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出版者

发布时间:

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出版者

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1、《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1987年7月。2、《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12月。3、《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5月。4、《德国的汉学研究》,中华书局,1994年7月。5、《中西文明的碰撞》,华夏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6、《佛学与隋唐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7、《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8、《中国家庭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时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9、《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张国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10、《家庭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11、《中西交流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5月。12、《文明的对话:中西关系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1、《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张国刚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2、中国学术史(张国刚、乔治忠等著),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7月。3、《中西文化关系史》(张国刚、吴莉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2013年8月。4、《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张国刚,吴莉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1、《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编写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部分),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1月。2、《中国通史简明教程》(上)(编写隋唐五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3、《中国十僧道外传》(张国刚、高世瑜等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4、《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卷》(编委并撰写10万字辞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5、《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主编并主撰),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6、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7、《中国历史大事典》,隋唐五代主编并主撰,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8、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9、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中华书局,2001年5月。10、《中国历史·隋唐宋卷》(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总主编张岂之),47万字,第一主编并主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繁体字版,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7月。11、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4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12、《中国中古史论集》(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13、《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14、主编《中国家庭史》五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15、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5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8月。16、《家庭与社会》(清华史学译丛),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17、《新近海外中国社会史论文选译》(余新忠、张国刚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 《武则天废监军制辨误》,《南开学报》1980年第6期;《唐节度使始置年代考订》,《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1年第1期;《唐代监军制度考论》,《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2期;《读史札记》,《南开史学》1982年第2期;《藩镇割据与唐代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再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杨志玖、张国刚),《学术月刊》1982年第6期;《李世民》,《历史教学》1982年第7期;《唐代的官署钱与五代的台省礼钱》,《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2年第3期;《内容赡博 立论清新--读柳宗元传论》,《光明日报》1982年11月9日;《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3)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唐代官制法律辞条选释》,《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2年第4期;《肃代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关系》,《南开学报》1982年第6期;《唐代进奏院考略》,《文史》第18辑,中华书局1983年7月;《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历史研究》1983年第4期;《唐玄宗的道路》,《文史知识》1983年第8期;《唐代藩镇使府辟署制度》(杨志玖、张国刚),《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1期;《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研究讨论会综述》,《历史教学》1984年第2期;《试论唐代藩镇的类型划分与动乱特点——兼论河朔长期割据的原因》,《研究生论文选集》(中国历史分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一部有裨清史研究的学术专著--评价〈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顾真(冯尔康)、夏冬(张国刚),《清史研究通讯》1984年第2期;《中兴贤相裴度》,《文史知识》1984年第8期;《中华人物志》中华书局1986年7月;《关于唐代地主阶级的几个问题》(张国刚、叶振华),《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研究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9月;《一九八三年的隋唐五代史研究》(杨志玖、张国刚),《中国历史学年鉴》(1984)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隋书〉、两〈唐书〉“百(职)官志”校读拾零》,《南开学报》1985年第2期;《中国历代官制讲座(隋唐五代)》,《文史知识》1985年第6-9,11-12期连载;《〈新唐书〉“百官志”关于禁卫军的几点错误记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45期,中华书局,1985年9月1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史学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条件》,《光明日报》1986年3月19日;《“邸报”并非古代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年4月21日;《历史认识论纲》(刘泽华、张国刚),《文史哲》1986年第5期,后收入《历史研究方法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两份敦煌“进奏院状”文书的研究——论“邸报”非古代报纸》,《学术月刊》1986年第7期;《唐代藩镇的历史真相》,《文史知识》1986年第9期;《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认识》(刘泽华、张国刚),《世界历史》1986年第12期;《关于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天津日报》1987年2月3日;《略论史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张国刚、李治安),《历史教学》1987年第2期;《唐代藩镇进奉试析》,《文史》第28辑,中华书局1987年3月;《〈唐书〉校读偶拾》,《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1987年第2期;《关于唐代兵募制度的几个问题》,《南开学报》1988年第1期;《评张泽咸著〈唐五代赋役史草〉》(合作),《书品》1988年第2期;《试论唐代蕃兵的组织和作用》(杨志玖、张国刚),《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唐代阶官与职事官的阶官化》,《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3辑;《唐代藩镇军将职级考略》,《学术月刊》1989年第5期;《唐代府兵渊源与番役》,《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 ;《唐代藩镇的军事体制》,《晋阳学刊》1990年第4期;《唐代的健儿制》,《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4期;《唐代防丁考述》,台北,《大陆杂志》第83卷第2期,1991年;《唐代团结兵问题辨析》,《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府兵制》,《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I),1992年4月;《德国的汉学研究》(连载),《文史知识》1992年第11-12期,1993年第1-12期;《当前德国大学的汉学研究》,《书品》1993年第4期;《唐代藩镇行营制度考》,《中国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7月;《唐代的神策军》,《春史卞麟锡教授还历纪念唐史论丛》,(韩)庆北大丘图书,1995年5月;《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3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3期;《评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历史教学》1995年第2期;《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敦煌经卷小记》,《祝贺胡如雷教授七十寿辰中国古史论丛》,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评黄时鉴〈中西关系史年表〉》,《历史教学》,1995年第5期;《评孙继民著〈唐代行军制度研究〉》,《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关于剑桥大学中国学研究的若干说明》,《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3期;《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我在隋唐史园地》,《唐研究纵横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从外交译员到汉学教授——德国汉学家福兰阁传》,《国际汉学漫步》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MichaelQuirin, Liu Zhiji und das Chunqiu》,《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新发现锡乐巴档案中的华德铁路公司合同》,《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研究西方汉学史的意义》,《博导晚谈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ThomasThilo,Chang'an: Metropole Ostasiens und Weltstadt des Mittelalters583-TeilI:Die Standtanlage》,《唐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佛教与中古民众的宗教生活》,《中国历史上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台北,馨园文教基金会,1998年10月;《试论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意蕴及其衍生背景》(张国刚、王利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明清易代故事在西方的流传与影响》,《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北魏东阳王元太荣事迹疏证》,《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墓志所见唐代妇女生活探微》,《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唐代世俗家庭的宗教生活》,《中华文史论丛》1999年第3辑;《MusterkolonieKiaotschou: Die Expansion des Deutschen Reiches in China》,《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全唐文〉职官丛考》,《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唐代禁卫军考略》,《南开学报》1999年第6期;《本土化:重建中国社会形态理论的根本》,《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清末民初外国侨民在华生活的实录》,《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Geschichteder Chinesischen Studenten in Deuschland:1876-》,《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晚清的宝星制与锡乐巴档案中的宝星执照》,收入《郑天挺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0年6月;《敦煌文献与中古社会研究》,《光明日报》2000年6月23日“历史周刊”;《陈寅恪留德时期柏林的汉学与印度学--关于陈寅恪治学道路的若干背景知识》,收入《陈寅恪与20世纪的中国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德国大学历史专业与课程设置》,《历史教学》2001年第2期《试论社会史研究的学科结构》,《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二十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唐代家庭与家族关系的一个考察》,《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2001年6月;《唐代藩镇军事制度的几个问题》,《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文集》,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唐末藩镇的兼并》(张国刚、何灿浩),《庆祝何兹全教授九十诞辰纪念论文集》,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年9月;《西方理论与中国研究——从〈白银资本〉谈西方中国研究的几点看法》(张国刚、吴莉苇),《史学月刊》2002年第1期;《2001年唐代研究概述》,张国刚、夏炎,《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一辑,三秦出版社,2002年7月;《〈太平广记〉所见中古民众的佛教信仰》,《来新夏教授学术研讨会纪念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博古通今,涉笔成趣——读杨志玖先生的学术随笔》,《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16日;《隋唐佛教通俗文献与民间信仰》,《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从历史学20世纪的遗产谈21世纪的任务》,《南开学报》2002年6期;《评黄永年〈唐代史事考释〉等著作四种》,《唐研究》第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关于50年代中国史学的几点评价——重读杨志玖先生〈隋唐五代史纲要〉》,刊《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学刊》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纪念周一良先生》,收入周启锐编《载物集——周一良先生的学术与人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关于50年代中国史学的点滴认识——重读杨志玖先生〈隋唐五代史纲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从〈福田经变〉看唐代佛教的社会救助事业》,《史学集刊》2003年第2期;《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特点》,《光明日报》2003年8月5日;《佛教的世俗化与民间的佛教结社》,收入张国刚主编《中国中古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蒙元时代西方在华宗教修会》(张国刚、吴莉苇),《海交史研究》2003年第1期;《略论唐代学术史的时代特征》,《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雷海宗:一个学术史的解读》,《博览群书》2003年第7期;《礼仪之争对中国经籍西传的影响》(张国刚、吴莉苇),《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史”风流转——“中国古代史断代系列”书后》,《博览群书》2003年10期;《明清之际中欧贸易格局的演变》,《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著者寄言》,《博览群书》2003年第12期;《唐代中央军事决策与军队领导体制论略》,《南开学报》2004年第1期;《唐代男女婚嫁年龄考略》(张国刚、蒋爱花),《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明清传教士的当代中国史——以1618世纪在华耶稣会士作品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2期;《中古佛教戒律与家庭伦理》,收入《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略说》(于沛、王子今、张国刚、杨念群、杨奎松、沈志华、罗志田、茅海建、赵世瑜、徐蓝、桑兵、阎步克、彭小瑜、葛兆光、虞和平),《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东方论坛》2004年第6期;《道学起源的历史视野——读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博览群书》2005年第1期;《汉唐家法观念的演变》,《史学月刊》2005年第5期;《18世纪晚期欧洲对于中国的认识——欧洲进步观念的确立与中国形象的逆转》,《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耶稣会传教士与欧洲文明的东传——略述明清时期中国人的欧洲观》,《世界汉学》2005年第1期;《唐代家庭形态的复合型特征》,《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趣味与罗可可风格》,《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与20世纪中国学术史》,《河北学刊》2005年第5期;《18世纪晚期欧洲对于中国的认识》,《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关于唐朝的老人问题》,《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8日“史学”版;《历史学视野中的政治文化》(邓小南、田浩、阎步克、陈苏镇、葛兆光、李华瑞、黄宽重、张国刚),《读书》2005年第10期;《不只是异域风情》,《读书》2005年第11期;《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文史哲》2006年第1期,(摘登于《高校学报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唐宋变革”与历史分期》,《史学集刊》2006年第1期;《明清传教士关于中国政治的理想化描述》,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9辑,中华书局2006年3月,页317-325;《略论唐宋变革的时代特征》,《江汉论坛》2006年第2期;《我在〈学术月刊〉的发稿经历》,《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关于建设敦煌学知识库的若干建议》,郝春文主编:《敦煌学知识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页25;《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两头蛇”的行藏 读黄一农著〈两头蛇: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博览群书》2006年第7期;《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古法制研究〈唐代民事法律制度论稿〉序》,《博览群书》2006年第9期;《秦至清社会形态再认识笔谈》(冯天瑜、陈启云、张国刚、郑大华),《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多样性与统一性:中国历史分期的多元视角》,《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唐代寡居妇女的生活世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唐太宗的帝王之道》,《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年第9期;《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观念史》(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观念史》(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立家之道,闺室为重”——论唐代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关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如何撰写中国家庭史》,《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改革开放以来唐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史学月刊》2009年第1期;《唐代乡村基层组织及其演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西域研究》2010年第1期;《从礼容到礼教:中国中古士族家法的社会变迁》,《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 1、《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世界的启示》(原文为德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5期;。2、《儒家传统的历史命运和后现代意义》(原文为德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5期。1、2皆收入《东方文化议论集》下,季羡林主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3、《陶渊明与酒》(原文为德文),《葡萄酒与中国》(Wein und China),特里尔大学出版社,1994;收入《与中国作跨文化的对话》,中华书局,2000年10月。4、《变文之后的中国图画讲唱艺术及其外来影响》,(原文为英文),张国刚 陈海涛,《国际汉学》第6辑,大象出版社,2000年12月。5、《与中国作跨文化的对话》,[德]卜松山著,刘慧儒、张国刚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10月;增订本,2003年7月。

