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上海大学首篇science

发布时间:

上海大学首篇science

我们院长就是搞这个的,而且亲自上课王天恩 性 别:男出生年月:1954年10月籍 贯:江西  学历与工作经历   笔名王天思,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师从陶德麟教授。哲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国 Rutgers 大学和 GIT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导,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研究专长   研究领域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和认知科学等。目前主要致力于描述论等的研究。  教学工作   主讲课程:《哲学概论》、《现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现代系统科学》、《西方哲学史》、《现代科技发展战略》、《创新思维研究》。  科研项目   承接课题: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马克思主义微观认识理论研究"和省部级课题"电脑科技若干哲学问题研究"、"量子理论认识论问题的系统研究"等多项。  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辩证唯物主义描述理论研究"和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委课题"思维的基本信息形式及其运作机制的电子计算机模拟"。  科研成果   专著: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理性之翼--人类认识的哲学方式》、《微观认识论导论:一种描述论研究》、《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决定性与非决定性》、《科学发现中的模型化推理》、《科学知识是什么?》等著作。  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描述和规定》、《试论因果结构——兼评哥本哈根学派的因果观》、《微观哲学体系笔谈》,在《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发表《系统群初探》、《哲学思维论——哲学的思维科学考察》、《论市场文明》、《描述与创构》和《描述论:现代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人类社会: 物质时代和精神时代》和《哲学:解释、表达和认知--兼及哲学与艺术、宗教和科学的关联》等学术论文近百篇。 上海大学教授录王天恩(Wang Tianen),男,1954年11月生,江西省萍乡市人。199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1年10月毕业于江西家科院大专班家学系农学专业,1991年6月毕业(硕士)与江西师范大学政教系外国哲学专业,1996年6月毕业(博士)于武汉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1996年6月在武汉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年9月至1999年9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Rutgers大学和GIT作访问研究。曾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现任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王天恩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哲学和认知科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科研成果“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决定性与非决定性”在1993年12月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二等奖;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西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试论因果结构——兼评哥本哈根学派的因果观” 在1992年12月获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系统群初探”在1989年12月获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主要专业论文:(1) 王天恩:《海德格尔基本本体论形成的逻辑考察》,《江西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2) 王天恩:《系统群初探》,《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3) 王天恩:《“可能性空间”及其认识和实践意义》,《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4) 王天恩:《从哲学和科学的概念差异看哲学思维》,《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5) 王天恩:《试论因果结构——兼评哥本哈根学派的因果观》,《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6) 王天恩:《必然性和偶然性:一个连续系列的两个互补方面》,《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7) 王天恩:《日常概念、哲学概念和科学概念》,《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8) 王天恩:《描述论:现代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9) 王天恩:《系统状态与功能有序》,《争鸣》1993年第1期;(10) 王天恩:《思维的起点是感觉》,《青海社会科学》,1993第3期;(11) 王天恩:《哲学:解释、表达和认知——兼及哲学与艺术、宗教和科学的关联》,《争鸣》,1993年第6期;(12) 王天恩:《论思维的凭借》,《思维科学通讯》,1993年第10期;(13) 王天恩:《哲学思维论——哲学的思维科学考察》,《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2期;(14) 王天恩:《人类社会: 物质时代和精神时代》,《江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15) 王天恩:《认知的解释机制和描述的认知意义》,《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8期;(16) 王天恩:《思维类型和思维凭借:一种发生学考察》,《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10期;(17) 王天恩:《让理性驱走蒙昧》,《江西日报》1995年10月17日;(18) 王天恩:《科学技术与精神文化》,《江西日报》1996年1月9日;(19) 王天恩:《“自我中心困境”的成因和实质》,《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20) 王天恩:《微观哲学体系笔谈》,《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21) 王天恩:《科学理性的迷失——牛顿把科学归于宗教的反思》,《江西日报》1996年10月4日;(22) 王天恩:《现代科学的多向透视》,《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23) 王天恩:《企业哲学》,《江西日报》1998年1月27日;(24) 王天恩:《量子理论中的描述问题》,《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25) 王天恩:《思辩:哲学认识的基本方式》,《当代哲学前沿问题探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26) 王天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性质及其选择》,《陕西社院学报》1998年第4期;(27) 王天恩:《哲学认识中的思辨和分析》,《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28) 王天恩:《解释和描述——从微观认识的角度看》,《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9期;(29) 王天恩:《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四题》,《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30) 王天恩:《让教育真正转向创造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31) 王天恩:《哲学认识中的整体性理解——兼及当代哲学认识论立足点的转移》,《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32) 王天恩:《解放创造力:我国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2期;(33) 王天恩:《主客体关系的微观视野》,《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8期;(34) 王天恩:《论市场文明》,《河北学刊》2003年第1期;(35) 王天恩:《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互动结构》,《求实》2003年第3期。(36) 王天恩:《超越人性裂谷》,《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37) 王天恩:《描述和规定》,《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38) 王天恩:《描述与创构——数字时代哲学走向的两点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39) 王天恩:《量子描述和超弦描述》,《燕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40) 王天恩:《道德进步的逻辑——兼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主要著作:(1) 王天恩:《微观认识论导论:一种描述论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2) 王天恩:《理性之翼——人类认识的哲学方式》,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3) 王天恩:《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决定性与非决定性》,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4) 王天恩(主译):《科学发现中的模型化推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月;(5) 王天恩(主编):《科学知识是什么?》,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6月。 主讲课程:哲学概论、现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现代系统科学、现代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研究、现代西方哲学 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辩证唯物主义描述理论研究”,在研;(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微观认识理论研究”,2001年2月;(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与当代社会实践”,1996年12月;(4) 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委课题,“思维的基本信息形式及其运作机制的电子计算机模拟”,在研;(5) 江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电脑科技若干哲学问题研究”,2003年12月;(6) 江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量子理论认识论问题的系统研究”,2000年4月;(7) 江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科学知识是什么”,2003年12月;(8)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项目:“因素决定论”,1993年6月。

