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生殖与发育杂志投稿要求

发布时间:

生殖与发育杂志投稿要求

新手投入写作之前要先确定自己擅长的写作领域和文体。选择适合自己的投稿目标平台。新手投入写作之前要先确定自己擅长的写作领域和文体。先从自己的长项入手,擅长各种散文就先多写多练散文,作为自己投稿写作生涯的突破口。新手必须有一样拿得出手的才行,先求专再求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先不要写,驾驭不好的文体先不要尝试,开始的时候信心最重要,不要看到征稿启事就按捺不住,要先认真分析结合自身情况再做决定。万事开头难,通过自己擅长的文体打开突破口,积累自信以后路就好走多了。选择适合自己的投稿目标平台。新手最初的平台选择不宜盲目追求高大上,国内一线报纸杂志每天的投稿量数不胜数,作为新手选择这样高起点的平台难以出头,不如把目光锁定在那些三线媒体杂志,你所在城市的地市级报纸就是个稳妥的选择。报纸发行量大,且每天都会出版,对读者来稿的需求量也大,竞争相对比杂志低一些。你只需买份报纸找到上面的评论版以及副刊版,仔细研读上面的征稿启事,看清要求,一旦有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就要马上动笔,早写完早投给编辑,这样见报的希望也会大一些。切记,一定要按照征稿启事上的要求写作。值得一提的是,给报纸投稿一定要对这份报纸有个初步的了解,风格、定位等等要明确,虽然全国的城市生活类报纸都差不多,但各家报社对稿子的口味还是有所不同的,这需要你多研究一下这份报纸每天评论版上发表的文章是什么风格?副刊版上登出的文章又有什么特色?同样的题目你会怎么去写?你写出的有没有见报的文章好?多找找差距和不足。另外,投稿前不要随便联系编辑,直接写完稿子按照联系地址投给他就好,稿子多日未见发表可以适当联系下编辑,一定要注意态度谦和些。当你在报纸上发表的稿子越来越多之后,经验积累得足够丰富了,你也可以尝试更高的挑战,向杂志社投稿。杂志社跟报社的情况不同,由于出版周期长,再加上对稿件风格文体要求更严格,投稿难度要大得多,所以前期要投入的精力也比较多。跟向报社投稿一样,起初你需要多买几期你要投稿的杂志,研究各个栏目的定位,把握杂志面向的读者群的口味,写读者爱看的文章,尤其是故事性强的小说等等。揣摩编辑的喜好,记住各各栏目编辑的名字,查看杂志每一期相应编辑选择的文章,把握编辑的审美口味。这些工作必须去做,心里有把握了在动笔写,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不论是给报社还是向杂志社投稿,一定要认清和编辑的关系,我们投稿的文章是为了给广大读者看的,就应该迎合读者的口味,而编辑的工作是为了帮读者选择可读性强的好文章,本质上说,你和编辑都是为读者服务的,同时编辑还掌握着你投稿文章的命运,所以一定要和编辑搞好关系,不需要刻意低声下气地讨好,起码的尊重就足够,理解编辑工作的辛苦之处,要多换位思考,甚至要养成一种编辑思维,文章写好后要用编辑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文章,不要给编辑增加额外的工作量。要多注意细节,在这种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得到互相的尊重,编辑也才会对作者印象深刻,不要自视甚高,即使编辑没有认可自己的文章也不要觉得编辑没有眼光,调整好心态继续努力。

请见下面两个链接:第一个影响因子367,第二个影响因子653,都是植物生理方面的国际顶级杂志。

伦理学声明,就是你交稿时需要提交的伦理学方面的声明,有时需要写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Ethical Approval如果单位没有固定的模板,需要自拟,可以使用我附件中的这个模板打印签名后在单位盖章扫描过去!希望能帮到你!投稿涉及动物实验,杂志社要求医学知情同意书,一般大学院所有应该有动物研究伦理委员会。他们应该有同意作动物研究的审批程序、相关文件,和申请指南。例如,香港大学动物研究课题除了要申请动物实验许可(Approval)外,所有作动物实验的研究人员均须申请有效的作动物实验的执照(Animal licenses)。Ethical Guidelines:Please provide a statement describing any ethical guidelines under which your research was carried When ethics approval was not required, a simple statement that “Ethics approval was not required for this ” is This should be placed below the Acknowledgements Where appropriate, please state the approval from the relevant institutional ethics committee and/or how you dealt with the issues of protecting your

