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海交史研究cssci

发布时间:

海交史研究cssci

恩,很难发表,审稿很严格

难发!

1、EI:美国的工程指数几乎涵盖了工程技术的所有领域。例如:电力、电气、电子、自控、矿冶、金属技术、机械制造、土木工程、水利等,具有综合性强、数据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告量大、报告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它有两个数据库,核心数据库EI Compendex和非核心数据库EI page one,目前,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都认可了核心数据库。2、SCI: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与信息研究所(ISI)于1961年建立并出版的引文数据库。涵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学、兽医学、工程技术等综合检索期刊,尤其体现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它是世界三大检索系统之一,也是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公认的检索类别中最著名的一个。3、CA:化学文摘社成立于1907年,由中国科学院编辑出版,它是世界上最全面、应用最广泛的文献检索工具。它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专业检索。4、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创建于1989年,自1999年以来,它一直作为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与评价系列数据库的一部分,由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光盘版)联合主办,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分为核心数据库和扩展数据库。核心图书馆的源刊经过严格筛选,是各学科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图书馆的源刊也被广泛选用,是我国各学科的优秀期刊。5、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是南京大学开发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项目,总之,CSSCI是在对北京人文社会科学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后,选择影响较大的期刊进入数据库,CSSCI是核心的核心!目前,在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

EI:美国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收录文献几乎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例如:动力、电工、电子、自动控制、矿冶、金属工艺、机械制造、土建、水利等。它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旗下有两个数据库,核心数据库EI Compendex 和非核心数据库EI Page One。目前,高校和科研机构多认可核心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也是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认可度最高的检索类别。CA: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1907年创刊,由美国化学会所属化学文摘服务社(CAS)编辑出版, 现为世界上收录化学化工及其相关学科文献最全面,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文献检索工具。属于专业性很强的特色型检索种类。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创建于1989年,1999年起作为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系列数据库之A辑,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联合主办,并由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简言之,CSSCI就是在人文社科类北大中文核心中经过影响因子分析之后,将影响力更显著的期刊入选其数据库之中。CSSCI是核心中的核心!目前在人文社科中文期刊评价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

海洋史研究是CSSCI

什么是SCI,SSCI CSSCI 目前,在国际科学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被SCI、SSCI收录的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那么,究竟什么是SCI和SSCI呢? 一、SCI SCI即《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ISI)创建的,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SCI创刊于1961年。经过40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 SCI从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 Edition, 简称SCI 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5600多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 二、SSCI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 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 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 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 (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 三、CSSCI 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评价科学研究质量,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2000年该项目完成了CSSCI引文数据库的构建工作,相继研制成功了CSSCI数据库网络版和光盘版。经过数年的努力,现已开发的CSSCI(1998—2004年)7年数据并在国际互联网上和国内电讯网上向社会各界提供多种形式的查询服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该项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目前,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CSSCI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100多个单位购买使用,并将CSSCI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职称、项目、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 作为我国社会科学主要文献信息统计查询与评价的重要工具, CSSCI提供多种信息查询、检索途径,可以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国内社会科学研究前沿信息和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为社会科学管理者提供地区、机构、学科、学者等多种类型的统计分析数据,从而为制定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科研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参考。目前南京大学CSSCI数据库已向社会开展服务,服务项目有网上包库(包库机构在限定的IP地址范围内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上、任意时间段使用CSSCI数据库)、网上查询(非包库用户通过网络查询CSSCI数据库);委托查询(用户委托南京大学代为查询CSSCI数据库,出具查询报告)、手机查询(中国移动手机用户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形式查询CSSCI数据库),详情可登录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网站()查询。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CSSCI的都是核心期刊?答案是肯定的入选核心期刊的都是CSSCI ?不一定,可能是其它6个机构的核心期刊

眼下,随着我国学术的发展,以及个人职业晋升要求的不断提高,发表国际学术论文的要求越来越常见,但发表国际学术论文对国内很多普通作者来说似乎有些难,很多人对国际学术论文的类别都不是很清楚,有作者问到SCI 、SSCI、CSCD、CSSCI、EI、ISTP分别是什么?可以说这几类都是目前认可度很高的学术检索工具,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SCI 、SSCI、EI、ISTP是国际通用的检索工具,CSCD、CSSCI属于国内核心期刊中的两大类,也是国内非常权威的学术检索工具。SCI科学引文索引,是由美国科学资讯研究所于1960年上线投入使用的一部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最著名的检索性刊物之一,所收录期刊的内容主要涉及数、理、化、农、林、医、生物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选用刊物来源于40多个国家。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姊妹篇,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SCI偏理科,SSCI则偏文科,侧重人文社科领域。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在科研单位和高校的课题研究、人才选拔中有广泛应用与认可度,CSCD主要是理工科方向的,适合理工科的专业人员发表。CSSCI南大核心期刊,以北大核心期刊并驾齐驱,可以说是国内核心期刊体系中学术价值最高的核心期刊,发表难度在国内核心期刊中也是最大的,很多对作者的学历职务都有较高的要求。EI工程索引,由美国工程师学会联合会研发,主要检索的类型有工程类期刊、会议论文和技术报告,EI是很多国内作者发表会议论文的首选,专业侧重工程技术领域。ISTP国内很多作者对ISTP还是比较陌生的,ISTP是科技会议录索引,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研发,主要检索的就是学术会议和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近些年ISTP在国内的应用逐渐广泛,认可度也随之升高。以上就是对这几种检索工具的简单介绍,这几类检索工具无论是在个人晋升还是在毕业升学中认可度都是非常高的,当然,发表难度也都是比较大的,毕竟不是核心期刊就是国际学术期刊或者国际学术会议,具体哪一种适合自己发表,作者需要做个认真的考量,重点关注单位和学校的具体要求。

CSSCI是国内的。其余的都是国际的。其SCI 、ssci、ahci几个的权重差不多只是领域不同。但是难度相对而言是SSCI 比较高 。EI 的难度就相对比较低了

