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名单电话

发布时间:

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名单电话

序号 代号 刊名 单价 全年价 优惠价 1 2-192 建筑学报(单月刊) 00 00 00 2 2-191 世界建筑(单月刊) 00 00 00 3 4-466 时代建筑(双月刊) 00 00 00 4 82-680 建筑技术及设计(单月刊) 00 00 40 5 82-698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单月刊) 00 00 00 6 82-691 城市住宅(单月刊) 00 00 40 7 照明设计(双月刊) 00 00 20 8 38-89 新建筑(双月刊) 00 00 00 00 80 9 2-190 建筑结构学报(双月刊) 00 00 00 10 当代设计(单月刊) 00 00 00 11 82-608 建筑师(双月刊) 00 00 00 12 景观设计(双月刊) 00 00 20 13 2-755 建筑结构(单月刊) 00 00 00 14 2-757 给水排水(单月刊) 暖通空调 00 00 20 15 2-758 暖通空调(单月刊) 00 00 00 16 2-756 施工技术(单月刊) 00 00 40 17 62-170 建筑电气(单月刊) 00 00 40 18 46-161 世界建筑导报(双月刊) 00 00 80 19 82-217 中国园林(单月刊) 00 00 00 20 4-441 设计新潮(双月刊) 00 00 00 21 28-141 室内设计与装修(单月刊) 00 00 00 22 82-884 建筑创作(单月刊) 00 00 00 23 2-83 建筑(半月刊) 00 00 00 24 82-72 城市规划(单月刊) 00 00 40 25 48-79 规划师(单月刊) 00 00 80 26 4-463 城市规划学刊(双月刊) 00 00 20 27 82-363 国外城市规划(双月刊) 00 00 80 28 14-23 城市建筑(单月刊) 00 00 00 29 82-635 装饰装修天地(单月刊) 00 00 00 30 46-196 现代装饰(单月刊) 00 00 60 31 住区(双月刊) 00 00 40 32 设计家(单月刊) 00 00 00 33 城市环境设计(双月刊) 00 00 20 34 建筑细部(双月刊) 00 00 20

《中华建设》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建筑与文化四川建筑山西建筑中华建筑需要发表这些期刊都是可以跟我联系的哦

如图:《岩土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由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六个全国性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已是我国岩土工程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是岩土工程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论坛,是我国从事水利、建筑和交通事业的勘测、设计、施工、研究和教学人员发表学术观点、交流实践经验的重要园地。《食品科学》本刊作为中央级专业刊物,面向食品行业科研人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集中地反映了我国食品科学各专业领域的科研与实践活动,客观地展示了国内外食品行业的学术现状,代表了我国食品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成为国内食品工程技术人员发表科研成果的聚集地和国内外食品科技信息的聚焦点,其专业文献的纪录意义体现了食品行业科技期刊的标志作用,因而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推崇,成为科技引文的著名引擎库和论文统计源期刊,被引用率在业内同类期刊中居前列。

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名单

张建民,男,1960年生,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水利学院和水利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土木水利学院院长1。先后获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博士学位和东京工业大学结构工程博士学位。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分会理事长、《地震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等。长期从事土动力学及岩土抗震工程领域的教研工作,在土动力学若干基本理论以及结构与土体系统的动力分析、抗震设计和测试技术诸方面取得新成果,发表SCI和EI期刊收录论文220余篇,参编设计标准及指南6部,获准和公开国家发明专利25项,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