一、要知道自己的文章属于哪一类的(花时间去了解一下自己所写的文章和要投的杂志风格是否一致),否则很容易被杂志列入黑名单。二、要查清楚所投杂志的周期,是旬刊,半月刊,月刊,还是季刊?三、要了解所投杂志的级别(重点、核心,还是普通),了解之后再根据自己的文章质量选择相关杂志。四、杂志分为学报和普通杂志,应选择与自己专业关系密切的杂志,投学报也可以。五、要注意自己文章的篇幅,比较严谨的水平较高的杂志一般要求字数8000左右,甚至要求10000—15000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讲清楚。六、严格按照杂志的版式投稿。

生殖与发育医学杂志投稿要求

达晋编译-专业的SCI论文服务机构为您解答:一般的话你这样的发表医学类的SCI,建议你发表这些:Cellular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652   Gene 319  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146  CLINICAL & TRANSLATIONAL ONCOLOGY 075  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 764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599  Medical Oncology 468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 542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551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134  NEUROL SCI 783

一、对稿件的要求 医学伦理问题及知情同意: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提供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文件及受试对象或者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 基金项目: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为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攻关项目,应以脚注的第一项注于文章首页左下角,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269);“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3AA205005)。”并须附基金项目证明复印件。 题名:力求简明、醒目,能准确反映文章主题。中文题名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最好不设副标题,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尽量不使用缩略语。英文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 作者署名: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前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改动,确需改动时必须出示单位证明并需全体作者签名同意。作者单位名称(写出所在科室)及邮政编码脚注于首页左下方,必须注明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Email地址。作者应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与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须同时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附外籍作者亲笔签名同意在该刊发表的函件。集体署名的文章于题名下列署名单位,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并须明确该文的主要责任者,在论文首页脚注通信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及Email地址。通信作者一般只列1位,由投稿者确定。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的单位及姓名。 摘要:论著需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应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英文摘要应包括题名、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每个字母大写,名首字母大写,双字名中间加连字符)、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国名及Email地址。应列出全部作者姓名,如作者工作单位不同,只列出通信作者的工作单位,通信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时在通信作者的单位名称首字母左上角加“*”。例如:“LIN Xian-yan,WU Jian-ping,QIN Jan,LIU HDepartment of Pediatric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34,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IN Xian-yan,Email: ”。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400个汉字,英文摘要为250个实词左右。英文摘要一般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但为了对外交流的需要,可以略详。 关键词: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关键词尽量从美国NLM的MeSH数据库中选取,其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的专业术语(自由词)可直接作为关键词使用,建议排在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还原为全称;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用“;”分隔。 统计学方法(1) 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19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 (中位数仍用M);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③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下标为x拔); ④ 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F检验用英文大写F;⑥卡方检验用希腊文小写χ;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⑧自由度用希腊文小写ν;⑨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值、q值等)。(2) 研究设计:应告知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方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告知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告知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告知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3) 资料的表达与描述:用 表达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M(QR)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统计表时,要合理安排纵横标目,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用统计图时,所用统计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相匹配,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4) 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定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χ检验。