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传播核心价值观

发布时间:

传播核心价值观

首先,要在网络平台上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宣传活动。在网络平台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将正确的价值理念插上现代信息技术的翅膀,让它飞得更高更远更为人们所瞩目。在全球网络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间的自然疆界和关隘对于价值观来说可以被轻而易举地突破,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在其触角所及的地方各种价值观都会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自由出入。可以说,以网络平台方式传播价值观,已经与传统的教育、读书、自省和身教等方式并驾齐驱,成为价值观选择和影响的重要条件。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得到我国广大群众的认知认同,也必须借助各种网络平台的技术帮助,使其获得一席之地并被广泛传播。如何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活动,坚持正面化是基本原则,即旗帜鲜明、底气十足、内容明确。而正面化的前提是要有“核心价值观自信”,就是不惧诋毁、不怕批评、不断培育。从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看,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正面宣传活动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实践效果十分显著。所不同的是,在网络平台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面宣传活动,当下应着重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将其作为政治任务和网络管理工作,要求国内各大网站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活动,包括以居先的、醒目的、简明的形式标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二是在国内互联网主要平台上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专栏,组织登载有分量的文章,开展热点话题的讨论,介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例等等;三是借助不断衍生的网络微型新平台,如微博微信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式传播,把具有正能量的信息,以及以各种艺术形式出现的“红段子”推荐给广大网民朋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平台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宣传活动,要切忌形式化、过度化和粗鄙化。其次,要创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的“网络批评”。众所周知,网络平台不仅是各种普通信息交流的场所,更是思想交锋、文化较量、价值观斗争的新阵地。目前,一些西方国家公开提出要向我国等世界上所谓“非民主化国家”推销他们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而且这种推销已经从传统方式转移到利用互联网渠道,由渗透为主转为直接进攻。面对西方国家在网络平台上向我提出的价值观挑战,如果不能积极应战,必将引发人们价值观混乱和信仰危机,并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失败。如何应对网络平台上各种错误价值观的挑战,有人认为应采取“堵疏结合”的防御策略,构筑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坚固防线。从实际来看,这是一种消极的斗争方式,价值观的“防火墙”很难构筑,由于价值观的载体形式多种多样,在网络平台上很容易被“翻墙”。所以,不应采取像对待网上“打黄扫非”那样实行“堵”的治理方式,而应该采取以“疏”为主的应对策略,仿照文学领域中“文艺批评”专业形式,创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的“网络批评”。即以一种专业化的视角,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民日益增多的现实,尤其是各种错误价值观充斥网络、鱼龙混杂、难辨真假的状况,形成专业化的“网络批评”及其队伍,负责在网络中对各种错误价值观展开积极的批判和斗争。这种“网络批评”,既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监管”,也不同于文学领域中的“文艺批评”,而是根据网络发展过程中各种错误价值观滥觞状况而形成的一种思想战线新业态。建立“网络批评”,一是针对某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日益加紧对我国倾销他们所谓的“普世价值”和各种错误价值观,进行有理有据的批判,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帮助人们搞清什么是真善美,哪些算假丑恶;二是针对国内有些人或者由于愚昧、或者出于其他目的,利用网络平台介绍和赞美西方错误价值观,宣扬国内早被打入历史垃圾箱中的反动、低俗、落后的价值观,展开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批判,应对来自不同方向价值观“的攻击。在“网络批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实现手段与目的、批评与教育的结合,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向上、健康正确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要放在足够长的战略时间和战略空间来看,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急于求成。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既要借助传统媒体,更要依托新媒体,把握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机遇。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存在差异。统媒体时代主要通过报纸、电视等方式传播核心价值观价值。传统媒体曾经有个著名的“枪弹论”,电视、报纸媒体是我讲你听,一听即“中”。新媒体时代,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大家接受的信息比以前多,接受的时间和空间也更松散。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每个人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有了“媒体”,这些“媒体”使得人们表达思想的能力大大提高,于是出现各种各样的声音,恶意言论和非故意言论共存。  新媒体的受众群都很年轻,“重度用户”主要是学生。这些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往往是非难辨。此时就非常需要有阅历丰富、价值观成熟的人来引导,但由于这个群体对新媒体使用得少,大多沉默不发声,这就让许多不成熟甚至是有所企图的言论乘虚而入,甚嚣尘上。从长远来看,这些年轻人就是未来中国的接班人,他们今天的价值观就是未来一代人的价值观。因此,怎样让主流价值观走进年轻人,这是新媒体传播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新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要讲求方法和策略。这些年新媒体本身也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核心价值观传播需要在新媒体的变革中把握时机。面对网上七嘴八舌的言论,新媒体在舆论问题上,需要团结可以团结的,团结的人越多,通过新媒体和自媒体,往主流价值观上靠的人就越多。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不是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媒体终端上呈现,不应是简单地整合,而是要各取所长,相互借鉴,注重在传输理念和传输效果上的融合。同样的内容,报纸、电视和手机终端的表达,在形式上应该是不一样的。  用新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需要长期、持续,要把一个个零星的、分散的信息汇集起来,“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最终达到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量。

