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凝聚杂志官网

发布时间:

凝聚杂志官网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从全球的思想文化激荡来看,中国的文化具有自主能力和调适能力,文化认同感增加。具体地说,要注意处理好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在当今世界,很明显的事实是:经济越来越全球化、一体化,政治则是多极化、多元化。而文化则介于两者之间。一方面,随着高科技特别是传媒与网络的迅速发展,文化的认同性日益取代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性。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习惯、宗教传统、价值观念上的鸿沟难以弥合,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裂痕亦有扩大的可能。一方面是全球价值趋同,另一方面是回归民族传统,复兴民族文化,实现民族自我认同。一方面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被同质化,另一方面是文化的交流、综合与新的多样性的出现。如何处理好全球普遍价值认同与民族角色的自我认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选择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面对全球的思想文化激荡,中国千万不能“失语”和“他者化”。千万不能丢掉文化主体性,失去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码。国家文化软实力-理论渊源 约瑟夫 奈“软实力”(softpower)一词最早出现于1990年3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为美国《大西洋》杂志撰写的一篇名为《衰落的误导性隐喻》的论文里。他说“我们需要在‘软实力’上增加投入,而不是在‘硬实力’上即昂贵的新武器系统上增加投资”。在此后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中约瑟夫·奈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可以建立并且主导国际规范及国际制度,从而左右世界政治的议事日程,那么它就可以影响他人的偏好和对本国国家利益的认识,从而具有软实力,或具有“制度实力”(institutionalpower)。后来在他的著作《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的前言中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明确定义为“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他把国家的软力量归于三种主要资源:其一是能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的文化;其二是能真正实践的政治价值观;其三是能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可见,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包括了文化、政治、外交三个组成部分。 作为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约瑟夫·奈的文化理论自有他提出的战略意图与历史语境,在此我们不再赘述。对于中国来说,今天所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由于不尽相同的话语体系与社会政治背景,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并不完全一致。我们所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那些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的感召力、社会的凝聚力、市场的吸引力、思想的影响力与心理驱动力的文化资源。我们的着眼点是落在文化的基本层面上,我们更加注重的是主流文化自身的积极建构,是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不是把文化仅仅作为一种实现经济与外交目的的次等手段来对待。另外,我们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带有鲜明国家意识形态属性,它是我们国家政体的文化显现,是我们国家利益的独特呈现方式,这都与约瑟夫·奈的文化理念存在实质上的区别。所以,我们寻求的不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软力量,而是一种体现中国国家利益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背景与启示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前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赢得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现在,相对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文化的发展速度已经滞后,特别是文化自身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还不能够与经济增长的实力相媲美。在经济领域中国的贸易顺差为我们带来了巨额的物质收益,而在文化领域现在却出现了明显的交流逆差。相对于海外进口文化作品的不断涌入,我们输出的文化产品并不能够与我们的经济地位相适应。所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于主流文化本身的全面建构。我们不能把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对文化的宣传、包装与推广策略,而应当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的自我建构战略来落实。另外,任何文化精神的传播都必须要找到相应的媒介形式才能够真正实现——不论这种媒介是书刊杂志、是网络影像、还是舞台表演,总而言之,文化软实力必须借助于特定的媒体形式才能够进行有效的传播,单纯的文化理念并不能够直接地转变成文化的软实力。 文明的冲突文化,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经济实力是文化发展与传播的根基。我们应当看到中国文化现在之所以受到世界普遍的关注,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综合国力的提升。正是由于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才使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有了话语权,有了相对平等的谈判条件与相互磋商的议价能力。就连约瑟夫·奈也认为中国在经济上的巨大成就是软实力得以提升的重要根源,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包括以《文明的冲突》而闻名的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也在强调硬实力决定软实力,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物质上的成功会使文化和意识形态更加具有吸引力,而经济和军事上的失败则必然导致文化的自我怀疑和认同危机。所以,尽管有时文化会成为社会舞台的主角,但是经济依然是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全面建设必然有赖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资源 在中国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资源来自于以下五个方面。其一,是在政治文化领域体现国家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其中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二,是在传统文化领域代表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和谐”、“仁爱”、“自然”这些集中体现着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终极理想的文化价值观,它们既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推进中华文化不断发展、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的精神力量。其三,是在公共文化领域引领行业发展、体现国家指导方针的一系列政策、法规、质量体系与评价标准。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的纲领性的文艺政策,它不仅是体现国家主流意 亮剑识形态的宏观指导方针,也是符合艺术普遍规律的具体创作原则,它对于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促进艺术创作的繁荣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其四,是在主流文化领域体现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国家、民族形象的艺术作品。比如表现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与重大现实题材的电影、电视剧、舞台艺术及美术、音乐作品,像影片《鸦片战争》、《生死抉择》、《惊涛骇浪》、《太行山上》,电视剧《长征》、《西藏风云》、《士兵突击》、《亮剑》,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交响乐《红旗颂》……这些作品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的精神信仰与民族情感是感化、陶冶、激励受众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包括那些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个性化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也都能够体现当代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其五,是在流行文化领域具有普遍社会反响和市场效应的娱乐性、大众性文化产品,比如影片《少林寺》、《天下无贼》、《墨攻》,电视剧《渴望》、《便衣警察》、《激情燃烧的岁月》、《暗算》……这些在文化消费领域具有娱乐因素的大众文化产品,尽管并没有直接表现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没有直接表现高层领袖人物的丰功伟绩,但是,这些作品中所具有的劝人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不论对于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还是加强文化的心理吸引力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资源。