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世界地理研究投稿经验总结

发布时间:

世界地理研究投稿经验总结

能了解各国的地形与气候和主要农场品和旅游胜地和资源

可以投稿的,论文类型与专业类型可以先不选择的,只要不是必选的,这个杂志一般是经过两次初审、然后是栏目审稿,编辑会帮助你解决这些问题的!不知道你上传的是WORD版本的,还是PDF版本的,我以前投稿都是上传WORD的,没有出现过问题,祝论文能够顺利通过,及早发表!

史蒂夫 的这个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表,来自北大核心期刊目录(2008)

世界地理研究投稿经验总结报告

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东与青岛、烟台为邻,西与淄博、东营接壤,南与日照、临沂相连,北邻渤海莱州湾;内辖四区、六市、二县,南北长168公里,东西宽 164公里,全市国土面积15860平方公里;属半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是沿海经济开发区与内陆腹地的结合部,素有半岛咽喉之称,是蜚声中外的世界风筝都。其中潍城区面积290平方千米,人口38万。 环境状况 潍坊市环境保护工作近年尽管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全市的环境状况由于历史和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及城镇化进程加快等种种原因,总体形势仍然严峻。 (一)水环境污染状况。潍坊市大多数河流、水库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河流水质污染类型呈有机型污染,主要污染项目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挥发酚和石油类,根据 98年全市河流断面监测结果,81%的河段水质超出地表谁功能区划规定的标准,其中小清河(潍坊段)和虞河流域污染尤为严重。全市各水库大部分已呈富营养化,98年监测结果表明,高密、安丘两市水源地的氨氮已超出饮用水质标准,全市地面水饮用水源地全部超出饮用水质标准。据统计,1998年全市废水及水中 COD排放分别为19940万吨和125837吨,其中工业废水及其中的COD排放量分别为11630万吨和87657吨。 (二)空气环境污染状况。98年潍坊市中心城区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平均值0307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碳年日均值为130毫克/立方米,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全市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为235541吨和73313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分别为201334吨和64771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85080吨。 (三)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状况。1998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234万吨,固体废物累计堆存量为9万吨,占地面积达92万平方米。 (四)城市环境噪声污染状况。1998年全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昼间年平均值范围为4-5分贝,只有高密市超标;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约有25%路段超标;城市功能区噪声潍坊市区均超标,其他县市区60超标。 (五)生态环境状况。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增长,能源、资源消耗量增加,使城市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的受到破坏。乡镇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大量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造成农田土壤、农产品和水体污染,从而不同程度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六)污染治理状况。据统计1998年全市工业废水处理量22557万吨,处理回用量14695万吨、处理排放达标5582万吨,工业废水处理率、处理回用率、处理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1%、1%、0%,废水中COD、挥发酞、石油类的去除率分别为6%、1%、3%;全市工业废气处理率2%、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去除率分别为9%、8%和6%;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处置率分别为 3%、9%,“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9576万元、利润2024万元。

