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发表时间

发布时间: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发表时间

额 额外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是教育部主管、大连理工大学主办的理工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现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版。办刊宗旨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科技、出版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全面及时报道大连理工大学的最新学术成果,热心培养学术人才,为把大连理工大学建成“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服务。办刊方针发挥优势,反映水平,体现特色,扩大影响。主要栏目院士学术论文专栏、资深教授学术论文专栏、工程物理、工程力学、化学化工与动力工程、机械与材料工程、船舶、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应用数学

2011年度,学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1项,经费9万元,与2010年同期比较,获批项目数增长9%,经费更是大幅度增长,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2010年同期增长4%。该校获批的项目中,面上项目147项,经费4万元;青年基金102项,经费2509万元;重点项目15项,经费5万元;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1项,经费600万元;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经费200万元;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1项,经费400万元;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经费280万元;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项,经费20万元;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1项,经费20万元;主任基金1项,经费8万元。获得资助总经费位居全国第17位。 2012年,学校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268项,经费6万元。其中,面上类项目148项,经费6万元;青年基金87项,经费2117万元;重点项目8项,经费2391万元;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2项,经费600万元;重大国际合作项目4项,经费1080万元;合作重点项目4项,经费380万元。滕斌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的“海洋环境灾害作用与结构安全防护”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获得延续资助,经费600万元。 2012年度,学校被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收录文献1891篇,其中论文1875篇,相比上一年度增长了5%,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15位,该校SCI论文增长速度在科技论文影响较高的前20所高校中位列第二;被工程索引核心部分(Ei)收录论文1880篇,在全国高校列第7位。根据SCI统计,该校2007-2011年被收录的论文在2012年度被引用2342篇、8019次,在全国高校列第17位;该校2003-2012年国际论文累计被引用9593篇,累计被引72182次,在全国高校列第15位,较上年度位次上升。2012年度该校共有607篇论文被评为 “表现不俗的论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14位,“表现不俗”是指SCI收录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的世界均值。 2001年-2014年5月,学校共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38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346项。2012年-2014年5月,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 馆藏资源 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约有2余万册。形成以理工科为主,兼顾社科、管理等学科文献的多类型、多语种、多载体的馆藏体系。   具体包括: 外文现刊 139种中文图书累计 217万册中文现刊 1358种外文图书累计 2万册中外文报纸 88种合订期刊 6万余册中外文电子图书 173万册中外文电子期 58452种该校博、硕论文 44552篇中外文数据库 275个平台 110个信息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官网2014年7月信息 学术期刊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创刊于1950年,是由大连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类学术性双月刊。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综合性科学技术”核心期刊。曾荣获首届中国期刊奖提名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优秀期刊一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会精品期刊和优秀期刊、辽宁省新闻出版局一级期刊等。被多家国内外检索工具收录为源刊,并和国外几十家大学图书馆进行刊物交换。 《计算力学学报》,原名《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是国家科技部批准、教育部主管、大连理工大学和中国力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专业学术性期刊,1984年2月创刊,1997年更名为《计算力学学报》。作为中国计算力学领域的代表刊物,主要刊登计算力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设有多种栏目:学术论文、综合评述、工程应用、研究简报、程序设计和程序绍、短文、专题讲座、学术动态、问题讨论等。是中国力学类核心期刊、中国高等学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论文摘要被《中国力学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首批入编期刊,由《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被俄罗斯《文摘杂志》全刊收录,是德国《数学文摘》收录期刊,美国《应用力学评论》、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2002—2012)的核心期刊,美国《数学评论》、《剑桥科学文摘》的来源期刊。 此外学校还有数学研究及应用(英文版)、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热科学与技术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等学术期刊。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大连理工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科类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季刊)。