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当前台海关系解读论文1500字2020

发布时间:

当前台海关系解读论文1500字2020

在两岸关系出现新的发展机遇的背景下;如何认真总结理论成就;积极服务于祖国统一大业;已成为众多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日前;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国共两党关系史和海峡两岸关系史”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暨“两岸关系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市委台办和市社会主义学院联合举办;来自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台港澳局;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单位的近70位专家出席会议。会议围绕许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学者们一致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关键要把握好“科学发展”、“和平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国民党和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实际情况;认识到由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国民党本土化的趋势有增无减;以及国共两党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的可能性;从而制定可行的对台政策;切实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当前亟须处理好以下六组关系:(1)要协调好大陆与台湾地区在感情、价值观、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2)要协调好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在内涵认识上的差异;(3)要协调好海峡两岸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要求之间的差异;(4)要协调好两党两岸全面交流、合作和逐步签署、实施各种协议之间的差异;(5)要协调处理好两岸各政党之间、各民族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各宗教组织之间的关系;(6)要协调好两岸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出现的各种具体认识上的差异。 与会专家指出;两岸同胞应携起手来;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论断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凸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也表明了党的对台政策的连续性。这一论断要求统筹兼顾团结主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台湾同胞与瓦解“台独”势力的关系;统筹兼顾两岸社会精英交流与普通民众交流的关系;统筹兼顾两岸经贸文化等各领域、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实现两岸关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向前发展;做到行稳致远。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统一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进展;学者们将其概括为八个方面:(1)提出两岸关系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共两党应该共同把握和用好这一机遇;(2)指出两岸关系发展有其发展趋向和内在规律;国共两党应该共同体认趋向;把握规律;(3)要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和国共关系;两岸双方必须积极建立和始终坚持共同的政治基础;(4)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两岸和平发展是“和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5)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应该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6)深化互得双赢的交流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7)协商谈判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既要海协、海基两会合理规划、推进制度化协商;又要国共两党交流对话、发挥平台功能;(8)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维护台胞权益;加强交往;融合亲情;实现大团结;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和平发展”应当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结合。 学者们普遍认识到;当前两岸关系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自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台湾形势发生了重大积极的变化;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两岸关系在短短几个月内走过了从“融冰”到“雨过天晴”再到“春暖花开”的过程;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两岸关系转危为安带给我们一些启示:(1)“台独”分裂活动是台海局势动荡不安的祸根;只有坚决遏制分裂;才能维护台海稳定;促进台海和平。尽管目前对台工作重点已由反“台独”转为“和平发展”;但反对“台独”的斗争仍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2)民心向背不仅最终决定台湾走势;而且影响两岸趋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台胞关切的问题;才能使“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转化为现实推动力;(3)台海局势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共、国、民(进党)三党的不等边三角关系;中国共产党只有妥善处理这个关系;加强两岸之间的合作;才能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导权。党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3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正确途径和根本基础。认真细致地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尊重台湾人民的意愿;维护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引导台湾主流民意朝着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转变;为两岸最终统一构建广泛的民众基础;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这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首先,申明台湾属于中国的立场,用史实说话,其次,回顾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转换,第三,回顾台湾领导人以及现在领导人对于大陆台湾关系的看法,第四,周边国家对于台湾关注的微妙变化。最后总结,我们如何看待这些因素。1500太多,你可以自己搜索资料,我就不一一打上了。

谁会为了这个问题给你打1500字?台湾是一定会回来的,现况是我们要吸收他们的资本,转为己用强大了再回头来打他。就这么简单!至于1500自己想

有需要可以戳我!

当前台海关系解读论文1500字

都是里仁仔!

都是里仁的。。。

谁会为了这个问题给你打1500字?台湾是一定会回来的,现况是我们要吸收他们的资本,转为己用强大了再回头来打他。就这么简单!至于1500自己想

我也里仁的,呵呵

当前台海关系解读论文1500字202

台湾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两党政治,目前偏统的国民党执政,两岸关系在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一中各表)的原则下比较平稳,但也充满了变数,2012年是台湾的大选年

