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民族魂编辑部简介

发布时间:

民族魂编辑部简介

1936年10月,邹韬奋先生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发表演讲,只有一句话:“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邹韬奋用这一句话,表达了鲁迅先生的精神:鲁迅一生在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在宗法专制的旧中国,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流言诬陷诽谤,他始终巍然挺立,表现出大无畏的坚韧不屈的抗争精神。邹韬奋(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原名恩润,笔名“韬奋”取意“韬光养晦”和“奋斗”,中国记者、出版家。生于福建永安,先后就读于福州工业大学、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南洋公学中院,1919年由南洋公学上院机电工程科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1922年受黄炎培之聘,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加入中华职业教育社,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和编译《职业教育丛书》。1936年11月22日被捕,即“七君子事件”,1937年7月31日获释。1944年7月24日因癌症病逝。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后改为豫亭,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编辑本段]鲁迅简介 鲁迅(25—19),原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编辑本段]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已经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原则。 鲁迅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所描写的鲁镇等江南水乡、三味书屋等风土人情还不够熟悉,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深化,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就会不断从中生发出来。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3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 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生前,他立下遗言:“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 其中《故乡》、《风筝》、《孔已己》《诗二首》选进二期课改教材初二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雪》《藤野先生》《社戏》等都被选入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 1918年起,先后发表《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编辑本段]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清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青年鲁迅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后任内阁中书。 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因肺结核而死。 母亲:鲁瑞(1858~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三女,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近郊安桥头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家庭: 在绍兴,周家算得上一门望族,做官经商且都不说,单是人丁的繁衍,就相当可观,所以到鲁迅出世的时候,周家已经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是大户了。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 钦点"翰林"的横匾,正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长途的起点,就设在这样一处似乎距乐园相当近便的地方。 这就使鲁迅获得了一系列穷家小户的孩子所无法享受的条件。家里四五十亩水田,就是周介孚不从北京汇一文钱回来,日常生计总是绰绰有余,足以将贫困从他身边赶得远远的。周家是讲究读书的,周介孚甚至有过让儿孙一起考取翰林,在门上悬挂着“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额的雄心,那种书香人家的气氛,自然相当浓厚,鲁迅家中有两只大书箱,从《十三经注疏》和《四史》,到《王阳明全集》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从《古文析义》和《唐诗叩弹集》,到科举专用的《经策统纂》,甚至《三国演义》和《封神榜》那样的小说,都挤挤地堆在其中,不但自己家里有书,众多亲戚本家 中,不少人也藏书甚丰,而且不单是那些枯燥难懂的正经书,更有许多使小孩子非常喜 欢的好玩的书,从画着插图的《花镜》,到描写少男少女的《红楼梦》,几乎什么都有。 一次,一位亲戚甚至允许鲁迅到一间堆满杂书的小屋于里自由翻拣,他推开那房门的一刹那间,脸上的表情会是多么惊喜!从六岁开始,鲁迅就开蒙读书,先是随本家亲戚学,后来又被送到绍兴城内最有名的一家三味书屋去读经书,《论语》、《孟子》……甚至连古旧难懂的训诂书《尔雅直音》,也在塾师的指导下读了一遍。自然,要他自己说, 一定不觉得这样读书有什么快乐,但是,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有博学的老师指点,能够日日读书,还能用压岁钱自己买喜欢的书来读,这实在是那个时代的小孩子能够享受的最好的条件了。 鲁迅全集 中国是个讲究父权的国家,独钟那种粗暴专横,将子女认为私产的父母。你就是生在再富裕的家庭里,倘遇上这样的父母,你的童年仍然会被糟蹋得暗淡无光。鲁迅的运气如何呢?周介孚虽然脾气暴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却显 得相当开通。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总是直接就读四书五经,叫一个六岁的孩子天 天去念"学而时习之",他会多么痛苦?周介孚却不这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略》开始,然后是《诗经》,再然后是《西游记》,都是选小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书。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那些比较浅直的诗,然后再读李白和杜甫,这就大大减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祖母更是特别疼爱他,每每在夏天的夜晚,让鲁迅躺在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摇着芭蕉扇,在习习的凉风中给他讲故事,什么猫是老虎的师父啦,什么许仙救白蛇啦,鲁迅直到晚年,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兴味和惬意。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神态一本正经,却比祖父更为温和。他家教虽严,却从不打小孩子。鲁迅在《朝花夕拾》的那一篇《五猖会》中,记过他一件事,就是在小鲁迅那样快乐的时刻,偏偏逼他去背书。可实际上,周伯宜平时对儿子们的读书,监督得并不紧。在日常管教上,更常常很宽容。 有一次鲁迅和弟弟偷偷买回来一本《花经》,被周伯宜发现了,他们又害怕又绝望,因 为这是属于闲书,一般人家都不许小孩子看的:"糟了,这下子肯定要没收了!"谁料周伯宜翻了几页,一声不响地还给了他们,使他们喜出望外,从此放心大胆地买闲书,再不用提心吊胆,像做贼似的。至于母亲鲁瑞,对他的挚爱就更不必说了,几个孩子当 中,她最喜欢的就是鲁迅。从人情来讲,父母总是爱子女的,可由于中国人祖传的陋习,这种父母之爱竟常常会演化成对幼小心灵的严酷的摧残。当然不能说鲁迅就没有遭过这 样的摧残,他后来会写《五猖会》,就说明内心也有深刻的伤痕。但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至少在童年,他经常都是沐浴在温和宽厚的长辈之爱中。鲁迅曾在《野草》中写了一篇关于他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这篇文章叫《风筝》,初中七年级上册有选这篇文章。[编辑本段]周海婴眼中的鲁迅与许广平 鲁迅一家人或许是由于政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社会需要的鲁迅。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我后来也问过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没有看见过我爸爸发脾气的样子?”他说从来没有。在我眼里,母亲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包含着两种:一种是学生对老师的崇敬,还有一种是夫妻之间的爱护、帮助。我母亲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父亲做了很多事情,抄稿、寄信、包装等等。母亲喊父亲什么,我不记得了,记忆中也没有她老远喊父亲的印象,只是有事就走到父亲面前,询问他喝不喝水,或者告之该量体温了、该吃药了,是一种自然的平视的状态。 母亲是父亲的一片绿叶,为父亲做了很多工作,母亲当年也是一位有才华的女性。母亲告诉我,她后来也跟父亲提到过,想出去工作;父亲听到后,把笔放下叹了口气:“那你出去我又要过我原来的生活了……”于是母亲放弃了原来的想法。我想鲁迅最后十年能创造出那么多的传世作品,当中也有母亲的牺牲。虽然希望出去教书的母亲心情也很矛盾,但她觉得用自己的牺牲换来父亲创作的高峰,一切付出是值得的。 鲁迅相貌普通,浓眉大眼,眼神透有几分深邃。浓八字胡,头发整齐肃起,颇为沧桑。脸型方正,幽默。照片上的鲁迅多很严肃,但实际鲁迅很爱笑,有时笑起来烟斗都拿不住。[编辑本段]鲁迅名言

