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跨文化管理文献综述怎么写

发布时间:

跨文化管理文献综述怎么写

可以写总体的发展方向、未来可能的方向、存在的不足(研究方法、跨文化研究等)以及如何改进、、、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  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接触与合作日益增强,中国更以其经济  的快速增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世人的关注。越来越  多的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做生意,于是,跨文化商务谈判也随  着国际经贸往来的日渐频繁而增多。所谓谈判,就是通过  双方或多方协商各自的利益、需求和期望,最后达成协议。  Ghauri 提出了谈判的社会心理模式,把谈判界定成五要  素:谈判目标,交流和行为,传统与文化,谈判环境,谈判结  果。其中,目标是前提,交流和行为是载体、是手段,结果是  必然,文化和传统是影响谈判的主观因素,贯穿于谈判的各  个环节,是对跨文化谈判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在商务谈  判中,由于参与者来自不同国家,受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  教信仰和教育环境等的影响,其文化背景存在明显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件事、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都  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从而导致信息不能准确地转达  给对方,甚至信息被曲解,发生文化冲突和障碍。因此,研  究跨文化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差异因素  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第一,寒暄,谈  一些与工作不相干的话题;第二,交流与工作相关的信息;  第三,进行说服;第四,做出让步并最终达成协议。在这几  个阶段中,文化因素对谈判的影响是全方位、全系统、全过  程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语言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商  务谈判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谈判者运用语言进行协调磋商、  谋求一致的过程。一般人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理解讲话内容  尚有误差,那么不同文化背景导致的理解误差可能会更大。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有其独特的建构信息方  式。除了用语言传达信息外,双方还可通过非语言方式沟  通。非语言的表现形式分为三大类:一是无声语言,包括停  顿和体语,其中体语又分为动态体语(手势语、目光语和微  笑语等) 和静态体语(身态语和服饰语) 两部分;二是类语  言,主要是指说话时的重音、语调和笑声;三是时空语言,主  要是指环境和时间。非语言交流以其丰富的内涵、多变的  形式及语言表达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占据着信息表达的重  要空间。例如,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是以点头方式来表示赞  成的,但在印度、尼泊尔等国则以摇头方式来表示肯定。再  如,若在谈判中保持沉默,美国人会对此极为反感,觉得不  自在,认为是冷场;而日本人却认为保持沉默有必要,可以  促进非口头意见交换和感情移入。  人类学家霍尔( Edward Hall) 按语言表达直接程度的  大小把社会分为高语境社会( high - context society) 和低  语境社会(low - context society) 。在高语境社会里,同民  族的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间的熟悉使人们的非语言交  流占了大量比重,语言只是信息传递的一部分。所以,中国  的国际商务谈判者总是含蓄而间接地表达见解,很少直接  予以拒绝或反驳,并且把和谐看做实现价值的先决条件,谈  判中尽量避免摩擦,用语礼貌含蓄,追求永久性的友谊和长  期合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文化中的交流方式  属于低语境,因为漫长的移民和相互交融的过程造成彼此  交流的困难,语言表达的清晰和直接就变得尤为重要。所  以国际商务谈判桌上的美国人热情坦诚、滔滔不绝、口若悬  河,喜欢用确切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向,是就是,非就  非,很少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模拟谈判研究表明,作为谈判沟通技巧的种种语言行  为方式的使用频率呈现一定差异性。而非语言行为方面的  文化差异比较隐蔽。比较而言,日本商人的相互交流风格  是最礼貌的。法国商人的谈判风格最为放肆,频繁使用威  胁和警告语言。  (二) 空间观  西方人一般有很强的空间领域感和个人秘密感,由于  这两种需要,他们常用墙、门以及夹板把个人工作或生活的  地域隔起来,如果门开着就意味着一种邀请。与空间观直  接相连的是人与人交谈时的距离。距离反映了谈话者双方  的社会身份。在西方,上司与下属交谈时,总保持相当宽的  距离;而社会地位相等的双方交谈时,空间则相对缩小。在  商务活动中,双方一般保持一臂之远,在4 - 12 英寸之间,  在此距离内,交际者可以轻声谈话,但看不到彼此面部的细  微表情,由此称之为礼貌距离。  (三) 时间观  文化不同,对时间的期求和处理的规则也不同。美国  人视时间为金钱,时间观念很强。因此,他们总是十分守  时,见面后,相互之间一般只简单寒暄几句就进入主题,期  望在20 - 30 分钟内解决问题。而阿拉伯、南美和亚洲某些  商务会谈可能一连数小时,甚至数次都不涉及正题,而且有  一些必不可少的客套,诸如拉家常、喝咖啡或饮茶之类,其  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此,美国人则视为浪  费时间。  (四) 思维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往往会  遭遇思维方式的冲突。以东方和英美文化为例,两者在思  维方面的差异有三个方面:一是东方文化偏好形象思维,英  美文化偏好抽象思维;二是东方文化偏好综合思维,英美文  化偏好分析思维;三是东方文化注重统一,英美文化注重对  立。例如,在谈判方法上,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  在谈判中采用的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从笼统到具体,先就  总体原则达成共识,然后依次解决具体问题;而西方人着重  具体,谈判一开始就急于谈论具体条款。在美国,如果一半  的问题确定下来,那么可以说谈判就算完成了一半,但是在  日本好像什么事也没定下来。  美国学者斯图尔特在其《美国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  美国人具有抽象分析和实用的思维取向,他们的思维过程  是从具体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概括,从中得出结论性的东  西。欧洲人更看重思想和理论,他们的演绎型思维方式侧  重的是感知世界和象征思维,他们喜欢运用逻辑手段从一  个概念推导出另一个概念,他们依赖思想的力量。中国人  偏好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习惯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  整体,将它的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考虑。  (五) 意识差异  了解中西方意识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找到有效的沟通  渠道,驾驭谈判过程,把握谈判的方向和进度。以下列举了  一些常见的意识差异:   决策意识  当面对复杂的谈判时,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将使用不同  的方式做出决定。比如,对于日本人来说,决策是集体的事  情,需要得到管理层的一致同意。日本人的价值观念和精  神取向都是集体主义的,以集体为核心。而在德国,决策权  一般在公司的最高层手中。   人情意识  中国有别于西方的一个特色就是人情问题,凡事讲究  人情,讲究面子,所以在谈判中,也不可避免受此影响。而  且,中国谈判者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认为个人间的融  洽关系对于谈判的成败有很大影响。西方人在现行的市场  经济条件下,强调对利益的追求。虽然也很注重谈判中的  人际关系,但他们一切以利益为重,在人情和利益两难的情  况下,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   利益意识  商务谈判的目的主要是获取经济利益。在现代社会,  中西谈判者都具有利益意识,双方谈判的目标集中而鲜明  地指向利益,并以利益作为谈判的主要评价指标。但是,中  国谈判者的利益意识没有西方谈判者那么明确和强烈。  三、如何克服文化障碍  (一) 语言策略   尊重和采取对方的立场  一个高明的谈判者在谈判中,即使目的是宣扬自己的  产品,也不应口口声声地讲“我”“我们”。而应该采取对方  的立场和对方的态度,变“self - attitude”为“other - atti2  tude”。具体讲,就是在谈判中要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例 A :We are sending the document s to you by Air  E  B We are rushing the document s to you by Air  E  例 A : We have a good selection of winter clothes at  China’s Autumn Export Commodities F  B : You can choose f rom a very good selection of  winter clothes at China ’s Autumn Export Commodities  F   减少感情对立,扩大积极乐观  谈判中,谈判者要减少自己与谈判对方在感情上的对  立,减少谈判中消极悲观的一面,扩大乐观积极的一面。  例 A :Because of recent heavy demand , we will not  be able to deliver your goods before August   B :Although the recent demand is heavy , we will  do our best to deliver your goods by August   例 A : Since you did not confirm the sample color ,  we can’t dye the bulk fabric  B :We will dye the bulk fabric as soon as you con2  firm the sample   (二) 建立跨文化谈判意识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必须加强文化谈判意识,要认识到  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在需求、动机和信念上的不同,学会  了解、接受、尊重对方文化。然而,认识到文化差异不意味  着一定能很容易地克服它们的影响,但至少可以避免因对  文化的无知而导致国际商务谈判出现障碍。  (三) 克服文化偏见  法国的文化研究专家Andre Laurent 曾指出:“我们自  己的文化已经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以致于我们看不见  我们自己的文化,而正是由于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盲点,使得  我们总是认为别人的文化与我们自己的文化相类似。当受  其他文化影响的人们的行为与我们的行为不一致时,我们  经常表现出非常吃惊甚至沮丧的情绪。”在国际商务谈判  中,我们要克服这一点,要正确地认识和接受谈判双方的文  化差异。  