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

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论文摘要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农产品价格上涨。

有非常大的影响!!

经济的话,自然灾害大部分都是导致原料供应不足→原料价格上升→成本价上升→需要这些原材料的商品价格上升。不过规模不大的话,经济很快会恢复的。导致厂房毁坏的作用也差不多,产品价会上升,一段时间后会恢复。

自然灾害主要是对农业的影响,造成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减产而粮食等农产品是工业很多产品的原材料,粮食等农产品减产会赞成工业原材料短缺、涨价,自然对经济产生影响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可能直接震垮工厂、冲跨工厂,会对经济造成更直接的影响这个影响的程度,有时可以催毁一个地方的工业体系

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论文

自然灾害主要是对农业的影响,造成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减产而粮食等农产品是工业很多产品的原材料,粮食等农产品减产会赞成工业原材料短缺、涨价,自然对经济产生影响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可能直接震垮工厂、冲跨工厂,会对经济造成更直接的影响这个影响的程度,有时可以催毁一个地方的工业体系

经济的话,自然灾害大部分都是导致原料供应不足→原料价格上升→成本价上升→需要这些原材料的商品价格上升。不过规模不大的话,经济很快会恢复的。导致厂房毁坏的作用也差不多,产品价会上升,一段时间后会恢复。

十一五辉煌成就  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统筹规划最关键的一年,这五年,我们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还有怎样的不足,我们的未来将走向哪里?这些问题也即将揭晓。在“十二五”规划出台之际,现回顾下我们辉煌的“十一五”。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经受住了一系列灾难与困难的洗礼并顽强的战胜了他们。如我们熟知的国际金融危机、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但中国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到,我们在抵抗危机的同时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各行各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十二五规划展望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党九十周年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如何学好党史、用好党史我觉得应该做到两个“牢记”和两个“必须”。  这两个牢记,一是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党的最终目标。理想信念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对于我们共产党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就是我们的理想信念。失去了,就不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理想源泉。我们党的历史之所以有着如此丰厚的底蕴,正是因为每一名共产党人都牢记党的理想信念,不畏流血、不畏牺牲,朝着它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二是牢记党的历史经验。历史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我们的党史,正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党 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其中的经验和智慧无不凝结于党的历史。  让我从思想到灵魂再一次地接受中国共产党最先进的思想、最伟大的理想和最崇高的事业洗礼。我感受到的是再一次的心灵震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一切。  在共和国发展的历史上,我们的党是走了些弯路,邓小平说“我们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犯了二十年的错误,但是我们的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用实际行动纠正了错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这二十年的错误代价换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中国经济连续二十年腾飞的奇迹,而且这种奇迹还是继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共产党是人不是神,在人类未知的事业的摸索和实践中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都是难免的,看我们的党是否英明是看她能否认识自己的错误、纠正自己的错误,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英明的党。  其一,要“求真”。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实践表明,如果缺乏了认真精神,党的执政能力就会削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89年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本求真务实的教科书。“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民族没有魂”。学习党史,一定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缺乏系统的、辩证的学习、运用能力,要认真、系统的学习,全面、正确地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其二,要“求深”。历史穿越时光的隧道,能常驻人心的常常是一个个并不恢宏的小细节,而那恰是历史的魂魄。它传递出的情感价值,温润着一代又一代;它传达出的信仰力量,激励着一辈又一辈。学党史,知党史,需要深入学习、深入思考、深入应用。要由许多“小细节”里品出“大关节”来。要潜心读书、用心体会,全面系统的学习党的历史,防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杜绝想起来读一点,忙起来丢一边,必须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做到学不精通不罢休、学不深入不放手。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多学、深学、学深、学透,要立足于研究性地学,而不是应差式地看,而且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反复思考、深入思考,全面系统的理解掌握党执政兴国的规律性,全面系统的继承党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学会辩证的认识党的历史、借鉴运用党史。  其三,要“求实”。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学习党史,也必须秉承这种传统和精神。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党的宝贵经验,只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总结,才能使党史有效发挥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一要联系实际学,不能像读天书一样,不入心、不进脑;二要注重实效用,要注重发挥学习党史对理论创新、资政育人乃至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作用。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消化运用,活学活用。学习党史的目的是为了从党史中吸取营养,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党史与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结合起来,从浩若烟海的党史故事、党史理论中淘金寻宝,增智长才,把学习党史的热情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借鉴党史经验,解决好党的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打好党的组织的坚实基础。  其四,要“求新”。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不是教条,切忌照搬照抄。我们今天学习党史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重点在与时俱进,在改革创新党的建设。历史之树常青。党的历史是党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力量源泉。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历史,就是要从中吸取成功的宝贵经验,防止失败的教训在当前重演。要通过党史的学习、借鉴和运用,使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在理想信念上有新增强、在推进科学发展上有新贡献、在服务群众上新作为,不断谱写党的建设事业新篇章。  学习党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学促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吸取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充分借鉴历史,解决好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学好党的历史,了解过去才能把握今天,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明天。从革命前辈的手里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这代人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历史任务,不断保持和发扬党的胜利成果。  党的历史像一条河流,曲折但是坚定地向着一个方向流动。穿行在90年的历史长河,点点滴滴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我要做这长河中的一滴水,任他洪水猛兽还是壁立千仞都无所畏惧、坚定不移!我会一直坚定不移的拥护党的领导。