2004年125、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调查,《当代教育论坛》,110-5。126、思茅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分析,《职业技术教育》,19-21★,127、社区安定,教育为先——欧文的教育实验,《北京大学教育评论》,104-8★128、1948-2002年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统计研究,《统计研究》,61-2★,。129、值得思索的瑞士幼儿教育,《当代幼教》,26130、近50年日本社会教育经费及其使用效果,《学术研究》,122-4★。131、印度的职业教育(2作者),《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6-7,132、教育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2作者),《医学教育探索》,9-11133、晚清沈葆桢的留学教育思想(2作者),《乐山师院学报》,。134、酉阳清溪村职业教育调查,《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8-11,。135、宪法修改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分析(2作者),《中国教育与教学杂志》,136、关于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比较教育学科体系、研究方法与人才培养论坛,10-1,西南师大137、当代美国私立高等教育透视,《民办高等教育研究》,67-70,。138、战后日本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发展,《世界职业技术教育》,9-11139、1948-2002年日本幼儿园发展,《上海教育科研》,78-9★。140、美国的“一师校”,《外国中小学教育》,45-6★,。141、日本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高,《高管专供信息·教育版》,37-8142、1870年以前的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史研究》,72-全文见万方数据网。143、城市形象工程应该改为教育工程,《高管专供信息·教育版》,22-3;《教育情报参考》,全文见万维网。144、对一个贫困生20年教育状况的透视,《西南教育论丛》,43-9145、美国家庭学校的利弊分析,《民办高等教育研究》,50-2。146、外国教育史(光盘版)ISBN7-900662-28-6/G48,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47、论性格因素与学习效果,《当代教育论坛》,35-7。148、美国小学教师的学历,《天津教育》,46★。149、日本高中教师竞争激烈,《新华社高管信息·教育版》,32;150、美国私立高校的多样性及原因分析,《现代教育论丛》,32-4,。151、美国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初探,《西南教育论丛》,90-2152、1955-2000年日本义务教育经费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48-9★,153、中美教育经费投入的数量及体系比较,《外国中小学教育》,15-7★154、日本幼儿园经费情况简介,《早期教育》,20★。155、美国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统计研究》,78-80★。156、从“明星”教师说开去,《上海教育》,07A39★。157、1948-2002年日本高中发展统计研究,《上海教育科研》,32★,全文见CNKI中国期刊网。158、值得注意的德国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研究》,57-9★,159、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比较教育研究》,64-9★;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职业技术教育》,47-51;。160、日本高中教师的证书与学历,《外国中小学教育》,48★。161、《国外教育发展》网络课程建设,徐辉、刘新科、陈坚、杨晓萍、周谊,第486项,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二等奖19:53 2005-10-19162、腾冲县和顺镇职业教育调查,《楚雄师范学院学报》,61-7,72,。163、教育改革中的政府、市场和社会,第二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22-24,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164、拒绝教育资源的“不和谐”(2作者),《教育与职业》,82-3★。165、统计数字下的美国农业教育,《教育与职业》,91-2★。166、外国教育实验史·欧文培育新人的教育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155-80,书实到31167、1948-2002年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统计研究,《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4。168、日本各级毕业生就职率研究,《中国统计》,48-49★。169、移动教室处处学,《上海教育》,38★。170、论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冲突,《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91-3171、英、美两国特色学校初探(2作者),《外国中小学教育》,24-7。172、令人惊讶的美国在职成人教育,《成人教育》,95-6★。173、瑞士教育的特色,《教育与职业》,88-9★。174、美国公立中学9-12年级教师情况,《上海教育科研》,23-4★。175、试论英国公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2作者),《世界教育信息》,14-6。176、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2作者),《中国家庭教育》,22-4177、美国中学教师网络学习团体及其启示(2作者),《基础教育参考》,19-21,。178、美国小学的不分年级教育(2作者),《上海教育科研》,41-3★。179、国外热门职业:中小学教师,《师资建设》,20-21180、论教育交流与国家发展,比较教育13届年会,上海师大,22-24181、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情况的几点国际比较,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研讨会,南京师大,8-9;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的国际比较,《统计研究》,78-82。182、论中职实习指导老师队伍建设(2作者),《文教资料》,153-4。183、特色学校的底蕴(2作者),《山西教育》(综合版), 。184、巴西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2作者),《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185、中德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比较(2作者),《世界教育信息》,26-全文见维普网。186、美国幼儿教师概况(2作者),《上海教育科研》,61-2★187、中美中小学优生评定标准之比较(2作者),《基础教育参考》,41-2188、中美职业课教师学历比较,《师资建设》,64-5189、从美国的“隔离但平等”的判决看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2作者),《外国中小学教育》,34-6★190、谁应该接受职业教育(2作者),《民办教育新观察》,54-9191、兼职教师——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师资(2作者),《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1期  192、成人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石(2作者),当代教育研究,2007(3):14-5;人大复印《成人教育学刊》,2007(6):49-50,58  193、日本幼儿园的移动教室,《早期教育》2007年9期32-3★194、美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TNE)述评(2作者),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9期5-8  195、美国特许学校的契约精神(2作者),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7年6月  196、美日两国职业人教育及启示(2作者),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7年6月  197、论打工热背景下如何给教师减负(2作者), 《中国教育与教学》2007年8期  198、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探析(2作者), 《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10期; 《继续教育》2007年11期★  199、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必要性问题的探究(2作者), 《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增刊108-9★  200、多样化听写策略在初三英语总复习中的实践(2作者), 中央教科所《教育文摘周报》社、北京三面向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37-8201、中等职业教育能削弱吗(2作者), 《职教论坛》2007年12月下28-9  2008年  202、日本幼儿园的男教师, 《早期教育》2008年1期30★  203、优化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语言(2作者),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期92-4  204、德国农业教育现状及其启示(2作者), 《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3期102-3  205、西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重庆出版社,4:1-289  206、论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2作者),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2期22-4  207、澳大利亚多元化高考制度初探——以新州的HSC考试为例(2作者), 《江西教育》2007(Z2)80-1  208、正规化:边远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必由之路,《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5期72-4  209、农民工职业教育现状调查(2作者) ,《教育与职业》,2008年28期(10月上)43-4  210、美国的家庭学校(2作者),《科教文汇》2008年9月上期31211、澳大利亚新州高中毕业证书考试探析(2作者)《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年12期 周谊2009年科研成果2009-1-1 西南地区职业教育现状调查 教育与职业 周谊2009-02-15 关于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调查与理性思考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易全勇 周谊2009-06-15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教育探索 赖炳根 周谊2009-03-25 近代中国的性教育思潮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马小敏 周谊2009-09-20 双元制模式下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实践研究——以重庆永川职教城为例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陈远远 周谊2009-07-14 职业义务教育事关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 周谊2009-09-01 1870年以前的德国职业技术教育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 周谊2009-09-01 外国教育史研究与当代中国教育改革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 周谊2009-09-01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失败的原因探析——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比较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陈利 周谊2009-09-01 管学宣在云南丽江的教育活动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 周谊2009-3-6 大学生就业有多难 重庆政协报 周谊2009-7-17 从国际比较看大学生就业 重庆政协报 周谊周谊2010年科研成果2010.01.15 高职院校薪酬目标的制定与激励模型构建研究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李勇;周谊;韩兰娟2010.07.11 九省市免费中职教育政策特色及发展走向探析 教育与职业 陈远远;周谊2010.08.08 实施免费中职教育的政策导向及未来发展走向 职业教育研究 陈远远;周谊2010.07.20 高职院校教师内在薪酬激励对策调查研究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李勇;周谊;韩兰娟2010.05.28 美国中部地区农村教师培养举措及启示 教育与考试 徐欣;周谊2010.08.01 真正提高边远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办法 教育与职业 周谊21 挪威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及财政投入简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楚海莲、周谊27 兼职教师——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师资 江苏教育 张翠琴、周谊 转型时期俄罗斯职业教育改革及特点研究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李勇;周谊;刘小竹 高职院校教师内在薪酬激励调查研究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李勇;周谊;韩兰娟12 澳大利亚职教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影响因素探析 职教论坛 刘其晴、周谊15 挪威高中阶段职教师资的培养研究及其启示 职教论坛 楚海莲、周谊18 澳大利亚2004-2010职业教育与培训国家战略评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刘其晴、周谊25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TAFE教师专业发展框架评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刘其晴、周谊