总之,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是一个核心理  念,谈判参与者在不同谈判步骤和谈判场所中运用的谈判  策略都会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要了解中西文化差  异,克服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使跨文化商务谈判得以顺  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 ]安国源 对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的探讨[J ] 商场现代  化,2005 , (26)   [2 ]刘白玉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J ] 商场现代化,  2005 , (10)   [3 ]徐洁, 王玮, 韩朝旭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J ] 商  场现代化,2007 , (11)   [4 ]崔苏卫 国际商务中的谈判技巧[J ] 镇江高专学报,2004 , (4)   [5 ]邹芙林 试论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 ] 企业经济,  2007 , (1)   [6 ]张甜 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跨文化变量[ J ] 当代经济,2007 ,  (5)   [7 ]刘佳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对策分析[J ] 商场现代  化, 2008 , (4)   [8 ]刘婷 国际商务谈判中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探析[J ] 商场现代  化, 2008 , (5)   [9 ]夏莉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 ] 商业  文化(学术版) , 2008 , (6)   [10 ]生华,徐景升 国际商务谈判的技巧[J ] 北方经贸,1999 , (6)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跨文化商务谈判的作用日益突显。为了清除与国外客户交流的障碍,保证谈判的顺利进行,商务谈判家必须了解并且掌握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性。本文将研究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如中西方之间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价值观差异,思维方式差异,道德与法律制度差异。这将有利于读者意识到文化在国际谈判中的重要性并且学习应对文化差异的各种策略技巧。为了消除这些差异所带来的影响,谈判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跨文化意识,培养全球文化观,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不断提高外语语言应用能力。  中西文化冲突与我国跨文化商务谈判对策  赵伟君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跨文化交际研究所 湖南湘潭市 411207)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跨文化谈判日益频繁,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是我们从事跨文化谈判的前提条件,本文试图从中西方文化冲突的角度探讨涉外商务谈判的某些特点和对策。  [关键词] 文化冲突 谈判对策  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全人类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代为具有应用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等特征的谈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将日益频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外贸、外经、外交谈判也越来越显示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冲突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国际商务谈判的内在规律,寻求加入WTO后我国涉外商务谈判的方法和策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一、西方现代谈判理论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越来越多的人直接或间接地跨进了谈判领域,英美等国仅商务谈判人员就占人口的5%以上。谈判学在西方现代管理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美、英、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都把谈判学作为培养现代政治、经济、管理、外交、政法、教育等人才的重要课程,有的国家还成立了全国性的谈判学会。在西方激烈的竞争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谈判理论,其原则与方法日趋完善和系统化,日益显示出其对谈判实践的指导作用。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尼尔伦伯格的"谈判需要理论"。在与科罗合著的《How to Read a Person Like a Book》和他自己所写的《The Art of Negotiating》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约翰·温克勒的"谈判实力理论"代表著作是《bargaining for Results》;费希尔、尤瑞、雷法等人共同提出的"原则谈判法"("Principled negotiation");卡洛斯的《The Negotiating Game》,从美国人的观点出发,主要研究谈判中策略的运用;等等,其中的"原则谈判法"被誉为"西方谈判理论的集大成者"。原则谈判法的主要内容由四大部分构成:第一,始终强调在触及实质问题时,人与问题一定要分开分别处理;第二,主张谈判的重点应放在利益上,而不是立场上,因此必须随时把握住谈判各方的利益,尽量克服立场的争执;第三,在决定如何实施方案前,先构思各种可能的选择,谈判者应该安排一段特定的时间,构思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创造性地努力避免或削弱各方利益上的冲突,为对方谈判者主动提供某些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提案的机会;第四,坚持客观的标准,谈判者应设法引入尽可能多的具有科学优点的客观标准。客观标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不容易受到非难,而且以客观标准而不是以主观判断来解决问题,沟通和交际会更加顺畅;通过对客观标准的引入及其应用来逐步达成协议,有利于提高谈判效率,减少无谓的争执。纵观西方谈判学的研究和实践,除了对谈判本身固有规律的研究外,还特别注重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观念、传统与习惯对谈判活动的影响,特别针对东方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谈判方略。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加以重视的。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对谈判活动的影响  涉外商务谈判的已方优势首先来自于对对手的了解,并且能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长处,制约对手的长处。搞好谈判,除了谈判者的个人气质、谈判心理因素外,在不同的文化观念、国家制度等影响下形成的谈判习惯及体现在这些习惯中的谈判作风,对于谈判活动的成败,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关系,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其冲突,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西方文化冲突在谈判中的体现  不同的文化特性往往集中地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国民性上。所谓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共有的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上,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特性。国民性形成的基础就是其特有的文化根基。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在谈判过程中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容易产生对立或误解。中国的国民性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那就是十分看重面子"或者说"体面"。在谈判桌上,如果要在"体面"和"利益"这二者中作出选择,中国人往往会选择"体面";而西方人则不一样,他们则看重利益,在"体面"和"面子"二者中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中国人对于谈判的结果是否能为自己脸上争光,看得十分重要,以至有的西方谈判家们在他们的著作中,告诫在和中国谈判时,一定要注意利用中国的这种国民性。很显然,只有正确地认识并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国民性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及时地纠正自己的缺点,强化自身的优势,利用对方的缺点,瓦解对方的优势。  在国际谈判的领域,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差异。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常以自己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而自豪,这种自豪感使中国人富有浓烈的民族感情、宏放的气魄和极强的爱国之心,这对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悠久,文化昭昭,也往往容易产生一种"自傲的偏见",形成一种"面子",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甚至固步自封,这种"面子"心理甚至渗透到几乎所有的领域。英国谈判学家比尔·斯科特在他的谈判学著作中曾对此作过专门分析,他说:"中国人极重面子,在谈判中,如果要迫使中国人做出让步,则千万注意,不要使他在让步中丢面子。同样地,如果我们从原来的强硬立场上后退,也不必在他们面前硬撑,这对我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最后的成交协议,必须是彼此的同事认为是保住了他的'面子',或为他增光的协议。"  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的中国人虽然要"面子",但又决不准别人当众说出来给了他的"面子",否则,也会使他感到不自在。美国人卢西思·W·派伊在他的《谈判作风》一书中指出:"用帮助中国人得到面子的办法可以得到很多东西。"任何时候,如果不给面子,就可能造成损失。看来,西方人对我们的"面子"观念还是看得比较透彻的。我们能否在谈判领域乃至所有的领域克服自身的偏见,是我们能否能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再次成为世界强国的一个重要问题。西方国家的国民性,虽然也千差万别,但确有着一定的共性。在此,特以美国人为例来说明,美国人的国民性,在西方恐怕是最有典型意义的。美国人的国民性特点,既与他们取得的经济成就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其历史传统息息相关。他们崇尚奋斗和独立行动,性格外露,充满自信,热情奔放,美国人的这些特性在社交中随处可见。他们在参与国际事务中,很精于使用各种手段,配合外交谈判,从而谋得利益。由于美国人具有这种特点,所以,他们对表面的、仪式性的东西看得极淡,而对实质性的问题却非常敏感,对直率的谈判对手怀有好感。这一些,相对于中国人的谈判作风而言,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二是伦理和法制观念的差异。在调节人的行为和处理纠纷方面,中西方有着更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中国文化习惯于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而是着重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而大多数西方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更多的是从法律上考虑问题。在中国,"伦理至上"的观念始终占据着人们思想的重要地位,一旦发生纠纷,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崇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在中国人看来认为有着极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于是,很多应该利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感到不习惯,而是习惯于通过"组织"、通过舆论来发挥道德规范化的作用。