现阶段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以下热点:1)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2)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因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能源消费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3)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资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未来,伴随着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和能源资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同时,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面对以上挑战,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趋势发展。鉴于国情,我国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但由于世界能源资源产地与能源消费中心相距较远,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的剧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大,由此导致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环境污染加重和环保压力加大。近几年我国出现的“油荒”、“煤荒”和“电荒”以及前一阶段国际市场超过50美元/桶的高油价加重了人们对能源危机的担心,促使我们更加关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现状和趋势,也更加关注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问题。 一、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及特点 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 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世界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1990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为5万亿美元(按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达到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7%。根据《2004年BP能源统计》,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3亿吨油当量,2003年已达到4亿吨油当量。过去30年来,世界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8%左右。 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 过去30年来,北美、中南美洲、欧洲、中东、非洲及亚太等六大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经济、科技与社会比较发达的北美洲和欧洲两大地区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其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1%下降到2003年的0%,欧洲地区则由1973年的8%下降到2003年的9%。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能源消费占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0%下降到2003年的4%。其主要原因,一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高能耗的制造业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二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节能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 自19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急剧增长。初期主要是以煤炭为主,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与消费持续上升,石油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超过煤炭,跃居一次能源的主导地位。虽然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但世界石油消费量却没有丝毫减少的趋势。此后,石油、煤炭所占比例缓慢下降,天然气的比例上升。同时,核能、风能、水力、地热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渐被开发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并存的能源结构格局。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中约占7%,其中,石油占3%、煤炭占5%、天然气占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增长很快,但仍保持较低的比例,约为3%。 由于中东地区油气资源最为丰富、开采成本极低,故中东能源消费的97%左右为石油和天然气,该比例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亚太地区,中国、印度等国家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其中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高达68%左右,故在亚太地区的能源结构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例偏低(约为47%),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除亚太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石油、天然气所占比例均高于60%。 世界能源资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 根据《2004年BP世界能源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8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3%,北美洲占5%,中,南美洲占9%,欧洲占2%,非洲占9%,亚太地区占2%。2003年世界石油产量为97亿吨,比上年度增加8%。通过对比各地区石油产量与消费量可以发现,中东地区需要向外输出约8亿吨,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产量也大于消费量,而亚太、北美和欧洲的产消缺口分别为7亿、2亿和2亿吨。 煤炭资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5亿吨,储采比高达192(年),欧洲、北美和亚太三个地区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区,三个地区合计占世界总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78万亿立方米,储采比达到67。中东和欧洲是世界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两个地区占世界总量的5%,而其他地区的份额仅分别为5%~7%。随着世界一些地区能源资源的相对枯竭,世界各地区及国家之间的能源贸易量将进一步增大,能源运输需求也相应增大,能源储运设施及能源供应安全等问题将日益受到重视。 二、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趋势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预测结果,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世界能源需求量将继续增加。预计,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将达到99亿吨油当量,2020年达到89亿吨油当量,2025年达到50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2%。欧洲和北美洲两个发达地区能源消费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将继续呈下降的趋势,而亚洲、中东、中南美洲等地区将保持增长态势。伴随着世界能源储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由能源争夺而引发冲突或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随着世界能源消费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尘颗粒物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据EIA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6亿吨,2001年达到0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亿吨,2025年达到2亿吨,年均增长85%。 面对以上挑战,未来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多元化 世界能源结构先后经历了以薪柴为主、以煤为主和以石油为主的时代,现在正在向以天然气为主转变,同时,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也正得到更广泛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能源供应成本和可供应能源的结构变化决定了全球能源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天然气消费量将稳步增加,在某些地区,燃气电站有取代燃煤电站的趋势。未来,在发展常规能源的同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受到重视。在欧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风电要达到4000万千瓦,水电要达到05亿千瓦。2003年初英国政府公布的《能源白皮书》确定了新能源战略,到2010年,英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英国发电总量的比例要从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达到20%。 清洁化 随着世界能源新技术的进步及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未来世界能源将进一步向清洁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能源的生产过程要实现清洁化,而且能源工业要不断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例也将逐步增大。在世界消费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例将由目前的47%下降到2025年的72%,而天然气将由目前的94%上升到2025年的40%,石油的比例将维持在60%~90%的水平。同时,过去被认为是“脏”能源的煤炭和传统能源薪柴、秸杆、粪便的利用将向清洁化方面发展,洁净煤技术(如煤液化技术、煤气化技术、煤脱硫脱尘技术)、沼气技术、生物柴油技术等等将取得突破并得到广泛应用。一些国家,如法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等国家已经关闭其国内的所有煤矿而发展核电,它们认为核电就是高效、清洁的能源,能够解决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 高效化 世界能源加工和消费的效率差别较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潜力巨大。随着世界能源新技术的进步,未来世界能源利用效率将日趋提高,能源强度将逐步降低。例如,以1997年美元不变价计,1990年世界的能源强度为3541吨油当量/千美元,2001年已降低到3121吨油当量/千美元,预计2010年为2759吨油当量/千美元,2025年为2375吨油当量/千美元。 但是,世界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例如,2001年世界发达国家的能源强度仅为2109吨油当量/千美元,2001~2025年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强度预计是发达国家的3~2倍,可见世界的节能潜力巨大。 全球化 由于世界能源资源分布及需求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越来越难以依靠本国的资源来满足其国内的需求,越来越需要依靠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供应,世界贸易量将越来越大,贸易额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以石油贸易为例,世界石油贸易量由1985年的2亿吨增加到2000年的2亿吨和2002年的8亿吨,年均增长率约为46%,超过同期世界石油消费82%的年均增长率。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石油净进口量将逐渐增加,年均增长率达到96%。预计2010年将达到2930万桶/日,2020年将达到4080万桶/日,2025年达到4850万桶/。世界能源供应与消费的全球化进程将加快,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将积极加入到能源供需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中。 市场化 由于市场化是实现国际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的最佳手段,故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世界各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世界能源利用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各国政府直接干涉能源利用的行为将越来越少,而政府为能源市场服务的作用则相应增大,特别是在完善各国、各地区的能源法律法规并提供良好的能源市场环境方面,政府将更好地发挥作用。当前,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利比亚等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正在不断完善其国家能源投资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这些国家能源生产的市场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将得到提高,有利于境外投资者进行投资。 三、启示与建议 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洁化的能源利用道路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中国能源资源储量结构的特点及中国经济结构的特色,决定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不大可能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将继续存在,这就要求中国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勘探生产、能源利用、环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应有别于其他国家。鉴于我国人口多、能源资源特别是优质能源资源有限,以及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等情况,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 为保障能源安全,我国一方面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能源法律法规,建立能源市场信息统计体系,建立我国能源安全的预警机制、能源储备机制和能源危机应急机制,积极倡导能源供应在来源、品种、贸易、运输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场化程度;另一方面应加强与主要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对话,扩大能源供应网络,实现能源生产、运输、采购、贸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楼主,看我粘贴的这么辛苦,采纳我吧 ——czh制作