创刊以来,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刊载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四大检索机构转载率居国内高校前列,并是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来源期刊。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有以下几个:安阳师范学院学报、咸宁学院学报、邢台学院学报、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辽宁师专学报 (社科)、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沈阳工程大学学报(社科)、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科)、《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山西能源学院学报》、《齐齐哈尔大学学报》、《长江大学学报》等。学报的级别与学校的级别有关,大学本科的学报一般是本科学报,专科学校则是专科学报,被评为核心期刊的学报是核心学报。本科院校的学报一般达到省级标准,具体的情况取决于学校的实力。

河北工程大学有三个校区,都在邯郸。是河北省开设科目最全的大学。这几年的发展特别快,去年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成绩是优。学校是以工科见长多学科共同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我就是一名在校生我很庆幸报了着所大学。

二本院校,少数专业一本分数招生

不是分校啊,河北工程大学就是在邯郸,下面是学校网址,你可以看看,学校是二本,只是在河北有一部分一本专业。其次学校还有专科和三本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蒋正治由于《三国演义》本身内容的丰富与复杂,研究者们所选取的不同的研究角度,以及研究者们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各方面的差异等情况,因此,《三国演义》的主题是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从大量资料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国演义》主题研究主要有如下观点: 拥刘反曹说 这种观点有人也称之为“尊刘贬曹”或“尊刘抑曹”,50年代就有人论述过,如吴组缃在《关于〈三国演义〉》(见于1959年4月9日、15日、23日,5月13日《北京晚报》)中认为,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所以能够取得伟大成就,首先就在于他接受了群众口头创作原有的“拥刘反曹”观点,并加强了它,使之更加鲜明突出。他又在《谈〈三国演义〉》(收入《中国小说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版)中说:“‘拥刘反曹’的思想,就是人民群众对三国争胜的态度,就是他们的政治见解和理想愿望的表达。”80年代以后,叶维四、冒圻在《三国演义创作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版)中认为“拥刘反曹”不仅是贯穿《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而且是作品反映是非、褒贬、爱憎的标准,是统帅全书的灵魂,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核心思想。持此观点的还有周兆新的《三国演义考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版),冯仲平的《论〈三国演义〉的基本主题》(《西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版的一些教材也持此种观点。 人才说 赵庆元在《封建贤才的热情颂歌》(《安徽师大学报》1981年第3期)中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封建贤才的热情颂歌。于朝贵的《一部形象生动的人才学教科书》(《三国演义学刊》第1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版),王基《〈三国演义〉主题新探》(《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版)等也持这一看法。 悲剧说 黄钧在《我们民族的雄伟的历史悲剧》(《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通过三国近百年错综复杂,尖锐激烈的斗争故事,《三国演义》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严酷的事实,不是正义,而是邪恶,不是道德,而是权诈,你死我活,弱肉强食,兽性取代了人性,暴政强奸了仁政……这不单是三国时期的社会现实,而且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显示,这不单是蜀汉集团的历史悲剧,而且是我们民族的历史悲剧。 持此说法的还有张振钧《论〈三国演义〉的悲剧特质》(《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宋克夫的《论〈三国演义〉仁政思想的悲剧实质》(《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2期),张济帆的《中国历史悲剧的审视——〈三国演义〉主题探讨》(《唐都学刊》1998年第2期)等。 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 曾学伟《试论〈三国演义〉的主题》(《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版)中提出,《三国演义》的主题是通过三国时代尖锐复杂矛盾的描绘,以及各种典型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作者对圣君贤相的风云际会,鱼水相谐的政治理想的思慕和追求。这一主题主要是通过蜀汉集团的代表人物作正面体现。刘备是圣君的典型,诸葛亮是贤相的典型,他们鱼水相谐,才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兵不厌诈说 任昭坤《〈三国演义〉主题应从军事角度认识》(《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版),他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三国兴亡过程中形形色色的战争描绘,着重揭示了战争胜败的关键在于能否灵活运用“兵不厌诈”的思想。 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 鲁德才在《论〈三国演义〉的情节提炼对人物刻画的意义》(《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4期)中认为,《三国演义》“描写了封建社会分裂与统一的过程,揭示了地主阶级各类人物镇压了黄巾起义以后,怎样争得统治权和丧失统治权的经验教训。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什么样的英雄人物可以争得霸权,用什么样的思想和策略争夺天下,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又会丢掉统治权”。 乱世英雄的颂歌 齐裕焜《乱世英雄的颂歌》(《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版)中认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用历史学家犀利的政治眼光和严肃态度来抒写自己“有志图王”的雄心,探索汉末三国兴衰隆替的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表现在地主阶级各个政治集团的争夺中,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图王霸业,采取什么策略才能在群雄逐鹿的时代里取得胜利。