人物姓名:鲁迅 (1881~1936) 人物国别:中国 作家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笔名“鲁迅”,浙江绍兴人。 鲁迅1898年进南京水师学堂,次年转入铁路矿物学堂。1902年到日本仙台学医。1906年弃医从文,在东京参加光复会。其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1909年夏回国,在杭州、绍兴任教,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北京政府教育部佥事等职。 1918年初,鲁迅加入《新青年》杂志编辑部,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0年,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兼课。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 1918年至1926年间,鲁迅先后支持和组织了语丝社和未名社等文学团体,出版《语丝》等刊物,主编《国民新报》的文艺副刊,并相继出版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八种文集。 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运动,被北京政府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广州,后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同年10月定居上海,研究翻译马克思文艺理论,先后编辑了《萌芽》等多种刊物,并提倡新兴木刻艺术。从1928年起,陆续组织参加革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因而遭到国民党政府通缉。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 “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民族魂编辑部

吴岳秋,男,字“声宇”, 号“万荷堂” ,1956年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市,岭南画派画家。1992年毕业于天津神州书画学院,是岭南画派著名画家刘春草唯一弟子。2011年出版《吴岳秋画集》,同年其作品与恩师刘春草在北京政协礼堂连展;2012年由岭南出版社出版《刘春草、吴岳秋师生画集》;2013年1月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举办“刘春草、吴岳秋师生画展”。1作品《木棉》、《荷花》由中国邮政明信片全国发行,作品《出污泥而不染》2013年荣获澳门首届国际荷花展二等奖。2014年参加中澳投资重庆临空旅游文化商贸合作论坛,中方将其作品《松青峻岭通云气》赠与澳方收藏;2015年其国画作品《木棉花图》在深圳被第68届联合国联大主席约翰·威廉·阿什收藏;2015年5月个人画展在意大利米兰国际艺术中心举办受到中国驻米兰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国画作品《孔雀图》被圣马力诺总统姜·弗朗哥·泰伦齐收藏;国画作品《鱼鹰图》被意中基金会总理事Luini AIcide收藏。