海交史研究杂志

-《宋金时期安多吐蕃部落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党项西夏史探微》(45万字),台北允晨出版社,2005年-《委黎多〈报效始末疏〉笺正》(25万字),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澳门开埠初期史研究》(25万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明清士大夫与澳门》(30万字),澳门基金会,1998年-《东坡事类》(35万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宋代吐蕃史料辑校二》(60万字),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宋代吐蕃史料辑校一》(55万字),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 -《葡萄牙外交部藏葡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档案》,广东教育出版,2009年-《澳门编年史》(6卷),澳门基金会,2009年-《澳门史新编》(150万字),澳门基金会,2007年-《中国古代史论集》(1-3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2006年-《暨南史学》(1-4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2006年-《〈澳门宪报〉中文资料辑录(1850-1911)》(120万字),澳门基金会,2002年-《澳门历史研究》(1-5辑),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01年-2005年-《鸦片战争后澳门社会生活记实──近代报刊澳门资料选粹》(60万字), 花城出版社 2001年-《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五、六册,150万字),人民出版社,1999年-《今日澳门》(22万字,教育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历史文献与道统文化(迎澳门回归专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香港6000 年(远古 1997)》(400万字),香港麒麟书业有限公司,1998 年-《港澳大百科全书》(300万字),花城出版社,1993年 - 《康熙时期艾若瑟出访罗马始末考》,收入《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西班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理工学院出版,2009年- 《美北长老会在广东地区的出版活动:1844-1899》,收入《自西徂东——基督教来华二百年论集》,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9年- 关于明季意大利耶稣会士毕方济奏折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2万)- 明季寓居澳日本基督徒与广东政府的防范,《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1期(5万)- 彭昭麟与澳门,《澳门研究》2008年第1期(2万)- 明代中暹关系的一份重要文献──田生金《暹罗国报贡疏》研究,《暨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5万)- 刘尧诲《督抚疏议》中林凤与西班牙史料,明清时期西班牙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2007年10月(2万)- 16─19世纪澳门人在帝汶的活动,《世界民族》2007年第2期(2 万)- 顺治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清王朝的正式交往,《文史》2007年第1期(5 万)- 两广总督张镜心《云隐堂文录》中保有的崇祯末年澳门资料,《澳门研究》第35期,2006年(5 万)- 胡琏与中葡茜草湾之战,《澳门历史研究》第5辑,2006年(8 万)- 许之渐与康熙历狱,清代西学学术研究论集,2006年(2万)- 明末清初耶稣会在江南地区的活动,上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5 万)- 明代中西关系汉文资料的发掘与利用,《国际汉学》第14辑,2006年(2万)- 民国时期澳门兴起的各项体育运动,《澳门研究》第30期2005年(2 万)- 明清时期华人向暹罗的移民,《世界民族》2006年第6期(5万)- 中国天主教史研究的新进展──从《明清之际西班牙方济会在华传教研究(1579─1732)》说起,《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第10期(1万)- 清朝前期西洋钟表的仿制与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2万)- 明清之际自鸣钟在江南地区的传播与生产,《史林》 2006年第3期 (2万)- 美南浸信会澳门活动考述(1836-1937 ),《澳门研究》2006年第34期(8万)- 明清之际澳门天主教的传入与发展,《暨南学报》2006年第2期 (8万)- 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在华活动考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5万)- 美国长老会传教士早期澳门活动述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6万)- 清末澳门华人纳税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5万)- 16─19世纪澳门“黑人”来源考述,《世界历史 》2005年第5期(8万)- 19世纪美北长老会在粤传教活动述论,《世界宗教研究》 2005年第3期 (2万)- 明中后期广州交易会始末考,《学术研究 》2005年第5期 (5万)- 16─17世纪在暹罗的葡萄牙人,《世界民族》 2005年第3期 (8万)- 明清时期西洋体育在澳门的传播,《世界汉学》 2005年第1期 (5万)- 清末民初圣母圣心会新疆传教考述(1883-1922年),《西域研究》 2005年第2期(8万)- 清中后期西洋体育在澳门的传播,上海《社会科学》 2005年第5期 (5万)- 1900年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反洋教运动,《西北民族研究》 2005年第2期 (5万)- 明末耶稣会著名翻译陆若汉在华活动考述,《文化杂志》第55期,2005年(3万)- 明中后期澳门葡人帮助明朝剿除海盗史实再考──以委黎多《报效始末疏》资料为中心展开,《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万)- 明末天主教徒韩霖与《守圉全书》,《晋阳学刊》 2005年第2期 (2万)- 美国传教士哈巴安德在华活动述论,《暨南学报》2005年第2期(8万)- 清末澳门镜湖医院的建立与发展,《澳门研究》2005年第31期 (2万)- 明中后期中葡贸易中饷税问题考述, 《中西文化研究》2005年第1期(8 万)- 民国时期澳门近代体育的形成与发展,澳门《行政》杂志第68期2005年6月(2 万)- 晚清柏塘教案始末,《深圳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5 万)- 英国循道公会澳门档案中的早期传教士活动,《中国文化研究》 2004年第3期(8万)- 澳门土生族群研究三人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 (8万)- 晚清天主教在陕西三边的传播,《西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4期 (6万)- 晚清圣母圣心会宁夏传教述论(1874-1914)(下),《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5万)- 黑人:明清时期澳门社会中的一种异质文化景观,《世界民族》 2004年第2期(2万)- 雍乾时期中国与暹罗的大米贸易,《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4年第1期 (2万)- 晚清圣母圣心会宁夏传教述论(1874-1914)(上) ,《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5万)- 葡人驱盗入居澳门说新史料,载于澳门《文化杂志》2004年夏季刊第51期- 近代佛山西医业的兴起─略论佛山循道医院的创办、发展、特点和影响,香港《近代中国 基督教史 研究集刊》第4期 2004/2005- 万历四十八年红夷船沉阳江始末考,载《澳门研究》2003年12月。(2万)- 明清之际经澳门进入中国内地西洋画家勾沉,中山大学出版社《艺术史研究》第3辑 2002年(3万)- 明清之际方济各会在中国的传教,载《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3年9月 (5万)- 清朝前期天主教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及兴衰,载《国际汉学》第9期 2003年9月(0万)- 康熙后期陈?治台事迹述评,《暨南学报》2003年第6期 (2万)- 明清之际西洋音乐在中国内地传播考略,《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2期 (8万)- 进一步加强澳门近代史研究──以《澳门宪报》资料为中心展开,《学术研究》2003年第6期(1万)- 清末民初圣母圣心会甘肃传教述论(1878-1922),《西北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5万)- The Relation of Missionary between Macao and Continental China under the MingCh'ing,in Religious Studies Review, N4- (5 万)- 爪哇与中国明朝贸易关系考述,《东南亚纵横 》2003年第6期 (1万)- 清初澳葡政权的走向及与清政府的关系,《中华文史论丛》第68期2002年12月(2万)- 明清之际澳门与中国天主教传播之关系,台湾《汉学研究》第20卷2002年第1期(3万)- 明万历末熊明遇笔下的欧洲三国,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创刊号2002年6月(8万)- 明清之际天主教艺术在中国内地的传播,《暨南学报》2002年第5期。(2万)- 陈垣与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暨南学报》2002年第3期(5万)- 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西洋音乐在澳门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究》2002年第6期(5万)- 顺治朝全国各地天主教教堂、教友考略,《清史研究》2002年第3期 (2万)- 澳门──西洋美术在中国传播的第一站,《美术研究》2002年第4期 (1万)- 明季澳葡政权的走向及与中国政府之关系,台湾史语所主编《新史学》第12卷第3期, 2001年9月(8万)- 顺治时期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清史论丛》2001年号(2万)- 中国现存最早的欧洲人形象资料──《东夷图像》,《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1年第1期(2万)- 明代管理澳门仿唐宋“蕃坊”制度辩,《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4万)- 16─18世纪经澳门进入中国内地的西洋音乐家考述,《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2万)- 明清之际天主教在海南的传播、发展及兴衰,《海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5万)- 元明之际广东政局演变与东莞何氏家族,《中国史研究》 2001年第1期 (0万)- 明清之际中国天主教会传教经费之来源,《世界宗教研究》 2001年第4期 (5万)- 蔡汝贤《东夷图说》中的葡萄牙及澳门资料,《世界民族》2001年第6期 (2万)- 穆桂英人物原型出于党项考,《西北民族研究 》2001年第1期 (1万)- 试论澳门土生葡人的形成和发展,《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万)- 平托《游记》中“ Linpao ”考实──兼谈《甓余杂集》中的葡萄牙史料,《国际汉学》2000 年7月第 6 辑(2万)- 澳门诸名刍议,《历史地理》 2000 年 7 月第 16 期。(8万)- 《粤大记·广东沿海图》中的澳门地名,《岭南文史》2000年第1期 (8万)- 雍正《广东通志·澳门图》研究,《暨南学报》2000年第6期 (5万)- 祝淮《新修香山县志》澳门图研究,《暨南学报》2000年第3期(5万)- 关于澳门土生葡人问题的思考,《民族研究》 2000年第6期 (2万)- 嘉庆十三年《澳门形势图》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2万)- 明朝在澳门设立的有关职官考证,《暨南学报》1999年第1期(8万)- 明代澳门城市建置考,《文史》1999年第3期(总第44期)(5万)- 佛郎机助明剿灭海盗考,澳门《文化杂志》 1999年第2期(总第39期)(5万)- 澳门开埠时间考,《暨南学报》1998年第2期 (2万)- 印光任、张汝霖与澳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4 期(2万)- 明代澳门地区华人居住地钩沉──兼论望厦村妈阁庙及永福古社之起源,《海交史研究》1998年第1期(8万)