有非常大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论文题目

回顾为前瞻,知往为开来。灾害类型随城市化发展而变迁,由于人口与生产力向城市集中,防灾减灾形势更加严峻。一般城市典型灾害类型主要可归纳为:公害、交通、水害、火灾、地震、高新技术隐性灾害、生物灾害等,且城市化发展次生灾害比重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现代城市人为致灾及次生灾害造成的灾损已占全部灾损的60%以上,再不加以综合治理,后果不堪设想。联合国1993年在东京召开的“大城市管理会议”的总报告声称:21世纪可以称为“新的城市世纪”,在所强调的诸多因素中特别强调城市安全防减灾体系建设。联合国1994年日本横滨的世界减灾大会已将面向安全少灾的21世纪的目标集中在大城市上。1996年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确定的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城市化与灾害”,1996年世界水日主题为“解城市用水之急”,1997年世界气象日主题为“天气与城市用水问题”。可见,全球已极大地组织了城市减灾活动。但必须看到,全球的城市防灾形势不容乐观,面对我们大城市减灾建设,人们会首先发问:城市决策者重视了 城市管理体制理顺了 科技投入畅通了 全民防灾文化意识增强了 每个城市的综合减灾能力究竟具备不具备 在这方面,1998年长江大水已为国人上了一课,再次敲响了警钟。有关专家已将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可持续致灾要素归纳为:地震灾害、洪灾与水害、气象灾害、火灾与爆炸、地质灾害、公害致灾、“建设性”破坏致灾、高新技术事故、城市噪声危害、住宅建筑“综合征”、古建筑防灾、城市流行病及趋势、城市交通事故、工程质量事故致灾等十四类。其宗旨在于形成城市灾害源的新理论,即使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环境公害、危险事故等威胁成为现代城市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所以,从综合减灾观出发的城市灾害源,不仅指城市自然巨灾,还特别包括日益严重的城市人为灾害及人为自然综合灾害等。以国都北京为例,其城市灾害类型随城市化发展而变迁,现在及未来的城市灾害类型可归纳为:‘气、染、路、水、火、震、生”七个字(其中:“气”指气象类灾害;“染”指公害及重特大化学品泄漏,城市大气。水、垃圾污染问题;“路”指频发不减的交通事故;“水”指城市水灾与水资源匮乏;“火”指火灾与爆炸;“震”指地质地貌类灾害;“生”指生物及流行病灾害)。1995年元月17日,日本贩神地震造成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我国近十年来的自然灾害损失更呈上升趋势,据国家减灾委专家组的统计:1989年自然灾害损失为525亿元,1996年已达2882亿元,1997年虽总值有下降,但灾情突发后果仍很严重。而中国安全文化研究会筹备组《21世纪国家安全文化建设纲要)中指出: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年均自然巨灾、事故、公害三类损失之和已占国民生产总值10%以上,几乎相当于国家财政收入的40%,且大量损失及危害都集中在减灾能力脆弱的城市中。1998年北京市灾害总结分析会强调:气象与人为事故仍是防范重点。具体包括:道路交通事故、突发事件、火灾、化学事故、工伤死亡事故和气象灾害是北京重点防范的主要灾害。上海灾协和市科协联合召开了1999年上海市灾害趋势预测及对策协商会,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就上海常见的、对城市安全构成威胁的十几类灾害或事故进行预会商和对策研讨。1998年上海各类灾害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略有下降,但经济损失有所上升。据预测,1999年减灾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防灾任务比较艰巨。在总结、分析1998年全市灾情特点时,有关专家认为,上海应坚持“建管并举”的重大防灾战略举措。据预测,上海1999年汛期防灾形势比较严峻,有数次台风登陆和风暴潮侵袭的可能性,人为灾害是上海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主要的灾害。道路交通事故、火灾和疫情等发展趋势出现新的特点,并存在不少致灾隐患。根据预测会商表明,台风、风暴潮、高温、煤气事故、疫情、火灾仍是1999年上海城市防灾的重点。作为全国最先开展地方性综合灾情预测会商的城市,上海已连续举行了10次年度以综合灾情趋势预测会商会。