关于二氧化碳的 除非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得到显著减少,地球的未来只能有赖于具有潜在危险、未经验证的地球工程学技术。”英国皇家学会最新的一份研究报告将早已备受争议的地球工程学技术定义为遏制全球变暖的“下下策”。   这份在9月1日由英国皇家学会公布的研究报告称,除非人类目前的减排努力获得成功,在未来要想对地球降温就只有采取地球工程学的方法。地球工程学技术被认为是解决全球变暖的终极手段,但由于其设想过于“疯狂”,有人表示赞成,更多的人则因其可能产生“难以预测的后果”,表示坚决反对。  英国皇家学会负责地球工程学研究的约翰·谢泼德教授说:“这是一个令人不快的现实,除非人类在温室气体减排上获得显著的成功,否则未来我们面临的气候危机可能还会更加严峻。而如果到了那时,地球工程学将是我们手中能阻止地球气温继续升高的唯一选择。”“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有些地球工程学技术的确会对人类和环境带来严重危害,而有些仍然可以依赖。地球工程学及其后果或许是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不利上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该报告将现有的地球工程学技术分成了脱碳技术(CDR)和太阳辐射管理技术(SRM)两类,并对其进行了评估。  报告认为,脱碳技术主要致力于解决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增多的问题,因此,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较小,相对更为适用。但研究人员无法证实,该技术能否在可接受的环境影响下以较低的成本实施。并且,一般来说该技术降温的作用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才会显现。太阳辐射管理技术通过反射太阳能量的方式来对地球降温,这种方法将能迅速降低地球温度,但并不能降低二氧化碳的水平,解决海洋酸化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技术难度高工程量巨大,被认为可行性较小。  报告的结论是:在全球气温达到警戒值,不得不立即采取降温措施的时候,可采纳太阳辐射管理技术;但在减少温室气体方面,它并不能替代脱碳技术。  报告认为最具潜力的技术:  碳捕获法  技术设想:用高大的碳捕获装置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注入地下或转化为石灰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家克劳斯·拉克纳是该技术的代表人物。  报告评价:由于能有效解决气候变化的根源问题,该技术被认为是所有地球工程学中的首选,但到目前为止,该技术未见有低成本实施的实例。  强化风蚀法  技术设想:这种技术的设想是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岩石和矿物质自然发生反应,以化学的方法减少温室气体含量。  报告评价:该技术反应周期极为漫长,成本高昂。因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以达到减少成本和弄清对环境影响的目的。  造林法  技术设想:通过更大面积的种植树木以及减少砍伐,从而实现缓解全球变暖的目的。  报告评价:合理化使用土地应该而且能够在二氧化碳减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涉及土地使用权这一敏感的问题,这一技术的应用范围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且见效周期同样比较漫长。  平流层喷雾法  技术设想:使用火箭、飞机、大炮,甚至人造火山,将细小的二氧化硫颗粒释放到平流层中,减弱太阳辐射,从而遏制全球变暖。  报告评价:这种技术虽然成本低、见效快,但副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对平流层臭氧的损耗上。  空基反射法  技术设想:在地球轨道上部署由众多镜子组成的“太阳盾”,来抵御或减少太阳辐射,从而为地球降温。  报告评价:如果部署和维护的问题能得到妥善解决,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有潜力的技术。但目前的问题是,整个系统过于复杂和昂贵,且不能直接减少二氧化碳。  制云反射法  技术设想:最具代表意义的是两年前由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和爱丁堡大学提出的“制云船”项目。该技术主要通过将海水转化为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报告评价:这种技术的作用和影响面较小,且极易受到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可行性和有效性还不确定,在大面积实施前还需更多的研究。  报告认为潜力较低的技术:  生物碳法  技术设想:使用焖烧的方法将含碳的有机废物形成具有多孔结构的生物碳,支持该技术的专家称,生物碳技术可完美地解决土壤退化,粮食安全,使用农业化学品造成的水污染与气候变化等问题。  报告评价:英国皇家学会对生物碳减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有质疑,建议增加相关方面的研究。另外,生物碳的制备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二氧化碳释出,碳排放配额的获取也是生物碳技术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海洋施肥法  技术设想:通过向海洋表面投放铁或尿素等营养物,或使用将海洋表面和深部的水体进行交换的方法,刺激吸收二氧化碳的浮游生物快速生长。“饱餐”了二氧化碳的浮游生物死亡后就会将碳带入海底,从而实现减碳的目的。  报告评价: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并未得到实例证明,嗜碳浮游生物所释放的二氧化碳极有可能超过其所消耗的部分,其对生态环境的副作用可能会十分明显。  地表反射法  技术设想: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所谓的“白色屋顶法”,即将房屋的屋顶涂成白色,以反射太阳辐射并减少降温能源消耗的方法。还有一种类似的方法,主张在海洋或沙漠放置大量反光物,将阳光和热力反射到太空,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报告评价:该方法未能充分考虑地域和气候差异,在一些地区这种技术非但完全无效,还会严重影响当地的气候。  在谈及上述技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时,谢泼德称:“迄今为止,在所有的地球工程学技术当中,还没有任何一种能完美地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所有的技术都伴有不可预知的风险。就目前来说,我们应该继续想方设法减少温室气体,而与此同时,该努力万一失败,我们也应有充分的准备。如果‘B计划’有成为我们未来选择的可能,其对环境影响的研究目前就必须立即展开。如果无视该技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或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忽视存在的问题,地球工程技术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与全球变暖本身并无多大区别。