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直线回归分析;对具有重复实验数据检验回归分析资料,不应简单化处理;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和评价。(5) 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当P < 05(或 P < 01)时,应说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应说对比组之间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等),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45,χ=68,F =79等);在用不等式表示P值的情况下,一般情况下选用P > 05、P < 05和P < 01 3种表达方式即可满足需要,无须再细分为P < 001或P < 0001。当涉及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可信区间。 名词术语: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药名一般不得使用商品名,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中医名词术语按GB/T 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执行,经络针灸学名词术语按GB/T 2-1997《经穴部位》和GB/T 3-1997《耳穴名称与部位》执行。中药应采用正名,药典未收录者应附注拉丁文。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等,人名可以用中译文,但人名后不加“氏”(单字名除外,例如福氏杆菌);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可以写成巴宾斯基征,不得写成Babinsk’s征,也不写成巴宾斯基氏征。文中尽量少用缩略语。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例如:DNA、RNA、HBsAg、PCR等。尚未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以及原词过长、在文中多次出现者,若为中文可于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写出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缩略语;若为外文可于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外文全称及其缩略语。例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宜使用缩略语,以免影响论文的可读性。西文缩略语不得拆开转行。 图表:原稿中每幅图表单占1页,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建议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和统计学处理内容(如t值、P值等),则在此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线条图的绘制,高宽比例以5:7为宜。电子版投稿中,图片建议采用jpg格式。如文稿为Word文档,则所有图片均需另附原图,要求图片分辨率不小于300 dpi。如图片用Photoshop编辑过,请将图片保存为psd格式,且不要合并图层;若用Excel或SPSS等软件作图,请将 xls、ht等文件附上,以方便编辑。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图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 计量单位:执行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规定及其书写规则,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注意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用。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采用ng·kg·min的形式;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数幂亦不可混用。应尽可能使用单位符号,也可以与非物理单位(如:人、次、台等)的汉字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如:次/min。如有必要先列出法定计量单位数值,括号内写旧制单位数值;如果同一计量单位反复出现,只在首次出现时注出法定与旧制单位换算系数,然后列法定计量单位数值。参量及其公差均需附单位,当参量与其公差的单位相同时,单位可只写1次,即加圆括号将数值组合,置共同单位符号于全部数值之后。例如:“4 ng/L±2 ng/L”可以表示为“(4±2) ng/L”。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字,如吸光度(旧称光密度)的符号为A,“A”为斜体。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卫生部联合发出的质技监局量函[1998]126号文件《关于血压计量单位使用规定的补充通知》,凡是涉及人体及动物体内的压力测定,可以使用毫米汞柱(mm Hg)或厘米水柱(cm H2O)为计量单位,但首次使用时应注明mm Hg或cm H2O与kPa的换算系数(1 mm Hg = 133 kPa,1 cm H2O = 098 kPa)。 数字:执行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5位数字时,每三位一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如:“71,476,56”应写成“71 476 56”。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95%不能写成5~95%,(2±6)%不能写成2±6%。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按下列方式书写:4 cm ×3 cm×5 cm,不能写成4×3×5 cm。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基本执行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不包括已被接受的待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引用文献(包括文字和表达的原意)务请作者与原文核对无误。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勿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同一文献作者不超过3人全部著录;超过3人可以只著录前3人,后依文种加表示“,等”的文字。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外国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缩写形式,缩写名后不加缩写点;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不用“和”、“and”等连词。题名后标注文献类型标志对电子文献是必选著录项目,其他文献可选择标注。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参照GB 3469《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码。每年连续编码的期刊可以不著录期号。

呵呵,现在投稿后会得到回复,如果应用,会跟你要稿费的,每个字多少钱都有标准,加图另算。如果不是为了晋级,还是不要搞这个,你辛辛苦苦的成果别人不见得相信,抄得80年代的论文却横行天下,有钱,就有论文,就有著作,都是钱堆出来的