当然,更加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还应当包括政治、法律、外交、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相关内容。 在文化领域并不是所有的文化活动与艺术作品都能够提升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层面上来考虑、来讨论。茶楼酒肆里的戏曲清唱,街头巷尾中的秧歌表演尽管也不乏特定的文化意义,但是并不能够提高到国家文化的层面上来考量,它们不能与那些耗资巨大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相提并论,也不能与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同日而语—正如一场风花雪月与一场革命风暴不能相提并论一样。我们现在特别要关注的,是那些在文化产业的核心层面上代表国家文化力量的产业集团的发展趋向;是那些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表现内容,以当下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为创作主旨的艺术作品的思想导向;是那些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宏篇巨作的文化取向,这些是文化艺术领域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点所在。 国家文化软实力-总体思路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国内的文化转型来看,中国的文化具有传承能力和创新能力,民族凝聚力增强。就是说在文化战略上,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建设贵在积累,重在创新。传承是基础,是前提,创新是方向,是生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如果繁体字、文言文、线装书都看不懂,这样的人就不可能是文化学意义上的中国人,而只能是人种学意义上的中国人。由这样的人组成的中国,就不是文化中国,而只是地理中国。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体现主流文化的《云水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国际的文化交流来看,中国的文化具有辐射力和竞争力,增加话语权。进行文化对话,需要提高两个能力。一是吸纳兼容外来文化的能力,二是向外辐射民族文化的能力。形象地说就是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并举。这就是所谓“文化平衡”。今天,中国正在大量吸收西方文化,而西方并没有像中国一样大量吸收中国文化。不仅文化逆差的问题十分突出,而且文化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据统计,2004年中国出口书报只占国内当年书报刊出版总量的016%。2004年中国向美国输出版权和从美国引进版权比为290比1。2004年中国与人口只有300多万的新加坡版权引进和输出为5比1。以至于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警惕“文化赤字”,呼吁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辐射功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当然近来情况已经有了改变,比如在海外频频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日”“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季”“中国文化年”,以及陆续创办的“孔子学院”和持续升温的“汉学热”等。这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自觉,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自信。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只有进入对方文化而非征服对方文化,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才有可能。中国文化只有在与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激荡中,保持个性并增强话语权,这样的文化才不仅是民族的,而且是世界的,不仅是自赏的,而且是共享的。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和文化消费来看,要求中国的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加多姿多彩。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而活跃的态势,中国应当自觉肩负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重任,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增强中华文化的穿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使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途径 增强文化凝聚力。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呢?必须靠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没有这样的核心价值体系作统领,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为此,中国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激发文化创造力。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动员党政各部门、社会 提升文化素质从娃娃抓起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强化文化传播力。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同时还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同时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不可估量的作用,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作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和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扩大文化影响力。文化影响力是衡量和展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2006年5月,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文化影响力的一些国家文化及其形象符号,其中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主要有:汉语、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针灸、中国烹饪等。由此可以看出,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形象的了解更多的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了扩大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影响力,中国必须借助现代化的文化艺术形式和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创造出更多富于时代气息、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标志、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使现代中国文化尽快走出国门,影响世界!国家文化软实力-重大意义 首先,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促进国家发展进步、振兴中华民族的客观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饱经沧桑而不倒、历经磨难而不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悠久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更是离不开文化的 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支撑。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每一个民族的血脉之中,它始终是民族发展和国家振兴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次,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国防实力,同时还包括民族凝聚力、道德感召力、舆论引导力等等,这种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也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尽快提高文化软实力,形成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再次,提高文化软实力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在当今社会,文化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所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如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与之相比,中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相差很远,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还不完全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中国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  〔报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背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6�1奈曾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解读〕报告这一新提法,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为此,就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从全球的思想文化激荡来看,中国的文化具有自主能力和调适能力,文化认同感增加。