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

毕业论文发表可上知网查询文献哦。

田中臣;;由校园暴力浅析青少年教育缺失[J];大众商务;2010年04期张善根;;学校社会工作与校园暴力的防控[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01期李茂;;日本教育向下走[J];教育;2010年06期肖进;;“好学生”校园暴力特点及原因分析[J];少年儿童研究;2010年02期郭永华;;日本教育界对性自由现象的认识和有关性教育的建议[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年02期施国恩;;日本的教育史研究组织及其新动向[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周萍萍;近代日本女教育家及其女子学校的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 社会同情与公民形像等[1]石中英, 社会同情与公民形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石中英, 20世纪教育中的国家主义:回顾与讨论[J] 教育学报,2011,(6)[3]石中英, 交易还是赠予?——关于一个价值教育案例的理论思考[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4]石中英, 全球化时代的教师同情心及其培育[J] 教育研究,2010,(9)[5]石中英, 谈谈育人为本[J] 教育科学论坛,2010,(6)[6]石中英, 关于当前我国中小学价值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 人民教育,2010,(8)[7]石中英, 中国传统文化阻碍创造性人才培养吗?[J] 教育文化论坛,2010,(2)[8]石中英, 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9]石中英,程从柱, 尼采“精神三重境界”思想的教育学意蕴[J] 皖西学院学报,2009,(6)[10]郭海燕,石中英,王远,魏遵峰,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措施与反思[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11]石中英, 教育中的民主概念:一种批判性考察[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12]石中英, “狼来了”道德故事原型的价值逻辑及其重构[J] 教育研究,2009,(9)[13]程从柱,石中英 论尼采的历史教育观[C] 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2009[14]石中英, 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成长的摇篮[J] 中国教育学刊,2009,(8)[15]石中英, 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文性[J]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6]石中英, 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7]伊斯雷尔·谢弗勒,石中英,涂元玲, 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4)[18]石中英, 和平教育的哲学思考——学习池田大作先生有关和平思想的体会[J] 中国教育学刊,2009,(3)[19]石中英, 论学校的价值[J] 中小学管理,2009,(1)[20]石中英, 价值教育的时代使命[J] 中国民族教育,2009,(1)[21]伊斯雷尔·谢弗勒,石中英,涂元玲, 学习的能动性是一种特别的潜能[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2)[22]石中英, 论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形成[J] 中小学管理,2008,(10)[23]石中英,张夏青, 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4]石中英, 中国传统文化阻碍创造性人才培养吗?[J] 中国教育学刊,2008,(8)[25]石中英, 教育公平是社会的基础性公平[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8)[26]石中英, 交换还是赠与?——浅谈市场经济时代中小学生的价值教育[J] 基础教育,2008,(6)[27]石中英,张夏青, 当代国外发展理论述评[J] 学术界,2008,(3)[28]石中英, 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9]石中英, 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J] 中国教育学刊,2008,(3)[30]石中英,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公平观[J] 皖西学院学报,2008,(1)[31]石中英, 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及其政策意义[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32]石中英, 谈谈校长的价值领导力[J] 中小学管理,2007,(7)[33]石中英,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观研究[J] 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4)[34]石中英, 论专业学位教育的专业性[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35]石中英, 把握难得历史机遇 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第25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考察广东省高等教育报告[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36]石中英,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哲学思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4)[37]石中英, 石中英:加强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38]李润洲,石中英, 人·学习·学习能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哲学思考[J] 教育学报,2006,(1)[39]石中英,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 教育研究,2006,(1)[40]顾明远,石中英, 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1]石中英, 21世纪基础教育的文化使命[J] 教育科学研究,2006,(1)[42]石中英, 教学认识过程中的“错误”问题[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43]石中英, 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J] 人民教育,2005,(24)[44]石中英,余清臣 关怀教育:超越与界限——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4)[45]石中英 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建设[J] 教育科学研究,2005,(8)[46]石中英,余清臣 论良心及其可教性[J]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47]石中英,梁卿 20世纪中国科学教育的文化批评[J] 教育学报,2005,(1)[48]钱志亮,石中英 农村教育:我们关注什么?[J] 中小学管理,2005,(2)[49]钱志亮,石中英 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路向——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13届年会综述[J] 中国教育学刊,2005,(1)[50]石中英 中庸之道:超越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1]钱志亮,石中英 关注中国农村教育[J] 教育科学,2004,(6)[2]石中英 行动研究本体论假设的再思考[J] 教师教育研究,2004,(4)[3]石中英 论国家文化安全[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石中英 关注缄默知识 深化教学改革[J] 人民教育,2004,(Z1)[5]石中英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J] 教育研究,2004,(1)[6]石邦宏,石中英 诚信教育的价值与方法[J] 人民教育,2003,(24)[7]石中英 Learning to be:译法与意义[J] 人民教育,2003,(20)[8]石中英 文化多样性与学校文化建设[J] 教育科学研究,2003,(10)[9]帕特里夏·怀特,保罗·赫斯特,石中英 分析传统与教育哲学:历史的分析[J] 教育研究,2003,(9)[10]石中英 从SARS看人生教育[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3)[11]石中英 教学:一种理性的探险[J] 教育科学研究,2003,(5)[12]石中英 “蜡烛精神”过时了吗?[J] 人民教育,2003,(9)[13]石中英 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14]孟繁华,周洪宇,石中英,叶之红,罗汉书,曾天山,王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教育改革[J] 教育研究,2003,(3)[15]石中英 自由教育三题[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16]石中英 理性的教化与教学的理性化[J] 高教探索,2002,(4)[17]石中英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J] 人民教育,2002,(12)[18]石帮宏,石中英 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6)[19]石中英 关于推进教育理论创新的若干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02,(5)[20]石中英, 论学生的学习自由[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21]劳凯声,石中英,朱新梅 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教育学原理学科[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22]石中英 论教育的民主化[J] 教育科学研究,2002,(8)[23]石中英, 什么知识最有教育价值[J] 教师之友,2002,(Z1)[24]石中英 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J] 教育研究,2002,(6)[25]石中英 20世纪美国教育哲学的发展[J] 比较教育研究,2002,(6)[26]石中英 过程与因素:教育改革问题漫谈[J] 教育科学研究,2002,(4)[27]石中英, 论教育哲学的必要性[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28]石中英 论教育学的文化性格[J] 教育研究,2002,(3)[29]钱志亮,石中英 中青年学术视野中的中国基础教育[J] 教育科学,2002,(1)[30]石中英 关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论思考[J] 人民教育,2002,(1)[31]石中英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认识论问题[J] 学科教育,2002,(1)[32]石中英 加强教育改革背景和理念研究——对教育改革的理性反思[J] 教育科学研究,2002,(1)[33]石中英, 知识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教育变革[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4)[34]石中英 20世纪英国教育哲学的回顾与前瞻[J] 比较教育研究,2001,(11)[35]石中英 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J] 教育研究,2001,(8)[36]石中英 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37]石中英 知识性质的转变与教育改革[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38]石中英 论蒙田的教育思想[J] 教育科学研究,2001,(6)[39]石中英 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40]石中英 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41]石中英 缄默知识与师范教育[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3)[42]石中英 教育公正与正义理论[J] 现代教育论丛,2001,(2)[43]石中英 学校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44]石中英, 20世纪中国教育哲学的回顾与展望[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5)[45]石中英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0年回顾和展望[J] 高等教育研究,2000,(4)[46]石中英 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47]石中英 思想深刻语言朴实——品《个性教育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48]石中英 教育民俗:概念、特征与功能[J]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5)[49]石中英 现代教育哲学研究的两个主题[J]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50]石中英,尚志远 后现代知识状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 教育探索,1999,(2)

