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真菌学杂志

发布时间:

中国真菌学杂志

1920年戴芳澜回国之初,就立志要发展中国的植物病理学科,使它既能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服务,又能把这一学科的水平提高到国际水平。他很早就指出我国肯学农的就少,肯学农而又愿意从事植物病理学的人则更少。他从广东到南京又从南京到北平,一贯坚持他主持的单位要以植物病理学研究室为名,而其工作则以研究植物病害及其防治为主。所以,在他的指导下,在广东开展了芋疫病的研究,在南京开展了水稻病害和果树病害的研究,在昆明开展了小麦、蚕豆及水稻病害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主持中国科学院的真菌植病研究室,资助和鼓励对小麦锈病的抗病育种工作,同时也资助北京大白菜三大病害的研究工作。那时,如果没有他的鼓励和资助,这些科研工作是开展不起来的。从抗日战争时期他编写《中国经济植物名录》就可以看出他的主要目标是振兴中国的植物病理学。19世纪初只有少数几个外籍教授在我国少数几所大学讲授植物病理学课程,偶尔也有中国教授授课,但他们并非植病专业人员,而大多是植物学家或昆虫学家的“客串”植病教授。1920年戴芳澜回国后,就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根据自己对国内农作物病害的调查研究,以及同代人的调查资料充实了他的讲授内容,使植物病理学这门课程有了一个系统。他讲授内容的特点是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在那个时期,要做到这一点,实在是不容易,因此他确立的中国植物病理学科系统的基础,至今仍然是很有意义的。他一生的抱负是要为我国培养一代有水平的植物病理学人才和真菌学家,以期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本国的农作物病害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尽量鼓励他的学生们向植物病理学范围的各个方面发展。在他50余年的教学和科研中,他确实培养出了大批有水平而“敬业乐道”的植物病理学家和真菌学家,如魏景超、黄亮、林传光、仇元、王清和、周家炽、裘维蕃等等。现在他的弟子及其弟子的弟子遍及全国,可谓桃李满天下。1929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成立,当时的会长邹秉文忙于其他事务,会务工作主要落在戴芳澜肩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戴芳澜便召集在北京的一些老会员商议复会,并在1949年12月19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复会大会,临时推选他为理事长负责筹备第一次代表大会。1953年举行第一届代表大会之前,戴芳澜就着手组织全国各省市的地方分会,重新登记并吸收会员;全国推选出代表20余人,加上邀请列席的共计80余人。在这次全会上正式推选他为理事长,编辑《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会讯》。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极力保护这些档案资料,使中国植病学会至今有档可稽。1962年困难时期,范长江建议昆虫学会和植物病理学会联合活动,组成“植物保护学会”。戴芳澜考虑到这样联合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植保工作,同时可节省国家开支,同意暂时成立“中国植保学会”,但主张保留《中国植物病理学报》的独立性,以维持学科的发展,并在适当时期恢复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的独立活动。其后他担任了第一届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可惜,当1985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脱离中国植保学会而独立活动时,戴芳澜已辞世12年了。 戴芳澜毕生研究的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寄生真菌方面。这是因为他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真菌,而是常常联系到植物病害的实际。他研究真菌的最初目标是用来解决植物病害问题。从1932年到1939年,戴芳澜共发表了9篇《中国真菌杂录》。从这9篇记述的内容来看,可知他从30年代初开始,就以植物寄生真菌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其中包括锈菌、白粉菌和尾孢菌等对农作物病害关系极大的菌类。那时期,在一无条件、二无经费的情况下,在教学之余,完成这些工作,如果没有惊人的毅力和决心,肯定是办不到的。他在那时亲自采集标本、搜集文献资料,把标本逐个解剖测微,鉴定其目、科、属、种,工作量之大是惊人的。