刊名: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周期:双月出版地:上海市语种:中文;开本:16开ISSN:1007-2861CN:31-1718/N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上海科技大学学报》与《上海工业大学学报》合并本刊设有“Reviews”,“Articles”,“Letters”,“Abstracts of Doctoral Dissertations”等栏目,报道范围涉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多种领域,主要有“应用数学和力学”,“信息技术”,“机电工程与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等领域。 Letters Keview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上海市高校优秀期刊上海市科技期刊编校质量优秀奖 更改刊名声明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从2012年第一期起正式更改刊名为《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先进制造进展》)。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31-2069/TB,ISSN 2095-3127。更改刊名后的期刊为季刊,特此声明!《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编辑部2012年2月10日

河南大学首篇science

刊名: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主管单位:河南省教育厅主办:河南大学周期:双月主 编:乔家君编辑部主任:程遂营 副主编:张敬来 编辑出版:《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出版地:河南省开封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3-4978CN:41-1100/N邮发代号:36-27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34《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是河南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她源自1934年创刊的《河南大学学报》,历经沧桑之变,停刊复创,几易刊名,始终以活跃学术思想为宗旨,立足河大,面向社会,报道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弘扬科学精神、展现学者风范,推动科学技术研究,为社会精神文明和经济建设服务。1934年4月,为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及时反映学校最新科研成果,河南大学创办了综合性学术刊物——《河南大学学报》。同年,《河南大学学报》在出版3期后因战乱等故停刊。解放后,河南大学复校,后更名为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大学学报》获得新生。1956年11月,复刊更名为《开封师院学报》;1971年增出自然科学专辑;1975年文理分刊,《开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式出版。1979年8月,因学校易名,《开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更名为《河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并发展成为公开发行的季刊;1984年5月,随校名恢复更名为《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设有“数学”、“现代物理学与材料科学”、“化学化工”、“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建筑结构与环境”和“自然资源学”等栏目,面向科技界、教育界刊载专业学术论文、综述报告和科研成果报道,是河南大学对外交流科研学术成果的重要园地。 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干福熹院士,山 仑院士,李吉均院士,孙九林院士,邹广田院士,陆启铿院士,侯 洵院士,郭柏灵院士,薛群基院士主任:宋纯鹏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圣彦,马建华,万师强,孔云峰,孔德志,王天泽,王 华, 王超杰,刘先省,乔家君,陈咏梅,杜祖亮,李起升,李 捷,李登峰,李锁平,宋纯鹏,张伟风,张治军,尚富德,武相军,郑逢斌,赵建军,郭立俊,顾玉宗,秦耀辰,鲍 鹏,薛冬峰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德国数学文摘(ZMATH)中国期刊网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河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3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ISSN 1003—4978/CN41—1100/ N。双月刊,逢单月16号出版。本刊立足本校,面向社会,主要刊登有关数学、现代物理与材料科学、化学与化工、地理环境与资源开发、生命科学、自动化基础理论与信息技术、建筑环境与结构、科学技术研究等学科的有创新性内容,数据翔实,表述规范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其来稿要求如下 : 文稿务求主题鲜明、数据可靠、评价客观;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无产权争议;作者的署名及顺序由作者自定,所有署名作者需对文稿署名认可。 文稿书写格式按照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撰写。包括题名、作者、作者工作单位、地址(城市名、邮编) 、中文摘要、关键词(3~8 个)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英文题名、作者姓名(汉语拼音) 、英文工作单位和地址、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投稿在篇首页地脚处注明收稿日期、论文资助基金项目、基金编号;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 ) 、性别、籍贯、民族(汉族可略) 、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具体格式请参照近期学报。 题名 应以简明、确切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偏正结构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征性内容,一般不超过20 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并应在题名中避免使用非公知的缩写词、字符、代号。 摘要 应完整准确的浓缩论文的内容,包含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要素,并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不分段,不用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序号。一般200~300 字。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一致。 正文 各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例如1 , 1, 1, 1,一般不超过4级,均左顶格编排。 图和表 应精选和科学设计,具有自明性,切忌与文字重复表述。图大小要适中,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标注完整;照片要求图像清晰,反差适宜,剪裁得当。表设计格式采用3线表,表目明确。图、表内容要与正文一致。图(表)要求英文图(表)题。 量和单位 使用法定计量单位,量名称及单位名称、符号、数字等应符合国家标准,书写规范化,并注明外文字母的大小写、正斜体及上下角标。 参考文献 应为公开发表的文章(未公开发表的重要资料必要时可列在当页地脚),并按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号,并在正文中引用的相应位置右上角,用[ ]加序号标出。在文末著录格式为:期刊:[序号] 作者名.文献名[J ].期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专著:[序号] 作者名.文献名[M].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论文集:[序号] 作者名.文献名[C].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名.文献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出版年. 文稿著作权除《著作权法》的规定外,属于作者,本刊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可对文稿进行修改。 本刊已加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作者著作权使用费和本刊稿酬一次付给。 在投稿时注明联系电话、电子信箱、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 凡投本刊的稿件,请勿一稿多投。经本刊通知作者修改的稿件,一般已被录用,将按本刊编排计划刊出。