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的主编是

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 社会同情与公民形像等[1]石中英, 社会同情与公民形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石中英, 20世纪教育中的国家主义:回顾与讨论[J] 教育学报,2011,(6)[3]石中英, 交易还是赠予?——关于一个价值教育案例的理论思考[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4]石中英, 全球化时代的教师同情心及其培育[J] 教育研究,2010,(9)[5]石中英, 谈谈育人为本[J] 教育科学论坛,2010,(6)[6]石中英, 关于当前我国中小学价值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 人民教育,2010,(8)[7]石中英, 中国传统文化阻碍创造性人才培养吗?[J] 教育文化论坛,2010,(2)[8]石中英, 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9]石中英,程从柱, 尼采“精神三重境界”思想的教育学意蕴[J] 皖西学院学报,2009,(6)[10]郭海燕,石中英,王远,魏遵峰,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措施与反思[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11]石中英, 教育中的民主概念:一种批判性考察[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12]石中英, “狼来了”道德故事原型的价值逻辑及其重构[J] 教育研究,2009,(9)[13]程从柱,石中英 论尼采的历史教育观[C] 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2009[14]石中英, 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成长的摇篮[J] 中国教育学刊,2009,(8)[15]石中英, 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文性[J]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6]石中英, 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7]伊斯雷尔·谢弗勒,石中英,涂元玲, 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4)[18]石中英, 和平教育的哲学思考——学习池田大作先生有关和平思想的体会[J] 中国教育学刊,2009,(3)[19]石中英, 论学校的价值[J] 中小学管理,2009,(1)[20]石中英, 价值教育的时代使命[J] 中国民族教育,2009,(1)[21]伊斯雷尔·谢弗勒,石中英,涂元玲, 学习的能动性是一种特别的潜能[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2)[22]石中英, 论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形成[J] 中小学管理,2008,(10)[23]石中英,张夏青, 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4]石中英, 中国传统文化阻碍创造性人才培养吗?[J] 中国教育学刊,2008,(8)[25]石中英, 教育公平是社会的基础性公平[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8)[26]石中英, 交换还是赠与?——浅谈市场经济时代中小学生的价值教育[J] 基础教育,2008,(6)[27]石中英,张夏青, 当代国外发展理论述评[J] 学术界,2008,(3)[28]石中英, 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9]石中英, 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J] 中国教育学刊,2008,(3)[30]石中英,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公平观[J] 皖西学院学报,2008,(1)[31]石中英, 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及其政策意义[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32]石中英, 谈谈校长的价值领导力[J] 中小学管理,2007,(7)[33]石中英,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观研究[J] 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4)[34]石中英, 论专业学位教育的专业性[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35]石中英, 把握难得历史机遇 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第25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考察广东省高等教育报告[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36]石中英,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哲学思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4)[37]石中英, 石中英:加强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38]李润洲,石中英, 人·学习·学习能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哲学思考[J] 教育学报,2006,(1)[39]石中英,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 教育研究,2006,(1)[40]顾明远,石中英, 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1]石中英, 21世纪基础教育的文化使命[J] 教育科学研究,2006,(1)[42]石中英, 教学认识过程中的“错误”问题[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43]石中英, 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J] 人民教育,2005,(24)[44]石中英,余清臣 关怀教育:超越与界限——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4)[45]石中英 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建设[J] 教育科学研究,2005,(8)[46]石中英,余清臣 论良心及其可教性[J]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47]石中英,梁卿 20世纪中国科学教育的文化批评[J] 教育学报,2005,(1)[48]钱志亮,石中英 农村教育:我们关注什么?[J] 中小学管理,2005,(2)[49]钱志亮,石中英 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路向——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13届年会综述[J] 中国教育学刊,2005,(1)[50]石中英 中庸之道:超越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1]钱志亮,石中英 关注中国农村教育[J] 教育科学,2004,(6)[2]石中英 行动研究本体论假设的再思考[J] 教师教育研究,2004,(4)[3]石中英 论国家文化安全[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石中英 关注缄默知识 深化教学改革[J] 人民教育,2004,(Z1)[5]石中英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J] 教育研究,2004,(1)[6]石邦宏,石中英 诚信教育的价值与方法[J] 人民教育,2003,(24)[7]石中英 Learning to be:译法与意义[J] 人民教育,2003,(20)[8]石中英 文化多样性与学校文化建设[J] 教育科学研究,2003,(10)[9]帕特里夏·怀特,保罗·赫斯特,石中英 分析传统与教育哲学:历史的分析[J] 教育研究,2003,(9)[10]石中英 从SARS看人生教育[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3)[11]石中英 教学:一种理性的探险[J] 教育科学研究,2003,(5)[12]石中英 “蜡烛精神”过时了吗?[J] 人民教育,2003,(9)[13]石中英 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14]孟繁华,周洪宇,石中英,叶之红,罗汉书,曾天山,王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教育改革[J] 教育研究,2003,(3)[15]石中英 自由教育三题[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16]石中英 理性的教化与教学的理性化[J] 高教探索,2002,(4)[17]石中英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J] 人民教育,2002,(12)[18]石帮宏,石中英 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6)[19]石中英 关于推进教育理论创新的若干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02,(5)[20]石中英, 论学生的学习自由[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21]劳凯声,石中英,朱新梅 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教育学原理学科[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22]石中英 论教育的民主化[J] 教育科学研究,2002,(8)[23]石中英, 什么知识最有教育价值[J] 教师之友,2002,(Z1)[24]石中英 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J] 教育研究,2002,(6)[25]石中英 20世纪美国教育哲学的发展[J] 比较教育研究,2002,(6)[26]石中英 过程与因素:教育改革问题漫谈[J] 教育科学研究,2002,(4)[27]石中英, 论教育哲学的必要性[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28]石中英 论教育学的文化性格[J] 教育研究,2002,(3)[29]钱志亮,石中英 中青年学术视野中的中国基础教育[J] 教育科学,2002,(1)[30]石中英 关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论思考[J] 人民教育,2002,(1)[31]石中英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认识论问题[J] 学科教育,2002,(1)[32]石中英 加强教育改革背景和理念研究——对教育改革的理性反思[J] 教育科学研究,2002,(1)[33]石中英, 知识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教育变革[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4)[34]石中英 20世纪英国教育哲学的回顾与前瞻[J] 比较教育研究,2001,(11)[35]石中英 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J] 教育研究,2001,(8)[36]石中英 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37]石中英 知识性质的转变与教育改革[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38]石中英 论蒙田的教育思想[J] 教育科学研究,2001,(6)[39]石中英 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40]石中英 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41]石中英 缄默知识与师范教育[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3)[42]石中英 教育公正与正义理论[J] 现代教育论丛,2001,(2)[43]石中英 学校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44]石中英, 20世纪中国教育哲学的回顾与展望[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5)[45]石中英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0年回顾和展望[J] 高等教育研究,2000,(4)[46]石中英 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47]石中英 思想深刻语言朴实——品《个性教育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48]石中英 教育民俗:概念、特征与功能[J]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5)[49]石中英 现代教育哲学研究的两个主题[J]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50]石中英,尚志远 后现代知识状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 教育探索,1999,(2)