在结构工程方面成就杰出1931—1933年,黄文熙在上海慎昌洋行建筑部任结构设计员,参加了几座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在设计一座17层刚架结构时,他创造了设计这种框架结构的“框架力矩直接分配法”,深得当时建筑部主任的赞赏。用这种方法进行力矩分配,计算工作量也比克劳斯的力矩分配法少。其论文载于1934年10月1日出版的《工程》杂志第9卷第5号,这比其他学者就同一课题在国外发表的论文早两个月。1935年,他着手研究拱坝结构分析的新方法——格栅法,经多年的艰苦工作才告完成。此法是把拱坝(或壳体)当成由许多水平拱段和垂直梁段所组成的格栅,它们都刚性地连接在格栅的结点上。这种将结构离散化的方法,实开目前广泛应用的有限元法的先河。与三向弹性理论、薄壳理论和试荷载法比较,它能考虑各种主要影响因素和边界条件,适用于电子计算机求解,也可用于研究各向异性的板壳和对板壳的动力反应分析。反应这一成果的博士论文《格栅法在拱坝、壳体和平板分析中的应用》完成后,受到导师和答辩委员会的极力赞誉。新中国水利水电科研工作的开拓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文熙除在一些大学水利专业任教外,还担任南京水利实验处处长,负责这一国内成立最早、有一定规模的水利水电科研机构的工作。他积极筹划,使其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开创了泥沙、潮浪、结构材料等新的研究领域。承担了治黄、治淮、华东地区水电工程等试验研究任务,解决了大量的实际工程问题。研制了许多水工、土工试验仪器,编制了试验手册,培训试验技术人员,开设了三期水工试验学习班。上述工作使南京水利实验处成为当时全国规划最大、水平最高的水利水电科研机构,为新中国早期的水利水电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956年以后,黄文熙就任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担任学术领导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经过10年的辛苦努力,水利科学院已拥有9个研究室、所及完整的技术后勤系统,具备了担任各种重大水利水电科研课题的能力,研制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解决了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疑难问题,这使其在国内外均居重要的地位。黄文熙本人也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许多带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黄文熙不仅是一个在岩土力学和结构理论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学者,也是一个思想敏锐、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手。他参加了一大批闸、土石坝、混凝土坝及地基方面的研究和咨询工作。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他引进和推广了许多先进技术,如砂井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用反滤法和减压井防止渗透破坏,用补偿基础原理建造不用桩基的水闸,用就地浇筑混凝土防渗墙阻止砂砾地基的地下渗漏等。结合我国水中填土坝和水坠坝的大量兴建,他对坝体填土的特性、坝体孔隙水压力的估算及施工特点,从理论和试验上予以分析验证,丰富和推广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筑坝技术。他也积极参与了黄、淮、海和大西南、三峡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咨询工作。我国土力学学科的奠基人1925年,太沙基(Terzaghi)出版了他的《土力学》一书,土力学形成为一门技术科学。早在美国留学期间,黄文熙就对当时尚属新兴学科的土力学敏感地给予了密切的关注。归国后,他在国内第一个开设土力学课程,建立了国内大学中的第一个土工实验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他担任南京水利实验处处长期间,他组织研制了不少土质勘探设备和土工试验仪器,组织编写了《土工试验手册》和现场标准贯入、触探、取样等讲义和资料,开办了四期土工试验学习班,为新中国的土工试验工作开拓了道路。他在北京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期间,还兼任土工研究所所长,对土工研究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黄文熙是我国土力学学科的奠基人。几十年来,他始终站在这一学科的最前沿,在不同的研究课题方面都做出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942一1957年,他创建了地基沉降与地基中应力分布新的计算方法。通用的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时,假设地基土不发生侧向变形,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而有些考虑地基土侧向变形的计算方法需要计算两个水平正应力和确定土的泊松比,使计算复杂而困难。他建议用三个正应力之和来进行计算,这既考虑了地基土的侧向变形,也简化了计算和减少了编制计算图表的工作量。他还建议用三轴压缩仪进行试验,研究土的弹性模量及泊松比与土体的应力值及其比例间的函数关系,这是70年代国际上所流行的应力路线法的先驱。饱和松砂土在地震、爆破和其他动力作用下引起的液化对建筑物危害极大,因而,砂土液化的机理、鉴定和防渗是许多学者致力研究的对象。但直到50年代中期,一般仍用装砂圆筒在振动台上作试验,用以研究地基的液化问题。这在理论上有缺陷,不能用以进行动力分析。黄文熙建议用振动三轴仪进行砂土的动力特性试验,测定了不同应力状态下,由不同振动强度引起的主应力的变值的作用下,不排水条件和不同密度试样的孔隙水压力u的变化规律和绝对值。他首先提出用有效应力原理阐述液化机理,即用上述试验成果,确定一定条件下砂基或砂坡中任何一点可能产生的最大孔隙水压力,并据此用有效应力法进行动力稳定分析。这一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极大重视。他所创议的振动三轴仪及其试验方法,已为国内外广泛采用,并已成为常规的动力试验手段。70年代,他注意到电子计算机和有限元法的发展,必然要求建立能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的数学模型。