作者对曹、刘、吴三个集团是一视同仁的,谁做的对就赞扬,反之就批评,从而比较正确地总结了汉末三国的历史经验,所以说,它是一曲乱世英雄的颂歌。 多层主题说 胡世厚在《论〈三国演义〉的主题》(《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版)中提出,像《三国演义》这样一部“陈叙百年,该括万事”的鸿篇巨制,企图用三言两语概括它的主题是很困难的。它的主题是多层的,主要有三点:(1)反对分裂,歌颂统一;(2)抨击昏君,渴望明主;(3)赞美忠义,抨击奸伪。 孙一珍《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主题》(《文学遗产》1985年第1期)从人才、民心、兵法三方面分析了《三国演义》的主题,认为举贤良、恤百姓和善兵法,乃是动乱形势下获得成功的三大法宝,也是该书所要表现的主题。 反思历史说 陈辽在《〈三国志通俗演义〉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三国演义学刊》第1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版)中,结合罗贯中的其它历史小说和戏曲,认为罗贯中写这些作品是对历史进行反思,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反思”长篇小说。这种反思不仅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也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 市井细民写心说 刘知渐在《〈三国演义〉新论》(《〈三国演义〉新论》,重庆出版社1985版)反对提主题,主张只谈倾向。他认为《三国演义》是由说“三分”的“市井细民”先说出了“市井细民”对三国故事及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又被书会才人写进了《三分事略》,即《三国志平话》之类,后来罗贯中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接受这种思想,成为主要的思想倾向。 保国安民说 黄祖良《保国安民是〈三国演义〉的基本主题》(《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认为,谁能“保国安民”,谁就能克敌制胜,统一天下,反之必然遭到失败与覆灭。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贯穿全书的线索,作为这条线索的灵魂,就是“保国安民”。 天命说 潘承玉《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晋阳学刊》1994年第1期)提出,《三国演义》主题是反映天命观。全书的情节内核是对天命的理解与阐释,全书的感情基调是对天命的困惑与欣慰。在《〈三国演义〉主题再探》(《唐都学刊》1996年3期)一文中,潘承玉进一步论述了他的“天命说”的观点。 皇权欲说 叶松林在《皇权欲:〈三国演义〉的主题》(《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如果仔细探究其所描写的全部战争的源动力,以及构成、制约和导向战争的动因,便会发现《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征战、成败,其终极目的,无一不是为了争夺统治天下的皇权。故可以说:皇权欲,就是《三国演义》的真正的主题”。他在《皇权欲的特质描述与价值评判——〈三国演义〉主题的本体意义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等文中,也阐述了这一观点。 强者的颂歌说 王志武在《竞争中的强者——〈三国演义〉人物竞争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版)中认为:“对于《三国演义》这种表现社会竞争主题的历史小说只能从社会竞争的角度去评价。”“一部《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强者的颂歌。”在他的《〈三国演义〉——强者的颂歌》(《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03年12月31日)中进一步认为:“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至西晋统一近一百年自由竞争的历史。”“那些出身比较低微、和平时期难有出头之日的人物凭借自己的才智武勇纷纷显露头角。”“很难公正准确地对他们的道德进行优劣评价,或从政治上作进步与反动的判定。”“《三国演义》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作者从社会竞争的角度写了400多个人物,但是重点写了三个人物:曹操、诸葛亮、司马懿。他们是三国这段历史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强者,其他人物都直接间接地陪衬或烘托这三个人物。”他又在《〈三国演义〉的人物、结构和主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中,详细说明了这一观点。 主题模糊说 欧阳健在《有关〈三国演义〉研究的两个问题的思考》(《明清小说研究》第2辑,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版)中提出,“主题”这一概念是一个迷糊的概念。罗贯中不一定事先就设计了明晰的主题,他对于自己的创作意图,无只言片语留存,要从全书八九十万字看出其主题是不容易的。由于各种原因,读者从《三国演义》中领悟到的东西是不同的,所以对于主题,真正科学的态度不是要求明确,而是要求模糊。 刘永文《论文学作品主题的模糊性》(《西藏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中也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具有模糊性。 总之,除了以上所述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15种主要观点外,加上80年代以前提出的“正统说”、“忠义说”以及“反映智慧说”等,《三国演义》的主题的说法已经多达20多种。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知识的更新,角度的转换,和研究方法的变更,我们相信对于《三国演义》主题的研究会逐步取得共识。

关于西藏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西藏教育》1999年增刊,《西藏自治区教育科研论文选编》(西藏人民出版社99年8月版)选载。西藏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西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一作者。 西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浅谈,《西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二作者。 西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教育研究》2000年第 12期。 巩固“三讲”成果,促进西藏高等教育发展,《西藏日报》2000年 9月。 西藏高校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结构调整问题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第二作者。 西藏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工作研究,《西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一作者。 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实现西藏高等教育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西藏教育》2001 年第2期。 