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土地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什么

发布时间:

土地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什么

土地用途转换研究新动向 土地用途转换研究作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推进而日趋深入。继2005年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领域计划(IHDP)的核心计划“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 完成既定研究任务、取得丰硕成果之后,全球土地科学计划(GLP)成为新一轮IGBP与IHDP研究计划的核心。尽管当前对土地用途转换的已经模拟获得了巨大进展,相关研究在趋向于区域化和微观化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有很多环节有待提高。实际上,土地用途转换是一个动态过程,要获得一个有决策价值的模拟结果,需要综合考虑来自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传统、自然条件以及土地利用历史状况等多方面的影响,构建区域用地结构变化的不同情景,增加预测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土地用途转换是当今土地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核心问题之一,不仅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对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因此日益受到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土地用途转换已经成为与全球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同时又与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密切相关的研究专题。 土地用途转换是土地系统的基本存在形式,而土地类型、土地利用、土地评价、土地规划与管理和土地人口承载力则是当前土地系统研究的主要方面。土地系统研究是以功能—结构理论和地价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与方法以及大量的新兴技术,对土地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土地利用系统作为土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用途转换研究的主要对象。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性决定了其内部的规律性,表明土地利用系统是可以通过土地用途转换研究认识的,而其各组分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关系则决定了它的复杂性,体现了在认识土地利用系统过程中将驱动机理研究作为着力点和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的重要性。 对土地利用系统的研究以已经结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计划(LUCC)为代表。LUCC在土地覆被变化机制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研究和构建区域与全球模型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监测技术,积累了驱动机理、环境效应方面的原创性成果,发展了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分析方法,积累了大量全球与区域研究数据与信息。 已经起步的全球土地科学计划(GLP)以IGBP和IHDP全球科学研究为基础,不但促进新土地科学问题全球网络的形成,还促使自然、社会等多门学科交叉,使社会各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土地系统科学的相关研究与决策,为理论界研究土地用途转换及其驱动机理奠定了基础。 摘自 邓祥征【著】,2008,土地用途转换分析,中国大地出版社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的学科体系。它所面对的是复杂的地球表层巨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圈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组合在一起的复杂体系。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世界各国的地理学家各有看法,但比较一致的是“人地关系”。科学内涵是:地理学应当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等并列的大科学体系,故称“地理科学”。

我觉得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就在于地壳的变化,以及我们土地的一些沉积。这些是我们学校知道的。

第三章 区域用地结构变化模拟与情景分析区域用地结构变化模拟与情景分析是土地系统动态模拟与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系统动态模拟系统(DLS)预测区域用地结构变化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区域用地结构受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和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并以土地系统结构变化的形式随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断演替。用地结构的合理性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而用地结构的变化发展方向则是衡量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准。开展用地结构变化模拟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区域用地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及其作用途径,为区域用地和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用地结构变化的情景分析是对区域用地结构未来情形以及能使用地结构由初始状态向未来状态变化、演替的一系列条件、事实的描述。在对经济、产业、政策或技术的重大演变提出各种关键性假设的基础上,用地结构情景分析通过对未来详细、严密地推理和描述,设计未来用地结构变化的各种可能方案,进一步提高用地结构变化模拟的精度和解释能力。DLS在预测区域用地结构变化方面的理论依据主要源自CGE模型的用地结构变化模拟模型和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用地结构变化模拟模型以及运用模型进行区域用地结构变化情景分析。小结区域用地结构变化受产业结构及其变化、贸易环境、经济政策等诸多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社会经济因素的开放均衡性和系统反馈性特征决定了运用区域用地结构变化CGE模型和区域用地结构变化SD模型框架开展区域用地结构变化预测是DLS的必然选择。作为DLS的基本原理之一,区域用地结构变化CGE模型的机理性极强,对模拟的结果有着很强的解释能力。它将价格机制的作用引入模型,从而能够刻画现实条件下政策调整、市场波动等外部冲击是如何经由与土地系统结构变化相联系的经济决策和行为而最终导致区域用地结构变化的。与CGE模型不同,区域用地结构变化SD模型更加侧重于土地系统的系统性和反馈性。它将区域用地结构变化看作与社会经济行为普遍联系的动态过程,注重体现它们之间的动态反馈关系。用地结构变化SD模型具有仿真时间长、模拟效果好的特点,能够真正揭示自然—社会—经济巨系统中各因子的驱动—反馈关系。情景设计是DLS提高模拟预测精度的途径之一,同时符合土地系统结构变化不确定性特点的要求。因此,DLS情景设计是区域用地结构变化模拟模型的重要支撑。