我们必须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一、课题的提出1、概念的界定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看,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当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无论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都是为了改变学习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来看,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两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以上的两项内容。2、课题研究背景及解决问题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地学习使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3、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价值:地理学科跨文理两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实践性强,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文化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将来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探索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同时,增强老师的全面素质提高。4、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成果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作为一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新型学习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进,以主动探究、建构自己的知识为特色的探究性学习也逐步为大家所认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材以新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为指导,设计了大量的研究性活动。目前的研究性学习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学习模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不断创新。5、课题研究目标使学生由传统教育的知识点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发展为具有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提高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适应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使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为实践服务。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建设,关注家乡的发展。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实验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上网查询法三、课题研究的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04年11月)学习理论:广泛搜集并学习了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有关资料,提高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科研素质。设计方案;每月召开一至两次会议共同研究探讨课题的实施情况,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互相交流学习体会,明确分工,各负其职,考虑到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鉴于目前处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阶段,先在高一、高二年级试行。高三教师积极参与。第二阶段:实施阶段(04年12月—05年5月)具体任务:1、挖掘、编写出地理学科教材中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信息;2、组织相关教师上好研究性学习研讨课并撰写出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案;3、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体会,学生做研究性学习作业。4、撰写地理课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报告。第三阶段:总结阶段(05年6月)以会议的形式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成果,申报验收四、研究成果1、整理形成了高中地理教材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由老师等分别负责搜集了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第八单元的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2、整理形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由老师搜集和整理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作业。3、整理各种研究报告、论文本课题组负责人老师撰写了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老师分别撰写了浅议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作用等研究论文。4、整理形成了研究性学习课教案老师上了地理研究性学习汇报课— “丹东七日游”,组织学生进行了“全球变暖是否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理研究性学习辩论会,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教案。探讨和摸索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5、整理形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论文。6、由老师整理和形成了课题组例会的纪录。五、课题研究的结论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础。

