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纳西族文献格式

发布时间:

纳西族文献格式

文献类型不同,符号不同(1)期刊文章(文献类型标识:J)[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任选)。(2)专著(文献类型标识:M)[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论文集(文献类型标识:C)中析出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A)[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任选)。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文献类型标识:D)[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5)国际、国家标准(文献类型标识:S)[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发布年。(6)专利(文献类型标识:P)[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名称[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7)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8)未定义类型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Z)[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另外,不同学校对于参考文献格式不同,详细的问论文指导老师

期刊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举例】[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3] Heider, ER& DCO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专著类【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报纸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举例】[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学位论文【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论文集【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CNelson & L Grossberg()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271-[10] Almarza, GG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DFreeman and JCRichards ()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 50-研究报告【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

一:专著、论文集、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例如:[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二: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例如:[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   [2]OU J P,SOONG T T,et 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三: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四:学位论文[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例如:[4]赵天书诺西肽分阶段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优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五: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如:[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六:电子文献   [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例如:[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1998-08-16/1998-10-   [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文献类型不同,符号不同  (1)期刊文章(文献类型标识:J)  [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任选)。  (2)专著(文献类型标识:M)  [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文献类型标识:C)中析出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A)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任选)。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文献类型标识:D)  [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国际、国家标准(文献类型标识:S)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发布年。  (6)专利(文献类型标识:P)  [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名称[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7)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  (8)未定义类型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Z)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另外,不同学校对于参考文献格式不同,详细的问论文指导老师

纳西族文献格式是什么

文献引用格式是:[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例如:[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文献标准格式是指为了撰写论文而引用已经发表的文献的格式。期刊文章的格式是:[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例如: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文献引用书写技巧: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以word2007为例,可以在插入尾注时先把光标移至需要插入尾注的地方,然后点击引用-脚注下面的一个小箭头,在出现的对话框中有个自定义,然后输入中括号及数字,然后点插入,然后自动跳转到本节/本文档末端。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写法如下:一、[序号]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二、[序号]专著作者。书名[M]。版次(第一版可略)。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三、[序号]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四、[序号]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五、[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六、[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七、[序号]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八、[序号]报告作者。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九、[序号]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纳西族文献有哪些

佛教 小乘佛教:几乎是傣族、布朗族和德昂族的全民信仰。西双版纳、孟连、耿马等地。 藏传佛教(喇嘛教):在迪庆州等藏区,云南最有名的藏传佛教寺院是香格里拉县的噶丹松赞林寺(“小布达拉宫”)。 大乘佛教:汉族、部分白族。 伊斯兰教: 回族穆斯林几乎遍布云南全境,共约62万余人,清真寺810处。基督教: 信奉基督教的主要有:西北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僳僳族以及怒族、独龙族;东北部昭通市、武定县等地的苗族以及彝族;西南部中缅边境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思茅市澜沧县(有著名的糯福教堂)的拉祜族和佤族。(景颇文、苗文、拉祜文、佤文、西僳僳文和东僳僳文等的创制都与基督教传播有关)。 道教 汉族和受汉文化影响较多的部分白族。 天主教 与信仰基督教的民族基本相同。东巴教 丽江的纳西族中曾流行过东巴教。 其他还有白族、彝族、佤族等民族自己的民间宗教信仰。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6月,“三江并流”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同年9月,纳西族东巴古籍被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2003年7月1日,丽江撤地改市,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成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古城区。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今香格里拉)、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据史学家考证,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人口8万多人。