西方人则与此不同,他们对于纠纷的处置,惯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西方很多个人和公司都聘有法律顾问和律师,遇有纠纷时则由律师出面去处理。一些在中国人看来非得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去解决的纠纷,在西方人看来却未必如此。  2、中国人在数千年的封建文化孕育下建立在社会等级观念上的平均主义倾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中"官本位"的思想又显得十分地突出,它使一些人崇沿官吏而藐视制度、藐视法律,习惯于依靠当官的"后台"来做交易。美国学者帕伊感慨地在其著作中写道:"许多我们会见过的美国工商业者告诉我们:他们已经学会,在中国人中间,只须用口头约定,点一点头,或者握一下手,来决定协议或协议生效的可能"。列述这些差异,只不过重在说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于交往和谈判带来的影响是深刻而复杂的。我们必须深刻而又清醒地认识这一点。  三、我们的对策  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决不可以就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客观地看,中西方文化各具优劣势。我们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冲突的目的就在于:清醒地认识自我,恰当地了解别人,以使我们的涉外谈判真正做到兴利除弊,扬长避短。笔者认为,从以上认识出发我们在涉外谈判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先谈原则还是先谈细节。按照中国文化特点,在谈判时,一般注重"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而西方恰恰相反,他们比较注重"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这种差异常常导致中西方交流中的困难。中国人喜欢在处理麻烦的细节问题之前先就双方关系的一般原则取得一致意见,把具体问题安排到以后的谈判中去解决。这种思维定势在多数情况下,可使我方在以后的讨价还价中,处于较为有利地位。西方人由于对中国人的这种谈判方式不够适应,结果谈判的结局往往是比较地有利于中国人。西方人通常认为细节是问题的本质,因而他们比较愿意在细节问题上多动脑筋,而对于原则性问题的讨论则显得比较松懈。很多事实表明,先谈原则必然会对后面的细节讨论产生制约作用。例如:我国政府在中美建交、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一系列重大涉外谈判中,始终坚?quot;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前提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总揽下,已预先确立了细节谈判的基调,成为控制谈判范围的框架,这就赢得了细节谈判的优势。正是我国政府这一谈判策略的成功应用,使上述外交谈判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良好声誉。  (二)是重集体还是重个人。应当说,中西方在谈判过程中,都是既重集体又重个人的。但相比较而言,西方人比较侧重于强调集体的权力,强调个人的责任,即"分权"。而中国人则比较强调集体的责任,强调个人的权力、即"集权"。这种差异导致谈判场合中出现这样两种现象:西方人表面看来是一两个人出场,但他们身后却往往有一个高效而灵活的智囊群体或决策机构,决策机构赋予谈判者个体以相应的权限,智囊群体辅助其应对谈判中的复杂问题;中方则是众人谈判,一人拍板。可以想象,如果拍板的人是行家里手倒也还好,但如?quot;拍板"者是是外行,那么谈判的风险和结果就难以预料了。因此,我们在谈判中,应当科学而恰当地处理好集体与个人、"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关系,以在与西方人的谈判中始终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  总之,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在谈判桌上各自的谈判作风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有时谈判桌上的困难甚至完全是由谈判作风的不同而导致的。因此,了解中西方谈判作风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找到建设性的沟通渠道,发现导致彼此误解或对立的真正原因,并且有效地利用我们在谈判作风方面的某些优势,克服某些方面的弱点,积极驾驭谈判过程,把握谈判的方向和进度,这是中国的谈判人员应当予以重视的。  [参考文献]  [1](英)比尔斯科特著《贸易谈判技巧》第164页 中国外贸出版社出版。  [2](美)帕伊著《谈判作风》第41页 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  [3]Bell, David and Howard Raiffa 《Marginal Value and Intrinsic Risk Avers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Blaker, Michael 《Japanese International Negotiating Styl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5]Fisher, Poger and William 《Principled Negotiation A Working Guide》Harvard Law School  [6]张河清著《谈判学》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7]张强著 《谈判学导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  [8]唐德根著 《跨文化交际学》 中南大学出版社

撰写文献综述步骤:1、搜索相关文献 在开始搜索文献之前,需要一个明确定义的主题。如果正在写论文或研究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搜索与之相关的研究问题和问题。如果是以独立作业的形式写一篇文献综述,必须选择一个要点,并提出一个中心问题来指导的搜索。2、评价来源 可能无法完全阅读关于这个主题的所有文章,所以必须评估哪些文章与自己的问题最相关。确保使用的来源是可靠的,并确保阅读了自己所研究领域的任何里程碑式的研究和主要理论。可以找到一篇关于谷歌学术的文章,查看被引用了多少次,高引用数意味着这篇文章在该领域有影响力,当然应该被包括在自己的文献综述中。3、识别主题、辩论和差距 组织文献综述的论点和结构,需要理解所阅读的资料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根据阅读和笔记,帮助制定文献综述的结构,并展示自己的研究将如何对现有知识做出贡献。4、概述结构 有各种方法来组织文献综述的主体。在开始写作之前,应该对自己的策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根据文献综述的长度,可以结合这些策略。5、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应该有介绍、主体和结论,每篇文章中包含什么内容取决于文献综述的目标。当写完并修改完文献综述后,不要忘记在提交之前进行校对。

跨文化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 当今,世界经济正趋向国际化,全球化,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大越紧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日益扩大,许多企业冲出国门,在海外投资建厂,建立自己的跨国公司,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在经营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跨文化管理问题。本文即是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在认清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的表现、影响和形成原因。在剖析这些问题的前提下,进而提出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的对策:跨文化理解和交流、进行跨文化培训、实现“本土化”管理、培养学习型组织、、慎选员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化冲突、实现文化合金等。本文最后指出,企业在实行跨文化经营时,应在熟悉和理解国际市场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全球战略,把握进入国际市场的文化时机,这样企业才能出奇制胜,牢牢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正文] 随着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不同经济区域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以及不同国家内部企业之间的人际交往和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尤其是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使全球经济越来越不可分割。跨国公司在全球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问题。由于跨国公司在其经营所在地的雇员不可能全部由总公司派出,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不同传统之间的差异往往造成许多管理上的冲突,很好地协调和解决这些冲突就是跨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所谓跨文化管理,就是如何对于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所关注的问题就是一个带有文化特点的个体行为与另一种文化之间会发生的冲突,冲突的范围和影响,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减少冲突的对策。一、跨文化及跨文化差异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 尽管跨文化管理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在今天跨国经营活动中,跨文化管理仍是企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在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中,由于企业是由两国或多国企业合伙在东道国组成的跨地域、跨国体、跨政体、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实体,所以,文化因素对跨国公司的影响是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的。跨文化是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它包含有双方母国背景文化的差异、双方公司自身的“企业文化”风格差异和员工个体文化差异三个层次的差异。这三个层次的差异与交叉构成了跨文化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 跨文化差异,即文化差异主要是指母国和东道国的文化距离。有调查显示,凡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往往是由于忽略了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恶果。根据现有调查数据,1/3的海外经理未能完成任务便提前回国。事实上,这主要是由于跨国企业没有挑选那些经过文化差异培训的合适人选去海外任职。人们越来越多地面临文化差异的挑战。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差异对决策的影响。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决策者往往根据自身的文化特点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做出价值判断,这种情况在跨国公司管理中可能性较大。人往往是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来判断,并做出决策。第二种是群体中有不同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存在,使得决策模式有所改变。 2、文化差异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文化差异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多以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同的文化模式决定着人们不同的沟通方式。