西部大开发与西藏高等教育发展,《北京藏学国际讨论会论文集》,2001年7月。 中国证券监管的法治化追求,《西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加强依法治校、建设法治校园,《武汉大学报》2003年4月。 民商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作用浅探,《法苑论坛》2003年第一期。第二作者。 高等学校办学活动中的主要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14.关于建设和完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政治与公共管理论丛”。15.“三个面向”思想对建设和完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指导意义,《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7卷。16.关于藏族古代法律及法律文化的若干思考,《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科研项目 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西藏高校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1999年,第二研究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01年, 主持研究人。 教育部教学研究项目《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2001年,主要研究者。 教育部委托课题《推进高等学校法制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2002年,主持研究人。

大型史诗电视剧《三国》是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制作中心策划立项,由数家实力影视制作机构联合出品,取材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本剧通过表现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再到司马家篡魏后天下归晋的整个过程,肯定了以“人”、以“仁”为本,治理天下首先要聚拢人心的思想;弘扬了精忠报国、顾全大局、胸襟广阔、英勇无畏、坚韧不拔、重信重义等中华民族优秀的意志品质和精神传统;展现了人文哲思、军政战略、兵法阵法等中国文化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智慧。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1、《<丧礼撮要>笺释》(20万字,独著),台北:秀威出版社2012年版。2、《明清域外丧礼汉籍经眼录》(25万字,独著),收入《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16编,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3、《域外丧礼汉籍经眼录 续编》(20万字,独著),收入《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17编,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4、《域外丧礼汉籍经眼录 三编》(15万字,独著),收入《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17编,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待出版。5、《『朱子家礼』한국 进路:정치 문화정체递嬗》——《The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Researches》(《中国史研究》,韩国:中国史学会主办)2013年总第83号。6、《<韩国礼学丛书>所见朝鲜王朝礼学著述》——《书目季刊》(台湾:学生书局主办)2013年第47卷第3期。7、《“诸夏不如夷狄”?——从<燕行录>看李氏朝鲜的华夷情结》——《学术界》(CSSCI)2013年第3期。8、《朝鲜燕行使节中华认同观的递嬗》——《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4年第5期。9、《朝鲜王朝礼书考略——兼论<韩国礼学丛书>在域外汉学中的价值》——《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3年第5期。10、《朝鲜王朝政书考略——从通制与典章看中国礼学的朝鲜化》——《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14年第8期。11、《明代南昌墓地案:一则结构功能主义无法解释的案例——兼评卜正民<明代的社会与国家>》——《中国图书评论》(CSSCI)2012年第6期。12、“清代汉学:在‘兴奋’与‘紧张’之间——读张循先生《汉学的内在紧张:清代思想史上‘汉宋之争’的一个新解释》”——《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明清史》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并收入王绪芬:《2011年清史研究索引》,《清史研究》2012年第6期】。13、“在‘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清代‘汉宋之争’的内在理路”——《史学汇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主办)2010年6月总第25期【该文为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儒学研究新进展》第29、31期推介,成功大学三位台湾学者做出评价】,简要版《作为思想的历史:清代“汉宋之争”的内在理路》刊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4、“清代汉学内部的‘汉宋之争’”——《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12年第9期。15、“我国台湾地区社会科学成果奖励办法的盱衡与启示”——《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CSSCI)2013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16、“失落的期刊分级与本真的同行评议——再论我国大陆与台湾学术评鉴制度的比较分析”——《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CSSCI)2012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17、“社会科学成果的取舍标准:我国台湾与大陆学术评鉴的比较分析”——《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CSSCI)2011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出版业》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该文获得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社会科学的责任与使命”成果二等奖,同文并收入该年会论文集】。18、“断裂与联结——儒学整体性格的‘汉宋之争’”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1月10日<历史版>,【《国学新知评论》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并为人民网、光明网等近百家网站转载】。19、“家奠吊祭仪制发微”——《中华人文社会学报》(台湾)总第10期【《儒教邮刊》总第15、16、22期分期全文转载】。