核心价值传播要注意

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古希腊哲学家说,知识即美德。我国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学生时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一、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提升大众生活世界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众最核心的精神依托和文化规范力量,是整个社会赖以健康发展的思想基础,大众生活世界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功能作用的主场域。我们所强调的生活世界是“实践的生活世界”,在这里,人们不仅进行物质的创造,同时也进行着价值观念的创造和精神的生产。生活世界是指日常的观念活动、交往活动和其他各种以个人的直接环境为基本寓所,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基本存在方式的场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培育还是践行,都必须同现实世界相互作用,需要掌握群众,从精神力量变成物质力量,这就要求它必须切实走进大众生活世界,切合大众的心理或精神需求,进而经过大众理性认知、情感体验等环节,进入大众的思维方式和信仰层面,积淀成大众的社会心理,转化为大众内在的精神力量。   首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大众为践行主体的,核心价值观的真谛是要靠大众的一言一行去诠释的。只有大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能动的建设力量和积极活跃的建设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才能获得持久不竭的动力。   其次,大众的日常生活世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大众立场、满足大众需求的最重要场域。在这一场域,大众“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评价这些关系”。[2]在这一场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及行动。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对大众生活世界实现有效引领提升,就需要与大众思想文化观念互动。当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实质上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价值共识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大众的思想文化观念相互碰撞,主动与各种社会思潮相交锋,在差异中求共识,在比较竞争中彰显其真理性,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社会传播。   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生活世界的现实可行性   虽然近年来出现了“毒胶囊”、“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严重背离社会公德的乱象,折射出现实生活中极少数人缺少道德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甚至道德底线丧失,良知泯灭等严重问题,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具有转化为大众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及付诸行动的现实可行性。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的逻辑层面抓住“人”这个根本,为其走进大众生活世界,为大众真正践行开辟了广阔前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虽然只有12个词24个字,但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特别是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确定为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日益完备成熟,正在最大限度地反映社会各个阶层的诉求,不断满足大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共同价值期盼。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科学性、广泛性、现实性和彻底性等优秀品质,不仅能满足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和制度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诉求,而且能满足大众对精神生活目标的需求。简言之,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充满对大众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切,在解决大众获得自由解放的方向、道路等根本问题上又向前迈出了重大一步,核心价值观本身的“大众形态”渐趋完备,其内化为大众信念、外化为大众生活实践、转化为大众生活能力的诉求更加强烈,其理论说服力和吸引力空前增强。众所周知,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能抓住事物的根本,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作为价值目标指向,体现了公平、平等、共享和改善民生的人文理念,其基本精神和宗旨抓住“人本身”这个根本,能让大众感知到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巨大作用,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更具有了独特魅力,变得更加易知、易信和易行。   其次,当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实施,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践是价值活动以及价值关系产生的最根本基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实施,本质上就是一种把各个阶层、群体的愿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其结果是不断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不仅满足了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且形成了各种思想文化在主旋律引导下和谐共生的社会环境,大众在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然会进一步形成“共同语言”、“统一意志”,形成新的价值共识。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这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广泛传播。   最后,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机遇。尽管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挑战,但是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在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作为全球化进程不可分割的部分,曾经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今后仍然会在全球化中找到新的支点”。[3]改革开放的中国不仅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日益成为积极引导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然随之传播到全世界、影响全世界,为人类文明增添新的内容。固然,全球化“把世界的人、财、物纳入到同一个市场经济的舞台,把人类的不同利益追求聚集到同一个空间”,[4]同时也带来了思想文化观念的大碰撞、大交融。