1936年10月,邹韬奋先生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发表演讲,只有一句话:“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邹韬奋用这一句话,表达了鲁迅先生的精神:鲁迅一生在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在宗法专制的旧中国,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流言诬陷诽谤,他始终巍然挺立,表现出大无畏的坚韧不屈的抗争精神。邹韬奋(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原名恩润,笔名“韬奋”取意“韬光养晦”和“奋斗”,中国记者、出版家。生于福建永安,先后就读于福州工业大学、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南洋公学中院,1919年由南洋公学上院机电工程科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1922年受黄炎培之聘,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加入中华职业教育社,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和编译《职业教育丛书》。1936年11月22日被捕,即“七君子事件”,1937年7月31日获释。1944年7月24日因癌症病逝。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后改为豫亭,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彷徨> <呐喊>等写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木棉花开天下红 ----岭南画家吴岳秋的中国画 ——陈瑞林丁酉盛夏写于清华园南国广东,气候温润,物产丰盈,美好环境培育出众多优秀的画家,创造了众多优秀的作品。人称“岭南画派”的画家群体,影响深远,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发扬光大。吴岳秋是众多岭南画家当中的一位,以描绘岭南风物见长,作品气势豪放,色彩明丽,颇有特色。吴岳秋来自潮汕之乡,家乡乃粤东古镇、著名侨乡,风景绮丽,文化深厚,享有“潮汕明珠”之美誉。吴岳秋接受家乡佳山好水的滋养,得益当地历史文化的熏染,喜好书画,勤学苦练,从舞台美术入手,初步掌握了绘画的技法。师从岭南画派画家刘春草,是吴岳秋艺术道路的重大转折,进入岭南画派画家的队伍,绘画技艺得到极大提升,为后来的中国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春草是岭南画派第一代画家陈树人的弟子,他承继岭南画派贵创造、师造化、合中西、融雅俗的传统,又“自有我在”,作品墨色浓重、气势雄强、生命旺盛、独具特色。刘春草长期旅居海外,晚年回国定居。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刘春草的画作《月是故乡明》,抒发画家的故园之思与爱国情怀。人民大会堂另收藏刘春草的巨幅画作《天下第一峰》,山川气势雄浑,意境开阔,表现吞吐大荒的中华民族浩然正气,感人肺腑,动人心魄。吴岳秋深受老师大笔挥洒、纵横涂抹、直抒心臆画风的影响,他牢记老师“师造化,得心源”的教导,在努力练习画技画艺的同时,注重对物写生,以形传神;注重充实自身学识,砥砺自身修养,大胆写意,以粗笔浓墨为骨,赋以重彩,笔、墨、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近年吴岳秋的绘画艺术勇猛精进,佳作迭出,获取了民众的赞赏,受到了社会的重视。2011年吴岳秋的作品参加刘春草画展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展出;2012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刘春草吴岳秋师生画集》;2013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刘春草、吴岳秋师生画展”;2015年吴岳秋画展在意大利米兰国际艺术中心举行。在国内外举办展览的同时,吴岳秋的绘画作品被广泛收藏。旅欧展出期间,圣马力诺总统收藏了吴岳秋的绘画作品《孔雀图》,显示西方社会对吴岳秋绘画艺术的肯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历数十年努力奋斗艰苦磨砺寂寞无闻,画家在近花甲之年终于迎来艺术的春天。中国画创作注重绘画材料的使用,历代名家对笔墨纸色有着不同的要求和选择,对于笔墨纸色不同的要求和选择,与当时的材料、工具、技术有关,更与画家的艺术观念与审美趣味有关。对笔墨纸色不同的要求和选择,影响了画家的艺术风格和作品的艺术面貌。吴岳秋的绘画作品之所以具有特色,与画家的用色有着很大的关系。