针对当时已经建立的土的弹塑性模型对屈服面和硬化参数人为假设过多的缺点,他提出了从试验资料直接确定土的弹塑性模型的理论。他所领导的清华大学研究组经过10年艰苦工作,建立了“清华弹塑性模型”,做了大量的验证工作,也用于实际工程的计算分析,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推崇。这一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在他年过80以后,还发表了论文《土坝的弹塑性应力简捷法》,对饱和土体承载后发生的起始孔隙水压力、瞬时变形和最终变形的计算方法提出了新建议。80年代以来,随着土的本构关系和土工计算的发展,他看到各种模型试验,尤其是土工模型试验对于验证理论和计算及模拟实际工程的重要作用,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间在水工模型试验方面的巨大差距,于1984年亲自率团到西欧、日本、美国考察。归国后他又多方奔走呼吁,终于在我国建立了不同规模的土工离心模型试验装置,这对我国岩土工程的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他还组织专人进行渗水力模型试验,支持对旁压仪试验的理论研究,大力开展水力劈裂试验和机理研究,对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和研究工作寄以极大的热忱,力促土工合成材料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这些项目有的在国外尚处于摸索阶段,有的具有巨大的工程意义和潜力。培养了大量的水利水电科学技术人才黄文熙从事教育事业半个多世纪,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向学生们传授了许多宝贵的知识,也以自身的表率作用给他们以良好的启迪。他工作勤奋,效率极高。他常常每日工作14小时以上。他的广博精深的知识和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都是从勤奋而来。在任教时,每次讲课他都要花很多精力认真备课。在他年逾古稀时,仍亲自给学生、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讲授结构力学和高等土力学,其中繁难的数学公式,全凭记忆在黑板上行云流水般推导下来,令弟子们叹为观止。在他年过80以后,仍每日处理大量的文稿,一如既往,准确迅速。撰写论文时,公式的推导、插图绘制和文献检索均亲自动手。他提倡启发式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一贯主张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工程技能训练并重,强调试验在土力学教学和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他要求他的研究生阅读大量的文献和尽可能多做试验。他主张从有实际工程经验的技术人员中招收工科研究生,主张从实际工程中的迫切问题中选科研题。他治学严谨,对论文和报告审查极严,修改很细。要求对理论推导反复校核,试验结果必须有多次重复试验。他的研究生在论文工作中的试验常在百组以上。他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不遗余力地提携后进。在他工作的单位,他都注意组织和培养一支多层次的过硬的队伍。在文化大革命后百废待兴时,他以古稀之年出任清华大学土力学教研组主任。他调整科研项目,确定科研方向,组织和调配人员,选派教师和研究生出国学习,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硕士和博士。他执教50多年,大江南北,国内海外,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有的成了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知名学者和专家。还培养了大批的工程技术方面的骨干人才,活跃在我国水利水电战线和其他行业。他主编有《土的工程性质》,并于1984年出版了《水工建设中的结构力学与岩土力学问题,黄文熙论 [文选集》。   黄文熙为我国的水利水电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几代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员的表率的楷模。1955年,黄文熙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江苏省第一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二、三届政协委员,北京市第五、六届政协委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他参加制定了我国第一个长期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1956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工作。先后担任过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荣誉会员,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等。他还担任过《水利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中国科学》、《清华大学学报》编委等职。他还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活动,曾赴西欧、日本、美国进行学术考察,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交流,是国际知名的专家。1955年,黄文熙参加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先后担任过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并兼任所属的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荣誉会员,中国力学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他 还担任过《水利学报》编委会主任,《岩土工程 学报》编委会主]任。他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曾率团或参加赴西欧、日本和美国考察,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为之撰写论文。