交通技术,直接找这些期刊的官网~咨询编辑如何投稿就可以了

1、北方交通 2、北京公路 3、北京汽车 4、变流技术与电力牵引 5、长客科技 6、车辆与动力技术 7、车迷 8、车时代 9、车世界 10、车用发动机 11、车与人 12、车主之友 13、城市车辆 14、城市道桥与防洪 15、城市公共交通 16、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17、城市交通 18、船舶 19、船舶标准化 20、船舶标准化工程师 21、船舶标准化与质量 22、船舶工程 23、船舶经济贸易 24、船舶力学 25、船舶设计通讯 26、船舶物资与市场 27、船电技术 28、船海工程 29、船检科技 30、船艇 31、大众汽车(豪华版) 32、当代汽车 33、道路交通管理 34、道路交通与安全 35、地下工程与隧道 36、电动自行车 37、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38、电气化铁道 39、东北公路 40、东风汽车 41、都市快轨交通 42、发动机燃料系统 43、福建交通科技 44、港工技术 45、港工技术与管理 46、港工勘察(内部资料) 47、港口经济 48、港口科技 49、港口装卸 50、公路 51、公路工程 52、公路交通技术 53、公路交通科技 54、公路与汽运 55、广船科技 56、广东公路交通 57、广东造船 58、广铁科技 59、广西交通科技 60、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61、国际船艇 62、国家安全通讯 63、国外机车车辆工艺 64、国外舰船工程 65、国外内燃机车 66、国外铁道车辆 67、哈尔滨铁道科技 68、海交史研究 69、海事大观 70、航道科技 71、航海 72、航海技术 73、黑龙江交通科技 74、湖北汽车 75、湖南交通科技 76、华东公路 77、华南航道 78、机车车辆工艺 79、机车车辆通讯 80、机车电传动 81、机电兵船档案 82、机电设备 83、集装箱化 84、驾驶天地 85、驾驶园 86、减速顶与调速技术 87、舰船电子工程 88、舰船科学技术 89、舰船知识 90、江苏船舶 91、江苏交通 92、江苏交通科技 93、江西交通 94、交通标准化 95、交通环保 96、交通节能与环保 97、交通科技 98、交通科技与经济 99、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100、交通世界(运输车辆) 101、交通与计算机 102、交通与社会 103、交通与运输 104、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105、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106、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107、轿车情报 108、京铁科技通讯 109、客车技术 110、客车技术与研究 111、路基工程 112、眉厂科技 113、名车志 114、摩托车 115、摩托车技术 116、摩托车信息 117、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118、内燃机车 119、汽车导购 120、汽车电器 121、汽车工程 122、汽车工业研究 123、汽车工艺与材料 124、汽车技术 125、汽车驾驶员 126、汽车科技 127、汽车情报 128、汽车生活 129、汽车时代 130、汽车实用技术 131、汽车维护与修理 132、汽车维修 133、汽车维修技师 134、汽车维修与保养 135、汽车文摘 136、汽车与安全 137、汽车与驾驶维修 138、汽车与你 139、汽车与配件 140、汽车与社会 141、汽车运输研究 142、汽车运用 143、汽车杂志 144、汽车之友 145、汽车知识 146、汽车族 147、桥梁建设 148、青海交通科技 149、轻型汽车技术 150、山东交通科技 151、山西交通科技 152、商用汽车 153、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 154、上海公路 155、上海汽车 156、上海铁道科技 157、上海造船 158、时代汽车 159、实用汽车技术 160、世界海运 161、世界汽车 162、世界桥梁 163、世界隧道 164、水道港口 165、水路运输文摘 166、水运工程 167、水运管理 168、水运科学研究 169、四机科技 170、隧道建设 171、隧道译丛 172、天津航海 173、天津汽车 174、铁道标准设计 175、铁道车辆 176、铁道工程学报 177、铁道货运 178、铁道机车车辆 179、铁道机车车辆工人 180、铁道技术监督 181、铁道建筑 182、铁道建筑技术 183、铁道勘测与设计 184、铁道勘察 185、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186、铁道通信信号 187、铁道文摘 188、铁道学报 189、铁道运营技术 190、铁道知识 191、铁路安全 192、铁路采购与物流 193、铁路地质与路基 194、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195、铁路技术创新 196、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 197、西部交通科技 198、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199、现代船舶 200、现代交通技术 201、现代隧道技术 202、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203、学术动态 204、移动电源与车辆 205、游艇业 206、云南交通科技 207、云南现代交通 208、运输经理世界 209、造船技术 210、浙江交通科技 211、中船重工 212、中国船检 213、中国道路运输 214、中国港口 215、中国港湾建设 216、中国公路 217、中国公路学报 218、中国海事 219、中国航海 220、中国航务周刊 221、中国机械 222、中国舰船研究 223、中国交通年鉴 224、中国交通信息产业 225、中国轮胎资源综合利用 226、中国汽车工业年鉴 227、中国汽车画报 228、中国汽车市场 229、中国水运(理论版) 230、中国水运(上半月) 231、中国水运(下半月) 232、中国水运(学术版) 233、中国索道 234、中国铁道科学 235、中国铁道年鉴 236、中国铁路 237、中国铁路(英文版) 238、中国修船 239、中国造船 240、中国自行车 241、中外船舶科技 242、中外公路 243、中文科技资料目录-船舶工程 244、重型汽车 245、珠江水运 246、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47、专用汽车 248、装备维修技术 249、综合运输