世界地理研究投稿经验总结论文

世界地理相关的内容很多,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洲来写。比如亚洲概况等等,内容很丰富。或者东亚经济发展分析之类的。。世界的交通和国际贸易。

因为黑人原来是居住在非洲大草原,因为地广阔而且发展落后挨苦多了练就了非洲历来发达的肌肉组织爆发力十足而且他比我们白和黄种人更优越的是!他们剧烈运动后肌肉不会酸痛好象是因为他们的肌肉不会分泌一种什么酸我忘了这个不清楚我想这个和中国的人文地理有关吧!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舞蹈是占有很高地位的如果说是体格,其实游泳我们黄种人的身体流线是不比白种人的!而乒乓这类是我们的国粹嘛!传统的文化和顶着问化的帽子,我们本来就应该优先所以我们要有一顶的压力很刻苦的去完善就象围棋一样

我选第2个吧!呵呵!是自己写的,就写一段。呵呵,字打多了,累的慌! 西欧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这种牧草就是早期足球的比赛草场。所以英国是现代足球的发明地。随着日不落帝国的扩张,足球就被传到了世界各地也包括整个欧洲大陆,因为地理与英国接近且本地区也同样具有不错的草场,足球运动就被一步步地传开了。加上牧草促进欧洲的牧业发达,那里的人体质很好,牛奶等乳制品食用的多,所以像英国德国等国的人足球战术可以使用身体来做有利武器,其他国家类似,所以欧洲人的足球很强! 而南美双雄的足球也很厉害是因为那里的人气候干燥,且那里的人民热爱足球,足球经常踢因为气候干燥的原因适合踢出香蕉球,时间一长球玩长了,就很厉害。

每个人肌肉组织中各类肌纤维的比例是在胎儿期间就已确定并且不可改变的。据研究,不同人种各类肌纤维的构成比例是有差别的,部分黑色种族的白肌比例就显著高于其他人种,这是黑人运动员在短跑类短时间、高速度运动项目中占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又如,不同人种的体型也有显著区别,部分黑种人下肢长过躯体,而黄种人相对来说躯体则较长,克托莱指数明显低于白种人

世界地理研究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

指导学生写地理小论文,可以充分调动爱好地理的学生深入钻研地理科学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细心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探究地理的本质和规律。 教师指导学生写地理小论文包括选择好题目,搜集材料,确立论点,写作修改等几个方面。 一、选用合适的题目 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选用合适的论文题目。如属侧重理论探讨性质的地理论文,需要广泛阅读这方面的书刊文章。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事实材料论证、补充或否定某一学说、假说或理论等。如属侧重于实际应用方面的地理论文,需要在积累、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某一地理现象,解决某一地理问题。 一般来说,小论文题目选择要建立在观察地理、地质现象,搜集地理资料的基础上。例如,教师带领学生考察幕阜山以后,可以拟定大桥河的成因,鲁溪洞的特点及成因,喀斯特地貌与溶洞。又如,参观武宁湖畔万福工业园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谈谈万福工业开发区与武宁湖的环境关系等。题目要具体,不宜太大,否则,学生不容易把握。 二、搜集可靠的资料,充实论据。 搜集资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文献材料,了解别人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提出了哪些见解,提供了哪些资料,以便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充实、提高和发展。老一辈科学家,他们多年辛勤劳动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可作为写作参考或佐证。引用这些资料写出来的论文不仅有较大的说服力,而且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扩大了学生的思路,充实了学生的论据。 三、确立清晰的论点 这里的论点是指对某个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点和见解。例如:以“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原因”为题的论文,其论点应确定为稳定的政治局势完善的金融机构开放的外汇市场,宽松的金融管理。强大的经济实力量方便快捷的联络。根据这些论点,从而得出纽约具备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优越条件的结论。 四、写作并修改论文 指导学生编拟并修订写作提纲,着手撰写地理小论文。在论文中提出地理论点,用地理学的理论和事实材料论证论点,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可靠,结论准确。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和简单明了的结尾。 指导学生写论文,教师必须有较高的地理修养、实践经验和写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指导工作。

人文地理,你可以从身边事写起,写写你驻地的方音、饮食生活习惯和自然特征(气温、降雨等),真实些,仔细观察些,就可以了。

人文地理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口、资源、经济、交通、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等。就从重庆的这些方面写吧~