一方面西方价值观念会乘虚而入,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形成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得以有机会与其他异质文化交流对话,汲取借鉴资本主义价值观中某些积极、进步的元素,如自由、民主、平等等。可以说,这样的全球化文化环境更有利于我们培育具有开放性品质的价值观念,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博采世界上优秀的思想资源,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更加具有说服力和生命力。   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生活世界的着力点   (一)立足大众日常生活经验培育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是社会实践的结果,其说服力和感召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当代中国发展实践。我们知道,人们的意识状况是受制于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的,是随着人们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任何人都不能强制别人追求并非由他自己选择的价值目标,每个人总是按照他们的思维路径,在他们的生活经验范围里接受或选择某种思想观念。恩格斯说过:“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5]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大众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大众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真正建立在坚实的感性基础之上。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心中扎根,就必须有效保障人民利益的核心地位,使人民群众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得起现实生活的反复检验。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走进大众生活,离不开党员干部践行的表率作用。大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比如,大众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大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有赖于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国家在国际舞台的地位,从而增强人们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党要“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7]党员干部要言行一致,因为“群众不会依靠历史和逻辑的推演来论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他们往往通过自己的生活和领导干部的行动来感知”。[8]各级政府必须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构建更为完备的公共物品供给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质量更高的社会服务,诚心接受人民大众的监督,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提高公信力,确实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只有这样,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转化为形象的生活事实,才能获得大众的普遍认同。   (二) 运用大众公共性法则和规范保障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任何一种价值观都需要转化为一定的制度形态予以推行,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必须渗透到国家制度、方针和政策中,这是人们认知、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比如,一些礼仪制度,就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手段。在美国的中小学,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国旗和总统像,学生的学习日也从唱国歌和对国旗宣誓开始,开展重大节假日升国旗活动,让人民观看升降国旗成为一种自发和自觉的行为,对层层传递爱国心,强化民族意识,凝聚民心,提振士气起了很大作用。党和政府需要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设计、政策法规的制定中,通过具体制度安排,将核心价值观内容固化于大众的行为规范中,融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行业行为准则和岗位规范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稳定而又持久地影响大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三) 借助大众文化产品的不断再生产,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各种价值观念发生作用的背景和支撑条件将长期存在,因此作为核心价值观也必须主动利用各种大众文化产品来争夺话语主导权,书籍、音乐、网络游戏、软件等产品都是包含一定价值意义的文化产品,电视剧、电影、小说等文化产品,可有效将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文化消费之中,文化产品的不断地被复制、行销,必然会使消费大众对其所蕴涵的核心价值观产生相当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观念、道德、理想等意识形态发展的产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是完全可以借助大众文化产品去影响大众的。   事实证明,精神产品的生产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大众文化产品在实质上表征着国家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在形式甚至内容上则努力适应不同文化背景、把握不同受众的需求,核心价值理念化为具体的文化产品时,可以有效地对大众产生潜移默化的无形影响力,通过文化产品提升大众精神境界和实践能力无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宣部组织编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指出,必须“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运用各类文化形式和文艺作品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民,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陶冶、获得启迪。”[9]在当下中国社会思想多元化和思潮多样性的条件下,要更加重视和善于运用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文化艺术作品,切入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让大众在欣赏文化艺术品的同时,受到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同时要积极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与其他非核心价值观的交流、冲突与融合中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让大众在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对是非正误的价值判断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