河南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还不错。河南大学(Henan University),简称“河大”,主校区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9月,河南大学有4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39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3个,涵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农、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招生专业共计有138个,分别为化学、应用化学、临床医学、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学、应用心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旅游管理、生物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具体更多完整招生专业请看下表。河南大学招生专业一览表序号 专业1 (040201)体育教育2 (130206)舞蹈编导(体育舞蹈)3 (130304)戏剧影视文学4 (130305)广播电视编导5 (130309)播音与主持艺术6 (130201)音乐表演(合唱指挥-钢琴)7 (130201)音乐表演(合唱指挥-声乐)8 (130201)音乐表演(器乐方向)9 (130201)音乐表演(声乐方向)10 (130202)音乐学11 (130203)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12 (130206)舞蹈编导13 (130301)表演(民族歌剧)-音乐类14 (130301)表演(戏剧戏曲)-表演类15 (130310)动画16 (130401)美术学17 (130402)绘画18 (130404)摄影19 (130405)书法学20 (1305)设计学类21 (1303H)播音与主持艺术(中白)22 (1305H)环境设计(中俄)23 (1305H)视觉传达设计(中俄)24 (0201)经济学类25 (0203)金融学类26 (020401)国际经济与贸易27 (030101)法学28 (0501)中国语言文学类29 (050201)英语30 (0503)新闻传播学类31 (020305)金融数学32 (0701)数学类33 (071201)统计学34 (071001)生物科学35 (0705)地理科学类36 (0703)化学类37 (0401)教育学类38 (0711)心理学类39 (070201)物理学40 (081001)土木工程41 (100201)临床医学42 (1007)药学类43 (0809)计算机类44 (120203)会计学45 (1204)公共管理类46 (0201)经济学类47 (020201)财政学48 (0203)金融学类49 (020401)国际经济与贸易50 (030101)法学51 (0501)中国语言文学类52 (050201)英语53 (050202)俄语54 (050203)德语55 (050204)法语56 (050207)日语57 (050261)翻译58 (0503)新闻传播学类59 (020305)金融数学60 (0701)数学类61 (071201)统计学62 (071001)生物科学63 (083001)生物工程64 (090104)植物科学与技术65 (0705)地理科学类66 (082503)环境科学67 (0703)化学类68 (080403)材料化学69 (081301)化学工程与工艺70 (0401)教育学类71 (040106)学前教育72 (0711)心理学类73 (070201)物理学74 (080301)测控技术与仪器75 (0807)电子信息类76 (081001)土木工程77 (082801)建筑学78 (082802)城乡规划79 (100201)临床医学80 (100301)口腔医学81 (101101)护理学82 (1007)药学类83 (100703)临床药学84 (100801)中药学85 (080801)自动化86 (0809)计算机类87 (08090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8 (120201)工商管理89 (120202)市场营销90 (120203)会计学91 (120204)财务管理92 (120206)人力资源管理93 (120601)物流管理94 (120801)电子商务95 (0601)历史学类96 (120210)文化产业管理97 (120901)旅游管理98 (010101)哲学99 (030302)社会工作100 (1204)公共管理类101 (030503)思想政治教育102 (0203H)金融学(中澳)103 (0204H)国际经济与贸易(中澳)104 (0712H)统计学(中澳)105 (0803H)测控技术与仪器(中美)106 (0809H)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澳)107 (0809H)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美)108 (0204H)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德)109 (0830H)生物工程(中德)110 (1202H)工商管理(中美)111 (1202H)会计学(中澳)112 (0203H)金融数学(中英)113 (0502H)俄语(中俄)114 (0807H)通信工程(中美)115 (1208H)电子商务(中美)116 (0807H)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中美)117 (0808H)自动化(中美)118 (0810H)土木工程(中美)119 (0825H)环境科学(中美)120 (080902)软件工程121 (080903)网络工程122 (080714)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23 (080902)软件工程124 (081001)土木工程125 (081301)化学工程与工艺126 (081001)土木工程127 (082503)环境科学128 (081301)化学工程与工艺129 (0807)电子信息类130 (080801)自动化131 (120901)旅游管理132 (130301)表演(戏曲)133 (040106)学前教育134 (100301)口腔医学135 (101101)护理学136 (050101)汉语言文学137 (040202)运动训练138 (040204)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河南大学重点特色专业名单1、省级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通信工程2、特色专业:化学、应用化学、临床医学、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学、应用心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旅游管理、生物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英语、汉语言文学、物理学、编辑出版学、绘画、音乐表演、音乐学、思想政治教育3、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临床医学、应用心理学、护理学、历史学、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英语、经济学、教育学4、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生物学5、省级优势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地理学、生物学6、省级特色学科重点培育学科:应用经济学7、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中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8、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建筑学、口腔医学