世界地理研究投稿经验总结报告英文

现阶段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以下热点:1)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2)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因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能源消费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3)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资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未来,伴随着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和能源资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同时,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面对以上挑战,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趋势发展。鉴于国情,我国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但由于世界能源资源产地与能源消费中心相距较远,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的剧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大,由此导致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环境污染加重和环保压力加大。近几年我国出现的“油荒”、“煤荒”和“电荒”以及前一阶段国际市场超过50美元/桶的高油价加重了人们对能源危机的担心,促使我们更加关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现状和趋势,也更加关注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问题。 一、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及特点 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 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世界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1990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为5万亿美元(按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达到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7%。根据《2004年BP能源统计》,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3亿吨油当量,2003年已达到4亿吨油当量。过去30年来,世界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8%左右。 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 过去30年来,北美、中南美洲、欧洲、中东、非洲及亚太等六大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经济、科技与社会比较发达的北美洲和欧洲两大地区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其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1%下降到2003年的0%,欧洲地区则由1973年的8%下降到2003年的9%。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能源消费占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0%下降到2003年的4%。其主要原因,一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高能耗的制造业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二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节能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 自19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急剧增长。初期主要是以煤炭为主,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与消费持续上升,石油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超过煤炭,跃居一次能源的主导地位。虽然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但世界石油消费量却没有丝毫减少的趋势。此后,石油、煤炭所占比例缓慢下降,天然气的比例上升。同时,核能、风能、水力、地热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渐被开发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并存的能源结构格局。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中约占7%,其中,石油占3%、煤炭占5%、天然气占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增长很快,但仍保持较低的比例,约为3%。 由于中东地区油气资源最为丰富、开采成本极低,故中东能源消费的97%左右为石油和天然气,该比例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亚太地区,中国、印度等国家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其中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高达68%左右,故在亚太地区的能源结构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例偏低(约为47%),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除亚太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石油、天然气所占比例均高于60%。 世界能源资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 根据《2004年BP世界能源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8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3%,北美洲占5%,中,南美洲占9%,欧洲占2%,非洲占9%,亚太地区占2%。2003年世界石油产量为97亿吨,比上年度增加8%。通过对比各地区石油产量与消费量可以发现,中东地区需要向外输出约8亿吨,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产量也大于消费量,而亚太、北美和欧洲的产消缺口分别为7亿、2亿和2亿吨。 煤炭资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5亿吨,储采比高达192(年),欧洲、北美和亚太三个地区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区,三个地区合计占世界总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78万亿立方米,储采比达到67。中东和欧洲是世界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两个地区占世界总量的5%,而其他地区的份额仅分别为5%~7%。随着世界一些地区能源资源的相对枯竭,世界各地区及国家之间的能源贸易量将进一步增大,能源运输需求也相应增大,能源储运设施及能源供应安全等问题将日益受到重视。 二、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趋势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预测结果,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世界能源需求量将继续增加。