首先,要在网络平台上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宣传活动。在网络平台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将正确的价值理念插上现代信息技术的翅膀,让它飞得更高更远更为人们所瞩目。在全球网络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间的自然疆界和关隘对于价值观来说可以被轻而易举地突破,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在其触角所及的地方各种价值观都会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自由出入。可以说,以网络平台方式传播价值观,已经与传统的教育、读书、自省和身教等方式并驾齐驱,成为价值观选择和影响的重要条件。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得到我国广大群众的认知认同,也必须借助各种网络平台的技术帮助,使其获得一席之地并被广泛传播。如何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活动,坚持正面化是基本原则,即旗帜鲜明、底气十足、内容明确。而正面化的前提是要有“核心价值观自信”,就是不惧诋毁、不怕批评、不断培育。从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看,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正面宣传活动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实践效果十分显著。所不同的是,在网络平台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面宣传活动,当下应着重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将其作为政治任务和网络管理工作,要求国内各大网站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活动,包括以居先的、醒目的、简明的形式标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二是在国内互联网主要平台上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专栏,组织登载有分量的文章,开展热点话题的讨论,介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例等等;三是借助不断衍生的网络微型新平台,如微博微信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式传播,把具有正能量的信息,以及以各种艺术形式出现的“红段子”推荐给广大网民朋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平台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宣传活动,要切忌形式化、过度化和粗鄙化。其次,要创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的“网络批评”。众所周知,网络平台不仅是各种普通信息交流的场所,更是思想交锋、文化较量、价值观斗争的新阵地。目前,一些西方国家公开提出要向我国等世界上所谓“非民主化国家”推销他们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而且这种推销已经从传统方式转移到利用互联网渠道,由渗透为主转为直接进攻。面对西方国家在网络平台上向我提出的价值观挑战,如果不能积极应战,必将引发人们价值观混乱和信仰危机,并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失败。如何应对网络平台上各种错误价值观的挑战,有人认为应采取“堵疏结合”的防御策略,构筑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坚固防线。从实际来看,这是一种消极的斗争方式,价值观的“防火墙”很难构筑,由于价值观的载体形式多种多样,在网络平台上很容易被“翻墙”。所以,不应采取像对待网上“打黄扫非”那样实行“堵”的治理方式,而应该采取以“疏”为主的应对策略,仿照文学领域中“文艺批评”专业形式,创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的“网络批评”。即以一种专业化的视角,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民日益增多的现实,尤其是各种错误价值观充斥网络、鱼龙混杂、难辨真假的状况,形成专业化的“网络批评”及其队伍,负责在网络中对各种错误价值观展开积极的批判和斗争。这种“网络批评”,既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监管”,也不同于文学领域中的“文艺批评”,而是根据网络发展过程中各种错误价值观滥觞状况而形成的一种思想战线新业态。建立“网络批评”,一是针对某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日益加紧对我国倾销他们所谓的“普世价值”和各种错误价值观,进行有理有据的批判,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帮助人们搞清什么是真善美,哪些算假丑恶;二是针对国内有些人或者由于愚昧、或者出于其他目的,利用网络平台介绍和赞美西方错误价值观,宣扬国内早被打入历史垃圾箱中的反动、低俗、落后的价值观,展开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批判,应对来自不同方向价值观“黑客”的攻击。在“网络批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实现手段与目的、批评与教育的结合,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向上、健康正确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要放在足够长的战略时间和战略空间来看,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急于求成。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既要借助传统媒体,更要依托新媒体,把握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机遇。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存在差异。统媒体时代主要通过报纸、电视等方式传播核心价值观价值。传统媒体曾经有个著名的“枪弹论”,电视、报纸媒体是我讲你听,一听即“中”。新媒体时代,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大家接受的信息比以前多,接受的时间和空间也更松散。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每个人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有了“媒体”,这些“媒体”使得人们表达思想的能力大大提高,于是出现各种各样的声音,恶意言论和非故意言论共存。  新媒体的受众群都很年轻,“重度用户”主要是学生。这些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往往是非难辨。此时就非常需要有阅历丰富、价值观成熟的人来引导,但由于这个群体对新媒体使用得少,大多沉默不发声,这就让许多不成熟甚至是有所企图的言论乘虚而入,甚嚣尘上。从长远来看,这些年轻人就是未来中国的接班人,他们今天的价值观就是未来一代人的价值观。因此,怎样让主流价值观走进年轻人,这是新媒体传播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新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要讲求方法和策略。这些年新媒体本身也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核心价值观传播需要在新媒体的变革中把握时机。面对网上七嘴八舌的言论,新媒体在舆论问题上,需要团结可以团结的,团结的人越多,通过新媒体和自媒体,往主流价值观上靠的人就越多。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不是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媒体终端上呈现,不应是简单地整合,而是要各取所长,相互借鉴,注重在传输理念和传输效果上的融合。同样的内容,报纸、电视和手机终端的表达,在形式上应该是不一样的。  用新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需要长期、持续,要把一个个零星的、分散的信息汇集起来,“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最终达到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量。