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名单公示

1994年5月获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南京瑞迪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主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第七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曾获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江苏省第二届青年科技标兵等荣誉称号。2013年5月,中国工程院在其网站公布增选院士候选名单,陈生水在列。

兼职AS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顾问编委、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协会TC35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建设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工测试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编委、《计算力学学报》编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名单是什么

编委是“机构编制委员会”的简称。编委的常设办事机构,是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是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简称“编办”。一般县级以上行政区都设置有编委。编委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法规,组织拟订辖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和地方性法规草案并监督实施;管理和指导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机关,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机关的机构编制工作;管理和指导辖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工作。  (二)组织拟订辖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总体方案并组织实施。拟订辖区机构改革方案。审核辖区各部门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审核设区市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方案。审核并管理辖区各级各类人员编制总额。指导、协调各级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负责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  (三)协调辖区政府各部门的职能配置及其调整。协调辖区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研究提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职能认定意见。  (四)审核或审批辖区及各部门的派出机构和省以下垂直管理机构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审核设区市党委、政府副处级以上机构设置和调整事宜。审核设区市、县(市、区)、乡镇机构编制分类。负责中央垂直管理部门或双重管理部门需要承办的机构编制有关事宜。  (五)审核辖区人大、辖区政协、辖区法院、辖区检察院、辖区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机关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审核辖区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机关副处级以上机构设置和调整事宜。审核因特殊需要设置的相当于县级法院、检察院机构编制事宜。  (六)组织拟订辖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方案。制定各类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标准和管理办法。审核各设区市事业编制总量和结构。审核或审批辖区直属事业单位或直属事业机构,以及省直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事宜。指导并协调设区市及以下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审核设区市副处级以上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事宜,审批设区市科级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事宜;审批有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宜。审核辖区的各群众团体的机构编制事宜。负责辖区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七)指导辖区开发区(园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组织拟订辖区以上开发区(园区)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审核辖区以上开发区(园区)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八)负责机构编制日常管理。负责对辖区机构编制的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和机构编制标准化工作。负责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以及编制使用核准等工作。建立健全机构编制部门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制约机制。  (九)负责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及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估和监督检查。负责受理违反机构编制法规、纪律的检举、控告和投诉,对违反机构编制法规、纪律问题进行调查处理。  (十)负责辖区机构编制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政务和机构编制网站的建设和管理。负责辖区机构编制统计工作。指导辖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非营利性单位网上名称管理工作。指导辖区区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工作。  (十一)承办辖区和上级机构编制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事项。 ‍