建议楼主看一看:木府传奇故事背景就是纳西族

人口为278009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周边地 区,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等县和西藏的茫康县 也有分布。使用纳西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彝语支。由于与汉族交往密切,因此 大多数人会讲汉语。 过去纳西族有两种文字,一种是表意的象形文字,叫东巴文,一种是表音的音节文字,叫哥巴文。1957年设计了一种以拉丁字母形式为基础的纳西拼音文字方案。 过去纳西族人普遍信仰多神的东巴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道教或基督教。 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汉代文献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纳西族的先民。因地域不同纳西族也有不同的自称,如“纳西”、“纳”“纳汝”、“纳日”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纳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纳西族讲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种方言。以金沙江为界,西部约20万人,内部能互相通话;东部中又分为三部份,各有土语,互相通话有困难。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人就创制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东巴文和一种音节文字哥巴文,这是至今世界上少有的还流传的民间活的象形文字。用这种文字写成的典籍称为<<东巴经>>,中国藏有9000册左右,世界其它各国藏有1万册左右。1957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方案,现在通用汉文。 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手工业也有发展,“丽江马”闻名全国。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金沙江两岸出产多种药材和特产。 历史 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其先民在晋代史籍中称“摩沙夷”、“磨些”,意思是“牧牛人”。他们先向南迁至岷江上游,又象西南方向迁到雅垄江流域,后又西迁至金沙江上游。唐代,他们聚集在丽江、永宁一带,先后被吐蕃(藏族)和南诏(彝族和白族的先民)所统治。三国时内部已有阶级分化,唐初曾建立越析诏(磨些诏),为六诏之一,后为南诏所灭。南诏统治者曾将上万户的磨些人迁到昆川地区,这些磨些人后来与白族融合。明初,不少戍边的汉人也融合到纳西族中。从明朝到清朝,一些首领先后被中央王朝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其管辖地区基本上都已进入封建领主制发展阶段。尤其是清初实行“改土归流”后,纳西族封建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纳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

纳西族文化史论文摘要格式

纳西族的建筑,分传统式和现代式,但二者之间也有内在的联系,尤其是以纳西人源远流长的建筑思想作为主线,贯穿始终。纳西族的建筑古朴典雅,丽江古城的四方街最具代表性。整个建筑群都是土木结构的瓦屋,建筑上的门窗、牌楼上有精工细雕的图案,题材丰富,线条生动苍劲,形象栩栩如生,显示了纳西民族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丽江古城有“东方的威尼斯”的美誉。泸沽湖畔摩梭人的木楞房,则以整根圆木堆垛成壁,用树块劈成板做瓦,井干式的造型,整幢房屋不用一颗钉子,也不用砖瓦,不仅冬暖夏凉,还特别防震。四合院直观地反映其婚姻形态、家庭组织和宗教信仰,是母系社会的一种形式载体。扩展资料:纳西族在《祭祀建筑和村寨神》的经书中就把建筑和村寨神分为上古一代的建筑和村寨神、中间一代的建筑和村寨神和下面一代的建筑和村寨神。在纳西族东巴教的经书中只有祖先和建筑神才有这种分三个阶段的说法。建筑和村寨神为什么会分为三个阶段,经书中所说的村寨和建筑有没有今天我们居住的房屋呢,因为经书记载年代的纳西族建筑还不是现在的样子。我通过查阅东巴经书和观察现在的纳西族村寨建筑。