特别是当时他根本没有助手,然而他竟为我国真菌的分类工作,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戴芳澜经过多年的真菌分类研究后,已不满足于静止的、一般形态的描述和鉴定。他逐渐认识到:真菌分类学的真实意义在于发掘真菌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进化中的关系,而不仅是识别个体的名称,并将其罗列成表,这种工作只是分类工作的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真菌分类学必须向前看,必须把真菌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联合起来考虑。为此,他常常提到德国真菌学者奥斯卡·布雷菲尔德(OscarBrefeld,1839—1925)的经典工作。布氏是第一个用单孢子培养来观察一种真菌的整个发育成长动态的。如果真菌学者能照此行事,那么真菌个体之间的比较就有了统一的标准,避免了把两个不同龄的个体来相比。因此,他在1962年5月为微生物所真菌学习小组报告了《布雷菲尔德对真菌的进化观点在真菌分类中所起的影响》。当他还在抗日战争时期就不只一次地说过:“真菌分类学的未来必然以遗传学为核心”。他的意思是说,真菌只有通过遗传研究才能真正揭示出它们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他本人曾和纽约植物园的真菌学家B.O.道奇(Dodge)一起研究脉孢菌的遗传变异。他也非常赞赏G.W.贝德尔(Beadle)用脉孢菌做过的生化和遗传的工作。戴芳澜最初的愿望是想初步搞清中国植物病原真菌的种类及其形态与生境,作为植物病理学的基础。以后又发展到想搞清中国真菌或菌物资源的全貌。他知道凭他一个人和一个单位的力量是难于达到这一目标的,因此,他指派给他弟子的工作都是属于不同大类的真菌,即使不可能把这些大类在短期内调查研究得十分完备,那也无妨,以后一代一代的继续下去,就有可能把中国的真菌资源搞清。他本人较早就曾研究过藻菌(Phycomycetes),1921—1923年在广东研究过芋疫菌(Phytophthoracolocasiae),30年代曾对毛霉目的笄霉(Choanephora)和霜霉菌做过深入的研究,并更正了国外对笄霉属个别种的错误定名,40年代,他又指导沈善炯和相望年等进行水生藻菌的研究。关于子囊菌(Ascomycetes),他在30年代开始研究白粉菌、炭角菌(Xylaria),发表了一个新属Xylari-opsis,其后对竹子上的竹鞘寄生菌,腐生的脉孢菌,寄生在水稻上的“一柱香”菌,地舌菌(Geoglossum)都作了研究,并发展我国云南是假地舌菌(Hemiglossum)的一个模式标本产地。在研究子囊菌的同时,他研究了分布非常广泛而有致病性的尾孢菌(Cercospora)。1936年他发表了《中国的尾孢菌属》一文。在担子菌方面,30年代他研究胶锈菌(Gymnospo-rangium)和鞘柄锈菌(Coleopuccinia),与此同时,他也调查并记录了中国的多种锈菌。在高等担子菌方面,他在昆明期间,指导了裘维蕃研究云南的伞菌目(Agaricales)和牛肝菌目(Bo-letales),并和洪章训研究了鸟巢菌目(Nidulariles)。由于他的规划和促进,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真菌研究室开展了真菌各个领域的研究,包括粘菌(Myxomycetes)和地衣(Lichens),使我国的真菌学具备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带动了我国其他单位,例如药物学方面,也开展了真菌调查和药用真菌的研究,从而扩大了对中国真菌资源的认识面。戴芳澜从20年代起就留心收集有关中国真菌的资料。最初以《中国真菌杂录》的标题,陆续发表在有关的科学杂志上。1958年出版的《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就是利用上述资料编辑而成的。以后,他确定了编辑方向,确定了采用国际间公认而合理的命名方案,使在中国记录的真菌名称,根据同物异名的优先权而获得了合理的归类。这本巨著的工程浩大,在他去世之日,尚未全部完成,由他的及门弟子加以扫尾完卷,称为《中国真菌总汇》(SYLLOGE FUNGORUM SINICORUM),于197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有关中国真菌分类的大型参考书,对我国真菌学的发展、真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本巨著总共参考了768篇文献,包括英、法、德、俄、意、日、西班牙、拉丁等语种,并对200年来有关寄生植物的寄生或非寄生真菌的学名,以及分布地区名称的改动,都一一加以订正,其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在他去世之前不久,还亲自写好了一个“前言”。此书发行以后,日本著名真菌学家平冢直秀在《日本菌学报》(1980年8月,21卷2期)发表了悼念戴芳澜和推荐《中国真菌总汇》的文章。美国《真菌学报》(MYCOLO-GIA,1980年5月,72卷3期)也介绍了这本著作。