生殖与发育杂志投稿

还在傻乎乎的想学微生物啊,你有没有考虑过学完了毕业找工作的问题。即使你考上了研,前途也一片黯淡。从过来人的角度我劝你赶快转行,跳出这个火坑。以下是一个学生物的前辈的肺腑之言,这里转发一下。虽说这位前辈好像应该是在欧洲的留学生,但欧美的学生物的都惨成这样,你以为国内的就会好到哪里去。况且这些欧美的生物博士们找不到工作全都回国,国产的土硕士,博士怎么和这些人竞争。清醒些吧,还在学生物类专业的学弟学妹们,赶快转行,早转一天,少痛苦一天。类似的言论还有很多,你搜一搜就知道了。 [转帖]反正粘上生物这两个个字就注定要比很多其他专业悲催很多。主要是90年代开始太多鼓吹生物技术怎么怎么样,什么21世纪重要科技支柱之一,整个世界上太多的人去学生物了。造成目前的就业状况是僧多粥少,职位竞争的状态已经不是能用激烈来形容了。几年前的统计,美国有70-80%学生物方向的留学生最终都转行了。欧洲稍好一些,但也不会好到那里去。中国? 转行的更多吧。中国的生物产业本来就比欧美弱很多。由于工作机会稀少,大部在国外学生物的只能不停得待在学校往下读书,上完硕士上博士,上完博士再做博士后。而这时,只有少数非常出色的人可以在学校继续待下去当助教,副教授,还有少数优秀的人可以找到公司研发部的位置。剩下的,如果想在国外待,只能想着转行,或者干脆放弃在国外的一切,回国找个大学的工作。而现在在国内学生物的也是人满为患,竞争异常激烈,很多大学已经开始只要发过5片文章以上的海龟博士了,再过几年天知道会什么样子。而在生物博士里成为少数非常出色的人你知道意味着什么? 必须每天白天做实验,晚上看文献,写文章,很多周末还要泡在实验室里。基本天天就像在高三的生活。同时还需要有一个好导师,在一个不差的课题组里。只有这样,你的发表文章数才可能比别人多,走在别人前面。相比同龄人在别的行业,这么努力的人一般是为了向经理,总裁奔的,若只是当个一般员工,朝九晚五的生活就行了。而在生物这个行当,这么努力只是为了保住位置,否则就等着喝西北风吧。所以一旦踏入生物这个行当,你就要准备好和朝九晚五的生活说拜拜,否则还是趁早离开。总之,如果自己真的是对生物专业有极大的兴趣爱好,并愿意为之奋斗终身,那么加入这行还行。如果只是想给将来找个稳定职位混口饭吃,那么千万别糊里糊涂得踏进来,如果不幸你已经是生物专业了,试试一年内能不能找到工作,如果找不到,那么尽快转行吧。不要再傻乎乎的去读博士,读博士后,越往后拖,你越后悔。其实不光是微生物,象学植物的,动物的,生物化学的,分子生物学,生物纳米材料等,都是越往上学越窄的路,大部分人只能憋在学校,想从学校出来的很多人最后只好转业。这些专业毕业找到合适位置相当难。首先,欧洲现在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就一直没有缓过来。大多数公司都是处于缩减,或最多持平的状况,这就意味着总体上公司的职位只会减少而不会增多。市面上能看到的职位招聘,大部分都是由于职员跳槽,或产假,或退休而空出来的,所以新人要进入这些位置只能凭运气等。你只能求老天保佑那些和你背景相似的前辈们出各种问题离开那个岗位,然后你才有机会挤进去。对于博士及博士后来说,还有条路是待在大学里混。但目前大学的状况实在不乐观。2009年,欧洲多国政府就宣布消减各个大学的经费。所以你可以看到在学校很多的系里,n个博士争那么一个博士后位置,而几个博士后争那一个副教授位置。但没想到最后有了副教授的头衔一点用都没有,政府只给你这个系每年那么些钱,所以规定了你这个系能有几个教授,几个副教授,再多出来的副教授怎么办呢? 只好让他们自己去申请研究经费来养活自己,研究经费的申请比要饭还难,一般研究经费申请的中率不到10%。申请不到研究经费的副教授就只能失业了。说到最根本这么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僧多粥少,目前的就业市场状况用数字打个比方的话,如果市场上有10000个IT类的工作,那么会有11000人竞争这些职位,总会有1000多个人被挤出来,所以你会听到很多学IT的说工作难找。而生物呢? 市场上只有500个职位,却有2500人在竞争,这个情况已经不是能用惨烈来形容的了,所以会有70-80%学生物的人最终只能选择转行。这些数字比例大概符合欧美的情况。国内具体什么情况,由于没人做过这方面统计,所以无法知道。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国内生物行业的发展比欧美差得多得多,所以职位只能更少。而国内各个大学却有那么多生物类专业,真不知那么多人将来学出来都干啥。第二个原因是因为生物这个大专业内部太细分化,而且相互不兼容。做动物的没法跳到植物,做生理的没法跳到分子。比如你是微生物方面的硕士或博士,你看到了一个动物药理学方面的招聘职位,你想进去连门都没有,那当中的鸿沟堪比学哲学的想直接去当软件工程师一样。在生物这条路上,越往上走路越窄,当中如果努力不够,或者是努力了但结果不好,最终的结果就是走投无路。化学方面能比生物好一些,但还是存在兼容差的问题,比如你做有机化学的很难转到药物化学等等之类。而对比象IT及电信行业,内部的兼容性很好,较容易从这一块跳到那一块。而IT及电信类的职位市场比生物和化学类的多得不知几个数量级了。所以,选专业一定要选好,如果有学弟学妹们已经走入生物领域的,如果这不是你们的兴趣专业,我劝你们尽早离开,越往下拖越痛苦,等你真正到了博士后而才发现走投无路,还不如到餐厅或超市打零工时,只会痛不欲生,终日以泪洗面的。