土地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意义  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领域为土地资源经济、土地财产经济、土地资产(资本)经济问题,分别涉及到土地实物、土地财产以及这二者的货币表现。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地关系(生产力)和与此相关的人与人关系(生产关系),或土地经济运行,即与土地相关的生产力运行和生产关系运行。土地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生产要素经济学,又是“土地科学”(含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土地法学等多门学科)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学科。  土地经济学系应用经济学之原则原理以探讨土地问题产生之原因背景,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会之影响,研究其解决途径,借此促进地利,增进社会福利,改善人们之居住环境,使得更能接近于理想的境界。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由人类经济行为而造成的人与地、人与人、地与地之间的种种关系,研究课题包括土地的分配、利用、买卖、交换、占有、赠与、继承、租赁、抵押等。

土地概念包含土地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利用价值两个方面。因此,土地科学除了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外,还要分析和评价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生产潜力和合理利用改造等。土地利用涉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生产技术等多方面因素。概括地说,土地科学是全面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评价原理和方法、土地规划和管理方法及措施的一门科学。由于研究侧重面不同,又可分为五个分支学科: 1)土地自然属性的研究:——土地类型学。侧重研究自然特征、形成、类型划分、结构、演替、差异性、分布规律。德国和前苏联学者称之为“景观学”,我国自50年代以来叫土地类型学。 2)土地质量研究:——土地资源学或土地评价学。侧重:分等、定级、估价、生产力,适宜性与限制性。它是把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针对具体服务目的来研究土地的潜力,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有人称为“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分等”或“土地潜力”。 3)土地利用研究:侧重: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合理利用、改造途径、用途改变后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它是农业地理的一方面内容,属经济地理学范畴,着重研究当前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水平的高低。 4)土地规划、立法与管理:——土地管理学 土地管理: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地权管理、地籍管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规划、土地政策、土地法。 土地规划:居民点区域规划、农村主干道规划、耕地规划、农保规划、城市土地规划。 5)土地信息学:采用计算机、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地图学等手段,研究土地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处理、表达、应用和传播,为以上研究适时地提供多种动态信息。

土地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  2005年05月24日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黄贤金  土地经济学首先是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T.Ely在其1922年出版的《土地经济学大纲》中提出的。此后,社会经济运行所带来土地问题的日益复杂化,以及 经济科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不断创新,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土地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土地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谁