如果沟通双方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则往往增加交往障碍。人类学家爱得华霍尔的高低背景学说,对具有不同的沟通方式研究颇多。霍尔认为,在高背景文化中,信息的传递和沟通是通过体语、上下联系、场景等进行的,这种过程导向型的沟通取决于接收者的诠释。而在低背景文化中,大多数信息是由清晰的符号如语言,文字等进行的,信息的发送者有义务使接收者正确理解信息。一般来说,中国人比较谨慎、害羞、不善交际,不愿意在公开场合暴露自己的感情,属于过程导向型沟通的人。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则往往属于发送导向型的人。因此在中美合资企业内部,基于此而产生的冲突屡见不鲜。二、文化冲突 在跨国公司经营管理中,经营管理人员来自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从而导致文化冲突。 当企业进行跨文化管理时,由于是将两种或几种不同风格的文化进行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改造,这就决定了跨国公司文化具有双重特性,即独特性和多样性、积极性和消极性、渐进性和逆向性。二者往往会在一个很长时期存在并发生作用,彼此之间产生文化冲突。1、文化冲突的表现 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价值观方面的冲突。对经营管理者来说,主要表现为经营、风险观念的差异和冲突;对于普通员工来说,价值观念集中表现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具体地说,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人与组织的管理)、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制定规则与发现例外)、赢得地位和赋予地位(成就者的认定)、平等和层级(提供成员均等的表现机会)之间的冲突,也正是因为存在这些不同的价值选择,跨文化管理中的冲突才有可能发生。 另外文化冲突还表现在经营方式,经营思想、管理风格等方面的冲突。2、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1)价值观念和民族优越感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且他们总是人为自己民族或自己的价值观是最优秀的,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比任何其他的文化价值体系都优越。由于价值观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民族优越感又在母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所以价值观难以变动,而民族优越感又难以消除。这样一来,势必会导致文化冲突的发生。(2)不恰当地运用管理习惯 在一个文化环境中,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管理模式到另一个文化环境中不一定有效。由于缺乏对对方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的理解,而不恰当地坚持自己的管理模式,或由于期望过高,从而导致双方未能建立彼此相互理解信任的协调机制。(3)沟通误会 由于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时间、空间、风俗习惯、价值观、友谊等的不同认识,以及其情感活动的内容、方式、格调、倾向等方面的格格不入,加上一些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不同,往往会加深沟通的难度或导致沟通误会。 例如,中国文化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求“天人合一”,美国文化教育则倾向于人类应该努力政府自然,以积极的态度对付自然界。由于两种文化传统的不同,在进行商业谈判时,常会因文化的差异而导致沟通障碍。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自尊又谨慎,过分强调信任和尊严,是最难谈判的对手和最难理解和适应的人;而在中国人眼里,美国人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务实,但是过于注重金钱和实利,缺乏人情,基于双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对以后的沟通和交往造成障碍。(4)文化态度 当管理者在碰到另文化时,若能理解并正确对待这种文化及由这种文化所产生的个性特征,那么他就能顺利解决在另一种文化中跨文化经营企业这一重大问题。因此,文化态度是决定一位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他文化中管理,经营是否有效的关键。 如果一位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者不熟悉或正视文化与管理的关系,往往会由于文化冲突而影响管理者和东道国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加大管理者和员工、社会之间的距离,影响企业内部上下级的沟通和协调,造成管理困难。三、协调文化差异,解决文化冲突的对策 在跨文化管理中,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文化冲突,只要文化冲突存在,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文化本身具有不易迁移性,在短时间内很难被改变,能改变的只是对待他文化的态度,对他文化了解以及某一文化对组织的相对形象力。 在跨文化管理中,首先需要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有效地实施协调和化解文化冲突的对策。1、文化融合的基本前提(1)确认原则。 没有大的基本原则就不能确定文化中哪些应该扬弃,哪些应该废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要能完成工作任务,他们之间就必须先确定一些原则。(2)相互理解。 在确认原则后,重要的态度和意识就是互相理解。在现实中往往是强势文化影响和同化弱势文化。弱势文化背景下的员工情感、意志、态度、兴趣等会产生挫折感,并由此产生的一些非理性行为,对于这些事先要给予充分重视。(3)相互尊重。 “入乡随俗”是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原则。本土化不论是处于强势还是处于弱势,在本地内依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外来文化尽管可能是强势文化,也不能咄咄逼人处处以自己的原则和规范行事,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当作天下的真理,威逼别人接受。 中国海尔创造了“激活休克鱼”的奇迹,就是在尊重本地文化的基础上,成功地用强势文化成改造了弱势文化,实现了用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证明了成功的文化融合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 2、对策:(1)跨文化理解和交流。 “跨文化理解”是跨文化经营企业存在方式,如果没有跨文化理解,就不会有跨文化合作,更谈不上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理解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理解他文化,首先必须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文化如何影响员工的行为。这种文化的自我意识,使得在跨文化交往中能够成为识别自己文化和他文化之间存在的异同的参照系。 二是有效地跨文化交流,不仅要了解双方所在的大背景的特点,包括语言、思维方法、世界观、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还要了解各自所在文化环境中独特的文化特色;了解环境、目的对双方企业文化的影响;了解企业决策人的文化特征、双方的价值观、对方交流的特点等。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化理解? 首先,我们要在“文化移情”基础上理解他文化。文化移情要求人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摆脱本土化的束缚,以另一个不同文化作为参照系反观自身的文化。 其次,为了促进跨文化理解,还要在跨文化经营中营造有利的条件和气氛。a) 核心技能与跨文化沟通渠道。 许多跨文化经营的成功经验表明,能否基于文化理解统一的价值观体系,在企业内形成一个高效率,有凝聚力的经营领导集体和企业的核心技能,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同时,还需要有意识地在该企业内部建立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跨文化传播组织和跨文化沟通渠道。目的是保证企业由于观念和生活、工作的差异而造成的理解和信任障碍减少到最低,并使这种文化差异仅仅局限在董事会层次而不是经营层次。b) 跨文化参与和跨文化融合。 跨文化经营企业的跨文化管理借助于对跨文化差异的理解以及对跨文化参与的积极实践,以达到跨文化的真正融合,形成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而在管理结构、管理职务和人事政策上完全超越国家和文化的界限,既不可能也不可取。跨文化管理真正需要的是在相互影响的各种需求之间求得浮动的平,这种平衡过程的展开就是跨文化经营企业所面临的跨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例如,中国惠普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惠普文化的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公司理念:共同的长期战略互利,相互的共同管理。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外部的适应性和内部的协调性。 总之,一个跨文化经营的企业必须通过跨文化理解、跨文化参与和融合,通过合适的跨文化管理模式来减少跨文化管理的盲目性,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竞争地位,确保企业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行。同时,企业还要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的激励机制,来最大限度地激发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的积极性,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施。(2)管理者必须仔细考虑文化差异 大多数管理者按照本国方式思考,从而他们大多数情况下受到本国环境的引导。在全球环境中,文化观点—特别是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应该是管理者首先关注的问题。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可以用五个双极尺度来描述:a)权力距离: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部被认可的不平等程度。这可以从相对平等,如美国,到相对不平等,如印度尼西亚。b)个人主义:指在一个国家内部人们倾向于作为个体而存在而是作为群体成员存在的程度。高度个人主义的国家,如美国,期望人们都“用自己的双脚站起来”并准备好自己谋生:高度集体主义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向人们灌输对家庭和群体的尊重,家庭伴随人的一生并且意味着忠诚和保护。c)阳刚:指相对于更“阴柔”的特性,如对人际关系、生活质量、服务和关照的重视度来说,传统的“阳刚”的特征是果断、绩效、成功等。在“阳刚”的社会如日本与在“阴柔”的社会如荷兰,妇女的角色有很大的不同。d)不确定性回避:指人们喜欢清晰的规则和结构,回避不确定性状态的程度。不确定性回避分数较高的国家的人们如日本人,可能会被认为是僵化的;那些低分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如香港人,则被认为是灵活的。e)孔子长期和短期定位的差异学说:长期文化如中国的文化,偏爱未来价值譬如储蓄和坚持;反之,短期文化如美国的文化,偏重过去和现在的价值,譬如与尊重联系在一起的那些东西。 管理人员可以用这五个双极尺度来为每一个已经部署本企业员工的国家做出文化背景介绍,既有利于自身的管理,也能帮助下层管理者和员工做工作。(3)慎重跨国公司员工的招聘和遴选 在招聘员工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有:a)适应当地的劳动立法和社会传统。b)注意东道国的种族、民族和宗教。例如,在印度,等级制度使低社会等级的人主管高社会等级的人就变得不合时宜。在日本,年轻人主管年纪较大的人也不合适。因此,在招聘员工时,不要与东道国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发生冲突。在遴选驻外人员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职业、国际经验以及技术能力。