到医学助手软件上去查,上面有国内中文医药期刊的全部信息。下载地址:

以“干细胞生物学与克隆”为主题的第313次香山科学会议11月20日~22日在北京举行。同济大学教授裴钢、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裴雪涛、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周琪、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裴端卿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重要进展令人振奋 裴钢在题为《生殖与发育研究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与战略部署》的主题评述报告中指出:生殖与发育是各物种个体形成与进化的基础,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的关键科学问题。生殖与发育研究既是经典生物学的重点,也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中心之一。生殖与发育和干细胞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和突破,1997年多利羊克隆成功,1998年实现了人类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也许是巧合,就在本次香山科学会议召开的当天11月20日,日本和美国研究人员分别在《细胞》和《科学》杂志上在线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各自独立进行的研究,首次利用人体皮肤细胞诱导培育出类胚胎干细胞。这一突破被誉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里程碑。而在此次香山科学会议的多个报告中,研究人员都不约而同地看好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 “学界对这一研究给予高度评价,不仅因为它能避免人体胚胎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争议,更由于它突破了以往只能利用卵子和胚胎的取材限制,其高效、便利为再生医学应用打开了大门,为未来干细胞用于个体治疗带来了希望。”裴端卿说。裴雪涛则认为,利用iPS细胞将有望在不使用胚胎或卵母细胞的前提下,制备用于疾病研究或治疗的胚胎干细胞成为可能,从而为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研究与应用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并将极大地推动该领域和相关科学领域的发展。 另一项让科学界倍感振奋的研究是,11月14日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称,经过10年努力,使用了15000多个卵子之后,美国俄勒冈州健康和科学大学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利用细胞核转移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胚胎,并提取出两个干细胞系,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研究小组在实验中总共利用了来自14只母猴的多达304个卵子,成功率仅为7%。而在此之前,“唯一被成功克隆胚胎并提取到胚胎干细胞系的动物是老鼠”。专家对此评价说:从老鼠到灵长类的猴子,就像冲破了一道屏障。 与会专家认为,生殖与发育和干细胞研究成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几乎涉及了所有的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学领域,并将在细胞治疗、组织器官移植、基因治疗、新基因发掘与基因功能分析、发育生物学模型、新药开发与药效、毒性评估等领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其研究水平正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水平与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华医学期刊等等,有很多的。