“土地系统科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2016-11-21 14:51:22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乔思伟 廖蓉 张衍毓——访全球土地计划(GLP)联合主席彼得·凡布格10月24日~27日,全球土地计划第三届开放科学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以“土地系统科学:理解科学事实、寻求解决方案”为主题,研讨土地科学的前沿问题。大会间隙,记者采访了全球土地计划(GLP)联合主席彼得·凡布格。他表示,全球土地计划前两届开放科学大会分别在美国和欧洲,第三届之所以选择在北京举办,因为中国是一个对全球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在土地利用方面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同时也有很多从事土地系统科学研究的专家和青年学子,这次会议对促进中国与全球学者的交流意义重大。问:作为GLP联合主席,您如何看待GLP这个全球计划和土地系统科学的?彼得:全球土地计划是一个关于土地科学和实践的跨学科社区,旨在促进土地系统科学的发展,鼓励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分享,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土地系统代表着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相关联系,土地系统在处理粮食安全、水资源获取、人类生计、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退和气候变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许多全球变化的挑战都与土地系统紧密相关,而许多可持续发展目标都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紧密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土地系统科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搭建全球与地区、科学和实践的桥梁问:GLP是联合国倡议的“未来地球”的核心计划之一,请问GLP能够为联合国层面以及区域层面的土地政策带来哪些贡献?彼得:土地问题有着具体到区域层面的特点,涉及每一个具体的土地利用者和他们的权利。GLP的研究成果为区域合理利用土地提供相关信息和建议。在国家、大区、市县等层面上,GLP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帮助,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合理的多层级空间规划,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当然,土地利用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某一个国家的土地利用会影响到其他国家,这也是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所在。有很多国家没有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产生了贫困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原因。可持续发展目标涉及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等诸多方面,但从全球层面的发展目标过渡到实施层面,的确是一个挑战。我认为,GLP可以在实施层面上帮助有需要的国家,分析发展机遇,提供实施工具,以促成其早日实现联合国制定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全球和地区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帮助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每个国家政策实施之间的转化。此外,不同国家的科学家们也需要进行交流,学习和分享不同地区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就像我们这次大会一样。一个国家在某个问题上走了弯路,其他国家就应规避这个错误,GLP也会推动国际合作平台的搭建。问:除举办国际会议的方式,将来GLP还将组织哪些其他活动?彼得:GLP的目标是要建立跨学科的一个团体。除了召开国际会议,我们还建立了网站,人们可以找到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合作研究。我们会征集论文,了解当前的知识发展阶段,明确知识点空缺所在。GLP也会召开小型的专题研讨会,形成某个议题的综述或者政策简述。此外,我们还会组织一些实践性的研究活动,引导形成成功的实践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发布全球指导性文件。同时,我们还帮助研究者寻求资金支持。总之,我们的活动很多样化,有学术型的也有实践型的,GLP本质就是位于科学和实践中间的一座桥梁。以科学事实为政策制定提供优先考虑因素问:目前土地系统科学已经发展成一门复合型的科学,涵盖了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个方面与土地利用相关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学科角度研究所得到的政策建议有些是相冲突的。那么,在制定政策时,哪些方面的内容将被优先考虑?彼得:确定哪些作为优先考虑因素是政策制定者的职责。政策制定者在决策过程中,面临不同利益方时有很大的裁量权。我认为,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应更多地关注长期愿景,明确我们最终想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指向是不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因此,优先考虑的因素应是基于长期愿景而不是短期目标的选择。科学家的角色是通过监测现状、构建模型、开展评估等一些研究方法向决策者完整地展示其政策带来的变化以及长期效益。在某种程度上,科学家可以通过科学事实改变政策制定者的优先考虑因素。问:中国土地学会和GLP的土地科学家都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大家关注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怎么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所用,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您有什么经验?彼得: 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3个相关者:一是科学家,也就是学术圈;二是政策制定者;三是政策实施者。他们间的相互协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GLP致力于构建科学研究与政策制定之间的相关性,不仅是让两者进行对话,而是要确保科学家对于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影响力。科学家必须要做长期深入的科学研究,为研究成果的质量负责。决策者则须在短时间内快速对土地问题进行反应并制定相关政策。因此,耗时的科学研究与追求效率的政策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也是科学家和决策者之间合作的挑战。我认为,科学家与决策者之间的协作是一个交互的双向影响过程。科学家应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解答政策制定者的问题,同时还要引领和提出新的发展问题,并促使决策者意识到这些问题。决策者如果只是参照科学家的解答制定政策也是有缺陷的,而要从管理的角度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由科学家一起协同解决。当然,科学家还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学术团体,能够开展独立研究并指出可能的问题,从而引起包括决策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关注。科学家提出的问题可能现在不重要,而在未来可能就非常重要。根据我的经验,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有很多科学与政策制定成功结合的案例。建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将科学、实践、政策相结合问:中国在土地科技平台网络建设方面具有较好基础,中国土地学会本身就是土地科技交流的重要平台,不同层级国土资源部门也有一些专门的土地科技研发平台,还有众多的高校和研究所。为更好地整合科研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我们也在着手建设中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其目标和设计理念跟GLP有很多相似之处。请问GLP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分享?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合作?彼得:我很高兴听到这样一个计划,这对全球土地系统科学研究也是很重要的。中国的土地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寻求土地问题解决方案上也具有广泛的实践经验。中国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探索和案例,比如成功地实施退耕还林,这在国际上也是不多见的。同时,中国也面临很多挑战,如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农用地面积的减少、土地污染以及人们享用到的绿色空间有限等。我认为,土地系统科学研究网络可以向全球土地计划学习的是,分享世界各国不同的案例。我们可以针对一些特定问题,看看某个国家是怎么成功解决的,而另一个国家又为什么失败。例如,目前可持续城镇化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国际上也有类似案例,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分享这些国家的解决方案。GLP可以协助不同国家间的沟通,找到解决办法,包括就如何建立中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这样的问题都可以一起讨论。土地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这意味着土地利用需要不同学科的人协同工作、彼此学习,但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共同工作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总而言之,我认为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管理就是要学会怎样实现其间的权衡。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建设的倡议很重要,尤其是将科学、实践、政策结合到一起。就土地利用而言,丧失优质土地是一场灾难。我非常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协助这个网络的建设。-----------------------------------------------GLP ,彼得·凡布格是不是也算敏感词或者广告嫌疑,会被杀掉?^_^