1、寒区隧道计算理论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冻土工程温度场、渗流场和应力场三场耦合问题的数学力学模型,导出了这一问题的有限元计算公式,给出了其数值分析方法。并对寒区隧道在渗流体积力和冻土蠕变及体积冻胀荷载作用下隧道衬砌和围岩的应力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了寒区隧道气-固-水分迁移耦合问题的对流换热与围岩相变传热模型,较好地解决了沿隧道不同进深洞内气温及围岩冻融变化特征的计算难题。提出了寒区隧道防冻害的综合技术措施,消除了冻胀和融化对寒区隧道的破坏作用,实践证明该措施防冻害效果良好,为同类工程的修建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成功范例,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在寒区隧道计算理论方面的空白。 2、折板结构研究在折板结构研究方面,提出了平顶四坡折板屋盖、组合抛物面薄壳屋盖、交叉 V形折板屋盖等几种结构新颖、力学性能良好的折板结构,应用扁壳非线性弯曲理论对这些结构的内力,挠度和非线性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计算发现应用这些结构能大量地节省工程材料。3、岩土与结构工程教研从事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专业研究方向为:岩土力学、岩土工程数值方法、冻土与寒区工程、冻土力学、冻土物理等4、自然地理研究赖远明长期从事寒区工程理论和数值分析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冻土在一般应力状态下的空间破坏曲面和能反映冻土压力融化的强度准则。建立了冻土的多屈服面、非关联的广义弹塑性本构模型,该模型能准确描述冻土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应变软化、硬化和剪胀、体缩等复杂变形。自然地理专业研究方向为:冻土环境与全球变化、冻土与寒区工程、冻土热力学、天然气水合物等5、青藏铁路冻土工程赖远明在国内外率先建立了研究冻土地区开放边界块碎石路基温度场和流场特性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分析块碎石路基对流换热降温规律的计算方法,解决了青藏铁路块碎石路基这类含有流体-固体耦合传热温度计算的关键科学难题。研发了U形块碎石路基和通风管-块碎石复合路基等“主动冷却路基”的结构新形式,解决了铁路部门非常关心的气候变暖6℃对青藏铁路的影响问题,为青藏铁路高温冻土区路基结构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研究了阴阳坡温度差对路基温度特性的影响,提出了在阴阳坡分别增加80厘米和160厘米厚的块碎石护坡的新型路基结构,解决了由于阴阳坡温度差作用,引起路基不均匀沉降,形成纵向裂缝这一长期困扰冻土工程界的难题。 为了解决青藏铁路路基温度场的计算问题,根据多孔介质中流体热对流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应用伽辽金法导出了多孔介质对流换热的有限元计算公式,对在未来50年青藏高原气温上升0℃情况下抛石路基温度变化进行了预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年平均气温大于-5℃或天然地表温度大于-1℃的地区,抛石路基除了能抵消气候变暖的影响外,还能对路基下的冻土制冷,保证冻土路基的热稳定,不至于使冻土融化。以该种路基作为青藏铁路高温冻土区的路基结构,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冻土路基。 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9篇,EI收录153篇)1、赖远明,张明义,李双洋。《寒区工程理论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Lai Yuanming, Zhang Mingyi and Li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Cold Regions Engineering, Sicence Press, Beijing) 2、Yuanming Lai, Weidong Ma, Mingyi Zhang, Wenbing Yu and Zhihua G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influence of boundary conditions on cooling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crushed-rock layers,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 2006,V45, N2, 114-1213、Lai Yuanming, Zhang Mingyi, Liu Zhiqiang & Yu W Numerical analysis for cooling effect of open boundary ripped-rock embankment on Qinghai-Tibetan Railway, Sciences in China(SCI), D, 2006, V49, N7, 764-7724、赖远明,张明义,刘志强, 喻文兵 开放边界条件下青藏铁路抛石路基的降温效果分析,《中国科学》,D辑, 2005年,V35,N6,578-585 5、Lai Yuanming, Zhang Xuefu, Yu Wenbing, Zhang Shujuan, Liu Zhiqiang, Xiao J Three-dimensional nonlinear analysis for the coupled problem of the heat transfer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and the heat convection between the air and the surrounding rock in cold-region tunnel,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SCI), V20, N4, 2005, 323-3326、Lai Yuanming, Zhang Xuefu, Xiao Jianzhang, Zhang Shujuan and Liu Zhiqiang,Nonlinear analysis for frost-heaving force of land bridges on Qing-Tibet railway in cold regions,Journal of Thermal Stresses(SCI), V38, N3, 2005, 317-3327、Lai Yuanming, Zhang Shujuan, Zhang Luxin and Xiao J Adjusting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under the South and North slopes of Embankment in Permafrost Regions by the Ripped-rock Revetment,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 2004, V39, N1, 67-798、Lai Yuanming, Wang Qiusheng, Niu Fujun and Zhang K Three-dimensional Nonlinear Analysis for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 of Ventilated Embankment in Permafrost Regions,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 V38, N2, 2004, 165-184。9、Lai Yuanming, Wu Ziwang, zhang shujuan, Yu Wenbing and Den Yousheng,Study of methods to control frost action in cold regions tunnels,ASCE Journal of Cold Regions Engineering(SCI), V17, N4, 2003, 144-15210、Lai Yuanming,Zhang Shujuan,Mi L The effect of climatic warm up on the temperature field of embankments in cold regions and countermeasure,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A(SCI),V45, N2, 2004,191-11、Lai Yuanming, Li Jianjun, Niu Fujun and Yu W Nonlinear thermal analysis of Qing-Tibet railway embankments in cold regions, ASCE Journal of Cold Regions Engineering(SCI), V17, N4, 2003, 171-18412、Lai Yuanming, Zhang Luxin, Zhang Shujuan and Mi Long.The cooling effect of ripped-stone embankments on Qing-Tibet railway under climatic warm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SCI), 2003年,V48, N6,598-60413、YU Wenbing, LAI Yuanming, NIU Fujun, ZHANG Xuefu, ZHANG Shujuan ,Temperature Field Features in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 of the Ventilated Railway