向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位委员会、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或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指定的其他部门推荐。 第十条 省级学位委员会、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或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指定的其他部门,根据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下达的初选名额对推荐论文进行初选。 初选所需经费由负责组织初选的部门自行筹措。 第十一条 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对初选出的论文进行复评,复评工作包括同行专家通讯评议和专家审定会审定。 第十二条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名单由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公布。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发现入选论文存在剽窃、作假或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不能成立等严重问题,可在入选论文名单公布之日起60日内,以书面方式向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提出异议。 提出异议的书面材料应包括异议论文的题目、作者姓名、学位授予单位名称、异议内容,支持异议的具体证据或科学依据,以及提起异议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联系电话等。不符合上述规定的异议不予受理。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处理异议,并对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予以保密。 第十三条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由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并予以公布。在异议期结束之日起60日内异议事项仍未处理完毕的论文不列入批准的论文名单。 第十四条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由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行奖励。 第十五条 对已批准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如发现有剽窃、作假或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不能成立等严重问题,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撤消对作者的奖励并予以公布。

2020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公布

很多大学生说成功就要出国门,在国外有许多的资源,待遇够他们过完这辈子的好,许多人会选择离开了国家谋生。

2020年博士论文抽检结果公布时间是2020年12月4日。博士论文抽检是为了保证学位的教育质量。博士论文抽检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的。

女中豪杰!祖国培养出顶尖的美女科学家,自豪!十几亿中国人拥有如此优秀的女儿,骄傲!

她确实就是一个成功又不需要出国的学生,在国内也有些实力,成为了德高望重的教授,让人十分的喜欢她。

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公示

09~10 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09~06 湘潭大学流变力学研究所,流变学专业,硕士学位09~06 湘潭大学机械/机电系,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士学位08~ 教授08~08 副教授08~08 讲师01~ 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06~ 湘潭大学流变力学研究所(10~01更名为基础力学与材料工程研究所)11~11 日本神户大学, JSPS特别研究员04~04 加拿大魁北克大学, 访问教授03~02 湘潭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研究 本科生课程: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基础研究生课程:弹塑性力学,断裂力学,聚合物力学性能国家精品课程 材料的宏微观力学性能主讲教师(4th), 2005~校级精品课程 材料力学主讲教师(3rd), 2004~2005 固体流变学黏弹性理论与应用软材料力学行为与模拟高聚物本构关系及跨尺度模拟黏弹性材料服役行为加速评价新技术 01~12 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项目 “高分子固体流变学”(NCET-08-0685)01~12 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 “橡胶有限变形流变模型及疲劳寿命的加速测试与预报”(209085)01~12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橡胶有限变形流变模型及疲劳寿命的加速测试与预报”(08A069)0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流变材料长期力学性能加速表征的若干基础研究”(10772156)10~09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高分子材料长期力学性能的加速测评”0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承载聚合材料非线性流变行为的加速表征及其细观机理”(10572123)01~12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高聚物变形-损伤-断裂行为及其细微观机理研究”(05JJ30014)01~12 先进材料及其流变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分子固体材料的非线性流变特性及其应用”11~12 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励项目(04XZX11)0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高聚物应力银纹化的研究”(20204012)01~12 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 “高聚物银纹损伤与流变断裂的理论与实验研究”(02B005)01~12 湘潭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工程力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01~12 湖南省教委高等学校科研项目 “高聚物基复合材料颗粒增韧机制的宏细观研究”(99C122)07~12 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 “金属塑性成形的热力耦合分析”(98-6) 11~11 日本文部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特别研究员奖励费(Grant-in-Aid for JSPS Fellows) “Enhancement of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 blended amorphous polymers”(05F05337)0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专著出版基金 “黏弹性理论与应用”(10224002)0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承载高聚物蠕变损伤-破坏的力学行为与细观机理”(10172037)(III)创新基金项目(指导老师)07~06 教育部第三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高分子固体材料流变性能的测试与数据分析软件” (101053032)【学生:周桂花,谌月姣,刘金龙,谭鹏,资爱文】07~06 湘潭大学第二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小型多头恒温蠕变仪的研制” 【学生:杨勇,伍科,王绪湘,王腾】07~06 湘潭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 “物理老化对高聚物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学生: 李其抚】07~06 湖南省第一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材料力学交互式学习与实验软件的研制与开发” (湘教通[2008]269号)【学生:蒋亮亮,徐鹏,陈高奎】 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10年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10年 湘潭市专业技术骨干人才,2009年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2009年  湘潭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09年 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08年湘潭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8年 湘潭大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湘潭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 JSPS Fellowship,2005年湘潭大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03年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3年湖南省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00年 第一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1999年