生殖与发育杂志

以“干细胞生物学与克隆”为主题的第313次香山科学会议11月20日~22日在北京举行。同济大学教授裴钢、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裴雪涛、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周琪、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裴端卿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重要进展令人振奋 裴钢在题为《生殖与发育研究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与战略部署》的主题评述报告中指出:生殖与发育是各物种个体形成与进化的基础,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的关键科学问题。生殖与发育研究既是经典生物学的重点,也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中心之一。生殖与发育和干细胞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和突破,1997年多利羊克隆成功,1998年实现了人类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也许是巧合,就在本次香山科学会议召开的当天11月20日,日本和美国研究人员分别在《细胞》和《科学》杂志上在线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各自独立进行的研究,首次利用人体皮肤细胞诱导培育出类胚胎干细胞。这一突破被誉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里程碑。而在此次香山科学会议的多个报告中,研究人员都不约而同地看好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 “学界对这一研究给予高度评价,不仅因为它能避免人体胚胎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争议,更由于它突破了以往只能利用卵子和胚胎的取材限制,其高效、便利为再生医学应用打开了大门,为未来干细胞用于个体治疗带来了希望。”裴端卿说。裴雪涛则认为,利用iPS细胞将有望在不使用胚胎或卵母细胞的前提下,制备用于疾病研究或治疗的胚胎干细胞成为可能,从而为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研究与应用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并将极大地推动该领域和相关科学领域的发展。 另一项让科学界倍感振奋的研究是,11月14日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称,经过10年努力,使用了15000多个卵子之后,美国俄勒冈州健康和科学大学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利用细胞核转移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胚胎,并提取出两个干细胞系,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研究小组在实验中总共利用了来自14只母猴的多达304个卵子,成功率仅为7%。而在此之前,“唯一被成功克隆胚胎并提取到胚胎干细胞系的动物是老鼠”。专家对此评价说:从老鼠到灵长类的猴子,就像冲破了一道屏障。 与会专家认为,生殖与发育和干细胞研究成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几乎涉及了所有的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学领域,并将在细胞治疗、组织器官移植、基因治疗、新基因发掘与基因功能分析、发育生物学模型、新药开发与药效、毒性评估等领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其研究水平正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水平与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生殖与避孕》已经不是北大核心期刊了,08届是,11届被刷下来了;是中国科学引文扩展(CSCD扩展)。

079(2020)。Biology 是 MDPI 每月在线出版的国际性、 同行评审、开放获取的生物科学期刊。在Scopus、SCIE(Web of Science)、PubMed、PMC、PubAg、CAPlus/SciFinder和许多其他数据库中被索引。目标:Biology(ISSN 2079-7737) 是由 MDPI 在线出版的国际、同行评审、快速审阅的生物科学开放获取期刊。它在生物学的所有领域以及相关学科的交界处发表评论、研究论文和交流。我们的目标是鼓励科学家尽可能详细地发表他们的实验和理论结果。论文的长度没有限制。必须提供完整的实验细节,以便重现结果。关于实验过程的全部细节的电子文件,如果不能以正常方式发表,可以作为补充材料存放。学科领域该杂志涵盖了与生物学相关的所有主题。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细菌学、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生物伦理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数学、生物物理学、生物统计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保护、发育生物学、生物学及相关学科教育;昆虫学、进化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免疫学 、海洋生物学、数学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鸟类学、古生物学;寄生虫学、药理学、生理学、植物生物学、蛋白质组学、放射生物学、生殖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病毒学、动物学。