Embankment in Permafrost Regions,《Journal of Glaciolgy and Geocryology》 2002-05 14、赖远明,吴紫汪,刘松玉,邓学钧 Nonlinear Analyses for the Coupled Problem of Temperature and Seepage Fields in Cold Regions Retaining Walls, ASCE Journal of Cold Regions Engineering(SCI), V16, N3, 2002, 156-16615、赖远明,喻文兵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forced vibration of a simply-supported V-shaped folded plate roof,Thin-walled Structures (SCI), V40, N3, 2002, 215-16、赖远明,刘松玉,吴紫汪,喻文兵 Approximate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temperature fields in cold regions circular tunnels,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 V34, N1, 2002, 43-17、赖远明,吴紫汪,刘松玉,邓学钧 Nonlinear analyses for the semi-coupled problem of temperature, seepage and stress fields in cold regions retaining walls, Journal of Thermal Stresses(SCI), V24, N12, 2001,1199-18、赖远明,刘松玉,吴紫汪,朱元林等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the coupled problem of temperature and seepage fields in cold region da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aulic Research (SCI), V40, N5, 2002,631-63519、赖远明,吴辉,吴紫汪,刘松玉,邓学钧 Analytical viscoelastic solution for frost force in cold region tunnels,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 V31, N3, 2000,227-20、赖远明, 吴紫汪,孙爱良 Geometrical nonlinear analysis of a simply supported Cross Vshaped folded plate roof, Thin-walled Structures (SCI), V27, N3, 259-21、赖远明,吴紫汪, 朱元林, 朱林楠 Elastic Visco-Plastic Analysis for Earthquake Response of Tunnels in Cold Regions,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 V31, N3, 2000,175-22、赖远明,吴紫汪, 朱元林, 朱林楠 Nonlinear analysis for the coupled problem of temperature and seepage fields in cold regions tunnels,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 V29, N1, 89-9623、赖远明,孙爱良, 朱元林,吴紫汪 Geometric nonlinear analysis of a simply-supported hip-truncated combined parabolical cylinder ro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 (SCI),V21, N1, 267-27624、赖远明,吴紫汪, 朱元林,朱林楠 Nonlinear Analysis for the Coupled Problem of Temperature, Seepage and Stress Fields in Cold-Region Tunnels,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SCI),V13, N4, 435-44025、赖远明 Geometrical nonlinear analysis of a simply-supported truncated hip ro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 (SCI),V18, N8, 628-63426、赖远明,吴亚平 Linear & nonlinear analysis of a combined parabolical cylinder roof, Computers & Structures (SCI),V53, N5, 1067-107227、赖远明,吴亚平 Exact solution for the response of laminated orthotropic plates to applied heating, J of Composites Technology & Research (美国,SCI),V18, N2, 135-139 01至12,《岩土工程学报》编委12至12,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执行副主编12至12,The Open Geology Journal编委05至05,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委06至 06,Journal of Engineering 编委11至 11, ISRN Civil Engineering编委 国际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学会土冻结分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工程分会理事甘肃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编委 ■个人荣誉1991年获甘肃省教委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获得者”荣誉称号。1996年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方树泉”奖学金。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003年获“甘肃省优秀专家”荣誉称号。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200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荣誉称号。 2006年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2008年被选拔为第29届奥运火炬手。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201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11年11月10日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获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项目奖励“电除尘器壳体结构优化设计”, 获1988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获奖人。“机车通过小半径曲线时轮轨动力学研究”, 获1991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获奖人。“缓凝砂浆研究及其在预应力混凝土中的应用”, 获1997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获奖人。“空腹箱梁的设计及计算理论研究”, 获1998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建筑及桥梁新型结构的分析”, 获1998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工程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 获2001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博士论文“寒区隧道温度场,渗流场和应力场耦合问题的非线性分析”, 获2002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新型复合材料在市政工程结构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获2003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二获奖人。“高原冻土道路隧道冻害预报和综合防治关键技术”, 获2004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一获奖人。“寒区公路与隧道冻害预报和综合防治关键技术”, 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一获奖人。“青藏铁路工程冻土路基筑路技术与示范工程建设”, 获2005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第六获奖人。“青藏铁路工程”, 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主要得奖人 “冻土路基地温调控及冻融灾害防治新技术”, 获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二获奖人。