1、《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1987年7月。2、《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12月。3、《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5月。4、《德国的汉学研究》,中华书局,1994年7月。5、《中西文明的碰撞》,华夏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6、《佛学与隋唐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7、《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8、《中国家庭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时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9、《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张国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10、《家庭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11、《中西交流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5月。12、《文明的对话:中西关系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1、《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张国刚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2、中国学术史(张国刚、乔治忠等著),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7月。3、《中西文化关系史》(张国刚、吴莉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2013年8月。4、《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张国刚,吴莉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1、《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编写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部分),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1月。2、《中国通史简明教程》(上)(编写隋唐五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3、《中国十僧道外传》(张国刚、高世瑜等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4、《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卷》(编委并撰写10万字辞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5、《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主编并主撰),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6、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7、《中国历史大事典》,隋唐五代主编并主撰,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8、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9、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中华书局,2001年5月。10、《中国历史·隋唐宋卷》(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总主编张岂之),47万字,第一主编并主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繁体字版,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7月。11、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4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12、《中国中古史论集》(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13、《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14、主编《中国家庭史》五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15、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5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8月。16、《家庭与社会》(清华史学译丛),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17、《新近海外中国社会史论文选译》(余新忠、张国刚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 《武则天废监军制辨误》,《南开学报》1980年第6期;《唐节度使始置年代考订》,《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1年第1期;《唐代监军制度考论》,《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2期;《读史札记》,《南开史学》1982年第2期;《藩镇割据与唐代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再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杨志玖、张国刚),《学术月刊》1982年第6期;《李世民》,《历史教学》1982年第7期;《唐代的官署钱与五代的台省礼钱》,《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2年第3期;《内容赡博 立论清新--读柳宗元传论》,《光明日报》1982年11月9日;《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3)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唐代官制法律辞条选释》,《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2年第4期;《肃代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关系》,《南开学报》1982年第6期;《唐代进奏院考略》,《文史》第18辑,中华书局1983年7月;《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历史研究》1983年第4期;《唐玄宗的道路》,《文史知识》1983年第8期;《唐代藩镇使府辟署制度》(杨志玖、张国刚),《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1期;《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研究讨论会综述》,《历史教学》1984年第2期;《试论唐代藩镇的类型划分与动乱特点——兼论河朔长期割据的原因》,《研究生论文选集》(中国历史分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一部有裨清史研究的学术专著--评价〈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顾真(冯尔康)、夏冬(张国刚),《清史研究通讯》1984年第2期;《中兴贤相裴度》,《文史知识》1984年第8期;《中华人物志》中华书局1986年7月;《关于唐代地主阶级的几个问题》(张国刚、叶振华),《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研究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9月;《一九八三年的隋唐五代史研究》(杨志玖、张国刚),《中国历史学年鉴》(1984)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隋书〉、两〈唐书〉“百(职)官志”校读拾零》,《南开学报》1985年第2期;《中国历代官制讲座(隋唐五代)》,《文史知识》1985年第6-9,11-12期连载;《〈新唐书〉“百官志”关于禁卫军的几点错误记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45期,中华书局,1985年9月1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史学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条件》,《光明日报》1986年3月19日;《“邸报”并非古代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年4月21日;《历史认识论纲》(刘泽华、张国刚),《文史哲》1986年第5期,后收入《历史研究方法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两份敦煌“进奏院状”文书的研究——论“邸报”非古代报纸》,《学术月刊》1986年第7期;《唐代藩镇的历史真相》,《文史知识》1986年第9期;《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认识》(刘泽华、张国刚),《世界历史》1986年第12期;《关于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天津日报》1987年2月3日;《略论史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张国刚、李治安),《历史教学》1987年第2期;《唐代藩镇进奉试析》,《文史》第28辑,中华书局1987年3月;《〈唐书〉校读偶拾》,《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1987年第2期;《关于唐代兵募制度的几个问题》,《南开学报》1988年第1期;《评张泽咸著〈唐五代赋役史草〉》(合作),《书品》1988年第2期;《试论唐代蕃兵的组织和作用》(杨志玖、张国刚),《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唐代阶官与职事官的阶官化》,《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3辑;《唐代藩镇军将职级考略》,《学术月刊》1989年第5期;《唐代府兵渊源与番役》,《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 ;《唐代藩镇的军事体制》,《晋阳学刊》1990年第4期;《唐代的健儿制》,《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4期;《唐代防丁考述》,台北,《大陆杂志》第83卷第2期,1991年;《唐代团结兵问题辨析》,《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府兵制》,《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I),1992年4月;《德国的汉学研究》(连载),《文史知识》1992年第11-12期,1993年第1-12期;《当前德国大学的汉学研究》,《书品》1993年第4期;《唐代藩镇行营制度考》,《中国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7月;《唐代的神策军》,《春史卞麟锡教授还历纪念唐史论丛》,(韩)庆北大丘图书,1995年5月;《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3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3期;《评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历史教学》1995年第2期;《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敦煌经卷小记》,《祝贺胡如雷教授七十寿辰中国古史论丛》,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评黄时鉴〈中西关系史年表〉》,《历史教学》,1995年第5期;《评孙继民著〈唐代行军制度研究〉》,《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关于剑桥大学中国学研究的若干说明》,《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3期;《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我在隋唐史园地》,《唐研究纵横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从外交译员到汉学教授——德国汉学家福兰阁传》,《国际汉学漫步》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MichaelQuirin, Liu Zhiji und das Chunqiu》,《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新发现锡乐巴档案中的华德铁路公司合同》,《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研究西方汉学史的意义》,《博导晚谈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ThomasThilo,Chang'an: Metropole Ostasiens und Weltstadt des Mittelalters583-TeilI:Die Standtanlage》,《唐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佛教与中古民众的宗教生活》,《中国历史上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台北,馨园文教基金会,1998年10月;《试论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意蕴及其衍生背景》(张国刚、王利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明清易代故事在西方的流传与影响》,《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北魏东阳王元太荣事迹疏证》,《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墓志所见唐代妇女生活探微》,《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唐代世俗家庭的宗教生活》,《中华文史论丛》1999年第3辑;《MusterkolonieKiaotschou: Die Expansion des Deutschen Reiches in China》,《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全唐文〉职官丛考》,《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唐代禁卫军考略》,《南开学报》1999年第6期;《本土化:重建中国社会形态理论的根本》,《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清末民初外国侨民在华生活的实录》,《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Geschichteder Chinesischen Studenten in Deuschland:1876-》,《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晚清的宝星制与锡乐巴档案中的宝星执照》,收入《郑天挺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0年6月;《敦煌文献与中古社会研究》,《光明日报》2000年6月23日“历史周刊”;《陈寅恪留德时期柏林的汉学与印度学--关于陈寅恪治学道路的若干背景知识》,收入《陈寅恪与20世纪的中国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德国大学历史专业与课程设置》,《历史教学》2001年第2期《试论社会史研究的学科结构》,《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二十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唐代家庭与家族关系的一个考察》,《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2001年6月;《唐代藩镇军事制度的几个问题》,《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文集》,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唐末藩镇的兼并》(张国刚、何灿浩),《庆祝何兹全教授九十诞辰纪念论文集》,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年9月;《西方理论与中国研究——从〈白银资本〉谈西方中国研究的几点看法》(张国刚、吴莉苇),《史学月刊》2002年第1期;《2001年唐代研究概述》,张国刚、夏炎,《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一辑,三秦出版社,2002年7月;《〈太平广记〉所见中古民众的佛教信仰》,《来新夏教授学术研讨会纪念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博古通今,涉笔成趣——读杨志玖先生的学术随笔》,《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16日;《隋唐佛教通俗文献与民间信仰》,《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从历史学20世纪的遗产谈21世纪的任务》,《南开学报》2002年6期;《评黄永年〈唐代史事考释〉等著作四种》,《唐研究》第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关于50年代中国史学的几点评价——重读杨志玖先生〈隋唐五代史纲要〉》,刊《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学刊》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纪念周一良先生》,收入周启锐编《载物集——周一良先生的学术与人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关于50年代中国史学的点滴认识——重读杨志玖先生〈隋唐五代史纲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从〈福田经变〉看唐代佛教的社会救助事业》,《史学集刊》2003年第2期;《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特点》,《光明日报》2003年8月5日;《佛教的世俗化与民间的佛教结社》,收入张国刚主编《中国中古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蒙元时代西方在华宗教修会》(张国刚、吴莉苇),《海交史研究》2003年第1期;《略论唐代学术史的时代特征》,《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雷海宗:一个学术史的解读》,《博览群书》2003年第7期;《礼仪之争对中国经籍西传的影响》(张国刚、吴莉苇),《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史”风流转——“中国古代史断代系列”书后》,《博览群书》2003年10期;《明清之际中欧贸易格局的演变》,《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著者寄言》,《博览群书》2003年第12期;《唐代中央军事决策与军队领导体制论略》,《南开学报》2004年第1期;《唐代男女婚嫁年龄考略》(张国刚、蒋爱花),《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明清传教士的当代中国史——以1618世纪在华耶稣会士作品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2期;《中古佛教戒律与家庭伦理》,收入《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略说》(于沛、王子今、张国刚、杨念群、杨奎松、沈志华、罗志田、茅海建、赵世瑜、徐蓝、桑兵、阎步克、彭小瑜、葛兆光、虞和平),《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东方论坛》2004年第6期;《道学起源的历史视野——读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博览群书》2005年第1期;《汉唐家法观念的演变》,《史学月刊》2005年第5期;《18世纪晚期欧洲对于中国的认识——欧洲进步观念的确立与中国形象的逆转》,《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耶稣会传教士与欧洲文明的东传——略述明清时期中国人的欧洲观》,《世界汉学》2005年第1期;《唐代家庭形态的复合型特征》,《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趣味与罗可可风格》,《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与20世纪中国学术史》,《河北学刊》2005年第5期;《18世纪晚期欧洲对于中国的认识》,《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关于唐朝的老人问题》,《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8日“史学”版;《历史学视野中的政治文化》(邓小南、田浩、阎步克、陈苏镇、葛兆光、李华瑞、黄宽重、张国刚),《读书》2005年第10期;《不只是异域风情》,《读书》2005年第11期;《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文史哲》2006年第1期,(摘登于《高校学报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唐宋变革”与历史分期》,《史学集刊》2006年第1期;《明清传教士关于中国政治的理想化描述》,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9辑,中华书局2006年3月,页317-325;《略论唐宋变革的时代特征》,《江汉论坛》2006年第2期;《我在〈学术月刊〉的发稿经历》,《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关于建设敦煌学知识库的若干建议》,郝春文主编:《敦煌学知识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页25;《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两头蛇”的行藏 读黄一农著〈两头蛇: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博览群书》2006年第7期;《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古法制研究〈唐代民事法律制度论稿〉序》,《博览群书》2006年第9期;《秦至清社会形态再认识笔谈》(冯天瑜、陈启云、张国刚、郑大华),《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多样性与统一性:中国历史分期的多元视角》,《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唐代寡居妇女的生活世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唐太宗的帝王之道》,《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年第9期;《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观念史》(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观念史》(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立家之道,闺室为重”——论唐代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关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如何撰写中国家庭史》,《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改革开放以来唐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史学月刊》2009年第1期;《唐代乡村基层组织及其演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西域研究》2010年第1期;《从礼容到礼教:中国中古士族家法的社会变迁》,《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 1、《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世界的启示》(原文为德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5期;。2、《儒家传统的历史命运和后现代意义》(原文为德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5期。1、2皆收入《东方文化议论集》下,季羡林主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3、《陶渊明与酒》(原文为德文),《葡萄酒与中国》(Wein und China),特里尔大学出版社,1994;收入《与中国作跨文化的对话》,中华书局,2000年10月。4、《变文之后的中国图画讲唱艺术及其外来影响》,(原文为英文),张国刚 陈海涛,《国际汉学》第6辑,大象出版社,2000年12月。5、《与中国作跨文化的对话》,[德]卜松山著,刘慧儒、张国刚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10月;增订本,2003年7月。