千年传统的中国画色料,特别注重天然矿物颜料的应用。石绿、石青、朱砂、朱磦等矿物颜料采天地之精华,流光溢彩,沉着稳定,永不退色,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呈现典雅大方的气度。古代画家深知画材的重要,往往不假手他人,自己动手选择矿石,自己动手制作颜料,如常用的石绿,取材於绿松石。常用的深蓝、天蓝,来自孔雀石矿物。使用矿物制作颜料,因矿物常带杂质,必须打碎过筛,然后清水过滤除去杂质,再将矿物色末倒进乳钵之中,撹拌与胶水比例配制研磨。为充分互相混合,要加温水促进颜料粉末与胶水融合,沉淀后将水倒尽,杂质一并与水倒掉,此谓之漂胶。画家自己动手选择矿石,自己动手制作颜料,其绘画效果是采用机器制作、化学成分的中国画颜料所无法比拟的。吴岳秋牢记老师刘春草的教导,不采用市场购买、使用方便、效果不佳的中国画颜料,从而使自己的画作光彩照人、非同凡响。中国画以“气韵生动”为艺术创作的要求。“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中国画不只是再现物象的外形,更要表现物象内在的精神,表现画家的思想情绪人格理想。中国画追求外美与内美、再现与表现的结合,讲究生气盎然韵律节奏,构建出生生不息活泼流动的生命世界。南国广东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使岭南绘画具有传统深厚的中原绘画、尤其是明清文人绘画欠缺的坚韧雄强、活泼热烈、文质相兼、雅俗共赏的特色。吴岳秋的中国画笔墨豪纵、色彩鲜明、用水淋漓痛快、晕染柔和匀净,构成了饱满酣畅、直抒胸臆、生气磅礴、大俗即雅的现代绘画新面目。吴岳秋擅画木棉树。木棉人称“英雄树”,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的落叶乔木,树形高大,枝干舒展,魁梧雄壮。劲挺枝头繁花竞放,如熊熊火炬。古人描述木棉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至夜光景欲燃”。生机蓬勃、充满阳刚之美的木棉树是岭南民众朴实坚强、豪放奋发性格的象征,也是吴岳秋中国画艺术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木棉花开天下红”,画家吴岳秋在大量的写生基础上进行创作,极其概括地画出木棉树的外形,以笔墨色画出英雄树的神韵,抒发出画家的万丈豪情。吴岳秋是来自民间的画家,他与民间艺术、民间技艺有着天然的联系。近年他不辞辛劳,多次往返广东江西,深入窑口,与民间工匠精诚合作探讨交流。烧制瓷都景德镇第一大瓷板画《木棉》,整幅完成,为避免风险,烧制过程不受影响,整窑专烧这一块。画家吴岳秋将雄健热烈的岭南画风注入入景德镇的瓷板画创作当中,为深受清代绘画影响的瓷板画创作带来了新的现代的艺术活力。画家吴岳秋为人谦和,率真朴实,能得恩师之衣钵,传岭南之艺脉,实缘自他与乃师性格为人的相近,缘自他可贵的内在人格精神。吴岳秋深知艺无止境、勤能补拙的道理,需要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态度,不断努力探索攀登,生也有涯,艺也无涯,未来的路还很长,时刻不敢懈怠与停歇。笔墨造型、经营布局是画家吴岳秋正在努力精益求精之处,尽精微,致广大,集细流以成江河,集圭步以成千里,是画家吴岳秋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于吴岳秋中国画艺术的光辉未来,我寄予极大的希望。 ——陈瑞林丁酉盛夏写于清华园陈瑞林,男, 1944年出生于湖南,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专业,历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史论系副主任、院图书馆副馆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机关刊物《美术》杂志编委、《美术》杂志主编助理、编辑部负责人、《装饰》杂志编委等,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退休)。曾以国际交流学者的身份,任教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史系。曾主持和参与清华大学、教育部、国家艺术基金以及澳门艺术博物馆、岭南画派纪念馆科研项目。出版《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 》(合著)、《当代中国油画》、《东西方美术的交流》(译著)、《20世纪装饰艺术》、《俄罗斯先锋派艺术》(合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20世纪中国艺术》(合著)、《中国现代美术史教程》、《回首向来萧瑟处-陈瑞林艺术史论集》等著作,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是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史学者。