第三章 区域用地结构变化模拟与情景分析区域用地结构变化模拟与情景分析是土地系统动态模拟与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系统动态模拟系统(DLS)预测区域用地结构变化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区域用地结构受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和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并以土地系统结构变化的形式随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断演替。用地结构的合理性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而用地结构的变化发展方向则是衡量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准。开展用地结构变化模拟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区域用地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及其作用途径,为区域用地和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用地结构变化的情景分析是对区域用地结构未来情形以及能使用地结构由初始状态向未来状态变化、演替的一系列条件、事实的描述。在对经济、产业、政策或技术的重大演变提出各种关键性假设的基础上,用地结构情景分析通过对未来详细、严密地推理和描述,设计未来用地结构变化的各种可能方案,进一步提高用地结构变化模拟的精度和解释能力。DLS在预测区域用地结构变化方面的理论依据主要源自CGE模型的用地结构变化模拟模型和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用地结构变化模拟模型以及运用模型进行区域用地结构变化情景分析。小结区域用地结构变化受产业结构及其变化、贸易环境、经济政策等诸多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社会经济因素的开放均衡性和系统反馈性特征决定了运用区域用地结构变化CGE模型和区域用地结构变化SD模型框架开展区域用地结构变化预测是DLS的必然选择。作为DLS的基本原理之一,区域用地结构变化CGE模型的机理性极强,对模拟的结果有着很强的解释能力。它将价格机制的作用引入模型,从而能够刻画现实条件下政策调整、市场波动等外部冲击是如何经由与土地系统结构变化相联系的经济决策和行为而最终导致区域用地结构变化的。与CGE模型不同,区域用地结构变化SD模型更加侧重于土地系统的系统性和反馈性。它将区域用地结构变化看作与社会经济行为普遍联系的动态过程,注重体现它们之间的动态反馈关系。用地结构变化SD模型具有仿真时间长、模拟效果好的特点,能够真正揭示自然—社会—经济巨系统中各因子的驱动—反馈关系。情景设计是DLS提高模拟预测精度的途径之一,同时符合土地系统结构变化不确定性特点的要求。因此,DLS情景设计是区域用地结构变化模拟模型的重要支撑。

土地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水

土地用途转换研究新动向 土地用途转换研究作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推进而日趋深入。继2005年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领域计划(IHDP)的核心计划“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 完成既定研究任务、取得丰硕成果之后,全球土地科学计划(GLP)成为新一轮IGBP与IHDP研究计划的核心。尽管当前对土地用途转换的已经模拟获得了巨大进展,相关研究在趋向于区域化和微观化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有很多环节有待提高。实际上,土地用途转换是一个动态过程,要获得一个有决策价值的模拟结果,需要综合考虑来自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传统、自然条件以及土地利用历史状况等多方面的影响,构建区域用地结构变化的不同情景,增加预测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土地用途转换是当今土地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核心问题之一,不仅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对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因此日益受到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土地用途转换已经成为与全球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同时又与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密切相关的研究专题。 土地用途转换是土地系统的基本存在形式,而土地类型、土地利用、土地评价、土地规划与管理和土地人口承载力则是当前土地系统研究的主要方面。土地系统研究是以功能—结构理论和地价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与方法以及大量的新兴技术,对土地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土地利用系统作为土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用途转换研究的主要对象。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性决定了其内部的规律性,表明土地利用系统是可以通过土地用途转换研究认识的,而其各组分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关系则决定了它的复杂性,体现了在认识土地利用系统过程中将驱动机理研究作为着力点和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的重要性。 对土地利用系统的研究以已经结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计划(LUCC)为代表。LUCC在土地覆被变化机制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研究和构建区域与全球模型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监测技术,积累了驱动机理、环境效应方面的原创性成果,发展了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分析方法,积累了大量全球与区域研究数据与信息。 已经起步的全球土地科学计划(GLP)以IGBP和IHDP全球科学研究为基础,不但促进新土地科学问题全球网络的形成,还促使自然、社会等多门学科交叉,使社会各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土地系统科学的相关研究与决策,为理论界研究土地用途转换及其驱动机理奠定了基础。 摘自 邓祥征【著】,2008,土地用途转换分析,中国大地出版社