海交史研究投稿

基本的投稿过程就是将所撰写的文章或是纸质版或是电子版,发送到该家报社或者杂志期刊所标注的地址或者电子邮件地址,此类刊物的收稿信息会有相关的要求。不同的报纸或者杂志期刊都有不同的收稿标准,这个要投稿者自己去注意,同时,不同的投稿方式也会有不同的要求,一定要详细的阅读对方的收稿信息,才能保证自己的稿件不会石沉大海。

《中国海事》杂志是交通运输部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技术刊物,其宗旨是着眼促进“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洁”的目标,大力宣传国家海事政策法规,积极传播国内外海事重要信息,着力弘扬海事先进文化理念,认真探讨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工作,树立我国海事主管机关在国内外的良好形象,促进海事事业科学发展。 本刊立足海事,服务航运,公开发行六年以来,很快成为海事业界颇具影响力的品牌期刊。其发行面覆盖海事、航运、港口、造船、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国务院有关部委、地方人民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及国外,发行户数和发行量居同类期刊前列。我们将继续努力,以权威的特质、严谨的风格、丰富的内容为您提供一个全新的海事信息平台,与您共同打造海事界的精品期刊。主要栏目:特别报道: 策划重点选题、权威深度报道 名家访谈: 立足高端人士、畅谈经验观点专家视点: 解析热点问题、把脉海事发展 海事法苑: 研讨公约法规、明晰政策走向案例精选: 剖析案例真相、当引前车之鉴 管理研讨: 交流监管经验、探讨管理难点海事博览: 放眼世界海事、连接历史未来 海事资讯: 关注行业动态、传递海事信息欢迎订阅,欢迎垂询!联系方式: 地址: 天津市河西区解放南路369号 邮政编码: 300211 百度输入 中国海事杂志 会出现杂志社网站 你打开看一下 有相关投稿信息,这些加不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论文写的好、有创新就可以发表