具体地说,要注意处理好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在当今世界,很明显的事实是:经济越来越全球化、一体化,政治则是多极化、多元化。而文化则介于两者之间。一方面,随着高科技特别是传媒与网络的迅速发展,文化的认同性日益取代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性。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习惯、宗教传统、价值观念上的鸿沟难以弥合,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裂痕亦有扩大的可能。一方面是全球价值趋同,另一方面是回归民族传统,复兴民族文化,实现民族自我认同。一方面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被同质化,另一方面是文化的交流、综合与新的多样性的出现。如何处理好全球普遍价值认同与民族角色的自我认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选择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面对全球的思想文化激荡,中国千万不能“失语”和“他者化”。千万不能丢掉文化主体性,失去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码。国家文化软实力-理论渊源 约瑟夫 奈“软实力”(softpower)一词最早出现于1990年3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为美国《大西洋》杂志撰写的一篇名为《衰落的误导性隐喻》的论文里。他说“我们需要在‘软实力’上增加投入,而不是在‘硬实力’上即昂贵的新武器系统上增加投资”。在此后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中约瑟夫·奈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可以建立并且主导国际规范及国际制度,从而左右世界政治的议事日程,那么它就可以影响他人的偏好和对本国国家利益的认识,从而具有软实力,或具有“制度实力”(institutionalpower)。后来在他的著作《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的前言中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明确定义为“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他把国家的软力量归于三种主要资源:其一是能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的文化;其二是能真正实践的政治价值观;其三是能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可见,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包括了文化、政治、外交三个组成部分。 作为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约瑟夫·奈的文化理论自有他提出的战略意图与历史语境,在此我们不再赘述。对于中国来说,今天所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由于不尽相同的话语体系与社会政治背景,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并不完全一致。我们所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那些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的感召力、社会的凝聚力、市场的吸引力、思想的影响力与心理驱动力的文化资源。我们的着眼点是落在文化的基本层面上,我们更加注重的是主流文化自身的积极建构,是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不是把文化仅仅作为一种实现经济与外交目的的次等手段来对待。另外,我们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带有鲜明国家意识形态属性,它是我们国家政体的文化显现,是我们国家利益的独特呈现方式,这都与约瑟夫·奈的文化理念存在实质上的区别。所以,我们寻求的不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软力量,而是一种体现中国国家利益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背景与启示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前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赢得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现在,相对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文化的发展速度已经滞后,特别是文化自身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还不能够与经济增长的实力相媲美。在经济领域中国的贸易顺差为我们带来了巨额的物质收益,而在文化领域现在却出现了明显的交流逆差。相对于海外进口文化作品的不断涌入,我们输出的文化产品并不能够与我们的经济地位相适应。所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于主流文化本身的全面建构。我们不能把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对文化的宣传、包装与推广策略,而应当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的自我建构战略来落实。另外,任何文化精神的传播都必须要找到相应的媒介形式才能够真正实现——不论这种媒介是书刊杂志、是网络影像、还是舞台表演,总而言之,文化软实力必须借助于特定的媒体形式才能够进行有效的传播,单纯的文化理念并不能够直接地转变成文化的软实力。 文明的冲突文化,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经济实力是文化发展与传播的根基。我们应当看到中国文化现在之所以受到世界普遍的关注,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综合国力的提升。正是由于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才使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有了话语权,有了相对平等的谈判条件与相互磋商的议价能力。就连约瑟夫·奈也认为中国在经济上的巨大成就是软实力得以提升的重要根源,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包括以《文明的冲突》而闻名的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也在强调硬实力决定软实力,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物质上的成功会使文化和意识形态更加具有吸引力,而经济和军事上的失败则必然导致文化的自我怀疑和认同危机。所以,尽管有时文化会成为社会舞台的主角,但是经济依然是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全面建设必然有赖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资源 在中国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资源来自于以下五个方面。其一,是在政治文化领域体现国家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其中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二,是在传统文化领域代表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和谐”、“仁爱”、“自然”这些集中体现着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终极理想的文化价值观,它们既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推进中华文化不断发展、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的精神力量。其三,是在公共文化领域引领行业发展、体现国家指导方针的一系列政策、法规、质量体系与评价标准。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的纲领性的文艺政策,它不仅是体现国家主流意 亮剑识形态的宏观指导方针,也是符合艺术普遍规律的具体创作原则,它对于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促进艺术创作的繁荣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其四,是在主流文化领域体现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国家、民族形象的艺术作品。比如表现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与重大现实题材的电影、电视剧、舞台艺术及美术、音乐作品,像影片《鸦片战争》、《生死抉择》、《惊涛骇浪》、《太行山上》,电视剧《长征》、《西藏风云》、《士兵突击》、《亮剑》,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交响乐《红旗颂》……这些作品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的精神信仰与民族情感是感化、陶冶、激励受众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包括那些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个性化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也都能够体现当代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其五,是在流行文化领域具有普遍社会反响和市场效应的娱乐性、大众性文化产品,比如影片《少林寺》、《天下无贼》、《墨攻》,电视剧《渴望》、《便衣警察》、《激情燃烧的岁月》、《暗算》……这些在文化消费领域具有娱乐因素的大众文化产品,尽管并没有直接表现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没有直接表现高层领袖人物的丰功伟绩,但是,这些作品中所具有的劝人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不论对于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还是加强文化的心理吸引力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资源。