武汉大学首篇science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化学院、系之一。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3年(光绪十九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炼铁厂建立的化学学堂。1896年化学学堂并入湖北自强学堂的格致门,后改为化学门。191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成立,设数学理化部。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组建,正式定名为武汉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王星拱教授担任化学系首任系主任。1953年全国进行院校调整,湖南大学化学系和南昌大学化学系并入武汉大学化学系。 1997年12月在化学系的基础上组建武汉大学化学学院。2000年8月,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武汉大学。2001年1月,新武汉大学对院系进行学科归并,由合并的四校相关专业组建成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简称化学学院)。武汉大学化学系建系以来,著名化学家王星拱教授、曾昭抡院士曾在化学系任教,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学风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化学学院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化学业人才和优秀的科技和企业领导骨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有十五位是化学学院的毕业生或教师,其中:曾昭抡、庄长恭、纪育沣、柯俊、彭少逸、陈荣悌、查全性、王佛松、游效曾、江元生、钱保功、卓仁禧、张俐娜十三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梁骏吾和张高勇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有教职工总数为22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教授76人,副教授58人,有博士生导师86人。 学院是国家“211”和“985”重点建设单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分析化学;湖北省重点学科: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有教育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生物医学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有机硅化合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湖北省两个重点实验室:化学电源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重点实验室。有国家计量论证合格单位:武汉大学测试中心。1998、1999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在化学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分析化学和电化学三个学科设特聘教授岗位。

好是好,但是行政效率低。校园要自行车,电动得更好。

郑州大学首篇science

郑州大学代码10459

学校将按照《郑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突出贡献奖励暂行办法》的规定,对批准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进行奖励。

郑州大学并不是985大学,最多也就算一个211工程大学

5101郑州大学2022年院校代码

上海交通大学science期刊几篇

科研概况 截至2013年12月底,学院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7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1项。 2010-2013年,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累计达1372项,2013年获得497项,连续四年稳居全国医学学科第一。 2012年度,发表SCIE论文1980篇,医学学科SCI收录论文数再次名列全国一,同比增长7%。 2005年-2012年,学院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提名奖16篇。 2008-2013年,学院以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1项,市(部)级科技成果奖162项,王振义院士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9-2013年,学院在SCI收录中国医学领域科技论文数量机构排名中连续五年荣获第一位。 科研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科研突破  年份大事记1954年 完成中国国内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 1956年 首次用阿托品治疗锑剂中毒引起的阿斯综合症 1958年 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员邱财康 1963年 成功实施国际医学史上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 1973年 施行中国国内首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1977年 首例同种原位肝移植获得成功 1978年 完成亚洲首例心脏移植手术 1981年 成功完成中国国内首例联体婴儿分离手术 1986年 在国际上率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8年后又在国际上首先证实了三氧化二砷的应用可以特导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使得复发难治白血病治疗取得突破 1991年 首次进行了头皮撕脱伤原位再植获得成功 1999年 研制成功中国国内首例携带有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的转基因试管牛 1999年 最早研究发展计算机辅助定制型人工关节以及形状记忆骨折内固定装置,并用于临床 2003年 成功施行了亚洲首例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成人胰岛细胞—肾联合移植 2004年 成功完成亚洲首例腹腔七器官联合移植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官网) 学术期刊 期刊  期刊名称期刊概况《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创刊于1958年,月刊,为中国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该刊以全面反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科研、医疗、教学和管理等领域中所取得的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为主,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中国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收载。《肿瘤》于1981年1月创刊,月刊。