呵呵,虽然是50字但是我找了一些比较详细的资料给你哦,可以慢慢选择丽江纳西族是我国居住在金沙江上游地带的少数民族,除四川、西藏有少量分布外,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其周边的中甸、宁蒗、维西、永胜、德钦等县。据1990年人口普查,全国纳西族有278009人,其中云南省有260388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有184894人,占全国纳西族总人口的5%,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区。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致以金沙江为界分为两个方言,方言之间相互不能通话,而纳西语的标准语则以纳西语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丽江县城大研镇的语音为标准音。在纳西族悠久的 历史进程中,曾经脖东巴文、哥巴文两种文字。“东巴文”是纳西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以前)就创造的一种象形文字,由象形符号、标音符号和附加符号组成,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还流传在民间的活的象形文字。  纳西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同云南大多数少数民族一样,发展不太平衡。到共和国建立前,丽江县的纳西族聚居区是封建地主经济,并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甸县的一些地区仍保留着领主经济的残余;宁蒗到还基本处于封建领主经济阶段,并保持着对偶婚和母系家庭残余。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纳西族人民创造了富有本民特点的灿烂文化,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纳西东巴文化在云南各民族独树一帜,是纳西族人民的骄傲,比如东巴文对于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在《东巴经》中,一方面保留了许多古语古词,是纳西语和其他亲属语言作历史比较的极好材料,另一方面又记录了大量的纳西古代文学。  与东巴文化发展的同时,纳西族又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先进文化,从而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和内容。从明代开始,以丽江土司为首的贵族领主首先接受了汉文化,他们大都能诗能文,如木公曾写下了《雪山诗选》,木增曾写下了《云迈淡墨》等诗集。  纳西族一般居信在坝区、河谷和半山区。坝区民间住房多系土木结构瓦房,格局多为“三房一照壁”,山区多是低矮的木楞房,以木板覆顶。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多数地区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婚姻由父母作主,婚前社交自由。宁蒗泸沽湖周围的摩梭人则还保留着母系家庭和对偶婚的残余。随着婚姻法的贯彻,一些古老的婚俗正在逐渐改变。纳西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男女一般二十岁左右结婚,早婚现象较少。旧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盛行姑舅表俦婚配习俗。结婚一般要经过订亲、请酒、举办婚礼等程序。订亲,纳西语“日蚌”,意为送酒,男孩长到五六岁,父母便托媒人带一壶酒到适合的女方家为儿子说亲,双方父母同意后,待女孩长到十岁左右便择吉日订婚。之后男方家要向妇家行“小酒”、“大酒”等礼,每年端午中秋、冬至等节都要到女方家送礼。结婚仪式有不见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帐篷,下铺松毛,扎迎亲牌坊。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喜歌,答唱对头方开门迎入,接亲者即撤“开门钱”。新娘边祭祖先、告别父母亲友,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下右的马鞍,以此表示成为男家的成员了。纳西族民间住房,在明清时还普遍是井干式“木楞房”,用圆木纵横相架,层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缘行,覆之以板,石压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个高出地面的灶台称为“格古鲁”,中间为火唐塘,安上大型铁制三角架,用来烧水,烤火和安锅做饭,会客、用餐和老人就寝均在这个灶台上。火塘两边铺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丽江坝区,尤其是大研古城内,纳西民居则普遍是土木结构的瓦屋楼房。建筑平面结构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两侧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再加上正房对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多被辟为铺面,主人自己经营,或转租他人经营。屋基采用石头砌成,墙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砖修饰,上段则用木板围封,屋架强化穿斗功能,增强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屋面都用筒板瓦覆盖,前后出檐,人字面坡交接处装饰“垂鱼”。        二、服饰      纳西族男子的服饰大体与汉族相同,各地妇女服饰则有差异。中甸县白地一带妇女,身穿对襟长衫,再系百褶长裙,腰束毛织彩带,脚穿云头黑靴,背披白毛山养皮,编发盘辫,保有古风,宁蒗县永宁一带摩梭妇女,头戴布料大包头,身穿大襟小褂,系长可及地百褶裙,腰系彩带,美观大方。丽江县大研一带纳西族妇女,从清初改土归流以膈衣着便有很大改变,上空大襟宽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截肩;下着长裤,腰系用黑、白、蓝色棉布缝制的围裙,上打百褶,下镶天兰色宽边;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错又系在腰后,既可保暖,又可垫背负重。近年,一种既保持纳西古装特色,又有现代服饰特点的新型青年妇女服饰问世,其产要特点是改大襟的坎肩为对开或半边开收腰坎肩,改围腰为长裙,在礼仪活动中颇受欢迎。   羊皮披肩是丽江纳西妇女服饰的重要樗。它一般是整块纯黑色羊皮制成,剪裁为上方下圆,上部疑着6厘米宽的黑边,下面再钉上一字横排的七个彩绣的圆形布盘,圆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七星,俗称“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之意。另有一种看法认为,上方下圆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状剪裁,而缀在背面的圆盘纳西人称为“巴妙”,意为“青蛙的眼晴”,这是崇拜蛙的丽江土著农耕居民与崇拜羊的南迁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纳西族后的产物。             三、饮食  纳西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以小麦、玉米和大米为主,加工制作成窝头、馒头、粑粑、米饭等花样,山区杂以洋芋、荞和青稞,喜喝酥油茶,常吃杂锅菜、火锅和大块肉。城镇、坝区的烹调技术较高,待客时,饭前多设海棠、瓜果、蜜饯等自制茶点,而“八大碗”、“六碗六盘”等花色品种很有特色。宴请贵客多用“三叠水”,一般用三种大小不同的碗具盛菜,形成高矮三个层次,菜谱除了通常使用的蔬菜外,特意加上一些山珍海味。            四、禁忌  除夕晚忌不洗脚,而吃团年饭的碗筷忌洗刷。正月初一晨忌陌生人进家门。  除夕晚忌留出嫁女在娘家。正月初一晨忌妇女早起床。  忌跨竖在门口的陆色白石,忌跨火塘的座锅石,忌水泼火塘中的火。  客人进屋忌讳主人吐唾沫。忌客人座火塘左边的座位。  忌戴头笠进屋,忌扛着锄头进厨房。  晚上点火回家,忌火把点进屋内。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 忌先入卧室。