预计,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将达到99亿吨油当量,2020年达到89亿吨油当量,2025年达到50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2%。欧洲和北美洲两个发达地区能源消费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将继续呈下降的趋势,而亚洲、中东、中南美洲等地区将保持增长态势。伴随着世界能源储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由能源争夺而引发冲突或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随着世界能源消费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尘颗粒物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据EIA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6亿吨,2001年达到0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亿吨,2025年达到2亿吨,年均增长85%。 面对以上挑战,未来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多元化 世界能源结构先后经历了以薪柴为主、以煤为主和以石油为主的时代,现在正在向以天然气为主转变,同时,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也正得到更广泛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能源供应成本和可供应能源的结构变化决定了全球能源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天然气消费量将稳步增加,在某些地区,燃气电站有取代燃煤电站的趋势。未来,在发展常规能源的同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受到重视。在欧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风电要达到4000万千瓦,水电要达到05亿千瓦。2003年初英国政府公布的《能源白皮书》确定了新能源战略,到2010年,英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英国发电总量的比例要从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达到20%。 清洁化 随着世界能源新技术的进步及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未来世界能源将进一步向清洁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能源的生产过程要实现清洁化,而且能源工业要不断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例也将逐步增大。在世界消费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例将由目前的47%下降到2025年的72%,而天然气将由目前的94%上升到2025年的40%,石油的比例将维持在60%~90%的水平。同时,过去被认为是“脏”能源的煤炭和传统能源薪柴、秸杆、粪便的利用将向清洁化方面发展,洁净煤技术(如煤液化技术、煤气化技术、煤脱硫脱尘技术)、沼气技术、生物柴油技术等等将取得突破并得到广泛应用。一些国家,如法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等国家已经关闭其国内的所有煤矿而发展核电,它们认为核电就是高效、清洁的能源,能够解决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 高效化 世界能源加工和消费的效率差别较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潜力巨大。随着世界能源新技术的进步,未来世界能源利用效率将日趋提高,能源强度将逐步降低。例如,以1997年美元不变价计,1990年世界的能源强度为3541吨油当量/千美元,2001年已降低到3121吨油当量/千美元,预计2010年为2759吨油当量/千美元,2025年为2375吨油当量/千美元。 但是,世界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例如,2001年世界发达国家的能源强度仅为2109吨油当量/千美元,2001~2025年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强度预计是发达国家的3~2倍,可见世界的节能潜力巨大。 全球化 由于世界能源资源分布及需求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越来越难以依靠本国的资源来满足其国内的需求,越来越需要依靠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供应,世界贸易量将越来越大,贸易额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以石油贸易为例,世界石油贸易量由1985年的2亿吨增加到2000年的2亿吨和2002年的8亿吨,年均增长率约为46%,超过同期世界石油消费82%的年均增长率。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石油净进口量将逐渐增加,年均增长率达到96%。预计2010年将达到2930万桶/日,2020年将达到4080万桶/日,2025年达到4850万桶/。世界能源供应与消费的全球化进程将加快,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将积极加入到能源供需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中。 市场化 由于市场化是实现国际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的最佳手段,故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世界各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世界能源利用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各国政府直接干涉能源利用的行为将越来越少,而政府为能源市场服务的作用则相应增大,特别是在完善各国、各地区的能源法律法规并提供良好的能源市场环境方面,政府将更好地发挥作用。当前,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利比亚等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正在不断完善其国家能源投资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这些国家能源生产的市场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将得到提高,有利于境外投资者进行投资。 三、启示与建议 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洁化的能源利用道路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中国能源资源储量结构的特点及中国经济结构的特色,决定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不大可能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将继续存在,这就要求中国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勘探生产、能源利用、环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应有别于其他国家。鉴于我国人口多、能源资源特别是优质能源资源有限,以及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等情况,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 为保障能源安全,我国一方面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能源法律法规,建立能源市场信息统计体系,建立我国能源安全的预警机制、能源储备机制和能源危机应急机制,积极倡导能源供应在来源、品种、贸易、运输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场化程度;另一方面应加强与主要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对话,扩大能源供应网络,实现能源生产、运输、采购、贸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楼主,看我粘贴的这么辛苦,采纳我吧 ——czh制作