每年一度的灾情预测会商不但成为上海防灾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而且其权威性已得到市政府的认可。1997年国家建设部在“建筑技术政策”中集中将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震破坏五大灾种列为城市灾害的主要典型。以下结合这些灾种,就其重点逐一分析:  (1)中外灾情的总估计  1999年7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减灾大会”是继1994年日本横滨减灾大会后的第二届,它是对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予以总结,并制定2互世纪减灾发展战略。会议的具体内容是:①总结“国际减灾十年”的成功经验,明确21世纪有效的减灾方针;②全面讨论国际减灾十年框架内的有关议题;③通过声像、报告等手段展示“国际减灾十年”的成就等。本届世界减灾大会给我们留下的管理思考及科学任务是要总结20世纪灾害规律,研究对21世纪可持续发展形成障碍的一系列致灾因素。从全球看,20世纪70—80年代,全球各种自然灾害已使300万人丧生,8亿多人生活遭受破坏,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之巨。灾害已成为全球人类的大敌,联合国倡导的国际减灾十年得到了全球广泛的响应与支持。1994年在日本横滨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减灾大会”重新界定了国际统一的大灾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财产损失超过该国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1%;②受害者超过该国人口的1%;③一次死亡者超过100人。按此标准,1963~1996年的34年中,全球大灾有近1600起,灾害死亡近400万人,受灾人口有40亿人,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以1998年为例,世界范围的暴雨、火灾、旱灾在1998年前11个月对全世界造成至少9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如中国长江大水灾是损失最惨重的灾害,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华盛顿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一项报告指出:1998年全世界天灾损失的初步估计总额已比1996年创下的600亿美元损失纪录增加了48%,也超出80年代期间的总损失550亿美元。1999年6月24日,国际红十字会发表的年度《世界灾难报告》中指出,1998年是有史以来最恶劣的自然灾害年,但更大的灾害恐怕还没有到来。气候恶化、荒漠蔓延、贫困加剧以及过度拥挤的城市都预示着更加频繁与严重的“超级灾难”的可能性。  中国处于全球环太平洋及北纬中带两大灾害带交叉地区,是世界上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防灾减灾任务繁重。我国近10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年平均达1578亿元,最低为525亿。统计表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以11%的高速发展,引起世人注目,但灾害损失也相伴而行,重灾的1991、1994和1996年均创峰值。从1989~1996年灾害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及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比随年代变化情况看,1991年大灾竟达l%,最低也为2%(1993年及1995年),10年平均达8%。而发达国家自然灾害损失率仅千分之几。由此可见,我国灾害损失(并未包括事故及环境)已相当于把全国人民辛勤劳动的财富的一半或1/4耗费掉。  (2)城市地震  从地震区的分布来看,我国有60%国土、一半以上的大中城市位于地震烈度及6度以上的地区。大地震造成的强烈地面运动除直接使建筑物破坏之外,还诱发山崩、滑坡、泥石流、地基液化等地质灾害,地震引起的破坏还导致火灾、水灾、爆炸、毒气蔓延及瘟疫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北部地区共同构成首都圈地区(其范围是北纬5度至41二0度,东经114度至120度)。这一地区是中国地震局确定的全国唯一的地震强化监视区,也是最近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防震减灾示范区。