一、两岸关系有利因素继续增长 当前,有利于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因素在增长,两岸关系的负面因素受到相当程度的遏制,为两岸关系带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一)“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关系主题 进入战略机遇期的两岸关系如何往前走?大陆已经 描绘出令人振奋的蓝图,这就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经过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现状,深受两岸同胞的赞同。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的提出,不仅指出了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与目标,更标志着对台政策的重大理论创新与深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已成为中共十七大确立的对台政策的指导纲领。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超越两岸之间的不同,超越岛内政治的对立,针对两岸共同面临的问题,强调和平与发展,追求双赢和共同繁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理论和政策,集中体现了以“一国两制”、“八项主张”和“四点意见”为核心的对台方针政策,作为60年来对台理论和政策的重大创新,有利于促进两岸交流和加快两岸共同发展,有利于建立两岸政治互信,有利于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有利于实现两岸同胞的大团结,进而有利于逐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共同愿景”受到台湾方面尊重 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进行两党交流,双方形成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文件。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在响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快台湾自身的发展”问题上表现出很好的愿望。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大陆政策的基本方向,是接受国共两党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按照“愿景”的思路处理两岸关系和交流。 (三)两岸关系有利氛围正在形成 两岸关系战略机遇期的到来,与两个重要因素有关。第一个因素是“台独”的失败,使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直接威胁有所下降,推动力量大幅上升。第二个因素是国际上普遍支持台海地区的和平发展。世界“一个中国格局”越来越稳定,美国在台海问题上反对“台独”单方面改变现状的态度和政策越来越明确。 (四)两岸关系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1·12选举”、“3·22选举”和“5·20就职”的进行,在迎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阶段的进军号中,两岸关系战略机遇期已经有了好的开端。一是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两会商谈全面恢复。6月11日至14日,两会签订《海峡两岸周末包机会谈纪要》、《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 二是两岸交流高潮序幕已经拉开。7月4日开始的“周末包机”和“陆客赴台”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第一步”,有利于扩大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进而对两岸交流和两岸关系产生积极且重大的影响。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任重道远 由“反独促统”调整到“和平发展”,作为6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转折,标志着两岸关系已经进入战略机遇期。两岸关系的新机遇,带来新议题、新挑战、新要求。作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对台工作要有新思想,开创新局要有新思路,争取民意要有新突破,对台交流要有新水平。 (一)加快大陆发展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济基础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在坚持和平的前提下,强调发展的作用。发展是在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发展是统一的重要经济基础逐步形成的过程,是建立互信、巩固两岸政治共识的过程,是推动交流、共同繁荣的过程,是表达善意、争取台湾民心的过程。强调“发展”,从近期看,是为了建立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架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从长远看,是在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实践告诉人们,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发展也是硬道理。 (二)实现全面“三通”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任务 30年来两岸交流成果非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点之一是继续发展两岸经贸交流,特别是实现全面、直接“三通”已经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进入新阶段的两岸关系,对两岸经贸交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很重的任务。 (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切实面对的现实问题 面临两岸关系的重大转折,6月以来的两岸交流取得的成果已经超过过去8年,两岸需要冷静面对的议题主要包括:如何面对岛内复杂的政治局面、如何巩固两岸互信、如何处理政治定位以及关于两岸“国际共处”等问题。 (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继续活跃思维、调整观念 两岸关系已经走过60年,经过30年的交流,特别是经过8年“反独促统”的实践,面临两岸关系的重大转型,双方都面临观念上的调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准备思想和认识条件。 (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加强理论和基础研究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以来,顺潮流、得人心、有成效,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议题,根据两岸关系的现状和要求,从确保两岸关系战略机遇期的要求出发,从推进两岸关系沿着同属中华民族方向前进的高度,从最终经过两岸和平竞赛、在共同繁荣基础上增加发展两岸关系的自觉性、提高对和平统一的认识的战略角度,丰富和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理论、框架和政策。 2008年成为两岸关系的转折年,历史和现实赋予两岸新的机遇,在两岸关系开始迈入和平发展新阶段的时候,挑战是动力、出路、发展和完善。只要坚持“九二共识”,按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拥抱机遇,面对挑战,勇于实践,善于突破,敢于胜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首先,申明台湾属于中国的立场,用史实说话,其次,回顾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转换,第三,回顾台湾领导人以及现在领导人对于大陆台湾关系的看法,第四,周边国家对于台湾关注的微妙变化。最后总结,我们如何看待这些因素。1500太多,你可以自己搜索资料,我就不一一打上了。

有需要可以戳我!