编辑部部门简介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负责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市场调研,选题开发,选题列选,选题报批,约稿,出版合同,审稿,成本开支估算,发稿,审读校样,签发付印样,审读样书,结算稿费等事务。编辑部力量的强弱,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媒体和出版物的质量,甚至影响到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兴衰。因此,编辑部既是贯彻本社出版方针、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关键部门,也是培养有专业特长的编辑人员的培训部门。

编辑部就是一个大家庭,主编和小编们负责写书给大家看。编辑部就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地方。

就是杜泽杂志的市场调研 审稿等

(总编办公室)编辑部是全社图书和地图编辑业务的组织、管理、协调和实施部门,由总编室、终审室、质检室和法律、经管、外语、文史、综合、理工、计算机、基础教育八个图书事业部组成。总编室在社长、总编领导下负责处理编辑部日常工作。总编室主任:游经海 副主任:解云琳总编室:终审室:质检室:法律图书事业部:经管图书事业部:外语图书事业部:武汉大学出版社46综合图书事业部:文史图书事业部:理工图书事业部:计算机图书事业问部:基础教育图书事业部:地图出版部:对外版权工作部:

编辑部的简介

主要描述广播站编辑部的主要工作职责即可。编辑部作为校广播站下设的四大部之一,主要负责节目的编辑和创作,在广播站的日常工作中起着最基础的作用。编辑节目共分为时尚、生活、文学、体育、综合和音乐六个频道,每个频道又下设若干节目,涉及面广泛,形式多样。编辑除负责日常稿件外,还参与军训,运动会等活动稿件的创作和审批工作,是广播站的中坚力量。职责:对广播站的节目进行统一的调查,制作好广播节目表,及时指导部内人员播音和编稿,定时听取下属对播音,编辑情况的汇报,对每学年本部的评先工作进行计划安排。我国有线广播的基层组织。是广播电台的辅助和补充。县_区_乡以及机关_部队_学校等一般均有设置。某些中_小城市也有广播站。它除有选择地转播各地广播电台节目外,还可根据本地区_本部门的特点,灵活地安排节目,迅速_及时地播送消息。

北京漫动天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动漫类书刊杂志制作及动漫广告制作的文化传媒公司,业务以平面和网络媒体相结合,旗下拥有《看动漫》、《轻文学》、《萌动漫》、《菠萝志》、《听动漫》、《画动漫》、《东方季刊project》、《初音季刊vocaloid5》、《口袋迷》、《火影迷》、《海贼迷》、《柯南迷》、《绝对领域》、《X动漫》13种动漫影音流行资讯光盘志及多种动漫典藏专辑系列,以“最IN最潮动漫fans必备刊物”定位,旨在为中国动漫迷们全力打造一个专业、前沿、内容丰富、视角独特的动漫影音资讯平台,深受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动漫爱好者的喜爱与拥戴。看动漫编辑部作为北京漫动天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旗下实力雄厚、专业性强的杂志制作班底,一直致力于为喜爱动漫文化的读者们提供最为时尚流行、报道全面迅速的动漫资讯,让对动漫有爱的fan们第一时间获得最满意的动漫资讯,看到最精致的影音画面,为广大读者营造一个只属于动漫Fans的动漫天地。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简介