首都圈地区位于华北地震区的北部和燕山地震构造带中部,是我国东部的主要地震区之一,有历史记载以来,已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47次(不含余震),其中8级大震1次,7级大震5次,6级强震20余次,20世纪以来平均每10年左右发生1次5级以上地震。近30年来其活动水平在我国东部地区是最为突出的。在首都圈地区,历史上及近期发生的一些强震和大震,均造成了十分严重的震害,对北京市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目前可能处于第四个活动期的剩余释放期,未来30年内不排除六级左右地震的危险,特别是西北方。  (3)城市洪水  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有800多个县市处于洪水水位以下,占全国县市总数34%,人口5亿多,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建国50年来,长江、淮河、海河发生的几次大洪水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洪涝灾害除造成农业损失外,主要是对城市的破坏,包括房屋倒塌、设备损毁、工矿企业停产停业、生命线工程设施破坏及引起的次生灾害等。北京城区处在永定河冲积扇上,山区处在华北平原西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台阶,境内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蓟运河、大清河五大水系,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据资料记载,从明初到新中国成立前的580余年间,北京共发生洪涝灾害387次,永定河5次溃堤造成洪水人城,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50年来,北京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这些工程对确保首都50年无大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城市现代化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①城区不透水地面(道路和房屋)面积占城区总面积的百分比由过去20%—30%均猛升到80%左右,使城区降水的地面径流系统高达50%~70%;②排水管道工程已控制城区排水量的90%,这两个原因使得城区一旦出现大暴雨,城区的排水河道洪峰流量要比50年代高3—4倍,北京历史上1893年、1959年、1963年的洪灾都是因河湖淤积、排水不畅而积水造成的。为此,北京市政府一举投入10亿元,从1998年4月开始,进行北京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整治河湖工程。待城市中心区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完工后,城区防洪标准和近郊河道防洪标准可大大提高一个水平,体现“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原则。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曾在永定河堤防险工护砌施工现场指出:“北京的防洪重点是永定河,而永定河左堤是重中之重。在治理中:一要抓设计,一定要经过审查;二要杜绝施工中的层层转包;三要确保工程质量,确保首都安全。”自1998年以来,国家投资2亿元用于永定河卢沟桥的下段堤防治理,这项工程完成后,将使得永定河抵御洪水的能力显著提高。  (4)气象灾害  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大气风暴灾害频度很高,是世界上发生台风最多的地区,从1951~1980年的30年间,平均每年登陆的台风的8个,有的可深入内地1500千米。还有的台风虽然没有登陆,但从近海地区移过,对沿海城市仍可造成重大影响。同时特殊的城市化与气象灾害交织出现,规律更复杂。以北京市为例:  其一,城市渍涝灾害频发。表1给出城区两个雨量站(松林间和右安门)平均每年降水量与四个平原郊区气象站(通县、丰台、大兴、昌平)平均每年降水量的差值的每五年平均值变化趋势。可见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区降水量大于周边郊区降水量的趋势是同步增大,特别是1979年后,这种城区降水量增大趋势有一个跃升,到90年代初,平均每年城区要比郊区多60毫米(相当于一个暴雨日的雨量)。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农产品价格上涨。