2004年125、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调查,《当代教育论坛》,110-5。126、思茅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分析,《职业技术教育》,19-21★,127、社区安定,教育为先——欧文的教育实验,《北京大学教育评论》,104-8★128、1948-2002年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统计研究,《统计研究》,61-2★,。129、值得思索的瑞士幼儿教育,《当代幼教》,26130、近50年日本社会教育经费及其使用效果,《学术研究》,122-4★。131、印度的职业教育(2作者),《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6-7,132、教育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2作者),《医学教育探索》,9-11133、晚清沈葆桢的留学教育思想(2作者),《乐山师院学报》,。134、酉阳清溪村职业教育调查,《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8-11,。135、宪法修改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分析(2作者),《中国教育与教学杂志》,136、关于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比较教育学科体系、研究方法与人才培养论坛,10-1,西南师大137、当代美国私立高等教育透视,《民办高等教育研究》,67-70,。138、战后日本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发展,《世界职业技术教育》,9-11139、1948-2002年日本幼儿园发展,《上海教育科研》,78-9★。140、美国的“一师校”,《外国中小学教育》,45-6★,。141、日本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高,《高管专供信息·教育版》,37-8142、1870年以前的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史研究》,72-全文见万方数据网。143、城市形象工程应该改为教育工程,《高管专供信息·教育版》,22-3;《教育情报参考》,全文见万维网。144、对一个贫困生20年教育状况的透视,《西南教育论丛》,43-9145、美国家庭学校的利弊分析,《民办高等教育研究》,50-2。146、外国教育史(光盘版)ISBN7-900662-28-6/G48,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47、论性格因素与学习效果,《当代教育论坛》,35-7。148、美国小学教师的学历,《天津教育》,46★。149、日本高中教师竞争激烈,《新华社高管信息·教育版》,32;150、美国私立高校的多样性及原因分析,《现代教育论丛》,32-4,。151、美国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初探,《西南教育论丛》,90-2152、1955-2000年日本义务教育经费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48-9★,153、中美教育经费投入的数量及体系比较,《外国中小学教育》,15-7★154、日本幼儿园经费情况简介,《早期教育》,20★。155、美国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统计研究》,78-80★。156、从“明星”教师说开去,《上海教育》,07A39★。157、1948-2002年日本高中发展统计研究,《上海教育科研》,32★,全文见CNKI中国期刊网。158、值得注意的德国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研究》,57-9★,159、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比较教育研究》,64-9★;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职业技术教育》,47-51;。160、日本高中教师的证书与学历,《外国中小学教育》,48★。161、《国外教育发展》网络课程建设,徐辉、刘新科、陈坚、杨晓萍、周谊,第486项,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二等奖19:53 2005-10-19162、腾冲县和顺镇职业教育调查,《楚雄师范学院学报》,61-7,72,。163、教育改革中的政府、市场和社会,第二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22-24,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164、拒绝教育资源的“不和谐”(2作者),《教育与职业》,82-3★。165、统计数字下的美国农业教育,《教育与职业》,91-2★。166、外国教育实验史·欧文培育新人的教育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155-80,书实到31167、1948-2002年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统计研究,《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4。168、日本各级毕业生就职率研究,《中国统计》,48-49★。169、移动教室处处学,《上海教育》,38★。170、论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冲突,《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91-3171、英、美两国特色学校初探(2作者),《外国中小学教育》,24-7。172、令人惊讶的美国在职成人教育,《成人教育》,95-6★。173、瑞士教育的特色,《教育与职业》,88-9★。174、美国公立中学9-12年级教师情况,《上海教育科研》,23-4★。175、试论英国公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2作者),《世界教育信息》,14-6。176、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2作者),《中国家庭教育》,22-4177、美国中学教师网络学习团体及其启示(2作者),《基础教育参考》,19-21,。178、美国小学的不分年级教育(2作者),《上海教育科研》,41-3★。179、国外热门职业:中小学教师,《师资建设》,20-21180、论教育交流与国家发展,比较教育13届年会,上海师大,22-24181、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情况的几点国际比较,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研讨会,南京师大,8-9;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的国际比较,《统计研究》,78-82。182、论中职实习指导老师队伍建设(2作者),《文教资料》,153-4。183、特色学校的底蕴(2作者),《山西教育》(综合版), 。184、巴西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2作者),《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185、中德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比较(2作者),《世界教育信息》,26-全文见维普网。186、美国幼儿教师概况(2作者),《上海教育科研》,61-2★187、中美中小学优生评定标准之比较(2作者),《基础教育参考》,41-2188、中美职业课教师学历比较,《师资建设》,64-5189、从美国的“隔离但平等”的判决看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2作者),《外国中小学教育》,34-6★190、谁应该接受职业教育(2作者),《民办教育新观察》,54-9191、兼职教师——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师资(2作者),《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1期  192、成人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石(2作者),当代教育研究,2007(3):14-5;人大复印《成人教育学刊》,2007(6):49-50,58  193、日本幼儿园的移动教室,《早期教育》2007年9期32-3★194、美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TNE)述评(2作者),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9期5-8  195、美国特许学校的契约精神(2作者),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7年6月  196、美日两国职业人教育及启示(2作者),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7年6月  197、论打工热背景下如何给教师减负(2作者), 《中国教育与教学》2007年8期  198、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探析(2作者), 《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10期; 《继续教育》2007年11期★  199、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必要性问题的探究(2作者), 《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增刊108-9★  200、多样化听写策略在初三英语总复习中的实践(2作者), 中央教科所《教育文摘周报》社、北京三面向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37-8201、中等职业教育能削弱吗(2作者), 《职教论坛》2007年12月下28-9  2008年  202、日本幼儿园的男教师, 《早期教育》2008年1期30★  203、优化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语言(2作者),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期92-4  204、德国农业教育现状及其启示(2作者), 《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3期102-3  205、西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重庆出版社,4:1-289  206、论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2作者),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2期22-4  207、澳大利亚多元化高考制度初探——以新州的HSC考试为例(2作者), 《江西教育》2007(Z2)80-1  208、正规化:边远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必由之路,《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5期72-4  209、农民工职业教育现状调查(2作者) ,《教育与职业》,2008年28期(10月上)43-4  210、美国的家庭学校(2作者),《科教文汇》2008年9月上期31211、澳大利亚新州高中毕业证书考试探析(2作者)《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年12期 周谊2009年科研成果2009-1-1 西南地区职业教育现状调查 教育与职业 周谊2009-02-15 关于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调查与理性思考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易全勇 周谊2009-06-15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教育探索 赖炳根 周谊2009-03-25 近代中国的性教育思潮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马小敏 周谊2009-09-20 双元制模式下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实践研究——以重庆永川职教城为例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陈远远 周谊2009-07-14 职业义务教育事关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 周谊2009-09-01 1870年以前的德国职业技术教育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 周谊2009-09-01 外国教育史研究与当代中国教育改革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 周谊2009-09-01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失败的原因探析——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比较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陈利 周谊2009-09-01 管学宣在云南丽江的教育活动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 周谊2009-3-6 大学生就业有多难 重庆政协报 周谊2009-7-17 从国际比较看大学生就业 重庆政协报 周谊周谊2010年科研成果2010.01.15 高职院校薪酬目标的制定与激励模型构建研究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李勇;周谊;韩兰娟2010.07.11 九省市免费中职教育政策特色及发展走向探析 教育与职业 陈远远;周谊2010.08.08 实施免费中职教育的政策导向及未来发展走向 职业教育研究 陈远远;周谊2010.07.20 高职院校教师内在薪酬激励对策调查研究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李勇;周谊;韩兰娟2010.05.28 美国中部地区农村教师培养举措及启示 教育与考试 徐欣;周谊2010.08.01 真正提高边远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办法 教育与职业 周谊21 挪威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及财政投入简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楚海莲、周谊27 兼职教师——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师资 江苏教育 张翠琴、周谊 转型时期俄罗斯职业教育改革及特点研究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李勇;周谊;刘小竹 高职院校教师内在薪酬激励调查研究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李勇;周谊;韩兰娟12 澳大利亚职教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影响因素探析 职教论坛 刘其晴、周谊15 挪威高中阶段职教师资的培养研究及其启示 职教论坛 楚海莲、周谊18 澳大利亚2004-2010职业教育与培训国家战略评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刘其晴、周谊25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TAFE教师专业发展框架评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刘其晴、周谊