在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Journal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英国)、Journal of sexuallytransmittedinfections (英国)、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等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荣誉成就 :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广东省科委优秀论文奖,在美国的研究成果获美国CDC 2004年度Charles Shepherd成就奖提名。学术专著:副主编“皮肤性病护理学”并参编其它五部专著。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皮肤科协会(InternationalDermatologySociety,ISD)会员;P&G国际化妆品PremierSciencePanel专家;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真菌学组和皮肤美容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性病学组成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真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真菌学组及实验皮肤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常委、美容皮肤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美容与美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及学术组组长;“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及“中华性传播疾病杂志”编委;广东省医药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卫生部化妆品皮肤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化妆品评审专家;广州市性病防治技术指导小组成员。擅长各种常见和疑难皮肤病的诊治,尤其是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治、性病的实验室诊断和治疗、化妆品皮肤病的诊断、鉴定和治疗及美容相关产品的临床和实验室评价。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广东省科委优秀论文奖,在美国的研究成果获美国CDC2004年度Charles Shepherd成就奖提名。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代表性论著有:Lai W, Chen CY, Morse SA, et Increasing relative prevalence of HSV-2 infection among men with genital ulcers from a mining community in South A Sex Transm I 2003 Jun;79(3):202-Liu W, Lai W, Wang XM, et Skin phototyping in a Chinese female population: analysis of four hundred and four cases from four major cities of C 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 2006 Aug;22(4):184-Wei L, Xuemin W, Wei L, et Skin color measurement in Chinese female population: analysis of 407 cases from 4 major cities of C Int J D 2007 Aug;46(8):835-Zhang YQ, Lai W, Li H, et Inhibition of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by small interfering RNA Clin Exp D 2008 Jan;33(1):56-Deng W, Chen S, , Lai W, et A novel Gly1700Asp mutation in COL7A1 responsible for dominant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 more severe phenotype in female members of a Chinese J Dermatol S 2008 Feb;49(2):166-赖维, 龚子鉴, 黄朝伟等 抑制性消减杂交结合基因芯片研究淋球菌耐头孢曲松的分子机制 中华皮肤科杂志 05; 41(5):288-龚子鉴, 赖维, 黄怀球等 淋球菌RAPD反应条件的优化选择与应用 中华皮肤科杂志 05;41(5):338-赖维, 龚子鉴,黄怀球等 广州地区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甲真菌病流行病学研究 中华皮肤科杂志 11;41(11):736-龚子鉴, 赖维, 黄朝伟等 耐头孢曲松淋球菌菌株的体外人工诱导及多重耐药现象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02;23(2):68-赖维, 黄怀球, 万苗坚等 特比萘芬短程口服加外用特比萘芬治疗中重度皮肤癣菌病的临床对照研究 中国真菌学杂志 04;2(2):85-赖维, 吕瑛, 万苗坚等 MEXAMETER MX 16和DIGIMIC800型皮肤图像分析仪在评价美白祛斑疗效中的应用 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 2005;17(3):40-赖维, 刘玮,王学民等 2003年度5城市化妆品皮肤病监测结果分析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34(7):430-赖维, 吕瑛, 万苗坚等 保湿类护肤品功效评价方法的探讨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34(7):441-赖维, 朱国兴, 杨慧兰等 两种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34(12):赖维, Cheng-Yen Chen, 苏向阳等 荧光多重实时PCR检测单纯疱疹病毒 中华皮肤科杂志 05;37(5):273-赖维, 苏向阳, 万苗坚等 荧光多重PCR与血清型特异性抗体检测诊断生殖器疱疹的比较(英文) Chinese Journal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 2004;4(1):7-

中国真菌病学杂志

脚臭是因为脚出汗比较多,而所穿的鞋子透气性不好,时间长了就会出现脚臭,而脚臭长期发展就会是严重的脚气。一般消除脚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在水中加入食用醋,每天浸泡十分钟左右;在洗脚水中加入茶叶和盐,每天浸泡较十分钟左右;在洗脚水中加入白矾,每天浸泡十分钟左右;也可以用一些诸如强力霉素之类的药物进行涂抹。当然平时也要注意穿透气性好的鞋,穿吸汗性好的袜子。