当然,更加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还应当包括政治、法律、外交、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相关内容。 在文化领域并不是所有的文化活动与艺术作品都能够提升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层面上来考虑、来讨论。茶楼酒肆里的戏曲清唱,街头巷尾中的秧歌表演尽管也不乏特定的文化意义,但是并不能够提高到国家文化的层面上来考量,它们不能与那些耗资巨大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相提并论,也不能与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同日而语—正如一场风花雪月与一场革命风暴不能相提并论一样。我们现在特别要关注的,是那些在文化产业的核心层面上代表国家文化力量的产业集团的发展趋向;是那些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表现内容,以当下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为创作主旨的艺术作品的思想导向;是那些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宏篇巨作的文化取向,这些是文化艺术领域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点所在。 国家文化软实力-总体思路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国内的文化转型来看,中国的文化具有传承能力和创新能力,民族凝聚力增强。就是说在文化战略上,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建设贵在积累,重在创新。传承是基础,是前提,创新是方向,是生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如果繁体字、文言文、线装书都看不懂,这样的人就不可能是文化学意义上的中国人,而只能是人种学意义上的中国人。由这样的人组成的中国,就不是文化中国,而只是地理中国。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体现主流文化的《云水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国际的文化交流来看,中国的文化具有辐射力和竞争力,增加话语权。进行文化对话,需要提高两个能力。一是吸纳兼容外来文化的能力,二是向外辐射民族文化的能力。形象地说就是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并举。这就是所谓“文化平衡”。今天,中国正在大量吸收西方文化,而西方并没有像中国一样大量吸收中国文化。不仅文化逆差的问题十分突出,而且文化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据统计,2004年中国出口书报只占国内当年书报刊出版总量的016%。2004年中国向美国输出版权和从美国引进版权比为290比1。2004年中国与人口只有300多万的新加坡版权引进和输出为5比1。以至于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警惕“文化赤字”,呼吁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辐射功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当然近来情况已经有了改变,比如在海外频频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日”“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季”“中国文化年”,以及陆续创办的“孔子学院”和持续升温的“汉学热”等。这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自觉,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自信。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只有进入对方文化而非征服对方文化,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才有可能。中国文化只有在与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激荡中,保持个性并增强话语权,这样的文化才不仅是民族的,而且是世界的,不仅是自赏的,而且是共享的。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和文化消费来看,要求中国的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加多姿多彩。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而活跃的态势,中国应当自觉肩负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重任,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增强中华文化的穿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使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途径 增强文化凝聚力。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呢?必须靠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没有这样的核心价值体系作统领,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为此,中国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激发文化创造力。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动员党政各部门、社会 提升文化素质从娃娃抓起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强化文化传播力。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同时还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同时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不可估量的作用,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作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和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扩大文化影响力。文化影响力是衡量和展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2006年5月,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文化影响力的一些国家文化及其形象符号,其中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主要有:汉语、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针灸、中国烹饪等。由此可以看出,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形象的了解更多的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了扩大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影响力,中国必须借助现代化的文化艺术形式和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创造出更多富于时代气息、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标志、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使现代中国文化尽快走出国门,影响世界!国家文化软实力-重大意义 首先,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促进国家发展进步、振兴中华民族的客观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饱经沧桑而不倒、历经磨难而不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悠久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更是离不开文化的 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支撑。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每一个民族的血脉之中,它始终是民族发展和国家振兴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次,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国防实力,同时还包括民族凝聚力、道德感召力、舆论引导力等等,这种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也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尽快提高文化软实力,形成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再次,提高文化软实力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在当今社会,文化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所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如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与之相比,中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相差很远,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还不完全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中国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  〔报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背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6�1奈曾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解读〕报告这一新提法,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为此,就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PhysicsReviewLetters,这个期刊分的很细,每个volume涵盖某个特定方向,望采纳,谢谢!