纳西族礼俗,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或八个菜来款待。 纳西族禁忌,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 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 纳西族节日,纳西族以农历纪年。除了有与汉族大体相同的节日外,还有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正月白沙农具交流会、二月北岳庙会、三月黑龙潭物资交流会、六月火把节,七月“烧包”节、骡马会等等。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东巴文化指纳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已1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云南纳西族东巴文化与西藏象雄雍仲本教文化是同一或同源文化,雍仲本教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对东巴教产生过深远影响。从民族发展历程看,纳西族东巴教与西藏本教息息相关。 首先,二者共同崇拜同一祖师说明了其同一性或同源性。雍仲本教的创始人和导师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敦巴幸饶,东巴教的创始人是丁巴什罗。据考证,东巴教徒所崇拜的祖师,就是雍仲本教祖师。

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

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由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评定,其麾下有66个国家委员会参与。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国家每两年可申报两部古籍文献。迄今为止,共有100个国家的299份文献和文献集合入选,我国共有十个项目入选。  1、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  1997年入选  现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收藏的中国50多个民族的传统音乐与民间音乐录音档案,长达7000小时。其中包括家喻户晓的民间艺人阿炳创作的传世名曲。  2、清代内阁秘本档  1999年入选  有关十七世纪在华西洋传教士活动的档案,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该文献形成于17世纪中叶,共24件。这部分档案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西洋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情况。其核心内容是“汤若望案”,历史上称“历法之争”。  3、东巴古籍文献  2003年入选  《东巴经》由东巴文字写成,东巴文字被称为“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东巴经》现存云南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是纳西族的东巴教祭司使用的宗教典籍,世代传承下来的尚存2万余卷。内容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宗教、语言文字,以及音乐、美术、舞蹈等许多传统学科,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  4、清代科举大金榜  2005年入选  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朝金榜现存有200多份,均为清代士子通过科举考试殿试的名单。  “金榜”为黄纸墨字,书满汉两种文字。大金榜加盖“皇帝之宝”用于张挂,长度一般在15至20米之间,宽为8至9米之间。小金榜不用印,供皇帝御览和举行典礼时宣布名次使用。在清代,文科大金榜张挂于天安门外长安横街的长安左门,武科大金榜张挂于天安门外长安横街的长安右门,三天后收回内阁保存。  5、“样式雷”建筑图档  2007年入选  现存于世的“样式雷”图档逾两万件,这些图档均由“样式雷”家族创作绘制。清初,原籍江西的雷发达应募到北京供役内廷,康熙初年参与修建宫殿,被“敕封”负责内廷营造工程。直至清末,雷氏家族有六代人在朝廷样式房任职,负责过北京故宫、北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设计的图样绘制、烫样制作。  6、《本草纲目》  2011年入选  《本草纲目》1593年金陵版,是迄今中外一切版本的祖本。是由明代李时珍编著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内容涉及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诸多领域。18世纪到20世纪期间,《本草纲目》被全译或节译成英、法、德、俄、韩等20多种语言文字,再版100余次,在世界广泛流传。  7、《黄帝内经》  2011年入选  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黄帝内经》为当今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好的版本。《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性著作,成书于距今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所构建的理论体系和医疗模式至今仍然被传统医药学运用和西方医学借鉴。  8、侨批档案  2013年入选  侨批档案由17万份侨批构成,“批”在闽南语和广东话中是“信”的意思,海外华侨寄回家乡的信和钱款被称为侨批。  100多年前,大量国人前往东南亚谋生。海外侨胞捎回家乡的款项和信息,主要是经由“水客”、递送。“水客”往返国内外,将华侨信款亲手交给侨眷,或是先用所托批款采购货物回乡,待出售后再将原款及批信交给侨眷,而“水客”们还必须取得收款人的回信,并将它带给汇款人才算完成整个作业。清末,出现了专门从事该行业的金融机构。  9、元代西藏官方档案  2013年入选  “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共有22份珍贵的元代历史档案,这22份珍贵的西藏历史档案是从近一百万件档案中挑选出来的年代较久远、价值较高的西藏历史档案。  这些珍贵的元代档案文献大致年代为1304年至1367年。其中有4份文档是用八思巴文书写的元代皇帝给西藏地方寺院、官员等的圣旨,是元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之间来往的重要文书档案之一。其他18份藏文铁券文书内容多为当时地方政权所有者为其管辖的官员、寺庙下发的文书,包括萨迦法王的法旨,帕竹王的一部分文书。 10、南京大屠杀档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月9日发布的消息,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纳西族有本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纳西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纳西族中家族组织普遍存在,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泸沽湖地区纳日人(摩梭人)的亲族组织保持着比较古老的特征 ,民族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纳西东巴古籍文献 纳西东巴画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纳西“热美蹉”