十一五辉煌成就  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统筹规划最关键的一年,这五年,我们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还有怎样的不足,我们的未来将走向哪里?这些问题也即将揭晓。在“十二五”规划出台之际,现回顾下我们辉煌的“十一五”。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经受住了一系列灾难与困难的洗礼并顽强的战胜了他们。如我们熟知的国际金融危机、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但中国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到,我们在抵抗危机的同时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各行各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十二五规划展望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党九十周年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如何学好党史、用好党史我觉得应该做到两个“牢记”和两个“必须”。  这两个牢记,一是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党的最终目标。理想信念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对于我们共产党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就是我们的理想信念。失去了,就不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理想源泉。我们党的历史之所以有着如此丰厚的底蕴,正是因为每一名共产党人都牢记党的理想信念,不畏流血、不畏牺牲,朝着它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二是牢记党的历史经验。历史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我们的党史,正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党 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其中的经验和智慧无不凝结于党的历史。  让我从思想到灵魂再一次地接受中国共产党最先进的思想、最伟大的理想和最崇高的事业洗礼。我感受到的是再一次的心灵震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一切。  在共和国发展的历史上,我们的党是走了些弯路,邓小平说“我们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犯了二十年的错误,但是我们的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用实际行动纠正了错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这二十年的错误代价换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中国经济连续二十年腾飞的奇迹,而且这种奇迹还是继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共产党是人不是神,在人类未知的事业的摸索和实践中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都是难免的,看我们的党是否英明是看她能否认识自己的错误、纠正自己的错误,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英明的党。  其一,要“求真”。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实践表明,如果缺乏了认真精神,党的执政能力就会削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89年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本求真务实的教科书。“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民族没有魂”。学习党史,一定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缺乏系统的、辩证的学习、运用能力,要认真、系统的学习,全面、正确地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其二,要“求深”。历史穿越时光的隧道,能常驻人心的常常是一个个并不恢宏的小细节,而那恰是历史的魂魄。它传递出的情感价值,温润着一代又一代;它传达出的信仰力量,激励着一辈又一辈。学党史,知党史,需要深入学习、深入思考、深入应用。要由许多“小细节”里品出“大关节”来。要潜心读书、用心体会,全面系统的学习党的历史,防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杜绝想起来读一点,忙起来丢一边,必须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做到学不精通不罢休、学不深入不放手。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多学、深学、学深、学透,要立足于研究性地学,而不是应差式地看,而且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反复思考、深入思考,全面系统的理解掌握党执政兴国的规律性,全面系统的继承党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学会辩证的认识党的历史、借鉴运用党史。  其三,要“求实”。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学习党史,也必须秉承这种传统和精神。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党的宝贵经验,只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总结,才能使党史有效发挥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一要联系实际学,不能像读天书一样,不入心、不进脑;二要注重实效用,要注重发挥学习党史对理论创新、资政育人乃至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作用。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消化运用,活学活用。学习党史的目的是为了从党史中吸取营养,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党史与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结合起来,从浩若烟海的党史故事、党史理论中淘金寻宝,增智长才,把学习党史的热情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借鉴党史经验,解决好党的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打好党的组织的坚实基础。  其四,要“求新”。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不是教条,切忌照搬照抄。我们今天学习党史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重点在与时俱进,在改革创新党的建设。历史之树常青。党的历史是党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力量源泉。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历史,就是要从中吸取成功的宝贵经验,防止失败的教训在当前重演。要通过党史的学习、借鉴和运用,使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在理想信念上有新增强、在推进科学发展上有新贡献、在服务群众上新作为,不断谱写党的建设事业新篇章。  学习党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学促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吸取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充分借鉴历史,解决好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学好党的历史,了解过去才能把握今天,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明天。从革命前辈的手里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这代人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历史任务,不断保持和发扬党的胜利成果。  党的历史像一条河流,曲折但是坚定地向着一个方向流动。穿行在90年的历史长河,点点滴滴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我要做这长河中的一滴水,任他洪水猛兽还是壁立千仞都无所畏惧、坚定不移!我会一直坚定不移的拥护党的领导。