1992-2008年,该刊一直被北大图书馆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同时被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中心的“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数据库”收录;并被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美国)、chemical abstracts (美国)、embas (elsevier(荷兰)、viniti abstracts journal (俄罗斯)、index copernicus (波兰)、jst – china (日本)等数据库收录。《现代免疫学》于1981年创刊,双月刊,该刊致力于免疫学领域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介绍中国国内外免疫学发展的动向和技术,主要发表原创性免疫学研究论文,注重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相结合。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及统计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临床儿科杂志》月刊,创刊于1983年,该刊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报道重点是儿科医学领域的新理念、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及成熟的、有实用性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已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万方数据-数字化网络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双月刊,2005年2月创刊,该刊报道组织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美容外科、颅面外科、眼科、口腔颌面外科、四肢显微外科、骨科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成果,并及时介绍整形重建外科重大进展、新技术和新动态,力求科学性、实用性。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85年7月创刊,双月刊,该刊主要报道内分泌代谢领域中国国内及与国外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诊疗经验以及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Abstract》《TOXCENTER》收录,中国国内为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中国期刊数据库(CNKI)所收录。 《中国男科学杂志》创刊于1986年,月刊,该刊旨在交流这一领域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荷兰医学文摘EMBASE。 《医用生物力学》创刊于1986年,季刊。该刊报道内容主要包括医学生物力学领域中有关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流变学、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分别入编《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来源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IC)来源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来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 《上海口腔医学》该刊于1992年创刊,双月刊,1998年加入(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1999年被选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0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2003年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Index Medicus和MEDLINE收录,2007年被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 《外科理论与实践》该刊于1996年创刊,双月刊,以普外科为重点,同时兼顾外科总论。2000年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收录。《胃肠病学》创刊于1996年,月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于2002年3月起发行,双月刊,内容涉及检验、放射、B超、病理、内镜、EKG和临床诊断等。2004年,被评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收录。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于2003年3月创刊,双月刊。该刊主要报道中国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新成果、新经验、新理论、新知识。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以及美国EBSCO数据库和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CODEN码ZKHWA6)。 《内科理论与实践》于2006年7月创刊,双月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2008年录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该刊重点报道和介绍内科跨专业或交叉性疾病,提高和拓展药理知识,系统介绍随时代发展要求临床内科医师需掌握的新知识。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官网) 馆藏资源 馆藏概况根据2015年3月医学院图书馆官网显示,学院图书总藏量达5万册,覆盖医学各学科,拥有医学类电子文献数据库35个,医学及相关学科电子全文期刊4000余种,其中中文期刊约1500种。 特色馆藏临床医学文献资源收藏齐全,为中国国内重点收藏单位;基础医学以免疫、组胚等为主。 医学院图书馆作为全国法文医学文献特藏中心,不仅保存大量有价值的医学法语历史文献,还与法国虚拟医学大学( UMVF )合作,引进了该校网上教学资源等多种法语信息资源。2005年,图书馆建立了法语信息中心,进一步推进了法语及法国医学文献的馆藏建设。 医学院图书馆曾在中国国内率先引进 Medline 、 Embase 、 Biosis Preview 、 OVID 、 Micromedex 、 Karger 、 Informa 、 Lab Protocol 、 Best Practice 等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内容涉及医学临床、医学基础、药学及循证医学各领域。 在创建医学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医学院图书馆联合各附属医院的图书馆,创建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联盟”,旨在推进医学信息资源和读者服务的共建与共享,使医学信息资源在学院和附属医院的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中起到更好的助推作用。 教育部科技查新综合站(医学部),科技部和卫生部以及上海市科委认可的查询点,对全社会开展课题检索和查新服务。