集邮杂志创刊三十周年纪念

《集邮》杂志从1955年1月创刊至今,已有46年刊史。由于时间跨度大,中间几经停刊和复刊,其中停刊时间最长的一次是从1966年7月至1979年12月。因此,要集全一整套《集邮》杂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集邮文献爱好者一般将《集邮》杂志的收藏分成两小阶段进行,一个阶段是文革前的《集邮》杂志,共计125期(册);另一阶段是从1980年1月《集邮》杂志复刊至今,共计200多期(册)。有的爱好者只注重收集1980年复刊后出版的部分,原因在于全国范围内留存下来的成套的《集邮》杂志不超过1000套,要想收集有相当大的难度。一整套文革前《集邮》杂志的市场价约在3000元至5000元之间,成交价格的高低主要是以品相的好坏为标准。而1980年复刊后的部分则相对容易,1000元左右即可收集齐全。 一、文革前《集邮》杂志的收藏要点 文革前《集邮》杂志并不是本本都稀缺,一般来讲是两头少、中间多。但也有例外,如处于中间时段的1960年第7期就十分罕见,市场价一般不低于300元。记得笔者刚开始经营《集邮》杂志时也不明就里,别人要买这一本时,开价每本50元,结果连品相有严重缺陷的都被一抢而空,等明白过来了再出200元一本的高价也找不到。价高的原因出在印量上。1960年第7期实际上是一本停刊号,这一期出版后《集邮》杂志即告停刊(或日休刊),一直到1961年7月才复刊,时隔整整一年;而这一期的印量仅有24500册,比1955年第1期(创刊号)的印量还少,且事后没有任何加印。 所谓“两头少”,是指刚刚创刊的1955年和即将停刊的1966年所出版的《集邮》杂志较为紧俏。创刊号于1955年1月28日出版,定价为旧人民币1000元,折合新人民币为10元;印量为25700册。创刊号面市以后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各地售缺纷纷告急的情况下,只好于1955年2月10日第二次印刷,结果比第一次印得还多,印量为28000册。这样,创刊号就有了两种版本,暂且称为原版和再版。原版的市场价一般为400元至500元,再版的市场价一般为200元左右。 1966年第6期(即停刊号),也是非常稀缺的一期,但是从本期刊登的大段大段的社论和语录并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可以推断其印量肯定很少。这一期里有关集邮的文章几乎没有,取而代之的是转载自《人民日报》和《红旗》的社论,里面还附有一张铅印的小版条,上面印的是:“现因全力参加文化大革命活动,经上级批准,‘集邮’月刊从今年第七期起暂时停刊,凡已交预订费的订户,由原收订邮局负责退款。人民邮电出版社”。目前,1996年第6期的市场价为500元左右。 除以上这3本,1996年第5期也比较罕见。这期的内容同1966年第6期相似,目前市场价也在200元上下。概括地说,文革前的125期《集邮》杂志除了这4本,其余均较为常见,市场价在20元至40元之间。笔者在经营实践中发现,1955年第2-12期,1961年第1、2、3期,1962年第10期,也比别的期数稀缺,价格要销高一些。究其原因,有时候令人想不到,如1962年第10期之所以较罕见,原因在于这一期封底印的是纪94“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且是彩色原大;不少集邮者从封底剪下来放进集邮册里充数,因此笔者手头的这一期有不少是被开了天窗或缺封底的。 文革前《集邮》杂志还有一个小秘密鲜为人知,那就是1996年第5期的“北京版”。1966年第5期流传于世的有两个版本,差异在于封二。“北京版”的封二是阿尔巴尼亚当时发行的新邮图案,而另一个版本的封二印的却是一段“毛主席语录”。关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当时印1966年第5期时,封二全是“毛主席语录”;等全部发行出去之后,又接到上级通知,认为在封二印这样一段“毛主席语录”。关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当时印1966年第5期时,封二全是“毛主席语录”;等全部发行出去之后,又接到上级通知,认为封二印这样一段“毛主席语录”不合适,需要收回。可是杂志已经发下去了,怎么收回呢?外地的《集邮》杂志无论如何也收不回来了,且大张旗鼓地回收,影响更不好。于是《集邮》杂志发行部的同志在北京地区挨家挨户地上门回收已经发到订户手中的1966年第5期,然后紧急加印了一部分再送到这些订户手中——这一部分的封二取消了“毛主席语录”,改为印邮票图案,因此形成了北京和外地截然不同的两个版本。“物以稀为贵”,北京的订户只有1000户左右,“北京版”的1966年第5期当然奇货可居了,市场价不低于500元。