同时还应该考虑个人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灵活应变能力,文化适应能力,语言和交流技能,情感的成熟和稳定,积极性和外交技巧等因素。上述各种因素在跨国公司驻外人员的挑选中,都成为重要的标准。许多跨国公司已经将其规范化、具体化,如高露洁、惠尔普等跨国公司。(4)培训 跨文化经营的企业应通过有效地培训,培养目光长远,能够适应多种文化并具有积极的首创精神的经理人员。 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文化认识、文化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跨文化冲突的处理以及地区环境模拟等。员工和他们的家庭可以通过书籍、讲座和录像带了解东道国的文化、地理、社会和政治历史、气候等环境,也可以利用相似的文化环境进行模拟敏感性训练。跨文化培训包括出国前培训、到任后培训、归国前培训和归国后培训四个环节,缺一不可。驻外人员回国时遇到的文化冲击所造成的危害有时不亚于出国上任时遇到的文化冲击所带来的危害,因此,不能忽略归国前和归国后的培训。 培训跨文化能力,要认真审视企业母文化和异域文化,找出两者的差异,避免进行以自我文化为标准的文化评价。培训时,要强调员工对人际关系的洞察力,员工对文化的敏感性,交际沟通和团队管理与工作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下的跨文化培训,组织的决策者要认识到不仅驻外人员需要培训,组织内部的其他成员也需要培训文化的敏感性。 总之,跨文化培训不是一时一地一次性的培训,而是一个过程。跨文化培训有时还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新环境的需要。(5)经营本土化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跨国公司为保持自己的优势,不断探求新的管理模式。由于企业的兼并、重组,人、材、物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越激烈,很多跨国公司开始将战略定位于“本土化”。其实,最能适应异域文化,最能避免激烈文化冲突的跨文化管理模式就是“经营本土化”。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分支机构便是采用本土化经营的管理模式,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营本土化的优势在于:a)经营本土化能避免与东道国管理人员之间因文化差异而发生的冲突。b)由于跨文化经营的本土化,公司的品牌和经营理念不存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差异,容易被东道国接受。c)通过人员本土化,选用当地的优秀人才进行管理,有利于当地人才的成长和晋升,有利于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d)经营本土化使得在国际营销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采用富有弹性的对策,灵活应对各种随时可能产生的限制性措施。 在经营和实施经营本土化的管理模式时,在员工的当地化、物料的当地化、产品的当地化、利润的当地化等方面必须实行切实贯彻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使跨国公司在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中保持持久的经营优势。(6)培养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某一组织的全体成员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注重学习,传播和创新知识,具备高度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的组织。其特征在于“善于不断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其作用是能够保持员工学习的能力,不断铲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不断突破组织成长的极限,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 把企业建设成学习型团队组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根本体现。只有培养学习型组织,企业才能保持不断创新的理念,才能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同样,企业的每一个成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与企业共同成长,并逐步加强对企业的归属感。(7)以宽容和容忍的态度对待文化冲突 即使准备再充分,跨文化管理中的冲突不可避免。面对冲突,管理者需要一个平和的心态,宽容的态度和理智的处理方式。 要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本土文化要充分理解分析,对其优秀的部分采取学习的态度,对其落后的东西要加以屏除,既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万万不可对本土文化抱有成见,或一概排斥。管理者的立场要客观中立,处理方式要尽量温和宽容。因为文化的变革过程不是一时之事,要有耐心,才能水到渠成,否则,只会前功尽弃,事倍功半。(8)逐步实施文化融合战略,最终实现文化合金 文化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分阶段实施,而文化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文化合金。管理者要时刻关注文化的变化,以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兼收并蓄,集各种文化之所长的文化合金。首先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以什么方式进行文化整合。(9)在人员安置策略桑采用多元中心方式 人员配置是为公司内的各个职位配置合适的雇员的原则和方法。这项工作能挑选具有某项工作要求的特定技能人员,培养和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在传统的以种族为中心的人员配置,即所有主要的管理职务都由总公司所在国的公民来担任的一种人员配置方式,限制了东道国员工的发展机会,会引起不满降低效率,而且容易导致“文化近视”,即公司人员不理解母公司和东道国过之间的文化差异。宝洁公司就曾经在海外市场发生过几起这样的事件。作为对这些失误的纠正,现在宝洁公司聘用了更多的东道国人员来担任国外子公司的高级管理职务。 而多元中心方式,要求用东道国公民管理子公司,而由母公司所在国的公民执掌公司总部的重要职位。采用多元中心方式的一个优点就是公司的“文化近视”出现的可能性减少了,另一个优点就是节省了外派经理的费用以及降低了由此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发生的可能性。但是运用这一方式,一定要注重母公司和子公司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发挥总部的核心优势,提高整体效益。 总之,从全球战略着眼,跨文化管理体现出民族文化对组织功能的影响。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必须首先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方式,了解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方式,不同的激励方法,协调文化差异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虽然文化差异客观存在的确给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与参与国际竞争带来了障碍与困难,但是正是由于存在文化差异,给企业在开拓市场和观念创新方面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因此,企业在实行跨文化经营时,应在熟悉和理解国际市场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全球战略,把握进入国际市场的文化时机,这样企业才能出奇制胜,牢牢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1、赵曼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2、张德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3、卢福财 人力资源管理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4、R、韦思劳迪 人力资源管理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5、李汉雄 人力资源策略管理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26、王云昌 人力资源管理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27、熊敏鹏 人力资源管理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8、王爱林 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 中外管理导报 2/20029、张藕香 并购企业文化整合问题研究综述 经济纵横 7/2003

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 出版社:百花文艺 跨文化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探索

他们天天是资源共享,现大学吧关闭了自己好好的写

跨文化交际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的写法如下:(1)先介绍该领域的研究意义。(2)再写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脉络。(3)之后写目前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及可能的原因。(4)然后写进一步的研究课题、发展方向概况。(5)最后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感想。文献综述的写作难点及方法:一篇好的文献综述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既探赜索隐又如醍醐灌顶。文献综述顾名思义由“综”和“述”组成。前半部分的“综”不算太难,根据所查阅大量的文献进行综合的归类、提炼、概括即可做到的话。后半部分的评“述”与分析则是一篇“综述”质量高下的分界线,这需要融入作者自己理论水平、专业基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问题进行合情合理的剖析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文献综述是对论文选题研究现状的梳理,但并不仅仅是把文献进行简单的堆砌与罗列,而是需要在总结梳理别人研究的同时,对已有的研究做出评价,也就是说有述有评,这也是为什么文献综述也叫做文献述评的原因。

唉唉,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势头很猛啊。居然有这么多在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关注这一话题,无论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毕业的需要。倒也是,学语言就是学文化,只要你学英语你就是在从事跨文化交际活动。问题是你从事跨文化交际活动未必是在搞跨文化研究啊。哦,我也知道说这些没用。于是乎我本着为英语学习者服务到底的态度,打算凭自己的经验为有此需要但却无所适从的朋友们专门写些指南类的东西,以不负这些朋友对我的信任。今天谈第一个相关问题,就是怎么写这方面的论文。 [1] 经验“论文”:比如说你是一名教师,校里要开个教学经验交流会,你就可以按汉语的行文方式来写。先盖个帽,说跨文化交际对教学这般这般重要,你在教学中啊从几个具体方面着手去体现这种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想,结果哩,反响不错,取得了什么什么样的成绩,最后发表一下感想和畅想就成了。这样的论文实际上不叫论文,叫感想或者工作总结。遗憾的是有许多人把这种感想也拿出来公开发表。换句话说,这第一种“论文” 是垃圾,这样的论文一出来,懂行的人就知道你跟本就不懂什么是科研,什么叫论文。要想避免写出这种层次的论文,首先就要丰富自己的相关理论知识,知道国内外在这方面都有哪些研究,研究到了什么地步,还有哪些研究得不够得由你去研究等等。否则你就只能通篇用“我觉得”“我的经验表明”这样苍白的字眼来遮羞,或者用八荣八耻来凑字。不知道我说明白没。 [2] 本科生毕业论文:这是网友们要求我给以帮助要求得最多的方面了,那我就好好说说。首先,一句感慨:本科生能写出什么论文啊?哦,我不是瞧不起本科生噢,只是以事论事。记得三年前我在一个英语聊天室请教过几位海外华人朋友有关论文写作的问题,他们给我的第一句话也是这样:“研究生能写出什么论文啊?”由于我不是博士,所以我就只能厚着脸皮站在硕士的高度给各位提建议了。好,现在我们来做双向思考:本科生写不出什么论文来。原因在于,这四年来不都是在学英语么,没谁给讲过怎么搞科研怎么写论文啊,就是讲了,不也没时间搞么,不是四级就是八级,再不就是口笔译证书、二外、考研等等,忙完了这些,不还得找找工作什么的啊?