自然灾害论文摘要

一楼的别抄了

分布•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极广,除沙漠、戈壁、极端干旱和高原山区外,大约2/3的国土面积上存在着不同危害程度的洪水灾害,全国600多座城市90%都存在防洪问题,西高东低的地理地形有利于洪水的汇集和快速到达下游,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发生在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暴雨洪水和沿海风暴潮灾害。由于东部地区不仅人口密集,而且95%的人口生活在沿江、沿河的平原地带,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经济较为发达,因此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十分巨大。•我国暴雨洪水形成的主要特点是:①暴雨集中,强度极大,从而形成江河洪水峰高量大,全国不同历时的最大点暴雨记录和不同流域面积的最大洪峰流量都与世界各地相应的最大记录十分接近,甚至超过。②高强度、大面积暴雨洪水集中分布在山地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带,并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别和时序规律,夏季集中出现的雨带主要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北部。③江河洪水年际变化很大,同时又存在重复性和连续性,一个流域重复出现类似的特大洪水和连年发生特大洪水的情况屡见不鲜。④沿海风暴潮灾害主要由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引起,其中少数登陆台风深入内地与从西南部产生的气旋性涡旋北上,往往在局部地区产生特大暴雨。

一、明代泉州地区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1、水旱之灾范围广泛,破坏严重 泉州地区水灾频繁,如万历十年(1582)八月丁巳,福建布政司奏:“四月多雨,水溢坏延平府卫城,没侯官、晋江、南安等处田禾、民舍,人畜漂流无算,存者不能聊生”。[2]成化十八年七月甲午“永春县大雨至八月丁酉,洪水泛滥,淤田畴,圮桥梁,坏官私序舍,滨溪民居淹没尤甚,民亦有溺死者”。[3]成化二十一年,整个地区大面积水灾,如志书所记:“自春徂夏积雨连月,晋江、同安、永春、德化、惠安五县,田庐禾稼多为所坏。”[4]。万历三十一年(1603)八月丁亥“泉州府等处大雨潦,海水暴涨,飓风骤作,淹没者万有余人,漂荡民居、物、畜无算”。[5]逾万人遭灭顶之灾,这在历代的水灾记录中也是十分罕见的。万历四十三年(1615)八月壬午巡按福建御史李凌云奉命“勘过去岁八月由兴、泉、漳三府水灾情形,据实具奏,请将原题税银五万两或全或半存留赈恤”。[6]可见水灾大量发生在万历年间。因此明代在泉州府及下属各县产生了一些影响比较大的主司防患水灾的信仰神祗。又如旱灾,成化十六年(1480)八月乙卯“免福建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府去岁秋粮”101400石有奇,镇东等卫所子粒14800余石,“以旱灾故也”;正德五年(1510)八月乙酉“免福建银课一年,守臣以地方旱灾为请,故有是命”。