白醋是醋的一种。除了3-5%醋酸和水之外不含或极少含其他成分。白醋有很强的清洁能力的,白醋泡脚是可以治脚气。 方法是:先用温水把脚洗好,然后把三袋白醋加热后放到另一个盆子里,浸泡双脚约30分钟,每三袋用三天,然后再换另外的一份。试试吧,感觉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关键词:健康,养生,脚气,醋,泡脚,得了脚气怎么办,用醋泡脚?正确的方法在这里

以下都是国家级医学期刊中国妇幼卫生杂志中国卫生工程学中国食品药品监管中医临床研究中国真菌学杂志磁共振成像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中国骨与关节外科实用防盲技术口腔科学杂志(Journal of Oral Science)中国医学文摘-中医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抗癌之窗(科普期刊)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中国癌症防治杂志糖尿病天地器官移植外科研究与新技术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协和医学杂志中国卫生标准管理中国继续医学教育中国卫生产业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中国卫生资源中国医疗保险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英文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大学学报(英文版)武警后勤学院学报中国临床研究转化医学杂志当代医学中国临床新医学中国当代医药中国社区医师中国医药科学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分册(英文版)航空军医中国处方药中华医史杂志医学信息学杂志中医教育继续医学教育药学教育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中国肿瘤外科杂志中国药物经济学中国医学创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英德文版)中西医结合研究心理研究药物分析学报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中国药物警戒中国药事中国药店中国药品标准慢性病学杂志医药工程设计药学进展现代药物与临床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福建医药杂志中国药学(英文版)中国现代医药杂志空军医学杂志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眼科学报皮肤病与性病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神经科学通报(英文版)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肿瘤基础与临床中国肿瘤临床(英文版)中国癌症研究(英文版)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生殖与避孕(英文版)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中国伤残医学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国际泌尿系统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中国心血管病研究中国肛肠病杂志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罕少疾病杂志国际老年医学杂志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国际内科学杂志国际结核病与肺部疾病杂志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中华护理教育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中国临床医生中国临床实用医学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中国CT和MRI杂志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国际护理学杂志中国医学工程医院管理论坛临床心身疾病杂志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国际遗传学杂志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中国免疫学杂志(英文版)中国医疗器械信息中国疗养医学中国老年保健医学中医药通报中医药临床杂志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中国现代中药中国民族医药杂志中国民间疗法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卫生职业教育光明中医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世界针灸杂志(英文版)中国结合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医院统计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中国校医中国卫生监督杂志中国卫生法制中国卫生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中国民康医学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中国公共卫生管理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中国辐射卫生中国城乡企业卫生预防医学论坛卫生软科学社区医学杂志临床医学工程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中医药管理杂志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中国医学装备中国医疗设备中国医疗前沿中国实用医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新医学新疆医学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辽宁医学杂志国际医药卫生导报中国临床护理新中医中国现代医生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中国执业药师临床医药实践中医外治杂志东方药膳亚太传统医药中医杂志(英文版)世界中医药环球中医药海峡预防医学杂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食品安全导刊养生大世界中国医药指南中华保健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中外医疗总装备部医学学报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航空航天医学杂志海军医学杂志法医学杂志