邮票概述邮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由国家或地区邮政主管部门发行、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它兼有文化属性与商品属性。在集邮领域,邮票是供集邮者收藏、鉴赏、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知识的载体,又是艺术的化身,同时可以作为一种宣传工具。保加利亚著名革命家季米特洛夫称邮票为"国家的名片",这一赞誉被邮界广泛引用。邮票通常具有3个要素:邮政所属国家或邮票发行机构的标志;面值或相当于邮资效用的标志;相应的图案。而志号、齿孔、水印、背胶、纸质、票型等虽然不被视为主要要素,但随着邮政事业及集邮活动的发展,由于许多国家都在这些方面采取相同或者类似的规定与做法,使其更多地进入"邮票"的一般内涵之中。是现代邮票及集邮活动不可忽视的研究内容。 -/personal/shejiyoupiao/htm邮票知识 (一)邮票图案:指邮票票面,一般由与邮票发行目的相关的图案、国名、面值 、说明文字及边饰等组成。世界各国的早期邮票图案都比较简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世界各国都把自已国家在政治、经济、国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历史地理、自然风光及珍贵的动物、植物等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邮票图案。全世界已经发行30多万种邮票,图案的内容包罗万象。集邮者通过收集研究邮票图案能获得丰富的百科知识。因此,邮票图案是集邮者研究的主要对象。_asp?id=30

不知道你需要哪方面的邮票资料,为你提高几个网址吧。

新中国的邮票发展史,最早从1949年10月8日,第1套邮票(纪1)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邮票开始。至1979年底都没有评选过最佳邮票在1980年年初为了纪念《集邮》杂志创刊25周年和。《集邮》杂志的复刊,为了让邮票发行部门与广大集邮爱好者的联系,倾听集邮爱好者对邮票的设计、印刷和发行的意见。以便不断的提高我国邮票设计、雕刻、印刷的水平。由当时的《集邮》杂志社发起并举办了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周年最佳邮票评选》特殊活动。(她是全国最佳邮票评选大会的前身)以对过去历年发行的邮票作一总结。由于参加评选的邮票发行持续时间长,故评出的最佳邮票也较多。共有最佳纪念邮票和最佳特种邮票各14套,最佳普通邮票2套。平均一年一套。附注1、新中国最佳邮票评选是由《集邮》杂志社举办的附注2、1980年举办的新中国最佳邮票评选没有发行纪念章,是用T44 齐白石作品选小型张加盖纪念邮戳1949年-1979年最佳邮票目录最佳纪念邮票14种: 编号 发行年份 名称 纪4 1950-7-1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 纪33 1956-1-1 《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及小型张 纪50 1958-6月 《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周年》及小型张 纪71 195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第五组)》(开国大典) 纪86 1961-4-5 《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及小型张 纪92 1962-12-1 《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二组)》 纪94 1962-8-8 《梅兰芳舞台艺术》及小型张 纪116 1965-9-28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运动会》 J13 1977-1-8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逝世一周年》 J21 1977-9-9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逝世一周年》 J25 1978-3-18 《全国科学大会》及小全张 J38 1979-6-1 《国际儿童年》 J42 1979-1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展览·香港》小型张 J47 1979-10-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第四组)》(欢庆) 最佳特种邮票14种: 编号 发行年份 名称 特38 1960-6-1 《金鱼》 特44 1960-12--1961-2月 《菊花》 特46 1961-11-10 《唐三彩》 特48 1962-6-10 《丹顶鹤》 特56 1963-4--7月 《蝴蝶》 特57 1963-10-15 《黄山风景》 特60 1963-9-25 《金丝猴》 特61 1964-8-5 《牡丹》及小型张 T28 1978-5-5 《奔马》及小型张 T29 1978-8-26 《工艺美术》及小型张 T37 1979-11-10 《云南山茶花》及小型张 T40 1979-7-20 《东北虎》 T42 1979-10-20 《台湾风光》 T43 1979-12-1 《西游记》 最佳普通邮票2套: 编号 发行年份 名称 普10 1958-9-25 《花卉图》 普20 1979-4--1980-11月 《北京风景》 邮票评选介绍1980年-1990年(第1-10届)《集邮》杂志社原来并没有打算,每一年都举办全国最佳邮票评选大会。但是全国个地的集邮爱好者认为,举办全国最佳邮票评选大会,对集邮爱好者来讲,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即对去年一年的邮票加深印象,又可以进一步提高集邮爱好者对邮票发行的了解。于是第1届全国最佳邮票评选大会在1981年召开,以后每年都举办一次,全国最佳邮票评选大会。对前一年发行的邮票进行盘点,至今(2009年)已举办30届。评选的办法每年也不完全一样。有时是将J、T票分开评选,有时则是放在一起评。有时按专题评选,如评选最佳选题、最佳设计等;有时则笼统地评选最佳邮票。每年都有许多集邮爱好者参加评选投票。附注1、1981-1982年、是由《集邮》杂志社举办的2、1983-1988年、是由中国集邮出版社举办的3、1989-2001、是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举办的1980年-1985年(第1-6届)最佳邮票目录1980年最佳邮票2套J58 《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三组)》T44《齐白石作品选》包括小型张评选日期1981年7月1981年 最佳邮票3套:J76《中国女排荣获第三届世界杯冠军》T69《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包括小型张普22《祖国风光》特殊荣誉奖邮票 T58 辛酉年评选日期82年4月1982年 最佳邮票2套:J86《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J79《九星会聚》最佳设计邮票2套:J82《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逝世一周年 》T79《益鸟》包括小型张最佳首日封1枚:J85《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最佳雕刻版邮票1枚:T75《西周青铜器》第5枚《折觥》最佳印刷邮票3枚: T79《 益鸟》第5枚《斑啄木鸟》T79M《 益鸟》小型张 T77《明、清扇面画》第3枚《竹雀图》评选日期83年4月1983年 最佳选题邮票2套:J96《刘少奇同志诞生八十五周年》T91《计划生育》最佳设计邮票2套:J99《中华全国集邮展览 1983·北京》T82《西厢记》包括小型张最佳首日封1枚:J99《中华全国集邮展览 1983·北京》最佳雕刻版邮票1枚:J98《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第1枚《马克思像》最佳印刷邮票1套:T82《西厢记》评选日期84年3月1984年 最佳邮票3套:T89《中国绘画·唐·簪花仕女图》T100《峨眉风光》T98《吴昌硕作品选》最佳雕刻版邮票1套:J100《任弼时同志诞生八十周年》最佳印刷邮票1套:J104《中日青年友好联欢·1984》评选日期85年4月1985年 最佳邮票3套:T103《梅花》包括小型张J112《中国人民之友》J120《故宫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最佳印刷邮票J120《故宫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T102 乙丑年评选日期86年6月1986年-1991年(第7-12届)最佳邮票目录1986年 最佳邮票4套:J133《孙中山诞生一百二十周年》J111《珍稀濒危木兰科植物》T108《航天》J134《朱德同志诞生一百周年》最佳雕刻邮票 J134《朱德同志诞生一百周年》最佳印刷邮票 J133《孙中山诞生一百二十周年》评选日期87年5月1987年 最佳邮票5套:T12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第一组)》T114《猛禽》J136《徐霞客诞生四百周年》T122《编钟》小型张最佳印刷邮票  T114《猛禽》 T122《编钟》小型张评选日期88年5月1988年 最佳邮票3套:T131《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第一组)》T129《中国兰花》T130《泰山》最佳印刷邮票 T131《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第一组)》评选日期89年5月1989年 最佳邮票3套:T140《华山》T144《西湖》 J162《孔子诞生2540周年》最佳印刷邮票 J162《孔子诞生2540周年》不包括小型张评选日期90年5月1990年 最佳邮票1套T158 韩熙载夜宴图优秀纪念邮票 J166 白求恩诞生百年优秀特种邮票 T155 衡山最佳印刷邮票 T158 韩熙载夜宴图评选日期91年5月1991年 最佳邮票1套、T162 杜鹃花包括小型张优秀纪念邮票、J181 陈毅诞生90周年优秀特种邮票、T166 景德镇瓷器最佳普通邮票、普21、祖国风光最佳印刷邮票2套、T158 韩熙载夜宴图、T163 恒山评选日期1992年5月