[7]终明一世,干旱成灾的记录较少。 2、泉州沿海飓风频繁 弘治六年(1403)七月初三日泉州大风雨,“自卯至申扬沙走石,开元寺西塔葫芦倾覆,折林木无数。城铺粉堞颓十之九,坏官私庐舍、商船、民船不可胜计”。[8]万历三十一年(1603)同安县陡起飓风,海水涨溢“积善、嘉禾等里坏庐舍,溺人无算”。是月初五日未时飓风大作,海溢堤岸,骤起丈余,浸没漳浦、长泰、海澄、龙溪民舍数千家,人畜死者不可胜计。甚至有大番船越过海堤漂入石美镇内,压毁民舍。泉州府邻近各县损伤十分惨重。[9]万历四十六年(1618)三月辛未方从哲报泉州风灾:“昨日申刻天气晴朗,忽闻空中有声如波涛汹涌之状,随即狂风骤起,黄尘蔽天,日色晦冥,咫尺莫辨;及将昏之时,忽东方电流如火,赤色照地,广顷西亦如之。又雨土蒙蒙,如土如霰”。[10]摧毁民舍若干,造成人员大量伤亡。万历四十六年(1618)五月庚子福建巡按崔尔进奏言,三月二十一日福建长泰、同安二县大雨雹,“大如斗如拳,击伤城廓、庐舍、田园、树、畜”,压死百姓220多人,请截留洋饷2万两以赈济地方。[11]这是明代闽南见于文献记载破坏最为严重的风雨雹灾。足见明代闽南风灾肆虐。 3、地震的多发地带 闽南与台湾海峡均处于地质断裂带,时常发生震灾。如洪武二十七年(1394)四、五月,二十九年(1396)十二月,泉州连续发生地震。成化十六年二月丙辰,“福建泉州府地震,有声如雷,屋宇皆摇。”宣德十年(1435)十一月癸未漳州府发生强烈地震:“日夜连九震,鸟兽之属皆辟易飞走,山摧石坠,地裂水涌,公私屋宇摧压者多,凡百余日乃止”。龙岩、漳平、长泰、南靖也发生了破坏力相近的地震。正德十五年六月庚甲夜,“福建福州、泉州二府各地震”。嘉靖四十三年(1564)正月癸巳朔“福建福州、兴化、泉州三府同日地震”。万历二十二年四月壬戌“泉州府地震”。万历三十年(1602)正月辛亥“寅时,南澳同时地震,有声如雷。盖闽粤交界地也。”万历三十二年(1604)六月初八日、初九日泉州连续地震十余次,“山石海水皆动,地裂数处,郡城尤甚。开元寺镇国塔尖坠,损扶栏。城内庐舍倾圮,覆舟甚多。”[12]这是当地极为严重的震灾。万历三十年六月戊申福建兴化、泉州同时地震。辛亥,“是日卯时福建福州府、兴化府、泉州府同日又地震”。[13]万历年泉州进入地震活动期。由于地震所造成的空前破坏,加之突然袭击,防不胜防,所以对泉、漳一带民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恐惧之余,闽南乡民也塑造了许多与之相关的神。灵顶礼膜拜。 4、瘟疫 万历四十一年(1613)泉州“郡城大疫,人死十之七;市肆、寺观尸相枕籍,有阖户无一人存者。市门俱闭,至无敢出”。此外,德化还发生大规模鼠灾,“田鼠害稼,一亩之田至有数千;春食秧,冬食谷,畔皆鼠道,草为不生。次年谷贵,人多饥死”。[14]道光《福建通志》卷五二载永乐十七年五月“建安县张准言:建宁、延平二府自永乐以来屡大疫,民死”774600余口。瘟疫对社会、人口的摧残极大,人们谈瘟色变,因而在当地民间信仰中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泉州地区瘟神崇拜盛行,明代泉州文人黄景方《温陵旧事》就把瘟神称作“五方瘟神”,以示其神通广大,监领五方。