理由很充足,写不出来正常,写得好就不正常。换个角度来思考:为什么本科生要设个毕业论文呢?简单啊,你已具备了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你的下一步发展必然要向某个专业化方向发展啊。毕业论文便是为你向专业化发展所做的一个铺垫性的工作,让你先了解一下专业化工作的基本程序。嗯,这么一分析我估计你就会明白,学校对你的论文的期望值不高或者说不会是很高。至于怎么个写法,你得接着往下读,哈哈。 [3] 职称论文:本科毕业后,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你要评职称,就得发表论文,省级的或者是国家级的。以教师系列论,助理讲师—讲师—副教授—教授这四个档对论文的要求也不一样。不过,这样的论文是最好写的,国家级的要求有科研及论文写作真本事,在这里就不必谈了,你要是能写这类论文,就不会在这里读我的文章。而省级的论文哩,也很好写的。这类论文啊,可以大致再细分为三类:(1)科研类(我要讲的便以它为导向),用真实的科研数据从事前沿性的研究,是真正的论文;(2)盗版类,盗取他人的科研成果为已所用(有的直接把文章拿过来换一下作者名就发,有的是从三篇同题论文中各取三分之一拼凑而成,有的则要辛苦点把外文译成汉语再标明为自己原创),这类论文大多瞒不过教授或专家的火眼金晴,但瞒一些校报编辑则游刃有余,其是也谈不上什么瞒,毕竟你所写的东西除了可以用于评职外,实际上没几个人会看的,版权问题自然也不用担心。(3)自修类,并不是很懂科研,但自学过一些论文写作方面的东西,也可以搞点儿研究或者说是编点儿研究,按照论文的格式来写,虽谈不上有什么学术价值,但至少是自己闭门造车写成的,也算是对得起良心。所以说啊,搞懂了写作思路,权衡一下自己的实力,也就知道怎么去写这类论文了。我个人觉得这类论文最难写的地方不在其内容本身,而在于其严格的字数要求及各学报自成一体的格式要求。对于这一类论文的质量问题,我有一条根深蒂固的主观评判标准,那就是给你钱发表的是优质论文,你付钱发表的是良、可、劣质论文。我知道这一标准是不正确的,但我坚持。由此看来,我到目前为止所发表的全不是优质论文,但有优质译文,所以我觉得对我个人的发展而言,写论文不如搞翻译。 [4] 研究生论文:研究生论文之不同于本科生论文的地方在于它的正规化与专业化,至少也得由一年的时间来认真完成。而它不同于科研类职称论文的地方则在于它缺少真正的科研支持。研究生就象是个书生,搞得多是纸上谈兵的事儿。当然,受过名师指点的研究生另当别论,只可惜现在研究生与导师比例失调,想得到悉心的指点有点儿不切实际。比较实际的做法啊,就是写二手论文,至于什么是二手论文,我在后面会详细提及。 [5] 博士论文:没写过,无可奉告。 找到自己的位置了么?我喜欢写的是我的分类中的科研类职称论文,因此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会按这一标准来介绍跨文化交际论文的写法,你可以以这种正规的写法做参照点,然后去实现你自己的目的。

跨文化方面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可以写总体的发展方向、未来可能的方向、存在的不足(研究方法、跨文化研究等)以及如何改进、、、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  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接触与合作日益增强,中国更以其经济  的快速增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世人的关注。越来越  多的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做生意,于是,跨文化商务谈判也随  着国际经贸往来的日渐频繁而增多。所谓谈判,就是通过  双方或多方协商各自的利益、需求和期望,最后达成协议。  Ghauri 提出了谈判的社会心理模式,把谈判界定成五要  素:谈判目标,交流和行为,传统与文化,谈判环境,谈判结  果。其中,目标是前提,交流和行为是载体、是手段,结果是  必然,文化和传统是影响谈判的主观因素,贯穿于谈判的各  个环节,是对跨文化谈判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在商务谈  判中,由于参与者来自不同国家,受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  教信仰和教育环境等的影响,其文化背景存在明显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件事、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都  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从而导致信息不能准确地转达  给对方,甚至信息被曲解,发生文化冲突和障碍。因此,研  究跨文化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差异因素  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第一,寒暄,谈  一些与工作不相干的话题;第二,交流与工作相关的信息;  第三,进行说服;第四,做出让步并最终达成协议。在这几  个阶段中,文化因素对谈判的影响是全方位、全系统、全过  程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语言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商  务谈判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谈判者运用语言进行协调磋商、  谋求一致的过程。一般人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理解讲话内容  尚有误差,那么不同文化背景导致的理解误差可能会更大。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有其独特的建构信息方  式。除了用语言传达信息外,双方还可通过非语言方式沟  通。非语言的表现形式分为三大类:一是无声语言,包括停  顿和体语,其中体语又分为动态体语(手势语、目光语和微  笑语等) 和静态体语(身态语和服饰语) 两部分;二是类语  言,主要是指说话时的重音、语调和笑声;三是时空语言,主  要是指环境和时间。非语言交流以其丰富的内涵、多变的  形式及语言表达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占据着信息表达的重  要空间。例如,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是以点头方式来表示赞  成的,但在印度、尼泊尔等国则以摇头方式来表示肯定。再  如,若在谈判中保持沉默,美国人会对此极为反感,觉得不  自在,认为是冷场;而日本人却认为保持沉默有必要,可以  促进非口头意见交换和感情移入。  人类学家霍尔( Edward Hall) 按语言表达直接程度的  大小把社会分为高语境社会( high - context society) 和低  语境社会(low - context society) 。在高语境社会里,同民  族的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间的熟悉使人们的非语言交  流占了大量比重,语言只是信息传递的一部分。所以,中国  的国际商务谈判者总是含蓄而间接地表达见解,很少直接  予以拒绝或反驳,并且把和谐看做实现价值的先决条件,谈  判中尽量避免摩擦,用语礼貌含蓄,追求永久性的友谊和长  期合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文化中的交流方式  属于低语境,因为漫长的移民和相互交融的过程造成彼此  交流的困难,语言表达的清晰和直接就变得尤为重要。所  以国际商务谈判桌上的美国人热情坦诚、滔滔不绝、口若悬  河,喜欢用确切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向,是就是,非就  非,很少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模拟谈判研究表明,作为谈判沟通技巧的种种语言行  为方式的使用频率呈现一定差异性。而非语言行为方面的  文化差异比较隐蔽。比较而言,日本商人的相互交流风格  是最礼貌的。法国商人的谈判风格最为放肆,频繁使用威  胁和警告语言。  (二) 空间观  西方人一般有很强的空间领域感和个人秘密感,由于  这两种需要,他们常用墙、门以及夹板把个人工作或生活的  地域隔起来,如果门开着就意味着一种邀请。与空间观直  接相连的是人与人交谈时的距离。距离反映了谈话者双方  的社会身份。在西方,上司与下属交谈时,总保持相当宽的  距离;而社会地位相等的双方交谈时,空间则相对缩小。在  商务活动中,双方一般保持一臂之远,在4 - 12 英寸之间,  在此距离内,交际者可以轻声谈话,但看不到彼此面部的细  微表情,由此称之为礼貌距离。  (三) 时间观  文化不同,对时间的期求和处理的规则也不同。美国  人视时间为金钱,时间观念很强。因此,他们总是十分守  时,见面后,相互之间一般只简单寒暄几句就进入主题,期  望在20 - 30 分钟内解决问题。而阿拉伯、南美和亚洲某些  商务会谈可能一连数小时,甚至数次都不涉及正题,而且有  一些必不可少的客套,诸如拉家常、喝咖啡或饮茶之类,其  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此,美国人则视为浪  费时间。  (四) 思维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往往会  遭遇思维方式的冲突。以东方和英美文化为例,两者在思  维方面的差异有三个方面:一是东方文化偏好形象思维,英  美文化偏好抽象思维;二是东方文化偏好综合思维,英美文  化偏好分析思维;三是东方文化注重统一,英美文化注重对  立。例如,在谈判方法上,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  在谈判中采用的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从笼统到具体,先就  总体原则达成共识,然后依次解决具体问题;而西方人着重  具体,谈判一开始就急于谈论具体条款。在美国,如果一半  的问题确定下来,那么可以说谈判就算完成了一半,但是在  日本好像什么事也没定下来。  美国学者斯图尔特在其《美国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  美国人具有抽象分析和实用的思维取向,他们的思维过程  是从具体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概括,从中得出结论性的东  西。欧洲人更看重思想和理论,他们的演绎型思维方式侧  重的是感知世界和象征思维,他们喜欢运用逻辑手段从一  个概念推导出另一个概念,他们依赖思想的力量。中国人  偏好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习惯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  整体,将它的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考虑。  (五) 意识差异  了解中西方意识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找到有效的沟通  渠道,驾驭谈判过程,把握谈判的方向和进度。以下列举了  一些常见的意识差异:   决策意识  当面对复杂的谈判时,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将使用不同  的方式做出决定。比如,对于日本人来说,决策是集体的事  情,需要得到管理层的一致同意。日本人的价值观念和精  神取向都是集体主义的,以集体为核心。而在德国,决策权  一般在公司的最高层手中。   人情意识  中国有别于西方的一个特色就是人情问题,凡事讲究  人情,讲究面子,所以在谈判中,也不可避免受此影响。而  且,中国谈判者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认为个人间的融  洽关系对于谈判的成败有很大影响。西方人在现行的市场  经济条件下,强调对利益的追求。虽然也很注重谈判中的  人际关系,但他们一切以利益为重,在人情和利益两难的情  况下,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   利益意识  商务谈判的目的主要是获取经济利益。在现代社会,  中西谈判者都具有利益意识,双方谈判的目标集中而鲜明  地指向利益,并以利益作为谈判的主要评价指标。但是,中  国谈判者的利益意识没有西方谈判者那么明确和强烈。  三、如何克服文化障碍  (一) 语言策略   尊重和采取对方的立场  一个高明的谈判者在谈判中,即使目的是宣扬自己的  产品,也不应口口声声地讲“我”“我们”。而应该采取对方  的立场和对方的态度,变“self - attitude”为“other - atti2  tude”。具体讲,就是在谈判中要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例 A :We are sending the document s to you by Air  E  B We are rushing the document s to you by Air  E  例 A : We have a good selection of winter clothes at  China’s Autumn Export Commodities F  B : You can choose f rom a very good selection of  winter clothes at China ’s Autumn Export Commodities  F   减少感情对立,扩大积极乐观  谈判中,谈判者要减少自己与谈判对方在感情上的对  立,减少谈判中消极悲观的一面,扩大乐观积极的一面。  