在“科研强院”的建设中,既强调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又重视科学研究的工程化技术和产学研结合,一方面注重内涵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和使用好各种外部信息与资源,借助内部与外部形成合力,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有效地推动学院的学科建设和科研上水平,达到培养人才、科技攻关、服务社会的目的。近年来,学院分别在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领域不断取得佳绩,连续承担了多项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攻关技术、国防攻关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各类科技项目,以及大量企业委托项目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2006 年7月,由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领衔的“全氟离子交换膜工程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立项论证,成功入选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05年全院到校经费3000万余元。高水平论文和科研经费明显增长,近年来,以我院为第一作者单位,每年被SCI收录的论文达到100多篇,2003年为150篇,2004年为130余篇,2005年为202篇。2004年,在Science、 Nature,JACS,AC 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2005年在AChemie和JACS杂志上发表论文3篇,2006年发表7篇。1999-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 项,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有新型聚合反应,具有光、电、磁、医用等各种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合成与加工改性过程中的计算机模拟与设计, 聚合物共混材料;有机氟化学及自由基化学,手性配位体的合成及不对称催化反应,有机金属化学;无机纳米化学、纳米手性介孔材料;生物分析化学与代谢组学;重原子体系的量子化学方法与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与应用,分子力学力场方法、分子模拟与计算化学;新型催化剂与催化过程,绿色化学工艺,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应用电化学,燃料电池,金属腐蚀与防护技术,精细化学品的合成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