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从全球的思想文化激荡来看,中国的文化具有自主能力和调适能力,文化认同感增加。具体地说,要注意处理好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在当今世界,很明显的事实是:经济越来越全球化、一体化,政治则是多极化、多元化。而文化则介于两者之间。一方面,随着高科技特别是传媒与网络的迅速发展,文化的认同性日益取代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性。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习惯、宗教传统、价值观念上的鸿沟难以弥合,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裂痕亦有扩大的可能。一方面是全球价值趋同,另一方面是回归民族传统,复兴民族文化,实现民族自我认同。一方面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被同质化,另一方面是文化的交流、综合与新的多样性的出现。如何处理好全球普遍价值认同与民族角色的自我认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选择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面对全球的思想文化激荡,中国千万不能“失语”和“他者化”。千万不能丢掉文化主体性,失去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码。国家文化软实力-理论渊源 约瑟夫 奈“软实力”(softpower)一词最早出现于1990年3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为美国《大西洋》杂志撰写的一篇名为《衰落的误导性隐喻》的论文里。他说“我们需要在‘软实力’上增加投入,而不是在‘硬实力’上即昂贵的新武器系统上增加投资”。在此后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中约瑟夫·奈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可以建立并且主导国际规范及国际制度,从而左右世界政治的议事日程,那么它就可以影响他人的偏好和对本国国家利益的认识,从而具有软实力,或具有“制度实力”(institutionalpower)。后来在他的著作《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的前言中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明确定义为“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他把国家的软力量归于三种主要资源:其一是能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的文化;其二是能真正实践的政治价值观;其三是能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可见,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包括了文化、政治、外交三个组成部分。 作为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约瑟夫·奈的文化理论自有他提出的战略意图与历史语境,在此我们不再赘述。对于中国来说,今天所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由于不尽相同的话语体系与社会政治背景,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并不完全一致。我们所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那些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的感召力、社会的凝聚力、市场的吸引力、思想的影响力与心理驱动力的文化资源。我们的着眼点是落在文化的基本层面上,我们更加注重的是主流文化自身的积极建构,是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不是把文化仅仅作为一种实现经济与外交目的的次等手段来对待。另外,我们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带有鲜明国家意识形态属性,它是我们国家政体的文化显现,是我们国家利益的独特呈现方式,这都与约瑟夫·奈的文化理念存在实质上的区别。所以,我们寻求的不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软力量,而是一种体现中国国家利益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背景与启示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前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赢得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现在,相对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文化的发展速度已经滞后,特别是文化自身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还不能够与经济增长的实力相媲美。在经济领域中国的贸易顺差为我们带来了巨额的物质收益,而在文化领域现在却出现了明显的交流逆差。相对于海外进口文化作品的不断涌入,我们输出的文化产品并不能够与我们的经济地位相适应。所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于主流文化本身的全面建构。我们不能把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对文化的宣传、包装与推广策略,而应当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的自我建构战略来落实。另外,任何文化精神的传播都必须要找到相应的媒介形式才能够真正实现——不论这种媒介是书刊杂志、是网络影像、还是舞台表演,总而言之,文化软实力必须借助于特定的媒体形式才能够进行有效的传播,单纯的文化理念并不能够直接地转变成文化的软实力。 文明的冲突文化,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经济实力是文化发展与传播的根基。我们应当看到中国文化现在之所以受到世界普遍的关注,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综合国力的提升。正是由于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才使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有了话语权,有了相对平等的谈判条件与相互磋商的议价能力。就连约瑟夫·奈也认为中国在经济上的巨大成就是软实力得以提升的重要根源,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包括以《文明的冲突》而闻名的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也在强调硬实力决定软实力,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物质上的成功会使文化和意识形态更加具有吸引力,而经济和军事上的失败则必然导致文化的自我怀疑和认同危机。所以,尽管有时文化会成为社会舞台的主角,但是经济依然是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全面建设必然有赖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资源 在中国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资源来自于以下五个方面。其一,是在政治文化领域体现国家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其中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二,是在传统文化领域代表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和谐”、“仁爱”、“自然”这些集中体现着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终极理想的文化价值观,它们既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推进中华文化不断发展、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的精神力量。其三,是在公共文化领域引领行业发展、体现国家指导方针的一系列政策、法规、质量体系与评价标准。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的纲领性的文艺政策,它不仅是体现国家主流意 亮剑识形态的宏观指导方针,也是符合艺术普遍规律的具体创作原则,它对于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促进艺术创作的繁荣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其四,是在主流文化领域体现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国家、民族形象的艺术作品。比如表现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与重大现实题材的电影、电视剧、舞台艺术及美术、音乐作品,像影片《鸦片战争》、《生死抉择》、《惊涛骇浪》、《太行山上》,电视剧《长征》、《西藏风云》、《士兵突击》、《亮剑》,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交响乐《红旗颂》……这些作品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的精神信仰与民族情感是感化、陶冶、激励受众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包括那些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个性化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也都能够体现当代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其五,是在流行文化领域具有普遍社会反响和市场效应的娱乐性、大众性文化产品,比如影片《少林寺》、《天下无贼》、《墨攻》,电视剧《渴望》、《便衣警察》、《激情燃烧的岁月》、《暗算》……这些在文化消费领域具有娱乐因素的大众文化产品,尽管并没有直接表现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没有直接表现高层领袖人物的丰功伟绩,但是,这些作品中所具有的劝人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不论对于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还是加强文化的心理吸引力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资源。