土地概念包含土地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利用价值两个方面。因此,土地科学除了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外,还要分析和评价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生产潜力和合理利用改造等。土地利用涉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生产技术等多方面因素。概括地说,土地科学是全面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评价原理和方法、土地规划和管理方法及措施的一门科学。由于研究侧重面不同,又可分为五个分支学科: 1)土地自然属性的研究:——土地类型学。侧重研究自然特征、形成、类型划分、结构、演替、差异性、分布规律。德国和前苏联学者称之为“景观学”,我国自50年代以来叫土地类型学。 2)土地质量研究:——土地资源学或土地评价学。侧重:分等、定级、估价、生产力,适宜性与限制性。它是把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针对具体服务目的来研究土地的潜力,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有人称为“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分等”或“土地潜力”。 3)土地利用研究:侧重: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合理利用、改造途径、用途改变后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它是农业地理的一方面内容,属经济地理学范畴,着重研究当前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水平的高低。 4)土地规划、立法与管理:——土地管理学 土地管理: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地权管理、地籍管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规划、土地政策、土地法。 土地规划:居民点区域规划、农村主干道规划、耕地规划、农保规划、城市土地规划。 5)土地信息学:采用计算机、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地图学等手段,研究土地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处理、表达、应用和传播,为以上研究适时地提供多种动态信息。