中国真菌学杂志官网

停服了

在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Journal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英国)、Journal of sexuallytransmittedinfections (英国)、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等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荣誉成就 :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广东省科委优秀论文奖,在美国的研究成果获美国CDC 2004年度Charles Shepherd成就奖提名。学术专著:副主编“皮肤性病护理学”并参编其它五部专著。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皮肤科协会(InternationalDermatologySociety,ISD)会员;P&G国际化妆品PremierSciencePanel专家;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真菌学组和皮肤美容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性病学组成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真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真菌学组及实验皮肤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常委、美容皮肤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美容与美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及学术组组长;“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及“中华性传播疾病杂志”编委;广东省医药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卫生部化妆品皮肤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化妆品评审专家;广州市性病防治技术指导小组成员。擅长各种常见和疑难皮肤病的诊治,尤其是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治、性病的实验室诊断和治疗、化妆品皮肤病的诊断、鉴定和治疗及美容相关产品的临床和实验室评价。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广东省科委优秀论文奖,在美国的研究成果获美国CDC2004年度Charles Shepherd成就奖提名。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代表性论著有:Lai W, Chen CY, Morse SA, et Increasing relative prevalence of HSV-2 infection among men with genital ulcers from a mining community in South A Sex Transm I 2003 Jun;79(3):202-Liu W, Lai W, Wang XM, et Skin phototyping in a Chinese female population: analysis of four hundred and four cases from four major cities of C 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 2006 Aug;22(4):184-Wei L, Xuemin W, Wei L, et Skin color measurement in Chinese female population: analysis of 407 cases from 4 major cities of C Int J D 2007 Aug;46(8):835-Zhang YQ, Lai W, Li H, et Inhibition of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by small interfering RNA Clin Exp D 2008 Jan;33(1):56-Deng W, Chen S, , Lai W, et A novel Gly1700Asp mutation in COL7A1 responsible for dominant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 more severe phenotype in female members of a Chinese J Dermatol S 2008 Feb;49(2):166-赖维, 龚子鉴, 黄朝伟等 抑制性消减杂交结合基因芯片研究淋球菌耐头孢曲松的分子机制 中华皮肤科杂志 05; 41(5):288-龚子鉴, 赖维, 黄怀球等 淋球菌RAPD反应条件的优化选择与应用 中华皮肤科杂志 05;41(5):338-赖维, 龚子鉴,黄怀球等 广州地区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甲真菌病流行病学研究 中华皮肤科杂志 11;41(11):736-龚子鉴, 赖维, 黄朝伟等 耐头孢曲松淋球菌菌株的体外人工诱导及多重耐药现象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02;23(2):68-赖维, 黄怀球, 万苗坚等 特比萘芬短程口服加外用特比萘芬治疗中重度皮肤癣菌病的临床对照研究 中国真菌学杂志 04;2(2):85-赖维, 吕瑛, 万苗坚等 MEXAMETER MX 16和DIGIMIC800型皮肤图像分析仪在评价美白祛斑疗效中的应用 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 2005;17(3):40-赖维, 刘玮,王学民等 2003年度5城市化妆品皮肤病监测结果分析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34(7):430-赖维, 吕瑛, 万苗坚等 保湿类护肤品功效评价方法的探讨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34(7):441-赖维, 朱国兴, 杨慧兰等 两种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34(12):赖维, Cheng-Yen Chen, 苏向阳等 荧光多重实时PCR检测单纯疱疹病毒 中华皮肤科杂志 05;37(5):273-赖维, 苏向阳, 万苗坚等 荧光多重PCR与血清型特异性抗体检测诊断生殖器疱疹的比较(英文) Chinese Journal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 2004;4(1):7-

关键词:健康,养生,脚气,醋,泡脚,得了脚气怎么办,用醋泡脚?正确的方法在这里

脚臭是因为脚出汗比较多,而所穿的鞋子透气性不好,时间长了就会出现脚臭,而脚臭长期发展就会是严重的脚气。一般消除脚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在水中加入食用醋,每天浸泡十分钟左右;在洗脚水中加入茶叶和盐,每天浸泡较十分钟左右;在洗脚水中加入白矾,每天浸泡十分钟左右;也可以用一些诸如强力霉素之类的药物进行涂抹。当然平时也要注意穿透气性好的鞋,穿吸汗性好的袜子。