20、“实质评鉴还是“予取予求”——台湾社会科学成果评鉴的盱衡与启示”——《学术界》(CSSCI)2011年第6期【本文英文版“Substantial Assessmentor Freewheeling Observation and Elightenment on Assessment of Social and Scientific Achievement in Taiwan”,同刊《学术界》英文版《Academics》2011年第6期】。21、“清季张之洞君子儒探赜”——《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9年第3期】。22、“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一)——婚制、宗法与家族政治摭谈”——《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9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23、“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二)——敬宗收族:家祭、谱法中的宗族政治”——《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6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2期全文转载】。24、“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三)——铭旌的祭祀符号:身体、秩序与权力”——《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11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3期全文转载】。25、“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四)——于心有安:《茗洲吴氏家典》所见神主的昭穆涵义”——《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4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26、“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五)——超越时空的礼学对话:《<丧礼撮要>笺释》跋”——《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1期。27、“君子儒与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09年第11期。28、“边缘到共同体:符号学视野中的女权主义”——《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09年第5期。29、“中国古代的家奠吊祭制度”(第一作者)——《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扩)2009年第1期。30、“中国传统民间社会的礼生与民间丧仪”——2013年北京大学法学院法治研究中心/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之“第五届·政治法律与公共政策年会”第二场“政体与礼法:历史的视野”宣读【本文英文版“ 'Li Sheng' and Folk Rituals: An Analysis of Folk Funeral Ritu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risprudence”,同刊《学术界》(CSSCI)2014年第6期。】31、“失控的革命话语:梁启超革命观的十年嬗变”——《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15年第1期。32、“共同富裕:历史省思与中国梦的进路”(合)——《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4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 】。33、“传统中朝关系研究的三种话语体系”——《人民论坛》(中文核心)2014年6月(下)。34、“坚守学术底线,建立正和博弈”——《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4年6月18日学术评价版。 【人民网理论学术动态2014年6月18日以“学术生产过程是一种博弈的过程”为题摘编。】35、“同行评议的权威在于公信”——《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4年7月16日学术评价版。36、“著书岂能只为稻粱谋”——《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5年9月19日学术评价版。37、“把握学术传统与时代使命”——《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5年4月8日学术评价版。 38、“端视当前两种‘学术中心论’导向”——《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2年7月2日争鸣版。39、“TSSCI的随想:学术生产的永续发展”——《社会科学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2012年2月16日学术版。40、“边界与自觉:清代汉学家的问学心态”——《社会科学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2011年9月1日学术版。41、“版面费的罪恶在于牟利动机”——《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1年10月18日评论版。42、“《中国社会科学报》与学林新人”——《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1年10月20日评论版。43、“想象的乌托邦:16世纪朝鲜使节对明帝国的批判”——《中国民族报》(北京: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2013年12月13日理论版。

[span](一)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论[span]1、《性别伦理与合作偏好——女性主义国际合作观述评》,《伦理学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5期;[span]2、《结构性权力视角下的美韩同盟变迁》,《社会主义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1期;[span]3、《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述评: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求实》(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7期;[span]4、《变革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核心原理》,《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9年第1期;[span]5、《试析均势与均势功能的维持》,《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span]6、《 [span]国际体系转型与东北亚多边制度安排构想 [span]》,《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2008年第6期;[span]7、《 [span]意识形态与美国的朝鲜政策:后冷战时代的视角与认知 [span]》,《韩国研究论丛》(CSSCI来源集刊)2007年第3期;[span]8、《体系秩序与中朝关系:视域、轨迹与启示》,《远东中文经贸评论》(新加坡)2006年第1期;[span]9、《安全共同体刍议》,载于《战略与管理评论》(第二卷),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12月版;[span](二)军备控制与东亚安全[span]1、《韩国海洋安全战略调整与海军军备发展》,《国际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2期;[span]2、《近年来日本军工产业转型研究》,《现代日本经济》(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1期;[span]3、《 [span]朝鲜半岛乱局与美朝韩博弈 [span]》,《领导之友》2011年第2期;[span]4、《美韩联合军演的动向及其影响》,《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span]5、《巧实力·冷处理·多渠道——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新理念及其走向》,《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4期;[span]6、《俄罗斯东北亚战略评估——地缘环境、主旨目标、战略资源及实施路径》,《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span]7、《虚幻的“安全困境”与冷战后中日安全关系变迁》,《日本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2期;[span]8、《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评估及其走向》,《美国问题研究》(CSSCI来源集刊)2010年第1期;[span]9、《民族主义与韩国外交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3期;[span]10、《从朝鲜2010年元旦社论看其政策走向》,《亚非纵横》2010年第2期;[span]11、《俄韩军事技术合作及其战略问题的研究》,《太平洋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1期;[span]12、《 [span]美国意识形态中的朝鲜:后冷战时代的知觉与议题 [span]》,《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span]13、《冷战后韩国国家战略的调整与评估》,《当代韩国》2009年第4期;[span]14、《 [span]安全视野下的中俄能源合作 [span]》,《江南社会学院学报》(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9年第3期;[span]15、《中俄能源安全合作的概念体系、逻辑困境与现时问题》,《统计与决策》(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23期;[span]16、《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9期;[span]17、《朝鲜:东北亚的敏感神经》,《领导之友》2009年第5期;[span]18、《朝核危机,尘埃落定?》,《领导之友》2008年第5期;[span]19、《 [span]东北亚新秩序的制度安排与路径选择 [span]》,《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span]20、《后冷战时代朝鲜国家战略论析》,《当代韩国》2007年第4期;[span]21、《 [span]国际秩序转型中的东北亚安全合作——地缘环境、意识形态与一般原则 [span]》,《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span]22、《 [span]东北亚体系秩序转型与其集体安全合作问题 [span]》,《理论导刊》2006年第11期;[span]23、《 [span]日本的海权观及其海洋领土争端——一种建构主义的尝试分析 [span]》,《日本学论坛》2006年第2期;[span]24、《 [span]朝鲜半岛和平统一的若干内在课题 [span]》,《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span]25、《 [span]驻韩美军基地整合及其动向效应 [span]》,《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span]26、《 [span]朝鲜核危机:解决途径及其安全效应 [span]》,《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03年第4期;[span]27、《朝鲜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格局》,《政策科学研究》(韩国)2004年冬季号;[span]28、《整体视角的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分析》,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参编;[span]29、《和谐世界论:从国际法角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7月版,参编;[span](三)当代中国外交[span]1、《 [span]冷战后美俄日韩对朝政策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兼论中国对朝政策的知觉定位 [span]》,《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span]2、《论中国维护西部安全的战略选择——上海合作组织及其评估》,《公共管理论坛》2009年第1辑;[span]3、《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国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span]4、《 [span]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关系的历史流变——一种体系秩序的认知与建构 [span]》,《韩国研究论丛》(CSSCI来源集刊)2007年第1期;[span]5、《 [span]中朝韩经贸关系纵深发展的战略进路 [span]》,《国际经贸探索》(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4期;[span]6、《 [span]朝鲜半岛与中国大战略 [span]》,《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1期;[span]7、《建构中国的朝鲜半岛大战略》,《中国评论》(香港)2005年第3期;[span](四)公共管理研究[span]1、《科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行政管理》(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3期;[span]2、《大众传媒与群体性事件处理:作用及功能》,《长江论坛》2010年第2期;[span]3、《继往开来 再谱新篇——“纪念华北人民政府成立60周年座谈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CSSCI来源期刊)2008年第11期;[span]4、《 [span]中国行政改革的政治哲学考量:一种价值系统的分析 [span]》,《长江论坛》2008年第1期;[span]5、《 [span]理念转变与党的执政能力提升 [span]》,《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span]6、《 [span]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外部沟通与合作问题 [span]》,《长江论坛》2007年第4期;[span]7、《 [span]法律与制度规范下的美国政府采购 [span]》,《经济视角》2007年第7期;[span]8、《和谐社会与政府治理:观念·模式·路径》,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副主编;[span]9、《地方政府管理前沿问题研究》,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参编;[span]10、《试析日本地方自治体分权改革》,载于《战略与管理评论》(第一卷),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