土地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土地系统科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2016-11-21 14:51:22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乔思伟 廖蓉 张衍毓——访全球土地计划(GLP)联合主席彼得·凡布格10月24日~27日,全球土地计划第三届开放科学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以“土地系统科学:理解科学事实、寻求解决方案”为主题,研讨土地科学的前沿问题。大会间隙,记者采访了全球土地计划(GLP)联合主席彼得·凡布格。他表示,全球土地计划前两届开放科学大会分别在美国和欧洲,第三届之所以选择在北京举办,因为中国是一个对全球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在土地利用方面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同时也有很多从事土地系统科学研究的专家和青年学子,这次会议对促进中国与全球学者的交流意义重大。问:作为GLP联合主席,您如何看待GLP这个全球计划和土地系统科学的?彼得:全球土地计划是一个关于土地科学和实践的跨学科社区,旨在促进土地系统科学的发展,鼓励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分享,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土地系统代表着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相关联系,土地系统在处理粮食安全、水资源获取、人类生计、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退和气候变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许多全球变化的挑战都与土地系统紧密相关,而许多可持续发展目标都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紧密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土地系统科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搭建全球与地区、科学和实践的桥梁问:GLP是联合国倡议的“未来地球”的核心计划之一,请问GLP能够为联合国层面以及区域层面的土地政策带来哪些贡献?彼得:土地问题有着具体到区域层面的特点,涉及每一个具体的土地利用者和他们的权利。GLP的研究成果为区域合理利用土地提供相关信息和建议。在国家、大区、市县等层面上,GLP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帮助,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合理的多层级空间规划,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当然,土地利用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某一个国家的土地利用会影响到其他国家,这也是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所在。有很多国家没有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产生了贫困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原因。可持续发展目标涉及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等诸多方面,但从全球层面的发展目标过渡到实施层面,的确是一个挑战。我认为,GLP可以在实施层面上帮助有需要的国家,分析发展机遇,提供实施工具,以促成其早日实现联合国制定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全球和地区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帮助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每个国家政策实施之间的转化。此外,不同国家的科学家们也需要进行交流,学习和分享不同地区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就像我们这次大会一样。一个国家在某个问题上走了弯路,其他国家就应规避这个错误,GLP也会推动国际合作平台的搭建。问:除举办国际会议的方式,将来GLP还将组织哪些其他活动?彼得:GLP的目标是要建立跨学科的一个团体。除了召开国际会议,我们还建立了网站,人们可以找到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合作研究。我们会征集论文,了解当前的知识发展阶段,明确知识点空缺所在。GLP也会召开小型的专题研讨会,形成某个议题的综述或者政策简述。此外,我们还会组织一些实践性的研究活动,引导形成成功的实践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发布全球指导性文件。同时,我们还帮助研究者寻求资金支持。总之,我们的活动很多样化,有学术型的也有实践型的,GLP本质就是位于科学和实践中间的一座桥梁。以科学事实为政策制定提供优先考虑因素问:目前土地系统科学已经发展成一门复合型的科学,涵盖了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个方面与土地利用相关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学科角度研究所得到的政策建议有些是相冲突的。那么,在制定政策时,哪些方面的内容将被优先考虑?彼得:确定哪些作为优先考虑因素是政策制定者的职责。政策制定者在决策过程中,面临不同利益方时有很大的裁量权。我认为,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应更多地关注长期愿景,明确我们最终想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指向是不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因此,优先考虑的因素应是基于长期愿景而不是短期目标的选择。科学家的角色是通过监测现状、构建模型、开展评估等一些研究方法向决策者完整地展示其政策带来的变化以及长期效益。在某种程度上,科学家可以通过科学事实改变政策制定者的优先考虑因素。问:中国土地学会和GLP的土地科学家都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大家关注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怎么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所用,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您有什么经验?彼得: 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3个相关者:一是科学家,也就是学术圈;二是政策制定者;三是政策实施者。他们间的相互协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GLP致力于构建科学研究与政策制定之间的相关性,不仅是让两者进行对话,而是要确保科学家对于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影响力。科学家必须要做长期深入的科学研究,为研究成果的质量负责。决策者则须在短时间内快速对土地问题进行反应并制定相关政策。因此,耗时的科学研究与追求效率的政策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也是科学家和决策者之间合作的挑战。我认为,科学家与决策者之间的协作是一个交互的双向影响过程。科学家应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解答政策制定者的问题,同时还要引领和提出新的发展问题,并促使决策者意识到这些问题。决策者如果只是参照科学家的解答制定政策也是有缺陷的,而要从管理的角度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由科学家一起协同解决。当然,科学家还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学术团体,能够开展独立研究并指出可能的问题,从而引起包括决策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关注。科学家提出的问题可能现在不重要,而在未来可能就非常重要。根据我的经验,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有很多科学与政策制定成功结合的案例。建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将科学、实践、政策相结合问:中国在土地科技平台网络建设方面具有较好基础,中国土地学会本身就是土地科技交流的重要平台,不同层级国土资源部门也有一些专门的土地科技研发平台,还有众多的高校和研究所。为更好地整合科研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我们也在着手建设中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其目标和设计理念跟GLP有很多相似之处。请问GLP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分享?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合作?彼得:我很高兴听到这样一个计划,这对全球土地系统科学研究也是很重要的。中国的土地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寻求土地问题解决方案上也具有广泛的实践经验。中国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探索和案例,比如成功地实施退耕还林,这在国际上也是不多见的。同时,中国也面临很多挑战,如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农用地面积的减少、土地污染以及人们享用到的绿色空间有限等。我认为,土地系统科学研究网络可以向全球土地计划学习的是,分享世界各国不同的案例。我们可以针对一些特定问题,看看某个国家是怎么成功解决的,而另一个国家又为什么失败。例如,目前可持续城镇化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国际上也有类似案例,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分享这些国家的解决方案。GLP可以协助不同国家间的沟通,找到解决办法,包括就如何建立中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这样的问题都可以一起讨论。土地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这意味着土地利用需要不同学科的人协同工作、彼此学习,但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共同工作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总而言之,我认为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管理就是要学会怎样实现其间的权衡。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建设的倡议很重要,尤其是将科学、实践、政策结合到一起。就土地利用而言,丧失优质土地是一场灾难。我非常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协助这个网络的建设。-----------------------------------------------GLP ,彼得·凡布格是不是也算敏感词或者广告嫌疑,会被杀掉?^_^

中国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工业、交通和城镇的发展占用了一部分耕地,加上使用不合理,乱占耕地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耕地面积日益减少.总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故选:D.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