中国真菌学杂志权威性

1920年戴芳澜回国之初,就立志要发展中国的植物病理学科,使它既能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服务,又能把这一学科的水平提高到国际水平。他很早就指出我国肯学农的就少,肯学农而又愿意从事植物病理学的人则更少。他从广东到南京又从南京到北平,一贯坚持他主持的单位要以植物病理学研究室为名,而其工作则以研究植物病害及其防治为主。所以,在他的指导下,在广东开展了芋疫病的研究,在南京开展了水稻病害和果树病害的研究,在昆明开展了小麦、蚕豆及水稻病害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主持中国科学院的真菌植病研究室,资助和鼓励对小麦锈病的抗病育种工作,同时也资助北京大白菜三大病害的研究工作。那时,如果没有他的鼓励和资助,这些科研工作是开展不起来的。从抗日战争时期他编写《中国经济植物名录》就可以看出他的主要目标是振兴中国的植物病理学。19世纪初只有少数几个外籍教授在我国少数几所大学讲授植物病理学课程,偶尔也有中国教授授课,但他们并非植病专业人员,而大多是植物学家或昆虫学家的“客串”植病教授。1920年戴芳澜回国后,就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根据自己对国内农作物病害的调查研究,以及同代人的调查资料充实了他的讲授内容,使植物病理学这门课程有了一个系统。他讲授内容的特点是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在那个时期,要做到这一点,实在是不容易,因此他确立的中国植物病理学科系统的基础,至今仍然是很有意义的。他一生的抱负是要为我国培养一代有水平的植物病理学人才和真菌学家,以期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本国的农作物病害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尽量鼓励他的学生们向植物病理学范围的各个方面发展。在他50余年的教学和科研中,他确实培养出了大批有水平而“敬业乐道”的植物病理学家和真菌学家,如魏景超、黄亮、林传光、仇元、王清和、周家炽、裘维蕃等等。现在他的弟子及其弟子的弟子遍及全国,可谓桃李满天下。1929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成立,当时的会长邹秉文忙于其他事务,会务工作主要落在戴芳澜肩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戴芳澜便召集在北京的一些老会员商议复会,并在1949年12月19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复会大会,临时推选他为理事长负责筹备第一次代表大会。1953年举行第一届代表大会之前,戴芳澜就着手组织全国各省市的地方分会,重新登记并吸收会员;全国推选出代表20余人,加上邀请列席的共计80余人。在这次全会上正式推选他为理事长,编辑《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会讯》。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极力保护这些档案资料,使中国植病学会至今有档可稽。1962年困难时期,范长江建议昆虫学会和植物病理学会联合活动,组成“植物保护学会”。戴芳澜考虑到这样联合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植保工作,同时可节省国家开支,同意暂时成立“中国植保学会”,但主张保留《中国植物病理学报》的独立性,以维持学科的发展,并在适当时期恢复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的独立活动。其后他担任了第一届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可惜,当1985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脱离中国植保学会而独立活动时,戴芳澜已辞世12年了。 戴芳澜毕生研究的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寄生真菌方面。这是因为他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真菌,而是常常联系到植物病害的实际。他研究真菌的最初目标是用来解决植物病害问题。从1932年到1939年,戴芳澜共发表了9篇《中国真菌杂录》。从这9篇记述的内容来看,可知他从30年代初开始,就以植物寄生真菌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其中包括锈菌、白粉菌和尾孢菌等对农作物病害关系极大的菌类。那时期,在一无条件、二无经费的情况下,在教学之余,完成这些工作,如果没有惊人的毅力和决心,肯定是办不到的。他在那时亲自采集标本、搜集文献资料,把标本逐个解剖测微,鉴定其目、科、属、种,工作量之大是惊人的。