生殖与发育杂志期刊投稿

中华医学期刊等等,有很多的。

浙江大学主办有;中国医学高等教育。

青蛙的生殖、胚胎发育和变态(见图)青蛙的生殖期是在每年的4—5月间。 蛙类行体外受精,较鱼类进步之处是具有“抱对”现象。“抱对”持续数小时,甚至多达数日之久,雌蛙在抱对的刺激下,随即排出贮存在子宫里的成熟卵子,与此同时,雄蛙也将精液排出,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抱对的生物学意义在于保证了卵子和精子的同时排出。观察表明,没有抱对,雌蛙的正常产卵就不能实现。此外,由于雄性在拥抱雌性时,两性的泄殖腔孔紧相靠近,因此精液可直接排在卵上,这就会增加了卵的受精机会。蛙一次排卵可达5000粒。 青蛙的卵外包被着胶质膜,遇水即膨胀,且彼此相连,结成大团的卵块,蟾蜍的卵则包在长条状的胶质膜内,状似长串的“粉条”(见图)。 胶质膜能起保护卵的作用,又能使卵有较为良好的发育条件。柔韧的胶质膜是对机械性刺激的最好的缓冲物,特别当卵粘附成大团时,还可以避免被动物所吞食;胶质膜也阻碍卵与卵之间的接近,因而使卵有更充分的氧气条件;透明的胶质膜可以聚集阳光的热量,提高了卵孵化时的温度。因此,胶质膜是一种适应于水中繁殖的进步性结构。 受精后约3—4小时,受精卵即开始分裂,蛙的卵裂为不等的全分裂,这是由于卵黄分布的不均匀,因而卵裂的情形和文昌鱼有所不同。卵黄集中在卵的下部,呈黄白色,称为植物极卵的黑色向上的部分,称为动物极黑色素较多,对于吸收日光热力,促进卵的发育是有益的。动物极细胞分裂的快,细胞小;植物极细胞分裂的慢,细胞大。在卵裂到相当多的细胞时,即形成囊胚,其中的空腔,称囊胚腔由于动物极细胞分裂快,故逐渐将植物极的大细胞包入,同时植物极的大细胞内陷,外包与内陷相结合,形成原肠胚。原肠腔逐渐代替了囊胚腔。原肠胚发展到后期,在胚胎的背面开始形成神经管,这一时期的胚胎即称为神经胚。从神经胚继续发育,胚胎约长到6mm时,即冲破胶膜孵出成为独立生活的蝌蚪。三胚层分化成各器官系统的情形和前述大致相似。 蛙卵从受精到发育成幼体——蝌蚪约经过4—5天。刚孵出的蝌蚪先以前端的吸盘附着在水草上,随后即能在水中自由游泳。蝌蚪有一条侧扁的长尾作为运动器官,也有与鱼类相似的侧线器官。头的两侧最初具有3对羽状外鳃(见图), 以后,外鳃消失,在外鳃的前方产生具有内鳃的鳃裂,被鳃盖褶包起,以一个鳃孔通体外,作为呼吸器官。蝌蚪从外形到内部结构都和鱼近似(见图): 没有四肢,用尾游泳,有侧线,用鳃呼吸,心脏只有一心房一心室,动脉弓为4对,血液循环为单循环。在蝌蚪期由前肾执行泌尿功能,前肾管作为输尿管,已具有雏形的生殖腺。蝌蚪主要吃植物性食物,如矽藻、绿藻等。消化道呈螺旋状盘旋,其长度约为体长的9倍,各部分的分化不明显。蝌蚪的上下颌具有角质结构,有齿的功能,另外在口的上下部皆生有横列的细齿,其数目和排列方式,随种类而异,是进行蝌蚪分类的一个标准。此外,口外缘具多数小乳类,可能为味觉感受器。蝌蚪生长到了一定程度,即开始变态在变态期,是内、外部各器官由适应水栖转变为适应陆栖的深刻改造过程。在外观上,尾部逐渐萎缩,最后趋于消失,成对的附肢代替了鳍。内脏各器官以呼吸器官的改变最早,当蝌蚪尚用鳃呼吸时,在咽部靠近食道处即生出两个分离的盲囊,向腹面突出,成为肺芽。肺芽逐渐扩大,形成左右肺,其前面部分互相合并,形成气管。随着肺呼吸的出现,其循环系统也相应地由单循环改造成为不完全的双循环。第四对人鳃动脉(相当于胚胎期的第六对动脉弓)发育成为肺动脉。心脏逐渐发展成为两心房一心室。排泄系统出现了中肾,代替前肾执行泌尿功能。变态后的幼蛙是以动物性食物为食,消化道由原先呈螺旋状盘曲的肠管转变成为粗短的肠管(见图)这时肠管的长度仅为体长的两倍。 胃、肠的分化也趋明显。随着尾部的消失,蝌蚪的体长大为缩短,此时,幼蛙就能到陆地上生活了。由孵化出蝌蚪到变态完成,大的需时3个月左右。由幼蛙到性成熟大约需时3年。 下面将蝌蚪与成体列表加以比较。 表1 蝌蚪与蛙成体的比较 青蛙一生的转变,有助于使我们了解最初上陆的动物身体结构是如何改造的;也反映了它们的祖先是由鱼类进化来的。即由蛙的个体发育过程反映了脊椎动物在系统发育过程中由水栖到陆栖类型的过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指出:“有机体的胚胎向成熟的有机体的逐步发育同植物和动物在地球历史上相继出现的次序之间有特殊的吻合。正是这种吻合为进化论提供了最可靠的根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