兼职AS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顾问编委、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协会TC35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建设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工测试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编委、《计算力学学报》编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编辑委员会编委会,既某一著作、教材、期刊、丛书等出版物的编辑委员会的简称。

岩土工程学报编委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03——02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 02——03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03——10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 10——08 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08——06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 06—— 四川大学校长。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学术兼职: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科协主席、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 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研究领域: 长期致力于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 1990年12月至1991年11月,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 1992年10月至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 1994年和1996年,两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 1993年、1997年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论文专著: 集中体现在他的《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200余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48篇、引用500余次,EI收录78篇,CSCD和CSTPC引用546次。 科研成果: 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 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近30名。 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 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 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 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同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 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7年获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建校232年来获此荣誉的第五人。

出生年月及地方:1957年10月,浙江临海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职务:地基与基础工程研究所所长软土桩基沉降分析、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土-桩基-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地基液化与振陷、土体细观力学模拟、环境岩土工程博士学位(1985-1988)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82-1985)河海大学(华东水利学院)农水系岩土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78-1982)河海大学(华东水利学院)农水系农田水利专业1994年-现在 同济大学教授1998年9月-1998年12月德国波鸿大学(Ruhr-University Bochum)访问学者1996年10月-1997年1月美国Californian大学Davis分校访问学者1994年11月-1995年2月及1995年9月-1995年11月赴香港科技大学作访问学者1991年8月-1992年8月日本茨城大学访问学者1991年1月-1994年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任副教授1989年2月-1991年1月在同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岩土工程师副主编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场地、地基抗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专业委员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所属专业组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所属专业组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所属专业组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所属专业组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所属专业组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反应堆结构力学专业委员会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工程爆破专业委员会激波与激波管专业委员会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英斯特朗材料试验协作委员会(已撤销)MTS材料试验协作专业委员会波纹管及管道力学专业委员会流-固耦合力学专业委员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力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工作组微纳米力学工作组电子电磁器件力学工作组编委会《力学学报》编委会《ACTAMECHANICASINICA》编委会《力学与实践》编委会《力学进展》编委会《Theoretical&AppliedMechanicsLetters》编委会《爆炸与冲击》编委会《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编委会《固体力学学报》编委会《计算力学学报》编委会《实验力学》编委会《工程力学》编委会《动力学与控制学报》编委会《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PlasmaScienceAndTechnology》编委会《世界地震工程》编委会《力学季刊》(原《上海力学》)编委会《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委会

1956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中共党员。1978-1987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读本科、研究生,获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2月至1995年3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1995年3月至1997年10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1997年10月至1998年8月任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曾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北京校区校长、党委副书记。他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矿山工程力学,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协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谢和平教授长期致力于矿山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矿山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矿山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矿山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谢和平教授出版有《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发表了176篇论文,成果被SCI收录32篇、引用295次,EI收录47篇,CSCD和CSTPC引用346次。他的科研成果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他先后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16名。并多次应邀到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1991年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1992年10月-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1994年和1996年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1993、1997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谢和平教授先后获得多项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次。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