当然,更加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还应当包括政治、法律、外交、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相关内容。 在文化领域并不是所有的文化活动与艺术作品都能够提升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层面上来考虑、来讨论。茶楼酒肆里的戏曲清唱,街头巷尾中的秧歌表演尽管也不乏特定的文化意义,但是并不能够提高到国家文化的层面上来考量,它们不能与那些耗资巨大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相提并论,也不能与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同日而语—正如一场风花雪月与一场革命风暴不能相提并论一样。我们现在特别要关注的,是那些在文化产业的核心层面上代表国家文化力量的产业集团的发展趋向;是那些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表现内容,以当下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为创作主旨的艺术作品的思想导向;是那些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宏篇巨作的文化取向,这些是文化艺术领域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点所在。 国家文化软实力-总体思路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国内的文化转型来看,中国的文化具有传承能力和创新能力,民族凝聚力增强。就是说在文化战略上,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建设贵在积累,重在创新。传承是基础,是前提,创新是方向,是生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如果繁体字、文言文、线装书都看不懂,这样的人就不可能是文化学意义上的中国人,而只能是人种学意义上的中国人。由这样的人组成的中国,就不是文化中国,而只是地理中国。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体现主流文化的《云水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国际的文化交流来看,中国的文化具有辐射力和竞争力,增加话语权。进行文化对话,需要提高两个能力。一是吸纳兼容外来文化的能力,二是向外辐射民族文化的能力。形象地说就是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并举。这就是所谓“文化平衡”。今天,中国正在大量吸收西方文化,而西方并没有像中国一样大量吸收中国文化。不仅文化逆差的问题十分突出,而且文化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据统计,2004年中国出口书报只占国内当年书报刊出版总量的016%。2004年中国向美国输出版权和从美国引进版权比为290比1。2004年中国与人口只有300多万的新加坡版权引进和输出为5比1。以至于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警惕“文化赤字”,呼吁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辐射功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当然近来情况已经有了改变,比如在海外频频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日”“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季”“中国文化年”,以及陆续创办的“孔子学院”和持续升温的“汉学热”等。这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自觉,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自信。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只有进入对方文化而非征服对方文化,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才有可能。中国文化只有在与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激荡中,保持个性并增强话语权,这样的文化才不仅是民族的,而且是世界的,不仅是自赏的,而且是共享的。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和文化消费来看,要求中国的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加多姿多彩。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而活跃的态势,中国应当自觉肩负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重任,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增强中华文化的穿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使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途径 增强文化凝聚力。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呢?必须靠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没有这样的核心价值体系作统领,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为此,中国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激发文化创造力。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动员党政各部门、社会 提升文化素质从娃娃抓起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强化文化传播力。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同时还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同时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不可估量的作用,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作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和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扩大文化影响力。文化影响力是衡量和展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2006年5月,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文化影响力的一些国家文化及其形象符号,其中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主要有:汉语、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针灸、中国烹饪等。由此可以看出,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形象的了解更多的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了扩大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影响力,中国必须借助现代化的文化艺术形式和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创造出更多富于时代气息、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标志、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使现代中国文化尽快走出国门,影响世界!国家文化软实力-重大意义 首先,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促进国家发展进步、振兴中华民族的客观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饱经沧桑而不倒、历经磨难而不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悠久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更是离不开文化的 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支撑。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每一个民族的血脉之中,它始终是民族发展和国家振兴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次,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国防实力,同时还包括民族凝聚力、道德感召力、舆论引导力等等,这种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也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尽快提高文化软实力,形成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再次,提高文化软实力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在当今社会,文化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所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如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与之相比,中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相差很远,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还不完全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中国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  〔报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背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6�1奈曾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解读〕报告这一新提法,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为此,就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凝聚杂志官网下载