交通技术,直接找这些期刊的官网~咨询编辑如何投稿就可以了

海交史研究杂志社

论文写的好、有创新就可以发表

1、《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1987年7月。2、《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12月。3、《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5月。4、《德国的汉学研究》,中华书局,1994年7月。5、《中西文明的碰撞》,华夏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6、《佛学与隋唐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7、《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8、《中国家庭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时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9、《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张国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10、《家庭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11、《中西交流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5月。12、《文明的对话:中西关系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1、《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张国刚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2、中国学术史(张国刚、乔治忠等著),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7月。3、《中西文化关系史》(张国刚、吴莉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2013年8月。4、《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张国刚,吴莉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1、《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编写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部分),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1月。2、《中国通史简明教程》(上)(编写隋唐五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3、《中国十僧道外传》(张国刚、高世瑜等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4、《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卷》(编委并撰写10万字辞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5、《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主编并主撰),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6、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7、《中国历史大事典》,隋唐五代主编并主撰,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8、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9、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中华书局,2001年5月。10、《中国历史·隋唐宋卷》(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总主编张岂之),47万字,第一主编并主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繁体字版,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7月。11、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4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12、《中国中古史论集》(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13、《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14、主编《中国家庭史》五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15、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5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8月。16、《家庭与社会》(清华史学译丛),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17、《新近海外中国社会史论文选译》(余新忠、张国刚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 《武则天废监军制辨误》,《南开学报》1980年第6期;《唐节度使始置年代考订》,《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1年第1期;《唐代监军制度考论》,《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2期;《读史札记》,《南开史学》1982年第2期;《藩镇割据与唐代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再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杨志玖、张国刚),《学术月刊》1982年第6期;《李世民》,《历史教学》1982年第7期;《唐代的官署钱与五代的台省礼钱》,《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2年第3期;《内容赡博 立论清新--读柳宗元传论》,《光明日报》1982年11月9日;《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3)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唐代官制法律辞条选释》,《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2年第4期;《肃代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关系》,《南开学报》1982年第6期;《唐代进奏院考略》,《文史》第18辑,中华书局1983年7月;《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历史研究》1983年第4期;《唐玄宗的道路》,《文史知识》1983年第8期;《唐代藩镇使府辟署制度》(杨志玖、张国刚),《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1期;《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研究讨论会综述》,《历史教学》1984年第2期;《试论唐代藩镇的类型划分与动乱特点——兼论河朔长期割据的原因》,《研究生论文选集》(中国历史分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一部有裨清史研究的学术专著--评价〈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顾真(冯尔康)、夏冬(张国刚),《清史研究通讯》1984年第2期;《中兴贤相裴度》,《文史知识》1984年第8期;《中华人物志》中华书局1986年7月;《关于唐代地主阶级的几个问题》(张国刚、叶振华),《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研究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9月;《一九八三年的隋唐五代史研究》(杨志玖、张国刚),《中国历史学年鉴》(1984)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隋书〉、两〈唐书〉“百(职)官志”校读拾零》,《南开学报》1985年第2期;《中国历代官制讲座(隋唐五代)》,《文史知识》1985年第6-9,11-12期连载;《〈新唐书〉“百官志”关于禁卫军的几点错误记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45期,中华书局,1985年9月1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史学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条件》,《光明日报》1986年3月19日;《“邸报”并非古代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年4月21日;《历史认识论纲》(刘泽华、张国刚),《文史哲》1986年第5期,后收入《历史研究方法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两份敦煌“进奏院状”文书的研究——论“邸报”非古代报纸》,《学术月刊》1986年第7期;《唐代藩镇的历史真相》,《文史知识》1986年第9期;《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认识》(刘泽华、张国刚),《世界历史》1986年第12期;《关于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天津日报》1987年2月3日;《略论史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张国刚、李治安),《历史教学》1987年第2期;《唐代藩镇进奉试析》,《文史》第28辑,中华书局1987年3月;《〈唐书〉校读偶拾》,《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1987年第2期;《关于唐代兵募制度的几个问题》,《南开学报》1988年第1期;《评张泽咸著〈唐五代赋役史草〉》(合作),《书品》1988年第2期;《试论唐代蕃兵的组织和作用》(杨志玖、张国刚),《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唐代阶官与职事官的阶官化》,《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3辑;《唐代藩镇军将职级考略》,《学术月刊》1989年第5期;《唐代府兵渊源与番役》,《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 ;《唐代藩镇的军事体制》,《晋阳学刊》1990年第4期;《唐代的健儿制》,《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4期;《唐代防丁考述》,台北,《大陆杂志》第83卷第2期,1991年;《唐代团结兵问题辨析》,《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府兵制》,《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I),1992年4月;《德国的汉学研究》(连载),《文史知识》1992年第11-12期,1993年第1-12期;《当前德国大学的汉学研究》,《书品》1993年第4期;《唐代藩镇行营制度考》,《中国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7月;《唐代的神策军》,《春史卞麟锡教授还历纪念唐史论丛》,(韩)庆北大丘图书,1995年5月;《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3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3期;《评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历史教学》1995年第2期;《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敦煌经卷小记》,《祝贺胡如雷教授七十寿辰中国古史论丛》,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评黄时鉴〈中西关系史年表〉》,《历史教学》,1995年第5期;《评孙继民著〈唐代行军制度研究〉》,《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关于剑桥大学中国学研究的若干说明》,《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3期;《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我在隋唐史园地》,《唐研究纵横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从外交译员到汉学教授——德国汉学家福兰阁传》,《国际汉学漫步》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MichaelQuirin, Liu