编辑部联系方式 总编办公室 电话:(010)65252965 E-mail:zbs@rw- 当代文学第一编辑室 电话:(010)65251852 E-mail:dangdai@rw- 当代文学第二编辑室 电话:(010)65283501 E-mail:dangdai@rw- 外国文学第一编辑室 电话:(010)65252127 E-mail:waiyi@rw- 外国文学第二编辑室 电话:(010)65120274 E-mail:waier@rw- 现代文学编辑室 电话:(010)65250342 E-mail:xiandai@rw- 古典文学编辑室 电话:(010)65253264 E-mail:gudian@rw- 少儿读物编辑室 电话:(010)65287392 E-mail:shaoer@rw- 教材出版中心 电话:(010)65229964 E-mail:jiaocai@rw- 文化读物编辑室 电话:(010)65229945 E-mail:wenhua@rw- 《中华散文》编辑部 电话:(010)65287395 E-mail:zhsw@rw- 《当代》编辑部 电话:(010)65234442 E-mail:dangdai@rw- 《新文学史料》编辑部 电话:(010)65252161 E-mail:xwxsl@rw- 《中华文学选刊》编辑部 电话:(010)65255349 E-mail:zhwxxk@rw- 《文学故事报》编辑部 电话:(010)65252989 E-mail:wxgsb@rw- 发行部联系方式 全国片区业务联系名单 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部(北京朝内大街166号 100075) 传真(自动): 65596873 邮箱:faxing@rw- 李春凯(经理):65221920 马利(副经理):65221920 郑邦华(副经理):65242169 王毅(副经理):85111047 单浩生(一科科长):65276642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 王朝昭:65263558 江苏、上海、天津、河北、山西 丁羽: 65276642 65223508 广东、广西、福建、安徽、海南 张弋辉:65263558 浙江、山东、河南、江西、内蒙 刘辉:65288643 湖南、湖北、黑龙江、吉林、辽宁 李理(二科科长):65220961 四川、重庆、云南、贵州 王秋玲: 65220937 北京 王文燕:65220937 京所、首所 闻静(业务助理):65276642 王柯(业务助理):65220937 赵宇明(业务助理):65276642 黄亦楠(业务助理):65223508 系统发书(含教材) 吴洁梅(业务助理):85113774 策划部:65258400(带传真) 孙顺林(主任):65223326 唐俭(科长):65253177 甜水园批发门市部:65934252(带传真) 丁凤:65934252 赵远(业务助理):65934252 财务结算科:65263559(带传真)65242169 汪波(科长):65140819 张银仙 张素萍 大兴库房:60281724 60281724(带传真) 翟丽君(科长): 60281710 丁勇 邮购:65241362 版权所有 人民文学出版社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166号 邮编:100705

1951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北京成立,属文化部领导。冯雪峰任社长兼总编辑,蒋天佐任副社长,聂绀弩、周立波、张天翼、曹靖华、冯至任副总编辑。由文化部艺术局编审处和三联书店总管理处调来部分人员组成基本干部队伍,建立了现代文学、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等编辑部和总编辑室、经理部、办公室。5月,开始出书,第一本书为《平原烈火》。1952年7月,上海鲁迅著作编刊社迁京并入,建立鲁迅著作编辑室,专门从事整理和注释鲁迅著作,准备出版注释本《鲁迅全集》。1953年2月,时代出版社撤销,部分俄文编辑人员调入。3月,古典文学编辑部的民间文学部分并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6月,为配合世界和平理事会建议的世界文化名人纪念活动,出版线装本《楚辞集注》。此项配合世界文化名人纪念活动的出书工作,后每年进行,至1961年止。11月,为扩大出书范围,开始以副牌“作家出版社”名义出书,第一本书为《三国演义》。随后又出版《红楼梦》。12月,开始以“艺术出版社”副牌出书,第一本书《演员小丛书》中的《安德烈也夫》。开始出版《中国民间文学丛书》。1954年10月,建立五编室,专门从事文学古籍的整理重印和影印工作。出版总署并入文化部,该部增设出版局。归文化部局领导。1956年,艺术出版社分出。1957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停止业务。1958年1月,社址迁至朝阳门内大街320号,即今166号。编辑部分成十个组,另设生产部、办公室及美术组、资料组和组联组。2月,原通俗出版社通俗文艺编辑室划归本社,成为一个编辑组。原宝文堂印刷厂并入。因该厂只有排版业务,故更名为排版所。8月,作家出版社分出,由作家协会领导。楼适夷和部分干部调到作家出版社。为适应作家出版社分出,再次调整机构:编辑部分为六组,其中第一编辑组专门从事选拔新创作的工作。9月,开始自办发行。由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调来部分职工,建立发行科,直接与全国各地书店联系。1959年,成立编译室。1960年,11月文化部决定,作家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并入,“仍为文化部的直属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再业务上并受作协和剧协指导。”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三社合并。1963年,4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并入。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编辑出版业务基本停止。1970年,8月原音乐出版社撤消并入,成立音乐组。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与本社正式分开,恢复旧制。年未出书。1971年,恢复出版工作,归国务院出版口(后更名为出版局)领导。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