台海关系论文1500字

首先,申明台湾属于中国的立场,用史实说话,其次,回顾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转换,第三,回顾台湾领导人以及现在领导人对于大陆台湾关系的看法,第四,周边国家对于台湾关注的微妙变化。最后总结,我们如何看待这些因素。1500太多,你可以自己搜索资料,我就不一一打上了。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谁会为了这个问题给你打1500字?台湾是一定会回来的,现况是我们要吸收他们的资本,转为己用强大了再回头来打他。就这么简单!至于1500自己想

十五世纪末,欧洲人发现了从欧洲到达亚洲的海上航路后,就纷纷向东方寻找殖民地,夺取财富,台湾也成为他们侵占的目标。 十七世纪初,荷兰人占领台湾南部的安平,建立了根据地。当时台湾的住民以原住民为多数,他们男狩猎、女耕种,不用犁耕,生产效率低。因此荷兰人从福建、广东招募大批农民来开垦,种植甘蔗、稻米,从中获取利益,但却压迫汉人,课徵各种重税,造成人民的不满。 西班牙人紧随荷兰人之后,入侵台湾北部的基隆、淡水一带,从事采硫磺、售鹿皮的买卖,并传布天主教。后来被荷兰人赶走,从此台湾全岛成为荷兰人的殖民地,达三十八年之久。西元一六六一年,郑成功率军在台南安平港的鹿耳门登陆,展开对荷兰人的进攻,第二年荷兰人投降,离开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赤嵌(今台南市)设承天府为行政中心,处理政务,推行屯田制度,从事土地开垦,并承认原住民所开垦的田地所有权,因而粮食增产,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移民日增。不久,郑成功去世,他的儿子郑经在陈永华的辅佐下,建孔庙、设学校、定考试制度以造就人才,台湾人民从此开始接受教育。 郑经去世,儿子郑克塽年幼继位,清廷派施琅进攻台湾。郑氏战败投降,台湾归入清朝版图。明郑三代前后治理台湾二十三年。第7 世纪初《隋书》〈东夷列传〉中,已有记载:「流求(指台湾)不从,拒逆官军」(流求国不服从,拒绝迎接隋朝官兵),而且还记载「掠一人而返」「取其布甲而还」「(隋军)进至其都,频战皆败,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等侵略行径。迨至宋朝有一位赵汝适,在出任福建泉州市舶司提举时,对外商进行查访,於1225年写成《诸蕃志》,对<琉球>的叙述说:「琉球国……无他奇货,尤好剽掠,故商贾不通。」及至元朝,称台湾为「王留求」。《元史》,将「王留求」列在「外夷传」。在「王留求传」中,有这样的叙述:「王留求在外夷…汉唐以来,史所不载;近代诸蕃市舶不闻至其国。」又记载元朝至元廿八(西元1291年)年有杨祥请求领兵前往王留求招降一事,其诏书中说「海外诸蕃,罔不臣属,惟王留求迩闽境,未曾归附」,此次招降台湾最后没有成功,不也证明台湾自古不属中国。另外元朝南昌人汪大渊出海游历「越数十国」的见闻录成於1349年的《岛夷志略》一书,在叙述〈琉球〉的文字中,除了有大约两、三百字的叙述之外,在最后以这句话结尾—「海外诸国,盖由此始」。到了明朝,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颁发圣旨,指出台湾是一个岛国,叫做小琉球国,「东北,朝鲜国。正东偏北,日本国。正南偏东,大琉球国、小琉球国」这是记载台湾与中国关系的第一份文献。往后朱元璋还提及「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将不征诸夷国名开列於后:…小琉球国」、「海外夷国,…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用兵。古人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穷乃易变之原』」此外《明史》中的「外国列传」里面,列有<鸡笼山>一条,其中这样记载:「鸡笼山在澎湖屿东北,故名北港,又名东番,去泉州甚迩。…」这个「鸡笼山」,指的就是台湾,与朝鲜、安南(越南)、日本、琉球、吕宋等,同被列在「外国列传」中,可见它不是中国的领土。「鸡笼山」条中还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永乐时郑和遍历东西洋,靡不献琛恐后,独东番远避不至,和恶之,家贻一铜铃,俾挂诸项,盖拟之狗国也。」意思是说,明朝永乐皇帝时,郑和下南洋,所到之处各国都争先恐后向他奉献金银珠宝,只有台湾避而不来奉献,郑和很生气,就送给台湾的住民每家一个铜铃,让他们挂在脖子上,把他们比拟为狗国。这段记载是否属实,有待查考。但这段中国太监侮辱我们先民的记载,正好又说明,明帝国的领土并不包括台湾,台湾自古不属中国,又得一例证。

当前台海形势分析2020论文

回答无法提交!给你几个百度快照的地址,你可以去参考下 :%CC%A8%CD%E5%C0%B6%C2%CC%D5%F3%D3%AA%CF%D6%D7%B4&qid=b45b9cb300f5b7c8&p1=2%CC%A8%CD%E5%C0%B6%C2%CC%D5%F3%D3%AA%CF%D6%D7%B4&qid=b45b9cb300f5b7c8&p1=1

论文自己做咯

都是里仁的。。。

恩恩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