Zhiji und das Chunqiu》,《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新发现锡乐巴档案中的华德铁路公司合同》,《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研究西方汉学史的意义》,《博导晚谈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ThomasThilo,Chang'an: Metropole Ostasiens und Weltstadt des Mittelalters583-TeilI:Die Standtanlage》,《唐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佛教与中古民众的宗教生活》,《中国历史上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台北,馨园文教基金会,1998年10月;《试论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意蕴及其衍生背景》(张国刚、王利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明清易代故事在西方的流传与影响》,《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北魏东阳王元太荣事迹疏证》,《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墓志所见唐代妇女生活探微》,《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唐代世俗家庭的宗教生活》,《中华文史论丛》1999年第3辑;《MusterkolonieKiaotschou: Die Expansion des Deutschen Reiches in China》,《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全唐文〉职官丛考》,《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唐代禁卫军考略》,《南开学报》1999年第6期;《本土化:重建中国社会形态理论的根本》,《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清末民初外国侨民在华生活的实录》,《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Geschichteder Chinesischen Studenten in Deuschland:1876-》,《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晚清的宝星制与锡乐巴档案中的宝星执照》,收入《郑天挺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0年6月;《敦煌文献与中古社会研究》,《光明日报》2000年6月23日“历史周刊”;《陈寅恪留德时期柏林的汉学与印度学--关于陈寅恪治学道路的若干背景知识》,收入《陈寅恪与20世纪的中国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德国大学历史专业与课程设置》,《历史教学》2001年第2期《试论社会史研究的学科结构》,《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二十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唐代家庭与家族关系的一个考察》,《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2001年6月;《唐代藩镇军事制度的几个问题》,《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文集》,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唐末藩镇的兼并》(张国刚、何灿浩),《庆祝何兹全教授九十诞辰纪念论文集》,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年9月;《西方理论与中国研究——从〈白银资本〉谈西方中国研究的几点看法》(张国刚、吴莉苇),《史学月刊》2002年第1期;《2001年唐代研究概述》,张国刚、夏炎,《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一辑,三秦出版社,2002年7月;《〈太平广记〉所见中古民众的佛教信仰》,《来新夏教授学术研讨会纪念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博古通今,涉笔成趣——读杨志玖先生的学术随笔》,《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16日;《隋唐佛教通俗文献与民间信仰》,《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从历史学20世纪的遗产谈21世纪的任务》,《南开学报》2002年6期;《评黄永年〈唐代史事考释〉等著作四种》,《唐研究》第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关于50年代中国史学的几点评价——重读杨志玖先生〈隋唐五代史纲要〉》,刊《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学刊》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纪念周一良先生》,收入周启锐编《载物集——周一良先生的学术与人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关于50年代中国史学的点滴认识——重读杨志玖先生〈隋唐五代史纲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从〈福田经变〉看唐代佛教的社会救助事业》,《史学集刊》2003年第2期;《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特点》,《光明日报》2003年8月5日;《佛教的世俗化与民间的佛教结社》,收入张国刚主编《中国中古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蒙元时代西方在华宗教修会》(张国刚、吴莉苇),《海交史研究》2003年第1期;《略论唐代学术史的时代特征》,《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雷海宗:一个学术史的解读》,《博览群书》2003年第7期;《礼仪之争对中国经籍西传的影响》(张国刚、吴莉苇),《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史”风流转——“中国古代史断代系列”书后》,《博览群书》2003年10期;《明清之际中欧贸易格局的演变》,《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著者寄言》,《博览群书》2003年第12期;《唐代中央军事决策与军队领导体制论略》,《南开学报》2004年第1期;《唐代男女婚嫁年龄考略》(张国刚、蒋爱花),《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明清传教士的当代中国史——以1618世纪在华耶稣会士作品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2期;《中古佛教戒律与家庭伦理》,收入《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略说》(于沛、王子今、张国刚、杨念群、杨奎松、沈志华、罗志田、茅海建、赵世瑜、徐蓝、桑兵、阎步克、彭小瑜、葛兆光、虞和平),《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东方论坛》2004年第6期;《道学起源的历史视野——读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博览群书》2005年第1期;《汉唐家法观念的演变》,《史学月刊》2005年第5期;《18世纪晚期欧洲对于中国的认识——欧洲进步观念的确立与中国形象的逆转》,《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耶稣会传教士与欧洲文明的东传——略述明清时期中国人的欧洲观》,《世界汉学》2005年第1期;《唐代家庭形态的复合型特征》,《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趣味与罗可可风格》,《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与20世纪中国学术史》,《河北学刊》2005年第5期;《18世纪晚期欧洲对于中国的认识》,《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关于唐朝的老人问题》,《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8日“史学”版;《历史学视野中的政治文化》(邓小南、田浩、阎步克、陈苏镇、葛兆光、李华瑞、黄宽重、张国刚),《读书》2005年第10期;《不只是异域风情》,《读书》2005年第11期;《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文史哲》2006年第1期,(摘登于《高校学报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唐宋变革”与历史分期》,《史学集刊》2006年第1期;《明清传教士关于中国政治的理想化描述》,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9辑,中华书局2006年3月,页317-325;《略论唐宋变革的时代特征》,《江汉论坛》2006年第2期;《我在〈学术月刊〉的发稿经历》,《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关于建设敦煌学知识库的若干建议》,郝春文主编:《敦煌学知识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页25;《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两头蛇”的行藏 读黄一农著〈两头蛇: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博览群书》2006年第7期;《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古法制研究〈唐代民事法律制度论稿〉序》,《博览群书》2006年第9期;《秦至清社会形态再认识笔谈》(冯天瑜、陈启云、张国刚、郑大华),《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多样性与统一性:中国历史分期的多元视角》,《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唐代寡居妇女的生活世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唐太宗的帝王之道》,《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年第9期;《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观念史》(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观念史》(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立家之道,闺室为重”——论唐代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关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如何撰写中国家庭史》,《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改革开放以来唐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史学月刊》2009年第1期;《唐代乡村基层组织及其演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西域研究》2010年第1期;《从礼容到礼教:中国中古士族家法的社会变迁》,《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 1、《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世界的启示》(原文为德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5期;。2、《儒家传统的历史命运和后现代意义》(原文为德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5期。1、2皆收入《东方文化议论集》下,季羡林主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3、《陶渊明与酒》(原文为德文),《葡萄酒与中国》(Wein und China),特里尔大学出版社,1994;收入《与中国作跨文化的对话》,中华书局,2000年10月。4、《变文之后的中国图画讲唱艺术及其外来影响》,(原文为英文),张国刚 陈海涛,《国际汉学》第6辑,大象出版社,2000年12月。5、《与中国作跨文化的对话》,[德]卜松山著,刘慧儒、张国刚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10月;增订本,2003年7月。