《世界记忆名录》收编的是符合世界意义入选标准的文献遗产,是世界记忆工程的主要名录。这份名录由秘书处保管,通过联机方式在因特网上公布。除《世界记忆名录》以外,世界记忆工程还鼓励建立地区和国家名录。这两个名录主要收集具有地区和国家意义的文献遗产。地区和国家名录并非在重要性上次于世界记忆名录,而是保护地区和国家文献遗产的手段,因为并不是所有文献遗产都具有世界意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就是中国的国家级名录。 世界记忆名录,包括世界级、地区级和国家级,收录了符合相关甄选准则的文献遗产。文献遗产可被列入一个以上的名录。世界记忆名录收录具有全球性意义的文献遗产。地区和国家名录则分别收录具有地区及国家意义的遗产。这些名录的意义在于:* 提高政府机构、非政府机构及公众对其遗产重大意义的认识* 协助从政府和其他捐助者处筹集资金凡提名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必须根据下列甄选标准之一做出相对评估:影响——文献遗产对世界历史产生过的超越民族的重大影响,这些文献不仅具有本民族的意义,而且具有超越民族和地域的世界意义。时间——文献遗产代表性地反映了世界史上的某个重大变革时期,或有助于了解世界某一重大时刻的历史。地点——涉及对世界历史或文化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地区和地点。人物——文献与对世界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杰出贡献的个人或民族的生平或著作有密切联系。主题(领域)——以特殊方式记载世界史或文化中的一个重大主题的文献。形式和风格——文献的特殊特征状况.是一种风格或形式的典型范例。社会价值——文献具有超越一个民族文化的显著的社会、文化和精神价值。除了以上7个标准以外,还要考虑两个辅助性标准,虽然它们自身还不够重要,但有助于提高文献的重要性。 完整性——如果某文献遗产显示出高度的完整性,那它的重要性会提高。 稀缺性——如果某文献遗产是独一无二的或特别稀有的,那它的重要性也会提高。这两项标准对认定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起参考作用。有些文献遗产也许具有一系列符合选择标准的价值。例如,某文献是因为某主题或者作者而重要,但也许还有更多的理由,如果再符合辅助标准的话,即完整性和稀缺性,其文化内涵会更大。 截至2013年,中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共有9份: 序号 文献遗产名称 保存地 列入时间 1 传统音乐录音档案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1997 2 清朝内阁秘本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1999 3 纳西族东巴古籍 云南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 2003 4 清代大金榜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2005 5 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 中国国家图书馆 2007 6 《本草纲目》 中日美三国图书馆  2011 7 《黄帝内经》 中国国家图书馆  2011 8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  广东省档案局、福建省档案局20139元代西藏官方档案西藏自治区档案馆20131、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1997年入选)  现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收藏的中国50多个民族的传统音乐与民间音乐录音档案,长达7000小时。其中包括家喻户晓的民间艺人阿炳创作的传世名曲。2、清代内阁秘本档有关十七世纪在华西洋传教士活动的档案(1999年入选)  保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该文献形成于17世纪中叶,共24件。这部分档案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西洋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情况。其核心内容是汤若望案历史上称历法之争。3、东巴古籍文献(2003年入选)  现存云南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东巴经》是纳西族的东巴教祭司使用的宗教典籍,世代传承下来的尚存2万余卷。分别收藏于我国的丽江、昆明、北京、南京、台湾,以及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十多个国家。《东巴经》的内容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宗教、语言文字,以及音乐、美术、舞蹈等许多传统学科,被国内外学术界誉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东巴经》由东巴文字写成。东巴文字有2000多个字符,其源甚古,被称为“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4、清代科举大金榜(2005入选)  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的标志性文献档案,这些“清朝金榜”均为清代士子通过科举考试殿试的名单。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终于清光绪31年(公元1905年),经历了1300年的历史。清代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遇重大吉庆,加开恩科。清代的科考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等级,殿试是科考的最高规格,它是由皇帝亲自出题对通过了童试、乡试、会试的贡士们进行考试。殿试的成绩榜就是“金榜”。“金榜”是黄纸墨字,书满汉两种文字,以皇帝诏令的形式下达。“金榜”分大、小两种,大金榜加盖“皇帝之宝”用于张挂,长度一般在15至20米之间,宽为8至9米之间。小金榜不用印,供皇帝御览和举行典礼时宣布名次使用。