凝聚态物理学进展

你好。PDF文献已上传附件。望采纳回答哦~~!只能穿一个附件  第二篇 网盘第三个 :斜劈型物体M是否会受到来自地面的静摩擦力?网盘 存的是打印预览 点开 也是完整的   1、如图1所示,斜面粗糙的斜劈型物体M静止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m静止在M上,问:斜劈型物体M是否会受到来自地面的静摩擦力?  解析:把M、m看成一个整体,其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  可以得出结论:斜劈型物体M不会受到来自地面的静摩擦力。  把M、m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如图3和图4所示,  同样可以得出结论:斜劈型物体M不会受到来自地面的静摩擦力。  2、如图5所示,斜面粗糙的斜劈型物体M静止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m静止在M上,若在m上再粘上一个物体M,问:斜劈型物体M是否会受到来自地面的静摩擦力?  解析:如图6所示,把M、m看成一个整体,有“第1题”的分析可知:斜劈型物体M不会受到来自地面的静摩擦力。  3、如图7所示,斜面粗糙的斜劈型物体M静止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m恰能在斜劈型物体M上匀速下滑,问:斜劈型物体M是否会受到来自地面的静摩擦力?  解析:把M、m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如图8和图9所示,  可以得出结论:斜劈型物体M不会受到来自地面的静摩擦力。  4、如图10所示,斜面粗糙的斜劈型物体M静止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m恰能在斜劈型物体M上匀速下滑,若在m上再粘上一个物体M,问:斜劈型物体M是否会受到来自地面的静摩擦力?  解析:如图11所示,对斜劈型物体M进行受力分析,  可以得出结论:斜劈型物体M不会受到来自地面的静摩擦力。

若蓝格杂志网 你也可以去看看

凝聚杂志官网在线阅读

读览天下数字杂志阅读平台拥有品种齐全、更新及时的移动阅读资源,所有线上杂志与线下杂志同步更新,更能满足广大读者第一时间掌握时讯的需求。在线离线均可阅读杂志,还可进行互动学习和互荐文献信息。

榕树下是个不错的网站。还有个叫鲜网的。都可以免费阅读。阅读工具就用adobe就行,很多地方可以免费下载

《凝聚态物理学进展》(Advances i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是汉斯出版社发行的一本关注凝聚态物理学领域最新进展的国际中文期刊。——摘自baidu wiki影响度一般。