1.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 银奖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2014年2.采动诱发围岩突冒突涌分析方法与监测技术研究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二等奖 2014年3.岩石破坏失稳机理及其分析方法研究 2009年度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辽宁省人民政府) 2009, 4.岩石破坏渗流模型及其工程应用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2008, 5.煤岩破裂过程固气耦合数值试验 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国务院学位奖励办公室) 2008, 46.煤岩破裂过程固气耦合数值试验 国际岩石力学协会ISRM Rocha Award 2006亚洲区优秀博士论文(国际岩石力学协会) 2005,9 1.Xu Tao, Ranjith PG, Wasantha PLP, Zhao J, Tang CA, Zhu WC Influence of the geometry of partially-spanning joint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rittle rock in uniaxial Engineering Geology, 167: 134-(SCIE收录,Q1区,EI收录)2.Xu Tao, He Zhujie, Tang Chun-an, Zhu Wancheng, PG R Width effect in interface debonding of FRP plate bonded to Finite Elements in Analysis and Design, 2014, 93: 30-(SCIE收录,Q1区,EI收录)3.Xu Tao, Tang CA, Zhao J, Li LC, Heap M Modeling of time-dependent rheological behavior in heterogeneous brittle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12, 189(3):1781-(SCIE收录,Q1区,EI收录)4.Xu Tao, Xu Qiang, Deng Maolin, Ma Tianhui, Yang Tianhong, Tang Chun- A numerical analysis of rock creep induced slide: a case study of Wulong slope in Chongqing, C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4, 72(6): 2111-(SCIE收录,Q2区,EI收录)5.Xu Tao, Xu Qiang, Chun-an Tang, Ranjith PG The evolution of rock failure with discontinuities due to shear Acta Geotechnica, 2013, 8(6):567-(SCIE收录,Q1区,EI收录)6.Xu Tao, Zhao Gaofeng, Tang Chun-an, Ranjith PG Modeling of transverse thermal cracking of FRP bars embedded in Arabian Journal for Science and E 2014, 39(4): 2621-(SCIE收录,Q3区,EI收录)7.Xu Tao, Tang CA, Zhao J Modeling of rheological deformation of inhomogeneous rock and associated time-dependent response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 2012, 12(2):147-(SCIE收录,Q3区, EI收录)8.Xu Tao, Zhang Yongbin, Liang ZZ, Tang CA, Zhao J Parallel computation for debonding process of externally FRP plate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2011, 38(6):803-(SCIE收录,Q3区,EI收录)9.Xu Tao, Tang CA, Yang TH, Zhu WC, Liu J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s in undergrou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 2006, 43(6): 905-(SCIE收录,Q1区,EI收录)10.Heap M, Xu Tao, Chen Chong- The influence of vesicle/bubble size on the brittle strength of volcanic rocks and Bulletin of Volcanology, 2014, 76:856-(SCIE收录,Q1区,EI收录)11.Yang TH, Xu Tao, Liu HY, Zhang CM, Wang SY, Rui YQ, Shen L Rh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eak rock mass and effects on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Rock Mechanics & Rock Engineering, (SCIE收录,Q2区,EI收录)12.Yang TH, Xu Tao, Shi BM, Yu QX, Tang CA Stress-damage-flow coupling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ressure relief coal bed methane in deep co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2011, 86(4):357-(SCIE收录,Q1区,EI收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