自然灾害与减灾论文摘要

地震的预防1.要避免地震的灾害,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做好预防灾害的准备。一般家庭常备的东西有粮食和饮水,以每人平均保存5天的份量为佳。另外再准备一些防灾用品,如防灾头巾、手电筒、急救药品、蜡烛、半导体收音机以及一些逃生用具,如毛毯、便携式炊具、固体燃料等。2.由于住宅不宽裕,人们总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如棚、架、搁板)。不过,由于地震的震动,搁板上放置的重物是很容易掉下来的。因此,平时放置东西要多加考虑。5.人们对黑暗很难适应,这不仅仅是看不见,还在心理上增加了压力。因地震而停电是不奇怪的,黑暗中就是在自己的房间也很难分辨东西南北,所以手电筒随时带在身边,就不会有太多的恐惧了。4.地震发生后,电视中断,电话不通,报纸停刊,信息来源完全被断绝。此时,只有小型的收音机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重要情报,从而可以更好地应付不断变化的情况。5.当大地震平息后,首先感到困惑的是饮用水的问题。这种场合,水道断水是经常的事,城市中井水很少,所以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地震的情况下,有必要每晚睡前准备一些应急的饮用水。6.考虑到地震后的混乱情况,准备好三个月的现金花销是必要的。因为地震之后,银行、邮局等处往往取不出款。7.人们总喜欢把急救用具藏在某一角落,或不起眼的地方。可是,这些东西在地震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平时要把它们放在某一固定并且容易犟到的地方。地震时,穿高跟鞋对避难百害而j无一利。平时应穿或备用跑得快、耐用、平跟的棉鞋或运动鞋。拖鞋和草鞋都不合适,高跟鞋绝对不行。如何面对地震I.地震具有突发性,使入措手不及。地震开始时,如果正在屋内,切勿试图冲出房屋,这样砸死的可能性极大。权宜之计是躲在坚固的床或桌下,倘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应站在门口,门框多少有点保护作用。应远离窗户,因为窗玻璃可能震碎。2.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尽可能远离高大建筑物,跑到空地上去。为避免地震时失去平衡,应躺在地上。倘若附近没有空地,应该暂时在门口躲避。3.切勿躲在地窑、隧道或地下通道内,因为地震产生的碎石瓦砾会填满或堵塞出口。除非它们十分坚固,否则地道等本身也会震塌陷。4.地震时,木结构的房子容易倾斜而致使房门打不开,这时就会眼睁睁地把命丢掉。所以,不管出不出门,首先打开房门是明智之举。5.发生大地震时,搁板上的东西及书架上的书等可能往下掉。这时,保护头部是极其重要的。在紧急情况下可利用身边的棉坐垫、毛毯、枕头等物盖住头部,以免被砸伤。6.即使在盛夏发生地震,裸体逃出房间也是不雅的,而且赤裸裸的身体容易被四处飞溅的火星、玻璃及金属碎片伤害。因此,外出避难时要穿上尽可能厚的棉衣和棉制的鞋袜,并且要避免穿上易着火的化纤制品。7.如在医院住院时碰到地震,钻进床下才是最好的策略。这样,可防止从天窗或头顶掉下物品而砸伤。8.地震时,不要在道路上奔跑,这时所到之处都是飞泻而下的招牌、门窗等物品。因此,此时到危险场合最好能戴上一顶安全帽子之类的东西。9.地震时,大桥也会震塌坠落河中,此时停车于桥上或躲避于桥下均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如在桥上遇到地震,就应迅速离开桥身。1 0.大地震有时发生在海底,这时会出现海啸。掀起的海浪会急剧升高,靠近岸边的小舟就十分危险。此时,最好是迅速离开沙滩,远离浪高的海面,才算是安全的。1 1.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里面的人会因惊恐而导致拥挤,·这是由于惊恐的人们找不到逃生出口的缘故。这时需要镇静,定下心来寻找出口,不要乱跑乱窜。

地震小论文2008年5月12号,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0级大地震其实除了四川,还有一个地震王国---那就是日本日本在一年当中会发生1000~1500次,算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地震王国因为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上,地壳不稳定,常发生变动,所以火山和地震的发生率相当高地震就是由地球内部的地层变动所产生的波动地球内部的构造由内到外是:内核外核地幔,地壳内核是固体,外核是液体,地幔上部和地壳是由岩石所构成的岩石圈由于地幔的下部是半液体状态,所以又叫作:软流圈既然地震的威力这么大,难道就没有办法防震减灾了吗?当然有啦!请听我细细道来如果在路上遇到地震,这时要用东西保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抱一些电线杆,水泥墙,在山上或海边遇到地震,一定要跑到平缓的山上……四川汶川大地震的人们,你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令我佩服,祝愿你们早日重建美好家园! 愿望成真!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自然灾害的社会学分析3郭 跃(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重庆 400047)摘 要: 自然灾害是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 它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从社会属性上看, 灾害是一个社会性事件, 是人的生存能力所不能承受的自然或社会变故, 是一种建立在自然现象基础之上的社会历史现象。按社会学的功能主义视角看, 自然灾害的出现可以是社会系统内部功能紊乱失衡的结果, 也可以是一种外部力量破坏原有社会结构的结果。按社会学的冲突论视角看, 灾害是社会各阶层为争夺利益的冲突外延。灾害的结果、过程、成因以及与社会的关系都显现出明显的社会学特征。因此, 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应该是我们认识自然灾害的本质属性, 搞好防灾减灾工作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关键词: 自然灾害; 社会属性; 社会学性质; 功能主义; 冲突论中图分类号: X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811X (2008) 02 - 0087 - 05你好,我检索到了相关的论文资料,需要的话请加我QQ,谢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