传播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话是这么说可惜都是为了利益

我觉得他核心的价值观就是贵。特别的贵。属于有钱人才喝的那种酒。不是普通老百姓消费的酒,讲的是喝了之后的脸面和面子。

传播的核心价值是公正

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社会公平,体现的是人们之间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包括生存公平、产权公平和发展公平。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一直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和核心价值,也是社会主义的魅力所在,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话是这么说可惜都是为了利益

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正的核心是经济公正,经济公正的主体是分配公正,从分配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正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收入分配角度出发,结合现阶段实际情况,深刻剖析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差距、城乡间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区域间收入差距等不公正现象,探讨不公正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及原因,针对存在问题创新解决路径,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正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第一,“公正”是国民高度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词或概述语。在《光明日报》理论部等单位联合举行的“2011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名列第一,反映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和根本观点的概括表述,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社会主义制度应该高扬的旗帜。然而,我国学界和社会各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词表述方案却至今没有形成共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提出了不下70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方案或意见、见解,提炼出的主题词或概述语近百个。但在这些表述中,“公正”范畴占了表述方案的近70%。 由此可见,“公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表述中占有重要地位,也足以说明将其作为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其次,倡行公正理念有利于营造和谐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把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和谐文化的根本。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各项改革的深入,我国出现了贫富差距扩大等现象,导致了一些人的心理失衡以及在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一些部门、一些干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偏私、不公正行为等使得人际关系紧张,挫伤了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激化了社会矛盾,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增加。而注重社会公平,以“公正”价值观来引导和规范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行为,显然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公平竞争、和谐共处,形成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公正的倡行也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公正”原则规范人们在各个生活领域特别是政治生活领域的行为,培养“公正”的政治道德品质,有利于营造公道正派的社会风气,促进人们之间的公平竞争、机会均等,使得广大社会成员处在一种精神舒畅、振奋的社会环境中,从而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而奋发向上的创造力。  第二,倡行公正观有利于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进程。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是我们党和政府提出的社会文明的三大目标之一。政治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的,我们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就是为了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而政治文明建设需要政治文化的支撑。建设高度政治文明离不开公正理念的支撑,因为改革政治体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政治文明的重要表征亦即民主政治建设中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在广大公民尤其是党员干部中牢固树立公正、民主、效率、廉洁等等价值理念。所以,在政治生活领域大力倡导公正观念,用公正作为调整社会成员政治伦理关系的最基本的规范,无疑会为民主政治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持,提高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政治素质,从而加快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第四,倡行公正观有利于引导和规范社会成员各领域的行为价值取向。公正不仅是政治生活领域的要求,也是社会生活诸领域的基本要求。比如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平等竞争、公平交易、等价交换,文化生活领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都体现了公正的基本要求。当然公正观是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积淀和固化的,培养公民以公正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和思想道德素质,也需要这些社会生活领域实践养成。  第五,旗帜鲜明地传播以公正观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使之与中国道路的影响力相得益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使广大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全民族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在这方面,公正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就国际环境而言,公平正义也是时代的潮流和世界人民崇尚的价值理念。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虽是时代的主题,但综合国力的竞争却日趋激烈,尤其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时刻图谋将其价值观渗透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日益凸显。旗帜鲜明地传播以公正理念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之引领社会思潮,既是增强民族价值认同的需要,也是宣传我们的价值理念、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辐射力的需要。以此为着力点,打造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将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的意思是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公正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与自由、平等以及和谐有着极大的相关度。意义公正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并进一步认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与自由、平等以及和谐有着极大的相关度。自由、平等是公正的前提,公正则是和谐的保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过程中,公正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办公室核心价值观宣传宣传语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