例 A :Because of recent heavy demand , we will not  be able to deliver your goods before August   B :Although the recent demand is heavy , we will  do our best to deliver your goods by August   例 A : Since you did not confirm the sample color ,  we can’t dye the bulk fabric  B :We will dye the bulk fabric as soon as you con2  firm the sample   (二) 建立跨文化谈判意识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必须加强文化谈判意识,要认识到  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在需求、动机和信念上的不同,学会  了解、接受、尊重对方文化。然而,认识到文化差异不意味  着一定能很容易地克服它们的影响,但至少可以避免因对  文化的无知而导致国际商务谈判出现障碍。  (三) 克服文化偏见  法国的文化研究专家Andre Laurent 曾指出:“我们自  己的文化已经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以致于我们看不见  我们自己的文化,而正是由于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盲点,使得  我们总是认为别人的文化与我们自己的文化相类似。当受  其他文化影响的人们的行为与我们的行为不一致时,我们  经常表现出非常吃惊甚至沮丧的情绪。”在国际商务谈判  中,我们要克服这一点,要正确地认识和接受谈判双方的文  化差异。  总之,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是一个核心理  念,谈判参与者在不同谈判步骤和谈判场所中运用的谈判  策略都会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要了解中西文化差  异,克服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使跨文化商务谈判得以顺  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 ]安国源 对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的探讨[J ] 商场现代  化,2005 , (26)   [2 ]刘白玉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J ] 商场现代化,  2005 , (10)   [3 ]徐洁, 王玮, 韩朝旭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J ] 商  场现代化,2007 , (11)   [4 ]崔苏卫 国际商务中的谈判技巧[J ] 镇江高专学报,2004 , (4)   [5 ]邹芙林 试论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 ] 企业经济,  2007 , (1)   [6 ]张甜 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跨文化变量[ J ] 当代经济,2007 ,  (5)   [7 ]刘佳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对策分析[J ] 商场现代  化, 2008 , (4)   [8 ]刘婷 国际商务谈判中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探析[J ] 商场现代  化, 2008 , (5)   [9 ]夏莉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 ] 商业  文化(学术版) , 2008 , (6)   [10 ]生华,徐景升 国际商务谈判的技巧[J ] 北方经贸,1999 , (6)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跨文化商务谈判的作用日益突显。为了清除与国外客户交流的障碍,保证谈判的顺利进行,商务谈判家必须了解并且掌握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性。本文将研究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如中西方之间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价值观差异,思维方式差异,道德与法律制度差异。这将有利于读者意识到文化在国际谈判中的重要性并且学习应对文化差异的各种策略技巧。为了消除这些差异所带来的影响,谈判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跨文化意识,培养全球文化观,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不断提高外语语言应用能力。  中西文化冲突与我国跨文化商务谈判对策  赵伟君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跨文化交际研究所 湖南湘潭市 411207)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跨文化谈判日益频繁,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是我们从事跨文化谈判的前提条件,本文试图从中西方文化冲突的角度探讨涉外商务谈判的某些特点和对策。  [关键词] 文化冲突 谈判对策  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全人类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代为具有应用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等特征的谈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将日益频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外贸、外经、外交谈判也越来越显示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冲突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国际商务谈判的内在规律,寻求加入WTO后我国涉外商务谈判的方法和策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一、西方现代谈判理论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越来越多的人直接或间接地跨进了谈判领域,英美等国仅商务谈判人员就占人口的5%以上。谈判学在西方现代管理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美、英、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都把谈判学作为培养现代政治、经济、管理、外交、政法、教育等人才的重要课程,有的国家还成立了全国性的谈判学会。在西方激烈的竞争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谈判理论,其原则与方法日趋完善和系统化,日益显示出其对谈判实践的指导作用。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尼尔伦伯格的"谈判需要理论"。在与科罗合著的《How to Read a Person Like a Book》和他自己所写的《The Art of Negotiating》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约翰·温克勒的"谈判实力理论"代表著作是《bargaining for Results》;费希尔、尤瑞、雷法等人共同提出的"原则谈判法"("Principled negotiation");卡洛斯的《The Negotiating Game》,从美国人的观点出发,主要研究谈判中策略的运用;等等,其中的"原则谈判法"被誉为"西方谈判理论的集大成者"。原则谈判法的主要内容由四大部分构成:第一,始终强调在触及实质问题时,人与问题一定要分开分别处理;第二,主张谈判的重点应放在利益上,而不是立场上,因此必须随时把握住谈判各方的利益,尽量克服立场的争执;第三,在决定如何实施方案前,先构思各种可能的选择,谈判者应该安排一段特定的时间,构思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创造性地努力避免或削弱各方利益上的冲突,为对方谈判者主动提供某些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提案的机会;第四,坚持客观的标准,谈判者应设法引入尽可能多的具有科学优点的客观标准。客观标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不容易受到非难,而且以客观标准而不是以主观判断来解决问题,沟通和交际会更加顺畅;通过对客观标准的引入及其应用来逐步达成协议,有利于提高谈判效率,减少无谓的争执。纵观西方谈判学的研究和实践,除了对谈判本身固有规律的研究外,还特别注重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观念、传统与习惯对谈判活动的影响,特别针对东方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谈判方略。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加以重视的。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对谈判活动的影响  涉外商务谈判的已方优势首先来自于对对手的了解,并且能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长处,制约对手的长处。搞好谈判,除了谈判者的个人气质、谈判心理因素外,在不同的文化观念、国家制度等影响下形成的谈判习惯及体现在这些习惯中的谈判作风,对于谈判活动的成败,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关系,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其冲突,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西方文化冲突在谈判中的体现  不同的文化特性往往集中地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国民性上。所谓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共有的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上,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特性。国民性形成的基础就是其特有的文化根基。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在谈判过程中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容易产生对立或误解。中国的国民性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那就是十分看重面子"或者说"体面"。在谈判桌上,如果要在"体面"和"利益"这二者中作出选择,中国人往往会选择"体面";而西方人则不一样,他们则看重利益,在"体面"和"面子"二者中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中国人对于谈判的结果是否能为自己脸上争光,看得十分重要,以至有的西方谈判家们在他们的著作中,告诫在和中国谈判时,一定要注意利用中国的这种国民性。很显然,只有正确地认识并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国民性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及时地纠正自己的缺点,强化自身的优势,利用对方的缺点,瓦解对方的优势。  在国际谈判的领域,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差异。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常以自己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而自豪,这种自豪感使中国人富有浓烈的民族感情、宏放的气魄和极强的爱国之心,这对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悠久,文化昭昭,也往往容易产生一种"自傲的偏见",形成一种"面子",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甚至固步自封,这种"面子"心理甚至渗透到几乎所有的领域。英国谈判学家比尔·斯科特在他的谈判学著作中曾对此作过专门分析,他说:"中国人极重面子,在谈判中,如果要迫使中国人做出让步,则千万注意,不要使他在让步中丢面子。