“金榜”又有文科、武科之分,在清代,文科大金榜张挂于天安门外长安横街的长安左门,武科大金榜张挂于天安门外长安横街的长安右门,三天后收回内阁保存。清朝金榜现存有200多份,涵盖了从康熙6年到光绪29年230多年间科举考试的殿试成绩榜。5、“样式雷”建筑图档(2007入选)  现存于世的样式雷图档逾两万件,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有15000余件,其余主要收藏在故宫博物 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文物研究所。“样式雷”为中国清代宫廷建筑匠师家族。始祖雷发达(1619~1693),原籍江西。清初,雷发达应募到北京供役内廷,康熙初年参与修建宫殿,被“敕封”负责内廷营造工程。直至清代末年,雷氏家族有六代后人都在朝廷样式房任掌案职务,历时200余年,负责过北京故宫、北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设计的图样绘制、烫样制作,同行中称这个家族为“样式雷”。雷氏家族设计制作的建筑烫样独树一帜,是了解清代建筑和设计程序的重要资料。6、《本草纲目》1593年金陵版(2011年入选)  该版本已成为世界珍宝,存世不多,现存中国、日本(最多)、美国的图书馆。《本草纲目》1593年金陵版,是迄今中外一切版本的祖本。是由中国明代李时珍(1518-1593)编著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内容涉及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诸多领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该书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18世纪到20世纪期间,《本草纲目》被全译或节译成英、法、德、俄、韩等20多种语言文字,再版100余次,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西方许多领域学者的研究对象。7、《黄帝内经》1339年胡氏古林书堂印刷出版(2011年入选)   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黄帝内经》为当今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好的版本。《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性著作,成书于距今2200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该书系统总结了公元前2世纪以前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实践经验,揭示出中医学的生命观、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黄帝内经》所构建的理论体系和医疗模式至今仍然被传统医药学运用和西方医学借鉴,是世界医学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好见证。8、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2013年入选)“侨批”通俗的叫法是“番批”,也叫“汇款与家书同襟”。“批”在闽南语和广东话中是“信”的意思,海外华侨寄回家乡的信或款被称为侨批。侨批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主要发生地以广东潮汕、福建闽南地区居多。100多年前,大量国人前往东南亚谋生,当时通信相对闭塞,华侨们只能靠侨批传音信、寄钱回家。侨批是维系海外侨胞和国内侨眷的纽带,也是侨乡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侨批档案”包括“福建侨批”和“广东侨批”两部分。福建和广东保存的侨批档案及相关文献达16万件之多,来自广东三大侨乡的达到16万件,包括潮汕侨批10万余件、五邑侨批4万余件、梅州侨批1万多,福建侨批数量仅万余件,但保存时间跨度长,独具闽南特色,是“侨批档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一种说法是,侨批档案,广东看数量,福建看精品。侨批具有真实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罕见性和完整性等特点,作为珍贵的民间文书,有别于一般书信,它涵盖侨乡与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信息,融汇中外商贸往来、邮传、驿递、金融、汇兑等方面的历史记录,是未经后来人刻意雕琢的史信,被盛赞为中国“20世纪的敦煌文书”。9、元代西藏官方档案(2013年入选)“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共有22份珍贵的元代历史档案。这些珍贵的元代档案文献大致年代为1304年至1367年。其中有4份文档是用八思巴文书写的元代皇帝给西藏地方寺院、官员等的圣旨,是元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之间来往的重要文书档案之一。由于八思巴文是曾在元代辉煌并流行近百年之后逐渐从人们的视觉和意识中消失的文字,纸质版八思巴文档存世极为稀少,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保存至今的这4份纸质八思巴文档案对元代时期与西藏地方政府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依据作用。其他18份藏文铁券文书形成年代大致为公元1304年始到公元1367年止,其内容多为当时地方政权所有者为其管辖的官员、寺庙下发的文书,包括萨迦法王的法旨,帕竹王的一部分文书。这些档案文书保存完好、发掘并向世人展示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对元代西藏地方政权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提供极高的研究价值。这22份珍贵的西藏历史档案是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档案的极少部分,是从整理出的近一百万件档案中挑选出来的年代较久远、价值较高的西藏历史档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