1.表现:南美洲及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赤道海域(秘鲁与厄瓜多尔)海水异常增温并东流到南美洲西岸的现象,因其多始发于每年圣诞节前后,故被称作“厄尔尼诺”(El Nino 西班牙语即“圣诞之子”的意思)。 国际上关于厄尔尼诺现象公认的判断标准是:连续3个月以上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赤道海域的月均温高于平均值5℃以上,就算海水温度异常。原因是,海水的比热大、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强,因此宽广的大洋通常被视为大气的重要热库。有人计算过,100米深的海水温度变化1℃所用的热量,便足以使其上面5000米厚度的大气层温度提高6℃。赤道太平洋水域占全球海域的四分之一,因此那里的海温异常变暖,会引起全球气候异常。2.规律: 厄尔尼诺现象大约每隔3至7年便出现一次,活动期通常延续一年以上,其间还间隔出现反厄尔尼诺现象(即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水温异常变冷——拉尼娜现象)。3.影响:(1)全球性气候异常。厄尔尼诺,扰乱海流模式及大气环流,赤道以南东南信风减弱或消失,南赤道暖流减弱或消失,赤道逆流加强。南太平洋东部及沿岸水温异常升高,降水增多,太平洋西部变得干旱少雨,非洲撒哈拉沙漠却异常干旱。(2)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暖流西流的过程中与黑潮暖流(即日本暖流)发生碰撞,使其向北移动。黑潮暖流是横越太平洋的一支暖流,来自日本附近,通常把巨大的热量输往东太平洋海域。它的北移,使北部海域水温上升,北半球气温升高。(2)海洋生物灾难。秘鲁渔场附近水温升高,上升流变为下沉流,海洋生态遭受破坏,海洋生物生存受到威胁。1972——1973年发生强厄尔尼诺现象时,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赤道附近与南美洲西岸海域,表层水温竟高出常年值4℃,使秘鲁鱼大量死亡或南迁,导致以鳗鱼为食的鸟类大量死亡。各种生物尸体漂浮在海面上,腐烂发臭,腥气冲天,海水发黑。(3)特大风暴潮灾。海洋学家多年研究发现,惨重的风暴潮灾的发生与厄尔尼诺现象有直接关系。(4)全球性瘟疫流行。厄尔尼诺现象扰乱了全球原有的气候模式,诱发一此天灾,导致了某些生物的迁徙,从而诱发某些流行性瘟疫在世界各地的传播。1993年加勒比海和美洲中部地区流行的登革热、流行性瘟疫在波多黎哥及中美洲和巴西北部地区肆虐横行;1994年孟加拉流行的霍乱、南美洲流行的肝炎及东方马脑炎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传播,也都与厄尔尼诺有直接的联系。(5)连带的经济损失。1973年厄尔尼诺现象时,秘鲁鯷鱼大量死亡或南迁,导致以鳗鱼为食的鸟类大量死亡。这一年,秘鲁的鱼获量由常年的秘鲁捕鱼量从1030万吨锐减到180万吨,。出口下降,渔民无收,渔民大批失业。以鯷鱼(沙丁鱼)为原料的鱼粉业出现萧条时期,厂房倒闭,鱼粉业价格迅速上涨,世界各地以鱼粉作饲料的厂商,不得不改用大豆作饲料。于是,大豆价格也猛涨,甚至远在太平洋彼岸的日本,豆腐价格也提高了很多。强大的厄尔尼诺暖流,给世界经济的某些方面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6)生命财产损失。1982年至1983年的强厄尔尼诺现象,使秘鲁北部和厄瓜多尔洪水泛滥,造成600人死亡,损失达5亿美元;同时,引起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和严重干旱,使400人死亡,损失达30亿美元;1997年——1998年,厄尔尼诺引起世界上亿美元的经济损失。4.对我国的影响:(1)厄尔尼诺年,夏季风减弱,我国夏季雨带位置偏南,华北一带少雨干旱,1997年华北主汛期的降水量为46年来第二个少雨干旱年。(2)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的日期偏晚。(3)在厄尔尼诺年的秋季,我国东部地区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类型。(4)我国往往出现暖冬。(5)厄尔尼诺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的热带风暴和台风个数比常年少。5.厄尔尼诺现象的原因(补充):(1)太平洋赤道信风减弱,可能是激发厄尔尼诺的重要原因。(2)地球自转角速度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的一个重要原因。(3)海底火山爆发和地震,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的重要原因。6.启示:(1)人类的认识的不断进步的。人们了解厄尔尼诺现象的过程,从单纯的海洋现象到海气相互作用,又到气候异常的信号,眼界不断扩大,认识也不断深入。从最初秘鲁渔民看到海洋生物暂时消失、鱼类死亡以及陆地上荒漠中的生机,而给暖洋流冠以“圣婴”的美名。而现在的统计却是每次厄尔尼诺带来上百亿元的损失,但对“暖冬”是褒还是贬却又不能立即作出明确的判断。(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们还注意到厄尔尼诺期间,暖流代替了上翻冷水,直接导致浮游生物消失,随之鱼类减少,又使以鱼为饵的鸟类死亡或迁徙,鱼粉、鸟粪的减少,引起肥料与动物饲料(鱼粉)的短缺。随之作为饲料代用品的大豆、以及依赖饲料的鸡禽价格猛增……。例如1982年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两年,秘鲁捕鱼量从1030万吨锐减到180万吨,同时日本、美国的大豆价格随之上涨3倍以上。如果再考虑菲律宾因干旱引起椰子价格上涨,随之肥皂、清洁剂原料的短缺……,最终超越了气候异常的领域.而进入了生态环境与生态经济的讨论。(3)全面地看问题。我们现面对的是一个地球系统.一个包括了大气、海洋、生物等几个圈层的系统.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更全面的评价和研究厄尔尼诺等这些发生在这个系统中的各种现象。就这一点而言.正是地理工作者的优越。

人文地理,你可以从身边事写起,写写你驻地的方音、饮食生活习惯和自然特征(气温、降雨等),真实些,仔细观察些,就可以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