特别是当时他根本没有助手,然而他竟为我国真菌的分类工作,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戴芳澜经过多年的真菌分类研究后,已不满足于静止的、一般形态的描述和鉴定。他逐渐认识到:真菌分类学的真实意义在于发掘真菌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进化中的关系,而不仅是识别个体的名称,并将其罗列成表,这种工作只是分类工作的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真菌分类学必须向前看,必须把真菌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联合起来考虑。为此,他常常提到德国真菌学者奥斯卡·布雷菲尔德(OscarBrefeld,1839—1925)的经典工作。布氏是第一个用单孢子培养来观察一种真菌的整个发育成长动态的。如果真菌学者能照此行事,那么真菌个体之间的比较就有了统一的标准,避免了把两个不同龄的个体来相比。因此,他在1962年5月为微生物所真菌学习小组报告了《布雷菲尔德对真菌的进化观点在真菌分类中所起的影响》。当他还在抗日战争时期就不只一次地说过:“真菌分类学的未来必然以遗传学为核心”。他的意思是说,真菌只有通过遗传研究才能真正揭示出它们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他本人曾和纽约植物园的真菌学家B.O.道奇(Dodge)一起研究脉孢菌的遗传变异。他也非常赞赏G.W.贝德尔(Beadle)用脉孢菌做过的生化和遗传的工作。戴芳澜最初的愿望是想初步搞清中国植物病原真菌的种类及其形态与生境,作为植物病理学的基础。以后又发展到想搞清中国真菌或菌物资源的全貌。他知道凭他一个人和一个单位的力量是难于达到这一目标的,因此,他指派给他弟子的工作都是属于不同大类的真菌,即使不可能把这些大类在短期内调查研究得十分完备,那也无妨,以后一代一代的继续下去,就有可能把中国的真菌资源搞清。他本人较早就曾研究过藻菌(Phycomycetes),1921—1923年在广东研究过芋疫菌(Phytophthoracolocasiae),30年代曾对毛霉目的笄霉(Choanephora)和霜霉菌做过深入的研究,并更正了国外对笄霉属个别种的错误定名,40年代,他又指导沈善炯和相望年等进行水生藻菌的研究。关于子囊菌(Ascomycetes),他在30年代开始研究白粉菌、炭角菌(Xylaria),发表了一个新属Xylari-opsis,其后对竹子上的竹鞘寄生菌,腐生的脉孢菌,寄生在水稻上的“一柱香”菌,地舌菌(Geoglossum)都作了研究,并发展我国云南是假地舌菌(Hemiglossum)的一个模式标本产地。在研究子囊菌的同时,他研究了分布非常广泛而有致病性的尾孢菌(Cercospora)。1936年他发表了《中国的尾孢菌属》一文。在担子菌方面,30年代他研究胶锈菌(Gymnospo-rangium)和鞘柄锈菌(Coleopuccinia),与此同时,他也调查并记录了中国的多种锈菌。在高等担子菌方面,他在昆明期间,指导了裘维蕃研究云南的伞菌目(Agaricales)和牛肝菌目(Bo-letales),并和洪章训研究了鸟巢菌目(Nidulariles)。由于他的规划和促进,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真菌研究室开展了真菌各个领域的研究,包括粘菌(Myxomycetes)和地衣(Lichens),使我国的真菌学具备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带动了我国其他单位,例如药物学方面,也开展了真菌调查和药用真菌的研究,从而扩大了对中国真菌资源的认识面。戴芳澜从20年代起就留心收集有关中国真菌的资料。最初以《中国真菌杂录》的标题,陆续发表在有关的科学杂志上。1958年出版的《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就是利用上述资料编辑而成的。以后,他确定了编辑方向,确定了采用国际间公认而合理的命名方案,使在中国记录的真菌名称,根据同物异名的优先权而获得了合理的归类。这本巨著的工程浩大,在他去世之日,尚未全部完成,由他的及门弟子加以扫尾完卷,称为《中国真菌总汇》(SYLLOGE FUNGORUM SINICORUM),于197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有关中国真菌分类的大型参考书,对我国真菌学的发展、真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本巨著总共参考了768篇文献,包括英、法、德、俄、意、日、西班牙、拉丁等语种,并对200年来有关寄生植物的寄生或非寄生真菌的学名,以及分布地区名称的改动,都一一加以订正,其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在他去世之前不久,还亲自写好了一个“前言”。此书发行以后,日本著名真菌学家平冢直秀在《日本菌学报》(1980年8月,21卷2期)发表了悼念戴芳澜和推荐《中国真菌总汇》的文章。美国《真菌学报》(MYCOLO-GIA,1980年5月,72卷3期)也介绍了这本著作。