同样地,如果我们从原来的强硬立场上后退,也不必在他们面前硬撑,这对我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最后的成交协议,必须是彼此的同事认为是保住了他的'面子',或为他增光的协议。"  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的中国人虽然要"面子",但又决不准别人当众说出来给了他的"面子",否则,也会使他感到不自在。美国人卢西思·W·派伊在他的《谈判作风》一书中指出:"用帮助中国人得到面子的办法可以得到很多东西。"任何时候,如果不给面子,就可能造成损失。看来,西方人对我们的"面子"观念还是看得比较透彻的。我们能否在谈判领域乃至所有的领域克服自身的偏见,是我们能否能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再次成为世界强国的一个重要问题。西方国家的国民性,虽然也千差万别,但确有着一定的共性。在此,特以美国人为例来说明,美国人的国民性,在西方恐怕是最有典型意义的。美国人的国民性特点,既与他们取得的经济成就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其历史传统息息相关。他们崇尚奋斗和独立行动,性格外露,充满自信,热情奔放,美国人的这些特性在社交中随处可见。他们在参与国际事务中,很精于使用各种手段,配合外交谈判,从而谋得利益。由于美国人具有这种特点,所以,他们对表面的、仪式性的东西看得极淡,而对实质性的问题却非常敏感,对直率的谈判对手怀有好感。这一些,相对于中国人的谈判作风而言,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二是伦理和法制观念的差异。在调节人的行为和处理纠纷方面,中西方有着更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中国文化习惯于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而是着重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而大多数西方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更多的是从法律上考虑问题。在中国,"伦理至上"的观念始终占据着人们思想的重要地位,一旦发生纠纷,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崇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在中国人看来认为有着极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于是,很多应该利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感到不习惯,而是习惯于通过"组织"、通过舆论来发挥道德规范化的作用。西方人则与此不同,他们对于纠纷的处置,惯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西方很多个人和公司都聘有法律顾问和律师,遇有纠纷时则由律师出面去处理。一些在中国人看来非得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去解决的纠纷,在西方人看来却未必如此。  2、中国人在数千年的封建文化孕育下建立在社会等级观念上的平均主义倾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中"官本位"的思想又显得十分地突出,它使一些人崇沿官吏而藐视制度、藐视法律,习惯于依靠当官的"后台"来做交易。美国学者帕伊感慨地在其著作中写道:"许多我们会见过的美国工商业者告诉我们:他们已经学会,在中国人中间,只须用口头约定,点一点头,或者握一下手,来决定协议或协议生效的可能"。列述这些差异,只不过重在说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于交往和谈判带来的影响是深刻而复杂的。我们必须深刻而又清醒地认识这一点。  三、我们的对策  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决不可以就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客观地看,中西方文化各具优劣势。我们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冲突的目的就在于:清醒地认识自我,恰当地了解别人,以使我们的涉外谈判真正做到兴利除弊,扬长避短。笔者认为,从以上认识出发我们在涉外谈判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先谈原则还是先谈细节。按照中国文化特点,在谈判时,一般注重"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而西方恰恰相反,他们比较注重"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这种差异常常导致中西方交流中的困难。中国人喜欢在处理麻烦的细节问题之前先就双方关系的一般原则取得一致意见,把具体问题安排到以后的谈判中去解决。这种思维定势在多数情况下,可使我方在以后的讨价还价中,处于较为有利地位。西方人由于对中国人的这种谈判方式不够适应,结果谈判的结局往往是比较地有利于中国人。西方人通常认为细节是问题的本质,因而他们比较愿意在细节问题上多动脑筋,而对于原则性问题的讨论则显得比较松懈。很多事实表明,先谈原则必然会对后面的细节讨论产生制约作用。例如:我国政府在中美建交、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一系列重大涉外谈判中,始终坚?quot;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前提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总揽下,已预先确立了细节谈判的基调,成为控制谈判范围的框架,这就赢得了细节谈判的优势。正是我国政府这一谈判策略的成功应用,使上述外交谈判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良好声誉。  (二)是重集体还是重个人。应当说,中西方在谈判过程中,都是既重集体又重个人的。但相比较而言,西方人比较侧重于强调集体的权力,强调个人的责任,即"分权"。而中国人则比较强调集体的责任,强调个人的权力、即"集权"。这种差异导致谈判场合中出现这样两种现象:西方人表面看来是一两个人出场,但他们身后却往往有一个高效而灵活的智囊群体或决策机构,决策机构赋予谈判者个体以相应的权限,智囊群体辅助其应对谈判中的复杂问题;中方则是众人谈判,一人拍板。可以想象,如果拍板的人是行家里手倒也还好,但如?quot;拍板"者是是外行,那么谈判的风险和结果就难以预料了。因此,我们在谈判中,应当科学而恰当地处理好集体与个人、"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关系,以在与西方人的谈判中始终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  总之,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在谈判桌上各自的谈判作风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有时谈判桌上的困难甚至完全是由谈判作风的不同而导致的。因此,了解中西方谈判作风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找到建设性的沟通渠道,发现导致彼此误解或对立的真正原因,并且有效地利用我们在谈判作风方面的某些优势,克服某些方面的弱点,积极驾驭谈判过程,把握谈判的方向和进度,这是中国的谈判人员应当予以重视的。  [参考文献]  [1](英)比尔斯科特著《贸易谈判技巧》第164页 中国外贸出版社出版。  [2](美)帕伊著《谈判作风》第41页 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  [3]Bell, David and Howard Raiffa 《Marginal Value and Intrinsic Risk Avers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Blaker, Michael 《Japanese International Negotiating Styl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5]Fisher, Poger and William 《Principled Negotiation A Working Guide》Harvard Law School  [6]张河清著《谈判学》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7]张强著 《谈判学导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  [8]唐德根著 《跨文化交际学》 中南大学出版社

文献综述是对论文选题研究现状的梳理,但并不仅仅是把文献进行简单的堆砌与罗列,而是需要在总结梳理别人研究的同时,对已有的研究做出评价,也就是说有述有评,这也是为什么文献综述也叫做文献述评的原因。

跨文化交流的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回答 您好鸭!很高兴能认识你并能为您解决问题,因为找资料和分析答案需要一定时间的请您耐心等待好吗,有答案我会第一时间给您回复的呢,希望您理解,请您稍等一会儿 文献综述是指作者在确定论文选题时,结合其他文献的观点、研究及发展的方向,最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还要根据自己对参考文献的认识,进行深入的、系统的、全面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文献综述的字数也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第一,必须是最新几年的,第二,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献综述引用不需要太多,根据各学院要求与自己的论文要求所定,一般为13篇左右。给大家看一下大概框架。 结尾部分也是总结部分,它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祝您生活愉快!同时觉得回复很满意的话可以给个赞,谢谢亲! 提问 一般结尾是多少个字 回答 结尾尽量控制在150个字左右差不多了呢 提问 一般这种参考文献在哪里找啊? 回答 知乎,还有各大回答的平台,浏览器,百度都可以找到 呢 提问 好的 拜拜 更多10条 

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写,但是又急着交。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就是去知网上面找你要写的那方面的硕士论文,上面有完整的文献综述(那最好,你稍稍改动即可),如果是开题报告形式,你就可以找好它上面的内容(其实跟文献综述写的内容差不多,只是格式和形式不太一样)。你按照以下的提纲自己复制粘贴内容即可(我们这学期写了一篇文献综述),也有可能每个学校的要求提纲不太一样,不过都是差不多的不用太担心,主要是内容要找准: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5个字,要简练准确,副标题统一为“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可分两行书写;摘要:中文摘要字数应在300字左右,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内容要相对应;关键词:关键词以3—5个为宜,应该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分号隔开;正文:正文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内容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观点正确,能运用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分析方法,并能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工具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文章主体字数为4000字以上。正文基本结构如下: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二、有关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一)国外研究成果(二)国内研究成果(三)对研究成果的评述(这个地方就不要把引用的写出来了,我被我们老师就批了)三、基本研究思路(最好有图,把你参考的文章所有的提纲画一个简易图即可,不单是自己的文献综述,是你参考的整篇论文的内容)四、研究方法及创新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出,只列出作者直接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文献资料,一律列在正文的末尾,特别在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时,应在引用处加以说明。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不应少于五条。希望对你有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