感觉这个更适合你。

混凝土杂志官网

理论研究;原材料与辅助物料;预拌混凝土;混凝土制品;工艺及设备;生产管理;实用技术;行业资讯等栏目。

是这个网站:

混凝土杂志官网网址

应该不是,因为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没有查到该期刊,没有查到的属于野期刊 ,不是合法期刊,如果评职称等就不能承认的,小心

来稿务求简洁明快,忌空洞拖沓,行文表达符合要求,无语病,文字标点正确,字数一般不宜超过7000字。来稿要有新意,应紧密结合本行业生产、科研、决策及教学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学术价值,并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论文题目一般不应超过20个字,尽量不加副标题。题目要能概括文章要旨,且须简明、具体、确切。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不得使用非规范字,同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外文。 原则性观点、提法应切实核对清楚,做到准确无误,学术性论点、概念、定义等表述清晰。请在标题署名下方标明工作单位,所在省、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并请在文后写明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职务、职称和研究方向及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正文前要有“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和“文献标志码”,并依上述次序排列。摘要:要求用第三人称对全文进行准确概括,能够客观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文字不能与正文雷同,字数一般在200字左右。关键词:要求选用3-6个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中图分类号:请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方式选定文章类号。属于基金项目的论文应在首页地脚标出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题目、作者(用汉语拼音)、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等需译成英文,置于“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之下,正文之前。插图要求线条、结构清晰,字母、符号与文章一致,图题、图注等不得使用英文。 数字、图表、公式、符号、字母等各种数据资料清楚准确,各部分标题、序码协调一致。标题序号应用阿拉伯数字,标题层次请参考我刊已出版的文章。稿件引用了他人的文章内容及观点要以参考文献的形式列出,参考文献最多不宜超过15篇,其著录方式如下:参考文献类型标志:普通图书[M] 会议论文[C] 报纸文章[N] 期刊文章[J] 学位论文[D]报告[R] 标准[S] 专利[P] 汇编[G] 参考工具[K] 普通图书(包括教材等)、会议论文集、资料汇编、学位论文、报告(包括科研报告、技术报告、调查报告、考察报告等)、参考工具书(包括手册、百科全书、字典、图集等)[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其他题名信息(任选) [文献类型标志] 其他责任者(任选)版本项(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当整体引用时不注)例:[1]昂温G,昂温P S外国出版史[M]陈生铮,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辛希孟信息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张永录唐代长安词典[K]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期刊文章[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报纸文章[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规范、法规等)[序号] 主要责任者(任选)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出版地(任选):出版者(任选),出版年(任选)专利[序号] 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 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编号[P]公告日期或公布日期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电子文献电子参考文献类型标志: 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 电子公告[EB]对于载体为“DK”“MT”和“CD”等的文献,将对应的印刷版的[文献类型标志]换成[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包括[DB/MT]和[CP/DK]等);对于载体为“OL”的文献,除了将对应的印刷版的[文献类型标志]换成[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以外,尚须在对应的印刷版著录项目后加上发表或更新日期(加圆括号,有出版年的文献可不选此项)、引用日期(加方括号)和电子文献的网址建议在网址和相应的文献间建立起超链接。外文文献各类外文文献的文后参考文献格式与中文示例相同;为了计算机检索方便,建议题名的首字母及各个实词的首字母大写,期刊的刊名等可用全称或按ISO 4规定的缩写格式。为了减少外文刊名引用不规范所造成的引文统计及链接误差,建议以(SXXXX-XXXX)格式在刊名后加ISSN号。 为加快稿件处理周期,稿件请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往本刊电子信箱,邮件主题请以文章题目命名并注明为新投稿或修改稿。关于录用查询,我刊在两个月内将审稿意见回复至作者的电子信箱,您也可以打电话联系我们,在未得到明确审稿意见之前请勿一稿多投。 稿件不论刊登与否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凡本刊刊登的论文,将统一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若您的论文不愿编入以上数据库,请在来稿中注明或另投他刊。来稿文责自负,本刊不承担由于作者原因产生的著作权纠纷的任何连带责任。谢谢广大作者对本刊的厚爱与支持,欢迎踊跃投稿。为节约来稿下载打印纸张,来稿请用5号字,同时将页边距设置为上下左右均为5cm,行距设置为单倍行距。谢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