集邮杂志创刊三十周年纪念卡

银行卡吧!应该是

新中国的邮票发展史,最早从1949年10月8日,第1套邮票(纪1)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邮票开始。至1979年底都没有评选过最佳邮票在1980年年初为了纪念《集邮》杂志创刊25周年和。《集邮》杂志的复刊,为了让邮票发行部门与广大集邮爱好者的联系,倾听集邮爱好者对邮票的设计、印刷和发行的意见。以便不断的提高我国邮票设计、雕刻、印刷的水平。由当时的《集邮》杂志社发起并举办了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周年最佳邮票评选》特殊活动。(她是全国最佳邮票评选大会的前身)以对过去历年发行的邮票作一总结。由于参加评选的邮票发行持续时间长,故评出的最佳邮票也较多。共有最佳纪念邮票和最佳特种邮票各14套,最佳普通邮票2套。平均一年一套。附注1、新中国最佳邮票评选是由《集邮》杂志社举办的附注2、1980年举办的新中国最佳邮票评选没有发行纪念章,是用T44 齐白石作品选小型张加盖纪念邮戳1949年-1979年最佳邮票目录最佳纪念邮票14种: 编号 发行年份 名称 纪4 1950-7-1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 纪33 1956-1-1 《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及小型张 纪50 1958-6月 《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周年》及小型张 纪71 195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第五组)》(开国大典) 纪86 1961-4-5 《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及小型张 纪92 1962-12-1 《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二组)》 纪94 1962-8-8 《梅兰芳舞台艺术》及小型张 纪116 1965-9-28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运动会》 J13 1977-1-8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逝世一周年》 J21 1977-9-9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逝世一周年》 J25 1978-3-18 《全国科学大会》及小全张 J38 1979-6-1 《国际儿童年》 J42 1979-1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展览·香港》小型张 J47 1979-10-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第四组)》(欢庆) 最佳特种邮票14种: 编号 发行年份 名称 特38 1960-6-1 《金鱼》 特44 1960-12--1961-2月 《菊花》 特46 1961-11-10 《唐三彩》 特48 1962-6-10 《丹顶鹤》 特56 1963-4--7月 《蝴蝶》 特57 1963-10-15 《黄山风景》 特60 1963-9-25 《金丝猴》 特61 1964-8-5 《牡丹》及小型张 T28 1978-5-5 《奔马》及小型张 T29 1978-8-26 《工艺美术》及小型张 T37 1979-11-10 《云南山茶花》及小型张 T40 1979-7-20 《东北虎》 T42 1979-10-20 《台湾风光》 T43 1979-12-1 《西游记》 最佳普通邮票2套: 编号 发行年份 名称 普10 1958-9-25 《花卉图》 普20 1979-4--1980-11月 《北京风景》 邮票评选介绍1980年-1990年(第1-10届)《集邮》杂志社原来并没有打算,每一年都举办全国最佳邮票评选大会。但是全国个地的集邮爱好者认为,举办全国最佳邮票评选大会,对集邮爱好者来讲,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即对去年一年的邮票加深印象,又可以进一步提高集邮爱好者对邮票发行的了解。于是第1届全国最佳邮票评选大会在1981年召开,以后每年都举办一次,全国最佳邮票评选大会。对前一年发行的邮票进行盘点,至今(2009年)已举办30届。评选的办法每年也不完全一样。有时是将J、T票分开评选,有时则是放在一起评。有时按专题评选,如评选最佳选题、最佳设计等;有时则笼统地评选最佳邮票。每年都有许多集邮爱好者参加评选投票。附注1、1981-1982年、是由《集邮》杂志社举办的2、1983-1988年、是由中国集邮出版社举办的3、1989-2001、是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举办的1980年-1985年(第1-6届)最佳邮票目录1980年最佳邮票2套J58 《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三组)》T44《齐白石作品选》包括小型张评选日期1981年7月1981年 最佳邮票3套:J76《中国女排荣获第三届世界杯冠军》T69《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包括小型张普22《祖国风光》特殊荣誉奖邮票 T58 辛酉年评选日期82年4月1982年 最佳邮票2套:J86《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J79《九星会聚》最佳设计邮票2套:J82《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逝世一周年 》T79《益鸟》包括小型张最佳首日封1枚:J85《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最佳雕刻版邮票1枚:T75《西周青铜器》第5枚《折觥》最佳印刷邮票3枚: T79《 益鸟》第5枚《斑啄木鸟》T79M《 益鸟》小型张 T77《明、清扇面画》第3枚《竹雀图》评选日期83年4月1983年 最佳选题邮票2套:J96《刘少奇同志诞生八十五周年》T91《计划生育》最佳设计邮票2套:J99《中华全国集邮展览 1983·北京》T82《西厢记》包括小型张最佳首日封1枚:J99《中华全国集邮展览 1983·北京》最佳雕刻版邮票1枚:J98《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第1枚《马克思像》最佳印刷邮票1套:T82《西厢记》评选日期84年3月1984年 最佳邮票3套:T89《中国绘画·唐·簪花仕女图》T100《峨眉风光》T98《吴昌硕作品选》最佳雕刻版邮票1套:J100《任弼时同志诞生八十周年》最佳印刷邮票1套:J104《中日青年友好联欢·1984》评选日期85年4月1985年 最佳邮票3套:T103《梅花》包括小型张J112《中国人民之友》J120《故宫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最佳印刷邮票J120《故宫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T102 乙丑年评选日期86年6月1986年-1991年(第7-12届)最佳邮票目录1986年 最佳邮票4套:J133《孙中山诞生一百二十周年》J111《珍稀濒危木兰科植物》T108《航天》J134《朱德同志诞生一百周年》最佳雕刻邮票 J134《朱德同志诞生一百周年》最佳印刷邮票 J133《孙中山诞生一百二十周年》评选日期87年5月1987年 最佳邮票5套:T12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第一组)》T114《猛禽》J136《徐霞客诞生四百周年》T122《编钟》小型张最佳印刷邮票  T114《猛禽》 T122《编钟》小型张评选日期88年5月1988年 最佳邮票3套:T131《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第一组)》T129《中国兰花》T130《泰山》最佳印刷邮票 T131《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第一组)》评选日期89年5月1989年 最佳邮票3套:T140《华山》T144《西湖》 J162《孔子诞生2540周年》最佳印刷邮票 J162《孔子诞生2540周年》不包括小型张评选日期90年5月1990年 最佳邮票1套T158 韩熙载夜宴图优秀纪念邮票 J166 白求恩诞生百年优秀特种邮票 T155 衡山最佳印刷邮票 T158 韩熙载夜宴图评选日期91年5月1991年 最佳邮票1套、T162 杜鹃花包括小型张优秀纪念邮票、J181 陈毅诞生90周年优秀特种邮票、T166 景德镇瓷器最佳普通邮票、普21、祖国风光最佳印刷邮票2套、T158 韩熙载夜宴图、T163 恒山评选日期1992年5月

中国集邮总公司(China National Philatelic Corporation)成立于1955年《集邮》杂志创刊于1955年1月28日,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邮刊。《集邮》杂志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集邮》曾停刊两次,第一次1960年第7期发行后停刊,后于1961年第1期复刊。 《集邮》1961年2月刊 封面文革期间曾经停刊(1966年第6期发行后停刊),后于1980年第1期复刊。从2008年开始改刊为全彩大16K版都创办于1955年,至今55年

1912年上海创办的,98年历史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