交通技术,直接找这些期刊的官网~咨询编辑如何投稿就可以了

《奥兰治·威廉的宗教政策与尼德兰革命》,载《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2期;《论尼德兰革命的外交政策》,载《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翻译不宜削足适履》,载《中国翻译》1990年第3期;《发展研究生教育要与社会实际需求相适应》,载《光明日报》(1989年4月21日);《就殷人航渡美洲问题与房仲甫先生商榷》,载《拉丁美洲研究》1992年第6期;《大地的形状、大小与地理大发现》,载《四川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商代的造船航海能力与殷人航渡美洲》,载《大自然探索》1993年第4期;《地理大发现在自然地理学方面的意义》,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年第2期;《宗教改革若干重要术语的考析和翻译》,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期;《源远流长,枯木逢春的希伯来语》,载《语文建设》1994年第1期;《马可·波罗与地理大发现》,载《世界历史》1994年第4期;《就中外封建社会的长短与何兆武商榷》,载《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3期;《以色列、伊拉克孰强孰弱》,载《西亚非洲》1995年第2期。以上是提副教授以前的主要论文。之后至今,又发表了100多篇论文。所撰论文常被《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文科学报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转载。历年来的论文目录(迄2004年4月)001约翰·古登堡——欧洲的毕升,《历史教学》1983年11期;002齐奥尔柯夫斯基——宇航之父 ,《人物》1987年3期;003奥兰治·威廉的宗教政策和尼德兰革命,《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2期;004发展研究生教育要与社会实际需求相适应,《光明日报》1989年4月19日;005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亟待调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0年1期006翻译不应削足适履,《中国翻译》1990年3期;007尼德兰革命的外交政策 ,《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3期;008高教专业设置、培养层次与国家人口,《高教研究》1990年2期;009腿部残疾者用自助行立杖之定名,《语文建设》1992年7期;010如何理解和翻译外国漫画 ,《中国翻译》1992年5期;011从石锚辨“殷人航渡美洲 ”,《文史杂志》1992年6期;012“地理大发现”简论,《世界近代史研究》,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013大地的形状、大小与地理大发现 ,《四川大学学报》1992年4期;014缺乏历史依据的推断——就“殷人航渡美洲”问题与房仲甫先生商榷 ,《拉丁美洲研究》1992年6期;015宗教改革若干重要用语的考析和翻译,《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1期;016《马可·波罗游记》在地理学和地理大发现方面的意义,《天府新论》1993年3期;017地理大发现在自然地理学方面的意义,《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年2期;018中世纪阿拉伯对地球学说的贡献,《阿拉伯世界》1993年2期;019社会科学与重奖,《学习与思考》1993年6期;020意大利的科技史研究,《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7期;021商代的造船航海能力与殷人航渡美洲,《大自然探索》1993年4期;022《真理报》沧桑,《四川新闻出版》1993年4期;023源远流长枯木逢春的希伯来语,《语文建设》1994年2期;024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是假问题吗 ,《学术论丛》1994年3期;025马可·波罗与地理大发现 ,《世界历史》1994年4期;026就中外封建社会的长短问题与何兆武先生商榷,《 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3期;027“犹太”民族的译名应改一改,《西亚非洲资料》1994年1期;028一位不懂外语的大翻译家,《中外文化交流 》1995年1期;029以色列伊拉克孰强孰弱?《西亚非洲》1995年1期;030An Attempt to Clear up a Chaotic Realm in Historical Studies( 汉译英),《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 巴蜀书社1995年;031寻找南大陆的人们,《海洋世界》1995年12期;032《山海经》与原始社会研究,《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2期;033关于殷人航渡美洲问题的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2期;034否定“地理大发现”之否定,《四川大学学报》1996年2期;035“法显航渡美洲”说批判,《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1期;036马可·波罗对自然地理学和矿物学的贡献,《地理研究》1996年2期;037农业起源的农神说和单中心说商兑,《中国农史》1996年2期;038从自然地理学辨《山海经》的地域范围,《大自然探索》1996年3期;039《马可·波罗游记》对地理学和地质学的贡献,《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年4期;040论所谓“法显航渡美洲”说,《世界历史》1997年2期;041评“法显航渡美洲”说的理论和方法,《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2期;042马吉多维奇和他的《地理发现史纲》,《世界中世纪史新探》,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043美洲地名由来与郑和远航,《郑和研究》1997年2期;044漫谈各国军衔及相应翻译,《文史杂志》1997年4期;045近现代世界通用语刍议,《天府新论》1997年4期;046法显乘船的国籍、数量、成员和航经的海区,《中国史研究》1997年3期;047法显时代印尼爪哇流行的宗教,《宗教学研究》1997年3期;048勤劳的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西亚非洲资料》1997年2期;049论《山海经》非世界地理书,《成都大学学报》1998年1期;050论大航海时代及其四个阶段,《海交史研究》1998年2期;051《世界历史》与我对地理大发现的研究,《世界历史》1998年6期;052千纪、世纪、年代问题,《文史杂志》1999年1期;053论大航海时代及其四个阶段。《海交史研究》1998年2期;054二十年来对哥伦布、麦哲伦的研究述评,《郑和研究》1999年1期;055犹太民族和犹太人杰散论,《世界民族》1999年1期;056《奥赛罗》(编译、缩写),《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全集·悲剧卷》,重庆出版社1998年;057论远东第一富商哈同,《文史精华》1999年6期;058大陆桥刍释,《丝绸之路》1999年4期;059关于中国海空武装力量建设的思考,香港《大公报》1999年8月25日;060Preface of Leung Ka--Keung , Content of Dai Yuan's Rhythm of Ink, Titles of her works(汉译英),《戴媛墨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061古代中国人足迹和地理知识的北至,《历史研究》1999年6期;062杨耀坤教授的生平事迹暨学术成就,《校友通讯》2000年总7期;063论古代中世纪的世界通用语,《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1期;064元朝北疆范围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1期;065关于中世纪中西航海史的若干问题,《海交史研究》2000年2期;066论导致北魏灭佛的直接原因暨罪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12期;067吃蜘蛛与食鸟卵,《民俗研究》2000年4期;068中西语言文字优劣比较,《文明比较研究》2000年2期;069大陆桥经济带与西部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070葡人开辟欧印新航路辨正,《安徽史学》2001年2期;071明末清初俄使出访中国初探,《清史研究》2001年1期;072论后周世宗限佛,台湾《中国文化月刊》2001年4期;073论美洲粮食作物的传播,《中国农史》2001年3期;074关于论文一稿两投的学术规范,《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年4期;075后周世宗是否崇道辨析,《宋代文化研究》第十辑,线装书局2001年;076中国现阶段不宜发展航母,香港《广角镜》2001年11期;077欧印新航路开辟的意义、人选、时间和利润,《南亚研究季刊》2001年4期;078周宋之际的户数,《中国史研究》2002年1期;079论北周武帝废佛的作用和意义,《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3期;080关于籍贯问题,《东方研究》第1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4月;081吃蜘蛛与食鸟卵考,《中国农业考古》2002年1期;082是教授就应该给本科生上课,《科学时报》2002年6月6日“大学周刊”;083天花的起源、传布、危害和防治,《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4期;084论三武一宗之继代者的逐步复佛,台湾《普门学报》2002年6期;085我国的陆地边界究竟有多长,《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年11期;086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流学风,《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087交响音乐民族化中国化的一块里程碑,《郑和研究》2003年1期;088也谈中国大学评价,《社会科学报》2003年5月22日6版;089籍贯、祖居地、出生地,《辞书研究》20003年4期;090是“萨斯”还是“非典”,《科技术语研究》2003年2期;091后周世宗文明限佛析论,《文史哲》2003年4期;092“小康”涵义的嬗变,《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增刊;093应当怎样评价地理大发现的主要代表人物,《睦邻友好的使者——郑和》,海潮出版社2003年出版;094二议“海龟”,《社会科学报》2004年1月8日5版;095论佛教对汉语文字词汇的影响,《成都大学学报》2004年2期;096试析南方为什么不灭佛,《宗教学研究》2004年1期;097梅毒的全球化和人类与之的斗争,《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2期;098论美洲花生、葵花的传播和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农业考古》2004年1期;099《地理大发现研究》评论与杂说,《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2期;100金字塔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论它与《山海经》有何关系,《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2期;101北周禁佛特点初探,《佛学研究》2004年刊;102应当规范和限制人名用字,《中华读书报》2004年3月17日8版;103下西洋与中国动物学知识的长进,《海交史研究》2004年1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