停服了

中国真菌学杂志的级别

期刊级别划分如下:核心、本科学报、专科学报、普刊核心又分为南核、北核、CSCD、统计源核心(也叫做科技核心)核心期刊审核1-3个月,从投稿到出刊整个时长基本1年+,而且对作者的单位、学历都有门槛限制,本科和研究生能过稿的寥寥无几,基本不用想,本科学报大体也差不多,有些即使要发也要带导师二作,本科学报也大体差不多。ps:核心里还有SCD核心和RSSCE核心,比较小众,没有上面提到的四种认可度高,费用比较便宜些,周期也稍短,这里就不多说了。专科学报对作者基本没要求,主要看文章,不过周期也比较长,审核时间1周-1个月不等,版面费比普刊略贵,两千-五千之间都有。普刊就是大家常发的一类了。对普刊的划分主要是依据期刊收录网站来的,国内主流收录网站主要有以下几种:知网、万方、维普、龙源、超星、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网假刊比较多,超星小众化,认可度比较低,龙源听说目前在整改,所以个人不建议发只被这三个网站收录的期刊,但是,这三个收录的期刊比较便宜,所以如果你们单位对期刊完全没要求,那也完全可以发。剩下知网、万方、维普这三个收录网站,认可度和知名度依次降低,也因此,费用、审核难度、周期也是依次降低,一般来找我咨询的,如果单位对期刊收录网站没有特别要求,只要是这几个主流的网站即可,我都建议他们按照“就低原则”来选择期刊——维普能用的,不要选万方;万方满足要求,就不要选知网。至于你问的省级期刊,与之相对的是国家级期刊,之所以有这种划分,是因为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分为国家级和省级,而这也只是为了便于管理,和期刊质量、等级毫无关系,有些作者不明真相,总认为国家级比省级期刊好,这其实是完全错误的,不然一个国家级普刊难道比省级核心好?这显然不对。如何区分国家级和省级也很简单,一般看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写着“中国、中央、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等字眼,或者是全国性的组织、机构等主管主办的,那么就称之为国家级,这些“XX省……”就是省级。本人从事期刊投稿咨询工作,有其他不懂的,欢迎继续咨询。

现在好多人事部门对期刊的认定没有统一的标准,就连人事人员应该也不明白到底哪些是国家级期刊,哪些是省级期刊。当然,不同的期刊质量不同,按照当前的划分,核心期刊学术性更强,认可度更高。至于一级二级三级,大多是自封的,不要相信那些。还有问题就咨询品优刊

期刊级别划分如下:核心、本科学报、专科学报、普刊核心又分为南核、北核、CSCD、统计源核心(也叫做科技核心)核心期刊审核1-3个月,从投稿到出刊整个时长基本1年+,而且对作者的单位、学历都有门槛限制,本科和研究生能过稿的寥寥无几,基本不用想,本科学报大体也差不多,有些即使要发也要带导师二作,本科学报也大体差不多。ps:核心里还有SCD核心和RSSCE核心,比较小众,没有上面提到的四种认可度高,费用比较便宜些,周期也稍短,这里就不多说了。专科学报对作者基本没要求,主要看文章,不过周期也比较长,审核时间1周-1个月不等,版面费比普刊略贵,两千-五千之间都有。普刊就是大家常发的一类了。对普刊的划分主要是依据期刊收录网站来的,国内主流收录网站主要有以下几种:知网、万方、维普、龙源、超星、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网假刊比较多,超星小众化,认可度比较低,龙源听说目前在整改,所以个人不建议发只被这三个网站收录的期刊,但是,这三个收录的期刊比较便宜,所以如果你们单位对期刊完全没要求,那也完全可以发。剩下知网、万方、维普这三个收录网站,认可度和知名度依次降低,也因此,费用、审核难度、周期也是依次降低,一般来找我咨询的,如果单位对期刊收录网站没有特别要求,只要是这几个主流的网站即可,我都建议他们按照“就低原则”来选择期刊——维普能用的,不要选万方;万方满足要求,就不要选知网。至于你问的省级期刊,与之相对的是国家级期刊,之所以有这种划分,是因为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分为国家级和省级,而这也只是为了便于管理,和期刊质量、等级毫无关系,有些作者不明真相,总认为国家级比省级期刊好,这其实是完全错误的,不然一个国家级普刊难道比省级核心好?这显然不对。如何区分国家级和省级也很简单,一般看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写着“中国、中央、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等字眼,或者是全国性的组织、机构等主管主办的,那么就称之为国家级,这些“XX省……”就是省级。本人从事期刊投稿咨询工作,有其他不懂的,欢迎继续咨询。

看刊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